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O-MAR技术在头颈CT检查中去除口腔内金属伪影的应用评估

    作者:温齐平;张滨;潘俊;樊文鑫;哈婷婷;常天静

    目的:探讨金属伪影去除技术(Orthopedic Metal Artifact Reduction,O-MAR)在头颈CT检查中去除口腔内金属伪影的效果。方法按照入选条件选取2014年1月~12月间在我院行头颈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同时口腔内含有钛金属补牙材料植入物的患者65例,扫描后对图像分别进行O-MAR技术重建(A组)与常规技术重建(B组)。以双侧咬肌作为感兴趣区(Region-of-Interest,ROI),比较两组ROI的CT值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SD值;图像质量评分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秩和检验和χ2检验。结果两位医师对两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同侧咬肌(z=-6.06,P<0.05);对侧咬肌(z=-4.7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评分结果A组平均分较B组高(χ2=34.0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图像测得的SD值结果:同侧咬肌(t=-9.34,P<0.05),对侧咬肌(t=-4.0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双侧咬肌测得的SD值结果(t=1.48,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B组双侧咬肌测得的SD值结果(t=5.3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O-MAR能有效减少高原子序数伪影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 颈动脉斑块检测对冠心病患者的评估价值

    作者:蔡婉津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疑诊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90例,并同时加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对照组44例,男27例,女17例,平均年龄56.8±8.9岁,冠状动脉病变组(CAD) 146例,男97例,女47例,平均年龄57.8±8.8岁,再根据冠状动脉病变中血管病变支数,把冠心病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一支病变组42例,二支病变组48例,三支病变组56例.有以下情况者除外:肝、肾功能不全、发热等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患者.结果: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值和斑块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增加.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对冠心病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忠祥

    目的:探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颈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3例颈动脉疾病的患者的检查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诊断颈动脉痛变147例(84.9%).结论:根据颈动脉疾病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谱勒超声上的特征性表现,可提高颈动脉疾病的诊断率,为临床诊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 健康体检人群血清胱抑素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作者:魏凡;吕海瑛;盖小荣;王振捷;乌正赉

    目的 探讨健康体检人群血清胱抑素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在北京协和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1741名健康体检者(男1193名、女548名)进行分析,排除高血压、糖尿病及肝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病患者.体检项目包括常规体格检查,血胱抑素C及其他生化指标检测,颈动脉彩色超声扫描等.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将体检者分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斑块形成组及颈动脉内膜正常组,用f检验分析两组血清胱抑素C等生化指标的差异.用Spearman相关分析各指标与颈动脉内膜增厚或斑块形成的关联性.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颈动脉增厚或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 颈动脉内膜增厚或斑块组的血清胱抑素C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5,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血清胱抑素C呈正相关(r =0.21,P <0.05),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胱抑素C增高并不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 健康体检人群血清胱抑素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尚不确定,作为其预测指标尚有待队列研究进一步观察.

  • 老年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云卿

    前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继心脏病和肿瘤之后人群三大死亡原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与否、严重程度、进展情况、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是否容易脱落成栓子等,在脑梗塞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目的探讨老年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脑梗塞组)和非脑梗塞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老年脑梗塞具有重要意义.

  • 60岁以上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霍颖超;王敏;彭泽艳;朱洁;周华东

    目的: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白质病变(WML)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4年3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459例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患者年龄均≥60岁,均行 MRI 及 CTA 检查。依据 MRI 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 WML 组和无WML 组,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组间对比;参照 NASCET 标准、依据 CTA 检查结果对患者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狭窄程度进行评估,并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与 WML 发生的关系。结果与无 WML 组(216例)相比,WML 组(243例)年龄较高,且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较高(P 值均<0.05)。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为 WML的危险因素(P 值均<0.05)。调整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程度和 WML 仍无明显相关性(P 值均>0.05)。颈动脉钙化斑块、脂质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在 WML 组和无 W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1,P >0.05)。调整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后,脂质斑块与 WML 正相关(P <0.05,OR =1.84,95% CI 1.47~2.98),混合斑块和 WML 无明显相关性(P >0.05,OR =1.97,95% CI 0.99~2.97)。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增加 WML 发生的风险。颈动脉狭窄程度与 WML 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性质与 WML 有相关性,脂质斑块是 WML 发生的危险因素。

  • 原发性高血压成人尿钠排泄量与颈动脉硬化及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关系

    作者:杨薪;钟向红;李斌;黄兆琦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成人尿钠排泄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关系.方法 选择成人原发性高血压117例,通过24 h尿钠排泄量测定钠盐摄入量,将入选人群分为低盐组(n=30),低中盐组(n=28),中高盐组(n=27),高盐组(n=32).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24h尿钠排泄量、年龄、性别、血压、脉率、BMI、胆固醇、三酰甘油、血糖对IMT值的影响.对MMP-9与尿钠排泄量及IM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IMT值,随24 h尿钠排泄量的增加而增高(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 h尿钠排泄量增高是IMT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回归系数0.021,P<0.05).MMP-9与尿钠排泄量存在正相关性(r=0.33,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高钠饮食可能有独立于血压之外的影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MMP-9的活性可能发挥了作用.

  • 超声造影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评价

    作者:张莹;黄品同;杨琰;孙海燕;王小同;李世岩;唐疾飞

    目的 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CEUS)定量分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的特点.方法 62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被分为脑梗死组(27例)和非梗死组(35例),运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颈动脉粥样斑块进行检测,应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进行在机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特点,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新生血管内的增强强度(IE)及增强密度(DE)明显高于非梗死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能客观地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总体增强情况.

  • Binswanger 病的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

    作者:李庆华;王玉敏;王成章;王春英;王菲

    目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Binswanger病(BD)患者颈动脉形态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观察了 48例BD患者和性别、年龄相匹配的48例健康对照组两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情况及收缩期峰速、舒张末流速。结果:BD组,颈动脉内径增宽、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厚,发现斑块32例,占66.7%,而对照组8例,占16.7%。同时发现,BD组颈总动脉收缩期峰速和舒张末流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BD病同颈部动脉硬化有关,其发生和脑部的低灌注有密切关系。

  • 自发性颈动脉内膜剥脱症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张帆;郜利会;郭贵军;徐国栋;孟庆溪

    目的探讨自发性颈动脉内膜剥脱症(SCAD)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SCAD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资料.结果血管超声检查显示颈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脑血管造影显示闭塞病变近端呈“火焰征”,狭窄病变内见内膜片游离.1例患者双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6例患者单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接受抗血小板治疗;2例颈动脉不完全闭塞者接受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均取得较满意效果.结论脑血管造影是诊断SCAD的金标准,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SCAD的有效方法.

  • CT评估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研究进展

    作者:黄琳

    颈动脉斑块,尤其颈部不稳定斑块,是引起急性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原因,故检出颈动脉斑块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至关重要.临床检测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学方法有超声、MSCT和MRI等,其中MSCT作为一种高效、可操作性强的检查方式值得推广.本文对CT评估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高血压病收缩压和舒张压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作者:李淑红;刘红英;李建春;王丽敏

    目的 观察老年男性高血压收缩压及舒张压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对220例老年男性高血压病患者根据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分为舒张压≤90 mm Hg而收缩压≥140、舒张压≥90 mm Hg而收缩压≤140 mm Hg和收缩压≥140 mm Hg且舒张压≥90 mm Hg三组,对入选患者测量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 随着收缩压增大,颈总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P均<0.01).结论 收缩压增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 颈动脉硬化与左心室肥厚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病程中的关系

    作者:梁旭;梁海南;黄璐璐;孙枫;黄志军;王增英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与高血压无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82例高血压无合并糖尿病患者和78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及心脏B超检查,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以及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将上述160例患者按颈动脉有无斑块重新分组,对两组间LVMI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高血压无糖尿病组比较,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P<0.05,IMT增厚,P<0.01,两组LVMI差异无显著性;根据颈动脉有无斑块重新分组,有斑块组LVMI较无斑块组增高,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时,可加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颈动脉斑块与左心室肥厚存在一定的关系.

  • 超声对颈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效果的评价

    作者:余虹;万青;石欣;关淑英

    本文16例为介入性支架置入及手术内膜环切治疗的颈内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观察其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对其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评定治疗效果,并追踪观察有无继发病变的发生.

  • 左侧颈总动脉先天性发育不良致闭塞合并颈内动脉狭窄、颈外动脉完全性反流超声表现1例

    作者:邹品飞;阮燕

    患者女,34岁.主因"长期言语不利、头晕,加重伴肢体活动障碍3天"就诊.超声检查采用Acuson Sequoia 512超声仪,15L8W宽频线阵探头(频率为8.0 MHz),CV Artery条件,检查时使探查条件、频率、取样框及取样容积的倾斜方向、角度的校正为44°,翻转等条件始终保持不变,采集双侧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 CCA)、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 ECA),发现:①左侧CCA、ICA血流频谱异常(提示左侧CCA起始段、ICA远端狭窄或闭塞的可能);②左侧ECA血流反向(ECA窃血表现);③右侧CCA、ICA流速较左侧增高(以ICA为著),左侧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VA)流速较右侧高(考虑代偿性表现);④双侧VA血流频谱示左侧VA峰值流速较右侧增高,双上肢动脉频谱未见异常.本院MRI示左侧CCA起始段血管管腔较细、ICA颅内段血管较右侧细.外院DSA示左侧CCA起始段管腔变细并闭塞,ICA颅内段管腔较对侧变细.手术证实为左侧CCA起始段先天性发育不良致闭塞.

  • 超声射频数据处理技术评估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病变

    作者:丹海俊;王燕;丹海永;李涛;胡兵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射频数据处理技术(RF-data)评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糖尿病(DM)、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合并糖尿病(ISH+DM)患者颈总动脉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应用价值. 方法 应用RF-data技术比较ISH、DM、ISH+DM组患者各23例与正常对照组23名颈总动脉的舒张期内径(Dd)、收缩期内径(Ds)、内中膜厚度(IMT)和颈总动脉扩张性(CD)、单点脉搏波传播速度(PWVβ)、僵硬度(β)的改变. 结果①Ds和Dd:ISH组与ISH+DM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SH与ISH+DM两组均明显高于DM组,ISH组、ISH+DM组和DM组三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②IMT:ISH+DM组显著高于ISH组和DM组,DM组显著高于ISH组,ISH组、ISH+DM组和DM组三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③CD: ISH+DM组显著低于ISH组、DM组, ISH组与D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SH组、ISH+ DM组和DM组三组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④PWVβ、β:ISH+DM组显著高于ISH组、DM组,ISH组与D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SH组、ISH+DM组和DM组三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结论 RF-data能够准确评估ISH、DM、ISH+DM患者颈总动脉结构和功能改变.DM、ISH患者颈总动脉IMT增厚,血管弹性减低;ISH+DM时,血管病变进一步加重.

  • 应用瞬时波强技术评价慢性肾衰竭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

    作者:周艳珂;袁建军;牛瑜琳

    目的 应用瞬时波强(WI)技术检测慢性肾衰竭(CRF)与原发性高血压(HTN)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 方法 用WI技术依次检查CRF组患者30例、HTN组患者30例及正常对照组35名;采集WI相关参数W2、NA、β、Ep、PWVβ、瞬时减速度波强(W2)、瞬时波强负向波面积(NA)、僵硬度(β)、压力应变弹性模量(Ep)、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W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WI)、顺应性(AC)、脉搏波反射增强(AI).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RF组W2、NA、β、Ep、PWVβ、PWVWI明显增高(P<0.05),AC、AI无明显差异(P>0.05);HTN组β、Ep、PWVβ、PWVWI明显增高(P<0.05),W2、NA、AC、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TN组比较,CRF组W2、NA、β、Ep、PWVβ、PWVWI明显增高(P<0.05),AC、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F患者血肌酐水平、患病年限与W2、NA、β、Ep、PWVβ、PWVWI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结论 应用WI技术能反映动脉早期血管壁弹性的变化.

  •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作者:钱俨;吴明烨;陈春怡;刘勇;胡燕萍;毛一歆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机制.方法 61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分为Ⅰ级、Ⅱ级、Ⅲ级三个亚组,同期非高血压病患者53例.对所有患者行血尿酸值测定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各组数据行统计分析.结果 血尿酸均值高血压病组为(339.3±121.3)μ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5.1±89.8)μmmol/L (P<0.05);高血压病Ⅲ级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Ⅰ级和Ⅱ级者(P<0.01).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高血压病组为52.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85%(P<0.05);高尿酸血症(HUA)检出率高血压病组为29.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32%(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与HUA检出率不同分级高血压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并发HUA患者超声检出颈动脉硬化率升高至61.11%,高于未并发HUA者的48.8%(P>0.05)和对照组单纯HUA的11.32%(P<0.05).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容易发生HUA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高血压病合并HUA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高.

  • 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的显像特征与血浆MPO浓度关系的研究

    作者:唐水娟;朱文晖;何炜;肖际东;周平

    目的 通过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实时超声造影的显像特征与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浓度的关系的研究,来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方法对7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73处斑块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其显像特征,将其分为造影增强组与非增强组,根据二维超声中斑块回声的特征将造影增强组分为软斑组和混合斑组,比较两组斑块内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血浆MPO浓度的差异,并分析其造影剂到达时间、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血管内造影剂到达时间、血管内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与血浆MPO浓度的相关性. 结果与混合斑组相比,软斑组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血浆MPO浓度均显著高于混合斑组 (P<0.01),并且斑块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与血浆MPO浓度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77. 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内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血浆MPO浓度均与斑块性质有关,提示其有助于全面评价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 超声造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影程度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作者:熊莉;邓又斌;毕小军;朱英;伍玉晗;赵策瑶;石珍;刘娅妮

    目的 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影程度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使用Sono Vue实时超声造影检查48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23例息急性脑血管病,25例无急性脑血管病,根据时间-强度曲线图分析得出粥样硬化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显影前强度比值(Post-PI/Pre-I)、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颈动脉管腔显影峰值强度比值(Post-PI/Post-PIC),并分析其预测患者发生急性脑血管病截断值以及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23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21例显影、无显影2例.25例无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粥样硬化斑块显影15例、无显影10例.两组患者粥样硬化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Post-PI)[(-51.2±2.8)dB对(-58.7±7.3)dB,P<0.053,粥样硬化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与显影前强度比值(Post-PI/Pre-I)(0.78±0.04对0.90士0.03,P<0.05),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与颈动脉管腔显影峰值强度比值(Post-PI/Post-PIC)(1.28±0.06对1.46±0.21,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以粥样硬化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与显影前强度比值(Post-PI/Pre-I)<0.82为截断值预测患者发生急性脑血管病敏感性为76.9%,特异性为64.1%,以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与颈动脉管腔显影峰值强度比值(Post-PI/Post-PIC)<1.35预测患者发生急性脑血管病敏感性为84.6%,特异性为60.4%.结论 超声造影能实时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显影情况,并与急性脑血管病发生有关联.

635 条记录 1/32 页 « 12345678...313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