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瘫疗效观察

    作者:赵雅风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小儿脑瘫患儿的一般资料,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59例.对照组患儿采用运动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神经发育疗法、药物治疗、推拿按摩、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等综合康复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前评分为(50.1±5.2)分,治疗后为(75.9±5.8)分,治疗后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患儿治疗前评分为(50.8±5.4)分,治疗后为(66.1±5.0)分,治疗后明显提高(P<0.05);两组治疗后评分相比,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瘫效果较采用单一的治疗方法更好,能够明显的改善患儿的病情和预后,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小儿脑性瘫痪感觉统合训练32例分析

    作者:李小莉

    2005年我院对小儿脑性瘫痪患儿32例给予感觉统合训练,并给予疗效评价,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均符合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通过标准.男20例,女12例,年龄9月龄~2岁28例,2~4岁4例.头颅CT异常24例,表现脑发育不良14例,脑积水4例,软化灶2例,脑白质变性4例,痉挛型20例,不随意运动型4例,肌张力低下型1例,混合型7例,智商测定(DQ)50~70为24例,智商测定(DQ)30~50为8例.

  • 健康教育对脑瘫患儿治疗依从性影响调查

    作者:林梅

    现将健康教育对脑瘫患儿治疗依从性影响调查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60例患者为我院2004-10~2006-11住院治疗的脑瘫患儿60例,诊断及分型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会议确定的标准[1] .男32例,女28例,年龄3月龄~6岁.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

  • 脑瘫患儿出院后电话随访体会

    作者:彭琴;王艳;任玉梅

    目的 对出院脑瘫患儿进行电话随访,实施全程全方位健康指导.方法 对出院后的患儿进行电话随访.结果 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和患者的满意度.结论 护理电话随访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康复体健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了护士形象以及患者的依从性,值得推广.

  • 知信行在脑血管病瘫痪30例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作者:张雪芳

    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包括产生促进健康行为、消除危害健康行为等行为改变过程)是目标[1].我们在对偏瘫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早期应用知信行理论介入并制定了康复护理措施,经临床实践,效果可靠.临床总结如下.

  • 对脑瘫患儿家长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效果

    作者:王遐;谷艳霞

    目的:对脑瘫患儿家长进行医护合作式健康教育,以期达到患儿家长积极配合,使脑瘫患儿尽早康复.方法:医护分工合作,共同对患儿家长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结果:通过医护分工合作式的健康教育,取得了患儿家长的积极配合,保障了患儿能够得到有效、系统、长期的康复治疗.结论:对脑瘫患儿家长实施医护合作式的健康教育是医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 脑瘫5例康复治疗分析

    作者:沈亚萍;缪秀珍

    脑瘫是脑性瘫痪的简称[1],是各种原因所致的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国际上统计脑瘫患儿的发病率为0.1%~0.5%,我国的发病率为0.18%~0.4%,并且世界范围内脑瘫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2],我国有脑瘫患儿100万,边远山区发病率是城市的2倍.

  • A型肉毒毒素治疗小儿脑瘫中的肢体功能康复指导

    作者:严凤娇;许红璐;徐伟;伍淑文

    目的:探讨康复指导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瘫患儿中的作用.方法:对92例脑瘫患儿及其家长进行药物宣教及肢体功能康复指导.结果:接受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的脑瘫患儿均能配合注射,患儿及其家长掌握康复训练的正确方法.结论:通过康复指导,患儿及其家长能主动配合治疗与进行康复训练,使患儿症状减轻,缩短康复时间,减少了治疗费用.

  • 脑性瘫痪患儿的家庭康复指导

    作者:胡开红

    现将小儿脑性瘫痪患儿的家庭康复体会总结如下.1 脑性瘫痪患儿的生活护理指导1.1 抱位姿势对于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特别是伸展性痉挛的患儿应采取屈曲抱姿,对于双下肢内收肌肌张力高的患儿应注意保持下肢的外展,也就是说双腿分开骑跨在抱者髋部,让患儿把头枕在抱者肩上.

  • 针刺为主配合按摩、体能训练治疗小儿脑性瘫痪46例

    作者:马香稳;高孝斗;王福民;郑波;李文妍;潘丽

    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可合并智力、言语等功能障碍.近 1年来,潍坊市妇幼保健院脑瘫康复中心收治此患儿 46例,治疗以针刺治疗为主,配合按摩、体能训练等综合疗法治疗脑性瘫痪患儿 4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 抗痉挛治疗改善脑性瘫痪患儿大运动功能的作用

    作者:梁松;李江;易霞;李雄斌

    目的 : 探讨抗痉挛治疗对脑性瘫痪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 将 5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 25例,对照组 25例.治疗组接受以上田法为主的抗痉挛治疗和神经发育疗法;对照组只接受神经发育疗法,采用大运动评价表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进行功能评定及修订的 Ashworth量表 (Ashworth's measure ,MAS)评定痉挛程度. 结果 : 治疗组 MAS评分为 0.92± 1.08,对照组评分为 1.56± 1.2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1.78,P< 0.05).两组 1~ 5功能区 GMFM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t=3.17~ 5.32,P< 0.05). 结论 : 抗痉挛治疗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程度的有效手段.

  • 鞘内注射巴氯酚在治疗脑性瘫痪儿童痉挛中的应用

    作者:蔡斌;陈博昌

    鞘内注射巴氯酚由于作用持久,全身副作用轻等优点被应用于治疗脑瘫儿童痉挛.介绍了鞘内注射巴氯酚的原理及其实施方法.综述了鞘内注射巴氯酚治疗脑瘫儿童上肢或下肢痉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文献(含非对照性研究和对照性研究) , 鞘内注射巴氯酚是一种有效的缓解脑瘫痉挛的疗法.

  • 有限度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内收肌松解改善下肢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的运动能力

    作者:王博;张新;方秀统

    背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作为痉挛型脑性瘫痪解除痉挛和改善功能的有效手段已被逐渐公认和推广,但标准的SPR手术后脊柱失稳、肌力减退等并发症已成为人们观注的课题.有限度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limited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LSPR)联合内收肌松解术有效解除下肢痉挛畸形同时,在减少上述并发症方面有良好效果.目的:探讨LSPR联合内收肌松解术治疗下肢痉挛型脑性瘫痪对解除下肢痉挛畸形、改善步态、提高患者运动能力的作用.设计:以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的自身前后对照、随访性观察.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病房.对象:病例来源于2001-01/2002-1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科病房住院治疗的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双下肢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剪刀步态、屈膝及尖足行走.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18例,Babinski征阳性15例.所有患者躯干与四肢均有较好的运动功能,均能独立行走、下蹲或在单手或双手扶持下行走,无固定的软组织挛缩畸形.干预:本组患者均采用选择性L5、S1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同时联合双侧内收肌松解术治疗.术后评定患者下肢肌张力、肌力、膝及跟腱反射、病理症及踝阵挛变化;腰椎、骨盆X射线片及物理检查了解畸形改变;根据手术前后立姿、步姿、下蹲起立等评分,评价运动功能改善情况.随访方法通过查阅原始病历,回院复查及书信联系,填写表格并详细记录,了解手术前后运动功能、肌张力、肌力、膝及跟腱反射、踝阵挛等改变.主要观察指标: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有限度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前后痉挛解除和下肢功能评分情况.结果:本组3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1个月.所有患者的痉挛程度较术前有明显降低,平均下降2.5级.术后步态明显改善,剪刀步态及尖足消失,屈膝改善,足跟可着地行走.踝阵挛及病理反射消失率100%,12例术前膝腱反射亢进的患者,术后膝反射减弱.术后双下肢无肌力减退及感觉的永久性缺失.术后随访2年以上的9例摄腰椎及骨盆X线片未见畸形出现.同时8例术前有上肢痉挛或流涎、语言障碍的患者术后上述症状也不同程度缓解.患者手术后立姿(4.25±0.91)、步姿(3.92±0.65)、蹲、立姿势变换能力(4.02±0.74)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2.04~2.98,P<0.05~0.01).结论:LSPR结合内收肌松解术,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可有效的解除脑性瘫痪患者下肢痉挛畸形,提高其运动能力.

  • Peto法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

    作者:张清华;郑达;刘素芹;曾春野;许玉峰;李雪琴

    目的:观察Peto法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56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及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上田法、Vojta神经生理学方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Peto法.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后结果及不同病情间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64.88±18.76和53.16±13.45),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t=2.726,P<0.01);两组不同病情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观察组轻度78.15±14.36,中度45.35±9.25,重度41.99±9.42,对照组轻度62.04±9.18,中度38.43±7.43,重度37.23±8.14,两组比较结果轻、中度差异呈高度显著性意义,(t=5.112,P<0.01;t=3.105,P<0.01),重度差异呈显著性意义,(t=2.026,P<0.05).结论:加用Peto法可增加不同病情程度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

  • 混合型脑性瘫痪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方法选择

    作者:何坚荣;李枝明;洪毅

    目的 :通过观察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合并选择性脊神经前根切断术( selective anterior rhizotomy,SAR)对混合型脑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探讨混合型脑性瘫痪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方法.方法: 62例混合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成 2组, SPR+ SAR组在施行 SPR的基础上合并施行 SAR, SPR组单纯施行 SPR,评价两组的疗效.结果: SPR+ SAR组和 SPR组手术后肌张力的分级为 1.19± 0.22和 1.24± 0.20,均较手术前( 3.33± 0.42和 3.35± 0.38)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20.587,19.537;P《 0.001) ;痉挛程度的缓解情况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 2=0.044,P 》0.05) ; SPR+ SAR组手足徐动症状的改善情况优于 SAR组.结论 :以痉挛为主伴有手足徐动是混合型脑性瘫痪的手术指征, SPR和 SAR结合是不但能够有效的解除肢体痉挛,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手足徐动.

  • 运动控制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影响研究

    作者:王立苹;孙奇峰;王丹;陈玲;付志丹;赵彦博;李晓捷

    目的 总结运动控制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影响.方法 将4~6岁GMFCSⅡ级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儿均每日进行1次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每日增加运动控制训练15 min;对照组每日增加肌力训练15 min.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评定粗大运动功能,观测两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E区分值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定分值改善程度以比较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GMFM-88之D区和E区评分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定分值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控制训练能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 引导式教育治疗小儿脑性瘫痪30例疗效观察

    作者:程灏;罗华英;高丽芳;赖学锋

    目的 观察引导式教育疗法对脑瘫患儿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引导式教育疗法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2个疗程.两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采用PDMS-2评估及ADL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后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第2版评分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结果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引导式教育疗法能显著提高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认知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

  • 悬吊技术治疗儿童脑性瘫痪40例疗效观察

    作者:贾光素

    目的 探讨悬吊治疗技术(S-E-T)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 选择脑瘫患儿40例,采取S-E-T治疗,疗程为2个月,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改良后GMFM80项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脑瘫患儿经过S-E-T训练后各功能区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脑瘫患儿经S-E-T训练治疗2月后,显效2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0%.结论 悬吊治疗技术能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平衡协调能力.

  • 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4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尖足、交叉的疗效观察

    作者:金妍;关丽君;郑晓枫;李红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尖足、交叉的疗效.方法 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予物理疗法、按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黄芪注射液2 mL穴位注射.选取足三里、解溪的穴位,局部取穴解剪、承山、照海、申脉.治疗前后分别测量被动足背屈角、被动股角值,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被动足背屈角、被动股角差值及两组总有效率.结果 对照组及观察组的被动足背屈角、被动股角在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芪注射液通过穴位注射方法可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纠正异常姿势,从而提高康复疗效.

  • 沟通技巧对脑性瘫痪患儿坚持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作者:张智香

    目的 观察医生与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家长的有效沟通对坚持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瘫患儿按就诊单双号分为沟通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按照正常治疗,并向家长解释目前患儿症状、障碍程度、治疗目的,并指导家长当前需要康复的内容.沟通组除上述措施外,医生还针对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与家长单独沟通、交流.2个月后观察坚持治疗的依从性.结果 沟通组32例中,31例治疗依从性好;对照组28例中,10例依从性好.沟通组坚持治疗依从性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医生在治疗中采取恰当的沟通方式,可提高家长陪同患儿坚持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保证临床康复效果的巩固,对终达到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3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