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중국조직공정구여림상강복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44
  • 国内刊号: 21-1581/R
  • 发行周期: 周刊
  • 邮发: 8-584
  • 曾用名: 现代康复;现代康复杂志;中国临床康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辽宁
  • 主编: 王岩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距小腿(踝)关节软组织撞击综合征的功能重建

    作者:孙希光;谷贵山;程千

    目的:距小腿(踝)关节软组织损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影响日常生活和生活质量,危害性及早期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性逐渐为医学界所重视,本文对长期以来学者们所做的大量研究进行综述,总结距小腿关节软组织撞击综合征的功能重建的新进展.资料来源: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0-01/2004-12关于距小腿关节软组织撞击综合征的文献,检索词"Ankle Impingement syndrome,diagnosis,treatment",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1990-01/2004-12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有关距小腿关节软组织撞击综合征的文献,检索词:"踝关节;踝损伤;踝外侧韧带",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选择与距小腿关节软组织损伤相关的观察对比研究、经验总结、个案报告等文献,检索该新的研究进展,力求资料全面.排除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有关距小腿关节软组织损伤相关的文献40篇,排除重复性研究13篇.纳入27篇.其中有关距小腿关节软组织撞击综合征的定义2篇,关于其诊断10篇,关于其治疗14篇,关于其新发展1篇.资料综合:距小腿关节无骨折脱位的长期肿痛称为距小腿关节软组织撞击综合征.发病机制为距小腿关节周围组织损伤,体征表现为距小腿关节活动受限,畸形.脚底被迫屈曲状态是诊断的关键.辅助检查可通过影像学,关节镜检查,MR关节造影术进行.其治疗采用非手术治疗(局部外固定,外敷,超声中频调制电疗法,传统医学)和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新出现的钬激光使距小腿关节镜手术有更明显优势.结论:结合距小腿关节软组织损伤的特点,以早期诊断为方向,选用适宜的治疗方案,开发新的仪器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治疗,但同时应寻找佳的手术时机,研究佳的手术方式,将手术的损伤减到低.

  • 成体神经干细胞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陈荷红;杨树源

    目的:成体哺乳动物脑中存在神经干细胞,将其分离出来长期培养具有多能性,探讨成体神经干细胞新的研究现状.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01/2004-01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adult neural stem cells"和"mammal",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关于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成体神经干细胞部位、来源、分化及转化方面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①动物实验.②神经干细胞.排除标准:①综述文献.②重复的同一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5篇关于哺乳动物成体神经干细胞的文章,入选20篇,因为这些文章能包含其他文章的内容,体现了成体干细胞的新研究进展.资料综合:20篇文献中有10篇是关于成体神经干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存在部位及来源的实验研究,8篇分别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观察了成体神经干细胞向神经系统细胞的转化及其诱导因素,另外2篇文献观察了成体神经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向其他细胞的转化.结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成体神经干细胞,主要存在于侧脑室室下区和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在多种调控信号的作用下,具有向神经系统细胞分化和向其他细胞转化的潜能.

  • 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白建鹏;高春华;张仲文;叶启彬

    目的:在过去10年中,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成为治疗关节软骨缺损的佳方案.回顾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过程并对其未来方向作以简单设想.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57-01/2005-09的文章,检索词为"autologous/autogeneous chondrocvte implantation/transplantation,cartilage defect,ACI"',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5-09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剥脱、关节软骨缺损、关节软骨损伤、软骨细胞移植、自体软骨细胞移植",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另外在google搜索引擎及有关生物医学公司网站搜集相关资料.资料选择:纳入标准:①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及移植的基础理论.②动物实验.③FDA审批文件.④临床应用报告.⑤患者随访分析.⑥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与其他治疗方法疗效对比.排除标准:①较陈旧的文献.②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00余篇(页)与关节软骨损伤、缺损及其治疗相关的文献及网页,其中56篇(页)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240篇(页)文章系同一类重复性研究和近似的网络文章.资料综合:①软骨细胞的体外大规模培养技术和在动物体进行的软骨细胞移植实验为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在人体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②初期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通过缝合自体骨膜来制造封闭关节软骨缺损病灶的空腔,再将体外培养扩增后的自体软骨细胞混悬液注射进入该空腔从而使细胞在病灶处形成新生软骨.③后发展为胶原膜被用来替代自体骨膜作为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中的病灶封闭材料.④近年来又研制出将体外培养扩增后的自体软骨细胞与Ⅰ/Ⅲ型胶原膜复合制成固态膜片,再将该膜用生物胶贴附在关节软骨缺损部位,移植的细胞以胶原膜为基质而增生,修复原软骨缺损.⑤基质诱导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还不是完美的方案,仍然存在不足.因此需要向更安全、有效,更易于运输、保存及更低制造成本等方向研究.结论:经过10多年的不断改进,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已经成为目前治疗关节软骨缺损的佳方案,其新一代的基质诱导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应该得到临床普及来治疗这一疾病.

  • 磷酸钙类人工骨药物缓释载体治疗慢性骨髓炎

    作者:汤善华;靳安民;王永峰

    目的:探讨磷酸钙类人工骨药物缓释载体一般属性、药物释放动力学及其在慢性骨髓炎治疗中的良好应用价值.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63-01/2005-09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calcium phosphate,artificial bone,drug delivery system,osteomyeliti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为"磷酸钙;人工骨;药物缓释系统;骨髓炎".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实验性研究,然后筛除低水平重复性文章和综述,对剩余文献进行全文阅读.资料提炼:共收集了98篇文章,23篇符合纳入标准,其余75篇均为重复内容. 资料综合:对收集的文献按3个部分进行归类,分别介绍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磷酸钙骨水泥的属性、治疗骨髓炎的应用前景、载体的优缺点和其释药动力学特性.结论:治疗骨髓炎理想的磷酸钙类人工骨载体材料应有合适的生物力学强度、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可生物降解吸收、载药和缓释性能以及成骨活性等,而单一磷酸钙类人工骨载体材料在这些方面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缺陷,而把多种材料进行组合优化,是研究的热点.

  • 从肾与骨代谢的关系探讨中医"肾主骨"现代理论内涵

    作者:黄满玉;冯峰;朱太咏

    目的:通过分析肾与骨代谢的相关性,探讨中医"肾主骨"的现代临床意义.方法:从中医"肾"的现代内涵、肾与骨代谢的现代理论以及"肾主骨"的理论及临床现代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讨论.结果:中医的"肾"和现代理论的"肾"从解剖学及生理学均有密切关系.肾与骨代谢的关系表现为两方面:①骨代谢与肾脏功能直接相关.②骨代谢与肾脏功能间接相关,主要通过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发挥作用.提示中医"肾主骨"理论从理论到临床均有重要意义.结论:中医"肾主骨"从肾与骨代谢的关系看,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衰老与肾的关系密切,应用该理论指导临床评估治疗具有现代科学依据.

  • 全合一静脉营养支持对干细胞移植患者造血功能重建的意义

    作者:郭勇;鹿全意;蔡玉贤;牛小青;张鹏;许美心

    目的观察全合一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骨髓造血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12/2005-06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白血病患者20例.移植病种:急性白血病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3例,霍奇金淋巴瘤5例,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移植种类: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5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15例.移植后24 h即给予静脉营养治疗,营养液组成为:200g/L的中长链脂肪乳剂250 mL,乐凡命500~750 mL、安达美10 mL,水乐维他30 mL,维他利匹特10 mL,100g/L氯化钾40mL,普通胰岛素12U,100 g/L葡萄糖液1 000~1 500mL.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移植前后体质量变化、白蛋白变化、骨髓造血恢复时间.移植后造血恢复时间以不依赖输血和造血刺激因子治疗,白细胞>0.5×109 L-1,血小板>20X109L-1为标准.结果2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造血功能重建结果:移植后患者均获造血功能重建.白细胞低为(0~0.2)×109 L-1,中性粒细胞>0.5×109 L-1的时间为9~15 d,血小板>20×109L-1的时间为12~17 d.②患者移植前后营养状况变化:移植前后体质量变化<2kg,总蛋白较移植前略有下降,但均在正常水平,肌酐移植前后无明显变化.造血恢复时间12~17 d.③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移植后合理的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可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减少移植并发症.

  • 股骨干骨折36例髓内扩张自锁钉治疗后的功能恢复:1年随访

    作者:王金星;戴晓明;曾海滨

    背景:治疗股骨干骨折可采用多种内固定方法,各有相对适应证.髓内扩张自锁钉是一种弹性固定,既能维持一定的强度,又能保持骨折愈合所需的生理应力,刺激骨痂生长,利于骨折愈合,其利用侧刃传达扭矩,利用下部两翼及上部螺栓分担轴向力,形成了一种弹性静态固定方式,避免了过度的应力集中.髓内扩张自锁钉靠改变内钉侧刃宽度来适应不同宽度的髓腔,大多数病例可不用扩髓,在不降低内固定强度的前提下,避免了扩髓破坏髓内血运,有利于骨折的愈合.且髓内扩张自锁钉术后不需外固定,故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

  • 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结合倍他米松痛点注射改善骨性膝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症状

    作者:罗芳;许长洪;王恩真

    背景:骨性膝关节炎保守治疗一直以尽量减少膝关节负重及保持肌肉锻炼为主,急性发作时辅以非类固醇抗炎镇痛药.目的:探讨玻璃酸钠膝关节腔内注射结合倍他米松痛点注射对骨性膝关节炎疼痛症状的缓解效应. 设计:开放性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对象: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疼痛门诊2004-01/10就诊的骨性膝关节炎患者45例,年龄40~85岁.方法:采用玻璃酸钠注射液行患膝关节腔内注射,2.5 mL/次,1次/周,5周为1个疗程.详细体格检查,寻找膝关节周围痛点.使用消炎镇痛液行痛点注射,每一痛点用药2.0~3.0 mL.每周治疗前重复体格检查,若有痛点则继续行痛点注射,若经过治疗已经没有痛点则仅行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主要观察指标:①安静时、运动时疼痛评分.②疼痛消失时间和应用倍他米松治疗的次数.结果:纳入的4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联合治疗1周后安静时疼痛和运动时疼痛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安静时疼痛较运动时疼痛缓解为著(P<0.01).②疼痛平均于治疗后(17.07±6.00)d消失,应用倍他米松治疗的次数平均为(2.42±0.78)次.③病例中无一例出现注射后局部关节疼痛等不良反应.结论: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联合倍他米松痛点注射可有效缓解骨性膝关节炎的疼痛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 右美沙芬不同给药时间对骨科术后静脉镇痛吗啡用量的影响

    作者:许睿;雷洪伊;张庆国;刘辉;徐世元

    目的:观察在骨科全麻手术中右美沙芬不同给药时间对术后静脉镇痛吗啡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04/2005-02收治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择期下肢内固定术、合并腰椎病变或损伤的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无阿片类药物过敏史,无慢性疼痛病及精神障碍病史,术前1周未服用过阿片类或与右美沙芬相互作用的药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情况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术前30 min肌注组,手术结束时肌注组,术前30 min+手术结束时肌注组,对照组,每组20例.前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30 min及手术结束时肌注右美沙芬20mg,术前30 min+手术结束时肌注组于术前术后肌注右美沙芬10 mg,对照组术前术后均不肌注右美沙芬.手术结束后均连接自控镇痛泵,内含吗啡50 mg.分别于30 min,1 h,4 h,8 h,16 h,24 h为时间点,对疼痛强度,疼痛强度差,总疼痛强度差,疼痛缓解度,总疼痛缓解度进行评分或计算,记录相应时间段吗啡用量,并记录患者镇痛治疗总体印象及不良反应情况.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分析患者8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镇痛效果及吗啡用量的比较:术前30 min肌注组、手术结束时肌注组及术前30 min+手术结束时肌注组疼痛强度差、疼痛缓解度值均低于对照组,其中术前30 min肌注组在8 h时的疼痛强度差有显著性差异[(0.6±0.5,1.1±0.5),(P<0.05)],总疼痛缓解度、总疼痛强度差值均小于对照组,尤其以术前30min肌注组差异显著[(12.7±2.9,6.7±3.0),(16.5±3.7,9.2±3.4),(P<0.05)].术前30 min肌注组、手术结束时肌注组及术前30 min+手术结束时肌注组的吗啡消耗量均少于对照组,其中以术前30min肌注组在镇痛4、8、16、24 h时差异明显[(7.9±3.7,8.7±4.6,9.9±4.9,10.3±5.3),(9.8±4.9,11.7±5.6,12.9±5.8,13.5±6.3),(P<0.05)].②各组患者的镇痛治疗总体印象评分及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术前30 min肌注组、手术结束时肌注组及术前30 min+手术结束时肌注组的镇痛治疗总体印象评分均好于对照组,其中以术前30min肌注组差异为显著(P<0.05).自控镇痛泵治疗期间,术前30 min肌注组、手术结束时肌注组及术前30 min+手术结束时肌注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及/或术后肌注右美沙芬复合吗啡静脉镇痛,其效果均强于单用吗啡,并可减少吗啡用量,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其中以术前30 min肌注20 mg右美沙芬行超前镇痛作用效果好.

  • 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生理指标、术后疼痛及活动能力的影响

    作者:徐凤和;王世端;尹燕伟;王明山;刘传圣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采用罗哌卡因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生理、术后疼痛及活动能力的影响,并与传统的硬膜外神经阻滞比较.方法:选择2004-07/2005-06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①外周神经阻滞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后路腰丛及坐骨神经阻滞.局麻药为3.75 g/L罗哌卡因与10 g/L利多卡因合剂,腰丛注入20~30 mL,坐骨神经注入10~15 mL,总量≤40 mL.②硬膜外阻滞组:选择L2~3或L3~4行硬膜外常规穿刺,分次注入局麻药(同前)20~30 mL.记录阻滞前及阻滞后10,20 min、切皮后30 min、手术结束时的生命体征(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两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完善及持续时间和镇痛时间.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4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感觉阻滞:外周神经阻滞组起效时间为5.4 min,完善时间为12.4 min,均明显短于硬膜外阻滞组(分别为10.1,16.2 min),维持时间长于硬膜外阻滞组(426.1比312.7 min).②运动阻滞:外周神经阻滞组维持时间短于硬膜外阻滞组(184.6比256.3 min).③镇痛时间:外周神经阻滞组明显长于硬膜外阻滞组[(10.3±3.4),(6.8±2.7)h].④生命体征:外周神经阻滞组患者阻滞前后及术毕均无明显波动,硬膜外阻滞组阻滞后10,20 min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明显低于阻滞前,心率在阻滞后10 min明显增快.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镜手术,安全有效,对患者生理及术后活动能力影响小,镇痛时间长,有利于术后早期恢复;优于硬膜外神经阻滞.

  • 水针疗法结合频谱照射缓解慢性软组织损伤疼痛的疗效评估

    作者:王全权;陈海林

    背景:单纯针刺疗法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所致疼痛效果不够显著,水针由于作用穴位时间长且有药物的协同作用,理论上疗效较佳.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水针结合频谱照射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疼痛的干预效果,并与单纯针刺治疗进行比较.设计:病例对比观察.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卫生所.对象:选择2001-05/2004-11在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卫生所门诊就诊的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94例,均自愿参加观察.将94例患者分为2组,结合治疗组和针刺对照组各47例.方法:①结合治疗组:穴位注射选取风池穴、天宗穴、秉风穴、曲垣穴、阿是穴、背俞穴、夹脊穴.抽取复方丹参注射液,每个穴位注射二三厘米.每个患病部位取穴2个/次,隔日1次.30 d为1个疗程.频谱照射在穴位注射后,用频谱仪对注射部位进行照射.30 min/次,隔日1次.30 d为1个疗程.穴位注射及频谱照射均治疗1个疗程.②针刺对照组选取上述穴位进行单纯针刺治疗,30 min/次,30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并根据评分进行疗效比较.显效: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下降率>80%;有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下降率在20%~80%;无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下降率<20%. 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②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的疗效.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针刺对照组和结合治疗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1.30±0.90,0.50±0.40;6.57±1.21,6.64±1.13(t=23.958,35.116,P<0.01)],结合治疗组患者评分下降率显著高于针刺对照组[(93.14±10.12)%,(80.13±11.08)%(t=8.764,P<0.01)].②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的疗效比较:结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显著高于针刺对照组[93.6%,78.7%(X2=4.644,P<0.05)].结论:穴位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结合频谱照射能显著缓解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的疼痛,而且干预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 下肢骨关节疾病术后经硬膜外注射曲马多和咪唑安定的镇痛效果

    作者:蒯建科;柴伟;于代华;赵晖;姚立农;杨永慧;张凤林

    目的:观察硬膜外注射曲马多和咪唑安定对下肢骨关节疾病术后的镇痛效果,以及对血流动力学与呼吸情况变化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04-04/2005-04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的60例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肢骨关节疾病手术的患者,经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曲马多联合咪唑安定组、单纯曲马多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在连续硬膜外阻滞下实施手术,关腹时,曲马多联合咪唑安定组将曲马多100mg和咪唑安定2.5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单纯曲马多组将曲马多100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均一次性缓慢注入硬膜外腔.监测注药前、注药后10,20,30 min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及心电图变化.Prince Hennry疼痛评分标准评价镇痛效果,同时记录镇痛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患者6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曲马多联合咪唑安定组疼痛评分为(1.25±1.10)分,疼痛完全缓解率为87%;单纯曲马多组疼痛评分为(1.75±1.12)分,疼痛完全缓解率为7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 05).曲马多联合咪唑安定组镇痛时间明显长于单纯曲马多组[(15.4±4.4),(10.9±0.9)h,P<0.01].②两组用药前、注药后10,20,30 min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变化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后硬膜外注入曲马多和咪唑安定可提供确切的镇痛效果,且患者呼吸及循环功能稳定,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术后镇痛方法.

  • 经皮神经电刺激与电针刺激穴位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疗效对比

    作者:郭学军;贾杰

    背景:纤维肌痛是一种非关节性风湿病,表现为身体多处疼痛与发僵,伴有睡眠障碍,疲乏无力等,常规治疗疗效不佳.目的:通过经皮神经电刺激和电针刺激穴位治疗,并与常规用药治疗进行对比.探讨其对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疗效.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对象:选择1994-06/2001-05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门诊就诊的纤维肌痛综合症患者66例,均为随访病例.随机分为经皮神经电刺激组、电针组、药物组,每组22例.年龄42~55岁,病程7~13个月.方法:①电刺激组:采用FZ-1型程控低频脉冲治疗仪,将2对电极分别贴敷于压痛点明显的邻近2对主穴上,另1对电极贴敷于1对配穴.通连续波,输出脉冲宽度为6~150 ms,高频100 Hz,刺激15 min,再转为低频2 Hz,刺激15 min,强度约(14±3)mA,1次/d,连续治疗2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4 d.②电针组:用28号毫针刺入应刺深度得气后,接G-6805电疗仪.取穴、操作、治疗时间均同电刺激组.③药物组:口服谷维素和维生素B130 mg/片,3次/d;阿米替林片从每日10 mg开始,每10天增加10 mg至20~30 mg时止,睡前1次口服.共服药45 d.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患者镇痛疗效比较.②治疗后6,12,24个月痊愈显效者的随访结果比较.结果:66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镇痛的总有效率比较:电刺激组和电针组明显高于药物组(100%,95.5%,68.2%;X2=18.03,17.27,P<0.01).②复发率比较:治疗后24个月电刺激组、电针组明显低于药物组(7.1%,6.1%,50.0%;X2=7.01,6.91;P<0.05).结论:经皮电刺激或电针刺激穴位治疗均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且复发率低.经皮神经电刺激穴位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是一种无创痛的方法.

  • 三种胸腰椎前路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评价

    作者:朱建炜;董启榕;朱建泉;成红兵;王以进

    背景:胸腰椎前路内固定器械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以Kaneda代表的钉棍系统,一类为以Z-plate等代表的钉板系统.它们均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但这类器械均为国外进口,价格昂贵,国内普通患者难以承受.作者在各种胸腰椎前路钢板系统和国人脊柱解剖特点的基础上,研制出一套适合国人胸腰椎形态学特点的前路新型钛合金钢板(NTP).目的:对DunnⅢ,NTP,Z-plate等3种前路内固定器生物力学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设计:抽样调查.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和南通市虹桥医院放射科.对象:实验于2003-05/08在上海大学生物力学工程研究所完成.选择15具健康成年人体新鲜脊柱标本.方法:采用新鲜成人胸腰椎标本(T12~S1)15具,制成前、中柱损伤模型,分别以DunnⅢ、NTP、Z-plate固定,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研究.主要观察指标:测量3组标本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等4种工况下的载荷-应变变化,载荷-位移变化.结果:15具成年人体新鲜脊柱标本,均进入结果分析.在大载荷500N下,Z-plate平均应变小为410 uε,NTP平均应变其次为430 uε,而Dunn平均应变大477 uε;脊柱的平均纵向位移,Z-plate组小为2.23 mm,NTP组为2.38 mm,而Dunn组的平均纵向位移为2.85mm.胸腰椎骨折采用三种前路内固定器固定后,在脊柱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方面,NTP、Z-plate均优于DunnⅢ(P<0.05),而NTP和Z-plate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NTP和Z-plate系统符合脊柱的生物力学,能有效恢复失稳脊柱的稳定性,是较为理想的前路内固定器.

  • 胸腰椎损伤患者应用AF椎弓根钉系统后椎体高度及Cobb角的变化

    作者:温曙荣;闵闽;周初松;刘健

    目的:观察应用AF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恢复伤椎高度纠正成角畸形的效应.方法:选取1997-07/2004-06南海市罗村人民医院骨科、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医院外科、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骨科收治的外伤性胸腰段椎骨骨折患者117例.患者麻醉后常规植入AF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如无神经损伤直接取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行后路植骨融合术.若有神经损伤,则先行椎板开窗探查,若骨折块已复位,同上行后路植骨融合.骨折块未复位或复位不理想,则需进一步减压;若经AF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后仍有明显压迫,则需通过咬除一侧椎弓根行骨折脊椎次环状减压术.对减压后缺损较大者,同时行椎间融合加椎体内植骨,对骨折脱位者从后路经椎管行椎间植骨融合术.测量术前、术后及术后1年伤椎椎体高度百分比及Cobb角的变化.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外伤性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117例,全部完成1年随访而进入结果分析.与术前比较,全部患者的椎高百分比于术后即刻、术后1年均明显提高[(58.32±7.82),(96.14±9.46),(92.65±10.48)%,P均<0.01],Cobb角均明显降低[(15.58±5.68),(4.26±2.85),(5.47±2.24)°,P均<0.01]. 结论:AF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力强,可有效恢复伤椎椎体的高度并纠正成角畸形,提示在良好复位基础上的坚强固定与确实有效的植骨融合是取得理想效果的根本所在.

  • 改良膝关节牵引结合手法治疗的疗效评价

    作者:万里;卞荣;王国新

    目的:评估改良膝关节牵引结合手法对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干预效应.方法:选择2001-01/2004-12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160例,均自愿参加观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改良组各80例.对照组行传导热治疗、肌力训练、助力运动练习及膝关节屈曲位载荷牵引治疗;改良组在以上治疗方案中将传统的膝关节屈曲位载荷牵引进行改良,并增加膝关节松动术手法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应用膝关节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的膝关节运动功能进行评定,量表主要包括评定膝关节功能的1个膝评定量表和1个评定患者步行和上下楼能力的功能量表,基本分都是100分,另外每部分都设定有减分的评定参数.结果:纳入患者160例,分为2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膝关节评分变化:①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及步行和上下楼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对照组:58±11,62±12;23±9,28±7(t=5.91,6.18,P<0.01);改良组:74±10,79±11;22±10,26±9(t=7.21,7.49,P<0.01)].②改良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及步行和上下楼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3.92,4.18,P<0.01).结论:膝关节屈曲功能障碍康复过程中,改良膝关节屈曲位功能牵引及股胫、髌股关节松动手法的介入,与常规康复方案相比,可以更显著地改善膝关节的运动功能.

  • 局部应用透明质酸钠对手及前臂屈肌腱粘连的预防

    作者:杨成林;张华秋;孟庆忠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透明质酸钠预防屈肌腱粘连、恢复手功能的效果.方法:于2001-03/2003-07观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屈肌腱损伤修复使用透明质酸钠患者32例(53条屈肌腱).在对手及前臂Ⅱ、Ⅲ、Ⅳ区屈肌腱损伤应用改良Kessler缝合法缝接肌腱的同时,将透明质酸钠注射到腱鞘内或喷涂于肌腱缝合口周围,术后在外固定保护位下早期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同期选取31例52条屈肌腱损伤同法修复,但术中不应用透明质酸钠,以作为对照.两组均在术后6个月随访.并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部肌腱修复后评定标准,按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法加以检测伤手功能以评估疗效.结果:透明质酸钠组32例53条肌腱随访26例46条肌腱,随访率81%;对照组31例患者52条屈肌腱损全部获得随访,随访率100%.随访时间6个月.透明质酸钠组随访46条肌腱,效果优良者为40条,优良率为87%,未用透明质酸钠的对照组随访52条肌腱,效果优良者为35条,优良率为6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X2=5.1;P<0.05).结论:手及前臂Ⅱ、Ⅲ、Ⅳ区屈肌腱损伤术中应用透明质酸钠可预防和减轻屈肌腱术后粘连,显著促进伤手功能的康复.

  • 下肢动脉造影评分系统对慢性下肢缺血截肢平面选择的价值

    作者:齐立行;谷涌泉;俞恒锡;李学峰;崔世军;郭连瑞;李建新;张建;汪忠镐

    目的:对35例下肢慢性缺血性截肢患者进行病例分析,探讨下肢动脉造影评分系统对慢性下肢缺血患者截肢平面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自2001-06/2004-08采用下肢动脉造影评分系统指导完成35例下肢慢性缺血性患者进行截肢.对因慢性下肢缺血需行截肢的患者术前行双下肢动脉造影检查,根据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制定的动脉造影评分系统选择截肢平面(膝上截肢分数<12分,膝下截肢12~19分,半足截肢20~25分,截趾>25分),术中均按预定平面完成截肢.术后根据截肢残端一期愈合率对下肢造影评分系统进行评价. 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实验纳入35例患者,33例进入结果分析,2例脱落,1例术后4 d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另1例术后出现缝线反应.①下肢慢性缺血性截肢患者残端一期愈合率:33例截肢患者中,31例患者伤口达一期愈合,2例患者伤口未达一期愈合,患者截肢残端一期愈合率为93.94%.②下肢慢性缺血性截肢患者残端未达一期愈合的原因:2例患者伤口未达一期愈合,其中1例为人工血管搭桥术后截肢患者,残端反复破溃2年以上,人工血管去除后残端愈合;另1例因残端渗出较多,皮瓣下积液引流不畅,行残端切开引流后伤口愈合.结论:本实验无因缺血造成的伤口延期愈合或再截肢患者,说明这项新的截肢平面判断标准是行之有效的,提示可利用下肢动脉造影评分系统进行截肢平面预测.

  • 同种异体髌腱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术后康复干预:9例18个月随访

    作者:郑民庆;周立平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使用同种异体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术术后实施康复训练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远期效果.方法:选择2000-01/2003-12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9例为观察对象,术前患膝后抽屉试验>10 mm,关节镜下确诊为后交叉韧带撕裂,并需要重建.进行同体异体骨-髌腱-骨处理的同时进行关节镜下检查清理,并用同一康复方案进行术后训练.①术后14 d,不能行走,采用理疗,被动移位;电刺激,膝关节训练伸直位;股四头肌训练(直腿提高);踝泵活动;髋关节内外旋至大程度.②术后2~4周,带支具双拐负重行走,采用理疗;被动移动髌骨;下肢功能活动器活动0°~90°,开始训练膝关节伸直位;床上被动屈膝锻炼,本体感觉训练开始,脱鞋行走.③术后4~8周,带支具双拐负重行走,采用理疗;被动移动髌骨;下肢功能活动器活动0°~120°,膝关节伸直位训练.④术后8~12周,带支具单拐行走,采用理疗;被动移动髌骨,膝关节伸直位训练,被动屈膝>120°~140°锻炼.⑤术后12~24周,带支具完全负重行走,采用理疗;固定自行车训练;双膝夹救生圈游泳或游蝶泳,开始训练;双腿下蹲45°至单腿下蹲;上下台阶练习;登楼梯,进行患腿站立,逐渐至金鸡独立.⑥术后半年至1年,逐渐加强下肢力量,逐渐升级在户外平地跨自行车以提高肌力及活动度,当患膝达健膝80%的强度时,可在所有路段跨自行车,并开始跑上楼梯(走下楼梯)和健身房进行抗阻屈膝练习.提高协调性,训练本体感觉.主要观察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估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手术前后后抽屉试验及X射线照片比对.结果:9例获得平均18个月的随访.①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估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术前平均46.5分,终末随访平均89.8分;后抽屉试验术前9膝,术前(+++)7例、(++)2例,术后(+)3例、(-)6例.②术后膝关节屈膝均大于120°,均无伸膝受限.③术后一膝遗留膝关节运动后疼痛、可忍受.结论:经合理的术后康复方案训练后,关节镜下采用同种异体髌腱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患者,能有效地恢复膝关节功能,避免了自体取材的并发症及训练不当的并发症.

  • 以单病种质量管理评估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

    作者:莫文;施杞;侯宝兴;葛京化;叶洁;万宏波

    目的:按照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的要求,比较中药内服外敷和西医常规治疗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不同.方法:实验于2003-02/2004-01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颈椎病专科门诊完成.将60例轻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益气化瘀补肾方中药治疗,炙黄芪18 g,潞党参9 g,参三七9 g,大川芎12 g,鹿角片12 g,肥知母12 g,以此方为基础,再酌情随症加减利水、疏肝、通络等药物,配合药渣外敷.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莫比可7.5 mg,1次/d,口服,弥可保0.5 mg,3次/d,口服.两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根据"40分功能评分法"对疾病疗效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综合指标.结果: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全部纳入结果分析.治疗2周时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66.7%和53.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227 1,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6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757 8,P<0.05);两组患者在相同治疗时间内,均次药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001 2,P>0.05);单病种质量管理综合指标显示两组治疗均次药费无差异,而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治疗需要一定时间,采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 计算机语音分析系统对全口义齿初戴前后辅音的声学分析

    作者:李隽;张富强;陈阳;王国民

    背景:传统的音声检测方法是对异常语音特征的主观描述,或对元音进行定量分析,对敏感音辅音只作定性的观察.目的:对全牙列缺失患者全口义齿初戴前后敏感的辅音进行记录,定量分析其辅音的音声特征. 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修复科,口腔颌面外科.对象:选择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修复科2001-11/2003-03收治的全牙列缺失患者30例,按义齿基托材料的不同分为塑料基托组、金属基托组,各1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纳入标准:无全口义齿修复史,年龄45~75岁,有一定文化程度,能讲普通话且无明显方言,无明显听力障碍(≤20 dB),未接受过语音治疗训练.方法:塑料基托组:塑料基托厚2.0~2.5 mm,腭前区磨光面光滑;金属基托组:金属基托厚1.0~1.5 mm,覆盖整个腭部,并形成腭皱形态,在牙槽嵴腭侧移形为网状基托,颊侧为塑料基托.基托范围、义齿后堤区、前牙覆(牙合)、覆盖度、(牙合)平面、面下1/3垂直距离均按常规制作.两组全牙列缺失患者在全口义齿初戴前、初戴时、初戴后1,2,4,8周分别进行测试被检音/zi/、/ji/,使用计算机语音分析系统,利用线形预测技术和快速傅立叶转换,记录敏感音的第1,3共振峰,计算机语音分析采样频率为10 000 Hz,线形预测技术的阶数为12.主要观察指标:被检音为/zi/、/ji/时两组的声学参数差异.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3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被检音为/zi/时,与初戴前比较,塑料基托组和金属基托组第1共振峰值大多在义齿初戴后逐渐降低,以戴后8周为明显[(353.67±35.65),(322.60±44.03);(332.27±37.10),(302.20±40.39);P均<0.05];而第3共振峰在两组变化趋势不同,在塑料基托组逐渐上升,在金属基托组逐渐下降.②被检音为/ci/时,两组第1共振峰值的变化与被检音为/zi/时基本相同,第3共振峰在两组的变化亦呈现不同趋势.结论:减少全口义齿基托厚度、重建腭皱形态有助于牙列缺失患者语音功能的恢复,计算机语音分析系统可对全口义齿初戴前后患者的语音变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

  • 干细胞的临床研究

    作者:

    关键词: 干细胞 临床研究
  • 冷保存时间对大鼠原位肝移植后移植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乐;吴星宇;耿东进

    目的:探讨大鼠原位肝移植后移植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随冷保存时间的延长而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6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医学检验中心科研部完成.雄性SD大鼠120只.受体大鼠根据供肝保存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保存3 h组、保存6 h组,每组40只.在术后存活率比较中,每组为10只,超过7 d为存活受体.其余受体包括假手术组分别在门静脉复流后1,3,6,12和24 h麻醉状态下各处死大鼠6只,自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取肝脏肝中叶保存于液氮中作后续肝脏组织内的一氧化氮代谢产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测定.结果:12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生存率:供肝保存时间3 h组1周生存率大于6 h组[90%(9/10),40%(4/10)].②术后肝脏功能变化:肝功能自术后复灌开始即有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逐渐升高,在术后12 h达到高值,后逐渐降低,保存6 h组转氨酶下降的程度较保存3 h组缓慢.③肝脏组织内NO2-和NO3-浓度的变化:肝脏内NO2-和NO3-浓度在术后3 h明显增高,在术后12 h达到高峰,其中保存6 h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保存3 h组.④肝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其表达随着冷冻保存时间的延长,逐渐加强,在再灌注后12 h表达明显,其后表达逐渐减弱.保存6 h组表达强度及表达持续时间明显强于保存3 h组.结论:冷冻保存时间的延长能够促进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加剧了过氧化亚硝酸盐的形成,导致肝脏保存再灌注损伤的进一步发展,说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肝脏保存再灌注损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人脐血间充质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及培养基特性

    作者:刘素芳;鄢文海;韩雪飞;阎明;邢莹

    目的:采用不同的培养基分离培养融合状态的间充质细胞,以筛选一种较好的体外培养人脐血间充质细胞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10在郑州大学医学院干细胞中心完成.选择郑州大学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产科足月妊娠健康产妇的脐血用于实验(产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4组:低糖DMEM(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基)组、高糖DMEM组、低糖DMEM+干细胞因子组、Msencult TM(一种特殊成分的液体培养基,与其添加物配合使用可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组.待新生儿娩出后,立即断脐,消毒母侧脐带断端,60 mL无菌注射针穿刺脐静脉取血,立即导入肝素抗凝的无菌采血袋内.取新鲜采集的脐带血,用1.077 g/m3的淋巴细胞分层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将脐血单个核细胞接种于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内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变化.结果:①各组间充质细胞培养24h后贴壁细胞数和细胞存活率的比较:Msencult TM组、低糖DMEM+干细胞因子组的贴壁细胞数明显多于高糖DMEM组、低糖DMEM组[(40.5±9.7),(31.5±4.2),(14.0±1.4),(7.5±1.6)个,P<0.05],细胞存活率亦明显高于高糖DMEM组、低糖DMEM组[(97.1±0.9),(95.3±2.6),(84.1±1.9),(81.2±1.1)%,P<0.05].②各组间充质细胞在不同培养时间下生长状态的比较:培养第3,7,10,14天Msencult TM组、低糖DMEM+干细胞因子组细胞增殖的速度均快于高糖DMEM组、低糖DMEM组(P<0.05),且Msencult TM组细胞克隆数多[(1±1.22),(0.83±0.75),(0.2±0.4),0个,P<0.05].结论:采用低糖DMEM+干细胞因子与单纯Mesencult TM培养基培养的细胞生长旺盛,但由于干细胞因子用量较大,价格昂贵,因此低糖DMEM联合应用干细胞因子的方法并不十分适用.而Mesencult TM为酸性培养基,有利于脐血细胞的生长,并可形成克隆,为脐血间充质细胞的成功培养创造了条件,是一种适合脐血间充质细胞生长的培养基.

  • 构建3种低旋转轴点的前臂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实验

    作者:张发惠;郑和平

    目的:探讨前臂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构建,为临床手部损伤修复提供解剖学理论.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12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94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由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取90侧标本解剖观测前臂皮神经-浅静脉下1/3段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尺、桡骨血供关系:①前臂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吻合.②前臂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与桡骨、尺骨骨膜血供的关系.另用4侧标本行远端蒂复合瓣摸拟手术设计.结果:取90侧成人上肢标本进入结果分析.前臂皮神经-浅静脉下1/3段为多源性供血,①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的营养血管来自桡动脉穿皮支6~11支,掌浅支穿皮支2~6支,桡骨茎突返支穿皮支一两支,鼻烟壶穿皮支一两支.桡动脉肌间隙骨皮穿支1~3支分布桡骨体部中下段的裸露区.②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的营养血管来自尺动脉穿皮支5~9支.骨间前动脉和骨间后动脉发骨皮穿支两三支与1~3支,分布尺骨中下段骨膜.③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来自桡侧副动脉穿皮支2~6支,骨间后动脉尺侧骨穿皮支1~3支,桡侧骨穿皮支一两支,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穿皮支3~5支.骨间后动脉发肌骨膜6~8支,分布尺骨中上段背侧骨膜.上述穿皮支平均外径在0.5~0.8 mm,发皮支、筋膜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浅静脉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 结论:前臂下1/3段的皮神经、浅静脉、骨膜、筋膜和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可以设计3种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在腕关节平面,可用于手部创伤修复.

  • 两种不同消化方法对表皮细胞表面抗原α6整合素和转铁蛋白受体表达的干预

    作者:刘坡;祁少海;谢举临;黄冰;舒斌;徐盈斌;利天增

    目的:采用单纯胰酶和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两种不同的消化方式,观察表皮细胞表面抗原α6整合素和转铁蛋白受体CD71表达的变化,为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术分选表皮干细胞选择合适的消化方法.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门诊包皮环切手术患者的皮肤标本10份,患者均知情同意,年龄14~22岁.每份标本均分为2份,分别用胰酶、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进行消化,共20份,分为胰酶组、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10份/组.胰酶组将皮条放入质量浓度为2.5g/L的胰酶中,4℃消化过夜.次日撕除表皮角质层,以弯镊轻刮皮肤上皮面,获得表皮基底层细胞;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将皮条放入质量浓度为2.5g/L的中性蛋白酶中,4℃消化过夜.次日轻撕下皮肤表皮层,将其剪成1 mm×1 mm大小的碎块,以质量浓度为2.5g/L的胰酶消化5 min,获得表皮基底层细胞.分别取两组细胞悬液300 μL,加入碘化丙啶标记死亡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死亡细胞百分率,计算细胞活力.以荧光标记的α6整合素和CD71抗体标记细胞表面抗原,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抗原表达.剩余细胞以表皮细胞培养液重悬,移入预先铺有100 mg/LⅣ型胶原的培养瓶中,接种密度为5×104/cm2,3 d换液1次,观察两组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实验纳入包皮环切手术患者的皮肤标本10份,每份标本分别用胰酶、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进行消化,共20份,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酶消化后两组细胞活力的比较: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胰酶组[(86±1.81)%,(82±1.48)%,P<0.01].②不同酶消化后两组细胞抗原的表达:胰酶组α6briCD71dim细胞占(8.00±1.69)%,α6briCD71bri细胞占(36.00±18.03)%,α6dim细胞占(40.00±10.08)%;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3种细胞所占比例依次为(30.00±8.59),(8.00±1.63),(38.00±8.72)%,两组各抗原的表达基本相似(P>0.05).③不同酶消化后两组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胰酶组细胞贴壁及伸展较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稍迟0.5~1.0 h,此后培养过程中生长增殖情况无明显差异,一般7 d左右接近融合,传代.培养第7天,表皮细胞体积小,核浆比例大,可见夹杂有成纤维细胞.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细胞30 min内基本贴壁,并有少量细胞伸展,60 min后大部分细胞伸出短小伪足,胞质展开,折光率减低.培养第7天,表皮细胞体积小,核浆比例大,未见夹杂有成纤维细胞.结论:从对表面抗原表达影响的角度来看,单纯胰酶消化与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消化后α6briCD71 dim,α6briCD71bri,α6dim这3种表皮细胞的检出率基本相似,两种消化方法可根据习惯选用.但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消化对细胞活力影响小,消化时机容易掌握,对细胞损伤相对小,适用于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术分选表皮干细胞.

  • 肱骨外侧髁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俞莉敏;陈日齐;郑祖根

    背景:肱骨外侧髁骨折是易发生的肘部损伤之一,属关节内骨骺骨折,临床上对其骨折发生和其治疗的力学机制并不完善.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研究肱骨外侧髁在不同体位加载下的应力分布规律,探讨其骨折发生治疗机制.设计:计算机模拟应力研究.单位:福州大学实验力学教研室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材料:实验于2000-01/2002-12在福州大学福建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完成,选择6岁儿童尸体肱骨标本(福建中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使用仪器包括计算机,SUPER-SAP93软件,材料切割机,骨角度测量仪等.方法:模拟伸屈肘及前臂旋前、中立、旋后等多种体位加载在三维有限元模型上,计算分析相应部位的应力分布状况.主要观察指标:肱骨外髁和肱骨滑车部位的平均Mises应力值.结果:半屈肘位时肱骨外侧髁区平均应力值大,而伸肘时的伸肌腱作用节点应力值大于外侧髁区.结论:半屈肘位时肱骨外侧髁骨折的发生以尺桡骨撞击力与重力的上下剪切作用为主;伸肘位时以伸肌腱牵拉为主的弯力偶矩可拉脱外侧髁形成骨折.肱骨外侧髁骨折的复位可利用伸肌腱的牵拉作用,而固定则尽量避免伸肌腱的牵拉.

  • 对海水浸泡复合伤伤情的简易评估方法

    作者:程继伟;赖西南;李纯志;吴宝明

    背景:建立海水浸泡复合伤伤情快速评定方法的实验动物模型,以利于其愈后恢复.目的:探讨建立海水浸泡复合伤简易伤情评定方案的方法.设计:分组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一一三医院骨二科,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材料:健康成年杂交犬32只,体质量12~15kg,雌雄不限.方法:本实验部分于2001-10/2002-06由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五、六研究室在我国特定海域完成.犬随机分为烧冲复合伤组与弹烧复合伤组,每组又分浸泡组10只与对照组6只.烧冲复合伤组:制造烧伤和轻度冲击伤模型,对照组致伤后直接置于25℃室内,浸泡组立即用固定架将犬浸泡模拟海水中.弹烧复合伤组:制造烧伤和轻中度弹片伤模型,致伤后对照组和浸泡组处理方法同前.观察各组在伤后28 h内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找出与死亡发生有关的指标,分析其相关性,建立伤情评分表,内容包括体温、心率、平均动脉压、氯离子浓度、动脉氧分压及致伤因素各项,分为0~5分,总分分值越高死亡率越高.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犬死亡数分析.②伤情评分.③评分表评定伤情的验证.结果:32只犬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犬死亡数分析及各项指标与死亡发生的关系:犬共死亡12只,10~20 h是死亡发生高峰期,无论浸泡是否发生;体温、心率、平均动脉压、动脉氧分压、氯离子浓度等5指标与死亡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②各组犬伤情评分、预测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比较:烧冲对照组各项分别为(5.89±3.25)分,0,17%;弹烧对照组分别为(6.78±2.02)分,25%,33%;烧冲浸泡组分别为(9.50±4.20)分,50%,30%;弹烧浸泡组评分别为(11.13±3.57)分,50%,60%.结论:①建立的评分表易于获得常用生理指标以快速评定伤情,且有无合并海水浸泡均可进行评定,适用面较广.②评定的准确性经验证可以接受.③但此表是基于动物实验数据建立,与真正的伤员伤情评分表仍有差距.

  • 不同细胞因子对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

    作者:马岚;李克;许煊慧;韩雪飞;邢莹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条件及不同细胞因子对其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0/2005-01在郑州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完成.从正常人骨髓中分离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纯化后,分3组对其进行诱导分化:①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组.②表皮生长因子组.③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组.诱导后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培养及诱导前后的微管相关蛋白-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增殖培养3 d即可见细胞分裂像和克隆单位,细胞可保持较高的增殖生长能力.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组和联合诱导组微管相关蛋白-2 mRNA的表达高于表皮生长因子组,而表皮生长因子组比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组有较多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mRNA的表达.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扩增、培养,并可向神经干细胞方向诱导.表皮生长因子能促进干细胞向胶质细胞方向分化,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

  • 不同代数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转化为神经细胞的实验

    作者:常颖;齐欣;杨宏;徐萍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复制及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向神经细胞、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目的:观察不同代数的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神经元细胞转化的效率,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临床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骨髓组织取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行脊柱融合术患者9例,男6例,女3例;患者均知情同意.方法:实验于2002-09/2003-02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对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原代和传代培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又分:神经元烯醇化酶组,神经丝蛋白-M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组和尼氏染色组.采用β-巯基乙醇做为诱导剂,选用第2,4,6,8代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诱导6 h后,用细胞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神经元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标记蛋白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培养的生长曲线分析.②尼氏染色结果.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结果:①传代培养具有以下共性特征:传代培养潜伏期12~24 h;传代培养对数增殖期约为7~10 d,11~13 d进入细胞生长平台期.②第2,4,6代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后胞浆中均可见深蓝色的颗粒状尼氏体,第8代诱导6 h后胞浆中未见明显的深蓝色尼氏体结构.③不同代数的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6 h后均表达神经元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M,不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第2,4,6代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8代与第2,4,6代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β-巯基乙醇在体外可定向诱导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为神经元细胞,第2,4,6代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第8代.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雌雄激素受体的表达

    作者:张进;丁富平;徐志伟;贺振泉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中雌激素受体与雄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1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免疫研究室内完成.从SD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雌激素受体与雄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①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各阳性细胞占总细胞数的比例分别为:CD34(0.34%),CD45(0.22%),CD11b(19.40%),CD80(0.44%),CD86(1.79%)总体表达为阴性,CD29(98.24%),CD44(9749%),CD166(97.28%)总体表达为阳性,且此结果显示细胞的纯度很高,显示此细胞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部分间充质干细胞呈雌激素受体阳性、雄激素受体阳性.雌激素受体阳性细胞占总细胞比率约为(23.80±3.37)%,雄激素受体阳性细胞占总细胞比率约为(31.27±2.28)%.结论:雌雄激素可直接通过其受体作用于间充质干细胞.雌雄激素减少所致间充质干细胞的异常分化,可能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发病原因之一.

  • 人胚胎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实验

    作者:朱美玲;李艳;彭爱军;那晓东;雷俊霞;谢为民;胡燕芬;项鹏;张秀明;李树浓

    目的:在制作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基础上,研究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应用前景.方法:实验于2002-09/2004-03在深圳宝安血站干细胞研究实验室内完成.实验中采用L-DMEM分离培养骨髓中间质干细胞.7窝SD 1 d龄新生大鼠共81只同窝随机分为4组:①正常组,不干预.②模型组:结扎左颈动脉,吸氧3 h制成缺氧缺血性模型.③生理盐水组:造模后24 h定位注射生理盐水8μL.④间质干细胞组:处理同生理盐水组,注射间质干细胞(1.0~2.0)×106/μL.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估移植后第42天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第10周麻醉状态下处死实验鼠,制作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间质干细胞在脑内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①第1周内成活率:第7天,81只实验鼠存活42只,间质干细胞组与正常对照组大鼠存活率分别为75.0%和82.4%,差异不显著;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35.3%)和模型组(50.0%)(P<0.01).②水迷宫试验显示间质干细胞组大鼠的空间识别和记忆能力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和模型组(P<0.01);培训后第5天,间质干细胞组识别平台的平均时间为7.5 s,与正常组7.0 s不存在差异.③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间接免疫实验结果显示:间质干细胞移植组中,进针注射部位存在大量移植细胞,并向周围迁移,皮质层、海马等部位检测到移植细胞;所植入的细胞约6%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约8%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结论:移植人间质干细胞组能有效修复缺氧缺血导致的神经受损,改善其功能,明显提高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1周内成活率.

  • 人成体脑皮质神经干细胞系的建立及细胞体外分裂增殖特征

    作者:赵新利;张新中;王仲伟;史耀亭;周文科;周国胜;杨波;刘伟

    目的:建立成年人脑皮质神经干细胞系,为临床自体移植治疗脑损伤提供资料.方法:实验于2002-09/2004-05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干细胞中心实验室进行,外科手术获得成年人脑皮质碎片(已签定自愿同意书),利用无血清培养技术培养神经干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进行鉴定.结果:部分成人脑皮质细胞,在体外分裂增殖形成细胞球,能进行连续传代,并分化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3种主要类型细胞:具有一个或两个长突起、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神经元样细胞,具有多个粗大突起、分支较多而胞体欠规整的星形胶质样细胞,具有多个细长突起、分支较少而胞体小且规整的少突胶质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显示分别具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结论:成人脑皮质的部分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

  •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实验

    作者:杨晓苏;吴海香;肖波;邓益东

    目的:体外定向诱导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观察其传导功能.方法:实验于2003-06/2004-02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完成.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1.007g/L)梯度离心分离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进行培养扩增,丁化羟基苯甲醚和二甲基亚砜诱导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突触素蛋白,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结果:加入诱导剂3 h后,大多数细胞转变为类似于神经元的形态,有长的突起,相互之间连接呈网状,并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率为(75.0±6.5)%、神经丝蛋白阳性率为(68.0±4.2)%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率为(25.0±6.4)%,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明显较前两者弱(P<0.05).神经元细胞胞体表达突触素蛋白,突起未见表达.结论: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神经元样细胞其突起不具备传导功能.

  •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新鲜同种异体神经移植后神经再生的影响

    作者:翁雨雄;康浩;黄启顺;陈振斌;王发斌;洪光祥

    背景:周围神经缺损多采用自体神经移植,但存在一些问题,许多学者尝试异体神经移植,但存在许多问题,免疫排斥反应就是其中之一.目的:观察局部应用转化生长因子β1对新鲜同种异体神经移植后神经再生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材料:实验于2001-08/2002-10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完成.选择健康成年不同窝的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空白组、对照组3组,每组20只.方法:制备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待用.制备动物模型,将两组大鼠的坐骨神经在梨状肌孔下0.5 cm处,用消毒的剃须刀片整齐切断并切除2.0 cm,切除的神经段互换移植修复神经缺损,实验组局部肌肉及神经两断端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空白组、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实验组、空白组不使用任何药物,对照组给予环孢霉素A(15 mg/kg)喂养.分别于6周和12周各取10只取材、切片、染色染色:①Gleesluxotfast blue法染色.②髓鞘坚牢蓝染色法.轴索计数:术后12周的移植体中段染色标本,随机取视野,在光镜400倍下计算1.0mm2内轴索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移植区形态学观察和轴突计数.结果:实验动物数量分析:60只动物在实验过程中无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空白组可见移植物的不同地方出现广泛的单核细胞浸润,髓鞘脱水,可见大量的空泡变性,以6周时为明显,整个移植物均被单核细胞浸润,排异反应严重,在移植段中,有极少量的轴突再生.12周时,移植体变细,大量瘢痕组织增生,水肿明显,可见极少量的许旺氏细胞和再生轴突,绝大多数再生的轴突未通过整个移至段.实验组、对照组有少量的单核细胞浸润,水肿较明显,但可见新生的血管在移植神经中形成,再生的轴突通过移植体.6周时,可见较多的许旺氏细胞增生.12周时,再生轴突已通过移植体,有一定量的髓鞘形成,许旺氏细胞增生明显,轴索间水肿减轻.各组移植段中外周的神经再生的轴突数量和髓鞘再生的数量较中心的多,且实验组中外周的轴索间水肿较中心的明显减轻.②术后12周,每组各取5只大鼠,在神经移植体中段随机取视野,400倍显微镜下观察计算1.0 mm2内轴突数,实验组、对照组轴突数显著高于空白组,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78.3±4.6),(76.1±4.2),(15.0±3.5),t=3.056,t=2.948,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接近,差异无显著性[(78.3±4.6),(76.1±4.2),t=1.982 P>0.05].结论:局部使用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可在局部发挥免疫抑制作用,降低宿主的免疫排斥反应.并使移植体轴突数增多,促进神经生长.

  • 心肌内控制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再生的作用

    作者:聂绍平;曹林生;刘小青;蒋桔泉;曾秋棠;朱向明;陈立新;卢晓芳;谢明星;薛毅;王强;王新房

    背景:实验研究表明,生长因子能促进心肌血管再生,采用纤维蛋白胶心肌内控制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血管再生作用和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评价纤维蛋白胶心肌内控制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急性心肌梗死犬局部相关血管生长因子表达与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探讨心肌内控制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血管再生的治疗作用.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和上海新兴血液制品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1-06/2003-03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外科动物实验室和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清洁级健康成年杂种犬12只,雌雄不拘.随机将犬分为2组:激光心肌血运重建组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每组6只.方法:①将12只成年健康杂种犬于麻醉开胸后暴露心脏,结扎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动物随机分为2组:激光心肌血运重建组于急性心肌梗死30 min后行透壁心肌打孔;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则于急性心肌梗死30 min后行非透壁心肌打孔,并随后向孔道内注射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纤维蛋白胶.②术后第8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PIAS-2000型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程序分析缺血心肌局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水平的变化.③均数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或方差分析.主要观察指标:激光心肌血运重建组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梗死区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定量分析.结果:激光心肌血运重建组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分别有5只和6只犬进入结果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定量分析发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梗死区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染色的显色面积均高于激光心肌血运重建组(t=-7.505,-2.690与-6.895,P<0.0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增殖细胞核抗原染色的平均吸光度也高于激光心肌血运重建组(t=-5.271,P<0.05).结论:心肌内控制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提高缺血心肌局部相关血管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等)的表达水平,增强细胞增殖,从而促进血管再生.

  • 黏附分子在大鼠角膜碱、酸、热烧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李雪;徐锦堂;崔浩;胡琦

    目的:观察大鼠角膜碱、酸、热烧伤后不同时期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CD44 mRNA的表达情况,从核酸角度分析黏附分子在角膜烧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12/2002-12在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选取雄性Wistar大鼠2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4只,碱烧伤组8只,酸烧伤组8只,热烧伤组8只.分别制备Wistar大鼠角膜碱、酸、热烧伤动物模型.各组角膜烧伤的大鼠分别于伤后3 d和伤后2周以断髓法处死,每组4只/次,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于造模2周后以断髓法处死.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大鼠角膜局部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CD44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纳入大鼠28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角膜烧伤后不同时间角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 mRNA的表达:烧伤后3 d,碱烧伤组、酸烧伤组、热烧伤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5.699±0.934,3.182±0.830,3.403±0.916,1.658±0.722,P<0.01);烧伤2周时各烧伤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1.751±0.187,1.460±0.118,1.501±0.142),与烧伤3 d时差异显著(P<0.01);碱烧伤组在烧伤后3 d和2周时均高于酸、热烧伤组(P<0.01).②各组大鼠角膜烧伤后不同时间角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mRN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伤后3 d时碱烧伤组和热烧伤组均显著增加,酸烧伤组基本无变化;烧伤2周时,碱烧伤组表达量比3 d时增多(8.591±1.021,4.138±0.573),与正常对照组2.172±0.368比较差异显著(P<0.001),而酸、热烧伤组无明显变化.③各组大鼠角膜烧伤后不同时间角膜内CD44mRNA的表达:同正常对照组比较,碱烧伤组、酸烧伤组、热烧伤组大鼠角膜烧伤3 d时基本相近(1.402±0.439,1.230±0.262,1.205±0.309,1.652±0.396);烧伤2周时,碱烧伤组表达量增加至5.587±0.75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酸、热烧伤组无明显变化.结论:细胞间黏附分子1 mRNA的表达在碱、酸、热3种角膜烧伤的急性期增加,说明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炎症早期可介导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碱烧伤大鼠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mRNA的表达量均高于酸、热烧伤大鼠,表明其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与两种黏附分子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CD44 mRNA的表达量随角膜碱、酸、热烧伤病程的延长而逐渐增加,证明CD44及其配体在角膜烧伤的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建立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老化模型

    作者:牛超;惠延年

    目的:建立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老化模型,为研究年龄相关性眼病的发病奠定基础.方法:实验于2005-02/08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实验室完成.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细胞与预先制备好的牛眼光感受器外节共培养3周,对照组细胞在正常条件下培养相同的时间,分别在1,2,3周测定两组细胞脂褐素荧光值,并用电镜记录细胞内脂褐素的含量,以脂褐素含量增多值而评估细胞的衰老.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实验组细胞内脂褐素的含量增多,脂褐素荧光值也逐渐增强,而对照组细胞则变化不大[1,2,3周细胞脂褐素荧光值,实验组:(9.12±0.71),(11.05±0.89),(12.38±0.60);对照组:(3.68±0.33),(3.75±0.44),(3.82±0.35),P<0.01].结论:将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与光感受器外节共培养,可以较好的模拟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自然衰老的过程.

  • 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侧支发芽过程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S-100蛋白的表达

    作者:李旭东;蒙喜永;季正伦;何清濂

    目的:观察与许旺细胞关系密切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S-100蛋白在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过程中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2-10/2004-05在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完成.选取3月龄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吻合近端组、吻合远端组,8只/组.右侧为吻合组,左侧为正常对照组,于术后1,2,4,8周从吻合近端组及吻合远端组各取1只,共8只.全部大鼠右侧自腓神经切断,胫神经外膜开窗,腓神经远端行外膜端侧吻合于胫神经开窗处.吻合近端组与吻合远端组分别切取吻合近端、远端神经,制备纵切片标本,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S-100蛋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并结合计算机进行反应强度的半定量分析.阳性反应染色强的部位透光弱,其灰度值就低,反之灰度值高.结果:实验纳入大鼠1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术后不同时间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免疫反应灰度值的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吻合近端组术后1,2,4,8周均基本相近(P>0.05);吻合远端组术后1,2,4周均明显升高(117.83±10.44,155.57±10.76,186.42±5.23,142.83±6.99,P均<0.01),8周时降至正常水平(P>0.05).②各组术后不同时间S-100蛋白的表达:术后1,2,4,8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吻合近端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吻合远端组均呈下降趋势(98.80±3.43,37.21±11.44,56.01±5.77,65.13±12.36,68.17±9.35,P<0.01或0.05).结论:在端侧吻合中,由于供体神经轴突的完整性,无法得到近端的因子调节,侧支发芽主要依赖于远端许旺细胞和靶器官.吻合远端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S-100蛋白呈上升趋势,两者均随神经的修复逐步上调,表明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轴突的再生密切相关.提示许旺细胞在端侧吻合轴突侧支发芽中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 阿托伐他汀钙调节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选择素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浓度依赖性

    作者:刘巍立;姜一农;旅朝霞;张英

    目的:观察具有调脂作用的阿托伐他汀钙在不同浓度下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E-选择素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方法:①实验于2002-05/2003-12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室完成.将健康婴儿脐带进行无菌处理,用D-Hank's液冲洗脐静脉,1g/L胶原酶消化、离心,置于37℃、体积分数0.05 CO2培养箱中培养,选择第2,3代细胞作为实验用.②用肿瘤坏死因子40μg/L、不同浓度(0.005~10 μmol/L)的阿托伐他汀钙与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同孵育24 h后,提取细胞的总RNA,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在mRNA水平进行分析.③用曲线图表示E-选择素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在不同浓度阿托伐他汀钙影响下的变化趋势.结果:①在mRNA水平,阿托伐他汀钙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所表达的E-选择素与细胞黏附分子1均具有浓度依赖性.②阿托伐他汀钙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E-选择素mRNA呈促进作用,即阿托伐他汀钙在0~10μmol/L的浓度区间内,随着其浓度由0,0.005,0.01 μmol/L渐升至10 μmol/L,E-选择素mRNA的表达呈逐渐升高的趋势.③阿托伐他汀钙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呈双向性,具有浓度差异性.即随着阿托伐他汀钙浓度由0,0.005,0.01μmol/L升至0.05 μmol/L,细胞间黏い附分子1 mRNA表达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在高浓度(0.05~10μmol/L)区间,随着阿托伐他汀钙浓度0.05,0.1 μmol/L渐升至10 μmol/L,细胞间黏附分子1 mRNA的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结论:在基因水平,阿托伐他汀钙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有着确切的调节作用,且存在着浓度依赖性,并在不同的浓度区间,对不同的黏附分子作用不同.

  • 间断气体压力对体外培养成人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作者:胡小毅;罗莉

    目的:取成人的骨髓液分离纯化得骨髓基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对细胞施加间断气体压力,观察细胞在加压后的增殖及分化情况.方法:实验于2001-11/2004-04在广西医科大学实验中心完成.取无骨髓疾病患者骨髓经分离纯化后得骨髓基质细胞,接种于孔板内,在原代培养72 h时将培养板以封口膜封闭后置于压力装置内,每天施加压力(0.098 MPa)8 h,按照加压15 min→放压15 min→加压15 min顺序连续9 d.另设对照组不加压力,其余培养条件与加压组相同.分别在加压的第3,6,9天进行细胞计数和碱性磷酸酶含量检测.结果:①施加间断压力的骨髓基质细胞和对照组相比其增殖、分化速度快,经统计学分析该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第3天:(12.30±1.16)~(12.90±1.10)个/视野,(10.30±1.06)~(11.00±1.05)个/视野;第6天:(14.80±1.75)~(15.90±0.99)个/视野,(12.30±0.95)~(13.40±1.26)个/视野;第9天:(16.20±1.48)~(17.20±1.62)个/视野,(12.80±0.79)~(14.10±0.99)个/视野,P<0.05].随着加压时间延长,两组增殖、分化速度无明显差别.②培养至第3,6,9天,实验组较对照组具有较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A)[第3天:0.589±0.084~0.722±0.076,0.511±0.116~0.655±0.072;第6天:0.781±0.107~0.829±0.054,0.648±0.123~0.747±0.077;第9天:0.870±0.096~0.902±0.132,0.645±0.107~0.812±0.188,P<0.05].结论:合理的体外培养和适当的生物外力可以促进离体培养的成人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 人参皂甙Rg1对体外培养猪骨髓基质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卢新政;张晓文;黄峻;马根山;侯麦花

    背景:既往的研究表明,人参总甙对体外培养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及祖细胞有促进增殖作用,对骨髓造血因子具有促分泌作用,但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作用研究较少.目的:观察人参皂甙Rg1对体外培养猪骨髓基质细胞增殖的影响.设计:对照观察.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皮肤科,南京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2-01/2003-02在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药理实验室完成.选择实验用猪及人参皂甙Rg1干粉.方法:将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人参皂甙Rg1(10-7,5×10-7,10-6,5×10-6mol/L)诱导培养,对照组加入等量培养基.分别应用成纤维细胞体外集落形成法、[3H]TdR掺入法和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人参皂甙Rg1对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的成纤维样集落形成单位生长的影响.②人参皂甙Rg1对骨髓基质细胞[3H]TdR掺入的影响.③人参皂甙Rg1对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骨髓基质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①人参皂甙Rg1对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的成纤维样集落形成单位生长的影响:实验组成纤维细胞体外集落形成法集落数目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尤以(5~50)×10-7 mol/L组为明显,在浓度为10-6 mol/L集落数即达高峰.②人参皂甙Rg1对骨髓基质细胞[3H]TTdR掺入的影响:在人参皂甙Rg1浓度为10-6 mol/L时,其骨髓基质细胞[3H]TdR掺入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随着剂量的增加其促进增殖作用增强.③人参皂甙Rg1对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骨髓基质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组的光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人参皂甙Rg1对体外培养猪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增殖作用,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 非诱导条件下犬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生物特性

    作者:陈江;杨进;闫福华;赵欣

    背景:种子细胞的研究是组织工程众多研究领域中重要的基础环节,骨髓基质干细胞以其诸多优点,成为理想的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目的: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的生长特点和非诱导条件下的成骨特性.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材料:实验于2003-05/12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骨髓基质干细胞来自4只1岁龄的杂交犬的原代~第3代传代细胞.方法:无菌条件下在杂交犬两侧股骨大转子部做骨髓穿刺,抽取5 mL肝素抗凝的骨髓,加入到含有50 mL含双抗Dulbecco's改良的Eagle's培养液的离心管中分离单个核细胞,进行首次提纯获取骨髓基质干细胞单细胞,置培养箱中培养传代,培养48 h后,吸除培养液,以后每3天换液1次.继续传代.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形态;每天进行细胞计数,测定倍增时间,绘生长曲线;用钙钴法检测碱性磷酸酶;用茜素红法染色观察钙化结节生长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犬骨髓基质干细胞光镜结构.②犬骨髓基质干细胞生长曲线.③成骨分化指标碱性磷酸酶及钙化结节的观察.结果:①形态学观察表明,骨髓基质干细胞贴壁细胞呈集落生长,有成纤维样细胞外观,未加入成骨诱导剂,细胞形态发生变化.②碱性磷酸酶表达原代细胞呈强阳性,第1代细胞呈阳性,第2,3代细胞呈弱阳性.③钙沉积出现,原代细胞染色强于传代细胞.结论:①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能大量扩增,具有自然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是骨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②3代内扩增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有成骨活性,但原代细胞传代活性优于传代后细胞.

  • 传代培养密度对人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

    作者:段小军;杨柳;陈光兴;李忠;张洪鑫

    背景:组织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骨缺损完全再生修复带来了新的希望,种子细胞的快速扩增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目的:观察人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培养时,细胞种植密度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诱导分化影响.设计:重复测量设计.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细胞培养室和检测分析室.对象:实验于2003-01/2004-03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的创伤、烧伤和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从5例男性健康志愿者髂骨骨髓中分离扩增的干细胞.方法:将第2代间充质干细胞以8×103/cm2,3×103/cm2,8×102/cm2密度接种,分析其生长曲线,并扩增培养18 d,记录细胞扩增数量,再分析扩增后细胞的生长曲线和成骨诱导能力.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种植密度下细胞生长曲线.②碱性磷酸酶染色和骨钙素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结果: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阴性表达碱性磷酸酶、CD34;在8×103/cm2种植密度下,细胞倍增时间40 h,18 d后细胞数量扩增(51±13)倍;在3×103/cm2种植密度下,细胞扩增(28:±6)倍;在8×102/cm2种植密度下,细胞总数仅增加(5±3)倍.在低密度下获得的细胞增殖能力强于高密度组,两组细胞均具有成骨诱导能力. 结论:种植密度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有明显影响,快速扩增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宜选择8×103/cm2种植密度.

  • 磷酸钙人工骨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修复骨缺损的实验

    作者:张才龙;夏长所;叶发刚;洪光祥

    背景:骨缺损临床常用治疗方法有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和人工骨移植,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点.因此,如何更好的修复缺损的骨组织,成为外科领域关注的热点.目的:制备磷酸钙人工骨与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物,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外科.材料:实验于2002-05/2003-09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进行.新西兰健康成年大白兔24只,6~14个月龄,体质量9~3.5kg,雌雄不限.方法:①分离、扩增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并以磷酸钙人工骨为载体制备磷酸钙人工骨与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物.②24只兔(48侧)制作成骨缺损模型,分为3组,复合物组(24侧),24只兔一侧骨缺损植入细胞+载体复合物;人工骨组(12侧),12只兔对侧植入磷酸钙人工骨;空白对照组(12侧),12只兔对侧骨缺损不作任何处理.术后8,16,24周,每组每个时间点取4只动物进行放射性核素监测,并分别于麻醉状态下处死相应动物,进行X射线摄片、组织学染色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动物骨缺损区大体观察.②X射线检查结果.③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④放射性核素监测结果.结果:24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动物骨缺损区大体观察及X射线检查结果:24周时,复合物组骨断端部分连结,新骨与材料之间的边界不清,未见到髓腔再通;单纯人工骨组植入材料与截骨断端融合,材料体积较植入初期变化不明显;空白对照组形成骨不连,髓腔封闭.②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24周时,复合物组骨缺损范围变小,骨缺损处相连;人工骨组新骨与材料结合紧密并部分长入;空白对照组髓腔封闭,形成骨不连.③放射性核素监测结果:复合物组和人工骨组8~24周间肉眼可分辨出放射性浓度呈明显上升趋势.结论:磷酸钙人工骨与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物可再生新骨组织并完好地修复桡骨缺损,且修复能力明显优于单纯的磷酸钙人工骨.

  • 兔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为骨髓源成骨细胞的时间及功能特征

    作者:王玉学;毕郑钢;杨成林

    目的:观察经体外培养、扩增后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应用诱导剂促使其转化为功能活跃的成骨细胞的功能及其时间特征.方法:实验于2004-03/10在为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中心进行.实验动物选择36只日本大耳白兔,均由胫骨髓腔抽取骨髓,每只抽取量为2.0 mL,抗凝,将其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取有核细胞层,加入DMEM培养液进行贴壁培养、传代,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骨髓基质干细胞,以适量的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抗坏血酸作为诱导剂进行诱导,使其向成骨细胞转化,并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分别对细胞的形态、细胞的内部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并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其分泌的碱性磷酸酶和Ⅰ型胶原.结果:原代骨髓基质干细胞于24~48 h开始贴壁,细胞形态为长梭形,核小,呈椭圆形,核浆比例小,三四天细胞集落形成,逐渐增大,2周时集落边缘融合,细胞呈单层旋涡状分布,形态均一.传代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于24 h内开始贴壁,均匀生长,体积大,无集落形成,细胞排列规则.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加入诱导剂3 d后其形态逐渐由长梭形转变为短梭形,1周后变为多角形或鳞片形,其胞体、细胞核和核浆比例逐渐增大;诱导的细胞细胞器不发达,为低分化细胞,突起内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在诱导1周后,细胞开始分泌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碱性磷酸酶扩增产物长度为408 bp,Ⅰ型胶原扩增产物长度为206 bp . 结论: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加入诱导剂1周后,细胞开始分泌碱性磷酸酶和Ⅰ型胶原,并形成钙结节,细胞功能状态良好,说明诱导1周后骨髓基质干细胞已成功向成骨细胞转化,并形成为功能活跃的骨髓源成骨细胞,是与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骨的佳时机.

  • 中药复方地甘口服液对辐射损伤小鼠骨髓细胞周期素基因及造血干细胞和基质细胞黏附分子的干预效应

    作者:何东初;吴江平;陈如泉

    背景:中药地甘口服液能促进造血细胞的生成,辐射损伤时,与造血细胞密切相关的基质细胞黏附分子和周期素基因表达及中药复方的干预效果如何?目的:建立辐射损伤小鼠模型,并检测中药复方-地甘口服液对该模型小鼠骨髓细胞周期素基因CyclinD1mRNA的表达,造血干细胞和基质细胞黏附分子CD45、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同济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湖北中医学院肝病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1-01/2002-06在同济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和湖北中医学院肝病研究所完成.正常8~12周远交系昆明小鼠48只,体质量18~22 g,雌雄兼用.药物:100%地甘口服液由大量熟地黄、炙甘草为主组成,按2:1的比例称质量,经水煎、浓缩配成100%浓度(含生药1g/mL)的口服液备用.方法:48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地甘口服液组:造成辐射损伤模型后用地甘口服液灌胃,0.02 mL/g,2次/d;模型组:按上方法制模后,即用生理盐水灌胃,用量及方法同上;鲨肝醇组:按上方法制模后,用鲨肝醇混悬液灌胃(0.1g/kg),各组均连续灌胃9 d.第10天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CyclinD1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骨髓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5的含量.主要观察指标:骨髓单核细胞周期素基因CyclinD1mRNA表达,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分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CD45抗原的表达.结果:造模完成后,正常组12只,余下组各10只,结果分析时各组随机选5只.①地甘口服液组小鼠骨髓细胞CyclinD1mRNA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地甘口服液组:(27.34±4.49),(53.94±8.67)%,模型组:(16.06±4.57),(31.92±5.01)%,P<0.01].②CD45抗原的表达地甘口服液组显著高于模型组[(41.38±5.76),(19.24±4.98)%,P<0.01],地甘口服液和鲨肝醇均能提高CyclinD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CD45抗原的表达.结论:中药复方-地甘口服液能增强造血干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还能促进基质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提高骨髓细胞周期素基因cyclinD1的转录水平,使造血细胞不断的分化成熟和向外周循环输送,起到了补血的作用.

  • 家兔骨髓基质细胞培养后与载体聚乳酸-聚乙醇酸复合的相容性

    作者:赵勤鹏;范清宇;鱼兵

    目的:建立一套体外分离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方法,观察骨髓基质细胞的形态和生长规律,检测与载体聚乳酸-聚乙醇酸复合的细胞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4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30 d龄家兔40只,取幼兔长骨骨髓进行培养,观察其传代细胞生长特性和生长曲线.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和聚乳酸-聚乙醇酸体外联合培养,相差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结果:实验纳入家兔4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髓基质细胞不同接种时间的形态学观察:接种24 h后可见大量密集的造血系细胞,有少量散在分布的贴壁细胞,呈多角形、短梭形;第3天可见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贴壁细胞;第7天数量加速生长,己形成成纤维细胞集落,大部分细胞呈梭形,少部分呈多角形;第12天细胞融合成单层,从整体看大多数细胞沿胞体长轴呈有序排列.②骨髓基质细胞接种72 h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早期可见培养板内细胞增多,并向聚乳酸-聚乙醇酸材料移行贴附于材料周边,部分细胞直接贴附于材料表面,随复合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多,细胞形态多为梭形及三角形,无细胞衰老及异常分裂现象.结论:兔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早期生长性状稳定,增殖速度快,适应性强,可作为骨组织工程学的种子细胞.聚乳酸-聚乙醇酸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作为骨髓基质细胞的载体应用于组织工程的实验.

  • 编码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Fas的基因结构

    作者:刘永波;刘晓军;高建华;段红杰

    背景:瘢痕疙瘩是损伤愈合过程的结果,是带有突变基因的成纤维细胞寿命延长,是大量积聚及产生过量的胶原纤维形成的.目的:探讨编码瘢痕疙瘩组织中成纤维细胞Fas基因外显子7-9的结构关系.设计:以瘢痕组织为研究对象,自身对照.单位: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对象:实验于2001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热带病研究所完成.所有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组织及外周血均取自南方医院整形外科手术患者.瘢痕疙瘩患者15例,增生性瘢痕患者12例.以瘢痕疙瘩患者自身正常皮肤、外周血为自身对照;以增生性瘢痕患者病变组织及其正常皮肤、外周血为正常对照.干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银染技术,检测15例瘢痕疙瘩标本Fas基因外显子7-9的基因结构.主要观察指标:检测各组标本中Fas基因外显子7-9的基因结构.结果:所检测的15例瘢痕疙瘩患者100%有Fas基因外显子8的杂和丢失异常.20%有外显子9等位基因条带增多,存在基因突变.结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及外周血Fas基因结构无变异,瘢痕疙瘩Fas基因外显子8,9区段的基因结构异常,与其编码的蛋白无功能关系密切.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生物蛋白海绵对创伤性溃疡修复的作用

    作者:姚平;臧学慧;查振刚;吴昊;林宏生;谭文成

    背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生物蛋白海绵对创伤性溃疡修复的作用已经受到关注.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生物蛋白海绵对创伤性溃疡的修复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设计:分组对比观察.单位: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对象:选择2004-03/05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皮肤创伤性溃疡患者40例,排除糖尿病及全身感染者,创伤性溃疡均位于小腿.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干预措施:试验组20例用无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生物蛋白海绵,对照组20例用无菌凡士林油纱布.更换敷料1次/d,至创面愈合止.全身和局部均不使用影响创面生长的药品.于换药1,2,3周对创面愈合情况进行评估(创面分泌物分为:无、少量、中量及多量;创面边缘反应分为:无、轻度、中度及重度)记录创面愈合后的色素沉着及瘢痕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溃疡愈合时间、创面愈合过程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共4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治疗后创面愈合情况:试验组3周内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19/20),55%(11/20),X2=8.533,P<0.05]试验组创面分泌物及创周炎性反应明显轻于对照组创面;两组创面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及瘢痕.结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生物蛋白海绵可促进创伤性溃疡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且无瘢痕及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方便、无刺激的理想敷料.

  • 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与外科常见致病真菌感染的关系

    作者:董祥林;马少林;周勤生

    目的:分析外科感染常见致病真菌对兔耳创面增生性瘢痕组织块形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2/07在新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和新疆医科大学病理科完成.选取新西兰大耳白兔12只,随机分为白色念珠球菌污染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组、空白对照组,4只/组.在各组兔耳腹侧制作直径为1 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创面形成时及术后第1天白色念珠球菌污染组分别于创面放置微量白色念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组于创面放置微量金黄色葡萄球菌,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干扰因素.观察各组创面愈合及增生性组织块发生情况,测定各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成纤维细胞数及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胶原Ⅰ的表达.结果:实验纳入12只兔,兔耳创面制作时因麻醉药物过量4只死亡,予以补充.①白色念珠球菌污染组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组兔耳腹侧创面愈合后可出现类似人增生性瘢痕的增生组织块,愈合时间均长于空白对照组[(14.7±1.0),(15.3±1.1),(11.2±1.3)d,P<0.01];增生组织块出现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85.4%,91.6%,62.5%,P<0.05);术后28,49,60 d增生组织块成纤维细胞含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②各组成纤维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及胶原Ⅰ在术后28,49 d均为强阳性表达,白色念珠球菌污染组为显著,随时间的推移各组表达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结论:白色念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创面均易出现增生性组织块,其形成与创面愈合过程关系密切,创面愈合时间越长增生组织块的出现率越高,符合人增生性瘢痕变化规律,验证转化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及胶原之间的密切关系构成了增生性瘢痕的生物学基础.

  • Ⅰ型及Ⅲ型前胶原核酶对裸鼠增生性瘢痕的干预

    作者:张涛;朱家源;朱斌;林玉坤;李新强;唐冰

    目的:观察Ⅰ,Ⅲ型前胶原核酶对裸鼠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2/06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电子显微镜室及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实验室进行.①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80只).②将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Ⅰ型组20只,注射Ⅰ型前胶原核酶;Ⅲ型组20只,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Ⅰ型+Ⅲ型组20只,注射Ⅰ型及Ⅲ型前胶原核酶;各组又分为2.5μg/100μL及5.0μg/100μL两个剂量组,每个剂量组各10只裸鼠.对照组:生理盐水组10只,注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10只.于建立模型的第4周开始,实验组与生理盐水组每天用微量注射器行瘢痕内多位点注射1次,共7 d;第6周取材.③应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分析各组胶原含量及分布的改变.④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实验前后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①各实验组瘢痕体积均缩小;Ⅰ型组、Ⅰ型+Ⅲ型组实验后与实验前比较体积明显缩小[Ⅰ型组2.5μg/100μL:(25.6±1.2),(28.3±2.1)mm,35.0μg/100μL:(27.9±3.0),(30.4±1.7)mm3;Ⅰ型+Ⅲ型组2.5 μg/100μL:(24.8±1.6),(29.5±3.3)mm3,5.0 μg/100μL:(24.6:±1.7),(27.8±1.8)mm3,t=1.981~2.025,P<0.05].②Ⅰ型组、Ⅰ型+Ⅲ型组与对照组相比Ⅰ型胶原纤维分布明显减少.③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具有典型的增生性瘢痕的特点,各实验组瘢痕形态改变不明显.④实验组及对照组的超微结构改变无明显差异.结论:Ⅰ和Ⅲ型前胶原核酶均可有效地减少裸鼠增生性瘢痕中胶原的含量.

  • 兔耳慢性缺血性溃疡愈合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c-myc的表达

    作者:潘斯俭;赵亚南;夏国兴;王继华;刘红莉

    目的:观察兔耳慢性缺血性溃疡愈合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c-myc的表达变化,了解增殖与凋亡活动对慢性缺血性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10在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日本纯种大耳白兔23只,对照组2只,为无缺血兔耳正常皮肤;实验组21只,建立慢性缺血性兔耳溃疡模型.采用兔耳慢性缺血性溃疡模型,设立伤后1,4,7,11,15,22和26 d组,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创面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c-myc蛋白的表达规律和分布特征.结果:实验兔23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创面愈合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c-myc蛋白的表达增高,并具有一定的时相性.②正常兔耳皮肤组织中有少量的增殖细胞核抗原、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c-myc蛋白的表达.③伤后15 d,增殖细胞核抗原、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c-myc蛋白的表达高,随后逐渐下降,主要分布在成纤维细胞的胞浆和胞核.结论:创面慢性缺血性溃疡愈合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c-myc蛋白的表达升高,其表达具有时相特征性和特定的表达部位,三者表达的时相提示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c-myc参与调控慢性缺血性溃疡愈合过程,细胞增殖活动与细胞凋亡的规律基本一致.适量词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c-myc的表达水平,可能促进创面愈合.

  • 付小兵教授与"干细胞岛"现象

    作者:

    关键词:
  • 聚乳酸和聚乙醇酸及其共聚物细胞毒性的评价

    作者:刘晓军;汪海滨

    目的:评价聚乳酸、聚乙醇酸及其共聚物的细胞毒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1/06在南方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由暨南大学化学系提供.聚乳酸类材料,聚乙醇酸类材料,聚乳酸、聚乙醇酸的共聚物实验用细胞系: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购自中国科学院细胞库.采用能快速评定细胞增殖率和细胞毒性的比色分析方法-噻唑蓝比色法,分别检测对聚羟基乙酸和聚乳酸的共聚物细颗粒对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相对增殖率的影响,评价其细胞毒性.细胞毒性分级评估标准:0级,细胞相对增殖率≥100%;1级,细胞相对增殖率≥80%;2级,细胞相对增殖率≥50%;3级,细胞相对增殖率≥30%;4级,细胞相对增殖率≥0.结果:聚乳酸类增殖率94.1%,细胞毒性分级为1级;聚乙醇酸类增殖率94.4%,细胞毒性分级为1级;聚乳酸、聚乙醇酸的共聚物增殖率92.4%,细胞毒性分级为1级.结论:聚乳酸、聚乙醇酸及其共聚物无细胞毒性,可临床应用.

  • 共聚比不同的两种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材料生物相容性观测

    作者:张文捷;周跃;王建忠

    背景:近年来,α-羟基酸及其衍生物合成的脂肪族聚酯,如聚乳酸、聚羟基乙酸等已广泛用于周围神经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研究,这种支架有可能克服因自体神经移植缺乏及供区的永久性失神经支配以及供受区神经匹配等问题,提高神经诱导作用.目的:对共聚比为(85:15)及(50:50)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神经再生诱导作用进行对比观测.设计:分组观察对比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骨科.材料:清洁级健康成年Wistar大鼠66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80~200 kg;共聚比为(85:15)及(50:50)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方法:实验于2001-11/2002-12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6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许旺细胞的培养及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的共培养观察:将培养的许旺细胞接种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上,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共聚物膜上的生长情况.②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材料肌肉包埋组织学观察:取Wistar大鼠15只,实验动物按随机数字法分以1,2,4,8和12周为时相点分为5组,每组3只.将共聚物材料(85:15)裁剪成10 mm×5 mm×0.3 mm的膜,植入大鼠椎旁肌内,各时相点切取包含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在内的周围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③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管材料样品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预实验:取Wistar大鼠51只,分为共聚物85:15管组、共聚物50:50管组和硅胶管组,各组以2,4.6,8和12周为观察时相点,除12周为5只大鼠外,其余各时相点均为3只大鼠.于各时相点对各组材料进行大体观察及12周对大鼠进行再生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测定,并取材桥接管中新生神经中段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光镜观察.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①大鼠肌肉包埋条件下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组织学观察.②坐骨神经缺损桥接大鼠实验模型应用组织学及神经电生理学检测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管神经诱导作用.次要结局:许旺细胞和共聚物共培养条件下许旺细胞的生长行为观察.结果:6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肌肉包埋条件下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组织学观察结果: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早期诱发以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为主的轻度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持续到10~12周时基本消退.②许旺细胞的培养及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的共培养观察结果:许旺细胞在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上能良好的生长并发生增殖.③大鼠体内神经桥接实验结果:大体观察:硅胶管促发有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包囊包裹于管壁,而两种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管组未见类似现象;12周再生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85:15管组与硅胶管组无显著差别[(17.03±0.66),(17.15±0.76)m/s,P>0.05];共聚物85:15管组髓鞘厚度、神经纤维直径、轴突数及神经组织面积比与硅胶管组均无显著差别[(0.45±0.16)μm,(3.96±1.73)μm,(10 135±1 053)个/mm2,(23.4±2.7)%比(0.45±0.19)μm,(4.07±1.86)μm,(9 879±1 491)个/mm2,(23.6±3.1)%,P>0.05];而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50:50)管体内神经桥接4周时即出现破裂,不能为坐骨神经桥接提供良好的支持作用.结论:与硅胶管及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50:50)相比,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85:15)是一种异物反应小、生物相容性佳,生物降解速率合适的周围神经组织工程材料.

  • 异种煅烧骨与Ⅰ型胶原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修复兔桡骨缺损过程中的组织学与生物力学变化特征

    作者:韩涛;范清宇;张殿忠;文艳华

    目的:制备异种煅烧骨、Ⅰ型胶原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材料,观察在骨缺损修复过程种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4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骨肿瘤研究所实施.①采用小牛骨粒制备牛煅烧骨;胃蛋白酶液消化新鲜牛腱制备Ⅰ型胶原;牛骨形态发生蛋白及Ⅰ型胶原制备活性复合颗粒实验材料.②取兔36只,建立桡骨中段15 mm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9只.空白对照组不植入材料;煅烧骨组植入单纯煅烧骨,将煅烧骨与骨水泥按1:1复合后制成长15 mm,直径4 mm柱件,至骨水泥面团期时填入骨缺损处;自体骨组植入自体骨;复合材料组植入活性复合颗粒,按1:1质量比将活性颗粒与骨水泥复合.植入物均不作固定,清洗,缝合,术后回笼喂养.③观察指标:术后4,12,24周每组各取3只兔,分别通过X射线检查,组织学观察,生物力学测定和扫描电镜等手段观察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情况.结果:36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后各组动物均无毒性反应.①各组兔骨缺损区X射线检查结果:术后24周时复合材料组、自体骨组骨缺损已修复,而煅烧骨组,空白对照组未修复.②各组植入材料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24周时复合材料组、自体骨组骨缺损有大量新骨形成,而煅烧骨组、空白对照组未见新骨形成.③复合材料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复合材料空隙率高,复合紧密.④各组植入材料生物力学测定:术后24周复合材料组大扭转强度和大载荷接近自体骨组[(0.76±0.05)N·m,(162.6±4.1)N,(0.82±0.03)N·m,(172.2±6.1)N,P>0.05],明显高于煅烧骨组[(0.26±0.01),(46.8±6.8)N,P<0.05].结论:①异种煅烧骨、Ⅰ型胶原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移植物具有较强的成骨作用及修复骨缺损能力.②复合材料组大扭转强度和大弯曲载荷接近自体骨组.③可望成为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

  •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作用下陶瓷化骨粉/水凝胶与骨髓基质细胞修复自体颅骨缺损

    作者:何大为;金岩;骆凯;李石保

    目的:以矿化诱导的骨髓基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应用陶瓷化骨粉/水凝胶复合材料修复大鼠颅骨极量骨缺损,观察骨髓基质细胞修复自体颅骨缺损效果.方法:实验于2002-05/08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组织病理教研室完成.选取健康SD大鼠8只,随机分为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组、陶瓷化骨粉/水凝胶复合物对照组,4只/组.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组将矿化诱导的大鼠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与水凝胶、陶瓷化骨粉混合,向其中加入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10μg、转化生长因子-β 50ng,修复自体颅骨8 mm直径缺损.陶瓷化骨粉/水凝胶复合物对照组以单独水凝胶/陶瓷化骨粉修复颅骨8 mm直径缺损.术后6周取材,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改良Mallory三色法以及彩色图像分析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实验纳入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术后6周大体标本观察:两组大鼠的植入物牢固嵌在骨缺损处,未见脱落、移位,表面被纤维被膜包绕,被膜内可见少量毛细血管,两组植入物无明显差别.②两组术后6周骨形成情况比较:苏木精-伊红染色: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组有大量网格状的骨形成,仍有部分水凝胶残留,周围是条索状软骨样组织和纤维组织.陶瓷化骨粉/水凝胶复合物对照组水凝胶部分吸收,陶瓷化骨颗粒和水凝胶粒周围只有少量的骨样或软骨样基质形成,大部分为纤维结缔组织.改良Mallory's三色法: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组的创缘断端附近的网状骨为砖红色的成熟骨,植入物的中心部可见蓝色的新生骨,以及散在的黄色毛细血管.而陶瓷化骨粉/水凝胶复合物对照组只见少量不规则红色的骨样基质,以及黄色毛细血管.③两组术后6周骨基质及成熟骨基质面积值的比较: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组骨基质面积、成熟骨基质面积明显均多于陶瓷化骨粉/水凝胶复合物对照组[(8 207.22±46.31),(375.05±25.83);(6 376.73±78.35),(134.44±14.62)μm2;P均<0.05].结论:陶瓷化骨粉/水凝胶与骨髓基质细胞在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等生长因子联合作用下能够成功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颅骨极量缺损明显好于单独应用陶瓷化骨粉/水凝胶.

  • 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对人骨髓有核细胞毒性的实验

    作者:于博;靳安民;吴广森;汤善华;梁伦高;田京;张辉;柳晓秋;胡国栋

    目的:评价不同浓度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与人体骨髓有核细胞复合体体外培养时的细胞毒性及生物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3-03/05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将自行制备的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配制成不同浓度(4,2,1,0.5,0.1 g/L)与来自临床志愿者骨髓的人体骨髓有核细胞进行复合体外培养,对照组单纯接种细胞.采用相差显微镜逐日观察细胞生长及与生物材料的附着情况.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于不同培养时间(2,4,6,8 d)测定细胞增值率(以酶联仪上570 nm处测吸光度值表示),以反映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复合材料对骨髓有核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①对照组及不同浓度(4,2,1,0.5,0.1g/L)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细胞培养溶液在培养2,4,6,8 d时所测得光密度值均比较接近,差异无显著性(F=0.070~0.255,P=0.929~0.996).②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增殖形态学变化见骨髓基质细胞与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材料复合培养组早期可见培养板内细胞增多,少量细胞向材料移行贴附于材料周边,部分细胞直接贴附于材料表面,随复合培养时间延长,附着的细胞增多,无细胞衰老及异常分裂现象.结论:从形态学观察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对人体骨髓有核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未见明显细胞毒性.

  • 丹参改善烧伤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功能的亚细胞水平观察

    作者:邱振中;李锐

    背景:严重烧伤时缺血、缺氧、再灌注造成的氧自由基损伤及感染会对肠黏膜造成损伤.目的:从亚细胞水平观察丹参能否改善大鼠烧伤后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及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从而保护肠黏膜.设计:单一样本,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医院烧伤科.材料:实验于2001-12/2002-02在解放军第三医院外科研究所完成.选用清洁级SD大鼠9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24只,烧伤模型组和丹参治疗组各36只.1 mL丹参注射液含丹参生药1.5 g.方法:①烧伤模型组和丹参治疗组大鼠建立烧伤模型,造成2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②正常对照组不致伤.③丹参治疗组造模后立即经股静脉缓慢注射丹参注射液1 mL/kg,正常对照组和烧伤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④烧伤模型组、丹参治疗组分别于造模后1,2,6 h各处死12只大鼠,正常对照组分别于对应时间点各处死8只.⑤采集小肠标本,检测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细胞色素aa3、细胞色素C、能荷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主要观察指标:造模后1,2,6 h各组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内细胞色素aa3、细胞色素C、能荷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变化.结果:实验选用96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各组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内细胞色素aa3水平的测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烧伤模型组、丹参治疗组造模后2 h内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内细胞色素aa3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造模后6 h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且丹参治疗组显著高于烧伤模型组[(3.16±0.13),(2.56±0.15)μkat/g,P<0.05].②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各组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能荷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测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烧伤模型组在造模后1,2,6 h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能荷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均明显下降(P<0.05或0.01);而丹参治疗组在各时间点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烧伤模型组(P<0.05或0.01).结论:丹参能显著提高烧伤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细胞色素aa3、细胞色素C及能荷水平,明显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从而改善大鼠烧伤后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的呼吸功能.

  •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对失神经支配创面愈合过程中血管生成的影响

    作者:汤苏阳;徐获荣;齐连军;郭月丽;纪慧茹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失神经支配创面愈合过程中血管生成的影响,寻求促进创面愈合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4-01/2005-1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和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烧伤整形实验室完成.选取80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即失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失神经支配组、有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有神经支配组,每组20只.在失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和失神经支配组大鼠的脊柱上作一个2 cm×2 cm的矩形全层皮肤缺损,切断0.5 cmT11~L2神经,有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和有神经支配组大鼠只做同样的皮肤缺损,但不阻断神经.对各组大鼠损伤创面进行清洁消毒,并在失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和有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创面上应用持续性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3,6,9,12,15 d后取创周皮肤和创面内肉芽组织,检测各组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和标记指数.结果,80只SD大鼠全部纳入结果分析.①大体观察失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和有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无明显感染,分泌物少,随负压引流作用时间的延长,肉芽组织鲜红,呈细颗粒状;失神经支配组和有神经支配组创面均有感染.②失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和有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创面肉芽组织明显增厚,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胞核中可见大量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表达,与失神经支配组和有神经支配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③有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和有神经支配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标记指数明显高于失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和失神经支配组.结论: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能够明显促进失神经支配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升高,刺激创面的血管生成和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

  • 激素诱发兔股骨头坏死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

    作者:姜红心;吴洪娟;郭文君;王亦进;黄文波;李连忠

    背景: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诱发股骨头坏死,其发病机制尚需深入研究.目的:通过兔股骨头坏死模型,应用光、电镜观察,从形态学角度探讨其发病机制.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潍坊医学院形态学实验室,病理学教研室,外科学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2-03/2003-03在潍坊医学院形态实验中心完成,成年新西兰白兔4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10只)、氟美松组(10只)、马血清3组(20只).方法:生理盐水对照组用生理盐水10 mL/(kg·d)静脉注射,连续7 d.氟美松组肌肉注射氟美松10 mL/(kg·d),连续7 d.马血清组静脉注射马血清10 mL/kg,间隔3周,重复注射同量的马血清一次并连续7 d肌肉注射氟美松10 mL/(kg·d).分别在第5周、第10周取实验动物的股骨头的软骨下区,用光镜、电镜观察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动物的组织形态学观察.②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所有的实验动物均存活并纳入实验结果分析.①组织形态学观察:生理盐水对照组股骨头软骨下骨细胞排列规则,骨细胞体积小,呈扁椭圆形,胞体位于骨陷窝内,骨髓腔内血管分布均匀.氟美松,马血清两组股骨病变特征相似:骨髓腔内造血组织显著减少,脂肪组织明显增多;在股骨干骺端及软骨下区发现骨小梁萎缩,骨细胞核固缩,空骨陷窝数增多.②超微结构变化:生理盐水对照组正常骨细胞呈扁椭圆形,位于骨陷窝内.细胞核位于细胞一端,核膜完整,细胞质内线粒体丰富.氟美松,马血清两组电镜发现骨细胞内有脂滴,骨髓腔毛细血管狭窄,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结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诱发兔股骨头坏死,激素引起脂肪在骨髓腔内堆积,骨髓腔内压升高而导致股骨头缺血,诱发骨细胞坏死.

  • 中药复脉饮对实验性大鼠缺血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郭承伟

    背景: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和一氧化氮水平的高低能够反映药物抗缺血性损害的效用,中药复脉饮能显著改善缺血性眼底病变患者的视功能预后.目的:观察复脉饮对实验性大鼠缺血视网膜超微结构及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和一氧化氮活性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单一样本观察.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材料:实验于2002-11/2003-07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实验室和山东大学超微结构室完成.选取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复脉饮治疗组、复明片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20只/组.中药复脉饮主要由枸杞子、黄精、丹参、五味子、黄芪等经水煮浓缩为含生药2g/mL.方法:3组大鼠均采用升高眼压的方法制作视神经网膜缺血模型.O.5%戊巴比妥10 mL/kg腹腔注射麻醉加眼球表面麻醉后,将连接生理盐水输液管的7号输液针头直接刺人大鼠双侧前房,输液瓶距大鼠双眼高度为145 cm,此时在眼内形成约14 kPa眼压,可观察到球结膜苍白,眼底血流中断,视网膜缺血,加压1.5 h后,拔出针头,恢复灌注.复脉饮治疗组、复明片对照组均按10 mL/kg剂量给药(药物浓度均为2g/mL),生理盐水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喂养,分别于造模后连续灌胃3周.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采用比色法测定,一氧化氮活性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及一氧化氮活性的比较.②运用透射电镜观察造模3周后各组大鼠缺血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实验纳入大鼠60只,喂养过程中,生理盐水对照组因灌胃死亡2只,嘶咬死亡1只,剩余57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及一氧化氮活性的比较:与复明片对照组比较,复脉饮治疗组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无明显变化(t=-1.165,P>0.05),但一氧化氮活性显著降低[(41.06±13.54),(27.39±7.45)imol/L,t=3.958,P<0.01];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复脉饮治疗组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明显升高(t=4.628,P<0.01),一氧化氮活性显著降低(t=-3.767,P<0.01).②造模3周后各组大鼠缺血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变化:复脉饮治疗组视网膜层次清晰,新生膜盘排列整齐,膜结构正常,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及其细胞器结构基本正常,神经纤维层无明显空泡.复明片对照组视网膜层次清晰,新生膜盘排列稍显紊乱,膜结构基本正常,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及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大部分正常,神经纤维层无明显空泡.生理盐水对照组视网膜层次欠清晰,新生膜盘排列紊乱,结构异常,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少,细胞器结构不完整,神经纤维层出现明显的大空泡.结论:复脉饮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水平显著升高,一氧化氮水平则明显下降,说明复脉饮对缺血性视网膜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影响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和一氧化氮水平、减轻缺血引起的视网膜超微结构损害有一定关系.

  • 长骨液促进骨延长区成骨作用的组织学观察

    作者:邹培;李峻辉;周中英;李主一;林月秋;阮默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中药长骨液对骨延长动物模型骨延长区的组织学变化,以及对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2-05在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实完成.54只新西兰大白兔造成左胫骨中段骨延长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7只.实验组于术后第2天开始喂含中药长骨液(由丹参、土鳖虫、骨碎补等组成)的颗粒饲料(每只按7.5 mL/kg·d标准加入),对照组喂普通饲料.于延长7 d、延长结束后0,7,14,21,30,50,60和70 d,将两组各处死动物3只,切取延长区新骨组织,按常规做成光镜切片,在光镜下观察延长区新骨再生与成熟情况.结果:两组各有27只动物纳入结果分析.①两组胫骨中段骨延长情况:两组延长长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各组胫骨中段骨延长的组织学变化:实验组在延长结束时,增厚的骨膜上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增生,可见大量的间充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延长结束后1~3周,骨膜下、骨小梁周围成骨细胞较多,且成骨活动较对照组更为活跃;延长结束后30 d,延长区假性生长板比对照组提前消失.结论:长骨液通过促进骨延长区血管增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骨生成细胞和破骨细胞数量的增加和功能的活跃,加速假性生长板成骨,来明显促进骨延长区新骨的形成与成熟.

  • 骨水泥阻塞骨干髓腔后远侧骨干骨密度的变化

    作者:李宏宇;安洪;梁斌;李荣祝;田文;韦敏克

    目的:探讨骨水泥阻塞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后对股骨远端骨密度的近、远期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7/2003-04在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6只.采取兔左侧股骨髓腔内灌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而右侧不灌注作为正常对照的方法,制作骨水泥阻塞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的兔动物模型.将26只实验兔分成4组,随机取出8只不做模型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18只制作骨水泥阻塞骨干髓腔的动物模型,根据不同的观察时间段随机分成造模4,8,16周组,每组6只.使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对正常和模型动物左侧股骨远端骨密度进行测量和比较.结果:26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对照组兔左侧股骨远端骨密度:0.180±0.007.②骨水泥阻塞骨干髓腔后在不同观察时间段实验侧骨密度:造模4周组低于正常对照组,造模16周组高于正常对照组,造模8和16周组高于造模4周组,造模16周组高于造模8周组(正常对照组:0.180±0.007,造模4周组:0.147±0.013,造模8周组:0.192±0.012,造模16周组:0.247±0.014,P<0.05);正常对照组与造模8周组无差异性(P>0.05).结论:骨水泥阻塞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后严重破坏骨内和髓内的血液循环,导致骨内高压状态持续存在,引起股骨远端骨密度的一系列改变.

    关键词: 骨干 骨密度
  •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区的表达

    作者:唐志宏;邹国耀

    目的:分析骨形态发生蛋白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关系,观察其在缺血性坏死区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3-01/2004-01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完成.对2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股骨头进行取材,取材点分为A、B、C区.A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区中心;B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区边缘;C区:股骨头正常骨质区.并对标本区域进行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组织学检查A区为无序排列的坏死组织及死骨;B区主要以新生的小血管和部分新生骨为主;C区为排列有序的板层骨.免疫组织化学检查A区骨形态发生蛋白无阳性染色;B区血管内皮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染色阴性,邻近部分成骨细胞及少许软骨细胞出现细胞核黄染的阳性表现;C区正常骨细胞的细胞核骨形态发生蛋白染色基本为阴性.结论: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理过程中,缺血因素存在及骨形态发生蛋白相对缺乏,导致股骨头逐渐坏死,新骨修复缓慢.

  • 自体组织工程化角膜上皮修复角膜缘缺陷症

    作者:王亚冬;袁南荣;刘超;刘翠萍;张寄南;杜青;马宏泰;郑肇巽;黄鹏;张建桥

    目的: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角膜上皮组织,观察自体工程化角膜上皮修复角膜缘缺陷症的可行性.方法:①实验于2000-01/2003-12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和内分泌科实验室完成.选用新西兰白兔15只,雌雄不拘.用手术方法做成单眼角膜缘缺陷动物模型,为移植实验的受体眼.另一只眼为供体眼.15只兔被随机分为3组:自体角膜上皮移植,羊膜移植组,对照组.②自体角膜上皮移植组:取供体眼角膜缘上皮组织约3 mm3,体外培养.对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的角膜干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糖原PAS反应鉴定细胞糖原染色;采用免疫组化法鉴定细胞角蛋白AE1表达;对培养细胞进行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在去除上皮的保存人羊膜组织上,接种培养细胞,气液界面培养2周构建复层上皮组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特征;组织固定,包埋,切片,染色,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和蛋白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5只眼成模后4周,受体眼去除角膜浅层新生血管膜,行自体培养角膜上皮移植术.羊膜移植组:5只眼成模后4周,行羊膜移植修复角膜表面;对照组:5只眼成模后不做处理,为模型对照组.③移植实验后7,10,20,30 d,分别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眼前部照相.并分别处死各组动物,取手术区域角膜组织,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病理切片,染色,镜检观察.结果:①培养细胞的生长状态:原代培养48 h细胞贴壁,15 d左右形成单层.传代培养次日细胞贴壁,10 d形成良好的单层.细胞胞体饱满,呈多角形,大小基本一致.②培养细胞的形态学特征:苏木精-伊红染色,细胞呈多角形,核呈长圆形,细胞大小一致,排列整齐.AE1单克隆抗体染色阳性,PAS染色阴性.③培养细胞的超微结构:透射电镜可见培养细胞之间有桥粒连接,缝隙连接.扫描电镜可见细胞表面有微绒毛结构.④羊膜上接种细胞的生长特征:24 h细胞贴壁生长,1周左右融合成单层.气液界面培养,细胞透明饱满,均匀成片生长,持续培养2周,细胞呈复层生长.⑤组织工程化角膜上皮形态特征:苏木精-伊红染色,细胞呈多角形,在羊膜上融合成片.组织切片,细胞在羊膜上可达到四五层.透射电镜可见桥粒样结构.⑥自体组织工程化角膜上皮修复实验:自体角膜上皮移植组:移植区角膜上皮细胞覆盖,呈复层排列,基底细胞呈柱状,基底膜完整.基质内有炎性细胞和红细胞浸润.供体角膜未出现临床病理性损伤.羊膜移植组:移植区域表层有上皮细胞覆盖,层次紊乱,极性消失.基质内有炎性细胞和红细胞浸润.对照组:角膜上皮排列紊乱,基底膜不完整,基质内有中性白细胞和红细胞浸润.结论:①角膜干细胞在体外能够培养传代.②培养角膜干细胞在保存人羊膜上能够生长,经气液界面培养,构建出复层上皮组织,与正常角膜上皮组织近似.③自体工程化角膜上皮可用于修复角膜缘缺陷症.

  • 髓样分化蛋白-2与脂多糖结合的模拟小肽的分子设计

    作者:闫红;顾长国;徐发良;胡承香;葛衡江;李磊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原理,设计针对髓样分化蛋白-2的与脂多糖结合的模拟小肽,为研制具有抗炎效应的髓样分化蛋白-2拮抗多肽奠定基础.方法:实验于2004-01/12在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完成.采用Goldkey核酸和蛋白质分析软件及核酸和蛋白质数据光盘、PC/Gene软件系统;EMBL提供的PRS服务器、NCBI提供的BLAST服务器及Superfamily等互联网服务器,分析髓样分化蛋白-2的氨基酸序列,预测髓样分化蛋白-2的新功能,寻找髓样分化蛋白-2与脂多糖结合的关键位点.结果:①髓样分化蛋白-2的氨基酸序列功能位点信息:在96~141位氨基酸具有多达5个的功能位点.②髓样分化蛋白-2的Superfamily超家族预测:K128和K132是与脂多糖结合域的关键氨基酸,以K128-K132为中心的肽段呈现较强的亲水性,即NH2-FSKGKYKCV-COOH.结论:如果人工合成髓样分化蛋白-2与脂多糖结合域的关键序列,即"髓样分化蛋白-2模拟小肽",并以此段多肽为靶,采用噬菌体随机肽库筛选,可望得到天然髓样分化蛋白-2的拮抗多肽.

  • 胰岛细胞移植过程中影响细胞活性的相关因素

    作者:高宏君;赵明;李民;范礼佩

    目的:探讨胰岛细胞移植过程中胰腺的切取方法、冷缺血时间、组织相容性对于胰岛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9/2005-01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完成.高渗枸橼酸盐嘌呤溶液经主动脉原位灌注后,探讨肝、肾、胰腺联合及分别切取情况;测定不同的冷缺血时间条件下胰岛细胞活性的变化;体外培养胰岛细胞和血液供受者的组织相容性和胰岛细胞存活的关系.结果:①对于胰腺、肾脏联合切取,肝脏、胰腺、肾脏联合切取及各器官的单独切取顺利,在冷缺血时间5 h以内胰岛细胞活性率都在80%,各方法之间无明显差别.②胰腺与肾脏经高渗枸橼酸盐嘌呤溶液原位灌注满意,胰岛细胞的活性与冷缺血时间呈负相关,冷保存指数和胰岛细胞活性呈正相关.③人类胰岛暴露于未经抗凝的人类血中,胰岛将诱发一个迅速血小板激活和消耗,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也被消耗,加入肝素后这种反应明显减轻.结论:腹主动脉进行原位灌注后,用于胰岛细胞移植的胰腺和其他器官的切取不会影响胰岛细胞的活性;经高渗枸橼酸盐嘌呤溶液保存的胰腺的冷缺血时间不易超过5.0~6.0 h;胰岛细胞移植入血后,都将引发血细胞的类似炎症反应;HLA配型有助于提高移植后胰岛细胞的存活.

  • 不同的细胞因子及激素对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的影响

    作者:王金成;高忠礼;尹飞;李志洲

    目的:探讨一些因素对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1/2004-12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完成.取四五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0只,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将传代培养的.第2代骨髓间充质细胞按1×104/孔的细胞密度培养24 h后,更换培养液,同时添加不同浓度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培养24 h,应用噻唑蓝法检测上述不同细胞因子和激素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作用,以Bessey方法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及氢化可的松能够明显地刺激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②肝细胞生长因子对骨髓基质的增殖作用不十分明显.③地塞米松表现出明显的抑制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却促进其碱性磷酸酶合成的作用.结论:一些细胞因子和激素能够明显影响骨髓基质细胞体外的增殖和分化.

  • P63基因在小细胞肺癌及肺腺癌组织中的转录表达

    作者:郭伟;范士志;蒋耀光;陈建明;李志平;牛会军

    背景:P53在人类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已经得到研究者的肯定.随着P53基因家族又一新成员P63的发现,P63在人类肺癌中的作用与机制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P63基因在小细胞肺癌中转录表达的规律如何?目的:检测P63基因mRNA在小细胞肺癌及肺腺癌癌组织、癌旁组织及相对应远癌组织中转录表达水平,并检测P63蛋白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情况,了解P63基因在小细胞肺癌及肺腺癌组织中转录表达的规律及其临床意义.设计: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心胸外科.对象:收集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2000-10/2002-09外科手术切除的小细胞肺癌病变标本6块.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42~67岁,平均50.7岁.另收集同期肺腺癌标本15块,每块标本均取肿瘤、癌旁及远癌肺组织各一份.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6例小细胞肺癌及15例肺腺癌组织中P63基因两种亚型(TAP63及△NP63)转录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和比较,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63蛋白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63蛋白在组织标本中表达情况.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63蛋白在组织标本中表达情况.结果: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63蛋白在组织标本中表达情况:5例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83%,5/6)及1例小细胞肺癌癌旁组织(17%,1/6)中△NP63呈阳性表达,所有小细胞肺癌肿瘤、癌旁及远癌肺组织均无明显TAP63表达;腺癌肿瘤、癌旁及远癌肺组织TAP63与△NP63表达均为阴性.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63蛋白在组织标本中表达情况:P63蛋白在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大于腺癌组织[83%(5/6),17%(1/6),P<0.01].结论:P63基因在小细胞肺癌中呈阳性表达,其中主要是△NP63表达水平升高,而P63蛋白在小细胞肺癌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腺癌组织,这可能与其在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所起的调控作用有关;推测△NP63基因在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转录表达水平升高可能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肿瘤增殖,起到癌基因作用,提示P63可能是影响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因素之一.

  • 脑膜瘤患者手术相关生活质量的评价

    作者:缪亦锋;蔺玉昌;鲁晓杰;苗增利;殷力维

    背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单纯用发病率、存活率、死亡率等指标已不能全面且满意的评价脑膜瘤手术治疗效果.生活质量是一个与健康有关的多变量指标,能为医生提供来自患者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综合信息.脑膜瘤生活质量的测定可能是指导手术治疗、减少肿瘤复发较完善的评价方法之一.目的:探讨脑膜瘤患者的手术相关生活质量,为全面评估脑膜瘤手术提供相应的依据.设计:单一样本调查.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对象: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二院神经外科1995-01/2001-01收治脑膜瘤手术患者147例,其中男61例,女86例;男女比2:3;年龄5~77岁,平均43岁,中位数43岁.方法: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100问卷及Karnofsky量表,设计脑膜瘤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对147例脑膜瘤患者横断面调查,并与正常人群进行比较,应用手术相关生活质量工作曲线分析确定生活质量满意值,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分析手术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脑膜瘤患者临床病史,放射学分析,手术级别,组织学特征及复发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结果:147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膜瘤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全项目的Cronbach's系数为0.952 1,相关系数为0.868 5,提示脑膜瘤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②生活质量≥70分为获得满意生活质量.③除心理功能外脑膜瘤患者术后生理、独立性和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P<0.001).结论:手术能使患者获得满意的生活质量;脑膜瘤患者生活质量测试有利于对脑膜瘤手术提供相应的依据.

  • α整合素表达及与骨肉瘤细胞恶性侵袭的关系

    作者:吕海;金大地;别曼

    目的:探讨人骨肉瘤MG-63细胞表面纤联蛋白相关的α整合素的表达及其在肿瘤侵袭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1/08在南方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在含体积分数为0.1的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仪检测MG-63细胞表面α整合素的表达;基质胶/滤膜法检测MG-63细胞的侵袭能力;抗体及短肽RGD封闭法研究不同的纤联蛋白相关的α整合素在骨肉瘤侵袭过程中的作用.结果:①α4,α5和αⅤ整合素在MG-63细胞表面均有阳性表达.②α5和αV功能封闭抗体对MG-63细胞的侵袭作用无明显影响.③α4表达较弱,但α4封闭抗体和RGD短肽都可明显抑制MG-63细胞的恶性侵袭能力(P<0.05).④α4功能封闭抗体和RGD短肽联合应用与RGD单独应用对MG-63细胞侵袭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别.结论:不同α整合素受体对骨肉瘤细胞恶性侵袭的作用不同,α4整合素对MG-63细胞的恶性转移能力有明显的诱导作用,而α5和αⅤ整合素在此作用中无明显的作用.除α4整合素以外,还有其他细胞表面受体可以通过与纤联蛋白的相互作用而诱导MG-63细胞的侵袭.

  • 5-氮杂胞苷诱导兔骨髓间充质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实验

    作者:李家一;王海昌;李成祥

    目的:探讨5-氮杂胞苷诱导兔骨髓间充质细胞体外分化为肌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于2002-10/2003-03在西京医院心脏内科实验室完成.穿刺法抽取成年新西兰兔双侧股骨骨髓,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细胞,通过不同浓度的5-氮杂胞苷诱导24 h后,继续培养3周,收集生长良好的诱导后7,14,21,28 d的骨髓间充质细胞,以及第3代乳鼠心肌细胞做Western blot检测.10μmol/L 5-氮杂胞苷诱导分化3周的间充质细胞经胰酶消化后接种在多聚赖氨酸包被的无菌盖玻片上做细胞爬片,CO2孵箱中培养48 h后取出,磷酸盐缓冲液冲洗后加横纹肌α-肌动蛋白单抗室温孵育1 h,洗涤后加入Cy3标记的羊抗鼠抗体,在37℃下摇床孵育1 h,荧光显微镜下拍照.取诱导后3周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制成超薄切片,铀-铅双染色,透射电镜下观察照相.结果:①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5-氮杂胞苷诱导10 d后可见细胞部分变成多角形状,14 d后可见趋于融合的多核肌管样细胞结构.②Western blot检测横纹肌α-肌动蛋白在乳鼠心肌细胞和10μmol/L 5-氮杂胞苷诱导后14,21,28 d的兔间充质细胞中均有表达,心肌细胞的阳性条带粗,其次为诱导后21 d和28 d的细胞,诱导后14 d的细胞阳性条带淡,诱导后7 d的细胞未见阳性条带.③诱导后21 d,10 μmol/L5-氮杂胞苷处理的间充质细胞经横纹肌α-肌动蛋白免疫细胞荧光染色部分细胞呈阳性反应,提示有肌样细胞特性.④透射电镜检查局部放大示胞浆内有明显的Z线物质,之间有肌丝团样结构,构成类似原始的肌小节样结构.结论:成年兔骨髓间充质细胞在5-氮杂胞苷诱导下可向肌细胞分化,未分化为跳动的心肌样细胞.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6例报告

    作者:杨水祥;胡大一;李田昌;汤楚中;吴明营;彭建军;王国宏;路亚枫;陈喆;戴皓洁;李眉;田家禾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3-11/2004-06在北京同仁医院住院的急性ST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6例,年龄18~75岁,急性ST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6例.患者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前签署同意书.患者入院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使梗死相关血管再通后,即开始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 μg(kg·d)进行干细胞动员,6 d后进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进一步纯化后经球囊导管输入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内.治疗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结果:心肌梗死患者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经单光子断层发射扫描和正电子断层发射扫描等检查证实,6例患者治疗后3个月,梗死面积平均下降42.7%;其中2例患者治疗后6个月,梗死面积下降68%,另外4例患者治疗后3个月,梗死面积下降31.5%.②治疗后3个月患者左室射血分数由平均35.6%增加到50.8%,增加了15.2%.③移植手术过程中患者无不适,术后随访观察过程中无异常发现.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动员后,再分离纯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可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减小梗死面积,且较为安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7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z1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7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