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上胸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不完全性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杨正才;普光民;高祥

    目的:探讨中上胸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收治中上胸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患者26例,采用后路减压植骨融合,长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治疗后,Cobb角均明显矫正,椎体高度丢失参数、ASIA神经损伤评分等级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后路减压植骨融合,长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中上胸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

  • 减重步行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丽;程振平;张雪玲;林飞;印洪

    目的:研究减重平板步行训练(BWSTT)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ISCI)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该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4例SCI 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减重步行训练。比较两组运动评分、感觉评分及ADL评分等指标。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运动评分(12.64±4.63)分、感觉评分(5.83±2.36)分及步长评分(62.79±12.72)分等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可有效改善步行功能。

  • 水中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表面肌电和神经功能的效果

    作者:刘晓广;杨学民;龚雷;周珠琪;孙盛杰

    目的 探讨水中步行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sEMG)和神经功能的效果.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42例胸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21)和实验组(n=21).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另加水中步行训练,共6周.训练前后测量股四头肌及胫前肌平均肌电值(AEMG),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学会(ASIA)下肢运动功能、感觉指数评分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ASIA下肢运动、感觉功能评分显著改善(t>10.871,P<0.001),股四头肌及胫前肌AEMG明显改善(t>5.763,P<0.01);实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4.036,P<0.01).结论 水中步行训练能进一步改善不完全性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力和神经功能.

  •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在重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作者:王一吉;李建军

    重建运动功能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非常重要,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恢复和有效的康复.康复工程学正努力研发用于辅助步行功能训练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过去10年中,用于重建步行功能训练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已有了很大发展,本文综述用于恢复患者步行功能和治疗师评估运动康复疗效的一些新技术和应用.

  • 电针辅助治疗对急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疗效

    作者:白晔;庄明华;谢泽宇;丁山;乡志雄;骆健明

    目的探索针刺配合神经外科治疗急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照组9例,根据手术指征确定术式,并予药物治疗;治疗组7例,除上述神经外科治疗外,采用电针刺激夹脊穴及辨证取穴.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对照组显效2例,好转4例,无效3例;治疗组治愈6例,好转1例.结论配合针刺治疗能提高急性脊髓损伤手术后疗效.

  • 水中太极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作者:金龙;丛芳;宋桂芸;司凤山;姚斌;贾威;崔尧

    目的 观察水中太极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3月至12月,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在水中运动训练池中对3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水中太极拳训练,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5周.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平衡测试仪对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评分以及睁眼和闭眼时重心移动总轨迹长、重心移动面积、重心X轴及Y轴偏移、稳定极限范围及达到目标总时间进行测试.结果 训练后BBS评分显著提高(t=-9.652,P<0.001);静态睁、闭眼重心移动总轨迹长、重心移动面积明显减小(t>3.528,Z>-2.590,P<0.01);静态睁、闭眼重心X轴及Y轴位移无明显变化(P>0.05);动态稳定极限范围明显扩大(t=-4.516,P<0.01);到达目标总时间显著缩短(t=4.530,P<0.001).结论 水中太极可以提高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平衡功能.

  •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作者:孟宪国;范晓华;宫艺;刁健生

    目的 研究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36例ISCI患者(分类为ASIAC或D),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减重组(各18例).所有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减重组还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接受减重平板步行训练3个月.在训练前后对患者进行ASIA下肢运动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FIM)步行能力评定、10 m步行速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结果 减重组患者ASIA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10 m步行速度的恢复好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前后减重组与对照组AD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能够提高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

  • 益元灸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承梅;高玲莉;冯晓东

    目的:观察益元灸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元灸20min/次,1次/天,6d/周,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彩超监测两组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并于8周后对两组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治疗结束时彩超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对两组疗效分析显示:对照组有效率55%,治疗组有效率90%,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益元灸是一种能够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减少并发症,促进膀胱功能恢复的有效疗法.

  •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谢映;朱文新;李玲;吴汨霞;张鹏程;李洋

    目的:观察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对4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治疗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每天佩戴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患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电刺激同时步行训练,15-20min.每天2次,每周5-6d,共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4周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行走能力测评、10m大步行速度测试、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治疗前后行胫前肌肌力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FIM行走能力、10m大步行速度、胫前肌MEP潜伏期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FES治疗组FIM行走能力评分提高(P<0.01)、10m大步行速度提高(P<0.05)、胫前肌MEP潜伏期缩短更明显(P<0.01).胫前肌肌力治疗前两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肌力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能显著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运动诱发电位为判断脊髓运动传导功能提供了客观、定量的依据,功能性电刺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方法.

  • 减重步行训练对不完全脊髓损伤大鼠脚桥核可塑性影响的研究

    作者:冯杰扬;陈杨葭;郭磊;钟剑锋;张桂通;刘佳;叶超群

    目的:探索减重步行训练对不完全脊髓损伤大鼠脚桥核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将雌性SD大鼠24只分为减重步行训练组、未训练组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用美国NYU脊髓冲击损伤仪制作大鼠T10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采用PET-CT、免疫荧光染色及BBB评分观察减重步行训练对不完全脊髓损伤(iS-CI)大鼠中脑运动区(MLR)脚桥核可塑性变化和后肢运动功能的改善.结果:减重步行训练组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在造模后4周、7周两个时间点的分值均较未训练组高(P<0.05).假手术组大鼠在造模后1周、4周、7周3个时间点的BBB评分值均明显高于训练组和未训练组(P<0.01).虽然训练组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的标准摄取值(SUV)的平均值较未训练组增高,而且假手术组的SUV值高,但三组SUV值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神经元特异性核抗原(NeuN)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训练组、未训练组、假手术组三组间大鼠脚桥核的神经元数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脚桥核2型囊泡谷氨酸转运体(VGLUT2)的积分光密度值(IOD)比较,假手术组IOD表达高,训练组较未训练组明显增强(P<0.01).结论:减重步行训练能够明显提高iSC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及其脚桥核中谷氨酸能信号传递,而且iSCI后大鼠中脑脚桥核的整体代谢及神经元数量无明显改变.因此认为脚桥核的谷氨酸表达增强是减重步行训练使iSCI大鼠后肢步行功能改善的原因之一.减重步行训练能使脚桥核发生神经递质表达层面的可塑性变化.

  • 等速练习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卢占斌;陈先;刘兰泽;孙来卿;王立功;安毅;张军军

    我国的交通事故、高处坠落伤、重物砸伤致脊髓损伤患者很多,致残率很高.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功能训练非常重要.本研究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进行下肢力量的评估与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早期康复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独立性的影响

    作者:彭扬国;欧耀芬;李培;豆伟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iury,SCI)是世界医学的难题之一,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尽管在脊髓的再生、移植、基因治疗等方面有所发展,但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完全性脊髓损伤仍难以恢复: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也会残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因此正确而及时地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 康复机器步行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 步行能力的影响

    作者:余凤萍

    目的:观察康复机器步行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34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两组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地面步行训练,观察组给予康复机器步行训练.采用LEMS和WISCI II量表分别评估两组训练前后的下肢肌力和步行能力.结果:治疗4周、8周、12周后,两组LEMS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12周后,两组WISCI II分级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WISCI II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康复机器步行训练可明显改善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效果优于地面步行训练效果.

  • 丹参注射液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罗苑青;窦祖林;李蕴麟;陈有生;黄卫;刁树林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O)后不同性质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缓解作用.方法:共选取63例ISO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丹参治疗组和按摩对照组,连续观测VAS评分、PPI评分在治疗第3.7,10天和随访时的变化以及SF-McGill评分在治疗前后和随访时的变化.结果:2组VAS,PPI评分在治疗第3,7,10天以及治疗结束后2周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脊髓损伤分级和脊髓损伤平面的进一步分析表明VAS,PPI评分变化差异依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治疗组SF-McGill疼痛问卷跳动的、锐利的、热-烧灼的、触痛的等描述疼痛感觉类性质以及疲劳的筋疲力尽、惩罚的-令人痛苦等疼痛情绪类反应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治疗组疗效维持时间较按摩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丹参能从感觉上和情绪上明显缓解ISO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损伤程度对疗效有影响,程度轻的疗效好、持续时间也较长.

  • 脊髓损伤所致肌痉挛的康复疗效观察

    作者:赵栩;牛红英;祁跃;李冬芳;刘根林

    脊髓损伤后除了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外常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其中肌痉挛是常见得并发症之一,特别是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发病率较高。严重的肌痉挛不仅会导致关节挛缩、关节活动受限、肢体疼痛等,甚至还会影响呼吸功能、排尿功能。给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日常清洁护理,生存生活质量以及泌尿系统安全带来严重不良影响。临床上针对肌痉挛的治疗方法也不断得到重视和发展,本文就目前临床常用于治疗肌痉挛的康复手段的疗效观察总结如下。

  •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个体化分阶段护理

    作者:谭护群;宋苏闽;欧杏枝;吴均玲;黎庆卫

    目的:探讨个体化分阶段护理模式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患者的护理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15年2月~2016年4月收治的60例IS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中女性10例,男性20例;年龄19~57岁,平均42.16±4.27岁;ASIA分级B级9例、C级10例、D级11例,脊髓损伤发生于颈段5例,胸段10例,腰段15例.观察组中女性8例,男性22例,年龄21~55岁,平均45.23±6.72岁;A-SIA分级B级10例、C级8例、D级12例,脊髓损伤发生于颈段6例,胸段9例,腰段1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脊髓损伤节段及ASIA分级等情况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予个体化分阶段护理,包括对个性化分阶段的心理康复、功能锻炼与呼吸道、肠道、泌尿系管理,对照组住院期间给予常规护理.治疗前及治疗后(90d时)依次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康复效果评定表(ISNCSCI-2013)、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SDS评分)、运动和感觉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SDS评分治疗前61.51±2.3分,治疗后40.11±2.1分;对照组治疗前62.22±2.9分,治疗后50.50±3.1分.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前47.8±10.2分,治疗后68.4±13.2分;对照组治疗前47.4±11.3分,治疗后60.1±13.5分.观察组感觉功能评分治疗前87.2±14.5分,治疗后102.5±19.3分;对照组治疗前88.3±14.7分,治疗后94.1±18.3分.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前55.4±8.7分,治疗后78.1±9.5分;对照组治疗前55.2±9.2分,治疗后69.6±11.4分.观察组在心理健康状态、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肺部感染(6.67%)、泌尿系感染(3.33%)、便秘并发症发生率(10%)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3.33%、16.67%及23.33%)(P<0.05).结论:个体化分阶段护理模式对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心理健康、功能康复及其减少并发症具有优势,值得应用推广.

  • 夹脊电针疗法联合自拟元胡止痛方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观察

    作者:王振涛

    目的 观察夹脊电针疗法联合自拟元胡止痛方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90例I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脊电针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元胡止痛方剂治疗,疗程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不良情绪(SDS评分、SAS评分)、简化麦吉尔疼痛评定指数(PRI)、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VAS评分、PSQI评分、SDS评分、SAS评分、PRI病情分级均显著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血清IgA、IgG、CD4+、CD8+、CD4 +/CD8+均明显改善(P均<0.05),SF-36评分中的生理功能(PF)、生命活力(VT)、总体健康感(GH)、躯体疼痛(BP)、生理职能(RP)、社会功能(SF)、心理健康(MH)、情感职能(RE)评分均明显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脊电针疗法联合自拟元胡止痛方剂能够显著缓解I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睡眠质量,缓解不良情绪,并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荐.

  • 间歇导尿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作用及护理

    作者:吴姁怿;康霞;蒋春燕;钟璐颖;杜春萍

    目的:观察应用间歇导尿技术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及其护理对策.方法:将104例病情基本相同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应用间歇导尿技术进行护理,对照组应用传统的保留尿管方法进行护理.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尿常规、尿培养、膀胱残余尿量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建立反射性膀胱者(膀胱残余尿量≤100 ml)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应用间歇导尿技术和积极的护理措施对于促进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作用,并且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 B超诊断膀胱结石下移尿道前列腺部1例

    作者:王姗;杨阳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2岁,2004年7月因车祸造成颈5颈6椎体骨折,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出现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于2006年11月20日入住我院康复治疗.

  • 循经刮痧配合电针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赵春梅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循经刮痧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接受脊髓损伤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另予以循经刮痧治疗,12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下肢肌力和步行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高于对照组的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下肢肌力和步行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循经刮痧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疗效确切,能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

4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