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治疗视神经损伤

    作者:李旭;付继东;王永照;王义善;赵晓建

    目的:探讨视神经损伤的发生机理,分型情况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7年8月至2002年8月手术治疗的21例视神经损伤病人的诊断治疗过程及治疗效果,评价方法:将伤后病人视力分为失明、光感、眼前手动、眼前指数和视力>0.05五个级别,术后上升一个级别为有效.结果:21例病人术后有效15例,有效率71.4%.结论:颅脑创伤和并视神经损伤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原则上应尽早手术.

  • 活血补气祛痰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淑芸;仲云

    目的:评价活血补气祛痰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a 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VBI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0例,治疗组以活血补气祛痰汤治疗,对照组以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眩晕强度的变化。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测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7%(55/60)、80.0%(48/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34,P=0.01)。治疗后,2组基底动脉、左侧和右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提高(治疗组t值分别为2.909、4.558、5.424,对照组分别为9.831、8.388、11.191, P均<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度提高更显著(t值分别为7.385、6.940、3.890,P<0.01)。2组治疗后,眩晕强度分级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其中治疗组眩晕强度0级、3级的患者比例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8.298、4.547,P值分别为0.004、0.033)。结论血补气祛痰汤可改善VBI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液供应及眩晕强度,提高临床疗效。

  •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

    作者:高辉;叶勇军

    目的:比较3种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将3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男138例,女162例,年龄18~76岁,平均38.6岁)按完全随机方法分为A、B、C 3组,每组100例,分别采用旋牵手法(每周1次,每次30 min,4次为1个疗程)、旋转扳法(每周1次,每次30 min,4次为1个疗程)和颈椎牵引法(每日1次,每次30 min,重量5~10 kg,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组均治疗1个疗程,治疗6个月后采用疗效评定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并观察颈椎曲度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血流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在6个月以上.颈椎曲度(C2-C7Cobb角)改变:A、B、C组分别改善(1.82±0.88)°、(0.12±0.06)°、(0.56±0.22)°,A组优于B、C组(P<0.01和P<0.05),B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CD检测:A组与B组相比,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均明显改善(P<0.01);A组与C组相比,LVA、RVA、BA血流也均有改善(P<0.05);B组与C组相比,LVA、RVA、BA血流改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相比LVA、RVA、BA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疗效:A组治愈36例,显效36例,有效20例,无效8例,优良率92%;B组治愈6例,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64例,优良率36%;C组治愈10例,显效26例,有效8例,无效56例,优良率44%,3组优良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种治疗方法均能通过改善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量,颈椎曲度而减轻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症状,但旋牵手法优于旋转扳法、颈椎牵引法,其远期疗效还需更长时间随访观察.

  • 不同穴组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协同或拮抗作用研究

    作者:孙健;单秋华;陈新勇

    目的:探讨针刺经穴(风池、天柱)、夹脊(C4~C6)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协同或拮抗作用.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20例VBI患者分3次分别观察针刺经穴组、夹脊组、配伍组3个穴组对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sys)的影响.结果:3组针刺后椎-基底动脉的vsys较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P<0.01),但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风池、天柱或C4~C6夹脊组或两者同用,均可使VBI患者椎-基底动脉的vsys值升高,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状况.但从即刻改善程度来说,两者之间未发现协同或拮抗作用.

  • 针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TCD和BAEP的影响

    作者:张建宏;范建中;齐志强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作用机理.方法:将40例VBI患者分为针刺组20例和常规组2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针刺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治疗前及治疗2 w后检查多普勒(TCD)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观察针刺对VBI患者血流速度及脑电生理的影响.结果:治疗前VBI患者双侧推动脉及基底动脉峰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CD异常率为75.0%;BAEP异常率为70.0%,以脑干型异常为主.治疗后两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峰速度均有改善,TCD异常率为47.5%;治疗后BAEP异常率为45.0%,神经传导功能有明显改善,与常规组相比,针刺组Ⅴ波峰潜伏期、Ⅲ-Ⅴ和Ⅰ-Ⅴ峰间潜伏期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治疗可改善VBI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脑干神经传导功能.

  • 以TCD观察针刺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的影响

    作者:苏稼夫;周文强;黄聪阳;庄垂加;阮传亮;武志鹏

    目的:研究针刺不同的颈部穴位组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紊乱的干预作用.方法:针刺不同的颈部穴位组,经穴组取大椎、风池、天柱,夹脊组取相应的夹脊穴,并通过经颅多普勒对针刺前后的血流速度进行观察.结果:针刺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状态有明显的即刻效应及近期疗效,针刺不同的颈部穴位导致的即刻效应有差异.结论:针刺颈部不同的穴位组均能以双向调节的方式有效地改善椎动脉的供血强度,纠正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紊乱.

  • 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基底动脉发育不良在后循环缺血发生中的作用

    作者:陈仁智;檀素娟;闫宏亮;赵美萍

    目的 探讨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基底动脉发育情况及其血流流速在后循环缺血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4年3月-2015年5月包头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经1.5T或3.0 T MRA证实为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住院患者40例为观察组,以头晕等症状门诊就诊、头颅MRA显示无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且基底动脉发育正常的52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所有实验对象的基底动脉直径在MRA原始图像上使用MR扫描仪自带VolumeView软件远、中、近三段中点截面进行测量;使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基底动脉血流流速,并对患者后循环缺血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基底动脉直径分别为(1.98 ±0.20) mm、(3.40 ±0.47) mm,基底动脉血流流速分别为(36.0±5.6)cm/s、(56.0±7.0) 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602、-14.788,P值均<0.01);观察组患者后循环缺血的发生率20.0% (8/40),高于对照组的1.9%(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48,P<0.05).结论 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基底动脉发育不良导致基底动脉血流流速减慢,致使后循环缺血的发生率升高,为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

  • 经颅彩色多普勒微栓子监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进展相关性分析

    作者:叶斌;刘睿

    目的:探讨微栓子监测与进展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将1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进展性脑梗死(观察组)和非进展性脑梗死(对照组)两组,进行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微栓子监测.结果:观察组微栓子信号检测阳性率为8.7%(6/69),对照组微栓子信号检测阳性率1.2%(1/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的微栓子信号检出阳性率高,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微栓子信号检测,有助于脑梗死病程预测和预防性治疗.

  • 经颅彩色双功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脑血管反应性

    作者:赵庆春;赵金惠;赵真

    目的 通过观察脑血管反应性来评价高血压因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影响.方法 进入本研究的共有139例,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34例(DM组)、原发高血压患者32例(EH组)、糖尿病合并原发高血压患者33例(DM+EH组)以及正常对照组40例(CON组).用经颅彩色双功超声(TCCD)检查静息状态下及屏气25s后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ca).通过计算高碳酸血症后Vmca对静息状态下的增加率(ΔVmca)来评价脑血管反应性.结果 DM+EH组的ΔVmca显著低于DM组(P<0.05),EH组(P<0.05)及CON组(P<0.01).结论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可明显减低脑血管反应性,损害脑血管储备能力.

  •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正常成人颈内动脉颅内段全程的研究

    作者:曹慧;李卫萍;徐芬;王韦;赵宝珍

    目的 研究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检查健康体检者成人的颈内动脉颅内段全程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 81例入选对象,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将轴断面、冠状面两者相结合,依次显示颈内动脉颅内段全程,包括C1-2段、C3-4段、C5段、C6段,对所测的各段显示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等分别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81例入选对象,155支颈内动脉,其中7例单侧显示,排除声窗因素后,颈内动脉C1-2段、C3-4段、C5段、C6段成功显示率分别约99.4%、94.8%、100%、83.8%.所有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成3组,第1组20~39岁、第2组40~59岁、第3组≥60岁,第3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高于第1组和第2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1组与第2组之间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组内C6段的显示率与C1-2段、C3-4段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收缩期峰值流速在男、女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参数在男、女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将轴断面和冠状面相结合,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利用彩色血流及能量多普勒能较清晰的显示颈内动脉颅内段全程.

  •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造影技术对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闭塞部位的研究

    作者:曹慧;李卫萍;熊文峰;徐芬;赵宝珍

    目的 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经颅超声造影技术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闭塞部位的价值.方法 112例脑血管病患者,利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经颅超声造影技术,采用冠状面和轴断面相结合的方法,依次检查颈内动脉颅内各段,记录血流动力学测值.超声检查与磁共振脑血管造影比较,总结超声和磁共振脑血管造影诊断颈内动脉狭窄闭塞性部位的价值.结果 经过筛选共40例患者符合条件,所有颈内动脉根据解剖分为5段,即颈段、C1~2段、C3~4段、C5~6段和大脑中动脉(MCA1)段,共分析了400段.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经颅超声造影技术诊断的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闭塞者有48段,狭窄分布部位如下:大脑中动脉(MCA1) 26段、C1~2段10段、C3~4段10段、C5~6段2段;合并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闭塞者有18段,大脑后动脉狭窄2例.MRA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闭塞者有54段,其中大脑中动脉(MCA1) 28段、C1~2段6段、C3~4段20段、C5~6段0段;合并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闭塞者有18段,大脑后动脉狭窄2例,岩骨段小动脉瘤2例.结论 超声与磁共振脑血管造影两种无创检查方法均能有效判断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闭塞部位,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经颅超声造影技术能提供颅内血流动力学状况,超声与磁共振脑血管造影结合使用对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闭塞部位的诊断能提供更全面客观的评价.

  • 应用彩色双功能多普勒超声单侧颞窗扫查双侧脑血流参数

    作者:阚玉琦;陈训

    目的应用彩色双功能多普勒超声单侧经颞窗探查以获取双侧脑血流参数.方法 180例患者,年龄18~77岁[平均(56±13)岁],通过彩色多普勒和脉冲多普勒经颅评价脑血流速度.结果 180例患者中112例由单侧成功地检测到双侧脑血流(73%),并分别将同侧和对侧探查的结果进行了对照,结果表明二者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使用彩色双功能多普勒超声单侧经颞窗探查双侧脑血管是可行的,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脑损伤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钱龙;吴东宇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非侵袭性,利用微弱电流(1-2mA)调节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活动的技术[1].自20世纪90年代起,人们就对tDCS进行研究,尽管如此这项技术并没有大范围的应用到临床中[2].随着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神经病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tDCS有了更广泛的认识,同时也启发了tDCS在不同神经疾病及精神疾病领域治疗中应用的可能,这些都为其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

  • 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越;顾君;冷文娟;王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核心症状是认知功能损害,并且在不同的病期50%-90%的患者会出现精神和行为症状[1],是造成痴呆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和家属负性心理的重要因素,同时对社会和患者本人都极可能带来危害,也是痴呆患者住院治疗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内对痴呆行为和心理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的治疗主要是抗精神病药物,但不良反应较多。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倩;武士京;陶华英

    癫痫是一种慢性脑部疾患,表现为因脑部神经元过度放电所致的突发、反复和短暂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常伴有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异常.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与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前庭系统眩晕的诊断价值

    作者:侯永花;张宁;成杰

    目的:探讨BAEP与TCD对前庭系统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4例前庭性眩晕者进行了BAEP与TCD检查,并与50例正常健康受试者作对照.结果:64例中BAEP、TCD异常率分别为56.25%、81.25%,BAEP表现分为两型:①内耳型12例:表现为Ⅰ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PL延长及其后各波相应延长,LID相应增大,②脑干型24例:表现Ⅰ波正常,Ⅲ、Ⅴ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Ⅲ波或Ⅴ波、PL、Ⅰ~Ⅲ及Ⅲ~ⅤIPL延长,ILD相应增大.TCD主要表现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低,有或伴有血管张力异常.二者诊断符合率为54.69%.结论:BAEP有助于前庭系统性眩晕的定位诊断,是鉴别前庭系统周围性与中枢性眩晕比较敏感的方法.TCD则有助于前庭性眩晕的定性诊断.

  • 经颅多普勒评价克林澳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分析

    作者:刘宏斌;蒋丽艳;于广娜

    目的: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测定脑血流量参数评价克林澳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应用天麻素注射液及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克林澳注射液,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脑血流改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克林澳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显著.

  •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脑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董晓春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脑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0例疑有脑动脉狭窄的患者应用TCD测量各条血管的血流参数,包括收缩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平均流速、阻力指数,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2例TCD诊断脑动脉狭窄,28例经DSA证实.结论:TCD对脑动脉狭窄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早期筛选性诊断方法.

  • 脑梗死146例颈动脉彩超与经颅多普勒(TCD)联合检查分析

    作者:肖晓刚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超与TCD联合检查的意义.方法:对经CT及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与TCD检查.结果: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者124例,其中106例为多发不均质斑块;TCD检查脑动脉硬化患者117例.结论:颈动脉彩超与TCD联合检查,对于提高脑血管病的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头痛儿童颅多普勒超声检测33例分析

    作者:岳明英;张璟璠;王素杰

    ≤Ⅱa期宫颈癌易行手术治疗,≥Ⅱb期原则上采用放射治疗.本文选择2003-01~2005-12在我科确诊的36例Ⅰ b~Ⅱb期病例先行放射、介入治疗,术后根据手术所见及病理进行酌情放、化疗,发现具有一定优点,近期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647 条记录 1/33 页 « 12345678...323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