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脊髓型颈椎病外科治疗184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新志;郑之和;娄朝辉;熊伟

    脊髓型颈椎病常引起不同程度的四肢瘫痪,是临床治疗的难点。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先后开展了前路手术及后路手术,均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就收集1994年~1999年资料完整的184例脊髓型颈椎病进行回顾分析,同时对并发症防治,鉴别诊断等问题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84例,男106例,女78例,年龄45~72岁,平均52岁。住院时间短9d,长24d,平均住院14d。184例中前入路手术106例,随访时间2个月~5年,平均1年6个月。1.2 治疗方法与结果1.2.1 疗效评定按国内标准评定[1],脊髓型颈椎病瘫痪分为5级:Ⅰ级:卧床不起;Ⅱ级:扶双拐可下地,但生活不能自理;Ⅲ级:扶手杖可行走少许,不能工作,但生活可自理;Ⅳ级:痉挛步态,下肢抬举困难;Ⅴ级:轻度下肢痉挛,不能快走,不能跑。评定标准:原属Ⅰ,Ⅱ,Ⅲ级者,术后改进二级者为优,一级者为良。原属Ⅳ,Ⅴ级症状完全消失者为优,减轻50%以上者为良。同级其症状有改进者为有效;症状同前为无效;加重者为恶化。1.2.2 手术方法 106前路手术均采用“徐氏环锯法”[2]。后路手术78例,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58例,“Z”字形颈椎管扩大成型术20例。

  • 口服中药联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患者下肢痉挛

    作者:冯晓东;闫秀丽;宋小蕾

    目的:观察口服中药联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埋线法,对照组口服西药妙纳,两组同时都配合常规康复治疗,疗程均为40 d.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表面肌电数据的采集.结果:治疗组、对照组表面肌电和肌肉痉挛分级(改良Ashworth分级量表)的数据有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3.5%,明显高于对照组(67.7%).结论:口服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状态疗效优于口服妙纳,且无明显副作用.

  • 不同频率电针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肌电图及步行能力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王芗斌;陈剑;李天骄;陶静;陈立典;何坚;陈岚榕

    目的:评定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的肌电图效应和对步行能力的影响为针灸处方提供依据.方法:50例脑卒中下肢偏瘫Brunnstrom分期为Ⅱ-Ⅳ期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即100 Hz组、50 Hz组、2 Hz组.3组分别采用100 Hz、50 Hz和2 Hz的电针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利用表面肌电图记录患侧膝屈曲和踝背屈时大等长收缩时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肌电活动,并采用Fugl-Meyer评分、临床痉挛指数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100Hz与50 Hz组股直肌积分肌电值(IEMG)降低(P<0.01,P<0.05),且比2 Hz组显著(均P<0.05);腓肠肌的IEMG 100Hz与50 Hz组治疗后也降低(P<0.05,P<0.01),胫前肌的IEMG仅50Hz组治疗后增高(P<0.05).膝屈曲的协同收缩率100 Hz与50 Hz组治疗后均降低(P<0.05,P<0.01),健患侧的协同收缩比值3组治疗后均显著增高(P<0.01,P<0.05).踝背屈的协同收缩率3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0.01),健患侧的协同收缩比值仅100 Hz组治疗后差异显著(P<0.01).3组治疗后Fugl-Meyer 功能评分、痉挛指数和步行功能均显著改善(均P<0.01),但组间差异仅表现为100 Hz组步行能力优于50 Hz与2 Hz组(均P<0.05).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有助于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的痉挛程度和提高步行功能,50 Hz和100 Hz较2 Hz疗效好,100Hz的刺激参数可能更佳.

  • 收肌管压迫综合征的解剖与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王辉;单云官;张玉和;魏焕萍

    收肌管压迫综合征(Adductor canal compression syndrom),是一种多发生在年轻人中的由于股动脉、股静脉、隐神经受周围肌肉及肌腱异常收缩压迫终造成急性动脉闭塞所致的一组症候群.自从此综合征的严重后果可导致截肢以来,人们便认识到此综合征的重要性.此综合征多发生于年轻人在运动后,尤其是在军事训练活动中,出现下肢痉挛明显局部缺血时[1].现就对此综合征的解剖与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踝足矫形器与踝保护鞋配足背屈带对卒中早期踝关节障碍患者的影响

    作者:孙丽;董继革;李广庆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2005年1月-2006年4月,40例进行康复治疗的卒中后偏瘫伴有踝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纳人标准:①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明确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②发病时间在14-30d内,且系第一次发病;③一侧肢体瘫痪;④意识清楚;⑤患侧下肢痉挛<3级.

  • 脊髓损伤患者下肢痉挛的量化评定

    作者:杨今姝;纪树荣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的严重疾病,患者表现为双下肢不同程度的瘫痪,尤以痉挛性截瘫为常见.痉挛的存在不但给病人造成痛苦,而且严重影响运动功能,给其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严重者长期痉挛甚至可引起关节强直、压疮等并发症,增加患者痛苦和家庭负担,也给护理带来困难[1-2].

  • 夜间透析治疗尿毒症合并肝硬化顽固性腹水1例

    作者:薛澄;戴兵

    1 临床资料男,57岁,2003年因慢性肾衰竭(CKD5期),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开始行常规血液透析(每周3次,4h/次),患者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0年,肝功能正常,乙肝标志物HBsAg(+)、抗HBe(+)、抗HBc(+)阳性.2009年3月因急性胆囊炎发作入院,CT检查发现:①肝硬化,肝多发囊肿;②脾大,门脉高压,大量腹水;③双肾萎缩伴多发囊肿.化验血清白蛋白(Alb) 30g/L,白/球比例倒置,胆红素、ALT、AST,LDH、凝血酶原时间正常,HBV-DNA 3.7×l05copies/ml,血红蛋白(Hb)137g/L,血磷1.67mmol/L,血钙2.63mmol/L,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 131.9 pg/ml,尿素下降率(URR)65%,Kt/V 1.25.诊断为尿毒症合并乙型肝炎感染后肝硬化(Child B级).此后患者腹胀逐渐加重,予加强超滤并补充白蛋白,透析过程中反复出现低血压及下肢痉挛,需要停超滤,症状无明显改善.

  • 血液透析患者下肢痉挛致横纹肌溶解症1例

    作者:李卫华;秦韶华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54岁,3年前诊断为"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慢性肾小球肾炎",并开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现采用费森4008B血液透析机,金宝14L合成膜透析器,透析液温度36℃、透析液流速为 500ml/min,电导度为14mS/cm,血流速为250ml/min,每周透析3次,每次透析4h.

  • 从阴引阳火针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研究

    作者:朋源凤;贾泽坤;江娜

    目的 探究从阴引阳火针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6例,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中医针刺治疗,予以观察组患者从阴引阳火针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84,P<0.05).结论 采用从阴引阳火针对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提升疗效,改善患者的下肢痉挛状况,减少患者的痛苦,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替扎尼定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下肢痉挛的临床体会

    作者:高健

    目的:观察替扎尼定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下肢痉挛的效果。方法:重点分析我院收治的50例脊髓损伤合并下肢痉挛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治疗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训练法治疗,观察组采用替扎尼定和综合康复训练法治疗。通过改良的巴氏指数评定法(MBI)和Ashworth分级法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肌张力变化。结果:2组脊髓损伤下肢痉挛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肌张力显著降低,治疗组的疗效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同时采用综合康复训练法和替扎尼定治疗脊髓损伤并下肢痉挛患者的疗效显著,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下肢痉挛症状,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值得推荐。

  • 小儿全麻选择性腰骶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手术配合

    作者:王建;毛雪梅;李萍;路怡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也称Little病,是指从妊娠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1,2].1999年12月~2005年9月,我院神经外科对845例痉挛性脑瘫患儿采用选择性腰骶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

  • MOTOmed智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下肢痉挛的疗效观察及肌电图分析

    作者:张卉;沈玄霖;周菁;张剑平

    目的:主要观察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痉挛的治疗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60例为脊髓损伤组,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35~62岁,平均年龄47.45岁。同时选取同年龄段的非截瘫肌电图受检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46.30岁。分别记录双下肢胫神经的F波的小潜伏期、大潜伏期和F波的出现率,计算F波的时间离散度(即F波的小潜伏期与F波的大潜伏期的差值)及F波的平均出现率,比较F波的时间离散度及F波的平均出现率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及非截瘫患者之间的差异。将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MOTOmed组(MOTOmed+常规康复训练)30例和常规治疗组(常规康复训练)30例,进行了MOTOmed智能训练治疗的临床对比分析。结果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时间离散度值比正常对照者高,分别为(9.0±1.8) ms vs (5.5±1.0) ms(P<0.01)。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平均出现率比正常对照者低[(84.5±6.2)%vs (89.5±5.7)%;P<0.01]。脊髓损伤MOTOmed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OTOmed组F波的时间离散度值比常规治疗组低[(8.9±2.1) ms vs (10.4±2.2) ms;P<0.01]。 MOTOmed组F波的平均出现率比常规治疗组高[(84.2±7.1)%vs (80.4±6.8)%;P<0.05]。结论 MOTOmed智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下肢痉挛的临床对比研究发现,采用智能训练的患者疗效明显好于常规治疗的患者,提示MOTOmed智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下肢痉挛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正雷;姜洪和;高吉昌;张承敏;姜杰;晁民;王仑

    国内外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治疗脑瘫均取得较好的疗效[1~5].作者自1994年2月~1997年4月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的肢体痉挛,获得满意疗效.

  • 保妥适积极的临床研究结果获得了欧洲MRP的积极意见

    作者:

    艾尔建公司( Allergan Inc.)近日宣布,保妥适( BOTOX,A 型肉毒毒素)已经获得了爱尔兰药物委员会( Irish Medicines Board)就其用于成年中风后患者的脚踝局部性痉挛治疗的积极意见,爱尔兰现在是欧洲互认程序( MRP)的参考成员国。此次获得爱尔兰药物管理部门的积极意见为该药物在14个欧洲国家获得涉及 MRP 的全国性许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是将保妥适这种治疗药物从临床研究带给忍受下肢痉挛之苦的中风患者的重要里程碑。

  • 腰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改善脑瘫下肢痉挛1例

    作者:周焕河;张润岭;吴春富;贺斌;赵秋辉

    患者,男,31岁.因重度颅脑损伤致四肢痉挛性瘫痪2年于2008年6月入院.术前查体:T 37.1℃ P 82次/min,R 19次/min,BP 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发育正常,营养不良,被动体位,查体合作.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头面部皮肤感觉正常,颈部皮肤感觉减退,其他部位皮肤感觉基本消失,头面部肌肉无明显痉挛.四肢无自主活动,睡眠时双上肢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张力高,双膝关节不能伸直,稍刺激双下肢呈痉挛性屈曲,左下肢抽搐,屈肌群痉挛重,呈双膝关节屈曲,双踝关节跖屈,双足内翻,双足足趾背伸,双上肢痉挛性伸直.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未引出.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 祛淤通络法结合重复利多卡因神经阻滞治疗下肢痉挛30例

    作者:黄格朗;郭礼;周德文;周凯;卢燕

    目的:观察运用祛淤通络法拟定方剂结合重复利多卡因神经阻滞治疗下肢痉挛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中风下肢痉挛患者,治疗组30例予运用祛淤通络法拟定的痉挛1号汤及利多卡因注射,对照组30例予利多卡因注射同时口服巴氯芬,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12周分别运用改良 Ashworth 量表(MAS)、简易 Fugl‐Meyer 评定(FMA)下肢部分、改良 Barthel 指数(MBI)进行康复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 MAS 、FMA 、MBI 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周、4周 MAS 、FMA 、MBI 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2周MAS 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 FMA 、MBI 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运用祛淤通络法拟定方剂结合重复利多卡因神经阻滞治疗下肢痉挛疗效显著。

  • 中药蜡敷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下肢痉挛临床观察

    作者:谢炎卓;李瑞仕;冯兆才;刘菁;贺思;欧巍

    目的:观察中药蜡敷配合推拿疗法对于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48例痉挛型双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予以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予以推拿手法配合中药蜡敷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进行治疗前后及治疗后改良Ashworth分级和下肢痉挛指数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分级、下肢痉挛指数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下肢痉挛指数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手法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痉挛状态及程度,配合中药蜡敷治疗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 针刺时间不同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作者:王飞;王民集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不同留针时间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2011年1月-2015年1月来院诊治的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各34例,均行平补平泻的提插捻转手法进行针刺治疗,以得气为度,其中A组得气后立即拔针,B组留针30 min,C组留针60 min,观察记录3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痉挛指数(CSI)、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以及3组痉挛下肢膝屈曲及踝背屈大等长收缩状态时主动肌、拮抗肌积分肌电值(IEMG)、肢体协同收缩率(CO),H反射潜伏期及H反射大波幅和M波大波幅比值(H/M).结果:治疗后CSI上B组显著低于A、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 =5.58,6.28;P <0.05),FMA上B组显著高于A、C组(q =5.57,6.59;P <0.05),SS-QOL上B组也高于A、C组(q =5.07,7.22;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反射潜伏期上B组也高于A、C组(q =5.23,6.63;P <0.05),H/M上B组低于A、C组(q =6.51,7.54;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间胫前肌IEMG比较B组低于A、C组(q=4.88,5.51;P<0.05),腓肠肌内侧IEMG比较,B组低于A、C组(q=4.65,5.78;P <0.05),踝背屈CO比较B组也低于A、C组(q=7.97,9.08;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股二头肌IMEG比较B组低于A、C组(q=5.90,6.99;P <0.05),股直肌IMEG上B组也低于A、C组(q=5.25,6.22;P <0.05)而膝屈曲CO上,B组仍低于A、C组(q=6.57,6.2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针刺时间均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有良好效果,但留针30 min疗效好.

  • 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30例

    作者:孟玲;郑英

    目的 评价A型肉毒毒素(BTX-A)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 采用下肢肌肉局部注射BTX-A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30例,每次注射选择3~5块肌肉,每块肌肉的注射剂量50~100 U,每次治疗病人接受的注射总量不超过400 U.注射后4、12周按Cohen标准分级评定下肢痉挛的改善程度.结果 BTX-A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总有效率90.0%,显效率86.6%,部分缓解率3.4%.肌肉痉挛1年内接受BTX-A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1年以上者,二者有效率分别为83.3%和33.3%(P<0.05).结论 局部注射BTX-A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且脑卒中下肢痉挛尽早接受局部注射BTX-A治疗疗效更佳.

  • 应用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足内翻、下垂临床观察

    作者:冯雪梅

    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康复训练中,常因患侧下肢痉挛、足下垂、足内翻等畸形,影响患者的进一步康复.我科运用电脑中频治疗仪作用于偏瘫下肢局部,增加其拮抗肌力量,同时结合偏瘫康复训练对上述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71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