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广东医学杂志

广东医学

广东医学杂志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광동의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4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448
  • 国内刊号: 44-1192/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46-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6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广东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苏焕群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激素治疗急性球后视神经炎致胃穿孔1例

    作者:黄翡翎

    患者,男,因右眼突然失明伴眼球转动痛1 d入院。以往健康,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情况:V.O.D指数/10 cm,右眼压5.5/4.5=2.5 kPa,眼前段检查正常,晶体轻浑浊,玻璃体无浑浊,眼底视乳头边界清,色淡红无充血水肿,动脉较窄,静脉无充盈,A:V=2:3,有轻度交叉压迹,脉络膜萎缩,黄斑区反光散乱。诊断:右眼急性球后视神经炎。入院后即给予地塞米松5 mg+50g/L葡萄糖500 mL静滴,1次/d,7 d后改为0.75 mg,口服,3次/d,以及神经营养药物、血管扩张药物治疗,患者右眼转动痛消失,视力提高至0.8。入院第14天后患者突然出现上腹部持续性剧痛,并逐渐扩散至全腹,伴呕吐1次,全腹肌紧张压痛,以上腹压痛、反跳痛明显,肝浊音界缩小,移动浊音征(±),肠鸣音减弱,X线透视显示:气腹,注意消化道穿孔。外科会诊认为胃穿孔,立即转入外科,经行胃穿孔修补手术后18 d出院,病理所见为坏死组织、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符合胃穿孔诊断。

  • POEMS综合征1例

    作者:李国德;邵燕;章成国

    患者,男,63岁。1 a前双膝关节以下麻木,无力,发沉,起初休息后可缓解,症状逐渐加重,需扶持才能勉强行走。5个月前在外院以“腰椎间盘脱出”作间盘切除,症状无好转。近1个月来不能行走,并逐渐出现双上肢无力,双腕以下麻木。偶有饮水呛咳。于1997年8月19日入院。既往体健,近2 a基本没有性生活。家族史(-)。查体: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正常。神志清楚,语言流利,消瘦,全身皮肤颜色深,多毛,粗糙,双足踝关节以下凹陷性水肿,心肺(-)、肝脾、淋巴结(-),双颞咬肌萎缩,肌力减退,双侧咽反射消失,舌肌萎缩,余颅神经正常。

  • 输精管药物灌注治疗射精管阻塞症1例

    作者:姚晓涛

    患者,男,25岁,因婚后4年多未育拟①梗阻性无精子症,②右附睾囊肿。于1999年11月29日入院。患者结婚4年多,夫妻同居,性生活正常,未避孕,一直未育。既往有“前列腺炎”史;反复在多间医院就诊,检查精液均未见精子。于1999年11月2日在本院查精液常规:偶见一条精子/HP,精液量0.6 ml,液化时间(-),粘稠度(-),pH 5.5,果糖(-);1999年11月16日复查:精液量0.9 ml,液化时间15 min,粘稠度(-),pH 6.0,圆形细胞5~10/HP,未见精子;查FSH 14 IU/L,LH 10IU/L,T 410 ng/ml,PRL 1.5 IU/L。体查:一般情况可,第二性征正常,双睾丸约18ml,双附睾胀,右附睾头可触及一约黄豆大囊性球状物,光滑,无触痛,输精管稍增粗,Valsalva's sign(-)。

  • 同胞兄妹共患Budd-Chiari综合征2例

    作者:王玉林

    例1.男,50岁。因反复呕血,黑便30余年,头晕10 d入院。患者3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呕鲜血1次,约1 000ml,在当地医院住院,诊断为“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给予制酸止血治疗后好转出院。但仍间有上腹闷胀不适,经胃镜检查示食管胃底静脉中度曲张。B超检查:肝硬化,脾稍大。给予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治疗2次,好转出院。10 d前感头晕、头痛、纳差入院。体检:神志清,皮肤巩膜无黄染,咽部充血,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肝肋下1 cm可触及,质韧、缘锐。脾肋下未触及。腹水征(-)。下肢无浮肿。肝功能八项均正常。ALB46.2g/L,HBsAg(-),WBC5.1×109/L,Hb 120g/L,Plt 101×109/L,大便隐血(-)。

  • 先天性全身脂质营养不良综合征1例

    作者:邓继岿

    患儿,女,4个月。因吃奶少、消瘦4个月人院。患儿出生体重2.8 kg,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入院时体检:体重4kg,头围38 cm,身长58 cm,精神反应一般,面容瘦削,皮下脂肪极少,皮肤弹性正常,体毛多,头发光泽,心肺(-),肝右肋下4 cm,质中,边锐,脾肋下未触及,阴蒂肥大,四肢肌肉隆凸,手足粗大。相关检查:Hb 119g/L,ALT 28 IU/L,AST 50 IU/L,Plt 312×109/L,Tch I.67 mmol/L,TG 12.67mmol/L,血糖5.36 mmol/L,胸片(-),腕骨骨化中心2枚,其余掌、指骨二次骨化中心均未出现。入院后确诊为先天性全身脂质营养不良综合征,未作特殊治疗,予以出院随访。

  • 131I治疗甲亢(Graves病)引起严重胫前黏液性水肿1例

    作者:邓爱民;王国华;林延德

    患者,男,32岁,因心慌、心跳、手抖、怕热、多汗、消瘦6个月,于1999年9月到我院门诊就诊。查体:双上睑无浮肿,双眼球无前突,甲状腺Ⅰ°肿大、质软,未扪及结节和震颤,可闻及轻度血管杂音,心率92次/min,律整,平伸双手有细整颤,胫前皮肤正常。实验室检查:T3 4.5 nmol/L,FT3 16.7 pmol/L,T4 242 nmol/L,FT4 31.6pmol/L,TSH<0.0 1 mu/L,TGA 0.48,TMA0.36,TRAb 35 u/L(正常值<20 u/L)。甲测:3 h 31.6%,24 h 67.3%。甲状腺显像:体积增大,功能增强,甲状腺未见结节。初步诊断:甲亢(Graves病)予口服131I:5.2mci,服药后,无何不适,同时口服心得安,复方维生素B及肌苷等对症处理。此后,每月门诊随诊1次。

  • 前列腺神经纤维肉瘤1例

    作者:林飞鹤

    患者,男,19岁,大学生。因进行性排尿困难月余,排不出尿10多天转诊。既往体健,无任何泌尿系统病史。体查前列腺大小约8 cm×6 cm,质硬表面结节感,无压痛。PSA 0.88 μg/L,胸片无病变发现,B超:前列腺可见不均质光团,腺体增大。CT及MRI:腺体增大,实质均匀,边缘清楚。ECT:全身骨髂正常。入院诊断:前列腺恶性肿瘤。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恶性间叶瘤。

  • 咽旁间隙巨大神经鞘膜瘤1例

    作者:李少华;林进杏;杜光银

    患者,男,19岁。因右咽部不适5 a,右颈上部及颌下肿物2 a,于2000年6月入院。患者5 a前始觉右咽部不适,逐年缓慢加重,近2 a发现右颈上部及颌下一肿物,渐增大,无痛。既往无外伤及结核史。检查:一般情况好,神志清,全身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无异常。右咽侧黏膜下见一肿物上至鼻咽顶水平,下至会厌谷水平,质实,咽黏膜光滑,右侧颈上部及颌下部扪及一质实固定5 cm×4cm大肿物,无压痛。

  • 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38例临床分析

    作者:邱燕玲;廖万清;邹浪平

    我院自1987年7月至1999年2月共收治38例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JRA),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28例(74%),女10例(26%),年龄:~3岁6例(16%),~7岁8例(21%),~15岁24例(63%),平均年龄8.6岁,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儿科免疫学会关于JRA的诊断标准。按此标准分型,其中全身型6例(16%),多关节炎型15例(39%),少关节炎型17例(45%)。1.2 临床表现发热28例,其中低热8例,中度热13例,高热7例;皮疹6例,为红色小丘疹或斑丘疹;淋巴结肿大5例;肝脏轻度肿大3例;心脏有杂音10例,均为心尖部SMⅡ~Ⅳ级杂音;双肺呼吸音增粗4例;关节受累>5个18例,≤4个18例。受累关节依次为:膝关节30例,踝关节21例,髋关节10例,肘关节、腕关节及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各6例,跖趾关节、趾间关节5例,骶髂关节1例,左髋关节脱位并左股骨下段陈旧性骨折1例。关节受累形式:肿27例,痛25例,活动受限32例,变形8例。

  •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出血倾向

    作者:李劲高;宛霞;黄湖辉

    尿毒症患者血液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出血和贫血,其出血倾向可表现为鼻黏膜、消化道甚至脑出血。为探讨本病出血的临床防治方法,我们检测了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功能、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8年7月至2000年6月在我科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30例。均符合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拟定的诊断标准:血清肌酐持续>442mmol/L,内生肌酐清除率<0.42 ml/(s·1.73 m2)。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1~68岁,透析时间(18±8)个月。随机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

  • 腭裂手术后体温变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汪维健;张元坚;朱光第;袁庆波

    腭裂手术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手术之一。为掌握其术后体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探讨可能影响体温变化的相关因素。我们对近几年来129例腭裂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29例,男71例,女58例。年龄小2岁,大38岁;其中2~6岁63例,7~12岁23例,13~18岁15例,19岁以上28例。腭裂程度:Ⅰ度4例,Ⅱ度69例,Ⅲ度56例;其中左侧Ⅲ度33例,右侧Ⅲ度12例,双侧Ⅲ度11例。手术方式:两瓣法83例,三瓣法33例,四瓣法3例,咽后壁瓣法10例。本组患者伤口愈合良好,但有3例悬雍垂裂开约1cm,1例软硬腭交界处穿孔1 cm。本组Ⅰ度腭裂仅4例,因此未将Ⅰ度腭裂的体温变化同其他类型腭裂做统计学分析。1.2 观察方法本组所列体温均系腋窝体温,将每例患者手术当天至术后12 d的每天高体温列入统计。分别计算各类型术后平均体温、平均发热天数、低热率、中热率、高热率。按惯例将37℃视为正常。

  • 骨外固定架在交叉皮瓣上的应用

    作者:刘贻运;王兵;郑介柏;饶穗丽

    骨外固定架已成功用于开放性骨折、骨不连、骨质缺损及骨延长的治疗,但其在交叉皮瓣上的应用报道较少,我们应用组合式骨外固定架固定小腿交叉皮瓣,治疗小腿及足背皮肤缺损、感染和骨外露6例,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例,男4例,女1例;年龄大者37岁,小者6岁,平均22.4岁。6例患者中足背外伤感染,足趾背侧伸肌腱外露2例,胫腓骨骨折并皮肤缺损、骨质外露4例,其中骨折内固定术后3例,1例为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并皮肤缺损。

  • 股骨粗隆间骨折四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比较

    作者:庄勤文;万绵水

    我科1994~1999年采用四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现将得到随访的36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8例,女8例;年龄6~83岁,平均54岁。骨折按Boyd和Criffin分型[1]:Ⅰ型7例,Ⅱ型2例,Ⅲ型14例,Ⅳ型13例。其中10例骨折线波及股骨上段或合并股骨中上段骨折。1.2 手术方法全部患者健侧卧位,取股外侧上段切口,必要时向上延长变成Waston-Jone切口,显露骨折处及股骨颈基底部,对移位明显的大骨折块,特别是小粗隆区内侧和后内侧骨折块尽量解剖复位,以恢复内侧和后内侧骨皮质的连续性结构。依内固定方法不同,分为以下4组。A组11例:应用135。角钢板,在骨折复位后将钢板短臂打进股骨颈,钢板长臂紧帖股骨干,拧上加压螺钉。B组11例:应用麦氏鹅头钉则先正确向股骨颈打入导针后拧入加压钉,后安装侧钢板。C组9例:应用动力髋加压螺钉,也先向股骨颈打入导针,用联合钻沿导针扩大骨孔,旋入拉力螺钉,将套筒插入骨孔内并加以固定。D组5例:对一些稳定型骨折,全身情况比较差的患者,采用骨折闭合复位,经皮低位用1枚加压钉内固定。1.3 疗效比较 A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5.1个月,2例因过早负重,出现延迟愈合。

  • 四肢辗轧离断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作者:巫培康

    四肢辗轧离断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发生率很高。现将我院1993~1999年间收治的103例四肢辗轧离断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情况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88例,女15例,年龄15~74岁,其中20~50岁患者62例,占60.2%。就诊时间:6 h以内就诊者37例,占35.9%;6~12 h就诊者56例,占54.4%;12 h以上就诊者10例,占9.7%。1.2 受伤情况左上肢13例,右上肢17例,左下肢51例,右下肢42例。离断部位:掌腕部9例,前臂8例,上臂13例,大腿27例,小腿42例,足部23例。103例中多肢体离断伤19例。103例中共有343块骨骼损伤,其中肱骨13块,尺桡骨36块,腕骨30块,掌指骨23块,股骨27块,胫腓骨69块,足跗骨25块,跖趾骨95块。1.3 休克分级轻度休克29例,占28.2%,中度休克54例,占52.4%,重度休克15例占14.7%,垂危5例,占4.7%。

  • 宫颈旁注射利多卡因行人工流产术100例分析

    作者:陆伟琼

    近年来人工流产率逐年上升,尤其未生育妇女流产率上升更为明显。为降低人流综合征的发生及减少手术操作难度,同时减轻患者痛苦,笔者采用宫颈旁注射利多卡因行人工流产术100例,收到满意效果,现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统计我院1999年1~8月门诊接受人流者100例,年龄20~30岁,平均年龄25岁,受术者均无生产史及引产史,无高血压、心脏病及过敏史,妊娠天数均在45~75 d。选择同期100例早孕人流患者作对照组,基本条件相同,术中未用任何镇痛药。1.2 方法①受术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及子宫颈,用宫颈钳钳夹宫颈前唇,并上提宫颈,用5 ml一次性注射器抽吸2%利多卡因5 ml,于患者宫颈旁4点、10点处进针,将针头完全进入组织无阻力,回抽无血液,各缓慢注药2.5ml,等1 min后,按常规操作进行手术。②人工流产采用国产人工流产吸引机完成手术,用宫颈扩张器扩张宫颈,自4号半开始,扩张至准备用的吸管大半号。

  • 误诊为阑尾炎的小腹部疾病38例

    作者:张健平;邓建中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临床上有多种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与其相似,易造成误诊,甚至手术,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88年至1998年在我院以阑尾炎为第一诊断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 523例,其中误诊为阑尾炎而行手术者38例,占1.5%。年龄2~98岁,平均50岁,其中男14例,女24例。育龄妇女17例,有转移性右下腹痛24例(63%),38例(100%)均有右下腹压痛。1.2 手术后确诊疾病卵巢巧克力囊肿2例,盆腔脓肿4例,右输卵管伞部扭转3例,回肠憩室炎2例,美克尔憩室穿孔1例,急性弥漫性原发性腹膜炎1例,回一回肠套叠1例,肠系膜淋巴结炎10例,右侧急性化脓性输卵管炎4例,宫外孕3例,右卵巢蒂扭转1例,回肠末端憩室并穿孔1例,直肠上段溃疡穿孔1例,胃溃疡穿孔4例。

  • 细针头在儿童远节指骨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杜冬;庄永青

    日常生活中,儿童指骨骨折较为多见,我们自1999年8月至2000年6月急诊收治了24例远节指骨骨折的儿童,均采用注射针头内固定,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7例,女7例,年龄8个月至12岁。拇指远节6例,示指远节8例,中、环指远节各5例;闭合性骨折6例,其余为开放性骨折,横形骨折6例,斜形骨折8例,纵形骨折4例,粉碎性骨折6例。1.2 手术方法均采用注射针头内固定治疗。6例闭合性骨折:1%利多卡因局麻下行骨折手法复位,在X线指引下交叉细针头固定骨断端或游离骨块,术后摄片确定复位结果。

  • 踇趾末节骨折治疗体会

    作者:甘朝晖;林淦松

    我院自1995~2000年收治踇趾、拇指末节骨折32例,采用了不同的整复固定方法治疗,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中,男30例,女2例,年龄18~46岁,平均年龄27岁。踇趾20例,拇指12例;损伤原因:压砸伤32例,电锯伤6例,刀砍伤3例;骨折类型:梯形、斜形、粉碎形。

  • 纳洛酮在静脉全麻脊柱手术中“唤醒试验”的作用

    作者:陈菊新;沈卫华;黄毅然;马国亮

    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下施行脊柱手术时,术中往往需进行“唤醒试验”,观察脚趾活动情况,以防止脊髓损伤。自1993年2月至2000年7月,我院对135例脊柱手术患者术中用纳洛酮催醒,并与135例对照组比较,观察其催醒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70例,男231例,女39例,年龄11~59岁,平均38.6岁,手术种类包括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术197例,脊柱侧弯矫正术56例,脊柱滑脱固定术17例。手术历时2 h 15 min~4 h 36 min,平均3 h 11 min。随机分为催醒组和对照组各135例,ASA分级为Ⅰ~Ⅲ级,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1.2 方法手术前1 d向患者讲述术中“唤醒试验”的目的、意义,并训练双脚趾活动方法。术前30 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 g,阿托品0.5 mg或东莨菪碱0.3 mg。

  • 院内感染真菌败血症14例

    作者:郑东辉;李建国;陈瑞;江山平;廖增顺

    1995年9月至1999年4月我院14例院内感染真菌败血症,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来源本院住院患者中发生真菌败血症,且临床资料完整者14例,其中男7例,女7例,年龄21~81岁。1.2 院内感染定义入院时无感染或潜伏感染存在,住院48 h后发生感染或败血症。1.3 真菌败血症诊断方法血培养结果阳性结合临床资料诊断。若血培养仅1次阳性,以后不能重复,且临床表现也不支持,则定为污染。1.4 实验室资料 14例血培养中,白色念珠菌11例,热带念珠菌1例,未进一步分离鉴定的酵母样菌属2例,3例合并细菌败血症,分别为模拟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阴沟杆菌。1.5 基础疾病及易感因素本组14例均有基础疾病,其中血液病7例,脑血栓2例,寻常型天疱疮1例,胃癌术后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过敏性休克1例,重症肺炎1例。14例真菌败血症中化疗6例,使用激素2例,静脉留置导管1例,手术1例,腹膜透析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

  • 食管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恶性狭窄的体会

    作者:卫金岐;李智;陈雪梅;杨巧玲

    我院自1998年5月至2000年4月在X线监视下置放钛镍合金记忆金属网状支架治疗食管癌性狭窄或合并食管瘘患者26例,其中24例获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6例食管癌性狭窄中,男17例,女9例;年龄48~94岁,平均56.3岁。其中5例合并食管瘘(3例食管气管瘘,2例食管纵隔瘘)。食管癌术后6例,贲门胃底癌术后3例,晚期食管癌行手术治疗17例。狭窄部位:食管上段6例,中段15例,下段5例,术前均经上消化道钡餐及胃镜检查以明确狭窄的部位、直径及长度。根据狭窄程度、进食情况将吞咽困难程度分为4级。1级:直径>10mm,能进普食,吞咽自觉有梗阻感;2级:直径5~10 mm,能进半流食;3级:直径3~5 mm,仅能进流食;4级:直径<3 mm,不能进流食。本组中4级7例,3级15例,2级4例。1.2 材料设备带膜及不带膜网状钛镍记忆合金支架,支架推送器,萨式扩张器,引导钢丝,GIFXQ 230胃镜及X线机。1.3 方法先行食管钡剂X线摄片、心电图、电解质等检查并予支持、对症、抗感染等治疗,肌注度冷丁50 mg后行胃镜检查并观察狭窄情况,经活检孔插入导丝并在X线引导下使导丝进入胃腔,拔除胃镜后经导丝用萨式扩张器从细到粗依次扩张至直径13mm。再插入胃镜观察狭窄段情况。

  • 尿道结石嵌顿并尿潴留65例治疗体会

    作者:刁伟霖;杨明;张海滨

    我院从1994年2月至1999年11月治疗了65例尿道结石嵌顿患者,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5例,均为男性,年龄7~68岁,平均42岁。嵌顿时间8~72h,均因尿痛、排尿困难或尿潴留来院就诊,体检发现下腹部充盈成球状。结石大小为3.0 cm×1.2 cm×0.8 cm~0.5 cm× 0.3 cm×0.3 cm,7例有2颗结石,4例有3颗或3颗以上结石,其余为单颗结石。通过阴茎、会阴部触诊、直肠指诊或尿道探条、膀胱镜和X线平片发现结石而明确诊断。前尿道结石44例,后尿道结石21例,用钝头金属探条测得结石距尿道外口远者约15 cm。1.2 治疗方法麻醉视结石大小、硬度及患者体质而定。47例(72%)用尿道黏膜麻醉(无菌石蜡油加1%利多卡因3~5ml或含地卡因的羧甲基纤维素润滑剂)。其余病例采用骶麻或腰麻,小儿用氯胺酮分离麻。18例尿道结石位于尿道外口和舟状窝者用细钳或探针勾出,必要时钳碎结石及剪开尿道外口。14例前尿道结石者试用手将结石推向尿道外口,再取石或在尿道镜直视下用取石钳取石。16例后尿道结石者先将结石推至膀胱,再用碎石钳机械碎石。17例结石较大、多发或不光滑,或尿道存在轻度狭窄,或小儿患者,采用输尿管镜直视下原位弹道碎石取石。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35例临床分析

    作者:甄春山;曾志荣;胡品津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以肝内、外胆道系统的炎症、纤维化和破坏为特征,临床较少见,近年来随着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检查手段的广泛开展,其发病有增加的趋势。本文收集了我院1991年1月至2000年3月间诊断为PSC病例,共35例,对其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进行总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1991年1月至2000年3月间诊断为PSC病例,共35例,其中男30例,女5例,年龄7~76岁(中位年龄44岁)。患者从出现症状至就诊的时间为1周至13 a,平均14个月。1.2 临床表现黄疸30例(86%),乏力21例(60%),腹痛12例(34%),瘙痒11例(31%),发热3例(9%)。有17例(49%)的患者出现肝肿大,14例(40%)脾肿大,8例腹水(23%)。1.3 实验室资料总胆红素超过173μmol/L有20例(57%),白蛋白低于35g/L有5例(14%),AKP,γ-GT升高有26例(74%),白细胞高于10×109/L有10例(28%),血红蛋白低于100g/L有3例(9%),HbsAg阳性5例(14%),IgM异常3例(9%),C3,C4下降2例(6%)。另外,有4例检查了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均为阴性。

  • 宫腔镜检查在异常子宫出血中的应用

    作者:许少群;吴素芳

    宫腔镜是一种纤维光源内窥镜,近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异常子宫出血、不孕症、继发性闭经,宫腔内异物等的诊治有重要意义。宫腔镜可直接观察宫腔内情况,并能在直视下活检、取异物及粘连分离等。我科应用宫腔镜对37例异常子宫出血病例进行了宫腔镜检查,现将结果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1998年7月至1999年10月门诊或住院的异常子宫出血病例37例,无急性和亚急性生殖道炎症。年龄21~84岁,平均34岁。检查原因:流产后(包括自然流产、药流、人流后)及产后(包括剖宫产术后)阴道不规则出血13例,月经紊乱、经量增多13例,绝经后反复阴道流血10例,葡萄胎2次刮宫术后半个月阴道持续出血1例。

  • 经腹吻合器行食管横断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作者:刘杰中;陈仕荣;林锋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但它存在着离断不彻底的问题,容易再出血。我们于1994年1月至1999年8月在该术式的基础上应用吻合器经腹行食管下段横断治疗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35例,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5例,男27例,女8例;年龄35~70岁,平均45岁。病理均为肝炎后肝硬化,均有上消化道出血史。行急诊手术1例,择期手术34例。

  • 运动治疗脑卒中患者膝关节控制的疗效观察

    作者:赵健华;尹德铭

    脑卒中患者的患膝关节控制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站立与行走。因此在康复治疗中,如何提高其患膝关节控制能力至关重要。我科自1999年1月至2000年1月采用运动治疗训练脑卒中患者的患膝关节控制能力,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经临床、CT、MR确诊为脑卒中患者共55例。根据改良爱丁堡与斯堪的那维亚研究组评分标准[1]都在30分以下,属中、轻度脑卒中患者。其中30例运用药物治疗加上运动治疗患膝关节的患者(为治疗组),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62±5)岁;脑梗死16例,脑出血14例。25例运用药物治疗(为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5)岁;脑梗死13例,脑出血12例。两组患者站立时均出现膝过伸(≥5°)或屈膝(前膝>15°),年龄、性别、既往史和伴发病的评分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

  • 羟基磷灰石义眼座在严重眼破裂伤中的应用

    作者:陈振超;李炜;王庆平

    自1997年起我们采用国产人工合成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眼破裂伤眼内容剜除术后的巩膜壳内,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6~42岁,平均29岁;18例均已无视功能,且无保留价值的新鲜眼球前后段穿破伤。1.2 义眼座材料采用国产人工合成羟基磷灰石义眼座,球直径分别为22,20,18mm多种规格,重量4~5 g左右,表面为多孔的球体,孔径80μm~1.0 mm,含钙38.66%,磷17.4%,呈灰白色。出厂已消毒,植入前不再需特殊处理。本组植入直径22 mm者8例,20 mm者7例,18 mn者3例。

  • Sideris法与Amplatzer法治疗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

    作者:温瑞红;叶柳红;卢海涛;余同珍;陈映珠

    目的采用Sideris法和Amplatzer法在不同类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方法和特点,对护理观点进行探讨。方法对104例不同类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护理过程进行分析。结果 24例发热,传导阻滞13例,胸痛、出血及血肿各8例,低血压3例,股动脉栓塞1例,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术后注意生命体征和心电监护,加强对术侧肢体的观察护理,是降低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 输血泵控制下外周同步换血的方法及护理

    作者:张素芬;邝玉子;伦丽芳;连秀华;石宏英;尹雪玲

    换血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迅速的方法。目前国内报道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方法较多,但多用人工抽吸控制换血速度。我们对6例高胆红素患儿采用输血泵控制换血速度替代人工抽吸控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高胆红素血症患儿6例,男4例,女2例。35周1例,5例为足月儿。第一胎4例,第二胎2例。黄疸出现时间均在生后24 h内。体重:>3 kg 4例,<3 kg 2例。病因:ABO血型不合溶血病4例,G-6-PD缺乏症2例。采用颞动脉放血5例,桡动脉放血1例。

  • CEA分泌性肿瘤疫苗的研究及进展

    作者:吴军;王晓怀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是1965年首先从结肠癌分离出来的一种肿瘤相关抗原,相对分子质量为180 kDa,属于酸性糖蛋白,它存在于2~6个月胎儿的肝、肠、胰腺组织中。正常情况下,消化道细胞分泌CEA进入肠腔,血清中CEA水平低(低于2.5 ng/ml)。细胞癌变后,细胞分泌的极性发生变化,CEA可被分泌入血,使血清CEA水平升高。CEA广泛存在于各种上皮性肿瘤,有82%结肠、直肠癌患者血清中CEA水平升高,胃癌、胰腺癌以及非消化道肿瘤如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患者中CEA水平亦可升高。非肿瘤患者如溃疡性结肠炎、直肠息肉、肝硬化、甚至长期吸烟者中也可有血清CEA阳性者。然而,CEA在肿瘤细胞上呈高度表达,因此,它可作为主动免疫治疗靶。本文从基因工程疫苗、多肽疫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核酸肿瘤疫苗等几个方面对CEA分泌性肿瘤疫苗综述如下。

  •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感染的治疗

    作者:黄梓伦

    1 定义 白细胞减少症:WBC在4.0×109/L以下。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2.0×109/L以下。 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0.5×109/L以下[1]。 有人将粒细胞减少分为: 轻度: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1.5)×109/L; 中度:中性粒细胞绝对值(.5~1.5)×109/L; 重度: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 发热:口探一次38.3℃或38℃以上持续1 h。 感染程度和粒细胞绝对值和持续时间长短有关,粒细胞少于1 000感染机会增加。少于500感染危险较大,少于100危险极大。2 特点 患者因为缺乏正常粒细胞反应,因此常见的感染症状和局部红、肿、热均不明显,感染主要症状是发热、疼痛。

  • 肾局部血流在蛋白尿产生中的机制初探

    作者:章洁;王丹;周少春;马恒颢;王小春;黄巧冰

    目的了解肾局部血流在蛋白尿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及产生机制。方法①一次性注射法复制大鼠阿霉素肾病综合征模型。并测取24 h尿蛋白含量;②分别于蛋白尿的前期、上升期、高峰期及下降期和多功能监护仪测量血压变化,激光多普勒微血管流量测定仪测定肾皮质血流;③取血及肾皮质匀浆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内皮素(ET)含量,用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NO)代谢产物NO2-,代表NO水平;④分别研究肾皮质血流与血浆、肾皮质的ET、NO、尿蛋白排泌量的变化及相关性。结果①平均动脉压(mmHg)正常鼠4个时间点数值为118,119,118,117;肾病鼠为116,116,129,121;各时间点与同期正常鼠间差异无显著性;②肾局部血流量(Pu):正常鼠4个时间点值为66.2,68.4,67.2,70;肾病鼠为58,52,19,23;同期比较:4 d差异无显著性,8,32,56 d明显低于正常组;同组比较:4,8 d分别与32,56 d差异有显著性,4 d与8,32与56 d差异无显著性;③4个时间点血浆ET值(ng/ml)分别为134,150,538,445,自上升期始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126~129);肾皮质ET分别为346.6,653.3,1 526.8,1 393.6,自蛋白尿前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35.9~246.1,P<0.05);4个病期血浆NO值(nmol/m1)分别为40,36,8,11,自上升期始明显低于对照组(42~46);肾皮质NO值分别为80,69,8,25,自蛋白尿前期始明显低于对照组(114~124,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肾皮质血流量在蛋白尿高峰期及下降期与蛋白尿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在蛋白尿前期及蛋白尿初期相关不显著。血ET在蛋白尿高峰期与肾皮质血流呈显著负相关(P<0.05)。肾ET、NO在整个蛋白尿发生发展过程中与肾皮质血流呈显著负(或正)相关。平均动脉压在整个病程中与肾皮质血流无显著相关。血NO在蛋白尿高峰期及下降期与肾皮质血流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肾局部血流减少发生在蛋白尿产生的初始阶段,此时尚无尿量减少,肾局部血流的减少可加重蛋白尿的产生,整个病程中肾局部ET的升高及NO的减少是肾皮质血流减少的基础。

  • 肾病综合征患儿尿路感染的菌群及药敏分析

    作者:章洁;马恒颢;谢祥鳌;王露霞

    目的研究肾病综合征患儿尿路感染的发病率、病原学和敏感药物。方法对194例肾病综合征患儿进行中段尿培养,阳性者进行茵群鉴定及药物敏感分析。结果尿路感染发生率为46.6%,以革兰阴性菌为主(94.6%),其中以大肠杆菌多,其他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茵、变形杆菌等。喹诺酮类、其他β-内酰胺类(泰能、氨曲南)、丁胺卡那对绝大多数的病原菌有效,氨苄青霉素等青霉素类抗生素已被大多数病原茵耐受。结论肾病综合征患儿的尿路感染以革兰阴性茵为主,喹诺酮类、丁胺卡那等对绝大多数病原茵有效,青霉素类抗生素无效。

  • 环磷酰胺联合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复发

    作者:马恒颢;谢祥鳌;王丹;章洁

    目的探讨应用环磷酰胺联合疗法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将93例肾病患儿随机分为环磷酰胺联合治疗组和单用激素治疗组。观察两组病例在相同时间内的复发次数、部分病例的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及毒副反应。并对CTX疗效与病理类型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①CTX治疗组复发次数明显低于单用激素组(P<0.001);②治疗组在使用CTX前后的自身对比中发现,CTX治疗后复发次数明显减少(P<0.001);③在微小病变及系膜增殖性肾炎病例的重复肾活检发现,CTX有助于减轻病理形态学的改变;④CTX联合疗法能明显提高微小病变及系膜增殖性肾炎的临床基本治愈率;⑤在44例CTX联合治疗中仅有2例有轻微脱发和胃肠道反应。结论 CTX联合疗法能确实有效地防止和减少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复发的机会,从而达到长期缓解直至治愈的目的。该疗法毒副反应小,安全、可靠、简便,可作为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复发的推荐治疗方案。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的免疫细胞对肾小球固有细胞生物活性的直接影响

    作者:王丹;马恒颢;章洁;王小春;赖晃文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病)患儿的免疫细胞对肾小球固有细胞的直接作用。方法肾病患儿28例,健康体检儿15例,分为未治组、激素组、阴转组及正常对照组。制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条件液(PBMC-CM),运用肾小球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同位素掺入技术、放射免疫竞争性抑制法,检测PBMC-CM刺激后的大鼠肾小球上皮细胞合成层粘连蛋白(LN)、总胶原、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等基质成分的含量;PBMC-CM对大鼠的肾小球系膜细胞3H-TdR掺入指数的影响。结果 4组的LN抑制指数分别为0.95,1.02,1.01,1.03;3H-羟脯氨酸的掺入指数为0.93,1.24,1.23,1.11;Ⅲ型前胶原的抑制指数为0.96,1.00,0.99,1.01;Ⅳ型胶原抑制指数为1.04,1.05,1.04,1.08。未治组患儿PBMC-CM作用后的上皮细胞合成LN、总胶原、Ⅲ型前胶原的指数与其他3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4组的PBMC-CM作用后的大鼠系膜细胞的3H-TdR掺入指数分别为1.21,1.53,1.50,1.10,4组指数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肾病患儿的免疫细胞产物具有影响上皮细胞合成部分细胞外基质的活性,此活性可被整体使用皮质激素纠正。

  • 广州地区铁路机关在职职工糖尿病患病率的调查

    作者:刘文星;于凤兰;丁彩屏;周季英;王晓军;李丽;商谊;张柏芳;俞纪根;欧阳德生

    目的了解铁路在职职工的糖尿病(DM)流行病学特点,探讨DM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 601名铁路机关在职职工进行DM及糖耐量减低(IGT)的患病率调查。结果 DM及IGT患病率分别为4.12%和7.56%,标化率为3.62%和5.37%;男女DM及IGT患病率无差异;新诊断DM的比例(81.82%)明显高于已确诊者;有DM家族史者DM患病率明显高于无家族史者,但IGT两者无差异;DM及IGT组体重指数(BMI)、腰臀围比(W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尿酸(UA)、血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均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DM及IGT中吸烟、饮酒、嗜甜食、高蛋白高脂肪饮食者明显多于正常血糖组,而进行运动者较正常血糖组少。结论铁路机关在职职工的DM患病率较高,年龄、肥胖、高血压、不良的生活习惯及遗传因素等与糖尿病患病有关。

  • 七厘胶囊对骨创伤患者的止痛效果

    作者:周雪明;何仲佳;刘先银;卓新明

    目的了解七厘胶囊对骨创伤疼痛患者的止痛效果,量效关系以及副作用。方法选择骨创伤后在静止状态下伤处疼痛持续的患者128例。治疗组48例和20例分别一次性口服七厘胶囊1.5 g和3 g,对照组各30例分别一次性口服硫酸吗啡控释片30 mg和扶他林片50 mg,按视觉模拟评分法记录用药前后疼痛的尺度以及连续服用3 d,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各组和对照各组服药后止痛效果显著(P<0.01),各组间止痛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1组和2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94%和90%,前者明显高于扶他林片组。治疗组总的不良反应率为1.47%,明显低于两对照组。结论七厘胶囊1.5 g、3次/d口服对骨创伤所致的疼痛止痛效果显著,无显著的量效关系,其有效率高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明显优于硫酸吗啡控释片和扶他林片。

  • 咳喘汤治疗小儿喘咳

    作者:陈海生

    喘咳乃小儿常见病,四时皆有,冬春尤为多见。笔者在1995年12月至1999年12月,运用自拟的咳喘汤治疗3岁以下小儿喘咳38例,皆服两剂显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8例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小1岁,大3岁。皆为外感风寒,肺失宣降,喘咳痰鸣,昼轻夜重,舌苔白滑者。诊为寒邪犯肺,肺失宣降,痰湿中阻,肺气壅遏。

  • 溴化异丙阿托品伍用茶碱缓释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感染期肺功能的影响

    作者:肖超烈

    目的了解溴化异丙阿托品和茶碱缓释片联合应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感染期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COPD急性感染期患者,随机分成溴化异丙阿托品组(A组),茶碱缓释片组(B组),溴化异丙阿托品加茶碱组(C组),在常规的抗炎、对症的基础上,分别予溴化异丙阿托品1 mg,分2次雾化吸入,茶碱200 mg,分2次口服,上述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疗程10 d。结果前后肺功能指标FVC,FEV1,FEV1/FVC,PEF各指标前后对比除A组PEF,B组FEV1/FVC外,余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两两比较(q检验),C组FEV1与前两组有显著差异(α=0.05)。结论溴化异丙阿托品加茶碱缓释片对急性感染期COPD的肺功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 预混型人胰岛素加小剂量拜糖平治疗肾移植后糖尿病6例

    作者:徐春生;张桦;陈宏;蔡德鸿

    有关肾移植后糖尿病(PTDM)治疗的研究资料甚少,本文报道预混型人胰岛素(诺和灵30R)加小剂量拜糖平治疗PTDM6例的体会。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31~56岁,平均39岁,体重指数20.4~25.2 kg/m2,平均22.6 kg/m2。术前均无糖尿病史及“三多一少”症状,空腹血糖4.0~6.1 mmol/L,平均4.8 mmol/L,糖尿病阳性家族史1例。原发病中5例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1例为高血压症(Ⅲ期)、尿毒症。术后常规应用免疫抑制剂,采用环孢素A(CsA)和强的松(Pred)二联治疗者4例,加用硫唑嘌呤三联治疗者2例。糖尿病发现时间为术后2~33个月,2~12个月4例,16个月和33个月者各1例。5例有不同程度的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其中1例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监测肾功能发现者1例。入院时血糖14.6~32.4 mmoL/L,平均22.7 mmol/L,肾功能均正常。4例于血糖控制较满意后测定血清C肽,空腹220~524 pmol/L,餐后2 h 336~612 pmo1/L。6例中4例行肌电图检查未见异常,3例进行眼底检查,其中1例(高血压病Ⅲ期患者)有视网膜动脉变细,动静脉交叉压迫,可见点状出血。另2例未见异常。5例测定24 h尿蛋白定量,3例在正常范围,另2例分别为320 mg和660 mg。

  • 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及意义

    作者:

    目的监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指导癫痫患者个体化用药。方法以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161例癫痫患者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并结合临床疗效优化治疗方案。结果血药浓度在50~100 μg/ml之间的占49.4%。54例患者经血药浓度监测后调整用药方案而改善了疗效。结论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霉酚酸酯在激素抵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郑勋华;余学清;吴培根;李志坚;杨琼琼

    为了探讨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mofetil,MMF)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应用,我们对一些激素抵抗的肾病综合征患者使用MMF进行治疗。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7例,男6例,女1例,年龄18~65岁。均为1998年7月至1999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激素抵抗的肾病综合征患者。这7例患者均经过正规的激素治疗无效,有1例患者还使用过环磷酰胺治疗。6例患者在应用MMF进行治疗前均作肾活检证实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其中微小病变1例,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型2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例,膜性肾病1例,另外1例因故未能作肾活检。1.2 方法 MMF的用量为1.5~2.0g/d;同时与小剂量激素强的松0.5 mg/(kg·d)合用。疗程为8周。

  • 葛根素治疗老年性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疗效观察

    作者:杨玉银

    老年性糖尿病(即2型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本病除易致大血管病变外,还易致微血管病变,其所引起的脏器损害,是我们老干科和内分泌科医师感到非常棘手的问题。自从我们使用广东燕塘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大日制药厂生产的葛根素注射液治疗老年性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以来,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1997年4月至1999年12月,我院老干科与内分泌科共收治住院的糖尿病患者258例次,诊断符合1985年WHO的标准,其中符合老年性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者49例,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大的82岁,小的60岁,平均年龄64.5岁。16例有视力障碍,其中3例完全失明,眼底检查均符合糖尿病性眼底改变;9例微量至中等蛋白尿;2例为糖尿病足;3例有四肢麻木,感觉减退。对照组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大的79例,小的61岁,平均年龄63岁。对照组中有视力障碍的11例,其中1例完全失明,眼底检查均为糖尿病眼底改变;6例蛋白尿;2例四肢麻木,感觉减退。

  • 缬沙坦与苯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比较缬沙坦与苯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比较

    作者:乐胜;刘志红

    目的评价并比较缬沙坦(VA)与苯那普利(BE)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的降压疗效及对左心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方法选取EH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服用VA,剂量80~160 mg/d,另一组服用BE,剂量10~20mg/d,均于早晨8:00口服,疗程12周。两组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血压测定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VA及BE均能显著降低血压(P<0.01),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及左室重量指数都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VA不良反应较BE少。结论 VA能有效降低EH患者血压并逆转LVH。

  • 小剂量环孢素A逆转肾癌细胞多药耐药及其机制探讨

    作者:余玉明;苏泽轩

    目的探讨小剂量环孢素A对肾癌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及其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实验用MTT法测定逆转前后肾癌细胞存活率,检测逆转前后P糖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小剂量环孢素A(≤1 mg/L)可以逆转RCC925肾癌细胞对阿霉素和长春新碱的耐药,还可诱导RCC925肾癌细胞表达P糖蛋白水平增高。结论人体大耐受剂量之内的环孢素A可以逆转RCC925肾癌细胞的多药耐药,其机制与P糖蛋白表达有关。

  • 电刺激兔缺血腓肠肌预适应对再灌后心肌的保护作用

    作者:任江华;王智泉;匡永东

    目的确定电刺激缺血腓肠肌的预适应模式是否对缺血/再灌后的兔心肌有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保护机制。方法建立预适应的动物模型,分为对照组(A组)、电刺激组(B组)、股动脉狭窄组(C组)及电刺激加股动脉狭窄组(D组)。以心率、左室功能、左室血清中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为观察指标。结果冠状动脉结扎期各组心率差异无显著性,而再灌注期间C组及D组的心率较A组及B组的心率慢。与其他3组相比,再灌注4 h末D组的左室收缩功能指标(LVSP,dp/dtmax)显著改善,同时左室血清中NO及NOS水平较低(P均<0.05);而B组,C组各观察指标与A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电刺激缺血腓肠肌预适应模式能减轻缺血/再灌后的兔心肌损伤,其保护机制可能与NO等生物介质的效应有关。

  • 中药养胃散对大鼠胃肠黏膜中前列腺素及生长抑素含量的影响

    作者:孙桂华;黄小让;黄小春;周兰;宋鸿;许本发;詹纯列;周梅花;张连军

    目的从分子生物学方面探讨养胃散的治疗机制,测定用药后胃肠黏膜中前列腺素(PG)、生长抑素(SS)的变化规律。方法 SD大白鼠为实验动物,以消炎痛损伤胃黏膜后,再给予中药养胃散10 d,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胃、肠黏膜中的PG及SS的变化。结果养胃散能明显增加消炎痛损伤后胃肠黏膜中的PG(249.42 pg/ml)及SS(2.020 pg/ml)的含量,与消炎痛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药养胃散能增加胃肠黏膜内PG及SS的分泌,是其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的机制之一。

  • 源于海洋,造福人类——“海洋牌”伤科接骨片

    作者:

    “海洋牌”伤科接骨片是大连海洋药业有限公司(原大连中药厂)出品的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国家基本药物。它采用大连沿海特产的海星配以传统伤科要药,经科学加工而成新型骨伤科中成药,是现代仿生学与中医学理论结合的结晶。它以上乘的质量、显著的疗效在全国同类中成药中首屈一指,现已进入全国七千多家医院,赢得了医患者的信任。 “海洋牌”伤科接骨片在骨折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是许多专家孜孜所探求的。迄今全国各医院已总结出论文近千份,大量临床和动物实验已取得重要结果。 伤科接骨片对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经过组织学、组织形态学计量及生物力学测试,证实服药组动物骨折愈合提前了1/3,机械强度明显增高。 从分子水平角度研究伤科接骨片对骨折愈合的机制,结果证明该药使软骨修复期迅速逝去而提早进入骨化及塑形期,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由骨折后4周Ⅰ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服药组明显增高可知)。 伤科接骨片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疗效和机制的研究表明,该药能加快骨质疏松患者肿痛缓解,增强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使骨密度增加1.28%,骨细胞增多,骨小梁体积增加,骨折愈合点增加73.6%,愈合面积增加66.0%,说明该药能加快疏松性骨折的愈合。 伤科接骨片对闭合性骨折继发软组织损伤的研究,通过各组实验动物不同时期组织切片观察,证实用药组伤后1~7天伤肢肿胀、出血程度及炎症反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伤科接骨片对骨伤科患者骨折后或手术后均有良好及迅速止痛的效果。 采用微型生物医学传感技术PO2针进行伤科接骨片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研究,结果用药组PO2值勤明显高于对昭组,说明伤科接骨片能改善伤肢血供及局部氧张力情况,有利于骨折愈合。 应用伤科接骨片进行转化生长因子(TCF-β1)的研究,结果骨折后同一时间实验组和对照组骨痂组织中TCF-β1染色差异有显著性,实验组峰值比对照组约提前1周出现,且比对照组峰值高。说明该药可促进TCF-β1的合成和分泌,使期短时间达达峰值。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伤科接骨片临床观察证明,用药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髌软骨软化症患者应用伤科接骨片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随疗程增加总改善率达100%。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用伤科接骨片治疗,结果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有较好的改善,且有增强抑制性T细胞功能,减弱辅助性T细胞作用,调节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伤科接骨片治疗股骨头坏死优良率达89%,总有效率达97.7%对Ⅰ~Ⅲ期病症均有明显的疗效。

  • 加强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

    作者:王丹;谢祥鳌

    明确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的发生机制仍然是对肾病研究者的挑战,研究方法的进步带动了观念上的更新、前进。近10年来,细胞网络作用的观念替代了单一因素起决定作用的“一元化”思维:“肾小球的局部改变是肾病发生的直接的根本的因素的”观念比“循环免疫因素起关键作用的思路”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基因类型在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较充分认识。

广东医学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