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중국조직공정구여림상강복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44
  • 国内刊号: 21-1581/R
  • 发行周期: 周刊
  • 邮发: 8-584
  • 曾用名: 现代康复;现代康复杂志;中国临床康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辽宁
  • 主编: 王岩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骨缺损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

    作者:金黎明;刘万顺;韩宝芹;魏长征;赵小菁;范圣第

    目的: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骨缺损治疗的研究内容,探讨骨缺损治疗方法的研究近况与其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80-01/2004-12相关骨缺损治疗方法的文献,检索词"bone defect,bonetransplantation,growth factors and tissue engineering",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BM 1998-01/2004-12相关骨缺损治疗方法方面的文献,检索词为"骨缺损,骨移植,生长因子,组织工程",并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骨缺损治疗方法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骨缺损治疗的实验研究.排除标准:综述文献、重复研究、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5篇关于骨缺损治疗方法的文献,纳入17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综合:骨缺损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也是骨科治疗的难题之一.目前,治疗骨缺损的方法有自体骨和异体骨移植、组织工程技术和基因治疗法及生长因子、物理治疗法的辅助治疗等.结论:骨缺损临床治疗方法已有许多突破,临床效果也较好,但仍有待进一步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 神经干细胞移植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何晓英;李小刚

    目的:根据近年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近况,认识神经干细胞移植在脑出血治疗中的新研究与应用情况.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2000-01/2005-01相关神经干细胞移植的文献,检索词"neural stem cellstransplantation,cerebral hemorrhage",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神经干细胞的相关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 ①神经干细胞移植与神经功能的恢复. ②神经干细胞移植与脑出血.排除标准: ①综述文献、重复研究、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0篇关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的文献,纳入18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探讨.资料综合:神经干细胞具有分裂增殖能力和多项分化潜能,其来源不再局限于胚胎干细胞,还可以来源于成体神经干细胞、永生性神经干细胞系、骨髓间质干细胞、骨骼肌以及皮肤干细胞等.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别、及分化调控技术已日趋成熟,所以利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神经干细胞移植对Parkinson病、脑肿瘤、缺血性脑血管意外的神经功能恢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对于脑出血作用的研究较少,通过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脑出血动物模型的研究来说明治疗的可行性和可能的作用机制.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脑出血实验模型的神经功能恢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干细胞 移植 脑出血
  • 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

    作者:周晓萍;张茹慧;赵静

    目的评价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在口腔颌面外科应用的临床效果,进一步了解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选择2004-01/11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36例,移行沟加深黏膜缺损2例.口腔黏膜缺损面积为2 cm×3 cm~5 cm×6 cm.术中将软组织缺损处用脱细胞真皮基质行组织修补,观察创面修复的效果.术后3个月选取其中2例患者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①所有患者口腔黏膜创面愈合良好,均未发生排异反应,口腔局部凹陷畸形及瘢痕挛缩畸形得到改善. ②术后3个月组织学检查,脱细胞真皮基质处所生成的组织完全上皮化,与正常黏膜组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可以作为口腔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材料;其植入术后3个月生物学特性稳定.

  • 介绍一种新型个人移动助行架

    作者:陈晓勇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的个人移动辅助器具.方法说明现有个人移动辅助器具存在的问题,新型助行架的结构,新型助行架的应用价值.结果新型的助行架结构简单,可以折叠,尺寸可以调整.结论利用新型的助行架,下肢行动不便的患者可以安全地站立,行走,进行腿部的康复训练,恢复萎缩的肌肉.

  • 异体移植气管中骨形态发生蛋白诱导软骨再生的实验

    作者:刘勇;李小飞;程庆书;闫小龙;汪健

    目的:比较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犬自体、异体、冷冻异体气管移植体内诱导软骨再生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10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实验外科完成.21只杂种犬随机等分为3组,自体移植组、异体移植组、冷冻后的异体移植组.各组动物颈部切除4环气管段作为移植体,植入骨形态发生蛋白2后埋入腹腔大网膜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均以胶原溶液作为缓释载体,用注射器直接注入各软骨环间.术后5周处死实验动物,通过对标本组织学观察、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钙含量测定,对各标本的新生软骨进行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各组实验犬均存活到预杀期. ①定量组织学观察:各实验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植入区均可见新生软骨细胞和软骨岛,HPLAS-1000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各环间新生软骨的像素面积,自体移植组、异体移植组、冷冻后的异体移植组的新生软骨面积差异有显著性[2 573.6±738.4,1 691.3±743.6,2 482.9±827.5,F=5.711,P<0.05],而自体移植组和深低温冷冻后的同种异体移植组差异无显著性. ②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钙含量测定:自体移植组、冷冻后的异体移植组与异体移植组均差异有显著性[自体移植组:(7.00±0.50)μkat/g,(5.48±1.15)mg/g;冷冻后的异体移植组:(7.00±0.83)μkat/g,(5.03±0.91)mg/g;异体移植组:(5.00±0.67)μkat/g,(3.57±0.98)mg/g,P<0.05],自体移植组与深低温冷冻后的同种异体移植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2能在气管移植体内有效地诱导出新生软骨,在冷冻后的异体气管移植体内的作用效果与自体气管移植体内相似,明显优于异体气管移植体.

  • 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皮肤缺损成功率与手术方法的相关性

    作者:何黎升;金岩;邓天政;宋绍华;刘鹏;黄沙

    背景:皮肤缺损的常规修复方法多采用自体皮肤移植,需要健康供皮区且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瘢痕畸形.组织工程皮肤的成功构建并应用于临床,标志着皮肤缺损治疗的重大突破.目的:通过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皮肤缺损,分析手术方法与愈合率的关系,为组织工程皮肤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组织病理学教研室,组织工程实验中心.材料:实验于2003-10/2004-03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组织工程实验中心完成.选用2.5~3月龄健康清洁级约克猪6只,随机分为3组:组织工程全层组、组织工程真皮+自体表皮组、自体移植组,2只/组.每只猪制作8个直径50mm的圆形皮肤缺损创面,16个创面/组,共48个创面.方法: ①制备组织工程全层皮肤和组织工程真皮. ②组织工程全层组:沿画线自脂肪层切除全厚皮肤,彻底止血,以湿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创面备用,此时取出组织工程全层皮肤并于组织工程皮肤上均匀打引流孔以利引流,用生理盐水冲去组织工程皮肤表面的培养液,使表皮层向上平铺于创面上,注意与创面间不能产生气泡.其上分别覆盖单层油纱布,生理盐水纱布、无菌干纱布、弹性海绵垫,每层厚度约为3~5 mm,常规打包包扎,后再以弹性绷带加压包扎. ③组织工程真皮+自体表皮组:以同样方法切除全厚皮肤,将取下的皮肤用取皮鼓反取厚约0.1~0.2 mm的刃厚表皮泡于生理盐水中备用.以同样方法取出处理组织工程真皮后覆盖于创面上,即刻覆盖自体刃厚表皮.其余处理同组织工程全层组. ④自体移植组:切除全厚皮肤并去除脂肪组织后,回植于自体创面,覆盖各层敷料,加压包扎. ⑤每次换药打开创面时,移植皮肤无感染、坏死、脱落且直径不小于3 mm即为成活,否则即为失败.于术后4周统计各组创面成活率.主要观察指标:术后4周各组移植皮肤成活情况.结果:术后4周时,组织工程全层组移植皮肤成活率75%,组织工程真皮+自体表皮组移植皮肤成活率87%,自体移植组移植皮肤成活率94%,3组比较基本相似(x2=2.34,P>0.05).结论:组织工程皮肤移植修复皮肤缺损的效果与自体表皮移植接近,证明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皮肤缺损是可行的.

  • 构建神经再生室培养成年SD大鼠许旺细胞

    作者:沈楠;金岩;张勇杰;聂鑫;赵宇

    目的:探讨从成年SD大鼠坐骨神经分离培养获得大量许旺细胞的有效手段.方法:实验于2005-05/1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组织病理教研室和组织工程实验中心完成. ①取成年SD大鼠1只截断坐骨神经5mm,缝接入20 mm硅胶管中,形成神经再生室.7 d后重新打开伤口,刨开硅胶管,截取再生室内神经段置离心管中作为实验组. ②取SD仔鼠5只,无菌条件下取双侧坐骨神经混合于离心管中作为对照组. ③将两组坐骨神消化培养.通过相差显微镜活细胞计数和S-100细胞化学标记相结合鉴定了许旺细胞增殖和纯化程度.结果: ①两组培养的细胞光镜观察结果:实验组的许旺细胞密度高于对照组,特别是在培养4 d后细胞的密度差别尤为显著.实验组的许旺细胞密度大于600个/mm2,而对照组密度不足200个/mm2. ②两组许旺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组衬染后计数许旺细胞的纯度为(98.0±1.2)%,而对照组许旺细胞的纯度为(93.0±2.1)%(P<0.05). ③两组细胞的生长曲线:培养7 d,实验组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达到(49.6±3.5)×107 L-1,远高于对照组的(31.7±3.9)×107L-1.结论:从成年SD大鼠坐骨神经分离培养方法能获得大量高纯度的许旺细胞,为自体许旺细胞在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 猪膀胱无细胞基质的制备及其对异种血清的反应性

    作者:吴刚;靳风烁;张克勤;李黔生

    目的:介绍猪膀胱无细胞基质的制备方法并观察其与异种血清是否存在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方法:实验于2002-01/2003-01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全军"三优"实验室完成.新鲜贵州香猪3只,其膀胱用生化方法脱细胞制备膀胱无细胞基质;分别以人AB,O,A,B型、大鼠、兔血清为一抗,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猪正常膀胱组织、膀胱无细胞基质分别对不同血清的结合情况.结果:实验贵州香猪3只均进入结果分析. ①用生化脱细胞方法可成功制备富含胶原等细胞外基质的膀胱无细胞基质. ②由贵州香猪全层膀胱制备的膀胱无细胞基质对异种血清的抗原抗体反应均为阴性;正常膀胱组织与异种血清均存在抗原抗体结合反应,主要发生于膀胱固有层及肌间隙的血管壁.结论:贵州香猪膀胱可用生化脱细胞方法制备以细胞外基质成分为主的组织工程天然材料;制备成功的膀胱无细胞基质已不存在可能导致异种移植后超急性排斥反应的靶抗原.

  •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细胞学变化

    作者:胡长根;刘强;陈君长;贺西京;王坤正

    目的:观察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兔股骨头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原因.方法:实验于2002-03/2003-06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骨病研究所完成.健康雄性日本白兔18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为12只,皮下注射醋酸氢化泼尼松8 mg/kg,1次/周.对照组6只,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32 mL/kg,1次/周.取股骨头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苏丹Ⅲ染色,光镜下计量空缺骨陷窝数和脂肪分布.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股骨头各系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实验纳入兔18只,实验过程中,实验组死亡2只,进入结果分析16只. ①光镜下两组兔股骨头空缺骨陷窝量的改变:实验组第4,8,12周股骨头软骨下区的皮质下骨小梁内空缺骨陷窝较对照组增多[(21.0±2.6)%比(12.0±1.8)%,(24.0±1.8)%比(12.0±1.3)%,(36.0±1.5)%比(13.0±2.1)%,P<0.01];第8周和12周即可见到小片块状缺失骨细胞的区域. ②光镜下两组之间股骨头脂肪细胞的改变:实验第8,12周实验组兔股骨头内脂肪细胞明显增大,骨陷窝内有被苏丹Ⅲ染成桔黄色的脂肪沉积,两组间均未见有脂肪栓子.两组间股骨头脂肪细胞大小变化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 ③电子显微镜观察两组股骨头超微结构变化:股骨头各系细胞早期(轻者)胞浆和胞核内出现脂质堆积,晚期成骨细胞核膜碎裂染色质溶解,血管内皮细胞胞浆肿胀出现脂滴,毛细血管壁肿胀,质膜结构不完整,可见到明显的裂隙.脂肪细胞核内可见脂滴.小静脉常被异常肥大的脂肪细胞压迫,使管腔骤然变窄.结论: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导致股骨头各系细胞慢性缺血缺氧引起脂肪变性,晚期发生细胞坏死.

  • 可塑性纳米羟基磷灰灰石/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庆大霉素释药系统生物相容性及其安全性评价

    作者:汤善华;靳安民;王永峰;王旭东;于博;丁金勇

    目的:观察可塑性骨修复重建和释药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灰石/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庆大霉素局部释药系统植入动物体内后可能引发的急、慢性全身毒性反应、对动物机体局部组织的影响皮内刺激反应的程度及其细胞毒性和溶血反应,评价其生物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4全部实验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取新西兰大白兔42只,KM小鼠20只,将可塑性纳米羟基磷灰灰石/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庆大霉素释药系统植入动物肌和骨内及动物腹腔注射材料浸提液.可塑性纳米羟基磷灰灰石/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庆大霉素释药系统以具良好可塑性能纤维蛋白胶为微球支架,纳米羟基磷灰灰石为载药核心,外包裹生物相容性好且降解可调控的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及聚乙二醇,承载硫酸庆大霉素制成.按照GB/T16886.1-1997医用植入材料评价标准和所推荐的生物学和动物实验对其进行急性全身毒性实验、植入实验、亚急性及慢性全身毒性实验溶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皮内刺激实验.结果:入选兔42只,鼠2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 ①注射可塑性纳米羟基磷灰灰石/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庆大霉素释药系统浸提液后,在规定的72 h观察期内,小鼠实验与对照组体质量均呈上升趋势,且两组体质量增加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20±0.05,0.19±0.05;0.35±0.07,0.36±0.06;0.52±0.09,0.54±0.10;t=0.460.23,0.54,P>0.05). ②材料埋置动物体内后,植入局部皮肤未见过敏感染及液化坏死征象;未引起明显肝肾功能变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肌酐含量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t=0.775,1.230,0.169,0.650,P>0.0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t=0.081,0.316,0.104,0.326,P>0.05;尿素氮:t=0.6170.840,1.517,0.341,P>0.05;肌酐:t=0.749,0.335,0.614,0.806,>0.05),且实验组内各时相点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F=0.347,P>0.0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F=0.144,P>0.05;尿素氮:F=0.784,P>0.05;肌酐:F=0.467,P>0.05);病理组织切片示材料周围的组织,其炎性变化符合一般的炎症变化转归规律. ③材料浸提液与血液混溶的溶血率为1.2%,低于标准规定的5%.④骨髓基质细胞与材料复合培养组体外培养见细胞形态良好,细胞增值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t=1.584,0.540,0.529,P>0.05). ⑤动物背部皮内注射材料浸提液后均未出现红斑、水肿和坏死,皮肤反应程度得分为0分.结论:可塑性纳米羟基磷灰灰石/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庆大霉素释药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安全性.

  • 60Coγ射线小剂量照射处理异体骨软骨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

    作者:宋希元;牛国栋;亓建洪

    目的:选择60Coγ射线小剂量照射处理异体骨软骨移植物,观察辐射对软骨组织形态的影响和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4在泰山医学院基础研究所完成.选取清洁级2~3月龄的新西兰兔47只,随机取17只作为供体,在内、外侧股骨髁关节面上切取柱状骨软骨块30块,分为5组:非辐射组、2.5 Gy照射组、5.0Gy照射组、7.5 Gy照射组、10 Gy照射组,6块/组.其余30只兔作为受体.非辐射组不采取任何处理措施,剩余4组采用60Co单次照射处理,照射野3.5 cm×3.5 cm,照射距离76 cm,照射剂量分别为2.5,5.0,7.5,10 Gy.照射后将每组移植物分为2份,-份直接进行组织形态学等项目检测,另一份植入受体兔膝关节内.结果:实验选取47只兔,17只作为供体制作柱状骨软骨块移植物30块,剩余30只兔作为受体进入结果分析. ①移植物植入后各组膝关节大体观察:各组修复的关节均恢复原有轮廓,滑膜轻度增生,关节面平滑,与周围正常软骨相比无明显差异,可辨明与周围组织的分界. ②移植物植入后各组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各组均有一定程度的修复,以5.0 Gy照射组修复效果佳. ③③照射后各组移植物中透明软骨细胞计数的定量分析:非辐射组、2.5 Gy照射组、5.0 Gy照射组基本相似(P>0.05),但均明显高于7.5,10 Gy照射组[(1 001.33±62.47),(1 061.50±74.58),(1 075.33±83.87),(893.67±25.52),(882.50±46.75)个,P<0.05]. ④照射后各组移植物中S-100阳性细胞计数的定量分析:2.5 Gy照射组、5.0 Gy照射组基本相似(P>0.05),但均明显高于7.5 Gy照射组、10 Gy照射组及非辐射组[(301.33±18.49),(326.33±41.89),(289.83±22.44),(279.33±18.93),(284.50±27.65)个,P<0.05]. ⑤照射后各组移植物中Ⅱ型胶原含量百分比的测定:非辐射组及2.5,5.0,7.5,10 Gy照射组基本相似[(72.24±3.30)%,(7220±2.16)%,(71.34±2.38)%,(72.66±3.77)%,(72.73±3.48)%,P>0.05]. ⑥照射后各组移植物中Ⅱ型胶原荧光强度定量分析:5.0Gy照射组明显高于2.5,5.0,7.5,10Gy照射组及非辐射组[(29.79±8.91),(16.74±3.55),(18.33±3.79),(19.23±4.74),(16.63±3.39)A,P<0.05].结论:经γ射线辐射处理后,移植物中仍有大量的软骨细胞存活,其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近期效果较好;以5.0Gy照射剂量修复效果佳.

  • 臂丛损伤修复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陈龙菊;李峰;周丽华;吴武田;彭映基

    目的:观察大鼠臂丛损伤修复中脊髓前角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3年在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完成.成年雄性SD大鼠65只,其中对照组5只,实验组60只.建立3种臂丛损伤模型:右C7前根撕脱组(A组);右C7前根撕脱+同侧C5~T1后根离断组(B组);右C7前根撕脱+右C5与C6之间脊髓半横断组(C组).术后1,3,7,14 d采用联合行为评分对各组大鼠的神经缺失症状进行评分;评分后取C7节段脊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星形胶质细胞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选用大鼠65只,其中实验组中C组术后12 d死亡1只,进入实验结果分析共64只. ①臂丛损伤后脊髓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A组<B组<C组,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A组1,3,7,14 d依次为141.5±2.1,150.1±6.4,158.4±5.0,169.3±1.6;B组为156.7±1.9,160.2±1.9,172.5±3.5,190.1±3.2;C组为162.7±5.1,183.3±1.7,191.2±3.7,228.7±4.2;对照组均为127.6±2.2;P<0.01). ②损伤各组联合行为评分1~14 d呈降低趋势. ③A,B,C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与对应组联合行为评分之间均呈负相关(r=-0.956~-0.993,P<0.01).结论:臂丛撕脱伤诱导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持续升高,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神经损伤和修复的全过程.

  • 人工骨合成中生物矿化条件对胶原-磷酸钙复合物组成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作者:黄兆龙;何英;蔡群;郭俊明

    背景:骨组织工程材料的研究是组织工程研究中有成就的领域之一,但人工骨的合成机制研究尚有许多问题不清楚.目的:探讨人工骨合成过程中胶原与磷酸钙的作用机制.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红河学院材料研究室.材料:实验于2003-07/08在红河学院材料研究室完成.胶原(10g/L醋酸溶液);氯化钙、磷酸二氢钠、氢氧化钠、Tris、盐酸等;去离子水.方法:采用液氮冻结-冷冻干燥法,制备胶原-磷酸钙复合物A,B,以及矿化过程中不同时间的状态样品;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胶原-磷酸钙生物矿化动力学曲线,根据曲线规律,确定制备电镜样品时的不同取样时间;根据电镜照片和能谱数据进行机制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胶原-磷酸钙复合物的形貌及其结构随时问的变化规律.结果: ①在搅拌条件下,通过缓慢中和法生成的胶原-磷酸钙复合物A为束状或针状. ②在静态条件下进行生物矿化,形成的胶原-磷酸钙等复合物B在矿化初期为层状结构,与纯胶原的自组装结构相似,碳、氧、磷、钙4种元素的摩尔比依次为:7.26:20:0:2;矿化末期的结构呈致密的条状,有一定的纹理,有很细的沟纹,碳、氧、磷、钙4种元素的摩尔比依次为:11.02:22.5:1.06:2.结论:胶原生物矿化早期,胶原首先与钙离子配位,并按胶原自组装方式形成载钙的层状胶原模板,然后磷酸根在已成形的模板上同钙离子生成磷酸钙;通过控制搅拌条件和作用时间,能够获得到网状结构和针状结构的胶原复合物材料.

  • 缺氧复氧后小鼠缺氧诱导因子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变化

    作者:鲍永霞;吕福祯;马迎军;李家宁

    目的:观察缺氧复氧对小鼠肺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缺氧与血管新生的关系及复氧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5/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动物室进行.实验用雄性昆明小鼠48只,随机分为4组,缺氧3 d组、缺氧6 d组、缺氧复氧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在3个体积分数为0.1的低氧舱内分别放入缺氧3 d组小鼠、缺氧6 d组小鼠、缺氧复氧组(缺氧3 d复氧3 d)小鼠.对照组小鼠在常温常氧环境下饲养6 d.各组小鼠实验结束后麻醉状态下取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小鼠在肺组织中的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的变化.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阳性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根据阳性细胞判断标准分为(-)、(+)、(++)、(+++).结果: ①缺氧时间与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关系:小鼠肺组织中的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缺氧3 d,6 d时的表达呈现递增趋势,随缺氧时间的延长而表达增强(缺氧诱导因子1α阳性率:缺氧3 d组为67%,缺氧6 d组为7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率:缺氧3 d和6 d组均为83%).②缺氧与缺氧复氧对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的影响:缺氧复氧组与缺氧组比较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有显著下降(缺氧诱导因子1α阳性率:缺氧3 d组为67%,缺氧复氧组为5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率:缺氧3 d组为83%,缺氧复氧组为75%)③缺氧诱导因子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关系:缺氧诱导因子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呈正相关(r=0.730,P=0.007).结论:缺氧可以上调小鼠肺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引起血管新生,但它可能是可逆的.

  • 实验室条件下人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技术

    作者:卢宁;朱平;刘玉峰;王刚;张海龙;赵小东

    背景:随着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建立和发展,皮肤不再被认为是单纯的生理屏障,其在机体免疫和内分泌等方面尤为重要.目的:探讨实验室条件下人体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技术,为角质形成细胞的多方面应用提供可靠的细胞来源.设计:开放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临床免疫科和皮肤科.材料:实验于2003-03/2005-03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临床免疫科实验室完成.选取同年4月西京医院泌尿外科门诊收治的1例6岁正常男性术后的包皮为角质形成细胞的来源.方法: ①对表皮细胞分离过程采取两步消化法:首先运用离散酶对全层皮肤进行低温消化,将包皮皮片浸入质量浓度为2.5g/L的Dispase酶中,4℃过夜,次日分离表皮;第二步采用胰蛋白酶和乙二氨基四乙酸的混合液进行消化. ②采用改良的无血清培养技术进行人体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培养基为人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2.5 mg/L牛垂体浸出液+5 μg/L表皮生长因子+438 mg/L谷氨酰胺,其中谷氨酰胺能促进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 ③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进行人角质形成细胞的冻存和复苏,加入无血清培养基制成细胞悬液,调整细胞密度为5×105/mL接种入75 cm2培养瓶中传代培养.置于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进行细胞形态观察.主要观察指标: ①原代和传代细胞的生长情况. ②不同代的角质形成细胞冻存和复苏情况. ③角质形成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结果: ①原代和传代细胞的生长情况:初期细胞悬于培养液中,逐渐细胞贴附于培养皿底部.一般在6~24 h内开始贴壁,细胞以圆形为主,随着时间的延长伸展成椭圆型.3 d左右可见数个角质形成细胞形成的小集落或小集簇,四周可见卫星样表皮细胞增殖,多数细胞为多角形,细胞的均质性和透明度加强.5 d左右细胞融合范围可达70%,9 d左右细胞融合达90%,11d左右细胞完全融合形成细胞膜片.角质形成细胞可在体外稳定培养2~3个月,细胞形态和生长速度无明显改变. ②不同代的角质形成细胞冻存和复苏情况:将不同代的角质形成细胞分别冻存于液氮罐中,3个月后进行复苏,发现角质形成细胞的形态和生长速度无明显改变.③角质形成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显微镜下细胞呈典型上皮样特征,高核浆比例,细胞紧密排列,轮廓清楚折光性好.透射电镜下培养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胞浆内有大量束状张力丝和张力原纤维,可见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胞质周边有短的突起,细胞间有桥粒相连等角化细胞所具有的特点.结论: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在多次传代后仍能够保持正常的形态特征,提示改良的培养角质形成细胞的技术可为实验和临床提供可靠丰富的角质形成细胞来源.

  •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骨水泥增强骨质疏松松质骨性能的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黄伟;安洪;蒋电明;李玉宝;魏杰;秦廷武

    目的:评价新型注射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骨水泥体外增强骨质疏松性松质骨的生物力学性能,从而选择适合临床使用的骨水泥.方法:实验于2001-01/2003-01在重庆医科大学、四川大学纳米生物材料研究中心和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选取5具老年和1具青年的T1-T6脊柱和双侧股骨髁标本,经X线摄片未见明显病理性缺损和破坏.椎体压缩实验:将脊柱标本去除椎间盘和椎体后方成分后仅保留椎体34个. ①老年椎体28个,随机分为4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含量60%的复合骨水泥组(HP1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含量70%的复合骨水泥组(HP2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含量80%的复合骨水泥组(HP3组)、骨质疏松组,7个标本/组;青年椎体6个,作为正常对照组. ②HP1,HP2,HP3组分别注射含量为60%,70%和80%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骨水泥5 mL,骨质疏松组和正常对照组仅作穿刺. ③测定每个标本的载荷-位移数据和压力-位移曲线,采样频率为10 Hz.股骨髁松质骨扭转实验:用于实验的股骨髁10个. ①老年股骨髁8个,随机分为4组:HP1,HP2,HP3组及骨质疏松组,2个/组;青年股骨髁2个,作为正常对照组. ②HP1,HP2,HP3组分别注射含量为60%,70%和80%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骨水泥20 mL,骨质疏松组和正常对照组仅作穿刺.然后将各组股骨髁的松质骨制成10 mm×10 mm×30 mm的松质骨条标本,5个/每组.测定各组的抗扭强度和抗扭刚度.结果:椎体压缩实验中保留34个椎体,股骨髁松质骨扭转实验中选用10个股骨髁,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椎体压缩实验: ①各组屈服强度和大抗压强度的测定:与骨质疏松组比较,HP1,HP2,HP3组均明显提高,HP1,HP2组尤为显著(P均<0.05);但HP1,HP2,HP3组仍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 ②各组抗压刚度的测定:与骨质疏松组比较,HP1,HP2,HP3组均明显提高,HP1,HP2组尤为显著(P<0.05);但HP1,HP2,HP3组仍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HP3组差异显著(P<0.05).股骨髁松质骨扭转实验: ①各组抗扭强度的测定:与骨质疏松组比较,HP1,HP2,HP3组的抗扭强度均明显提高,HP1,HP2组尤为显著(P<0.05);但HP1,HP2,HP3组的抗扭强度仍均低于正常对照组,HP2,HP3组尤为显著(P<0.05). ②各组抗扭刚度的测定:与骨质疏松组比较,HP1,HP2,HP3组的抗扭刚度均明显提高,HP1,HP2组尤为显著(P<0.05):但HP1,HP2,HP3组的抗扭刚度仍均低于正常对照组,HP3组尤为显著(P<0.05).结论:注射型纳米羟基磷灰石与聚酰胺66复合骨水泥材料能够增强骨质疏松松质骨的抗压和抗扭性能,治疗骨质疏松骨折,预防椎体骨折的发生.另外,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含量为60%和70%的复合骨水泥有较好的抗压和抗扭性能,更符合临床应用的需求.

  • 新鲜制备及中长期保存的羊膜细胞外基质结构特征

    作者:罗晓婷;李舒梅;文道源;熊跃玲

    目的:制备并保存羊膜细胞外基质,观察新鲜制备及中长期保存的羊膜细胞外基质的结构特点.方法:实验于2004-01/12在赣南医学院科研中心完成. ①采用目前国际公认的羊膜制备与保存方法,制备并保存羊膜细胞外基质. ②取新鲜制备的羊膜细胞外基质、中期保存的羊膜细胞外基质(4℃恒温冰箱储存备用1周)、长期保存的羊膜细胞外基质(-80℃超低温冰箱中储存备用3个月),通过大体、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及结构特点.结果: ①羊膜细胞外基质大体观察:新鲜制备及中、长期保存的羊膜细胞外基质均为透明、无色、有一定韧性生物膜,其厚度约0.02~0.4 mm. ②光镜观察结果:新鲜制备和经中、长期保存的羊膜细胞外基质可见2层结构:基底膜厚薄不均,无细胞结构;致密层由结缔组织组成.新鲜羊膜与中期保存的羊膜细胞外基质致密层较长期保存的羊膜细胞外基质略厚;新鲜羊膜细胞外基质可见少量成纤维细胞,而中、长期保存羊膜细胞外基质的成纤维细胞较少见. ③透射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新鲜制备与中期保存的羊膜细胞外基质两者的基底膜厚约0.1~0.2μm,致密层厚约30~400μm,其主要结构由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偶见成纤维细胞;长期保存的羊膜细胞外基质的基底膜厚约0.2~0.3 μm,致密层厚约20~400μm,其中致密层的主要成分为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无细胞结构;三者的胶原原纤维结构完全一致. 结论:羊膜经过组织工程技术处理后去除其上皮细胞或使上皮细胞失活,保留基底膜与致密层,形成羊膜细胞外基质.羊膜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是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因其免疫原性低于羊膜并具有抗炎性,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外基质,作为一种细胞黏附的基膜和生物支架,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因此羊膜细胞外基质可作为体外细胞培养的生物载体而应用于基础研究.

  • 表皮生长因子诱导糖尿病难愈性创面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对照观察

    作者:宋振强;王润秀;林源;李峰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对糖尿病难愈性创面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01/2005-12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康复中心住院糖尿病足患者5例(糖尿病组).平均年龄72岁;病程14年,经严格内科及换药治疗创面超过8周仍不愈合.另选同期健康志愿者7人(对照组),平均年龄74岁.实验在广西医科大学实验中心完成.将糖尿病难愈性创面及对正常对照组成纤维细胞于Dulbecco's改良的Eagle's培养基中培养,待细胞培养成对数生长期,分别加入浓度为0.1,0.25,0.5,0.75,1,5,10μg/L的表皮生长因子于Dulbecco's改良的Eagle's培养基中培养24 h,与未加入表皮生长因子的成纤维细胞(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分别改用加有不同浓度表皮生长因子的培养液继续培养,以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各孔细胞在490 nm处的光吸收值(A值)越大表示细胞增殖越强.结果:在不同浓度的表皮生长因子刺激下,两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动均较未加入表皮生长因子的空白对照组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糖尿病组大吸光值为0.35±0.13,表皮生长因子刺激的适浓度为0.5μg/L,对照组大吸光值为0.58±0.07,表皮生长因子刺激的适浓度为0.25μg/L.两组表皮生长因子刺激的适浓度及成纤维细胞大增殖程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6).结论:表皮生长因子能促进糖尿病难愈性创面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但是糖尿病难愈性创面成纤维细胞对于表皮生长因子的增殖应答被削弱.

  • 外消旋聚乳酸及其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特征

    作者:袁野;靳安民;舒小秋;尹东;朱瑜琪

    目的:观察外消旋聚乳酸及其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为改进材料性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5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全军骨科中心完成.选取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外消旋聚乳酸组、20%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组、20%β-磷酸钙/外消旋聚乳酸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将外消旋聚乳酸组、20%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组和20%β-磷酸钙/外消旋聚乳酸组大鼠脊柱两侧肌肉内植入相应试件,对照组只进行同样的手术,但不植入可吸收材料,于术后2,4,8,12周切取植入区组织块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40只SD大鼠全部纳入结果分析.植入材料组织在2周时有轻度炎症反应;4周后,试件周围有纤维组织膜包裹,炎症开始消退;8周时,纤维组织膜增厚,炎性细胞数量进一步减少,以淋巴细胞为主,试件吸收较明显;12周后炎症反应基本消失,未见巨噬细胞积聚现象,纤维组织已长入材料内.各组切片均未见组织变性、坏死和异常增生.结论:外消旋聚乳酸复合材料具有很强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 应用改良Kort法建立猪节段小肠移植动物模型的稳定性评估

    作者:邹小明;闫朝岐;袁友萍;宋茂力;李晓林

    目的:观察应用改良Kort法建立的稳定性猪节段性小肠移植模型的特点.方法:本实验于2004-02/2005-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完成.杂种小猪30只,分为供体、受体各15只.主要采用动脉袖改良吻合口,连续缝合,术后受体不用肝素化等改良的Kort法逆建立比较稳定的猪小肠移植动物模型. ①供体手术:正中切口开腹,盐水纱布保护肠管,将结肠全部切除,按需要保留近段空肠.在肠系膜上动脉下方和腹腔动脉上方两端结扎腹主动脉,穿刺两结扎线之间的腹主动脉,4℃肝素盐水500mL(含肝素100mg、灌洗压力为7.8~9.8 kPa)灌洗,直至肠系膜和肠壁血管床完全透明.在两结扎线之间剪断腹主动脉,获取腹主动脉袖,不灌洗肠腔,切除供体肠管后置于4℃生理盐水中保存. ②受体手术:正中切口开腹,保留十二指肠空肠曲以下10 cm和末段回肠10 cm,切除其余小肠;将供体肠系膜上静脉与受体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将供体腹主动脉袖一端与受体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自动脉袖另一端注入生理盐水,排净腔内气泡后将残端结扎.松开腹主动脉血管夹,将供肠两端分别与受体空肠、回肠行端端吻合.40~45℃生理盐水冲洗腹腔,直至吸引出的冲洗液变温暖为止. ③术后评估:观察猪的一般状态、生存时间及并发症.术后第7天,如受体存活,可认为手术成功.结果:受体15只杂种小猪均进入结果分析. ①节段性小肠移植手术成功率为80%(12/15). ②失败原因:静脉血栓1只,失血1只,其他原因1只.12例存活超过7 d,平均存活了9 d左右,长存活超过14 d. ③模型制作操作技术特点:供体小肠保存时采用血管适灌洗压力7.8~9.8 kPa进行单纯血管灌洗;受体术前禁食8~10 h;吻合时移植肠管置于腹外,用冰盐水纱布包裹;吻合过程中间断向肠管表面滴注4℃生理盐水降温处理.结论:应用改良Kort法建立的猪节段小肠移植动物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关键词: 移植 小肠 模型 动物
  • 雪腐镰刀菌烯醇能干扰培养软骨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44的表达

    作者:孙健;曹峻岭;杨旭东;孟列素

    背景: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硒缺乏与大骨节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透明质酸的代谢直接影响着蛋白聚糖的聚合和软骨的正常结构与功能.透明质酸代谢的关键环节是与软骨细胞表面透明质酸受体的结合.软骨细胞膜上的CD44作为透明质酸的主要受体,其表达直接影响透明质酸的代谢,继而影响软骨基质代谢,对维持软骨基质的结构与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的:探讨大骨节病有关病因因素对靶组织细胞的损伤和保护作用以及引起软骨细胞变性坏死的机制.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材料:实验于2002-10/2004-07在西安交通大学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选择30 d龄的新西兰纯种幼兔1只,手术截取兔肱骨、股骨和胫骨.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法于体外再建软骨组织模型,并加入不同浓度的大骨节病可疑致病因子雪腐镰刀菌烯醇和保护因子硒,检测软骨细胞膜上透明质酸受体CD44和细胞培养液中可溶性CD44.主要观察指标: ①软骨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44镜下观察. ②软骨细胞培养液中可溶性CD44浓度.结果: ①软骨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44镜下观察:软骨细胞膜上CD44的表达随着雪腐镰刀菌烯醇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加硒后有增加趋势. ②软骨细胞培养液中可溶性CD44浓度:细胞培养液中可溶性CD44浓度随雪腐镰刀菌烯醇浓度升高逐渐降低,但高浓度组出现了增高,加硒后趋势不变;除空白对照组与加硒对照组外,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雪腐镰刀菌烯醇能干扰软骨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44表达,进而引起软骨细胞外基质代谢紊乱;补硒能够拮抗雪腐镰刀菌烯醇对软骨细胞的损伤,但作用有限.

  • 续断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细胞毒性检测

    作者:吴燕峰;程志安;沈慧勇;罗懿明;李庆明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续断含药血清的细胞毒性及其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1/07在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脐血库、医学研究中心以及中山医科大学放免检测中心完成. ①制备大鼠含药血清:取雌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续断组6只,空白对照组8只,雌激素组4只,按体质量分别给予续断生药、生理盐水、雌激素灌胃3 d后取血,离心后取上清液. ②根据文献方法分离、培养人的原代成骨细胞. ③含药血清细胞毒性的观察:成骨细胞按1.0×10s L-1密度接种培养24 h,换成无血清培养液24 h后,用含不同续断浓度(100%,50%,25%,12.5%,6.25%,3%)的大鼠血清处理细胞.采用直接计数法和四氮唑蓝法观察不同浓度续断含药血清的细胞毒性. ④细胞增殖的定量分析:将培养人成骨样细胞用不同组大鼠血清稀释,分为5%,10%和20%续断组,5%,10%和20%雌激素1组,5%,10%和20%空白对照组,5%,10%和20%雌激素2组.采用氚-胸腺嘧啶和四氮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①续断含药血清细胞毒性的观察结果:直接计数表明含续断血清浓度12.5%和25%时,细胞生长数量多,四氮唑蓝法测定A值高. ②续断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氚-胸腺嘧啶掺入法显示10%续断组,10%,20%雌激素1组,各浓度雌激素2组细胞增殖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5%雌激素1组和5%续断组(P<0.01);四氮唑蓝法显示10%,20%续断组,10%,20%雌激素1组,10%,20%雌激素2组细胞增殖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5%雌激素1组和5%续断组(P<0.01).结论:高剂量续断对成骨细胞增殖产生抑制作用,低剂量无明显影响,中剂量续断对细胞增殖的刺激作用强.

  • 人发角蛋白复合聚乳酸棒的力学强度及体内降解

    作者:尹东;靳安民;赵卫东;黄文华;余磊;原林

    背景:生物可降解内固定材料已应用于临床,但目前仅用于非承重骨的内固定.研究一种具有较高的初始力学强度和早期降解速度缓慢,并能用于承重骨内固定的器材是临床所需要的.目的:对自行研究的人发角蛋白复合聚乳酸骨折内固定棒进行初始机械力学强度测试和动物体内降解观察.设计:重复测量设计.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中心,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2-09/2003-10在南方医科大学完成.选择54只成年SD大鼠.方法: ①利用MTS-858 Mini Bionix型生物力学测试机分别对20根人发角蛋白复合聚乳酸棒的剪切强度、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进行测试,了解人发角蛋白复合聚乳酸骨科内固定棒的初始机械力学性能. ②108个人发角蛋白复合聚乳酸试件随机植入54只SD大鼠双侧脊旁皮下组织中,分别于术后1,2,4,8,12,16,20,24,28周取出(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测量重量损失,了解人发角蛋白复合聚乳酸在SD大鼠体内的降解情况.主要观察指标: ①人发角蛋白复合聚乳酸骨折内固定棒的力学强度. ②人发角蛋白复合聚乳酸骨折内固定棒动物体内降解情况. 结果:5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 ①人发角蛋白复合聚乳酸骨折内固定棒具有良好的初始机械力学强度,其剪切强度为241 MPa,弯曲强度为358 MPa,弯曲模量为13 GPa. ②人发角蛋白复合聚乳酸在SD大鼠体内可以良好的降解,早期降解较慢,而晚期降解较快.结论:人发角蛋白复合聚乳酸骨科内固定棒具有良好的初始力学强度,且在体内可以良好的降解.

  • 藻酸钙凝胶为载体体外短期培养羊软骨细胞的生物学性状

    作者:郭全义;卢世璧;张莉;袁玫;眭翔;许文静

    目的:观察以海藻酸钠为载体的成年羊软骨细胞移植前体外短期培养的生物学性状.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11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 ①取成年山羊关节软骨,酶消化法得到原代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扩增,选用培养的第2,3代羊关节软骨细胞与12 g/L海藻酸钠混合,种植密度为2×109L-1,将102 mmol/L氯化钙溶液滴入软骨细胞藻酸钠悬液,形成藻酸钙软骨细胞凝胶,用软骨细胞培养液培养. ②3,6,9,12 d分别取凝胶,测定DNA、蛋白聚糖含量,并行苏木精-伊红、藩红花O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①藻酸钙凝胶中细胞的光镜形态学观察:软骨细胞在藻酸钙中呈丛状或球状生长,细胞在整个培养过程维持球形状态. ②复合软骨细胞的藻酸钙凝胶的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测定结果:木精-伊红染色可见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群增多变大;藩红花O染色显示软骨细胞周围存在不断增大的橙红染区,提示软骨细胞分泌蛋白聚糖含量持续增加.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 ③软骨细胞藻酸钙凝胶培养过程中DNA及蛋白聚糖含量的测定:随时间的延长,DNA的量逐渐增加,说明藻酸钙中的软骨细胞在不断增殖.藻酸钙中软骨细胞分泌的特异性基质蛋白聚糖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多,象征着软骨细胞表型的稳定.结论:成年羊软骨细胞在藻酸钙中短期培养生长增殖良好,藻酸钙能保留羊软骨细胞表型,具备植入体内的条件.

  • 异体冷冻干燥松质骨移植治疗脊柱结核的中长期随访

    作者:陆宁;王岩;肖嵩华;张永刚;卢世璧

    目的:了解将异体冷冻干燥松质骨装填于钛网内,用于胸、腰椎结核手术前路支撑植骨,在完成脊柱重建和促进骨愈合方面的作用.方法:选择1999-01/2005-03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接受胸、腰椎结核病灶根治性清创,并采用冷冻干燥异体松质骨进行植骨融合的胸、腰椎结核患者24例进行信件和电话随访,其中19例患者完成随访.胸椎结核11例,腰椎结核8例.胸椎结核患者采用前方经胸腔入路或前方经胸膜外入路(用于T12的显露)进行病灶清除,钛网加异体骨植入,前路内固定.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前方经腹膜后入路,钛网加异体骨植入,前路或前、后联合内固定.采用钛网菱形网格沉入终板的相对比值来表示钛网的沉降值,钛网菱形网格高度的测量值为9 mm.分别测量钛网在头侧和尾侧终板上的沉降值.评估异体骨的融合情况:Ⅰ级为骨质融合,并有骨小梁影像;Ⅱ级为植骨完好,未见完全的骨质重塑和融合,但交界面没有透光区;Ⅲ级为植骨完好,但在移植骨的上、下端与受区骨的交界面处有透光区;Ⅳ级无任何骨融合迹象,移植骨吸收.结果:19例患者接受至少30个月的随访(30~73个月),平均随访51.2个月,随访率79.2%.①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6~26 d(平均10.1 d). ②终随访患者的X射线片显示钛网在头侧终板的下沉为(0.60±0.06)个菱形网格高度,在尾侧终板的下沉为(0.40±0.06)个菱形网格高度,钛网平均总下沉高度为1.0个菱形网格高度,即绝对高度为9mm. ③19例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均观察到骨融合现象,X射线片显示在钛网旁可见骨桥形成,或者钛网两端与椎体的交界面模糊.胸椎骨融合Ⅰ级9例,Ⅱ级2例;腰椎骨融合Ⅰ级6例,Ⅱ级2例.结论:异体冷冻干燥松质骨装填入钛网或人工椎体可有效地应用于脊柱结核的前路椎体重建术,为了使植骨达到良好的再生和重塑,应进行稳固的内固定.

  • 自体腓骨移植修复重建肩腕关节肿瘤性骨缺损

    作者:吕海;景宗森;金大地;别曼

    目的:观察不带血管蒂的自体腓骨移植在肩腕关节重建中的应用和长期疗效.方法:于1985-12/2003-12对南方医院23例肱骨近端,19例桡骨远端骨肿瘤患者分别进行囊内刮除或瘤段切除,采用不带血管蒂的自体近端腓骨移植重建肩、腕关节,术中采用自体腓骨支撑内固定或4孔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定期随访,X射线片复查,观测患者肩及腕关节活动度.采用国际骨骼肌肉肿瘤协会评分系统进行术后功能评价,满分为30分.结果: ①42例术后经平均6年8个月的随访,仅3例患者出现肿瘤原位复发. ②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功能评价,国际骨骼肌肉肿瘤协会评分系统评分保留关节面的肱骨近段肿瘤切除重建术后为23~30分(平均28分);腓骨近段移植重建肩关节术后为13~21分(平均16分);腕关节重建为16~28分(平均23分). 结论: ①不带血管的腓骨移植在肩、腕关节重建及近关节骨缺损重建中,是一个较理想的选择方案. ②对于肱骨近端良性肿瘤,应尽量采用保留肩关节面,自体腓骨支撑重建的方法. ③对于桡骨远端的肿瘤,腓骨近段重建腕关节可取得较好的外观和功能,可全部采用瘤段切除.腕关节重建手术.

    关键词: 腕关节 腓骨 移植
  • 再生丝素纤维的力学性能及其生物可降解特征

    作者:左保齐;吴徵宇

    背景:再生丝素纤维溶解过程中丝素蛋白的分子量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降解,致使再生丝素纤维至今未进入实用阶段.目的:获得生物可降解的再生丝素纤维.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丝绸工程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材料:下脚蚕丝由苏州丝绸进出口公司提供.方法:2003-01/2004-12在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丝绸工程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完成.通过控制废弃天然丝素纤维在中性盐溶解时分子量的变化、湿法纺丝工艺条件和牵伸倍率方法纺制具有一定力学性能和生物可降解的再生丝素纤维.具体步骤: ①制备丝素. ②制备纺丝液. ③再生丝素纤维湿法纺丝. ④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溴化锂溶解后丝素溶液的分子量. ⑤测定丝素纤维的结晶度和取向度. ⑥测定再生丝素纤维的力学性能. ⑦测定丝素纤维的体外酶降解率.主要观察指标: ①经溴化锂溶解的丝素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 ②X射线衍射结果. ③再生丝素纤维的体外酶降解率.结果: ①经溴化锂溶解后,丝素蛋白纺丝液的分子量主要分布在10万以下. ②在再生丝素纤维湿法纺丝的凝固、牵伸过程中,丝素的构象从无规卷曲转变为分子链中β-折叠和无规卷曲/α-螺旋构象共存. ③用放线菌酶对六氟异丙醇法纺制的再生丝素纤维的体外酶降解实验表明,再生丝素纤维其30 d的降解率为37.16%,天然丝素纤维的30 d的降解率为10.70%.结论:通过控制再生丝素纺丝液分子量、湿法纺丝工艺条件和牵伸倍率方法,可纺制具有一定力学性能和生物可降解的再生丝素纤维.

  • 高密度多孔聚乙烯植入修复眶壁爆裂性骨折并发眼球内陷畸形术后视功能评估

    作者:任敏;滕利;归来;张智勇;丁波;吴国平;卢建建;杨锴

    背景:爆裂性骨折常见的并发症是眼球内陷,其次是复视和视力下降.由于治疗结果不甚满意和手术并发症的存在,对于修复材料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论.目的:应用高密度多孔聚乙烯Medpor植入体薄片植入进行眶壁缺损修复,观察其对外伤性眶壁爆裂性骨折继发眼球内陷畸形的修复效果,评估术后患者的视功能恢复情况.设计:前后对照观察.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创伤修复美容中心.对象:选取1996-12/2004-03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创伤修复美容中心收治的外伤性眶壁爆裂性骨折继发眼球内陷畸形患者56例,为拳击或车祸所致,根据病史、X线片、二维和三维CT检查确诊.合并颧骨、鼻骨或其他部位骨折24例;合并复视患者34例;视力较受伤前降低35例.方法: ①植入手术:全部患者沿睫毛缘下2 mm平行下眶缘作3 cm长的切口,于眶缘下方顺下眶缘切开骨膜,用剥离子沿内下眶壁向眶尖方向潜行剥离.暴露骨折部位后,松解嵌入上颌窦的眼球组织并使其复位,切断眶骨膜与眶骨间的粘连,可进一步显露眶下缘、眶底,使之成为骨膜下间隙,便于眶底和内下壁的移植体修复.在充分显露眶底和眶组织还纳复位后,采用高密度多孔聚乙烯Medpor植入体薄片植入进行眶壁缺损修复,植入体的大小应以大于缺损周缘2 mm为宜.术中如需配合其他部位手术可一并进行.术毕用可吸收线局部适度加压包扎.术后以甘露醇、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来减轻眶内容物水肿,降低眶内压. ②功能测评:复视:复视完全消失为治愈;有所改善但仍残留部分复视为好转;复视无改善为无效.眼球内陷:双眼球突出度相差在2 mm以内为明显改善;患侧眼球较健侧内陷程度在2 mm以上为无明显改善.主要观察指标: ①术后患者眼球内陷矫正情况. ②术后患者复视改善情况. ③术后患者视力改善情况.结果: ①56例患者术后眼球内陷畸形均得到明显改善. ②34例复视患者中27例治愈. ③35例视力下降患者中9例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无复视加重和视力下降现象.全部病例经2月~5年随访眼球内陷程度均稳定在2 mm以内,无畸形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高密度多孔聚乙烯Medpor植入体组织相容性好、并发症少、视功能恢复好,可作为眶壁骨折修复术的首选植入物.

  • 四肢骨肿瘤切除后应用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修复骨缺损

    作者:杨祚璋;许建波;詹辉;袁涛;张晋煜;钱保生;李文忠

    背景:近年来同种异体骨移植技术的发展为各种原因造成的大段骨关节缺损的修复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目的:探讨四肢骨肿瘤切除后采用大段异体骨移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修复骨缺损的疗效.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单位:云南省肿瘤医院骨科.对象:选择1998-04/2003-02云南省肿瘤医院骨科进行的骨肿瘤病灶清除、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加同种异体骨移植术的患者18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恶性骨肿瘤15例,瘤样病损3例.干预:同种异体骨处理来源于新鲜尸体骨(由云南省肿瘤医院制备、保存).完整切除肿瘤骨段后,于骨缺损处植入同种异体骨,依次置入远端及近端锁钉,骨接合部植入自体松质骨粒促进骨端愈合,肱骨上端半关节移植,主要行肩袖及三角肌重建;膝关节半关节移植,应重新附丽重要肌肉、韧带.术后外固定4~6周,循序渐进功能锻炼.于术后3,6,12个月及随访时进行疗效评定.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按Mankin评定标准评估(分为优,良,中,差).主要观察指标: ①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结果. ②不良事件和副反应.结果:18例患者,平均随访32个月,均进入结果分析. ①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结果:根据Mankin提出的评定标准,本组优7例,良6例,中4例,差1例.6和12个月检查见骨痂和核素浓集逐渐增多,10~14个月生长骨痂可覆盖骨端,并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完成替代爬行. ②不良事件和副反应:本组患者中无瘤存活16例,2例分别于术后12个月和18个月死于原发病变和肺转移.其余患者患肢均无感染、骨不连接、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无一例肢体短缩.半关节移植者关节活动稍受限,关节稳定.结论:此手术方法使固定节段具有高度的内在稳定性,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影响肩、膝等关节的负重功能,适合于四肢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修复.

  • 兔气管纤毛上皮细胞原代培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体外生长规律

    作者:张龙芳;崔鹏程;陈文弦;刘智;李贵泽;孙永柱

    目的:建立兔气管纤毛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模型,观察其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并确定其体外生长规律.方法:实验于2005-03/07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中心实验室完成. ①纤毛上皮细胞提取及培养:日本大耳兔20只,利用酶消化法分离获取兔气管纤毛上皮细胞,无血清生长因子培养基(成分:DMEM:Ham'sF12为1:1,并加入以下激素及生长因子:10 mg/L胰岛素、5 mg/L转铁蛋白、20μg/L甲状腺素、0.4 mg/L氢化可的松、7.5 mg/L内皮细胞生长支持物、25 μg/L表皮生长因子、1 mmol//L-谷氨酰胺,100IU/mL青霉素,50 mg/L链霉素)体外培养. ②细胞纯度及鉴定:用抗角蛋白单克隆抗体进行SP法免疫细胞化学反应,二氨基联苯胺显色阳性为上皮细胞.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表面结构.结果: ①气管上皮细胞的分离:酶低温消化加刷洗法获得的气管上皮细胞数量较多,呈圆形,较大,悬浮旋转. ②气管上皮细胞生长状态和形态特征:套皿接种细胞24 h后,贴壁率约为60%,细胞增大,并进入分裂相.五六天后细胞增殖旺盛,部分无纤毛上皮细胞汇合呈多角形铺路石样相嵌生长,在相差显微镜下放大200~400倍清晰可见纤毛呈海葵样向心摆动活跃,第3周纤毛逐渐消失成遗迹,细胞凋亡. ③纤毛细胞的电镜观察:可见纤毛由细胞顶膜伸出,大部分集结成束,除纤毛外,还有稠密的较细短的微绒毛由细胞顶膜伸出. ④气道上皮细胞的免疫细胞化学鉴定:抗角蛋白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达(91±3)%.结论:酶消化法分离、无血清生长因子培养基培养,可以建立兔气管纤毛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模型,具有成为气管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应用价值.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方法的比较

    作者:迟作华;张洹;陆琰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过程中佳的分离方法.方法:留取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04-10/2005-06健康供者的骨髓10份,分别采用羟乙基淀粉沉淀法,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法,氯化铵裂解红细胞法,全骨髓法四种方法分离骨髓有核细胞,观察四种方法在细胞出现伸展的时间,原代培养的时间方面的差异,流式细胞仪对培养得到的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表面标志检测.结果: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羟乙基淀粉沉淀法10份标本全部培养成功,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法10份中有9份得到间充质干细胞,氯化铵裂解红细胞法10份中仅1份得到间充质干细胞,全骨髓培养法10份中有3份得到间充质干细胞.②羟乙基淀粉沉淀法细胞出现伸展和原代培养的时间短于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法[羟乙基淀粉沉淀法:(54.0±3.0)h,(12.4±1.4)d;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法:(74.0±5.2)h,(14.6±0.9)d,P<0.01].③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表达CD13,CD29,CD44,不表达造血细胞的标志CD45,CD34.结论:经比较羟乙基淀粉沉淀法明显优于其他分离方法,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过程中建议使用此种物理沉降方法分离骨髓有核细胞.

  • 酶消化法获得成年豚鼠膀胱卡哈尔间质细胞样细胞的体外原代培养及其特征鉴定

    作者:沈文浩;熊恩庆;李为兵;卢根生;宋波;金锡御

    目的:建立成年豚鼠膀胱卡哈尔间质细胞样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为进一步观察其电生理特性提供目标细胞.方法:实验于2005-04/08在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①细胞提取:取1~2个月龄成年豚鼠2只,雌雄不限.麻醉状态下处死,下腹部10g/L碘伏消毒后,即刻由腹部正中切口、于膀胱颈处取出膀胱,于解剖显微镜下仔细剔除膀胱外膜,纵行剖开膀胱、去除膀胱黏膜,将膀胱肌层置入含双抗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浸泡10 min.将上述处理的肌层组织剪成1 mm3小块,在含双抗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漂洗2次;换入10g/L胶原酶P溶液,盖紧瓶盖,置入37℃培养箱中消化30min,完全消化溶解后,移入离心管中离心. ②细胞培养:细胞沉淀中加入新鲜配制的达尔伯克(氏)改良培养基溶液(含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吹打后按每瓶(容积25 mL)含(25~30)×104活细胞接种在培养瓶内,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孵箱内静置培养;细胞接种第2天,可见胞体为梭形并有两个细胞突起的细胞贴壁,平滑肌细胞尚未贴壁.将未贴壁的平滑肌细胞转移至另一培养瓶,孵箱内静置3 d后,可见平滑肌细胞贴壁. ③培养细胞的观察与鉴定: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结果: ①体外培养第2天可见胞体为梭形且胞体两极有两个细长突起的细胞贴壁,该类细胞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平滑肌肌动蛋白染色阴性,确认为豚鼠膀胱卡哈尔间质细胞样细胞. ②逼尿肌细胞3 d后贴壁,呈成纤维形生长,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染色阴性.结论:用酶消化法可获得成年豚鼠膀胱卡哈尔间质细胞样细胞,并在体外条件下生长,可用于卡哈尔间质细胞样细胞的电生理特性观察.

  • 维甲酸诱导MESPU35胚胎干细胞系定向分化神经细胞的佳条件

    作者:秦茂林;蔡文琴;姚忠祥

    背景:神经轴突再生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必须克服的困难之一,包括移植神经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和许旺细胞等在内的细胞移植疗法已取得显著疗效,然而供体细胞不足的瓶颈限制了其发展.目的:观察维甲酸诱导MESPU35胚胎干细胞分化过程,找到其佳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条件.设计:非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0-01/05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完成.发情期昆明种小鼠18只,雌12只,雄6只,2:1同笼交配,阴栓检出日记为受孕1d.MESPU35胚胎干细胞株.方法:孕13~16 d的小鼠胚胎,去头,胸腹腔脏器及四肢后,制备饲养层细胞.①采用饲养层贴壁培养增殖MESPU35胚胎干细胞,经典4-/4+法(即拟胚体自然生长4 d,不加维甲酸,随后4 d添加维甲酸诱导形成高比例神经拟胚体的方法)诱导其神经定向分化,不同浓度血清培养拟胚体,相差显微镜观察不同血清浓度下神经样拟胚体并计数.②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各个分化时相点(5,9,14 d)和不同维甲酸浓度下分化细胞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仪计数分化神经细胞比例.主要观察指标:①维甲酸诱导MESPU35胚胎干细胞分化后神经拟胚体形成中突起和细胞体长度估计测量.②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分化细胞形态观察及流式细胞仪测量分化细胞比例.结果:①相差显微镜观察发现不同血清浓度对拟胚体形成后神经定向分化有一定影响,血清浓度过高和过低降低了拟胚体神经分化比例,5%血清浓度分化比例高.②免疫细胞化学观察维甲酸诱导MESPU 35胚胎干细胞分化形成的NF 200阳性细胞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的比例随分化时相点和维甲酸浓度升高而升高,NF 200阳性细胞形态由无突起变为多极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突起由短变长,后联结成网状.③流式细胞仪检测分化产生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NF 200阳性细胞比例变化类似免疫细胞化学.结论:维甲酸配合合适的血清浓度、分化时相点等条件能够诱导MESPU 35胚胎干细胞高比例神经分化,其分化调节以浓度依赖模式和时间依赖模式进行.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必须克服的困难之一,包括移植神经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和许旺细胞等在内的细胞移植疗法已取得显著疗效,然而供体细胞不足的瓶颈限制了其发展.目的:观察维甲酸诱导MESPU35胚胎干细胞分化过程,找到其佳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条件.设计:非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0-01/05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完成.发情期昆明种小鼠18只,雌12只,雄6只,2:1同笼交配,阴栓检出日记为受孕1d.MESPU35胚胎干细胞株.方法:孕13~16 d的小鼠胚胎,去头,胸腹腔脏器及四肢后,制备饲养层细胞.①采用饲养层贴壁培养增殖MESPU35胚胎干细胞,经典4-/4+法(即拟胚体自然生长4 d,不加维甲酸,随后4 d添加维甲酸诱导形成高比例神经拟胚体的方法)诱导其神经定向分化,不同浓度血清培养拟胚体,相差显微镜观察不同血清浓度下神经样拟胚体并计数.②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各个分化时相点(5,9,14 d)和不同维甲酸浓度下分化细胞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仪计数分化神经细胞比例.主要观察指标:①维甲酸诱导MESPU35胚胎干细胞分化后神经拟胚体形成中突起和细胞体长度估计测量.②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分化细胞形态观察及流式细胞仪测量分化细胞比例.结果:①相差显微镜观察发现不同血清浓度对拟胚体形成后神经定向分化有一定影响,血清浓度过高和过低降低了拟胚体神经分化比例,5%血清浓度分化比例高.②免疫细胞化学观察维甲酸诱导MESPU 35胚胎干细胞分化形成的NF 200阳性细胞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的比例随分化时相点和维甲酸浓度升高而升高,NF 200阳性细胞形态由无突起变为多极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突起由短变长,后联结成网状. ③流式细胞仪检测分化产生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NF 200阳性细胞比例变化类似免疫细胞化学.结论:维甲酸配合合适的血清浓度、分化时相点等条件能够诱导MESPU 35胚胎干细胞高比例神经分化,其分化调节以浓度依赖模式和时间依赖模式进行.

  • 应用免疫磁珠法分离人胚胎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作者:耿东进;陈军浩;陈蕾蕾;张乐;周锦勇;刘勇;顾香芳;韩鹂

    目的:从流产胚胎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并培养、扩增和进行鉴定,为神经干细胞移植寻找源泉.方法:实验于2001-02/2005-06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完成.收集流产的胎儿脑组织,制备人胚胎大脑组织细胞悬液,免疫磁珠法分离神经干细胞,实验设计共随机选择24个分离的单个神经干细胞通过反转录酶聚合链反应技术的方法用DNA扩增仪检测单个细胞中nestin神经干细胞标记物,以beta actin为内参对照.结果:分离的人胚胎神经干细胞生长、扩增正常,nestin阳性细胞纯度极高.结论:免疫磁珠法对胚胎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神经干细胞鉴定中的应用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途径.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平滑肌细胞的实验

    作者:张金明;何涛;黄红军

    目的:探讨新西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不同条件下定向分化为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5在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实验中心完成.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通过添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进行体外直接诱导以及与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不同比例(根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数量比,共培养诱导分为4:1组、2:1组以及1:1组.每6孔作为1个诱导组,每孔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终浓度为1×108 L-1,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相应终浓度分别为0.25×108 L-1、0.5×108 L-1及1×108 L-1)进行共培养两种方法诱导干细胞分化为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培养2 d后的细胞爬片进行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测定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抗体表达,全程避光进行.完成染色后,立即进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镜检.每孔爬片随机取5个视野,计算出每孔中Hoechst33342与FITC(或Cy3)双阳性细胞数及Hoechst33342单阳性的细胞数的比值以计算每孔的诱导率,应用SPSS软件进行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的生长特性、形态及鉴定:组织块贴壁后细胞渐游出,呈梭形或长条形,原代细胞汇合90%约需16~19 d,传代后生长加快,90%汇合时1:2传代后约3 d可再次传代.细胞融合时呈现典型的"峰-谷"样形态.传至10代之后细胞生长放缓,胞体渐变宽大,胞内颗粒增多.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特异性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抗体见绝大部分细胞呈阳性.②直接诱导以及共培养诱导的初步分析结果:骨髓问充质干细胞之细胞核标记良好,诱导后见胞浆表达多量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抗体,与阳性对照组相似;高倍镜下可清晰见平滑肌肌动蛋白肌丝,而阴性对照组只有核显色,无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抗体表达.③不同组别诱导率方差分析S-N-K检验得各组总体均数差异性检验的(F=44.831,P<0.05),表明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共培养1:1组效率高,依次是共培养2:1组、共培养4:1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低,后两者间诱导效果在统计学上无差别.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添加生长因子和共培养的方法诱导分化为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其中以共培养的方法效率较高.

  • 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88例近期结果报告

    作者:黄红云;陈琳;王洪美;张健;张峰;刘彦铖;郗海涛;谭可;顾征;宋英伦;李荧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3-01/2005-0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二科和北京西山医院神经疾病研究治疗中心收治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88例.早期在脊髓病变处分两点共注入50μL嗅鞘细胞悬液,细胞数共约1×106个.后改为在双侧大脑放射冠处各注射50 μL嗅鞘细胞悬液,细胞数共约2×106个.术前和术后近期(2~4周)进行神经功能评定和肌电图检查.神经功能评定采用国际统一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功能评分标准(ALSFRS).结果:88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术前ALSFRS(20.69±9.32)分与术后2~4周(23.96±9.06)分比较,72例患者(81.8%)的神经功能呈稳定或改善(P<0.001).63例(71.6%)术后行肌电图检查的患者显示术后自发电位减少或消失,收缩时肌电波幅较术前明显降低,电位密度明显增加.结论:嗅鞘细胞移植安全可行,术后2~4周能阻止或逆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病情恶化.

  • 骨髓单个核细胞不同植入方式致大鼠心功能恢复结果的差异

    作者:唐俊明;谢祁阳;王明江;杨晶;王家宁

    目的:在结扎大鼠冠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的基础上,通过4,6-联脒-2-苯基吲哚标记骨髓单个核细胞,初步观察外周静脉植入与局部注射植入骨髓单个核细胞对心脏功能恢复的疗效差异,及其在心肌梗死区域的分布情况.方法:实验于2002-01/2003-10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生理学系血液生理研究室完成.选取清洁级近交系3月龄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心肌梗死对照组、静脉注射移植组、局部注射移植组,10只/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建立冠脉结扎心肌梗死模型.术后1周,心肌梗死对照组不给药,静脉注射移植组静脉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局部注射移植组局部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术后1个月通过心功能检测比较不同移植方式对整体心功能恢复的差异,镜下观察移植的4,6-联脒-2-苯基吲哚标记细胞在心肌梗死区的分布特征及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图像分析系统评价各组左心室心肌梗死面积、心室壁厚度、新生血管的变化.结果:实验选用大鼠4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 ①骨髓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在心肌梗死大鼠体内的分布:大部分布在心肌梗死区及其周围,脾脏以及骨髓也有分布,而肺、肝、肾等组织器官中未发现标记细胞. ②术后1个月心肌梗死区移植细胞的鉴定:静脉注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细胞核呈蓝色,细胞数目少;局部注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细胞核呈蓝色,细胞数目多. ③术后1个月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切片的病理形态学观察:正常对照组心肌排列有序,未见坏死等改变;心肌梗死对照组心肌组织明显纤维化,心室壁明显变薄;静脉注射移植组心室壁变厚,恢复的心肌位于梗死区中心和/或周边;局部注射移植组新生和或恢复的心肌位于梗死区中心和/或周边,心室壁明显变厚. ④术后1个月不同移植方式对心肌梗死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对照组、静脉注射移植组、局部注射移植组动脉收缩压、动脉舒张压、左室收缩压、左室压力大上升及下降速度均显著降低,左室舒张末压明显升高(P<0.05),局部注射移植组为显著(P<0.05). ⑤术后1个月不同移植方式对心肌梗死大鼠左心室心肌梗死面积、室壁厚度、心肌梗死区域毛细血管生成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局部注射移植组、静脉注射移植组左室心肌梗死面积均显著降低(P<0.05),左心室厚度均显著增厚(P<0.05),梗死区新生的毛细血管均显著增多(P<0.05),且局部注射移植组为明显(P<0.05).结论:静脉移植或局部注射植入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主要分布于心肌梗死大鼠体内的心肌梗死区域,采用局部注射梗死区细胞数目明显多于静脉移植.两种移植方式均能促进宿主心脏缺血等损伤病灶的血管增殖与血管新生,但局部注射修复心肌梗死的效果明显优于外周静脉移植.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胚胎干细胞来源神经干细胞增殖的促进

    作者:杨树法;王淑玲;肖志峰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10/2005-05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干细胞研究中心完成.小鼠胚胎干细胞在不含有白细胞抑制因子的条件下形成类胚体,经过7 d选择性培养得到神经干细胞,利用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神经干细胞标志物nestin以及sox-2的表达情况;将神经干细胞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共培养,通过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掺入的方法测定细胞的增殖速度;在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存在的情况下,利用受体2中和抗体或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特异性抑制剂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观察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作用.结果:经鉴定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干细胞(95±3)%以上表达神经干细胞标志物nestin以及sox-2,该细胞在体外可以传代.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共培养后,发现随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的升高神经干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加快.通过中和抗体或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特异性抑制剂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可以阻断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作用.结论:实验中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得到了高纯度的神经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够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条件下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关系

    作者:黄定强;杨大鉴;黎万荣;胥方元;欧小毅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定向诱导分化条件下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分化的特征及相互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4在泸州医学院心肌电细胞实验室完成.日本大耳兔10只,经兔髂嵴无菌抽取骨髓,采用Percoll液进行梯度离心法和体外细胞贴壁分离培养法相结合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分离、纯化,将获得的原代和传代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用含成脂诱导剂和含成骨诱导剂的改良的伊格尔培养基进行实验组(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定向诱导培养,对诱导培养后的细胞进行生长形态学特征观察),对照组(采用不加成脂、成骨诱导剂的伊格尔培养基),两组进行成脂及成骨诱导后的苏丹脂肪染色、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胞外矿化基质测定,并进行细胞成脂和成骨率比较.结果:从10只实验动物中均成功提取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中有2只动物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原代培养时出现污染,8只获得成功进入结果分析. ①在经过21d成脂诱导培养后实验组的许多细胞胞浆内均出现较多的高折光性的脂滴,苏丹脂肪染色呈橘红色,同时Kossa法也检测出少许成骨分化,其比例为70%(28/40)干细胞可转化为含有脂滴的脂肪细胞;10%(4/40)干细胞转化为含有钙结节的成骨细胞. ②经过21 d向成骨诱导培养后实验组出现一些细胞基质逐渐堆积、并出现基质矿盐沉积,Von Kossa法测定形成的钙结节,同时苏丹脂肪染色也检测出少许向脂肪细胞分化,其比例为40%(16/40)干细胞可转化为成骨细胞,20%(8/4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转化为脂肪细胞. ③对照组用苏丹脂肪染色后显示5%(2/4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用Von Kossa法测定矿化结节形成比例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结果成骨率10%(4/40).结论:在适当诱导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一部分转化为脂肪细胞,另一部分转化为成骨细胞,两者分化存在一定关系:分化的脂肪细胞多,则成骨细胞少;分化的成骨细胞多,则脂肪细胞少.

  • 体外菲立磁标记恒河猴骨髓基质细胞自体移植入纹状体后磁共振对标记细胞形态学的示踪观察

    作者:柯以铨;杨志军;彭苹;徐如祥;姜晓丹;魏玲;王松青;饶志仁;段丽;曹容;蔡颖谦;杜谋选;邹雨汐

    目的:将体外菲立磁标记的骨髓基质细胞经单细胞悬液微移植后,观察其在恒河猴纹状体的存活、迁移、分化和整合状况,为细胞移植治疗疾病奠定基础.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5-05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和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纳入健康恒河猴3只,分离恒河猴骨髓基质细胞,利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白血病抑止因子和碱性成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进行细胞扩增并诱导成骨髓基质源神经干细胞,再经体外菲立磁和活细胞荧光染料PK67标记后,采用微移植的方法,通过脑立体定位仪上用微玻璃针将干细胞分别植入脑纹状体内.细胞移植后1,4,8周应用核磁共振成像对脑内移植的细胞进行活体示踪,后利用光镜和电镜观察标记细胞在脑内的形态学情况.结果:①体外菲立磁标记结果:骨髓基质细胞经微移植后可在脑内纹状体区域存活,移植的干细胞可向周围的脑实质内迁移和整合,迁移细胞沿特定的纹状体结构分布,少量细胞可分化成神经元. ②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发现脑内移植的标记细胞在磁共振上呈明显的低信号改变,未标记细胞侧脑组织无明显的低信号改变,与组织学切片结果基本相一致.结论:骨髓基质源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可在脑内存活、迁移、分化和整合,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对脑内移植后的标记细胞进行初步的活体追踪.

  •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替代动物血清体外诱导培养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实验

    作者:张洪涛;覃承河;陈滨;金丹;魏宽海;裴国献

    目的:应用一种新的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培养方法,以满足细胞培养过程中对各类细胞因子的需求,同时尽量减少细胞培养过程中动物源性抗原物质的引入,达到组织工程骨临床应用中细胞的数量与生物学特性要求.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3在南方医科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①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的获取:将抽取的自体200mL,加抗凝剂混匀,两次离心.第1次在20℃,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及分界面下3mm部分置另一离心管中,第2次在20℃,以3 600 r/min离心15 min.弃上层3/4,剩余部分在旋涡振荡器上轻震荡使混匀,即为富血小板血浆.将富血小板血浆与催化剂溶液(含100g/L氯化钙、400IU/mL凝血酶)以体积比9:1混合,混匀后以0.22μm滤膜过滤即为富血小板血浆复合因子萃取液.②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的获取和培养:10名成年健康志愿者(排除其他系统疾病),男7名,女3名;15~35岁,平均年龄27.3岁.抽取骨髓5 mL.将获得的有核细胞以2×107接种于10 cm2培养瓶(100mL/L富血小板血浆配比低糖DMEM)培养.传代细胞用含100 mL/L富血小板血浆,50 mg/L抗坏血酸,1×10-8 mol/L地塞米松,1×10-3mol/L β-甘油磷酸钠诱导培养,快速扩增后,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各细胞形态及细胞增值情况,碱性磷酸酶染色与钙结节染色等方法对细胞进行生物学特性检测.结果:①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人骨髓基质干细胞接种后2~4 h开始贴壁,24 h后细胞完全贴壁,呈多角型、梭型.6~8 d后,细胞可长满瓶底并呈现单层细胞融合.传代培养后细胞生长迅速,传代诱导后,接种细胞一两天可长满瓶底.细胞为长梭型或不规则多边形,并有伪足伸出,胞核位于细胞一端.细胞生长至第8代生长明显变缓,10代以后细胞内开始出现颗粒样沉积物,并有细胞脱落飘浮于液体中.扫描电镜观察,黏附细胞为梭型或多角型表现,并有多个突起呈不规则形状.②钙结节茜素红染色结果:第3代细胞培养融合后,继续培养至形成密集的细胞团簇,中心出现细胞基质的沉积,茜素红染色可以清晰的显示钙结节.③碱性磷酸酶染色:细胞诱导培养第3代后可见胞质内有大量灰黑色颗粒或块状沉淀,呈现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结论:①以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替代动物血清体外诱导培养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与钙结节染色结果显示细胞具有良好的成骨细胞生物学特性.②其所培养的细胞数量及生物学特性能快速达到临床应用的需求,是一种良好的培养方法.

  • 小牛与胎牛血清对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作者:王金成;高忠礼;尹飞;李志洲

    目的:观察小牛血清和胎牛血清对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1/2004-12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完成.①取四五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0只,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②将传代培养的第2代骨髓间充质细胞按1×104/孔的细胞密度培养24 h后,弃掉培养液,用磷酸盐缓冲液洗3次.加入含有不同浓度胎牛血清及新生牛血清的HamF12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分析法观察两种血清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用酶联免疫检测仪测定各孔在570nm波长处的光吸收值.结果:①小牛血清及胎牛血清均有明显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作用,随着血清浓度的增加,光吸收值也随之增大.②同一浓度下的胎牛血清比小牛血清具有更明显的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作用.③10%浓度的胎牛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作用为显著. 结论:小牛血清及胎牛血清均有明显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增殖的作用,胎牛血清在骨髓间充质细胞的体外增殖过程中,与小牛血清相比较,可使细胞的增殖更加活跃.

  • 大鼠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在化学条件培养基中定向分化的形态学观察

    作者:付元山;王滨;汪洋;刘才栋;沈馨亚

    目的:观察体外无血清化学培养条件下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向成熟少突胶质细胞的定向分化.方法:实验于2000-04/07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①取新生SD大鼠获取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前O2A祖细胞原代混合培养7 d后,以B104神经胶质瘤细胞株条件培养液[每100mL含:牛血清白蛋白20 mg,胰岛素2.5 mg,转铁蛋白20 mg,腐胺1.6 mg,亚硒酸钠0.5 μg,黄体酮0.6μg,生物素0.24 μg,T3 3 μg,T4 0.04 mg,溶于DMEM/F12对半配置的培养液中]增殖并纯化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然后将培养基更换为无血清的化学条件培养基.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记录24,48和72 h细胞的形态变化,分化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少突胶质前体细胞无血清化学条件培养基培养形态学演变:培养24 h,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突起增加为三极或四极,胞体增大稍迟;48 h后突起明显增多,相互之间连接成网;72 h,胞体大且边缘不规则,突起分支更加清晰,分支彼此呈三维立体交错,部分突起之间可见指环状或膜片状结构.结论:化学条件培养基可使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定向分化为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细胞形态呈现渐变的过程.

  • 神经干细胞对缺血性脑损伤的反应能力

    作者:徐曦;肖新莉;罗秀成;杨世照;李保利;刘勇

    背景;当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伤时,Nestin蛋白的重新表达可能增加细胞抗损伤的能力,有利于损伤灶的修复.目的:通过永久性脑缺血神经干细胞迁移及Nestin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永久性脑缺血情况下神经干细胞的反应性.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验证性研究.单位:一所专科学校的解剖学教研室和一所大学的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1999-10/2001-01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进行,选择健康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5只.各组动物均在术后1,3,7,14和28 d,断头取脑,每个时间点5只大鼠.方法:以永久性大鼠脑缺血为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脑缺血1,3,7,14和28 d时,神经干细胞的迁移及其神经干细胞标记物Nestin蛋白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②Sza区Nestin阳性细胞在正常和缺血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中的迁移距离.③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缺血区附近Nestin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通过Nestin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正常脑组织中神经干细胞主要位于室管膜下区.室管膜下区的神经干细胞在缺血后沿胼胝体腹侧向缺血区方向发生了迁移.其中,缺血7 d时达到远.缺血灶附近在缺血1 d时就出现较多的Nestin阳性细胞,缺血3 d以后逐渐减少.结论:神经干细胞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一定的反应能力,Nestin蛋白表达于缺血附近可能是一种对损伤的保护机制.

  • 猪无细胞真皮基质在体移植后的稳定性

    作者:吴秋合;刘琰;章雄;许伟石

    目的:采用一步法将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猪无细胞真皮基质与薄自体皮复合移植,动态观察猪无细胞真皮基质在体移植后的稳定性.方法:动物实验于2001-01/2002-03在上海市烧伤研究所完成,指标检测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教研室完成.以清洁级雄性SD大鼠90只为动物模型,在其背部造成4 cm×5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取模型大鼠84只随机分为薄自体皮移植组和猪无细胞真皮基质+薄自体皮移植组两组,每组各42只.复合皮移植组采用一步法将猪无细胞真皮基质与薄自体皮复合移植,在创面上先移植猪无细胞真皮基质,然后立即在无细胞真皮基质上移植薄自体皮片,缝合固定后覆盖凡士林纱布及干纱布,环形包扎.薄自体皮移植组直接将薄自体皮移植在创面上,然后固定包扎.分别于移植1,2,3,4,8,12,16周取标本,通过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动态观察猪无细胞真皮基质移植后创面修复效果、皮片移植成活率及猪无细胞真皮基质的稳定性和可降解性.皮片成活率=[(移植皮片总面积-皮片坏死面积)/移植皮片总面积]×100%.另取6只大鼠进行复合皮移植,其中3只观察至移植后24周,另外3只观察至移植后32周,分别取全层皮肤标本.结果:实验动物SD大鼠共9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 ①无细胞真皮基质与薄自体皮复合移植2周,皮片成活良好,与薄自体皮移植组比较,皮片成活率差异无显著性[(87.29±13.80)%,(88.59±10.30)%,t=0.850 9,P>0.05]. ②复合皮移植后愈合创面外观平整,色泽与周围皮肤相似,柔韧有弹性,而薄自体皮组移植区皮肤比正常皮肤薄,无弹性. ③猪无细胞真皮基质与薄自体皮复合移植后皮片成活率与薄自体皮移植组无显著性差异,猪无细胞真皮基质早期完整,随着时间的推移,猪无细胞真皮基质逐渐被降解,并被自体新生的胶原所替代,直到移植后32周,在真皮的网状层仍可见到残留的猪真皮基质.在32周的观察期内未见急慢性排斥反应.结论:采用一步法将猪无细胞真皮基质与薄白体皮复合移植,并不影响覆盖其上的自体皮的成活率,且其在体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对于引导真皮组织的再生和减轻瘢痕形成可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和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分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作者:胡运生;范清宇;马保安;张殿忠;刘云燕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依赖特定的生长和分化因子能分化为骨、软骨、脂肪等不同组织.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有明显的骨诱导作用,能诱导未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可逆地形成骨与软骨,并终导致新骨生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亦参与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软骨与骨的分化.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和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以便寻求合适的骨形成诱导方法以代替常规的成骨培养体系.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肿瘤研究所.材料:培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实验于2004-06/12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肿瘤研究所暨全军骨科中心完成. ①体外培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经3种不同的生长因子(100μg/L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100μg/L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100μg/L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加100μg/L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和成骨培养体系处理. ②其增殖和分化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检测和钙结节Von Kossa染色观察.主要观察指标:通过检测增殖率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比较不同生长因子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 ①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能促进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特别是其分化. ②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能刺激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增值率提高近100%;虽然对兔骨髓问充质干细胞分化无明显影响,但其能促进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结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和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是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效的分化因子,两者在体外都能促进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和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能协同作用加速骨诱导及骨形成,可以用作分化骨组织工程中的种子细胞.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特性和表面标志与培养基中胎牛血清浓度的关系

    作者:韦育林;李楚强;伍卫;傅玉如;魏菁;梁尉文

    目的:探讨两种浓度胎牛血清培养的不同传代次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生长特性及表面标志方面的差异性.方法:实验于2004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林百欣医学研究中心进行.取健康Wistar大鼠5只,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然后分别以体积分数为0.1和0.15的胎牛血清的L-DMEM培养基进行贴壁培养,观察原代和传代细胞的形态特征、生长曲线及表面标志CD45,CD11b,CD29和CD44的表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29和CD44,造血前体细胞表达CD45和CD11b).结果:①两种浓度胎牛血清培养细胞均能获得贴壁梭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但体积分数为0.15的胎牛血清原代培养的细胞分裂增殖较快,集落融合较早,传代时间较短(平均10 d).②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传代培养第1,2代细胞均质性相对较差,CD45阳性率分别为23.4%,15.4%,CD11b阳性率分别为16.6%,10.3%,高于体积分数为0.15的胎牛血清培养组(P<0.05),至第3代后两组已无差异,CD45和CD11b阳性率均小于5%,而CD29和CD44阳性率均大于95%.③两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相似,但体积分数为0.15的胎牛血清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数生长期峰值出现较早,为第6天,而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培养组为第7天.结论:体积分数为0.1和0.15的胎牛血清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生长特性和表面标志方面存在差异.使用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已可满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培养扩增,但要在短期内获得较纯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体积分数为0.15胎牛血清优于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

  • 4T超导恒定强磁场对大鼠的急性毒性作用

    作者:张宇;张小云

    目的:探讨4T(40 000Gs)超导恒定磁场对大鼠是否具有急性毒性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09于中国科学院电工所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基因工程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健康SD大鼠130只,随机分为11组,实验大鼠分为连续处理24,48,72 h 3个剂量组(n=10),同时设立相应的3个对照组(n=10).另针对磁场处理72 h后,设立脱离磁场12 h及1个月检测组(n=10),再设立脱离磁场作用1个月后实验大鼠一般生殖毒性实验组(n=20),并相应设立生殖毒性对照组(n=20).采用中国科学院电工所研制的超导恒定强磁场,强度为4T.通过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病理解剖、血液检查及生化指标检测、微核检测、染色体核型分析等,分析4T磁场对实验大鼠是否具有急性毒性作用;并且进一步观察磁场是否具有潜在或慢性生殖毒性. 结果:1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 ①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及大体病理解剖、血常规检查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3.14,P>0.05). ②各组大鼠微核实验中嗜多染红细胞在红细胞中所占比率:差异无显著意义(F=2.97,P>0.05). ③各组大鼠均无染色体丢失、臂缺损以及染色体带型变化. ④大鼠的生殖毒性实验结果:生殖毒性组与生殖毒性对照组大鼠(雄性)精子畸形数量及形态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2.62,P>0.05);生殖毒性组与生殖毒性对照组大鼠(雌性)受孕率、着床数、活胎数、死胎数、吸收胎数变化及胎仔雌雄比例、体质量、体长、尾长、囱门宽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2.15,P>0.05).结论:4T超导恒定磁场对实验大鼠无急性毒性作用,目前临床所使用的磁疗强度远低于此,对于生物体是安全的.

  • 牙种植体挤压植入后早期扭矩值的变化

    作者:杨德圣;刘洪臣;顾晓明;魏务建;李华

    目的:根据牙种植体挤压植入后早期扭矩值的变化,探讨种植体挤压植入后初期与早期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6/10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所完成.选取五指山小型猪3头,牙列完整,无牙周病,无重度磨耗,圈养.实验共用3头小型猪的下颌骨挤压植入种植体19颗,从植入到取材,4 h时5颗,3 d时7颗,7 d时7颗.植入种植体稍高于牙槽嵴,种植体就位时的大力矩值即植入扭矩值.无张力下缝合黏骨膜瓣,骨膜下愈合,进食糊剂,术后3 d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取材时在深度麻醉下颈动脉放血处死小型猪,截取下颌骨,剥离软组织,暴露种植体,种植体旋松动时的大力矩值,即旋出扭矩值.测量植入扭矩值和术后4 h,3 d,7 d时的旋出扭矩值,行配对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验共植入种植体19颗,1颗种植体X线影像出现骨折被排除,其余18颗进入结果分析. ①术后不同时间动物大体观察:小型猪于术后第2天开始进食但稍慢,第3天进食正常.术后第3天黏膜红肿,缝线上有食物残渣附着,创口无开裂;术后第7天黏膜轻微红肿,缝线上食物残渣附着,创口无开裂. ②种植体植入后早期旋出扭矩值与植入扭矩值的关系:种植体植入4 h,旋出扭矩值明显高于植入扭矩值[(42.8±12.6),(34.8±11.9)N.cm,P<0.05];种植体植入3,7 d时旋出扭矩值明显低于植入扭矩值[(19.1±14.0),(30.2±15.0);(25.6±15.3),(37.4±13.0)N.cm;P均<0.05]. ③种植体植入扭矩值与旋出扭矩值的相关性:4 h组植入和旋出扭矩值的相关性为r=0.98,P=0.003;植入3 d时r=-0.96,P=0.003;植入7 d时r=-0.94,P=0.000.结论:早期扭矩值的变化与植入扭矩值成正比,挤压就位通过提高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而改善种植体的早期稳定性.骨组织的黏弹性和新骨的形成共同影响早期扭矩值的变化.

  • 快速成形技术基本原理及其在颅颌面外科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归来;余东;张智勇;吕长胜;郑宗梅;唐晓军;刘育凤;宋彬

    目的:介绍制造业高新技术快速成形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特点,将其应用于颅颌面外科的临床,以及组织工程的支架的制备,并分析其在颅颌面外科应用的可能性与前景.方法:从1998-12/2005-02选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颅颌面外科中心入院的31例患者,运用快速成形技术制备模型及山羊组织工程试验的支架,首先使用CT扫描,CT图像在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终的数据转换为快速成形机所能接受的文件格式,成形机通过"分层制造、逐层叠加"的原理制造出三维模型;相同方法快速成形技术用于制造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结果: ①利用三维模型,完成了31例患者的三维测量、临床诊断、模拟手术和骨缺损修复体的术前预制,提高了诊疗质量. ②制造的骨支架材料,其内部结构是由400μm大孔与5 μm小孔组成的,孔隙率80%,能够设计、制作出类似天然骨组织内部的三维孔腔结构.结论:利用快速成形技术制造的仿生模型及修复体是颅颌面外科不可替代的工具;构建的支架材料是组织工程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在颅颌面外科领域的应用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 超激光照射治疗急慢性疼痛的效果:315例观察

    作者:肖建斌;佘守章;宋文阁;张本国;曾祝文

    目的:观察国内生产的超激光疼痛治疗仪对急慢性疼痛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04-06/2005-03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治疗的急慢性疼痛患者315例,应用国产超激光疼痛治疗仪(红外偏振光治疗仪CZ-660I型)对痛点及相应的神经和神经节进行照射治疗,针对不同疼痛性疾病选用相应型治疗头照射,照射量为70%~100%输出,照射周期为照射2 s,停2 s,照射时间为20 min,1次/d,7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1,2个月评估视觉模拟评分值(评分越高,疼痛越剧烈),以治疗后2个月与治疗前的差值来评估其疗效(视觉模拟评分差值>6为显效;≤6,>3为有效;≤3为无效).结果:315例全部完成治疗进入结果分析. ①经过平均8.3次照射,显效132例,有效136例,无效为47例,总有效率为85.1%.②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个月目测类比评分比较显示,肩周炎、膝骨关节炎、肱骨外上髁炎、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照射效果较佳,而疼痛性疾病合并糖尿病或糖尿病所致周围神经损害者,特别是神经性疼痛(如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者,其照射效果往往较差或无效. ③治疗过程中仅有2例出现照射部位轻度红斑,1 d后自行消褪.结论:超激光照射治疗急慢性疼痛安全而有效,但对神经性疼痛效果差,应适时并用神经阻滞疗法.

    关键词: 激光 疼痛 镇痛
  • 关节置换辅助定位装置三维导航下膝关节置换手术优势性能的评估

    作者:许杰;马若凡;丁悦

    目的:初步评估三维导航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及截骨、假体置入的精确性.方法:对2005-05/06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骨性膝关节炎患者(广东籍男性,52岁),应用三维导航系统进行全膝关节置换,记录比较手术时间及出血量,通过术后下肢全长X射线片对假体置入后下肢径线、角度进行测量.结果:手术时间较传统手术延长35 min,出血量与非导航下传统手术相仿,下肢径线及Q角的偏离幅度在±3°内.结论:作为关节置换的辅助定位装置,三维导航系统提高全膝关节置换中截骨、假体置入操作的精确性,但手术时间延长.

  • 有源电极表面肌电信号在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何庆华;吴宝明;王禾;杜晓兰;钟渝

    目的:准确地检测表面肌电信号.方法:研究减小表面肌电信号检测中的噪声方法,探讨如何采用差分结构放大器、有源电极、滤波器等方法设计电极单元,以及电极形状和正确的放置方法.结果:采用仪用放大器AD620设计了双极性的有源电极成功用于表面肌电信号检测.结论:实验表明,采用有源电极可以提高信噪比,减小噪声,有效地提取出表面肌电信号.

  • 下胫腓钩板固定器的生物力学特征

    作者:王静成;陶玉平;王强;王以进;蒋百川;冯新民;虞堂云;顾德毅

    背景:以往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患者采用石膏或夹板等外固定及螺钉、骨栓及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术式,但存在固定不牢靠、对合不良等弊端.目的:通过采用自行研制的新型内固定器一下胫腓钩板固定器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患者的初步临床疗效,观察下胫腓钩板固定器的生物力学特征.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对象:选者2001-10/2004-03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的患者23例,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11例,旋前外旋型7例,旋前外展型5例.其中双踝骨折14例,三踝骨折9例.方法:采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治疗23例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术后常规摄X射线片.1周即可进行距小腿关节功能锻炼,2个月左右即可部分负重行走.功能测评根据改良Mazur标准进行评价(分为优,良,可,差).主要观察指标: ①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患者术后愈合时间及功能测评. 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结果:23例患者平均随访11个月,均进入结果分析. ①患者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术后愈合时间及功能测评结果:骨折愈合的时间为12~18周;优16例,良5例,可2例. 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患者下胫腓间隙无分离,内、外踝与距骨之间的距离对称,术后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现象.结论:应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治疗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并能恢复距小腿关节(踝关节)功能,其内固定稳定,生物力学性能较好.

  • 女儿,真的好爱你

    作者:王莉莎

    新年的钟声,伴我们欣喜地翻阅着眼前这本装饰得清新淡雅,散发着浓郁墨香又浸透着深厚内蕴的新刊,这其中些许的变化,都沉淀了十岁女儿的不懈努力,奉献给大家的这份新年贺礼,也凝聚了她对临床康复医学,对功能障碍学,对残疾、残障医学的深刻理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7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z1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7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