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期刊为您保价护航
-
您好,我们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期刊推荐
2、咨询绿色通道
3、医生论文咨询
-
现在咨询——先见刊后付款
请输入您想要咨询的问题......
1-3个月
1.题名: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除公知公用者外,不用外文缩略语。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英文题名不宜超过10个实词。中、英文题名含义应一致。
2.作者署名:作者姓名列于题名下,人员和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改动。作者单位名称、邮政编码及通信作者的姓名、Email等注于题名下方。如第一作者为该单位的进修生、研究生,则在单位名称后括号内加注第一作者现所在单位名称;集体署名的文章应写明通信作者。作者中若有外籍作者,应附其本人表明同意署名的书面材料。
3.基金资助:论文所涉及的课题若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资助或属攻关项目, 应以双语著录,中、英文分别置于中、英文摘要关键词下。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269)。Fund progra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30271269)。并请附基金证书复印件。
4.摘要:论著需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及结论四部分。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 “本文”等主语。中文摘要应在400字左右, 英文摘要可略详(500个实词左右)。英文摘要前需列出英文题名、所有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仅首字母大写,名字间不加分隔号“-”。如:Wang Minde(王敏德)]、第一作者工作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和国名。作者不属同一单位时,只列出第一作者的工作单位,在第一作者姓名右上角加“*”,同时在单位名称左上角加“*”。有通信作者时,在单位名称后另起一行,以“Corresponding author”字样开头,注明通信作者的姓名和Email。
5.关键词:论著需标引2~5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其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新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每个英文关键词的首字母大写,各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6.医学名词: 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对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中药应采用正名,药典未收录者应附注拉丁文名称。
7.临床试验注册号:临床试验研究需提供从WHO认证的一级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获得的全球唯一的注册号。临床试验注册号排印在摘要结束处。以“临床试验注册”(Trial registration)为标题,写出注册机构名称和注册号。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的论著摘要应含有CONSORT声明(Consd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http://www.consort-statement.org/home)列出的基本要素。
8.医学伦理问题及知情同意:须遵循医学伦理基本原则。当论文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时,应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所制订的伦理学标准。提供该委员会的批准文件(批准文号著录于论文中)及受试对象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
9.统计学: 应写明所用统计软件和统计学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统计量的具体值应明确给出,如t = 3.25,χ2 = 4.56等,P值亦应尽可能给出具体值(如P = 0.015)。在使用不等式表示P值时,一般选用P > 0.05、P < 0.05和P < 0.01三种表达方式即可,无需再细分为P < 0.001或P < 0.0001。统计学符号按GB/T 3358.1-2009《统计学词汇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一律采用斜体。例如: t检验用英文小写t, F检验用英文大写F,概率用英文大写P等。对于多因素、多指标资料,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便对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释。使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小于20,要注意区分百分率与百分比。
10.图表:图(表)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有简明的题目。说明性的文字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注释图表中使用的非公知公用的缩写。建议采用三横线表,要求合理安排表的纵、横标目,并将数据的含义表达清楚;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相同。线条图的横、纵坐标要有明确的中文标识,图中标注的符号(箭头)要在图说明中描述。病理图片要在图说明中标注染色方法及放大倍数,图片中要有尺度标记。
11.计量单位:执行GB3100~3102-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所有部分)量和单位》中有关规定。具体使用参照中华医学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出版)。
12.数字:执行GB/T 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后4位及以上数字每隔3位加1/4字空。序数词、页数、年份、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如:5% ~ 75%不能写成5 ~ 75%,(25.3 ± 6.5)%不能写成25.3 ± 6.5%。
13.缩略语:题名一般不用缩略语。缩略语应尽量少用,以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必须使用时应于首次出现处先给出其中文全称,然后用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缩略语。
14.参考文献:按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个人通信等请勿作为文献引用。日文汉字请按日文规定书写,勿与我国汉字及简化字混淆。同一文献作者不超过3人全部著录;超过3人只著录前3人,后依文种加表示“,等”的文字。作者姓名一律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外国人的名字采用首字母缩写形式,缩写名后不加缩写点;不同作者姓名之间用“,”隔开,不用“和”、“and”等连词。题名后请标注文献类型标志。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参照GB 3469-1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可以采用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推荐的NLM’s Citing Medicine(http://www.ncbi.nlm.nih.gov/books/NBK7256)中的格式。中文期刊用全名。期刊需著录期、卷号、起止页码。对有DOI编码的文章必须著录DOI,列于该条文献末尾。
[1]何伟亮,袁芳,张亚卓,等. 国内溴隐亭治疗垂体催乳素瘤的荟萃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9):918-873.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2.09.018.
[2]Carlson ML, Tveiten ØV, Driscoll CL, et al.What drives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sporadic vestibular schwannoma? [J]. Laryngoscope,2015,125(7):1697-1702.DOI: 10.1002/lary.25110.
专著中析出文献时需列出文献主要责任者,在文献题名和专著主要责任者之间加用“∥”,并列出版本项(第1版不必著录)。
[3]赵雅度.脑出血性疾病的外科处理∥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64-871.
电子文献在题名后必须标注文献类型标志、引用日期以及获取和访问路径。
[4]陈彪.帕金森病[M/CD]∥贾建平,张新卿.神经系统疾病诊治进展.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
[5]Foley KM,Gelband H.Improving palliative care for cancer [M/OL].Washington: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1[2002-07-09].http:∥www.nap.edu/books/0309074029/html.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影响因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发文量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总被引频次
热门常见问题
期刊是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刊物,权威性很高,投稿存在着难度,要确保稿件的质量和创新性,投稿前可以找本站在线老师进行评估稿件。
期刊的官网网址为:http://www.cjns.org.cn,可以直接在线进行投稿。
从知网上看,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在1.024的分值,综合影响因子在0.948的分值。
一般期刊的审稿周期在3个月左右,超过3个月可能还处于审稿状态,可以咨询期刊编辑。
《中华神经外科》是中文核心刊物,同时被北核和cscd收录,是一本双核心。
期刊是国内顶尖刊物,投稿难度比较大,对于稿件质量高,创新性强的文章,比较好发表。
期刊出版周期还是比较长的,但是可以通过“快速通道”进行发表,经审核同意后一般在收到稿件后4个月内出版。
期刊收取审稿费用,每篇100元,第一作者为中华医学会会员者可以减半,申请进入“快速通道”的稿件需交纳审稿费200~400元。
推荐刊物均可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正刊
可签署保密协议 ,不透露任何用户信息可跟踪进程,全程协议
1对1服务,7x24小时在线
14年经验沉淀,实体公司运营
探讨复合手术在经半椎板入路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中的应用价值.8例经脊髓MRI和血管造影确诊的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在复合手术室采用术中造影定位,并经半椎板入路手术夹闭瘘口.8例患者术中造影均确认瘘口及异常引流静脉消失;术后复查脊髓MRI显示脊髓周边血管流空影消失.复合手术经半椎板入路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安全、微创、有效.
硬脑(脊)膜动静脉瘘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病,其确切病因尚未明确.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是目前公认的颅内血管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对于多支供血动脉、多个瘘口及瘘口间相对的空间位置缺乏全面的辨识度.而将具有多支动脉供血的动静脉瘘每条血管的3D影像进行融合,不仅可以对病变的血管构筑、瘘口空间的分布有直观地理解,而且可以优化手术治疗方案.本文报道3例硬脑膜动静脉瘘和1例寰枕区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4例病变均有2支或多支不同侧别的血管参与供血,采用3D-DSA血管融合技术获得满意的血管融合图像,清晰显示复杂硬脑(脊)膜动静脉瘘的血管构筑,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其可操作性强,临床效果满意.
目的 评估脊髓背根入髓区(DREZ)毁损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后下肢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从手术效果分析患者下肢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1年10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后下肢疼痛患者20例,于疼痛区域皮节对应的脊髓节段行DREZ毁损术.分析脊柱脊髓损伤节段、感觉平面、疼痛区域之间的关系.根据术后疼痛缓解及并发症情况,评估手术的疗效(视觉模拟评分改善率>50%、停用镇痛药物为有效)及安全性.结果 患者脊柱损伤节段位于T12~L3,疼痛区域皮节分布于T11 ~S2,比脊髓损伤部位高2~6个节段.术中见脊柱损伤节段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粘连明显;疼痛区域皮节对应的脊髓轻中度萎缩,蛛网膜粘连,对应的神经根呈不同程度萎缩,12例患者部分神经根从脊髓撕脱.18例患者术后即刻疼痛完全消失,2例较术前减轻(缓解率<50%).术后3个月复发1例.术后即刻、3个月及1年手术有效的比例分别为18/20、17/20、17/20.7例术后早期于毁损节段上界对应区域出现一过性刺痛;2例行单侧手术的患者对侧下肢相应区域出现新发疼痛.结论 胸腰段骨折患者出现下肢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更多源于神经根损伤;DREZ毁损术治疗这种疼痛安全、有效.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S100B蛋白在急性轻型颅脑损伤(mTBI)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纳入84例2013年10月至2016年1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mTBI患者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70名.所有患者于受伤后7d内行Rivermead脑震荡后综合征评分(RPQ),所有mTBI患者和50名健康志愿者行颅脑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DTI检查.根据SWI结果将mTBI患者分为SWI异常组和正常组,比较不同组间RPQ评分和DTI数据[各向异性分数(FA)和表观弥散系数(ADC)]的差异.同时检测34例mTBI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组血清NSE和S100B蛋白水平,比较SWI异常组、正常组及健康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 84例患者中,入院时SWI异常组31例,SWI正常组53例,RPQ评分中位数分别为17(1 ~31)分和15(2 ~27)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16).出院后6个月,SWI异常组随访20例,SWI正常组随访33例,RPQ评分分别为6(1 ~15)分和3(1 ~1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7).DTI分析显示,SWI异常组FA值异常区有32处,SWI正常组有7处;SWI异常组ADC值异常区34处,SWI正常组为7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健康对照组、SWI异常组、SWI正常组血清NSE分别为(10.01±2.82) μg/L、(30.51±12.32) μ.g/L及(12.35±3.67)μg/L,S100B蛋白分别为(0.17±0.06) μg/L、(0.52±0.26) μg/L及(0.19±0.01)μg/L.NSE和S100B蛋白水平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6,P=0.025);健康对照组与SWI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头颅DTI联合血清NSE和S100B蛋白水平在精准诊治急性mTBI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的 探讨术中磁共振成像(iMRI)在内镜经鼻蝶手术切除复发性垂体腺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9年2月至2015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29例复发性垂体腺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iMRI辅助下采用手术切除肿瘤,分析肿瘤的切除程度、扫描次数及时间、手术并发症、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以及随访结果.结果 24例患者术前根据Knosp分级预期肿瘤可全切除,16例通过iMRI进行术中第1次扫描提示肿瘤全切除,其余8例经扩大切除后,第2次扫描发现4例达到全切除,经过3次及以上扩大切除后,术中扫描提示另有2例患者达到肿瘤全切除,2例有肿瘤组织残留.术中扫描平均(1.6±0.8)次/例,扫描平均用时为(45.9±19.3)min,手术平均用时为(157.2±55.6) min.术后头痛的缓解比例为11/13,视力障碍的缓解比例为12/15.术后新发垂体功能低下2例,嗅觉障碍1例,一过性尿崩7例,脑脊液漏2例.术后29例患者随访3 ~ 67个月,平均(46.6±19.4)个月.行肿瘤全切除的22例患者中,有2例复发.结论 对于复发性垂体腺瘤,应用iMRI辅助内镜下手术的全切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18例)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60例)采用CEA治疗78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78例患者中,症状性狭窄72例,无症状6例;单侧狭窄66例,双侧狭窄12例.所有患者均采取标准式CEA治疗,其中72例行单侧CEA,6例行双侧CEA,共行84次CEA手术.结果 78例患者的84次CEA手术均取得成功.颈动脉阻断时间为18.0~ 52.0 min,平均(28.0±4.2) min.本组围手术期有3例患者新发脑梗死,其中1例为大面积脑梗死,1例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4.8% (4/84).本组术后无颅内出血及死亡的病例.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6.0~38.0个月,平均(18.0±3.2)个月.术后再狭窄率(狭窄程度≥50%)为4.8% (4/84),其中2例患者发生脑梗死,1例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1例无症状.结论 CEA是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措施.标准化的围手术期管理和手术操作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并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目的 评估颅内大动脉亚急性及慢性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连续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同济医院介入科采用血管内再通治疗的11例颅内大动脉亚急性及慢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临床和血管造影的随访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 11例患者中,10例成功再通,1例不完全再通[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2a级].术中发生并发症8例:7例为末梢栓塞事件,其中症状性1例,无症状性6例,1例同时合并血管夹层;另1例为支架取栓相关的脑出血.术后除1例并发脑出血的患者失访之外,其他10例患者均获得3~12个月的血管造影和临床随访,结果显示不完全再通的1例患者术后3个月病变段血管再闭塞;9例成功再通的患者中,1例术后12个月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并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余8例血管造影随访均无血流动力学意义上的再狭窄,且无再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再闭塞的患者术后90 d的mRS评分为4分,其余9例为0~1分.结论 对于颅内大动脉亚急性及慢性闭塞的患者,在严格筛选病例的前提下,采取血管内再通技术安全可行,短期内能够改善患者的缺血症状,降低再发卒中率,但远期疗效尚需长期随访证实.
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是颅内外动脉及回流静脉与矢状窦、横窦、乙状窦及海绵窦之间的异常血管沟通,是颅内血管畸形的其中之一,但前颅底DAVF少见.因前颅底无静脉窦,该部位DAVF均经脑皮质静脉引流至上矢状窦,经常伴有静脉瘤样扩张,但伴动脉瘤样扩张更罕见.中颅窝罕见动脉瘤类似于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特点,往往出血量较多,临床症状偏重,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手术方法与普通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手术方法类似,早期手术效果较佳.本文报道2例中颅窝底的罕见动脉瘤,均采用开颅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术后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儿童术后小脑性缄默综合征(POPCMS)是儿童后颅窝肿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包含以迟发性缄默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既往文献对于该综合征的描述及诊断标准尚未达成一致,对其具体发病机制也存在多种假说.本文通过文献回顾,总结了目前关于POPCMS在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相关危险因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旨在提高该综合征的诊疗水平及对小脑言语认知情绪等高级神经功能的认识.
意识障碍是由于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或大脑皮质损伤引起的严重而持续的并发症,长期的意识障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对意识障碍患者进行促醒治疗,使其恢复功能,具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迷走神经电刺激术是通过神经外科手术将线圈电极放置于颈部迷走神经上,通过刺激器自动刺激迷走神经而达到治疗目的的调控技术.目前已有关于迷走神经电刺激促醒治疗的病例报道,这些报道为意识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带来了希望.本文从迷走神经电刺激促醒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可能机制及未来展望进行综述.
室管膜瘤是一类起源于脑室壁或椎管的良性肿瘤,在儿童和成年人群中均可发生.其中90%的儿童室管膜瘤发生在颅内,2/3发生在后颅窝.直到今日,手术联合放疗仍是治疗该病的标准方案,但45%的患者预后不佳,仍需新的治疗策略及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开展了关于室管膜瘤的发生及发展机制的多个研究,已经确定室管膜瘤具有完全不同的分子分型,而且不同亚型之间存在明显的生物学及临床特征的差异.随着分子机制的进一步明确,研究成果也将为室管膜瘤精准医疗模式的建立、新的治疗靶点的确定、患者预后的判断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对室管膜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目的 通过低叶酸饲喂联合二氢叶酸还原酶竞争性抑制剂甲氨蝶呤对小鼠胚胎神经管发育产生影响,建立小鼠神经管畸形的动物模型.方法 实验采用C57BL/6J小鼠,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饲喂组(以正常鼠粮饲喂)、低叶酸组以及低叶酸+甲氨蝶呤组.低叶酸+甲氨蝶呤组在孕7.5d给予不同剂量的甲氨蝶呤(分别为1.00 mg/kg、1.25 mg/kg、1.50 mg/kg、2.50 mg/kg、3.50 mg/kg、4.50 mg/kg)腹腔注射,低叶酸组则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于孕13.5 d收集3组小鼠胚胎,观察胚胎的表型,记录正常胎与畸形胎的数量、胎鼠顶臀长、胎鼠体质量以及胎盘的重量.结果 低叶酸组小鼠可见发育迟缓,未见小鼠胚胎神经管畸形的发生;低叶酸+甲氨蝶呤组小鼠的神经管畸形比率高为36.5%,且甲氨蝶呤应用剂量为1.50 mg/kg时,小鼠的畸形率高,神经管畸形表型多为脊柱裂.结论 低叶酸饲喂联合甲氨蝶呤可诱导小鼠胚胎神经管畸形的发生.
脑积水是颅脑创伤后的常见并发症.颅脑创伤后脑积水发病率高、形成机制复杂、临床影响严重,并且干预收效明显,应得到较为细致的临床分析与研究.临床医生要善于通过对神经体征和影像学资料分析,并观察脑脊液循环的动力学特征的改变来鉴别、区分脑室扩大的病因,采取适合的手段及时处理正常压力脑积水.获取颅内压相关的颅内压力波动特征参数以及容量代偿指数,来建立脑积水手术指征的决策及预后预测体系是颅脑创伤性脑积水未来的工作方向之一.
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是脑室、脑池系统的常见疾病,主要影响老年人群.脑室-腹腔分流术是传统的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手段,而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发展,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成为针对该疾病的新兴治疗手段.本文基于以往的相关文献,比较并讨论了脑室-腹腔分流术和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对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进一步探讨了脑室-腹腔分流术中各类型阀门的临床应用效果,为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的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目的 探讨腰椎穿刺脑脊液放液试验(Tap试验)和腰大池置管脑脊液压力持续测定在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iNPH)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3例iNPH患者.Tap试验阳性者行脑室-腹腔(V-P)分流术(简称分流术),对部分Tap试验阴性的患者行腰大池置管脑脊液压力持续12 h监测试验,试验后1个月余再行分流术治疗.术后评估颅内压波幅与颅内压的相关系数(RAP)在iNPH诊治中的临床价值及其预测能力.结果 253例患者中,行分流术治疗者189例(74.7%),术后临床症状改善者161例(85.2%),未改善者28例(14.8%).'rap试验阳性的160例患者中,149例行分流术治疗,其中临床症状改善者147例(98.7%),未改善者2例(1.3%).Tap试验阴性的93例患者中,40例行腰大池置管脑脊液压力持续监测试验,RAP值>0.6的16例行分流术治疗的患者中,临床症状改善者12例,未改善者4例;RAP值≤0.6的24例行分流术治疗的患者中,临床症状改善者2例,未改善者22例.RAP值>0.6者与RAP值≤0.6者的手术预后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4.350,P<0.01).结论 RAP值>0.6在Tap试验阴性患者的iNPH再筛选中有良好的预测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应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继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1月解放军第一○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2例继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总结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并采用Black分流预后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的影像学结果提示脑室减小者185例(91.6%).术后1周内7例(3.5%)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1.0%)发生穿刺道出血,2例(1.0%)发生颅内感染,3例(1.5%)发生分流不畅.随访时间为3~60个月,平均(11.2 ±12.6)个月.随访中出现癫痫23例(11.4%);分流相关并发症29例(14.4%),其中颅内感染3例(1.5%),孤立性第四脑室3例(1.5%),硬膜下积液16例(7.9%),堵管予再次分流7例(3.5%).5例(2.5%)死于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79.7%(161/202)的患者分流效果良好(Black治愈率≥30%).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较低(OR=0.600,95% CI:0.501 ~0.719,P<0.001)、意识改变不显著(OR =0.206,95% CI:0.086 ~0.495,P<0.001)、合并原发性高血压(OR=2.690,95%CI:1.134 ~6.378,P=0.025)患者的总体预后欠佳.结论 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继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干预,能够获得良好的预后.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脑室-腹腔(V-P)分流术治疗老年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iNP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8例老年(60~89岁)脑积水患者.其中采用传统V-P分流术治疗39例(简称常规组),采用腹腔镜辅助V-P分流术治疗39例(简称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手术前后iNPH的分级情况、Evans指数、胼胝体角值的变化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手术时间[分别为(10.5±2.3)d、(3.2±1.3)d、(63.2±10.5) min]与常规组[分别为(19.8±3.6)d、(6.1±2.1)d、(82.4±11.4)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研究组的ADL评分[分别为(67.7±1.9)分、(89.6±2.5)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分别为(52.0±1.3)分、(63.3±2.0)分](均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的iNPH分级评分[(3.8±2.5)分]低于常规组[(6.8±2.8)分](P<0.05).两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Evans指数及胼胝体角值较术前明显改善,但术后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研究组患者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33.3% (13/39)]低于常规组[89.7% (35/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9.7%)明显高于常规组(69.2%)(P<0.05).结论 与传统V-P分流术比较,腹腔镜辅助V-P分流术治疗老年iNPH的疗效更佳,精确定位导管的位置可有效减少总体并发症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老年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
目的 探讨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iNPH)患者脑脊液放液试验结果的临床及影像学影响因素,以提高iNPH的临床诊断水平和预测脑脊液引流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3年3月至2017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门诊及住院的临床可能的iNPH患者43例.所有的患者均行脑脊液放液试验.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脑脊液放液试验阳性组(24例)和阴性组(19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病程、行走能力及神经心理学测验成绩)和影像学特点(Evans指数、胼胝体角、不成比例增宽的蛛网膜下腔以及脑白质病灶Fazekas评分)的差异.结果 与脑脊液放液试验阴性组比较,阳性组患者中的男性比例明显升高(男:女分别为20∶4和9∶10,P=0.03),行走障碍病程长[M(QR)分别为30(17)个月、12(20)个月,P=0.04)],执行功能Z分低[M(QR)分别为-10.3(25.0)分、-4.8(11.3)分,P=0.04)],侧脑室旁白质病灶Fazekas评分高[M(QR)分别为2.5(1.0)分、1.0(1.0)分,P=0.03)].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这些因素均不是影响脑脊液放液试验结果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 性别、较长的病程、较差的行走能力、较低的执行功能Z分、较高的侧脑室旁脑白质病灶Fazekas评分可能是脑脊液放液试验结果的影响因素,但是否为独立影像因素还需要大样本研究进一步明确.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行去骨瓣减压的骨瓣面积与创伤后正常压力脑积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18年4月于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行单侧去骨瓣减压术的34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12例术后发生脑积水(脑积水组),22例未发生脑积水(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是否为开放性损伤、术前CT中线的偏移距离、手术时长、术后颅内压、颅内感染情况以及行去骨瓣减压的骨瓣面积与术后脑积水发生的关系,探讨创伤后正常压力脑积水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 =0.016)、术前GCS(P =0.018)、骨瓣面积(P<0.001)均与创伤后正常压力脑积水的发生有关;而性别、是否为开放性损伤、术前CT中线偏移距离、手术时长、术后颅内压及颅内感染情况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瓣面积(OR=1.138,95% CI:1.005~1.288,P =0.042)是创伤后正常压力脑积水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创伤后正常压力脑积水的发生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的骨瓣面积有关.
目的 探讨腰大池-腹腔分流术(LPS)治疗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iNPH)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诊断为iNPH并运用华西LPS术前积分(HLPS)评估后行LPS的患者(年龄>18岁),共31例.术后5d,采用Keifer脑积水评分(KHS)评估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Evans指数评估脑室系统的变化、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所有患者定期随访,统计手术失败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及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估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5d患者的KHS评分降低[(10.06±5.69)分对比(6.06±4.41)分,P=0.003]、Evans指数下降(0.35±0.05对比0.27±0.05,P=0.001).MMSE评分术前正常9例(29.0%)、轻度痴呆15例(48.4%)、中度痴呆5例(16.1%)、重度痴呆2例(6.5%),术后5d正常12例(38.7%)、轻度痴呆17例(54.8%)、重度痴呆2例(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66,P=0.001).31例患者术后住院期间15例(48.4%)出现并发症,其中过度分流6例(19.4%),感染5例(16.1%)、分流不足3例(9.7%),腹部症状1例(3.2%).术后随访中位时间为9(1 ~48)个月,6例(19.4%)在术后6个月内由于手术失败接受二次手术.中位mRS为1(0~5)分,中位FIM分数为93.5(23~126)分.结论 采用HLPS积分评估后行LPS的iNPH患者术后预后良好,手术失败率较低.
目的 观察脑室-腹腔(V-P)分流术治疗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iNPH)的长期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功能神经外科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27例确诊为iNP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V-P分流术治疗,术后根据随访问卷、Krauss量表评分(Krauss提高指数≥0.5分为效果明显)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27例患者首次随访2~ 22个月,中位数为9.6个月,步态、认知或控尿任意一项改善者22例(81.5%),Krauss提高指数≥0.5分者17例(63.0%);末次随访失访2例,25例患者随访26 ~46个月,平均(36.0±8.3)个月,步态、认知或控尿任意一项改善者17例(68.0%),Krauss提高指数≥0.5分者15例(60.0%).术后首次随访、末次随访的mRS中位数分别为1(0 ~4)分、1(0~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86);与术前的2(1~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首次随访、末次随访的Krauss提高指数中位数分别为0.7(0~1)分及0.5(0 ~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1).术后6例(22.2%,6/27)发生并发症,其中慢性硬膜下血肿1例、头痛1例、分流管堵塞1例、癫痫1例、腹部切口疼痛2例.结论 V-P分流术治疗iNPH安全,术后长期疗效与近期疗效近似.
目的 探讨腰大池内脑脊液压力(CSFP)和颅内压波幅及其颅内压相关系数(RAP)与颅脑损伤后交通性脑积水患者脑室-腹腔(V-P)分流术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采用V-P分流术治疗40例颅脑损伤后交通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Salomon脑积水分流术的手术效果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将患者分为预后相对良好组(1~3级,n=26)和预后不良组(-2~0级,n=14),比较两组患者CSFP和RAP的差异,分析与V-P分流术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不良组的CSFP值和RAP值[分别为(13.82±4.40) mmHg、(0.66±0.19)]均低于预后相对良好组[分别为(15.12±3.10) mmHg、(0.81±0.13)],均P≤0.001;两组患者的CSFP“剂量”(DCSFP10)和RAP“剂量”(DRAP0.6)比较,预后相对良好组的DCSFP10值[中位数(四分位间距)][84.12(615.22) mmHg/h]和DRAP0.6值[(14.29±6.33)h]均高于预后不良组[分别为34.72(91.62) mmHg/h和(4.01±2.01)h],均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SFP(OR =2.231,95% CI:1.264~3.943,P=0.025)和RAP(OR=19.092,95% CI:3.104~162.103,P=0.001)均是影响两组患者V-P分流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SFP及RAP为颅脑损伤后交通性脑积水患者行分流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DCSFP10值及DRAP0.6值均可作为预判颅脑损伤后脑积水分流手术疗效的参数.
目的 探讨无创脑水肿监护仪的扰动系数对颅脑创伤后脑积水的预警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4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7例发生脑积水(脑积水组),67例未出现脑积水(对照组).采用无创脑水肿监测技术对患者进行动态监护,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扰动系数、颅脑CT结果、脑积水情况. 结果 出现脑积水的17例患者中,8例为正常压力脑积水,9例为高颅压脑积水.脑积水组的扰动系数下降中位数为35.2(25.7 ~48.1),对照组的扰动系数连续下降中位数为8.3(5.2 ~11.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扰动系数诊断脑积水的佳截断点为18.0(灵敏度:92.5%,特异度:88.2%),其曲线下面积为0.94,即扰动系数下降≥18.0时,提示可能有脑积水的发生. 结论 无创脑水肿监护仪的扰动系数下降可预示脑积水的发生,且扰动系数下降程度越大,脑积水的发生概率越大.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舌咽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以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MVD治疗舌咽神经痛的文献,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2月.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报告规范的文献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文献评价.提取数据资料,采用R软件的Meta程序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估术后早期完全缓解率、长期完全缓解率、症状位于左侧者所占的比例、责任血管为小脑后下动脉(PICA)者所占的比例、责任血管为单根血管者所占的比例、手术死亡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665例患者.纳入文献质量的中位评分为16分.665例MVD患者中,553例达到早期完全缓解,早期完全缓解率为91% (95% CI:83% ~96%,I2=82%).335例患者获得长期随访,其中298例达到长期完全缓解,长期完全缓解率为87% (95% CI:80% ~ 93%,I2=64%).665例患者中,症状位于左侧者387例,所占比例为59% (95% CI:52%~67%,I2=67%).责任血管明确的408例患者中,责任血管为PICA者共292例,所占比例为72%(95% CI:68%~76%,I2=0).责任血管为单根血管的患者共336例,所占比例为84% (95% CI:77%~93%,I2=82%).漏斗图和Egger线性回归结果提示无发表偏倚.累积Meta分析结果提示,早期缓解率和长期缓解率不随文献的发表年份呈固定趋势变化.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提供了相似的结果.结论 MVD对舌咽神经痛的治疗效果好,术后早期和长期完全缓解率高,复发率低,手术并发症少且轻微,值得推广.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
1992 | 04 |
8月16号投的稿件,一周后送外审,9月30号审稿结束,编辑10月13号给了退修通知,经修改后于10月24号提交,11月被收录,前后历时三个月的时间。
在期刊上投了两篇文章,都是经修改后被收录的,审稿专家认真负责,对文章修改的很仔细,个人觉得只要文章符合期刊的要求,有亮点,还是很好被收录的。
在期刊上投了一篇稿件,二十几天审稿返回,送审了两个外审专家,一个建议大修,一个建议小修,经修改后送复审,一个月后被收录,前后历时两个多月的时间,还是比较快的。
整个投稿流程还是比较坎坷的,文章是历经几次的修改被收录的,期间外审专家和编辑给予了我很多的指导,很感谢,个人觉得文章创新性,录用的几率比较高。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4年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4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1.医学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已有论文-内部合作见刊
5.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客服正在输入...
我在期刊上投了一篇综述,外审专家给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针对这些意见进行认真修改,之后被接受了,前后历时三个月的时间,效率还是很高的,大家有文章的话可以尝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