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50例

    作者:赵书安;于新民;徐水养

    我院于1996年5月-2002年3月,应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性脑瘫5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临床资料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治疗下肢痉挛性脑瘫的手术配合

    作者:赵丽君;宋修爱

    我院自1996年开展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以来,共收治下肢痉挛性脑瘫7例,疗效满意,手术配合要点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8~12岁。均存在双下肢痉挛,肌力Ⅳ级以上,肌张力Ⅲ级~Ⅴ级,智力均可达到配合功能锻炼的水平。经X线检查,脊柱、骨盆、髋关节、膝关节无骨性畸形。2 手术配合要点2.1 术前准备①心理护理:本组接受手术者均为儿童,因日常活动范围受限,接触少,故天生胆小,甚至环境中声响稍大亦能使之受到惊吓,因此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士应态度和蔼,动作轻柔,以取得其配合。②特殊器械及物品准备:常规脊柱外科器械包,神经阈值探测仪1台,神经根分离钩2把,眼科剪,止血棉片,明胶海绵,2-0号无损伤缝线等。③体位:俯卧于特制拱形架上,使脊柱腰段呈弧形后突。因术中依靠观察臀至足的阵发性痉挛来判断脊神经亚束的电兴奋阈值,为大限度地减少因主观因素所引起的误差,下肢的摆放位置至关重要,应使之处于大限度的放松状态,不允许有任何妨碍关节活动的因素存在,此为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

  • 痉挛型脑瘫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后运动功能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周莉;韩柳;田润溪;俞兴;曹旭;王逢贤;穆晓红

    目的 分析脑瘫患儿的自身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重、受累肢体数量及粗大运动功能得分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后患儿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相关性,探索可能影响SPR后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因素.方法 本研究于2013年10月—2015年10月纳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和康复科就诊的痉挛型脑瘫患儿53例.在SPR术后均接受统一标准的康复治疗,并分别在手术前和康复治疗半年后应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进行运动功能评价,然后分析患儿年龄、性别、体重、治疗前GMFM得分及患儿受累肢体数量与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价结果差值的相关性.结果 患儿术后半年运动功能提高分值与其年龄呈负相关性(r=-0.30,P<0.01),与性别无相关性(r=0.00,P=1.00),与患儿体重呈负相关性(r=-0.30,P<0.01),与治疗前运动功能水平无相关性(r=-0.20,P>0.05),与患儿受累肢体数量无相关性(r=-0.20,P>0.05).结论 年龄3~25岁的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SPR术治疗显示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明显;患儿应适当控制体重,以免影响患儿手术后康复疗效;不能应用患儿性别、治疗前运动功能水平及受累肢体数量来预测患儿术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研究者将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及多因素研究,以验证当前结论及更全面进行SPR术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8例痉挛性脑瘫的护理

    作者:徐红;陈军;方应宏;张桃云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clcctivc Posterior Rnyzotomy,简称SPR)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新方法,研究表明,SPR手术能够解除肌肉痉挛,改善肢体功能[1],但并发症[2]也不容忽视.我院采用SPR方法治疗小儿痉挛性脑瘫8例,在术前术后实施了周密的护理计划,效果良好,现对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 选择性颈神经后根切断术的护理(附1例报告)

    作者:严凤娇;陈彤春;徐伟;梁悦浓;何翠环

    目的介绍选择性颈神经后根切断术的术前后护理.方法对左上肢痉挛性脑瘫患者术前后出现的情况及护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总结.结果通过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康复锻炼,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性颈神经后根切断术护理重点是加强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并发症,指导功能锻炼.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小儿脑瘫疗效分析

    作者:袁海斌;成莲英;张国勋;王利;黄笑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小儿脑性瘫痪(CP)的疗效.方法对我院获取1年完整随访资料的62例SPR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Ashworth 5级肌力标准判断, 术后下肢肌张力平均下降2.4级,上肢肌张力平均下降0.4级.术后1年患肢肌张力缓解62例(缓解率100%),行走功能和步态改善48例(77.4%).伴随症状部分改善.结论SPR能有效缓解CP患儿肢体肌张力,改善康复条件.

  • 脑瘫SPR术后肌兴奋仪的应用

    作者:徐罗刚;李珊

    目的观察肌兴奋仪对脑瘫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术后肌力的作用.方法选择106例SPR术后的脑瘫患儿,分为治疗组51例、对照组55例.两组患儿术后均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另外治疗组应用肌兴奋仪进行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30d、60d、180d分别评测肌力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组患儿SPR术后肌力提高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兴奋仪能快速、有效提高脑瘫儿童SPR术后肌力.

  • 不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脑性瘫痪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疗效分析

    作者:张国勋;李星;成莲英;舒鹏飞;陶莹

    目的:比较不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脑瘫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的效果。方法对132例实行SPR手术治疗的患儿按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比较各组间疗效。结果不同GMFCS分级脑瘫患儿SPR术后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P<0.01);GMFCSⅠ级者肌张力下降更为明显(P<0.01);GMFCSⅡ级者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更为显著(P<0.001);GMFCSⅠ级与GMFCSⅣ级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其余各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性(P=0.067)。结论 SPR手术对于不同GMFCS分级脑瘫患儿的疗效存在差异。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随访分析

    作者:蒙辉能;黄恒良;张旭光;黄荣赐

    目的:探讨应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效果.方法:通过复诊、电话、书信的方式对68例接受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的痉挛性脑瘫患者,进行术后平均18个月的随访,并对其术后痉挛解除情况,交叉腿、尖足情况,肌力、感觉、站立、行走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及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解除痉挛、降低肌张力等方面是安全可靠、作用持久的,配以适宜的功能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活动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型脑瘫

    作者:刘光亮;谭金月;孙启刚;谭宝利;王雷

    自1990年以来,国内许多骨科医师进行了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 SPR)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研究,其效果已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肯定[1,2].本文回顾了在本院1990年10月~1996年6月接受过SPR术的146例痉挛型脑瘫的治疗效果,对手术的适应证、手术方式及术后处理做了分析.

  • 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18例围手术期护理方法与效果

    作者:曹桂华;黄庆玖

    目的:总结腰骶段脊神经后根选择性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的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对18例患儿术前做好生活护理、防止坠床和行走时跌倒,对卧床患者加强看护,做好手术部位的术前清洁、皮肤准备.术后防止大小便污染腰骶部切口,保持硬膜外引流管通畅,指导和帮助患儿肢体功能训练.结果:治疗效果满意17例.步态无改善1例.结论:采用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可显著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小儿痉挛性脑瘫的护理

    作者:莫海英;陶桂花;邓金梅

    报告了对58例接受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的痉挛性脑瘫(CP)患儿的护理.术前向患儿和家长讲解SPR的知识,说明术后坚持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并进行床上大小便训练和活动训练.术后注意保持正确的卧位,观察有无高热、脑脊液漏、排尿功能障碍、褥疮等并发症,术后3d开始分2个阶段进行康复训练.本组术后无一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痉挛解除率在80%以上,功能改善率在95%以上.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应用范围的相关研究

    作者:彭征;王增贤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可以达到解除肢体痉挛,降低肌张力的目的,因此适用于很多肌张力升高、肢体痉挛的疾病[1].1 SPR应用于痉挛型脑性瘫痪徐林[2]总结了825例采用SPR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痉挛程度均为Ⅲ-Ⅴ级)的病例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后发现,患者的行走能力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恢复或提高,于是得出结论:SPR术能有效地降低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的肌肉紧张,解除患者肢体的痉挛程度,改善患者关节的运动范围和功能.

  • 选择性腰骶脊神经后根+前根切断术治疗混合型脑瘫

    作者:王逢贤;徐林;曹旭;俞兴;穆晓红;吴坤懂

    目的:探讨选择性腰骶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联合选择性脊神经前根切断术(selective anterior rhizotomy,SAR)治疗混合型脑瘫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2010年1月,选择48例混合型脑瘫患者,其中男36例,女12例,年龄3~22岁,平均8.8岁,均以痉挛型为主,伴有下肢徐动,术前下肢肌张力均为3级(根据Ashworth 5级法),术前下肢功能情况:独立行走36例,简单介助行走8例,介助站立并有行走动作4例.采用 SPR+SAR联合治疗,术中根据肢体痉挛程度切断部分脊神经后根,其中 L5、S1后根38例,L4、L5、S1后根10例,后根切断比例为30%~50%;按徐动程度切断部分脊神经前根,其中L5前根28例,S1前根20例,切断比例为30%;术中尽可能保留椎板,以维持脊柱稳定性.结果:术后出现小腿或足底麻木感2例,下肢肌力下降3例,腰痛2例,腰部无力5例,小便控制差1例,经营养神经、康复锻炼、神经肌肉兴奋仪刺激等处理,6个月内症状基本消失.随访18个月.48例患者肌张力术后1周、6个月、18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痉挛缓解率100%.下肢徐动症状:术后1周时,1例症状加重,经联合应用镇静药物及巴氯芬3个月后恢复至术前,4例无变化,43例改善;术后6个月时,5例较术前无变化,43例改善,无加重病例;术后18个月时,44例明显改善,4例无明显变化,无加重病例.术后18个月随访时,术前介助行走的8例患者中,5例可独立行走,3例无变化;术前介助站立的4例患者中,1例可独立行走,2例可独自站立,1例无变化.结论:腰骶SPR+SAR治疗以痉挛型为主伴有下肢徐动的混合型脑瘫,能有效解除肢体痉挛,降低肌张力,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下肢徐功症状,是治疗此种混合型脑瘫比较合理的手术方法.

  • 腰骶脊神经后根选择性切断术后疗效评估

    作者:李如求;张兰亭;尹彪中;孟国成;何飞平

    自意大地学者Fasano[1]报导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以来,美国医学会组织有关学科专家26人对SPR进行了评估(1990年),认为SPR对解除痉挛性脑瘫(cerebral palsy,CP)患者肌痉挛和改善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在CP治疗与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1991年徐林[2]报告此项工作后,10余年来已在我国得到较广泛开展,为上万名患者减轻或解除了痛苦,改善了功能.但目前国内对SPR术后疗效评估还没有固定的内容和统一的标准.我们根据10余年来的临床体会,拟定了评估内容和标准,供同道讨论商榷.

  • 不同比例脊神经后根切断后大鼠肌肉收缩力和组织结构变化

    作者:薛峰;姜保国;付中国;张殿英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是治疗痉挛性瘫痪的一种有效术式.然而这种手术方法还有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掌握脊神经后根的切除比例,避免术后运动功能低下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 Behr综合征一例

    作者:张艳;周珊珊;张黎明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6岁,出生后会行走时发现步态不稳,双足尖先着地.曾于1992年诊断为脑性瘫痪,并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近2个月患者双下肢无力稍加重,于2007年1月15日到我院就诊.家族史:祖父母及父母均健康.患者妹妹出生后症状与其相似,于10岁时因患急性出疹性疾病死亡.体格检查:血压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识清楚,语言流利,智能正常,双侧视力0.4,余脑神经正常.

  • 选择性腰骶段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的长期疗效

    作者:张哲;于炎冰;张黎;袁越;赵奎明

    目的 探讨选择性腰骶段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状态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SPR治疗的1 455例痉挛型脑瘫下肢痉挛状态患者,对手术后除解除下肢痉挛之外的其他伴随疗效进行长期随访.结果 对1 455例患者进行平均21.8个月(12 ~44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在统计手术解除下肢痉挛状态疗效(总痉挛缓解率为94.8%,步态功能改善率为85.6%)同时发现患者其他伴随症状的改善:流涎改善率64.5%(300/465),口运动及构音障碍改善率39.1% (135/345),上肢痉挛改善率33.3%(240/720),斜视改善率33.3%(225/675).结论 SPR在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的同时可使33.3% ~64.5%的患者流涎、口运动及构音障碍、上肢痉挛、斜视等伴随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 肛门括约肌肌电图监测下双侧L2~S2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

    作者:马凯;李勇杰;庄平;胡永生

    目的 为提高手术安全性,在L2~S2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SPR)手术时,对肛门括约肌进行肌电图(EMG)监测,并评价其作用.方法 在SPR手术监测中,当对S2后根小束进行电刺激时,采用针状电极记录双侧肛门括约肌的反应情况,有明显反应的后根小束予以保留.手术后随访患者踝痉挛改善情况和括约肌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后踝痉挛均有明显改善,无大小便功能障碍发生.结论 SPR手术包括S2后根时,术中括约肌EMG监测对保证疗效,保护括约肌功能,提高手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术中电生理监测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型脑瘫中的应用

    作者:马凯;李勇杰;庄平;胡永生

    目的 探讨术中肌电图及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对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27例痉挛型脑瘫行SPR术,术中利用脑电双频(BIS)指数监测麻醉深度,将L2~S2各后根均匀分为3~5个神经束后行电刺激,并对下肢多组肌肉及肛门括约肌收缩情况进行肌电图(EMG)监测.将电刺激后肌肉反应情况分为0~4分,3~4分为异常.切断扩散范围异常的神经束,保留出现明显括约肌收缩的神经束.结果 BIS指数在60~80时,电刺激强度适宜,反应适中,生命体征平稳,适宜手术操作.各后根的切断比例为44.4%~54.2%,所有患者术后痉挛均有改善,无大小便功能障碍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BIS指数监测对控制麻醉深度,维持麻醉平稳具有重要作用.术中电刺激是施行脊神经后根选择性切断的合理方法,电刺激后反应为Ⅲ~Ⅳ级者为异常小束,可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切断.术中EMG监测对提高手术疗效,保护括约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52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