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중국조직공정구여림상강복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44
  • 国内刊号: 21-1581/R
  • 发行周期: 周刊
  • 邮发: 8-584
  • 曾用名: 现代康复;现代康复杂志;中国临床康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辽宁
  • 主编: 王岩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洋;苏玉虹;巴彩凤;潘兴瑜

    目的: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技术是近年来检测蛋白含量的一项新技术,它集酶联免疫吸附反应和流式细胞技术优点于一身.介绍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技术在医学中应用进展.资料来源: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01/2006-02期间文章,检索词"cytometric bead array,cytokine/protein".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1990-01/2006-02期间文章,检索词"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技术、细胞因子/蛋白".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有关文章,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有关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技术的研究与应用.②有关细胞因子或蛋白检测技术,限定时间为10年以内.排除标准: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0篇有关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应用的文章.排除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15篇符合研究要求.资料综合:①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技术特点:能同时检测单一样本中的多个目的蛋白,检测所需样本量小、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高通量、检测灵活并且范围宽;使得流式细胞仪的应用范围从细胞抗原检测发展到细胞外蛋白或细胞因子的定量检测.②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技术应用于医学研究与诊断:目前,应用领域涉及眼部疾病、新生儿溶血症和病毒性感染的早期诊断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疾病的诊断、监控;细胞信号中磷酸化蛋白、凋亡相关蛋白分析,以及肿瘤及药物的研发等多方面领域都有广泛性应用.结论: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技术作为一种有实用价值的临床检测、研究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特别是在微量、多重检测方面.

  • 自制金属框架内固定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特点

    作者:唐毓金;肖增明;李世德;杨渊;陆敏安

    文章探讨金属框架内固定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并评价其疗效.回顾性总结分析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1990-03/2004-03具有完整随访资料上颈椎不稳患者59例.采用自制金属框架内固定(钢丝和斯氏针制成)行枕颈融合术.术后每个月定期复查X射线片1次,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6个月后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测定,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59例患者全部随访.①59例患者全部获得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3.8个月,无一例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及移位.②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由术前Frankel分级A级0例,B级5例,C级26例,D级28例变为术后A级0例,B级0例,C级2例,D级5例,E级52例.金属框架内固定牢固,为枕颈融合术提供保证,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 四种脱敏剂对离体牙牙本质小管通透性的影响

    作者:张喆;王胜;高燕;李涛

    测量不同厂家生产的四种脱敏剂对人离体牙齿牙本质小管通透性的影响.实验于2005-10/2006-05在大连医科大学和美国散伯纳递诺口腔中心完成.取正畸拔除的无龋病恒磨牙,分成5组,氟化钠甘油糊剂组(n=10)、Gluma组(n=11)、RECOLITE组(n=10)、Mscoat组(n=10),对照组(n=10).分别使用氟化钠甘油糊剂(上海)、Gluma(贺利氏)、RECOLITE(美国)、Mscoat(日本)四种脱敏剂,对照组则使用磷酸缓冲生理盐水进行处理.采用测量牙本质小管通透性的流体动力专用装置测量四种脱敏处理过的人离体牙齿牙本质小管的通透性,取得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氟化钠甘油糊剂组的牙本质小管通透性好,Mscoat处理过的牙本质小管通透性差.RECOLITE和Gluma两种脱敏剂处理过的牙本质小管通透性较差.氟化钠甘油糊剂组的封闭效果差.Mscoat封闭效果好.RECOLITE和Gluma两种脱敏剂次之.

    关键词: 通透性 牙本质
  • IKVAV多肽自组装纳米纤维促进PC12细胞的黏附性能

    作者:吴永超;郑启新;杜靖远;宋玉林;吴斌;郭晓东

    目的:细胞黏附性能是评价神经组织工程基质材料的重要指标,拟对包含神经活性多肽片断的IKVAV多肽两亲性分子在体外进行自组装,并且检测其对PC12细胞黏附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12/2006-03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IKVAV多肽两亲性分子委托上海波泰生物科技公司合成,并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质谱仪进行纯化和分析.在IKVAV多肽两亲性分子中加入稀盐酸降低pH值引发其自组装,用不同浓度的IKVAV自组装材料包被培养板,培养PC12细胞,检测IKVAV对PC12细胞黏附的影响.结果:①当IKVAV自组装材料的密度为0.58~15.0μg/cm2时,能明显增强PC12细胞黏附,而且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密度增加PC12细胞的黏附率升高.②在1 h和3 h各IKVAV密度组的细胞黏附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IKVAV能够促进PC12细胞黏附,而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同时,IKVAV促进PC12细胞黏附的作用迅速、稳定.

  • 转化生长因子β2在兔退行性变椎间盘纤维环中的表达

    作者:柯新;郑启新;熊晓芊;叶树楠;赵明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2在兔椎间盘退行性变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1在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进行,手术后动物饲养于协和医院实验动物房.标本的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在同济医学院免疫学教研组实验室完成.①健康4个月龄雌性日本大白兔12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3只、椎间盘退变模型组9只.构建前路纤维环损伤致兔椎间盘退变模型.②于造模的第1,2,4周采用Thompson评分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③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纤维环内转化生长因子β2分布情况.④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2基因表达情况.结果:12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评价:根据Thompson分级法,假手术组3只均为Ⅰ级,模型组第1周2只为Ⅱ级,1只为Ⅲ级,第2周3只均为Ⅲ,第4周3只均为Ⅳ级.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而加重.②各组大鼠椎间盘标本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假手术组及造模1,2及4周纤维环内转化生长因子β2染色阳性细胞率分别为73.2%,35.7%,19.6%及3.7%,造模第4周组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③各组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2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2基因的表达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造模第4周组较假手术组下降为明显.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2在椎间盘内的含量及表达随着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的加剧而下降,这种下降可能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机制之一.

  • 微囊化人肝细胞移植对小鼠急性肝衰竭的治疗作用

    作者:王秋艳;李双月;刘婧;杨静娴;王为;马小军;袁权

    目的:评价微囊化人源性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为微囊化异种肝细胞在肝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2/2006-01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部生物医学材料工程实验室完成.①采用自制静电液滴发生器制备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胶囊,应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建立急性肝功能衰竭动物模型,以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高出正常值10倍以上作为判定肝功能衰竭的具体标准.②取造模成功的急性肝衰竭小鼠90只,随机分为空囊组、微囊化细胞组、游离细胞组,30只/组.各组均于注射四氯化碳24 h后进行移植实验:空囊组腹腔注射含有空囊的生理盐水,微囊化细胞组腹腔注射微囊化肝细胞悬液,游离肝细胞组腹腔注射游离肝细胞悬液,均1 mL/只.③每组随机取出10只用于观察8 d存活率,其余小鼠分别于移植后1,2,4,8 d经眼球后静脉丛采血,进行肝功能检测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每组5只/次.并回收微胶囊观察其形态,对回收的微囊化细胞进行组织切片细胞活性观察.结果:成功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的90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的变化:移植后第1,2天,微囊化细胞组的两种转氨酶水平均显著低于游离细胞组和空囊组(P<0.05).到移植后第8天各组间转氨酶水平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小鼠移植8 d存活率的比较:微囊化细胞组小鼠的存活率显著高于空囊组、游离细胞组(90.0%,50.0%,60.0%,P<0.05).③腹腔移植微胶囊的形态及囊内细胞活性观察结果:回收的微胶囊形态完整光滑,未见明显的纤维包裹,囊内细胞呈圆形,细胞膜完整光滑,胞浆饱满,仍有90%以上肝细胞存活.结论:微囊化人源性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可以提高药物诱导急性肝衰竭小鼠的存活率,改善急性肝衰小鼠的肝脏功能.提示生物微胶囊可以有效阻断免疫排斥作用,保护移植的肝细胞,有利于其发挥生物功能.

  • 核因子κB信号转导途径在大鼠实验性骨性关节炎软骨细胞中被激活

    作者:张亚峰;王骏飞;陈东阳;陈蔚东;蒋青

    目的:验证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信号转导途径在骨性关节炎软骨细胞中被激活的假说.方法:实验于2005-07/09在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动物实验室完成.选取SPF级SD大鼠20只,均取左膝为骨性关节炎模型组,右膝为空白对照组.①骨性关节炎模型组行前交叉韧带切断术建立模型,术毕腹腔注射丁胺卡那(20 mg/只)预防感染,连用3 d.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②术后6周取材.取膝前正中切口,离断关节周围肌肉,在股骨髁上剪断股骨,平台下方1 cm剪断胫骨,取下游离的膝关节,剪断关节囊和内外侧韧带分开股骨髁和胫骨端,胫骨进行病理学实验,股骨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将胫骨标本投入0.5 mol/L的乙二胺四乙酸中脱钙8周,制作5 μm切片,利用苏木精-伊红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胫骨关节面的破坏程度,以Western-blot免疫印迹分析定量检测股骨髁软骨细胞NF-κB信号转导途径的激活程度(p65灰度积分).结果:实验选取SD大鼠2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6周两组关节软骨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显示,空白对照组关节软骨表面平整,骨性关节炎模型组关节软骨表面破坏,粗糙不平.②两组p65条带灰度积分计算结果的比较:骨性关节炎模型组的灰度积分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0.832±0.112,0.372±0.081,P<0.05).结论:NF-κB信号转导途径在大鼠实验性骨性关节炎软骨细胞中被激活.

  • 新型支架材料羟基磷灰石/聚磷酸钙纤维/左旋聚乳酸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关节软骨全层缺损

    作者:郝俊龙;汪玉良;孙正义;夏亚一;石宗利;朱凌云;冯万文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新型支架材料羟基磷灰石/聚磷酸钙纤维/左旋聚乳酸修复兔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方法:实验于2005-03/08在兰州大学骨科研究所完成.①抽取兔骨髓液经过密度梯度离心得到单个核细胞,在经过体外分离培养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吸附于羟基磷灰石/聚磷酸钙纤维/左旋聚乳酸复合材料上,再移植于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模型处.②36只健康青紫兰兔被随机分成3组,每组各12只.细胞材料复合物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羟基磷灰石/聚磷酸钙纤维/左旋聚乳酸复合物植入双侧股骨髁间窝软骨缺损处;单纯复合材料组:单纯植入羟基磷灰石/聚磷酸钙纤维/左旋聚乳酸;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植入.③分别于术后4,8,12周各处死4只兔子,取材进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参照O'driscoll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36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培养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观察:原代培养骨髓细胞7~10 d后,多数细胞旋涡状排列.传代6 h后细胞开始贴壁,5~7 d铺满瓶壁.细胞形态均一呈梭形.②各组兔术后大体观察、股骨组织学检查:细胞材料复合物组术后12周大体评分明显低于单纯复合材料组和空白对照组(修复组织表面结构:0.45±0.25,1.15±0.25,2.47±0.39,P<0.05;缺损填充深度:0.35±0.15,1.27±0.27,2.63±0.27,P<0.05;与周围软骨结合情况:0.58±0.08,1.10±0.24,1.87±0.64,P<0.05).细胞材料复合物组12周关节软骨表面光滑,光镜下可见已形成正常软骨厚度的软骨层及完整的软骨下骨,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修复组织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强度与周围正常软骨无差别.软骨缺损处为透明软骨修复.组织学评分各项(缺损填充深度、与周围软骨结合情况、修复组织表面结构、细胞形态、潮线形成、甲苯胺兰染色)评分均显著低于单纯复合材料组和空白对照组.③各组兔修复组织吸光度值形态分析:修复方法在基质分泌方面优势顺序为:细胞材料复合物组>单纯复合材料组>空白对照组.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羟基磷灰石/聚磷酸钙纤维/左旋聚乳酸材料以类透明样软骨组织完整修复缺损,是一种修复软骨缺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羟基磷灰石/聚磷酸钙纤维/左旋聚乳酸可以做为组织工程软骨支架材料.

  • 云南省双江县布朗族头面部器官微机测量

    作者:王继华;许彪;马继康;黎明;王胤涛

    背景:少数民族体质研究小组已对云南省傣族、彝族、拉祜族、傈僳族等15个少数民族头面部器官进行微机测量,而布朗族头面部器官的微机测量还未进行.目的:对云南省双江县邦丙乡布朗族头面部器官41个测量项目和17个头面部指数进行全面系统的测量.设计:横断面调查.单位: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口腔颌面整形外科.对象:选择2002-05/10在云南省临沧地区双江县邦丙乡世居布朗族人为观察对象,随机选取布朗族155人,均为纯布朗族血统,父母三代以上均为布朗族.其中男96人,女59人,头颅及颌面部器官形态及功能正常.方法:令被测者端坐,用头颅固位仪将被测者头颅固定,使其眶耳平面(或称法兰克福平面)与水平面平行,用记号笔在头面部对测量点进行标记;在距被测者5 m处用摄像机摄录被测者头面部图像;将所取图像输入计算机存盘备用;采用自行编制的微机测量软件对所取图像进行头面部指数的测量.观察项目的判定标准:唇峰间距、单侧唇长、眼裂高、鼻小柱宽和鼻孔宽参照许彪等的定位点,额鼻角、鼻唇角和鼻角参照马延豪等的定位点外,还自定了上睑高的定点法,其余各项均参照<人体测量学手册>和<人体测量方法>的要求设定.主要观察指标:①41个测量项目:颧小宽、面宽、两眼内宽、瞳孔距、眼裂宽、口裂宽、唇峰距、单唇长、眼裂高、容貌额高、容貌面高Ⅰ、容貌面高Ⅱ、形态面高、容貌面高Ⅲ、容貌上面高、鼻高、唇高、全上唇高、全下唇高、面下1/3高、颏高、上睑高、鼻宽、鼻柱宽、鼻孔宽、两下颌角间宽、外耳宽、鼻长、鼻深、容貌耳长、容貌耳宽、额鼻角、鼻唇角、鼻角、头大宽、两耳屏宽、头大长、头耳高、全头高、头水平围.②17个头面部指数:头长宽、头长高、头宽高、额顶宽、容貌面、形态面、容貌上面、鼻指数、鼻宽深、口指数、容貌耳、额面高、面上面高、颧下颌宽、颧额宽、头面高、头面宽.结果:参加调查的151人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头面部器官各测量项目:除容貌耳长、鼻额角两个项目所测值女性大于男性,其余所测项目均是男性大于女性.经统计学分析,除上睑高、鼻柱宽、容貌耳宽、鼻额角、鼻角、两耳屏宽、全头高、头水平围8个项目所测值男女两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余各项所测值男女两性比较差异显著.②头面部器官各指数:除头长宽指数、头宽高指数、额顶宽指数、容貌面指数、形态面指数、鼻指数、容貌面指数、额面高指数、颧下颌宽指数、颧额宽指数、头面高指数男女两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余各项所测值男女两性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双江县邦丙乡布朗族头面部器官41个测量项目中多数测量项目存在差异,表现为男性测量值大于女性测量值和17个头面部指数中多数指数无差异.

  • 聚羟基丁酸已酯-聚乳酸材料改性应用于组织工程隆鼻充填材料的可行性

    作者:田晋洪;艾玉峰;潘宝华;艾卫兵;伍锦华;杨清芳;董兆麟

    目的:观察以改性聚羟基丁酸已酯即聚羟基丁酸已酯与聚乳酸共混的组织工程软骨做为隆鼻充填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7/1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整形外科实验室完成.①取兔耳软骨细胞的分离、培养并鉴定.②预先将聚羟基丁酸已酯-聚乳酸制备成1.5 cm×1.0 cm的瓦状形态膜片,表面以聚羟基丁酸已酯-聚乳酸制成的纺丝反复缠绕,形成"三明治"样结构,进行预处理.③进行细胞-支架复合物的体外构建及培养,收集体外扩增的第3代软骨细胞,接种于聚羟基丁酸已酯-聚乳酸支架上.④取3周龄新西兰兔12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实验组:将细胞-支架复合物置于兔的鼻背部骨膜下,观察软骨形成情况;对照组:单纯以未接种软骨细胞的支架移植于兔背部皮下.于相同时间点进行检测.结果:经过大体、组织染色及扫描电镜检查发现:①实验组:植入4周后该复合物在兔鼻背下支架表层有软骨层形成,并可见软骨细胞突入至支架材料内部;8周后支架材料继续降解,软骨细胞及细胞基质生成明显,伴有胶原长入.②对照组:植入4周、8周支架材料外周先形成一层透明组织薄膜,周围无炎性细胞浸润,内部为聚羟基丁酸已酯-聚乳酸支架材料,随着时间延续,周围纤维组织增生,支架材料出现不同程度的降解,不能维持原有的空间结构,较实验组结构崩解明显.未见有类软骨样组织形成.结论:以改性聚羟基丁酸已酯(聚羟基丁酸已酯-聚乳酸共混物)做为支架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可用于隆鼻的充填材料.

  • 模拟骨水泥型人工关节制作骨水泥阻塞骨干髓腔的动物模型

    作者:李宏宇;安洪;梁斌;李荣祝;田文;韦敏克

    背景:临床上对骨水泥型人工关节并发症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目前骨水泥型人工关节植入后对股骨远端影响方面的研究尚缺乏.目的:为观察骨水泥固定型人工关节植入后对股骨远端的影响提供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 设计:对照观察.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材料: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6只,清洁级,雌雄不限,体质量2.6~3.5 kg.方法:实验于2002-07/2003-04在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取大白兔16只,根据兔存在有第3转子这个特殊的解剖结构,采用不打断股骨颈,在第3转子上方横行锯掉大转子外侧部分,在转子间窝找到骨髓腔入口,左侧股骨髓腔内灌注骨水泥,建立单纯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阻塞骨干髓腔的兔动物模型.右侧作为对照侧.模型制作后即麻醉状态下处死兔进行指标观察.主要观察指标:兔股骨大体及X射线片观察结果.结果:16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兔股骨大体解剖观察,骨水泥骨髓腔内充填良好,股骨中段以上完全阻塞,完全达到了阻塞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的目的.②X射线片显示骨水泥骨髓腔内充填良好,股骨中段以上完全阻塞,可以看到明显的骨水泥影的存在.结论:该方法成功模拟骨水泥固定型人工关节,制作了骨水泥阻塞中段以上骨干髓腔的兔动物模型.

  • 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背根节感觉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黎军;朱家恺;王大平;肖建德;杨雷

    背景: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是从许旺细胞胞浆中分离纯化出的一种活性蛋白质,能明显的维持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和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目的:观察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对周围神经高位损伤所致脊髓背根节感觉神经元死亡的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材料:选用清洁级出生3周SD幼鼠30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营养因子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15只.两组动物均以左侧为正常侧,右侧为损伤侧.方法:实验于2003-05/2003-07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两组大鼠均建立L4.5神经根高位离断动物模型,并将近侧神经残端与硅胶管吻接.根据分组,胶管内分别注入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60 mg/L)或生理盐水各20 μL,凡士林封固硅胶管两端.②术后4周处死动物取材,观察损伤神经根背根节感觉神经元的存活率和形态学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鼠损伤侧坐骨神经再生情况大体观察.②两组鼠背根节神经元存活情况.③背根节神经元形态学变化.结果:30只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鼠坐骨神经再生情况大体观察:营养因子组神经新生轴突沿硅胶管生长,长度达1 cm;对照组新生轴突较细少,长度约0.8 cm.②两组鼠背根节神经元存活情况:营养因子组背根节内有少量纤维组织增生,神经元丢失不明显,存活率是91.8%,对照组背根节内纤维组织增生明显,神经元大量丢失,存活率是58.6%,营养因子组神经元存活率较对照组高33.2%(P<0.01).③背根节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对照组背根节神经元的直径和面积显著低于营养因子组和正常侧[(21.8±1.4)μm,(373.1±50.9)μm2比(24.8±1.1)μm,(482.8±42.2)μm2和(24.5±1.3)μm,(471.5±51.4)μm2,P<0.01],而营养因子组神经元直径和面积与正常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对受损的背根节感觉神经元有明显的神经营养活性.

  • 硫酸软骨素对HL60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作者:徐文华;虞浩;张银亭;葛银林;耿芳宋

    背景:硫酸软骨素是细胞基质的重要成分,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其转移.目的:观察硫酸软骨素对阿霉素作用下HL60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设计:开放性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9/2004-1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完成.HL60细胞株购于中国医学科学院上海细胞库,为人类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牛软骨硫酸软骨素(Sigma).方法:①细胞传代培养后将进入对数增殖期的细胞用含体积分数0.1灭活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配制成1×108 L-1的细胞悬液,分装于45个培养瓶中,4 mL/瓶.②取分装好的细胞悬液15瓶,按照0,5,25,50,75 mg/L浓度加入硫酸软骨素,每个浓度平行3瓶,空白对照组加入等量的0.01 mol/L磷酸盐缓冲液.采取细胞计数法测定硫酸软骨素处理后的HL60细胞密度的变化.③取分装好的细胞悬液30瓶,分为硫酸软骨素+阿霉素组、硫酸软骨素组,各15瓶.按照0,5,25,50,75 mg/L浓度向两组加入硫酸软骨素,每个浓度平行3瓶,空白对照组加入等量的0.01 mmol/L磷酸盐缓冲液.用MTT法测定硫酸软骨素处理后的HL60细胞加入阿霉素后细胞存活率的变化.④取分装好的细胞悬液15瓶,按照0,5,25,50,75 mg/L浓度加入硫酸软骨素,每个浓度平行3瓶,空白对照组加入等量的0.01 mol/L磷酸盐缓冲液.用酶联免疫反应测定各组细胞的酸性磷酸酶活性,观察其对细胞分化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①硫酸软骨素对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②硫酸软骨素+阿霉素对HL60细胞存活率的影响.③硫酸软骨素对HL60细胞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共制备细胞悬液45瓶,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硫酸软骨素处理24 h后HL60细胞密度均显著升高(P<0.01);且50,75 mg/L硫酸软骨素浓度组的细胞密度升高尤为明显,但两组间比较基本相似(P>0.05),说明在这个浓度范围内硫酸软骨素对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变化不大.②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加入不同浓度硫酸软骨素后,硫酸软骨素+阿霉素组细胞存活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硫酸软骨素浓度超过25 mg/L时降低明显(P<0.01).③与空白对照组比较,5,25,50 mg/L硫酸软骨素浓度组HL60细胞酸性磷酸酶吸光度值均明显升高(1.268±0.038,1.305±0.101,1.321±0.021,1.354±0.013,P<0.01或0.05),尤其是75 mg/L硫酸软骨素浓度组HL60细胞酸性磷酸酶吸光度值高达1.406±0.11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1).结论:硫酸软骨素在适当浓度时对HL60细胞的增殖产生促进作用,可提高HL60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促进细胞分化.

  • 鹿瓜多肽注射液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机制

    作者:彭昊;汪喆;李章华;周月容;王志林;陈学明;陈茜

    目的:通过观察鹿瓜多肽注射液经肌肉注射后对兔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3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病理学教研室完成.①8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成桡骨中段骨折模型,术后随机分为鹿瓜多肽低剂量组、鹿瓜多肽高剂量组、骨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各20只,分别予以0.1 mL/kg鹿瓜多肽注射液(哈尔滨誉衡药业有限公司,主要成分为梅花鹿的骨骼和葫芦科植物甜瓜的干燥成熟种子提取的天然多肽类物质)、0.3 mL/kg鹿瓜多肽注射液、骨肽注射液(蚌埠市宏叶生化制药厂,含有多肽类骨代谢因子、有机钙、无机钙、无机盐、微量元素、氨基酸等)0.2 mL/kg和不注射任何药液.②术后1,2,3,4周分批处死动物取材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象分析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强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片显微镜下放大200倍,每个标本取6张切片,随机取5个视野,计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平均吸光度值和积分吸光度值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80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术后1周,鹿瓜多肽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纤维性骨痂中细胞外间质、成骨细胞、骨折端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和各种炎性细胞均呈阳性染色,骨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有少量阳性细胞,阳性程度弱.术后2周,鹿瓜多肽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软骨骨痂及新生骨小梁中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均呈强阳性染色,骨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阳性程度较弱.术后3,4周,各组呈强阳性表达,各组间着色差别不明显.②图像分析结果: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鹿瓜多肽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量一直强于骨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第2周平均积分吸光度依次为5.33±0.22,4.71±0.21,3.80±0.25,3.66±0.17,P<0.05或0.01);鹿瓜多肽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高峰提前出现,约出现在第2周左右.结论:鹿瓜多肽注射液能有效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合成分泌,是其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机制.

  •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评估

    作者:黄永辉;沈铁城;徐晓峰;左华;韩志强;田进

    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简称纳米人工骨)骨材料植入骨缺损后,局部和全身的反应、植入后的骨修复时间,评估纳米人工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3-03/2004-06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骨缺损患者29例,男21例,女8例;年龄10~83岁.其中骨折后骨缺损22例,经骨折切开复位适宜的内固定,骨缺损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骨折后骨不连4例,将骨折端瘢痕及硬化骨清除,打通髓腔后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骨瘤样病损3例,病灶刮除后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上述病例术中材料植入量0.4~3.0 g.连续12个月的临床观察随访,行X射线摄片检查.结果:29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除1例胫骨骨折术后失访,其余28例连续12个月复诊随访.①患者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植入后X射线摄片观察结果:术后1~3个月材料植入区与缺损周围的骨组织之间界限模糊;3~6个月材料植入区内有明显的新骨长入,骨修复材料与骨组织融合成一体,密度接近正常骨组织,达到骨性连接,骨缺损己基本修复.6~12个月植骨塑形改建.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28例复诊随访时,全身无发热反应,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植入部位的局部无不良反应.其中2例骨折患者术后2个半月因外伤或过早负重,致内固定钢板折断再骨折,予重新手术复位固定.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安全的新型骨缺损填充材料;纳米人工骨材料植入骨缺损处3~6个月可形成骨性连接,6~12个月骨结构塑形改建,且局部无不良反应.

  • 低频振动对人成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作者:江建明;孙炜;冯岚

    背景:成骨细胞对载荷的反应在骨细胞重建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不同载荷作用下成骨细胞的力学反应,可从细胞学水平了解骨重建的机制.目的:分析低频振动对人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基质分泌的影响.设计:对比观察.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材料:实验于2002-01/12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实验室完成.取成人的髂骨松质骨,获得人成骨细胞.方法:将获得的人成骨细胞在培养48 h后,施加0.1,0.2,0.5,2和5 Hz的低频微振动,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成骨细胞增殖状况,通过化学比色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含量.主要观察指标:①低频振动对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分泌的影响.②流式细胞仪检测低频振动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①加载0.2和0.5 Hz振动可使成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P<0.01),5 Hz振动则明显降低碱性磷酸酶活性(P<0.01).0.1和2 Hz振动后其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加载0.2和0.5 Hz振动的成骨细胞,S期细胞从10.40%增加至12.45%和16.12%,增殖指数从20.14%增加到26.21%和28.75%;5 Hz使细胞增殖指数明显降低至13.22%(P<0.05);0.1和2 Hz低频振动则显示对细胞增殖指数无明显影响(P>0.05).③加载0.2和0.5 Hz振动可明显增加成骨细胞骨钙素分泌量至1.87μg/L和2.47μg/L(P<0.05),加载2和5 Hz振动相应降低骨钙素分泌量(P<0.05).而加载0.1 Hz对骨钙素分泌量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0.2~0.5 Hz的低频振动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成骨活性物质分泌,对低频振动应用于骨折治疗有指导作用.

  • 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与兔骨的生物相容性观察

    作者:赵燚;徐武清;赵喆;马英峰;赵自强

    目的:评价致密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与兔骨的生物相容性.方法:人工骨实验材料2004-12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阿伦尼乌斯实验室烧结成形;动物实验于2005-03/12在宁夏医学院中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①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致密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人工骨.②选健康家兔12只,分为2组,空白对照组和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组,后者根据两种物质的体积分数又分为3个亚组.0.4/0.6组4只,植入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为0.4/0.6材料;0.5/0.5组4只,植入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为0.5/0.5材料;致密纯羟基磷灰石组4只,植入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为0/1材料.上述3组均于右后肢植入相应人工骨材料;空白对照组取致密纯羟基磷灰石组左后肢4个肢体,只钻凿方形孔或钻圆形孔骨缺损,不植入实验材料.③术后1 d,4,8,12周通过一般情况观察、大体解剖观察、CT摄片、扫描电镜观察人工骨与兔骨结合状况.结果:12只家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家兔术后一般情况:术后1周手术伤口全部愈合,伤口不肿,无分泌物,无窦道形成.②家兔骨缺损区及植入材料大体解剖观察结果:术后4周,植入3种材料与兔骨紧密结合,材料表面较多软/硬骨痂形成,骨膜覆盖.8,12周,材料被骨痂完全包埋,材料与宿主骨之间形成紧密结合层.术后各时期,材料周围软组织未见变性、坏死及包囊.③CT观察结果:术后12周,0.4/0.6组和0.5/0.5组,人工骨与骨皮质发生融合呈骨性连接,与人工骨结合处皮质增厚形成纺锤形.与纯羟基磷灰石组无明显区别.④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术后12周,取0.4/0.6组、0.5/0.5组氧化铝-羟基磷灰石材料与宿主骨已紧密结合无间隙存在,材料与骨质的界面呈现融合,与致密羟基磷灰石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放电等离子技术烧结的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实验依据.

  •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老化皮肤胶原蛋白代谢的作用

    作者:李卫;亓发芝;高成金

    目的:探讨哺乳动物细胞源性生长激素抗皮肤老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3/12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选择18~20月龄健康SD大鼠9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重组人生长激素0.08 U/kg组,重组人生长激素0.12 U/kg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30只.每组又分为用药前及用药后4,6,8,10,12周6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重组人生长激素0.08,0.12 U/kg组:0.02 U/mL重组人生长激素悬液分别行皮下注射0.08,0.12 U/kg,3次/周,共12周.生理盐水对照组:以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另选取10只2~3月龄正常SD大鼠为空白对照组.于各时间点切取大鼠背部标记区的皮肤组织,行Masson染色并测定皮肤胶原厚度,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皮肤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和Ⅱ型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纳入动物10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皮肤胶原厚度:重组人生长激素0.08 U/kg组注射8周胶原开始增厚,重组人生长激素0.12 U/kg组第6周胶原开始增厚,厚度明显大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为(787±18),(766±20),(649±50)μm,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重组人生长激素0.08,0.12 U/kg组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和Ⅱ型受体mRNA的表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以注射4周为例,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分别为0.321±0.011,0.534±0.013,0.000±0.000;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分别为0297±0.009,0.541±0.025,0.000±0.000,P<0.05).结论:重组人生长激素可上调皮肤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和Ⅱ型受体mRNA的表达,促进胶原增殖而发挥抗皮肤老化作用.

  • 大豆苷元对原代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大为;于红玉

    目的:了解大豆苷元对原代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钙含量及矿化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06在北京同仁医院检验科完成.选取出生24 h以内的SD大鼠30只,断颈处死,无菌取头盖骨,获取成骨细胞进行培养.分为对照组、大豆苷元10μmol/L组、大豆苷元5μmol/L组和大豆苷元1 μmol/L组.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对硝基苯磷酸盐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及茜素红染色方法观察大豆苷元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增殖、碱性磷酸酶表达、基质钙含量及矿化结节形成的影响.结果:①各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可增加吸光度值,刺激成骨细胞的增殖,其中大豆苷元10 μmol/L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大豆苷元10 μmol/L组为0.821 30±0.101 30,大豆苷元5 μmol/L组为0.663 70±0.047 49,大豆苷元1μmol/L组为0.677 50±0.053 92,对照组为0.662 50±0.073 82,P<0.005).②各浓度组大豆苷元作用于成骨细胞48 h,均可使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大豆苷元10 μmol/L组为1.109 17±0.341 90,大豆苷元5μmol/L组为0.974 33±0.332 67,大豆苷元1 μmol/L组为0.840 33±0.204 08,对照组为0.550 50±0.154 89,P<0.005或0.02);各浓度组大豆苷元作用于成骨细胞72 h,均可使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大豆苷元10 μmol/L组为1.046 67±0.122 17,大豆苷元5 μmol/L组为0.950 00±0.073 30,大豆苷元1 μmol/L组为1.077 00±0.147 04,对照组为0.818 67±0.078 29,P<0.005或0.02).③各浓度组大豆苷元处理细胞18 d,可增加细胞基质钙含量,其中大豆苷元5 μmol/L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大豆苷元10 μmol/L组(0.699 75±0.138 09)mg/L,大豆苷元5 μmol/L组(1.012 25±0.132 77)mg/L,大豆苷元1 μmol/L组(0.703 75±0.071 46)mg/L,对照组(0.600 00±0.104 94)mg/L,P<0.005].④大豆苷元1 μmol/L和5 μmol/L组处理细胞18 d,形成矿化结节数高于对照组[大豆苷元5 μmol/L组(182.7±30.1)个,大豆苷元1 μmol/L组(117.0±41.9)个,对照组(74.7±9.5)个,P<0.005].结论:大豆苷元具有刺激成骨细胞增殖,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细胞基质钙含量及矿化结节形成的数量的作用.

  • 转基因同种异体组织工程软骨修复兔膝关节全层缺损

    作者:宋之明;张绍坤;刘一;任琦;付长峰

    目的:观察转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同种异体组织工程软骨对兔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08在军事兽医研究所病毒室及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实验室完成.①取出生28 d新西兰白兔的关节软骨,采用机械分离及Ⅱ型胶原酶消化法获得分离的兔软骨细胞,用单层培养扩增.②用脂质体法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转染兔关节软骨细胞.③以经过转染的兔关节软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牛Ⅰ型胶原作为支架,体外构建转基因同种异体组织工程软骨.④5个月龄的新西兰白兔80只制备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分别移植入不同组别的移植物:空白对照组、单纯支架组、单纯软骨细胞附和支架组、经过转染的软骨细胞附和支架组、自体软骨移植组,分别于术后4,8,16,24周处死各组动物4只取材,观察兔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①G418培养液筛选结果:通过G418对于兔关节软骨细胞的小致死剂量的测定得出,G418对软骨细胞的小致死剂量为0.4g/L.转染后软骨细胞经0.4g/L G418筛选,2周后得到抗G418的阳性细胞克隆,而未转染细胞在含G418的培养液中逐渐全部死亡,初步证明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的转染成功.②原位杂交检测结果:转染软骨细胞胞浆中有氯化镍紫蓝色颗粒阳性杂交信号说明有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mRNA的表达;未转染细胞则未见阳性信号.③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在转染的软骨细胞胞浆中有棕黄色颗粒样阳性信号,说明有Ⅱ型胶原蛋白表达,证明稳定表达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转染软骨细胞保持Ⅱ型胶原的表达.④软骨缺损修复后的组织学评价结果:在试验所观察的24周内,软骨基本稳定,而且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组织工程软骨显示出强烈的软骨基质分泌能力.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的同种异体组织工程软骨对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软骨细胞附和支架组[空白对照组、单纯支架组、单纯软骨细胞附和支架组、经过转染的软骨细胞附和支架组、自体软骨移植组修复软骨的组织学评分:术后4周为(12.00±0.79),(11.00±0.81),(8.10±0.90),(5.80±1.03),(5.20±0.46)分;术后8周为(10.20± 0.96),(10.10±1.19),(7.10±1.34),(4.90±1.15),(4.00±0.58)分;术后16周为(8.00±1.24),(8.50±1.79),(5.20±1.88),(4.00±1.82),(2.00±1.96)分;术后24周为(7.00±0.90),(6.50±2.13),(4.30±2.00),(3.00±2.13),(1.20±0.78)分,P<0.05].结论: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转染兔关节软骨细胞后可以在细胞中表达,而且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的同种异体组织工程软骨对兔关节软骨全层缺损的修复效果明显.为进一步转基因组织工程软骨实验提供了依据.

  • 缺血预处理保护大鼠移植胰及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作者:刘小南;霍婷婷;王为忠;董光龙;张洪伟;陈冬利

    背景:胰腺移植过程中,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导致许多并发症,直接威胁着供胰和受体本身的存活,严重时可导致移植失败.缺血预处理可使靶器官在随后的缺血中得到保护,目前成为器官移植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移植胰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早期保护作用及其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麻醉科.材料:雄性SD大鼠70只(250~320g),3~6个月.方法:实验于2001-09/2004-04在西京医院胃肠外科实验室完成.正常大鼠6只为对照组,糖尿病大鼠模型成功24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缺血再灌注组6只和缺血预处理1次组6只(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1次)、缺血预处理2次组6只(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 2次)和缺血预处理3次组6只(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 3次),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预处理组均行单纯胰腺移植,24只SD大鼠为供体.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再灌注前、后血糖;再灌注后2 h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一氧化氮的含量、移植胰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髓过氧化物酶和丙二醛含量.②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移植胰组织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移植胰组织Bax和Bcl-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①各组大鼠再灌注前、后血糖变化: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预处理各组较再灌注前血糖下降;缺血预处理2次组血糖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1次组和缺血预处理3次组(P<0.05).②各组大鼠再灌注后2 h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缺血预处理各组较缺血再灌注组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低;缺血预处理2次组较缺血预处理1次组和缺血预处理3次组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低(P<0.05).③各组大鼠再灌注后血清一氧化氮的含量:缺血预处理各组较缺血再灌注组血清中一氧化氮含量高;缺血预处理2次组较缺血预处理1次组和缺血预处理3次组一氧化氮含量高(P<0.05).④各组大鼠再灌注后移植胰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缺血预处理各组较缺血再灌注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高;缺血预处理2次组较缺血预处理1次组和缺血预处理3次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高(P<0.05).⑤各组大鼠再灌注后移植胰组织中丙二醛和髓过氧化物酶含量:缺血预处理各组丙二醛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较缺血再灌注组低;缺血预处理2次组较缺血预处理1次组和缺血预处理3次组低.⑥各组大鼠移植胰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再灌注后缺血预处理各组较缺血再灌注组移植胰组织中凋亡指数值低;缺血预处理2次组显著低于较缺血预处理1次组和缺血预处理3次组(P<0.05).⑦各组大鼠移植胰组织Bax和Bcl-2蛋白表达情况:再灌注后缺血再灌注组胰组织Bax蛋白高表达,Bcl-2蛋白低表达,缺血预处理各组再灌注后移植胰组织Bax蛋白低表达,Bcl-2蛋白高表达,而缺血预处理2次组Bcl-2蛋白表达高,Bax蛋白表达低.结论: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移植胰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早期保护作用,可能与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增加内源性一氧化氮的合成、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和减轻多形核白细胞黏附与聚集有关;缺血预处理可以减少移植胰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凋亡,可能与减轻多形核白细胞黏附与聚集、减少氧自由基、上调Bcl-2蛋白和下调Bax蛋白有关;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 2次是佳的大鼠移植胰缺血预处理诱导办法.

  • 应用磁性吻合技术进行犬肝移植的大血管重建

    作者:史源;吕毅;蒋安;李泉源;李建辉;张吉成;孟珂伟;刘昌

    目的:改进经典式肝移植术中大腔静脉及门静脉重建方法,观察该方法对提高吻合速度与质量、缩短无肝期、减少无肝期对机体的严重影响及缩短手术时间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5-02/2006-03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动物外科完成.①32只杂种犬随机分为供受体各16只,进行经典式原位肝移植.②在不使用静脉转流的情况下,利用氧化钛涂层磁环进行大血管的快速重建,在供肝修整时选用相应口径的磁环将血管断端外翻套入磁环,然后荷包缝合固定.③在受体肝脏游离切除以后,将相应口径的磁环套入血管断端,使用尖镊子外翻固定.④检查血管方向,然后快速对合,开放血流.⑤如果发现吻合口扭曲,可以轻度旋转磁环进行调整,至佳位置.⑥观察受体总手术时间及肝上、肝下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吻合时间、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吻合口情况及肝移植术后存活情况.结果:预实验选用犬12只,正式实验20只,进入结果分析20只.①手术时间:受体犬总手术时间(3.24±0.49)h,其中无肝期(5.89±2.27)min,肝下下腔静脉吻合时间约(3.89±0.73)min.②血流动力学:受体犬在不使用静脉转流的情况下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不用升压药,平均补液(730.56±150.56)mL.③吻合口情况:血管吻合口通畅无狭窄,均无渗血,少数扭曲吻合口通过轻度旋转磁环予以纠正,术后均无血栓形成,术后27 d愈合良好.④术后存活情况:正式实验手术10例,存活9例.结论:使用磁环进行犬肝移植大血管重建,吻合过程简便,无肝期明显缩短.但是有异物存留体内的缺点,临床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作为曲安奈德控释载体的评价

    作者:赵东旭;封兴华;吴红;范黎;胡彬;梁志波

    目的:通过制备新型的曲安奈德缓释系统,对其形态、载药及体外释药性进行检测,评估应用生物可降解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作为曲安奈德控释载体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化学教研室完成.①以包封率为指标,应用单因素试验粗选制备工艺条件,再应用正交设计实验,通过选择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用量、曲安奈德用量、聚乙烯醇浓度等3个因素进行制备工艺优化.②以聚乙烯醇作为乳化剂,以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具有控制释放功能的负载曲安奈德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采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等对微球的理化特性及体外释药性质进行分析.结果:①曲安奈德微球及其冻干粉剂一般性质: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球体均匀度好,粒径分布范围较窄,平均粒径为(17.751±2.154)μm.冻干粉剂为白色疏松粉末,无塌陷或萎缩现象,加双蒸水后为白色乳状溶液,再分散性良好.②微球载药率与包封率测定情况:曲安奈德微球的载药率和包封率分别为(26.28±0.51)%和(66.73±1.24)%.③药物释放实验结果:微球体外释药规律符合Higuichi方程,28 d内无突释现象,28 d后其释放度达81.2%.结论:曲安奈德微球及其冻干粉剂制备工艺良好;微球中曲安奈德生物活性保存良好,体外具有明显缓释作用应用.这种新型药物控制释放系统在激素类药物给药途径中具有潜在价值.

  • 大鼠移植肾脏细胞凋亡通路与丙泊酚的影响

    作者:李锦;李树人

    背景: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病理生理改变,全麻药丙泊酚已证实有一定的抗缺氧损伤的作用,有关细胞凋亡通路方面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观察丙泊酚对肾移植大鼠肾脏局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以及对内源性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表达的干预,探讨丙泊酚是否具有保护肾脏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麻醉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麻醉科.材料:实验于2005-01/04在北京友谊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成年近交系Lewis雄性大鼠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8只)、单纯肾移植组(供体8只,受体8只)、肾移植+丙泊酚组(供体8只,受体8只).丙泊酚(意大利Astrazeneca公司,产品批号CG414).方法:①大鼠肾脏移植模型制作:单纯肾移植组供体大鼠麻醉后常规取肾,体外修复供体肾脏.受体大鼠以同法麻醉,切除受体的左侧肾脏,行异体原位肾移植术,供体在进行取肾前25 min单次静脉输入乳酸林格液1 mL/kg,受体在开放肾血管前15 min持续输注乳酸林格液2.5 mL/(kg·h).肾移植+丙泊酚组肾移植模型制作同单纯肾移植组,在对应时间点供体大鼠单次注射丙泊酚20 mg/kg,受体大鼠输注丙泊酚1 mg/(kg·min).假手术组不进行肾脏移植,造成左肾缺血,夹闭1 h后松钳使血流再灌注.②用多普勒血流超声仪进行血流动力学观察,置超声探头于检测的血管局部测定供肾在自体和异体血管再通后的肾静脉血流速度.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法观察内源性线粒体细胞凋亡通路中Bcl-2,Bax,Caspase 3以及细胞色素C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变化.②丙泊酚对大鼠移植肾脏细胞凋亡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①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单纯肾移植组、肾移植+丙泊酚组供肾在供体时肾静脉血流速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单纯肾移植组、肾移植+丙泊酚组供肾在受体时肾静脉血流速度均显著下降[(7.33±0.42),(5.79±0.38),(4.46±0.43)cm/s;P<0.05].②丙泊酚对大鼠移植肾脏细胞凋亡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单纯肾移植组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降低,而促凋亡蛋白Bax、细胞色素C以及Caspase 3表达增强.与单纯肾移植组比较,肾移植+丙泊酚组肾组织Bcl-2表达增强,同时Bax、细胞色素C以及Caspase 3的表达降低.结论:丙泊酚可降低大鼠移植肾脏的肾静脉血流速度,同时抑制大鼠移植肾脏的冷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的内源性线粒体细胞凋亡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可能具有肾保护作用.

  • 恒河猴体内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监测

    作者:王学明;裴国献;金丹;魏宽海;江汕;唐光辉

    目的:采用X线、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磁共振灌注成像三种不同方法监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情况,对比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实验于2005-05/08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选用13只成年雄性恒河猴的26条下肢,取1条下肢用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培养,其余25条下肢分为5组:β-磷酸三钙+骨髓基质干细胞+血管束组、β-磷酸三钙+血管束组、β-磷酸三钙+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单纯β-磷酸三钙组、空白对照组,5条/组.β-磷酸三钙直径12 mm,长度20 mm,横截面呈C型.血管束来源于恒河猴胫骨内侧皮下隐动脉分支,其外径约0.8~1.0 mm.②13只恒河猴麻醉后,取胫前直切口,沿胫前肌与胫骨间隙进入.于胫骨外侧放置7孔AO重建钛钢板,除第4孔外其余孔2.5 mm钻头钻孔,3.5 mm丝攻攻丝后钛螺钉固定.于钢板第3~5孔之间用线锯锯断胫骨,切除该段相应骨膜,造成2 cm的段缺性骨与骨膜缺损.然后根据动物分组填入各自相应材料,制备动物模型.③各组术后4,8,12周行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并计算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的大线性斜率(SSmax)及基线值(SIheseline),拍摄恒河猴胫骨X线片并计算其透光度,同时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并计算摄取比值.结果:实验选用13只成年雄性恒河猴的25条下肢,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术后骨缺损区X线检查结果:各组骨缺损区透光度随着术后周数的延长均呈现不同的下降趋势.与术后4周比较,术后8,12周β-磷酸三钙+骨髓基质于细胞+血管束组均明显下降(P=0.001);与术后8周比较,术后12周β-磷酸三钙+血管束组、β-磷酸三钙+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均明显下降(P=0.002,P=0.021).②各组术后骨缺损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结果:β-磷酸三钙+骨髓基质干细胞+血管束组、β-磷酸三钙+血管束组、β-磷酸三钙+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单纯β-磷酸三钙组感兴趣区同位素计数比值均为术后8周高,术后12周低.③各组术后骨缺损区磁共振灌注成像情况:术后4,8,12周β-磷酸三钙+骨髓基质干细胞+血管束组的SSmax值高,且术后8周与4周相比SSmax有较大幅度的提高(P=0.003).术后12周β-磷酸三钙+骨髓基质干细胞+血管束组5个样本的SSmax与同期X线透光度呈负相关(r=-1.0,P=0.000).结论: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的SSmax能够准确反映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情况,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具有无创、无辐射、高灵敏度和定量分析的优点.

  • 促肝细胞生长素对肺纤维化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其途径

    作者:周丹;吕福祯;陈英准

    目的:观察早期和晚期给予促肝细胞生长素对大鼠肺纤维化模型的干预作用,并分析其可能作用途径.方法:实验于2005-05/09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选择雄性Wistar大鼠8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博来霉素模型组、地塞米松治疗组及促肝细胞生长素早期治疗组每组各20只,促肝细胞生长素晚期治疗组5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大鼠均经气管内灌注博来霉素A5(5 mg/kg)生理盐水溶液0.2~0.3 mL,诱导肺纤维化.地塞米松治疗组和促肝细胞生长素早期治疗组于造模后第2天开始腹腔注射地塞米松3 mg/kg和促肝细胞生长素1 mg/kg,1次/d.正常对照组和博来霉素模型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气管内灌注后的第3,7,14,28天经麻醉腹主动脉放血法处死5只大鼠.促肝细胞生长素晚期治疗组于造模后第14天开始腹腔注射促肝细胞生长素1 mg/kg,1次/d,于造模后第28天经麻醉腹主动脉放血法处死5只大鼠.分离肺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蛋白在大鼠肺组织的表达水平.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胶原染色及测定肺组织羟脯氨酸浓度来评价治疗效果,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分为4级(1分:无肺泡炎或无纤维化;4分:重度肺泡炎或纤维化,受累面积>50%).结果:85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促肝细胞生长素早期治疗组造模后第7,28天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博来霉素模型组(P<0.05~0.01).②促肝细胞生长素早期治疗组造模后第28天肺纤维化评分显著低于博来霉素模型组(P<0.05).③促肝细胞生长素早期治疗组造模后第7,28天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博来霉素模型组(P<0.05).④促肝细胞生长素早期治疗组造模后第3,7,14天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博来霉素模型组(P<0.05);造模后第14,28天基质金属蛋白酶9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博来霉素模型组(P<0.05).⑤促肝细胞生长素早期治疗组和晚期治疗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和晚期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能减轻博来霉素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这种作用可能通过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蛋白的表达而实现.

  • 同种异体冻干辐照骨板覆盖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再狭窄:影像学评价

    作者:李进;唐欣;杨述华;李宝兴;许伟华;杨操;叶哲伟;孙世荃;张育敏;康悦

    背景:同种异体冻干辐照骨是一种较理想的骨缺损填充修复生物材料,是否可应用于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粘连.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板覆盖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再狭窄的作用.设计:病例随访凋查.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山西省医用组织库.对象:选择2003-03/2005-06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58例节段性腰椎管狭窄患者,男34例,女24例,年龄30~78岁.单纯腰椎管狭窄25例,合并腰椎间盘突出33例L4~536例,L5,S122例,所有患者年龄,性别,健康情况等无统计学差异.方法:对58例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狭窄患者行节段性全椎板切除,"H"形同种异体冻干辐照骨板覆盖.按照中华骨科学会腰椎手术疗效随访标准评价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观察植入骨板吸收状况及CT、MRI表现.主要观察指标: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腰椎管CT及MRI观察骨板吸收情况.结果:纳入58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术后半年随访21例,按照中华骨科学会腰椎手术疗效随访标准,其中优17例,良4例.术后1年随访23例,CT、MRI显示椎管明显扩大,骨板无倾斜、移位,脊髓无压迫;术后1.5年随访14例,CT显示椎管内容物形态良好,骨板两侧已与相邻接触骨组织融合,密度相等,无排异反应.结论:同种异体冻干辐照骨板是一种良好的硬膜外覆盖材料,术后1.5年病例影象学提示未发生硬膜外粘连,防止了椎管术后的再狭窄,可用于节段性椎板覆盖成型术.

  • 成牙本质细胞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的表达

    作者:姜永;肖明振;杨帆;何文喜;范晓敏

    目的:观察成牙本质细胞中是否表达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方法:实验于2005-02/04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内科实验室完成.①小鼠成牙本质样细胞系MDPC-23培养:细胞培养在含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α-MEM、青霉素100 IU/mL、链霉素100 mg/L和谷氨酰胺50 mg/L的完全培养液中,同时附加50 mg/L抗坏血酸.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一抗用1:100稀释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多克隆抗体,4℃湿盒过夜,后滴加二氨基联苯胺液显色.以磷酸盐缓冲液代替一抗设为阴性对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阳性表达细胞胞浆呈棕黄色.③免疫荧光染色:一抗用1:50稀释的羊抗小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多克隆抗体,4℃湿盒过夜后滴加按1:500稀释的FITC标记的兔抗羊二抗.阴性对照用磷酸盐缓冲液代替一抗进行染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阳性表达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发出绿色荧光.结果: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均表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在MDPC-23细胞浆呈阳性表达.结论:从蛋白水平证实了成牙本质样细胞MDPC-23表达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提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可能是影响成牙本质细胞分化的胞内信号转导分子.

  • 胰蛋白酶预消化后植块法分离培养人胚成骨细胞

    作者:马勇江;窦忠英;李玉谷;张媛

    目的:改良成骨细胞分离培养方法,为骨形成、骨代谢以及骨组织工程等基础研究提供种子细胞.方法:实验于2002-09/2005-09在陕西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①无菌条件下取五六个月龄流产胎儿颅盖骨(家属知情同意),去除骨膜及周围结缔组织,然后用2.5g/L胰蛋白酶消化20 min,终止消化后,去除骨缝组织,剪碎,将碎骨块接种于培养瓶中分离培养成骨细胞.②细胞纯化采用差速贴壁法.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人胚成骨细胞原代和传代培养的生长特征.③用碱性磷酸酶染色、钙结节茜素红染色等方法对所获得的成骨细胞进行鉴定.结果:①人胚成骨细胞原代和传代培养的生长特征:原代培养至第5天,骨块边缘出现零散的细胞,这些细胞的形态主要为梭形、三角形或多边形.原代培养第14天后,形成融合层,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方形紧密排列,叠层生长.传代细胞主要呈三角形或方形细胞,细胞排列无方向性,出现集落样生长趋势.②人胚成骨细胞的鉴定结果:90%以上分离获得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和钙结节染色均呈阳性.结论:采用酶消化后植块的改良植块培养法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成骨细胞,这些细胞具有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和功能,是一种较好的分离培养人胚成骨细胞的方法.

  • 人脐血细胞静脉输注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S-100蛋白的作用

    作者:周毅;王景周;姚国恩;朱敏

    目的:观察静脉输注人脐血细胞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行为学改善以及对血清脑特异性蛋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3/2005-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中心实验室完成.①选择2003-10/2004-12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妇产科住院的80例健康足月妊娠产妇,非高危妊娠,正常顺产,新生儿四肢活动良好,由产妇及家属填写知情同意书,用于脐血的采集.②选取清洁级11~13个月的老龄SD大鼠9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人脐血细胞治疗组,30只/组.③模型对照组、人脐血细胞治疗组大鼠以改良的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假手术组处理步骤相同,但不进行椎动脉烧灼和颈总动脉夹闭.人脐血细胞治疗组在造模后3 h内通过尾静脉注射给予人脐血细胞,浓度为3×109 L-1,注射500μL.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④各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后2,4,8周采用电脑控制穿梭箱系统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检测,10只/时相点.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S-100蛋白含量.结果:实验选取11~13月龄的SD大鼠9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前后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检测结果:造模前各组大鼠主动回避反应百分率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后2,4,8周,模型对照组、人脐血细胞治疗组主动回避反应百分率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但人脐血细胞治疗组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②造模后各组大鼠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检测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人脐血细胞治疗组术后2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显著降低(P<0.05),术后4,8周明显升高(P<0.05).③造模后各组大鼠血清S-100蛋白含量检测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人脐血细胞治疗组术后各时相点S-100蛋白血清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与假手术组基本相似(P>0.05).结论:静脉输注人脐血细胞可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行为学指标,提示人脐血细胞治疗对脑组织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亚群ZHJ-MAPCs特征表型及细胞遗传学分析

    作者:蒋泽生;高毅;慕宁

    目的:对经过CD45,血型糖蛋白-A免疫微磁珠体外负分选纯化并传代培养的ZHJ-MAPCs进行体外部分细胞学鉴定,了解其特异性标志物表达及增殖、传代过程中的遗传学稳定性.方法:实验于2004-01/12在珠江医院中心试验室完成.①原代冻存的ZHJ-MAPCs经复苏培养、传代.②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其进行CD29,CD44,CD34和HLA-DR流式细胞分析,以对照管作为空白定标,计算10 000个细胞,记录标本的阳性细胞百分率.③分别在传代至第6代和第13代时进行细胞核型分析了解细胞核型变化.④细胞计数及细胞活力检测方法:细胞数/mL=四个大方格总数/4×104×稀释倍数.细胞存活率=5g/L锥虫蓝染色阴性细胞/100个细胞/高倍镜×100.结果:①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ZHJ-MAPCs中CD29阳性表达细胞比率为99.2%,CD44阳性细胞比率为98.3%,CD34阳性细胞比率为1.2%,HLA-DR阳性细胞比率为5.3%.②细胞核型分析结果:ZHJ-MAPCs在增殖传代过程中表现出非正常二倍体特征,染色体干系数目在第6,13代均为55~58条,占80%,染色体数介于超二倍体和亚三倍体之间,镜下见细胞均发生染色体变异,且变异形态多样.结论:①ZHJ-MAPCs具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及较高的纯度.②ZHJ-MAPCs在增殖传代过程中表现出非正常二倍体特征,染色体数介于超二倍体和亚三倍体之间,染色体变异形态多样.

  • 人脐血有核细胞在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内的生存及其抗原表达

    作者:朱美玲;李艳;彭爱军;那晓东;雷俊霞;罗伟琼;邹翠贤;项鹏;张秀明;李树浓

    目的:观察人脐血有核细胞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内生存和抗原表达.方法:实验于2002-09/2004-03在深圳宝安血站干细胞研究实验室内完成.①实验中采用羟乙基淀粉沉淀法分离脐血有个核细胞.②5窝F344新生1 d龄大鼠共64只,同窝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不干预.模型组:结扎左颈动脉,吸入体积分数为0.08的低氧3 h制成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人脐血有核细胞组:造模后24 h定位注射人脐血有核细胞(1.0~2.0)×106.③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估移植后第42天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第10周麻醉状态下处死实验鼠,制作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人脐血有核细胞在脑内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64只大鼠,实验过程中死亡20只,正常组、模型组、脐血有核细胞组分别存活17,11,16只,进入结果分析.①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制作结果:模型组出现行为障碍,病理切片可见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吞噬、血管套、胶质细胞结节形成等典型缺氧缺血所致脑组织病理损伤.②第42天水迷宫试验显示:人脐血有核细胞组大鼠的空间识别和记忆能力明显尤于模型组(P<0.01),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③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间接免疫实验结果显示:人脐血细胞组,进针部位存在大量移植细胞,成团或散在分布,呈方向性向周围迁移;左侧大脑血管壁,可见大量细胞迁移环绕;所植入的细胞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率约为4.59%,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阳性表达率约为2.68%.结论:人脐血有核细胞在缺氧缺血脑损伤新生大鼠脑内可以部分存活,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抗原,并有效改善缺氧缺血性新生大鼠的功能缺陷.

  • 体外培养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向心肌样细胞的诱导分化

    作者:张卫泽;陈跃武;陈永清;哈小琴;马凌;秦勉;洪志斌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成人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探索其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的潜能,为心肌再生提供理想的自体干细胞来源.方法:实验于2005-01/12在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医学实验中心完成.取本院微创外科中心一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大网膜脂肪组织(取得家属同意并告知仅用作实验室研究).体外分离成人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并传代扩增培养.采用相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特点,四氮唑蓝比色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及CD44、CD34的表达,第4代细胞用5-氮胞苷诱导使其向心肌细胞分化,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心肌样细胞.结果:①分离培养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传代纯化后细胞形态呈均-梭形生长,电镜显示细胞较为幼稚,核大,核仁明显,常染色质多,异染色质少,细胞器结构及种类简单,以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为主.②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第1和2天为细胞生长潜伏期,第3天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第7天达顶点,群体细胞倍增时间为18~20 h.③流式细胞仪检测91.83%细胞CD44表达阳性、CD34阴性.④细胞周期分析显示76.2%细胞处于G0/G1期,S期细胞占8.7%,G2/M细胞占15.1%.⑤5-氮胞苷诱导后4周免疫细胞化学显示部分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阳性,表达率约为(29.0±1.2)%.结论:成人脂肪组织存在细胞活力旺盛的间充质干细胞且易于体外分离扩增,并在体外一定条件下具有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可望成为心肌再生医学理想的自体干细胞种子来源.

  • 第3~5周人胚肝的细胞特征和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

    作者:蒋吉英;李爱冬;姜红心;羊惠君;魏志新;李磊;王箐;于树娜

    背景:早期肝的发育与横隔间充质和原始心脏的发育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密切关系,来自原始心脏和横隔间充质的信号分子可诱导前肠内胚层细胞向肝细胞的特化,横隔间充质为肝芽的形成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并可促进其生长和分化.但这一诱导过程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目的:利用发育第3~5周人胚标本,选择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c-Met作为肝干细胞的标记物,观察早期人胚胎的发育及肝干细胞的形态特征,以明确肝干细胞的特征和影响其增殖、分化的因素,为肝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设计:开放性实验.单位:潍坊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4-09/2005-01在成都医学院科研中心完成.选择2个月内流产的新鲜人胚胎标本20例,20min内用40g/L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参照Jirasek的人胚发育分期标准,根据胚胎的长度、体节的数目及器官发育状况确定胚龄.方法:选择胚龄第3~5周的标本,SABC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多克隆抗肝细胞生长因子、c-Me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其受体、转化生长因子β1、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2抗体,单克隆抗增殖细胞核抗原、甲胎蛋白和细胞角蛋白19抗体,4℃孵育过夜,羊抗兔或羊抗鼠IgG及SABC液室温下分别孵育2 h,二氨基联苯胺显色.以磷酸盐缓冲液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拍照.主要观察指标:第3~5周人胚肝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及标记物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肝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其受体在第3~5周人胚肝、原始心脏及横隔间充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①第3~5周人胚肝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及标记物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第3周末肝芽形成,第4周肝芽的细胞伸入横隔间充质内形成肝索,构成肝索的细胞具有与第3周末相同的形态特点.第5周时这些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细胞体积有所增大,胞核嗜碱性稍减弱,胞质的嗜酸性增强,但细胞的形态仍均匀一致.第3~4周时肝索的细胞呈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反应阴性,5周时开始出现阳性反应,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少数细胞的胞质为弱阳性.第3~5周时多数肝索细胞都为甲胎蛋白和c-Met阳性,甲胎蛋白阳性细胞的免疫反应沉淀物在胞核、胞质及细胞膜中均存在;c-Met阳性反应主要分布于细胞核,胞质亦可见较弱的阳性反应.而这些细胞为细胞角蛋白19阴性.②肝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其受体在第3~5周人胚肝、原始心脏及横隔间充质细胞中的表达:发育第4周组成肝索的细胞表达c-Met,而不表达其他的因子或受体.第5周时,除了肝细胞生长因子以外的其他因子均在肝索细胞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2的免疫反应沉淀物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和细胞膜,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其受体的阳性反应在细胞核、细胞质以及细细胞膜均可见.第3~5周时,肝芽或肝索周围的心肌细胞和间充质细胞呈肝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免疫反应阳性,阳性信号主要聚集在细胞质,少数胞核亦有阳性.结论:①人胚胎发育的第3周末,前肠腹侧的部分内胚层细胞特化为肝干细胞.②发育第3~5周人胚肝的细胞为未分化的肝干细胞,若拟研究人胚肝干细胞,此时取材、并利用肝干细胞特异性的标记物,可得到具有双向分化潜能的肝干细胞.对于鼠胚肝干细胞的研究,也可利用人、鼠胚龄的对应关系,推算出其肝干细胞存在的时间、从而决定取材的时间点.③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转化生长因子β1等生长因子促进早期人胚肝的发育.

  • 人自体血清培养的鼻中隔软骨细胞

    作者:李景红;黄金中;程友;杜江;唐乔;秦贺

    目的:比较人自体血清和胎牛血清对人鼻中隔软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03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全军儿科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全血标本取自健康鼻中隔偏曲手术患者,男2例(分别为27岁和32岁),女1例(35岁),经患者知情同意.②自体血清的制备:抽取患者全血40 mL,室温静置1 h后,离心(1 000 r/min,30 min)后取上清约20 mL.③取手术患者的鼻中隔软骨分离软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设人自体血清组和胎牛血清组,分别加含体积分数为0.1的自体血清和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基,并进行传代培养.④取第3代软骨细胞接种于培养板上培养,设人自体血清组、胎牛血清组和对照组(无血清培养),分别于培养后的第1,2,3,4,5,6天行四甲基偶氮唑盐检测.⑤取第2,3,4,5,6代软骨细胞接种于养板上培养,设人自体血清组、胎牛血清组和对照组,行软骨基质蛋白多糖含量(35S-Na2SO4掺入量)测定.⑥取第2代软骨细胞,分别将人自体血清组和胎牛血清组的细胞接种于两个25 mL的培养瓶中培养至细胞传代老化,观察细胞表型.结果:①在体积分数为0.1的血清浓度下,人自体血清和胎牛血清对人鼻中隔软骨细胞增殖作用差异不明显(P>0.05).②人鼻中隔软骨细胞蛋白多糖合成量的比较显示两种血清对第2,3,4,5代软骨细胞软骨基质蛋白多糖的合成作用差异不明显(P>0.05),但在第6代,人自体血清组软骨细胞蛋白多糖合成量明显高于胎牛血清组(P<0.01).③胎牛血清人鼻中隔软骨细胞到第6代几乎所有细胞变为梭形,人自体血清培养的软骨细胞到第7代以后才绝大部分变为梭形细胞,初步证实了人自体血清在维持鼻中隔软骨细胞表型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结论:人自体血清能够有效地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和蛋白多糖合成同时维持细胞表型.

  • 切断周围神经后局部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及神经节内神经元的作用

    作者:宋金辉;祁文兵;王春生;时志斌;王坤正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切断后局部嗅鞘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及神经节内神经元的作用,为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1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55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25只、实验组25只、空白组5只.①对照组与实验组大鼠在坐骨切迹处游离坐骨神经的各分支,在远端切断,在半腱肌内侧肌膜上切口,将坐骨神经近断端的各游离分支包埋进肌肉,神经外膜与肌膜缝合固定,实验组在缝合口两侧2mm处肌肉中各注射1×109 L-1的嗅鞘细胞0.1 mL,对照组注射细胞培养液DMEM.空白组仅暴露坐骨神经而不进行切断.②术后1,2,3,7和14 d,分批处死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每次5只,空白组于14 d后处死,分别进行病理及TUNEL法观察神经元的改变.结果:实验共选用大鼠55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坐骨神经损伤后各组不同时间点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伤侧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变化:术后7,14 d,实验组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改变与对照组相似,但变性数目明显少于对照组,存活神经元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②坐骨神经切断后各组坐骨神经损伤侧前角运动神经元凋亡指数变化:在术后第3,7,14天,对照组明显多于实验组[(2.1±1.1)%,(1.2±0.8)%;(3.1±1.1)%,(1.4±0.6)%;(6.1±1.8)%,(4.1±1.3)%,P<0.05].③坐骨神经切断后各组坐骨神经损伤侧神经节神经元凋亡指数变化:7,14 d时,实验组的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凋亡阳性细胞要较对照组少[(2.1±0.32)%,(4.4±0.56)%;(4.3±1.8)%,(6.7±2.5)%,P<0.05].结论:在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及神经节内神经元有凋亡发生,嗅鞘细胞移植对神经元凋亡有保护作用.

  •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嗅鞘细胞移植后的短期随访及磁共振波谱评价

    作者:黄红云;谭可;陈琳;薛艳萍;王洪美;张健;张峰;刘彦钺;郗海涛

    目的:采用运动皮质及相关脑区的质子磁共振波谱检查,分析上运动神经元明显受累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嗅鞘细胞移植后质子谱变化.方法:于2004-12/2005-02在北京市石景山区西山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建研究所治疗的7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均符合El Escorial诊断标准.在嗅鞘细胞移植术前及术后2周检查其神经功能状态、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功能评分(分值越高神经功能越好)、肌电图和质子磁共振波谱.分别于大脑脚、内囊膝部、内囊后肢、放射冠和中央前回测量N-乙酰天冬氨酸/肌酐和胆碱复合物/肌酐比值.结果:7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嗅鞘细胞移植后2周2例患者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前29,30,术后34,30),肌电图波幅较术前明显升高.其余5例上述2项指标保持稳定.②7例患者N-乙酰天冬氨酸/肌酐和胆碱复合物/肌酐比值整体水平降低(波幅比值:1.624±0.347,1.531±0.193;1.030±0.269,0.919±0.115;曲线下面积:1.697±0.354,1.021±0.182;1.625±0.230,0.912±0.118),但2例改善的患者在其相应的解剖区域N-乙酰天冬氨酸/肌酐升高.结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N-乙酰天冬氨酸/肌酐和胆碱复合物/肌酐比值整体水平降低,可能是由于疾病的进展或穿刺操作的干扰有关.其中2例患者显示N-乙酰天冬氨酸/肌酐比值增高,而且与神经学检查发现相印证,并为肌电图检查所支持.

  • 兔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对缺血心肌修复重建及心功能的改善

    作者:宋晓蓉;翟志敏;章仁品;陈柯;胡闻;严中亚

    目的:观察兔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至缺血心肌后的修复重建能力,以及心功能的改善状况.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4在安徽省干细胞研究和治疗中心完成.①选取清洁级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2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心肌梗死模型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组,10只/组.②两组兔均于左心耳下缘结扎前降支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心电图出现S-T段弓背样抬高为结扎成功.③2周后于股骨处行骨髓穿刺取5 mL骨髓,分离纯化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将Dil标记的含2.5×107细胞数目的细胞悬液400μL注射至心肌梗死周边区域,心肌梗死模型组仅注射等量L-DMEM培养基.③两组分别于造模前、细胞移植前及细胞移植后2,4周行多普勒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短缩率,进行心功能评价.④细胞移植8周后处死全部动物,制备组织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移植细胞在梗死区的生长状况,镜下见有Dil标记阳性的细胞认为是存活的移植细胞.普通光学显微镜200倍视野下计数毛细血管数量.结果:骨髓单个核细胞组1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心肌梗死模型组因造模死亡4只,6只兔完成整个实验过程.①不同时相点心功能指标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两组造模前、细胞移植前、细胞移植后2周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短缩率均基本相似(P>0.05);移植后4周,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短缩率均明显高于心肌梗死模型组[(69.1±5.3)%,(62.4±7.8)%;(34.3±8.4)%,(27.2±5.3)%;P均<0.05].②骨髓单个核细胞在梗死心肌中的存活情况:荧光显微镜下,骨髓单个核细胞组梗死灶边缘有Dil标记的细胞存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il阳性细胞表达心肌细胞特异性标志α-sarcomeric actin.两组均未见炎性细胞浸润,但骨髓单个核细胞组新生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心肌梗死模型组[(38.5±2.0)mm-2,(21.4±3.9)mm-2,P<0.05].结论:兔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8周后存活于梗死心肌中,并表达心肌细胞特异性标志,移植后可明显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增加毛细血管密度,但短期内未减轻心室重构的进程.

  • 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炎症与骨髓干细胞归巢于缺血心肌的关系

    作者:杨春;蔡萍;邓争荣;蒋文慧;马爱群

    目的:分析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炎症与骨髓干细胞归巢于缺血心肌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5-05在西安交通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选取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128只,取8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剩余120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地塞米松干预组、假手术组,40只/组.②单纯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地塞米松干预组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在左前降支挂线不结扎,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手术.③单纯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地塞米松干预组、假手术组大鼠于造模前连续5 d皮下注射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0 μg/(kg·d).地塞米松干预组于造模后1 h一次性给予地塞米松500μg/kg肌注.④各组大鼠于造模后1,3,5,10 d免疫组化观察心肌组织中ckit阳性细胞数及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造模后28 d进行梗死灶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128只SD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28 d各组心肌梗死灶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单纯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心内膜下有完整的心肌结构,心肌细胞排列整齐,中层由从梗死区边缘伸向斑痕区的心肌组织和结缔组织组成;地塞米松干预组心内膜下仅有散在的心肌细胞,心内膜与心外膜之间的结缔组织稀薄,中层未见有心肌组织;假手术组心脏结构完整未见瘢痕组织.②术后不同时间点各组ckit多克隆抗体特异性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术后1,3,5 d各时相点,以单纯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ckit+细胞密度大,地塞米松干预组ckit+细胞明显受到抑制(P<0.01);术后10 d两组梗死区周边均未发现ckit+细胞.假手术组术后各时间点均未见ckit+细胞.③术后不同时间点各组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情况:地塞米松干预组术后1,3,5,10 d各时间点肿瘤坏死因子表达均显著低于单纯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P<0.01),而假手术组未发现有肿瘤坏死因子表达.结论:心肌损伤后的炎症反应是骨髓干细胞归巢的先决条件,炎症抑制后限制了骨髓干细胞归巢.提示骨髓干细胞归巢于缺血心肌是机体潜在的修复机能.

  • 烧伤血清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表达的动态影响

    作者:韩冰;付小兵;陈伟;周岗;孙同柱;白晓东

    目的:观察烧伤大鼠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6/2004-4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创伤修复重点实验室完成.①断头法处死Wistar大鼠,取股骨并暴露骨髓腔,用培养基冲洗骨髓腔,将骨髓细胞悬液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并接种于培养瓶,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用沸水烫伤的方法制作15%TBSAⅢ度烧伤模型.③烧伤3 d后经腹主动脉取烧伤大鼠血液,分离血清备用.④同样取正常大鼠血液,分离血清备用.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后分别用含有体积分数为0.1的正常大鼠血清(正常血清组)和烧伤后3 d大鼠血清(烧伤血清组)的F-12培养基培养24 h及72 h.⑥从处理过的间充质干细胞内提取RNA,反转录为cDNA并以cy3-dUTP和cy5-dUT进行标记为荧光探针.⑦以含有5705种基因的寡核苷酸微阵列检测两组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①烧伤血清处理不同时间后,两组间充质干细胞对比,均有不同数量的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差异.②烧伤血清处理24 h后,两组相比较有4条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差异.③烧伤血清处理72 h后,两组相比较有11条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差异.④两个时间点差异表达的基因无相同基因.结论:烧伤后大鼠血清刺激间充质干细胞,使其基因表达发生了改变,且随着烧伤血清处理时间的不同,差异表达的基因也发生动态变化.这种改变可能与间充质干细胞受到刺激后参与创面修复有关.

  • 具G418抗性NIH3T3细胞饲养层的制备

    作者:张梅英;李华;董婉维;杨葳;汪瑛;秦英;王禄增;王太一

    背景:建立具有抗药(新霉素或潮霉素)性的饲养层细胞是转染外源目的基因胚胎干细胞阳性克隆的筛选必备条件.建成的具有抗药性的NIH3T3细胞系可用于胚胎干细胞其他目的基因的筛选.目的:建立具有G418抗性的NIH3T3细胞系,用于转染pTet-on基因的胚胎干细胞阳性细胞克隆筛选的饲养层.设计:细胞培养观察及DNA检测.单位: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材料:NIH3T3细胞由中国医科大学细胞生物教研室惠赠,pWL/neo质粒为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金壮教授惠赠.G418、白血病抑制因子(胚胎干细胞GRO 106 U/mL)、DMEM为GIBCO BRL产品,丝裂霉素-C、DIG标记及检测试剂盒为Roche产品,脂质体为Invitrogen产品,均购自沈阳联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方法:①通过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含有neo基因的质粒pWL/neo导入NIH3T3细胞中.②将细胞传至25 mL培养瓶中,加入梯度浓度的G418继续培养,通过观察细胞生长及死亡情况测定G418对NIH3T3细胞小致死量.③将转染的细胞进行传代,挑取单个细胞的克隆至24孔培养板继续进行筛选扩增,选用正常的NIH3T3细胞加入相同剂量的G418的选择性培养基作为筛选的阴性对照.④采用较低的细胞密度铺板,加入含小致死量G418的DMEM培养基进行再次筛选;同时选用正常的NIH3T3细胞为对照,使用含有小致死量G418及未加G418的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采用光学显微镜对G418抗性NIH3T3细胞进行观察.⑤选用具有G418抗性的NIH3T3细胞和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分别作为饲养层细胞进行传代,采用光学显微镜对培养后胚胎干细胞-D3细胞进行观察,并制备细胞DNA,对其进行PCR和southern blot鉴定.主要观察指标:①G418对NIH3T3细胞小致死量的测定结果.②G418抗性NIH3T3细胞的筛选结果.③G418抗性NIH3T3细胞的生长观察结果.④胚胎干细胞-D3细胞生长观察结果及G418抗性NIH3T3细胞的鉴定.结果:①G418对NIH3T3细胞小致死量为500mg/L.②经过500mg/LG418压力筛选后,获得了抗G418细胞克隆.③抗性NIH3T3细胞的形态和生长速度与正常NIH3T3细胞没有差异.④饲养层培养的胚胎干细胞呈集落形状生长,边缘光滑,保持未分化的状态.用特异性核苷酸引物检测抗性细胞基因组DNA,可以扩增出对应的核苷酸片段,South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neo基因片段已整合入G418抗性NIH3T3细胞中.结论:成功地培育了G418抗性NIH3T3细胞,生长在G418抗性NIH3T3细胞饲养层上胚胎干细胞细胞基本保持正常胚胎干细胞细胞特征.

  • 几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特性的比较

    作者:夏冰;王捷;郭立达;詹纯列;肖育华;杨传红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可分化成多种非造血细胞系及寻踪损伤组织并进行修复,BMSC潜在的临床应用已被广泛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有待进一步探讨.目的:观察体外培养条件下几种不同种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学实验科.材料:实验于2004-06/2005-07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完成.选择30只体质量为(16.0±2.0)g,出生35~40 d的昆明小鼠;30只体质量为(160±20)g,出生约40 d的SD大鼠;8只体质量(2.0±0.2)kg,出生80~90 d的新西兰白兔.所有动物为清洁级,购自南方医科大学动物中心;10名健康志愿者的骨髓,所有健康志愿者年龄25~32岁,男女各半.方法:采用Caplan实验室建立的方法制备小鼠和大鼠BMSC,通过髂骨穿刺取得骨髓液分离兔和人的BMSC.光镜和电镜观察各种属BMSC形态,MTT法测各种属BMSC定生长曲线,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和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种属BMSC表面分子Stro-1的表达,并通过试剂盒检测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免疫组化检测骨钙素表达以及Von Kossa法显示钙盐沉积等手段评价BMSC对成骨诱导液(10 nmol/L地塞米松,10 mmol/L磷酸甘油和50mg/L抗坏血酸)反应性.成脂分化程度以含Oil Red-O-染色油滴的细胞百分数评估.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种属BMSC的生长形态和生长曲线.②各种属BMSC标志物Stro-1的表达.③对成骨诱导液的反应.结果:①光镜下观察的各种属BMSC生长形态明显不同,在成熟或老化阶段,小鼠细胞变扁平,呈不规则多角形,破碎时成点状沉积在瓶底;大鼠、家兔和人的细胞老化后体积明显增大,呈多边形,胞浆中出现空泡,呈棉絮状漂起、自瓶壁脱落.各种属BMSC多层重叠生长方式相同,均无接触抑制并分别含有两群细胞(一群可从单细胞长成克隆,迅速扩增;另一群零星散在分布,不进行增殖).电镜显示所有原代细胞均有微绒毛,根据超微结构可分为2个亚群:一群细胞富有细胞器,以常染色体为主;另一群细胞器少,且以异染色体为主.各种属BMSC生长曲线基本一致.②人原代贴壁细胞BMSC标志物Stro-1的阳性率为(91.4±8.3)%,小鼠为(83.5±6.2)%.③在成骨诱导液中,小鼠BMSC向脂肪细胞分化,家兔细胞死亡,大鼠和人细胞可被成功诱导为成骨细胞.BMSC在培养中有自发分化现象.结论:小鼠、大鼠、家兔和人BMSC可在体外被大量扩增,得到以低/未分化细胞为主的、不同分化程度细胞的混合物;不同种属BMSC在形态学和对同一诱导液的反应性上存在差异.

  • 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在成骨诱导剂条件下的成骨能力

    作者:马云胜;秦书俭;刘树辉;曹中伟;罗美

    目的:观察在有成骨诱导剂存在的条件下,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的能力.方法:实验于2005-07/12在锦州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取清洁级2月龄SD大鼠6只,无菌条件下取双侧股骨,制备单细胞悬液.采用贴壁培养与传代结合方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将2代细胞置于含有1×10-7 mol/L地塞米松、10 mol/L β-甘油磷酸钠、50 mg/L抗坏血酸成骨诱导剂的培养基中,培养21~30 d.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与诱导后细胞形态,描绘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并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和VON-KOSSA法检测成骨能力.结果: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髓基质干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在成骨诱导剂里细胞增殖变缓慢,呈长梭形、成纤维细胞样或不规则形.②细胞生长曲线:1~2 d为潜伏期,细胞增殖不明显;3 d后细胞增殖明显加快,进入对数生长期;6 d后增殖变慢为平台期.经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38 h.③细胞增殖周期检测结果:G0/G1期为(82.12±4.60)%,S期为(14.35±2.32)%,G2/M期为(0.87±0.30)%.④成骨能力检测结果: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率为86%,VON-KOSSA染色提示有钙结节形成.结论: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在有成骨诱导剂存在的情况下成骨能力较高.

  • 声学密度定量技术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组织特征

    作者:姜红菊;李润智;王营;朱靖;张梅;张运

    目的:应用声学密度定量技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织特征进行评价.方法:①选取2003-03/09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5例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另选取同时间段收治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7例作为稳定性心绞痛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仪器设备:荷兰菲利蒲SONOS-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周围血管高频探头频率4~10 MHz.③应用超声技术观察患者动脉内膜有无增厚及斑块部位、大小和回声特点.调整仪器进入AD状态,图像采集深度4 cm,总增益(信号放大)50 dB,侧向增益补偿置于50线,时间增益补偿置于50线,上述仪器条件设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不变.调整探头角度以获得理想的颈动脉二维图像,连续取样记录于光盘上.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同二维超声表现进行斑块分型,计算斑块低回声区所占斑块面积百分率.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1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同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图像平均强度值的比较:正常内膜图像平均强度为(39.05±7.09)dB,脂质型斑块为(33.5±4.6)dB,纤维型斑块为(44.38±3.14)dB,钙化型斑块为(56.77±4.94)dB.②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同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外膜的比值:正常内膜斑块与外膜比值为(64.87±10.02)%,脂质型斑块为(61.80±4.38)%,纤维型斑块为(78.36±7.86)%,钙化型斑块为(110.23±8.76)%,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两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斑块与外膜比值、低回声区所占斑块面积百分率的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74.29%,脂质性斑块发生率高(47.46%);稳定性心绞痛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88.9%,纤维型斑块发生率高(40%).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斑块与外膜比值显著低于稳定性心绞痛对照组[(71.18±12.53)%,(102.65±14.02)%,P<0.001],但低回声区所占斑块面积百分率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对照组[(65.76±11.38)%,(21.65±8.44)%,P<0.001].结论:声学密度定量技术可定量评估斑块组织特征,且颈动脉组织特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 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中髁突软骨表面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作者:龙洁;樊瑜波;田卫东;吴玲;郑晓辉

    目的:分析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中下颌骨牵张延长后髁突软骨表面的应力分布规律.方法:实验于2005-01/12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动物手术中心和四川大学生物力学工程实验室完成.对1只山羊右下颌骨行骨皮质切开术后进行牵张,每日加力4次,牵张频率为每6小时0.2 mm,每天共延长下颌骨0.8 mm,牵张速率为0.8 mm/d,连续加力12 d后固定牵张器进入牵张固定期,牵张完成后第4周处死动物,采用SIMENSSOMATOM 16型螺旋CT对其颅面骨行CT扫描后,将CT影像导入专用三维图像重建软件mimics进行三维模型的重建,并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Patran对所建下颌骨模型的颢下颌关节髁状突软骨表面的应力分布进行分析计算.结果:①术侧髁突软骨表面各部位的应力值远高于对侧[术侧范氏力(MPa)/对侧范氏力(MPa):髁突前内斜面为14.6/0.92,髁突前中斜面为2.3/0.17,髁突前外斜面为4.5/0.9,髁突横嵴内1/3为5.7/0.6,髁突横嵴中1/3为2.6/0.8,髁突横嵴外1/3为1.8/0.11,髁突后内斜面为1.7/1.1,髁突后中斜面为0.9/0.2,髁突后外斜面为1.4/0.3].②术侧髁突前斜面为主要受压区域,髁突横嵴区和髁突后斜面为主要受拉区域.③术侧髁突前后向观察,髁突前斜面的范氏力平均值大,髁突横嵴区域其次,髁突后斜面区域应力平均值低;从髁突内外向观察,髁突内侧的平均范氏力大于髁突中份和外侧.结论:下颌骨牵张成骨中由于牵张力的作用会导致术侧髁突软骨表面产生一定的应力,应力的产生可能导致关节结构改变.

  • 次声对雄性大鼠性行为的影响

    作者:庄志强;陈景藻;裴兆辉

    目的:观察次声暴露后雄性大鼠性行为的变化,检测血清睾酮和睾丸组织SF-1,StAR及P450scc mRNA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5-12在西京医院实验外科次声实验室完成.①选取清洁级SD成年雄性、雌性大鼠各72只,将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次声干预组(64只)和空白对照组(8只).次声干预组大鼠又按干预时间和强度分为8个亚组:次声干预1,7,14,21 d给予8 Hz、130 dB次声组;次声干预1,7,14,21 d给予8 Hz、90 dB次声组;8只/组.各组大鼠根据上述分组分别给予次声作用1,7,14,21 d,1次/d,2 h/次.空白对照组不予次声作用.②在进行交配实验前,对72只雌鼠进行激素预处理.分别于次声作用各时间点结束后30 min内,将每只雄性大鼠分别放入笼中5 min,令其适应环境.然后每笼投放1只预处理的雌鼠,记录40 min内雄鼠爬背潜伏期、爬背次数、射精潜伏期、射精次数.③次声干预1,7,14,21 d各时间点,上述指标观察结束后,检测血清睾酮浓度和类固醇合成因子1、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细胞色素P450胆固醇侧链裂解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实验选取清洁级SD成年雄、雌鼠各72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次声暴露对雄性大鼠性行为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强度为8 Hz、130 dB次声作用的大鼠,扑捉潜伏期和射精潜伏期明显增加(P<0.05),扑捉次数和射精次数显著减少(P<0.05),且随着作用时间增加,大鼠性行为减退加重;而强度为8 Hz、90 dB次声作用的大鼠,作用1 d和7 d时扑捉潜伏期和射精潜伏期增加(P<0.05),扑捉次数和射精次数减少(P<0.05);作用14 d和21 d时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②次声暴露对雄性大鼠血清睾酮水平的影响:强度为8 Hz、130dB次声作用的大鼠血清睾酮水平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强度为8 Hz、90 dB次声作用的大鼠血清睾酮水平随着时间的增加呈现先降低(1 d和7 d)而后又略有回升(14 d和21 d).③次声暴露对大鼠睾丸类固醇合成因子1、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细胞色素P450胆固醇侧链裂解酶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强度为8 Hz、130 dB次声作用的大鼠各指标表达水平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下降(P<0.05);强度为8 Hz、90 dB次声作用的大鼠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细胞色素P450胆固醇侧链裂解酶mRNA表达水平于1,7 d降低(P<0.05),而14,21 d略有回升(P>0.05),各时间点类固醇合成因子1 mRNA表达水平虽有波动,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随着8 Hz、130 dB次声作用时间的增加,大鼠性行为减退逐渐加重,具有时间累积效应特点;随着8 Hz、90 dB次声作用时间的增加,大鼠性行为先出现减退,随后出现一定程度的适应;睾丸组织类固醇合成因子1、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细胞色素P450胆固醇侧链裂解酶mRNA的表达和睾酮合成的变化与大鼠性行为改变平行.

    关键词: 声学 睾丸 性行为 动物
  • 颧骨三维牵张器的初步研制

    作者:王恩群;张凯;余方友

    背景:自从牵张成骨进入颌面外科以来,牵张器决定着牵张成骨的发展,突破直线牵张成骨的关键在于设计三维牵张器.目的:对颧骨外固定三维牵张器的设计和制作进行探讨.设计:研制一种新型外置式三维牵张器,进行羊颧骨三维牵张成骨实验.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材料:牵张器均为组织相容性好的生物材料钛制成,该牵张器包括支撑、牵张、变向3部分,另外,还有钛垫片、扳手、橡皮垫等配件.方法:10月龄羊,将离体羊头处理后制备离体羊颧骨标本,羊颧骨大体形状呈弧形,由一体四突构成,大体形状结构和骨连接与人颧骨相似.根据机械移动原理,设计两块可相对移动的支撑板,一定范围内在两个垂直方向任意移动,带动牵张杆改变牵张方向,进行三维牵张成骨,在离体羊颅骨模型上进行模拟牵张成骨.主要观察指标:在牵张杆的作用下,牵张板在三维方向移动以及牵张器整体稳定情况.结果:自行研制的三维缝牵张器重量30 g,牵张杆前后向移动2 cm左右,上下方向移动3.5 cm左右,向外移动3 cm左右,牵张控制准确,三维变向简便易行.结论:设计的外固定三维牵张器可以三维牵张,操作简便易行,控制准确.

  • 聚合度对核桩冠桩核联合体固位力的影响

    作者:周玭;陈新民;马砚南;杨艳

    背景:临床上通常采用桩核加金瓷冠的方式修复前牙残根,因牙冠的缺失,修复体的固位力主要由根桩提供,因此根桩所提供的固位力大小直接影响到远期修复效果.目的:分析不同聚合度铸造金属桩的固位力的变化,探讨桩聚合度对固位力的影响.设计:重复观察测量.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修复科.材料:实验于2005-05在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楼完成.制备标准尺寸的有机玻璃,模拟上中切牙牙根试件54个,分为桩道聚合度0°,3.93°,5.71°,7.48°,11.31°,14.71°组,9个/组.方法:①试件的制备:用数控精密机床分别进行聚合度为0°,3.93°,5.71°,7.48°,11.31°,14.71°的桩道预备.②黏接桩核的铸造:按临床操作制作桩核,确保试件与桩密合.在铸造金属核上磨一小洞,作为拉伸时拉钩穿过的位置.试件桩道、根面、铸造桩核用乙醇处理后吹干,磷酸锌水门汀黏固,黏固时加压直至黏接剂凝固.③桩固位力实验:将试件用生理盐水浸泡24 h后进行拉伸加载测试,加载速度10 mm/min,铸造桩核被拉出时的载荷即为桩核的固位力.④平面黏接力测试:制备有机玻璃圆柱,圆柱侧面上制备与中心长轴成0°,1.9°,3°,6°,9°,12°,15°斜面,制备矩形铜片.再铸造8个直径为8 mm、厚1mm的小圆片.按临床操作情况将圆柱斜面、铜片喷沙面、铸造圆片清洁吹干后磷酸锌水门汀黏固,浸泡于生理盐水中24 h后进行拉伸加载测试,加载速度10 mm/min,铜片或铸造圆片从圆柱上脱落时的载荷即为不同聚合度的黏接力.⑤摩擦力和约束力的计算:桩可近似看作圆台,轴面黏接面积按圆台侧面积公式计算,桩与牙根的牙合面黏接面积为牙根面面积与桩道底面积之和.固位力、摩阻力、单位面积黏接力、单位面积固位力、单位面积摩阻力对聚合度之间进行回归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聚合度的黏接力测定.②不同聚合度对桩的面积和黏接力的影响.③不同聚合度桩核的固位力和摩阻力测定.④单位面积黏接力、固位力、摩阻力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结果:①不同聚合度的黏接力测定:牙合面黏接强度为0.3090N/mm2.不同聚合度时的轴面黏接强度为0°时0.128 3 N/mm2,1.9°时0.108 7 N/mm2,3°时0.107 2 N/mm2,6°时0.084 9 N/mm2,9°时0.056 7 N/mm2,12°时0.046 3 N/mm2,15°时0.027 4 N/mm2.②不同聚合度对桩的面积和黏接力的影响:0°时总面积是108.047 mm2,总黏接力是19.041 N;14.71°时总面积是90.245 mm2,总黏接力是5.131 N.③不同聚合度桩核的固位力和摩阻力测定:0°时固位力为321.60 N,摩阻力为302.559 N,单位面积固位力为2.976 N/m一,单位面积摩阻力为3.885 N/mm2;14.71°时固位力为59.93 N,摩阻力为54.799 N,单位面积固位力为0.664 N/mm2,单位面积摩阻力为0.681 N/mm2.④单位面积黏接力、固位力、摩阻力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对单位面积黏接力、固位力和摩阻力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概率P<0.05,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桩固位力、摩阻力、磷酸锌黏接力随聚合度的增大而减小,因此若要获得较大的固位力,应尽可能减少桩的聚合度.

  • He-Ne激光和弱CO2激光照射加速骨折愈合的比较

    作者:滕坚;刘亚平;张游;周子亮;耿建华

    背景:弱激光的生物刺激作用已被许多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证实,其作用表现在促进组织修复、镇痛、抗炎等方面.目的:观察He-Ne激光和小剂量CO2激光照射对骨折愈合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承德医学院激光医学研究室.材料:选择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48只,体质量2.0~2.5 kg.方法:实验于1998/2003在承德医学院激光医学研究室完成.①将48只新西兰白兔左桡骨造成实验性骨折,将之分为3组,每组16只,其中一组为对照组,另外两组分别接受28 mW/cm2的He-Ne激光照射(He-Ne组)及150 mW/cm2的CO2激光照射(CO2组),1次/d,10 min/次,直接照射骨折部位.②骨折后15 d和30 d拍摄X射线片后分批处死动物.取出实验骨,对15 d的实验骨,测定骨痂中的钙与胶原含量.对35 d的实验骨,测定生物力学抗扭性能.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X射线片观察结果.②各组骨痂中胶原与钙的含量.③各组生物力学抗扭强度测试结果.结果:45只进入结果分析.①骨折后15 d,CO2组及He-Ne组的X射线片、骨痂中的胶原及钙含量均优于对照组,且CO2组骨痂中的胶原及钙含量高于He-Ne组[(341.9±30.1)比(302.1±28.7)mg/g,(197.1±19.7)比(156.5±17.6)mg/g,P<0.05].②骨折后35 d,CO2激光及He-Ne激光照射组的生物力学抗扭性能均优于对照组,两个照射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③两个时间得到的X射线片的结果显示CO2激光及He-Ne激光照射组均优于对照组,两个照射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CO2激光及He-Ne激光照射均促进了骨折愈合,且在骨折后15 d时,CO2激光照射的作用效果显著优于He-Ne激光照射,而在骨折后35 d时,从临床意义上讲,其差异无显著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7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z1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7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