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중국조직공정구여림상강복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44
  • 国内刊号: 21-1581/R
  • 发行周期: 周刊
  • 邮发: 8-584
  • 曾用名: 现代康复;现代康复杂志;中国临床康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辽宁
  • 主编: 王岩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桥血管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李澄;周丹;杜先懋;汤晓明;颜虹;姚中逸;王照谦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随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1-12/2005-04在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扬州医院行桥血管多层螺旋CT检查的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12例,其中1例相隔1年后复查,共13次扫描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应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十六排八层螺旋CT机,采用snapshot冠状动脉成像方法进行检测,并进行CT图像重建后处理,重建出各主要血管及桥血管.分析桥血管和冠状动脉的通畅性,评价狭窄及狭窄程度.结果:13例次患者的22支桥血管多层螺旋CT均能很好显示,其中17支桥血管开通,5支桥血管未开通(完全闭塞)或有不同程度狭窄.13例次患者原供血血管均可见不同程度管壁钙化、管腔狭窄或闭塞.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全面地显示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心肌的血流灌注和存活状态,直接无创显示冠状动脉,对于冠状动脉桥血管开通和狭窄的评价具有很好的价值.

  • D-半乳糖对幼鼠心肌细胞拟衰老作用的实验

    作者:王琳;丁秀云;刘谟焓;王士雯

    目的:观察可诱导成纤维细胞、神经元细胞衰老的D-半乳糖对心肌细胞拟衰老的诱导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09/2002-09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进行,常规培养心肌细胞.分别用4,8,10,12,16g/L的D-葡萄糖和D-半乳糖作用于幼鼠心肌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跳动的频率、形态,用噻唑兰检测不同浓度D-半乳糖对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形态,鉴定细胞衰老的生物学标志β-半乳糖苷酶观察细胞衰老情况.结果:①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D-半乳糖诱导的心肌细胞体积增大、扁平,跳动频率减缓,后期细胞代谢也减缓.②苏木素伊红染色结果显示,年轻心肌细胞胞浆红染,着色均匀,D-半乳糖诱导的心肌细胞胞体增大,形状扁平,胞浆区域增大,可见颗粒增多,着色不均.③D-半乳糖诱导心肌细胞90%出现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比例大大高于对照组心肌细胞.结论:D-半乳糖诱导幼鼠心肌细胞后,细胞出现老化形态及特点,提示D-半乳糖可诱导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老化,从而复制细胞衰老.

  • 人外周血心肌肌钙蛋白ⅠmRNA对心肌微小损伤的诊断和监测价值

    作者:朱健华;姚登福;吴玮;高增栋;施公胜

    背景:心肌收缩系统中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复合物所含的心肌特异蛋白,正在替代肌酸激酶同工酶而作为急性心肌损伤早期诊断的黄金标准.目的:建立分析外周血心肌肌钙蛋白ImRNA的方法,并评价对心肌损伤诊断的临床价值.设计:建立心肌肌钙蛋白ImRNA分析方法,重复观察测量.单位: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材料:实验于2003-05/2004-05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分子生物学中心完成.建立了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外周血心肌肌钙蛋白-mRNA方法,并经临床应用证实为心肌损伤诊断及微小损伤监测的灵敏基因标志.方法:以普通病理染色和电镜分别观察心肌损伤时的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改变,并从外周血中制备总mRNA,经随机引物和反转录酶作用合成心肌肌钙蛋白IcDNA,再分别以巢式PCR扩增心肌肌钙蛋白IcDNA片段,并分析其在心肌损伤中的临床价值.主要观察指标:心肌损伤组织超微结构改变、检测方法灵敏度与诊断价值.结果:心肌损伤组织超微结构表现为心肌线粒体肿胀、嵴断裂、严重空泡样变及细胞核异形变、染色质浓缩边聚.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心肌和外周血中心肌肌钙蛋白ImRNA片段,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为2μg/L,并经DNA测序分析.心肌肌钙蛋白ImRNA存在于血浆而非有核细胞;在慢性心脏病患者中心肌肌钙蛋白ImRNA阳性率,明显高于酶学检测和心肌肌钙蛋白Ⅰ定性(P<0.05).结论:外周血心肌肌钙蛋白ImRNA检测是心肌损伤诊断和监测的敏感标志物.

  • 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与罗格列酮的干预效应

    作者:张一娜;崔璨;范鹰;常曼丽;吴威;于卫刚;刘枫晨;谭宁;张巾超

    目的:探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了解该种作用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①选择2002-03/2003-03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就诊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4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24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将受试者分为3组:对照组(给予格列吡嗪5 mg/次,3次/d),罗格列酮4 mg/d组(给予罗格列酮4 mg/次,1次/d)和罗格列酮8 mg/d组(给予罗格列酮8 mg/d),每组8例.本实验共进行6个月.根据罗格列酮治疗3个月糖化血红蛋白下降的情况又分为2亚组:反应亚组(n=10,下降>1%为反应亚组)和非反应亚组(n=6,下降<1%为非反应亚组).②于服药前,服药后3,6个月分别测定身高、体质量、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浆胰岛素、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及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和体质量指数.血浆胰岛素采用双相、双步时间依赖性荧光免疫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运用比浊法检测.纤维蛋白原运用CA-1500全自动血栓/止血测定系统枸橼酸抗凝血浆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应用高分辨B-型超声仪测定.③各组间比较应用方差分析,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应用HotellingT2检验.应用Pears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因素.结果:实验过程中无因肝肾功能改变以及药物不耐受而退出试验者,2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治疗3和6个月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其余指标无显著改变.罗格列酮治疗组在治疗3和6个月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三酰甘油、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0.01);罗格列酮治疗组治疗后空腹胰岛素下降,但治疗6个月时才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1);罗格列酮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空腹胰岛素明显低于治疗3个月后(P<0.01),罗格列酮4mg/d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胰岛素抵抗指数较治疗3个月后明显减少(P<0.05),其余指标于治疗3和6个月后差异不明显.②反应亚组和非反应亚组治疗3和6个月后胰岛素抵抗指数、三酰甘油、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且除胰岛素抵抗指数外上述各项二亚组间差异不明显.反应亚组治疗3和6个月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三酰甘油、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较低于治疗前(P<0.01),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低于非反应亚组(P<0.05~0.01),反应亚组治疗6个月后空腹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低于非反应亚组和治疗3个月后(P<0.05~0.01).反应亚组治疗6个月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非反应亚组和治疗前(P<0.05,0.01).③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只与C反应蛋白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298,P<0.05),而与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改变不相关(r=-0.018,-0.218,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也显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只与C反应蛋白相关(回归系数b=0.435,P<0.05),而与糖脂代谢指标无关.结论:罗格列酮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主要依赖于其降糖外作用,并可能与抗炎作用有关,此作用无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影响因素

    作者:何剑峰;杜娟;唐柳萍;李向荣;黄艳霞

    目的:探讨能够影响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细胞凋亡的因素.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3在中山大学医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无菌级成年纯系雄性Wistar大鼠40只,禁食12 h后随机分成糖尿病组和对照组,20只/组.糖尿病组腹腔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65 mg/kg诱发糖尿病,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柠檬酸盐缓冲液.于糖尿病组发病后4,6,12,16周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两组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程度,硫代巴比妥酸荧光法检测两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并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中启由基含量及糖尿病病程进行相关分析.组间比较行t检验,组内比较行H检验,各指标间的相关性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实验纳入大鼠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大鼠发病前后不同时期空腹血糖的变化:两组大鼠在发病前基本相近[(4.16±1.1),(4.16±1.2)mmol/L,P>0.05],发病后4,6,12,16周糖尿病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5.1679,P<0.001).②两组大鼠发病后4,6,12,16周各项指标检测结果比较: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糖化血红蛋白、全血中自由基含量、视网膜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水平、视网膜细胞溶解液吸光值均明显增高(t=2.438 8,P<0.05;t>2.567 3,P<0.01;t>2.851 4,P<0.01;t>2.915 5,P<0.01),而视网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t>2.961 2,P<0.01).③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糖尿病组视网膜细胞凋亡量与空腹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血中自由基含量、视网膜组织中过氧化脂质水平和糖尿病病程呈高度正相关(r=0.758 4,0.784 4,0.796 2,0.824 8,0.624 6,P均<0.001),而与视网膜组织中超氧化物岐化酶呈高度负相关(r=-0.861 7,P<0.001).结论:糖尿病大鼠发病后4周即发现血中自由基含量增加、视网膜组织中抗氧化机能下降、同时伴有视网膜细胞凋亡.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的程度与空腹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血中自由基含量、视网膜内脂质过氧化物的增加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降低密切相关.提示糖代谢异常和机体抗氧化机能的下降可能对糖尿病视网膜组织中细胞凋亡具有促进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抗氧化机能、降低视网膜组织中细胞凋亡的程度将可能对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的发生发展有所裨益.

  • 延髓头端腹外侧区一氧化氮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交感传入反射的影响

    作者:高兴亚;郭瑞;王玮;张枫;朱国庆

    背景:在慢性心力衰竭时,心交感传入反射的增强可能与心交感传入神经的敏感性增强以及中枢增益增强有关.已往实验证实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延髓头端腹外侧区一氧化氮生成减少导致刺激心交感传入神经引起的心交感传入反射增强.目的:进一步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延髓头端腹外侧区中的一氧化氮对化学物质刺激心脏引起的心交感传入反射的调控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生理学系和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系.材料:实验于2003-07/2004-05在南京医科大学生理学系完成.选用雄性SD大鼠56只,体质量360~420 g,随机分为慢性心力衰竭组和对照组,每组23只.方法:慢性心力衰竭组应用去压力感受器神经支配的结扎冠状动脉诱发慢性心力衰竭,对照组行假手术,除不结扎冠状动脉外其余操作与慢性心力衰竭组相同.采用心室表面应用缓激肽(0.04μg和0.4μg)引起心交感传入反射以模拟慢性心力衰竭状态下心脏受到的化学刺激增强效应,记录应用缓激肽前后的血压和肾交感神经活动变化以评价心交感传入反射.行延髓头端腹外侧区插管,探讨微量注射药物对心交感传入反射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①假手术和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心脏重量和梗死面积.②假手术和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心交感传入反射.③延髓头端腹外侧区注射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MeTC对假手术和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心交感传入反射的影响.④延髓头端腹外侧区注射一氧化氮供体SNAP对假手术和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心交感传入反射的影响.⑤心室前壁表面应用利多卡因预处理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交感传入反射的影响.结果:①在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冠状动脉结扎引起(30.6±2.0)%的左心室壁梗死,收缩压、脉压、左室收缩期峰压和左心室压力大变化速率明显降低,左室舒张末压明显增加.②与假手术大鼠相比,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心交感传入反射显著增强.③延髓头端腹外侧区微量注射MeTC(80 nmol)仅增强假手术大鼠的心交感传入反射,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心交感传入反射无显著影响.④延髓头端腹外侧区微量注射SNAP(50 nmol)同时抑制假手术和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心交感传入反射.⑤心室前壁表面用利多卡因预处理可完全抑制心室前壁表面应用缓激肽所引起的肾交感神经活动增加.结论:延髓头端腹外侧区的一氧化氮抑制正常大鼠和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室表面应用缓激肽引起的心交感传入反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交感传入反射增强与延髓头端腹外侧区中内源性一氧化氮减少有关.

  • 卡托普利对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左室重构的逆转作用

    作者:蔡辉;胡婉英;王艳君;郭郡浩;胡兵;姚茹冰

    背景:压力负荷可以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进而导致左室重构,卡托普利对这种重构具有逆转作用.目的:观察卡托普利逆转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左室重构的作用及其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河北医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材料:试验于1998-01/12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室完成.选取Wistar雄性大鼠153只,共做5次试验,只有第4次试验是选择9只大鼠,其余试验均为36只大鼠.方法:将每次试验所选取的36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鹿角方组3组.模型组造模4周后,双蒸水灌胃15mL/kg,1次/d,连续4周.假手术组只分离腹主动脉,不用银夹狭窄,4周后,同模型组.卡托普利组造模4周后,以卡托普利100mg/kg,1次/d,用双蒸水15 mL/kg稀释后灌胃,连续4周.主要观察指标:卡托普利对大鼠左室质量指数、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血浆和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含量、血浆心钠素和血清醛固酮含量的影响.结果:153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在检测Ⅰ型胶原积分吸光度试验中假手术组死亡和卡托普利组各3只,模型组死亡1只,终纳入29只大鼠.在检测Ⅲ型胶原积分吸光度试验中,假手术组死亡3只,模型组死亡4只,卡托普利组死亡2只,终纳入27只大鼠.均因动物手术损伤而脱失.①左室质量指数比较:假手术组和卡托普利组明显低于模型组[(2.24±0.12)/1 000,(2.67±0.40)/1 000,(3.15±0.47)/1 000,t=2.649,6.499,P<0.001,0.05].②Ⅰ型胶原积分吸光度的改变:假手术组和卡托普利组明显低于模型组[(0.57±0.19,0.86±0.25,2.79±2.00),t=3.661,3.170,P<0.01,0.05].③Ⅲ型胶原积分吸光度的改变:假手术组和卡托普利组明显低于模型组[(0.48±0.10,0.52±0.29,0.84±0.27),t=3.560,2.417,P<0.01,0.05].④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假手术组和卡托普利组明显低于模型组[(79.1±18.6)%,(51.7±16.0)%,(139.0±29.2)%,t=2.910,P<0.05].⑤心肌血管紧张素Ⅱ比较:假手术组和卡托普利组明显低于模型组[(130.2±30.2)靏/g,(137.6±39.5)靏/g,(196.748.6)靏/g,t=4.026,P<0.01].⑥血浆心钠素比较:假手术组和卡托普利组明显低于模型组[(170.6±51.6)靏/g,(202.564.2)靏/g,(339.3±115.4)靏/L,t=4.623,<0.01].结论:①卡托普利降低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心肌Ⅰ和Ⅲ型胶原及其mRNA的表达,具有逆转左室重构的作用;②卡托普利逆转左室重构的作用可能与降低循环血浆和局部心肌血管紧张素Ⅱ,血浆心钠素,血清醛固酮水平,影响Ⅰ和Ⅲ型胶原mRNA表达有关.

  • 心绞痛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

    作者:齐晓勇;孟存良;谷剑;李树仁;张建清;党懿;王天红;李英肖;靳福昌;郜利会

    目的:观察心绞痛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情况及一氧化氮、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白细胞介素8水平在冠状动脉病变稳定性中的作用.方法:①选择2002-10/2003-10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住院心绞痛患者96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选择同期本院心脏中心住院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20例为对照组.均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白细胞介素8水平、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亚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水平.③首先进行组间均衡性检验,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然后再作多组均数的q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相关资料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并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6例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及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脂水平,糖尿病和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率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不明显.②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液同型半胱氨酸、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白细胞介素8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且两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一氧化氮水平显著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两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以不稳定型心绞痛为因变量,年龄、同型半胱氨酸、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家族史及吸烟等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后进入模型的变量为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性比值(RR)为1.554(95%CI 1.134~2.130,P=0.001).④同型半胱氨酸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白细胞介素8呈显著正相关(r=0.539,0.71 8,P<0.01),同型半胱氨酸与一氧化氮呈显著负相关(r=-0.473 3,P<0.01).结论:①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可能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关,可能通过增强炎性激活,使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病变不稳定.②同型半胱氨酸为冠心病患者病变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判定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稳定性指标之一.

  • 维生素C对糖尿病肾病大鼠Ⅳ型胶原α1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强翔;雷小勇;谢小英;欧玉兰;陈梅贵;邓小金;文格波

    目的:观察维生素C对糖尿病肾病大鼠Ⅳ型胶原α1mRNA表达及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1/04在南华大学动物部完成.大鼠预养1周后,空腹12 h,腹腔注射60mg/kg链尿佐菌素-柠檬酸钠缓冲液,对照组注射等量柠檬酸钠缓冲液,依据72 h后尿糖()~(),静脉采血测血糖≥16.7 mmol/L,确定建立Ⅰ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维生素C组,保持大鼠血糖波动在25 mmol/L左右,持续16周.观察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大鼠的一般状况、血糖、尿素氮、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24 h尿蛋白排泄率,原位杂交检测肾组织Ⅳ型胶原α1基因表达.结果:30只SD大鼠实验过程中无死亡,全部纳入结果分析.①大鼠体质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尿量增加,血糖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945,3.779,P<0.05),治疗后维生素C组与糖尿病组相比,体质量、肾质量/体质量有显著提高(t=2.927,3.032,P<0.05).②大鼠血清尿白蛋白排泄率、血肌酐、尿素氮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有显著性差异(t=4.113,3.1251,2.798,P<0.05),糖尿病组与维生素C组相比,尿白蛋白排泄率、血肌酐、尿素氮明显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t=2.875,2.994,3.102,P<0.05).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肾小球血管细胞外基质Ⅳ型胶原α1基因表达显著上调,经灰度值测定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t=4.766),治疗后维生素C组肾组织着色浅淡稀疏,与糖尿病组相比Ⅳ型胶原α1基因相对表达明显下调(t=2.879,P<0.05).结论:维生素C无降糖作用,但具有确切的肾脏保护作用.

  •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中Kv2.1基因表达的变化

    作者:林慧庆;黄杰;程邦昌;毛志福;赵华;王志强

    目的:探讨肺动脉平滑肌细胞门控钾离子通道Kv2.1基因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①实验于2003-04/2004-06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心血管外科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成年雄性普通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将大鼠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缺氧8 h组及缺氧3,7,14和28 d组,每组8只.将动物置于常压低氧仓,仓内注入流通氮氧混合气,调节仓内氧浓度保持在(10±5)%,将大鼠造成常压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对照组:不造成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缺氧8 h组及缺氧3,7,14和28 d组:分别将大鼠置于缺氧环境中8 h,3,7,14和28 d.②记录肺动脉压力波,计算肺动脉平均压.测定血浆中游离钾、钙离子浓度.应用全自动图像心肺血管分析软件测定肺细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核密度及肺细小动脉中膜厚度.③对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进行染色及显色后,镜下观察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表面核抗原以及bcl-2抑凋亡因子表达.bcl-2抑凋亡因子表达:0为不表达,+为微弱表达,()为中等阳性,()为强阳性.④以图像分析系统(IBAS)对杂交点进行密度扫描,以经同样处理的β-actin基因mRNA表达量作为内参照,肺动脉平滑肌细胞Kv2.1基因mRNA表达以两者的积分吸光度(A值)的比值表示.⑤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大鼠4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随着缺氧时间延长,大鼠平均肺动脉压、肺细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核密度及肺细小动脉中膜厚度逐渐升高.各缺氧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缺氧3,7,14,28d组大鼠肺细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核密度及肺细小动脉中膜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②随着缺氧时间延长,大鼠血浆中游离K+浓度逐渐降低、Ca2+浓度逐渐升高.缺氧3,7,14,28 d组大鼠血浆中游离K+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缺氧7,14,28 d组大鼠血浆中游离Ca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③随着缺氧时间延长,大鼠平滑肌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表达及bcl-2表达逐渐上升和增强.缺氧3,7,28 d组大鼠平滑肌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④随缺氧时间的延长,Kv2.1基因mRNA转录水平呈下降趋势,与内参照β-action基因mRNA的A值比值分别为0.94,0.90,0.64,0.36,0.26.结论:①Kv2.1基因在正常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上表达正常,而在低氧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上的表达则降低.②钾离子通道活性降低抑制细胞凋亡,并增加细胞中的钙离子浓度,从而导致血管重建,产生肺动脉高压.

  • 血压昼夜节律特征及高血压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变化与靶器官损伤的关系

    作者:韦汐;贺平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呈杓型、非杓型分布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昼夜波动特征及其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①选择2002-01/2003-12在柳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63例.均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型情况将63例患者分为杓型组(n=30,下降≥10%但<20%者为杓型,20%者为超杓型)和非杓型组[n=33,夜间收缩压及(或)舒张压较日间下降<10%].②采用放射性免疫方法测定各组患者24 h内3个时间段(次日晨8:00空腹、下午16:00及夜间24:00)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水平.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并测定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分析、眼底检查,以了解靶器官损害程度.③应用方差分析方法比较两组间的基本特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高血压患者6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非杓型组8:00和24:00血浆肾素、醛固酮水平明显高于杓型组(P<0.05),16:00血浆血管紧张素水平明显高于杓型组(P<0.05).两组醛固酮、血管紧张素日间和夜间的波动较大,而肾素的昼夜波动不大.②非杓型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大于或高于杓型组(P<0.01).结论:①昼夜血压呈杓型与非杓型分布患者血液中肾素和醛固酮的水平昼夜节律特征有所不同,体液因素是调控人体血压水平及其昼夜节律的非常重要的环节.②血压呈非杓型分布的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肾等靶器官并发症的危险性高于杓型高血压患者.

  • 糖尿病患者肺功能状况观察

    作者:余红缨;王珊;张妍;毕会民

    背景: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有关糖尿病患者肺功能状况的报道较少.目的:对比观察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肺功能状况的差异,探讨糖尿病病程与肺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设计:病例对比观察.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对象:选择2000-01/2003-12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90例,均自愿参加观察.胰岛素依赖型20例,非胰岛素依赖型70例.另外将90例患者以10年病程为界分为2组,病程小于10年组40例,病程大于10年组50例.选择肺功能正常人30例为健康对照组,均为积极参与本课题的志愿者.方法:分别测定各组观察对象的肺功能指标: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呼气流速峰值及大通气量,并进行对比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观察对象血气分析和肺功能状况比较.②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的肺功能状况比较.结果:①各组观察对象血气分析和肺功能状况比较: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患者的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和肺通气功能都显著下降(t=1.999~2.301,P<0.05).胰岛素依赖型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肺活量、用力肺活量、肺通气功能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的肺功能状况比较:病程>10年组糖尿病患者的肺功能状况明显劣于病程<10年组患者[肺活量(L):2.62±0.65,3.25±1.25;用力肺活量(L):2.40±0.52,3.21±0.98;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75.31±2.31,80.63±5.56;呼气流速峰值(L/s):4.33±0.68,5.98±1.02;大通气量(L/s):76.22±6.98,89.21±5.69(t=2.012~2.350,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的肺功能较正常人有减退的倾向,且病程较长的患者肺功能下降明显,临床工作中应予以密切重视.

  • L-精氨酸对动脉粥样硬化兔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作者:朱彦琪;张治;孙宝贵

    目的:观察L-精氨酸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血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影响,并探讨血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与血管局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关系.方法:①实验于2003-9/2004-04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研究室完成.选用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模型组、L-精氨酸组、对照组.②模型组、L-精氨酸组予高脂饮食10 d后,球囊拉伤右髂外动脉.继续喂以高脂饮食30 d后处死动物,L-精氨酸组从术后第2天起经饮水给予L-精氨酸1g/d.对照组以普通饲料喂养.③以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实验前、术前及术后30 d各组兔血清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组织冰冻切片以原位杂交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mRNA的表达,抽提蛋白行免疫印迹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④计量数据间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兔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mRNA表达:血管损伤后30 d,模型组明显增多,L-精氨酸组较轻,对照组阴性.②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血管损伤后30 d,模型组明显增多,L-精氨酸组少于模型组,对照组少量.③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各组3个时间点无差异(P>0.05).术后30 d,模型组明显高于术前(P<0.05);模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及L-精氨酸组(P<0.01,0.05),而L-精氨酸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口服L-精氨酸能够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兔血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血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可以反映球囊损伤血管局部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变化.

  • 脑钠素N端前体肽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中的意义

    作者:曾强;苑杰;吴红梅;杨军;张肇康

    目的:观察脑钠素N端前体肽Nt-ProBNP1~76水平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内的改变及与血压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06/2003-10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4例,其中高血压1级者31例,高血压2级者23例(血压划分标准按照美国JNC-6标准).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血浆Nt-ProBNP1~76、心钠素以及内皮素的水平,以同期健康体检的31例正常人为对照组.并应用直线相关分析对两组被试者血压与Nt-ProBNP1~76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54例被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Nt-proBNP1~76浓度:高血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289.67±52.25),(178.17±42.56)ng/L,P<0.01].②血浆心钠素:高血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123.46±8.57),(76.28±7.62)ng/L,P<0.01],2级患者高于1级患者(P<0.05).③内皮素:高血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167.23±10.54),(132.29±11.37)ng/L,P<0.01],2级患者高于1级患者(P<0.05).④血浆Nt-proBNP1~76水平与血压相关性:在对照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与Nt-proBNP1~76间呈正相关(r=0.84,0.81;P=0.046,0.035);在高血压组,收缩压与Nt-proBNP1~76间呈正相关(r=0.59,P=0.027).结论:血浆ProBNP1~76水平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者重要的作用.测定血浆ProBNP1~76水平对于监测高血压患者是否发生左心室肥厚有其重要临床意义,脑钠素前体肽的测定可望成为判断高血压病预后的指标.

  • 高压氧对糖尿病大鼠血清和肾脏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芳;周景花;管佩玲;彭名淑;张杰;钟慈声;施佳;许剑锋;邵贵强;卜国强;姚庆姑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对糖尿病大鼠血清和肾脏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及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①实验于2002-10/2003-03在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动物房、病理科和复旦大学医学院电镜室完成.选用2月龄雄性健康SD大鼠90只.随机留取正常大鼠20只,其余大鼠禁食过夜后,按55 mg/kg,腹腔内注射10 g/L的链脲佐菌素溶液造成糖尿病模型.糖尿病大鼠病程2个月后经过电镜病理观察证实糖尿病大鼠糖尿病肾病的超微结构异常63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n=32)和高压氧治疗组(n=31)及对照组(n=20).对照组(n=20):仅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不进行干预.模型组(n=32):隔天清晨皮下注射一次正规胰岛素和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13 mmol/L.高压氧治疗组(n=31):同样用胰岛素和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控制血糖,每天进入动物舱在0.15 MPa的压力下,吸入95%以上浓度的纯氧1 h.连续20 d.②分别在高压氧治疗10和20 d后分批留取股动脉血和肾脏后处死大鼠.用快速血糖仪测定尾静脉血糖,并测定体质量.取股动脉血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同时取肾脏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学观察和电镜观察,并用转化生长因子β1多抗对肾组织做3',3-二氨基联苯胺二步法免疫组化染色.③组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①在分组干预过程中,高压氧治疗组死亡1只,模型组死亡2只.进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测定大鼠:对照组20只、高压氧治疗组30只、模型组30只.高压氧治疗10 d后,对照组处死6只,模型组处死7只,高压氧治疗组处死7只大鼠;治疗20 d后,对照组处死6只,模型组处死8只,高压氧治疗组处死8只大鼠.分别进行相应指标测定.②治疗前,糖尿病大鼠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病理学主要表现为肾小球内玻璃样变、硬化和血管减少.电镜观察显示模型组肾小球血管袢足突减少、融合、排列紊乱,系膜细胞旁间质基质沉积、纤维化.③治疗10 d后,高压氧治疗组大鼠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肾脏超微结构得到初步改善,而病理变化不明显.④治疗20 d后,高压氧治疗组肾小球病理异常减轻,超微结构较糖尿病组明显改善,而与对照组相似;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而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内转化生长因子β1染色明显减少.结论:高压氧治疗可改善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合成和其在肾组织的表达有关.

  • 超声检查评价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变化

    作者:赵素玲;吕艳青;胡兆霆

    目的:观察超声检测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特点,并与健康者、单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比较.方法:①纳入2001-02/2003-01广州邮电医院内科门诊或住院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患者115例.其中代谢综合征患者47例(代谢综合征组),单纯高血压患者36例(高血压组),糖尿病患者32例(糖尿病组).选择同期本院体检健康者19例(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②采用美国ALT HDI3000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对双侧颈动脉进行超声检查.对受检者双侧颈动脉进行测量,在颈总动脉分叉近心端10,20,30 mm3处分别测取前壁和后壁内膜-中层厚度,双侧共测得12个值,取其平均值作为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指数用Crouse方法计算.颈动脉扩张性=(颈总动脉舒张内径2-颈总动脉收缩内径2)/颈总动脉舒张内径2×脉压,颈动脉僵硬度=脉压×颈总动脉直径/颈总动脉每搏血管内径变化幅度.③组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单纯高血压患者36例,糖尿病患者32例,代谢综合征患者47例,健康者19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代谢综合征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指数、颈动脉僵硬度明显大于和高于其他3组(P<0.05~0.01),颈动脉扩张性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0.01).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颈动脉扩张性和顺应性改变较糖尿病及单纯高血压患者严重,代谢综合征患者特有的多重危险因子聚集的情况,对颈动脉结构和功能损害可能起协同作用.

  • 罗格列酮对糖尿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的干预效应

    作者:李红辉;刘恩波;丁殊节;李家富

    目的:运用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其在改善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的同时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方法:①选择2004-03/07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6例为糖尿病组.纳入同期本院体检科健康体检人员26例作为对照组.均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②糖尿病组在严格糖尿病饮食、运动和原有口服药物的基础上服用马来酸罗格列酮,4mg/次,1次/d,共干预12周.③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胰岛素、餐后胰岛素.采用RIA Kit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22.5,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1/(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④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26例和健康体检者26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糖尿病组治疗前肿瘤坏死因子α、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糖尿病组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三酰甘油、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治疗前(P<0 05).②糖尿病组治疗前空腹胰岛素、餐后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后和对照组(P<0.05~0.01),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后和对照组(P<0.05).③糖尿病组治疗前肿瘤坏死因子α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0.38,P<0.05),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29,P<0.05).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0.31,P<0.05),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26,P<0.05).结论:①罗格列酮可使糖尿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下降,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胰岛素抵抗得到改善.②罗格列酮可以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高血脂和高血糖水平等多种心血管风险因素,纠正一系列代谢异常,从而对心血管起到保护作用.

  •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

    作者:李秀昌;李素梅;胡燕燕;黄海南;刘建民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的关键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突变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方法:①选择2001-07/2003-12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138例,男82例,女56例.设其中无冠状动脉病变患者33例为对照组.设冠心病患者105例为冠心病组.均对实验目的均知情同意.②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677C→T基因型.③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对照组和冠心病组间不同基因型所占比例比较采用2×3行列表进行X2检验;两组间总突变率采用四格表X2检验;基因突变与冠心病发病关系用相对危险度表示.结果:无冠状动脉病变患者33例和冠心病患者10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患者纯合子突变型(TT型)占18.2%(6/33),杂合子突变型(CT型)占36.4%(12/33),总突变率54.6%;冠心病组患者纯合子突变型(TT)占25.7%(27/105),杂合子突变型(CT)占57.1%(60/105),总突变率82.8%.两组3种基因型所占比例差异明显(X2=7.19,P<0.05).②冠心病组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6.4%(24/66),54.3%(114/210),X2=6.45,P<0.05],T等位基因对冠心病的比值比(OR值)为2.08(95%CI:1.18~3.68,P<0.05).结论: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突变表型(C667T)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诱导构建佳类似人类2型糖尿病大鼠的造模方式

    作者:施红;金国琴;余文珍

    目的:观察注射链脲佐菌素大鼠在给予高脂高糖不同时间后血糖、血脂、糖耐量、胰岛素敏感性等的变化情况,以寻求佳类似人类2型糖尿病的大鼠造模方式.方法:实验于2003-01/12在福建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及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血液流变室完成.选择雌性Wistar大鼠56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7组,正常组、高脂高糖2,4,6周组、普食6周组、先注射链脲佐菌素组和单纯高脂高糖组各8只.①正常组:灌胃生理盐水.②高脂高糖2周组:先灌胃高脂高糖乳剂14 d后+注射链脲佐菌素30mg/kg 2次.③高脂高糖4周组:先灌胃高脂高糖乳剂28 d后+注射链脲佐菌素30 mg/kg 2次.④高脂高糖6周组:先灌胃高脂高糖乳剂42 d后+注射链脲佐菌素30mg/kg 1次.⑤普食6周组:灌胃生理盐水42 d后+注射链脲佐菌素30 mg/kg 2次.⑥先注射链脲佐菌素组:先注射链脲佐菌素(30 mg/kg)2次后+灌胃高脂高糖乳剂42 d.⑦单纯高脂高糖组:灌胃高脂高糖乳剂42 d,不注射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30 mg/kg 2次间隔4 d,注射前均禁食不禁水14 h.每日高脂高糖乳剂/生理盐水灌胃量均为10mL/kg.各组均自由进食普通饲料.实验过程中检测各组随机血糖及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结束后禁食不禁水16 h,腹主动脉取血,测量各组大鼠的空腹胰岛素、血脂,同时取胰腺作病理检查.口服葡萄糖糖耐量试验诊断标准:大鼠禁食12 h服糖后血糖峰值16.7 mol/L、且120 min血糖11.1 mmol/L的大鼠确定为糖尿病.结果:5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各组大鼠血糖水平比较:高脂高糖6周组大鼠在注射链脲佐菌素后空腹血糖显著高于正常组[(12.20±0.87),(3.90±0.27)mmol/L(P<0.01)],随机血糖也显著高于正常组[(27.31±1.82),(5.01±0.41)mmol/L(P<0.01)],均达到糖尿病大鼠诊断标准,提示造模成功.其余各组大鼠血糖值均未达到糖尿病大鼠诊断标准.②口服葡萄糖糖耐量试验结果:高脂高糖6周组大鼠75%出现糖耐量异常,0.5 h血糖达到(17.51±1.23)mmol/L,超过16.7 mmol/L,2 h后下降为(6.83±0.89)mmol/L,未回复到正常水平.然而先注射链脲佐菌素组在注射链脲佐菌素后空腹血糖为(5.98±1.59)mmol/L,随机血糖为(12.53±4.03)mmoL/L,未达到糖尿病大鼠诊断标准.③各组大鼠实验后血脂水平比较:除高脂高糖2周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的三酰甘油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高脂高糖6周组和单纯高脂高糖组大鼠的总胆固醇水平升高为显著.结论:先高脂高糖6周后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30 mg/kg 1次,可成功制备空腹和随机血糖均升高,且糖耐量低减、高血脂的类似人类2型糖尿病的大鼠模型.

  • 尾加压素对人单核巨噬细胞DNA、RNA及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作者:钱云峰;石向东;李志梁

    目的:观察新近发现强的缩血管活性肽之一的尾加压素对体外培养的人单核巨噬细胞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0/12在南方医科大学心内科实验室及广州军区总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取健康自愿者50 mL新鲜静脉血,用聚乙酰胺吡咯烷酮包被的硅胶颗粒液(d=1.130)分离单核细胞.采用24孔塑料培养板,每孔加入有巨噬细胞特性、浓度为2×105 个/mL细胞0.5 mL,随机分成4组.分别加入1×10-8,1×10-9,1×10-10,0 mmol/L尾加压素,每组再随机分成3小组,分别加入3H-Leu,3H-TdR,3H-UR 3.7×10 10Bq/mL.培养7 d,分别于第1、4、7天测定样品3H-Leu,3H-TdR,3H-UR的放射性,并分别代表蛋白质、RNA、DNA的合成状态.细胞蛋白含量测定:将细胞培养于8孔塑料培养板中,随机分成4组,培养至第3天分别加入1×10-8,1×10-9,1×10-10,0 mmol/L尾加压素,继续培养4 d,收集细胞.Lowery法常规测细胞蛋白含量.结果:①在RPMI 1640+300 mL/L自体血清中,细胞生长、成熟、分裂状态良好,细胞合成DNA、RNA、蛋白质迅速,尤以3H-UR掺入作用较强.②成熟的人单核巨噬细胞与1×10-8,1×10-9,1×10-10,0 mmol/L浓度范围的尾加压素孵育24 h,未见细胞有形态学改变.1×10-10 mmol/L浓度尾加压素在24 h时即对3H-UR,3H-TdR掺入有抑制作用,随浓度升高和时间延长,作用均加强;且在1×10-9,1×10-8,mmol/L浓度下对RNA作用较DNA强(0.608±0.005,0.730±0.007,t=18.8,P<0.01;0.500±0.007,0.571±0.004,t=10.4,P<0.01).③加入1×10-8,1×10-9,mmol/L浓度尾加压素与未加入尾加压素组比较对蛋白质的合成有抑制作用[(22.4±0.707)×10-3,(32.5±0.634)×10-3 dpm,t=23.8,P<0.01;(27.35±0.636)×10-3,(32.5±0.634)×10-3 dpm,t=12.8,P<0.01],但对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作用明显低于对DNA,RNA合成的抑制作用(0.688±0.003,0.571±0.004,0.500±0.007,t=12.3,17.5,P<0.001;0.840±0.007,0.730±0.007,0.608±0.005,t=9.6,31.2,P<0.001).④1×10-8 mmol/L尾加压素与成熟人单核巨噬细胞共同作用4 d,与未加入尾加压素组比较,细胞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0.225±0.012,0.319±0.027,t=5.76,P<0.001),并呈浓度依赖性.结论:尾加压素在1×(10-10~10-8)mmol/L浓度范围内对单核巨噬细胞DNA,RNA合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对RNA较强,对蛋白质作用较弱;其与成熟过程中人单核巨噬细胞较长时间孵育时,对蛋白质合成抑制作用变明显.尾加压素抑制单核巨噬细胞DNA,RNA,蛋白质合成代谢,从而影响细胞生长、分裂增殖及免疫吞噬等功能.

  • 干预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对内皮细胞的功能效应

    作者:万沁;童南伟;吴惠

    目的:了解丙酮酸脱氢酶激活剂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对内皮细胞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将传代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接种至6孔板,培养48~72 h至90%融合.将每孔分别分组:对照组:葡萄糖浓度为5.5 mmol/L;高糖组:葡萄糖浓度为30 mmol/L;二氯醋酸二异丙胺+高糖组:浓度为1×10-5,1×10-4,1×10-3 mol/L的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加高糖处理48 h.用2.5 g/L胰酶消化收集细胞;固定后充分混匀制成1×10 9 L-1细胞悬液;加RNA酶A37℃水浴45 min;加入碘化丙啶50g/L混匀,4℃避光放置60 min,尼龙网滤过,上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DNA含量,计数10 000个细胞,以亚G1峰细胞为凋亡细胞,计算细胞凋亡率.以体外原代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靶细胞观察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指标一氧化氮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细胞凋亡的影响;用改进的DPN诱导分析法检测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丙酮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①高糖组细胞一氧化氮浓度[(590.77±56.00)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799.47±51.77)μmol/L,P<0.0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二氯醋酸二异丙胺+高糖组细胞一氧化氮浓度明显高于高糖组(P<0.05~0.0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低于高糖组(P<0.01).②不同浓度的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可呈浓度依赖性激活丙酮酸脱氢酶活性,高浓度组与中、低浓度二氯醋酸二异丙胺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可以通过对丙酮酸脱氢酶的激活来纠正内皮细胞功能紊乱.

  • 1,6-二磷酸果糖对肺微循环和肺功能的保护性作用

    作者:薛庆亮;汪建新;江宏

    目的:观察内毒素致大耳白兔急性肺损伤过程中的肺微循环障碍及1,6-二磷酸果糖对其的影响,探讨1,6-二磷酸果糖对内毒素所致的兔急性肺损伤的保护性作用.方法:①实验于2003-05/12在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实验室完成.选用清洁级雄性成年大耳白兔24只.随机将兔分为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kg)、致伤组(将内毒素按500 μg/kg溶于2 mL生理盐水后于5 min内经颈静脉一次注射完毕,随后注射生理盐水1次)、干预组[内毒素使用剂量和方法同致伤组,静注内毒素后缓慢静脉给予1,6-二磷酸果糖(300 mg/kg)的生理盐水溶液],共3组,每组8只.②各组均于静脉注射内毒素前,静脉注射内毒素后0.5,2.0,4.0,6.0 h 5个时间点观察血压、心率及呼吸频率变化,并进行采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血气分析仪检测各组兔动脉血氧分压及外周血白细胞数量.静脉注射内毒素后6.0 h按解放军总医院东亚放免所提供试剂盒说明测肺组织血栓烷B2、6-酮-前列腺素F1α和内皮素1的含量.另取右侧膈叶肺组织采用光镜(×100)和透射电镜做病理学观察.③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等条件者做t检验,否则,做秩和检验.结果:兔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静脉注射内毒素后0.5 h,致伤组兔呼吸频率和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压、动脉血氧分压、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②静脉注射内毒素后4.0和6.0 h,干预组动脉血氧分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致伤组外周血白细胞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③实验后6.0 h,致伤组动物肺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损害,肺微血管严重受损.干预组动物肺组织和肺微血管损伤较轻,与对照组相似.致伤组和干预组肺组织血栓烷B2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肺组织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致伤组(P<0.01).结论:①经静脉进入体内的内毒素可通过增加血栓烷B2和内皮素1的释放等方式导致肺微循环障碍,进而诱发并加重肺损伤.②1,6-二磷酸果糖则具有改善肺微循环的功能,从而对肺组织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 中国朝鲜族人群6个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的遗传多态性

    作者:卜晓波;王英;宋洁;李秀芝;包海花;张书捷;高雪玲

    背景:许多学者对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人群的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进行了研究报道,但朝鲜族人群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的多态性如何?目的:了解中国朝鲜族人群D16S539,D7S820,D13S317,CSF1PO,TPOX,THO1 6个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的遗传多态性分布,获得相应多态位点的群体遗传学数据.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牡丹江医学院生物教研室和DNA分析检测室.材料:收集2001-01/02牡丹江地区无血缘关系的朝鲜族个体100份血样.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对100名无血缘关系的朝鲜族个体进行样本基因型检测.主要观察指标:D16S539,D7S820,D13S317,CSF1PO,TPOX,THO1 6个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的样本基因型.结果:①D16S539基因座,观察到6个等位基因,18种基因型.②D7S820基因座,观察到7个等位基因,22种基因型.③D13S317基因座,观察到7个等位基因,23种基因型.④CSF1PO基因座,观察到6个等位基因,16种基因型.⑤TPOX基因座,观察到6个等位基因,11种基因型.⑥THO1基因座,观察到5个等位基因,12种基因型.结论:6个位点等位片段多态性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且具有较高的杂合度,所得到的等位基因频率等数据可以为中国朝鲜族人群遗传学研究提供依据.

  • 心肌梗死后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动态过程与迷走神经支配及重构

    作者:曲秀芬;喜杨;于彦伟;李晶洁;黄永麟

    目的:探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在心肌梗死后的表达是否具有动态过程,及其在迷走神经重构中的作用.方法:①实验于2003-08/2004-0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56只,分为心肌梗死后3,7,30 d取材的3个心肌梗死组及相应时间点取材的3个假手术组.心肌梗死模型的制作:将大鼠麻醉后,于左心耳与肺动脉圆锥间环绕左冠状动脉主干标志处结扎冠状动脉.假手术组为穿线后不结扎冠状动脉.②从各组大鼠梗死中心、梗死周边、室间隔和右室取材,通过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抗囊状乙酰胆碱转运体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迷走神经支配,并通过图像分析测定心肌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阳性染色密度及迷走神经支配密度.③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与迷走神经支配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术后41只大鼠存活.心肌梗死后3,7,30 d组分别为7和8及8只,其余18只大鼠为各假手术组(各组均为6只).①心肌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假手术组中未检测到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心肌梗死后7和30 d组梗死周边明显高于心肌梗死后3 d组(t=2.986,3.025,P<0.01);心肌梗死后30 d组室间隔明显高于心肌梗死后3d组(t=3.126,P<0.01).②心肌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蛋白的表达:假手术组中未检测到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蛋白的表达.仅在心肌梗后30 d组的梗死周边和室间隔心肌中检测到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蛋白的表达[(9.54±2.36)%,(11.25±4.60)%].③心肌中迷走神经支配密度:心肌梗死组中梗死中心区在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为0.心肌梗死后30 d组梗死周边明显高于心肌梗死后3和7 d组及相应假手术组(t=2.452~3.186,P<0.05~0.01).心肌梗死后室间隔和右心室7和30 d组明显高于相应假手术组(t=2.327~3.467,P<0.05~0.01);心肌梗死后30 d组室间隔和右心室明显高于心肌梗死后3和7 d组(t=2.506~3.332,P<0.05~0.01).④相关性:心肌梗死后7 d组梗死周边心肌细胞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与迷走神经支配呈显著正相关(r=0.51,P<0.05),心肌梗死后30 d组室间隔心肌细胞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与迷走神经支配也呈显著正相关(r=0.65,P<0.05).结论:①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可能主要在心肌梗死等病理状态下发挥一定的作用.②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可能在心肌局部发挥其神经营养作用进而参与心肌梗死后的神经重构及神经内分泌的调节过程.

  • 提供抗类风湿关节炎实验工具:人Janus激酶1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学特性

    作者:易银沙;邹建炫;田云;杨巍;邓乐;钱金红;吕媛

    目的:制备人Janus激酶1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其免疫学特性.方法:实验于2003-03/2005-04在湖南远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免疫学实验室完成.用化学合成的部分人Janus激酶1多肽链与锁眼蓝蛋白偶联后的全抗原对BALB/c小鼠进行免疫,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人Janus激酶1的单克隆抗体;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印迹法进行筛选;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细胞化学分析鉴定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结果:获得了一株可稳定分泌人Janus激酶1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4E5D4,单抗的Ig亚类为IgG.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发现其能够特异性识别人Janus激酶1蛋白.结论:成功制备了抗人Janus激酶1的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其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提供了实验工具.

  • 组织同步显像技术评估心脏同步治疗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潘翠珍;舒先红;史浩颖;黄国倩;孙宝贵;陈灏珠

    目的:应用基于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的组织同步显像技术评价心脏同步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后的心功能. 方法:①选择1999-09/2004-08在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行双心室同步起搏术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2例,男10例,女2例,均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②10例患者均能达到有效的双心室起搏(有效组),2例患者未能达到有效的双心室起搏(无效组).③采用GE Vivid 7超声显像系统测定患者左室射血分数,该仪器具有组织同步显像技术,在心电图监测下采集心脏同步治疗前及治疗后1 d心尖四腔心、心尖二腔心及心尖长轴切面的TVI图像存于硬盘.④计量资料间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2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1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心脏同步治疗后,心室的不同步收缩改善明显(P<0.01),而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心脏同步治疗后,心室的不同步收缩改善不明显.②有效组患者组织同步显像显示的延迟部位如下,后间隔、下壁2例,后壁、侧壁、下壁3例,前间隔、后间隔、下壁2例,后壁、侧壁2例,后壁1例,而且左室导线植入的部位位于左室后静脉,正好位于上述10例患者的延迟部位,而无效组患者的组织同步显像显示的延迟部位如下,前壁、前间隔、前侧壁1例,下壁1例,但左室导线植入的部位位于左室后静脉,未到达其延迟部位.结论:①心脏同步治疗是否有疗效与组织同步显像显示的延迟部位及左室导线的植入位置是否一致有关.②组织同步显像可客观显示左心室收缩活动延迟的节段,为选择合适患者进行心脏同步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 螺内脂抑制醛固酮诱导大鼠心肌细胞中钙调神经磷酸酶的表达

    作者:刘莉;谢晓华;常连庆

    目的:在引起心肌细胞肥大的刺激因素醛固酮作用下,应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脂进行共同培养,观察培养的原代大鼠心肌细胞钙调神经磷酸酶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方法:实验于2004-07/12在基础医学研究所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进行.取出生1~3 d的Wistar乳鼠,进行心肌细胞培养.将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分为4组:①空白对照组:不干预.②醛固酮组:予以醛固酮至浓度为1 nmol/L.③环孢素A组:予以醛固酮至1 nmol/L,同时给予环孢酶素A至5 mmol/L.④螺内脂组:予以醛固酮至1 nmol/L,同时给予螺内脂至3 μmol/L.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钙调神经磷酸酶Aβ蛋白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钙调神经磷酸酶蛋白AβmRNA的表达.结果:①钙调神经磷酸酶Aβ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发现醛固酮组心肌细胞胞浆中阳性颗粒(棕色)多,表达增高,用环孢素A及螺内酯干预的大鼠心肌胞浆中阳性颗粒显著少于醛固酮组,与空白对照组接近.②钙调神经磷酸酶AβmRNA表达:醛固酮组心肌细胞表达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环孢素A及螺内酯组显著低于醛固酮组,与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在醛固酮诱导下钙调神经磷酸酶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螺内酯通过拮抗醛固酮与受体结合可减少钙调神经磷酸酶蛋白及mRNA表达,其效果与钙调神经磷酸酶特异性抑制剂环孢素A相似.

  • 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与非酶糖化抑制剂的作用

    作者:符丽娟;庞东渤;齐志敏;王洪新

    背景:糖尿病蛋白质非酶糖化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同时伴有一氧化氮合成下降,致使细胞内钙增加,胞内致密颗粒排空、激活胞内酶而启动细胞凋亡的发生.目的:观察非酶糖化抑制剂氨基胍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其心功能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单位:锦州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2-09/2003-03在锦州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2月龄雄性SD大鼠54只.方法:选36只大鼠按60 mg/kg尾静脉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造成糖尿病模型,将血糖>16.7 mmol/L的大鼠定为糖尿病造模成功.将模型鼠分为2组:糖尿病组和氨基胍治疗组各18只,每组又分12周8只和12周10只.另18只大鼠为对照组,分为2个时间点:12周8只,24周10只.各组大鼠分别饲养12和24周,其中氨基胍治疗组按150 mg/(kg·d)将氨基胍于饮水中喂养.其余2组正常饲养.计算心脏质量指数[心脏(mg)/体质量(g)].取左室心肌组织块,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用10×10目镜方格系统计数10个视野原位末端标记法阳性细胞核数,取其均值.主要观察指标:糖尿病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过程中是否存在心肌细胞凋亡以及氨基胍的作用.结果:实验过程因大鼠死亡和造模失败脱失8只,终进入结果分析46只.①心脏质量指数:糖尿病组12和24周时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氨基胍治疗组(P<0.05~0.01).②左室内压大下降和上升速率:糖尿病组12和24周时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氨基胍治疗组(P<0.05~0.01).③左室内压大上升速率:糖尿病组24周时明显低于12周时(P<0.05).④细胞凋亡数目:糖尿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氨基胍治疗组(P<0.01),糖尿病组24周时明显高于12周时(P<0.01).⑤心肌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结果:糖尿病组心肌组织内可见凋亡的心肌细胞.结论:心肌细胞凋亡在糖尿病心肌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影响,氨基胍可有效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肌病理形态学异常.

  • 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与阿托伐他汀的干预效应

    作者:许宜冠;周胜华;祁述善;刘启明;李旭平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3在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取培养五六代的5只1月龄健康雄性大鼠主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进行干预前于六孔培养板中放置无菌盖玻片,细胞长满盖玻片的90%时开始干预,分为4组进行干预:正常对照组:培养的平滑肌细胞未用阿托伐他汀干预;阿托伐他汀0.1μmol/L组:用浓度为0.1μmol/L的阿托伐他汀干预培养的平滑肌细胞;阿托伐他汀1.0μmol/L组:用浓度为1.0 μmol/L的阿托伐他汀干预培养的平滑肌细胞;阿托伐他汀10.0 μmol/L组:用浓度为10.0μmol/L的阿托伐他汀干预培养的平滑肌细胞.②分别于干预后6,12,24,48,72 h采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情况: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蛋白表达情况.③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①荧光染色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干预培养的大鼠血管平平滑肌细胞后,随干预时间延长和用药浓度增加,平滑肌细胞凋亡增加.阿托伐他汀干预72 h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率:阿托伐他汀0.1,1.0,10.0 μmol/L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1.1%,27.2%,50.5%,3.8%,P<0.01),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明显(P<0.01).②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Survivin因子表达情况:阿托伐他汀干预24 h,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蛋白表达下降,干预48 h~72 h,血管平滑肌细胞Survivin因子未见表达.结论:①阿托伐他汀可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其凋亡率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②阿托伐他汀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可能与其下调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蛋白的表达有关.

  • 广州城乡结合部中老年居民血清尿酸水平及其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作者:吴震;陈璘;赵长林;彭朝权;熊肇军

    背景: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点,在诸多已知的危险因素中,高尿酸血症是否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目的:调查城乡结合部中老年居民血清尿酸的分布特点,高尿酸血症患病情况及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设计:横断面调查.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及预防保健科.对象:于2002-12对广州市城乡结合部现居住村民890名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调查.纳入其中资料完整的年龄>55岁的中老年人642名,男152名,女490名.均对调查项目知情同意.方法:①将纳入对象集中到指定地点进行现场调查.测量收缩压、舒张压、身高、体质量等.计算体质量指数[体质量(kg)/身高(m)2].采用终点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采用尿酸酶比浊法测定尿酸水平.②血清尿酸水平:男性>420 μmol/L,女性>350 μmol/L,诊断为高尿酸血症.高血压诊断标准按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高血压防治指南.依据1997年中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诊断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胆固醇血症为总胆固醇、高三酰甘油血症.依据2000年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提出的亚洲成人肥胖标准判定肥胖.③血清尿酸数据呈偏态分布,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各因素间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son等级相关,并进一步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男女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异常检出率.②男女性按血清尿酸水平分层后心血管危险因素比较.③血清尿酸水平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结果:①男性与女性高尿酸血症、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患病率:30.3%,30.8%;58.6%,50.6%;53.3%,68.6%;44.1%,51.8%.②男性和女性血清尿酸水平分别为(357.30±66.77)和(299.80±59.64)μmol/L.女性血清尿酸水平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0.18,P<0.01),而男性中无明显相关性(P>0.05).③以四分位数对血清尿酸水平进行分层,男性血清尿酸四分位数分别为293.53,357.30,427.08 μmol/L;女性为247.60,299.80,366.88 μmol/L.纳入对象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血压、体质量指数随血清尿酸水平升高而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随血清尿酸水平升高而下降.男女性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收缩压、体质量指数与血清尿酸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09~0.35,P<0.05~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血清尿酸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21,-0.25,P<0.05,0.01);男性舒张压及女性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血清尿酸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20,0.10,P<0.05).④后入选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变量为年龄、体质量指数和三酰甘油[OR(95%CI):1.048(1.023~1.073),P=0.000;OR(95%CI):1.156(1.096~1.219),P=0.000;OR(95%CI):1.436(1.224~1.684),P=0.000].结论:①女性血清尿酸水平与年龄有关,而在男性中无此特点,且男性血清尿酸水平高于女性.②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各种血脂异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具有相关性,血清尿酸升高可能是心血管及代谢性疾病的重要标志.③年龄、体质量指数、三酰甘油对血清尿酸水平影响大,有增加高尿酸血症发病的危险.

  • 三峡工程对开县人群健康可能发生的潜在影响的预测评估

    作者:汪洋;张成勇;龙倩;田考聪;陈静;李颖;曹佳;舒为群

    背景:三峡库区历史上曾为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和地方病的高发地区,其淹没面积大、人口密集,水库形成后的污染可能会造成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目的:通过分析开县地区人群的主要健康指标以及影响因素,对三峡水库形成后可能产生的对人群健康造成的影响因素进行预测性评估.设计:横断面调查.单位: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及重庆市开县疾病控制中心.对象:调查于2004-02/05在重庆市开县完成,调查对象为该县所有人口的疾病监测资料,选择三峡库区重庆段其他库区县及非库区县人群的疾病监测资料作为对照.方法:收集有关社会发展、人群健康和与公共卫生体系的有关指标,深入有代表性的重点乡镇现场调查.对相关资料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并利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三峡工程对人群健康的潜在影响做出全面预测评估.主要观察指标:①开县、重庆市和全国1999~2001年一般人群的健康状况比较.②开县、重庆市和全国1999~2003年传染病发病率比较.③水库形成后对人群健康产生的潜在影响.结果:①开县、重庆市和全国1999~2001年一般人群的健康状况比较:开县孕产妇病死率、婴儿以及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高于全国和重庆市的平均水平,多项指标显示出开县的一般人群健康状况较差.②开县、重庆市和全国1999~2003年传染病发病率比较:重庆市的传染病发病率维持在250/10万左右,高于全国水平(190/10万左右).开县的传染病发病率逐年升高,近两年的发病率达国内的1.5倍以上.③水库形成后可能发生的对人群健康产生的潜在影响:介水传染病尤其是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自然疫源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性疾病的发生;肝癌等恶性肿瘤性疾病.结论:应加强对现有公共卫生体系相对薄弱环节和潜在各种疾病流行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认识.随着三峡工程的进度加快,必须加强防治对策,预防和减轻水库形成后可能对人群产生的健康危害.

  • 应用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筛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

    作者:梁直厚;管强;谈跃;聂志

    目的:探讨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查评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并与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方法:①选择2003-02/2004-04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三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糖尿病患者80例,男38例,女42例;2型糖尿病67例,1型糖尿病13例.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在入院时对80例患者进行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足部外观:正常为0分异常为1分,异常包括包括足部畸形、皮肤干燥、裂开、感染;踝反射:足跖屈为阳性(1分),无反应为阴性(0分),两者之间为可疑(0.5分);大拇趾振动觉:如患者完全感受不到音叉振动则为振动觉缺失(1分).左右两侧合计总分>2分为阳性.③采用五通道肌电诱发电位仪测定80例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查敏感性=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阳性患者中经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有2条或2条以上神经病变患者数/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有2条或2条以上神经病变患者总数×100%.特异性=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阴性患者中无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数/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无神经病变患者总数×100%.④结果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结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测中,足背振动觉异常率高(包括振动觉减退与缺失),达55%(44/80);足部外观异常及有溃疡者共约占11%(9/80),而且一般伴有足背振动觉或踝反射的异常.②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中腓肠神经与腓总神经病变率高,分别达59%(41/80),38%(30/80).③80例糖尿病患者中,在41例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查阳性的患者中,37例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有2条或2条以上神经病变),4例正常(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有1条或无神经病变).39例评分阴性的患者中,9例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正常.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查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88%.结论:①足部外观的异常和足部溃疡可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渐趋严重的表现.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下肢神经易受累.③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查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好,分别为80%和88%.

  • 康复运动处方锻炼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与体质指标的影响

    作者:任保莲;许颖丽;宗英

    目的:观察按康复运动处方进行24周的运动锻炼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与体质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医院病历收集法,选择2002-03/2004-03到厦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厦门市中山医院、厦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无运动禁忌证的2型糖尿病患者58例,进行为期24周的康复运动处方干预治疗.①第1~6周:运动强度50%~60%大心率,主观运动强度为9~10,锻炼方法为开始部分+快走15 min+(跑60 s+快走30 s)×6+快走10 min+慢走8 min+肌肉抗阻练习+结束部分.②第7~12周:运动强度65%大心率,主观运动强度为11,锻炼方法为开始部分+快走10 min+(跑60 s+快走30 s)×2+(跑75s+快走30 s)×6+快走8 min+慢走8 min+肌肉抗阻练习+结束部分.③第13~18周:运动强度70%大心率,主观运动强度为12,锻炼方法为开始部分+快走10 min+(跑60 s+快走30 s)×2+(跑75 s+快走30 s)×8+快走10 min+慢走10 min+肌肉抗阻练习+结束部分.④第19~24周:运动强度75%大心率,主观运动强度为13,锻炼方法为开始部分+以8 km/h速度跑完2.5 km,中间可以快走方式间歇1次,间歇不超过1 min+慢走2 min+肌肉抗阻练习+结束部分.每周5 d,每日早、晚各1次,75 min/次.锻炼开始前1周内和锻炼结束后1周内测定患者的体质指标(包括体质量指数、腰臀比、肺活量、握力、静态心率和血压)、血脂和血糖.结果:58例患者完成训练进入结果分析.①体质指标:体质量指数、腰臀比和静态心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1);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到正常范围(P<0.05);而肺活量、握力和座位体前屈距离均显著增加(P均<0.01).②血糖指标:空腹血糖、葡萄糖负荷试验2 h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6.18±1.79),(12.13±4.23)mmoL/L;(10.66±2.47),(17.76±6.50)mmol/L;(7.47±1.67)%,(10.57±1.87)%;P均<0.01].③血脂指标: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显著降低(P均<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却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长期、系统、有针对性的康复运动处方锻炼可显著增强糖尿病患者体质,改善血糖和血脂指标,对糖尿病的治疗有重要作用.

  • 论开通玄府

    作者:常富业;王永炎;高颖;杨宝琴

    玄府作为遍布机体内外的一种结构,支持着机体的气液流通、血气渗灌和神机运转.玄府阻滞是中医学的基本病机,玄府一旦发生病变,"气液昧之",诸症丛生.开通玄府是中医学基本的治疗原则.从微观的角度正确认识疾病的发生与病机演变,灵活把握与运用开通玄府方法,特别是开通玄府的九种治疗方法,将丰富中医疾病发生学与治疗学,更好的指导临床.

  • 位点药物注射与传统脑性瘫痪治疗方法疗效对比

    作者:万国兰;朱登纳;孙莉;陈海;李恩耀

    背景:脑性瘫痪(脑瘫)患者病变在脑,运动障碍是其临床表现.应用头部注射可兴奋大脑皮质,加快血液循环,恢复脑细胞代谢功能.应用四肢注射可缓解肌痉挛,调节张力,纠正异常姿势.尤其是注射到L4~5,轻度刺激神经根,可改善下肢运动功能.目的:比较传统穴位针灸、按摩、穴位药物注射维生素B1,B12方法治疗脑瘫运动发育迟缓者的效果.设计:对比分析.单位: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脑瘫康复中心.对象:选择1991-10/2002-11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脑瘫康复中心住院脑瘫患儿1 239例.纳入标准: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标准;监护人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排除标准:遗传代谢病,先天性脑发育畸形引起的运动障碍,以及运动发育迟缓.方法:①初期治疗阶段:1991-11/1992-10应用针灸+按摩治疗脑瘫69例,年龄0~1.5岁,平均(1.1±0.4)岁;病残程度轻中度.大部分为痉挛型,少数为椎体外系型和张力低下型等.完全取传统的穴位针灸、按摩,每天各1次,1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0~15 d.平均四五个疗程.②第1次治疗方法改革阶段:1992-11/1996-06应用少量维生素B1和B12加生理盐水稀释,进行药物注射治疗脑瘫患儿349例,年龄0~2.5岁,平均(1.4±0.5)岁.头部加一个运动区,其他为传统穴位,类型基本同前.病残程度为轻~重度,以轻中度为主.头部,以平刺头皮出现1.0~1.5 cm大小的皮丘为限.四肢每个穴位注射1.0~1.5 mL.均注射到肌腹部,交替注射,每周4次,12次为1个疗程,间隔10~15 d,平均四五个疗程.③第2次治疗方法阶段:1996-07/1998-11应用位点加穴位药物注射方法治疗脑瘫患儿440例,年龄0~4岁,平均(1.6±0.5)岁,病残程度以中重度为主.头部大部分按脑解剖及神经生理功能选择与运动、智力、语言,听视等在头部的投射区选注射点(位点)及少数传统穴位.四肢:传统穴位占多数,每周3次,10次为1个疗程,各疗程间隔10~15 d.其中下肢重者加选腰椎间隙(L4~5),2岁以内者每次注射3~5 mL,2岁以上者每次注射5 mL,每周2次,每次只注射一个位点.6个月内者不注射.④第3次治疗方法改革阶段:1999-01/2002-10在头及四肢部基本以位点注射为主的方法治疗脑瘫患儿381例.头部基本按脑解剖及神经生理功能选择注射位点.四肢基本按局部肌肉的生理功能选择注射位点加少部分穴位,椎间隙注射方法同前.收治年龄为0~7岁,平均年龄(2.7±1.2)岁.病残程度中仍为重度者多.⑤各个阶段的患者在治疗前要进行评价.6个月以内须有脑损伤的早期的症状,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结合Vojta姿势反射异常.年龄大者,要有明显的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反射异常,肌张力异常.⑥在每个治疗方案总疗程结束后,平均3个月来本中心复诊1次,一直随访到18个月.较远的外省市患儿根据通讯地址、电话或信件随访.主要随访内容为运动,姿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合患儿的年龄),其次是智力、语言等.⑦疗效判定结果:正常化: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正常同龄儿,生活完全自理,年龄为1岁内轻重度者及2岁内的中度者,伴随症状少而轻的四肢瘫、双瘫、三肢瘫、偏瘫、双重型偏瘫、早期的锥体外系型;显效:基本达正常同龄儿,快速运动时可见不协调,生活基本可自理.本组可出现任何年龄,为2岁内的中重度者及少数重度的四肢瘫、双瘫、截瘫、双重性偏瘫、偏瘫型,伴随症状少、轻;有效:较治疗前有进步,运动不协调,异常姿势相对固定,已有肌萎缩.粗大运动有改善,动作较迟缓,生活大部分可自理.本组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的重度双重性偏瘫、双瘫型、四肢瘫型、年长儿的锥体外系型、肌张力低下型等;无效:姿势固定,肌萎缩明显,肌肉呈硬直状的双重性偏瘫型、四肢瘫型、年长儿锥体外系型,张力低下型.有效例数=(正常化+显效+有效)例数.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治疗方法治疗脑瘫效果比较.结果:初期治疗结束后,有效51例,无效18例,有效率73.9%;第1次治疗方案改革阶段结束后,有效323例,无效26例,有效率92.6%;第2次治疗方案改革阶段结束后,有效426例,无效14例,有效率96.8%;第3次治疗方案改革阶段结束后,有效370例,无效11例,有效率97.5%.第1~3次治疗方案改革阶段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初期治疗效果(P<0.01),第2和3次治疗方案改革阶段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第1次治疗方案改革阶段治疗效果(P<0.01).结论:位点+穴位药物注射和以位点为主的药物注射治疗脑瘫效果比针灸按摩和传统的穴位注射好.

  • 运动训练康复相关研究

    作者:

    关键词: 运动训练 康复
  • 高科技治疗技术:基因治疗载体的概念和种类介绍(1)

    作者:

  • 王江宁教授·硕士导师

    作者:

    关键词: 硕士
  • 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消化内科

    作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7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z1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7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