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중국조직공정구여림상강복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44
  • 国内刊号: 21-1581/R
  • 发行周期: 周刊
  • 邮发: 8-584
  • 曾用名: 现代康复;现代康复杂志;中国临床康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辽宁
  • 主编: 王岩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冻存复苏条件对髓性白血病细胞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作者:侯毅鞠;袁忠海;李艳;郭素红

    目的:采用不同方法对白血病HL60细胞株进行冻存和复苏,观察生物学特性改变,筛选佳冻存复苏方案.方法:实验于2006-04/06在吉林医药学院临床检验实验室(国家三级标准)进行.①HL60细胞株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细胞研究所提供.将欲冷冻保存的HL60细胞调整到良好的生长状态(对数生长期),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离心收集后在含体积分数为0.1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二甲基亚砜,使其终浓度依次为50,100,150,200 g/L.冻存15 d后,每组取1支冻存管复苏并接种于细胞培养板,培养12 h后用锥虫蓝拒染法计算细胞复苏率.②选择冻存条件和冻存细胞密度相同的两支冻存管,按不同方法进行HL60细胞复苏.37 ℃水浴传统复苏法:立即将冻存管置于37 ℃水浴中,待融化后800 r/min离心5 min,吸去上清液,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1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混匀后接种于细胞培养板,1 mL/孔,9孔/组,置于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37 ℃继续培养.40 ℃溶解后再37 ℃恒温改良复苏法:将冻存细胞于40 ℃水浴中迅速溶解,转入37 ℃水浴箱,融化后离心、加培养基等操作同传统复苏法.复苏细胞培养12 h后采用锥虫蓝染色计算细胞存活率.③用无血清RPMI-1640培养基制备HL60细胞悬液,按3×107 L-1密度接种于细胞培养板中,1 mL/孔,然后分别加入体积分数为0.05,0.1,0.12,0.15,0.2的灭活小牛血清,每种血清浓度设置8个试验孔,并分别于培养12,24,36,48,60,72,84,96 h后计数每孔细胞数量,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①不同浓度二甲基亚砜冻存后HL60细胞复苏率的比较:二甲基亚砜200 g/L组的细胞复苏率明显低于二甲基亚砜50,100,150 g/L组[(64.6±2.8)%,(87.0±1.4)%,(86.4±2.1)%,(85.7±2.8)%;t=25.44,P<0.01],二甲基亚砜50,100,150 g/L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82~1.44,P>0.05).②不同复苏方法HL60细胞存活率的比较:与37 ℃水浴传统复苏法比较,40 ℃溶解后再37 ℃恒温改良复苏法的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69.5±1.5)%,(87.4±1.8)%,t=23.24,P<0.01].③RPMI-1640培养基不同血清含量对HL60细胞生长情况的影响:在体积分数为0.05的血清含量培养基中,HL60细胞基本不生长,且有逐渐死亡的趋势;在体积分数为0.1的血清含量培养基中,HL60细胞生长趋势明显,但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在体积分数为0.12,0.15,0.2的血清含量培养基中,HL60细胞生长迅速,3种血清浓度间细胞生长趋势无明显差异.结论:以50 g/L二甲基亚砜作为HL60细胞冻存保护剂、联合40 ℃溶解后再37 ℃恒温改良复苏法可使细胞保持佳生物学特性,体积分数为0.12的血清含量为HL60细胞常规培养的适浓度.

    关键词: 细胞培养 复苏 HL60
  • 人胚胎神经干细胞体外条件下对胶质瘤细胞的趋向性特点

    作者:姬西团;章翔;费舟;张剑宁;刘卫平;蒋晓帆;宋少军;宋蕾;梁景文

    目的:以Hs683、3T3成纤维细胞作为对照,探讨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对SHG44、C6胶质瘤细胞的趋向性.方法:①来源于怀孕子宫肌瘤切除术或流产的10~14周胚胎(西安市中心医院妇产科、西安交大二院妇产科、北方医院妇产科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Hs683成纤维细胞系由田晓峰博士馈赠,SHG44胶质瘤细胞系、C6胶质瘤细胞系、3T3成纤维细胞系均为本研究所冻藏.②将原代培养8 d的人胚胎神经干细胞悬液离心、收集备用,终神经球浓度达8×104 L-1.③将预先消毒的盖玻片(24 mm×24 mm)放置于培养皿内,将SHG44胶质瘤细胞系、C6胶质瘤细胞系、Hs683成纤维细胞系、3T3成纤维细胞系的4组细胞复苏后,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当各组细胞爬片上的细胞贴壁达75%~85%时,取出盖玻片,与上述制备的人胚神经球悬浮液共同培养.④将预先制备好的SHG44胶质瘤细胞、C6胶质瘤细胞、Hs683成纤维细胞、3T3成纤维细胞爬片(各10张)从培养瓶取出,置于新的培养皿,分别与神经干细胞克隆球在含体积分数为0.01~0.02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共培养72 h,观察并统计各细胞系每张爬片的克隆球数.上述4种细胞爬片周边3 mm以外相同面积、无胶质瘤/成纤维细胞区域作为其各自空白对照.⑤分别将神经干细胞克隆球+C6胶质瘤细胞+3T3成纤维细胞、神经干细胞克隆球+SHG44胶质瘤细胞+Hs683成纤维细胞同法共培养72 h,观察人胚神经干细胞在SHG44、Hs683、C6、3T3细胞爬片上的分布情况.结果:①人胚神经干细胞对SHG44、C6胶质瘤细胞的趋向作用:SHG44/C6胶质瘤细胞+人胚神经干细胞克隆球共培养72 h后,胶质瘤细胞爬片上的神经克隆球体积均有所增大,且数量均明显高于外周无胶质瘤细胞的空白对照区(P均<0.05).②人胚神经干细胞对Hs683、3T3成纤维细胞的趋向作用:Hs683/3T3成纤维细胞+人胚神经干细胞克隆球共培养72 h后,成纤维细胞爬片上的神经克隆球数量与周围无成纤维细胞区基本相似(P均>0.05).③人胚神经干细胞+SHG44/C6胶质瘤细胞+Hs683/3T3成纤维细胞共培养下的体外趋向作用:SHG44胶质瘤细胞+Hs683成纤维细胞+人胚神经干细胞共培养72 h后,SHG44胶质瘤细胞爬片上的神经球数量明显多于Hs683成纤维细胞爬片(P<0.05).C6胶质瘤细胞+3T3成纤维细胞+人胚神经干细胞共培养72 h后,C6胶质瘤细胞爬片上的神经球数量明显多于3T3成纤维细胞爬片(P<0.05).结论:人胚胎神经干细胞与胶质瘤细胞体外共培养后,神经球出现向胶质瘤细胞周围集聚的趋势,提示胶质瘤细胞可能分泌某种对神经干细胞有一定作用的活性因子.

  • Persephin基因转染对缺氧诱导神经干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沈庆煜;肖颂华;黎祥喷;叶剑虹;王艺东

    背景:如何抑制或减少神经干细胞凋亡的发生,促进缺氧后神经干细胞的存活,成为脑梗死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研究热点.目地:观察在缺氧状态下转染人类persephin基因对神经干细胞凋亡的作用.设计:完全随机分组,对照实验.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6-07/2006-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林百欣实验中心完成,重组腺病毒pAd persephin由本实验室构建保存,C17.2神经干细胞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Snyder教授惠赠.胰蛋白酶、DMEM/F12购自Gibco公司;胎牛血清来自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公司;多聚赖氨酸购自美国Sigma公司;TUNEL检测试剂盒,阳离子脂质体FuGENE购自瑞士Roche公司;S-P免疫组化试剂盒及DAB显色剂购自福建迈新生物工程公司;鼠抗人Nestin单抗,Persephin兔抗人多抗购自美国Santa Crus公司,persephin反义寡核脱氧苷酸由上海生工合成.方法:①实验干预:将携带人类Persephi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C17.2神经干细胞,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组,C17.2神经干细胞不作缺氧处理.B组:缺氧处理组,即置于37 ℃、体积分数0.95 N2,体积分数0.05 CO2厌氧培养箱培养.C组:缺氧+pAdpersiphin转染组,即:将携带人类Persephi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C17.2神经干细胞,pAdpersiphin转染48 h后的细胞置同B组条件的厌氧培养箱培养.D组:缺氧+pAdpersiphin转染组+persiphin反义寡核脱氧苷酸,即pAdpersiphin+persiphin反义寡核脱氧苷酸转染.②实验评估:Western-blotting法分析Persephin蛋白的表达;TUNEL法检测凋亡指数;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Persephin蛋白的表达、细胞凋亡指数和凋亡率.结果:①Persephin蛋白表达:C组细胞经Western blot检测可见一特异性蛋白条带存在,Mr约为24 000,符合预期结果,说明persiphin成功表达,D组亦可见一M(1) 24 000的条带,但条带较单纯pAdpersiphin感染组明显为淡,说明反义persiphin反义寡核脱氧苷酸可成功抑制pAdCMVpersiphin的表达.②细胞凋亡指数:C组凋亡细胞明显减少,凋亡指数低于B、D组(P<0.01),但高于A组(P<0.01),表明细胞凋亡未完全避免.③细胞凋亡率:B、D组凋亡率明显高于A组(P<0.01),C组明显较B组、D组低(P<0.01).结论:腺病毒介导的Persephin基因能高效表达Persephin;外源性Persephin对C17.2神经干细胞具有抗凋亡作用,能够提高C17.2神经干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

  • 参三七皂苷Rg1预适应对5-氮胞苷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转化的干预

    作者:宋清;张晓文;卢新政;侯麦花;王索安

    目的:用药物预适应方法进行干细胞诱导已有报道,本实验观察中药参三七皂苷Rg1对5-氮胞苷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转化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1/05在南京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SD大鼠8只.参三七皂苷Rg18 mg,批号20021017,由云南省长春花生物制剂公司提供,加入不含胎牛血清的IMDM培养液10 mL,调配成10-4 mol/L溶液,4 ℃保存.5-氮胞苷(Sigma公司,批号021209).②实验方法:贴壁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设立4组:空白对照组常规培养后进行无血清处理,每3 d换液1次;5-氮胞苷单用组单纯以10μmol/L的5-氮胞苷进行处理,其终浓度为1×10-8 moL/L,连续诱导15 d;5-氮胞苷+参三七皂苷Rg1预适应组分别加入0.1,1 μmol/L参三七皂苷Rg1培养液处理24 h,再各以10 μmol/L的5-氮胞苷进行诱导,其终浓度为1×10-8 moL/L,连续诱导15 d.③实验评估:取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绘制生长曲线并计算群体倍增时间.观察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形态学特征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细胞表面积变化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结果:①5-氮胞苷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形态学特征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骨髓间质干细胞胞体逐渐增大并伸出细长突起,在突起末端出现分支,部分相邻细胞的突起连接成网,形态学上表现出向心肌细胞方向转化的特征.其超微结构呈梭形,有明显的肌丝,细胞核呈单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间质干细胞形似心肌细胞.②参三七皂苷Rg1预适应对5-氮胞苷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特性的影响:与5-氮胞苷单用组比较,5-氮胞苷+参三七皂苷Rg1预适应组从第3天开始细胞数明显增加,细胞生长曲线均无明显的生长平台期,达到高峰后细胞数开始减少.③参三七皂苷Rg1预适应对5-氮胞苷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积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积比较,5-氮胞苷单用组明显降低,0.1,1 μmol/L参三七皂苷Rg1预适应则能显著升高5-氮胞苷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积(P<0.01).④参三七皂苷Rg1对5-氮胞苷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游离钙水平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5-氮胞苷诱导4周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游离Ca2+相对荧光强度均明显升高(t=6.72,P<0.01),且5-氮胞苷+1 μmol/L参三七皂苷Rg1预适应组升高幅度大于5-氮胞苷单用组(t=3.13,P<0.05).结论:①参三七皂苷Rg1预适应在体外可显著刺激5-氮胞苷诱导的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转化和增殖,改善细胞形态,刺激细胞内钙离子增加.②参三七皂苷Rg1与5-氮胞苷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产生协同效应.

  • 外周血单核细胞激活效应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丹参酮干预过程中的反应

    作者:占成业;陶秀良;周代星;郑智

    背景:外周血单核细胞预激活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早期事件和促进因素之一,丹参酮是从传统中药丹参中提取的一种脂溶性成分,具有确切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目的:通过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的黏附活性与分泌活性,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病程早期是否存在外周血单核细胞预激活,并探讨丹参酮对体外培养条件下外周血单核细胞激活的抑制作用.设计:病例对照分析.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与中医药研究室.对象:选取2003-01/2004-1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未经治疗或已停用降压药物2周以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4.6±7.4)岁;体质量指数(26.2±4.5) kg/m2;平均病程(38.5±16.9)个月;对本实验均知情同意.根据1999年WHO/ISH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均为高血压Ⅰ~Ⅱ级.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肝肾功能障碍、感染等临床情况以及高血压所致的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损害.另选择30例血压正常的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武汉大学物种保存中心);丹参酮注射液(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20724).方法:①入选者均抽取静脉血4.0~5.0 mL,采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塑料吸附法分离单个核细胞,37 ℃孵育40~60 min后收集贴壁细胞即为外周血单核细胞.瑞氏染色后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符合单核细胞特征,锥虫蓝拒染试验测定活细胞数>95%.将新鲜分离的外周血单核细胞重悬,按4×107 L-1接种到24孔培养板上,每份标本设3孔:第1孔为基础分泌孔,第2孔为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孔,第3孔为丹参酮预处理孔.在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前先将外周血单核细胞与丹参酮共同孵育30 min.血管紧张素Ⅱ、丹参酮终浓度分别为1×10-8 mol/L和1×10-8 g/L,外周血单核细胞终浓度为2×107 L-1.37 ℃下置于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内24 h,分别收集培养上清和细胞成分.②制备外周血单核细胞悬液,密度调整至2.5×109 L-1.在24孔培养板上用含体积分数为0.1小牛血清的M199培养基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待细胞生长至对数增长期后,铺板汇成单层,每孔加入100 μL外周血单核细胞悬液,37 ℃下分别孵育2,4 h,去除未黏附细胞,戊二醛固定后计数黏附细胞,高倍镜下每孔计数40个视野,取其平均值.③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技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的浓度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主要观察指标:①外周血单核细胞黏附活性的变化.②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浓度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①孵育2,4 h时外周血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数,在基础状态下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基本相似(t=1.153~1.577,P均>0.05);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后高血压组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t=3.842~4.536,P均<0.01);丹参酮预处理后两组又降至同一水平(f=0.855~1.702,P均>0.05).②基础状态时,两组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的浓度均较低(t=0.981~1.829,P均>0.05);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后,高血压组各细胞因子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2.442~5.075,P<0.01,0.01,0.05);丹参酮预处理后两组各细胞因子浓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1.227~1.940,P均>0.05).两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各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与浓度变化基本相似.结论:①基础状态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数及各炎性细胞因子浓度和mRNA表达处于正常人群水平,经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后显著升高,提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病程早期外周血单核细胞处于预激活状态.②丹参酮干预可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黏附活性与分泌活性降至正常水平,证明丹参酮能够抑制预激活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进一步激活,一定程度上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 小鼠胚胎中脑区神经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特征

    作者:刘立;彭超华;梁鹏;戴冀斌

    目的:在已成功分离培养皮质神经干细胞的基础上,体外分离培养鼠胚中脑区的神经干细胞,并进行鉴定,为中脑神经干细胞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建立细胞培养平台.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07在武汉工业学院完成.①选取孕12~13 d昆明小鼠1只,处死后无菌条件下分离胚胎腹侧中脑,胰酶消化和机械吹打制成单细胞悬液,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和B27存在的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扩增,机械分离法传代,观察细胞生长状况.②将传至第2代的神经球以20~30个/cm2接种于置有预先经左旋多聚赖氨酸包被盖玻片的24孔培养板中,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的DMEM/F12(不加任何生长因子)诱导分化.③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鉴定神经干细胞及其传代细胞的分化方向.结果:①孕12~13 d的鼠胚中脑细胞体外培养36 h后,可见2~5个细胞的团块;48 h后有明显球状团块产生,胞间界限不很清楚,出现神经细胞球;培养6 d后传代,少部分单细胞于传代2 d后出现分裂相,随后渐形成细胞团及神经球,生长性状基本同原代.②将培养的神经细胞球转入有血清培养时,约1周球体可完全分化为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神经球细胞表达巢蛋白,且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均呈阳性.结论:孕12~13 d鼠胚胎腹侧中脑区存在神经干细胞,这些细胞在B27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存在的无血清培养基中能够成功的在体外培养和传代.

  • 一种草药氯仿萃取水相提取物止血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秀琴;罗向东;伍素华

    目的:观察一种促凝血草药氯仿萃取水相提取物HB的止血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健康家兔18只,体质量2.5~3.0 kg;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0只,体质量(250±10)g;雄性昆明种小鼠78只,体质量(25±5)g.制备HB氯仿萃取-水相提取物后给动物腹腔注射.①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30mg/kg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n=10,云南白药按2 mg/(kg·d)灌胃)、HB高剂量给药组(n=30,分别选取10只动物按5,10,20 mg/kg剂量腹腔注射)、HB低剂量给药组(n=20,分别选取10只动物按0.5,1 mg/kg剂量腹腔注射).观察给药10 d后实验动物的血生化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酶时间)及血小板计数;②将39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云南白药对照组(云南白药0.5 mg/(kg·d)灌胃)和用药组(HB 0.5 mg/kg),每组13只.观察给药10 d后小鼠的出血时间、同样的分组和干预方法观察小鼠的凝血时间.③将待试药设氯仿萃取水相提取物用药组、云南白药阳性对照组、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18只家兔各取6只分别用于观察体表、肝脏及股动脉创面的止血实验,观察局部创面(皮肤、肝脏、股动脉)止血时间.结果:纳入健康家兔1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7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氯仿萃取水相提取物对大鼠血凝四项及血小板计数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B氯仿萃取水相提取物腹腔注射可显著提高大鼠的血小板计数;HB高剂量给药组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明显缩短.②对小鼠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的影响:与云南白药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HB氯仿萃取水相提取物可显著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250.2±53.3),(234.5±61.3),(100.2±27.9)s,P<0.01]及凝血时间[(202.5±50.2),(255.5±27.8),(141.8±37.6)s,P<0.01].③对家兔局部创面的止血作用:家兔创面止血时间显著短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及云南白药阳性对照组[皮肤:(41.20±6.21),(84.10±5.32),(74.80±4.73)s;肝脏:(50.20±3.39),(87.60±6.24),(74.50±5.19)s;股动脉:(62.60±4.50),(103.60±4.35),(98.20±6.07)s;P<0.01).结论:HB氯仿萃取水相提取物具有良好的体内、外促凝血及创面止血作用.

  • 大鼠眼外肌成肌细胞的增殖及分化特征

    作者:张立贵;王传富;黄晓辉

    目的:完善眼外肌成肌细胞体外培养、鉴定的方法及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实验于2005-02/08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院中心实验室(省级实验室)完成.取出生后3~7 d的大鼠,通过大鼠眼外肌细胞的取材、分离、消化、培养等技术,观察细胞的形态、生长曲线、细胞融合率,观察大鼠眼外肌卫星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能力,利用成肌细胞标记物α-横纹肌肌动蛋白、中间丝结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所获得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①成肌细胞的生长情况:在生长培养基作用下,细胞增殖旺盛;在分化培养基条件下,细胞分化良好,可融合成肌管.②成肌细胞融合率:在24 h和48 h融合率提高明显,72 h达高峰,之后不再变化.③细胞免疫化学检测结果:α-横纹肌肌动蛋白和中间丝结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结论:体外培养的大鼠眼外肌卫星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与分化能力,其生物学特征同骨骼肌卫星细胞.

  • 两种载体与向软骨诱导分化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相容性

    作者:张翼;宋敬锋;白俊清;程爱国;张迪

    目的: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软骨方向诱导分化并和两种载体(胶原海绵和聚乳酸/聚羟乙酸共聚物)混合形成立体培养,对两种不同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观察.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5在华北煤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成年SD大鼠1只,雌雄不限;聚乳酸/聚羟乙酸共聚物(山东医疗器械研究所高分子室),胶原海绵(上海其胜公司).②实验分组:实验分为3组,即聚乳酸/聚羟乙酸共聚物组、胶原海绵组和平面培养组.③实验干预:取成年大鼠骨髓以密度梯度离心加贴壁分离法纯化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将细胞以1.5×104/孔定量接种于各组的培养板内,加全培养诱导液[转化生长因子β1 10 μg、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10 μg、地塞米松100 nmol、维生素C 50 mg、β-甘油磷酸钠10 mmol和ITS 50 mL(牛血清白蛋白,牛转铁蛋白,牛胰岛素及微量元素)].④实验评估:培养1周后,随机取样使用甲苯氨蓝染色和特异性Ⅱ型胶原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进行检测.培养4周后使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载体上附着和生长的情况.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情况及形态:3周后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可见细胞围绕在材料周边生长,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形成均一的椭圆形,各载体组的细胞与平面对照组相似,无细胞衰老及异常分裂现象.②软骨细胞特异性检测:3组间甲苯氨蓝染色和特异性Ⅱ型胶原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差异无显著性.③载体材料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在两种载体表面,分别有部分细胞黏附在载体表面生长,并在其表面连接成片.结论:胶原海绵和聚乳酸/聚羟乙酸共聚物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向软骨诱导过程中的细胞功能、细胞生长增殖无影响,两种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的载体材料应用.

  • 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征的比较

    作者:傅晋翔;张晓惠;张建华;张阳敏;孙谕

    目的:比较脐静脉、成人骨髓及胎儿骨髓3种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生长特性及分化潜能.方法:①实验于2004-01/2006-06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孕39~40周健康产妇正常分娩2 h的脐带以及3~4月龄流产胎儿均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正常成人骨髓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研究生捐献.本实验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脐带用含青、链霉素的磷酸盐缓冲液冲净静脉腔内残血,夹闭两端,经37 ℃预热的1.5 g/L胶原酶消化,重悬于DMEM-LG(含体积分数为0.1的新生牛血清、20 mmol/L HEPES、2 mmol/L L-谷氨酰胺、1 mmol/L 丙酮酸钠),以108 L-1密度接种于25 cm2培养瓶常规培养,48 h后弃上清,以后每两三天半量换液,3周后用5 g/L胰酶消化传代.③抽取正常成人骨髓5~10 mL,ficoll分离单个核细胞,收取白雾层及以上部分细胞,采用上述培养基按相同条件进行培养,约14~18 d胰酶消化传代.④取流产胎儿,无菌条件下分离股骨,冲洗干净后采用两种方法分离间充质干细胞:直接将胎骨剪成约1 mm3大小的碎片,磷酸盐缓冲液洗涤后加入少量上述培养基,置10 cm培养皿培养;剪去股骨两端后,用上述培养基冲出骨髓腔内细胞,直接培养.⑤观察连续传代对3种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分析所得细胞的表型;观察3种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诱导培养条件下向成骨及成脂细胞分化的潜能.结果:①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增殖特性:脐带、成人及胎儿骨髓内均存在间充质干细胞,且细胞形态相似.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较差,传至10~12代基本失去增殖能力.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强于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体外连续传代15~18次.而胎儿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及体外传代更新能力均明显强于其他两种间充质干细胞,传至20代时基本保持原有的特性.②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3种间充质干细胞均高表达CD29、CD44、CD54及HLA-ABC分子,成人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还表达中等量的CD106及少量HLA-DR.3种间充质干细胞均不表达造血细胞标志CD34和CD45,其中脐静脉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αSMA呈阳性,vWF呈阴性.③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潜能:在成脂或成骨条件培养基中,3种间充质干细胞均可向脂肪及成骨细胞分化,油红O及von Kossa染色呈阳性.结论:①脐带、成人及胎儿骨髓内均存在数量不等的间充质干细胞,其形态、生长特性及表面标志具有相似性.②脐静脉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尽管略弱于胎源性间充质干细胞,但其来源广泛、分离方便、间充质干细胞得率高,且没有伦理限制,是一种较好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

  • 胎盘多分化潜能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

    作者:王玲;徐秋岚;苗宗宁;祝建中;黄伟

    背景:一些研究提示,胎盘可以作为一种新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胎盘组织中分离出的贴壁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相似形态和细胞表面标志,具有分化为成骨细胞以及神经细胞的能力.目的:探索一种新的获取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及方法.设计:观察性实验.单位: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材料:胎盘(我院妇产科剖腹产手术中胎盘,经家属同意并经院伦理委员会通过签署知情同意书).培养基;sABC试剂盒、DAB显色试剂盒;羊抗鼠-FITC;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兔抗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兔抗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方法:实验于2005-05/2006-08在无锡第三人民医院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完成.消化胎盘实体组织,贴壁培养细胞,观测形态,绘制出各代PDMCs的生长曲线.取原代培养细胞1和7 d时的上清液,用化学发光法测定β-HCG含量.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以及分化潜能.培养细胞在诱导分化24 h(神经细胞),2周(成骨细胞)后采用常规方法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色后在常规显微镜或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形态学以及生长曲线的观察;②多分化潜能细胞培养上清液β-HCG测定、流式细胞仪检测多分化潜能细胞抗原表达;③多分化潜能细胞诱导分化和诱导分化后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①多分化潜能细胞的原代培养情况:胎盘组织消化后获得细胞中仅有少量的贴壁细胞,经两周后逐渐形成扁平单层细胞,呈漩涡状生长或成簇生长,随着细胞密度的增加,胞体变得细长,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②多分化潜能细胞的生长曲线分析结果:细胞在接种后的2~8 d为生长的潜伏期,细胞逐渐开始出现贴壁,无明显扩增;8 d以后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此时细胞增殖活跃,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突起向周围伸展,出现两个核细胞分裂相的间充质干细胞多见,细胞密度增大,彼此相连;11~14 d,生长曲线逐渐进入平台期,MSCs铺满瓶底,细胞扩增趋缓,原代培养结束.③β-HCG测定结果:两个时间点培养上清液中均未检测到β-HCG表达.④多分化潜能细胞的表面抗原特性:多分化潜能细胞表达CD29,CD44和CD105,不表达CD34,CD45,CD19和CD106.⑤多分化潜能细胞的诱导分化结果:向神经细胞诱导24 h后,细胞形态明显改变,胞体回缩,胞核部分折光性增强,出现类似于树突及轴突样结构,染色可见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结论:胎盘组织中含有的多分化潜能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功能相似,胎盘可以作为获取间充质干细胞的一种有效来源.

  • 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分化为早及晚期内皮祖细胞生物学表征

    作者:李华;高建华;颜玲;鲁峰;朱茗

    目的:观察成人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形态、增殖能力和表面抗原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6-08/2007-02在广州南方医院完成.①实验材料:健康志愿者肘静脉血20份,年龄20~26岁,对本实验均知情同意.②实验方法:密度梯度离心健康成人肘静脉血得到单个核细胞,以(2~3)×106/cm2的密度接种于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6孔板,在含有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M199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第4天首次换液,后每3 d换液一次.③实验评估:第3天起观察细胞的形态及数量,分别对培养至第7,21天的贴壁细胞行流式细胞学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结果:①培养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外周血来源单个核细胞接种后约有1/20贴壁,第4天左右可形成从中心向外放射的典型细胞集落,第7天有大量长梭形、双极针样细胞生长.培养第2周长梭形细胞开始凋亡,数量减少,同时出现大量椭圆形鹅卵石样细胞.至第3周鹅卵石样细胞己占据生长优势且增殖旺盛,长梭形细胞基本消失.②内皮祖细胞表面标志的变化:原代培养第7天,贴壁细胞表达与单核巨噬细胞系相关的表面抗原CD44(96.3%)、CD45(83.9%)、CD11c(63.7%)、CD14(11.9%),弱表达内皮细胞相关抗原flk-1(18.2%)、CD31(6.7%)、vWF(3.6%);第21天CD44表达下降至57.6%,而内皮细胞相关抗原CD31表达增加至67.2%,vWF增加至14.2%;造血干细胞相关抗原CD34始终呈阴性表达.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流式细胞分析结果一致.结论:成人外周血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4~7 d左右出现早期内皮祖细胞,2~3周时出现晚期内皮祖细胞.二者的外形、增殖潜能、表面抗原表达均不同.晚期内皮祖细胞是更好的种子细胞来源.

  • 反义蛋白激酶Cγ寡核苷酸对原代培养大鼠脑神经元蛋白激酶Cγ mRNA表达与皮质和海马神经元增殖及神经突起生长的影响

    作者:万丽;罗爱林;田玉科

    目的:观察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介导的蛋白激酶Cγ AsODN对原代培养大鼠脑神经元蛋白激酶Cγ mRNA表达及生长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3/08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完成.①实验分组:取新生50只SD乳鼠大脑皮质及海马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分为正常对照组,空脂质体转染组,300 nmol/L Lipofectamine-SODN转染组,100 nmol/LLipofectamine-AsODN转染组,300 nmol/L Lipofectamine-AsODN转染组,每组10瓶.②实验方法:培养第4~5天采用脂质体或脂质体包裹的不同浓度的AsODN或SODN蛋白激酶Cγ转染培养神经元.③实验评估:采用倒置显微镜对神经元的生长进行动态观察;免疫组化ABC法进行蛋白激酶Cγ阳性神经元的鉴定;MTT法检测神经元的增殖率;RT-PCR方法检测转染后神经元的蛋白激酶Cγ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①蛋白激酶Cγ阳性神经元呈胞浆内棕褐色染色,胞核不显色.②蛋白激酶Cγ AsODN转染早期呈现促进神经元突起生长,胞体分化的作用.随着反义浓度增加,相对生长指数值升高.而在转染晚期,ASODN蛋白激酶Cγ转染组凋亡率均明显增加.③AsODN蛋白激酶Cγ可降低神经元蛋白激酶Cγ mRNA的表达.结论:蛋白激酶Cγ AsODN可减少神经元蛋白激酶Cγ mRNA的表达,并刺激皮质及海马神经元的增殖及神经突起的生长,这可能与蛋白激酶Cγ对神经元的生长起负性调控作用有关.

  • 克隆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构建腺相关病毒载体及其病毒滴度测定

    作者:刘相萍;罗文娟;隋爱华;杨堃;吕振华;王传富

    目的:克隆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于腺相关病毒载体中,以获得高感染滴度的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腺相关病毒.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11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健康足月产妇胎盘组织由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DH5α宿主菌由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制备保存.②Trizol试剂提取健康足月产妇胎盘组织总RNA,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一步法克隆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全长开放读框.聚合酶链反应产物定向克隆于腺相关病毒载体,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腺相关病毒载体进行双酶切和测序鉴定.③采用磷酸钙转染法将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腺相关病毒载体、腺相关病毒包装载体,腺相关病毒辅助载体共转染腺相关病毒293细胞,包装得到重组腺相关病毒并回收病毒原液,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及培养基的变化.④以携带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腺相关病毒作为报告基因同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腺相关病毒载体一样共转染相关病毒293细胞,对报告基因行X-Gal染色,通过蓝染的细胞计算病毒滴度.结果:①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腺相关病毒载体酶切鉴定及序列分析: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经电泳证明大小正确,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腺相关病毒载体酶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证实将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正确插入.②腺相关病毒293细胞转染过程中病毒颗粒的产生:腺相关病毒293细胞转染6 h后培养基底部出现无数小黑色颗粒,为加入的转染复合物颗粒.24 h后腺相关病毒293细胞部分变圆,随着病毒增殖,细胞成串浮起,出现细胞病理效应.48 h后细胞变形,逐渐从壁上脱落.72 h后培养基的颜色从红色变化为橙色或黄色.③病毒滴度检测:通过携带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腺相关病毒感染细胞后X-gal染色计数,测定重组腺相关病毒滴度为1×1010 L-1.结论:成功构建表达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为进一步研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治疗角膜病和相关细胞系与组织的增殖提供实验基础.

  • 人骨肉瘤细胞株U2-OS中分离并鉴定肿瘤干细胞

    作者:欧阳振;王栓科;康学文;王翠芳;汪静;郭洪章

    目的:采用无血清培养法从人骨肉瘤细胞株U2-OS中分离肿瘤干细胞,检测肿瘤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Stro-1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6-02/2007-02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人骨肉瘤细胞株U2-OS由中国科学院细胞库提供;DMEM/F12(1∶1)培养基(Gibco公司);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公司);PCR引物由上海生物工程公司合成.②实验方法:取原代培养的骨肉瘤细胞经胰蛋白酶消化制备单细胞悬液,用含表皮生长因子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 μg/L、L-谷氨酰胺2 mmol/L、胰岛素4 U/L、青霉素100 U/mL和链霉素100 U/mL,pH 7.2~7.5的无血清DMEM/F12培养基重悬细胞,常规培养5~7 d,待培养基中悬浮的肉瘤细胞球体积较大后,用无血清培养基重新吹打成单细胞悬液,按1∶2或1∶3比例传代.③实验评估:从上述骨肉瘤细胞株中分离出的肿瘤细胞球,用MTT法检测其增殖能力,免疫磁珠分选Stro-1阳性细胞,反转录-聚合酶链法检测Stro-1阳性细胞中Stro-1 mRNA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分化后成骨细胞特异性抗原的表达.结果:①肿瘤干细胞增殖活性:增殖潜伏期约为24 h,传代后1~2 d即可见肿瘤干细胞形成,以后体积逐渐增大.第7天吸光度值高,与0 d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免疫磁珠法分选Stro-1阳性细胞:分选的Stro-1+细胞接种于无血清培养基后,24~48 h即可形成和原代肿瘤干细胞球形态一样的干细胞球,而Stro-1-细胞却不能形成肿瘤细胞球.③骨肉瘤干细胞中Stro-1 mRNA的表达:Stro-1+细胞和Stro-1-细胞mRNA扩增产物的吸光度值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肿瘤干细胞分化:分化2周的肿瘤干细胞骨形态蛋白及Ⅰ型胶原酶均呈阳性表达.结论:骨肉瘤细胞株中存在骨肉瘤干细胞,并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

  • Survivin基因在人胎儿血中的表达

    作者:赵卫华;赖永榕;彭志刚;马劼

    目的:观察Survivin基因在人胎儿血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3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完成.①实验材料:50份胎儿血、40份足月脐带血分别取自广西民族医院及南宁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和本院妇产科,产妇均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35份成人外周血为无血液系统疾患的健康献血者.②实验方法:无菌操作条件下取EDTA抗凝骨髓液4 mL,常规分离单个核细胞,洗涤后制备合适密度备用.采用RT-PCR技术对50份孕龄为18~32周人胎儿血、40份足月脐带血和35份成人外周血Survivin基因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①Survivin基因在人胎儿血、脐带血及成人外周血表达阳性率的比较:人胎儿血Survivin基因m RNA表达阳性率高于脐血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68.0%,47.5%,P<0.05).②Survivin基因在人胎儿血及脐带血中表达水平的比较:人胎儿血Survivin基因m RNA表达水平高于脐带血,差异有显著性意义(0.575±0.276,0.444±0.626,P<0.05).③Survivin基因表达水平与孕龄的关系:Survivin基因m RNA表达水平随着孕龄增加有下降趋势,对Survivin基因m RNA表达水平与孕龄的相关性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r=-0.373,P=0.030).结论:①Survivin基因在人胎儿血及脐带血中均有表达,Survivin基因在人胎儿血中表达水平高于脐带血,在成人外周血中检测不到Survivin基因表达.②随着孕龄增加,人胎儿血中Survivin基因表达水平随之下降.③Survivin基因可能在人胎儿发育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 两种荧光显微成像系统亚细胞定位的对比

    作者:戴维德;李晓松;曾晶;刘凡光;顾瑛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荧光显微成像系统采集细胞器探针图像,并与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系统进行对比.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01在解放军总医院完成.①实验材料:鼠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株(1H11)由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公司提供;荧光探针Rhodamine-123,Lucifer Yellow,DiOC6[3],BODIPY(美国Sigma公司).②细胞培养及荧光探针染色:细胞培养采用含体积分数为0.2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密度5×107 L-1.选择Rhodamine-123作为细胞线粒体特异性荧光探针,选择DiOC6[3]作为细胞内质网特异性荧光探针,选择BODIPY作为细胞高尔基体特异性荧光探针,选择Lucifer Yellow作为细胞溶酶体探针.前3个探针在完全避光条件下与培养的细胞共同孵育0.5 h,后者则共同孵育15 h.③高分辨率荧光成像系统的图像采集:线粒体荧光图像采集,选取经Rhodamine-123共孵育完成的细胞,选择激发滤色镜为BP460-490,吸收滤色镜为BA515,分光镜为DM500,另加一绿通道液晶滤光片,激发出Rhodamine-123的荧光.电荷耦合器件采集图像并送入计算机.重复上述步骤,采用DiOC6[3]标记内质网,BODIPY标记高尔基体,Lucifer Yellow标记细胞溶酶体,激发条件同Rhodamine-123.分别采集同一视野靶细胞DiOC6[3]、BODIPY或Lucifer Yellow的荧光图像,完成全部图像采集并储存在计算机中.④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系统的图像采集:选择经4种探针染色的靶细胞,使用氩离子激光器在488 nm激发Rhodamine-123,Rhodamine-123荧光通过配置有530/60-G发射滤光片的通道1探测.重复上述步骤,在488 nm激发DiOC6[3]和BODIPY,在457 nm激发Lucifer yellow,3种荧光均由通道1探测,后2个探针的发射滤光片的配置为515/30-G,DiOC6[3]选择530/60-G.由光电倍增管接收信号并传输入计算机成像.结果:①高分辨率荧光成像系统所采集图像,靶细胞中由荧光探针Rhodamine-123染色的线粒体呈多个典型的小棒状或卵圆状,聚集在核周;Lucifer yellow染色的溶酶体呈多个非对称球型,在胞浆内随机分布,颗粒尺寸通常大于线粒体;荧光探针DiOC6[3]着色的内质网占据胞浆的很大空间,以囊状聚集为特征;BODIPY特异性地结合在高尔基体上,荧光图像显示围绕在细胞核周围呈条索状.②与高分辨率荧光成像系统比较,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系统所采集的图像其荧光强度基本相同,但分辨率低、细节显示模糊、胞浆中细胞器的准确分布信息和形态特征显示效果欠佳.结论:两种荧光显微成像系统均可采集到细胞器探针的荧光图像.但高分辨率荧光成像系统采集的荧光图像具有细节清晰、分辨度高、准确显示胞浆中细胞器的分布信息和形态特征等优点.

  •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对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分化影响的量效关系

    作者:张晓梅;陈忠;朱晓峰

    目的:观察不同比例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对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12/2006-10在佳木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完成.①实验动物:取新生6 h内Wistar小鼠4只用于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另取新生1~7 d Wistar大鼠4只用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②实验方法:取新生神经球按5×108 L-1接种于预先置有盖玻片的6孔板中,2 mL/孔,并加入含表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DMEM/F12条件培养基,于24 h后行巢蛋白免疫组化鉴定.取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按3×107 L-1密度接种于铺有盖玻片的6孔板中,2 mL/孔,采用Ⅷ因子相关抗原进行鉴定.神经干细胞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同接种于6孔板,接种密度分别为100∶1,10∶1,1∶1,1∶10,1∶100,每种密度均设6孔,以单纯神经干细胞作为对照.培养液为不含胎牛血清的神经干细胞培养液,2 mL/孔,每2~3 d全量换液,共培养14 d,密切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③实验评估:利用免疫组化法计数神经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细胞数,观察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的情况.结果:①细胞形态观察:神经干细胞聚集成球状,细胞团呈棕黄色,神经球呈悬浮生长,细胞排列紧密;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呈"鹅卵石样"或"铺路石样"排列生长,细胞呈多角形或扁平梭形,核卵圆形,可见核仁.②神经干细胞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鉴定结果:新生神经球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胞浆深染呈棕黄色,胞核不着色.脑微血管内皮细胞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胞浆显示棕黄色或褐色颗粒.③神经微管相关蛋白2免疫化学检测:培养14 d与单纯神经干细胞对照组比较,神经干细胞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100∶1,10∶1,1∶1,1∶10,1∶100接种密度共培养组神经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升高(19.00±5.12),(34.46±11.57),(72.83±7.54),(60.71±10.45),(43.08±7.46),(31.08±4.60)个,F=35.59,P均<0.05);且共培养组神经干细胞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比例为10∶1时升高幅度显著高于其他接种密度(F=29.35,P均<0.05).结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神经干细胞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为10∶1比例共培养时效果佳.

  •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比较

    作者:贺文凤;石庆之;华建媛;李剑;李洁;吴琼

    目的:比较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植物血凝素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3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及江西省医学分子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脐带血9份,由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正常骨髓9份,由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提供,均附有捐赠同意书.外周血9份,取自正常自愿者.本实验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脐血、骨髓和正常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脐血及骨髓单个核细胞以1×109 L-1接种于培养瓶中,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1的小牛血清、1×10-3 mol/L氢化可的松的IMDM培养液,7 d后换液,去除悬浮细胞,以后每3~4 d换液1次,待细胞90%融合后,胰蛋白酶+乙二胺四乙酸混合消化,传代培养,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1×109 L-1接种于培养瓶中,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1的小牛血清、10 mg/L植物血凝素的IMDM液,培养3 d后收集细胞用于实验.③实验评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及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取第3代的脐血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后以脂肪染色液鉴定其向脂肪细胞的分化情况.将不同细胞浓度的脐血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加入到植物血凝素诱导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体系中,比较两种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结果:①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鉴定:第3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率CD29为85.18%,CD166为72.52%,CD54为33.70%,CD45为6.70%,CD13为1.51%,CD34为0.23%.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CD3+T细胞为60%~70%,CD20+B细胞为3.5%~4.5%.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培养3周,可见呈桔黄色的脂肪细胞.②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淋巴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为1∶1,1∶0.5,1∶0.1,1∶0.05,1∶0.02,1∶0.01时,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49.5±4.8)%,(58.4±6.0)%,(38.1±4.0)%,(31.4±3.2)%,(24.3±3.2)%,(12.6±6.7)%,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52.4±8.4)%,(65.1±9.7)%,(34.7±4.5)%,(13.0±6.4)%,(-10.7±12.6)%,(-43.9±9.4)%.后3种细胞浓度比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t=7.72,8.14,14.68,P均<0.05).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一样,也具有抑制植物血凝素诱导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抑制效果与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有关.低浓度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移植的胚胎干细胞在小鼠损伤脑和脊髓中的存活和迁移

    作者:石磊;杨建华;李长德;马杰;王裕

    背景:胚胎干细胞是一种高度未分化的全能细胞,在体外培养系统中可扩增并可维持其全能性,是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具有前途的干细胞之一.目的:观察经诱导的胚胎干细胞移植在小鼠脊髓损伤和小鼠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存活和迁移.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实验室.材料:选用C57/BL6J小鼠60只,清洁级,雌雄不拘,其中鼠龄6~8周和7 d的小鼠各30只,均由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沪)2003-0003).该项动物实验经过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小鼠胚胎干细胞株S8,携带LacZ标记基因(上海市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提供).X-gal染色试剂(Sigma公司).方法:实验于2002-10/2003-12在上海市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上海市重点实验室).①脊髓损伤实验分组:将造模成功的鼠龄6~8周的C57/BL6J16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8只,脊髓右侧半切(T12,L1位)后行距损伤约1 cm的椎管内注射诱导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衍生细胞悬液;对照组8只,脊髓右侧半切后在损伤区周围注射PBS.②缺氧缺血性脑病实验分组:将造模成功的鼠龄7 d的C57/BL6J16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8只,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后将小鼠置入含体积分数0.08氧气和体积分数0.92氮气的密闭容器内,1.5 h后取出;1周后在右侧脑室内注入3 μL诱导胚胎干细胞.对照组8只:在右侧脑室区注射等量的PBS.③移植后观察12周,应用酶学的方法检测Lac-Z标记的经诱导的胚胎干细胞在脊髓和脑内的存活和迁移情况.主要观察指标:胚胎干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活和迁移情况.结果:①胚胎干细胞经体外诱导并移植到脊髓损伤部位后,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神经前体细胞能在损伤区环境中存活和从损伤区域迁移到远处5 mm,免疫组化证实植入的胚胎干细胞细胞的神经前体细胞能分化为神经元,从形态上证实了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与周围组织进行良好的整合.②经诱导的胚胎干细胞注射到小鼠的侧脑室内,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广泛分布在损伤的海马区、大脑皮质脑室脉络丛及血管内皮等处并与周围组织整合,与周边细胞在形态上类似,表明诱导的胚胎干细胞也能长期存活并远距离迁移.结论:经诱导的胚胎干细胞能在宿主损伤脑和脊髓中存活、迁移,且脑内迁移较脊髓内迁移明显.

  • 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的体外构建

    作者:朱晓峰;齐志国;张晓梅

    目的:选择合适的细胞外基质,利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外基质与神经干神胞构建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以提高移植神经干神胞向神经元的分化率.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10在佳木斯大学神经病研究所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同一基因背景出生2 h~7 d清洁级Wistar大鼠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实验动物学部提供.取出生24 h内Wistar大鼠大脑制备神经干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荧光法做nestin染色鉴定;取出生1~7 d Wistar大鼠大脑制备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②实验方法:不同细胞外基质的筛选:将多聚赖氨酸、层黏连蛋白和Matrigel分别与神经干细胞和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混合培养,接种于铺有盖玻片的6孔板中,并加入神经干细胞完全培养液,每3 d换半量液,7 d换全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抗微管相关蛋白阳性细胞.进行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构建及检测.③实验评估:利用免疫荧光方法,以Ⅷ因子标记物标记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用nestin标记神经干细胞,检测共移植体.结果:①神经干细胞和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观察及鉴定:原代分离的单神经干细胞4 d增生为神经细胞球,传代后,经nestin免疫荧光染色,细胞球呈阳性;原代培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6~8 d长满瓶壁,细胞呈多角形或扁平梭形,核卵圆形,Ⅷ因子相关抗原阳性.②3种细胞外基质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层黏连蛋白与两种细胞共培养,抗微管相关蛋白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Matrigel组和多聚赖氨酸组(P<0.01).③共移植体活细胞镜下及免疫荧光结果所见:镜下可见共移植体细胞团不规则,神经干细胞被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包绕或相互连贴,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核大,胞体不规则,明显大于神经干细胞,神经干细胞折光性强.在200倍视野下,随机选取100个共移植体进行细胞计数,可见平均细胞数为8~15个,其中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数平均2.8个.免疫荧光可见红色Ⅷ因子阳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包被绿色nestin阳性神经干细胞,或相互粘贴.结论:以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为支持细胞,用层黏连蛋白为细胞外基质可以成功构建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

  •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对人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受体表达的干预效应

    作者:刘春蓉;李兰英;刘奔;臧晓怡;陈祖培

    背景: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是脑发育临界期的重要调控因素,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可能决定着神经干细胞的世系分化命运.目的:观察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诱导人神经干细胞分化情况以及分化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受体mRNA的表达变化.设计:开放性实验.单位:天津市武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天津医科大学内分泌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3-01/2005-03在天津医科大学完成.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提供孕10~12周流产胎儿,产妇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法:①无菌条件下取人胚胎两侧大脑半球,剥除脑膜,剪碎脑组织,过滤制备细胞悬液.以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30 nmol/L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联合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按1×109 L-1密度分别接种于涂有多聚左旋赖氨酸的24孔板和25 mL培养瓶中常规培养,培养液为含N2添加剂的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48 h后半量换液,7 d后撤除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单独用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诱导分化.②培养1,2,3周时取细胞,RT-PCR半定量检测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不同阶段甲状腺激素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分化后的细胞类型.主要观察指标: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前后细胞形态观察及类型鉴定.②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①诱导前细胞呈圆形,表面光滑,并逐渐聚集成神经细胞球,Nestin单染及Nestin+BrdU双染均呈免疫细胞化学反应阳性.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诱导分化1周时,细胞大多呈单极或双极,有细长突起,神经丝蛋白、胶质纤维酸蛋白、半乳糖脑苷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诱导3周后可见细胞核呈圆形,突起多且粗,细胞整体呈蜘蛛状,髓鞘碱性蛋白阳性率达80%.②甲状腺激素受体α1mRNA在诱导前神经干细胞状态时表达量高,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诱导后表达量逐渐下降,至2周时达低,此后表达量有所回升,但仍低于神经干细胞状态(F=32.49,P=0.008).甲状腺激素受体α2mRNA表达变化趋势与甲状腺激素受体α1相同.甲状腺激素受体β1mRNA在神经干细胞状态时表达量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诱导后表达量逐渐升高,2周时达高,且超过同时间点甲状腺激素受体α1的表达(t=15.64,P=0.001),至诱导3周时表达水平降至低.甲状腺激素受体α3mRNA在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诱导后呈下降趋势,2周时接近干细胞状态(F=51.94,P=0.378),此后又降至较低水平.结论: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能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且分化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受体mRNA存在不同时间顺序的表达.

  •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小鼠失神经骨骼肌肌源性干细胞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合成的影响:量效与时效性分析

    作者:聂铭博;陈振兵;洪光祥

    目的:观察不同质量浓度转化生长因子β1作用于体外培养小鼠失神经骨骼肌肌源性干细胞后,细胞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生成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6-03/06在武汉协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清洁级3周龄昆明种小鼠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使用许可证:syxk(鄂)2004-0028).实验方法:采用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并鉴定小鼠失神经骨骼肌肌源性干细胞.取第2代肌源性干细胞,均匀加入6孔培养板中,每孔细胞数为104,置于37 ℃、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中培养2 d后,更换培养液.A~F组每孔加入含有质量浓度0,1,5,10,20,40 μg/L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含体积分数为0.2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后,置于37 ℃、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中培养3 d.G~L组每孔分别加入含有质量浓度为10 μg/L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含体积分数为0.2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后,同样条件培养箱中培养0,3,6,12,24,48 h.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变化.结果:①Western blot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可见阳性条带.A~D组平均吸光度比值随转化生长因子β1质量浓度增加而上升,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0.854±0.157,1.203±0.144,2.471±0.141,3.652±0.202,P<0.05),D~F组上升曲线趋于平缓,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652±0.202,3.736±0.216,3.919±0.226,P>0.05).G~J组平均吸光度比值随转化生长因子β1质量浓度增加而上升,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0.788±0.123,1.063±0.143,2.154±0.153,2.997±0.136,P<0.05),J~L组上升曲线趋于平缓,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RT-PCR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水平:A~D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扩增量明显随转化生长因子β1质量浓度升高而上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1.713±0.123,1.992+0.143,2.237±0.153,2.859±0.136,P<0.05),E、F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G~J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 RNA扩增量明显随转化生长因子β1质量浓度升高而上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1.659±0.215,1.897±0.134,2.188±0.259,2.814±0.263,P<0.05),J~L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能够促进体外培养小鼠肌源性干细胞生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1~10 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关系,在3~12 h范围内呈时间依赖关系.

  •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转化生长因子β1体外诱导大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化

    作者:高明勇;肖建德;李振宇;闫洪印;白润涛;韩漫夫

    背景: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同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两者在哺乳动物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发育、分化及细胞周期的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目的: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转化生长因子β1体外诱导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并与单一因子诱导培养液比较.设计:对照观察.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医院中心实验室.材料:选用10只清洁级孕16 d的SD大鼠,由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主要试剂及材料:DMEM/F12,B27(GIBCO);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EG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PeproTech);胎牛血清(Hyclone);神经巢蛋白(nestin)多抗(武汉博士德);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多抗,神经丝蛋白(NF-200)单抗(Sigma).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9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胚胎,进行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实验分①基础培养基组:含青霉素、链霉素、两性霉素B及体积分数为0.02 B27添加液的DMEM/F12.原代培养1周后,获取体外稳定增殖的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克隆.②对照组: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体积分数为O.1的胎牛血清.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④转化生长因子β1组.⑤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组.换用诱导培养基,即分别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10 μg/L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2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①光镜观察在不同因子诱导情况下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情况.②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标记检测神经元与星状胶质细胞的表达.③通过荧光激发流式细胞仪分选技术对分化细胞计数,检测不同诱导环境下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及星状胶质细胞的阳性百分率.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细胞分化的形态学特点.②各组神经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③各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及星状胶质细胞的阳性百分率.结果:①细胞分化形态:分化早期可见神经球贴壁,大量细胞向四周爬出,1周后迁徙的大部分细胞完全贴壁,完成分化过程.在细胞密度较低区域可辨认出神经元样细胞、星状胶质样细胞、寡突胶质样细胞.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存在大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阳性的星状胶质细胞;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分化的神经元细胞数量较多,神经丝蛋白染色阳性.③神经元及星状胶质细胞的阳性百分比:诱导1周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神经元阳性百分比高于血清对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组(x2=24.15,19.56,25.32,P<0.05~0.01),星状胶质细胞阳性百分比低于血清对照组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组(x2=24.45,23.79,P<0.01).结论:体外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联合诱导有利于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说明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 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的变化规律

    作者:陶克奇;李利平

    背景:表皮干细胞的研究有相当的成绩,但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数量及在皮肤各层中的分布动态变化规律尚需探讨.目的:观察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随其所处微环境的改变及其变化规律.设计:对比观察的前瞻性动物实验.单位: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材料:选用南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Wistar大鼠42只,2~3月龄,清洁级,雌雄不拘,体质量200~250 g.饲养1周后按观察时间随机分为7组,术后24 h组,3 d组,5 d组,7 d组,14 d组,21 d组和30 d组,每组6只.抗体:一抗:兔抗鼠整合素β1多克隆抗体(武汉博士德生物公司)小鼠抗大鼠p63单克隆抗体(santa cruz公司);二抗:山羊抗兔lgG(北京中杉生物公司),山羊抗小鼠lgG(北京中杉生物公司);S-P免疫组化试剂盒和DAB显色试剂盒(北京中杉生物公司).方法:实验于2006-05在南华大学动物实验室完成.①所有大鼠背部制作(1.5×1.5)cm2面积的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模型,在不同时间点观察移植皮片的颜色改变,移植皮片下是否有积血、积液,皮片是否与创面粘合.②每只大鼠手术时切取少许皮片立即放入100 g/L中性甲醛中固定并标记为空白对照组.③术后24 h组,3 d组,5 d组,7 d组,14 d组动物分别在相应时间拆开移植皮片固定包,在各创面中央切取皮肤组织固定并标记;术后21 d组和30 d组术后14 d拆包,继续喂养至术后21 d和30 d在移植皮片中央切取皮肤组织.④制作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理切片.主要观察指标:①切片中炎症细胞的数量、上皮化程度、纤维细胞的含量.②整合素β1和基因物质p63阳性细胞率.结果:纳入Wistar大鼠42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创面大体观察:术后一二天颜色苍白、水肿;术后3 d皮片颜色未见有明显的好转,但皮片与创面贴附较紧密;术后7 d皮片颜色明显好转,表皮颜色接近正常,皮片与创面粘连紧密,创面有部分毛根长出;术后14 d皮片创周已经和创面完全愈合;术后30 d皮片颜色较正常稍微深,毛发生长同正常皮肤.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切片观察结果:前4组见皮片内细胞水肿,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术后5 d发现皮片部分角质细胞坏死脱落.③阳性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变化规律:整合素β1和基因物质P63阳性细胞在术前主要分布于表皮的基底层和毛囊隆突部,从术后24 h阳性细胞开始在表皮的各层出现,且数量逐渐增多,术后14和21 d在表皮的各层均见到较多的阳性细胞,术后30 d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表皮的基底层,但在其它各层仍然有少量的阳性细胞出现.免疫组化切片中基因物质P63的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同时限点β1整合素的阳性细胞数,从术后24 h开始减少,到术后3 d达到低点,然后逐渐增加,到术后7 d阳性细胞的比例达到或接近术前,继续增加.术后21 d时阳性细胞比例达到高点,然后又逐渐减低,术后30 d时阳性细胞比例仍高于术前.结论:①表皮干细胞在自体全层皮片移植成活过程中先减少,然后逐渐增加至超过正常皮肤.②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在皮肤中的排列紊乱,几乎在表皮各层均能见到表皮干细胞;而后又逐渐集中于表皮的基底层和毛囊隆突部.

  • 电刺激小脑顶核促进大脑中动脉缺血鼠共移植体中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

    作者:金玉玲;谢艳萍;朱晓峰

    目的:向大脑中动脉缺血大鼠植入神经干细胞,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与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对其向神经元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11在佳木斯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①选取同一基因背景大鼠72只,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电刺激+神经干细胞组、电刺激+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组,24只/组.②另选取出生24 h内的Wistar鼠1只用于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制备单细胞悬液,调整细胞密度为5×108 L-1,置于10 mg/L的Brdu完全培养液中孵育72 h.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由神经干细胞、层粘连蛋白和血管内皮细胞构成,由本实验室提供并鉴定.③各组大鼠于造模前1 d麻醉后行小脑顶核刺激,以前囟为零点、正中线向后11.6 mm、正中线向右1.2 mm.给予直角方波脉冲刺激,电流强度为50 μA,频率80 Hz,时程1 h.④各组大鼠均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造模1 d后,分别将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及共移植体细胞浓度调整为2×1010 L-1,于缺血纹状体侧缺血半暗带区垂直进针,进入5.0 mm后缓慢推入细胞悬液,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电刺激+神经干细胞组移植神经干细胞悬液10 μL,电刺激+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组移植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悬液10 μL,移植速度为0.5 μL/min,留针10 min后缓慢拔针.⑤各组分别于移植后3,7,14,60 d观察神经于细胞移入脑内后分化成神经元的情况.胞核呈绿色荧光、胞质呈红色荧光的为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双阳性细胞,代表移植入的神经干细胞所分化的神经元.结果:72只同一基因背景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比较,移植后7,14,60 d电刺激+神经干细胞组、电刺激+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组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双阳性细胞百分率均明显升高(F=12.44~25.18,P均<0.05).移植后3,7,14,60 d电刺激+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组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双阳性细胞百分率均明显高于电刺激+神经干细胞组(F=8.19~25.18,P均<0.05).②随移植时间的延长,各组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双阳性细胞形态均逐渐增大,至移植后60 d时细胞周边可见突起.结论: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鼠移植入神经干细胞后,电刺激小脑顶核能够对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产生促进作用,且共移植体与电刺激小脑顶核具有协同效应.

  • 晚期脊髓损伤患者胚胎嗅鞘细胞移植后的电生理评价

    作者:陈琳;黄红云;王援朝;张峰;郗海涛;张健;刘彦铖

    目的:采用客观的电生理检查手段评价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晚期脊髓损伤的有效性.方法:①对象:选择2003-02/2005-01北京市西山医院暨北京康复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接受人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的晚期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99例,男164例,女35例,平均年龄(34.7±11.3)岁,平均病程(4.7±5.5)年;受伤节段:颈段99例,胸段89例,胸腰段11例;受伤原因:车祸、摔伤、医源性损伤、机器挤压伤等.4个月流产胚胎由北京市虹天济神经科学研究院协作医院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方法:取人胚胎嗅球,消化成单个嗅鞘细胞后培养2周.199例晚期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均接受人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在全麻下行脊髓损伤节段后方入路,切开硬膜,显露出病变脊髓.分上下两点各注入50 μL嗅鞘细胞悬液,细胞数共约1×106个.术后给予止血、抗感染等处理,未使用任何免疫抑制剂.③评估:移植前后分别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查肌电图和椎旁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每例患者检查2次,时间一致,且由同一医生操作.肌电图即检查患者大力收缩时的肌肉情况,以观察运动单位电位的数量、波幅及持续放电能力.椎旁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是于中线旁开2 cm处两侧同时给予刺激,刺激强度以引起可见的肌肉抽动为准,在头皮上记录电位.方波刺激频率3 Hz,强度20~40 mA,时限0.2 ms,观察感觉平面下降情况.结果:199例晚期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肌电图检查:93例(46.7%)显示部分受累肌肉大力收缩时募集波型改善,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增加;105例(52.8%)无变化,1例(0.5%)比术前差.②椎旁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检查:90例(45.2%)显示感觉平面下降,其中左侧平均下降(1.9±1.2)个节段,右侧平均下降(2.0±1.2)个节段;107例(53.8%)无变化,2例(1.0%)双侧感觉平面上升.结论:对于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晚期脊髓损伤患者,肌电图和椎旁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这两种电生理检查能较为客观的反映脊髓术后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 胰岛素生长因子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和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调节

    作者:魏波;陈日景

    目的:观察胰岛素生长因子对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04在广东医学院附院中心实验室进行.①实验材料:重组胰岛素生长因子(GIBCO),DEME培养基(GIBCO),胰蛋白酶(GIBCO),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二甲基亚砜(sigma),四甲基偶氮噻唑盐(sigma),碱性磷酸酶试剂盒(长城临床试剂公司),骨钙素试剂盒(天津九鼎).SD大鼠由广东医学院动物部提供.②实验方法: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将SD大鼠处死后,无菌条件下取出动物的双侧股骨和胫骨,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成骨诱导条件:取第2代骨髓基质细胞,用含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50 mg/L维生素C、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10-8 mol/L地塞米松、100 U/mL青霉素、100 U/mL链霉素成骨诱导培养液培养,置37 ℃、体积分数为0.05 CO2饱和湿度培养箱内孵育.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况.③实验分组:将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细胞增殖实验:取第3代生长良好的骨髓基质细胞,密度调整至4×106 L-1.实验组加入含1,10,20 μg/L胰岛素生长因子诱导培养液,对照组加不含胰岛素生长因子诱导培养液.培养1,3,5,7 d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用碱性磷酸酶试剂盒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④实验评估:采用RI测定上清液中骨钙素含量.观察胰岛素生长因子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和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的调节作用.结果:①MTT法测骨髓基质细胞增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具有明显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增殖作用(吸光度值:1 d,0.442±0.002,0.498±0.009,0.546±0.004,0.553±0.005;3 d,0.571±0.008,0.604±0.007,0.682±0.006,0.694±0.009;5 d,0.623±0.003,0.659±0.004,0.793±0.008,0.807±0.007;7 d,0.792±0.008,0.810+0.006,0.912±0.003,0.923±0.004,P<0.05).20 μg/L胰岛素生长因子与10 μg/L胰岛素生长因子组的作用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随时间延长,对骨髓基质细胞均有明显促进作用.②骨髓基质细胞内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合成的变化:实验组细胞胞浆内碱性磷酸酶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08,P<0.05).实验组细胞胞浆内骨钙素明显升高,是对照组的1.8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82,P<0.05).结论:适当质量浓度胰岛素生长因子能促进经诱导分化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和向成骨细胞方向的分化.

  • NURR1基因修饰C17.2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

    作者:黎祥喷;沈庆煜;王艺东;叶剑虹;邢诒刚

    目的:比较C17.2神经干细胞和NURR1基因修饰的C17.2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对脑梗死模型鼠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效果,观察细胞移植后与宿主脑组织的整合、存活、移行及分化情况.方法:实验于2005-06/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林百欣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选取清洁级健康SD雄性大鼠78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对照组、神经干细胞组、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组,26只/组.条件永生化神经干细胞系C17.2由哈佛大学儿童医院Even Synder教授惠赠.pAdeasy-NURR1重组复制缺陷性腺病毒由本实验室成功构建.Dil18荧光染料(Chemicon公司产品).②实验方法:收集C17.2神经干细胞和pAdeasy-NURR1+C17.2神经干细胞,各分为两管,一管加入Dil18荧光示踪剂.各组大鼠均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 d后进行细胞移植,以江湾Ⅱ型脑立体定向仪进行立体定位,选择缺血半暗区3个位点为移植区:前囟头侧1 mm,旁开2 mm,深度1.2 mm;前囟尾侧3 mm,旁开1.5 mm,深度1.2 mm;前囟尾侧6 mm,旁开2 mm,深度1.2 mm.模型对照组每位点注射单纯培养液2 μL;神经干细胞组取6只每位点移植Dil18标记的C17.2神经干细胞悬液2 μL,剩余20只每位点移植C17.2神经干细胞悬液2 μL;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组取6只每位点移植Dil18标记的pAdeasy-NURR1+C17.2神经干细胞悬液2 μL,余20只每位点移植pAdeas-NURR1+C17.2神经干细胞悬液2 μL.③实验评估:各组大鼠分别在移植前1 d及移植后1周、2周、1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移植后1周、2周、1个月进行荧光示踪检查及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免疫组化检测.移植后6个月行组织学检查.结果:移植后1周,模型对照组死亡1只,神经干细胞组死亡2组,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组死亡2只,均淘汰并予以补充.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移植前1 d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基本相似(P>0.05).移植后1周、2周、1个月神经干细胞组、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组下降趋势较神经干细胞组更为显著(P<0.05).②Dil18荧光细胞示踪结果:移植后1周荧光示踪细胞主要在针道内,少数细胞开始移行至周围神经组织.移植后2周,细胞移行至更远距离,并明显向梗死灶方向移行,细胞有突触样结构与周围细胞形成联系.移植后1个月细胞向周围扩散,甚至在远隔部位也可见荧光细胞.③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移植后2周、1个月,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组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高于神经干细胞组(P均<0.05).④细胞组织学检查:移植后6个月,各组大鼠注射针道周围脑组织仍呈正常的层次和结构,未见有明显异型细胞增生.结论:①NURR1基因修饰的C17.2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局灶性脑梗死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效果优于C17.2神经干细胞.②移植后供体细胞存活并向注射针道周围神经组织移行,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的分化.

  • 应用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与STI571治疗非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效果的比较

    作者:黎纬明;夏凌辉;游泳;刘新月;仲照东;邹萍

    目的:评价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治疗非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①对象: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经骨髓细胞学、细胞遗传学和/或分子遗传学检查确诊为加速或急变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实验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STI571治疗组23例患者,男13例,女10例,平均年龄32岁,2002-04/2006-06陆续开始应用STI571,观察截止时间为2006-10,平均用药17.5个月.造血干细胞移植组7例患者,1999-07/2006-04收治,男6例,女1例,平均年龄35.4岁;健康亲缘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供者7例,均与受者经HLA配型证实为全相合.②STI571治疗:23例患者每日口服STI571 600 mg,此过程未给予其他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药物.出现以下任一情况药量增至800 mg:治疗3个月仍未达到血液学完全缓解;达到血液学缓解后复发;达到主要遗传学缓解后复发.出现以下任一情况给予停药或减量:中性粒细胞<1×109 L-1或血小板<50×109 L-1;出现≥Ⅱ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每周复查血常规,根据血象和骨髓象凋整剂量,每3个月进行骨髓象及细胞遗传学检查.③干细胞移植的相关干预方案:7例患者均采用经典/改良BuCy2方案进行预处理,再给予短程甲氨蝶呤联合环孢菌素A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其中部分患者加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环孢菌素A于移植前1 d以10 mg/(kg·d)分2次口服,并逐渐调整其血浓度至200~400 μg/L;移植后1 d静脉注射甲氨蝶呤15 mg/m2,移植后3,6,11 d静脉注射甲氨蝶呤10 mg/m2.④有效性评估:包括血液学效应(血液学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未缓解)、血液学复发及疾病进展、细胞遗传学反应(根据Ph+细胞所占比例分为完全缓解、大部分缓解、小部分缓解、微缓解、不缓解、主要遗传学反应、遗传学复发).⑤安全性评估:按WHO不良反应分度标准分为0~4度.结果:3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效应:STI571治疗组23例患者均可评价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效应,12例(52.2%)保持血液学完全缓解,5例(21.7%)发生主要遗传学效应,其中4例(17.4%)为遗传学完全缓解.造血干细胞移植组7例患者于移植后3~6个月均可评价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效应,且获得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与STI571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两组患者的总体存活率行Kaplan-Meier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04,P=0.85).③不良事件与副反应:STI571治疗组在治疗期间,没有患者因药物不良副作用而停药、死亡,7例(30.4%)患者发生Ⅲ/Ⅳ级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造血干细胞移植组2例(28.6%)发生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3例(42.9%)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给予相应治疗后3例无效死亡;移植60 d内发生细菌或真菌感染4例,监测出巨细胞病毒血症2例,经治疗后均得到控制;2例患者发生出血性膀胱炎,经治疗后病情缓解.结论: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液学完全缓解率、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率显著优于STI571治疗,但两种方法终的患者生存率基本相似.

  • 来源于胚胎干细胞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

    作者:杨建华;王凤华;李长德;王裕;马杰

    背景:在一定条件下,胚胎干细胞可诱导分化成为神经前体细胞,当移植到健全或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后,可以与宿主细胞有效整合,修复重建损伤的神经组织.目的:观察胚胎干细胞诱导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对小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材料:选用28只6~8周龄C57/BL6J小鼠,雌雄不限.小鼠胚胎干细胞株S8及携带LacZ标记基因由上海市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提供.高糖DMEM、2-巯基乙醇、小鼠白血病抑制因子、丝裂霉素C均来自GIBCO贴壁诱导培养液由上海市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提供.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4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采用贴壁诱导法将ES细胞培养诱导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将小鼠麻醉,在9~10椎骨平面制成脊髓半横断模型,随机摸球法将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n=9):仅剪除T9-10棘突和椎板后,逐层缝合.干细胞移植组(n=10):脊髓半横断后,行距损伤区域以远约1 cm的椎管内注射细胞.模型组(n=9):脊髓半横断后在损伤邻近区注射DMEM.各组分别于实验后第1,2,4,6,8周采用BBB评分观察各组小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实验后第8周(BBB评分后)利用x-gal染色观察各组脊髓损伤区胚胎干细胞存活和分化情况.X-gal染色干细胞移植组阳性的损伤脊髓部位切片进行荧光免疫组化检测.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小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②各组脊髓损伤区胚胎干细胞存活和分化情况.③荧光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结果:①干细胞移植组第1,2,4周BBB得分,高于模型组(P<0.01).②脊髓损伤区胚胎干细胞存活和分化情况:干细胞移植组中小鼠的脊髓损伤处组织切片可以发现x-gal染色阳性的细胞,胞浆呈现蓝色,即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衍生细胞,而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的脊髓均未见该现象.干细胞移植组损伤脊髓部位植入的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衍生细胞分布损伤区周围并与周围组织整合,与周边细胞在形态上类似.③干细胞移植组损伤脊髓部位,X-gal染色阳性细胞可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NF,但没有表达GFAP标志.结论:将ES细胞的培养诱导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后,能够存活、迁移、并分化为神经元,但改善神经功能情况不明显.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Ⅱ型受体基因突变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发育的影响

    作者:尹良军;杜晓兰;刘志君;鲁秀敏;张宜华;杨京;赵玲;陈林

    目的:观察对比野生型小鼠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Ⅱ型受体突变型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的生长情况以及成骨潜能,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Ⅱ型受体功能持续增强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发育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创伤中心实验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动物:将雄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Ⅱ型受体S252W突变小鼠(由陈林教授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建立后引入本实验室)和雌性C57BL/6J小鼠(由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交配,经过基因型鉴定的雄性F1代8周龄小鼠按照基因型分为野生型组和突变型组,12只/组.②实验方法:将两组小鼠脱臼处死后分离胫、股骨,用DMEM培养液冲出骨髓,离心后弃上清,加入DMEM低糖培养液制成细胞悬液,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以1×108 L-1密度传代.③实验评估: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贴壁生长情况.采用MTT法检测两组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情况.检测体外成骨诱导条件下两组骨髓基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采用Van kossa染色检测体外成骨诱导条件下两组骨髓基质细胞的钙结节形成能力.结果:①形态学观察:倒置相差显微镜下两组骨髓基质细胞形态变化相似.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诱导成骨条件下增殖速度明显减慢,多数细胞由梭形变成长方形,并逐渐成为立方形,细胞体积增大.②生长曲线:野生型组骨髓基质细胞的吸光度值在接种后2 d内变化不大,细胞处于潜伏期,第4天显著增加,第6天达高峰,进入平台期.与野生型组比较,突变型组骨髓基质细胞生长曲线出现右移和平台期滞后.③碱性磷酸酶活性:在体外诱导成骨条件下,野生型组骨髓基质细胞随培养时间延长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上升,第9~15天达高峰,然后随细胞老化而下降.与野生型组相比较,突变型组骨髓基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出现滞后现象,并且其高峰数值显著低于野生型组(P<0.05).④钙结节形成:经过21 d的成骨诱导培养,野生型组骨髓基质细胞可见较多的钙结节形成,突变型组有分散的钙结节形成,但较细小.结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信号对细胞发育的调控效应是复杂多面的,持续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Ⅱ型受体功能增强可能引起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增生减缓,并可能阻抑其向成骨细胞的分化.

  • 国内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与应用进展

    作者:王玉红;陈光辉

    目的:一些研究证实,干细胞移植可以取代坏死心肌细胞、增加有功能的心肌细胞数量,并建立新血管来改善血供、改善心功能.本文旨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方面的情况.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CBM、CNKI数据库2001-01/2006-11期间的相关文献.包括临床研究(不限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和基础研究,不限体内或体外研究.中文检索词包括"干细胞,移植,临床研究,心肌梗死,心衰".英文检索词有"stem cell,bone marrow,mesenchymal,transplantation".资料选择:共收集到相关文献820篇,阅读全部文章的文题和大部分文章摘要.纳入标准:①与干细胞移植相关.②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③与临床研究相关文献.排除标准:综述文献、重复性研究及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得到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225篇,排除595篇.选择其中30篇进行分析,其中英文13篇,中文19篇,其中中文有1篇为手工检索的增刊.资料综合:①国内于2002年陆续开展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探索.②国内用于临床治疗的干细胞类型多为骨髓单个核细胞,其他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骼肌干细胞和外周血干细胞也见于临床实验的报道.③干细胞输注途径多以冠脉内注射为主,治疗的临床疾病主要为急性、陈旧性心肌梗死与慢性心功能不全等.结论:干细胞移植可以取代坏死心肌细胞、增加有功能的心肌细胞数量,并建立新血管来改善血供、改善心功能,已应用于临床,未出现安全性问题,故认为干细胞移植技术可以作为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的手段之一.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股骨头坏死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江涛;罗军;张吉翔

    目的:综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修复作用及价值.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2001-01/2006-12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股骨头坏死的文献,检索词"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femoral head,osteonecrosis,medical treatment",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1-01/2006-12有关文献,检索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股骨头坏死,成骨作用",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检索到的资料进行初审,选取针对性强的文献,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以近5年且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资料提炼:共检索到234篇相关文献,92篇文章符合要求,排除142篇重复性文章,纳入30篇.资料综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骨髓组织中的多种干细胞的混和体,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条件下能分化为成骨细胞,可作为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许多基础与前期临床实验清楚地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有很大的临床应用潜力,在不同条件下的临床试验已经开展.结论:在适宜的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可在体内、体外分化为成骨细胞,将其注入坏死的股骨头内、产生的细胞可在坏死部位存活,明显修复坏死的股骨头.

  • 嗅鞘细胞的特点及其研究现状

    作者:孙来卿;陈先;王志强;刘兰泽;王立功;安毅

    目的:嗅鞘细胞具有强大的修复脊髓损伤的潜能,文章就嗅鞘细胞的特性、培养及纯化方法、移植时机选择、应用前景等内容予以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4-01/2007-03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spinal cord injur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7-03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嗅鞘细胞,脊髓损伤",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嗅鞘细胞的特性、培养、移植、应用等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7篇相关文献,3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2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35篇文献中,分别涉及嗅鞘细胞的特性、培养及纯化方法、移植时机选择、应用前景等内容.资料综合: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元死亡,神经营养因子缺乏,且存在抑制修复分子以及胶质瘢痕、空洞阻碍轴突生长.脊髓损伤修复的策略就是针对这些因素加以干预,但完全恢复脊髓功能非常困难且并非必要,治疗目的是恢复对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的那一部分功能,优先考虑的重点是髓鞘形成和轴突再生.嗅鞘细胞能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并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反应,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加之其强大的增殖能力,在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等研究领域存在许多优势.嗅鞘细胞取材方便、易于扩增,可作为脊髓损伤细胞治疗的一个备选来源.结论: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及神经保护作用的嗅鞘细胞,随着转基因治疗和联合细胞移植的深入研究,将为脊髓损伤的修复带来广阔前景.

  • 对胚胎干细胞伦理学的相关认识

    作者:张欣

    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在细胞治疗、组织器官移植、基因治疗、药物筛选、发育生物学等领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然而有关胚胎干细胞的来源及胚胎克隆等研究触及到的伦理道德问题,成为胚胎干细胞研究争论的焦点.

  •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作用及影响因素

    作者:吴金艳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在干细胞移植治疗过程中,动员和采集足够的造血干细胞是移植成功的关键.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当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主要方法.

  • 胚胎干细胞与胚胎生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前景

    作者:范春明

    目的:分析胚胎干细胞和胚胎生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体外培养条件、周围微环境对其增殖分化的影响,了解胚胎干细胞和胚胎生殖细胞的关系和应用前景.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2007有关生殖细胞、胚胎干细胞、胚胎生殖细胞的相关研究文章,检索词:生殖细胞,胚胎干细胞,胚胎生殖细胞,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2000/2006相关文章,检索词:Germ Cells,Primordial germ cells,Embryonic stem cells,Embryonic Germ Cells,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为有关生殖细胞、胚胎干细胞、胚胎生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体外培养及生长抑制因子的作用等相关文章,并查找全文.主要选择基础研究类文章,无论有无对照组均纳入.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章59篇,排除比较陈旧的文章,后纳入38篇进行总结分析.胚胎干细胞与胚胎生殖细胞分别从附置前早期胚胎内细胞团和早期胎儿生殖嵴原始生殖细胞分离克隆出来,均具有自我更新、无限增殖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保持稳定的二倍体核型,诱导分化后可形成3种胚胎生殖层.饲养层细胞是人胚胎生殖细胞体外培养的必要条件,常用饲养层细胞有鼠STO细胞系、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体外生长所需主要细胞因子包括干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白血病抑制因子,然而只要在培养基中加入鼠成纤维细胞的上清液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胚胎干细胞可在无饲养层的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结论:胚胎干细胞和胚胎生殖细胞具有相似的增殖特性,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包括生殖细胞在内的所有功能细胞,并可相互转变,在胚胎发育、基因治疗、药物筛选、新药开发、生殖医学及人类疾病的移植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36例

    作者:许和;王丽华;李晓慧;候丽萍

    对本院门诊及住院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36例(45眼)行翼状胬肉切除加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并对患者术后疗效进行随访观察.结果随访6个月至3年,仅3例复发,占6.67%,复发率较传统手术方法明显降低,并具有术后创面愈合快、刺激症状轻、并发症少等优点.说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疗效可靠,可以明显降低手术复发率,适合临床应用.

  • 应用间断流动式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分析

    作者:何志国;侯丽君;李碧香;徐景勃;曾林涓

    目的:为寻找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更合适的手段,探讨间断流动式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方法:选择中山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血液风湿科2004-2006年12例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住院患者.①实验对象:供者5例,男1例,女4例,一般状况良好,与患者关系为同胞妹妹3例,同胞弟弟1例,同胞姐姐1例;患者7例,男3例,女4例,23~62岁,7例为自体移植,5例为异基因移植.血液系统疾病患者9例(非霍奇淋巴瘤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自身免疫性疾病3例(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难治复发性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干燥综合征1例).②实验过程:每位供/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于自体患者,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采取不同的干细胞动员化疗方案,联合化疗后7~10 d,待白细胞下降至低点,一般为≤1.0×109 L-1时,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 μg/kg皮下注射,白细胞升至3.0×109 L-1时开始采集;对于allo-PBSCT供者直接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μg/kg,皮下注射,1次/d,共5 d,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数,至白细胞升至≥20.0×109 L-1或当CD34+细胞升高>20个/μL时采用增强型多功能血细胞分离机PBSC程序卡采集健康供者和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③实验评估:分析采集效率、血液学参数、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供、受者ABO血型不合的患者回输干细胞溶血反应等情况.结果:12例供者、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共进行了24次采集,其中1次采集1例,2次采集7例,3次采集3例,平均循环次数(25±5)次,采集时间(228±32)min,处理血量(723 4±120 5)mL,复方枸橼酸钠溶液用量为(623±96)mL,干细胞收集量为(102±21)mL,CD34+细胞采集效率为(54.3±30.7)%,细胞计数示白细胞为(156±34)×109 L-1,单个核细胞为(79.7±13.2)×109 L-1,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为(10.30±4.38)×106/kg受者体质量.②不良反应轻微,24次采集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6次均为枸橼酸盐所致低钙血症反应.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与采集前相比分别下降9.36%和11.10%.供、受者ABO血型不合的3例患者在输注造血干细胞悬液后均未出现溶血反应.③12例均获造血功能重建,无移植相关死亡.结论:用间断流动式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效果良好,不良反应轻微,能有效的减少被采集者红细胞、血小板的丢失,对供、受者ABO血型不合者不需去除造血干细胞悬液中的红细胞,值得临床应用.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脑梗死大鼠脑电图的变化

    作者:桂莉;范文辉;李露斯;王惠玉;陈康宁

    目的:对比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后脑梗死大鼠脑电图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2-09/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及西南医院神经内科肌电图室完成.①实验分组:选取清洁级健康成年Wistar大鼠15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5只/组.②实验方法:另取2只健康幼年Wistar大鼠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联合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取生长良好的1~3代细胞用于移植实验.干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大鼠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不予结扎和放置线栓.造模后1周,干细胞移植组、假手术组大鼠行细胞移植,在立体定向仪定位下于脑梗死区(壳核)直接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5 μL,细胞浓度1×104 μL-1,移植坐标为前囟前1.0 mm,右旁开3.0 mm,硬膜下5.0 mm.模型对照组大鼠于相同部位注射等量不含细胞的磷酸盐缓冲液.③实验评估:采用脑电图机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1周(移植前)、细胞移植后4周对各组大鼠进行脑电图检测.结果:1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前基本节律为8~11 Hz、15~30 μV的α波,间或少量θ波,双侧对称.②造模后1周,假手术组异常率为0;模型对照组20%(1/5)轻度异常,80%(4/5)中度异常;干细胞移植组20%(1/5)轻度异常,60%(3/5)中度异常,20%(1/5)重度异常.③细胞移植后4周,假手术组脑电图恢复正常;模型对照组随术后时间的延长慢波有所减少,但仍可见到δ波、棘波、棘慢波的发放,至细胞移植后4周60%(3/5)轻度异常,40%(2/5)中度异常;干细胞移植组术后局限性慢波逐渐减少,基本节律全部恢复为α波,不对称的情况明显好转,至细胞移植后4周60%(3/5)轻度异常,以病灶侧局限性θ波较多为主,另外40%(2/5)基本正常.结论:动物实验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大鼠的脑电图背景节律有改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2在急性白血病不同时期血清中的变化

    作者:高丽君;杜冰洋;夏薇

    目的:由于造血干/祖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子代细胞增殖失控等导致的恶性血液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2参与这一发生发展过程,检测不同时期其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静脉血中的水平,有利于认知与血管新生及体液免疫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2005-06/2006-04在吉林市中心医院住院的急性白血病患者25例,均经FAB分型或免疫学分型确诊,患者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患者分为:①初诊未治组10例.②复发组5例.③完全缓解组10例.并设9名健康查体者为正常对照.应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受试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2的水平,在评定白细胞介素12水平时,将初诊未治组与复发组合并为初诊复发组:①两组的发病机制相似.②两组病例数较少,单独观察没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5例患者和9名健康对照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初诊未治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高于完全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5).②正常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2水平与初诊复发组、完全缓解组之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③正常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与白细胞介素12之间存在负相关(r=-0.964 4 P<0.05).④初诊复发组、完全缓解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2含量之间均无相关性(r=-0.088 3,-0.359 3,P均>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2含量与临床病情变化有关,可以作为诊断和预测急性白血病发生和复发的指标.

  • 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输注供者淋巴细胞和白细胞介素2对急性髓性白血病疗效的影响

    作者:王存邦;白海;欧英贤;潘耀柱;张茜;葸瑞

    目的:观察急性髓性白血病经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应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白细胞介素2治疗的效果,并与移植后未经特殊治疗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①选取2000-01/2004-07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全军血液病中心收治的19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8例,年龄17~40岁,M2a 4例,M4 1例,M5a 3例;对照组11例,年龄19~39岁,M2a 2例,M3a 2例,M4 3例,M5a 4例.②两组患者采用化疗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方法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后液氮中保存5 d备用.③术前采用直线加速器对患者全身及肺部照射,预处理完毕后实施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首先回输自体单个核细胞中位数为4×108/kg,CD34+细胞中位数为6.2×106/kg,粒-巨噬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中位数为5.8×104/kg.间隔1~6 h后,采集人类白细胞抗原半相合异体骨髓,按回输自体单个核细胞数的1/6~1/10输注给患者.④两组患者移植期间均住无菌层流病房,给予相应并发症的防治及支持治疗.在粒细胞降至0时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 μg/12 h,促进造血恢复.观察组给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白细胞介素2治疗,每次采集的供者淋巴细胞中,CD3+淋巴细胞中位数为1.43×108/kg,CD4+细胞中位数为0.97×108/kg,CD8+细胞中位数为0.41×108/kg,中位治疗次数4(1~7)次,回输后即开始应用100 wu/d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共10 d.对照组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未给予特殊治疗.结果:19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造血恢复:两组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术后4~9 d粒细胞均降至0,12~17 d粒细胞达0.5×109 L-1,16~21 d白细胞达4.0×108 L-1,19~23 d血小板达20×108 L-1.16~21 d骨髓检查示恢复期骨髓象.②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不同程度地出现口腔溃疡,随着造血恢复,7~10 d溃疡消失.观察组1例患者出现出血性膀胱炎,两组各2例患者出现发热.无肝静脉闭塞病和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③嵌合体形成:观察组中1例M4患者形成嵌合体,对照组中2例M4患者与1例M5患者形成嵌合体,嵌合体持续存在3~12个月.④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白细胞介素2疗效:观察组中有1例M2a患者在接受2次特殊治疗后7个月复发死亡;1例M2a患者接受2次特殊治疗后1年出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脑出血死亡,1例M5a患者应用特殊治疗1次后出现不明原因高热、抽搐,死于癫痫持续状态,其余5例患者随访2年均健康存活,长期生存率为62.5%(5/8).对照组有2例M2a患者、2例M4患者、1例M5患者于移植后1~7个月复发死亡,1例M3患者于移植后25 d死于脑出血,其余2例M3患者、2例M4患者、1例M5患者随访2年均健康存活,长期生存率为45.4%(5/11).结论: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应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白细胞介素2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且无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其长期生存率有效提高.

  • 多联袋无菌制备脐带血间质干细胞的方法及效果

    作者:李建斌;满勇;单泓;赵林娜;段艳丽

    目的:分析人脐带血间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实验于2005-04/12在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和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完成.实验方法:①无菌条件下将脐带血液采集到无菌采血袋内,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抽查62份样本,单份采集量80~160 mL,计数有核细胞.②以1∶1体积比将Ficoll-Hypaque混合溶液加入四联袋主袋内,将四联袋与脐带血收集袋相连,再将样本血液沿袋壁缓慢加入四联袋主袋内的液面上.离心后将四联袋主袋放在分浆夹上,袋内液体自上而下分为血浆血小板层、单个核细胞层、淋巴细胞分离液层、多核细胞层、红细胞层5层.将血浆血小板层上2/3液体挤压入四联袋一空袋内,将剩余的血浆血小板层、单个核细胞层、淋巴细胞分离液层上部挤压入四联袋另一空袋内,即为富含有核细胞液体.③随机选择本院2005-04/12收治脑卒中后遗症患者10例.男9例,女1例,35~75岁,病程3个月~7年.诊断均由CT、MRI检查证实,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患者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将脐带血间充质于细胞经静脉输注入患者体内,每次输注1份,每例患者平均输注6份,每份间隔时间平均4 d.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状态、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估神经功能,分数越低,神经功能状态越好;采用Fugl-Meyer评估患侧肢体运动功能,分数越高,肢体运动功能越好;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数越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高.结果:①分离的62份脐血间质干细胞,每份含有有核细胞(3.62±2.39)×109,红细胞残余量为(1.64±1.25)×109,CD34+细胞的比率为(2.31±0.93)%,CD133±的比率为(1.36±1.23)%.培养7 d后贴壁细胞为(3.27+1.85)×107,CD133+比率为(8.21±2.46)%.②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相比,神经功能状态、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升高(治疗前:25.40±6.09,31.90±21.85,36.20±19.41;治疗后:1.90±5.09,80.9±25.00,81.10±15.93,P<0.01).未发现免疫排斥及不良反应.结论:①利用多联袋无菌制备脐血间质干细胞分离效果良好,分离过程在密闭系统进行,单个核细胞和间质干细胞能满足临床需要,适合患者静脉输注和局部直接应用,方法简便安全可靠.②经静脉输注后,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遗症作用.

  • 胎盘早剥产妇、新生儿血及脐血中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变化

    作者:唐雯;杨红玲;冯琼;陶少华;石小东;花少栋;孙学刚;封志纯

    目的:检测胎盘早剥产妇血、新生儿血及脐血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蛋白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其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10/2007-04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的胎盘早剥产妇血(足月或早产不限)、分娩胎儿的脐带血及新生儿血标本各11例,4例为足月产,其余均为胎龄29~36周早产标本,男婴5份,女婴6份.正常对照15份来自同期广州市妇婴医院产妇及分娩胎儿.标本收集时间母亲血为分娩前24 h内、脐血为分娩即刻、新生儿血为出生后2 h内抽取,排除标准为产妇本次分娩前无血液系统疾病史,未使用过对凝血功能产生影响的药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血浆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水平,并与正常分娩产妇对照组进行比较.病理及正常标本均经产妇及家属知情同意后获得.结果:①胎盘早剥产妇血、新生儿血及脐血血浆中组织因子测定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胎盘早剥产妇血、新生儿血浆及脐血中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测定值较正常分娩产妇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胎盘早剥产妇血、新生儿和脐血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组织因子比值均较正常分娩产妇明显降低(P<0.01).结论:胎盘早剥时产妇血、脐血及新生儿血促凝血活性增强,抗凝血活性降低,与其高凝状态相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7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z1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7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