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중국조직공정구여림상강복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44
  • 国内刊号: 21-1581/R
  • 发行周期: 周刊
  • 邮发: 8-584
  • 曾用名: 现代康复;现代康复杂志;中国临床康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辽宁
  • 主编: 王岩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生物固定型股骨柄假体的几何系统设计

    作者:王彩梅;周学玉;贺靠团

    生物固定型股骨柄假体要达到取代病变骨组织、完成被替代部分的动力学功能的目的,就必须要求假体在结构设计上达到两个指标要求,即:与股骨髓腔良好的结构相容性(假体与股骨良好的匹配、稳定密合)和与骨组织的生物力学相容性.股骨柄假体几何设计体现了临床解剖学、统计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及计算机虚拟设计与分析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对设计者综合知识要求较高.股骨柄假体的几何设计是设计与评价相结合的并行工程,系统的思路对设计人员至关重要.文章从设计角度出发,为股骨柄的几何设计提供系统思路;基于数理统计原理,阐述股骨柄分型的方法;通过对人体股骨解剖及其生物力学环境特征分析探索出股骨柄几何形状确定的一般原则;并运用CAD/CAE虚拟设计与分析系统以及生物力学试验等必要的评价来说明股骨柄假体几何设计的系统思路.

  • 血清拟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动态监测对原位肝移植后肝脏成活及其功能的评估

    作者:吕娇凤;张秋英;甘文;姚全良

    目的 探讨血清拟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在原位肝移植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3-01/2005-01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的原位肝移植患者6例,均为男性;年龄32~65岁.其中4例为肝炎后肝硬化,2例为血吸虫性肝硬化.术前、术中及术后3 d进行血清拟乙酰胆碱酯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选择正常体检者56例作为对照组,另选择同期住院的肝硬化患者22例,对照组及其他患者于早晨空腹取静脉血进行血清拟乙酰胆碱酯酶检测.受试者均知情同意.结果 纳入肝移植受者6例,肝硬化患者22例,正常体检者5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6例原位肝移植受者术前血清拟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比对照组低(P<0.01),在新肝期渐渐升高,术毕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3 d继续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在新肝期开始升高,术后第1天升至峰值,第2,3天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范围.肝硬化患者组血清拟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为(41.592±14.603)μkat/L,与正常对照组(132.526±18.654)μkat/L比较明显偏低(P<0.01).结论 血清拟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可作为判断植入肝脏存活的生化指标之一,联合其他指标用来监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肝脏功能.

  • 四硫钼酸盐对大鼠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抑制

    作者:周景昱;贾国良;张荣庆

    目的:观察铜鳌合剂四硫钼酸胺对大鼠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内膜增生和血管壁血管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心血管内科实验室完成.①选用清洁级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血浆铜蓝蛋白(50±5)%水平组、血浆铜蓝蛋白(20±5)%水平组、未服药组,10只/组.以未服药组右侧颈总动脉作为空白对照.②以血浆铜蓝蛋白水平作为铜水平的代表,基础水平的平均值是(3.8±1.1)单位.血浆铜蓝蛋白(50±5)%水平组术前1周给予2g/L的四硫钼酸胺10 mg/kg强饲,使血浆铜蓝蛋白水平在术前降低到基础水平的(50±5)%.血浆铜蓝蛋白(20±5)%水平组术前2周给予2g/L的四硫钼酸胺10 mg/kg强饲,使血浆铜蓝蛋白水平在术前降低到基础水平的(20±5)%.两组均给药至术后14 d.未服药组仅给予等量蒸馏水强饲.③各组均建立颈总动脉内膜剥脱模型,于术后14 d深麻取材,左侧颈总动脉液氮冻存或用40g/L甲醛固定.④光镜下观察血管损伤后内膜增殖的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实验选用清洁级SD雄性大鼠3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铜缺乏对血管损伤后内膜增殖的形态学影响:血管球囊损伤术后14 d,未服药组血管内膜呈弥漫性增厚,而血浆铜蓝蛋白(50±5)%水平组、血浆铜蓝蛋白(20±5)%水平组血管内膜增生程度均显著缩小.②铜缺乏对血管细胞黏附分子蛋白表达的影响:术后14 d,未服药组损伤颈动脉组织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蛋白表达显著增高,血浆铜蓝蛋白(50±5)%水平组、血浆铜蓝蛋白(20±5)%水平组损伤颈动脉组织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均被显著抑制(P<0.01).结论:四硫钼酸盐诱导的适度铜缺乏能够显著抑制血管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这可能是四硫钼酸盐抑制血管球囊损伤术后再狭窄的原因之一.

  • 壳聚糖对肝素微胶囊性能的影响

    作者:丁珊;李立华;周长忍

    背景:壳聚糖、海藻酸钠是良好的天然的微胶囊制备材料,在组织工程中应用广泛.本课题组以往制备的抗凝血材料主要是运用材料的惰性以及模仿血管内壁的液晶态,而本实验是在此基础上,利用低分子肝素的生物抗凝活性及其他特异性能,对肝素进行微胶囊化,以期使肝素在体内的释放达到一种缓释的效果.目的:以天然的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微胶囊的包囊材料,对低分子肝素进行微胶囊化,以保证肝素在体内的稳定性,分析壳聚糖含量对肝素微胶囊性能的影响.设计:开放性实验.单位:广州暨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实验于2004-10/2005-06在暨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生物材料实验室完成.肝素(山东福瑞达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分子量<5 000);壳聚糖(脱乙酰度≥90%,黏度<100 cps,上海伯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藻酸钠(青岛明月海藻工业有限公司);乳化剂为Span 80,CaCl2均为国产化学纯.方法:①肝素-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取一定量肝素水溶液乳化于石蜡油中,充分搅拌使反应体系呈乳液状,然后使整个体系升温到50℃并维持20 min.然后缓慢滴加20g/L壳聚糖水溶液,使体系升温到60℃,再滴加戊二醛,并使反应体系于80℃保持1 h.离心分离,过滤洗涤,除去残留有机物,烘干.②肝素-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取一定量的海藻酸钠和肝素水溶液乳化于石蜡油中,充分搅拌使反应体系呈乳状液,维持20 min.然后缓慢滴加含有不同浓度壳聚糖的CaCl2水溶液,保持30 min.离心分离,过滤洗涤,除去残留有机物,烘干.③测定药物含量与包封率,确定肝素标准曲线,测定肝素微胶囊体外缓释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壳聚糖溶液浓度对肝素-壳聚糖微胶囊制备的影响.②戊二醛用量对肝素-壳聚糖微胶囊制备的影响.③海藻酸钠溶液浓度对肝素-海藻酸钠的影响.④壳聚糖浓度对肝素-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制备的影响.⑤不同材料包裹的肝素微胶囊的体外释放情况.⑥肝素含量与包封率的测定结果.⑦肝素微胶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结果:①随着壳聚糖溶液初始的增大,产物颜色加深,颗粒度增大,但颗粒的均匀性和成球性提高.②戊二醛用量增大,产物颜色加深,且使产物相互黏着严重.未与壳聚糖作用的戊二醛也可以自身固化而呈不规则颗粒物.③随着海藻酸钠浓度的改变,产物的成球特性没有明显的变化.④随着壳聚糖浓度的增加,成球性好,但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微球之间有相互黏结的现象.将壳聚糖的浓度控制在质量比为2%较好.⑤随着壳聚糖含量的增大,肝素的释放速度变慢.⑥当微囊中的壳聚糖含量质量比达到20%时,肝素的包封率可以达到58%.单纯利用壳聚糖包埋肝素,肝素的包封率可以达到79.9%.⑦含有壳聚糖的微胶囊表面比较致密,同时随着戊二醛含量的增大,微胶囊会粘连在一起.结论:壳聚糖在一定浓度下对微胶囊的均匀性和成球性存在影响,壳聚糖的用量可以改变肝素的包封率,且随着壳聚糖用量的增加肝素的包封率随之提高,同时肝素的缓释速率相应降低.

  • 多细胞生长因子联合作用软骨块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

    作者:朱立新;靳安民;李奇;林荔军;池达智;闵少雄

    目的:观察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β1-转化生长因子和骨诱导形成蛋白-6多种细胞生长因子联合构建改良纤维蛋白胶支架软骨膜块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6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骨科医学中心及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采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9只,其中3周龄新西兰大白兔1只,余均为3个月龄左右.取3周龄新西兰大白兔自体软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后移植于改良纤维蛋白原支架上进行体外培养,分成生长因子培养组、单纯支架细胞组、单纯支架组及空白组;并将所培养的软骨细胞模块随机分布种植于48只3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软骨缺损模型内,12只/组,进行动物体内培养2~12周;体外培养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分别于体内培养2、6、12周处死大白兔,对软骨膜块进行组织学观察和组织工程学评分.结果:48只大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体外培养:单纯细胞支架组细胞倍增时间为5.0 d,多种细胞生长因子培养系统组为3.8 d,两组细胞生长速度有明显差别.②体内培养:细胞生长因子组修复软骨与邻近软骨整合紧密、厚度较一致、细胞数量多,具有良好的分泌基质能力;单纯细胞支架组细胞软骨与邻近软骨整合欠佳、厚度稍差、细胞数量较正常少,具有一定的分泌基质能力;单纯支架组为纤维组织覆盖;完全空白组内为一松散的纤维疤痕组织敷盖及部分炎性细胞的存在.组织工程学评分细胞生长因子组明显好于单纯细胞支架组[空白组(10.94±1.77)分,单纯支架组(9.38±1.89)分,细胞支架组(7.31±1.54)分,生长因子组(3.81±1.10)分,各组之间相比P<0.01].多细胞生长因子用于构建软骨膜块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可促进种子细胞增殖和组织工程软骨膜块的形成.结论:多细胞生长因子作用于改良纤维蛋白胶软骨膜块中可明显促进组织工程软骨膜块构建以及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

  • 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培养基先后作用培养建立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克隆的实验

    作者:庞栋;羊惠君;胡火珍;曾祥福

    背景:体外培养获得神经干细胞的有效方法是干细胞实验研究中很值得关注的问题.目的:观察应用含有不同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的有效方法.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细胞生物学实验室.材料:孕14 d SD大鼠10只,DMEM/F12 1: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巢蛋白抗体IgG,β-微管蛋白Ⅲ抗体Ig G,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Ig G,生物素标记二抗和三抗、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二抗.方法:实验于1999/2001在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完成.①从胎鼠前脑取出脑组织,采用酶消化、机械吹打、离心、培养原代神经干细胞克隆.②神经干细胞以2×108L-1密度接种培养,分4组,每组6瓶细胞,DMEM/F12组:加入DMEM/F12(1:1)培养基含体积分数为0.1的小牛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培养基为含2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组:培养基含30μg/L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组:先用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培养基培养2 h后再换成含表皮生长因子的培养基培养.培养24 h后更换培养瓶,培养14 d后显微镜下计数原代克隆数,免疫组化法检测干细胞特殊标记蛋白巢蛋白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神经干细胞的原代克隆.②单细胞克隆培养结果.③诱导分化结果.结果:①从胎鼠脑中分离的细胞具有连续传代形成克隆的能力,免疫荧光化学显示细胞球内细胞巢蛋白表达阳性.②采用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培养基先后作用培养的方法形成神经干细胞克隆率高(0.630%).③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克隆能诱导分化成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结论:①结果证实培养分离的细胞是神经干细胞.②采用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培养基先后作用培养的方法是获得神经干细胞的有效方法.

  • 激活态许旺细胞在胶原几丁糖膜上的生长规律

    作者:何继银;劳杰;顾玉东;蒋良福;李继峰

    背景:新型组织工程材料和许旺细胞扩增后置入生物合成管内去修复周围神经的缺损,是人工生物材料管的两大进展.目的:以胶原几丁糖为支架,以激活态的许旺细胞为种子细胞,观察二者的亲和性以及激活态的许旺细胞在胶原几丁糖膜上的生长规律,为人工神经的预构做准备.设计:开放性实验.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材料:实验于2003-07/2003-12在卫生部手功能重建重点实验室完成.选取清洁级雄性SD大鼠4只.胶原几丁糖膜(上海其胜生物材料技术研究所提供),许旺细胞激活液(自制).方法:大鼠麻醉后坐骨神经切断预变性7 d,再次麻醉后引颈处死,迅速切取双侧坐骨神经,置于含青霉素和链霉素的D-HANK'S液中,剔除神经外膜,剪碎成1 mm的小段,移入盛有质量浓度为5g/L的胰蛋白酶和0.6g/L的胶原酶的离心管中,每2 mL液体中加入激活液0.5 mL,复合酶分步消化法获激活态许旺细胞,以浓度为2×107 L-1激活态的许旺细胞200 μL接种于胶原几丁糖膜上和培养皿上,2周后通过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S-100染色鉴定细胞的纯化程度.主要观察指标:①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确定体外倍增时间.②激活态许旺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结果.③激活态许旺细胞接种于胶原几丁糖膜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结果:①体外倍增时间的确定:激活态的许旺细胞接种于胶原几丁糖膜和培养皿上时的浓度均是2×107 L-1,2周后细胞浓度分别达到30×107 L-1和20×107 L-1.根据DT=(t-t0)lg2/(lgn-lgn0)算出激活态许旺细胞在胶原几丁糖膜上的倍增时间为4 d.②激活态许旺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接种于培养皿上的激活态许旺细胞24 h后大多数由圆球形变成长梭形,有突起,多为双极,也有的呈三极状;接种于膜上的激活态许旺外形上和培养皿中无明显差异,但膜上的激活态许旺细胞在相差显微镜下犹如"刻在沙地上的文字"一般.S-100染色见激活态许旺细胞成棕色,纯度达95%以上.③激活态许旺细胞接种于胶原几丁糖膜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激活态许旺细胞多数生长于胶原几丁糖膜的凹陷中或紧贴膜表面,呈有规律的首尾相接贴附于膜上,胞体呈纺锤形,直径在4~6 μm,长度为60~80 μm,细胞呈梭形,有许多细小分枝.1周时膜的形态仍然完整.结论:胶原几丁糖膜和高度纯化的激活态许旺细胞有良好的亲和性,以其为工艺材料制成的组织工程支架很有可能在促进周围神经再生中发挥优势作用.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内皮细胞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后的成骨特性

    作者:孙源;吴子征;林红;陈瑜;董健

    目的:观察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的内皮细胞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11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中心实验室完成.①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取传两三代细胞分组分别进行如下操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仅应用基础培养液(DMEM-LG培养基、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常规培养;骨髓间充质于细胞成骨诱导组在基础培养液中加入成骨诱导剂;内皮细胞诱导组在内皮细胞生长培养基作用下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为内皮细胞;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内皮细胞联合培养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诱导而来的内皮细胞按1∶1的比例接种于培养板中,加入成骨诱导培养液.③通过干细胞形态、免疫荧光、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骨钙素含量等从酶学、组织学、生化等不同方面观察诱导的内皮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活性及细胞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①免疫细胞荧光染色结果:内皮细胞诱导组培养诱导的细胞成为内皮细胞.②倒置相差显微镜、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均显示联合培养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诱导的内皮细胞混合生长良好.③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结果:各组细胞增殖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碱性磷酸酶活性:除内皮细胞诱导组外,其他3组细胞的活性均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联合培养组增长明显,第12天时联合培养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已达到(618.46±28.34)nkat/L,高于其他各组(P<0.05).⑤骨钙素检测结果:在培养的第7天、第14天,联合培养组的骨钙素分泌量分别为2.03,3.17 μg/L,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的内皮细胞能够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活性,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

  •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变化与反应停的干预

    作者:莫汉有;蒋静子;覃泱;莫东华;周润华

    目的:评价反应停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并测定反应停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2003-02/2006-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21例,男8例,女13例;年龄49~78岁.按患者及家属意愿分为两组:治疗组11例,服用反应停,先从100 mg/d(分为两次服)开始、1周后逐渐增加剂量至400~600 mg/d;对照组10例,服用康力龙6 mg/d、强的松30 mg/d及马法兰2.5 mg/次(3次/周).两组均需连续用药至少6个月,分别在用反应停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测定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并按<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的标准评估临床疗效,分为基本缓解、部分缓解、进步和无效;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21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4%,17%,χ2=87.36,P<0.001).②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治疗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120.47±9.68),(99.87±10.43),(171.67±14.79)ng/L,P<0.05和0.01];对照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别[(162.49±11.23),(162.33±12.26),(164.35±12.74)ng/L,P>0.05].③不良事件及副反应:治疗组11例患者中,2例使用反应停后出现嗜睡、3例出现双下肢轻度水肿、5例有便秘现象,但都能耐受.结论:反应停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疗效较好、毒副作用小;反应停可明显降低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 用磁控溅射技术制备钛合金表面羟基磷灰石生物涂层

    作者:林东洋;赵玉涛;张钊;施秋萍

    背景:射频磁控溅射是在陶瓷(金属)基体上制备金属(陶瓷)涂层的成熟技术,具有基体温升低、沉积速度快、涂层成分均匀、性能稳定、结合强度高等优点.目的:探讨磁控溅射法制备的羟基磷灰石生物涂层组织结构以及涂层与基体的界面结合性能.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试样基体为30 mm×30 mm×3 mm Ti-6Al-4V板材;JGP500超高真空多靶磁控溅射仪.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9在江苏大学材料试验中心完成.利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Ti-6Al-4V基体表面制备羟基磷灰石生物涂层,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生物涂层表面形貌和断面形貌,利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涂层的相结构,利用能量分散谱仪分析涂层的Ca/P比,采用环氧树脂E-7对接法测定涂层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主要观察指标:①羟基磷灰石生物涂层微观形貌.②羟基磷灰石生物涂层组成及后处理影响.③羟基磷灰石生物涂层与基体的界面结合状态及结合强度.结果:①羟基磷灰石生物涂层表面扫描电镜观察,涂层表面较为粗糙,呈凹凸不平状,呈现出较多的孔隙和网状结构,其孔隙面积约占30%~40%.②溅射羟基磷灰石生物涂层的Ca/P比为1.7.后处理生物涂层主要成分为晶化程度高的羟基磷灰石,不存在其他钙磷杂质相.③羟基磷灰石涂层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为51.2 MPa.结论: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制备的羟基磷灰石生物涂层,表面形貌良好,涂层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较高.

  • 去抗原异种松质骨作为骨组织工程载体的可行性

    作者:刘维钢;史晨辉;孙建华;董金波;杜靖远;郑启新;郭晓东

    目的:对自行研制的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材料与骨髓基质细胞复合培养进行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为骨组织工程中生物材料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05在教育部省部共建新疆民族与地方高发病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取新生小牛股骨下端松质骨,锯成15 mm×5 mm×5 mm大小骨块,经1∶1氯仿,HCl,H2O2和PBS+NaOH+NaN3混合液等物理化学处理,制成去抗原异种松质骨载体.②选用清洁级健康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只,抽取骨髓,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骨髓基质细胞,将传代至第3代细胞接种于24孔培养板内,实验分为2组:实验组每孔加入5 mm×5mm×3 mm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材料一块.对照组单纯接种细胞,每组4孔.于4,8 d后进行处理,用于观察及检测.③通过扫描电镜、MTT测试法、考马斯亮蓝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法,观察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材料对细胞生长、增殖及功能表达的影响.结果:①骨髓基质细胞生长情况: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骨髓基质细胞能在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材料上黏附、增殖,细胞形态良好.②骨髓基质细胞在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材料生长结果:扫描电镜观察,骨髓基质细胞在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材料生长良好.③实验组于接种后4和8 d骨髓基质细胞增殖、蛋白质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A值)分别为0.50±0.03,0.78±0.10,0.44±0.02和0.73±0.14,1.21±0.07,0.59±0.03,与对照组(0.51±0.02,0.80±0.15,0.45±0.01;0.70±0.11,1.20±0.04,0.60±0.02)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去抗原异种松质骨对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增殖和蛋白质合成无不良影响,对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增殖无明显的干扰作用,对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无影响,即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材料无细胞毒性;同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用作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 脂多糖对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和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及活性氧与一氧化氮释放的影响

    作者:周媛;李洁;刘春风

    背景: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分布广泛的细胞之一,但其在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目前尚未明确.目的:观察脂多糖对星形胶质细胞内钙离子、活性氧、一氧化氮水平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脑循环研究室.材料:实验于2005-05/2005-08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脑循环研究室完成,选择8只新生1~3 d内SD乳鼠,雌雄不限,由苏州大学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YXK(苏)2002-0037];脂多糖(Sigma公司),MTT和一氧化氮测定试剂盒(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方法:参照Kevin St.McNaught等人的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新生大鼠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经反复传代培养和纯化后,根据加入脂多糖剂量的不同将星形胶质细胞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脂多糖5 mg/L组、脂多糖10mg/L组、脂多糖20mg/L组和脂多糖40mg/L组,脂多糖对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时间为30 min和60 min.MTT法测脂多糖作用细胞30 min和60 min细胞存活率;Griess法测量脂多糖作用细胞30 min上清液一氧化氮的含量;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不同剂量脂多糖作用细胞30 min对离体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内钙离子、作用细胞60 min时活性氧水平的影响,采用相对荧光强度百分比表示星形胶质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及细胞释放活性氧的水平.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星形胶质细胞存活率;星形胶质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的含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星形胶质细胞内游离钙和活性氧水平的变化. 结果:①脂多糖作用星形胶质细胞60 min时,脂多糖5mg/L,10mg/L,20 mg/L组的细胞存活率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脂多糖10 mg/L组的细胞存活率高于脂多糖5 mg/L组和脂多糖20 mg/L组.②脂多糖40mg/L作用细胞30min后引起一氧化氮水平的升高,与对照组和其余3个剂量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脂多糖5mg/L,10 mg/L,20 mg/L组细胞内游离钙的相对荧光强度是其相应的基础状态的200~400倍,脂多糖40 mg/L组的荧光强度是其相应的基础状态的1 000倍作用;④脂多糖5 mg/L,10 mg/L组,20 mg/L组的活性氧水平是其基础状态的200~300倍,而脂多糖40 mg/L组的绝对荧光强度峰超过了检测的范围,推测脂多糖40mg/L组的活性氧水平至少是相应基础状态的300~400倍.结论:脂多糖作用于星形胶质细胞后可使其胞钙离子浓度升高,活性氧和一氧化氮释放增加,促进细胞增殖.

  • 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猕猴的胫骨缺损

    作者:曾宪利;裴国献;金丹;唐光辉;林海宁;陈书军;程文俊;黄爱文

    背景:许多实验结果显示组织工程骨植入体内后,其血管化进程和有效程度对骨成骨愈合的优劣起到关键性作用.目的:建立组织工程骨修复猕猴胫骨段性缺损的血管化动物模型,观察其影像学和形态学特点,分析血管化程度和成骨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材料:支架主要成分为β-磷酸三钙,圆柱状,20 mm×8 mm(直径),侧方开纵槽2mm宽,内有轴向全长中空管直径3mm,中空管向两端及纵槽开放.孔隙率60%,孔径100~150 μm.四五岁健康猕猴29只,体质量在3.5~5kg,雌雄不限.方法:实验于2003-10/2005-07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完成.①将27只猕猴右侧胫骨(共27处)制成中段20 mm骨-骨膜缺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组.②筋膜-血管组在缺损处填塞由骨髓基质干细胞和具有特殊外型(侧槽和中空管)的β-磷酸三钙支架体外构建的复合物,在中空管内移入隐动静脉束的一段,外被带蒂深筋膜;筋膜组、空白组分别填塞组织工程骨并包裹筋膜和单纯组织工程骨.另取2只猕猴的无填充物胫骨缺损作缺损对照.钢板螺钉固定.③在术后4,8,12周时间点分别对各组骨-骨膜缺损行放射影像学评分和X射线阻射密度分析,以及血管面积图像分析.主要观察指标:骨-骨膜缺损放射影像学评分、X射线阻射密度分析、形态学检测以及血管面积图像分析.结果:29只猕猴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猕猴标本大体观察:术后12周:筋膜-血管组植入物各面及中央部完全被骨样组织所包裹或替代,坚硬,折不断,材料2/3被吸收;筋膜组和空白组植入物于内侧及前面仍有部分材料未被骨样组织所包裹或替代,用力可以折断,材料1/3被吸收.②各组支架材料组织学观察:随着时间的延长,3组支架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筋膜-血管组明显;镜下观察,12周时移植物完全被骨样组织所包裹,材料中的血管样结构多呈"肺泡状",分支多.筋膜组12周时形成的骨样组织把材料大部分包被,材料中央部少见血管样结构.空白组12周时可见移植物有少部分吸收,新骨及血管样结构的形成量稀少.③各组移植物血管面积图像分析:4,8,12周筋膜-血管组中央部和周围部的血管样结构面积均显著大于筋膜组和空白组(P<0.05).而且随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④各组移植物X射线片观察:筋膜-血管组12周显示移植物密度明显降低,个别区域低于正常骨,连续性骨痂明显.筋膜和空白组12周移植物密度稍有降低,断面处有连续性骨痂.⑤各组骨缺损X射线片影像学评分结果:从X射线片骨缺损修复评分中可以看出,筋膜-血管组在4,8,12周均优于筋膜组和空白组(P<0.05).结论:①实验所采用的血管化方法可以加快和提高组织工程骨的成骨作用.②材料的吸收水平与局部血管化程度成正相关.

  • 湿布取样法测量组织扩张后皮肤表面积

    作者:于东宁;李健宁;张国安;李迟;张普柱

    目的:湿布取样结合数码图像测量软件,探讨一种组织扩张后皮肤表面积的测量方法.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1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科和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整形科完成.①在扩张器周围,描记待测轮廓.②使用湿润样布紧密贴附于待测轮廓皮肤表面取样,多余部分直接剪去或折叠后描记折叠线.③数码相机采集平面样布及预制的标准参照卡片数据后,传输至电脑.④图像测量软件测量、计算面积.⑤标准4 kg铅球,分别以软尺测量其大圆周长及湿布取样法测量其表面积;评估湿布取样法的测量误差.⑥额外皮肤扩张面积测量:在待测轮廓周围,描记规则的矩形或梯形,测量其边长和高,计算其面积作为扩张器置入前局部皮肤表面积;重复步骤②~④,湿布法测量实际面积;计算两者的差值记为皮肤额外扩张面积.⑦试计算不同部位扩张器注水量和"额外"扩张面积之比.结果:①采用湿布取样法重复测量的扩张器表面皮肤面积和铅球表面积,其变异系数均小于2%.②与软尺测量大圆周长计算的铅球表面积比较,湿布取样法的测量误差为1.53%.③测量的5个不同部位和容量的扩张器注水量(mL)和"额外"扩张面积(cm2)之比为1.53~5.44.结论:湿布取样法测量组织扩张后皮肤表面积,方法简便、准确、可靠,易于推广.

  •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预防失神经支配肌运动终板退变的酶组织化学变化

    作者:杨绍安;靳安民;肖莎

    目的:观察大鼠右侧腓总神经损伤局部植入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纤维蛋白凝胶载体后的形态学及酶组织化学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07/10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完成.①选取清洁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纤维蛋白凝胶载体组、单纯纤维蛋白凝胶载体组、空白对照组,10只/组.②各组大鼠全麻状态下均切断右侧腓总神经,距神经入肌点约1 cm处.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纤维蛋白凝胶载体组缝合神经外膜,失神经支配的胫前肌神经区周围的肌间隙植入圆柱形复合物(含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5 μg,纤维蛋白凝胶载体7.5 mg);单纯纤维蛋白凝胶载体组缝合神经外膜,失神经支配的胫前肌神经区周围的肌间隙单纯植入纤维蛋白凝胶载体7.5 mg;空白对照组缝合神经外膜但不给药.③各组大鼠全麻下对称显露双侧胫前肌,行右侧(处理侧)与左侧(正常侧)对比,观察右侧胫前肌外观变化情况,并记录各组右侧胫前肌湿质量.6周后取材进行酶组织化学指标检测. 结果:实验选取SD大鼠3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胫前肌大体形态学观察结果: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纤维蛋白凝胶载体组两侧胫前肌对称且无明显肌萎缩,肌张力正常;单纯纤维蛋白凝胶载体组及空白对照组右侧胫前肌均明显萎缩,肌肉硬度增加,肌张力下降.②各组肌肉湿质量检测结果的比较:与单纯纤维蛋白凝胶载体组、空白对照组比较,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纤维蛋白凝胶载体组肌肉湿质量明显增大(0.82,0.81,1.26,P<0.001).③各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检测结果: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纤维蛋白凝胶载体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强,接近于正常侧,染色均匀,运动终板结构规则;单纯纤维蛋白凝胶载体组及空白对照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弱,染色不均,运动终板结构松散、周边不规则.结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纤维蛋白凝胶载体可有效保护失神经支配肌运动终板,防止肌肉萎缩.

  • 石榴提取物对氧化应激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比较

    作者:李云峰;郭长江;杨继军;韦京豫;徐静;程霜

    目的:比较了石榴果肉、果皮提取物对氧化应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4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营养研究室完成.①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成正常对照、阴性对照、维生素E(阳性对照)、石榴果肉与果皮提取物组,正常与阴性对照组不加任何受试物,维生素E、石榴果肉与果皮提取物组分别加入α-生育酚或石榴果肉、果皮提取物培养液预孵24h,然后阴性对照、维生素E、石榴果肉与果皮提取物组加入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氧化损伤.②以锥虫蓝染色法和噻唑蓝比色法测定细胞活力.③以酶法测定乳酸脱氢酶活性.④以Griess试剂法测定一氧化氮含量.⑤以二苯基己三烯探针法测定细胞膜流动性.⑥以蛋白含量差异法计算单核细胞-内皮细胞黏附率.⑦以缺口末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①氧化应激状态下,维生素E或果皮、果肉提取物可使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存活率有显著性升高;乳酸脱氢酶释放减少,一氧化氮分泌有所恢复;并可防治细胞膜微黏度的升高;对细胞抗氧化力值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有显著保护作用;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黏附率升高和细胞凋亡发生.②石榴果皮、果皮提取物上述作用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相同浓度下,石榴果皮提取物的作用强于石榴果肉提取物.结论:石榴果皮、果皮提取物具有防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对细胞一氧化氮分泌和凋亡也有调节作用.石榴果皮提取物的作用更为显著,有效成分有待进一步研究.

  • 重组人内皮抑素与血管内皮生长抑制因子融合基因对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协同作用

    作者:王泳;柳林;潘欣

    目的:观察内源性血管抑制因子内皮抑素与血管内皮生长抑制因子融合基因对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协同抑制作用,分析其作用特异性.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6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微生物实验室完成.常规分子生物学构建携带融合基因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重组腺病毒,酶切法、聚合酶链反应法鉴定重组腺病毒-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正确性,半数细胞感染剂量法测定重组腺病毒滴度.以磷酸盐缓冲液、重组腺病毒-β-半乳糖苷酶和重组腺病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51为对照组,病毒滴度均为感染复数(MOI)=20,体外感染人静脉内皮细胞ECV304与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 4 h,72 h后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融合基因细胞内的转录及表达情况;于病毒感染后第1,2,3,4,5和7天,结晶紫染色法检测活细胞数,用570/630 nm吸光度(A)值表示,绘制并比较ECV304和L929转基因细胞的生长曲线,观察其作用并分析其作用特异性.结果:①聚合酶链反应法证实成功构建了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半数细胞感染剂量法测得病毒滴度为2×108 pfu/mL.②各组ECV304细胞结晶紫染色检测结果比较:除感染第1天重组腺病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51感染组外(P>0.05),其余感染各时相重组腺病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51感染组、重组腺病毒-β-半乳糖苷酶感染组及磷酸盐缓冲液组ECV304细胞A值均显著高于重组腺病毒-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感染组(P<0.01).③各组L929细胞结晶紫染色检测结果比较:重组腺病毒-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感染组、重组腺病毒-β-半乳糖苷酶感染组及磷酸盐缓冲液组L929细胞的A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重组腺病毒-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体外能有效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融合基因产物,对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具特异性抑制作用,且较单基因产物的抑制作用更强,可用于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进一步体内实验.

  • 有限接触式钛网管固定材料修复骨缺损的特点

    作者:张开放;闫宏伟;刘凯;刘涛

    目的:通过研制有限接触式钛网管,并将其作为内固定材料,观察其对兔股骨干缺损模型的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3/2005-03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骨病研究室进行.①取10对(20根)新鲜新西兰大白兔股骨干,在右侧股骨干中部制造10mm完全性骨缺损,用钛网管将缺损两侧牢固固定(钛网管固定组),以左侧股骨干作为单纯股骨组,不作处理.进行钛网管力学测试.②另取48只新西兰大白兔,于兔左后肢股骨干中段截除10 mm,建立兔股骨干缺损模型.③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2组:仿生骨组:采用多孔羟基磷灰石-牛骨形态形成蛋白仿生骨+钛网管固定修复骨缺损;钛网管加自体髂骨组:自体髂骨移植+钛网管固定修复骨缺损.④观察兔术后1,2,4,6,8,12周一般情况,检测血碱性磷酸酶含量,拍摄X射线片,进行病理组织切片观察以及电镜等观察.结果:钛网管力学测试结果:钛网管固定组轴向极限载荷与单纯股骨组差异无显著性[(266.9±85.2),(249.5±96.0)N,P>0.05],说明钛网管固定强度达到正常兔股骨干强度.48只新西兰大白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一般观察结果:术后实验动物的进食饮水、大小便情况良好,均在2 d内恢复走动,步态无明显异常.患肢肿胀在1周内基本消退,直到处死前均未见畸形发生、伤口局部无红肿、硬结、渗出和其他感染迹象.②血清碱性磷酸酶浓度检查结果:两组数据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③X射线片观察结果:两组在复位效果,固定效果和骨痂形成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别.钛网管固定稳定,不干扰外骨痂形成过程.④病理组织切片检查结果:两组在成骨细胞数量,破骨细胞数量,新生骨面积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①钛网管完全能对抗侧方剪切式应力,减少轴向加压作用,适宜骨组织的弹性模量.②钛网管为不同来源的骨缺损填充物(自体髂骨和仿生骨)均能提供可靠的固定.

  • 血管组织重建中人与猪升主动脉、肺动脉干零应力状态的比较

    作者:余明华;黄铁柱;李文春;王配军

    背景:由于同种心移植器官来源有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而猪的心血管系统及血液动力学方面与人类颇相似,猪→入异种心脏移植已成为国内外学者非常重视的课题,其基础研究日趋活跃.目的:比较正常成人与不同月龄猪升主动脉、肺动脉干的零应力状态,为猪→人异种心脏移植吻合血管提供必要的血管组织重建基础.设计:开放性实验.单位:郧阳医学院生物力学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1-10/2002-09在郧阳医学院医用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人的心脏标本取自无心血管疾病、年龄18~30岁的6例成年男性尸体,均经家属同意.另选取1月龄同种猪42只,分为7组,分别为1,2,3,4,5,6,>6月龄组,每组6只,各组分别于1,2,3,4,5,6,>6月龄时麻醉屠宰.方法:解剖分离相应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干,用着色笔原位标记各动脉前壁后,将动脉移至氧饱和的Kreb's液后,沿其轴向均分为5个等长的血管环,再沿径向剪开各血管环,20 min后由计算机记录并测量各血管环的零应力状态张开角(张开的血管面内壁中点和内壁两端点连线的夹角).实验温度为室温20~30℃.所有血管试样的实验操作均在观察对象死后24 h内完成.主要观察指标:人与不同月龄猪升主动脉、肺动脉干零应力状态张开角的测定结果.结果:①人与不同月龄猪升主动脉、肺动脉干零应力状态张开角的测定结果比较:人升主动脉的张开角从近侧端的(100.4±12.8)°增至远侧端的(152.8±18.6)°,各月龄猪升主动脉的张开角从近侧端的68°左右增至远侧端的130°左右;人肺动脉干的张开角沿轴向无明显变化,各月龄猪肺动脉干的张开角从近侧端的65°左右增至远侧端的125°左右.人和猪升主动脉、肺动脉干零应力状态张开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8<0.05).但人升主动脉第2区段和各月龄组猪第4,5区段的张开角相近;肺动脉干各区段与猪肺动脉干近侧端(第1,2区段)的张开角相近.②不同月龄猪升主动脉、肺动脉干零应力状态张开角的测定结果比较:猪升主动脉、肺动脉干的张开角不随年龄增加而发生变化(P=0.063>0.05).结论:在某些区段人和猪升主动脉、肺动脉干的零应力状态张开角相近,提示猪→人异种心脏移植中相应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干在某些区段可以相互吻接,而且年龄因素在血管重建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显著.

  • 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的狗骨髓基质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成骨能力

    作者:刘日光;杨述华;刘建湘;易诚青

    目的:探讨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的狗骨髓基质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方法:实验于2002-05/2005-06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骨科完成.实验分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组与对照组.从3只成人杂交犬髂骨取骨髓进行骨髓基质细胞分离培养,将重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用脂质体介导转染狗骨髓基质细胞,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通过四唑盐、对硝基苯磷酸盐检测细胞增殖与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考马斯亮蓝法检测蛋白质含量;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①重组质粒pcDNA3-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转染骨髓基质细胞后第7,14天,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②骨髓基质细胞转染基因后,细胞的增殖能力无明显影响.③培养后第6,8,10,12天,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骨髓基质细胞与对照组细胞比较,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蛋白质合成增多[转染组碱性磷酸酶为(428.09±26.67),(565.11±24.17),(562.94±39.17),(596.45±30.17)nkat,对照组碱性磷酸酶为(363.57±20.67),(536.44±11.42),(537.11±26.83),(548.10±22.34)nkat;转染组细胞蛋白合成为1.41±0.23,1.46±0.24,1.59±0.33,1.74±0.26;对照组细胞蛋白合成为0.82±0.11,0.83±0.09,0.85±0.06,0.91±0.09].④透射电镜可见转基因细胞内质网增多,线粒体致密,而糖原溶解与脂肪空泡则减少.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可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成骨分化.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体外转染小鼠NIH3T3细胞的生物活性

    作者:郑岩;易成刚;丁坦;郭树忠;胡学煜;周志强;潘华;刘丹

    目的:用基因工程方法改造成纤维细胞,使其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观察成纤维细胞作为基因转染的靶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1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整形外科研究所完成.PcDNA3.1(-)/VEGF165质粒的扩增、提取、纯化和鉴定后,将培养14 d细胞融合约80%的小鼠NIH3T3细胞在24孔板中进行转染,细胞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孔,分别为PcDNA3.1(-)/VEGF165质粒转染组、空质粒转染组和不转染质粒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化学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ELISA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外分泌.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小鼠NIH3T3细胞对PcDNA3.1(-)/VEGF165质粒转染的敏感性.结果:①PcDNA3.1(-)/VEGF165质粒的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序列正确.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小鼠NIH3T3细胞转染4 d后胞浆内可观察到阳性表达产物,对照组呈阴性结果.③ELISA检测结果:小鼠NIH3T3细胞转染14 d后,PcDNA3.1(-)/VEGF165质粒转染组、空质粒转染组和不转染质粒组3组培养上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浓度分别346±23,0,0 ng/L(P<0.05).④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结果:PcDNA3.1(-)/VEGF165质粒转染组、空质粒转染组和不转染质粒组所测的490 nm的A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依次为0.96±0.11,0.91±0.10,0.98±0.16,P>0.05).PcDNA3.1(-)/VEGF165质粒转染对小鼠NIH3T3细胞增殖无影响.结论:小鼠NIH3T3细胞可作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的靶细胞,用于基因治疗.

  • 活性多肽IKVAV纳米纤维凝胶的自组装及其生物相容性检测

    作者:吴永超;郑启新;宋玉林;杜靖远;吴斌

    目的:合成神经活性多肽IKVAV(isoleucine-lysine-valine-alanine-valine,异亮氨酸-赖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多肽两亲性分子,在体外进行自组装成为纳米纤维,并且初步检测其生物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5-12/2006-03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①IKVAV多肽两亲性分子委托上海波泰生物科技公司合成,并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质谱仪进行纯化和分析.②IKVAV纳米纤维凝胶自组装:分别取200 μL 10,5和2.5 g/L IKVAV两亲性分子(IKVAV Peptide-AmpHipHile,IKVAV-PA)溶液置入小玻璃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含有钙(200 mg/L)、镁(97.67 mg/L)二价阳离子的DMEM细胞培养基溶液,自组装成为5,2.5和1.25 g/L的材料.通过HCl溶液和蒸汽使IKVAV-PA自组装.③透射电镜检测:用场发射能量过滤型透射电镜对自组装后材料进行检测.④生物相容性初步检测:培养L929细胞系,加入不同浓度的IKVAV自组装材料,各组IKVAV-PA的终浓度分别为0,20,60,160,500 mg/L,用CCK-8试剂盒检测IKVAV自组装材料对L929细胞存活和活性的影响.结果:①IKVAV-PA合成后检测结果:成功合成了IKVAV多肽两亲性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为1 351,纯度为98%.②IKVAV-PA自组装结果:加入含钙、镁二价阳离子的细胞培养基或者降低pH值均可引发其自组装.当凝胶中IKVAV-PA浓度为5 g/L时,自组装形成的凝胶完整,有足够的支撑力维持凝胶的形状.但是当IKVAV-PA浓度为2.5g/L和1.25g/L时,自组装形成的凝胶不完整,只在局部形成凝胶颗粒.③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分子自组装形成直径为7.0~8.0 nm的纳米纤维.④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初步检测结果:当IKVAV自组装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并且当IKVAV的浓度为60或160 mg/L时,能增强L929细胞的活性.结论:IKVAV多肽两亲性分子能自组装成为纳米纤维凝胶,并且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

  • 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对脊神经根性撕脱所致神经元死亡的干预

    作者:刘黎军;朱家恺;肖建德;王大平;杨雷

    背景: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是从许旺细胞胞浆中分离纯化出的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58000的神经营养物质,具有明显的神经营养活性,能对抗一氧化氮神经毒性物质.目的:建立根性撕脱伤动物模型,观察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对脊神经根性撕脱所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的保护作用.设计:重复观察测量.单位: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三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外科.材料:实验于2003-03/05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清洁级3~4月龄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各10只.两组动物均以左侧为正常侧,右侧为损伤侧.方法:①两组大鼠均建立颈6,7神经根性撕脱伤动物模型.②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组将一小块预浸有质量浓度为1g/L的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40μL的明胶海绵覆盖于损伤侧硬膜囊表面,生理盐水对照组将一小块预浸有等量生理盐水的明胶海绵覆盖于损伤侧硬膜囊表面.③明胶海绵表面置硅胶管,硅胶管一端与明胶海绵缝扎,另一端用凡士林封闭固定于皮下,关闭切口后伤口局部肌肉注射青霉素预防感染.术后两组动物分别通过硅胶管定期注射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或生理盐水20 μL,1次/周,3周后取材.④切取颈6,7脊髓节段,观察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和形态学变化以及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脊髓运动神经元存活情况和形态学变化.②脊髓运动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变化.结果:实验选用2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脊髓运动神经元存活情况和形态学变化:颈6,7神经根性撕脱术后3周,生理盐水对照组损伤侧68.6%的运动神经元死亡,存活率31.4%,明显低于正常侧(P<0.01),且存活的神经元胞体严重萎缩;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组损伤侧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死亡率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减少35%(P<0.01),存活率为66.4%,且存活的神经元胞体代偿性增大,基本与正常侧相似(P>0.05).②脊髓运动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变化:正常情况下,脊髓中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主要见于后角浅层,中央导水管周围、中间外侧柱和脊髓背根神经节中的内脏传入神经元,前角运动神经元不表达一氧化氮合酶.颈6,7神经根性撕脱术后3周,生理盐水对照组损伤侧脊髓运动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明显增多,而其正常侧和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组损伤侧脊髓运动神经元均未见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增加.结论:脊神经根性撕脱可引起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死亡和一氧化氮合酶表达,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则对受损的神经元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和抑制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提示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的神经元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变神经元的一些细胞分子例如一氧化氮合酶而实现的.

  • 犬颧骨牵张成骨后新生骨成熟状况与厚度和密度特征

    作者:牛学刚;赵铱民;门肾力;韩小宪

    目的:通过新生骨骨质结构和骨密度分析观察犬颧骨牵张成骨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4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外科实验室完成.①以6只犬为实验动物,实验侧,全麻下截除部分上颌骨颧突制作宽约10 mm节段性缺损,模拟上颌骨大型缺损,施行颧骨牵张成骨,0.5 mm/次,2次/d,连续10 d,共牵引10 mm.保留对侧骨质完好为对照侧.②固定期X射线观察,分别于8,12,16周取材,行骨密度分析、大体标本、扫描电镜观察.结果:①6只犬实验内容按计划完成,牵张区新骨生成顺利,快速.②于固定期8周时,新骨形成良好,但骨质结构、密度和成熟状况与正常骨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实验侧骨密度为对照侧骨密度的56.9%,此后,各项指标进行性加强,至16周时,新生骨骨质结构已接近于正常骨,并具备相当的密度,实验侧骨密度为对照侧骨密度的86.1%.结论:颧骨牵张成骨效果确切,在固定期8周时,新生骨生成良好,骨缺损修复基本完成,此后,骨质不断改建和成熟,骨密度进行性加强,固定期16周时,新生骨在成熟状况,厚度、密度等方面接近于正常骨.固定期8~12周时可考虑卸下牵张器,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 与甲壳素缝线体外复合培养大鼠成肌细胞株L6细胞的形态学

    作者:熊绍虎;余磊;廖华;秦建强;欧阳钧;原林;钟世镇

    目的:探讨甲壳素作为骨骼肌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2-06/12在南方医科大学应用解剖学研究所完成.大鼠成肌细胞株L6与甲壳素医用缝合线体外复合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排列情况.并分别在体外复合培养的第1,2,3,4,5,6天,取出细胞支架复合体,扫描电镜观察成肌细胞的形态和排列情况.结果:①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甲壳素医用可吸收缝线的表面比较粗糙.②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大鼠L6细胞与甲壳素制备的医用可吸收缝合线间黏附良好,细胞沿缝线排列呈现串珠样,并可以见到细胞聚集现象.③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接种24 h后,细胞主要为圆球形,随后细胞迁移、伸展、并见突起;第3天,成肌细胞主要为梭形,并见融合趋势;4 d后,细胞沿材料纵轴排列并相互融合,并见肌小管样结构形成及细胞外基质分泌.结论:甲壳素具有作为支架以构建组织工程化骨骼肌的潜能,支架的平行排列有助于工程化骨骼肌纤维良好方向性的形成.

  • 骨髓基质细胞与聚己内酯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艾合麦提·玉素甫;刘大鹏;王振斌

    背景:骨缺损修复一直是骨科领域的难题之一,近年来,组织工程化骨组织的研究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而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检测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与聚己内酯的生物相容性.设计:对照观察.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材料:实验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选4~8周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体质量2 kg左右.方法:①抽吸双侧股骨骨髓并混入RPMI 1640完全培养基进行细胞培养,然后进入传代培养.②进行细胞接种并分为聚己内酯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单纯接种细胞,聚己内酯组将骨髓基质细胞与聚己内酯体外复合培养,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增殖、蛋白质含量及酶学测定.主要观察指标:骨髓基质细胞生长及与聚乙内酯生物材料附着情况.结果:对照组细胞多向梭形细胞或多角形细胞转化.聚己内酯组骨髓基质细胞能在聚己内酯上贴附、繁殖,其生长及功能不受影响,并且聚己内酯具有一定的促细胞增殖作用.结论:聚己内酯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有可能作为骨髓基质细胞的载体应用于组织工程的研究.

  • 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

    作者:黄建荣;李建华;李卫平;沈慧勇;刘尚礼;王志勇;许继德;宋卫东

    背景:自体软骨细胞来源困难是束缚软骨细胞移植和软骨工程学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不同诱导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分化形成多种组织细胞,如软骨细胞、成骨细胞、成肌细胞及神经细胞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是一种对肢体和软骨的形成及发育起重要调控作用的生长因子.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软骨细胞培养液是否能在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设计:开放性实验.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和医学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于2003-03/1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完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自因健康原因需终止妊娠的4~6月龄水囊引产的胚胎.方法:采用Percoll分离液分离培养人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CD44,CD71,CD34,CD45表达;在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基中加入100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软骨细胞培养液,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细胞内蛋白多糖含量测定等方法判断诱导细胞的形态变化和表达软骨基质的能力.主要观察指标:通过检测细胞CD34,CD44,CD45的表达,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型鉴定.通过观测诱导后细胞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及细胞分泌蛋白多糖能力的变化判断其是否向软骨细胞分化.结果:①倒置显微镜观察结果: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现成纤维细胞形态.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鉴定: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细胞均一性较好,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阳性表达CD44,阴性表达CD34,CD45,说明分离获得的细胞符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点.③光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为软骨细胞的形态变化:加入软骨细胞条件培养液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共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逐渐变圆,15 d后可见部分细胞呈短梭形或多角形,突起短,呈现软骨细胞的特征.④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组细胞在培养后第15天约72.5%的细胞可见棕黄色的颗粒分布于胞浆内,呈弱阳性或较强阳性.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15天的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为阴性.⑤蛋白多糖含量测定: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软骨细胞培养液共培养组培养15 d后,细胞内蛋白多糖含量为(8.92±0.91)μg/L,高于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组[(2.56±0.26)μg/L,P<0.05],但低于软骨细胞组[(13.69±1.51)μg/L,P<0.05].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软骨细胞培养液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糖尿病足的效果:11例报告

    作者:张海君;谷涌泉;郭连瑞;冯凯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3/2004-01解放军第三○五医院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11例重度糖尿病足患者,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70.6岁;糖尿病足左下肢6条,右下肢7条.①术前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13条患肢中,静息痛1级1条,2级3条,3级6条,4级3条;均有不同程度的冷、凉感觉,患肢冷感2级3条,3级7条,4级3条;下肢间歇性跛行均为4级.②辅助检查:所有患者在移植前、后均进行经皮氧分压的测定,并予以侧支血管评估.③自体骨髓干细胞的提取与移植:局麻下从髂骨处抽取自体骨髓血350 mL,体外分离单个核细胞悬浊液约40 mL,多点肌肉注射到缺血下肢,0.8~1.0 mL/点,各点间距约3.0 cm×3.0 cm.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15~24个月.结果:11例重度糖尿病足患者均完成随访,平均18.5个月.①术后糖尿病足患者症状与体征改善情况:移植后8周,足部疼痛改善率84.6%,小腿疼痛缓解率100%,患肢冷感明显改善或消失.移植后2~6个月,3例因患足坏疽感染及再疼痛加重而截肢.移植6个月后,2例分别死于脑血管意外、心功能衰竭,死前出现患足疼痛加重,5例有不同程度再出现患足痛,1例持续缓解.②术后辅助检查结果:术前内踝部经皮氧分压值<2.66 kPa的10条下肢,术后5条>3.99 kPa,2条达2.66~3.99 kPa之间,3条仍<2.66 kPa,此3条下肢后予以截肢;术前内踝部经皮氧分压>2.66 kPa的3条下肢,术后均>3.99 kPa,肢体均被保留.7例患者8条下肢于术后1~3个月接受下肢动脉造影,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新生侧支血管形成.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早期对于改善糖尿病足缺血、缓解缺血症状有一定作用,重症患者症状缓解时间短.

  • 嗅鞘细胞移植后脊髓损伤区髓磷脂相关糖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

    作者:袁普卫;贺西京;李浩鹏;王国毓;王栋;常瑞;石剑锋

    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区轴突生长抑制因子髓磷脂相关糖蛋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2在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研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选取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DF12对照组、嗅鞘细胞组,10只/组.②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建立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术后嗅鞘细胞组在距损伤缘上下各1 mm处注射原代培养12 d的成年大鼠嗅鞘细胞悬液,浓度凋整为1×1011L-1,深度均为1.0 mm,每处各注射细胞悬液1μL.DF12对照组注射DF12培养液,方法与剂量同上.模型组、正常组均不进行任何移植处理.③分别于移植后1,4,8周采用组织学、行为学方法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各组动物脊髓损伤区髓磷脂相关糖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实验选取40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组织学检查嗜银染色结果:移植8周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可见明显的神经纤维再生,但模型组、DF12对照组大部分纤维排列紊乱如乱发状,明显迂曲;而嗅鞘细胞组新生轴突明显,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优于模型组及DF12对照组.②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各组下肢运动功能检测BBB评分结果的比较:移植1,4,8周,嗅鞘细胞组BBB评分均明显高于模型组、DF12对照组,且移植4,8周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5.25±1.28),(1.62±1.50),(2.25±1.03)分;(11.5±2.20),(4.37±1.84),(3.75±1.03)分;F=18.090~47.635,P均<0.01].③髓磷脂相关糖蛋白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模型组、DF12对照组、嗅鞘细胞组脊髓损伤后髓磷脂相关糖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强,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但嗅鞘细胞组明显低于模型组、DF12对照组(P<0.05).结论:嗅鞘细胞移植可能通过降低脊髓损伤后损伤区髓磷脂相关糖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损伤脊髓的修复.

  •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促进脑梗死后小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向神经元分化

    作者:臧大维;刘娟;左宪华;Surindar Cheema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是否能促进脑梗死后小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活跃,能否刺激其分化成神经元.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2在墨尔本大学完成.选取10周龄纯种C57BL/6J小鼠24只,分为盐水对照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每组雌雄各6只.①两组均采用结扎左侧大脑中动脉远心端法建立脑梗死模型,同时采用Matsushita描述的方法监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血流量,血流量降低至少75%为有效.②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于梗死后24 h给予脑起源神经营养因子治疗,用药方式采用ALZET锇药物泵缓慢释放.将500μg/kg脑起源神经营养因子溶解于生理盐水中,加入到ALZET泵中,可在28 d内持续缓慢释放药物.盐水对照组于梗死后24 b给予等量生理盐水.③造模前后对两组小鼠运动功能进行Rotarod测试,记录小鼠在Rotarod上的停留时间.采用双重免疫荧光组化及共焦计数系统检测方法,对两组小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数量、密度及其分化方向进行评估. 结果:①运动功能测试结果:与梗死前比较,两组小鼠在梗死后第1周均表现出明显的运动功能下降.但梗死后第2,3,4周,脑起源神经营养因子治疗组小鼠在Rotarod上的停留时间延长,运动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盐水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组织切片双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两组小鼠脑内均出现免疫荧光阳性表达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主要分布在病灶周围,在损伤侧的对侧也出现表达.脑起源神经营养因子治疗组的表达数量明显高于盐水对照组.③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激活情况:梗死4周后,两组小鼠脑内都出现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再表达,脑起源神经营养因子治疗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数较盐水对照组明显增加,约4.2倍.同时脑起源神经营养因子治疗组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明显高于盐水对照组(36%,15%),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低于盐水对照组(54%,77%),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的比例二者基本相似(10%,8%).结论:脑起源神经营养因子可能是基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治疗脑卒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调控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在未来将是一种新的干细胞治疗方法.

  • 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其向神经细胞分化的特征

    作者:马勇江;杨学义;窦忠英;李玉谷;张媛

    目的:分离培养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探讨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实验于2002-09/2005-09在陕西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选取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5只,采用Ⅰ型胶原酶消化兔腹股沟皮下脂肪组织,分离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取生长状况良好的第2,5,10代细胞,绘制生长曲线,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时间.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分子标志[CD14,CD29,CD34,CD44,CD45,CD105及人白细胞抗原DR亚类(群)]进行鉴定,并采用1,2.5,5,10 mmol/L不同浓度的β-巯基乙醇检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能力.结果: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分析:第2,5,10代细胞体外传代培养的潜伏期约为24~48 h,传代培养细胞的对数增殖期为6 d,接种后第9天进入平台期.在细胞生长的对数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倍增时间为64.12 h.②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子特征的鉴定结果:第2~5代细胞90%以上CD29,CD44,CD105呈阳性表达,而不表达CD14,CD34,CD45及人白细胞抗原DR亚类(群)等表面分子标记.③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情况:体外能够分化为神经细胞.结论:兔脂肪组织可分离培养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并能够向神经细胞分化,有望成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来源.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方志成;王玮;王崇全;党书毅;何朝荣;周明;刘志祥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干细胞移植改善心功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10在郧阳医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生命科学研究所完成.①21只日本大耳白兔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心肌梗死组及干细胞移植组,每组7只.②心肌梗死模型制作3周后,心肌梗死组及干细胞移植组分别在梗死周边区域注射100μL细胞培养基或于细胞悬液,对照组不处理.③4周后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评价心室重塑.处死动物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查梗死区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各组兔心脏超声检测结果:与心肌梗死组相比,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56.27±1.73),(69.41±3.19)%,P<0.001]、左室收缩末期内径[(10.25±0.89),(8.13±0.79)mm,P<0.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13.82±1.02),(11.24±1.21)mm,P<0.001]、室壁运动明显改善.②各组细胞凋亡检查结果:干细胞移植后,细胞凋亡显著降低[(14.00±0.31)%,(4.30±0.57)%,P<0.001].结论:于细胞移植可抑制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预防心室重塑,具有改善梗死后心脏功能的作用.

  • 植片取材技术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中的应用

    作者:赵勇洁

    目的:观察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中两种不同取材技术对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01-06/2003-10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58例(64眼).其中男25例(26眼),女33例(38眼);年龄38~69岁,平均56岁;病程2~15年,均为初发性翼状胬肉,静止期.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组29例31眼,采用剥离法取得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自体角膜缘移植组29例33眼,采用隧道刀法取得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两组植片用于胬肉切除术后术区的修复.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翼状胬肉复发情况.结果:58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胬肉复发情况: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组31眼中3眼复发,复发率9.7%;自体角膜缘移植组33眼中,无一眼复发;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组复发率高于自体角膜缘移植组,差异无显著性(χ2=1.334,P=0.248>0.05).②两组患者角膜创面愈合情况: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组创面和自体角膜缘移植组角膜创面愈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5.3±1.4),(5.0±1.3)d,t=0.813,P=0.419>0.05].③两组患者供区修复情况: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组供区修复时间和自体角膜缘移植组修复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9±0.8),(5.0±1.3)d,t=0.336,P=0.739>0.05].结论: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可有效地降低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率.②采用剥离法和隧道刀法两种方法取得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在降低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率、创面愈合及供区修复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别.

  • 穹窿海马伞损伤诱导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和迁移

    作者:童健尔;刘学政;阮奕文;姚志彬

    目的:观察横断大鼠穹窿海马伞后室管膜下区神经前体细胞的变化情况.方法:实验于1999-01/2000-03在中山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完成,3个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68只,随机分成正常组4只,损伤组和损伤对照组分别按术后存活时间分为1,3,5,7,10,15,20和30 d组,每组各4只.开颅制作动物模型,损伤组横向切断右半侧穹窿海马伞;损伤对照组横向切断穹窿海马伞上方的皮质和胼胝体.正常组腹腔注射5-嗅-2-脱氧尿嘧啶50 mg/kg 3次,每次间隔4 h,于末次注射后12 h处死动物;损伤组和损伤对照组于手术后第1,3,5,7,10,15,20和30天腹腔注射5-嗅-2-脱氧尿嘧啶(50 mg/kg)3次,每次间隔4 h,于末次注射后12 h处死动物.用4%的多聚甲醛固定液经左心室灌注固定.冰冻切片机进行连续冠状切片,片厚40μm.4套相邻切片分别用于5-嗅-2-脱氧尿嘧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5-嗅-2-脱氧尿嘧啶和Nestin以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染色. 结果:①正常组前脑室管膜下区含有少量的5-嗅-2-脱氧尿嘧啶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室管膜下区背外侧角,细胞核为圆形或椭圆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较浅.②损伤组损伤侧前脑室管膜下区的5-嗅-2-脱氧尿嘧啶阳性细胞显著增加.损伤后第1天,室管膜下区的5-嗅-2-脱氧尿嘧啶阳性细胞变化不明显.第3天,室管膜下区的5-嗅-2-脱氧尿嘧啶阳性细胞开始增加.第5天,内侧壁的5-嗅-2-脱氧尿嘧啶阳性细胞显著增加,细胞排列密集,层数增加,细胞核染色加深.第10天,背外侧角的5-嗅-2-脱氧尿嘧啶阳性细胞显著增加,细胞核大小不均、深染.从损伤后第13天起,室管膜下区的5-嗅-2-脱氧尿嘧啶阳性细胞逐渐减少,到第30天室管膜下区的5-嗅-2-脱氧尿嘧啶阳性细胞的情况与正常组相同.损伤对侧的室管膜下区的5-嗅-2-脱氧尿嘧啶阳性细胞只有少量的增加.③从损伤后第10天起,在前脑损伤侧室管膜下区背外侧角外上方的胼胝体中可见一些5-嗅-2-脱氧尿嘧啶阳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染色显示为5-嗅-2-脱氧尿嘧啶和Nestin染色阳性,5-嗅-2-脱氧尿嘧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或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阴性.损伤后第15天,在前脑和损伤平面之间的冠状切面上,背外侧角外上方的胼胝体中仍见一些5-嗅-2-脱氧尿嘧啶阳性细胞.损伤后第20天,在损伤切面上,在室管膜下区上方靠近损伤区的胼胝体中可见一些5-嗅-2-脱氧尿嘧啶阳性细胞,细胞核呈梭形,长轴与横行的胼胝体纤维一致,并已有部分细胞进入损伤区.④损伤对照组损伤后各时间点损伤区、室管膜下区背外侧角及外侧壁的5-嗅-2-脱氧尿嘧啶阳性细胞的变化与损伤组基本相同,但室管膜下区内侧壁未见5-嗅-2-脱氧尿嘧啶阳性细胞增加的改变.结论:穹窿海马伞损伤诱导室管膜下区神经前体细胞大量增殖,增殖细胞沿胼胝体向损伤区迁移,可能参与脑损伤的修复.

  • 骨髓基质细胞条件液对PC12细胞生长与分化的影响

    作者:顾平;刘力;王铭维;王彦永;崔冬生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条件液对PC12细胞生长与分化的影响,分析其能否保护PC12细胞免受鱼藤酮的毒性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04在河北省脑老化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完成,PC12细胞来源于大鼠嗜铬细胞瘤.①条件液对PC12细胞增殖影响和对毒物鱼藤酮的抵抗作用:PC12细胞按实验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条件液组,分别经正常培养液和骨髓基质细胞培养制备的条件液培养.两组分别加入鱼藤酮,浓度为0和10 μmol/L,作用72 h,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细胞存活率=鱼藤酮孔吸光度值/对照孔吸光度值×10%.②条件液对PC12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分别于接种第3,7,10天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分化情况和突起生长情况.计数10~20个视野,按突起细胞数、3个或3个以上突起细胞数、突起长度大于2倍胞体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百分率3个指标对条件液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条件液对PC1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对毒物鱼藤酮的抵抗作用:经鱼藤酮作用后条件液组细胞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4.45±1.60)%,(78.86±4.95)%(t=6.783,P<0.01)].用条件液培养PC12细胞72 h,条件液组与对照组的细胞存活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18.1±3.28)%,(121.3±10.54)%(P>0.05)].②条件液对PC12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条件液作用3 d,细胞开始长出突起,但与对照组无差别.至第7天,有突起细胞数、突起大于2倍胞体直径的细胞数及有3个以上突起的细胞数均增多,占总细胞数的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培养至第10天,长度大于2倍胞体直径的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骨髓基质细胞条件液可诱导PC12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但对其增殖及鱼藤酮所致氧化损伤均无明显作用.骨髓基质细胞的这种诱导作用可能由其分泌到细胞外的可溶性分子介导.

  • 低密度传代培养人脂肪基质细胞的体外增殖和表面抗原表达

    作者:刘凯;周广东;吕晓杰;李纲;崔磊;刘伟;曹谊林

    目的:观察低密度传代培养对人脂肪基质细胞的形态、增殖能力和表面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5/2006-01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和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完成.①吸脂术获得脂肪组织,经胶原酶消化分离.②培养脂肪基质细胞,原代细胞80%融合后分别以5 000/cm2和1 000/cm2的接种密度传代至第3代.③四唑盐比色法和流式细胞法检测比较不同密度传代培养对细胞形态、增殖能力及表面抗原表达的影响.结果:①低密度传代培养的细胞形态相对均一、体积较小.②四唑盐比色法结果显示低密度传代细胞增殖活力与高密度传代培养组差异无显著性.③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表明,低密度培养组表达CD105,CD166,Stro-1,Flk-1等干细胞相关表面抗原的细胞比例显著高于高密度培养组.结论:低密度传代培养有利于脂肪基质细胞的体外增殖,并能显著提高细胞群体中干细胞的比例,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简便的脂肪干细胞纯化方法.

  • 体外诱导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的可能性

    作者:苗宗宁;祝建中;黄伟;王新;王玲

    目的:观察体外诱导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10在无锡第三人民医院细胞实验室完成.①分离培养胎盘间充质干细胞,鉴定其表面抗原,分别加入CD34-FITC,CD45-PE,CD19-FITC,CD29-FITC,CD44-PE,CD105-FITC,CD106-FITC,HLA-DR-FITC鼠抗人单克隆抗体,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②培养细胞诱导分化:取培养2代细胞,用培养基为DMEM/F12+体积分数为0.02的胎牛血清+50μg/L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条件培养基诱导.③诱导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诱导后细胞通过内皮细胞标志物KDR,FLT-1以及v-WF染色鉴定.结果:①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原代培养结果:随着细胞密度的增加,胞体变得细长,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原代细胞生长较慢,传代细胞在3~5 d左右可增殖1倍.培养的细胞可以稳定生长传代.②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抗原测定结果: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CD105阳性;CD34,CD45,CD19,CD106以及HLA-DR阴性.③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及染色结果:诱导后细胞形态明显改变,胞体逐步回缩,立体感增强,内皮细胞标志物KDR,FLT-1以及v-WF染色结果阳性.结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具有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可以作为干细胞研究的一种有效来源.

  • 黄体酮对大鼠脑创伤后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赵红岗;李东飞;李东亮;田梅;张耀东;李庆岗;李明阳

    背景:脑创伤一定程度上可刺激神经干细胞增殖,而黄体酮可改善脑创伤后学习记忆功能,黄体酮可能通过刺激神经干细胞增殖,促进脑创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目的:观察黄体酮对弥漫性脑创伤后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新乡医学院.材料: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四五个月龄,体质量280~330 g.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2在新乡医学院完成.采用Marmarou弥漫性脑创伤模型.4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①假手术组,仅切开头皮后缝合.②脑创伤组,建立脑创伤动物模型.③二甲基亚砜组,脑创伤后1 h及以后每天腹腔注射与黄体酮组等容量的二甲基亚砜.#④黄体酮组,脑创伤后1 h及以后每天腹腔注射黄体酮4 mg/kg.于假手术或脑创伤手术后3,6 d处死动物,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脑皮质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海马和齿状回巢蛋白表达情况.主要观察指标:神经元组织形态学观察;海马和齿状回巢蛋白表达检测.结果:①假手术组大鼠皮质无神经元损伤,脑创伤3 d组和6 d组大鼠皮质显示明显的神经元损伤,有神经元缺失,黄体酮3 d组和6 d组所显示的神经元损伤均明显轻于脑创伤组.②假手术组齿状回巢蛋白呈低水平或少量表达,海马CA4区偶见巢蛋白表达.脑创伤组海马CA4区和齿状回巢蛋白表达则明显增多(P<0.05),黄体酮组大鼠海马CA4区和齿状回巢蛋白的表达与脑创伤组比较明显增多(P<0.05).③脑创伤组和二甲基亚砜组在神经元损伤和巢蛋白表达方面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黄体酮减轻脑创伤作用可能与其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有关.

  • 胎鼠中脑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鼠纹状体感觉门控的影响

    作者:杨黎江;何敏;孔淑贞;马元怡

    目的:在帕金森病鼠纹状体内移植孕14~18 d同种胎鼠中脑细胞,观察植入细胞对纹状体感觉门控的影响及对大鼠旋转行为的改善.方法:①实验于2004-04/2005-05在昆明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神经生理室完成.取孕龄14~18 d的SD胚胎鼠,无菌条件下分离出中脑腹侧区组织,调整细胞浓度为1×1011 L-1,取细胞成活率大于85%的细胞悬液用于移植.②选取3月龄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25只,制备帕金森病模型,于纹状体内埋置记录电极,坐标为AP:-0.8mm,ML:2.6 mm,DV:4.2 mm.25只模型大鼠皮下注射阿朴吗啡1 mL/kg,以雌鼠首尾相接向损伤对侧旋转360°为1圈,定向旋转大于7 r/min、持续时间大于30 min为帕金森病模型成功的标志,未达到标准的动物舍弃不用.共17只造模成功,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中脑细胞移植组12只、DMEM培养液移植组5只.③中脑细胞移植组注入已制备好的中脑腹侧细胞悬液,每点注射3 μL,注射速度为0.5 μL/min,注射完毕留针5 minDMEM培养液移植组按同方法操作,每点注射DMEM培养液3μL.④记录清醒、自由活动状态下帕金森病鼠纹状体感觉门控的变化,以第2个声音诱发的峰-峰值/第1个声音诱发的峰-峰值(T/C)作为评价指标,并观察帕金森病鼠旋转行为的改变.结果:实验选取25只成年雌性SD大鼠进行造模,共17只造模成功而进入结果分析.①胎鼠中脑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感觉门控的影响:中脑细胞移植组大鼠移植后第3~19天,纹状体感觉门控的T/C值较DMEM培养液移植组明显增大(66.74±11.83,43.23±7.99,P<0.05).而第21~27天中脑细胞移植组纹状体感觉门控的T/C值明显减小,两组基本相似(46.28±9.86,43.23±7.99,P>0.05).②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的评价结果:与移植前比较,DMEM培养液移植组大鼠于移植后第3,6,10,14,21,28天的旋转行为未见改善(P>0.05);中脑细胞移植组移植后第1周其旋转行为亦无明显变化(P>0.05),但第9~21天大鼠的旋转行为明显改善[(5.32±1.56)r/min,(8.78±2.19)r/min,P<0.05],第24天起大鼠每分钟的旋转次数出现逆转,为(8.33±2.19)r/min,与移植前基本相似(P>0.05).结论:①接受胎鼠中脑细胞移植的帕金森病鼠,在一定时间内可使纹状体感觉门控的T/C值显著回升,且21 d内可显著改善帕金森病鼠的旋转行为.②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功能的修复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及其存活状况有关,移植较成熟的胚胎中脑细胞可使该系统功能的修复提前.

  • 差速贴壁法体外培养失神经骨骼肌肌源性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陈振兵;洪光祥;陈燕花;郑怀远;康皓;黄启顺;翁雨雄

    目的:探讨失神经过程中的肌源性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掌握其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了解其生长规律并进行体内定位.方法:实验于2004-01/2005-1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完成.选取清洁级3周龄昆明种小鼠5只,切断小鼠双侧坐骨神经,造成失神经损伤模型.采用Ⅺ型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消化法及差速贴壁法分离细胞获取小鼠肌源性干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和传代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通过生长曲线分析肌源性于细胞的增殖能力,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所获得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①失神经骨骼肌内肌源性干细胞生长特性:失神经骨骼肌肌源性干细胞原代培养时细胞贴壁及生长较慢,1个月后才进行传代.传代培养3 d后部分细胞呈梭形,成簇状生长.7~10 d后大部分为梭形和多形状,细胞间相互出现成片融合,此后细胞生长速度放慢.②失神经骨骼肌肌源性干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细胞培养前3 d细胞生长慢,3 d后生长明显加快,7 d后生长明显放慢,进入平台期.③失神经骨骼肌内肌源性干细胞的表型鉴定:细胞质CD34和Sca-1染色均呈阳性,细胞核大.④失神经骨骼肌内肌源性干细胞的体内定位:CD34和Sca-1阳性细胞位于肌细胞和基底膜之间,细胞小,细胞数量较少.结论:采用差速贴壁法可从失神经骨骼肌内分离出肌源性干细胞,体外培养的肌源性干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适用于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

  • 镍对胚胎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调节

    作者:施志敏;陈亮;冯锦丽;杨建明;朱心红;李晓文;高天明

    目的:观察T型钙通道阻断剂镍对胚胎神经干细胞的调节,分析T型钙通道在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8/2006-01在南方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完成.选取清洁级成年雌性Wistar孕鼠1只,分离大脑半球,制成单细胞悬液,利用无血清培养技术,在添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B27 supplement的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胚胎神经干细胞,当神经球增大至50~200个细胞/球时,即可传代.取第3代胚胎神经干细胞,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0,0.25,0.5,1.0mmol/L的氯化镍,以BrdU免疫荧光、四唑盐、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指数以及DCX和S-100β阳性细胞数.结果:①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的鉴定:取原代和传代培养的细胞进行免疫荧光鉴定,发现均有细胞表达nestin抗原.传至第3代时,其阳性比例可达99%.②诱导分化及鉴定:分化2 d后,镜下观察细胞长出突起,已初步具有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分化细胞呈现DCX和S-100β阳性.③细胞增殖检测结果:加入0.25,0.5,1.0 mmol/L的氯化镍处理细胞,MTT检测其吸光度值分别为未加入氯化镍的62.09%,48.20%,34.85%,呈浓度依赖性降低(P均<0.001);免疫荧光检测BrdU阳性细胞数分别为未加入氯化镍的85.75%,74.25%,57.01%(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加入0.5 mmol/L氯化镍的单细胞悬液其增殖指数显著高于未加入氯化镍的单细胞悬液(66.11%,1.016%,P<0.001).④镍对细胞分化的影响:单细胞悬液加入0.25,0.5,1.0 mmol/L氯化镍后,BrdU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均<0.001);DCX阳性细胞数分别比未加入氯化镍的单细胞悬液增加23%,52%,58%(P<0.05或0.01);S-100β阳性细胞数增加85%,105%,110%(P<0.05或0.01).结论:T型钙通道阻断剂镍可抑制胚胎神经干细胞的分裂增殖,促进其分化,提示T型钙通道可能参与胚胎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调节.

  • 自体成肌细胞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作者:廖文;刘淑红;刘红;陈晓平;曲东明;李章华;张玉富;赵永岐;夏仁云;罗永湘;范明

    目的:观察自体成肌细胞在神经再生室中的作用,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2-08/2003-08在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九室完成.①成年Wistar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成肌细胞组、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10只.②切除大鼠右坐骨神经6 mm,断端分别套入硅胶管,使神经两断端在硅胶管内相距13mm.③成肌细胞组:快速分离骨骼肌成肌细胞,差速贴壁法纯化、增殖,按1×109 L-1细胞浓度与细胞外基质凝胶混合,植入神经再生室内;细胞外基质凝胶组:神经再生室内植入细胞外基质凝胶;生理盐水组:神经再生室内植入生理盐水.④术后4,8,12周进行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术后12周进行大体观察、电生理检测、腓肠肌湿重、神经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结蛋白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细胞平均达98.01%.②大体观察:术后12周,成肌细胞组和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均可见再生神经,外形似正常神经,直径较正常的神经干细,成肌细胞组略粗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生理盐水组导管内无再生神经通过间隙.③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术后8,12周,成肌细胞组显著高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8周:-71.788±3.569,-76.986±2.266;12周:-61.847±2.914,-69.527±1.765;P均<0.01).④电生理检查:术后12周,成肌细胞组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明显高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成肌细胞组、细胞外基质凝胶组腓肠肌肌电图呈部分失神经电位表现,生理盐水组则为完全失神经电位.⑤腓肠肌湿重恢复率:成肌细胞组明显好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和生理盐水组.⑥组织学检查:术后12周,成肌细胞组、细胞外基质凝胶组的再生神经纤维排列整齐、密集,神经导管交界处无瘢痕,成肌细胞组的再生神经纤维多且直径较粗大,排列更为规则.⑦透射电镜观察:成肌细胞组和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均见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⑧再生神经纤维图像分析:术后12周,在有髓神经纤维密度、神经纤维有效面积、有髓神经纤维数量、直径及髓鞘厚度等指标上成肌细胞组均优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结论:自体成肌细胞能够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可以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外周神经组织工程.

  • 一体化假肢与传统假肢生物力学模型的比较

    作者:刘展;樊瑜波;钱英莉;张明

    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一体化假肢与传统假肢的应力分布特点,探讨一体化假肢的应力缓冲作用.方法:基于针对同一膝下截肢者设计的一体化假肢和传统假肢的真实几何构形,分别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同时考虑残肢和接受腔之间的接触作用,选用摩擦系数为0.5.施加Heel Off步态时相的载荷,比较分析一体化假肢和传统假肢模型的应力分布.结果:①一体化假肢和传统假肢模型中,接受腔的应力分布基本一致,各区域的应力值也较为接近.接受腔和假腿的过渡区域都为高应力区;两个模型在此区域的应力值则差异较大,一体化假肢的大应力分别为16.1 MPa和17.8 MPa,而传统假肢则达到23.7 MPa和28.6 MPa,传统假肢的应力分别高于一体化假肢47.2%和60.7%.高应力区的面积也呈现出传统假肢明显大于一体化假肢的现象,传统假肢的高应力区从前端和后端一直延伸到外侧面.②两个模型软组织表面的应力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大正应力和大剪应力都出现在正面末端.传统假肢模型中残肢表面的大正应力和大剪应力分别为581.2 kPa和178.7 kPa,一体化假肢模型中残肢表面的大正应力和大剪应力分别为416.8 kPa和118.3 kPa.结论:一体化假肢的外形美观,且价格低廉,轻便,易于截肢者接受.一体化假肢在接受腔和假腿的过渡区域产生较为明显的应力缓冲作用,也降低了残肢表面的应力,生物力学性能明显优于传统假肢,将成为未来假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 改良式双套圈肌腱缝合法抗拉强度的生物力学特征

    作者:郭建平;李炳万;崔树森;李锐

    目的:通过测量改良式双套圈肌腱缝合法和改良式Kessler缝合法的抗拉强度,了解一种肌腱新缝合法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实验于2004-12-08/18在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分析测试所进行.采集新鲜成年男性尸体(家属自愿捐献)示、中指深屈肌腱标本22根,均切成两段,随机取一段切断以改良双套圈法缝合,另一段则切断以改良式Kessler法方法缝合,制成22对肌腱吻合模型.分为3组,在电子拉力实验仪上记录拉力曲线.①10 mm/min速率组9对,以10mm/min速率进行慢拉实验.②500 mm/min速率组8对,以500 mm/min速率快拉.③1 000mm/min速率组5对,以1 000mm/min速率(频率约20~30次/min),300次20 N峰值负荷,行疲劳试验.观察各组改良式Kessler和改良双套圈两种方法拉力曲线出现第一个拉力峰值(G);吻合口完全断裂前出现的后一个拉力峰值(B)以及吻合口间隙值(D).结果:22对肌腱吻合模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10 mm/min速率组中改良双套圈法G值、D值明显小于改良式Kessler,B值明显大于改良式Kessler [G值:(6.244±7.065),(12.000±2.442)N,P=0.000;B值:(26.989±7.304),(14.044±3.524)N,P=0.000;D值:(0.496±0.133),(7.711±1.082)mm,p=0.000].②500 mm/min速率组中改良双套圈法G值、B值明显大于改良式Kessler,D值明显小于改良式Kessler[G值:(19.738±5.446),(9.150±1.523)N,P=0.000;B值:(19.875±5.888),(9.588±1.825),P=0.001;D值:(0.629±0.195),(5.429±0.846)mm,P=0.000].③1 000 mm/min速率组改良双套圈法肌腱的断裂率为0;改良式Kessler肌腱的断裂率为100%(5/5,P=0.008).结论:改良双套圈法抗拉强度明显大于改良式Kessler,可做为其术后早期主动活动以防止粘连的依据之一.

  • 低频脉冲电磁场对去卵巢大鼠一氧化氮含量及骨重建的影响

    作者:杨国敏

    目的:建立雌性大鼠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模拟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探讨低频脉冲电磁场对一氧化氮含量、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变化的影响,及其与骨重建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3-08/11在上海体育学院解剖教研室完成.选取3月龄健康纯种雌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去势对照组、低频脉冲电磁场组,8只/组.①去势对照组、低频脉冲电磁场组大鼠完整摘除两侧卵巢,假手术对照组找到卵巢后割取与卵巢等量脂肪.②低频脉冲电磁场组大鼠给予低频脉冲电磁场干预,电磁场频率为50 Hz.将两只大鼠尾部相对置于螺线管中部,头部面向管的两端,治疗1 h/d,5d/周,共12周.③各组大鼠处死前不同时间点进行2次荧光标记,以动态观察两次注射期间骨形成的情况.④第12周末治疗结束后取材,测定各组血清与骨匀浆中一氧化氮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变化,对腰椎骨进行骨形态计量学指标测定.结果:实验选取SD大鼠24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磁场干预结束后各组大鼠体质量、子宫重量和血清雌激素含量测定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去势对照组、低频脉冲电磁场组大鼠体质量均明显升高(P<0.05),子宫质量、血清中雌激素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而此两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磁场干预结束后各组骨形态计量学指标的测定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去势对照组、低频脉冲电磁场组骨小梁相对体积比、骨小梁平均骨壁厚度、皮质骨壁平均厚度均明显降低(P<0.05);骨小梁形成表面、骨小梁吸收表面、骨矿化沉积率、四环素标记荧光周长百分率、破骨细胞数量均明显升高(P<0.05).③磁场干预结束后各组血清和骨匀浆上清液中一氧化氮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测定结果:低频脉冲电磁场组一氧化氮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均较去势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可使去卵巢大鼠一氧化氮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增高,从而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降低骨重建的高转换率.

  • 电刀与血液回收机联用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一氧化碳水平的影响

    作者:陈燕涛;何清;刘尚礼;Ivo Michiels

    背景:髋关节置换术中常联用电刀与血液回收机,以达到保持术野洁净、节约血源的目的.组织电凝时产生包括一氧化碳在内的毒性气体产物,而现有的血液回收系统都不具备对一氧化碳的再氧化或滤过功能.目的:观察联用电刀与血液回收机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一氧化碳水平的影响.设计:对比观察.单位:德国Duisburg-Essen大学医院骨科.对象:选择2002-08/2003-08德国Duisburg-Essen大学医院骨科病区择期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术中使用电刀并拟用血液回收机的患者,均排除以下情况:①吸烟史.②贫血、血红蛋白病或凝血功能障碍史.③术前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④术前心电图检查发现心肌缺血和/或心律失常.术后接受回收血者进入观察组;因回收血量不足,血中混有多量脂肪粒或骨水泥污染而无法洗涤回输者则入选对照组(未输注异体血).患者对实验均知情同意.方法:①采用静吸复合全麻.②术中常规应用电刀切开皮下组织、筋膜、肌肉及关节囊等,并用电凝止血.③采用Cell Saver #5自体血液回收机(美国Haemonetics公司),回收血经过滤、洗涤净化后回输给患者.④血一氧化碳水平测定:用分光光度血气分析仪(丹麦ABL 700)测定血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两组患者通过桡动脉置管,在术前、术毕、术后6 h共3个时间点采集动脉血.此外,观察组回收血在以下3个时间点采集:切口暴露时(术始切开皮肤时,自吸头取样)、术中(安装股骨假体柄时,自吸头取样)、回输前(净化血回输前,自输血袋取样).主要观察指标:动脉血和回收血中不同时间点碳氧血红蛋白水平.结果:49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一般资料:入选患者49人,其中观察组35人,对照组14人,ASA Ⅰ~Ⅱ级.两组分别有7例和3例明确冠心病史者,心功能(NYHA)Ⅰ~Ⅱ级.组间比较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及失血量差异不明显(P>0.05).所有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②碳氧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结果:观察组术后6 h动脉血碳氧血红蛋白水平为(2.2±0.54)%,较术前和术毕时升高[(1.6±0.34)%;(1.7±0.19)%,P<0.05],回收血回输前碳氧血红蛋白含量为(2.6±0.62)%,显著高于动脉血术前和术毕时碳氧血红蛋白含量(P<0.01);对照组术后6 h碳氧血红蛋白含量与术前和术毕时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③患者术后情况:观察组有2例明确冠心病史者于术后4~6 h自觉心前区不适,床边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伴下壁心肌缺血;两者回收血回输前碳氧血红蛋白含量分别为3.9%和4.5%,动脉血术后6 h分别为3.5%和4.2%;对照组患者无诉不适,心电监护未见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改变.结论:髋关节置换术中联用电刀与血液回收机并输注回收血导致患者体内碳氧血红蛋白含量升高,可诱发心脏损害.建议对原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监测回收血碳氧血红蛋白含量,并谨慎回输回收血.

  • 自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的生物力学转归

    作者:袁锋;赵金忠;皇甫小桥;何耀华;王建华;朱越;彭晓春

    目的:建立犬自体屈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模型,比较重建后不同时期移植物总体大抗拉强度和刚度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01/12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力学研究中心完成.采用成年比格犬21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重建前交叉韧带组15只,正常对照组6只.①重建前交叉韧带组建立犬自体屈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模型,不锈钢螺钉悬吊固定.15只犬分别于术后0.5,1,1.5,3,6个月各时间点取材,3只/次.取材包括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以及连接两者的重建的前交叉韧带,其余连接股骨和胫骨的组织均去除,然后测量移植物大抗拉强度和刚度的变化.②正常对照组不造模,切取犬双膝包括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以及连接两者的前交叉韧带,其余连接股骨和胫骨的关节囊及韧带全部清除,取其标本进行力学测定.③拉力检测方法均是通过Zwick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拉力测试,预牵拉2 N,牵拉速度10 mm/min,测试两组大抗拉强度和刚度,并记录标本拉断点的位置.结果:实验采用成年比格犬21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对照组大抗拉强度和刚度的测试结果:屈肌腱的大抗拉强度为(564.15±36.18)N,刚度为(59.89±4.28)N/mm;前交叉韧带的大抗拉强度平均为(684.75±48.10)N,刚度为(74.34±6.99)N/mm,所有前交叉韧带拉断点均在关节内部分;重建后即刻移植物的总体大抗拉强度为(301.92±15.04)N,刚度为(31.35±1.97)N,所有拉断点均在骨隧道内编织线处.②重建前交叉韧带组术后不同时间点大抗拉强度和刚度的变化:术后0.5,1,1.5,3,6个月移植物大抗拉强度分别为(72.59±6.17)N,(34.26±2.12)N,(73.91±6.88)N,(180.97±6.25)N,(393.93±32.46)N;移植物刚度分别为(13.18±1.23)N/mm,(6.36±1.35)N/mm,(13.27±2.10)N/mm,(22.46±2.29)N/mm,(28.74±1.30)N/mm.③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大抗拉强度和刚度的比较:术后0.5,1,1.5,3,6个月,重建前交叉韧带组移植物总体大抗拉强度分别是正常对照组重建后即刻的24.0%,11.3%,24.5%,60.0%,130.5%;移植物刚度分别是正常对照组重建后即刻的42.0%,20.9%,42.3%,71.7%,91.7%.结论:犬自体屈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随时间的延长,移植物总体大抗拉强度和刚度呈由强到弱再缓慢增强的趋势,为临床重建术后康复计划的制定提供实验数据.

  • 国产对称型封堵器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的近期效果

    作者:朱润硕;徐岩;程自平;许邦龙;陈斌;吴继雄;史学功

    目的:观察应用国产对称型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即刻及近期效果.方法:纳入2003-08/2005-04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的住院患者45例,经胸心脏超声和左心室造影明确确诊为膜部室间隔缺损.采取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道,再经股静脉沿导丝经输送鞘送入封堵器的介入方法实施封堵.术后即刻、72 h及1个月行经胸心脏超声复查.观察疗效.术后1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多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①42例成功封堵,全组技术成功率93%,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的并发症.②已行封堵的全部患者术后均无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100%.术后72 h及1个月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③1例术后5 d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阿-斯发作,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交界性心动过速,1例出现阵发性房颤,10例出现发热,经处理后均恢复正常.④1个月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三尖瓣返流量术后均小于术前[术后1个月:(3.23±0.32),(4.54±0.63),(3.04±0.37)mm,(20.53±5.6)mL;术前:(3.61±0.59),(5.12±0.54),(3.34±0.45)mm,(28.27±7.12)mL,P<0.05].结论:应用国产对称型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损伤小、成功率高、安全可靠.

  • 不同线性插值方法对平均平方根值脑电地形图的影响

    作者:贾渭泉;周秀丽;刘焱;贾桂梅

    目的:探讨不同插值计算方法对构建平均平方根值脑电地形图的影响.方法:检查于1993-01/1998-12在解放军总医院和中华疼痛医学会第二临床中心门诊完成.使用美国Neuroscan Inc公司基于通用计算机系统的脑电采集系统,连续记录脑电信号,24名20~29岁正常受试者.受试者在安静清醒条件下记录,使用10/20%系统放置电极,单极记录(A1+A2)28通道脑电图.连续记录100~240 s的脑电,取1 s为一个时间段进行FFT变换,采样率256 Hz,频率分辨率1 Hz.用眼动伪迹矫正程序去除伪迹.使用脑电波幅频谱,根据线性插值计算方法,选择不同的邻近电极点(1,2,3,4)进行脑电地形图电位的插值计算.脑电地形图用平均平方根功率(波幅频谱)表示.结果:①不同的插值方法明显影响脑电地形图的电位分布.增加插值参考点,脑电地形图的精确性增加.②各个频带大的功率主要位于中线部位的Fz,Cz,Pz,PO1,PO2,O2.低功率位于双颞叶T3,T4.各个频段高功率值为12.55±8.80(α2),8.94±5.17(α1),7.49±3.11(δ),7.47±2.02(θ),3.25±1.32(β1),1.51±0.38(β2).③δ(2~4 Hz),θ(5~7 Hz),α1(8~9 Hz),α2(10~13 Hz),β1(14~20 Hz),β2(21~32 Hz)频带所有28通道平均平方根功率值均在20μV以下.结论:4点插值计算方法的脑电地形图精确,使用不同的插值方法计算脑电地形图是必要的.中线电极是计算脑电地形图不可缺少的电极部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7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z1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7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