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중국조직공정구여림상강복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44
  • 国内刊号: 21-1581/R
  • 发行周期: 周刊
  • 邮发: 8-584
  • 曾用名: 现代康复;现代康复杂志;中国临床康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辽宁
  • 主编: 王岩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水胶体类敷料和理疗方法在慢性损伤性下肢溃疡中的应用

    作者:叶彤;张慈凤

    目的观察物理因子与水胶体类敷料结合促进下肢溃疡愈合的效果和优越性.方法观察对象为2003-03/2005-09到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就诊的慢性损伤性下肢溃疡患者,患者知情同意,根据预实验结果确定观察例数为3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例.对照组:理疗和外科常规处理.实验组:综合应用水胶体类敷料(康惠尔系列)、理疗和外科常规处理.理疗方法包括漩涡浴、紫外线/红外线照射和超短波电疗.水胶体类敷料包括清创胶、康惠尔糊剂(以下称溃疡糊)、康惠尔粉剂(以下称溃疡粉)和溃疡贴.专人肉眼观察分别记录首次出现健康肉芽的时间和溃疡面完全上皮化(简称愈合)的时间.结果①实验组新鲜肉芽出现时间短于对照组[实验组为(1.8±0.7)d,对照组为(3.5±1.1)d,P<0.01).②实验组溃疡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实验组为(15.4±4.8)d,对照组为(22.9±5.4)d,P<0.01].结论综合应用理疗和水胶体类敷料能促进慢性损伤性下肢溃疡的愈合.

  • 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的方法及其特点

    作者:吕磊;张正厚;隋丽云;李田勋

    归纳和介绍了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的方法,比较了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的优缺点及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的特点,根据其发展趋势,对它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 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的代谢

    作者:马刚;程滨珠;周余来

    背景:真皮的细胞外基质由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和其他基质成份组成.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作为一种体外皮肤模型应当具有合成、分泌和分解细胞外基质功能.目的:观察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的代谢.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皮肤科.材料:转铁蛋白;胰蛋白酶;3H-脯氨酸;天狼星红等.方法:实验于2000-06/2004-12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皮肤科和吉林大学再生医学科学研究所完成.①参照文献进行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的制备.②3H-脯氨酸掺入法测定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合成胶原蛋白能力,于培养第1,2和3周的人工皮肤培养板孔中,分别加入3H-脯氨酸,培养4 h,并与天然皮肤做对照.③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观察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合成、分泌胶原蛋白的功能;AB-PAS染色测定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合成、分泌蛋白多糖功能;均于培养第1,2,3,4和6周进行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合成、分泌蛋白多糖测定结果.②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合成、分泌胶原蛋白的功能.③3H-脯氨酸掺入实验结果.结果:①培养第7,14天的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3H-脯氨酸掺入值与天然皮肤相近,培养第21天的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3H-脯氨酸掺入值明显高于天然皮肤.②培养的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可见到有成束的红色双折光物质和细的绿色双折光物质.单纯基质网架只见到红色双折光物质.③培养第1,2周的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Ab-PAS染色阴性,单纯网架Ab-PAS染色呈阴性,培养第3~6周的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Ab-PAS染色阳性.结论:构建的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具有合成、分泌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的功能.

  •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修饰成骨细胞复合仿生基质材料治疗骨缺损

    作者:段德宇;郑启新;邵增务;王洪;刘勇

    背景: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与组织工程技术相结合以修复骨缺损,是骨科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转化生长因子β1作为重要的骨形成因子,在骨代谢和骨损伤修复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修饰的成骨细胞复合仿生基质材料修复鼠胫骨骨缺损的治疗效果.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材料:实验于2003-03/08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完成.选用健康SD大鼠20只,雌雄不限,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将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转染的成骨细胞与涂覆多聚赖氨酸的聚DL乳酸仿生基质材料复合,植入鼠胫骨骨缺损模型,术后摄X射线片和组织学检查观察修复情况.主要观察指标:术后4,8周X线摄片和组织学检查情况.结果:20只SD大鼠均进如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实验组:4周时X线片可见骨痂形成,组织学观察有类骨组织和新骨形成,成骨细胞贴附于基质材料表面.8周时缺损基本修复,新骨密度与自体骨接近.②对照组:4周时X线片未见骨痂形成,组织学观察没有类骨组织形成,基质材料表面成骨细胞贴附较少,材料腔隙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8周时植入材料基本吸收,为纤维组织替代.结论:将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工程学结合修复骨缺损,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 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内皮化种子细胞的体外诱导分化及种植实验

    作者:杨震;陶军;涂昌;冯炼强;徐明国;潘仕荣

    背景:目前,小径人工血管移植后由于缺乏内皮细胞衬里和抗血栓特性,长期通畅率低.有研究尝试用成熟内皮细胞种植人工血管以增强其抗血栓能力,以提高长期通畅率,但由于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存在的缺陷,其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临床上亟需寻找合适的种子细胞及血管支架材料,改善小径人工血管移植长期通畅率低这一现状.目的:探讨体外诱导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的可行性,并种植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为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内皮化提供合适的种子细胞.设计:观察性实验.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学部,免疫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4-09/2005-05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健康志愿者成人骨髓(n=7)约10 mL.方法:收集健康成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置于纤维连接蛋白预衬的DMEM培养基中,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加以诱导,通过荧光显微镜和免疫组化分析等方法观察和鉴定诱导后的细胞.将诱导分化的内皮祖细胞种植到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用扫描电镜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形态学变化.②免疫组化VWF和CD34抗体染色结果.③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内皮祖细胞的黏附生长状态.结果:①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诱导因子存在的条件下,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呈典形的"纺锤样"梭形细胞,单层细胞贴壁生长融合时呈铺路石样排列.②免疫组化示VWF和CD34抗体染色阳性.②扫描电镜下,未种植细胞的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呈典型的多孔蜂窝状结构,孔径大小比较适合内皮祖细胞爬行.种植细胞后,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有大量的内皮祖细胞黏附、爬行及铺展生长,有时可见内皮祖细胞长入蜂窝状孔径内.结论:在体外能将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而诱导分化的内皮祖细胞在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上黏附生长状态良好,提示体外诱导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为内皮祖细胞可作为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内皮化的种子细胞.

  • 仿生型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磷脂酰丝氨酸/透明质酸复合支架修复兔桡骨缺损

    作者:张梅霞;靳安民;闵少雄;丁金勇

    目的:观察仿生型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磷脂酰丝氨酸/透明质酸复合支架材料植入体内后诱导骨形成、促进矿化和修复缺损的能力.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2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①将40只兔子随机分成6组,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磷脂酰丝氨酸/透明质酸组12只(24条桡骨)、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组12只(24条桡骨)、58S生物玻璃组12只(24条桡骨)和空白对照组4只(8条桡骨).左右两侧桡骨制造10 mm骨缺损,分别植入相应材料.②在植入材料后2,4,8,12周观察动物饮食、活动及伤口愈合等大体情况,以及缺损部位x射线变化,并取材分别进行组织形态学、扫描电镜、以及骨密度的检测.结果:40只兔子(80条桡骨)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兔大体观察结果:术后所有动物伤口愈合良好,未发生骨折,活动、进食情况和精神状态基本正常.②兔缺损区X射线检查结果:术后2周,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磷脂酰丝氨酸/透明质酸组两截骨端有明显致密影,外层有少量骨痂形成;术后8周骨皮质连接完整;12周缺损完全修复,髓腔基本再通.③兔缺损区组织形态学观察及骨与材料界面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术后2周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磷脂酰丝氨酸/透明质酸组即可见成骨细胞沿支架材料爬行并分泌骨基质;4周可见大量新生骨小梁向缺损中心生长;12周缺损区内基本看不到支架材料,完全由新生骨组织替代,髓腔已再通.④各组兔缺损区骨密度测定结果: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磷脂酰丝氨酸/透明质酸组术后4,12周骨密度分别是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组的4.25倍和1.71倍,且明显优于58SBG组,析因设计方差分析不同实验组F=1262.398,P<0.001;LSD-t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仿生型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磷脂酰丝氨酸/透明质酸复合支架具有与天然骨组织及细胞外基质相似的组成成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在诱导成骨和促进矿化方面性能优越,作为骨缺损修复替代材料应用前景广阔.

  • 生物材料对人血清中补体C3含量的影响

    作者:黄晢玮;孙皎;顾国珍;钱云芳

    目的:观察比较聚乙烯、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血浆袋、输血管4种试验材料与人血清接触后,对人补体C3含量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2在上海生物材料研究测试中心血液相容性检测室完成.①取健康人新鲜静脉血,获得正常血清.②将0.6 cm2聚乙烯、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血浆袋、输血管4种试验材料加入0.1 mL血清,(37±1)℃水浴中孵育60min.空白血清作为阴性对照材料,橡胶手套作为阳性对照材料.③通过免疫比浊法来测定补体C3的含量的变化.结果:每组材料重复3管.①聚乙烯、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血浆袋、输血管4组实验材料接触血清后的补体C3含量均略有减少[依次为(1.049±0.001),(1.066±0.012),(1.053±0.022),(1.100±0.090)g/L].②4组材料C3浓度值与阴性对照组[(1.075±0.020)g/L]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阳性对照组则显示材料接触血清后的补体C3含量[(0.350±0.058)g/L]显著低于4组材料及阴性对照组.结论:①聚乙烯、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血浆袋、输血管4组实验材料对机体的补体系统均无明显的不良影响.②补体C3含量测定的方法简便,结果明确,可推荐作为生物材料的免疫学评价方法之一.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和angiopoietin及其受体在人胚胎造血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姜红心;张杰;李磊;王菁;于树娜;蒋吉英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及其受体在血管生成和新血管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近来,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对血液发生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和angiopoietin-1(ang-1)、angiopoietin-2(ang-2)及其受体在发育第3~12周人胚胎卵黄囊血岛、主动脉-生殖腺-中肾区的表达,以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angiopoietin家族在血液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设计:单一样本观察. 单位:潍坊医学院,形态实验中心和解剖学教研室.对象:实验于2002-02/2004-08在潍坊医学院进行,收集流产的47例孕妇的受精龄第3~12周人胚胎标本,孕妇知情同意.方法:标本连续切片,每隔10张抽出2张切片,分别做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多克隆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fms样酪氨酸激酶,flt-4,ang-1,ang-2,Tie-2抗体以及单克隆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胎肝激酶1抗体4℃孵育过夜,羊抗鼠IgG及SABC液室温下分别孵育2 h,DAB显色.分别以正常兔或鼠血清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拍照.主要观察指标: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在发育第3~12周人胚胎卵黄囊血岛、主动脉-生殖腺-中肾区的时空表达.②ang-1和ang-2及其受体在发育第3~12周人胚胎卵黄囊血岛、主动脉-生殖腺-中肾区的时空表达.结果:①第21~25天人胚卵黄囊血岛血管内皮细胞和造血细胞强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及其受体fms样酪氨酸激酶和胎肝激酶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胎肝激酶4、ang-2及其受体Tie-2蛋白,弱表达ang-1蛋白.②背主动脉和中肾于发育第4周开始表达上述各种因子及其受体,免疫阳性反应物集中在大而圆、有核的造血细胞.阳性细胞的数量到第7周到达高峰.8周以后,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到12周,几乎所有的血细胞为免疫阴性反应.③生殖腺主要在第6~8周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fms样酪氨酸激酶,flt-4,ang-1,ang-2和Tie-2蛋白,但不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胎肝激酶1.④主动脉-生殖腺-中肾区的血管内皮细胞未检测到上述各因子的表达.结论:人胚卵黄囊血岛造血细胞和内皮细胞以及背主动脉和中肾共表达多种与血管发生和血液发生相关的因子.人胚内造血发生于第4周.

  • 血管平滑肌细胞受电场作用后迁移的变化

    作者:唐波;何国祥;刘建平;李德

    目的:观察生理电场干预对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7/2003-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取Wistar大鼠47只,颈离断法处死大鼠,体外培养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将细胞根据培养基分为DMEM组和DMEM+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组,分别给予0,50,100,150,200,250 mV/mm生理电场干预6 h,显微成像及图像分析技术记录分析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结果:①在DMEM组,细胞在250 mV/mm电场中没有定向迁移,电场干预没有明显提高细胞迁移速度.②在DMEM+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在电场作用下显示明显的趋化反应.在100~250 mV/mm,细胞向阴极迁移.在150 mV/mm电场中,单个细胞和细胞团定向迁移的速度没有明显差异[(12.79±0.77),(14.21±0.45)μm/h,P>0.05].结论:生理电场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向阴极定向迁移,电场的作用依赖于电场强度和血清成分.

  • 增稠载体及过氧化脲对釉质显微硬度的影响

    作者:王晓玲;何惠明;蔡洪丹;赵信义

    目的:评价3种凝胶增稠载体及过氧化脲对釉质表面硬度的影响.方法:收集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颌面外科2005-O5/06因正畸需要减数拔除的前磨牙24颗,均为患者自愿捐献,在离体前磨牙的颊面和舌面制备2 mmx2 mm的平面,随机分为6组:①用以卡波姆为增稠载体的11%过氧化脲漂白.②用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增稠载体的11%过氧化脲漂白.③用以泊洛沙姆为增稠载体的11%过氧化脲漂白.④用以卡波姆为增稠载体的不含过氧化脲的凝胶制剂治疗.⑤用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增稠载体的不含过氧化脲的凝胶制剂治疗.⑥用以泊洛沙姆为增稠载体的不含过氧化脲的凝胶制剂治疗.各组在37℃、100%湿度条件下每天治疗6~8 h,持续2周,治疗前后测量釉质表面的显微硬度.结果:①以卡波姆、聚乙烯吡咯烷酮和泊洛沙姆分别作为增稠载体,11%过氧化脲漂白前后釉质表面显微硬度分别为364.7±25.2和349.3±17.2,346.1±46.8和337.5±37.0,338.2±48.9和317.4±24.9;凝胶制剂治疗前后釉质表面显微硬度分别为345.1±50.0和333.1±31.4,364.1±28.2和352.0±49.9,364.1±28.2和352.0±49.9.②6组治疗前后的显微硬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增稠载体的11%过氧化脲或不含过氧化脲的凝胶制剂治疗后,各组间的显微硬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同种载体下,含与不含过氧化脲的漂白剂和凝胶制剂治疗的两组样本间的显微硬度亦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卡波姆、聚乙烯吡咯烷酮和泊洛沙姆为增稠载体配制的11%过氧化脲漂白剂对釉质的显微硬度没有显著影响.

  • 提高基因工程中重组蛋白质表达效率及可溶性产物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杨瑞;王淑秀;陈正跃;秦川

    目的:建立一种使基因工程中重组蛋白质高效表达并提高可溶性比率的新方法.方法:2002-09/2005-03在新乡医学院分子生物研究室用不含葡萄糖的M9ZB培养基分别培养转化过的含Tac启动子或T7启动子的工程菌,采用终浓度为0.02 mmol/L的IPTG及5 mmol/L的乳糖进行诱导.采用SDS-PAGE及岛津薄层扫描分析仪进行表达效率检测、蛋白可溶性的扫描分析.结果:用常规方法(1 mmol/L IPTG,LB培养基)诱导,重组基因的表达效率不高,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25%,且可溶性产物比例较低,占表达蛋白的20%,采用0.02mmol/L的IPTG及5 mmol/L乳糖诱导后重组蛋白表达效率占菌体总蛋白的65%,可溶性产物比例亦大幅升高占表达蛋白90%~93%,此方法没有选择性,对T7启动子表达系统和Tac启动子表达系统均有效.结论:采用0.02 mmol/L的IPTG及5 mmol/L乳糖诱导后,不仅使含Tac启动子或T7启动子的表达系统中重组蛋白表达增加而且产物可溶性升高.

  • 肝细胞生长因子促进脊髓组织块离断神经突起再生的体外观察

    作者:刘铖;阙海萍;舒翠莉;刘少君;吴祖泽

    背景:肝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体外培养的皮层神经细胞突起生长,在无血清条件下支持皮层神经元的存活,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新发现的神经营养因子.目的:采用半固体培养基系统培养脊髓组织块,原位观察脊髓组织块神经突起再生及肝细胞生长因子对组织块神经突起再生的作用.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研究室.材料:实验于2004-08/2005-05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研究室和基础医学研究所神经生物学研究室完成.选用40只Wistar胚胎大鼠,孕期14-16 d,由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提供.鼠尾胶原取自成年250±50 g雄性Wistar大鼠.方法:①用自备的鼠尾胶原制作半固体培养基系统,无菌条件下快速分离出孕期14-16 d胚鼠的脊髓,剪成0.5-1.0 mm3的小块,置于半固体培养基中作为原代培养,组织块生长5 d时,将发出的神经突起在距离脊髓组织块约200mm处离断,并在离断远端将约2 mm2大小的鼠尾胶去除,用2 mL鼠尾胶原重新铺缺损区,待新铺鼠尾胶原固化后加液体培养基作为二代培养,在离断后0,1,6,12和24h,通过显微镜原位连续观察神经突起再生.②将突起离断后的培养基改为含0.5%的N3条件培养基,以加入10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作为实验组,加入含0.5%N3的无血清的DMEM培养基作为对照组,用每个组织块再生突起长的3根突起长度均值代表这个组织块神经再生情况,每组分别观察12个组织块,24 h后观察计算两组神经再生突起长度,比较两组神经突起再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原位神经突起再生情况.②对照组与实验组神经突起再生状况比较.结果:①原位神经突起再生情况:刚离断时在离断部位两侧神经突起开始崩解,持续时间约1-2 h,在离断近端延伸的距离约20mm.此后近端神经突起逐渐变得增粗、肿胀,神经突起停止崩解并开始向外延伸,神经再生开始,而且再生速度在划伤12 h后明显加快.再生的神经纤维较划伤前的纤维分支增多.②对照组与实验组神经突起再生情况:实验组神经再生突起长度明显大于对照组[(375±96)mm,(200±75)mm,(P<0.05)].结论:①建立了一种原位观察神经组织块突起再生的方法,此方法简单、经济.②肝细胞生长因子体外能促进脊髓组织块神经突起再生.

  • 人表皮生长因子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基因转染

    作者:鲍玉洲;张立华;张艳敏

    目的:构建人表皮生长因子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将其导入细胞中表达表皮生长因子重组蛋白.方法:经Hind Ⅲ、Bam HI酶切PGEM-T Easy-hEGF,将人表皮生长因子基因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在脂质体的包裹下将pcDNA3.1-hEGF导入角膜组织细胞中,分别从DNA、RNA、蛋白质3个水平上检测人表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情况.结果:经T7/SP6和hEGF内套引物进行PCR扩增及酶切鉴定重组体,分别得到310 bp和162 bp两条基因片段,将162 bp条带经纯化后用AVaⅢ限制性内切酶切鉴定,可分别得到89 bp和72 bp两条片段;将人表皮生长因子基因序列与Genbank上公布的序列相比,碱基同源性达98.2%,氨基酸完全相同;PCR,RT-PCR在转染后21 d之内,在DNA、RNA水平上可检测到人表皮生长因子基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法在转染后第3天可检测到人表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2周之后,人表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结果转为阴性. 结论:pcDNA3.1-hEGF重组质粒与LipofectamineTM2000以适当比例混合形成的微囊可携带人表皮生长因子基因进入细胞内并表达功能蛋白.

  • 再血管化的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磷酸钙复合物修复骨缺损

    作者:谷守滨;闫景龙;郭铁芳;郝晨光;杨显生;付海亮

    目的:制备仿生化的组织工程人工骨,观察分析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磷酸钙骨水泥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①选取44只3月龄健康日本大耳白兔作为受体,随机分为3组:组织工程人工骨组36只(兔左侧桡骨缺损),磷酸钙颗粒骨复合物组36只(兔右侧桡骨缺损),空白对照组8只.②组织工程人工骨组、磷酸钙颗粒骨复合物组于双侧桡骨中段作纵形切口,显露桡骨,建立双侧桡骨15 mm长的桡骨-骨膜缺损模型.③组织工程人工骨组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磷酸钙骨水泥、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植入前该复合物与兔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成骨细胞混合培养5 d;磷酸钙颗粒骨复合物组单纯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磷酸钙骨水泥的复合物,不使用促骨化、血管化的细胞因子及种子细胞;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旷置,不予任何充填物.④各组术后每天肌注青霉素40万u,组织工程人工骨组、磷酸钙颗粒骨复合物组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材,12只/次.进行影像学、组织学及电镜检查,观察人工骨的骨化、血管化以及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实验选取44只大耳白兔作为受体,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放射学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组织工程人工骨组、磷酸钙颗粒骨复合物组的骨缺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修复,但组织工程人工骨组在成骨速度、成骨质量、血管化程度等方面均优于磷酸钙颗粒骨复合物组.②新生骨及新生血管定量分析表明,术后4,8,12周组织工程人工骨组的新生血管面积百分比、新骨形成面积百分比均优于磷酸钙颗粒骨复合物组(P<0.05).结论: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制备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能够加快人工骨骨化和血管化的进程,有效修复骨缺损.

  • 不同浓度地塞米松对骨髓基质细胞成脂、成骨分化的影响

    作者:张维成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地塞米松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成脂、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0/2005-01在兰州大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选取清洁级雌性6周龄Wistar大鼠6只,采用全骨髓法分离大鼠双侧股骨骨髓基质细胞,传至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随机分为4组:地塞米松成脂诱导组、单纯成脂诱导组、地塞米松成骨诱导组、单纯成骨诱导组.②传代后培养液中分别加成脂、成骨诱导剂,地塞米松成脂诱导组、地塞米松成骨诱导组培养基中均含有10-10,10-9,10-8,10-7,10-6,10-5 mol/L不同浓度地塞米松,单纯成脂诱导组、单纯成骨诱导组培养基中无地塞米松,其余条件相同进行培养.通过细胞内三酰甘油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来比较不同浓度地塞米松在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结果:不同浓度地塞米松对细胞内三酰甘油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①培养21 d,地塞米松成脂诱导组随地塞米松浓度的增加,细胞内三酰甘油含量明显增加,均高于单纯成脂诱导组(P<0.05或P<0.01).②培养12 d,地塞米松成骨诱导组地塞米松浓度为10-8 mol/L时碱性磷酸酶活性增至高,之后随地塞米松浓度的增高,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降低.结论:10-8 mol/L以上高浓度地塞米松可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同时抑制其向成骨细胞的分化,可能与皮质类固醇激素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有关.

  • 外源性胶原对组织工程肌腱构建影响的体外形态学观察

    作者:方跃;项舟;杨志明

    背景:Ⅰ型胶原抗原性低,具有为细胞移行、增殖和分泌提供支架结构的特殊功能.目的:利用Ⅰ型胶原观察转化人胚腱细胞与人工材料复合后的形态学变化,为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肌腱提供实验依据.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材料:实验于1998-07/09在华西医科大学移植免疫室完成.实验设立人发复合胶原组、碳纤维复合胶原组、聚羟基乙酸复合胶原组作为实验组,设立人发未复合胶原组、碳纤维未复合胶原组、聚羟基乙酸未复合胶原组作为对照组.人工材料:健康成人头发(长约30 cm,80 g左右),碳纤维编织带(兰州碳素厂提供),聚羟基乙酸纤维束(美国Johnson).方法:①人发复合胶原组选9根健康成人头发,经处理后3根为一股编织成腱,长约0.8 cm,直径约0.4 cm,两端自身打结.②碳纤维复合胶原组将购买的碳纤维编织带分开,制成直径及长度与人发腱相同的人工材料,两端用5/0丝线捆扎.③聚羟基乙酸复合胶原组将3根聚羟基乙酸纤维束互相编织成束,直径及长度与人发腱相同,两端用5/0丝线捆扎.④各对照组编织支架材料过程与其对应实验组相同.⑤各组支架材料均制备5根.实验组支架材料60Co灭菌后,无菌条件下置于Ⅰ型胶原溶液中0.5 h,取出后室温干燥备用.对照组支架材料均不与Ⅰ型胶原复合.⑥各组分别与细胞密度为3×106/mm3的转化人胚腱细胞培养基进行体外联合培养,于培养后不同时间点对细胞数量及形态进行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生长情况及附着情况倒置显微镜观察结果.②细胞形态及与材料附着情况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结果:①细胞生长情况及附着情况倒置显微镜观察结果:培养2 h后,各实验组均可见细胞向材料周围聚集,附着于材料的部分细胞呈圆形;培养3 d后,附着于材料上的细胞开始增多,形态由圆形向椭圆形演变,可见圆形与椭圆形细胞"共存"现象;而各对照组培养2 h 和3 d后,3种材料上细胞附着均较少.培养5 d后,各实验组材料上细胞形态向梭形演变,细胞数量进一步增多,且碳纤维材料之间可观察到大量梭形细胞生长;而各对照组细胞形态大部分仍为圆形及椭圆形,细胞数量少于各自对应实验组.②细胞形态及与材料附着情况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体外培养5 d后,各实验组材料表面腱细胞绝大部分呈梭形,同时腱细胞伸出突起,沿材料纵轴生长,其间有丝状及片状物质,相互交织.而对照组细胞明显较各自对应实验组附着少,细胞也呈梭形或圆形,但未见材料间的丝状及片状物质,也未见细胞伸出突起. 结论:人发、碳纤维、聚羟基乙酸表面复合Ⅰ型胶原后,有利于细胞附着,材料周围的细胞不仅数量增多,且出现圆形与椭圆形细胞"共存"现象,细胞形态向梭形演变,说明外源性胶原有助于细胞对材料的附着以及细胞自身的增殖.

  • 髓内脂肪细胞对骨髓基质细胞成骨能力及凋亡的影响

    作者:王华松;陈庄洪;罗永湘

    目的:观察骨髓内脂肪细胞对骨髓基质细胞成骨能力的影响,以及能否产生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07/2003-06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将骨髓基质细胞以109 L-1的浓度接种于培养板和培养瓶中,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100 mg/L链霉素的DMEM培养基.上述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6,107,108,109 L-1脂肪细胞组,分别加入0,106,107,108,109 L-1不同浓度的脂肪细胞,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建立脂肪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体系.培养时间为12 d,每4 d取各组细胞样本检测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利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Ⅰ型胶原mRNA表达,3H-脯氨酸掺入实验检测骨髓基质细胞胶原合成能力,并以TUNEL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①共培养体系建立后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共培养体系建立48 h后,细胞开始贴壁.72 h后贴壁的骨髓基质细胞主要为短梭形,部分为多边形,并伸出突起,体积增大,具有典型的成纤维细胞特点.贴壁的脂肪细胞呈多角形或圆形,细胞透明度较好.②脂肪细胞对骨髓基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培养第4,8,12天随着共培养体系中脂肪细胞的浓度不断上升,骨髓基质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或P<0.01).③脂肪细胞对骨髓基质细胞内Ⅰ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空白对照组染色深,即表达强,随着培养体系中脂肪细胞浓度增加,染色由深逐渐变浅,即Ⅰ型胶原mRNA表达逐渐减弱.④3H-脯氨酸掺入实验结果:空白对照组第4天每分钟脉冲数值高,随时间延长有所下降.随脂肪细胞浓度的上升,各组每分钟脉冲数值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并具有浓度及时间依赖的特征.⑤细胞凋亡TUNEL检测结果:在含有脂肪细胞的共培养体系中,被标记呈棕色的凋亡细胞,细胞核染色质浓聚成致密的斑点状,核固缩甚至碎裂.同一时间点106,107,108,109 L-1脂肪细胞组凋亡细胞明显多于空白对照组(P<0.01),空白对照组中几乎没有凋亡细胞.⑥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各组悬浮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后,空白对照组细胞均集中于左下象限,共培养体系中均可在右下象限发现有凋亡细胞存在.结论:髓内脂肪细胞干扰了骨髓基质细胞的成骨能力,并能够诱导骨髓基质细胞的凋亡,可能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有关.

  • 231培养液培养成人大隐静脉平滑肌细胞

    作者:赵莉敏;温绍君;刘雅;刘洁琳;刘亚萍;陈新军;王世奇

    目的:应用231培养基培养成人大隐静脉平滑肌细胞探讨其有效方法.方法:实验于2004-11/2005-3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平滑肌细胞分离:4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年龄43~74岁)术中废弃的大隐静脉,经患者同意无菌取2.0~3.0 cm.2.5g/L胰蛋白酶溶液吹打消化15 min,去除内皮细胞,同时松动平滑肌细胞,便于细胞游离出组织块生长.将血管剪成2.0~3.0mm2的小块贴到培养瓶底,加入完全231培养液3 mL,直立放入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中,24 h后将培养瓶放平使培养液浸没组织块继续培养.②平滑肌细胞传代:当细胞延组织块周围密集成片生长时,即可传代.③平滑肌细胞形态观察: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平滑肌细胞生长状况,记录生长曲线,观察各生长时期变化.④平滑肌细胞鉴定:应用透射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平滑肌细胞.结果:①大隐静脉平滑肌细胞形态观察结果:大隐静脉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沿组织块长出时间为2~14 d,经过7 d潜伏期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细胞呈"峰谷"长势.原代细胞培养第(25±2.1)天传第1代,传代24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细胞传10代以上仍保持良好的形态结构.培养成功率100%.培养过程中未见杂细胞或微生物污染.②大隐静脉平滑肌细胞鉴定结果:电镜下观察,胞浆内富含肌丝,纵向平行排列,胞内有密体,具有平滑肌细胞特征;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可见胞浆内染成褐色呈细丝网状,所有细胞均呈阳性染色.证实培养细胞为平滑肌细胞.结论:利用消化贴块方法分离人大隐静脉平滑肌细胞,应用231培养基进行培养,不仅培养成功率高,并且可产生高纯度及多数量的平滑肌细胞.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污染机会少,为心血管疾病研究和组织工程学研究及应用提供可靠的细胞模型.

  • 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修复骨缺损及预防感染的能力

    作者:张森林;孟昭业;董震;曹罡;杨震

    目的:探讨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修复骨缺损及预防感染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10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动物实验科完成.选健康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①在每只兔的额骨和顶骨部造成直径15 mm圆形缺损.实验组:将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与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和泰能复合,制成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将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入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兔颅骨缺损.对照组:以单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入缺损区.②术后2周和4周麻醉状态下每组各处死6只动物取材,通过细菌培养和组织学检查,评价其骨缺损修复能力及抗感染能力.用彩色图像分析仪对组.织切片进行成骨定量分析,选经过材料中心、切面完整的组织切片2张,计平均值,以代表该样本的成骨量.具备下列特征者判定为骨感染:①标本细菌培养并分离鉴定出金黄色葡萄球菌.②组织学检查显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和微小脓肿形成.结果:①两组兔颅骨缺损区组织学观察.实验组术后2周,覆盖缺损区的软组织中有少量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植入材料周边部有新生骨形成;术后4周缺损区有大量新骨形成,部分材料被降解吸收,未见炎性细胞.对照组术后2周,覆盖缺损区的软组织中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及微小脓肿形成,缺损区未见明显的新骨形成;术后4周,覆盖缺损区的软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及微小脓肿形成,材料周边部有少量新骨长入.②两组新骨成骨面积定量分析结果:实验组的成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2周:(38.74±4.67),(11.23±3.40)×105μm,4周:(147.98±16.43),(52.66±9.47)×105μm,P<0.01].③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入组12份标本均无细菌生长;对照组有9份为金葡菌阳性,阳性率为75%.实验组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既具有良好的骨修复能力,又能在局部持续释放有效浓度的抗生素,是伴有污染或感染的骨缺损较理想的修复材料.

  •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充填骨缺损腔的特点

    作者:朱志宏;马承宣;许瑞江

    目的:观察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简称医用胶)作为充填物能否阻止手术后的骨桥复发,并初步探讨充填物在骺板部分早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04在解放军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通过切除兔股骨远端外髁处部分骺板,制成周围性骺板部分早闭的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28只4~6周的新西兰幼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对照组仅行关节囊切开,不切除骺板;模型组切除股骨远端外髁处部分骺板,但不充填任何物质;脂肪组充填自体脂肪;医用胶组充填医用胶.术后通过双下肢前后位X射线片、大体标本、组织学、组织化学等方法来观察和探讨医用胶治疗骺板部分早闭的效果.结果:实验兔2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使用脂肪和医用胶作为切除部分骺板所遗留骨缺损腔的充填物,术后16周股骨的长度较模型组明显延长[(8.95±0.16),(9.12±0.25),(7.88±0.46)cm].②术后16周股骨远端的外翻角度脂肪组和医用胶组及模型组分别为(19.6±4.86)°,(15.4±2.13)°,(46.2±3.42)°.③股骨远端生长长度对照组长,约占整个股骨生长的57.6%,模型组短,只相当于整个股骨生长的21.4%,脂肪组及医用胶组生长处于对照组与模型组之间,分别占整个股骨生长的46%和52%.结论:充填物的充填并不能阻止因切除部分骺板所激活的成骨过程,而只是作为一种空间占据物,占据了形成骨桥所需的空间.医用胶是作为充填物的很好的选择.

    关键词: 生长面 治疗 动物 实验
  • 人胎盘天然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3的分离纯化

    作者:徐军;吴鹏;韩琳;张忠

    背景:基质金属蛋白酶是一类可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的蛋白分解酶家族,其活性可被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所抑制.其中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3的抑制作用更为重要.目的:旨在从人胎盘中完全分离纯化天然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3,并建立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3酶联免疫测定方法.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沈阳医学院中心实验室.材料:人胎盘来自沈阳医学院附属奉天医院妇产科(家属知情同意);基质金属蛋白酶1来自富士药品研究所.方法:实验于2001-03/2002-05在沈阳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利用4 mol/L尿素Tris缓冲液(pH8.0),制备胎盘匀浆液.②匀浆液经CM52阳离子交换树脂层析和Sephacryl S-200凝胶过滤二步柱层析.③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相对分子量及纯度.④Western blotting鉴定纯化蛋白的性质.⑤免疫荧光法测定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3对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抑制率.主要观察指标:①聚丙烯酰胺电泳法所示蛋白带相对分子质量.②Western blot的显色结果.③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3对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抑制率.④纯化后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3的回收率.结果:①人胎盘分离纯化的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3分为非糖化和糖化两种,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4 000和27 000两种.②非糖化和糖化的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3对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抑制活性分别为1.1×1010mol/L和1.2×1010mol/L.胎盘来源的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3对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抑制活性明显高于重组的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3.③二步层析后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3的回收率为23.4%.结论:人胎盘胞外基质来源的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3是由非糖基化蛋白和糖基化蛋白组成;两种纯化的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3对基质金属蛋白酶1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且显著高于重组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3.

  • 应用腺病毒载体介导RNA干扰技术构建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阻断的人U937巨噬细胞模型

    作者:张方;辛晓峰;施毅;刘玉秀;钱桂生;罗向东;赵明;李子玲

    目的:利用腺病毒载体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建立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阻断的人U937巨噬细胞模型.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5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呼吸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将针对糖皮质激素受体发挥RNA干扰效应的合成寡核苷酸序列连入含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腺病毒穿梭质粒pRNAT-H1.1/Adeno中,在含有pAdEasy-1病毒骨架的BJ5183大肠杆菌内进行同源重组;重组子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293T细胞,并在293T细胞内包装为具有感染能力的病毒颗粒,通过反复感染扩增病毒以达到感染靶细胞的适当滴度,通过绿色荧光表达来监控腺病毒扩增;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U937巨噬细胞感染后糖皮质激素受体蛋白的表达.结果:转染腺病毒载体的293T细胞表达绿色荧光,随着时间逐渐增强,并且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经过3轮扩增,病毒达到合适的滴度.受腺病毒感染的U937巨噬细胞内糖皮质激素受体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结论:可以成功构建针对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的RNA干扰腺病毒载体.

  • 人胎儿血造血干/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移植实验

    作者:赖颖晖;赖永榕;卢玉英;莫武宁

    背景:造血干细胞来源目前包括骨髓干细胞、外周血干细胞和脐带血干细胞,寻找新的干细胞来源以满足临床移植需要一直是人们的希望.从妊娠第5周起,肝脏中发育成完善的血窦系统,此后造血干细胞就可以随血液流动迁移.目的:观察人胎儿血造血干/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并对其进行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移植.设计:对照实验.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对象:①细胞来源:21例胎儿血标本取自胎龄为18~29周[(24.2±3.2)周]死亡胎儿及21例足月脐带血标本取自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2002-10/2003-02.所取的血标本均取得其家属的知情同意.②实验动物: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12只,6~7周龄,雌性,无菌饲养于超净工作台中.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胎儿血的造血干/祖细胞表面标志,包括CD34,CD38,HLA-DR及CD90,同时与21例足月儿脐血作比较.并将人胎血单个核细胞移植给6只经亚致死量照射的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5周后观察其植入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骨髓中人白细胞的含量,以及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小鼠骨髓中的人Cart-1基因.主要观察指标:①胎血和脐血造血干/祖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情况.②将胎血细胞移植给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的植入情况.结果:①人胎血中CD34+细胞的百分率显著高于足月脐血[(2.258 8±0.720 9)%,(1.572 9±0.478 3)%,P=0.000 4],CD34+CD38-细胞和CD34+CD90+细胞的百分率也均显著高于足月脐血[(1.298 6±0.470 6)%,(0.871 0±0.409 5)%,P=0.0016;(0.9300±0.469 2)%,(0.5600±0.365 8)%.P=0.032 4].②6例胎血中的4例可顺利重建经亚致死量照射的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的造血,移植后5周在小鼠骨髓中仍可检测到人的白细胞和人Cart-1基因.结论:人胎儿血中有比足月脐血更高含量的造血干/祖细胞,其单个核细胞能植入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骨髓,并重建髓、淋巴系全面造血.胎儿血有望成为多能造血干细胞来源.

  • 脐血细胞在搅拌悬浮生物反应器中的生长特性

    作者:李群良;刘启威;蔡海波;谭文松

    目的:了解脐血细胞在搅拌悬浮生物反应器中的生长特性,为开发搅拌悬浮生物反应器大规模生产造血细胞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06/11在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完成.脐血细胞在基本细胞因子组合干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3+白细胞介素6的刺激作用下,考察其在静态和动态培养系统中的生长规律,搅拌转速(30,60 r/min)对脐血细胞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的影响以及不同形状搅拌桨(平翼桨、搅拌棒)对脐血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①总细胞的扩增:随着细胞逐步适应体外生存环境,总细胞开始表现出增殖的趋势,且转瓶扩增效果略好于孔板,但差异不显著.②CD34+细胞的扩增:在相同细胞因子组合的培养条件下,动态培养在短期培养(1周左右)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增殖优势,而静态培养更有利于维持造血干/祖细胞状态.③总集落形成细胞的扩增:在短期培养中动态培养系统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静态培养对总集落形成细胞的维持作用优于动态培养.④不同搅拌转速对脐血细胞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的影响:相对于静态培养,CD34+细胞除了G2期含量显著增加外,对其他细胞周期和凋亡无显著影响,随着搅拌转速从30 r/min提高到60r/min时,CD34+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差异不明显,而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比率在静态培养和60 r/min的转瓶培养情况下更为相似,表明流体作用力的增强对CD34+细胞的生长行为没有影响.⑤不同搅拌桨形状对造血细胞培养的影响:相同搅拌转速(30 r/min)下培养来源相同的脐血细胞,1周后平翼桨转瓶中的单个核细胞数锐减,而搅拌棒转瓶却能保持基本不变,且差异显著(P<0.05).说明不同搅拌桨形式导致混合方式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流体作用力等对造血细胞增殖造成某种程度的影响.结论:动态培养能支持脐血细胞的生长,且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优于静态培养.搅拌转速的增加对脐血细胞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无显著影响,而不同的搅拌形式与脐血细胞的增殖有关.

  • 学习状态对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周三国;杨伯宁;劳明;韦力;曾庆堂;黎有文;龚健古;蓝玲

    目的:观察学习状态与学习不良对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增殖状况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于2005-5/10在广西医科大学神经解剖实验室完成,实验动物为成年雄性昆明小鼠,共27只,动物随机分为水迷宫训练组(n=18)及对照组(n=9).对照组不进行水迷宫训练,水迷宫训练组在经过训练后,根据其水迷宫训练中的表现将动物分为正常学习组和不良学习组.水迷宫训练组动物于水迷宫训练后3 d,以40 mg/kg进行5-溴脱氧尿苷(BrdU)腹腔注射,每日3次,12 h内完成.对照组同步进行5-溴脱氧尿苷注射;然后在水迷宫训练后的第1、7、14天,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齿状回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存活情况.结果:各组实验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学习状态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正常学习组小鼠的5-溴脱氧尿苷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和不良学习组(P<0.01),而对照组与不良学习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学习状态对增殖神经于细胞细胞存活的影响:水迷宫训练后第7天,正常学习组与不良学习组小鼠齿状回5-溴脱氧尿苷阳性细胞均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正常学习组5-溴脱氧尿苷阳性细胞数多于不良学习组(P<0.05);水迷宫训练后第14天,正常学习组与不良学习组小鼠齿状回5-溴脱氧尿苷阳性细胞均数仍明显多于对照组小鼠(P<0.01);而正常学习组与不良学习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活动不但受到学习记忆的调节,而且还与学习状态有关,但不良学习状态对齿状回的神经干细胞增殖不产生影响.

    关键词: 学习 干细胞 齿状回
  • 人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实验

    作者:谢为民;朱美玲;朱平先

    目的:观察人胚间质干细胞移植至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大鼠后对其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7窝SD新生1 d大鼠共81只,同窝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间质干细胞组、生理盐水组和未治疗组4组.①后3组大鼠左颈动脉结扎,吸入体积分数为0.08的氧制作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间质干细胞组脑定位注射分离培养的中期引产人胚胎(获供者知情)骨髓间质干细胞,每点注射2 μL(细胞浓度为2×1011 L-1);生理盐水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各组新生大鼠1周内成活率.②移植后第6周对同窝4组大鼠进行Morris水迷宫训练,4 d后进行测试,以找到平台的时间代表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③移植后第10周麻醉后处死实验鼠,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骨髓间质干细胞在大鼠脑内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①4组新生大鼠1周内成活率比较:间质干细胞组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和未治疗组[75.0%(15/20),35.3%(6/17)50.0%(7/14),P<0.01],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②4组新生大鼠水迷宫实验结果:间质干细胞组大鼠找到平台的时间明显短于生理盐水组和未治疗组(P<0.01);训练3 d后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著.③4组新生大鼠免疫荧光检测结果:间质干细胞组中,进针注射部位存在大量移植细胞,并向周围迁移,皮质层、海马等部位检测到移植细胞;所植入的细胞约6%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约8%表达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结论:移植人胚胎骨髓间质干细胞能提高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大鼠存活率,改善其学习记忆能力,间质干细胞在鼠脑内少可以存活10周.

  • 嗅鞘细胞移植改善橄榄体桥脑小脑萎缩患者神经功能:1例报告

    作者:陈琳;黄红云;王洪美;王福斌;郗海涛

    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治疗改善橄榄体桥脑小脑萎缩患者神经功能的近期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选择2005-08/09北京西山医院神经疾病研究治疗中心就诊的橄榄体桥脑小脑萎缩患者1例,白人女性,59岁,德国籍,主诉四肢协调运动伴平衡障碍2年,给予嗅鞘细胞脑内移植.取流产胚胎嗅球(供者知情同意),消化成单个嗅鞘细胞后,培养2周,然后采用立体定向方法,将其移植到双额放射冠部位.采用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的自身对照方法.观察患者术前和术后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以及术前和术后10 d的症状改善情况.评估使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评价姿势和步态、运动功能、语言功能以及眼球运动等4大项19小项,总分100分,正常人为0分.结果:①患者手术当天诉左手活动较术前稍改善.第2天平衡能力改善.第3天能够独立行走,双手轮替运动灵活,闭目站立较术前稳定,指鼻动作较术前准确.②自嗅鞘细胞移植后4 h开始,患者神经功能逐渐有部分改善,术后第10天,患者的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总分由术前35分降至15分:其中行走能力3→2分,行走速度2→1分,睁眼站立能力2→1分,睁眼无辅助自然站立双足间距1→0分,睁眼并脚躯体摇摆2→0分,闭眼并脚躯体摇摆4→0分,跟-膝-胫试验震颤4→2分,指鼻试验(分解动作和辨距不良)2→0分,指鼻试验(手指意向性震颤)2→0分,俯卧-仰卧改变体位运动2→1分,在预先设计的图案上绘阿基米德螺旋图形1→0分,构音障碍(语言流利度)3→2分,构音障碍(语言清晰度)2→1分.③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现任何副反应.结论:嗅鞘细胞移植能迅速改善橄榄体桥脑小脑萎缩患者的神经功能,且应用安全.但长期效果和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观察和探讨.

  • 1,25-二羟基维生素D3诱导HL-60细胞向成熟单核细胞的分化

    作者:左文丽;张翼;何玉玲;刘国文

    目的:观察1,25-二羟基维生素D3对白血病细胞株HL-60的分化诱导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8/11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将细胞浓度为2×108 L-1 HL-60细胞,分别以0,10-9,10-8,10-7,10-6mol/L的1,25-二羟基维生素D3孵育72 h,对照组加入等量的无水乙醇.Western印迹技术鉴定维生素D受体在各组HL-60细胞的表达;Wright-Giemsa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14抗原的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分析c-myc基因的表达.结果:①10-8 mol/L 1,25-二羟基维生素D3作用前后HL-60细胞均表达维生素D受体,且药物作用后维生素D受体的表达上调.②10-8 mol/L1,25-二羟基维生素D3可明显诱导HL-60细胞向成熟单核细胞系分化,54.02%的细胞CD14表达阳性,对照组为5.23%(P<0.01).③1,25(OH)2D3作用72 h后,HL-60细胞的c-myc/β-actin比值为0.27,对照组为0.89,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①1,25-二羟基维生素D3可诱导HL-60细胞向成熟单核细胞分化,其受体维生素D受体参与了HL-60细胞代谢的调节.②1,25-二羟基维生素D3诱导细胞分化的同时伴随c-myc基因表达下调,表明c-myc基因表达下调是其诱导HL-60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之一.

  • 不同来源的人脂肪干细胞体外成脂诱导分化能力的比较

    作者:严笠;马桂娥;曹蕊;贾春实;吕晓岩;王春梅

    目的:对同一个体不同部位来源的脂肪干细胞体外成脂诱导分化的能力进行比较,为脂肪干细胞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11/2005-05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研究中心完成.提取5例女性临床吸脂患者(平均年龄32岁)8个部位(大腿前侧、臀上部;臀上部、上腹部;髂腰部;上腹部;背部、上臂)脂肪抽吸组织中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进行成脂诱导分化.在对照培养基(含体积分数0.1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的第1代脂肪干细胞,以3x104细胞/皿接种到35 mm培养皿中,将对照培养基更换为成脂诱导培养基,进行成脂诱导,每周换液2次,以加入对照培养基的培养皿设为阴性对照.继续培养2周,分别取诱导后的细胞和阴性对照细胞各两皿进行油红O染色,以证实细胞中有无脂滴形成.通过油红O染色及阳性细胞记数,分别对来源于3例患者的2个不同部位的脂肪抽吸标本中的脂肪干细胞向成脂细胞分化的能力进行定性和半定量检测,采用卡方检验对不同细胞的成脂诱导分化率进行测定.结果:①脂肪干细胞成脂诱导分化能力的测定结果:从不同个体的每100mL脂肪抽吸组织中提取的平均脂肪干细胞数目有所不同,从2.45×108个/100 mL~1.25×109个/100 mL不等;但从同一个体不同部位的脂肪中所获得的干细胞数目却比较近似;根据各例细胞成脂诱导分化率,可得出5例患者8个部位细胞的平均成脂诱导分化率为36.2%.经统计学分析证实同一个体不同部位来源的细胞具有不同的成脂分化能力,获得的平均干细胞数目与年龄无关(r=0.098,P=0.817),而细胞的成脂分化能力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r=-0.568,P<0.01).②成脂诱导后脂肪干细胞形态变化及油红O染色定性结果.脂肪干细胞经诱导后体积增大,分化为成脂细胞,细胞浆中可见许多大小不等的橙红色脂滴,多者可占整个细胞体积的80%~90%,细胞核缩小或偏于细胞的一侧,呈阳性;而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的对照细胞未见体积增大和脂滴形成,呈阴性.结论:患者年龄越大,成脂分化率越低,且同一患者不同部位来源的脂肪抽吸组织中的脂肪干细胞在成脂诱导分化能力上存在差异.提示利用脂肪干细胞进行相关实验时,在患者年龄和取材部位上应有所选择,进一步分析有可能找到获取脂肪干细胞的佳部位.

  • 人脐血非造血干细胞的基本特性

    作者:王屹;季凤清;孙海梅;赵春礼;曾晓蓓;杨慧

    目的:通过对体外培养人脐血来源非造血干细胞生长特性的观察和对细胞免疫表型的检测,探讨人脐血来源非造血干细胞的一般特性,为进一步研究人脐血来源非造血干细胞提供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1/10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和首都医科大学组织学胚胎学教研室实验室完成.脐带血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提供,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新鲜脐带血,获取的单个核细胞进行培养.①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②培养基中加入白血病抑制因子或用Mescencult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进行培养,记录细胞生长状况.③流式细胞术分析脐血单个核细胞的免疫表型.结果:①人脐血非造血于细胞形态观察:较低密度接种细胞并不能形成大量贴壁细胞,而以5×106细胞密度接种则在48~72 h后出现贴壁的梭形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形态逐渐形成均一梭形.②生长特性:人脐血非造血干细胞接种5 d后增殖速度加快,随后的几天内保持较快的增殖速度,15 d后进入平台期.高糖DMEM培养基+胎牛血清和高糖DMEM培养基+胎牛血清+白血病抑制因子,两种培养体系在细胞增殖上未显示差异,白血病抑制因子并没有显著改善人脐血非造血干细胞生长增殖速度.③免疫表型:新鲜脐血经分离得到的单个核细胞中有少量CD34阳性细胞,CD90,CD166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24.18±5.46)%和(36.44±6.26)%;人脐血非造血干细胞体外培养10 d左右无CD34阳性细胞,CD166阳性细胞的比例达(76.48±4.54)%,较单个核细胞中CD166阳性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并且表达HLA-ABC,而少量表达HLA-DR.结论:合适的细胞接种密度有利于人脐血非造血干细胞贴壁生长.白血病抑制因子并不能增加体外培养的人脐血非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增殖速度.人脐血非造血干细胞体外培养10 d左右可以获得纯度较高的CD166阳性细胞.

  • 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作者:王辉;王岭;李开宗;凌瑞;孙宝华;马福成;李晓军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及鉴定的方法,为自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打基础.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5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肝胆外科实验室完成.采集献血员抗凝外周血,经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在含有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20μg/L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4μg/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M199培养液中培养和扩增,分别在培养的第6和14天,流式细胞仪检测其KDR,CD133,CD34和vWF阳性率,并通过检测其对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的吸附和内吞DiI-acLDL来进行细胞功能学的鉴定.结果: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诱导分化,培养第6天的贴壁细胞表达KDR,CD133,CD34和vWF,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阳性率分别为(46.4±9.3)%、(33.8±11.7)%、(73.5±6.3)%和(38.9±8.2)%,能特异性吸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并内吞DiI-acLDL.②培养第14天的贴壁细胞表达KDR,CD34和vWF,不表达CD133,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阳性率分别为(81.5±7.6)%、(88.9±5.4)%和(78.3±13.6)%,能特异性吸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并内吞DiI-acLDL.结论: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内皮祖细胞,为自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 许旺细胞与脱细胞神经移植物共培养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作者:孙晓红;窦文波;佟晓杰;张旭;贺政;王虹;张彩顺

    目的:观察体外分离、培养、纯化的许旺细胞对脱细胞神经移植物修复神经损伤的促进作用,为临床应用组织工程化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4在中国医科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纳入普通级雄性Wistar大鼠24只,体质量180~220 g.随机分为实验组、空白对照组、自体移植对照组共3组,每组8只.分笼饲养.另纳入5~8 d龄Sprague-Dawley乳鼠40只,取其双侧坐骨神经与臂丛神经.实验组大鼠右后腿用种植许旺细胞的ARSN桥接人为造成的神经缺损.空白对照组大鼠右后腿用单纯ARSN桥接人为造成的神经缺损.酶反复消化法与差速贴壁法分离和培养许旺细胞;许旺细胞与10 mm长的脱细胞神经移植物共培养后,应用外科手术移植到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处,自体移植对照组大鼠右后腿用单纯切断的神经上下颠倒原位桥接人为造成的神经缺损.13周取材通过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结果:Wistar大鼠24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没有脱失.①实验组较空白对照组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均匀,轴索略粗,髓鞘厚度有差别,部分神经纤维髓鞘还未形成板层结构,许旺细胞包绕神经纤维,轴索内微丝微管结构较清晰,无髓神经纤维直径较小,不均匀分布在有髓神经纤维之间,由一层纤维结缔包裹形成纤维束,实验组较自体移植对照组的髓鞘略薄,自体移植组再生神经纤维均较粗,许旺细胞包裹轴突形成排列规则、电子密度较高的髓鞘,髓鞘厚薄基本相同.②实验组可见大量许旺细胞呈双极梭形,并且首尾相连排列成链状或网状特征性分布.许旺细胞还可在神经纤维上的胶原丝上附着.③实验组有髓神经纤维数、髓鞘厚度、G率(有髓纤维总面积/神经于总面积)接近自体移植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5 344±592),(5 514±373);(3.13±0.16),(3.19±0.25) μm;(48.43±3.62)%,(57.11±2.28)%;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5 344±592),(3 191±236);(3.13±0.16),(1.28±0.33)μm;(48.43±3.62)%,(31.05±4.19)%;P<0.05].结论:与许旺细胞共培养的脱细胞神经移植物可加快宿主轴索再生,促进神经损伤修复,是临床修复神经缺损的可行办法.

  • 神经节苷脂诱导人脂肪组织来源的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的分化

    作者:刘斌;吴孟海;张强;张晋霞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诱导人脂肪组织来源的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可能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9在华北煤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取人体腹部皮下脂肪组织20 mL,对脂肪组织提取物进行分离培养,分别采用对照组、神经诱导培养基组、神经诱导培养基加神经节苷脂100μmol/L和神经节苷脂100 μmol/L组,对其进行诱导培养.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连续观察原代及传代后的细胞生长情况及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前体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神经巢蛋白,神经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微管联合蛋白2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①原代细胞情况:24 h后大量细胞贴壁,呈宽大扁平的成纤维细胞形态,细胞核浆分界清楚,多为单核,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大部分细胞呈集落生长,并迅速增殖,集落大小不一,集落中的细胞呈典型的梭形细胞,集落之间互相靠近,一周后可达到80%融合,呈漩涡状排列.②传代细胞情况:呈圆形,悬浮状态,并很快贴壁,并分布均匀,与原代细胞相比,细胞形态更为单一,呈典型梭形.③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测定:对照组和神经节苷脂100 μmol/L组仅见极少量的神经前体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神经巢蛋白表达阳性,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微管联合蛋白-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阴性.神经诱导培养基组和神经诱导培养基组加神经节苷脂组于诱导后1 h出现Nestin表达阳性,5 h出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微管联合蛋白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阳性.在一定时间内,上述指标表达强度随时间逐渐增加,但神经诱导培养基组加神经节苷脂组与神经诱导培养基组比较,神经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微管联合蛋白2表达阳性率增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阳性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具有增强神经诱导培养基的诱导作用,并促进人脂肪组织来源的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

  • 冻存时间对复苏后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体外诱导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影响

    作者:柯春龙;黄正松;金华伟;夏之柏

    目的:观察应用10%牛血清白蛋白+20%二甲基亚砜联合低温保护剂冷冻保存不同时间的胚胎大鼠中脑神经干细胞复苏后,其体外诱导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能力.方法:实验于2004-02/2005-10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①应用克隆细胞法在含细胞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液中单细胞克隆培养胚胎大鼠中脑神经干细胞.②经传代扩增后,培养于含10%牛血清白蛋白和20%二甲基亚砜的神经干细胞冻存液中,在液氮中分别冷冻保存6,12,及18个月后,重新复苏培养于神经干细胞培养液中,并在含白细胞介素1α、白细胞介素11、白血病抑制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诱导分化液中诱导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③分化细胞分别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①胚胎大鼠中脑神经干细胞单细胞克隆系经冷冻复苏后,除少数细胞贴壁死亡外,多数细胞生长良好并克隆形成新的神经干细胞球.②神经干细胞球经诱导分化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分化细胞中含有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及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③流式细胞仪检测冻存6,12,18个月及未冻存组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的分化率分别为(15.3±3.4)%,(16.2±1.8)%,(15.6±2.2)%,(16.7±2.8)%,方差分析显示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F=1.799,P>0.05).结论:冷冻保存18个月的胚胎大鼠中脑神经干细胞不影响其体外诱导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能力.

  • 应用免疫磁珠分离成人骨髓中STRO-1阳性细胞

    作者:李静;章庆国;郭宗科

    目的:利用免疫磁珠分离成人骨髓中STRO-1+阳性细胞,获得同质性骨髓基质干细胞.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6在东南大学修复重建外科研究所实验室完成.采集正常自愿献髓者骨髓,淋巴细胞分离液体离心纯化分离后利用免疫磁珠分离出STRO-1+细胞,研究其生长曲线、体外扩增能力、集落形成能力、细胞表型、细胞周期、成骨能力.结果:①利用免疫磁珠可从成人骨髓中获取STRO-1+细胞.经体外培养发现STRO-1+细胞贴壁生长,相差显微镜下STRO-1+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梭形外观.②生长曲线可分为细胞生长延滞期、对数生长期及稳定期,细胞倍增时间为57 h.③STRO-1+细胞可以在体外扩增12周左右,形成的成纤维细胞集落数、处于细胞分裂期的细胞数、扩增倍数均低于传统分离方法得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④经流式细胞仪检测,STRO-1+细胞稳定地表达CD29,CD44,CD105,不表达造血细胞系的表面标记CD14,CD34,CD45,HLA-DR.⑤经成骨培养发现STRO-1+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很强的成骨分化能力.结论:利用免疫磁珠能够从成人骨髓中快速分离、纯化骨髓基质干细胞,且具有高效、灵敏、对骨髓基质干细胞活性影响小的优点.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原位移植治疗大鼠缺血性脑梗死

    作者:陈运贤;陆英;钟雪云;陈嘉榆;韩忠朝

    背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强有力的动员剂,已经证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具有同时动员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的能力.目的:观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进入脑梗死部位,对缺血性脑梗死大鼠的治疗作用.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实验.单位: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中心.材料:实验于2004-09/2005-01在中山大学(北校区)动物实验部和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中心完成.选择雄性Wistar大鼠200只,随机分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100只.方法:两组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缺血脑梗死模型.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于复制缺血脑梗死模型后1 h腹腔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60μg/kg).对照组于术后1 h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①术前及术后24h,48 h,1周测各组大鼠的体质量,计算体质量减轻率;并对大鼠进行神经病学分级.分级标准:0级:正常;1级:对侧前肢屈曲;2级:提尾时,对侧前肢抓力减弱;3级:自主运动无方向性,提尾时向对侧旋转;4级:自主运动时,向对侧旋转.②将两组大鼠各取15只,分别于术后24,48 h和1周开颅取脑,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查脑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34阳性细胞浸润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体质量减轻率,神经病学分级,脑梗死体积,脑组织病理变化,CD34阳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纳入动物200只,造模成功180只,造模后1~7 d死亡48只,存活132只,随机选择120只进入结果分析.①体质量测定、神经病学分级:术后24 h,48 h两组大鼠体质量减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体质量减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分别为(10.5±8.2)%,(17.8±7.1)%,P<0.05].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的神经损伤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②梗死灶体积:对照组梗死灶体积和梗死灶体积占全脑体积百分比高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差异显著[分别为(251.69±52.77),(145.72±28.05)mm3,(17.00±2.69)%,(9.90±1.62)%,P<0.01].③病理学改变:术后24 h,两组大鼠均出现典型的脑缺血梗死病理变化,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的梗死区可见少量单个核细胞,而对照组则无.术后48 h神经细胞大片消失,胶质细胞变性,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有大量单个核细胞浸润,对照组相对较少.1周后对照组梗死区脑组织液化变软,坏死灶周围可见较多的单核和淋巴细胞浸润;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大鼠部分坏死灶被新生毛细血管和胶质细胞增生修复,炎性细胞浸润不明显.④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术后24 h,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的手术侧脑组织中检测到CD34阳性的单个核细胞,对侧脑组织及对照组大鼠的脑组织无此类细胞.术后48 h,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手术侧脑组织除有CD34阳性单个核细胞浸润,还发现呈锥形并且带有突起的CD34阳性细胞.对侧脑组织、对照组大鼠的脑组织均未见CD34阳性细胞.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进行自体干细胞原位移植治疗,可以减轻大鼠缺血性脑梗死程度,减少脑梗死体积.

  •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影像学及间接免疫荧光法评估

    作者:李心怡;蔡军;易方方;冯斯婷

    目的:观察超声成像及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在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缺血心肌病方面的评估价值.方法:试验于2004-10/2005-10在武汉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完成.选取20只大耳白兔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后,存活18只,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移植组两组.分别在造模前1天、造模后1周、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4周行超声检查,测量左室前壁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左室前壁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早期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峰值速度.对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行抗肌钙蛋白T和Ⅷ因子免疫荧光检测,探讨其分化和转归.结果:20只大耳兔于造模后死亡2只,进入结果分析18只.①超声检查:移植组移植4周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较对照组明显缩小[(12.2±1.9,14.9±2.3)mm,t=2.641,P<0.05].移植组移植4周后射血分数、左室前壁收缩期峰值、舒张早期峰值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67.3±10.2,54.6±9.6)%,(10.2±1.9,7.0±2.1)cm/s,(10.9±2.7,7.9±2.6)cm/s].②免疫荧光检测:部分移植细胞抗心肌特异肌钙蛋白T染色阳性,显示清晰的心肌横纹表明向心肌细胞分化;另有部分细胞Ⅷ因子为阳性,证实成功分化成为内皮细胞.结论:超声能够检测到兔梗死心肌MSCs移植后心肌局部运动与心脏功能的改善,其机制与其向心肌细胞及内皮细胞分化有关.

  • 新生豚鼠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和标记

    作者:王英;董明敏;杜英

    背景:神经干细胞为内耳移植治疗感音神经性聋带来希望,而豚鼠是氨基甙类药物中毒性耳聋动物模型的首选动物,且经过几十年研究已建立了成熟的动物模型.如何从豚鼠海马中提取神经干细胞并标记,是内耳干细胞移植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目的:从新生豚鼠海马中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实验研究创造条件.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郑州大学微生物与免疫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5-03/06在郑州大学微生物与免疫教研室完成.新生24 h内豚鼠(由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50~80g/只,雌雄均有.方法:分离新生豚鼠海马组织,用含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无血清培养技术培养神经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其巢蛋白的表达.采用荧光染料DAPI标记神经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神经干细胞体外生长情况.②免疫荧光检测鉴定神经干细胞巢蛋白表达.③荧光标记干细胞并检测标记率.结果:①从新生豚鼠海马组织分离出的细胞中可获得呈集落样生长的神经干细胞团.②神经干细胞能表达巢蛋白.③荧光染料DAPI的标记效率可达93.4%,细胞传代8次后荧光亮度仍无明显衰减.结论:从新生豚鼠海马分离的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能力,荧光染料的标记可获得较高的标记效率,可作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实验研究的供体细胞.

  • 骨折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变化

    作者:谢明;封卫兵;刘艳萍;欧阳贵;郑雪峰;王红卫;唐国华

    目的:观察大鼠骨折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组成变化,分析其与骨折愈合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3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研究所完成.选择健康SD大鼠18只,雌雄不限.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即一侧股骨骨折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9只.一侧股骨骨折组进行一侧股骨横断性骨折损伤处理,正常对照组不作骨折处理.两组大鼠同等条件下饲养2周后麻醉大鼠,分别在无菌手术条件下取出双侧活体股骨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分离后的细胞分别加入荧光抗体CD44-FITC及CD45-PE,避光孵育30 min,加10 g/L多聚甲醛重悬固定,冰盒保存,送南华大学流式细胞实验室上机检测,将CD44-FITC阳性同时CD45-PE阴性的细胞定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此测得的该细胞数值即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成比(指一种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比值),求其平均值.结果:实验大鼠18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一侧股骨骨折组大鼠处理侧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成比显著高于对侧[29.19±5.06,22.90±7.44(t=2.75,P<0.05)];一侧股骨骨折组大鼠处理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应侧(13.05±9.08)(t=3.87,P<0.01);一侧股骨骨折组大鼠处理侧对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应侧对侧(14.12±8.98)(t=3.43,P<0.01).结论:骨折后相应的损伤区域及远隔部位均可出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损伤区域的增殖数量高于远隔部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构成比增加可能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连

    作者:周志玲;袁进国;刘英飞;陈云庆;朱振安

    目的:观察经皮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连的疗效.方法:选择2000-01/2005-12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肱骨干及胫骨干骨折患者140例,无高血压、糖尿病、营养不良等慢性病史.男100例,女40例,年龄6~67岁,平均36岁,匀为术后6~8个月并且X射线片显示骨折线清晰、骨折端硬化、骨髓腔闭塞后开始治疗.按骨不连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即自体髂骨移植组(70例)及经皮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70例),分别进行自体骨移植及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并行简单有效内外固定.观察两组患者术后X射线观察骨痂形成及平均愈合时间.结果:14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术后X射线片观察结果:2个月骨折端周围有新生骨痂,5个月有连续骨痂形成,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平均愈合时间明显短于自体骨移植组[(7.0±3.0),(9.0±3.0)个月,P<0.05).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两组各有2例5个月时无骨痂形成,分别进行骨髓干细胞经皮注射在14个月时愈合.自体骨移植组3例出现取髂骨部位血肿,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有5例出现抽取骨髓部位疼痛,所有病例无明显其他并发症,随访24个月无再次骨折发生.结论:经皮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较传统植骨治疗骨不连有明显优势,疗效满意,有临床应用价值.

  • 人胰岛细胞制备过程中细菌性污染的监测与干预

    作者:倪艳霞;蔡德鸿;翁建平;曾龙驿;张桦;龙军

    目的:在胰岛细胞制备过程中监测并预防性使用敏感抗生素,防止、清除制备过程中出现的污染,保证用于移植的胰岛细胞质量,以期减少移植后感染的发生,确保移植进一步用于临床的效果.方法:体外分离人胰岛细胞实验是于2004-11/2005-10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①成人胰岛细胞的分离纯化及其过程中细菌性污染的监测:胰腺取自成人脑死亡尸体,生前无糖尿病及相关病史(家属知情同意),胰腺进行修剪、灌注后,胰岛细胞消化收集中;COBE-2991细胞纯化机纯化胰岛细胞后;体外培养48 h后6个步骤取样进行细菌性污染的鉴定,并作药敏实验.②在同样的制备过程中,分别采用青霉素+链霉素+两性霉素B或泰能+两性霉素B进行干预,未施加干预措施作为对照组.③胰岛细胞的功能测定:采用体外胰岛素释放试验,测定纯化培养后未被污染的胰岛细胞功能.结果:①3组不同处理的胰岛细胞(纯化培养后)的污染率:未用抗生素的对照组为100%、青霉素+链霉素+两性霉素B组为50%,泰能+两性霉素B组为0,3组污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取培养后未污染的胰岛细胞行体外胰岛素释放试验结果:青霉素+链霉素+两性霉素B组、泰能+两性霉素B组两组胰岛细胞高糖时胰岛素释放量分别是低糖的2.41和2.36倍(t=4.76,P<0.05),提示青霉素+链霉素+两性霉素B组、泰能+两性霉素B组胰岛细胞分泌功能良好.两组间的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在统计学上差异也无显著性(t=0.31,P=0.76),说明两组抗生素对胰岛细胞功能的影响无差异.结论:胰岛细胞制备过程中细菌性污染严重.泰能+两性霉素B的联合应用能有效清除胰岛细胞制备过程中出现的细菌性污染,经泰能+两性霉素B处理的胰岛细胞行胰岛素释放试验表明分泌功能良好.

  •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颅脑损伤的实验观察

    作者:孔杰;牛朝诗;傅先明;李健

    目的: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外伤性脑损伤的治疗效应.方法:本实验于2004-10/2005-6完成,2月龄Sprague-Dawley大鼠2只,供分离细胞之用,另取SD大鼠30只,供制作模型.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质干细胞,观察其生物学特性;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方法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30只大鼠在造模过程中因麻醉意外、打击致颅内出血死亡6只,剩余24只,造模后24h,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经颈内动脉移植5-溴2-脱氧尿苷(BrdU)标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对照组大鼠经右颈内动脉注射同体积无菌磷酸缓冲盐溶液,分别于造模后24 h,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后1、4、7、14、21、28天,采用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程度评分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善状况.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后2周处死2只大鼠,第4周处死剩余大鼠,断头取脑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观察其在大鼠脑内的存活迁移情况.结果:在移植过程中因麻醉意外和颈动脉出血致对照组大鼠死亡4只,而实验组术后1只大鼠因颅内感染予以淘汰,终进入统计的大鼠试验组11只,对照组8只.①骨髓间质干细胞生物学性质: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可长期培养扩增,生物学特性稳定.②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经颈动脉移植2周后,实验组可见外源性的BrdU阳性细胞,骨髓间质干细胞可迁移并聚集于损伤组织边缘,阳性细胞呈圆形、椭圆形单核细胞,胞核为棕色的阳性表现.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结果:细胞移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移植后2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分别为6.62±0.96和8.00±0.53.移植后4周时,两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分别为3.77±0.93和6.13±0.64,实验组大鼠神经功能改善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经颈内动脉移植后,能存活一定时间并能向损伤区域迁移聚集,同时,对外伤性脑损伤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有一定的治疗效应.

  • 人骨髓间充质细胞在低氧培养条件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作者:刘革修;张洹;何冬梅

    目的:观察低氧培养条件下人骨髓间充质细胞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情况,为其用于脑缺血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9/12在暨南大学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完成.生长至次融合状态的第5代人骨髓间充质细胞在低氧混合气(体积分数0.90氮气、体积分数0.05二氧化碳和体积分数0.05氧气)条件下培养,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酶联免疫技术检测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表达.结果:①骨髓间充质细胞常氧压培养时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和蛋白水平低: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与β-肌动蛋白mRNA信号百分比为(6.35±2.39)%,酶联免疫法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为(137.6±12.3)ng/L.②低氧培养显著增加骨髓间充质细胞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和蛋白水平:低氧培养2 h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与β-肌动蛋白mRNA信号百分比明显高于常氧压培养时表达水平,8 h时达到高峰水平[低氧培养2 h:(13.94±3.07)%,F=14.66,P<0.01;8 h:(27.49±7.18)%].低氧培养4 h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显著增高,明显高于常氧培养组,16 h时达到高峰水平[低氧培养4 h:(165.6±13.9)ng/L,F=11.70,P<0.01;16 h:(237.4±15.1)ng/L].结论:合适低氧条件可增强骨髓间充质细胞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提示其在脑缺血组织等低氧环境下可能产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样生物学作用,可用于治疗脑缺血等疾病.

  • 不同温度条件下体外培养小鼠皮质神经元形态及骨架蛋白的表达

    作者:耿晓英;吴松笛;万琪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条件下体外培养的小鼠皮质神经元的形态及其骨架蛋白表达的变化,以及与热休克蛋白70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5-02/06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①选取孕15~18 d昆明种二级孕鼠1只,处死后取胎鼠的大脑皮质进行神经元原代培养,培养第7天经鉴定的神经元用于实验,随机分为高温处理组和正常对照组.②高温处理组建立热应激损伤模型,将培养好的神经元移入经乙醇消毒的全自动水浴加热器,分别于38,39,40,41,42℃处理30 min.正常对照组不造模,于37℃对神经元进行常规培养.③两组均随机选取3个细胞爬片,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刺激后神经元的形态变化,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观察不同温度刺激后神经元中骨架蛋白、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变化.结果:①两组培养的神经细胞光镜观察结果:培养7 d时正常对照组细胞光晕明显,胞体饱满并聚集成团,细胞团间有粗大的突起并相互连接,神经网络稠密;高温处理组38℃时漂浮细胞增加,神经网络稀疏.39℃时部分细胞坏死.42℃大部分细胞出现坏死,胞体碎裂,突起漂浮或消失.②培养神经细胞的纯度鉴定结果:培养7 d的神经细胞,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神经元及突起为绿色荧光,突起一至两个不等,计算结果显示培养细胞中神经元占(82.0±1.9)%.③不同温度条件下两组骨架蛋白及热应激蛋白荧光强度的变化:高温处理组38,39,40,41,42℃热刺激后骨架蛋白荧光强度低于正常对照组,且温度愈高降低愈明显.热休克蛋白70荧光强度呈钟形分布,39℃高,37,42℃低.结论:高温可以导致神经元形态变化,其中骨架蛋白结构紊乱可能是神经元形态变化的原因之一,热休克蛋白70可能参与其中.

  • 神经细胞移植对大鼠脑损伤修复及行为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广义;张笛;徐龙强

    目的:观察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颅内移植对大鼠脑损伤修复作用及其神经行为功能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04/11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完成.①选取出生24 h清洁级Wistar大鼠2只作为供体.另选用4月龄清洁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3只,模型对照组3只,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移植组21只,5-溴脱氧尿嘧啶尿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移植组21只.②取供体鼠脑组织进行神经干细胞的培养,经GFAP抗体、Brdu免疫荧光标记的阳性细胞分别制成单细胞悬液待移植.③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均建立脑损伤模型.造模后GFAP移植组进行神经胶质细胞移植,Brdu移植组进行神经元移植,正常对照组不接受任何细胞移植.④细胞移植后观察大鼠行为变化,并进行神经行为功能评分.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组织片GFAP、Brdu标记阳性细胞在脑皮质区、海马齿状回及纹状体区的动态变化.结果:实验选取清洁级4月龄Wistar大鼠48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行为功能测试及等级评分:与模型对照组比较,GFAP移植组、Brdu移植组于移植1 d无明显变化,均呈重度损伤(15~16分);移植8 d差异明显,呈中度损伤(9~10分);移植12 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呈轻度损伤(4~5分);移植16 d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呈完成不稳定或反射缺陷(1分),接近正常对照组;移植24 d呈稳定持续状态.②不同时间点各梗死区域GFAP标记阳性细胞的表达:GFAP移植组标记阳性细胞,第1天脑皮质区、海马齿状回、纹状体区的细胞表达无明显变化;第4天各区细胞表达略有增加;第16天细胞表达为高值;第20天细胞表达呈下降趋势;第24天细胞表达为低值.③不同时间点各梗死区域BrdU标记阳性细胞的表达:Brdu移植组标记阳性细胞,第1天脑皮质区、海马齿状回、纹状体区的细胞表达无明显变化;第4天各区细胞表达略有增加;第16天细胞表达为高值;第20天细胞表达呈下降趋势;第24天细胞表达为低值.结论: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颅内移植能够促进大鼠脑损伤的修复,改善大鼠神经行为功能.

  • 体外冲击波对动物骨不连愈合的影响

    作者:钟俊;李家元;明江华;彭昊;刘世清;王以强;夏良波

    背景:骨不连的治疗一直是骨科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部分骨不连经多次手术治疗仍不能愈合,非手术方法效果都不太理想.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是一种近年在国外兴起的骨不连非手术治疗方法.目的: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了解其对骨不连愈合的影响,并对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的机制作初步探讨.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实验.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材料:实验于1997-09/1999-03在武汉大学医学部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择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兔40只,制作骨不连模型,以肥大型骨不连动物为实验对象,共32只,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只.方法:治疗组采用HX902Ⅲ型多功能冲击波碎石机进行骨不连断端冲击波治疗,能量0.54mJ/mm2,频率60次/min,剂量2 000次,焦点聚焦范围为1.5 cm2.透视下调整碎石机第2焦点分别对准骨不连远、近端边缘相对应部位,各冲击1 000次.动物行冲击波治疗后,继续外固定架固定,并自由活动.对照组动物不行任何治疗,继续外固定支架固定.主要观察指标:X射线摄片、组织学检查和电子透射显微镜检查观察骨不连的愈合情况.结果:纳入动物3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X射线摄片:在体外冲击波治疗过程中,通过透视发现骨不连处骨折线逐渐模糊,两硬化骨端密度减低,骨髓腔趋于通畅,冲击波治疗前后摄片所见骨不连间隙有显著性变窄.冲击波治疗6周,治疗组6只(6/14)动物骨性连接,12周有12只(12/12)动物骨性连接.对照组治疗12周摄片有1只动物骨性连接.经四格表确切概率法检验,治疗组骨不连愈合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01).②光镜检查:治疗组治疗2周时成骨细胞和间充质细胞聚集增生活跃;治疗6周时骨小梁形成丰富;治疗12周时骨不连愈合好.而对照组一直表现为慢性炎症反应,骨小梁形成少.③电镜检查:治疗2周时治疗组成骨细胞增生,胞质内含丰富的线粒体,其能分泌具有周期性横纹的胶原纤维;治疗6周时形成大量的骨陷窝;对照组有形细胞少,可见破骨细胞活动.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肥大型骨不连效果满意,有望成为一种非手术治疗骨不连的良好方法.

  • 高强度聚焦超声破坏结肠癌细胞株的实验观察

    作者:邹玉红;叶欣;刘丽霞

    目的:探讨用高强度聚焦超声辐照肿瘤细胞,制备肿瘤抗原的合适剂量.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10在泰安市中心医院中心实验室和超声治疗中心完成.实验仪器为FEP-BY01型高强度超声聚焦热疗肿瘤治疗机.CT-26肿瘤细胞为BALB/C小鼠来源的结肠癌细胞,高强度聚焦超声辐照CT-26结肠癌细胞株后,用椎虫蓝染色镜下观察不同辐照时间、不同声强辐照后细胞的拒染率和形态学的变化、MTT法测定肿瘤细胞存活率,分析高强度聚焦超声剂量与肿瘤细胞存活率的关系.结果:①高强度聚焦超声声强与细胞存活率的关系:进行回归曲线拟合分析为指数关系,方程为y=155.4le-0.048,R2=0.9728,P<0.05.②高强度聚焦超声辐照时间与细胞存活率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为直线关系,方程为y=73.45-2.462x,R2=0.918,P<0.01.随着高强度聚焦超声辐照剂量的增加肿瘤细胞的存活率迅速减少,肿瘤细胞的碎片逐渐增多.超声剂量为1 000 W/cm2×30 s时,无细胞存活,肿瘤细胞完全失去细胞形态,全部被撕裂成碎片.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能灭活肿瘤细胞且能破碎肿瘤细胞,高强度聚焦超声制备肿瘤抗原的超声剂量为1 000 W/cm2×30 s.

  • 硬脊膜外脊髓电刺激器的实验设计

    作者:王永骥;张潇;何际平;徐琦

    目的:临床研究已证实,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接受硬脊膜外脊髓电刺激后,能增加其行走速度和行走时间,使能量代谢发生变化,脂肪代谢速率增加,碳水化合物代谢速率降低.建立一种用于硬脊膜外脊髓电刺激动物实验的实验系统,以进一步观察揭示这种作用的相应机制.方法:①硬脊膜外脊髓电刺激器基本原理和电路构成设计:硬件主要由单片机、人机接口电路、光电隔离电路、数模转换电路及波形调制电路5大部分组成.单片机采用美国ATMEL公司的AT89S51,片内带4 KB的可系统编程的Flash只读程序存储器、高性能的CMOS 8位单片机.系统中人机接口电路主要提供用户输入和实时显示参数.②确定刺激器的参数可调范围:电压幅值0~10 V(每0.1V为一档,上下可调),频率500~1 000 Hz(每100 Hz为一档,上下可调),波宽0~100μs(每5μs为一档,上下可调).③选择刺激波形:选用电荷平衡的双相脉冲.④选择确定电极及其导线材料:以银作为电极和导线的材料(达到刺激点准确),医用硅胶封装电极(达到兼容性),电极导线封装在硅胶模具内,电极片暴露(达到接触并刺激脊髓).电极片直径1.7 mm,导线直径0.2 mm,电极片间距3 mm.⑤动物实验:与同济医院神经康复科共同完成.选取成年健康猫5只,选L4、L5腰椎腰膨大部位,局部麻醉下切开皮肤,分离棘突及周围组织,切断棘突及椎板,显露硬膜外腔脂肪及硬膜.电极植入硬膜外腔.刺激电极的导线与刺激器相连.由低电压低频率开始电刺激,逐步提高强度和频率.调换3个刺激电极的正负极,重复上述刺激.以受刺激节段支配肌肉发生颤搐为标准观察刺激效果.结果:①采用AT89S51单片机作为核心,可调参数范围宽泛.②根据动物反应提供灵活多变的双极性脉宽波形,安全可靠.③初期动物实验检测中,5只实验猫都在刺激电压幅值达到[(1±0.1)V,(700±100)μs,(40±5)Hz]时,肌肉出现轻微颤搐.加大幅值,肌肉体的颤搐程度逐渐加大.而通过不断改变频率、波宽两个参数来增加刺激强度,发现对动物体颤搐程度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实验过程中动物无不良反应.结论:硬脊膜外脊髓电刺激器的设计满足硬脊膜外脊髓电刺激研究的需要,能根据实验所需参数提供灵活多变安全可靠的刺激波形,良好的人机接口提供方便可靠的操作方式,为硬脊膜外脊髓电刺激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仪器.

  • 力电效应对骨重建和修复的影响

    作者:黄克勤;顾志华;高瑞亭;侯振德

    目的:通过力电效应的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观察,了解力电效应对骨重建的影响和对骨修复的作用.方法:总结前人研究力电效应的成果,进一步了解力电效应对骨重建的影响和对骨修复的促进作用.为确立股骨头坏死系统疗法的疗效提供机制性的认识.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电流对骨重建的影响.结果:①临床研究表明改变作用在人体骨上的"力环境"或"电效应",均能改变其骨电性质,使骨发生重建.载荷大小或电效应强弱决定着骨的重建方式.力电效应确能影响骨的重建,并对骨的修复有促进作用.②动物实验可观察到电流对骨重建有着明显影响,实验鸡实验肢小腿骨变粗,平均直径、壁厚和同部位等长度质量为7.22 mm,0.43 mm,2.16 g;对照肢小腿骨相对较小,平均直径、壁厚和同部位等长度质量为5.37 mm,0.70 mm,1.61 g.结论:电效应确能影响骨的重建,并对坏死股骨头的修复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力学 电学 骨重建
  • 松质骨横观各向同性的检测分析

    作者:程雪梅

    目的:研制松质骨孔隙率图像分析软件,检测松质骨孔隙率沿轴向和横向的分布特点.方法:实验于2001-03/2003-11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动物中心和重庆工商大学计算机及信息工程学院完成.选取个体质量和年龄相近的3头猪后肢新鲜胫骨共6根,制成常规松质骨病理切片.切片时,左肢胫骨近端或右肢胫骨远端沿垂直于骨轴向取内、中、外部位各1张切片(横切切片);左肢胫骨远端和右肢胫骨近端沿骨轴向取左、中、右部位各1张切片(纵切切片).松质骨切片在光镜下观察和照像,照片由扫描仪转化为图像文件.采用VC++编制了CBPIA松质骨孔隙率图像分析软件(Cancellous Bone Porosity Image Analysis Software),计算不同方向不同层面的松质骨切片中骨基质与整个表面的面积比.结果:进入结果分析的松质骨切片共12片,纵切切片、横切切片各6片.①松质骨孔隙率沿轴向靠近密质骨逐渐变小.如实验猪A左后肢胫骨近端松质骨横切内片、中片、外片的孔隙率分别为89.62%,79.99%,65.40%,呈逐渐减小的趋势.②松质骨孔隙率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基本不变.如B猪右后肢胫骨近端松质骨纵切左片、中片、右片的孔隙率都接近于54%.结论:松质骨近似于一种蜂窝状的多孔固体结构,孔穴内充满着骨髓,可以看作横观各向同性材料;自制的CBPIA松质骨孔隙率图像分析软件可较为准确地检测松质骨孔隙率.

  • 集成逆向工程系统进行人体造型的功能与信息模型分析

    作者:王殊轶;钱省三;葛斌

    目的:对基于集成逆向工程系统的人体三维造型过程进行系统分析,为快速高效建立人体三维模型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从系统建模的角度,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建立基于集成逆向工程系统进行人体造型设计的功能模型与信息模型,并在上海理工大学人体测量与生物力学实验室对人体面部石膏模型与尸骨等部分复杂曲面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利用本文提出的系统功能模型与信息模型可快速实现人体三维模型重建,精度可达0.1 mm,满足临床医学的需求.结论:通过系统分析人体三维造型过程,可以为医生与生物医学工程师理解此系统并高效地建立人体模型提供保证.

    关键词: 工程 人体 人体模型
  • 骨盆髋臼模型不同加载方式的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许硕贵;佟大可;苏佳灿;张春才;蔡郑东;吴建国

    目的:对模仿站立及坐位两种状态对骨盆髋臼加载后进行三维有限元模型力学分析,观察相关力学参数变化.方法:①湿髋臼标本模型来源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髋臼:对一具成年湿骨盆尸体标本行CT扫描成像得到每层横截面图像,提取边界坐标,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5.6构建髋臼三维模型,并划分为121 239个结点、112 491个单元.同时将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部位锁定,模仿站立位对髋臼加载,力的方向按股骨颈力线方向,大小为400 N(约80 kg体质量一半).分析加载后髋臼的三维力场分布.②骨盆模型:2004-08从自愿者中随机选取正常成年男性,然后行CT扫描.CT扫描范围从第3腰椎至坐骨结节,将扫描后图像用ANSYS 5.6软件构建正常骨盆模型,并划分为356 710个单元格.固定好正常骨盆模型的两侧坐骨结节,模仿坐位对骨盆加载,于腰椎上施加一竖直向下的力,大小为500 N,方向与Z轴相反,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获取应力分布图像.结果:①髋臼三维有限元模型模仿站立位加载后在耻骨支、坐骨支、方区部、骶髂关节部、髋臼后壁部有较高应力出现,单元结构所受到的平均等效应力为(11.578~23.437)MPa.②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模仿坐位加载后在骶髂关节及坐骨结节部有较高应力出现,单元结构所受到的平均等效应力为(15.734~20.286)MPa.结论:实验结论提示,骨盆髋臼骨折的内固定应强调以满足术后早期卧床功能训练为目的的有效内固定,避免早期负重.

  • 磁疗磁场分布测量及剂量表达方法

    作者:闾坚强;韩星海;徐美娟;赵东宝

    目的:探讨磁疗剂量的表达方法.方法:用特斯拉计的测试探头测量记录磁片和线圈周围空间各点的磁场强度.①直径16 cm圆电磁线圈通以直流电流3 A,在距线圈表面不同距离及距中线轴不同距离点的磁场强度.②边长42 cm×42 cm的矩形电磁线圈通以直流电流2 A,在距线圈表面不同距离及距中线轴不同距离点(平行于矩形的一边)的磁场强度.③两个边长42 cm×42 cm的矩形电磁线圈相距30 cm相对平行放置,通以直流电流2 A,在距其中一个线圈表面0~15 cm距离范围及距中线轴不同距离点(平行于矩形的一边)的磁场强度.结果:几种治疗用磁片和线圈周围的磁场分布各不相同;磁片的磁场衰减很快,在距磁片表面1 cm处就下降为大值的2%.直径为16 cm的线圈,在距线圈表面3 cm磁场强度约下降一半.单个边长42 cm×42 cm的矩形电磁线圈,在距线圈表面11 cm时磁场强度约下降一半.两个矩形线圈相对30 cm对置时在两线圈之间区域的磁场强度基本均匀.结论:用某一点的磁场强度不能表达整个磁疗范围的磁场特性,磁疗剂量的表达方法要描述:①磁疗磁片或线圈的空间磁场强度分布.②磁疗磁片或线圈和治疗部位间的相对位置.③磁场随时间变化的波形.

  • 缝牵张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促进效应

    作者:刘锐;商洪涛;孙建壮;赵晋龙;刘彦普

    目的:检测环上颌骨骨缝区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表达,探讨缝牵张促进上颌骨生长发育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3/09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实验室完成.15周龄杂种犬12只,随机数字法分为1周实验组4只,1周对照组2只,4周实验组4只,4周对照组2只.实验组安置口外自制牵引支架,自鼻腭孔引出牵引钩,橡皮圈连接牵引支架和牵引钩,分别持续弹性牵引1周和4周,牵引力约600 g.牵引结束时将4组犬处死,取4组犬的前颌缝,腭横缝,颧颌缝,颧颞缝区组织,抗增殖细胞核抗原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染色,检测骨缝区增殖细胞的分布及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实验犬12只均存活至预定观察期.①1周实验组腭横缝、颧颌缝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表达高于1周对照组(1周实验组:腭横缝为48.69±5.42,颧颌缝为46.44±3.72;1周对照组:腭横缝为34.00±3.26,颧颌缝为33.75±5.58,P<0.05).②4周实验组前颌缝、腭横缝、颧颌缝、颧颞缝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表达均高于4周对照组及1周实验组(4周实验组:前颌缝为70.78±3.58,腭横缝为69.9±2.62,颧颌缝为68.56±4.15,颧颞缝为64.25±2.82;4周对照组:前颌缝为32.95±3.24,腭横缝为34.83±5.68,颧颌缝为34.26±3.37,颧颞缝为33.46±3.47;1周实验组:前颌缝为38.97±4.25,腭横缝为48.69±5.42,颧颌缝为46.44±3.72,颧颞缝为36.06±4.34,P<0.05).结论:缝牵张过程中,上颌骨周围骨缝增殖细胞数和活跃程度明显增加,提示缝牵张可促进上颌骨生长发育.

  • 不同频率旋转强恒磁场对抗肿瘤药物损伤小鼠造血功能恢复效果的差异

    作者:王敏;季百苗;宋国丽;张小云

    目的:在磁场强度恒定不变情况下,就旋转频率与应用抗肿瘤药物治疗损伤小鼠造血恢复作用效果的关系进行探讨,力图寻找较好的磁场作用频率,为磁场在医学方面的应用提供一些基础的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09在天津血液病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实验选用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120只,生存期及存活率的检测、血常规检测、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骨髓细胞细胞周期的检测4个实验各自独立.①生存期及存活率的检测:空白对照组、磁场干预组各30只小鼠,均以5-氟尿嘧啶致死剂量250 mg/kg体质量腹腔注射.注射后磁场干预组各取10只小鼠分别进行4,10,16Hz频率磁场干预,1 h/次,2次/d,连续30 d;空白对照组未给予磁场干预,仅常规饲养.观察不同旋转频率作用下两组小鼠生存时间,并计算生存期及存活率.②血常规检测:空白对照组、磁场干预组各18只小鼠,均以5-氟尿嘧啶亚致死剂量150 mg/kg体质量腹腔注射.注射后磁场干预组各取6只小鼠分别进行4,10,16Hz频率磁场干预,1 h/次,2次/d,连续30 d;空白对照组未给予磁场干预,仅常规饲养.分别于第7,14,21,28天采尾静脉血检测血常规,主要检测指标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③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空白对照组、磁场干预组各6只小鼠,均以5-氟尿嘧啶亚致死剂量150 mg/kg体质量腹腔注射.注射后磁场干预组小鼠以10 Hz频率磁场干预,1 h/次,2次/d,连续7~10 d;空白对照组未给予磁场干预,仅常规饲养.颈椎脱臼处死小鼠,无菌条件下分离出股骨制成骨髓单细胞悬液,白细胞计数方法测定骨髓有核细胞数.④骨髓细胞细胞周期的检测:动物分组及干预过程均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制成骨髓单细胞悬液,调整细胞浓度≥1×109L-1,流式细胞仪检测DNA含量及细胞周期.结果:①不同频率磁场干预对应用抗肿瘤药物治疗损伤小鼠存活率及生存期的影响:4 Hz频率磁场作用,磁场干预组较空白对照组小鼠平均生存期提高-1.6 d(12.6 d,14.2 d,P>0.05),存活率提高-10%(20%,30%,P>0.05).10 Hz频率磁场作用,磁场干预组较空白对照组小鼠平均生存期提高11.7 d(23.2 d,11.5 d,P<0.05),存活率提高50%(70%,20%,P<0.01).16 Hz频率磁场作用,磁场干预组较空白对照组小鼠平均生存期提高6.8 d(16.5d,9.7d,P>0.05),存活率提高30%(40%,10%,P<0.05).②不同频率磁场干预对应用抗肿瘤药物治疗损伤小鼠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0 Hz频率磁场作用下,磁场干预组白细胞第14,21,28天明显提高(P<0.05),红细胞第7,28天明显提高(P<0.05),血小板第7,21天明显提高(P<0.05);16 Hz频率磁场作用下,磁场干预组白细胞第28天明显提高(P<0.05),红细胞及血小板均无明显变化;4 Hz频率磁场作用下,磁场干预组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均无明显差异.③10 Hz频率磁场对应用抗肿瘤药物治疗损伤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的影响:10 Hz频率磁场作用第9天,磁场干预组较空白对照组有核细胞数明显提高(P<0.05).④10 Hz频率磁场对应用抗肿瘤药物治疗损伤小鼠骨髓有核细胞周期的影响:10 Hz频率磁场干预第8天,磁场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细胞周期无明显差异,有核细胞多集中在G0-G1期,其次为S期.在细胞周期检测中发现有部分小鼠染色体异常,有异倍体现象出现,磁场于预组异倍体出现率较空白对照组减少33.3%(16.7%,50%,P<0.05).结论:一定频率的旋转强恒磁场能够促进应用抗肿瘤药物治疗损伤小鼠造血恢复,减少5-氟尿嘧啶引起的DNA损伤,10Hz属于佳作用频率.

  • 动力加压凹槽交锁髓内钉的设计及其生物力学特征

    作者:闫宏伟;王坤正;刘凯;刘军;宋金辉;王宏刚;张开放;袁国莲

    目的:研制具备动力加压功能的新型凹槽股骨、胫骨交锁髓内钉,评价其作为骨折内固定器械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3/06在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力学实验室完成.实验组为新型凹槽Ti-6Al-7Nb材料股骨及胫骨交锁髓内钉各10套,对照组为Orthofix进口股骨、胫骨交锁髓内钉各l0套,两组规格相同.在MTS880材料试验机上分别进行加载速度为每10分钟1 mm、大载荷为2 400 N的垂直压缩试验,加载速度为1 mm/min、大弯矩为64 N·m的三点弯曲试验及载荷的峰谷值为600~1 200 N,股骨、胫骨加载频率分别为15和13 Hz的动态疲劳试验.结果:①垂直压缩试验表明,随着载荷的增加,发生在远端锁孔局部的应变及位移也不断增加[当载荷为2 400 N时:股骨钉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应变分别为(5.50±0.09)和(1.74±0.13)με,位移分别为(326.42±2.24)和(139.32±1.74)μm;胫骨钉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应变分别为(10.89±0.14)和(5.37±0.04)με,位移分别为(94.90±2.65)和(72.69±2.84)μm;组间差异明显,P<0.05].②实验组髓内钉较对照组髓内钉弹性好,对抗弯曲载荷的自稳效应强[弯矩为64 N·m时:股骨钉实验组与对照组桡度分别为(2 616.64±4.82)和(1 184.93±5.51)μm;胫骨钉实验组与对照组桡度分别为(3 648.22±3.37)和(1 994.95±3.81)μm,P<0.05].③分别以大压力Fmax=1 200 N,小压力Fmin=600 N,频率为15 Hz(股骨髓内钉)及13 Hz(胫骨髓内钉)的正弦交变应力为载荷,股骨髓内钉及胫骨髓内钉均分别顺利循环了60万次和68万次,在循环疲劳应力作用下新型髓内钉材料性能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新型股骨、胫骨交锁髓内钉的静态力学强度和动态疲劳强度优良,完全能满足临床使用的强度要求.

  • 个体化人工半膝关节假体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快速成型的基础:股骨髁三维建模

    作者:滕勇;王臻;李迪尘;宦怡;胡蕴玉;张峰

    背景:目前保肢方法有异体骨关节置换、人工金属假体置换、肿瘤骨段灭活再植等,各有优缺点.四肢骨肿瘤切除深低温冷冻大段异体骨关节置换术存在异体-自体关节不匹配和后期关节软骨坏死影响关节功能的问题.目的:评估一种由螺旋CT扫描数据获取关节软骨表面轮廓信息的方法,为基于快速成型技术的个体化人工半膝关节研究奠定基础.设计:开放性实验.单位:解放军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创伤一科.材料:实验于2001-09/2003-05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研究所和西安交通大学先进制造研究所完成.样本来源:CT扫描对象为25岁健康男性志愿者.方法:采用Picker 6000螺旋CT对股骨远端进行层厚1mm扫描,在Picker 6000 CT机的Voxel Q图像工作站进行三维容积重建,之后对重建数据间隔0.1mm下载二维断层图像.自行开发数据格式转换软件,对下载图像进行滤波、去噪等处理,求出断面图像的二维边缘轮廓矢量化数据,输入美国Imageware公司Surfacer 9.0软件进行矢量化三维重建.然后通过对关节软骨轮廓的识别及假体设计需要,提取出感兴趣的关节软骨表面轮廓的三维图像,用于个体化人工半膝关节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主要观察指标:CT图像的矢量转换和股骨髁三维重建矢量图像.结果:利用自主开发的医学图像矢量转换软件,实现了CT图像数据的矢量转换,在Surfacer9.0三维处理软件中构建出个体化股骨髁三维实体模型,并根据设计需要进行编辑,提取出可进行人工半膝关节假体计算机辅助设计需要的关节软骨三维模型.所构关节面轮廓可进一步处理,从而完成人工半膝关节假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其文件格式为.stl格式,可直接被快速成形软件识别和用于工程学制造.结论:由螺旋CT数据进行关节软骨外形轮廓的矢量化重建可获得精确的关节软骨轮廓三维实体模型,模型可编辑性强,为复合大段异体骨移植的人工半膝关节假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快速成型制造打下了基础;用此方法进行医学图像信息的矢量转换简单易行,在骨科、口腔颌面外科生物制造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高功率微波辐照对大鼠免疫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杨姝雅;张天许;崔玉芳;张超;王水明;徐菡;靳巍

    目的:观察高功率微波辐照大鼠致淋巴结、胸腺基因表达谱改变情况,探讨电磁辐射非热效应分子作用.方法:微波接触剂量现场检测于2002-01/2005-05进行;高功率微波对大鼠免疫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于2003-12/2005-05分别在航天中心医院动物实验室和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免疫学研究室完成.①采用德国Narda公司EMR射频电磁辐射分析仪,根据国家作业场所微波辐射卫生标准(GB 10436-89)测定和评价该研究所近年(2002/2005)作业人员操作位的微波辐射强度,同时收集该所既往微波现场检测资料.②应用由上海沪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10 003个基因的大鼠基因表达谱芯片(SBC-R-RC-100-10)检测10 mW/cm2重复照射Wistar大鼠150min后1,3,7,14 d的淋巴结、胸腺的基因表达谱改变情况.健康二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4只,随机分为未照射对照(10只)和平均功率密度10 mW/cm2照射(24只)2个组,重复照射150 min(照射30 min/d,连续照射5 d),峰值功率为16 W/cm2,屏蔽室内温度约28℃,相对湿度24%.结果:实验大鼠3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10 mW/cm2微波一次照射Wistar大鼠30 min,不会引起大鼠直肠温度明显升高.②照射后各时间点淋巴结差异表达基因数量均多于胸腺.淋巴结、胸腺差异表达基因数:照后1 d分别为913和156个,照后3 d为157和88个,照后7 d为97和37个,照后14 d为208和148个.③10mW/cm2功率密度微波连续5 d照射Wistar大鼠共150 min,能够引起实验大鼠淋巴结和胸腺组织基因表达变化.差异表达基因涉及信号转导、免疫及防御反应、氧化应激、凋亡、细胞周期、细胞黏附、细胞骨架组建和发生、DNA复制与修复等生物学功能.④在这些已知生物学功能基因中信号转导相关差异表达基因数量多(淋巴结25个,胸腺11个).⑤淋巴结中8个氧化应激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则明显地表现出功能和表达模式的一致性.它们参与的是抗氧化生物学过程,表达量均有一定程度的下调.结论:①10 mW/cm2高功率微波重复照射Wistar大鼠150 min对免疫组织的影响属于非热效应分子作用.②Wistar大鼠淋巴结对微波的辐照敏感性高于胸腺.③电磁辐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动物体内氧化和抗氧化平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7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z1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7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