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心通胶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甄雪坤;陈志良;李玉先;候英莲;尤惠涛

    目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行脑心通胶囊治疗,观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选择时间:2016年7月~2017年7月,行不同的治疗方式:常规康复训练、常规康复训练+脑心通胶囊治疗,对应组别:对照组、研究组.经SPSS21.0系统版本统计学软件分析组间的Barthel指数、运动分值、6min步行距离、10m步行时间数据.结果:研究组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Barthel指数、运动分值、6min步行距离数据经SPSS21.0系统版本统计学软件分析发现均比对照组更高,且10m步行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行脑心通胶囊治疗,可促进患者步行功能恢复,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

  • 优化运动技巧对脑卒中后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洪翠翠;张孝静

    目的:探讨优化运动技巧对脑卒中后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3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68例)和对照组(B组,68例),治疗组利用优化运动技巧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方案,对照组仅给予与治疗组相同的常规康复训练方案,采用简式Fugl-Meyer(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进行康复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非常明显(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1).结论:采用优化运动技巧强化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训练,可以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

  • 减重步行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丽;程振平;张雪玲;林飞;印洪

    目的:研究减重平板步行训练(BWSTT)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ISCI)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该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4例SCI 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减重步行训练。比较两组运动评分、感觉评分及ADL评分等指标。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运动评分(12.64±4.63)分、感觉评分(5.83±2.36)分及步长评分(62.79±12.72)分等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可有效改善步行功能。

  • 不同频率电针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肌电图及步行能力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王芗斌;陈剑;李天骄;陶静;陈立典;何坚;陈岚榕

    目的:评定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的肌电图效应和对步行能力的影响为针灸处方提供依据.方法:50例脑卒中下肢偏瘫Brunnstrom分期为Ⅱ-Ⅳ期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即100 Hz组、50 Hz组、2 Hz组.3组分别采用100 Hz、50 Hz和2 Hz的电针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利用表面肌电图记录患侧膝屈曲和踝背屈时大等长收缩时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肌电活动,并采用Fugl-Meyer评分、临床痉挛指数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100Hz与50 Hz组股直肌积分肌电值(IEMG)降低(P<0.01,P<0.05),且比2 Hz组显著(均P<0.05);腓肠肌的IEMG 100Hz与50 Hz组治疗后也降低(P<0.05,P<0.01),胫前肌的IEMG仅50Hz组治疗后增高(P<0.05).膝屈曲的协同收缩率100 Hz与50 Hz组治疗后均降低(P<0.05,P<0.01),健患侧的协同收缩比值3组治疗后均显著增高(P<0.01,P<0.05).踝背屈的协同收缩率3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0.01),健患侧的协同收缩比值仅100 Hz组治疗后差异显著(P<0.01).3组治疗后Fugl-Meyer 功能评分、痉挛指数和步行功能均显著改善(均P<0.01),但组间差异仅表现为100 Hz组步行能力优于50 Hz与2 Hz组(均P<0.05).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有助于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的痉挛程度和提高步行功能,50 Hz和100 Hz较2 Hz疗效好,100Hz的刺激参数可能更佳.

  • 早期虚拟现实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作者:张晓晓;郑跃;詹小理;叶素贞;胡欢

    目的 探讨早期虚拟现实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案;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虚拟现实训练方案;两组均训练6周.训练前后分别采用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改良Barthel指数(MBI)、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量表(HAD)评估患者的步行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心理状态.结果 两组患者训练前FAC、MBI、HAD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6周后,两组患者FAC、MBI及HAD评分均优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除HAD(D)外,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虚拟现实训练能更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绪.

  • 本体神经促进技术预防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疗效观察

    作者:金冬云;谭同才;叶祥明

    目的 观察本体神经促进技术(PNF)对预防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疗效.方法 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药物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另行膝关节闭链PNF训练.结果 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发生膝过伸患者7例,对照组18例(P<0.01);治疗组起立-行走计时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 早期对患者膝关节进行PNF训练可以减少膝过伸的发生,提高步行功能.

  • 足下垂助行仪联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

    作者:刘燕平;罗佳;杨京辉;马启寿;符卫卫

    目的:观察足下垂助行仪训练联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和观察组(n=18)。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佩戴足下垂助行仪。30 min/次,1次/d,5 d/周,共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L)、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足印分析法评定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步态。结果治疗前,两组FMA-LL评分、FAC分级、步态参数(步速、步宽、两侧步长差)均无显著性差异(t<0.765, Z=0, 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FAC分级和步速均有提高,两侧步长差与步宽均减小(t>2.190, Z>3.630, P<0.05);观察组FMA评分、FAC分级、步速及两侧步长差均优于对照组(t>2.030, Z=-2.560, P<0.05),但两组间步宽无显著性差异(t=0.570, P>0.05)。结论足下垂助行仪联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同步治疗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且疗效明显优于单用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

  • 体感交互技术对脑卒中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训练的效果

    作者:窦娜;李丹;马素慧;陈长香

    目的:探讨体感交互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脑卒中患者40例,对照组(n=20)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技术,实验组(n=20)在此基础上采用体感交互滑雪游戏Kinect。干预前后进行步态分析,使用Berg平衡量表、Hoden步行量表和Barthel指数进行评价。结果干预4周后,两组的各项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01),实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更多(P<0.05)。结论体感交互技术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

  • 一种可提高和改善步行功能的装置:动力下肢外骨骼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作者:王一吉;李建军

    下肢外骨骼系统是一种结合了人工智能和机械动力装置的机器人。近年来,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发展迅速,相关技术不断成熟,极大增强了人类的步行能力,但是一些新技术在缺乏实际环境中的检验。本文主要回顾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结构配置、控制方式和仿真检验,认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应将各种新技术结合起来,更好地推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发展。

  •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在重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作者:王一吉;李建军

    重建运动功能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非常重要,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恢复和有效的康复.康复工程学正努力研发用于辅助步行功能训练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过去10年中,用于重建步行功能训练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已有了很大发展,本文综述用于恢复患者步行功能和治疗师评估运动康复疗效的一些新技术和应用.

  • 康复矫形脚托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作者:朱士文;时建华;李义召

    目的研究康复矫形脚托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不具备步行能力的95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程序训练,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康复矫形脚托训练.结果康复训练结束时,两组在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均明显改善( P<0.01),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P<0.05-0.01).结论康复矫形脚托有助于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

  • 益气养阴扶正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

    作者:朱丽芳;刘惠宇;杜碧青;曾春英

    目的观察中药益气养阴扶正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0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予常规的内科药物及早期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加以益气养阴扶正的中药注射液,偏气虚者予参芪扶正注射液静脉滴注,偏阴虚者予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每天1次,14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后3天内,采用简式Fug-Meyer量表评测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能力,用改良Barthel氏指数评测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变化,分6级评定步行功能的恢复.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ADL能力、步行功能等均有明显改善(P<0.001),但观察组除上肢的运动功能外,其余各项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养阴扶正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ADL能力、步行功能等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 脑卒中后遗症的步行功能康复

    作者:寺澤健;常冬梅;李德盛

    步行功能的控制由皮质和皮质下组织产生的脊髓上神经信息,以及位于脊髓的中枢模式发生器和腿部皮肤、肌肉及足部输入的本体感觉反馈共同组成.本文运用Bobath的基本理念,对1例左侧偏瘫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探讨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训练的方法,并对在临床操作中评定和设定训练计划时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 成人脑瘫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步行距离的影响因素

    作者:梁丰;王磊;曹振宇;王尊;晁敏

    目的:探究在成人脑瘫患者中不同生理因素及粗大运动功能对6min步行试验步行距离(6MWD)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脑瘫诊断标准的55例患者纳入研究,分别测定身高(height)、体重(weight)、静息状态下的心率(RHR)和血压(BP),并使用粗大运动功能测定量表(GMFM)评定患者粗大运动功能总分(GMFM总),以及D和E功能区的分数(分别记为GMFM-D 、GMFM-E),然后进行6min步行试验(6MWT),测定患者步行试验过程中的摄氧量(VO2总)、心率(HR步)以及6MWD,并计算出步行5m的速度(speed 5m)、每公斤体重摄氧量(VO2/kg)和步行每米摄氧量(VO2/m).结果:成人脑瘫患者6MWD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RHR(r=-0.531,P< 0.05),VO2/m(r=-0.542,P<0.05),VO2/kg(严0.682,P<0.001) 、GMFM总(r=0.614,P<0.01)、GMFM-D(r=0.538,P<0.05)、GMFM-E (r=0.679,P<0.001)和speed 5m(r=0.680,P<0.001),其中GMFM-E (r=0.679,P<0.001)、VOJkg (r=0.682,P<0.001)和speed 5m(r=0.680,P<0.001)对6MWD具有显著影响,而height(r=0.01,P=0.81)、6MWT的HR(r=0.04,P=0.68)及BP(r=0.16,P=0.50)与6MWD结果无显著关联.结论:步行相关的粗大运动功能以及步行过程中有氧代谢水平是影响成人脑瘫患6MWD的主要因素.

  •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改善的作用

    作者:伍少玲;马超;曾海辉;麦明泉

    目的:观察不同减重量步行训练(BWSTT)和传统神经发育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的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30% BWS组、0% BWS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入组后,30% BWS组患者予30%初始减重量加电动跑台,0% BWS组患者予无减重量加电动跑台,对照组予传统神经发育疗法训练;每次30min,每天1次,每周5d,连续4周.应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Tinetti步态评测表、步速和步长、步行距离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步行功能.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BBS、FAC、Tinetti、步速和步长、步行距离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30% BWS组和0% BWS组患者BBS、FAC、Tinetti、步速和步长、步行距离均明显改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30% BWS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优于0% BWS组(P<0.05);对照组患者BBS、FAC和步行距离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0% BWS组患者BBS、步速和步行距离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减重加电动跑台条件下,改善患者步态和步行能力的效果佳,无减重加电动跑台次之,传统神经发育疗法的效果较慢.

  • A型肉毒毒素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踝阵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作者:游国清;梁慧英;梁莉莉;朱惠欢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踝阵挛及下肢功能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4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2)和对照组(n=21).两组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在超声引导下将A型肉毒毒素400U注射人腓肠肌、比目鱼肌及胫后肌;对照组给予巴氯芬30mg/d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踝阵挛分级法、Biodex步行测试仪分别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踝阵挛分级、步速、健侧步长、患侧步长、健侧/患侧步长比、健侧步行所占时间比和患侧步行所占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者的踝阵挛分级、步速、健侧步长、患侧步长、健侧/患侧步长比、健侧步行所占时间比和患侧步行所占比分别为均有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与口服巴氯芬相比,短期内,A型肉毒毒素能更好地减轻踝阵挛,提高步速,改善患者步行质量.

  • A3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冰;卞立;黄澎

    目的:研究国产一款步行康复机器人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能力和步行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2-4周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都进行基于神经发育技术和运动再学习的常规康复训练8周,对照组在未进入步行训练时使用下肢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进行辅助站立位下肢踏步训练,每次40min,每天两次,每周5d,一旦患者开始站立及步行训练,则停止辅助站立位下肢踏步训练,并保证每日站立步行训练时间不小于80min.干预组在8周时间里一直使用A3下肢康复机器人,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参数,进行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每次30min,每天两次,每周5d.所有患者在研究开始和研究终点进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FMA-B)、Holden步行功能评定(FAC).另外在研究终点可以独立步行的患者进行10m步行速度测定.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治疗前FMA-L、FMA-B、Holden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FMA-L、FMA-B、Holden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干预组能完成10m步行速度测定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且平均速度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A3下肢康复机器人早期步行训练能显著提高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能力和步行能力.

  • 一种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作者:丁文娟;郑蒙蒙;梁成盼;黄澎

    目的:观察G-EO System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G-EO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康复功能训练,每天100min,每周5d,共8周.G-EO组除了常规的功能训练外,增加G-EO System下肢机器人为主的步行训练,每天30min,每周5d,共8周.治疗4周后及治疗8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对下肢步行功能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FMA运动功能量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的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FAC,BBS的评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8周后,G-EO组的FAC,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G-EO System下肢康复机器人对于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和提高步行的稳定性有积极作用.

  • 穴位肌电生物反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临床研究

    作者:何玲燕;冯玲

    目的:探讨穴位肌电生物反馈(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EMGBF)在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患者为受试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胫前肌EMGBF治疗,观察组则选取足三里、阳陵泉、解溪、上巨虚给予穴位EMGB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后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测量表(FMA-LE)]、患侧大自主背屈状态胫前肌表面肌电参数肌电积分值(iEMG)、协同收缩率(CR)、情绪状态[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4周、8周后,两组踝关节AROM、FMA-LE、胫前肌iEMG、MBI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同期对照组(P均< 0.05);两组CR水平及HAMA、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 0.05).结论:穴位EMGBF治疗能更有效的改善脑卒中步行功能障碍患者的踝关节主动活动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疗效

    作者:庞伟;李鑫;范艳萍;陈禹

    目的:研究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2013年3-12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明确诊断,并收入住院治疗的3-12岁痉挛型脑瘫儿童40例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20例,试验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在治疗前后对患儿分别应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scale assessment,GM-FM-88项)、足印分析法、10m步行测试(10 meters walk test,10MWT)、1min步行测试(1 minute walk test,1MWT)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88项D区和E区评分、跨步长和步宽、10m步行时间及1min步行总距离均优于训练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有利于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步态并提高步行的速度和耐力,有助于患儿适应和参与学校及社会环境.

130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