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

    作者:游华斌;徐凤娟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16例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23个椎体进行椎体成形手术,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23个椎体均穿刺成功,每个椎体平均注入骨水泥5ml,有6个椎体发生轻度渗漏,未出现神经损伤症状,术后患者疼痛缓解明显,均恢复日常生活.结论: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治疗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止痛效果满意,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红卫;赵钢生;张西峰;黄洪斌;吴英勇

    目的:探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CPC)填充修复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骨缺损94例,男59例,女35例;年龄11~72岁,平均39.4岁.骨缺损部位:胸腰椎38例,跟骨25例,胫骨15例,股骨7例,肱骨近端3例,桡骨远端5例,近节指骨1例.骨缺损原因:骨折塌陷复位后骨缺损63例,骨髓炎20例,骨囊肿6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4例,内生软骨瘤1例.骨缺损范围为1 cm×1 cm~4 cm×20 cm,用CPC填充修复,CPC充填量为3~42 g,其中单纯CPC填充修复74例(胸腰椎骨折行椎体成形38例,骨折复位后空腔充填25例,良性骨肿瘤病灶刮除后充填11例),载药CPC填充修复骨髓炎20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48个月,平均29.6个月.全部患者术后未见过敏或毒性反应,无皮疹或高热,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均正常,切口无瘙痒感.随访时X线片显示,植入CPC与宿主骨接触紧密,界面处未见间隙存在,骨缺损处的解剖形状完全或大部分恢复,未见脱落现象,随访时部分患者CPC部分降解成骨.9例发生术后伤口渗出,为淡黄色清亮稀薄分泌物,细菌培养阴性,经换药后伤口愈合良好.结论:CPC填充修复骨缺损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理想的骨替代品,载药CPC是治疗骨髓炎的理想方法.

  • 纳米磷酸钙陶瓷人工骨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孙勇;肖建德;熊建义;刘健全

    目的:探讨纳米磷酸钙陶瓷人工骨移植治疗骨缺损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3月至2007年11月应用纳米陶瓷人工骨治疗四肢骨缺损病例32例(人工骨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17~63岁,平均31.4岁.同期骨折内固定患者36例(内固定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16~65岁,平均32.6岁.两组患者于术后第1、2周及第1、3、6个月检测外周静脉血中Ca、P、B-ALP、IgG、IgA、IgM、CIC、C3、SL-2R 及CD4+/CD8+的比值.并随访用Enneking标准评价肢体功能.结果:两组患者伤口术后均顺利愈合,各项免疫学检查无明显差异(P>0.05),均未引起血清中钙和磷的明显增高,术后两组B-ALP均升高,3~6个月后内固定组恢复至正常水平,人工骨组仍维持较高水平.随访9~24个月,平均15个月,两组患者均获得了较好的肢体功能,Enneking评价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所用纳米陶瓷人工骨无免疫原性,未引起排斥反应,不影响血液中钙、磷水平,并有一定的成骨活性,临床用以修复腔隙性骨缺损效果肯定.

  • 载药磷酸钙人工骨治疗慢性骨髓炎

    作者:沈万祥;孙伟方;王路;何余庆;赵嘉懿

    随着抗生素的应用及外科技术的进步,慢性骨髓炎发病率已明显下降,然而,慢性骨髓炎的治疗问题仍然具有挑战性.我们自2001年9月-2003年2月,采用载万古霉素的磷酸钙人工骨治疗慢性骨髓炎11例,随访1~2.5年,平均1.6年,结果显示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一体化灌注法体外构建活化人工骨的优化研究

    作者:王林;马真胜;雷伟;胡蕴玉;王臻;冯亚非;张扬;裴国献

    目的 探讨人胚成骨细胞在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支架内灌注性接种及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对一体化灌注法体外构建活化人工骨进行优化研究.方法 应用自行设计的灌注式生物反应器进行多孔β-TCP支架内人胚成骨细胞的一体化灌注性接种和培养,以静态接种为对照.通过细胞活力(MTT法)测定、活细胞接种率、组织形态学观察和计量学分析等分别检测细胞接种时间、接种密度、灌注速率等因素对支架内细胞黏附和生长的作用.结果 细胞灌注接种效果优于静态接种;灌注接种-灌注培养法细胞生长及分布优于静态接种-灌注培养法.接种时间、接种密度、灌注速率等因素均显著影响细胞接种及培养效果.灌注法构建活化人工骨的优条件:接种时间12h~24h,接种密度2×105/ml~5×105/ml,灌注接种速率1 ml/min,灌注培养速率0.5 ml/min~2ml/min(灌注初期24 h)及2 ml/min(灌注24 h后).结论 一体化灌注法利于多孔β-TCP支架内人胚成骨细胞的黏附和生长.接种时间、接种密度、灌注速率等因素均影响活化人工骨体外构建效果,对其进行优化有助于人工骨移植物的临床转化和推广应用.

  • 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缓释氟尿嘧啶治疗椎体转移瘤

    作者:陆骊工;黄国敏;胡宝山;李勇;邵培坚

    目的 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缓释氟尿嘧啶治疗椎体转移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椎体转移瘤患者共72例.其中PVP+缓释氟尿嘧啶组37例,单纯PVP 35例,通过临床症状、生存分析及影像学评估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PVP+缓释氟尿嘧啶组椎体肿瘤局部控制率67.6%(25,37),疼痛缓解率达89.2%(33,37);单纯PVP组椎体肿瘤局部控制率42.9%(15,35),疼痛缓解率85.7%(30/35),两组间局部肿瘤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两组病例的生活质量、疼痛缓解及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24、0.462和0.498).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缓释氟尿嘧啶治疗椎体转移瘤是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可明显缓解晚期恶性肿瘤椎体转移带来的剧烈疼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并对椎体转移病灶具有一定控制作用.

  • 多孔复合材料PHBV-SGBG的体外细胞相容性和体内成骨性

    作者:唐倩;陈建洪;吴坚;王萍;彭助力;梁焕友;陈晓峰;吴刚

    目的 研究新型复合材料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共聚物-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PHBV-SGBG)对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相容性,并建立动物骨缺损模型,探讨PHBV-SGBG的体内成骨效能.方法 采用MTT法和直接接触法检测复合材料PHBV-SGBG的细胞相容性.制备犬胫骨骨缺损模型,实验组在骨缺损区植入PHBV-SGBG材料,对照组不作处理,分别于术后2、4、8、12周取材,扫描电镜和X线能谱分析观察该材料的体内成骨效能.结果 复合材料PHBV-SGBG的细胞毒性分级在0~1之间,骨髓基质细胞可紧密附着于材料表面,黏附、生长、增殖,并有突起向材料的连通微孔内伸展.实验组术后2周已有明显新骨生成,术后4周时Ca/P元素比值(1.086±0.034),对照组为(0.793±0.053),术后12周时骨缺损区充填新生的成熟骨组织,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显示实验组Ca峰值逐渐升高:12周时Ca/P元素比值(1.603±0.067),优于对照组(11456±0.036)(P<0.05).结论 复合材料PHBV-SGBG无细胞毒性,具有很好的骨传导性和骨再生能力,有望成为新型的骨组织工程材料.

  • 多层螺旋CT评价脊柱融合模型成骨过程的研究

    作者:张森;杜湘珂;张健

    目的 分析自体骨成骨与硫酸钙成骨的CT表现,结合同期病理学结果,探讨影像改变的病理机制.材料与方法 20只健康家兔建立腰椎融合模型,一侧植入医用硫酸钙,对侧植入自体髂骨.于术后3、6、12周行手术部位多层螺旋CT (MSCT)检查,观察植入物与自体骨融合状况.于术后12周,根据CT表现计算植骨融合率及MSCT评估腰椎融合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术后3、6周各随机处死1只家兔,获得同期病理对照,术后12周处死剩余18只家兔,获得终时间点病理对照.结果 MSCT评估硫酸钙植骨一侧腰椎融合的敏感度、特异度均为100.0%,自体髂骨植骨侧分别为94.1%和100.0%.术后12周,硫酸钙植骨一侧融合率为88.9% (n=16),PPV为94.1%,NPV为100.0%;自体髂骨植骨一侧融合率为94.4% (n=17),PPV为100.0%,NPV为50.0%,两侧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能够有效评价脊柱融合术后骨移植材料的成骨表现.

  • 两种骨替代材料复合用于上颌前牙拔牙位点即刻保存的可行性

    作者:王艳;李淑慧;尼加提·吐尔逊;张晓倩;吴佩玲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复合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HA)对上颌前牙拔牙位点保存的修复效果。方法 Beagle犬6只,随机分成三组,拔除上颌左右第二切牙后,A组植入PRF+CHA,B组植入CHA,C组为空白对照,4周、12周分别处死3只犬,取上颌前牙区牙槽骨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形态学测量,组织学观察,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测量骨密度来评价拔牙窝的愈合情况。结果游标卡尺测量:统计学分析所有时间点上三组唇舌侧牙槽嵴宽度差值存在差异,且A组差值小(P<0.05);大体观察:4周与12周时拔牙窝唇侧骨吸收程度A组<B组<C组,12周A组牙槽嵴丰满度优于B组和C组;CT值显示不同愈合时期A组拔牙创CT差值均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A组拔牙窝内新生骨组织数量质量均好于B组和C组,12周A组新生骨排列较B组、C组规则,成骨情况明显优于B组、C组。结论 PRF+CHA应用于上颌前牙位点保存中可以减缓牙槽嵴吸收,促进组织修复,达到拔牙位点保存的目的。

  • 生物玻璃结合自体红骨髓复合移植的实验研究

    作者:田鸿来

    目的研究生物玻璃结合自体红骨髓复合移植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对于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情况.方法应用影像学观察、病理切片组织学观察、多媒体彩色病理分析系统监测成骨细胞活性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影像学方面,自体红骨髓结合人工骨组术后3周即可见可能的骨连接迹象,术后1.5个月可见植入物与骨的确实性结合迹象.在组织学方面,自体红骨髓结合人工骨组可明显促进成软骨细胞和骨祖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分化,在骨小梁的重建及钙质沉积方面明显优于单独自体红骨髓或人工骨移植.多媒体彩色病理分析活动性成骨细胞表面长(AOS)亦可得出相同结果.结论生物玻璃结合自体红骨髓复合移植结合了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的共同优点,对于骨缺损的修复有明显的作用,在骨延迟愈合、骨肿瘤缺损充填及人工假体固定等临床应用方面有广阔的前景.

  • 三种植骨材料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李忠海;刘谟震;赵彦涛;衷鸿宾;李利;侯树勋;张海龙;侯铁胜

    目的 观察 3 种不同植骨材料在腰椎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3 年 9 月至 2016 年 12 月收治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 97 例,其中腰椎管狭窄症 43 例,腰椎滑脱症 22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 32 例;男 51 例,女 42 例;年龄 39~70 岁,平均 52.4 岁.病变节段:L3~415 例,L4~552 例,L5~S130 例.手术方法均采用后路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根据椎间植骨材料不同,分为同种异体冷冻干燥骨组 ( A 组 )、自体骨组 ( B 组 ) 和脱钙骨基质 ( 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 ) 组 ( C 组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前、术后随访均应用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并行 X 线及 CT 检查评估植骨融合率、融合时间、椎间高度( disc height index,DHI )、内固定失败率.结果 三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A 组 39 例获随访,随访时间 12~48 个月;B 组 31 例获随访,随访时间 13~49 个月;C 组 27 例获随访,随访时间 10~18 个月.A 组术后 3 例切口渗液,其余患者切口均 I 期愈合;B 组和 C 组无感染发生,切口均I 期愈合.A 组植骨融合时间为 ( 15.8±4.3 ) 个月,4 例 ( 11.8% ) 出现植骨不融合,其中断钉 2 例.在植骨融合率、融合时间、椎间高度丢失、内固定失败率方面,A 组差于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B 组和C 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 96.2% 和 92.0%,融合时间分别为 ( 12.7±4.8 ) 个月和 ( 13.5±4.5 ) 个月,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结论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中使用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率低,且内固定失败发生率较高;自体骨与 DBM 植骨融合率高,内固定失败发生率小.应用 DBM 是一种安全、有效地促进腰椎椎间融合的方法.

  •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修复肢体良性骨缺损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斌;段宏;杨红胜;邹昌;李鸿;严永刚;屠重棋

    目的 初步评估和分析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 (nano-hydroxyapatite polyamide 66,n-HA/PA66)修复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1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n-HA/PA66骨填充材料修复114例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肿瘤刮除、灭活及人工骨植入70例,28例加用内固定,16例加用异体骨板和内固定.结果 除10例失随访外,10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3个月,平均8.2个月.伤口均I/甲愈合,无1例发生切口感染、非特异炎症反应和排斥反应;术前、术后的血常规、免疫、肝、肾功能检查均无明显异常.X线和CT检查示:术后1个月,病灶区密度逐渐升高,可见植骨周围与自体骨结合处模糊,少量新生骨痂形成;术后3个月,病灶区从颗粒植骨周围间隙开始向中心融合成片,更多新生骨痂影融合;术后6个月,病灶区密度明显升高,病灶区大量新生骨痂形成.骨愈合时间为术后2-6个月,3个月时植骨愈合率65%,6个月为96.2%.结论 n-HA/PA66骨填充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良好,无明显排斥反应和非特异炎症反应,修复囊性良性骨肿瘤和瘤样病变效果良好.

  • 小关节假体新型聚乳酸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作者:杨萃;王玉光;杨永超;陆芸

    目的:评价聚乳酸( PLA)-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磷酰胆碱新型复合材料( MPC)活性界面的力学性能,初步探索其作为骨替代材料的可行性。方法材料、表征分析:实验材料经过表面修饰后,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对材料进行鉴定分析。力学分析:电子万能试验机检测材料抗压、抗弯性能;用M-200摩擦磨损测试仪对材料进行摩擦磨损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测量样品的表面形态,对样品磨损前后分别进行扫描。结果材料表征:X射线光电子能谱显示目的材料PLA-MPC的表面成分为修饰材料MPC。与PLA材料相比,PLA-MPC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抗压缩、抗弯曲性能,大抗压及抗弯力量平均是190.89、96.3 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的磨损条件下,PLA-MPC复合材料在0~10 min,磨损体积更少,与PLA材料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相同的摩擦条件下,PLA-MPC复合材料在0~5 min,摩擦系数更小,与PLA材料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 PLA-MPC复合材料磨损后的表面粗糙程度小于PLA材料的表面。结论通过“钝化”表面PLA-MPC聚合物,改变了PLA材料的表面结构。微观结构的变化,改变了材料整体力学及生物特性。 PLA-MPC复合材料比PLA材料具备更加优异的抗压抗弯曲和耐磨性等力学性能。

  • 新型碳化硅-碳复合材料用于人工小关节假体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永超;谈清;杨萃;陆芸

    目的:通过对新型碳化硅-碳( C/C-SiC)复合材料进行生物相容性的相关研究,论证其作为人工小关节假体替代材料上的可行性。方法将灭菌处理后的C/C-SiC 复合材料制成表面积与浸提介质体积比率分别为1 cm2/ml、3 cm2/ml、5 cm2/ml的C/C-SiC复合材料浸提液作为实验组,观察小鼠成纤维细胞(3T3)在其中的的生长状态,并测定各自吸光度(A值),评定其细胞毒性情况。按50 ml/kg的比重每隔24 h分别腹腔注射3 cm2/ml的浸提液、环磷酰胺溶液及生理盐水,毒染4次后取股骨骨髓液,制得涂片,观察含有微核的嗜多染红细胞,分析其遗传毒性情况。沿兔耳缘静脉取8 ml新鲜兔血,抗凝处理后水浴1 h,观察并计算溶血率,判定其是否发生溶血反应。将白化豚鼠背部除毛,在其除毛区上半部分别敷盖C/C-SiC材料表面积与浸提介质体积比为3 cm2/ml、5%甲醛(阳性对照组)和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的纱布6 h,重复3周后去除,14 d后再于除毛区下半部敷盖三种材料,观察24、48 h的皮肤情况并分级。结果生物毒性方面,实验组中细胞生长情况良好,形态正常,且随时间延长细胞数量逐渐增加。遗传毒性方面,骨髓液中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数逐渐增加,与生理盐水组无统计学差异( P >0.05)。溶血反应中,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与阳性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 <0.05)。致敏试验中,实验组仅1例在24 h内呈现1级反应,且在48 h内消失。结论 C/C-SiC复合材料无细胞毒性及细胞遗传毒性,无致敏反应及溶血反应,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替代传统的C/C材料成为人工小关节假体的理想材质。

  • 一种新型生物活性人工骨的制备及成骨活性的研究

    作者:孙明林;胡蕴玉;吕荣;李涤尘

    目的研制CPC/BMP复合人工骨,检测其成骨活性. 方法制备CPC/BMP及CPC骨块,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面结构.用小鼠肌袋植入实验观察材料的成骨活性. 结果 BMP在CPC中呈微球状均匀分布.CPC植入小鼠肌袋内不能诱导成骨,CPC/BMP植入后1周有软骨细胞出现,2周有编织骨,4周以后小梁骨生成,16周出现成熟的板层骨.同时材料出现降解迹象.有机质含量、碱性磷酸酶浓度在CPC/BMP组出现升高,扫描电镜结果同样证实有新骨形成. 结论 CPC/BMP生物活性人工骨可异位诱导成骨,可望成为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 组织工程化人工肋骨三维支架材料的比较及生物学评价

    作者:唐华;徐志飞;秦雄;刘昌胜;赵学维

    目的 通过生物学评价考察多孔磷酸钙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HA)两种组织工程化人工肋骨材料的安全性,并筛选出较为合适的材料.方法 利用两种材料的浸提液进行热源试验、溶血试验、急性伞身毒性试验等生物学评价.利用micro-CT进行材料孔隙率和HA含量的测定,并将两种材料分别与猪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培养,观察其接种后连续6 d细胞的生长情况和4、12、24 h细胞黏附情况.结果 两种材料均无急性全身毒性反应、溶血和热源作用.micro-CT结果显示,多孔磷酸钙较PLGA/HA有更高的HA含量(P≤0.05),与人松质骨接近,并且孔径大小均衡,互相连通.细胞增殖试验显示,多孔磷酸钙组细胞较PLGA/HA组生长明显快(P≤0.05).黏附试验显示,细胞对于两种材料的黏附率都不足50%,但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多孔磷酸钙和PLGA/HA对机体毒性较小,安全可靠;作为组织工程化人工肋骨的支架来说多孔磷酸钙比PLGA/HA更为合适.

  • 组织工程化人工胸骨支架材料的制备及生物学评价

    作者:季明明;唐华;徐志飞

    目的 通过生物学评价探讨不同比例聚己内酯/天然骨粉( polycaprolactone/bone powder,PCL/BP)作为组织工程化人工胸骨材料的安全性.方法 将聚己内酯(PCL)与天然骨粉(BP)分别以8∶2及6∶4混合成备用材料,并利用材料的浸提液进行热源、溶血、急性全身毒性等生物学实验,同时将受试材料分别与骨髓基质于细胞进行培养,观察其接种后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 受试材料均无急性全身毒性反应、溶血和热源反应.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经材料浸提液处理后形态良好,增殖旺盛.细胞增殖试验显示,受试材料组细胞生长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PCL/BP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同比例的PCL/BP不影响其生物安全性.

  • 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进展

    作者:袁歆;张其清

    软骨损伤和缺失后,软骨组织的自身修复能力极其有限,因此缺损往往不能自行修复,其修复和功能重建是修复重建外科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现代外科的发展已使人类修复缺损软骨成为可能,目前临床上的修复方法主要包括植入自体生物移植物和植入软骨代用品.植入自体生物移植物,如骨膜、软骨膜、韧带、软骨等,不仅来源非常有限,而且会造成供区的畸形和瘢痕;软骨代用品,如冻干的同种异体软骨、人工合成材料等.植入后易引起排斥反应和感染,无法取得良好的术后疗效.

  • 肢体骨中段转移癌瘤段切除髓内针内固定骨水泥成型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孙平;邢浩;郑科;商冠宁;王玉名;王巍

    为了介绍一种治疗肢体中段骨转移癌的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瘤段切除髓内针内固定骨水泥成型术治疗中段肢体骨转移癌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29例患者获得持续随访,中位生存期9.8个月,术后无肿瘤局部复发和髓内针弯曲和折断.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应用瘤段切除髓内针内固定骨水泥成型术可以明显改善肢体转移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手术简单便于操作,付损伤小.

  • 仿生骨材料行儿童颅骨缺损修补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拓宇;张玉琪;崔福斋;左焕琮

    目的 探讨儿童颅骨缺损修补的临床治疗手段及新材料的使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10月采用清华大学材料系自行研制的仿生骨(纳米相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骨)材料,经术前个性化计算机3D打印成型后,分别对11例不同部位颅骨缺损的患儿行颅骨缺损修补术,术后按时回院复查.结果 11例患儿手术均圆满成功,术后恢复良好;随访时间均满1年,植入的仿生骨材料固定良好,测量CT值显示其材料密度较原始数值明显上升,患儿头颅外型发育正常,切口愈合良好,各项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恢复明显.结论 采用仿生骨材料(纳米相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骨)行儿童颅骨缺损修补术,可较好地解决儿童颅骨修补后生长发育的问题,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远低于其他颅骨修补材料,是儿童颅骨缺损修补的较合理材料.

162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