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医院结合家庭康复治疗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评价

    作者:严婷婷

    目的 探讨医院结合家庭康复治疗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评价.方法 研究中的80名患者,均选自2017年1月~2018年1月同期接受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两组患者的分别接受不同的治疗模式,对照组患者仅接受传统的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医院结合家庭康复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模式下粗大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各项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瘫患儿接受医院结合家庭康复治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粗大运动功能,提升生活质量,改善家庭负担,对于我国探视新型治疗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以及研究意义.

  • 中药熏洗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临床观察

    作者:董秋君;李昕;尚清

    目的 评估中药熏洗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疗效及对下肢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将在我院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40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中药熏洗+康复训练)和康复治疗组(康复训练),每组70例.联合治疗组运用中药熏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康复治疗组仅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共治疗12个疗程(7 d一个疗程).评估治疗前后下肢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法评分),粗大运动功能(GMFM-88评分)并记录其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Ashworth法评分分值(1.17±0.85)分低于康复治疗组(1.55±0.77)分,GMFM-88总评分(121.13±25.37)分高于康复治疗组(101.93±26.1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熏蒸联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临床疗效及下肢肌张力,改善其运动功能.

  • 热补针法结合Bobath疗法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对脑瘫患儿运动发育功能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张宁霞;王翔宇;刘桂珍;李匀博;张红英

    目的:探讨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发育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康复组和热补针法结合康复组,每组30例.康复组患儿只接受Bobath康复手法训练,热补针法结合康复组患儿在采用热补针法治疗的同时结合Bobath康复手法训练.体针治疗辨证取穴结合局部取穴神门、华佗夹脊、肩髃、曲池、合谷、阳陵泉、阴陵泉、绝骨、足三里、三阴交、承山、太冲、太溪,其中在曲池、合谷、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承山等穴施热补针法,不留针,每日治疗1次;头针取穴百会、四神聪、智三针、脑三针、颞三针、运动区,不提插捻转,留针60 min,隔日治疗1次.均3个月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治疗3个月及6个月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评定量表(PDMS-2)对脑瘫患儿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21/30)和60.00%(18/30),热补针法结合康复组显著优于康复组(P<0.05).热补针法结合康复组患儿治疗6个月姿势、移动、实物操作、抓握评分分别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视觉-运动整合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康复组患儿治疗6个月姿势、移动、抓握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P<0.05),实物操作评分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比较显著升高(P<0.05);针刺结合康复组患儿治疗6个月姿势、移动、实物操作、抓握评分与康复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热补针法结合现代Bobath疗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作用.

  • “健脾益肾通督”配穴针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作者:赵勇;刘振寰;金炳旭

    目的:比较“健脾益肾通督”配穴针刺配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物理治疗和手功能训练,每日1次,2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0 d,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健脾益肾通督”配穴针刺疗法,穴取百会、风府、身柱、至阳、筋缩、腰阳关、命门、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0 d,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评定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评分、Peabody精细运动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加显著(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6.7%(46/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39/60,P<0.05).结论:“健脾益肾通督”配穴针刺法作为辅助疗法可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 针刺配合穴位埋线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静;徐开寿;阮永红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穴位埋线与单纯针刺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埋线主穴取脾俞、肾俞,配合大椎、命门、腰阳关、三焦俞、心俞、肝俞,采用埋线针将羊肠线注入穴位,同时针刺头部和四肢穴位,得气后留针40 min;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除不采用穴位埋线外,其他治疗同观察组.针刺每日1次,针刺5次后休息2天;埋线15天1次.连续治疗3个月,于治疗前后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评估,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①两组治疗后GMFM总分均有提高(均P<0.01),观察组治疗后GMFM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GMFM中A、B区评分治疗后均有提高(均P<0.01),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P<0.05);③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6.7%(46/60),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5.0%(33/60,P<0.01).结论: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比单纯针刺能更好地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 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脑瘫患儿腰肌无力临床观察

    作者:姚献花;王志如;王迎红

    目的 探讨穴位注射疗法对脑瘫患儿腰肌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瘫患几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腰部穴位注射.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12周后,2组患儿GMFM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穴位注射疗法能有效治疗脑瘫患儿腰肌无力,疗效确切.

  •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徐成娥;张蕾;李文娟;武光丽

    目的 探讨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应用核心稳定性训练的临床效果以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6年收治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4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患儿选择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照组20例患儿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的粗大神经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与生活运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0.0%)明显高于对照组(65.0%),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GMFM评分与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治疗中,在常规康复中引入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和生活运动能力,对于改善脑瘫患儿的临床预后有良好的作用.

  • 脑性瘫痪儿童的体液免疫水平

    作者:谢鸿翔;林波;刘合建;刘楠;邬刚燕

    目的:调查脑瘫患儿免疫功能水平。方法脑瘫患儿59例,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进行评估,检测患儿及非脑瘫儿童61名(对照组)血清IgG、IgA、lgM,补体C3、C4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瘫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lgM,补体C3、C4水平显著降低(P<0.001);不同GMFCS分级脑瘫患儿间,IgG、IgM、补体C4有显著性差异(P<0.05),IgA、补体C3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瘫患儿可能存在体液免疫功能异常,并可能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应引起注意。

  • 穴位埋植蛋白线疗法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赵兵;满宜刚;袁嫣然;汪中深;张士香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脑瘫患儿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 90例脑瘫患儿按就诊时间和性别分为观察组(穴位埋线加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结果 穴位埋线观察组总有效率95%,明显优于对照组80%(P<0.01)。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穴位埋线能促进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恢复。

  • 中药气泡浴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的疗效

    作者:萧敦武;丛芳;金龙;吴卫红;张彦丽;司凤山;姚斌;贾威;崔尧;李侑霖

    目的:观察中药气泡浴对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对照组13例患儿行单纯气泡浴;实验组14例行中药气泡浴。治疗前和治疗10周后,使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66)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别评定患儿的运动功能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66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01), 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实验组GMFM-66的B、D、E区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实验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气泡浴能改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降低小腿三头肌肌张力。

  •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作者:王永峰;李晓捷;吕洋;孙奇峰

    目的 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痉挛型脑瘫患儿60 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n=30)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每次运动疗法训练中抽出10~15 min 接受专门提高核心稳定性的训练.两组均治疗3 个月.在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的D区、E 区及足印分析法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治疗后GMFM的D区和E 区评分、步长、步宽、步速均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性瘫痪并发癫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迎红;周正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瘫并发癫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11年2月~2014年9月本院就诊的脑瘫并发癫痫患儿27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30)和治疗组(n=140)。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包括推拿按摩、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疗法、言语疗法、认知知觉功能训练及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rTMS。治疗前,治疗1个月、2个月,采用88项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88)和Peabody发育量表粗大运动部分(PDMS-GM)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GMFM-88和PDMS-GM总标准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F>93.9, P<0.001)。结论 rTMS能进一步提高脑瘫并发癫痫患儿的运动功能。

  • 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在痉挛型双瘫患儿康复中应用的效果

    作者:杜森杰;张跃;李红英;朱敏;陆芬

    目的 探讨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治疗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本院痉挛型双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第Ⅰ组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及徒手爬行训练,第Ⅱ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爬行架治疗,第Ⅲ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治疗.每天1次,每周5 d,共12周.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GMFM-88量)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发育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肌张力评定,采用Gesell发育量表中适应性发育商(DQ)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 治疗后,三组GMFM-88中总百分比及反映爬和跪的能区(C能区)百分比均显著改善(t>17.438,P<0.001),第Ⅱ组和第Ⅲ组优于第Ⅰ组(P<0.05),第Ⅲ组优于第Ⅱ组(P<0.05);三组MAS评分均改善(t>2.144,P<0.05),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F=0.199,P>0.05);第Ⅱ组和第Ⅲ组GDS适应性DQ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t>3.040,P<0.001),第Ⅱ组和第Ⅲ组高于第Ⅰ组,第Ⅲ组高于第Ⅱ组(P<0.05).结论 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能改善痉挛型双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及认知功能,效果优于徒手爬行训练及爬行架训练.

  • 头针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脑血流和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吴满红;梁利平;曾静;李容汉;罗鑫刚;梁伟燕;常燕群

    目的 研究头针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脑血流和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至11月,将7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n=40)和头针组(n=39).常规组采用运动疗法、理疗等常规康复治疗,头针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头针治疗.两组总疗程均为5个月.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TCD)检测治疗前后患儿大脑前、中、后动脉(ACA、MCA、P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以及血管阻力指数(RI);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对患儿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共脱落5例,其中常规组3例,头针组2例.治疗前,两组ACA、MCA、PCA的Vs、Vm、RI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ACA、MCA、PCA的Vs、Vm均较治疗前增加(t>2.051,P<0.05),常规组各血管RI无明显变化(t<1.1631,P>0.05),头针组各血管RI降低(t>2.659,P<0.05);头针组各血管Vs、Vm均高于常规组(t>2.098,P<0.05),头针组ACA的RI低于常规组(t=2.375,P<0.05),MCA和PCA的RI与常规组无显著性差异(t<1.637,P>0.05).头针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χ2=6.887,P<0.05).结论 头针有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脑血流,降低颅内血管阻力,促进粗大运动功能的恢复.

  • 学龄期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与智力的相关性初探

    作者:许晶莉;范艳萍;谢闽达;李林

    目的 探讨学龄期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与智力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韦氏学龄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儿童社会适应行为量表,对93例学龄期脑瘫儿童进行评估.结果粗大运动分级结果与智商无相关性(r=0.184,P>0.05),粗大运动分级结果与社会适应行为无相关性(r=0.056,P>0.05).结论 学龄期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与智力无相关性.

  • 核心控制训练在小儿脑性瘫痪中的应用

    作者:刘璨;王跑球;覃蓉;刘跃琴;丁玉莲;龙亚君

    目的探讨核心控制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20)和治疗组(n=20),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核心控制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GMFM-88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GM-FM-88评分提高值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核心控制训练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 水中运动时应用引导式教育对脑性瘫痪的疗效

    作者:董继革;张丽;纪树荣

    目的:探讨在水中运动时应用引导式教育训练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58例可应用引导式教育方法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n=29)和对照组(n=29)。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引导式教育训练方法进行水中运动。两组治疗前后徒手肌力评定法对屈髋肌进行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评定下肢髋内收肌群,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评定运动功能。结果实验组GMFM评分较对照组提高(P<0.05);75.9%肌张力降低1级或以上,优于对照组的44.8%(P<0.05);82.8%肌力提高1级或以上,优于对照组的58.6%(P<0.05)。结论应用引导式教育进行水中运动训练可明显提高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增强肌力。

  • 脑性瘫痪儿童智商水平与粗大运动分级关系初探

    作者:李珩;李峰;马若飞;蓝靖雯

    目的 对粗大运动功能(GMF)分级与智商水平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 使用GMF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和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对90例患儿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足徐动型患儿的总智商(IQ),语言智商(VIQ)在正常范围内,但与正常儿童平均水平相比仍偏低(P<0.05),VIQ与操作性智商(PIQ)无显著性分离(P>0.05);痉挛型患儿及总体受试患儿的平均IQ、VIQ和PIQ低于正常范围(P<0.05).VIQ与PIQ分离(P<0.05);痉挛型患儿的智商与GMF存在线性相关关系,手足徐动型患儿智商与GMF间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 不同类型脑性瘫痪儿童的智商水平与智力结构存在差异,智商值与粗大运动功能的相关性也存在差异.

  • 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内收肌肌紧张过度的针刺疗效

    作者:王立苹;吴青伟;孙奇峰;杨本利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内收肌高张力的临床效果。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针刺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用关节量角器法测量内收肌角度,评定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 D区、E区分值。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能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内收肌高张力,并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 A型肉毒毒素对脑性瘫痪患儿髂腰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建军;纪树荣;吴卫红;张雁;曾凡勇;李南玲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缓解脑瘫患儿髂腰肌痉挛的疗效。方法2006年7月~2012年10月,37例存在髂腰肌痉挛的脑瘫患儿,年龄3~15岁,分为对照组(n=20)和试验组(n=17)。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的物理治疗(PT)康复训练,试验组患儿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BTX-A注射治疗。共治疗8周。根据患儿体重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来确定BTX-A剂量,每次用量为在15~45 IU之间,平均(31.2±13.9) IU。结果两组患儿的年龄、体重、治疗前的MAS评分、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评分、髋关节屈曲角度均无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MAS评分、髋关节屈曲角度较治疗前有所降低, GMFM评分有所提高。对照组的GMFM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试验组的三项数据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三项数据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BTX-A注射可以有效缓解脑瘫儿童髂腰肌痉挛。

167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