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计算机手功能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的提高效果研究

    作者:郭菲斐;李哲

    目的:研究计算机手功能训练与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提升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到2017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单纯使用任务导向性训练,试验组采用计算机手功能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的方式.比较患者治疗后的上肢功能评分,并比较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上肢功能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计算机手功能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有效提升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镜像视觉反馈和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丽菊;陈立早;欧艺;郭龙;郝丹;陈思思;宋平;胡婉玲

    目的:研究镜像视觉反馈(MVF)、任务导向训练和肌电生物反馈(EMGBF)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的作用。方法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EMGBF组(n=30)和MVF组(n=30)。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和任务导向性训练,EMGBF组在此基础上加EMGBF,MVF组在EMGBF组的基础上加MVF,共8周。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并测定偏瘫上肢相关肌电积分。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上肢FMA评分, UEFT评级和上肢肌肉肌电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比较,EMGBF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MVF组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镜像视觉反馈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

  •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前肢运动功能及缺血区突触素和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艳;唐强;朱路文;刘宏光;张春艳

    目的 观察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前肢运动功能和缺血区周围皮质突触素和生长相关蛋白(GAP)-43 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内皮素-1(ET-1)诱导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前肢损伤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任务导向组和跑台组,每组又分为3 d、7 d、14 d、21 d 4 个亚组,每个亚组各6 只.造模后24 h 对任务导向组进行前肢抓取训练,跑台组给予跑台训练,模型组不给予任何干预.用网屏实验分析大鼠的运动功能,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点缺血灶周围皮质突触素和GAP-43 表达.结果 造模后14 d 和21 d 任务导向组大鼠前肢运动功能优于模型组(P<0.01)和跑台组(P<0.05).任务导向组缺血区周围皮质突触素平均光密度值在造模后14 d 和21 d 优于模型组和跑台组(P<0.05);任务导向组缺血区周围皮质GAP-43 阳性细胞数量在造模后7 d 和14 d 优于模型组和跑台组(P<0.05).结论 任务导向性训练法可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前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疗效优于动物跑台训练,其机制可能是与增强脑缺血区周围皮质突触素和GAP-43 的表达有关.

  • 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指导

    作者:立松さゆり;陈晓梅;李晏龙

    我们需要仔细思考日常生活活动和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之间的关系.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是任务导向性训练内容之一,患者在维持抗重力姿势的同时主动进行选择性运动,并与治疗师一起选取有效的系统处理感觉信息输入,选择有效的姿势及运动控制方式.本文介绍2个病例.病例1除不能独立洗浴外已达到独立生活,并已学习自我控制.病例2还不能达到生活自理的程度,其治疗目标为减少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外界辅助量,并使患者能在其他家庭成员和治疗人员的辅助下正常的进行感觉-运动学习.小组治疗和24小时管理非常重要.

  • 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郭丽云;田泽丽;王潞萍;许海霞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和肌力训练相结合的运动治疗,对照组采用易化技术.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进行偏瘫肢体运动功能、ADL能力和移动能力评价.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患侧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及EM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力训练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 振动结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月丽;曾明;姚云海;顾旭东;尹汉逵;林斯捷;柏京;傅建明

    目的:探讨振动结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4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治疗组1(振动组),治疗组2(振动结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组).三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量表(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患侧手大握力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别进行评定.结果:在训练后,治疗组1比对照组在FMA(44.38±15.29)、WMFT(43.88±14.50)、患侧手的大握力(21.50±11.68)及MAS(1.00±1.02)有显著改善,此外治疗组2比另外两组在FMA(48.92±13.60)、WMFT(52.92±13.74)、相关手的大握力(32.80±10.61)及MAS(0.62±0.65)有显著改善.结论:在脑卒中患者中,运用振动结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比单独运用上肢功能训练或振动训练,在上肢功能、痉挛及大握力的改善方面有更大的获益.

  •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疗效

    作者:庞伟;李鑫;范艳萍;陈禹

    目的:研究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2013年3-12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明确诊断,并收入住院治疗的3-12岁痉挛型脑瘫儿童40例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20例,试验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在治疗前后对患儿分别应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scale assessment,GM-FM-88项)、足印分析法、10m步行测试(10 meters walk test,10MWT)、1min步行测试(1 minute walk test,1MWT)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88项D区和E区评分、跨步长和步宽、10m步行时间及1min步行总距离均优于训练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有利于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步态并提高步行的速度和耐力,有助于患儿适应和参与学校及社会环境.

  • 计算机手功能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

    作者:庞文君;张雷;吴博;张鸣生

    目的:探讨计算机手功能康复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方法对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3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7例)和对照组(17例),试验组在常规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基础上予以计算机辅助训练进行偏瘫上肢功能康复;对照组只对偏瘫上肢进行常规的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患者进行每天1次、每次45min、每周5天,共进行6周治疗.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上肢部分(FMA),简易手功能评定(STEF)和Barthel指数(BI)量表评定,及大握力、捏力以及5s持续握力、捏力等功能检测.结果:①治疗后组内评分比较,两组的FMA总分、STEF评分及BI得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治疗后组间评分比较,试验组的FMA总分、STEF评分及握力、捏力相关指标对比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试验组的握力与捏力相关指标前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计算机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改善偏瘫上肢功能方面优于常规任务导向性训练.

  • 头皮针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后痉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朱宗俊;肖洪波;陈瑞全

    目的:观察头皮针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42例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1例,观察组患者在行头皮针留针同时进行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促进技术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 Ashworth 痉挛量表(MAS)评定患者上肢痉挛情况、Fugl-Mayer 上肢功能量表评定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良 Barthel 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 U-FMA、MBI 及 MAS 均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皮针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更好的促进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 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对急性和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作者:刘树利;王延伟;徐庆博;高静;师磊;林延森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对急性和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1位病程少于1年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以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康复组(46例)和常规训练的康复对照组(45例),进行每次60分钟,每周3次,共6周的治疗。治疗前后均采用6m步行试验(6M-WT)、舒适的步行速度( CWS)、大步行速度( MW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 TUGT)、Berg平衡量表分数( BBS)评定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2组6M-WT、CWS、MWS、BBS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 TUG所用时间明显降低(均P<0.05);2组间比较,第2组各项指标改变值明显高于第1组(均P<0.05)。结论:以任务为导向的步行训练对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的脑卒中患者更有康复疗效。

  • 助力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作用

    作者:孙丽;董继革;张莲芳;宋为群

    目的:探讨助力电刺激联合特定任务性训练对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卒中后足下垂患者5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助力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两组患者训练2次/d,40 min/次,5 d/周,连续6周。均于治疗前后进行踝关节活动度、跖屈肌群肌张力及胫前肌肌力的测定,运用Berg平衡积分、Fugl-Meyer下肢运动积分、改良Barthel指数、Holden步行功能分级等对患者的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同时对步速、步长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治疗6周后,试验组患者踝关节活动度、跖屈肌群张力、胫前肌肌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6.261、-6.163、2.968,均P<0.05);Berg平衡积分、步速、步长评分较治疗前也均有提高,且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0.733、9.074、9.013,均P<0.01);下肢运动积分、改良Barthel指数、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且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3.261、7.573、4.010,均P<0.05)。结论应用助力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有效改善卒中足下垂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 探析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效果

    作者:吕延宝

    目的 对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随机选择本院在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为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训练+任务导向性训练,观察与比较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与步行功能.结果 训练前,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跨步长、步宽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跨步长、步宽等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任务导向性训练能够有效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

  • 六味地黄汤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松软儿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诗贤;陈福建

    目的:观察在松软儿中结合应用六味地黄汤和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松软儿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1组(六味地黄汤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试验2组(六味地黄汤治疗)和试验3组(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3、6个月的大运动行为发育商(DQ)、总运动商(TMQ)评分,以评价运动发育情况.结果:治疗1、3、6个月后,三组DQ、TMQ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6个月高于治疗3个月,治疗3个月高于治疗1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6个月,试验1组DQ、TMQ均高于试验2、3组,且试验3组均高于试验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松软儿采用六味地黄汤和任务导向性训练均可改善其运动功能,两者结合使用疗效更佳.

  •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

    作者:赖丽萍;黎冠东;胡荣亮;黄文凤;陈颂玲

    目的:研究并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实施单纯任务导向性训练,观察组实施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的康复效果,疗效评定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Fug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上肢部分)、Barthel指数(BI)、Brunnstrom上肢和手分级进行评定.结果:在康复效果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周,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FTHUE-HK、Fuge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Brunnstrom上肢和手分级也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阶段实施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有利于提高其康复效果,改善预后.

  • 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的影响

    作者:黄小静;叶军;张志强;王少博;骆俊平;叶思明;袁芳

    目的 分析在脑卒中患者中使用任务导向性康复训练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对其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30例对照组与30例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任务导向性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平衡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在"醒脑开窍"针刺法基础上采取任务导向性训练法有助于改善患者平衡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可推广.

  • 上肢功能训练器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李爱仙;袁少婷;陶娟;翁晓燕;孙志岭

    目的::探讨上肢功能训器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105例,随机分为A组(任务导向训练组)、B组(上肢功能训练器组)、和C组(上肢功能训练器联合任务导向训练组),每组35例患者。分别于训练前、训练3个月后,采用简式Fugl-M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FMA)量表、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量表评价患者上肢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三组患者训练后的FMA评分、STEF评分和ADL评分均明显高于训练前(P<0.05);并且,C组训练后的FMA评分、STEF评分和ADL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和B组训练后(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自制上肢功能训练器训练、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均能改善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但自制上肢功能训练器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的效果好。

  •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影响的研究

    作者:陈才;杨少华;张华;洪芳芳;廖晓宇;叶化

    目的 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将60例脑瘫患儿进行随机区组设计,分成3组,每组20例.A组:采用易化技术(以Bobath法为主,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辅以Vojta法);B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C组:采用易化技术+任务导向性训练.疗程均为3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66),以盲法测评3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结果 3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66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治疗前的GMFM-66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66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B组高于A组,C组高于A组,C组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但综合应用各种康复技术的效果更佳.

  •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的平衡控制影响

    作者:张春阳;庞伟;范艳萍;谭丽萍;张伟

    目的 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平衡控制功能影响.方法 对能独自站立30 s以上且能配合训练的2~12岁痉挛型脑瘫患儿5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Rivermead活动指数评定及Berg平衡量表测评.结果 训练疗程3个月后观察组治疗前后的变化值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儿治疗后评定分数均较治疗前有较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控制功能影响较常规康复训练效果更好.

  •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作者:徐亚南;孔祥怡;王静;赵晴;李松涛

    目的 分析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老年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自愿参加者实施任务导向性训练,列入观察组48例,选择同期做常规康复训练的患者42例为对照组,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进行偏瘫肢体运动功能评定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侧肢体FMA总评分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患侧FMA总评分及MBI评分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比对照组患者FMA评分及MBI评分均明显提高(t=7.193,P<0.05;t=3.780,P<0.05).结论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经任务导向性训练后,较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坐-站-坐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疗效分析

    作者:吴月峰

    目的 探讨基于任务为导向的坐-站-坐强化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疗效.方法 根据入选标准选取具有一定坐站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基于以任务为导向的坐-站-坐强化训练.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进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Berg平衡量表(BBS)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6周后下肢FMA-L评分、MBI得分、BBS得分及TUGT时间均较同组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0.30、21.99、8.61、7.36、8.34、10.50、7.38、4.29,P均<0.05).实验组在治疗6周后的FMA-L评分、MBI评分、BBS评分及TUGT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49、2.84、2.18、4.45,P均<0.05).结论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坐-站-坐强化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

4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