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寰枢椎钉板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

    作者:王春丽;梅伟;王庆德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钉板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采用后路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9~72岁,平均41.7岁.其中齿状突陈旧性骨折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齿状突发育畸形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高位颈脊髓病症状体征,影像学显示襄枢椎不稳,术前JOA评分6~11分,平均7.4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40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植骨达到骨性融合,复位无丢失,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脊髓功能明显改善者10例,略有改善者4例,无变化者1例;术后JOA评分13~17分,平均15.6分.结论:寰枢椎钉板内固定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可保障寰枢椎稳定,促进寰枢关节融合,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枢椎失稳

    作者:左春光;刘夏君;王新虎;王建顺

    目的:探讨应用寰枢椎椎弓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3年6月至2010年3月对收治的32例寰枢椎失稳患者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治疗,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28~66岁,平均42.5岁;齿状突骨折18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7例,Jefferson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致寰枢椎不稳3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或失稳.术前JOA评分4~14分,平均(9.1±0.3)分.术前完善颈椎X线(包括动力位片)、螺旋CT三维重建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在CT轴位片上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点、置入角度及钉道长度等数据进行测量,并行颅骨牵引术.手术在全麻下进行,直视下完成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复位和植骨融合,植骨块被向后预弯的横联紧紧卡压于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棘突之间.比较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32例患者共置入寰枢椎螺钉128枚,无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损伤发生.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JOA评分11~17分,平均(15.9±0.2)分,平均改善率为86.1%.骨折的齿状突均完全愈合,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和松动.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有效方法,具有固定牢靠,操作相对安全方便、融合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 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治疗

    作者:袁绍辉;高忠礼;李英普

    寰枢椎不稳系指由于先天性异常、外伤及炎症等引起的寰枢椎正常生理结构被破坏,而导致其椎间关节和连接的韧带功能异常,常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是一种极具危险性的疾病.

  • “骨错缝筋出槽”与颈椎病发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明才;石印玉;黄仕荣;陈东煜;陈博;王翔;王辉昊;张开勇;郭凯

    目的:探讨颈椎“骨错缝筋出槽”与颈椎病临床发病的关系.方法:将2006年3月至2011年10月曙光医院骨伤科门诊收治的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的333例患者作为颈椎病组纳入研究,男119例,女214例,平均年龄(48.11±12.21)岁;健康受试者组受试者30例(来源于曙光医院研究生及进修生、社区人员),男6例,女24例,平均年龄(45.27±10.12)岁.分别从症状体征、动态触诊、X线评价3方面综合判断两组受试者颈椎“骨错缝筋出槽”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的症状体征、动态触诊、影像指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椎病组有87.99%(293/333)发生颈椎“骨错缝筋出槽”,与健康受试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结论:颈椎“骨错缝筋出槽”是颈椎病临床发病的关键病理环节之一,为颈椎病临床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后路钛缆与钢丝内固定治疗少儿寰枢椎不稳的临床对照试验

    作者:曹锡文;刘文和;胡伟文;李杨;陈鹏;郭志文;王福剑

    目的:探讨后路钛缆与钢丝治疗少儿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63例15岁以下寰枢椎不稳患者,男38例,女25例.分别行后路钛缆固定(32例),钢丝内固定(31例),均采用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的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治疗.术后对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性融合时间、术后骨性融合病例数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手术时间:钢丝固定组(110±35.6)min,钛缆固定组(70±25.4) 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5 4,P<0.05).手术出血量:钢丝固定组(160±55.8)ml,钛缆固定组(120±35.3)m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5 7,P<0.05).6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12.9个月,平均6.1个月.术后骨性融合时间:钢丝固定组(3.8±0.3)个月,钛缆固定组(3.1±0.2)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14 4,P>0.05).钢丝固定患者中钢丝断裂4例,钢丝松脱2例,25例获骨性融合;钛缆固定患者中钛缆松脱1例,31例获骨性融合,未发生钛缆断裂、脊髓损伤等其他并发症.术后骨性融合病例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9 4,P<0.05).按疗效评定标准,钛缆固定组,优21例,良10例,可1例,差0例;钢丝固定组,优14例,良11例,可4例,差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134 2,P<0.05).结论:钛缆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后路治疗少儿寰枢椎不稳的一种更为理想的方法.

  • 经可扩张通道纹牙弧轨钉板系统治疗腰椎失稳性疾病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刘峻;林海朋;孙金星;鞠昌军;谭远超

    目的:评价纹牙弧轨钉板系统在经可扩张通道固定融合术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方法:自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采用外科手术治疗108例腰椎失稳性疾病患者,其中男61例,女47例;年龄26~57岁,平均41岁;腰椎间盘突出症2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4例,腰椎管狭窄症49例,腰椎滑脱症3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微创组与开放组,每组54例.微创组应用自行设计的纹牙弧轨钉板系统经可扩张通道行微创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开放组采用传统开放入路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内置物置入时间、出血量进行观察;分别于术后1周、3个月、1年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及改善率进行比较;通过X线对手术前后不同时期的椎间隙高度、术后融合率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切口Ⅰ期愈合,无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或马尾损伤及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出现.微创组的手术时间较开放组长,术中及术后失血量明显少于开放组,椎弓根钉系统置入时间比开放组短.VAS评分:术后1周、3个月、1年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比术前明显下降;术后3个月开放组VAS评分比术后1周明显增加,而微创组变化不明显;术后1年两组VAS评分比术后1周、3个月均降低.ODI评分:术后3个月、1年两组患者ODI评分比术前均明显下降.术后1年两组ODI评分比术后3个月均降低.术后1周、3个月、1年,两组间VAS、ODI评分比较,微创组均低于开放组.术后1年,微创组的改善率为(77.46±6.34)%,开放组的改善率为(72.73±4.4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椎间隙高度有明显增加.术后3个月,两组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两组椎间隙高度均有丢失,但微创组椎间隙高度大于开放组.术后1年所有患者获融合.结论:经可扩张通道微创固定融合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椎间融合率与开放手术疗效相似,是治疗腰椎失稳性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纹牙弧轨钉板系统设计合理,安装方便,复位效果好,固定可靠,适合可扩张通道下使用.

  • 椎间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疗效分析

    作者:赵铁军;张洪美;陈卫衡;顾力军;张磊;孙钢

    目的:探讨椎间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及其适应证.方法:自2001年5月-2004年1月,对37例退变性腰椎不稳同时合并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经系统非手术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而行椎间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其中26例采用腰椎体间融合器(cage)椎间融合加TSRH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11例采用腰椎体间融合器椎间融合加TENOR-Ⅱ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及复位系统.结果: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0个月,平均12.2个月.根据腰椎不稳与腰椎管狭窄专题研讨会纪要所采用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优26例,良10例,差1例,优良率达97%.根据下腰痛评分(JOA score)由术前平均6.9分提高到术后20.6分.随访期间椎体间固定融合节段稳定,融合良好,无椎间高度及复位丢失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临床症状、体征与影像学检查相符合的退变性腰椎不稳通过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上颈椎不稳前路内固定方式的选择

    作者:黄卫兵;蔡贤华;陈庄洪;黄继锋;刘曦明;魏世隽

    目的:探讨上颈椎不稳前路内固定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治疗效果.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10年9月,采用寰枢椎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上颈椎不稳83例,男59例,女24例;年龄20~68岁,平均42岁.其中齿状突螺钉内固定36例,寰枢椎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16例,C2,3前路钢板内固定23例,齿状突螺钉联合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5例,齿状突螺钉联合C2,3钢板内固定2例,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C2.3钢板内固定1例.结果:1例颈脊髓完全损伤患者,行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后1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其余病例获得随访,时间8个月~3年,平均15个月.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所有病例寰枢椎获得稳定.36例齿状突螺钉内固定及5例齿状突联合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者,未植骨,齿状突骨性愈合.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病例:1例并发肺部感染死亡;1例齿状突ⅡC型粉碎性骨折并寰枢关节前脱位,齿状突及植骨未骨性愈合,但寰枢关节纤维连接无不稳定表现;1例寰枢椎陈旧性前脱位Ⅰ期前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Ⅱ期后路Brooks钢丝内固定后路植骨,寰枢椎骨性融合.其他病例均植骨并获骨性融合.结论:上颈椎不稳患者,根据不同的骨折及不稳类型,选择相应的前路内固定,可取得较好疗效.

  • 下颈椎损伤改良Moore分类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骆剑敏;李宏斌;钱宇;金以军;张军;陈雪荣;曾青东

    目的:探讨改良Moore分类法在下颈椎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6年8月至2010年3月收治下颈椎损伤患者200例,男165例,女35例;年龄19~88岁,平均52岁.应用下颈椎损伤改良Moore分类全面地描述下颈椎损伤的状态,颈椎损伤严重程度(稳定性)量化评分与有否神经症状表现相结合.根据骨折类型和稳定性、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情况、韧带损伤后的稳定程度及其他参考因素进行分类诊治,选择治疗方法.其中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130例(ASIA评分:A级6例,B级13例,C级43例,D级68例),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70例.对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下颈椎损伤患者,根据ASIA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对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根据影像学检查对颈椎的序列和高度进行观察.结果:前、左、右侧和后柱均损伤35例;前柱损伤33例;前、后柱均损伤90例;前、左侧和后柱均损伤5例;前、右侧和后柱均损伤3例;前、左侧和右侧柱均损伤3例;前、右侧柱损伤2例;前、左侧柱损伤5例;后柱损伤12例;左侧柱损伤7例;右侧柱损伤5例.200例患者中手术治疗98例.非手术治疗102例(其中可以手术而患者家属要求非手术治疗39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3例行手术后脊髓功能无恢复迹象,ASIA分级无变化.但其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另3例未手术患者脊髓功能及肢体症状均无变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手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恢复,ASIA评分平均提高1.2级.未手术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非手术治疗后ASIA评分平均提高0.3级.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手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显示均恢复了颈椎的正常序列和高度.结论:根据改良Moore分类法,稳定性量化评分值大于等于4分有下颈椎不稳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分值越大,手术指征越明显,若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则有绝对手术指征.稳定性量化评分为3分且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一般也有手术指征.稳定性量化评分为3分不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或3分以下者均不需要手术治疗.应用改良Moore分类法有利于下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规范化、标准化诊治,以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 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强华;陈其昕;李方财;陈刚;韩斌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的影像学结果以及临床疗效. 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11年1月对采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治疗的155例上颈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8例,女87例;年龄6~75岁,平均45.6岁;新鲜齿状突骨折53例(AdersonⅡC型),游离齿突30例,齿状突陈旧性骨折20例,不稳定寰椎骨折18例,寰枢椎旋转脱位1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寰枢椎脱位11例,颅底凹陷症11例.影像学评价包括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情况、术后骨折愈合及植骨融合情况;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对颈枕区疼痛缓解进行评价.结果:150例患者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置钉300枚,5例患者寰椎行挂钩固定.术后CT显示寰椎椎弓根螺钉理想置钉275枚(91.7%),可接受置钉14枚(4.7%),不可接受置钉11枚(3.6%).15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6~40个月,平均25.4个月,新鲜骨折患者均骨折愈合,140例植骨融合患者达到骨性融合.术前VAS、JOA评分分别为(7.2±1.1)、(7.3±2.4)分,末次随访时分别改善至(3.2±1.1)、(13.3±2.4)分.结论: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能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并提供足够的机械稳定,获得优良的临床疗效;对于年轻有较高活动要求的患者可选择后路固定非融合技术,并避免取髂骨植骨.

  • 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作者:汪卫忠;张海明;韩雷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8月收治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14例,其中男12例,女2例;年龄21~55岁,平均38.7岁;伤后至就诊时间1 h~10 d,平均3d.肩胛体骨折3例,肩胛颈及肩胛体骨折4例,肩胛颈及肩峰端骨折4例,关节盂及喙突部骨折2例,肩胛冈及喙突部骨折1例.14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采用Hardegger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14例均获得随访,时间2~36个月,平均12.4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6~8周,无切口感染、内固定失败.根据Hardegger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9例,良3例,可2例.结论:手术治疗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可重建肩关节稳定,促进关节功能早期康复,大限度地恢复肩关节功能.

  • 踝关节外侧稳定结构损伤后重建

    作者:丁洪伟;朱保华;谢发青;宋迪进

    踝关节是人体负重大的滑车关节,踝关节功能是依靠其骨性部分、韧带与关节囊、肌肉组织共同协调而完成.腓骨外踝、外踝韧带、下胫腓联合是维持踝关节外侧稳定性、确保其功能的重要结构.踝关节损伤是临床中常见的关节内损伤.近年来,随着对踝关节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开展,踝关节外侧稳定结构的损伤而产生的生物力学改变、病理改变以及相应的并发症被大量报道.人们逐渐认识到,腓骨外踝骨折解剖复位、恢复外侧结构稳定是踝关节损伤治疗的关键,是避免踝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的重要保证.

  • 组合外固定架治疗成人锁骨中1/3不稳定骨折

    作者:姜锋;王晓;张明辉;李国军;黄昌林

    目的:探讨应用组合外固定架治疗锁骨中1/3不稳定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36例成人锁骨中1/3不稳定骨折,男24例,女12例;年龄18~55岁,平均43岁;左侧20例,右侧1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6 d,平均3.5 d.骨折Robinson分型:2A2型7例,2B1型18例,2B2型11例.患者术前均无血管神经损伤.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Neer肩关节功能总评分(88.3±6.2)分,其中疼痛(31.6±3.2)分,功能(25.7±2.2)分,活动度(21.1±1.7)分,解剖(8.8±0.8)分;优22例,良13例,可1例.结论:组合外固定架治疗成人锁骨中1/3不稳定骨折可以取得较好疗效,是临床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 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三维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郭亮;权正学;唐永莉

    目的:评价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三维稳定性.方法:16具成人标本(C0-C3),对每一标本 分别测定完整状态(第1组)、齿状突Ⅱ型骨折(第2组)、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Maged技术)(第3组)、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第4组)4种状态下的三维运动范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组与其他3组、2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与后路Maged螺钉内固定均能显著减少寰枢关节各方向运动范围,两种固定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的三维稳定性与后路Magerl螺钉内固定术相当,为寰枢椎不稳定及脱位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手术选择.

  • 腰椎后关节滑膜皱折韧带的神经末梢的病理观察

    作者:朴盛树;钟利群;徐庆中

    目的观察腰椎后关节部位的痛觉感觉器-游离神经末梢.方法对10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有腰椎后关节紊乱患者,在其椎间盘手术中留取椎后关节及其滑膜标本,分别采用HE染色法、硝酸银染色法、氯化金染色法、免疫组化法作病理观察.结果滑膜皱折、韧带部均具有游离神经末梢.结论解释了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疼痛部位、疼痛性质在患者主观描述中模糊不清的原因.

  • 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1例并相关文献综述

    作者:杨长生;杨晨;冯卫;李冬松;李传波;张伟

    患者,女,23岁,外伤致左肘关节脱位后,左肘关节长期持续性疼痛.保守治疗8个月后,症状未缓解.此外,当肘关节活动后,患者有弹出感.体格检查可见左肘关节轻度肿胀,外侧压痛.伸肘时患者有疼痛和恐惧感.外侧抽移恐惧试验(lateral pivot-shift apprehension test)和撑桌试验(table-top relocation test)阳性.X线片显示肘关节骨质连续,核磁显示外侧副韧带复合体近端撕裂(图1).

  • 寰枢椎失稳的研究进展

    作者:谢兴文;李宁;宋敏

    寰枢椎是构成头颅旋转运动的重要结构,其稳定性主要依赖于本身骨性结构的完整性及位于齿状突后方的横韧带和翼状韧带的连续性.外伤、炎症、先天性畸形均可引起寰枢椎解剖关系上的紊乱,而导致寰枢椎失稳,若处理不及时,随时可发生压迫脊髓的危险,甚至危及生命.有作者把上颈椎不稳对脊髓存在的潜在危险,称之为上颈椎危象[1].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寰枢椎失稳从局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物力学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现将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手法治疗髌股关节紊乱

    作者:俞国旭;魏敏民;徐超

    髌股关节紊乱(髌骨倾斜、髌骨半脱位)是髌骨不稳定的常见原因,而髌骨排列和运动轨迹异常及由此形成的应力分布异常所造成的关节软骨损伤,是髌股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是髌股关节常见病.表现为膝前疼痛、髌骨轨迹异常和髌股关节软骨损伤.随着人们对以软骨退变为主要特征的膝关节骨关节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髌股关节紊乱在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占有很高比例,其治疗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膝关节骨关节病的疗效.2005年12月至2007年4月完成病例治疗观察,报告如下.

  • 正骨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失稳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莫亚仿

    寰枢关节失稳是上颈段的常见病,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作与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改变,站立工作转变为伏案工作,伏案时间延长,使得寰枢关节失稳机会增多等.外伤、长期低头工作劳损,本身颈椎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退变、感受风寒等诸多因素导致寰椎、枢椎的轻微移位及其软组织挫伤,其常见症状是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脑胀、视力模糊等.

  • 创伤性肘关节不稳的临床分析

    作者:章军辉;郝永强;陈永强

    目的:通过创伤性肘关节不稳的临床分析,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01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56例肘关节不稳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分布、受伤机制、伴发损伤、治疗方法和结果.结果:56例肘关节不稳中男22例,女34例;后外侧旋转脱位51例;50例的受伤机制是上肢过伸位的撑地伤;单纯性脱位40例,复合性脱位16例;伴发周围神经损伤4例;非手术治疗51例,手术治疗5例;随访中有3例关节功能位固定,22例有超过10°的关节伸直受限.结论:绝大多数的创伤性肘关节不稳为单纯性后外侧旋转脱位,肘过伸、旋后位的轴向应力是其主要的受伤机制,治疗以非手术外固定为主,部分复合性脱位需行骨折内固定和软组织修复与重建.

256 条记录 1/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