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瘦脸针":你要不要打?

    作者:马继光

    明星们打的"瘦脸针",其实是一种叫肉毒杆菌毒素(简称"肉毒素")的东西,它是梭状芽孢杆菌属的肉毒杆菌在厌氧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生物毒素较强的高分子蛋白神经毒素.肉毒素具有对胆碱能神经的阻断作用,所以神经内科、眼科常用肉毒素来治疗眼睑痉挛、面肌痉挛、多汗症、斜颈等.

  • 内收型痉挛性发音障碍治疗前后声带黏膜波的观察分析

    作者:李燕;李孝丰;陈斌

    目的 探讨内收肌痉挛性发音障碍 (adductor spasmodi cdysphonia,ADSD)患者进行肉毒素注射治疗前后声带黏膜波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5例ADSD患者行肉毒素甲杓肌注射治疗,对治疗前后黏膜波特征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35例ADSD患者中,治疗前黏膜波均增强,治疗后黏膜波有不同程度地减弱,消失或者恢复正常.治疗后第2周,恢复正常6例(显效率17.14%),减弱21例,消失8例;治疗后第4周,恢复正常28例(显效率80.00%),减弱4例,消失3例.治疗后第8周,恢复正常31例(显效率88.57%),减弱3例,消失0例.治疗前后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DSD经肉毒素甲杓肌注射治疗后声带黏膜波变化明显,对疗效的判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在临床美容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李冬花;李丙燕

    目的:观察分析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在临床美容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75例2017年9月~2018年9月在本院皮肤美容科接受注射除皱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均接受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结果:经治疗,患者面部皱纹VISI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除皱效果显著,(P<0.05).注射后3例患者出现注射部位轻微淤青,未予以特殊处理,均在注射后3~10d自行消失.结论:临床美容中,肉毒杆菌毒素注射除皱效果确切.

  • 肉毒杆菌毒素在下颌骨颏突骨折闭合性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宋书娣

    目的 本次研究主要是为了分析在下颌骨颏突骨折闭合性的治疗当中肉毒杆菌毒素所发挥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6年1月所接收的58例下颌骨颏突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方法主要采用的是随机法,将所选取的58例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对照组两组,每组人数各2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保守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经本次观察研究后发现,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在治疗有效率方面,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下颌骨颏突骨折患者而言,在其治疗当中虽然保守治疗并不会给患者带来创伤,但是在治疗效果方面,与肉毒杆菌毒素治疗相比较,其治疗效果并不明显.而肉毒杆菌毒素的治疗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将肉毒杆菌毒素使用在下颌骨颏突骨折的闭合性治疗当中,是具有一定临床意义的,是值得我们推广使用的.

  • 球囊扩张后联合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贲门失迟缓症21例疗效观察

    作者:王成;金瑞;唐华;龙雪艳

    目的:观察球囊扩张后联合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贲门失迟缓症的疗效。方法对21例贲门失迟缓症患者辅助检查后采用球囊扩张后联合肉毒杆菌毒素治疗,治疗后进行随访,采用stooler分级法评估治疗效果。结果21例患者首次治疗后全部患者吞咽困难缓解。随访从治疗后3个月开始。3个月随访时21例(100%)显效,无复发病例;6个月随访时1例失访,显效13例(65%),有效6例(30%),复发1例(5%);1年随访时又有2例失访,显效10例(55.5%),有效7例(39%),复发1例(5.5%)。扩张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有胸痛,均能忍受,保守治疗后于1~3 d内缓解或消失,无消化道大出血、发热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贲门黏膜撕裂后可见少许渗血,未特殊处理。结论球囊扩张联合肉毒杆菌毒素治疗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有效方法,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痛苦。

  • 肉毒杆菌毒素A治疗难治性肱骨外上髁炎58例

    作者:朱忠;陈伟富;林列;陈海啸

    肉毒杆菌毒素A是一种嗜神经毒素,常用于神经科多种肌肉痉挛性疾病,如面肌痉挛等,效果确切.近几年来,国外陆续报道使用肉毒毒素A局部注射治疗难治性肱骨外上髁炎,取得满意疗效.自2003年9月至2005年12月采用肉毒杆菌毒素A局部注射治疗难治性肱骨外上髁炎5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调阴阳跷脉为主治疗Meige综合征24例

    作者:胡秋生

    Meige综合征首见于1910年法国神经病学家Yenry Meige的临床报道.本病发病原因迄今不明,有人报道发病可能与大脑基底节区域损伤导致的神经递质平衡失调有关.患者多隐匿起病,单侧发病多见,偶见双侧,目前中西医均无特效的治疗方法.长期口服胆碱能和多巴胺能抑制剂对患者肝肾功能有较大不良影响,局部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则多会引发面瘫,对腹外侧丘脑和腹后侧苍白球的定位手术风险较大.我科自2004年以来采用调阴阳跷脉刺法治疗本病患者2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A型肉毒杆菌毒素结合针灸推拿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观察

    作者:江克文;吕娟芬;水泉祥;陈彤

    为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spastic cerebral palsy, SCP)患儿的运动功能,我们于1999年6月-2003年2月用A型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 BTX-A)痉挛肌肉局部注射结合针灸推拿治疗SCP患儿13例,并与单用BTX-A痉挛肌肉局部注射(18例)和单用针灸推拿(17例)治疗的患儿作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响尾蛇毒素可用于治疗斜视

    作者:

    《科技日报》报道,据新华社电,响尾蛇有剧毒,但其毒素也可用于医疗。巴西科学家近日发现从响尾蛇中提取的毒素可用于治疗斜视,其原理与目前用肉毒杆菌毒素治疗斜视相似,未来或可成为新的治疗方案。据当地媒体报道,巴西研究人员发现,响尾蛇毒素可让肌肉暂时麻痹,使其局部放松。这可用于治疗肌肉异常问题,比如帮助负责控制眼球运动的肌肉恢复平衡。斜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负责控制眼球运动的肌肉出现平衡和同步方面的问题,目前的一种常见治疗手段是注射肉毒杆菌毒素,使相关肌肉放松并恢复平衡。由于响尾蛇毒素的效果比肉毒杆菌毒素更为持久,用它来治疗还可以减少患者接受注射的次数。

  •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中风后肌痉挛的研究

    作者:白玉龙;胡永善

    肌痉挛(spasticity)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脊髓反射活动性增高引起以速度依赖性的牵张反射增强为特征的肌肉张力异常[1].尽管肌痉挛可以利用来帮助患者的站立和行走,但它仍然可妨碍患者行走、移动和护理.

  • A型肉毒素注射致过敏反应1例

    作者:张浩

    1 病历摘要女,37岁.既往无系统疾病史、药物过敏史.注射方法 50 U肉毒素,1 ml生理盐水稀释,双侧眼角鱼尾纹处6点注射,每一注射点5 U,注射总量30 U,为安全注射剂量范围.

  • A型肉毒毒素治疗小儿脑瘫中的肢体功能康复指导

    作者:严凤娇;许红璐;徐伟;伍淑文

    目的:探讨康复指导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瘫患儿中的作用.方法:对92例脑瘫患儿及其家长进行药物宣教及肢体功能康复指导.结果:接受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的脑瘫患儿均能配合注射,患儿及其家长掌握康复训练的正确方法.结论:通过康复指导,患儿及其家长能主动配合治疗与进行康复训练,使患儿症状减轻,缩短康复时间,减少了治疗费用.

  • 防治术后瘢痕形成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鹏;邓勇志

    术后切口的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基因的表达调控和各种生长因子的分泌调节等多个环节均会影响切口愈合而引起瘢痕的形成。防治术后瘢痕形成不仅要了解皮肤解剖和切口愈合机制,而且要选择恰当的缝合材料通过专业的伤口缝合技术和物理、化学等适当干预方法来大限度地降低术后瘢痕形成。防治术后瘢痕形成的物理、化学干预方法较多,但是机制并不十分明确,对其进行研究并深入探讨在术后瘢痕防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胃镜下胃壁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莉;刘庆森;刘文徽;窦艳;彭丽华;杨云生;孟科

    目的 研究胃镜下胃壁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单纯性肥胖的减重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9例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Ⅰ(BTX-A 200 U)和试验组Ⅱ(BTX-A 300 U),胃镜下将药物注射于胃壁肌层共20个点,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4周、12周分别对进食量、体重、BMI、腰围、臀围、胃固体排空时间、胃电图等进行随访.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进食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体重、BMI、腰围、臀围均明显减少(P<0.05);胃固体半排空时间明显延长(P<0.05),胃延迟相时间延长,但无统计学差异;胃电图各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胃镜下注射BTX-A能减慢胃排空、减少进食量,安全有效地减轻体重.

  • 老年人Meige综合征的A型肉毒毒素重复治疗观察

    作者:邓远飞;曾文双;王小花

    目的 探讨老年人Meige综合征的A型肉毒毒素(BTX-A)重复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48例老年Meige综合征患者进行BTX-A重复治疗12次或12次以上,在第1次、第6次及第12次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周和第4周根据Cohen标准对患者进行肌肉痉挛程度分级,前后对照评价疗效,同时观察治疗后的起效时间、疗效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比较第1次、第6次及第12次治疗的疗效、起效时间、疗效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之间的差别. 结果 3次治疗的显效率均为100%,起效时间分别为(3.5±1.7)d、(3.18±1.76)d和(3.3±1.9)d,疗效持续时间分别为(25.4±2.1)周、(24.6±2.3)周和(25.4±1.8)周,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3%(4/48)、6.3%(3/48)和8.3%(4/4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人Meige综合征BTX-A重复治疗远期疗效显著而稳定、安全.

  • 膀胱三角区联合逼尿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伴尿失禁的疗效和安全性:前瞻性、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谢克基;陈晖;蒋重和;汤平;欧汝彪;曾健文;邓向荣;周理林;黄马平

    目的 探讨膀胱三角区联合逼尿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neurogenic detrusor overactivity,NDO)伴尿失禁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按1:1的比例将脊髓损伤NDO伴尿失禁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行膀胱镜下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160 U注射,膀胱三角区40 U注射;对照组行膀胱镜下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200 U注射术(不包括膀胱三角区).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4、12周两组患者尿失禁生命质量评分、平均每日尿失禁次数、尿失禁患者、平均每次排尿量(导尿+自然排尿).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的储尿期膀胱逼尿肌大压力、首次出现逼尿肌过度活动时膀胱容量和膀胱输尿管反流.记录治疗后不良事件.采用SPSS 13.0软件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法. 结果 96例患者入选,91例完成试验,其中实验组47例、对照组44例.两组间各基线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内各指标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两组尿失禁生命质量评分较基线分别增加65.84%、55.81% (P=0.01),平均每日尿失禁次数分别减少71.95%、65.80% (P=0.02),尿失禁患者分别减少29.79%、11.36% (P=0.03),平均每次排尿量分别增加79.47%、69.76%(P=0.02),储尿期膀胱逼尿肌大压力分别减少48.76%、40.68%(P=0.04),首次出现逼尿肌过度活动时膀胱容量分别增加64.56%、57.23%(P=0.0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未发生膀胱输尿管反流.术后3例出现尿路感染,其中实验组1例、对照组2例. 结论 膀胱三角区联合逼尿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NDO伴尿失禁的疗效优于单独逼尿肌注射,且不会引起膀胱输尿管反流.

  • 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现状

    作者:周东海;王秋生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原发性食管运动功能紊乱性疾病,特征为食管体部蠕动不良及食管下括约肌无弛缓,发病率约1/100 000,占食管疾病的4%~7%.本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扩张治疗、括约肌内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和手术治疗.本文对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现状做一综述.

  • A型肉毒毒素在美容外科应用的新进展

    作者:于波;陈敏亮

    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um toxins,BTX)是肉毒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细菌外毒素,属于一种高分子蛋白的神经毒素,能引起人和动物死亡率很高的肉毒毒素中毒.根据毒素抗原的不同,将其分为A、B、C、D、E、F、G 7个型,C型中再分为C1和C2两个亚型.其中A型的结构、功能已较清楚,20世纪70年代已被开发并逐步试用于临床,目前对某些神经肌肉疾患的治疗已经得到广泛应用[1].

  • 肉毒毒素A对大鼠皮肤及创面组织中SP、CGRP、TGF-β1和α-SMA的影响

    作者:王琳;邰宁正;范志宏

    目的 探讨肉毒毒素A对周围神经末梢释放的感觉神经肽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创面组织表达TGF-β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影响. 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低剂量组(L组)和高剂量组(H组),每组加只大鼠.肉毒毒素A预注射后7 d,在鼠背部建立以4个注射点为中心的创面模型,创面面积1 cm×1 cm.于术前及术后3、7、14 d,测量创面面积,免疫组织化学和Axioplan 2 Imaging图像分析软件检测多聚甲醛灌注后创面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以及创面愈合中的重要分子TGF-β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积分吸光度A值,分析肉毒毒素A对上述物质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结果 ①各组创面于术后14 d基本愈合.术后3、7 d的3组创面面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3组各时相点的皮肤及创面组织中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TGF-β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H组

  • 电刺激定位引导肉毒毒素治疗脑性瘫痪患儿踝蹠屈肌群痉挛的对照研究

    作者:徐开寿;燕铁斌;麦坚凝

    目的 比较电刺激定位引导肉毒毒素A(BTX-A)注射结合物理治疗与单纯物理治疗对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踝蹠屈肌群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43例脑瘫患儿,年龄35~82个月(52.4±13.2个月),随机分为2组:①电刺激定位引导BTX-A注射结合物理治疗组(BTX-A组,23例);②单纯物理治疗组(20例).患儿入选后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的2周、1、2、3个月进行以下评定:①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PROM),②改良Ashworth量表(MAS),③综合痉挛量表(CSS),④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和E两项,⑤步行速度.BTX-A组在注射后72 h、单纯物理治疗组入组后开始为期10 d的物理治疗并配戴踝足矫形器,所有患儿10 d后改由家长在家进行治疗.结果 两组患儿踝PROM、MAS、CSS、GMFM评分及步行速度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1、2、3个月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PROM、MAS、CSS评分治疗后2周、1、2、3个月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个月:t值分别为6.48、9.74、9.59,P均<0.05).GMFM评分治疗后1、2、3个月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0、3.26、4.13,P均<0.05).步行速度治疗后2、3个月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2、2.57,P均<0.05).结论 电刺激定位引导BTX-A注射结合物理治疗较单纯物理治疗能更好地缓解脑瘫患儿踝蹠屈肌群痉挛,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

178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