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及血压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作者:张玉萍;马春梅;荆丽敏;张莉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及血压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明确诊断高血压的患者65例行颈动脉超声、动态血压监测检查,询问病史,体检,将上述检查参数、血脂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65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者23例(35.4%),正常者42例(64.6%);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与正常组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4 h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值(60.1%±16.2%/51.8%±14.2%)、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值(72.7%±13.4%/56.5%±12.1%)、血压节律异常者(43.5%)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组(24 h 48.2%±12.6%/40.3%±16.7%、夜间45.9%±12.8%/35.2%±11.1%、节律异常31.0%),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值显著增加及血压节律异常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多;高血压伴血压节律异常者应常规进行颈动脉检查.

  • 应重视高血压时间治疗学

    作者:马庆春

    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1996年和1997年Straka RJ、Benson SR等学者就分别提出了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和冠心病的时间治疗学,主张应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节律性变化,结合药物作用进行治疗.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就是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晨峰现象、结合降压药物不同的药动学、药效学,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及给药时间,使降压药物作用效应与高血压发生的节律相一致,增加疗效、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24小时全程控制血压.通过这样的治疗措施尽量恢复正常血压节律,减少血压波动,抑制晨峰现象,提高降压质量,大限度地保护靶器官,降低临床事件的发生.所以对于高血压时间治疗学而言,降压治疗至少应达到以下3个目的.

  • 血压不波动也得警惕

    作者:张海澄

    随着天气逐渐转凉,来门诊调血压的患者也越来越多.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一天内测量几次血压,每次数值都不一样?这种波动到底是好是坏?事实上,血压的波动是必然现象,只要在允许的范围之内,恰恰反映了你的自主神经(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功能良好.如果波动幅度过小,反而是不好的预兆.一天血压有双峰和双谷.通过24小时动态监测血压变化,我们会发现,正常人的24小时血压节律呈“双峰”、“双谷”现象,即上午6~10时上升,午后2~3时下降,下午4~6时又上升,之后缓慢下降,直至凌晨2~3时到达低谷值,医学上形象地称之为“勺型血压”.血压的这种昼夜节律正是适应了机体活动的变化,可有效地保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

  •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昼夜动态血压特征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瑾;洪远

    高血压病患者可有严重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提供了能定时观察昼夜血压变化的手段[1].本研究通过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高血压患者有无昼夜血压节律的改变,探讨病情严重程度与这种改变之间的关系.

  • 脑梗死伴2型糖尿病与动态血压相关性分析

    作者:谷玉静

    脑梗塞常见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随着便携式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患者的血压变化,尤其是昼夜血压节律.本组选取30例脑梗塞伴2型糖尿病的患者,观察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其结果如下.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节律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巧巧;汤锋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中有70%~80%的患者存在透析前血压升高,并且难以较好地控制.高血压同MHD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密切相关.血液透析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使心血管死亡率增加3倍[1].MHD患者高血压发生的因素较多,特别是间断机体容量的变化使得其血压的变化很复杂[2].另外,MHD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同普通人群不同,正常的昼夜节律消失,每个透析周期都会经历容量波动[3],致使MHD患者的血压更加难以控制.本文旨在阐述MHD患者的血压节律及可能机制.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节律异常的机制及治疗

    作者:周巧巧;汤锋

    70%~80%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透析前血压升高[1],并且难以较好地控制。高血压与MHD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密切相关。血液透析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使心血管死亡率增加3倍[2]。MHD患者高血压发生的因素较多,特别是间断机体容量的变化使得其血压的变化很复杂[3]。另外,MHD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同普通人群不同,正常的昼夜节律消失,每个透析周期都会经历容量波动[4],致使MHD患者的血压更加难以控制。本文旨在阐述MHD患者的血压节律及可能机制和治疗方案。

  • 不同体位血压水平与血压节律性的关系

    作者:李南方;邢卫红;蒋文;张菊红;欧阳玮瑾;成秋艳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立、坐、卧三体位血压与血压节律性变化的关系.方法 连续选取住院高血压患者218例(男139例,女79例).受试者依次采取立、坐、卧三体位,每种体位均保持2h,2h末在该体位测量血压;同时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并分析各体位血压值与24 h昼夜血压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患者立、坐位收缩压低于24 h平均收缩压和白昼平均收缩压[(130.6±17.6)、(133.0±17.2)比(138.5±16.5)、(142.1±16.7)mm Hg,P<0.05],卧位舒张压高于夜间平均舒张压[(88.5±14.3)比(85.8±12.1)mm Hg,P<0.05];立、坐位收缩压与白昼平均收缩压呈正相关(r=0.732,0.685;P<0.01);立、坐位舒张压与白昼平均舒张压呈正相关(r=0.677,0.610;P<0.01),卧位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与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r=0.618,0.464;P<0.01).结论 立、坐位血压值低于24 h平均血压值.立、坐位血压与白昼平均血压呈正相关,卧位血压与夜间血压呈正相关.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心律失常的影响

    作者:陈怀京;王小平;丁静;刘晓松;黄容晖;曾祥毅;陈泉坤

    目的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高血压合并OSAHS患者(HT+OSAHS组)86例,单纯高血压患者(HT组)30例,健康组(N组)30例,均行多导睡眠图、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HT+OSAHS组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值均高于HT组及N组,"非杓形"血压节律占61.4%,显著高于HT组的21.2%,N组的1.8%;HT+OSAHS组窦性心动过缓、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Ⅱ°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心房纤颤、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脏肥厚发生率均显著多于HT组及N组,而左室射血分数则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高血压患者血压高度及昼夜变化、心律失常、心功能状态有显著影响.

  • 正常血压者血压变异性与血压节律的相关性

    作者:江金锋;邹文博;蔡文钦;苏津自

    目的 探讨正常血压者血压变异性特点及其与血压昼夜节律、年龄和性别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或体检中心)检查动态血压的正常血压者1024人.收集动态血压相关数据,分析24 h血压标准差(24hBPSD)、白天血压标准差(dBPSD)、夜间血压标准差(nBPSD)、24 h血压加权标准差(24hBPWSD).采用血压标准差、变异系数来表示血压变异性,采用公式[(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计算夜间血压下降率,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反杓型、非杓型、杓型和超杓型;按年龄分为<40、40~<50、50~<60、≥60岁.结果 正常血压人群反杓型、非杓型、杓型和超杓型的比例分别为6.0%、47.0%、43.6%、3.4%.正常血压人群24 h收缩压标准差为(12.8±3.4) mm Hg;24 h舒张压标准差为(9.1±2.2)mm Hg;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为0.11±0.03;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0.13±0.03.反杓型、非杓型、杓型、超杓型组24hBPSD、dBPSD、24hBPWSD逐渐增加,除反杓型与非杓型组外,其他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4组nBP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4 h、白天和夜间收缩压标准差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P<0.05),而舒张压标准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较女性血压变异性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血压人群杓型和超杓型血压变异性高于非杓型或反杓型.随着年龄增大,收缩压变异性逐渐增大,而与性别无明显相关.

  • 考试焦虑对高中学生24 h动态血压变化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的影响

    作者:姜秋波;侯强;隋辉;吕怀保;李晓英;周运宝;王志敏;王秀红;王舒健

    目的 探讨考试焦虑对高中学生24 h动态血压变化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方法 于2012年11月至2014年12月在季考前1周采用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TAS)对344名高中学生进行考试焦虑评估,根据TAS得分,将受试者分为正常及轻度焦虑组即对照组83人(TAS<12)、中度焦虑组176人(TAS 12~<20)及高度焦虑组85人(TAS≥20).所有受试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血浆肾素活性(PRA)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检测.采用Pearson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AS得分与24 h动态血压各参数及AngⅡ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中度焦虑组及高度焦虑组24 h平均收缩压[(116.1±7.0),(125.4±8.0)比(114.0±7.3)mm Hg]、夜间平均收缩压[(109.0±6.9),(120.2±8.3)比(106.6±7.2)mm Hg]及AngⅡ(41.1±7.9),(45.9±7.6)比(38.6±7.6)ng/L]明显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高度焦虑组白昼平均收缩压[(130.5±8.3)比(121.5±7.9)mm Hg]及PRA[(1.49±0.44)比(1.04±0.42) μg/(L·h)]明显升高(均P<0.05),而收缩压夜间下降率[(8.4±3.2)%比(13.1±3.0)%]及舒张压夜间下降率[(4.9±1.3)%比(6.4±2.0)%]明显降低(均P<0.05).与中度焦虑组比较,高度焦虑组24 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及PRA、AngⅡ明显升高,而收缩压及舒张压夜间下降率明显降低(均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TAS得分与24 h平均收缩压(r=0.505)、白昼平均收缩压(r=0.397)、夜间平均收缩压(r=0.578)、夜间平均舒张压(r=0.114)、PRA(r=0.446)及AngⅡ(r=0.390)呈正相关,与收缩压夜闯下降率(r=-0.489)及舒张压夜间下降率(r=-0.346)呈负相关(均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AS得分是24 h平均收缩压(B=0.685)、白昼平均收缩压(B=0.521)、夜间平均收缩压(B=0.796)、夜间平均舒张压(B=0.176)、收缩压夜间下降率(B=-0.284)、舒张压夜间下降率(B=-0.106)、PRA(B=0.034)及AngⅡ水平(B=0.527)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考试焦虑是高中学生血压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升高、24 h血压节律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

    作者:杨琳;何权瀛;罗华;于兰芳;郑绮雯;王娘娣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非杓型血压与展起高血压的关系及各自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疑似OSAHS患者102例,进行多导睡眠图(PSG)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OSAHS对非杓型血压与晨起高血压的影响;研究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与杓型血压患者相比,非杓型血压患者的夜间低血氧饱和度较低[(70.9±14.7)%比(76.1±14.7)%,P<0.05],氧减饱和指数、长呼吸暂停时间、平均呼吸暂停时间及平均低通气时间较高[分别为(32.4±20.9)比(23.1±19.4)次/h,(54.4±24.6)比(41.9±18.2),(23.6±7.7)比(20.0±7.3),(22.1±6.8)比(17.9±8.4)s,均P<0.05].血压展峰患者与非晨峰患者除平均呼吸暂停时间外,其余各睡眠呼吸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相关分析表明,男性患者的晨起血压升高值与昼夜血压变化率相关(偏相关系数=0.36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非杓型血压与氧减饱和指数、心率变异性、平均低通气时间有关[OR值分别为1.034(95%CI 1.008~1.061)、0.712(0.507~0.999)和1.107(1.031~1.190),均P<0.05].结论 OSAHS可引起血压的非杓型变化;血压的非杓型变化与血压晨峰有关联趋势.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和血压节律的影响

    作者:曾利;史忠;邓国兰;李兵;余林;张冬颖

    目的 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心率变异和血压节律的影响,探讨高血压合并OSAHS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改变,及OSAHS与血压节律间的关系.方法 高血压合并OSAHS患者(EH+OSAHS组)80例,单纯OSAHS患者(OSAHS组)70例,单纯高血压患者(EH组)72例,健康对照(对照组)65例,所有受试对象均进行多道睡眠、24 h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比较各组昼夜心率变异时域和频域差异,观察昼夜平均动脉压值与"非杓型"血压和"晨峰血压"发生率.结果 EH+OSAHS组与OSAHS组昼、夜24 h内每5 min节段平均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昼、夜低频功率均较EH组与对照组显著增高(均P<0.05),提示昼夜交感神经均显著兴奋;EH+OSAHS组与OSAHS组夜间全程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夜间高频功率均较EH组与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5),提示夜间迷走神经活性受抑.EH+OSAHS组与OSAHS组夜间低频与高频之比(L/H)均较EH组与对照组显著增高;4组中,EH+OSAHS组的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高.晨峰血压发生率和"非杓型"高血压发生率在对照组、EH组、OSAHS组、EH+OSAHS组4组逐渐升高.OSAHS组晨峰血压发生率和"非杓型"高血压发生率均高于EH组(均P<0.05).结论 OSAHS增强高血压患者昼夜交感神经兴奋性,破坏交感与迷走神经平衡,升高夜间血压,使"非杓型"高血压节律和晨峰高血压发生率增加.

  • 血浆vWF水平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节律变化的研究

    作者:刘杰;石亚君;朱航;张威;陈韵岱;姚思宇;李瑶;薛浩

    目的 探讨血浆vWF水平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关系.方法 入选2014年11月-2015年12月本院16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对患者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依据夜间收缩压较白昼收缩压下降百分率分为杓型组(n=23)、非杓型组(n=70)和反杓组(n=67)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患者血浆vWF水平.结果 各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三组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血脂、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肌酐、诊室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组、反杓型组的nSBP较杓型组明显升高(P<0.05),反杓型组nSBP较非杓型组明显升高(P<0.05).血浆vWF水平非杓型组明显高于杓型组(984.74±219.27,717.32±241.09 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杓型组与杓型组比较有差异(1019.99±256.64,717.32±241.09 P<0.05).结论 血浆vWF水平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与血压节律相关.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摘要)

    作者:刘宏伟;付红莉;王与章;吉进;王玉兰

    影响血压节律的昼夜变化因素,目前还存在很大争议.本文通过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以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自主神经功能之间的关系.

  • 正常高值血压者动态血压节律与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齐在文;路方红;刘振东;赵颖馨;宋洪斌

    目的:探讨正常高值血压者动态血压节律与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的关系。
      方法:入选对象均来自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本院查体者,选取157例正常血压者及168例正常高值血压者,其中男性159例,女性166例,年龄50~79岁。所有入选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水平和血压节律类型分为4组:正常血压+杓型节律组97例;正常血压+非杓型节律组60例;正常高值血压+杓型节律组86例;正常高值血压+非杓型节律组82例。应用动脉脉搏波分析仪测量中心动脉压及增强指数(AIx)。应用贝克曼L×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对藏族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血压节律的影响

    作者:景林德;连新龙

    目的 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对藏族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心率变异和血压节律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青海省人民医院藏族EH合并HAPC患者90例(HAPC+EH组)、单纯HAPC患者84例(HAPC组)和单纯EH患者94例(EH组)的临床资料、24h动态心电和血压监测数据,比较各组昼夜心率变异、昼夜平均血压值与血压节律的差异.结果 HAPC+EH组与HAPC组的24h每5分钟节段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均较EH组明显升高(均为P<0.05),提示HAPC患者昼夜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HAPC+EH组与HAPC组24h和夜间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这两项指标均较EH组明显降低(均为P<0.05),提示HAPC患者夜间迷走神经活性降低.EH组的24h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均高于HAPC+EH组和HAPC组(均为P<0.05),而HAPC+EH组的夜间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幅度小(均为P<0.05)."非杓型"高血压节律发生率在EH组、HAPC组和HAPC+EH组依次升高(38.3%、59.5%和67.8%),两组HAPC患者的"非杓型"高血压节律发生率均明显高于EH组(均为P<0.05).结论 HAPC可能增加藏族EH患者昼夜交感神经兴奋性,同时降低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使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减小,增加"非杓型"高血压节律的发生率.

  • 关注血压节律,平稳降压,保护靶器官

    作者:马庆春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处于运动中,地球公转形成了春夏秋冬;地球自转形成了白昼黑夜,大自然呈现出节律性的变化.人体适应这种变化,许多机能诸如体温、心率、血压、血糖、激素分泌等在24h内均呈现节律性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昼夜周期生理节律.

  • 血压昼夜节律与动脉硬化关系的研究

    作者:姜少燕;王其新;李天东

    目的 探讨血压昼夜节律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21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监测曲线分为勺型组(n=86)、非勺型组(n=92)、反勺型(n=8)、超勺型组(n=12)四组.检测患者动脉硬化指标踝臂指数(ABI)、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并与勺型组患者ABI、baPWV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 非勺型组、反勺型、超勺型组患者较勺型组患者ABI呈减低趋势,而baPWV呈增加趋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与动脉硬化严重程度相关,维持血压正常昼夜节律可以减缓动脉硬化发展的进程.

  • 血压节律异常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作者:王吉;尹双艳;秦爱梅;王浩;朱兵;孙玉青;赵晓茜;孙洪良;胡智;杜凯音;骆雷鸣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8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采集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颈动脉超声和超声心动图指标,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及收缩压昼夜差百分比(ΔSBP%)分为4组,杓型组(n=125):ΔSBP%≥10%但<20%;非杓型组(n=92):ΔSBP%≥0%但<10%;反杓型组(n=41):ΔSBP%<0%;超杓型组(n=22):ΔSBP%≥20%。比较分析4组患者间双侧颈动脉IMT增厚及左心室肥厚发生率。结果4组患者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杓型组44.0%、非杓型组58.7%、超杓型组77.3%、反杓型组80.5%,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4组患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杓型组30.4%、非杓型组44.6%、超杓型组50.0%、反杓型组61.0%,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4组间颈动脉IMT增厚合并左心室肥厚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杓型组20.8%、非杓型组34.8%、超杓型组40.9%、反杓型组48.8%比较,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对血压昼夜节律形态学特征具有独立预测的能力(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形态节律异常严重程度增加,颈动脉硬化、左心室肥厚发生率显著增高。

74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