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浆内肥素水平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苏永;陈璐璐;赵志刚

    目的:探讨血浆内肥素(visfatin)水平与初诊 2 型糖尿病(T2DM)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初诊T2DM患者和正常健康人血浆visfatin水平,并分析与腰围/身高比值(WHtR)、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糖负荷后2 h血糖(2hPG)的关系.结果:(1)初诊T2DM患者血浆visfatin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相关性研究显示,血浆visfatin水平与WHtR呈正相关,与HbAlc呈负相关,与2hPG无相关性.(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HbAIc、WHtR是影响血浆visIatin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血浆visfatin与糖代谢和肥胖类型(中心型肥胖)有关,在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川芎嗪对酒精性肝病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韩俊岭;张春艳;韩莹;谢长顺;曲磊红;徐梅梅;郑岳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川芎嗪对酒精性肝病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6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复方甘草酸苷组、川芎嗪组及联合治疗组,治疗4周后观察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转化生长因子β1及白细胞介素-6.结果:各组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转化生长因子β1及白细胞介素-6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复方甘草酸昔组及川芎嗪组之间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转化生长因子β1,及白细胞介素-6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转化生长因子β1及白细胞介素-6较对照组、复方甘草酸苷组及川芎嗪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川芎嗪能够显著降低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及白细胞介索-6水平.

  • 腹膜透析患者血浆和透析排出液中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汪伟;陈家林;张爱萍;陈勇忠

    目的:研究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CAPD)患者血浆和腹膜透析排出液中细胞因子的水平与腹膜透析和机体防御功能的关系.方法:用酶免疫法测定21例非感染期CAPD患者血浆和腹膜透析排出液中IL-1α、IL-1β、IL-6、TNFα、IFNγ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sTNFR1)水平,同时做4h腹膜平衡试验.比较细胞因子水平与腹透情况和腹膜转运特性的关系;另外,与同期测定的正常人血浆IL-6和sTNFR1水平作对比研究.结果:21例CAPD患者血浆和腹透液中各种细胞因子水平分别为:IL-1α 34.40 ng/L±12.87 ng/L和17.00 ng/L±10.49 ng/L(P<0.001); IL-6 8.10 ng/L±14.69 ng/L和157.65 ng/L±130.23 ng/L(P<0.001)、TNFα117.30 ng/L±195.27 ng/L 和22.90 ng/L±13.37 ng/L(P<0.05);sTNEFR1 9.76 μg/L±0.98 μg/L和1.84 μg/L±2.72 μg/L(P<0.001).仅在8例患者血浆及9例患者腹透液中检测出IL-1β;在1例患者血浆中测到IFNγ,腹透液中IFNγ为2.14 KU/L±0.74 KU/L.腹透液中IL-6和IFNγ水平呈负相关(P<0.02).血浆和腹透液中各种细胞因子水平与腹透时间长短、既往感染与否、透析充分性和超滤量以及腹膜转运特性均无关系.CAPD患者血桨IL-6和sTNFR1水平比正常人明显升高(P<0.001).结论:腹透液中IL-6和IFNγ主要由腹腔局部细胞产生,对维持腹膜防御功能起重要作用.细胞因子与腹透时间长短,既往腹腔感染与否,透析充分性和超滤量以及腹膜转运特性均无关系.CAPD患者血浆IL-6 和sTNFR1水平比正常人明显升高,这可部分解释腹透患者防御功能减退的机制.

  • AITD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IL-10、TNF-α的动态变化

    作者:冯琨;李贤厚;张秀兰;杨玉芝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AITD患者治疗前后的水平,以探讨细胞因子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的影响.方法:测定Graves病(GD)、桥本氏病(HT)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IL-10、TNF-α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L-6在GD组增高,而在HT组降低.IL-10只在GD组显著增高,TNF-α在GD、HT组均增高.且IL-6水平与病情变化相关,TNF-α则与TM、TG相关.结论:细胞因子与AITD免疫异常及病理生理过程有密切关系.

  • L-精氨酸和氨基胍在失血性休克中的治疗作用

    作者:谢玉刚;姚彬;江劲松;孙炜

    目的:研究L-精氨酸(L-NNA)和氨基胍(AG)在失血性休克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大鼠40例随机分为休克组、L-NNA组、AG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观察休克前后血浆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IL-8、一氧化氮(NO)的变化,以及动物12 h、24 h、48 h的存活率.结果:大鼠失血休克后,血浆ET、TNF-α、IL-6、IL-8、NO水平明显升高;复苏后,L-NNA组、AG组动物血浆中上述物质水平明显低于休克组,该两组动物存活率高于休克组,而L-NNA和AG组间存活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内毒素、TNF-α、IL-6、IL-8、NO在失血性休克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L-NNA和AG作为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有助于改善失血性休克的预后.

  • 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下人体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

    作者:鲍缦夕;邹大进;鲁谨

    目的:观察甲状腺功能不同状态下人体血清脂联素水平差异,分析影响脂联素水平的因素.方法:①选择2005-03/2006-02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69例,男26例,女43例.均有高代谢症状和体征、甲状腺肿伴或不伴血管杂音、血清游离甲状腺素升高、促甲状腺素减低.选择同期本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32例,男12例,女20例.血清促甲状腺素均增高、游离甲状腺素水平减低.选择同期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30名,男15名,女15名.以上纳入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测量纳入对象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和腰臀比及体脂百分比(女性=1.2×体质量指数+0.23×年龄-5.4;男性=1.2×体质量指数+0.23×年龄-16.2).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用自动生化发光分析系统及配套试剂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及促甲状腺素水平.③用协方差分析对两个样本均数做显著性检验,用直线回归方程做两因素间直线相关分析,用多元逐步回归做显著性因素分析.结果: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69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32例、健康者30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脂联素水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明显高于同性别的健康者(女性P<0.01,男性P<0.01);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女性患者明显低于健康男性,男性则与健康男性相近(女性P<0.01,男性P>0.05);男性均明显低于女性(P<0.01).②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健康人血清脂联素水平与体质量指数、腰臀比呈显著负相关(r=-0.42,-0.47,P<0.0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与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呈显著正相关(r=0.417,0.324,P<0.01,0.05),与促甲状腺素呈显著负相关(r=-0.22,P<0.05).多元逐步分析结果显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内调整了体质量指数和腰臀比的影响后,游离甲状腺素是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的影响因素.结论:①甲状腺不同功能状态下血清脂联素水平存在性别差异.甲状腺功能亢进状态可促进脂联素的产生.②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可影响到体内脂联素的水平,且以游离甲状腺素影响为明显.

  • 非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外周血T辅助细胞1/2细胞因子水平分析

    作者:姜丽娇;卢美萍;郭莉;吴建强;邹丽霞;徐益萍

    目的:分析非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OJIA)患儿外周血T辅助细胞1/2 (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特点,了解相关病理机制,以期为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5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活动期非SOJIA患儿41例(非SOJIA组,n=41)的临床资料,其中多关节炎型11例,少关节炎型10例,附着点炎型2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儿血清IL-2、IL-4、IL-6、IL-10、TNF-α和y干扰素水平,并与同期85例活动期SOJIA患儿及202名健康体检儿童(正常对照组,n=202)比较,同时分析非SOJIA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非SOJIA组患儿血清IL-2、IL-6、γ干扰素升高(2.9 pg/mL与2.6 pg/mL,9.9 pg/mL与6.4pg/mL,6.3 pg/mL与5.1 pg/mL,均P<0.05),而TNF-α、IL-10降低(2.7 pg/mL与3.9 pg/mL,2.9 pg/mL与7.1 pg/mL,均P<0.01);与SOJIA组比较,非SOJIA组IL-6、IL-10降低(9.9 pg/mL与33.5 pg/mL,2.9 pg/mL与4.1 pg/mL,均P<0.01),IL-4、γ干扰素升高(3.1 pg/mL与2.3 pg/mL,6.3 pg/mL与4.4 pg/mL,均P <0.05).同时非SOJIA组附着点炎型、多关节炎型患儿血清IL-6水平高于少关节炎型(12.7 pg/mL、11.0 pg/mL与4.2 pg/mL,均P<0.05);附着点炎型患儿血清IL-6、TNF-α水平与超敏CRP呈正相关.结论:非SOJIA患儿Th1/Th2细胞因子失衡且Th1细胞占优势,血清IL-6可能参与非SOJIA的发病机制.

  • 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与躁狂、抑郁发作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比较

    作者:李昱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患者与躁狂患者、抑郁患者之间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患者43例(混合组)、单纯躁狂发作患者40例(躁狂组)、单纯抑郁发作患者40例(抑郁组),4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人群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神经生长因子(N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水平.[结果]混合组血清IL-1β、IL-6、CRP、TNF-ɑ 水平显著地高于躁狂组、抑郁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的TGF-β、IL-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组的NGF水平显著地低于躁狂组、抑郁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躁狂组、抑郁组的IL-1β、NGF水平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5);躁狂组、抑郁组的CRP、TNF-ɑ 水平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混合组抑郁量表(HAMD)评分显著地高于抑郁组(P<0.05),混合组躁狂量表(YMRS)评分显著地高于躁狂组(P<0.05);混合组HAMD量表评分、YMRS评分与血清IL-1β、IL-6、CRP、TNF-ɑ 呈显著地正相关关系(P<0.05),混合组患者HAMD评分、YMRS评分与患者血清NGF水平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患者的抑郁、躁狂及细胞因子水平与单纯躁狂、抑郁患者有显著差异,同时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抑郁、躁狂严重程度与细胞因子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磷酸肌酸钠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作者:刘状

    [目的]分析磷酸肌酸钠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疗效及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68例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磷酸肌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6min步行距离、Lee氏心衰积分、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血管紧张素Ⅱ(A ngⅡ)、嗜铬颗粒素A(CgA)、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胱抑素C(Cys C)、核因子-κB(NF-κB)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8%(31/3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59%(2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4.660,P=0.031<0.05).治疗后,两组6 min步行距离、LVEF水平大于治疗前,Lee氏心衰积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6 min步行距离、LVEF水平大于对照组,Lee氏心衰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NT-proBNP、AngⅡ、NF-κB、CgA、H-FABP、Cys C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治疗CHF疗效显著,可降低患者NT-proBNP、AngⅡ、NF-κB、CgA、H-FABP、Cys C水平,可较好提高患者运动耐量.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内脂素与糖代谢紊乱的关系

    作者:刘晓琴;张矛;刘晓红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内脂素与糖代谢紊乱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78例,根据胰岛素释放试验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分为OGTT正常且无胰岛素抵抗(NONIR)组32例、OGTT正常但伴高胰岛素血症(HI)组25例,及OGTT异常可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即糖代谢异常(AGM)组21例.选择同期输卵管性不孕症的妇女16例作对照,分析血清内脂素与各糖代谢紊乱相关因素的关系.同时观察AGM组中经治疗的PCOS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AGM组PCOS患者月经周期、睾酮(T)、黄体生成激素(LH)/卵泡生成激素(FSH)、内脂素、T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高于对照组(P<0.05);初潮年龄、月经周期、不孕时间、腰臀比(WHR)、收缩压、T、雌二醇(E2)、LH/FSH与NONIR组、H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MI、腰围、舒张压、HOMA-IR、TG明显高于NONIR组,年龄高于HI组,内酯素高于NONIR组、HI组(P<0.05).内脂素与BMI、腰围、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HOMA-IR、TG呈正相关(r=0.423~0.847,P<0.01,P<0.05).结论 高血内脂素可能是PCOS患者发生糖代谢紊乱及进展的预示指标之一,尤其是伴肥胖者,应高度警惕糖代谢紊乱的发生,积极给予联合方案治疗控制体质量.

  • 突发性耳聋患者内脂素和RBP4含量变化的研究

    作者:牛善利;黄友敏;周永勤

    目的 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内脂素( visfatin)和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的含量变化,及其在突发性耳聋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血清内脂素和RBP4含量;检测102例突发性耳聋患者、35例其他疾病对照组和30例正常健康对照组的血清内脂素和RBP4含量,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内脂素和RBP4的测定结果.结果 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后血清内脂素[(24.26±2.17) μg/L]和RBP4含量[(46.65 ±5.26) mg/L]显著高于其它疾病对照组[内脂素:(20.67±2.14) μg/L; RBP4:(34.37±5.73) mg/L]和健康对照组[内脂素:(17.61±2.45)μg/L; RBP4:(24.82±5.24)mg/L](t=10.38,10.41,12.16,15.06,P<0.01),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内脂素:(32.24±2.37) μg/L;RBP4:(57.43±6.19) mg/L](t=17.25,15.12,P<0.01).同时重度组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内脂素[(36.52±2.46)μg/L]和RBP4[(67.17±5.92)mg/L]浓度明显高于中度组[内脂素:(28.92±2.26) μg/L; RBP4:( 55.34±5.95)mg/L](t=11.21,11.17,P<0.01),中度组患者明显高于轻度组[内脂素:(25.31±2.32) μg/L; RBP4:(47.48±5.82) mg/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3,10.49,P<0.01).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内脂素和RBP4含量之间呈正相关(r =0.68,P<0.01).结论 血清内脂素和RBP4水平的变化与突发性耳聋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难治性肺结核患者PBMCs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Th1细胞因子反应低下

    作者:王心静;曹志红;刘金鑫;杨秉芬;程小星

    目的 研究难治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经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肽(ESAT-6,CFP-10)刺激后代表性Th1细胞因子IFN-γ、IL-2和TNF-α的表达特点及意义.方法 纳入67例初治肺结核患者、28例难治性肺结核患者和25位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用ESAT-6,CFP-10肽库刺激PBMCs,采用FlowCytomix流式技术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2和TNF-oα的浓度.结果 PBMCs经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肽刺激后,IFN-γ、IL-2和TNF-α均因刺激而升高,初治组的三个因子的水平均显著高于难治组和潜伏感染组(与难治组比较,Mann-Whitney U值=119.0,282.5、339.5,P均<0.01;与潜伏感染组比较,Mann-Whitney U值=387.0,477.0、374.5,P=0.0002,0.0033、0.0001),难治组IFN-γ和IL-2的水平显著低于潜伏感染组(Mann-Whitney U值=105.5、162.5,P<0.01),TNF-α的水平在难治组和潜伏感染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U值=265.0,P=0.2695).结论 难治性肺结核患者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Th1细胞因子反应低下,针对结核病的免疫治疗可能对难治性肺结核发挥更大的作用.

  • 危重病人不同血糖水平时血清细胞因子浓度的变化

    作者:史载祥;李茂琴;许继元;张舟;卢飞;李琳

    目的 观察危重患者在不同血糖水平时血清细胞因子浓度的变化.方法 将36例患者随机分为强化胰岛素治疗组(Ⅰ组,n=12);常规胰岛素治疗组(Ⅱ组,n=12)与高血糖组(Ⅲ组,n=12).用放射免疫法测定TNF-α、IL-4、IL-6浓度.结果Ⅰ、Ⅱ组与Ⅲ组比较细胞因子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强化与常规胰岛素治疗均可有效维持细胞因子稳态.

  • 氯沙坦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侯春兰;周润锁;张岁龙;贾妃娟

    目的:观察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氯沙坦对血循环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8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4例)与氯沙坦组(34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6例),检测治疗前后血清各炎性细胞因子浓度,并测定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LVEF与细胞因子相关性.结果: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的细胞因子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心衰组间比较也有明显差别(P<0.01).氯沙坦组治疗后细胞因子显著下降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LVEF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而治疗后氯沙坦组LVEF与细胞因子呈负相关.结论:老年心衰患者存在着细胞因子的过度激活,ARB治疗可使血细胞因子浓度降低,并与LVEF改善呈负相关,可能是ARB改善老年心衰患者预后的重要机制之一.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