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维生素 B6与甲氧氯普胺治疗急性轻型高原病呕吐纳差疗效观察

    作者:陈佳;陈华芳;王玲;王敏

    急性轻型高原病是指机体由平原进入到高原地区(海拔3000 m 以上)或久居高原进入到更高海拔地区,在数小时内发病,出现头痛、头晕、心悸、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经过在高原短期适应,或经过对症治疗,症状及体征显著减轻或消失。2010年4月至2013年6月笔者采用维生素B6针剂与甲氧氯普胺针剂分别治疗40例急性轻型高原病患者,观察恶心、呕吐等症状恢复情况,现报告如下。

  • 高原某部营养与高原反应的调查

    作者:王斌;李晓莉;苏喜生;刘嘉麟

    为调查在高原缺氧特殊环境下战士的营养水平、体质状况以及营养对高原病的影响,作者于1998年6~7月对拉萨某部200名战士进行了营养调查与分析.

  • 浅析高原医疗检验质量的管理

    作者:高洪标

    海拔过高,低温、低气压,人体的机能也会相对发生改变。本文简要介绍医疗检验仪器如何进行质量管理以避免在低温低气压下,绝缘电阻降低、线圈温度升高,产生晕电效应,使检验结果发生偏差。

  • 高原性肺水肿临床治疗体会56例

    作者:兰彬

    高原性肺水肿是指快速进入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由于缺氧、呼吸道感染等导致的肺水肿.患者表现为头痛、乏力、呼吸困难、紫绀、心动过速、端坐呼吸、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肺部可闻及干湿性啰音,X线胸片双侧肺野弥漫性或云絮状模糊阴影,是常见且致命的高原病.我曾经在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人民医院工作20年,全县平均海拔4000m以上,是川藏公路北路必经要道,沿途需翻越数座海拔4000~5000m以上的高山.近5年收治高原性肺水肿患者56例,经吸氧、氨茶碱、地塞米松、硝苯地平等综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 科学应对高原病

    作者:叶子

    不少进藏游客在向往神秘的西藏之旅的同时,也非常担心“高原病”.西藏高山病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岑维浚教授建议:进藏游客一定要科学认识和对待“高原病”.过度疲劳感冒诱发高原病岑维浚介绍,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由于高原低氧环境引起的人体低氧性疾病,统称为高原病.专家指出,感冒、发高烧、过度疲劳等都是高原病的诱发因素.

  • 益气活血法对模拟高原低温环境下大鼠急性肺水肿的预防作用

    作者:窦永起;王广占;陈超

    目的 观察和评价益气活血方预防模拟高原低氧环境大鼠急性肺水肿的效果.方法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红景天组和益气活血组,各20只;除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外,益气活血组和红景天组分别给予等效剂量相应中药煎剂,连续灌胃6 d;自灌胃4 d开始,除空白对照组常温常压环境饲养外,其余各组置于模拟高原低压氧舱中饲养.结果 造模后,益气活血组精神活动尚可,未出现呼吸困难及冻伤,死亡较少,而模型组与红景天组冻伤及死亡率高;肺湿/干比值红景天组和益气活血组明显比模型组低(P<0.01),红景天组、益气活血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及两中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肺大体及组织学观察均可见益气活血组较模型组和红景天组有明显减轻.结论 益气活血法预防高原肺水肿效果较好,本实验为"高原急性肺水肿病机关键是‘气虚血瘀'"的观点提供了有力支持.

  • 益气活血法对高原模型大鼠肺动脉压及动脉血气的影响

    作者:窦永起;王广占;陈超

    目的:观测和评价益气活血方对模型大鼠肺动脉压( PAP)和动脉血气分析的防护效果。方法将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红景天组和益气活血组,每组20只。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益气活血组和红景天组分别给予相应等效剂量中药浓煎剂,各组连续灌胃6d;灌胃3d后开始,空白对照组常温常压环境饲养,造模各组大鼠置于模拟高原低压氧舱中饲养。结果造模后各组二氧化碳分压( P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氧分压( PO2)及血氧饱和度( SO2)红景天组和益气活血组均高于模型组( P﹤0.01),红景天组和益气活血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活血组PAP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而与空白对照组接近(P﹥0.05)。结论红景天和益气活血方均可改善肺换气和血液携氧,益气活血方在降低肺动脉高压方面可能作用更突出,因而更能有效减轻高原低氧环境诱发急性肺水肿。

  • 中医学对高原病认识刍议

    作者:冯博;刘震;邢雁伟;高傲;黄君毅;朱火明;王阶

    我国对高原病的认识较早,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高原地区气候特点的评述,为中医论治高原病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目前高原病的防治方面中医中药已经发挥特色优势,文章从高原病病名、病因病机、治疗及藏医认识方面阐述中医学对高原病的认识.

  • 高原疾病相关易感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巩江;倪士峰;李文华;陈千良

    基因多态性可能是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之一,而易感性差异则是其外在表现.本综述介绍高原疾病候选易感基因,为高原病防治提供参考.

  • 训练性心理治疗结合音乐疗法预防高原病的效果

    作者:包政权;张侠;李丁有;樊秉财;王利珍

    高原环境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进入高原后极易使机体处于生理和心理应激状态,这种应激状态过低或过度都可引起高原病[1].为预防高原病,我院于2008 - 2010年借鉴蒋丽雅[2]的干预方法,对由平原初次进入西藏的旅客在火车上进行了心理干预.1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取来源于平原地区乘火车初次进入西藏、因在海拔2800 m以下出现轻微高原不适而就诊的身体健康旅客2名/车次,2名旅客需来源于不同车厢,共选取旅客500例.排除在观察过程中吸入医用氧气和/或给予药物治疗者.然后,按就诊先后顺序依次编号,应用Concise Statistics软件生成随机数字表,采用奇偶数法分为干预组(n= 259)和对照组(n=241).

  • 急性高原肺水肿的救治

    作者:高明东;王林;肖健勇;张颖;杨丽;刘寅;孙根义

    急性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为高原病中的常见急症,重者可能致命,目前其发病机制不清.有研究认为其与体内血管活性物质比例失衡有关[1].本研究测定HAPE组与平原、高原健康人血中与低氧相关的血管活性因子NO、VEGF、ET-1水平,探讨血管活性因子变化与HAPE发病的关系.

  • 部队官兵进驻高原后健康管理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作者:张晓丽;陆皓;许硕葵;李娟;汉瑞娟

    目的 深入了解部队官兵进驻高原后健康管理的真实体验.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对12名部队官兵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访谈资料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提炼.结果 部队官兵健康管理真实体验可归纳为3个主题:即部队官兵对健康管理的认知不全,健康管理的态度积极,健康管理的行为有待完善.结论 部队有必要开展健康管理宣传活动,改善信息支持系统,联系部队医院提供更多的实践场所,以增强官兵健康知识应用能力;官兵有必要更新个人观念,重视健康知识的积累,以提高个人管理能力.

  • 高原性肺水肿X线表现(附54例分析)

    作者:杜德荣;苏涛;顾顺光;邓伟;王俭;李成洲;张嗣贵

    目的:探讨高原性肺水肿X线影像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54例高原性肺水肿患者发病2天内胸片特点.结果:(1)肺内改变有毛玻璃状、斑点状、小片状影、肺门区块状影、弥漫性实变等五种类型,常混合出现,可单侧或双侧,以右侧略多;(2)心脏改变:右室轻度增大、心腰略丰满;(3)肺门改变:中心分布为主者肺门影模糊,增大不明显;肺野分布为主者,肺门影正常;(4)胸膜改变:常伴有水平裂增厚.4~5天复查,上述改变完全消失.结论:X线胸片的影像特征对诊断高原性肺水肿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平原人口进入高海拔地区脑部改变研究进展

    作者:刘文佳;马林

    随着经济及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工作或者旅游进入高原地区。由于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压低、自然环境恶劣等,人体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病理改变,其中缺氧是导致这些改变的主要因素。在人体器官中,脑是对氧气依赖性高的器官之一。由于受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用于脑部研究的方法难以在高原环境下实现。因此,尽管对于高原环境下的脑部改变的研究众多,大多数研究局限于多普勒超声或者简单的生理参数测量[1]。目前人们对于高原环境下的脑部变化及相应的机制了解有限。本文从进驻高原时脑的生理病理变化、高原相关性脑病、高原相关性脑病的机制以及目前的诊断技术和方法4个方面,对平原人口进入高原时脑部改变及检查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对于预防及治疗高原相关性脑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我国高原地区 POCT 临床应用的现况

    作者:阿祥仁;赵生秀;赵文君

    我国高原地区由于受特殊低氧环境和相对落后的医疗技术水平等原因,急性高原病如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等死亡率较高的常见病、多发病,因得不到及时诊断而耽误了佳治疗时机。 POCT因其便于携带、操作简单快速可以弥补这一短板,因此,非常适合在我国高原地区各医疗机构的推广应用。但应针对高原低氧的特殊环境,建立一套关于POCT仪器性能维护、人员培训以及质量控制的管理体系,在保证设备能正常运行的同时,提高其准确性,使POCT项目能更好的发挥在我国高原地区医疗、急救及预防保健等方面的作用。

  • 急性高原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春伟;邢海龙;李宗斌;陈韵岱

    高原环境具有低压性低氧、寒冷、辐射强等一系列特点,其中低氧对机体的影响大.急性高原病是指人在到达海拔超过2500米的高原时,可能发生的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脑水肿以及高原肺水肿的总称.随着人们对进入高原地区的需求日益增加,急性高原病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防治也并未出现更多的进展.本文总结了急性高原病发病的可能机制,旨在为急性高原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作用靶点.

    关键词: 高原病 低氧 机制
  • 高原心脏病心功能指数与B型利钠肽相关研究

    作者:李高元;刘争建;陈海军;张雪红;姜俊杰;胡安忠

    目的 通过观察高原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综合指数(Tei)和外周血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探讨右室Tei指数、NT-proBNP在高原心脏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8-2010年在解放军第二十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34例高原心脏病患者进行超声指标Tei指数和NT-proBNP水平测定,并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 根据超声心动图征象将高原心脏病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与健康对照组(C组)相比,肺动脉收缩压[86.6 mm Hg比9.7 mm Hg(1 mum Hg =0.133kPa)]、右室Tei指数(0.90比0.33)均显著增高(P<0.05);B组C组相比,肺动脉收缩压(57.1比9.72) mm Hg、右室Tei指数(0.78比0.33)显著增高(P<0.05);A、B两组患者外周血NT-proBNP水平分别为(1246.8±512.6)ng/L、( 637.3±351.3) ng/L,均显著高于C组(98.6±21.7) ng/L水平,P<0.05.结论 右心室Tei指数和NT-proBNP浓度是反映右心整体功能的较敏感指标,两者对于诊断高原心脏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高原环境下慢性高原病并发急性高原病的临床回顾

    作者:黄跃;李素芝;郭灵常;王学凯;姜泗元

    目的了解在高原环境下慢性高原病患者并发急性高原病的情况.方法对地处海拔3658米本院40年间(1956年1月至1995年12月)收治的符合筛选标准的18 090例住院病历为样本,随访1 ~15年不等,分为两组,病例组为慢性高原病住院者,对照组为非高原病首次住院者.观察急性高原病的发病情况并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的分析.结果①对照组急性高原病发病率随观察年限延长而增加,病例组无此现象.急性高原病的逐年发病率与累计发病率,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5),相对比数比(OR)=5.03,相对危险度(RR)=4.33;②三型急性高原病发病率除高原高血压组的高原肺水肿与高原心脏病组的高原脑水肿发病率外,余在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05).高原心脏病与蒙赫病组急性高原病发病率分别为23.5 %,21.98 %.OR=7.33~6.71,RR=5.86 ~5.47;③高原心脏病组和蒙赫病组的急性高原病发病率构成以急性轻型高原病为主.结论慢性高原病患者发生急性高原病风险比高原习服人群增加5倍,尤以高原心脏病与蒙赫病为显著.

  • 红景天预防急性高原病的系统分析

    作者:曹富丽;蒋鲜;熊鸿雁;熊玮

    目的 探讨红景天对急性轻症高原病(BFAMS)的疗效,为其预防BFAMS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检索1978年至2014年12月,CBM、CNKI、VIP、WANFANG data、Pubmed、Embase、The Cocharen Library数据库中关于红景天预防BFAMS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检索第三军医大学图书馆高原专题知识库及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2名研究人员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按照Cochrane标准进行数据提取及质量评分,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5项符合要求的研究被纳入实验,8篇研究报道红景天对BFAMS症状学评分的影响的文献,经Meta分析发现其可以降低BFAMS症状评分(MD:-1.42,95%可信区间[-2.1,-0.74],P<0.00001);11篇报道红景天对心率的影响的文献,经Meta分析显示红景天可以降低心率(MD:-7.61,95%可信区间[-9.7,-5.52],P<0.00001);10篇报道红景天对氧饱和度影响的文献,经Meta分析认为红景天能提高氧饱和度(MD:2.98,95%可信区间[0.73,5.23],P=0.009),6项研究报道红景天可以降低呼吸频率(MD:-2.54,95%可信区间[-2.77,-2.33]P <0.00001),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红景天可以改善BFAMS症状,降低心率及呼吸频率,提高血氧饱和度.

  • 高原反应合并尿潴留30例报告

    作者:董永超;张俊;徐越斌;张斌;马巍;侯晓斌;王养民

    目的 探讨高原反应合并尿潴留的诊断治疗方法. 方法 2010年4月16日至4月26日收治高原反应合并尿潴留患者30例.均为男性.年龄19 ~38岁,平均24岁.均由低海拔地区(海拔600 ~1800 m)首次进驻高海拔地区(3600~5000 m).25例排尿次数由8~10次/d减少至2~4次/d,尿量由1500 ~2400 ml/d减少至600 ~ 800 ml/d;5例12 ~ 18 h未排尿,且无尿意.并发高原性肺水肿26例,高原性脑水肿4例.尿蛋白(+~++)2l例,B超检查发现双肾肾柱肿大30例.结果 30例均行导尿治疗,10 min引出尿液300 ~600 ml,12h引出尿液1800 ~2300 ml,18 ~ 24 h拔除导尿管后均恢复正常排尿.22例入院lh后,高原脑水肿、高原肺水肿症状明显好转;8例后送治疗5d,症状缓解.本组无死亡病例. 结论 高原反应合并尿潴留是可逆性高原特发病之一,低气压、缺氧、高海拔是其可能病因;漏诊率高;吸氧、留置导尿治疗效果较好;穿增压服及阶梯性适应是好的预防方法.

255 条记录 1/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