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常高值血压者24小时动态血压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丁艳萍;郭忠伟;韩飞舟;王征

    目的 研究非杓型正常高值血压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对103例某院体检的正常高值血压人员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睡眠质量评定.结果 非杓型组46例和杓型组57例正常高值血压,非杓型组24h平均收缩压(SBP) (123.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夜间平均收缩压(119.4±8.1)mm Hg、夜间平均舒张压(67.2±7.5) mm Hg较杓型组[(120.0±6.4) mm Hg,(108.3±8.2) mm Hg,(64.5±5.7) mm Hg]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收缩压夜间下降率(SBPF)分值(6.1±1.2) mm Hg较杓型(10.1±2.1) mm Hg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组PSQI评分较杓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2.5)分,(5.8±2.4)分,t=-2.062,P<0.05];PSQI总分与SBPF呈负相关(r=-0.259,P=0.008),睡眠障碍是影响非杓型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25,P=0.044).结论 睡眠障碍是非杓型高值血压的危险因素.

  • 中医对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认识

    作者:高雪;李侠

    基于“天人相应”思想的指导,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界一样存在着周期性变化.近年来中医对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用阴阳学说来阐释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用中医辨证的方法探讨不同中医证型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关系;运用子午流注理论来探究血压昼夜节律紊乱的机理.

  • 高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相关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研究

    作者:朱扬;孙家兰;金小燕;何泓;朱兴进;蔡健

    目的 探讨上海地区脑梗死患者非杓型高血压以及其他相关性危险因素.方法 将入组的8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80名对照者(非脑梗死对照组)的血液标本进行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blood glucose)、纤维蛋白原(FIB)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测定.所有入组被检者均为高血压患者,给予24h动态血压的监测,并详细记录患者年龄和性别.同时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结果 脑梗死组的TG、血糖浓度明显高于非脑梗死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的HDL-C浓度明显低于非脑梗死对照组;升高的胆固醇、白昼平均血压导致脑梗死的发生概率增加,而夜间平均血压越降低也越容易引起脑梗死的发生;与非脑梗死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的非杓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中高血糖、高TG、低HDL-C和非杓型高血压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变化的相互关系

    作者:刘学森;徐新娟;珠勒皮亚·司马义;陈玉岚

    目的 对比不同昼夜节律分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之间中心动脉压(CAP)各项指标的差异,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CAP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变化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9-09-2011-02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汉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0例,其中男性96例、女性94例,年龄(59.7±12.8)岁,检测其血压昼夜节律,计算夜间血压下降率,并将其分为反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0,n=59),非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0且<10%,n=73),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且<20%,n=58);检测CAP和反射波增益指数(AI),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数之间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反杓型组nSBP、nDBP、nMAP均高于非杓型、杓型组;反杓型组及非杓型组dDBP、dMAP均低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心动脉脉压每增加10 mm Hg,反杓型组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1.13倍(OR 1.13,95% CI 1.04~1.27,P<0.05);75次心率中心动脉压增强指数校正指数(AIx75)每增加10,反杓型组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到1.26倍(OR 1.26,95% CI1.00~1.39,P<0.05);baPWV与反杓型组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 中心动脉脉压与夜间血压下降率相关,与反杓型高血压的发生存在一定的联系.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

    作者:杨琳;何权瀛;罗华;于兰芳;郑绮雯;王娘娣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非杓型血压与展起高血压的关系及各自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疑似OSAHS患者102例,进行多导睡眠图(PSG)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OSAHS对非杓型血压与晨起高血压的影响;研究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与杓型血压患者相比,非杓型血压患者的夜间低血氧饱和度较低[(70.9±14.7)%比(76.1±14.7)%,P<0.05],氧减饱和指数、长呼吸暂停时间、平均呼吸暂停时间及平均低通气时间较高[分别为(32.4±20.9)比(23.1±19.4)次/h,(54.4±24.6)比(41.9±18.2),(23.6±7.7)比(20.0±7.3),(22.1±6.8)比(17.9±8.4)s,均P<0.05].血压展峰患者与非晨峰患者除平均呼吸暂停时间外,其余各睡眠呼吸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相关分析表明,男性患者的晨起血压升高值与昼夜血压变化率相关(偏相关系数=0.36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非杓型血压与氧减饱和指数、心率变异性、平均低通气时间有关[OR值分别为1.034(95%CI 1.008~1.061)、0.712(0.507~0.999)和1.107(1.031~1.190),均P<0.05].结论 OSAHS可引起血压的非杓型变化;血压的非杓型变化与血压晨峰有关联趋势.

  • 尿酸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的关系

    作者:吴晶莹;郭志军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住院及门诊的初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9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将其分为杓型组(n=68)和非杓型组(n=61).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并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与杓型组比较,非杓型组血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升高[分别为(365.5±81.7)比(314.2±82.8) μmol/L,(4.88±1.22)比(3.65±1.23)mg/L,均P<0.01].非杓型组的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率均低于杓型组[分别为(4.5±2.4)%比(13.5±1.4)%,(5.2±1.8)%比(14.7±1.7)%,均P<0.01].相关分析显示,两组的血尿酸与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率均呈负相关,血尿酸与hsCRP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酸≥420 μmol/L、hsCRP≥3.0 mg/L与非杓型血压相关[OR(95% CI)分别为4.940(1.395~17.482),2.153(1.065~4.357)].结论 高尿酸血症、hsCRP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独立相关.

  • 非杓型高血压应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的时间治疗学研究

    作者:陈振强;笱晓葵;王小明

    目的:观察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不同时间应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后各血压参数的变化,探讨其佳用药时间.方法:采用随机排列表将8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40例:A组每晨7:00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B组每晚19:00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剂量均为1粒/d.随访6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6个月3个时点分别进行诊室血压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检查,以收缩压为观察指标,计算并比较两组的诊室收缩压下降均值、白昼收缩压下降均值、夜间收缩压下降均值、谷峰比值、平滑指数、白昼和夜间收缩压达标率、杓型血压转变率.结果:①治疗后各时点两组的诊室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均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两组各时点谷峰比值均>70%;平滑指数均>1;③治疗后8周A、B两组的夜间收缩压的下降均值分别为(14.66±4.37)、(16.47±3.14)mm Hg(1 mm Hg=0.133 kPa),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收缩压达标率分别为25.00%、4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血压转变率分别为20.00%、4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后6个月A、B两组的夜间收缩压的下降均值分别为(20.15±4.59)、(22.45±3.76)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收缩压达标率分别为42.50%、6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血压转变率分别为45.00%、6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无论何时用药均能平稳有效降压,但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采用晚间给药效果更佳,更有利于控制夜间血压水平,并使其血压的昼夜节律由非杓型纠正为正常的杓型.

  • 夜间高血压的管理

    作者:刘欣;杜昕

    夜间血压通常指第1天22:00至第2天6:00之间的血压水平[1]。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2]高血压指南及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指出夜间(或睡眠)收缩压≥120 mmHg(1 mmHg =0.133 kPa)或舒张压≥70 mmHg 可以认为夜间高血压。夜间血压升高有两种情况,日间血压<135/85 mmHg,但是夜间血压≥120/70 mmHg,称为单纯夜间高血压,而日间血压≥135/85 mmHg 同时夜间血压≥120/70 mmHg,称为昼夜持续型高血压[2]。生理状况下,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呈杓型曲线,即夜间血压较日间血压低10%?20%。如果夜间血压较日间血压下降幅度 <10%,则为非杓型血压曲线。反杓型血压指夜间血压高于日间血压。超杓型血压指夜间血压较日间血压下降幅度超过20%[4]。虽然夜间高血压与非杓型血压在定义上并不相关,但是夜间高血压的患者常常伴随非杓型血压曲线[5-6],同时存在夜间高血压和非杓型血压时患者的心血管风险高[6]。

  • 高血压病患者血糖水平与血压变异性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顾力;余意君;徐艳玲;吴慧君;郑伟;周志云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糖水平与血压变异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6年10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125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59例)和高血压未合并糖尿病组(66例),对2组血压水平、血压变异性及与血糖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高脂血症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高血压未合并糖尿病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DBPCV)、白天收缩压变异系数(dSBPCV)和白天舒张压变异系数(dDBPCV)高于高血压未合并糖尿病组(P<0.05).(2)对高血压病是否合并糖尿病与血压变异性各指标之间的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与24 hDBPCV、dSBPCV和dDBPCV呈正相关.(3)HbA1c诊断高血压病患者非杓型血压的ROC曲线显示,HbA1c的cut-off值为5.85%,曲线下面积为0.692(P<0.05),敏感度为71.1%,特异度为63.7%.结论 高血压伴血糖升高患者血压变异性增加,HbA1c水平对高血压病患者非杓型血压诊断有着潜在的临床价值.

  •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相关因素及其对靶器官损害的研究

    作者:陈云;袁如玉;李广平;闫哲慧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AASI对靶器官的损害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行24 h动态血压(ABPM)监测并计算AASI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30例,依据AASI结果分为低AASI组(n=167)及高AASI组(n=163),记录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动态血压相关指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左室质量指数(LVMI),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踝臂指数(ABI)。结果高AASI组的年龄(岁:64.91±9.70 vs 59.12±10.00)、合并糖尿病比例(33.8%vs 14.8%)、非杓型血压比例(65.6%vs 43.7%)、24 h脉压(mmHg:65.27±11.31 vs 56.06±10.51)、24 h舒张压标准差(mmHg:9.64±2.47 vs 8.31±2.31)、冠状动脉病变支数(1.8±1.1 vs 1.3±1.1)、LVMI(g/m2:125.74±29.65 vs 107.69±23.23)、外周血管病变(27.3%vs 16.4%)高于低AASI组;高AASI组eGFR水平小于低AASI组[mL/(min ·1.73 m2):85.31±20.31 vs 99.67±17.76]。相关分析显示AASI与冠脉病变数(r=0.235)、LVMI(r=0.168)、外周血管病变(r=0.167)呈正相关,与eGFR(r=-0.187)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PP、DB-PSD、非杓型血压是AASI的影响因素。结论 AASI受年龄、糖尿病、24 h脉压、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杓型的影响,其升高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出现心、肾及外周血管疾病有关,检测AASI有助于临床医生评估高血压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非杓型心率与血压检测的临床价值

    作者:鲁皖晋;彭瑞华;白梅

    目的:探讨非杓型心率与血压检测对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96例。按昼间均值-夜间均值/昼间均值≥10%者定为杓型心率组或血压组,<10%者定为非杓型心率组或血压组。全部做24 h动态心电和动态血压同步监测,用心率变异的定量指标低频(LF)、高频(HF)值。结果杓型心率组夜间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均占优势且明显高于日间(P<0.05),但 LF/HF比值昼>夜。非杓型心率组与杓型心率组比较,昼间交感神经、夜间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显著减低(P<0.05)。结论杓型心率和血压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已发生调节障碍,非杓型心率和血压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显著减低,是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

  • 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ROS水平变化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

    作者:艾文伟;魏伟荣;张明;雷梦觉;胡杰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活性氧自由基(ROS)水平变化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6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 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等,按照血压昼夜变化分为杓型血压组(n=21)、非杓型血压组(n=24)及反杓型血压组(n=17),应用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探针标记外周血淋巴细胞RO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OS水平[脱氧助间型霉素(DCF)平均荧光强度].同时以18例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血压正常的成年人作为对照.结果 高血压患者包括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及反杓型血压组淋巴细胞ROS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均<0.05),其DCF荧光强度分别为:杓型血压组546.35±30.29,非杓型血压组567.63±35.35,反杓型血压组591.68±38.57,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淋巴细胞ROS水平与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夜间平均舒张压呈显著正相关(r=0.451,r=0.425,P均<0.05),与白天平均舒张压呈负相关(r=-0.218,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ROS水平增加,且与杓型高血压患者比较,非杓型和反杓型高血压患者淋巴细胞ROS水平进一步增加,且夜间血压的升高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ROS水平增加相关,提示淋巴细胞ROS改变与血压昼夜异常相关,.

  • 非杓型血压节律度对原发性高血压超高龄患者动脉硬化的影响

    作者:陈琪

    目的 探讨非杓型血压节律度对原发性高血压超高龄患者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 根据昼夜血压将175例原发性高血压超高龄患者分为杓型血压(90例)与非杓型血压(85例),通过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踝臂指数(ABI)评价动脉硬化,并采用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结果 非杓型血压组baPW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高于杓型血压组,而ABI值低于杓型血压组(均P<0.05).动脉硬化组年龄、男性、糖尿病史、吸烟史、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非杓型血压例数均明显高于非动脉硬化组(均P<0.05);年龄、糖尿病史、吸烟史、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及非杓型血压类型均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 非杓型血压可加重原发性高血压超高龄患者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在积极控制血糖、戒烟、降脂的同时,关注患者夜间血压情况,选择更有利于降低夜间血压的药物,对延缓动脉硬化发生风险有积极作用.

  • 原发性高血压伴血脂异常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

    作者:孟亚星;张小玲;严激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伴血脂异常的动态血压特点,并探讨血脂代谢异常与血压变异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入选15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进行动态血压检查、测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根据LDL-C水平:LDL-C<3.4 mmol/L;LDL-C≥3.4 mmol/L,将EH组分为血脂正常组及高血脂组.收集并计算一系列相关的动态血压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血脂异常组较血脂正常组24 h平均收缩压(24hMSBP) [(149.60 ±5.70)mm Hg比(139.93 ±4.18)mm Hg],白昼平均收缩压(dMSBP)[(152.60 ±5.70)mm Hg比(142.86 ±4.41)mm Hg],夜间平均收缩压(nMSBP)[(147.52 ±6.05)mm Hg比(134.88 ±5.70)mm Hg],24 h收缩压变异性(24hSBPV) [(12.33 ±0.89) mm Hg 比(9.70 ±0.58 ) mm Hg],白昼收缩压变异性( dSBPV) [(10.72 ±2.24)mm Hg比(9.46 ±0.63)mm Hg]、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BPV)[(10.49 ±1.88)mm Hg 比(9.13 ±0.69)mm Hg],晨峰收缩压[(35.53 ±2.98)mm Hg比(27.29 ±3.38)mm Hg]均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血脂异常组多表现为"非杓型"血压(66.67%比28.00%).血压变异性与 LDL-C ( r =0.342),三酰甘油(r=0.831)呈正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r=-0.225)呈负相关.结论 LDL-C升高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数值及血压昼夜的节律;血脂代谢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有关.

  • 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昼夜节律对左心室肥厚及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桂芳

    目的:观察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异性对心室质量及颈动脉内中膜的影响。方法选择18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其血压夜间下降率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的为非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的为杓型组。对两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测量血压平均值、血压变异性、24 h昼夜节律,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质量指数,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对两组之间差异对比分析。结果①非杓型组血压昼夜规律不明显,非杓型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显著高于杓型组;②非杓型组左心室质量指数高于杓型组;③非杓型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高于杓型组。结论非杓型组血压变异( BPV)显著增高,24 h及白昼收缩压变异与左心室质量指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有显著相关性,说明非杓型高血压更易引起左心室肥厚和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及颈动脉斑块发生。

  •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肾功能损伤关系的研究

    作者:李娅;宗雪;吕轶伦;张文;陈晓农;任红;王伟铭;陈楠

    目的 研究不同肾功能水平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24 h动态血压特点,探讨血压变异性与肾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肾脏科的CKD住院患者509例,收集并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查数据,采用携带式动态血压检测仪监测患者24 h动态血压参数,采用GEVivid7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仪记录患者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参数.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CKD患者509例,其中CKD1期102例(占20.0%),CKD2期107例(占21.0%),CKD 3期114例(占22.4%),CKD 4期97例(占19.1%),CKD 5期89例(占17.5%).随着CKD患者肾功能水平的下降,患者的24 h平均收缩压逐渐升高(P<0.05),而24 h平均舒张压的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05).CKD4期和5期患者的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明显高于CKD 1~3期患者(P<0.05),而白昼平均舒张压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CKD 4期和5期患者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ystolic standard deviation,24hS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ay systolic standard deviation,d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ight systolic standard deviation,nSSD)明显高于CKD 1~3期患者(P<0.05),而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 diastolic standard deviation,24hDSD)、白天舒张压标准差(day diastolic standard deviation,dD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ight diastolic standard deviation,nDSD)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CKD患者非杓型血压的比例随肾功能下降逐渐升高,CKD 1期患者的非杓型血压比例为54.1%,而CKD 5期患者的非杓型血压比例甚至高达85.6%.LVMI异常的CKD患者的24hSSD及dSSD高于LVMI正常的CKD患者(P<0.05),而nDSD,nSSD,dDSD,24hDS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随着CKD患者肾功能下降及平均血压水平升高,血压变异性增加,血压昼夜节律减退,非杓型血压比例增加.控制血压水平及调整血压昼夜节律对CKD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与抗AT1受体自身抗体及临床常见指标的相关性探讨

    作者:程征;周子华;陈玺军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中血压节律与抗AT1受体自身抗体、血同型半胱氨酸、心率、血尿酸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等临床常见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1例高血压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将其分为非杓型组(71例)、杓型组(120例).所有患者测定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及血尿酸等生化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检测抗AT1受体自身抗体,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①非杓型组的心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血清尿酸水平、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夜间收缩压与舒张压均高于杓型组(P<0.05),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舒张压下降率均低于杓型组(P<0.05).②非杓型患者抗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为(42.3%),高于杓型患者(25.8%),P<0.05.③二项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非杓型血压形态与血尿酸水平、心率、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有关系(P<0.05).结论:非杓型血压患者中抗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者更多,非杓型血压形态与心率、超敏C反应蛋白、血尿酸水平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非杓型血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柯国秀;王国军;钱俊枫;金梅芳;张军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非杓型血压与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 CMBs)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2015年12月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04例,根据头颅SWI检查显示是否发生CMBs将患者分为CMBs组(42例)和非CMBs组(62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根据24 h动态血压(ABPM)监测计算AASI,以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率≥10%为正常杓型血压,<10%则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即非杓型血压,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AASI、非杓型血压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结果 CMBs组年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AASI、糖化血红蛋白、非杓型血压、既往脑卒中史与非CMBs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AASI和非杓型血压、年龄是影响CMB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CMBs严重程度与AASI(r=0.290,P=0.001)及非杓型血压(r=0.203,P=0.013)均呈正相关.结论 年龄、AASI、非杓型血压是CMBs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作为预测CMBs的独立因素.

  • 中国实体器官移植术后高血压诊疗规范(2019版)

    作者: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为了进一步规范中国实体器官移植术后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专家和心血管病专家,在《实体器官移植受者的高血压诊疗指南(2015版)》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器官移植后高血压的临床现状,并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从流行病学和发病率、定义和诊断标准、危险因素和病理生理、移植后高血压的治疗等方面,制定中国实体器官移植术后高血压诊疗规范(2019版).

  • 阿折地平与氨氯地平对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动脉硬化的影响

    作者:黄荣杰;郑云香;何美霖

    目的:探讨阿折地平与氨氯地平对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设计,将76例轻中度高血压(11.97 kPa≤舒张压<14.63 kPa且18.62 kPa≤收缩压<23.94 kPa)分为阿折地平组和氨氯地平组各38例,经服用安慰剂2周后进入8周的试验期,分别每天一次口服阿折地平8 mg或氨氯地平5 mg.每2周复诊1次,4周后如舒张压≥11.97 kPa,则改为阿折地平16 mg或氨氯地平10 mg每天一次口服.安慰剂治疗2周后及12周的试验期结束前分别进行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常规、尿常规、动态血压监测、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统计两组病人给予药物治疗前后杓型血压及非杓型血压的患者人数.结果:①阿折地平组高血压病患者完成试验36例,失访2例,氨氯地平组高血压病人完成试验35例,失访3例;②与治疗前相比,治疗8周后阿折地平组和氨氯地平组高血压病人坐位收缩压及舒张压、动态血压参数及baPWV均明显降低;③与氨氯地平组相比,治疗8周后阿折地平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昼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和夜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baPWV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杓型血压人数增加而非杓型血压人数减少,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折地平与氨氯地平均能有效降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并改善其动脉硬化程度,而阿折地平能促进其恢复正常昼夜节律.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