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冬季防治"小卒中"

    作者:陈金伟

    冬季气候寒冷,中老年人如果在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狭窄和颈动脉受压等的基础上,活动少、喝水少和进食过多的高脂食物等,则很容易发生"小卒中",出现手足无力、偏瘫失语、视物不清和跌倒受伤等症状;如不及时请医生冶疗,则可发展为脑梗塞(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危及生命.

  • HIV/AIDS患者HAART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

    作者:苏文晶;王丽萍;杨涤;田云飞;张钰;赵红心

    目的 探讨HAART后HIV/AIDS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的变化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 我们对40例初治患者和98例正在治疗的患者进行了横断面研究,根据患者的治疗时间将接受治疗的患者分为三组,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流式技术检测CD4+T细胞绝对计数,使用PCR检测血浆病毒载量,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如年龄、空腹血脂(包括总甘油三酯、总胆固醇、HDL、LDL)水平、D-二聚体检测值.使用SPSS 19.0对患者各项检查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四组患者性别年龄没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前CD4+T细胞绝对计数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越早的患者治疗前CD4+T细胞绝对计数越低.相比于未治疗的患者,治疗后患者的CD4+T细胞绝对计数、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胆固醇水平及HDL水平均升高,血浆病毒载量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HIV/AIDS患者HAART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可能与血脂异常有关,而且可能发生在HAART的早期.

  • 飞行人员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梁谷米;龚林;王达理;江立红;郭维琼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飞行人员血管健康评价中的实用价值.方法 对310例飞行人员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分析检查结果与年龄、体重指数、腰围、血压、血脂、血糖、尿酸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310例受检者颈动脉超声检查异常检出率为1.94%(6/310),均>40岁,其中1例重度吸烟,1例高脂血症并超重,4例并存高血压、高脂血症、腹型肥胖、超重等;4例存在颈动脉斑块.偏相关分析显示,以年龄作为控制因素后,颈总动脉内径和内中膜厚度与腰围、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尿酸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P<0.05).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飞行人员亚临床颈动脉硬化及心血管风险的预测、预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及血压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作者:张玉萍;马春梅;荆丽敏;张莉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及血压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明确诊断高血压的患者65例行颈动脉超声、动态血压监测检查,询问病史,体检,将上述检查参数、血脂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65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者23例(35.4%),正常者42例(64.6%);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与正常组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4 h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值(60.1%±16.2%/51.8%±14.2%)、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值(72.7%±13.4%/56.5%±12.1%)、血压节律异常者(43.5%)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组(24 h 48.2%±12.6%/40.3%±16.7%、夜间45.9%±12.8%/35.2%±11.1%、节律异常31.0%),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值显著增加及血压节律异常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多;高血压伴血压节律异常者应常规进行颈动脉检查.

  •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婷;吴卫平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在我院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老年患者共305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212例)和对照组(93例).每例患者均记录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史,测量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尿酸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高血压病史(62.26% vs 37.63%)、糖尿病病史(52.83% vs 39.78%)、血尿酸[(329.958±118.682)μmol/Lvs (265.270±137.118)μmol/L]、收缩压[(142.028±17.390)mm Hg vs (135.467±15.823)mm Hg]、脉压[(63.514±12.993)mm Hg vs(58.511±11.217)mm Hg)]、年龄[(71.854±6.037)岁vs( 68.967±5.76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及血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相关(P<0.05).结论 年龄、高血压及高血尿酸水平可能是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 超声技术探讨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血管弹性

    作者:连士杰;张宝和;徐洪涛;黄火高;康怡;王吉;田光;张云山

    目的 应用超声探讨早期定量评价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血管弹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度体检者168人,分为对照组36例及糖尿病组132例.测定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尿微量白蛋白(U-MA)、餐后2h血糖(P2hBG)及餐后2h胰岛素(PINS)等指标.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测量内-中膜厚度(IMT)、僵硬度(β)、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膨大指数(AI)以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比较对照组与糖尿病组、糖尿病组中正常与异常HbA1c的颈动脉弹性指标,Spearman分析糖尿病组中血糖相关指标与颈动脉血管弹性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的双侧IMT、β、Ep、PWV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中HbA1c正常组与异常组的β、Ep、AC、PWV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颈动脉的β、Ep、PWVβ与FINS、PBG、PINS成正相关,β、PWVβ与HbA1c成正相关,AC与PBG成负相关.结论 ET可用于检测糖尿病患者的动脉弹性,对血管内皮功能作出早期评估,在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研究

    作者:

    目的 通过测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情况.评价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方法 115例NAFLD患者与135例对照者,分别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并对血脂、血糖、体质指数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NAFLD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80±0.23 nMn对0.57±0.19 mm P<0.01),其斑块检出率(54.8%)明显高于对照组(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AFLD患者的腰围、体质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谷丙转氨酶、谷氨酸转肽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为应变量,先后入选的变量有脂肪肝(OR=5.6)、年龄(OR=4.9).结论 可以认为NAFLD患者具有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高风险,应及时进行临床干预.

  • 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超声检查的调查报告

    作者:吴震中;金玲;邓燕妮

    目的 对5260例健康体检人群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调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5260例健康体检人群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血压、烟酒嗜好、血清学检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AS的总体检出率为11.0%.男性和女性CAS的检出率分别为12.9%和6.6%(x2=39.28,P< 0.01),斑块总积分分别为(3.3±2.2)分和(2.8±1.6)分(t=2.01,P<0.05).经年龄分层后,年龄较高的组别CAS的检出率显著增高(x2=882.4,P< 0.01).斑块总积分与年龄、双侧颈动脉分叉处的平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值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302(P< 0.01)、0.417 (P<0.01).CAS组与无CAS组白细胞计数、吸烟、收缩压、脉压差、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等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的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并与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及其他因素相关,健康体检人群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对CAS的防治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周围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

    作者:张巧令;康文娟;常建宁;张美琴

    动脉粥样硬化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能影响多处血管床的系统性疾病.常累及的部位:主动脉、冠状动脉、颈动脉及脑动脉、肾动脉、下肢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在冠状动脉中形成粥样斑块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原因,粥样斑块阻塞某一支或几支冠状动脉使冠状动脉血流明显减少时导致心肌缺血;斑块完全堵塞一支或多支冠状动脉时则发生心肌梗死,常成为冠心病死亡的原因[1].冠心病是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在广大人群中早期筛选和发现冠心病高危患者,对其作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对冠心病的防治具有极大的意义.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病变具有相同的致病因素,二者关系密切[2].颈动脉、股动脉表浅,易被体表超声检测,是超声检测体表大动脉粥样硬化常采用的部位,本研究旨在观察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提供无创有效的检测方法.

  • 代谢综合征患者血压水平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暄;王颖

    代谢综合征(MS)是中心性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紊乱等多种代谢危险因素在个体内集结的一种状态,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和并发症.我们对我部151例伴有或不伴有MS的高血压患者运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颈动脉、肝脏超声检查和血脂、血糖检测结果进行研究,着重探讨多重危险因素对高血压患者的危害程度.

  •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脑血流动力学影响

    作者:周小红;张力华;许腾

    PROSPER[1]研究与其他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调脂治疗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益处不受年龄影响.由于老年人患心脑血管病的绝对危险高于一般成人,其调脂治疗更须重视.本文运用阿托伐他汀对21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个月的治疗和对照,观察其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稳定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效果观察

    作者:刘继娥;杜庆顺;王永志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稳定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方法:选取急性脑卒中恢复期、且彩超提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措施,基本药物为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观察组基本药物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两组患者均规律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动脉斑块、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不良反应和近期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在稳定或消退颈动脉斑块方面,包括减少斑块面积、减少IMT、增加CCAD均优于对照组,在改善血液流变学以及神经功能与生活能力方面也优于对照组,随访1年,近期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较好的稳定作用,显著的改善了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与生活能力,降低了近期复发率,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是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比较优化的联合用药方案,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 同期行冠脉搭桥术联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术后护理

    作者:薛连英

    目的:探究分析同期行冠脉搭桥术联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术后护理效果.方法:选取1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方式,观察组则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整体护理效果和作用.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整体护理效果及作用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在临床上针对同期行冠脉搭桥术联合颈动脉内膜剥离术的术后护理来说,个性化护理干预方式的整体护理效果显著高于常规护理干预方式,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普及.

  • 超声评价低剂量长期激素替代疗法对绝经后妇女颈动脉的影响

    作者:王红燕;姜玉新;葛秦生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显像技术观察低剂量长期激素替代疗法(HRT)对绝经后妇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方法对HRT组(使用低剂量HRT 5年及以上的女性)68例与对照组78例,超声测量其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情况,同时测定两侧颈内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血管阻力指数(RI). 结果 (1)平均IMT HRT组为(0.089±0.022) cm,对照组为(0.093±0.029)cm,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2)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HRT组7.7%,对照组12.7%,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动脉硬化斑块多发生在动脉分叉处.(3)软斑块、混合性斑块HRT组明显少于对照组,而硬斑块HRT组明显多于对照组.软斑块HRT组占1.7%,对照组占4.5%;混合性斑块HRT组占3.1%,对照组占6.7%;硬斑块HRT组占2.6%,对照组占1.3%,(P均<0.05).(4)HRT组斑块厚度小于对照组,血管狭窄的发生率低,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5)HRT组PSV:(65.61±26.55)cm/s, RI:(0.67±0.08), 对照组分别为(64.82±27.22)cm/s及(0.68±0.08),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低剂量长期HRT对绝经后妇女颈动脉有保护作用.

  •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神经性耳鸣65例临床分析

    作者:袁景和;宋卫军

    目的 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5例神经性耳鸣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13%(P<0.05).两组治疗后THI、S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舒张末期血流流速、血管内径、每分钟血流量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治疗后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舒张末期血流流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药物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效果优于常规药物治疗,可能通过改善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舒张末期血流流速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 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影像分析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巍;董红霖

    脑卒中是当前神经外科和血管外科医生关注的重点和热点.80%的脑卒中是由缺血性脑梗死造成,20%为出血性疾病所致.而缺血性脑梗死是全世界主要的致死和致残性疾病,主要病理基础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损伤破裂以及颈动脉管腔狭窄所致的血液低灌注而继发脑卒中.易损斑块的破裂、破裂处急性血栓形成、栓子脱落致远端栓塞及斑块内出血所致的颈动脉管腔急性闭塞均是比颈动脉狭窄更重要的急性卒中危险因素.本文就近年来高分辨率磁共振影像对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态、成分(炎症、钙化、血栓、纤维成分及脂质核等)分析及稳定性评估等新进展进行综述.

  • 无创影像学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对比性研究

    作者:王艳阳;唐小斌;寇镭;吴章敏;刘晖;王盛;杨耀国;陈忠

    目的 探讨无创影像检查中,超声、CT与磁共振成像(MRI)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准确性,并对三种检查的准确性等进行对比性分析.方法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得到60个完整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标本处理后,完成斑块稳定性分析.收集术前颈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CT血管造影(CTA)、增强MRI(e-MRI)对斑块稳定性的诊断结果.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判断三项影像学检查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CDUS、CTA、e-MRI对于不稳定斑块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1.7%、16.7%、81.7%.纤维帽薄弱的评估,CDUS和CT几乎无法实现,e-MRI对薄纤维帽的诊断符合率达63.3%.在纤维帽完整性和血栓形成的评估中,CTA无法实现,而CDUS和e-MRI的诊断符合率几乎相等.溃疡形成的诊断方面,三者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3.3%、70.0%、73.3%,e-MRI的敏感度相对较高.斑块下出血,CTA无法实现,CDUS和e-MRI对其诊断符合率分别为25%和60%.三项检查对于钙化成分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80%及71.7%.结论 三种无创影像学检查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各有优势和劣势,总体上对稳定性评估的符合率,e-MRI高,CDUS其次之,CTA可以在溃疡评估方面给临床一些参考.

  • 不同性别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的初步研究

    作者:秦海强;赵性泉;周萍;张宁;隋滨滨;王拥军

    目的 研究不同性别间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对47名健康受试者的双侧颈动脉分别行核磁共振(MR)扫描,在颈动脉分叉部位下2cm处的颈总动脉平面上,把颈总动脉壁平均分为24等份,利用相位对比核磁共振成像( MRI)和三维抛物面模型拟台的方法,计算每个空间位置1个心动周期内的平均剪切力以及空间位置上小的剪切力.观察性别对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 47名健康受试者中,有9名的9条颈动脉,因受试者难以耐受较长时间的扫描或扫描结果有伪影,在分析时排除在外.对剩下的85条血管进行分析,颈动脉血管壁上平均剪切力及空间位置上低剪切力分别为( 7.45±2.12) dyne/cm2和( 5.98±1.93) dyne/cm2.不同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颈总动脉总的平均剪切力和空间分布低剪切力不同性别间无明显差异.

  • 碘流率和造影剂用量在肥胖患者颈动脉CTA中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作者:李美然;彭朋;蒋涛

    目的 探讨碘流率(Iodine Delivery Rate,IDR)及造影用量对肥胖患者颈动脉CTA成像的图像质量影响,以指导造影剂的优化使用.方法 将80例临床怀疑颈动脉狭窄或颈动脉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行颈动脉CTA检查,每组20例.A组对比剂(碘比乐300 mgI/mL)用量为50 mL,流速5 mL/s,IDR为1.5 gI/s;B组对比剂(碘比乐300 mgI/mL)用量为50 mL,流速4.5 mL/s,IDR为1.35 gI/s;C组对比剂(碘比乐370 mgI/mL)用量为40 mL,流速4.5 mL/s,IDR为1.67 gI/s;D组对比剂(碘比乐370 mgI/mL)用量为30 mL,流速4.5 mL/s,IDR为1.67 gI/s.分析并比较四组各段颈动脉相同层面CT值,对比噪声比(CNR)、噪声比(SNR),并对各组容积(VR)、曲面重建(CPR)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结果 A、B、C三组间各颈动脉相同层面测量点的CT值没有统计学差异,前三组与第四组颈动脉测量点CT值有统计学差异.四组的CNR、SNR分别为19.25±6.37、23.10±7.15;21.19±5.90、25.38±6.40;21.61±7.60、25.87±7.50;13.39±3.50、17.78±3.96,前三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与第四组存在统计学意义.四组图像重建质量主观评分前三组没有统计学差异,与第四组存在统计学差异,但第四组图像质量仍可满足诊断需要.结论 对于肥胖被试,提高注射速度提高IDR可保证图像质量,但也会增加注射风险.本研究采用高浓度造影剂,可以在碘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IDR,不影响图像质量的情况下降低注射速度,降低造影剂风险.

  • 3D颅颈联合血管壁成像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重复性研究

    作者:沈宓;高培毅;杜康;陈硕

    目的 对3D颅颈联合血管壁成像显示颈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特点(形态、斑块成分)的可重复性进行评估.方法 入组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10例.所有患者均行两次3D颅颈联合血管壁成像,时间间隔小于1个月.对所有患者双侧颈总动脉段、颈动脉窦段、颈内动脉C1段(C1)、颈内动脉C2~C7段(C2~C7)及大脑中动脉M1段进行评估,评估包括斑块存在、管腔面积、管壁面积、大管壁厚度、血管狭窄程度、斑块面积、斑块分布、斑块成分(颈动脉:斑块内出血、钙化、溃疡;大脑中动脉:斑块分布、斑块内出血),并比较两次扫描对斑块定性及定量评估的差异.结果 排除1例图像质量差的患者,共9例患者,72个颈动脉节段和18个大脑中动脉节段被纳入分析.共14个颈动脉斑块和8个大脑中动脉斑块被检出,统计结果显示两次扫描对管腔面积、管壁面积、大管壁厚度、血管狭窄程度、斑块面积等参数的评估一致性良好(ICC均大于0.75).对于颈动脉脉斑块存在、钙化、溃疡及大脑中动脉斑块存在、分布及斑块内出血等性质的评价一致性极好(Kappa值均大于0.8),对于颈动脉斑块内出血的评估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值大于0.6).结论 3D颅颈联合血管壁成像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能够用于评估颈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3265 条记录 1/164 页 « 12345678...16316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