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成骨细胞在生物活性玻璃与TGF-β复合生物支架上培养的实验研究

    作者:许少刚;赵建宁;杨书丰;包倪荣

    目的:研究兔成骨细胞在生物活性玻璃与TGF-β复合生物支架中的生长情况,探讨优化组织工程中生物材料支架的实验方法.方法:体外培养的兔成骨细胞与BG/TGF-β构建的三维立体材料支架体外复合培养,分别于2、4、6、8 d通过显微镜观察,上清液ALP测定,MTT细胞计数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评估BG/TGF-β构建的三维立体材料支架与兔成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结果:兔成骨细胞在BG/TGF-β构建的三维立体材料支架的表面及空隙内生长状态良好,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细胞数量都明显增加,各时间点BG/TGF-β构建的三维立体材料支架上MTF法测定细胞数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5),上清液ALP测定值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处理,两组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5).细胞凋亡率(Ap)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处理,两组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G/TGF-β复合支架不但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而且能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改良提供了依据.

  • 多孔复合材料PHBV-SGBG的体外细胞相容性和体内成骨性

    作者:唐倩;陈建洪;吴坚;王萍;彭助力;梁焕友;陈晓峰;吴刚

    目的 研究新型复合材料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共聚物-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PHBV-SGBG)对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相容性,并建立动物骨缺损模型,探讨PHBV-SGBG的体内成骨效能.方法 采用MTT法和直接接触法检测复合材料PHBV-SGBG的细胞相容性.制备犬胫骨骨缺损模型,实验组在骨缺损区植入PHBV-SGBG材料,对照组不作处理,分别于术后2、4、8、12周取材,扫描电镜和X线能谱分析观察该材料的体内成骨效能.结果 复合材料PHBV-SGBG的细胞毒性分级在0~1之间,骨髓基质细胞可紧密附着于材料表面,黏附、生长、增殖,并有突起向材料的连通微孔内伸展.实验组术后2周已有明显新骨生成,术后4周时Ca/P元素比值(1.086±0.034),对照组为(0.793±0.053),术后12周时骨缺损区充填新生的成熟骨组织,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显示实验组Ca峰值逐渐升高:12周时Ca/P元素比值(1.603±0.067),优于对照组(11456±0.036)(P<0.05).结论 复合材料PHBV-SGBG无细胞毒性,具有很好的骨传导性和骨再生能力,有望成为新型的骨组织工程材料.

  • Er∶YAG激光联合生物活性玻璃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的体外研究

    作者:董菁杰;丁亚娟;陈亚明

    目的 观察Er∶YAG激光联合生物活性玻璃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效果.方法 收集人离体前磨牙56颗,制备56个牙本质盘并用0.1% EDTA脱矿形成敏感牙本质模型.将其随机分成4个大组: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再随机分2个亚组:A1组、A2组;B1组、B2组;C1组、C2组;D1组,D2组.共计8组,每组7颗牙.其中A2~D2组采用抛光轮创造出玷污层.A组:单纯采用生物活性玻璃糊剂涂抹,作用时间5min.B组:单独采用Er∶YAG激光照射,照射时间60s,能量80 mJ,频率2 Hz,功率0.15W.C组:采用Er∶ YAG激光联合生物活性玻璃,生物活性玻璃涂抹时间5 min,冲洗30 s后,行Er∶YAG激光,照射时间60s,能量80 mJ,频率2 Hz,功率0.15W.D组:为空白对照,不做任何处理.结果 SEM观察显示,牙本质小管的暴露面积C1< B1 <A1 <D1;D2 <B2 <C2 <A2,四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B2与C2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相比于与A2组、D2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玷污层组(2组)的牙本质小管封闭效果均显著优于相同处理下的无玷污层组(1组),(P<0.05).结论 Er∶YAG激光单独使用或与生物活性玻璃联合应用均能取得较好的牙本质小管封闭效果,玷污层的存在能够加强这种效果.这为牙本质过敏症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但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 经椎弓根内固定附加生物活性玻璃行椎体后外侧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作者:杨兴;孙俊英;刘宏伟;王勇;朱二山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内固定附加生物活性玻璃行椎体后外侧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3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应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用生物活性玻璃行椎体后外侧融合.结果 随访3~16月,脊柱融合效果明显,融合率高达89.5%,椎体后突畸形及高度得到明显的恢复,X线未见一例断钉,断杆,内固定松动现象,无明显脊柱后凸畸形,矫正高度再丢失现象.结论 经椎弓根内固定附加生物活性玻璃行椎体后外侧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显著,方法简单,值得推广.

  • 五倍子单宁酸联合BAG对乳牙釉质龋再矿化的定量评价

    作者:马文婷;秦杰;杨清岭

    目的 探究五倍子单宁酸和生物活性玻璃(BAG)两者联合应用后对乳牙早期釉质龋再矿化的影响.方法 乳前牙30颗脱矿处理,随机分3组(n=10),人工唾液组(A),多乐氟组(B),1%五倍子单宁酸溶液+6% BAG溶液(C)组.采用维氏显微硬度计测量各组显微硬度,扫描电镜观察釉质表面孔隙变化.结果 再矿化后3组间显微硬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B>A(P<0.05);扫描电镜见A组釉质塌陷,表面仍粗糙;B组脱矿釉质表面有球状覆盖物;C组釉质表面有致密矿物质沉积.结论 五倍子单宁酸和BAG两者联合应用后可促进乳牙釉质再矿化.

  • 生物活性玻璃结合椎弓根钉翻修术治疗腰椎内固定失败

    作者:殷浩;孙俊英;赖震;李喜功;宋兵华;王志岩

    目的 探讨生物活性玻璃(商品名固骼生,NovaBone)结合椎弓根钉翻修术治疗腰椎内固定失败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4年1月~2006年1月共行腰椎经椎弓根内固定391例,发生内固定失败11例,其中椎弓根螺钉断裂3例,松动或退出8例.失败病例的初次诊断:L4椎体滑脱症6例,L5椎体滑脱症2例,L1椎体爆裂性骨折2例,L2椎体压缩性骨折1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痛症状.手术采用经椎弓根植入生物活性玻璃、重新椎弓根钉固定加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术后定期摄X线片,观察内固定位置、融合情况和腰腿痛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经10~25个月(平均12.3个月)随访,手术均获成功,所有切口一期愈合,无再次内固定失败,所有后外侧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腰部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生物活性玻璃结合椎弓根钉翻修术治疗腰椎内固定失败是一种安全可靠、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

  • 生物降解可吸收材料治疗骨缺损研究进展

    作者:齐欣;刘建国;徐莘香

    骨缺损的治疗始终是骨科领域的一个疑难且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被认为是佳的修复材料,但受到来源和其他方面的限制.这就迫使人们去探求另外一些替代材料.常见的骨修复材料有羟基磷灰石、脱钙骨、生物活性玻璃及各种含钙的磷酸盐和聚甲基丙烯酸树脂等.这些材料多应用在口腔及额面外科,尚不能用于承重骨的修复[1~7].Hollinger[8]将它们分为两类:多聚物和陶瓷,每一类又包括可降解和不可降解两种.其中可降解的多聚物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焦点,并日益展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骨修复材料的生物学要求、生物降解吸收材料的医学应用及其骨传导、骨诱导作用及目前研究现状等做一综述,并提出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 国产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临床应用初步观察

    作者:耿硕儒;陶天遵;梁世伟;武广富;芦纯华;许连同

    目的本协作组旨在研制具有生物固定效应的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方法用两种材料(羟基磷灰石及生物活性微晶玻璃)制成的复合材料,涂层、烧结在钛合金人工假体上.经动物实验,用光镜、扫描电镜、同位素、电子探针检测,证明材料的理化性能稳定,能与骨呈现骨性结合,1988年开始应用于临床.结果经过1~13年随访,效果令人满意.结论钙磷陶瓷生物活性材料理化性能稳定,生物相容性好,能与骨呈现骨性结合.将羟基磷灰石等涂层、烧结在钛合金假体上,制成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已应用于临床十余年.疗效令人满意.

  • 研究下颌骨侧嵴扩增的兔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杨秀文;刘洪臣;王会信;王东胜;宁江海

    目的:建立下颌骨侧嵴扩增的动物模型,初探rhBMP-2/BG(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 in bioglass)下颌骨表面和缺损内扩增的可行性.方法:磨牙区唇侧骨皮质表面,预备4~6个5mm骨缺损,一侧骨皮质表面和骨缺损内放置BG/rhBMP-2,另一侧作为空白对照.术后8周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和组织学测量.结果:观测时间内所有植入体固位良好,下颌骨表面明显扩增,材料表面骨组织覆盖;组织学观察皮质骨表面和骨缺损内新骨形成,纤维组织分割BG颗粒,大量新生骨呈编织骨样结构,与BG颗粒直接结合.部分BG颗粒已降解被新骨取代,并与骨皮质表面直接结合,残留颗粒被新骨包围,新骨形成百分比明显高于BG(P<0.05).结论:下颌骨侧嵴扩增模型可靠、有效.

  • 生物活性玻璃骨修复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薇;窦丽鑫;王宏远

    生物活性玻璃由于良好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无细胞毒性、能促进骨及软组织的再生,使其成为一类性能优良的骨缺损修复及移植材料,但是由于玻璃材料较差的机械强度和本质的脆性,使其只能应用于非承载骨方面的修复与移植.为改善生物活性玻璃材料的机械性能,部分学者通过制备多孔支架结构、制备复合材料、对玻璃进行微晶化处理、在玻璃中引入氮元素等方法对生物玻璃进行了强化.本文从生物活性玻璃的结构与成分、制备、作用机制、性能、临床应用等方面对生物活性玻璃骨修复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生物玻璃应用于拔牙位点保存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张诗逸;王宏远;曹庆堂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牙齿缺失后,拔牙窝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骨吸收与黏膜萎缩,而拔牙窝的剩余牙槽骨骨量不足会对后期的临床种植与修复造成极大的困难与影响.拔牙位点保存术常用于牙拔除术同期或随后,行牙槽骨修复术,以延缓骨吸收、保存牙槽骨骨量与软硬组织形态,而临床上拔牙位点保存术常用的方法即为拔牙窝生物材料移植.生物活性玻璃材料作为一类性能优良的骨替代修复材料,具有良好骨传导性、骨诱导活性、生物相容性及可塑性,可在材料与骨组织界面之间形成化学键合,诱导骨的修复与再生.目前生物活性玻璃已作为良好的骨修复替代材料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可靠的临床效果.

  • 生物活性玻璃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研究

    作者:韩劼;孟焕新;徐莉

    目的评价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 BAG)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选择经过牙周基础治疗的20处牙周骨缺损,其中13处进行翻瓣术加BAG移植,另外7处只做翻瓣术加以对照.通过术后3、6个月的复查,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 BAG组术前的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和出血指数分别为6.19 mm、6.31 mm和2.77,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3.23 mm、3.65 mm和0.65;翻瓣组术前的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和出血指数分别为6.86 mm、7.71 mm和2.93,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4.50 mm、5.35 mm和1.93.术后BAG组和翻瓣组的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及BAG组的出血指数均比术前明显减少.BAG组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翻瓣组,BAG组的出血指数减少值显著大于翻瓣组. 结论翻瓣术加BAG植入和单纯翻瓣术均能明显改善骨下袋患牙的临床指标,而前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后者,在减轻牙周炎症方面更为突出.

  • 生物活性玻璃对牙髓细胞血管生长因子作用的体外研究

    作者:刘思毅;董艳梅;高学军

    目的 体外观察、比较新型纳米生物活性玻璃nano-58S和传统生物活性玻璃45S5对人牙髓细胞增殖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作用,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生物活性玻璃是否可在牙髓再生的组织工程学中发挥作用奠定基础.方法 实验组用45S5 (45S5组)、nano-58S(nano-58S组)生物活性玻璃浸提液培养人牙髓细胞,空白对照组用达尔伯克改良伊格尔培养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DMEM)培养,每组3孔.培养人牙髓细胞1、2、3d分别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法观察浸提液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VEGF、bFGF基因表达水平和蛋白分泌量.结果 人牙髓细胞培养第2天,45S5组、nano-58S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的(134.5±5.0)%和(146.3±19.8)%,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5S5组和nano-58S组在第1天VEGF蛋白分泌量分别为(189.29±4.64)和(216.18±14.67) ng/L,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159.03±11.69) ng/L] (P<0.05),nano-58S组VEGF蛋白分泌量显著高于45S5组(P<0.05);两个实验组的bFGF蛋白分泌量亦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45S5组和nano-58S组的VEGF基因表达量在第1天分别为(1.70±0.19)和(1.63±0.42),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1.00 +0.02) (P <0.05);bFGF基因相对表达量在第3天分别为(1.49±0.02)和(2.30±0.04),亦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1.29 ±0.04) (P<0.05).结论 生物活性玻璃可促进人牙髓细胞的增殖及VEGF、bFGF的基因表达和蛋白分泌,nano-58S比45S5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 生物活性玻璃-丝素蛋白复合膜支持人牙髓干细胞增殖与分化初探

    作者:吕孝帅;李正茂;王海燕;杨雪超

    目的 探讨生物活性玻璃45S5-丝素蛋白(bioactive glass 45S5-silk fibroin, BG45S5-SF)复合膜对人牙髓干细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hDPSC)生长、增殖、分化的影响,为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再生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 制备纯丝素蛋白膜(蛋白膜组)、含不同质量浓度(1000和5000 mg/L)BG45S5-SF复合膜(复合膜A组和B组),以无材料膜的孔板为空白对照组.接触角仪测量蛋白膜组和复合膜组表面接触角(每组3个复孔).4组预孵24 h后接种hDPSC,培养第4、7、14、21天检测hDPSC增殖能力;扫描电镜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hDPSC黏附和生长;碱性磷酸酶活性评估hDPSC分化潜能;实时定量PCR检测hDPSC的成牙本质细胞向分化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蛋白膜组、复合膜A组和B组表面接触角分别为89.51°±0.12°、70.32°±0.07°和71.31°±0.09°.hDPSC在丝素蛋白膜及BG45S5-SF复合膜上均黏附生长良好.复合膜A、B组第7、14、21天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分化基因较空白对照组和蛋白膜组显著上调(P<0.05).复合膜A组牙本质基质蛋白1、牙本质涎蛋白、碱性磷酸酶、骨钙蛋白mRNA表达第14天达峰值,复合膜B组第21天达峰值;复合膜A、B组骨涎蛋白mRNA表达均在第21天达峰值.结论 BG45S5-SF复合膜不仅能支持hDPSC黏附、生长与增殖,还能促进hDPSC的成牙本质细胞向分化,提示BG45S5-SF复合膜有促进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再生的潜能.

  • 新型复合骨植入材料的体内成骨性能研究

    作者:唐倩;陈建洪;黄南楠;彭助力;梁焕友

    目的 研究新型复合材料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共聚物/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poly(3-bydroxybutyrate-co-3-bydroxyvalerate)/sol-gel bioactive glass,PHBV/SGBG]的体内成骨效能.方法 制备犬胫骨骨缺损模型,实验组在骨缺损区植入PHBV/SGBG材料,对照组不作处理,分别于术后2、4、8、12周取材,大体标本及组织学切片观察该材料的体内成骨效能.结果 实验组骨再生过程中,软骨成骨明显,术后2周骨缺损区软骨样组织较丰富;术后12周时,植入材料PHBV/SGBG基本完全降解,骨缺损区充填新生的成熟骨组织.对照组的骨修复不全,骨痂中可见纤维组织形成.结论 复合材料PHBV/SGBG具有很好的骨传导性和骨再生能力,有望成为新型的骨组织工程材料.

  • 生物活性玻璃骨扩增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

    作者:杨秀文;夏缨;刘洪臣

    生物活性玻璃(Bioglass,BG)是一种新型人工合成的骨替代材料,突出特点是具有成骨迅速,不仅可以和骨组织结合,还可以和软组织结合.在牙周病骨缺损、牙槽骨重建以及听骨链重建等临床应用方面获得很高的成功率,本文就BG的成骨作用、成骨机制、性能的改进及其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生物活性玻璃在口腔种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邵聆;施斌

    生物活性玻璃作为生物活性材料,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低毒性;骨引导和骨生成性;能与骨和软组织有良好的结合性;且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及抗菌潜力.因此,生物活性玻璃可应用于口腔种植领域,用作骨移植,骨填充材料,牙槽嵴的保持与重建材料及口腔种植体涂层材料.但其机械性能较弱,有易脆性和高度的可溶性,如何调配其组成成分的比例,发挥其优势,避免其不足,使其更好的应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对生物活性玻璃的作用机制、优点、不足及其在口腔种植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 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老年人牙本质敏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葛翘诚;于莉;吴佩玲

    目的:临床观察和比较两种脱敏药物联合使用对老年人因牙龈退缩根面暴露造成的牙本质敏感的疗效.方法:按照门诊就诊顺序将老年根面牙本质敏感症患者55例(患牙90颗),男性30例年龄(75.9±12.3)岁、女性25例年龄(71.5±11.5)岁,随机分为A组20例(30颗患牙)和B组20例(30颗患牙)、C组15例(30颗患牙).A组选用生物活性玻璃(奥敏清),B组选用氟保护漆进行脱敏剂治疗,C组采用生物活性玻璃(奥敏清)+氟保护漆联合使用进行脱敏治疗,研究者对治疗即刻、24小时、1个月、3个月的VAS评分进行临床比较分析.结果:A组在术后即刻、24小时、1个月、3个月有效率分别为76.7%、76.7%、40.0%和20.0%,而B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6.7%、66.7%、33.3%和13.3%,C组有效率为93.3%、90%、83.3%和73.3%;且组间两两比较后发现术后即刻以及术后24小时B组与C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A组与B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胗0.05).结论:老年人因牙龈退缩根面暴露造成的牙本质敏感的患者采用生物活性玻璃+氟保护漆联合使用进行脱敏治疗,简单,高效,但其长期稳定性仍需进一步观察.

  • 多孔羟基磷灰石生物活性玻璃修复兔颌骨缺损

    作者:张海亮;随丽娜

    目的 探讨羟基磷灰石/生物活性玻璃复合多孔材料(HA-BG)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机理.方法 兔下颌骨贯通性骨缺损,分别以HA-BG及羟基磷灰石HA修复,分批处死动物,进行X光密度、组织学及新骨面积百分比观察.结果 4周、8周、12周修复区密度逐渐减小;组织学观察,随时间延长新骨呈渐进性成熟,新骨面积百分比逐渐增长,各期HA-BG组新骨面积百分比均高于HA组.结论 HA-BG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及引导成骨活性.

  • 人牙髓细胞在3种生物活性支架上的生长能力

    作者:魏蔷薇;董艳梅;陈晓峰;李玉莉;苗国厚

    目的:观察人牙髓细胞(human dental pulp cells,hDPCs)在生物活性支架上的增殖及分化情况.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培养hDPCs,传至第4代用于实验.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细胞并测定细胞基质前体细胞抗原-1(stromal precursor antigen-1,STRO-1)表达率.实验使用3种支架,包括胶原(collagen,COL)支架、胶原-生物活性玻璃(collagen-bioglass,COL-BG)支架及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collagen-bioglass-polycaprolacton,COL-BG-PCL)支架.将hDPCs植入支架,采用MTT法于6h、1d、3d、5d、7d、14 d和21 d测定hDPCs增殖,在14 d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实验所用hDPCs中含有STRO-1阳性细胞;hDPCs在COL-BG支架及COL-BG-PCL支架上的增殖显著高于COL支架(P<0.05),尤其在14d和21 d COL-BG支架及COL-BG-PCL支架的光密度值是COL支架的5倍;COL-BG支架及COL-BG-PCL支架上的碱性磷酸酶染色区明显较COL支架广泛.结论:hDPCs在COL-BG支架及COL-BG-PCL支架上增殖和分化活跃,优于传统的COL支架.

143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