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중국조직공정구여림상강복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44
  • 国内刊号: 21-1581/R
  • 发行周期: 周刊
  • 邮发: 8-584
  • 曾用名: 现代康复;现代康复杂志;中国临床康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辽宁
  • 主编: 王岩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股内侧肌入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全膝关节置换与传统方案的对比

    作者:刘鹏;刘平平

    背景:临床对膝关节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是一种常用的修复方案,但传统术式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可能会导致假体早期失败的出现。
      目的: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选择股内侧肌入路,并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探讨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的不同之处。
      方法:纳入膝关节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7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38例),分别给予传统全膝关节置换和股内侧肌入路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对比2组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总出血量和引流量;置换后随访12个月,评估2组患者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①观察组的手术切口显著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总出血量和引流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均<0.05);②2组患者均接受12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各项指标得分以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③经随访观察组患者均未出现置换后感染、人工假体松动以及骨折等不良事件。对照组有4例出现假体松动,1例出现切口感染,均经积极处理后明显好转,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较之传统术式,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选择股内侧肌入路,并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模拟膝关节置换过程,预先设定截骨方位,提高手术精度和成功率,对患者的创伤更小,从而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降低置换后并发症发生率。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是否放置引流管: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任国清;刘红云;滕学仁;张海宁;卢菁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作为膝骨关节炎晚期患者缓解疼痛、重建膝关节功能的终修复方案,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但置换后放置引流管与否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目的:比较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腔内放置引流管与否的修复效果差异。
      方法:选择行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引流组在关闭切口前放置引流管,非引流组则直接关闭切口不放置引流管。分别记录2组置换前及置换后1,3,7 d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值,计算总失血量,评估失血情况;观测患肢置换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肿胀程度、皮肤瘀斑面积、感染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记录置换后1年时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对2组患者的观测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置换后引流组总失血量及异体血输血率显著高于非引流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②置换后2组患者患膝目测类比疼痛评分、肿胀程度、皮肤瘀斑面积、感染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2组差异未见显著性意义(P>0.05);④结果表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腔内不放置引流管将降低患者置换后的失血量及异体输血率,并不增加置换后肢体肿胀程度及皮肤瘀斑面积。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膝关节功能方面放与不放置引流管亦无差异。故全膝关节置换后关节腔内不放置引流管相对安全,并无明显不良后果。

  • 氨甲环酸关节腔内注射联合置换后3 h夹闭引流管对膝关节单髁置换失血量的影响

    作者:曾兵;刘刚;贺志盛;郑连杰;荆丰博;吕浩

    背景:单髁置换已经成为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主流术式,但仍然存在出血过多导致置换后输血的问题,从而增加输血率、住院费用及输血并发症,而氨甲环酸用于全膝关节置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能否有效减少单髁置换中的出血量意义重大。
      目的:探究氨甲环酸关节腔内注射在膝关节内侧间室单髁置换中减少围手术期失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关节外科收治行单侧膝关节内侧间室单髁表面置换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共122例,随机分为2组,氨甲环酸组关节表面置换完成松止血带前从引流管向关节腔内注入氨甲环酸10 mL(含1000 mg)+氯化钠注射液10 mL,对照组同期关节腔内注入氯化钠注射液20 mL,2组均在注射后夹闭引流管3 h,置换后48 h拔出引流管。对比分析2组患者置换后2 d及1个月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压积、置换后2 d总失血量和引流量、置换后输血人数、置换后1周及1个月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置换后1周有无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指标,评估氨甲环酸对膝关节单髁置换失血量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①氨甲环酸组置换后2 d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置换后1个月2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氨甲环酸组置换后2 d引流量及总失血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③氨甲环酸组输血人数(0例)较对照组输血人数(6例)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置换后1周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氨甲环酸组较对照组增高(P<0.05);置换后1个月2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⑤置换后1周2组患肢静脉彩超未见静脉血栓形成;⑥提示在膝关节内侧间室单髁表面置换过程中,氨甲环酸关节腔内注射联合置换后3 h夹闭引流管能够显著减少引流量及围手术期出血量,降低输血率,并且有利于置换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不增加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 膝骨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前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任志帅;程招军;孙和军;孙振辉;崔子健;张黎龙;林雍智;张仁赞;彭兵;张学利

    背景:骨质疏松对全膝关节置换大的危害在于围手术期及远期假体周围骨折。然而受限于骨关节炎患者通常不伴有骨质疏松的传统观念,国内临床尚未对全膝关节置换前的骨质疏松情况给予足够重视。
      目的:分析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前骨质疏松情况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膝关节骨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患者81例(81膝),置换前均行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检查。分析置换前患者骨密度与年龄、体质量指数、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畸形程度的相关性,并对置换前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81例患者中骨密度正常25例(31%),骨量减低35例(43%),骨质疏松21例(26%);男性10例均无骨质疏松,女性71例中骨质疏松21例(30%),女性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P=0.046);②患者全髋骨密度与年龄、体质量指数之间存在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230,0.225;③年龄≥65岁、体质量指数≥25 kg/m2是全膝关节置换前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④提示膝关节骨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前患者骨量减低和骨质疏松发生率较高,骨质疏松程度与年龄成负相关,与体质量指数成正相关。年龄≥65岁、体质量指数<25 kg/m2是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此类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前需要进行骨密度检查予以明确。

  • 延伸后路钉棒内固定修复青年型胸腰椎单纯屈曲压缩性骨折:改善矫形复位效率

    作者:邹守平;谭小云;黄强;卢道云

    背景:青年型胸腰椎单纯屈曲压缩性骨折采用后路伤椎置钉复位方案能够从后方进行力学作用承载从而有效复位,但是由于青年人的骨质特点,后方作用力不能有效撑开前、中柱,提高修复手术时后方复位效果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延伸后路钉棒置入内固定修复青年型胸腰椎单纯屈曲压缩性骨折的复位重建效果。方法:对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青年型胸腰椎单纯屈曲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延伸后路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方案治疗,记录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日及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主要观察患者影像学指标(伤椎前缘高度压缩度、伤椎后凸Cobb角)及主观功能指标(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结果与结论:①影像学指标:治疗后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压缩度、伤椎后凸Cobb角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主观功能指标:治疗后患者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改善(P <0.05);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神经损伤并发症,无手术操作脑脊液漏现象。④结果提示,采用延伸后路钉棒置入内固定修复青年型胸腰椎单纯屈曲压缩性骨折,可以针对青年型特殊的骨质条件进行有效的矫形复位,改善复位效率,且并不增加患者创伤,效果肯定。

  • 颈椎后路单开门与双开门椎管扩大修复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椎活动度对比

    作者:梁和胜;肖立军;邓德礼

    背景:以往研究中,关于颈椎后路单开门及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修复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研究大多仅从神经功能及临床相关指标上入手,缺乏一定全面性。
      目的:基于颈椎活动度探究颈椎后路单开门与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修复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12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开门组与双开门组,每组60例。单开门组给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双开门组给予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对比两组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颈椎活动度及影像学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与单开门组相比,双开门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住院时间、轴性症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②两组相比脑脊液侧漏、血肿、感染、麻痹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双开门组轴性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单开门组(P <0.05);③两组神经功能治疗前JOA评分、治疗后JOA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④两组治疗前颈椎活动度、屈曲、后伸角及椎管矢状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颈椎活动度、屈曲角、后伸角均减小,椎管矢状径增大(P<0.05),但双开门组与单开门组相比椎管矢状径增大的程度更小,颈椎活动度保持程度更好;⑤结果提示,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修复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显著,相比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可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轴性症状及颈椎活动度丢失率,临床可根据患者不同适应证开展治疗。

  • RTS和SEXTANT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置入修复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椎体复位高度比较

    作者:赵刚;周英杰;王许可

    背景:目前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应用趋于广泛,但在胸腰椎骨折的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中,因后路撑开复位装置的缺乏或复位力量较弱的缺陷,导致对伤椎的复位较差,为改进这一缺陷,对经皮椎弓根螺钉进行了改进,以期能够达到理想的复位效果。
      目的:以伤椎复位高度的角度对比RTS和SEXTANT两种经皮椎弓根螺钉修复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效果差异。
      方法:2011年10月至2013年6月分别采用2种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修复单节段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50例,其中25例使用Sextant系统,25例使用改良的RTS系统。分别比较2组间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伤椎前、后缘高度、后凸Cobb角、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结果与结论:①2组患者均获得8-18个月的随访;②2组患者的治疗后伤椎前、后缘高度、后凸Cobb角较治疗前均有恢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1);RTS组治疗后伤椎前缘、椎体后缘、后凸Cobb角恢复情况明显优于SEXTANT组(P <0.05-0.01);③RTS组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显著优于SEXTANT组(P<0.05);④结果提示,RTS和SEXTANT两种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均能有效修复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单节段骨折,但RTS组具有椎体复位高度更理想,修复后疼痛和功能障碍更轻微的优点。

  • 新型Zero-P与cage钛板椎间融合器修复颈椎病:早期稳定性对比

    作者:许艺荠;张雪松;孙太存;荆丹峰;陈海宁;崔学文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修复颈椎病效果显著,但有颈椎不稳、融合率低等缺点,cage钛板融合器可以弥补这些缺点,但仍有颈前异物感、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发生。一种新型兼有支撑、固定节段椎体的一体式椎间融合器Zero-P广泛在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使用新型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Zero-P修复颈椎病的早期稳定性,并与cage钛板椎间融合器进行比较。
      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31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数据,根据使用的融合器分为2组,Zero-P融合器组15例,cage钛板组16例。分别记录并对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前后目测类比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治疗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以及邻近关节的退变率。
      结果与结论:①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②Zero-P融合器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优于cage钛板组(P<0.05);③2组治疗后目测类比评分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Zero-P融合器组与cage钛板组的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恢复率相似(81%,81%,P>0.05);④Zero-P融合器组1例(7%)有轻度吞咽困难,cage钛板组7例(44%)有吞咽困难症状,两组治疗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7);两组之间邻近关节退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48);⑤结果提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过程中,新型Zero-P融合器及cage钛板都是修复颈椎病的有效方式,但Zero-P融合器吞咽困难发生率更低,稳定性更好。

  • 后路椎板减压螺钉置入修复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受压:Cobb’s角及伤椎高度随访

    作者:李军;王永胜;封挺;王波;邱健钊

    背景:胸腰椎由于特殊的生理解剖位置,骨折发生时脊柱的稳定性状态十分复杂,要确定脊柱稳定性具有一定的难度,应该根据其个体化情况,探寻更加有效的内固定修复方法。
      目的:随访后路椎板减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受压患者的Cobb’s角及伤椎高度变化,并与前路椎板减压内固定进行对比。
      方法:纳入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确诊为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受压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后路椎板减压内固定组和前路椎板减压内固定组,每组50例。对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的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触觉评分、运动评分、Cobb’s角及伤椎高度进行评估,比较2组患者的内固定修复效果。
      结果与结论:①2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②治疗1个月后,后路椎板减压内固定组患者触觉、运动评分、Cobb’s角及伤椎高度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前路椎板减压内固定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结果提示,与前路椎板减压螺钉置入内固定相比,后路椎板减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受压的效果更优,可明显解除患者的脊髓压迫情况,是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受压安全有效的修复方法。

  • 松质骨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炎性因子水平变化

    作者:徐孟凡;庄焕雄;麦胡强;陈仕雄

    背景:在不同的金属内固定材料置入人体之后,在早期大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周围组织炎性反应等。如果相应的材料生物相容性不佳,则容易导致炎性反应时间的延长等。
      目的:分析松质骨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其生物相容性。
      方法:纳入61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29例实施松质骨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对照组32例实施常规保守治疗。治疗后随访12个月,观察2组患者的Majeed功能评分、炎性因子水平变化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①Majeed功能评分:较之治疗前,2组患者的评分均显著上升(P均<0.05)。且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炎性因子水平:较之治疗前,2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显著下降(P均<0.05),但2组治疗前后进行组间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不良事件:术后1例观察组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对照组则有4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现象,1例出现骨不连,1例出现骨坏死。上述患者均及时接受对症处理,并痊愈,未出现死亡病例。2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④结果表明,松质骨螺钉置入修复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可以获得理想的内固定效果,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应用Ilizarov与Orthofix外固定架行胫骨截骨延长后发生的足下垂

    作者:依力哈木江?吾斯曼;买买提明?赛依提;阿不地哈比尔?阿不拉;艾合买提江?玉素甫

    背景:胫骨截骨延长具有创伤程度轻,痛苦小、所延长骨质愈合速度快、延长幅度大等优点,但常伴有一些术后并发症。其中以足下垂较为常见,同时其是在临床上较难处理的并发症之一。
      目的:比较应用Ilizarov与Orthofix外固定架行胫骨截骨延长后足下垂的发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5月由新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显微修复外科行胫骨近端截骨延长修复胫骨缺损1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应用的外固定架种类分为2组,其中Ilizarov外固定架组72例,Orthofix外固定架组76例。比较2组患者胫骨近端截骨延长后足下垂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①随访1-1.3年,所有患者胫骨缺损处均获得修复;②37例患者出现足下垂并发症,其中Ilizarov外固定架组26例,Orthofix外固定架组11例,Ilizarov外固架组患者足下垂发生率显著高于Orthofix 外固架组(36%,15%,P<0.05);③37例患者中28例足下垂症状得以改善;余9例患者因失去随访出现严重足下垂症状,患者自我功能锻炼和踝关节关节松动术等措施无法纠正患肢足下垂症状,此9例患者终行跟腱延长术后患肢足下垂症状才得以改善;④结果提示,采用Ilizarov外固架行胫骨近端截骨延长患者足下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采用 Orthofix 外固架的患者。同时作者认为胫骨截骨延长后足下垂的发生与患者本身、外固定架等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因此严格掌握手术技能,术前认真设计、术中精细操作、术后严密随访及时处理是减少胫骨截骨延长后足下垂并发症的关键。

  • 静态有限元法分析基于“裹帘”法外固定拇外翻术后截骨端的稳定性

    作者:毕春强;温建民;孙卫东;王丽珍;毛瑞;边蔷;温冠楠;常程;张玉亮;樊瑜波

    背景: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术后基于“裹帘”法采用“8”字绷带和分趾垫外固定,临床应用已久,此法摒弃了植入物内固定和石膏外固定,术后患者即可下地生活自理,但因其允许断端活动可能引起骨折不愈合,曾一度引起学者质疑。近年来随着足部生物力学研究不断完善,使足部有限元模型建立和应用成为现实。
      目的:基于静态有限元法分析“裹帘”法“8”字绷带和分趾垫外固定系统对拇外翻截骨端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青年女性拇外翻志愿者,体质量58 kg,右足拇外翻角24°,第1,2跖骨间角13°,近端关节固定角7°,远端关节固定角7°,利用CT对其右足扫描获得数据,采用ABAQUS软件建立右足拇外翻骨骼有限元模型,并模拟第1跖骨颈部微创截骨基于“裹帘”法外固定,计算截骨端的Von Mises应力和位移。
      结果与结论:①无外固定工况大应力0.067 MPa,有外固定工况大应力1.258 MPa,应力主要分布在截骨端的外侧边缘部位;②无外固定工况大绝对位移0.363 mm,有外固定工况大绝对位移0.716 mm,均在Z轴方向位移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1);③无外固定工况大相对位移值为0.101mm,有外固定工况大相对位移值为0.046 mm。无外固定时大相对位移为-0.102 mm,发生在Z轴;有外固定时大相对位移为0.110 mm,发生在Y轴;④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有/无外固定工况4个节点在X轴、Y轴上的相对位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有/无外固定工况4个节点在Z轴上的相对位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⑤结果提示,拇外翻术后基于“裹帘”法外固定可有效减小截骨端位移,应力适中,从而保持截骨端弹性固定,有利于骨折愈合。

  • T12椎体前缘不同压缩状态下相邻椎体终板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冯杰荣;殷海东;陈伟;黄明光

    背景:椎体压缩骨折是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常见的脊柱骨折,椎体前缘的压缩程度与邻近椎体再骨折是否相关尚未明确。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T12椎体前缘不同压缩状态模型,并分析T12椎体前缘压缩程度与邻椎终板应力的相关性。
      方法:基于正常成年人志愿者的胸腰段CT数据,导入MIMICS/3-matic,经图像分割、修补及三维网格化获取胸腰椎T11-L1节段数据,网格赋材质属性后导入ABAQUS,建立韧带、小关节等特征,获取逼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模型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及右旋等6个自由度进行加载,验证正常模型的有效性。分别将T12椎体前缘压缩至90%,80%,70%……10%共9个状态,提取T11下终板及L1上终板的MISES应力,获得压缩状态与邻近终板应力的关系曲线。
      结果与结论:①该模型高度逼真,能真实反映实际受力状态;②结果表明,T11椎体下位终板和L1椎体上位终板的应力值与T12椎体前缘的压缩程度呈正相关,应力增加可能导致终板骨折的可能性增加,进而增大相邻椎体的骨折风险。

  • 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技术影响髌股关节生物力学的作用机制

    作者:刘锴

    背景:目前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置放胫骨假体的解剖标志尚无金标准,为了达到理想的胫骨假体旋转功能,必须作好置换前准备,了解各种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方法的优劣并合理选择应用。
      目的:探讨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技术对髌股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
      方法:收集10副人膝关节标本,制备实验平台,将标本固定在实验架上,实验架固定在材料测试仪上,进行力学实验,设置不同的膝关节屈曲角度,包括30°,60°,90°,120°。利用膝关节假体对标本进行关节置换,随机分为2组(n=5),分别采用胫骨结节技术及ROM技术确定胫骨假体的旋转对线。观察2组标本不同屈膝角度下髌股关节内侧、外侧峰值接触压与髌股接触面积变化情况,以及深屈膝角度下髌股内外侧部分接触面积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屈膝角度从30°增加到60°的过程中,2组的髌股关节内侧峰值接触压均呈现出不断增大的情况,之后逐渐下降,屈膝90°时接触压均达到小值,之后逐渐增加,并在120°时均达到大值。2组不同屈膝角度下的髌股关节内侧峰值接触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②屈膝角度从30°增加到60°的过程中,2组的髌股关节外侧峰值接触压均呈现出不断减小的情况,之后逐渐上升。2组不同屈膝角度下的髌股关节外侧峰值接触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③屈膝角度从30°增加到60°的过程中,2组髌股接触面积均呈现出减小的情况,之后逐渐增大。2组不同屈膝角度下的髌股接触面积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④在90°,120°屈膝状态下,2组髌股内、外侧接触部分面积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⑤结果显示,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实施ROM技术或者胫骨结节技术确定胫骨假体旋转对线,均可以获得相当的髌股关节生物力学效果。

  • 三维手段定量评估股骨颈骨折复位质量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性

    作者:张立朋;张国玲;徐葳;王丹;王文良

    背景:骨折复位质量对骨折愈合与肢体功能恢复至关重要,传统X射线片与断层CT对量化与直观观察骨折移位效果不佳。Mimics 具有快速构建骨骼模型和空间测量的功能,为定量三维空间量化复位质量提供了可能。
      目的:利用三维测量方法对 X 射线评估为复位满意的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残留移位再测量,并探究残留移位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性。
      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关节三科接受治疗的14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按骨折移位程度分组,无移位组44例(Garden1&2),移位组97例(Garden3&4)。利用CT的DICOM数据建立每个患者的三维模型,测量修复术后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残留移位参数:股骨头中心距离、股骨头小凹距离及空间偏转距离。对患者股骨头坏死情况进行随访,探究残留移位程度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①患者随访时间为25-43个月,无移位组和移位组中分别有7例和21例患者罹患股骨头坏死;②无移位组中股骨头中心距离、股骨头小凹距离、空间偏转角度分别为(7.44±2.84) mm,(11.75±4.12) mm,(17.68±8.99)°;移位组分别为(6.51±3.75)mm,(9.34±5.27) mm,(14.67±7.43)°,两组中除股骨头中心距离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提示复位质量欠佳是引起股骨头坏死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 X 射线在描述空间立体移位和角度中存在不足,在评估股骨颈骨折的复位质量时具有局限性;而利用三维测量手段评估骨折复位质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 椎弓根单向螺钉及万向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

    作者:吕胜江;付丽娟;李红梅

    背景:已有研究对腰椎骨折的固定方式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分析,但关于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三维有限元分析的研究不多。
      目的:以有限元法分析腰椎椎弓根单向螺钉及万向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
      方法:建立腰椎骨折椎弓根单向螺钉及万向螺钉内固定模型,以三维有限元法分析正常腰椎模型、腰椎骨折椎弓根单向螺钉及万向螺钉内固定模型的大轴向位移、大弯曲度、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上的大应力以及椎间盘的大应力,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单向钉固定组和万向钉固定组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和右侧弯时的大轴向位移均明显低于正常腰椎组(P<0.05-0.01),万向钉固定组在以上各方位的大轴向位移均低于单向钉固定组;②单向钉固定组和万向钉固定组在各方位的大弯曲度均明显低于正常腰椎组(P<0.05-0.01),万向钉固定组在各方位时的大弯曲度均低于单向钉固定组;③万向钉固定组在各方位时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上的大应力均低于单向钉固定组(P<0.05-0.01);④单向钉固定组和万向钉固定组在各位置动作时椎间盘的大应力分布均明显低于正常腰椎组(P<0.05-0.01),万向钉固定组在各方向动作时椎间盘的大应力分布低于单向钉固定组;⑤结果表明,腰椎骨折椎弓根单向螺钉和万向螺钉内固定均可以承载大部分应力,明显降低腰椎的大轴向位移、大弯曲度、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上的大应力以及椎间盘的大应力,其中万向螺钉的内固定稳定性优于单向螺钉。

  • 退变性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脊柱-骨盆复合体矢状面形态学及生活质量的比较

    作者:王普;孟祥禄;王建东;马海超

    背景:峡部裂性滑脱与退变性滑脱的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两者在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各参数及生活质量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不清楚。
      目的:探讨退变性滑脱症与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及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2月就诊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退变性滑脱症与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患者共169例,其中退变性滑脱(退变组)83例,峡部裂性滑脱(峡部裂组)86例。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片上测量两组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学指标,包括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同时测量两组病例的腰椎滑脱角、滑脱率以及滑脱距离,运用SF-36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与结论:①退变组患者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及滑脱角明显低于峡部裂组(P<0.05-0.01);退变组患者矢状面平衡明显高于峡部裂组(P<0.01);②就SF-36量表各维度而言,退变组身体功能维度得分、社会功能维度得分低于峡部裂组(P <0.01);③两组患者在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滑脱率及滑脱距离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结果提示,退变性滑脱症与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患者具有相似的骨盆矢状面形态,但峡部裂性滑脱症患者较退变性滑脱症患者表现为更大的胸椎后凸、腰椎前凸以及滑脱角。此外,退变性滑脱症患者身体功能、社会功能维度受到明显的损害。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骨折数目和C7矢状位比值的关系

    作者:张义龙;孙志杰;王雅辉;任磊;孙贺

    背景:国内外研究对于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造成的矢状位失衡重视不够。
      目的:评估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与脊柱矢状位失衡的相关性。
      方法:纳入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就诊的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体检科同龄老年健康查体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拍摄两组脊柱全长正侧位 X 射线片记录脊柱椎体骨折数目和位置,测量矢状位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T1脊柱骨盆倾斜角、C7矢状位比值,进行组间比较。将观察组中椎体骨折数目按单个椎体、双个椎体、3个及以上椎体分为3个亚组,比较3个亚组间C7矢状位比值的差别,分析椎体骨折数目和C7矢状位比值之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与结论:①观察组胸椎后凸角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腰椎前凸角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T1脊柱骨盆倾斜角为(-1.81±1.48)°,对照组为(-3.35±1.2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C7矢状位比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观察组中单椎骨折亚组患者4例,双椎骨折25例,3个及以上椎骨折31例,3个亚组间C7矢状位比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而且骨折数目与C7矢状位比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47;③结果提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以引起脊柱矢状位序列改变,随骨折椎体数目增多出现整体矢状位序列失衡,脊柱重心前移,骨折数目与重心前移呈正相关。

  • 一期全髋置换与股骨头置换修复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功能与并发症的Meta分析

    作者:叶向阳;王华磊;赵玉果;王海羽;程省

    背景:目前对于全髋置换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尚有异议。
      目的:系统评价一期全髋关节置换和股骨头置换治疗60岁以上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按照Cochrane协作网制订的检索策略进行检索,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年至2014年12月)、EMbase(1974年至2014年12月)、Cochrane图书馆(2011年第3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年至2014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年至2014年12月)、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年至2014年12月)及万方数据库(1979年至2014年12月)。纳入全髋关节置换及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文章21篇,由2名作者独立提取资料,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如遇分歧,协商解决。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文献分析:纳入随机对照研究5篇,半随机对照研究3篇,回顾性队列研究13篇,共计2250例患者;②Meta分析:一期全髋关节置换和半髋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相比较,在置换后脱位率、深部感染率及置换后1年内的死亡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换后脱位率:RR=1.38,95%CI:0.81-2.34;深部感染率:RR=1.12,95%CI:0.60-2.11;置换后1年的死亡率:RR=0.90,95%CI:0.69-1.18),半髋置换组的再次置换率比全髋置换高(RR=0.46,95%CI:0.32-0.66),全髋关节置换组1-4年的患侧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半髋关节置换(MD=5.64,95%CI:2.82-8.46);③结果说明: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60岁以上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一期行全髋关节置换与半髋置换相比有更好的髋关节功能,而在置换后脱位、深部感染及置换后死亡等并发症方面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钢板内固定和髓内固定修复锁骨骨折的Meta分析

    作者:邱皓;卢旻鹏;栾富钧;魏志辉;马纪坤;张铭华

    背景:锁骨骨折在手术方式上选择钢板内固定或髓内固定仍一直存在争议,目前需要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来评价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优缺点。
      目的:比较钢板内固定和髓内固定修复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钢板内固定和髓内固定修复锁骨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RevMan 5.3软件完成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3.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终纳入8篇随机对照研究,共52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髓内固定组愈合时间、手术时间、伤口长度、住院时间及伤口感染率均小于钢板内固定组(P <0.05),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上肢功能评分、骨折不愈合及再骨折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提示,目前的证据表明髓内固定是治疗锁骨骨折更有效的方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7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z1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7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