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小儿脑瘫临床研究

    作者:贾杰

    目的:观察头针与现代康复疗法在治疗小儿脑瘫中的协同作用.方法:9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3组,Ⅰ组采用头针疗法、Ⅱ组采用现代康复疗法和Ⅲ组采用头针结合现代康复疗法,治疗前后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运动功能评定.结果:经60天治疗后,3个组AD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Ⅲ组的ADL评分、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优于Ⅰ、Ⅱ组(P<0.01),Ⅰ、Ⅱ组相比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头针与现代康复疗法在治疗小儿脑瘫中有协同作用.

  • 针灸合神经生长因子对脑瘫患儿脑功能代偿的影响

    作者:刘振寰;祁岩超;潘佩光;马美美;钱旭光;符文杰;张宏雁

    目的:探讨促进脑瘫患儿的脑功能代偿的良好方法.方法:将10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头针(运动区、足运感区、平衡区)、体针(穴取臂臑、风池、环跳、阳陵泉等)及神经生长因子足三里穴位注射,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纯用康复训练.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做头颅CT、SPECT检查以观察病变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0%.治疗后发育商(DQ)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灸合神经生长因子注射能促进脑功能的代偿作用.

  • 小儿脑性瘫痪语言康复训练方法体会

    作者:张荷梅

    为了探索更好的脑性瘫痪儿童语言康复的训练方法提高其生活质量,大限度避免残疾,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了运动性构音障碍的训练方法如下.1 进食训练

  • 运动疗法改善脑性瘫痪儿童下肢痉挛状态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张惠佳;覃蓉;颜华;苏珍辉;汤孟平

    目的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目前中国儿童康复医疗机构数量少,同时很多家庭负担不起昂贵的治疗费用.为了能提高这些患儿的疗效,探讨不同年龄组及家长参与康复训练对痉挛性双瘫患儿下肢肌张力改善的影响.方法痉挛性双瘫患儿 89例.根据年龄分为≤ 3岁组和 >3岁组;并根据家长参与情况分为参与组和不参与或不规则参与组.全部患儿均采用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治疗后肌张力缓解的情况.结果≤ 3岁组总有效率 95%, >3岁组总有效率 72%,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 2=30.26, P< 0.01).家长参与组总有效率为 89%,家长不参与或不规则参与组总有效率为 46%,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 2=85.44, P< 0.01).结论不同年龄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家长有规律的参与康复训练有助于肌张力的缓解,提高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

  •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干预疗效评估

    作者:陈萍

    对0~12个月的72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采取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早期干预的患儿经过6个疗程的规范化治疗,总有效率90%,且年龄越小有效率越高.对脑瘫患儿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正规化的康复治疗,可以达到大部分治愈,减少残疾发生的目的.

  • 蜡疗对187例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的作用

    作者:孟晓慧;刘静;朱志萍

    为观察蜡疗对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关节活动度的作用,对187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蜡疗.187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两个疗程后肌张力评估(Ashworth评分法)和关节活动度测量两种方法进行评定,显效98例,有效8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7.3%,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结果说明,蜡疗能降低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明显改善或消除患儿的运动障碍.

  • 脑性瘫痪儿童1090例干预后的远期效果随访

    作者:吴丽;马彩云;虞捷;吴文乾;耿香菊;宋立新;孟庆萍;黄琼;李翼;董文芳

    为了了解小儿脑性瘫痪(脑瘫)康复治疗后的远期随访情况,对1 090例小儿脑瘫进行为期5~10年的调查,并进行早期康复干预组与非早期康复干预组的远期预后对比研究以及不同脑瘫类型的远期预后随访分析.结果表明:早期康复治疗在预后方面比非早期康复干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早期康复治疗非常有意义.同时发现发现耻骨上伸展反射及侧弯反射残存是影响痉挛型双瘫及手足徐动型脑瘫预后的关键.

  • 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580例康复治疗体会

    作者:张菊英

    为观察多种康复手段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有效性.采用药物、痉挛肌治疗仪、蜡疗及中医方法等康复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580例,总有效率为100%,说明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显著.

  • 采用强制性诱导运动治疗偏瘫型脑性瘫痪个案报道

    作者:颜华

    目的观察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 (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T)对偏瘫型的脑性瘫痪 (cerebral palsy,CP)患儿的疗效.方法 1例 12岁偏瘫的 CP患儿进行为期 3周的 CIT,包括每天进行 1次运动治疗 (physical therapy,PT)和作业治疗 (occupational therapy,OT)(均 2 h/次 )及家庭功能性、文娱性活动训练.治疗期间用限制性器具限制右上肢.采用 Wolf运动功能测试 (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及徒手肌力测试 (manual muscle test,MMT)和患儿自述左上肢实际使用情况来评估疗效.结果治疗 3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完成 WMFT13项项目所需时间均明显缩短 ,每项活动平均缩短 37.5% ,肌力提高至 4级 ;随访时与治疗前相比 ,每项活动完成时间平均缩短 34.8% ,肌力维持不变.运动、操作技巧及日常生活中功能性活动能力明显改善,患儿使用左上肢明显增多.结论 CIT可明显改善偏瘫的 CP患儿的患侧上肢功能.

  • 年龄、病情分级及疗程对高压氧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疗效的影响

    作者:周怀平;许福元;曹文胜

    采用高压氧与运动疗法相结合治疗脑性瘫痪患儿48例,经3~6个月治疗,显效24例,有效19例.通过对不同年龄、病情及疗程患儿疗效分析显示本疗法早长疗程治疗,更利于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预防继发性损害,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 小儿脑性瘫痪坐姿训练80例

    作者:韦华扬;刘振寰;赵勇

    独立坐位与坐位平衡是婴幼儿运动发育的里程碑,本文主要观察个体化坐姿康复训练促通坐位功能障碍的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独坐运动的疗效.选择2002-06/2006-06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小儿脑瘫康复中心就治的坐位功能障碍脑瘫患儿80例,年龄8个月~2岁,监护人知情同意.针对患儿的主要功能障碍,个体化选用上田正、Bobath、神经发育治疗等运动疗法,进行60 d(1个疗程)的个体化物理治疗,并对患儿独坐功能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和GESELL发育商大动作项进行评定.①坐位功能评定:参照粗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坐位15项内容进行评定,每项3分,总分值45分.0~10分为坐位严重障碍,11~21分为坐位中度障碍,22~30分为中轻度坐位障碍,31~40分为轻度坐位障碍,40~45分为坐位正常.②精神运动发育评定:GESELL发育商=发育年龄/实际年龄×100,<85分为异常,分值越高代表发育越好.③疗效评价指标:粗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达到40~45分为显效;22~40分为有效;21分以下为疗效不明显或无效.结果显示80例患儿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治疗前患儿的粗大运动评价评分和GESELL发育商大运动项评分分别为22.93±8.60,35.31±10.76,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为32.99±8.26,51.80±10.71,治疗后的两项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t=7.55,7.44,P<0.05,<0.01).80例脑瘫患儿中10例坐位严重障碍,25例坐位中度障碍,30例坐位中轻度障碍,15例轻度障碍.治疗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74%.提示选择运用上田正、Bobath、神经发育治疗的个体化物理治疗,对促通脑瘫患儿独坐运动的康复有明显效果.

  • 踝足矫形器对脑性瘫痪患儿步行障碍的治疗作用

    作者:张孝超;杨文兵;梁红英;陈述清

    目的:探求矫形器在康复工程上矫治作用,分析踝足矫形器对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以2002-10/2004-06在福建省假肢中心治疗的下肢畸形的61例脑性瘫痪患儿为观察对象.所有患儿配戴矫形器治疗,应用了踝足矫形器95具,膝踝足矫形器8具、膝矫形器6具、足矫形器14具,除睡觉、洗澡外,要求全天候穿戴.患儿配戴矫形器后,每天参加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治疗前和治疗18个月应用<使用矫形器前后Holden功能分类结果比较>(0级为无功能;Ⅰ级为需要大量持续性的帮助;Ⅱ级为小量帮助;Ⅲ级为需要监护或语言指导;Ⅳ级为平地独立行走;Ⅴ为完全独立行走)评估患儿步行功能,根据治疗前后级别变化分析踝足矫形器的矫治效果(改善1个级别为有效,改善2个级别以上为显效).结果:61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所有患儿治疗后达到控制下肢肌张力,控制膝反张、膝屈曲,纠正畸形步态,保持正确站立姿势及行走步态的效果,显效率为74%(45/61),总有效率为100%(61/61).结论:矫形器在脑瘫矫治中能让患儿保持正确的肢位,维持或增大下肢各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强局部的稳定性,抑制肌张力、足原始反射、痉挛,预防肢体挛缩变形,同时提高步行质量和步行速度,使坐、立位的转换以及上下楼变得更为容易.矫形器治疗是综合康复治疗中一个有效的方法,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

  • 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和智力发育的影响

    作者:邓锦娥;潘秋兰;张莉梅

    目的:观察头针与现代康复疗法在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中的协同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2001-08/2004-08在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及中医院收治的脑瘫患儿,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3组,头针组、现代康复组和头针+现代康复组,连续治疗60 d,治疗前治疗结束后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运动功能、智能发育评定.结果:经60 d治疗后,3个组AD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前后ADL差值头针+现代康复组[(23.7±3.1)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16.9±1.7),(17.2±1.5)分](P<0.01),头针组、现代康复组治疗前后差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后3组间有差异,但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3组智能发育商评分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则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头针+现代康复组好于其他两组.头针组治疗前后分别为(58.46±3.95),(79.30±4.86)分,现代康复组为(57.43±3.78),(80.70±3.92)分,头针+现代康复组分别为(58.69±5.53),(89.65±7.36)分.结论:头针与现代康复疗法结合治疗可改善患儿的ADL、运动功能及智力发育水平.

  • 引导式教育治疗小儿脑性瘫痪30例疗效观察

    作者:程灏;罗华英;高丽芳;赖学锋

    目的 观察引导式教育疗法对脑瘫患儿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引导式教育疗法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2个疗程.两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采用PDMS-2评估及ADL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后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第2版评分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结果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引导式教育疗法能显著提高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认知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

  • 感觉统合训练对提高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能力的影响

    作者:林年年;周婷;张佳

    目的 观察在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感觉统合训练的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0例脑瘫患儿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入院后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感觉统合训练,每日1次,每次30 min,治疗3个月后比较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分值及GESELL大运动发育商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其GMFM百分位及GESELL粗大运动发育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各组GMFM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康复治疗能明显提高患儿的粗大运动能力.

  • 趣味训练用具在儿童脑性瘫痪作业疗法中的应用

    作者:谭丽双

    目的 探讨自制趣味训练用具在脑性瘫痪患儿诱发腕关节背屈分离运动中的作用.方法 为了激发患儿作业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自制的、简易的、会发声的腕关节趣味训练用具带于患儿腕部.患儿腕关节背屈到一定角度时,训练用具就会发出悦耳的音乐声.结果 提升患儿腕关节背屈的兴趣,终诱发腕关节的主动运动.结论 在脑瘫患儿的作业治疗中应用趣味训练用具,可提升患儿的主动运动意识,在短时间内诱发出腕关节背屈分离运动,缩短康复疗程,提高康复疗效.

  • 家长培训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家长焦虑状态的影响

    作者:袁清强;张丽华;孙颖;单丽艳;范艳萍;马冬梅;栾天明

    目的 观察家长培训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家长焦虑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痉挛型脑瘫患儿55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n=27)患儿家长未接受家长培训,观察组(n=28)患儿家长接受家长培训,两组患儿同时接受常规康复训练.两组均接受治疗3个月.在试验前后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儿家长焦虑状态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治疗3个月后,患儿家长的焦虑状态得到明显改善,SA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规范的家长培训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家长的焦虑状态.

  • 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提高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范艳萍;宋福祥;赵彦博;栾天明;孙奇峰;张士岭;李佩春;吕智海

    目的 观察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配合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进行训练.两组治疗前后采用新修订的Ashworth量表评定、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进行康复评定.结果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GMFM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 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的平衡控制影响

    作者:张春阳;庞伟;范艳萍;谭丽萍;张伟

    目的 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平衡控制功能影响.方法 对能独自站立30 s以上且能配合训练的2~12岁痉挛型脑瘫患儿5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Rivermead活动指数评定及Berg平衡量表测评.结果 训练疗程3个月后观察组治疗前后的变化值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儿治疗后评定分数均较治疗前有较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控制功能影响较常规康复训练效果更好.

  • 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疗法的研究现状

    作者:曲笛;王雪峰

    目的 分析国内引导式教育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研究现状.方法 制定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文献检索策略,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络版数据库、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和重庆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时间范围为1994-01-01/2009-05-31,获得国内有关脑瘫引导式教育的相关文献;对16年间国内医学期刊正式发表的105篇关于脑瘫引导式教育疗法的适应证及疗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引导式教育的介入年龄以3岁以上为主要目标,一般以3,6,12个月为主要疗程.结论 引导式教育对患儿的早期介入能有效减少或减轻脑瘫症状的发生,且介入的越早,坚持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引导式教育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的全面康复,对治疗脑瘫患儿可起到显著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