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중국조직공정구여림상강복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44
  • 国内刊号: 21-1581/R
  • 发行周期: 周刊
  • 邮发: 8-584
  • 曾用名: 现代康复;现代康复杂志;中国临床康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辽宁
  • 主编: 王岩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恒牙初期正常(牙合)软组织侧貌的E线分析

    作者:袁东辉;闫文娟;李向飞;左艳萍

    目的:探讨恒牙初期侧貌美观正常(牙合)上下唇突点到审美线(E线)的距离及E线各段间的比例关系.方法:2000-01/2005-12筛选恒牙初期侧貌美观正常(牙合)汉族青少年30名,男15名,女15名;年龄平均11.5岁.常规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分别测量上唇突点-E、下唇突点-E的距离及上唇段/鼻尖点-软组织颏前点、唇间段/鼻尖点-软组织颏前点、下唇段/鼻尖点-软组织颏前点比值的均值和标准差.结果:①上唇、下唇突点E线距:侧貌美观正常(牙合)上唇突点-E、下唇突点-E距离分别为(0.083 3±0.920 8)mm和(0.621 7±1.124 6)mm.②各部分占鼻尖点-软组织颏前点的比例:上唇段/鼻尖点-软组织颏前点,唇间段/鼻尖点-软组织颏前点,下唇段/鼻尖点-软组织颏前点分别为0.413 8±0.022 3,0.200 9±0.023 1,0.385 7±0 022 8.结论:E线分析法用于临床软组织侧貌诊断简洁高效,矢状方向上下唇突点基本位于其上,即与鼻尖点、颏前点4点共线;垂直方向上3段比例基本为2:1:2.

  •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儿童面部非Ⅲ度烧伤创面的修复

    作者:梁自乾;黎洪棉;蒙诚跃

    目的:观察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面部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4-06/2006-06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康复中心14岁以下小儿面部浅Ⅱ度、深Ⅱ度烧伤患者各60例,进行随机、双肓、同体实验,纳入标准:无严重心、肺、肝、肾、血液等系统疾患;无严重并发症及全身感染.每例患者选择一块浅Ⅱ度、深Ⅱ度烧伤创面,并将其分为面积相近的两部分作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伤后第3天起,治疗组采用含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的等渗盐水纱布覆盖创面,对照组单用等渗盐纱布覆盖创面,每日换药1次至创面愈合.观察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后面部浅Ⅱ度、深Ⅱ度烧伤创面中期愈合率、愈合时间、疼痛情况及Ⅱ度创面愈合后的瘢痕指数.结果:纳入患者(浅Ⅱ度及深Ⅱ度)各6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创面愈合速度加快,愈合时间缩短[浅Ⅱ度:(8.83±2 48),(11.06±3.05)d;深Ⅱ度:(15.12±3.19),(19.06±3.07)d,P<0.01],同期愈合率提高[浅Ⅱ度:(79.18±13.36),(61.97±10.39)%;深Ⅱ度:(79.93±21.02),(60.26±18.25)%,P<0.01];未见疼痛加重;能明显减少瘢痕的形成;治疗过程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结论: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能加快面部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速度,缩短愈合时间,提高愈合质量,减少瘢痕的形成,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 冷冻异种骨膜引导骨组织的再生

    作者:刘希云;张德辉;张惠;周丛豪;刘晓勇

    目的:探讨应用冷冻异种骨膜作为引导骨组织再生膜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于2002-03/12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①冷冻异种骨膜的制备:取新鲜猪头颅顶部骨膜或肋骨骨膜以生理盐水反复漂洗,拭干置于体积分数为0.75的乙醇中浸泡脱脂,然后放置于液态氮中冷冻10 min,反复3次后,用γ射线辐照3 kGy,储存于低温冰箱内备用.②动物实验:在30只日本大耳白兔下颌骨造成贯穿骨缺损两处,一孔表面覆盖经处理的骨膜为实验组,另一孔不覆盖为对照组.③指标观察:分别在2,4,8,12,16周处死兔,进行大体、X射线片及组织学观察.结果:30只白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组及对照组大体标本观察:8周,可见引导膜,膜边界已不整齐.实验组平坦,骨质较硬.对照组愈合,但骨质较软;12周,引导膜与周围界限不清,但仍可见.实验组平坦,骨质较硬.对照组骨质较软,仍可见凹陷.②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8周实验组缺损处为新生骨边缘变致密,移植膜内炎症细胞消失,膜内纤维开始水肿,断裂;12周,实验组骨小梁粗大,排列整齐.对照组缺损处成骨量较少,骨小梁比实验组细小.移植膜内无明显炎症,移植膜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③X射线片观察:4,8周实验组明显较对照组密度增高.12,16周实验组基本与周围骨质相似,对照组仍显密度较低.结论:经冷冻处理的异种骨膜在体内不产生明显的排斥反应,可在体内维持8~12周,具有较好的阻挡纤维组织长入创面、分隔不同细胞及引导组织再生的功效,是一种可以利用的引导组织再生膜材料.

  • 携带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细胞凋亡诱导配体重组腺相关病毒的构建及鉴定

    作者:夏金堂;徐波;李雯;王劭晟;赖越元;伍兆锋;李书华

    目的:构建一种携带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细胞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ed adeo-associated virus,rAAV)载体.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4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实验室完成.首先构建携带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细胞凋亡诱导配体基因的穿梭质粒pAAV-sTRAIL,利用磷酸钙共沉淀法将穿梭质粒共转染入HEK293细胞中,采用细胞内质粒DNA同源重组法构建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sTRAIL.以噬斑分析法筛选单克隆重组腺相关病毒;聚合酶链反应法鉴定阳性重组腺相关病毒;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病毒;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病毒颗粒数及纯度,噬斑分析法测定病毒感染滴度;Western blot检测rAAV-sTRAIL在293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sTRAIL,制备的病毒纯度好、滴度高,且在293转导细胞中能有效表达目的基因sTRAIL.结论:构建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sTRAIL,为组织工程相关细胞转基因构建及临床应用提供先进的载体系统.

  • 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变化的关系

    作者:黄宏兴;万雷;邓伟民;刘崇璟

    目的:探讨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不同中医证型间变化的内在关系,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于2005-09/2006-09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和广州军区总医院人院及门诊治疗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108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的原则分为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脾肾阳虚组、气滞血瘀组,组间在年龄分布、绝经年限及体质量指数有可比性(P>0.05).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第2~4腰椎椎体侧位的骨密度.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雌激素、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水平,应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骨密度和雌激素在不同证型间的关系.结果:气滞血瘀组骨保护素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水平高于肾阳虚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504.71±353.14),(332.03±323.88),(448.22±304.16),(418.78±382.66)ng/L;(1 348.22±489.87),(1 245.62±510.53),(1 258.31±575.71),(1 233.14±594.32)ng/L,F=1 196.31,287 54;137.42,216.56;280.39,342.72;P<0.01],雌激素水平及骨密度值明显低于肾阳虚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48±0.04),(0.68±0.08)g/cm2;(18.77±9.03),(22.14±8.16)ng/L,F=9.39,17.93,P<0 05].脾肾阳虚组和肝肾阴虚组雌激素水平低于肾阳虚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19 44±8.67),(19 41±8.72),(22 14±8.16)ng/L,F=11.23,11.25,P<0.05],而血清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骨密度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平衡关系的破坏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有关,"肾阳虚损,瘀血阻滞"病机转变可能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病理演变的一个重要环节.血清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水平有可能作为区别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气滞血瘀型与其他三型的客观检测指标.

  • 从兔股骨头中提取总RNA的方法特点

    作者:赵宏斌;梁红锁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快速的骨组织总RNA提取方法.方法:实验于2005-01/2006-01在昆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科院细胞与分子进化重点实验室完成.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只,截取其股骨头,迅速置于液氮罐中保存,于研钵中研磨,使骨组织始终保存于液氮中,继续研磨,如此重复3次,然后利用Trizol使骨细胞结构迅速破坏,将粉末转入离心管,室温静置5 min.随后加入氯仿等有机溶剂处理、离心,使RNA与细胞DNA、蛋白质及其他成分分离从而得到总RNA.后鉴定RNA的质量、纯度及产率,取2 μL提取出的RNA在体积分数为0.008的甲醛变性琼脂糖凝胶上进行电泳,主要观察RNA的28S、18S及5S三个条带是否清晰,有无降解和DNA污染.以99 μL DEPC水稀释1 μL RNA样品,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其吸光度(A)值,A260/A280之比值表示RNA的纯度,同时根据吸光度值计算其质量浓度.结果:①对提取的兔股骨头R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可显示清晰的28S、18S两个条带,5S条带亦可见,表明了RNA是完整的.②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兔股骨头中提取出的RNA A260/A280,结果表明由本法提取的RNA纯度高,无DNA和蛋白质的污染.③经紫外分光光度计吸收定量,每毫克兔股骨头组织能提取1.0~1.2 μg的总RNA.结论:本法提取骨组织总RNA方便、快捷,质量高,可用于骨组织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关键词: 股骨头 RNA
  • 肾小球系膜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高氨基酸环境下表达及氨基胍的抑制效应

    作者:柯小苏;吕永曼;邵菊芳

    目的:检测高氨基酸环境下肾小球系膜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变化,以及糖基化终末产物抑制剂氨基胍对其的干预调节.方法:实验于2005-04/10在同济医院肾病实验室完成.①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由上海长征医院梅长林教授惠赠;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商品名:乐凡命,华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41203701);L-精氨酸(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批号0421S04);氨基胍(Germany).②参照本实验室以往系膜细胞培养的生长曲线,取对数生长期肾小球系膜细胞,接种时细胞密度按1×105常规培养6瓶,目测待铺满培养瓶底60%~80%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低糖组、高氨基酸+低糖组、氨基胍+高氨基酸+低糖组,2瓶/组.③各组在不同培养环境下继续培养.低糖组:5.5 mmol/L的普通低糖DMEM培养液;高氨基酸+低糖组:在低糖组基础上加入85 g/L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48 mmol/L 的L-精氨酸;氨基胍+高氨基酸+低糖组:在高氨基酸+低糖组基础上加入0.5 mmol/L的氨基胍.④各组细胞经培养液处理24 h后,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处理48 h后,Western-blot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检测均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3次.结果:①各组细胞经培养液处理24 h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高氨基酸+低糖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低糖组(1.895±0.142,0.564±0.238,P<0.05);氨基胍+高氨基酸+低糖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水平下降至0.882±0.189,明显低于高氨基酸+低糖组(P<0.05),与低糖组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细胞经培养液处理48 h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高氨基酸+低糖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低糖组[(2.125±0 271)×105,(1.125±0.104)×105,P<0.05];当加入糖基化终末产物抑制剂氨基胍后,氨基胍+高氨基酸+低糖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下降为(1.391±0.193)×105,明显低于高氨基酸+低糖组(P<0.05),与低糖组基本相似(P>0.05).结论:高氨基酸可使肾小球系膜细胞产生大量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氨基胍可显著抑制其表达,提示高氨基酸诱导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增多可能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有关.

  • 科学家首次用羊水干细胞培育出人类心脏瓣膜

    作者:

    瑞士科学家首次提出,在孕期先在实验室培育好新的心脏瓣膜,待胎儿出生后再将其植入心脏有缺陷的婴儿体内.

  • 脱钙骨联合干细胞移植修复兔股骨缺损

    作者:马国良;李少泉;杨山林;黄晶;李刚;白荣光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脱钙骨复合修复兔股骨的长段骨-骨膜缺损,以及修复负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2-09/2003-10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从自体骨髓中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第2代骨髓基质干细胞5×108 L-1中加入小牛脱钙骨,轻轻混匀后用注射器抽吸走离心管内6~8 mL空气,人为造成管内负压,培养4 h,使细胞进入小牛脱钙骨孔隙内,制成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物.②制备成兔双侧股骨中段10 mm骨-骨膜缺损模型,常规钢板螺钉固定;取其中20只兔右侧股骨缺损处植入复合物作为实验组,左侧股骨缺损处植入小牛脱钙骨作为对照组,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③在8,12,16和24周各时间点(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取5只)分别行标本的大体观察和骨密度测试,比较其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①各组骨缺损修复标本大体观察:实验组8周骨缺损处有部分修复,12,16周骨缺损完全修复,对照组在8周时有少量新骨形成,12,16周植入物部分被新骨代替,骨缺损区塑形差;空白组骨缺损未修复.②实验组、对照组骨标本的骨密度值:8,12和16周时实验组的骨密度值均大于对照组(0.936±0.056比0.618±0.034,1.238±0.024比1.052±0.037,1.605±0.062比1.227±0.047,P<0.05);24周时实验组骨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35±0.033,1.563±0.112,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早期修复骨缺损能力较强,且较单纯小牛脱钙骨成骨量大、迅速,能够对负重骨缺损进行有效的修复.

  • 脂肪干细胞在体外特定培养液中向软骨细胞表型的分化

    作者:徐亮;杨述华;田宏涛

    目的:应用转化生长因子β1,体外诱导脂肪干细胞向成软骨细胞表型分化,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化软骨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4/2006-06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卫实验室完成.①取大鼠腹股沟处脂肪,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脂肪干细胞,体外传代培养.②取第3代细胞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地塞米松和维生素C诱导脂肪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③诱导后14 d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进行阿辛蓝染色检测软骨基质的分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Ⅱ型胶原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诱导前后成软骨相关的Sox9,蛋白聚糖与Ⅱ型胶原的表达.结果:①细胞接种的初几日,细胞呈圆形,1周后贴壁细胞呈长梭形,体积增大;14 d后贴壁生长细胞基本长满单层,中心细胞排列紧密,形态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诱导培养后,细胞形态逐渐由梭型向多角形、多边形转变.诱导14 d后多数细胞呈平坦的多边角形状细胞;其夹杂多角突起状或多角纺锤状细胞.②诱导后阿辛蓝染色示糖胺聚糖均匀分布于基质中.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基质中Ⅱ型胶原表达阳性.④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成软骨相关的Sox9、蛋白聚糖、Ⅱ型胶原mRNA表达阳性.⑤Western-blot印迹检测细胞诱导后Ⅱ型胶原蛋白表达阳性.结论:脂肪干细胞在特定培养液的诱导下可向成软骨细胞表型分化,并能分泌软骨细胞特异性基质,有望成为软骨组织工程新的细胞来源.

  • 微重力条件下动态三维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与静态培养的比较

    作者:王会才;张震宇;辛伟光

    目的:观察微重力条件下动态三维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的分化,并与静态培养作比较.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穿刺抽取2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体外培养扩增.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组诱导培养:三维动态培养组:1%藻酸钠溶液洗涤并重新悬浮细胞,细胞密度为5×1010 L-1,滴入200 mmol/L氯化钙溶液,立即形成藻酸钙凝胶微球,细胞被悬浮固定于球内部,静止5 min,取出凝胶微球,磷酸盐缓冲液充分洗涤,置于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微重力条件下动态诱导.二维动态培养组:细胞直接接种于平面培养瓶,置于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微重力条件下动态诱导.三维静态培养组:藻酸钙凝胶微球悬浮细胞静态培养.二维静态培养组:细胞直接接种于平面培养瓶静态培养.诱导培养2周后取材,甲苯胺蓝染色、Ⅰ、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胶原和蛋白多糖含量.结果:①藻酸钠接触钙离子迅速形成透明凝胶微球,直径约为1.0 mm,均匀一致,有光泽,易于操作.倒置显微镜下见凝胶微球中的细胞呈球形,核仁清晰,动、静态培养后立体结构相似.甲苯胺蓝染色阳性,表达Ⅱ型胶原,无明显Ⅰ型胶原表达.平面培养组细胞形态由梭形向多角形、多边形转变,核周可见黑色颗粒.甲苯胺蓝染色弱阳性,仅少数细胞表达Ⅱ型胶原.②与静态培养相比,动态培养出现明显软骨分化,动态培养组胶原和蛋白多糖产量均高于静态培养培养组,以三维动态培养组效果佳[胶原:0.078±0.004,0.069±0.003,0.048±0.002,0.035±0.004;蛋白多糖:0.111±0.003,0.092±0.002,0.069±0.003,0.058±0.002,(P<0.05)].结论:立体诱导优于平面诱导,微重力动态培养可提高细胞诱导分化质量.

  • 上颌骨缝牵张的组织学变化

    作者:商洪涛;刘锐;孙建壮;赵晋龙;刘彦普

    目的:观察缝牵张过程中环上颌骨缝的组织反应和组织再生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3/09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实验室完成.15周龄杂种犬12只,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8只,对照组4只.实验组安置口外自制牵引支架,自鼻腭孔引出牵引钩,橡皮圈连接牵引支架和牵引钩,向前持续弹性牵引,牵引力约600 g.牵引1周和4周时,各处死实验组犬4只和对照组犬2只,对前颌缝,腭横缝,颧颌缝,颧颞缝区组织作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犬1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骨缝区成骨主要发生在侧带与骨缘之间,缝牵张初期骨缘外侧出现囊状分离带,成骨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新骨与结缔组织纤维排列方向与牵引力方向基本平行.②中央带纤维较致密,在牵引过程中,纤维排列方式未发生明显变化,而起到了屏障作用,阻止了缝骨性融合的发生.③牵张早期,缝区组织同时可见Ⅰ和Ⅲ型胶原,随后成骨细胞在Ⅲ型胶原基质的基础上分泌沉积Ⅰ型胶原而成骨,终Ⅲ型胶原降解,Ⅰ型胶原完全代替Ⅲ型胶原成为骨基质的主要成份.缝区组织天狼猩红染色未见Ⅱ型胶原.结论:缝牵张成骨是以膜内成骨方式为主,无明显的软骨内成骨现象.中央带具有屏障作用,阻止牵张过程中骨缝发生骨性融合.

  •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大鼠C-反应蛋白水平及藻酸双酯钠干预后的骨重建效应

    作者:暴淑英;毕黎琦

    目的:观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生时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藻酸双酯钠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3/11在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实验室完成.①5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激素模型组、藻酸双酯钠组、阿仑膦酸钠+乐力组、藻酸双酯钠+阿仑膦酸钠+乐力组,每组各10只.②给药:除正常组外,所有动物按24.5 mg/kg予醋酸泼尼松龙臀肌注射,1次/周.藻酸双酯钠组予藻酸双酯钠50 mg/d灌服.阿仑膦酸钠组予阿仑膦酸钠2.5 mg/d和乐力50 mg/d灌服.藻酸双酯钠+阿仑膦酸钠+乐力组予藻酸双酯钠50 mg/d、阿仑膦酸钠2.5 mg/d和乐力50 mg/d灌服.所有动物间断强迫立位4 h/d,青霉素钠5万u/周肌注预防感染.于实验第2,3,4,5,6周末,每组选取动物2只,抽取2 mL血液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取股骨头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①各组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实验开始第2周,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第3周开始激素模型组与阿仑膦酸钠+乐力组逐渐增高,波动在15~20 mg/L之间,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藻酸双酯钠组和藻酸双酯钠+阿仑膦酸钠+乐力组逐渐下降至正常.②各组大鼠股骨头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正常对照组:骨小梁结构清晰、粗大、排列规则,脂肪细胞少见,偶见空骨陷窝,髓腔内红细胞丰富.激素模型组:第4周骨小梁明显稀疏、变细,甚至断裂,结构模糊,髓腔内脂肪细胞增多、肥大,红细胞数量减少,空骨陷窝数量逐渐增多,第6周更显著.藻酸双酯钠组和阿仑膦酸钠+乐力组介于正常对照组和激素模型组之间.藻酸双酯钠+阿仑膦酸钠+乐力组接近于正常对照组.结论:C-反应蛋白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作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早期预测的指标,藻酸双酯钠对C-反应蛋白水平有干预作用.

  • 复方接骨中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及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作者:范红旗;孙辉生;刘振旗;王振虎;吴清华;沙永顺

    目的:分析复方接骨中药对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2/2005-02在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完成.①取体质量(250±10)g的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②复方接骨中药(厚朴10 g,大黄10 g,枳壳10 g,桃仁10 g,苏木10 g,当归10 g,红花5 g,骨碎补15 g,川断15 g,熟地15 g,自然铜10 g,龟板10 g,枸杞15 9,杜仲15 g)按体表面积折算为SD大鼠的等效剂量后,按中医传统方法煎制,灌喂量2.5 mL/(只·d).于晨8:00灌喂实验组大鼠.在同样的条件下用等量浓缩自来水灌喂对照组.两组均连续灌喂10 d.末次灌喂前一天20:00大鼠禁食禁水,末次灌喂后2 h,取股动脉血制备出含药血清及对照血清.③取3个月龄雄性SD大鼠1只,在无菌条件下取股骨、胫骨骨髓,实验组骨髓细胞采用体积分数为0.1含药血清+DMEM培养.对照组骨髓细胞采用体积分数为0.1非含药血清+DMEM培养,传代3次后用于实验.每日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形态变化,于培养第24,48,72,96,120小时用四唑盐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用吸光度表示),于培养1,2,3,4周末用碱性磷酸酶检测细胞分化情况. 结果:6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细胞的生长曲线均呈"S"形,在72,96,120 h时实验组细胞均比对照组细胞增殖迅速(吸光度值分别为0.213±0.021,0.192±0.032;0.341±0.031,0.274±0.021;0.401±0.016,0.325±0.014,P<0.05,P<0.01,P<0.01).②两组细胞均是在第2周末时碱性磷酸酶活力达到高峰,第3周末开始下降.第2,3周末时实验组碱性磷酸酶活力显著大于对照组[(10.28±0.71),(7.41±0.53)nkat/L,P<0.01;(8.81±0.76),(6.37±0.41)nkat/L,P<0.05].③镜下观察实验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量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对照组成骨细胞数量、密度明显低于实验组.结论:复方接骨中药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在股骨头骺关节软骨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

    作者:张敬东;陈华;温宏

    目的:对发育期髋关节股骨头骺关节软骨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在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进行检测,了解其在缺血-再灌注后关节软骨损害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05在温州医学院完成.取4周龄雄性SD大鼠80只,体质量(75±10)g,将大鼠随机抽签法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每组40只.缺血-再灌注组以无损伤血管夹夹闭分叉处或稍上方夹闭腹主动脉3 h,以50 g/L水合氯醛6 mL/kg腹腔内注射麻醉,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1~2 mL.假手术组开腹暴露腹主动脉5 min常规关腹.两组分别于术后3,6,12,24,48 h,5 d,2,4周不同时间点对股骨头骺关节软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切片观察股骨头骺关节软骨各层的着色情况,肉眼判断强弱情况及对着色强度进行灰度分析.结果:纳入大鼠8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在假手术组未见明显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着色信号.在缺血-再灌注后3 h也未见明显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6 h有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24,48 h,5 d,2周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着色增强.②在股骨头骺关节软骨浅、中、深各层6,12,24,48 h,5 d均有着色,着色分布不尽一致.③在缺血-再灌注组的24,48 h,5 d浅层及中层的表达灰度增强,经比较,在上述时间点缺血-再灌注组有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增强表达(P<0.05).结论:发育期髋关节缺血再灌注损害后关节软骨因素中有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机制参与,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可能有助于抗发育期关节软骨的损害.

  • 藻酸钠复合自体软骨细胞修复猪关节软骨缺损的近期效果

    作者:李卫平;韩运;黄建荣;马文谱;王志勇;代亮

    目的:采用藻酸钠自体软骨细胞混合物修复猪的关节软骨缺损,观察近期成骨效应.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4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中心完成.3个月龄的小型猪8只,取其关节软骨进行细胞原代培养,获取原代细胞后,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Ⅱ型胶原表达.然后对8只小型猪的32个关节进行动物关节缺损的模型建立,每个关节共造3个人工缺损,选择关节左右随机对照.将已经培养好的软骨细胞与已经配制好并消毒的藻酸钠混合,移植到猪的关节软骨缺损处.每只猪关节内注射3个实验点,1个用藻酸钠/细胞混合液为实验组,1个单纯支架材料为单纯材料对照组,1个缺损做空白对照组,模型中缺损区均为关节负重区,胶原纤维绿色(亮绿复染).修复所用细胞为自体软骨体外培养后,进行移植修复,采用3代体外培养软骨细胞,均匀混和藻酸钠后,行自体移植.8周后取实验关节进行大体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观察及O'driscoll组织学评分.结果:纳入小型猪8只,除其中1例因手术切断伸直肌腱而使猪关节活动障碍,其余均未见手术后关节活动障碍,所有手术无术后感染,无关节内感染,无动物死亡.移植的软骨细胞在藻酸钠载体中生长良好,形成透明软骨.根据O'driscoll组织学评分标准,实验组32个猪关节缺损修复的组织学评分为(20.25±1.64)分,高于单纯材料对照组的(7.46±1.29)分及空白对照组的(6.00±2.09)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修复软骨以表达Ⅱ型胶原为主,无Ⅰ型胶原.结论:藻酸钠复合自体软骨细胞作为软骨移植的替代物是可行的,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雌二醇与孕激素对人成骨细胞护骨素基因作用的比较

    作者:欧阳俊;廖二元;罗湘杭;邵挥戈;周后德

    背景:护骨素是一种由成骨细胞表达的蛋白,可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和活化.目的:观察比较17β-雌二醇与孕激素对人成骨细胞护骨素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设计:对比观察.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研究所.材料:Ⅳ型胶原酶(Sigma公司),胎牛血清(Gibico公司),MEM(Sigma公司),骨钙素放射免疫法测定试剂盒(Dia2Sorin公司).方法:实验于2003-01/2006-03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研究所完成.采用正常人髂前上棘松质骨进行成骨细胞的提取和培养,人成骨细胞用17β-雌二醇与孕酮干预,采用Northern杂交检测护骨素mRNA表达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护骨素蛋白质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人成骨细胞鉴定.②Northern杂交分析17β-雌二醇、孕酮对人成骨细胞护骨素mRNA表达的影响.③酶联免疫吸附分析17β-雌二醇、孕酮对人成骨细胞护骨素蛋白质分泌的影响.结果:①人成骨细胞鉴定:人成骨细胞分泌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为(74.3±4.7)U/g;培养上清液中骨钙素浓度为(3.84±0.39)μg/L.表明分离培养的人成骨细胞具有成骨细胞的特性.②Northern杂交分析17β-雌二醇、孕酮对人成骨细胞护骨素mRNA表达的影响:人成骨细胞对照组护骨素mRNA表达条带弱,与对照组相比,1×10-10,1×10-9,1×10-8 mol/L17β-雌二醇干预组护骨素mRNA表达条带逐渐增强;与0 h相比,干预12,24及48 h护骨素mRNA表达逐渐增强;孕酮对人成骨细胞护骨素mRNA表达无影响.③酶联免疫吸附分析17β-雌二醇、孕酮对人成骨细胞护骨素蛋白质分泌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1×10-10,1×10-9,1×10-8 mol/L雌二醇组护骨素蛋白质分泌增加[(0.64±0.14),(1 27±0.26),(2.34±0.35),(3.62±0.23)μg/L,P<0.01].与对照组相比,1×10-8 mol/L 17β-雌二醇干预12,24,48 h,护骨素蛋白质分泌增加[(0.62±0.12)比(1.30±0.30),(3.07±014),(3.50±0.33)μg/L,P<0.01].1×(10-10~10-8)mol/L孕酮干预12~48 h对成骨细胞护骨素蛋白质表达无影响(P>0.05).结论:17β-雌二醇促进人成骨细胞护骨素基因表达,孕酮对其无影响,表明雌激素与孕激素对骨代谢有不同的调节机制.

  • 人脂肪干细胞复合脱细胞软骨基质支架在生物反应器中构建组织工程软骨

    作者:康红军;卢世璧;张莉;孙明学;袁玫;许文静;赵斌;郭全义

    目的:观察人脂肪干细胞复合脱细胞软骨基质支架在生物反应器中初步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4/2006-05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脂肪组织和关节软骨均来自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的组织,并经患者知情同意.关节软骨冻干后经粉碎机粉碎,过筛,选取25~38 μm大小的软骨微粒.在样品中先加入2.5 g/L胰蛋白酶,37℃消化24 h,再加入1%Triton X-100震荡72 h.将软骨微粒和蒸馏水按1:3的比例混合后滴加在模板中,置入冷冻干燥机冻干后行紫外线交联.紫外线照射8 h完成.后经25 kGy 60Co辐照灭菌完成支架制备.取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的髌下脂肪挚,酶消法获得脂肪干细胞,扩增后复合于脱细胞软骨基质制成圆柱状三维支架上(细胞密度5×1010 L-1),置于生物反应器中进行诱导培养,同时设静态培养组作为对照,3周后观测大体形态和组织学形态变化,同时进行组织化学(包括番红花O,阿利新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生物反应器组诱导培养3周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支架结构消失,只有中心区域残存少量支架结构;静态培养组支架结构尚存在,有少量基质分泌.番红花O染色显示生物反应器组细胞外有大量蛋白聚糖沉积,阿利新蓝染色表明有软骨特异性蛋白多糖的聚集;而静态培养组只有部分区域染色且淡于生物反应器组.Ⅰ型胶原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在生物反应器组细胞能够合成大量软骨细胞特异性胶原成分,而静态培养组呈弱阳性.结论:生物反应器培养明显促进了脂肪干细胞的增殖与软骨分化,是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良好方法.

  • 正常人与慢性牙周炎伴有骨质疏松患者牙槽骨组织体外培养细胞系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陈世璋;黄靖香;孙明学;赵斌;余征

    背景:培养人牙槽骨细胞系,因细胞来源于牙槽骨,取材于口腔很容易污染,常导致实验室研究失败,又因为标本来自成年人,细胞分裂指数低,培养的成功率低.目的:比较无菌手术中取正常人和慢性牙周炎伴骨质疏松患者的牙槽骨组织,经体外培养,建立的传代、冻存、复苏成活的细胞系的生物学特性.比较两种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牙槽骨的缺损、修复、治疗提供理论和相关实验依据.设计:对照观察.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口腔科和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材料:无菌手术中取正常人和临床诊断为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槽骨组织.方法:由正常人和慢性牙周炎伴骨质疏松患者的牙槽骨组织经体外培养,从原代培养出来的4个细胞系(H-171、H-258、261、262)中,选出牙周炎患者组细胞系H-171,正常组H-258,用组化、免疫组化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用细胞计数法计算出两种细胞倍增时间和分裂指数.经过多次传代、冻存、复苏,比较细胞的生长、老化规律.主要观察指标:两组细胞系的传代情况及生物学特性.结果:①异常牙槽骨组,原代培养一次成功,细胞形态为短梭形,3次冻存,3次复苏均存活,其倍增时间为53.4 h.平均分裂指数为4‰.细胞传代20次后,仍生长良好.②正常牙槽骨组原代培养26例,因多种原因能传代的细胞系仅有3例,已传代10次,形态为长梭形,经两次冻存复苏,细胞存活、生长速度较H-171慢,倍增时间为65.9 h,平均分裂指数3.5‰.③两种细胞均贴壁生长,具有成骨细胞的特点:AkP、甲苯胺兰、PAS、四环素标记矿化结节组化染色及Ⅰ型胶原、BMP-2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结论:培养出的两种细胞均具有成骨细胞特点,其中H-171生长速度较H-258快,传代20次,无明显变异,H-258传到8代开始老化,生长速度减慢.

  • 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藻酸盐凝胶体内成软骨分泌Ⅱ型胶原的代谢功能特征

    作者:陈润良;刘磊;田卫东;王涛;李声伟

    目的:观察以藻酸盐为支架材料,以经体外软骨向诱导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异位成软骨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于2004-01/2006-02在四川大学口腔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实验组分离培养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后经转化生长因子β等诱导因子诱导10 d后与藻酸钠复合,并滴加氯化钙使其成凝胶状后注入大鼠背部皮下;对照组只注入藻酸盐.术后4,8周分别半数处死动物,取材进行Ⅱ型胶原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观察.结果:纳入大鼠3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在术后4,8周均见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阳性,而对照组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均为阴性.结论:在蛋白水平和分子水平上证明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以藻酸盐为支架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化软骨具备了软骨分泌Ⅱ型胶原的代谢功能特点,表明该方法是一种较理想的组织工程软骨构建方法.

  • 基因载体、基因选择、基因转移与类风湿关节炎

    作者:古正涛;沈鹰

    目的:综合分析类风湿关节炎的基因治疗现状及应用前景.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及highwire 1997-01/2006-06有关类风湿关节炎基因治疗的文献,检索词"genetherapy,rheumatoid arthritis,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solubletumor necrosisfactoreceptor",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检索到的类风湿关节炎基因治疗方面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选取针对性强的文章.同一领域的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检索到67篇相关文献,其中30篇文章符合要求.排除37篇,其中21篇系重复同一研究,16篇为Meta分析.资料综合:类风湿关节炎的基因疗法作为生物治疗的一种新趋势,在很短时间内从理论和实验室取得成功,为临床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主要针对类风湿关节炎基因治疗的目的基因、转移载体、转移途径选择、基因表达调控以及临床应用前景等进行分析.结论:类风湿关节炎的基因治疗已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其临床应用的价值,但临床应用安全性及有效性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 骨缺损的局部基因治疗

    作者:徐卫东;赵建国

    目的:骨缺损的局部基因治疗是将具有促进骨愈合作用的基因转入靶细胞,由靶细胞转录成mRNA并翻译成蛋白质,在蛋白质的作用下靶细胞被刺激分化,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促进骨愈合.随着细胞重组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参与骨修复的生长因子基因被成功克隆,使得基因治疗骨缺损成为一种可能.为此就骨缺损局部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资料来源:检索PUBMED 1965-01/2006-01关于骨缺损局部基因治疗的文章,检索词为"gene therapy,bone defect",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01/2006-01关于骨缺损局部基因治疗的文章,检索词为"骨缺损,基因治疗",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骨缺损的局部基因治疗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37篇相关文献,32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205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32篇文献中,4篇涉及目的基因的选择,3篇涉及靶细胞的选择,7篇涉及基因表达载体的选择,3篇涉及基因转移方法,4篇涉及基因治疗与组织工程结合治疗骨缺损,5篇涉及多基因联合治疗骨缺损,2篇涉及骨缺损基因治疗存在的问题与展望.资料综合:骨缺损的局部基因治疗是在骨再生基本理论认识和基因重组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为各种原因造成的骨缺损的治疗提供理想的解决方案.其基本问题主要包括:目的基因的选择、靶细胞的选择、基因表达载体的选择以及基因转移方法的选择等.靶细胞的选择及基因转移方法方面的研究已经日趋成熟,骨髓基质干细胞成为首选的靶细胞,基因的体外转移较体内转移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也已得到公认.目前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进一步阐明骨缺损修复的自然过程,从众多参与这一过程的信号分子中筛选出为有效的成分应用于骨缺损的基因治疗,并进一步改进基因表达载体,以确保基因治疗的安全性.相信通过骨再生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及基因重组技术的不断完善,骨缺损的基因治疗将终走出实验室,真正造福于骨缺损患者.结论:骨缺损的局部基因治疗可以有效地激活骨缺损部位的骨再生活动,同时又可以避免直接应用细胞因子导致的免疫排斥和系统毒性等问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这项技术还很不完善,在目的基因、基因载体和转染技术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的研究.

  • 成肌细胞及其在骨骼肌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潘红英;徐晓阳

    目的:总结成肌细胞在骨骼肌收缩功能和细胞基因治疗研究中的应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及Science Direct(Elsevier),EBSCOhost,Kluwer Online等数据库2000-01/2006-10相关骨骼肌成肌细胞及其应用研究方面的文献,检索词"myoblast,contract,mitochondria,genetreatment",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2-01/2006-10相关骨骼肌成肌细胞及其应用研究方面的文献,检索词"成肌细胞,骨骼肌收缩,基因治疗",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成肌细胞特性、收缩研究及应用等方面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有关成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在骨骼肌收缩中的应用、在基因治疗中应用方面的文献.排除标准:重复研究、个案报告、综述、Meta分析的文献.资料提炼:共检索到125篇关于成肌细胞研究的文献,终纳入35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综合:成肌细胞是肌组织的前体细胞,易培养、可塑性强,具有骨骼肌的许多重要生物特性,且细胞能够融合进在体骨骼肌组织中,因此在骨骼肌收缩运动引起的细胞离子浓度、线粒体功能和肌型变化等的研究以及细胞移植治疗骨骼肌肌病和修复心肌组织的研究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近年来成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骨骼肌收缩功能及基因治疗应用等方面所取得的相关进展.结论:成肌细胞可以为骨骼肌在收缩功能上的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研究平台,其在基因治疗研究中的应用也为肌组织工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牙组织工程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作者:杨薇;李曦光

    目的:综合分析牙组织工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4-01/2006-10有关牙组织工程的文章,检索词"teeth tissue engineering",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6-10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牙组织工程",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有关文章找全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牙组织工程的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10篇有关牙组织工程的文章,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31篇进行综述.资料综合:牙组织工程的研究是近年来为活跃的口腔医学研究领域之一,如何利用人工方法设计和制造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牙齿,是国内外学者所追求的目标和着力研究的热点课题,并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将再生牙齿应用于临床.①从牙组织工程中获取具有较强生长和分化能力的种子细胞、优选较为适宜的三维支架材料以及用以促进牙齿再生的生长因子3方面内容进行具体阐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②对于牙齿形成干细胞分化调控机制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牙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对牙发生发育的众多机制的正确认识将对于牙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也将是研究者面对的一大挑战.结论:牙组织工程研究中获取来源容易且具有成牙能力的种子细胞;在成体环境中产生牙根且通过牙周膜与颌骨相连接;牙齿的大小和形态必须可以控制,这些技术均已有较好的研究结果,因此,在不远的时间内,利用生物手段实现牙齿再生很快将变为现实.

  • 骨纤维结构不良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作者:崔岩;刘建国;李叔强;关继奎

    目的:对长期以来关于骨纤维结构不良大量相关研究及文献进行回顾,综述骨纤维结构不良的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资料来源: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检索OVID数据库1966-01/2006-10关于骨纤维结构不良的文献,检索词:Osteofibrousdysplasia,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1994-01/2006-10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有关骨纤维结构不良的文献,检索词为:骨纤维结构不良,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选择与骨纤维结构不良相关的观察对比研究、经验总结、个案报道、新研究进展等文献,力求资料全面,排除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相关国内外文献41篇,排除重复性研究11篇,采用30篇,包括关于骨纤维结构不良定义、发病机制、病理、诊断及治疗等.资料综合:①骨纤维结构不良是一种起源于纤维组织的良性骨肿瘤.发病率低、误诊率高.目前具体发病机制不明,现认为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②骨纤维结构不良好发于胫骨,症状为局部肿块.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胫骨中段前侧皮质膨胀性密度减低.确诊方法为病理检查.重点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造釉细胞瘤相鉴别,现有大量研究证明该病与造釉细胞瘤有联系.③治疗上过去认为10岁以前应保守治疗,10岁后选择手术治疗,目前倾向于早期骨膜外切除手术治疗.结论:骨纤维结构不良发病率低,对该病认识较少,误诊率较高,重点需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造釉细胞瘤相鉴别,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对可疑者行病理检查,确诊者行骨膜外切除,切除范围较大的病例行重建手术.

  • 玻璃化保存工程化组织产品的实验与技术

    作者:王治;秦廷武;杨志明

    目的:总结近年来玻璃化保存技术的新进展和多种工程化组织玻璃化保存的实验研究.探讨影响工程化组织低温保存的主要因素、评价指标等,以期指导玻璃化保存工程化组织的实验研究.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EBSCO,ScienceDirect Onsite以及google scholar引擎中1980-02/2006-05关于细胞和组织低温保存的文献,检索词"tissue engineering,engineered tissue,cryopreservation,vitrification,ice-free cryopreservation,vitreous cryopreservation",检索词被分别组合进行检索,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80-02/2006-05关于细胞和组织低温保存的文献,检索词"组织工程,工程化组织,冻存,玻璃化保存",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出与研究关系密切的文献.纳入标准:研究对象为动物或人,包括基础与临床研究内容.重点选取与玻璃化保存技术基本原理相关以及具体的工程化构建物玻璃化保存相关的文献.排除标准:关于配子,胚胎和植物,食品等的玻璃化保存文章.资料提炼:共检索到122篇关于细胞和组织低温保存的文献,其中与本实验关系密切的文献17篇,间接相关的文献42篇,终纳入31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综合:组织工程产业化要求长期而稳定的保存包含活细胞的工程化组织产品,以及产品中细胞与材料的黏附.相对于传统的低温冻存技术而言,玻璃化保存因在保存过程中无细胞内外冰晶形成,可以改善复温后的细胞活力,并能保护细胞和支架材料之间的黏附.本文从近年来玻璃化保存技术的新进展和多种工程化组织玻璃化保存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了玻璃化保存液要求高浓度,对细胞有非特异毒性损伤,对悬浮单细胞的玻璃化保存能得到较高的细胞存活,而与支架材料结合的种子细胞存活除受到冻存试剂和流程的影响外还受到自身结构的影响.结论:玻璃化保存是较好的生物系统保存方法,可以为工程化组织产品提供可靠的保存,但急需发现新的低毒高效的玻璃化试剂以及优化保存流程.

  • 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影响因子及其基因和组织工程结合基因治疗

    作者:尚琦松;刘维钢;史晨辉;董金波;李宽新;王宗亮

    目的:从各领域和不同角度探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病因及其作用机制,并探索基因治疗及组织工程结合基因治疗对延缓或逆转早、中、晚期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可能性.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8-06/2006-01有关椎间盘退行性变影响因子及生物学治疗进展的文章,检索词"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nucleus pulposus,interleukin-1 beta,interleukin-6、interleukin-18,potential therapeuticmodel",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VIP维普、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06/2006-08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椎间盘退行性变、髓核、促炎因子、基因治疗",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有关文章找全文.纳入标准:①有关椎间盘退行性变影响因子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②有关基因治疗退行性变椎间盘的相关研究.③有关人工椎间盘移植的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个案报道等.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23篇有关椎间盘退行性变影响因子及生物学治疗进展的文章,57篇符合研究要求(其中35篇为椎间盘退行性变影响因子基础研究方面的文献,22篇涉及基因治疗、人工椎间盘移植方面).资料综合:①国内对椎间盘退行性变影响因子及治疗的研究:从椎间盘营养供应、细胞凋亡、基质酶活性、生物力学等方面研究与椎间盘退行性变有关的相关因素,如丝氨酸蛋白酶在退行性变椎间盘的终板中活性极高,基质金属蛋白酶3在细胞外基质成分的降解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还能通过激活其他非活性基质金属蛋白酶而对软骨基质的降解发挥间接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阳性的细胞比例与MRI检查中的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有显著相关性,且突出型腰椎间盘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阳性的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未突出型;突出椎间盘组织可以诱导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且与突出类型、病程相关,提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腰椎间盘组织退行性变、自发性吸收中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等.并探讨相关基因(成骨蛋白1、骨形态发生蛋白7)在延缓或逆转椎间盘退行性变治疗上的可行性.②国外对椎间盘退行性变影响因子及治疗的研究:从以上几方面研究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因素及机制,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均可降低椎间盘细胞的凋亡指数,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白细胞介素1使椎间盘纤维环细胞产生的前列腺素E2和磷脂酶A2增加,减少纤维环中总的蛋白多糖含量;近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18是强有力的致炎因子之一,在退行性变的关节软骨及椎间盘软骨终板呈一定表达,遂被认为在椎间盘退行性变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少见报道.同时探索用腺相关病毒体外转染人椎间盘细胞,体内转染兔椎间盘细胞,并证实自体同源椎间盘细胞、同源软骨、同种异体的完整椎间盘或活性椎间盘细胞移植可以延缓椎间盘退行性变,又以腺病毒转染SV40基因的方法成功构建了永生化的人髓核细胞株,可作为组织工程椎间盘的种子细胞.③国内外关于椎间盘退行性变影响因子及治疗研究的展望:提供更多的临床样本,探索创新出更多、更细致的思路来综合研究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可能机制和根本治疗方法.结论: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其生物学治疗仍处于动物实验研究阶段,只有通过大量的临床样本及动物试验,并探求出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方法,尤其是热点及有前途的组织工程方法,才能为在终应用于人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治疗上提供切实可靠的治疗手段.

  •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与组织及功能重建

    作者:楼华

    目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是运动损伤中常见的一种损伤,半月板切除将导致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这一问题已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主要原因是产生膝关节负荷传导紊乱.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了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各种治疗方案,以供医疗人员选择更加适当的治疗方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1994-01/2005-04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分别为"menisci injuries,knee injuries"和"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膝关节研究进展".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有关节膝关节半月板的基础研究.②有关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研究.③有关膝关节损伤治疗的研究.排除标准:个案报道及统计学上可信性较低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4篇有关膝关节损伤的文章,排除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30篇符合研究要求(其中11篇为膝关节半月板的基础研究,10篇为有关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研究进展方面的文献,9篇涉及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治疗方面的研究).资料综合:①膝关节半月板的基础研究:包括男性膝关节等速向心收缩正常值研究,体育运动引起膝关节劳损的因素及预防的研究:从膝关节在运动过程中通过环节的屈伸完成各种承负功能分析膝关节半月板的损伤;膝关节半月板的形态学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研究进展;从膝关节的解剖学因素分析膝关节受力对半月的影响.②有关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研究进展:包括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修复半月板无血运区损伤的实验研究,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MRI诊断,兔半月板软骨组织缺损的体外修复实验,提出半月板损伤的治疗思路;总结了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在治疗方法上的一些问题,即促使裂伤半月板的愈合、建立血管通道、滑膜刮擦、外源性纤维蛋白凝块的植入、生长因子等方法.结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发生与其解剖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在多种运动项目中容易发生.半月板切除将导致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这一问题已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主要原因是产生膝关节负荷传导紊乱.半月板损伤的治疗目的,除了改善临床症状外,更主要的则是保存原有半月板的功能.然而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国内外骨科界正在积极研究探讨中.

  • 大鼠T细胞受体Vβ5.2-HSP70和Vβ8.2-HSP70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表达

    作者:肖婧;赵文明;李蕴;王炜;李慎涛;赖丽仁

    目的:构建含大鼠TCR Vβ 5.2-HSP70和TCR Vβ 8.2-HSP70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并检测其在体内外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9在首都医科大学免疫学系实验室完成.①以自主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pTARGET-TCRVβ5 2和pTARGET-TCR Vβ 8.2为模板,将结核杆菌HSP70的一段保守序列P111-125设计到引物中,通过PCR的方法得到TCR Vβ 5.2-HSP70和TCR Vβ 8.2-HSP70基因片段,将其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TARGET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TARGET-TCR Vβ 5.2/8.2-HSP70.②将BALB/c小鼠48只随机分为4组,pTARGET-TCR Vβ 5.2-HSP70组、pTARGET-TCR Vβ 8.2-HSP70组和空质粒组肌注相应的质粒DNA 100 μg/次,PBS组注射PBS缓冲液100 μL/次.共注射3次,每次间隔2周.于末次免疫后3 d取注射部位的肌肉,用RT-PCR及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TCR Vβ 5.2/8.2-HSP70基因在注射部位的转录和表达.③将COS-7细胞分为pTARGET-TCR Vβ5 2-HSP70组、pTARGET-TCR Vβ 8.2-HSP70组、空质粒组和未转染细胞组,进行相应质粒转染,24 h后收集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靶基因在真核细胞内的表达.结果:①TCR Vβ 5.2/8.2-HSP70基因已被正确插入到pTARGET载体中.②pTARGET-TCR Vβ 5.2-HSP70组、pTARGET-TCR Vβ 8.2-HSP70组小鼠免疫处的肌肉组织RT-PCR检测显示,在500~600 bp和400~500 bp处出现特异的扩增带,分别与TCR Vβ 5.2-HSP70和TCR Vβ 8.2-HSP70基因片段的大小相符,而注射空质粒组和PBS组均未见此条带.③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转染重组质粒pTARGET-TCR Vβ5.2/8.2-HSP70的COS-7细胞的胞质及胞膜都有明显的着染.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TARGET-TCR Vβ5.2/8.2-HSP70,并在体内外检测到其转录和表达,为进一步进行TCR DNA疫苗治疗胶原诱导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 腓肠肌肌球蛋白收缩功能在有氧训练后的变化

    作者:任文君

    背景:已有实验证实长期耐力训练能导致肌纤维及其肌球蛋白重链异形体由快型向慢型转变,但对于运动训练中肌球蛋白重链异形体mRNA的变化仍有待进一步的实验观察与验证.目的:观察跑台训练对雄性SD大鼠腓肠肌肌球蛋白收缩功能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实验中心.材料:选用40只生后7周雄性SD大鼠,体质量(230±16)g,所有动物实验前均未进行过跑台运动.试剂:一抗为鼠源性抗骨骼肌肌动蛋白及快缩型肌球蛋白重链(MHCⅡ)单克隆抗体,ABCam产品.二抗为偶合碱性磷酸酶的抗鼠IgG,SIGMA产品.方法:实验于2005-03/10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实验中心完成.随机摸球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n=10)和训练组(n=30).训练组大鼠进行连续4~6周强度约为75%VO2 max(18.5~24 m/min,坡度为0°)的跑台训练,50 min/次,2次/d.对照组自由活动,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训练至4,5,6周,分别取10只大鼠,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腓肠肌肌球蛋白重链mRNA含量,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肌球蛋白肌纤维的改变情况及横截面积的大小,大鼠麻醉后游离腓肠肌,采用张力传感器及电刺激器给予方波脉冲刺激,逐步拉伸腓肠肌至等长收缩张力为大时的肌肉初长Lmax位置,平衡10 min,记录肌肉长度与张力.取右侧腓肠肌称量湿质量,计算其与体质量之比.肌肉质量与体质量之比按下式计算:肌肉质量(mg)/体质量(g)×100%.主要观察指标:①腓肠肌肌球蛋白重链mRNA含量.②肌球蛋白肌纤维的改变情况及横截面积的大小.③大鼠体质量与腓肠肌质量的变化.④腓肠肌等长收缩大张力.结果:纳入大鼠4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腓肠肌肌球蛋白重链mRNA含量:经过4周耐力训练,训练组肌球蛋白总肌球蛋白重链表达是对照组的105%(P<0.01),肌球蛋白重链Ⅱa表达量高于对照组(1.27±0.08,1.17±0.06,P<0.05),肌球蛋白重链Ⅱx mRNA表达量高于对照组(1.29±0.04,1.19±0.05,P<0.01).②肌球蛋白肌纤维的改变情况及横截面积的大小:经过4~6周的有氧训练后,大鼠肌球蛋白重链主要以Ⅱ型慢缩型肌纤维表达为主,而Ⅰ型快缩型肌纤维表达较少.对照组大鼠腓肠肌Ⅰ、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分别为(1 958.0±30.5),(1 656.1±35.3)mm2.而训练组4周后Ⅰ、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较对照组分别增加24.5%与22.1%(P<0.01);训练组5周后分别增加26.4%与51.5%(P<0.01),训练组训练6周后分别增加33.2%与48.9%(P<0.01).③大鼠体质量与腓肠肌质量的变化:训练组大鼠训练4,5,6周腓肠肌湿质量分别为(135.6±3.1),(139.2±5.1),(148.4±6.2)mg,高于对照组[(103.2±3.4),(87 5±2.9),(68 3±3.3)mg,P<0.01].训练组大鼠训练4,5,6周腓肠肌相对湿质量分别为(0.55±0.01),(0.56±0.02),(0.59±0.03),高于对照组[(0.43±0.02),(0.37±0.04),(0.29±0.05),P<0.05~0.01].④腓肠肌等长收缩大张力:方波脉冲刺激后6周训练组等长收缩大张力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短期耐力训练后,肌球蛋白重链中的两种慢型肌球蛋白重链异形体-肌球蛋白重链Ⅱx、肌球蛋白重链Ⅱb基因表达增加,肌纤维横截面积增加,等长收缩大张力增加,表明有氧训练对提高肌球蛋白收缩功能有促进作用.

  • 常见角膜致病真菌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实验

    作者:张英朗;王丽娅;李智涛;孙声桃

    目的:建立一种根据基因芯片原理,对国内真菌性角膜病常见致病菌种进行快速检测和准确检测的实验方法.方法:实验于2004-11/2006-04在河南省生物工程中心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河南省角膜病重点实验室完成.将针对国内临床上常见的角膜致病真菌6属12种,包括腐皮镰孢菌、串珠镰孢菌、梨状镰孢菌、尖孢镰孢菌、烟曲霉菌、黄曲霉菌、土曲霉菌、黑曲霉菌、新月弯孢菌、牵连青霉菌、链格孢霉菌、白色念珠菌,并经修饰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固定在两种材料的片基上.用一对通用引物,对上述真菌的DNA基因片断进行扩增,将带有特殊标记的扩增产物与片基上排列的探针进行杂交,对12株标准菌株和82株临床分离株样本采用双盲法原则进行检测,从而对两种不同片基芯片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判断和评估.结果:①在两种不同材料的片基上,均可以高效率结合经过修饰和加尾的寡核苷酸探针,玻片约为35 mer,尼龙膜约为400 mer,可靠性较好.②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12种真菌均产生了530~630 bp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其进行杂交检测,得到了具有各自特征的杂交后显色图谱,玻片为荧光显色,尼龙膜为生物素-亲和素显色,可直接从杂交显色图谱上对不同菌种区分判断.③两种芯片均可与低于琼脂糖凝胶电泳显色浓度一个数量级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反应,敏感性高于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在对82株临床分离株样本检测中,79株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均显示扩增产物条带,无非特异性杂交反应发生;玻片灵敏度为92.4%,尼龙膜灵敏度87.3%,χ2检验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实验建立了以ITS区基因为靶标的寡核苷酸探针芯片检测系统,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能够在三四个小时内完成对临床上常见的12种角膜致病真菌的菌种检测.

  • 辽西地区农村汉族青少年体型发育规律的Heath-Carter体型法分析

    作者:刘素伟;韩静;赵宝东;赵春玉;张海龙;刘学员

    目的:分析辽西地区农村汉族青少年的体型发育规律和特点,为体质人类学补充必要的数据.对象:按整群分层抽样法,抽取2001-07/2003-09辽西地区锦州、盘锦、葫芦岛、义县和绥中的农村13所中小学7~19岁经学校正常体质检查证明身体健康的汉族学生为调查对象,按性别分两大组,每大组按年龄分12小组,7~18岁每岁为1个年龄组,18~19岁为1个年龄组,每小组44~82人,共分24组,搜集完整资料1 280名(男666名,女614名).采用Heath-Carter体型法,每项指标测量2次,取平均值,10项指标由专人负责,测试数据按年龄和性别在微机中建立数据库,依次计算出各年龄组的内因子、中因子和外因子,体型图上的X,Y坐标值,身高/体质量1/3,样本中平均体型点到所有体型点空间距离的均数,三维空间中两个体型点间的差异,体脂百分比和各类体型分布频数.结果:参加调查1 280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7~17岁青少年身高、体质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平均身高、体质量男生大于女生.身高/体质量1/3指数除7、8、10、12和13岁外,各年龄组男生>女生,平均值男生>女生.体脂含量除8岁外,其他年龄组女生>男生,平均值女生>男生.②男生的体型均值3.6-2.5-3.7,属外胚层-内胚层均衡体型,女生平均体型值为4.3-2.2-3.3,属于偏外胚层的内胚层体型.体型频数的变化提示辽西农村汉族男生体型分布在内胚层和外胚层的体型较多,女生分布较集中,主要在内胚层体型.③内因子男生在3.0~4.0,女生在3.5~5.2,各年龄组女生>男生;中因子男生在1.6~3.9,女生在0.8~3.4,除7、11和17岁女生>男生外,其他年龄组男生>女生或男女相等,平均值男生>女生.外因子男生在3.0~5.0,女生在3.0~4.1,7、8、10、12、13岁女生>男生,11、14、15、16、17、18岁男生>女生.因此,女生的内因子占优势,皮下脂肪更发达,体态丰满,男生中因子占优势,骨骼粗壮,肌肉发达,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的身体相对瘦高程度增长,身材修长.④男女各年龄组间体型比较,7,8,9,10,11,12,13,14,15,16,17,18~19岁三维空间中两个体型点间的差异值分别为0.45,0.67,1.03,0.56, 0.76,0.30,0.93,2.60,1.86,1.37,1.21,1.47,8~11岁年龄组男女间体型差异有显著性(t=2.66,2.75,2.95,3.58,P<0.05).⑤与城市青少年相比,农村青少年身高低5~6 cm(男女分别为u=6.24,5.90,P<0.01),体质量低3~6 kg(男女分别为u=6.93,4.60,P<0.01). 结论:辽西地区农村男生较女生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女生的皮下脂肪更发达,体态丰满,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的身体相对瘦高,身材修长.与城市青少年相比,农村青少年仍矮瘦,与国外资料和国内少数民族相比,辽西地区农村汉族青少年骨骼肌肉欠发达,身材修长.

  • 虚拟中国人男性Ⅲ号双下腔静脉断层解剖学及可视化研究

    作者:张元智;陆声;裴国献

    背景:双下腔静脉畸形临床上罕见,多在尸检中发现,自1940年Adachi首次描述该畸形以来,不断有文献报道,但几乎所有文献都在二维图像上进行描述,目前尚无以三维动态图像展示双下腔静脉畸形.目的:观测虚拟中国人男性Ⅲ号双下腔静脉连续横断面的走行,建立双下腔静脉的可视化数字模型.设计:以虚拟中国人男性Ⅲ号数据集为观察对象,重复测量设计.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和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6-02/05在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实验室完成.数据来源为南方医科大学国家"八六三"虚拟中国人项目课题组采集的"虚拟中国人"男性Ⅲ号数据集,该数据集共有8 952个层面,连续层厚为0.2 mm,提取第2 600~3 660张图像作为断层观察和重建的数据来源.方法:应用"虚拟中国人"男性Ⅲ号数据集,在薄层断面图像上观察双下腔静脉结构,应用Amira 3.1(TGS)软件对双下腔静脉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主要观察指标:虚拟中国人男性Ⅲ号薄层断面图像和三维重建图像观察结果.结果:在虚拟中国人男性Ⅲ号薄层断面图像上清楚地显示了双下腔静脉的结构,重建的数字化模型可准确的反映双下腔静脉的解剖学结构特点.结论:虚拟中国人男性Ⅲ号数据集能够提供完整精确的双下腔静脉解剖.

  • 人类项韧带的精细解剖结构

    作者:蒋爱民;杨晨明;于胜波;刘杰;隋鸿锦

    目的:观察人类项韧带的精细解剖结构及形态.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4在大连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及大连医大生物塑化有限公司科研部完成.观察对象为4具成人尸体的颈部,均有完整的颈部(椎)全段,包括颅骨后枕外隆突.其中1具尸体进行肉眼大体解剖;3具尸体取寰椎到C7水平,制作成P45(聚酯树脂)生物塑化薄片.所有标本及材料均由大连医大生物塑化有限公司及大连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观察大体标本及P45断层塑化薄片标本,记录各种新发现.后将两部分的观察及影像结果合并,利用断层解剖知识,标注项韧带组织名称并进行分析.结果:在颈椎的不同平面,项韧带的浅层、背侧部和腹侧部分别由斜方肌、头夹肌、小(大)菱形肌和上后锯肌的腱膜纤维组成的一个整体,且绝大部分纤维走向为横行.结论:①项韧带的结缔组织纤维不是全部纵向走行的,是以横向走行为主的肌腱腱膜组织纤维.②P45生物塑化薄片技术的应用使项韧带精细解剖结构的全貌更直观.

  • 克隆并应用计算机软件分析小鼠LASS1基因启动子区的特征

    作者:刘居理;傅玉才;许铭炎;许锦阶

    目的:克隆并应用计算机分析小鼠LASS1基因启动子,为进一步研究在细胞衰老过程中LAG1基因的转录调控奠定基础.方法:实验于2006-03/07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细胞衰老实验室完成.培养EC109细胞株,预测小鼠LASS1基因启动子所在区域,用PCR技术扩增启动子区序列,构建重组质粒pGEM-T-501、pGEM-T-181、pGEM-T-26,并转化JM109感受态菌,并分别克隆入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GL3-Basic及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载体pEGFP-1,酶切pGEM-T-501、181、26重组质粒及pGL3-Basic、pEGFP-1载体,制备插入片段和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L3-501、pGL3-181和pGL3-26及pEGFP-501、pEGFP-181和pEGFP-26,转化JM109感受态菌.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瞬时转染EC109细胞,测定荧光素酶表达活性及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在预测启动子区构建了3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体系及3种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表达体系,分别为pGL3-501(-501 bp~+106 bp)、pGL3-181(-181 bp~+106 bp)、pGL3-26(+26~+106)、pEGFP-501、pEGFP-181和pEGFP-26.②pGL3-501表达载体与pGL3-181表达载体荧光素酶表达活性相近,pGL3-26表达载体荧光素酶表达活性极低,与阴性对照活性相近,+26 bp~+106 bp无启动子活性.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也类似,pEGFP-501和pEGFP-181有明显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pEGFP-26和空载体pEGFP-1无表达活性.结论:-181 bp~+26 bp区域含有小鼠LASS1基因转录所必需的基本启动子序列.其中2个SP1保守序列是小鼠LASS1基因启动子所必需的.

    关键词: 基因 启动子 小鼠
  • 猪胸腰段脊髓火器贯通伤后p53基因的早期表达

    作者:陈长青;梁朝革;李家顺;郭林新;练克俭

    目的:建立家猪胸腰段脊髓火器贯通伤模型和改良Allen's打击伤后全瘫模型,观察伤后促凋亡基因p53基因的早期表达.方法:实验于2005-05/08在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实验室完成.取健康雄性家猪20只,单纯随机分为3组:①火器伤组:9只,在全麻状态下制作胸腰段(L1~L2)脊髓火器伤模型,分为伤后1,3,6 h 3个时间处死.②打击伤组:9只,L1节段脊髓行改良Allen's打击,致伤力为500 g·cm,处死时间同前.③空白对照组:2只,只麻醉,不造模,伤后6 h处死.伤后不同时间点(伤后1,3,6 h)和不同节段(伤点、近伤点、中伤点及远伤点)取材,采用SP法进行P53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用TJTY-300型全自动图像分析仪测量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物质吸光度.结果:经补充后20只猪进入结果分析.①脊髓损伤后3 h打击伤组伤点,火器伤组近伤段脊髓P53蛋白的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01),随着时间推移,打击伤组和火器伤组P53蛋白的表达呈升高趋势(P<0.001),且火器伤组要高于打击伤组(P<0.000 1).②在脊髓损伤后6 h,打击伤组仅在伤点和近伤段P53蛋白的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5.57±0.82,3.21±0.43,P<0.05),而火器伤组近伤段、中伤段及远段伤均高于空白对照组(6.46±0.66,4.27±0.39,1.16±0.17,P<0.05).结论:①细胞凋亡基因p53在脊髓损伤中的表达有一定的时空性,在脊髓损伤后3 h出现P53蛋白表达量的增加.②脊髓火器伤的波及范围较打击伤更为广泛.

  • 促血管新生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作者:刘小雨;王行宽

    目的:综述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性血管新生领域的研究及应用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1994-01/2005-04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血管生成、中医药",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有关论著全文.纳入标准:有关促血管形成的中医治则、中药复方、单味药、针灸的治疗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综述文献(或个案、短篇报道等).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15篇有关促血管形成的中医药治疗研究方面的文章,排除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42篇符合研究要求.资料综合:①促血管新生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中医从以下治法做了一些有益尝试:芳香温通、益气强心;益气柔肝疏肝、通络止痛;益气活血、祛瘀生新;益气活血、通络止痛;搜风通络、破痰散结;补脾升清、祛痰化浊、温阳补肾;活血化瘀、养血生血;驱风、镇静、安神;针刺研究也应用了活血通络、理气止痛、清脑开窍、调和气血、舒筋活络等治法.②促血管新生在生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主要为补肾为主的中药复方.③其他(溃疡、炎症、创伤)方面:主要治法有活血生肌,托毒生肌,理气通下、疏肝清热解毒、益气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结论:中医药在治疗严重缺血性疾病方面有一定潜力,"促血管新生"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心脑血管及女性生殖系统疾患等方面,治法多以益气活血通络,补肾生血为主.但在疗效方面的深入还远远不够,如能整和中医药资源并优化组合,研究出血管新生效果疗效突出的中医药疗法将成为外周用药在治疗性血管新生领域的希望.

  • 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以及损伤修复与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邱雅慧

    目的: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多种功能,对其功能检测也有多种方法,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01/2006-08血管内皮功能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文章,检索词"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artherosclerosis",限定文章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01/2006-08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血管内皮细胞、动脉粥样硬化",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有关文章找全文.纳入标准:①有关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②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个案报道等.资料提炼:共收集500篇有关血管内皮功能及动脉粥样硬化的文章,排除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120篇符合研究要求.资料综合:①血管内皮的生理功能:具有屏障、信息的传递和内分泌、参与血管形成等多种生理功能.②血管内皮功能的常用检测方法:包括内皮细胞分泌物的直接检测、反映内皮细胞功能的分子标记物、冠脉造影法测量血管内皮功能、高分辨率超声评价动脉内皮功能.③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受各种危险因子的损伤,而使血管局部产生的一种过度的慢性炎性增生反应.研究显示,内皮功能不良的患者在其随访过程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明显增多,且结果与内皮功能检测方法的差异无关.④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治疗:包括运动、替代疗法、内皮源性收缩剂的抑制剂或拮抗剂、细胞保护剂、调脂治疗、内皮种植及基因治疗.结论:血管内皮具有多种功能,随着对血管内皮功能及其功能障碍深入的研究,将实现更早期的发现内皮功能障碍,更有效地指导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早期修复,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从而有效地防治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 运动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潘明;李仪

    目的:通过了解运动训练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探讨运动训练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95-01/2005-12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方面的文献,检索词"VEGF,exercise",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并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01/2005-12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方面的文献,检索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运动",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运动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有关运动及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资料陈旧.资料提炼:共检索到关于运动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文献202篇,中文46篇,英文156篇,2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其中急性运动对血管生长因子影响的文献7篇;运动训练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影响的文献7篇,其他文献为运动相关文献或有关免疫、缺血缺氧及一氧化氮合酶等对血管内皮的影响. 资料综合: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以在很多正常人和动物组织中表达,但表达水平较低.其具有增加微血管的通透性、与特异性的血管内皮细胞受体结合、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及保护损伤神经组织等作用.②运动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机制可能为:缺血缺氧引起一些促血管生成的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上调.各种原因引起的免疫性复合物增多、活化补体、细胞肽(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产生过多和异种蛋白增多等均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与一氧化氮表达有关,作为信息分子的一氧化氮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互为正反馈调节.结论:无论是急性运动还是运动训练都对心血管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缺氧缺血或免疫因子的激活等因素的影响,急性运动或运动训练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显著增加,这有利于血管内皮修复或代偿性的侧支循环.

  • 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自发再通

    作者:奚晓玲;王长谦

    目的:通过总结国内外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现象的研究成果,促进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进一步研究,为心脏血管组织工程相关研究提供信息,指导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80-01/2006-11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现象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infarct related artery,spontaneous reperfusion(spontaneous recanalization)".资料选择:纳入标准是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高度相关的文章,选择随机、平行、对照的l临床研究,相似内容则选择权威杂志发表的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60篇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标准,排除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关系不大的文献,共30篇文献纳入分析.资料综合: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对于患者预后的改善已引起广泛关注,除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外,许多研究也试图寻找其他预测自发再通的方法,如心电图、核医学及超声技术等.结论:目前已有较多方法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自发再通,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冠状动脉痉挛、血栓自溶等可能与之相关.

  • 人工血管内皮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波;何延政

    目的:总结目前人工血管内皮化的研究进展及各种内皮化方法的优缺点,展望未来人工血管内皮化的发展方向.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5-01/2006-07相关人工血管内皮化方面的文章,检索词"Vascularprostheses,Endothelial cells,Endothelializ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资讯)1995-01/2006-07相关人工血管内皮化方面文章的,检索词"人工血管,内皮细胞,内皮化",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特点或人工血管内皮化的相关研究进展有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77篇相关文献,其中外文文献247篇,中文文献30篇,3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243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34篇文献中,4篇涉及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30篇涉及人工血管内皮化的研究进展.资料综合:血管内皮细胞不仅是介于血管壁和血液之间的屏障结构,而且还可以有效防止血栓形成,维持血管收缩与舒张、凝血与抗凝血等平衡,在血管腔的表面形成一个抗凝血和抗血栓系统,从而保持血液的正常流动和血管的长期通畅.人工血管应用于临床后其远期通畅率不高,尤其是在中小口径动脉和静脉移植中.国内外的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促进人工血管内皮化可以减少血栓形成、抑制内膜过度增生,从而明显改善人工血管的远期通畅率.目前人工血管内皮化的方法有人工血管自发性内皮化、自体静脉内皮细胞单期种植法、高密度微血管内皮细胞单期种植法、内皮细胞二期离体衬里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结论:人工血管的内皮化可以显著提高人工血管的远期通畅率,但目前各种内皮化方法都有局限性,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发展,人工血管内皮化的前景将十分广阔.

  • 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蛋白A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其受控特点

    作者:苟连平;吕湛;秦俭

    目的:分析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蛋白A1(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 proteion A1,ABCA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其受控机制.资料来源:以"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蛋白A1"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在Pubmed、中文全文数据库CNKI中检索2000-01/2006-11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蛋白A1与人有关的期刊文献,前者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后者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英文文献390篇、中文文献58篇初审.纳入标准:①与ABCA1结构及功能有关的文献.②与核受体有关的文献.③与载脂蛋白AⅠ有关的文献.④与ABCA1基因的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有关的文献.⑤ABCA1蛋白、核受体、ABCA1基因的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文献.排出标准:①与哮喘、癌症、代谢性疾病有关的文献.②相关文献中内容相似的文献.③综述文献.资料提炼:选取3篇涉及ABCA1结构、功能的基础内容;18篇涉及与核受体的内容;2篇涉及载脂蛋白AⅠ的内容;7篇涉及ABCA1基因的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内容;9篇涉及ABCA1蛋白、核受体、ABCA1基因的突变、单核苷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内容.其中30篇列为参考文献.资料综合:分析了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A1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情况;文献显示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A1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核受体对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A1的表达有调节,且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A1受基因调控.结论: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A1可能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深入探讨其机制,有利于开发新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 细胞因子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

    作者:段报喜;黄润月;储永良

    目的:总结并分析细胞因子在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机制与治疗中的作用,特别是致炎细胞因子在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中的应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96-01/2006-05有关细胞因子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应用及研究的文献,检索词"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cytokines,biologic agenttherapy,genetherapy",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整理,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选取针对性强的文章,同一领域的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章.纳入标准:关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概念、分类、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及细胞因子在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中的作用.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检索到54篇符合要求的相关文献,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3年内发表的文章优先.对符合标准的30篇文献进行分析.纳入的文章主要涉及细胞因子在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中的作用.资料综合:目前,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传统药物疗法仍然存在争议.随着对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机制认识的逐渐深入,各种新的治疗策略相继出现.而近的临床和动物试验研究均提出针对调节促纤维化细胞因子的治疗是比较有前途的治疗策略.促纤维化细胞因子的释放导致纤维细胞增殖并迁移到肺组织的不同部位,接着分化为不同的成纤维细胞亚型,而这种纤维细胞的分化可能是特发性肺纤维化慢性进程的关键原因.针对细胞因子治疗包括生物制剂冶疗和基因治疗两大领域已经成为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研究的热点和主要方向.本文从细胞因子在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中的应用方面进行综述.结论:细胞因子在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中起到了促纤维化的关键性作用,针对细胞因子包括生物制剂治疗和基因治疗两大领域已经成为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有前景的手段之一.

  • Bcl-2蛋白家族和p53基因在细胞凋亡中的调控效应

    作者:周桔;罗荣保;汤长发;瞿树林

    目的:细胞凋亡是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一系列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在多数细胞类型中,原癌基因Bcl-2蛋白家族与p53是重要的细胞凋亡调节因子,在细胞凋亡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调控细胞凋亡.文章探讨Bcl-2蛋白家族和p53基因对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资料来源:引用计算机检索1995/2006 PubMed、Springerlink的相关文章,检索词"apoptosis,Bcl-2 proteinfamily,p53",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1995/2006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或万方数据库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凋亡,Bcl-2,Bax",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并手工检索《细胞凋亡基础与临床》.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被选文献符合以下标准:①Bcl-2蛋白家族与凋亡的关系.②p53基因与凋亡的关系.③细胞凋亡基因调控的研究.④Bcl-2蛋白家族、p53基因调节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排除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70篇相关文献,中文文献均为全文,大部分外文文献为全文,其他为摘要.入选关于Bcl-2蛋白家族、p53基因与凋亡的关系及机制,细胞凋亡基因调控的相关文献32篇.资料综合:①Bcl-2蛋白家族是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研究得多的一类蛋白质.包含抑制和促进细胞凋亡两类功能相反的蛋白质.Bcl-2蛋白家族及其家族成员共同构成一个异常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调控细胞凋亡.其调节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于Bcl-2蛋白家族与线粒体、Bcl-2蛋白的相互作用、细胞内Ca2+;及氧自由基有关.②p53基因对防止细胞增生和保持DNA受损基因组的完整性有重要作用.p53调控细胞凋亡包括对外源性凋亡途径的调节和内源性凋亡途径的凋控,p53基因究竟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调控细胞凋亡?不同的实验因为不同的遗传学背景和微环境而不同.③目前主要有3种实验方法来研究p53基因对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第1种方法是通过识别p53激活的基因组的DNA断片,或者是启动所包含的依赖p53激活的因子.第2种方法是系统地识别受p53基因分别调控的基因组(或DNA组).第3种方法是识别受p53调控的基本凋亡因子.结论:大量的凋亡因子是依赖p53激活调节细胞凋亡的,细胞凋亡中Bcl-2蛋白家族、p53基因的调控机制的分析,充分发挥细胞凋亡对机体有利的方面,对治疗各种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颈椎椎后肌肉组织中肌膜Na+-K+-ATP酶活性与颈椎病

    作者:温元强;朱德良;罗建;罗才贵

    目的:探讨颈椎椎后肌肉组织Na+-K+-ATP酶活性变化与颈椎病的关系.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88-01/2004-12相关骨骼肌损伤与肌组织Na+-K+-ATP酶关系的文献,检索词"Na+-K+pump,Na+-K+ATPase,muscle",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NKI 1990-01/2005-12相关Na+-K+-ATP酶与骨骼肌损伤的关系及颈椎病发病病因的文献,检索词"Na+-K+-ATP酶,骨骼肌,颈椎病病因",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Na+-K+-ATP酶与肌组织损伤关系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Na+-K+-ATP酶活性变化与骨骼肌损伤密切相关的文献研究.排除标准:重复研究,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检索到939篇关于Na+-K+-ATP酶与骨骼肌损伤相关方面的文献,终纳入20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综合:众多研究表明,Na+、K+与骨骼肌的兴奋、收缩、疲劳有密切关系,而Na+-K+-ATP酶又是调节细胞内外Na+、K+浓度必不可少的高分子蛋白,也就是说,骨骼肌一系列活动均离不开Na+-K+-ATP酶,Na+-K+-ATP酶活性变化与骨骼肌损伤是相互影响的.而强迫屈颈体位作为颈椎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可使颈椎椎后肌肉Na+-K+-ATP酶活性降低,酶活性降低致使肌细胞损伤,并终导致骨骼肌损伤而发病.结论:以颈椎椎后肌肉酶活性的变化来阐释中医药对颈椎病确切疗效的相关研究未见,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以充分展示中医药在颈椎病等相关疾病中的治疗优势.

  • 非普通肌球蛋白的功能

    作者:张鹤鸣;王先菊;曾常春;邓小元;刘颂豪

    目的:综合分析非普通肌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90-01/2005-02有关非普通肌球蛋白结构和功能的文献,检索词"UnconventionalMyosins,Function,Review",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检索到的有关非普通肌球蛋白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选取针对性强的文章.同一领域的文献则选择权威杂志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检索到42篇相关文献,其中20篇文章符合要求.排除22篇,其中19篇系重复同一研究,3篇为Meta分析.资料综合:非普通肌球蛋白是具有与肌肉收缩过程中的肌球蛋白相同的保守马达区域系列,尾部不能形成纤维的肌球蛋白类.根据头部区域序列对比,肌球蛋白家族成员分成不同的类,到目前为止共分为18类(Ⅰ~XⅧ).目前已经明确非普通肌球蛋白在许多细胞过程中起不同的作用,包括粒子的输运、细胞形状的控制、细胞迁移、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组织形成、(细胞)内吞、胞外分泌和信号传导等.结论:非普通肌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已基本肯定,有些新的肌球蛋白细胞功能已经研究得很清楚,明确了非普通肌球蛋白在许多细胞过程中起不同的作用.但如何确定准确的分子马达和每个个体肌球蛋白的细胞功能仍是一个挑战,要达到这个目标,将要解决若干问题:①它们的机械化学特性是什么.②它们直接相互作用的伙伴是什么.③它们的特性是怎样凋节的.

  • 肿瘤抑素相关肽T42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人胃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作者:栗亚;刘兴汉;林雪松;马洪星;张宇雯;李冀宏;刘远莉;李丹

    目的:观察大肠杆菌内表达的pTYB2-T42重组质粒经纯化后获得的肿瘤抑素相关肽T42,在体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及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6/1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完成.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肿瘤抑素相关T42肽并用几丁质亲和层析纯化.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研究10~200 mg/L肿瘤抑素相关肽T42、T19、T21、T19+T21半量联合和顺铂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人SGC-7901胃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40 mg/L T42肽作用24 h后对细胞形态的影响,划痕修复实验研究40 mg/L T42肽和40 mg/L的T19肽+T21肽半量联合分别作用24,48 h后对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①四甲基偶氮唑盐试验表明10~200 mg/LT42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人SGC-7901胃腺癌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IC50分别为45 mg/L和51 mg/L.②40 mg/L T42肽作用24 h后可见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人SGC-7901胃癌细胞单个凋亡细胞与周围细胞分离,细胞皱缩呈圆形或卵圆,深染,染色质边集.③40 mg/L的T42肽单独作用24 h或者48 h均可明显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人SGC-7901胃癌细胞的迁移(P<0.05),与40 mg/L的T19肽+T21肽半量联合组比较对两种细胞的迁移能力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T42肽能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人SGC-7901胃腺癌细胞的生长及迁移,其抗肿瘤细胞作用强于T21肽,抑制内皮细胞增殖作用强于T19肽,抑制细胞增殖活性与T19肽±T21肽半量联合用药基本相同.

  • 建立猪血管内皮细胞对人血清适应的模型及其评估

    作者:李孟彬;王为忠;李开宗;张洪伟;季刚;沈新

    目的:观察人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和正常人AB型血清诱导猪血管内皮细胞适应状态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2-05/2003-0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①正常人AB型血清和猪血清制备:取健康AB血型成年人血,每次50 mL,置于干燥管内,垂直静置6· h,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操作4℃条件下进行,以保证补体的活性.获得血清于-20℃保存备用,用前0.22 μm滤膜过滤除菌.猪血清制备同上.②猪血管内皮细胞培养、纯化及鉴定:取体质量3 kg实验用乳猪,自左侧髂总动脉向心侧插入大隐静脉导管20 cm,注射肝素500 U后持续滴注含肝素抗生素盐水(肝素1×105 U/L,青霉素4×107 U/L),取腹主动脉和胸主动脉,以4℃含肝素抗生素盐水冲洗管腔和外膜后注入37℃预热的10 g/L Ⅰ型胶原酶,消化5 min后收集消化液,以1 000 r/min离心5 min,收集细胞放于CO2孵箱内培养并传代,第3代以后不再使用抗生素.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形态,进行培养细胞类型的鉴定.③正常人血清对猪血管内皮细胞溶解试验:将猪血管内皮细胞制成浓度5×106 L-1的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培养板,每孔200 μL,培养至第4天细胞基本铺满培养板底部后加入含正常人AB型血清的培养液,终浓度分别为5%、10%、25%、40%,以相应浓度猪血清为对照,每组各取3孔.放人37℃孵箱内孵育2 h后以四唑盐比色试验测各孔的吸光度值.④猪血管内皮细胞对人血清适应模型的建立及评估:培养猪血管内皮细胞,分别以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和低浓度正常人AB型血清诱导猪血管内皮细胞6 d,以四唑盐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的情况.结果:①接种细胞形态呈圆形、三角形或短梭形,胞体丰满、胞浆均匀、核仁清晰.部分细胞呈团块样,大部分细胞为单细胞分布,其间混杂有少许血细胞,说明培养细胞为血管内皮细胞,无明显杂细胞污染.②在25%的正常人AB型血清作用下,猪血管内皮细胞的存活率为(71±22)%.与对照组相比较,100 mg/L免疫球蛋白M和5%、10%正常人AB型血清诱导猪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1±31)%,(93±25)%,(90±42)%.③诱导后猪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内血红素氧合酶1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100 mg/L免疫球蛋白M和正常人AB型血清能够诱导猪血管内皮细胞的适应,后者效果更为明显.

  • 糖尿病肾病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与厄贝沙坦的干预效应

    作者:王艳;马瑞霞;栾健;翟丽慧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与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拮抗剂-厄贝沙坦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2/2005-0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及中心实验室进行.①将正常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厄贝沙坦组,每组12只.模型组和厄贝沙坦组分别用链脲佐菌素65 mg/kg诱导建立糖尿病肾病模型,并给予长效胰岛素2 u隔日皮下注射.②模型建立后第2天起,厄贝沙坦组给予厄贝沙坦50 mg/(kg·d)灌胃,其他两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③于造模4周和8周各组分别处死大鼠6只.测定血生化及24 h尿蛋白定量,采用特异性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分布及其强度变化,并结合肾脏病理进行分析;电镜下观察肾脏超微结构的变化;应用RT-PCR技术测定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36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模型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肾小球表达强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厄贝沙坦治疗8周后肾组织中表达低于模型组.②模型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mRNA均较正常对照组表达上调,8周时较4周时增高(P<0.05),厄贝沙坦组低于模型组(4周:0.643±0.136,1.389±0.491;1.563±0.307,1.480±0.404;8周:1 519±0.433,2 563±0 880;1.668±0.355,1.754±0.468;P均<0 05).③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率厄贝沙坦组低于模型组(38%,81%,P<0.01).④造模后4,8周模型组和厄贝沙坦尿蛋白排泄率和血肌酐、三酰甘油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厄贝沙坦组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增强,厄贝沙坦能降低其表达,而厄贝沙坦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有关.

  • 血管平滑肌细胞中溶血磷脂酸受体mRNA表达含量的检测

    作者:牛建平;李天津;伍期专;周志斌;刘永前;郑侨克;张奕文;宋叶华

    背景:体内溶血磷脂酸存在3种受体,已有研究表明溶血磷脂酸受体1,2,3广泛分布于小鼠大脑皮质、肾脏的外髓层和内髓层、睾丸、胸腺、心脏、肺、胃、脾脏,而肝脏、小肠和骨骼肌分布较少,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是否存在多种溶血磷脂酸受体有待研究.目的: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中溶血磷脂酸受体mRNA表达含量情况.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材料:选用24只C57BL/6小鼠,雌雄不限,7~8周龄,体质量(25±3)g左右,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学部提供.Trizol试剂购自美国Invitrogen公司;dNTP Mix、RNasin购自TaKaRa公司;M-MLV逆转录酶及缓冲系统购自Promega公司;Taq DNA聚合酶及缓冲系统购自Biostar公司;Oligo(dT)18引物购自上海生工.引物参照文献及核苷酸序列数据库设计,由上海生工合成.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1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综合实验室完成.20 g/L氯胺酮(5 mL/kg)腹腔麻醉小鼠,无菌操作取出胸主动脉段,采用贴壁法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实验用4~6代细胞,细胞纯度达95%以上.采用RT-PCR技术测定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溶血磷脂酸3种受体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主要观察指标: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溶血磷脂酸受体mRNA的相对表达量检测及受体种类的比较.结果:溶血磷脂酸受体1与溶血磷脂酸受体2在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达量相近(P>0.05).溶血磷脂酸受体3在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达量为(0.53±0.05),少于溶血磷脂酸受体1和溶血磷脂酸受体2(0.79±0.05,0.82±0.06,q=23.78,26.53,P<0.01).结论:血管平滑肌细胞存在3种溶血磷脂酸受体,溶血磷脂酸受体1与溶血磷脂酸受体2在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达量没有差别,而溶血磷脂酸受体3在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达量少.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和受体2在小鼠肾脏输尿管芽中的表达

    作者:臧东钰;李晓明;郭敏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和受体2在小鼠肾脏发育早期输尿管芽的表达及其与肾脏发育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5-05/2006-05在锦州医学院组织与胚胎学教研室完成.①取成年健康昆明系小白鼠24只,体质量25~30 g,雌、雄(1:1)同窝饲养,见雌鼠阴道栓出现计为胚龄0 d.取胚龄12,14,15,16日胎鼠,各龄小鼠每组4只.剖腹取出肾脏,40 g/L甲醛固定,制成切片5 μm.②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小鼠肾组织发育早期形态学变化.③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胚龄12,14,15,16 d小鼠肾脏发育早期输尿管芽分支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和受体2的含量.④体视学测量:每个动物的肾脏系统随机选取5张切片,按"S"形等间隔选取视野,采用方格测试系统,交点计数法测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和受体2在输尿管芽阳性表达的体积密度.结果:①小鼠肾组织发育早期形态学观察:胚龄12 d小鼠肾脏中可见输尿管芽及其分支.胚龄15 d,输尿管芽周围出现了逗号小体、S小体,但未见成熟肾小体.胚龄16 d的肾脏中可见出现了成熟肾小体、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②小鼠肾脏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在胚龄12 d,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和受体2在输尿管芽中均有少量表达,胚龄15 d,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达到高峰,胚龄16 d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仅有微量表达;胚龄14 d,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降低.结论:输尿管芽在小鼠后肾发生中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表达,且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与诱导输尿管芽分支不断延长有关.

  • 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内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与滋补肝肾中药的干预效应

    作者:付强;王新陆;周永红;郭春莉;王中琳;刘伟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内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与滋补肝肾中药合剂干预效果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6在山东大学医学院药理实验室、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中心实验室完成.雄性Wistar大鼠49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分设1,2,3周时间点)、中药组(分设1,2,3周时间点),每组7只.模型组与中药组进行右侧近端大脑中动脉电凝术造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行同样开颅术,但不凝闭大脑中动脉,其余操作同模型组.于造模成功后第6天起中药组灌胃给予滋补肝肾中药复方,剂量为9 g/(kg·d),余2组分别灌胃给予同等量生理盐水,1次/d.假手术组大鼠于术后1周时麻醉下断头处死,模型组与中药组分别于给药1,2,3周时处死,取材后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内生长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纳入大鼠49只,造模不成功或死亡14只,后每组5只共35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模型组生长相关蛋白阳性信号密度值在给药1周、2周及3周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15.7±1.4)%,(15.3±1.3)%,(15.4±1.1)%,(15.1±1.3)%,P>0.05];中药组在治疗1周后生长相关蛋白阳性信号密度值较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差异尚无显著性,但2周及3周组表达显著增强,与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3.4±1.3)%,(24.1±1.4)%,P<0.01].结论:滋补肝肾中药复健片能增强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内生长相关蛋白43的表达,从而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重塑.

  • 大鼠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Ⅰ、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失神经状态下Western blot方法测定

    作者:马骋;苟三怀;何仿;肖海军

    目的:揭示失神经骨折愈合中Ⅰ、Ⅱ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神经系统对骨折愈合机制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5/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室及细胞生物教研究室完成.4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每组20只.单纯左胫骨骨折组(胫骨骨折组),于左胫骨前弓状缘上0.3 cm上1/3处咬断胫骨,从胫骨平台前缘插入一根直径0.8 mm克氏针,制成胫骨骨折模型.T10脊髓完全性损伤并左胫骨骨折组(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横断切除T10段脊髓约0.3 cm,制成T10脊髓完全性损伤大鼠胫骨骨折模型制备.分别于伤后1,2,4,5周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骨痂中Ⅰ、Ⅱ型胶原的蛋白表达.结果:4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伤后第1周,两组Ⅰ、Ⅱ型胶原均有表达,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两种胶原的表达程度均高于胫骨骨折组;伤后第2周,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Ⅱ型胶原的表达达到峰值,高于胫骨骨折组(39.45±0.99,29.45±0.85,aP<0.05);伤后第4周,胫骨骨折组Ⅰ型胶原表达量达峰值,高于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31.69±1.42,26.33±1.11,aP<0.05),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Ⅱ型胶原仍有高表达;伤后第5周,胫骨骨折组、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Ⅰ、Ⅱ型胶原表达下降(Ⅰ型胶原2组依次为:20 32±0.56,13.57±0.44;Ⅱ型胶原2组依次为6.34±0.21,12 58±0 44).结论:神经系统可能通过调节Ⅰ、Ⅱ型胶原的分泌而影响骨折愈合.

  • 组织工程皮肤的研究与进展

    作者:张君毅;王春梅

    背景:在因烧伤或外伤造成的大面积皮肤缺损的病例中,组织工程化皮肤为其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因此,研究皮肤组织工程的相关种子细胞及支架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01/2007-01有关皮肤组织工程的文章,检索词"tissue engineered skin,stem cell",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1994-01/2007-01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皮肤组织工程,皮肤干细胞",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相关文章全文.纳入标准:①有关皮肤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研究.②有关皮肤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Meta分析、或个案报道等.资料提炼:共收集到97篇有关皮肤组织工程的文章,排除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69篇符合研究要求.资料综合: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为皮肤移植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使其克服了原有的皮肤供区不足、免疫排斥、传播疾病等各种问题.①皮肤种子细胞:胚胎干细胞及多种成体干细胞均可作为组织工程化皮肤的种子细胞,其中皮肤干细胞成为首选,将其种于生物支架上,可以获得临床所需的表皮、真皮及复合皮肤.②表皮替代物的研究现状.③目前各种真皮替代物的制作方法.④复合人工皮肤的研究方向.⑤现在各种技术仍不够成熟,大范围临床应用始终面临许多问题,但组织工程化皮肤已成为研究者的工作重点.结论:组织工程化皮肤是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佳方案,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随着生命科学、手术技术、材料科学以及诸多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一种功能与外形近乎正常皮肤的组织工程化皮肤既可实现.

  • 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研究动态

    作者:靳瑾;高建华

    目的:总结瘢痕疙瘩在分子遗传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的发病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80-01/2006-10相关瘢痕疙瘩发病机制方面的文献,检索词"keloids",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1980-01/2006-10相关瘢痕疙瘩发病机制方面的文献,检索词"瘢痕疙瘩",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与瘢痕疙瘩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排除标准:相关的综述文献.资料提炼:共检索到681篇关于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文献,终纳入33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综合:瘢痕疙瘩有着过度生长、侵犯邻近组织、手术切除后极易复发、治疗效果不佳等特点,成为当今医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瘢痕疙瘩发病机制迄今未明,本文从遗传机制、成纤维细胞功能、生物活性因子和胶原代谢等方面综述了近几年来对瘢痕疙瘩病因研究的新进展,发现利用基因检测技术成为探求病因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发展趋势,也为未来基因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室依据.结论:越来越多的研究在瘢痕疙瘩相关致病基因位点的定位和克隆方面展开,这不但能够查找出发病原因,还可以为易感人群的早期预防提供方向,为瘢痕疙瘩的基因治疗奠定一定的基础.

  • 脊髓组织工程的体外构建

    作者:谢青松;李立新;黄保胜;付震;胡卫星;鲁艾林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在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上的生长和分化行为,探讨组织工程体外构建人工脊髓修复脊髓损伤.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6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在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孔径200~300 μm,孔隙率90%,聚乳酸/聚羟基乙酸=75:25;山东医疗器械研究所)上种植孕14 d的胚胎大鼠脑细胞,培养7 d.②将培养7 d的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置入含体积分数为0.05的胎牛血清和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20 μg/L的DMEM/F12培养基中继续培养5 d,诱导其向神经元分化.③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上的生长和分化行为;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鉴定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上培养的细胞.结果:①神经干细胞生长形态:神经干细胞克隆球充满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孔隙,其形状近似孔L隙的不规则几何形状.②神经干细胞超微结构:诱导分化后,大量神经干细胞长出的神经突触跨越支架孔隙的三维空间结构,布满支架的表面和孔隙,并彼此建立了突触联系.③诱导分化前后的聚乳酸-羟基乙酸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诱导分化前后免疫组织化学鉴定分别为巢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2抗体阳性,说明诱导分化前是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后有神经元形成.结论:聚乳酸-羟基乙酸适合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其孔隙结构规范调节了神经干细胞生长增殖的空间排列,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调控了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方向,可以利用该支架的空间结构和细胞因子适度调控神经干细胞在聚乳酸-羟基乙酸上的生长和分化构建脊髓组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7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z1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7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