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广东医学杂志

广东医学

广东医学杂志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광동의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4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448
  • 国内刊号: 44-1192/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46-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6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广东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苏焕群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计算机辅助技术联合2.4mm钢板系统在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陈刚;廉凯;王邦军;吴农欣;陆新颜;崔露;严力军;陈枫文

    目的:评价计算机辅助技术联合2.4 mm钢板系统在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47例,术前均做CT扫描,将数据导入软件建立3D数字模型,在数字模型中模拟复位骨折并以钢板模型固定,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组合。术后随访复查X线和腕关节功能,根据DASH标准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术后随访(52±9.13)周,47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未见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失效者。根据DASH标准,优10例,良34例,差3例,优良率93.6%。结论无论是功能还是影像学评价,计算机辅助技术结合2.4 mm系统在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中可起到良好的效果。

  • 胶体液预扩容联合预注小剂量血管活性药对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后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魏晓永;王涛;李黎;董正华;徐一鸣;李战飞

    目的:探讨胶体液预扩容联合预注小剂量血管活性药对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后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孕妇90例,分为为A、B、C组,每组30例,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给予6%羟乙基淀粉130/0.4(mL· h)进行预扩容,A组产妇麻醉成功后以微量泵输注麻黄碱8 mg,B组产妇给予去氧肾上腺素100μg注入,C组产妇不给于任何血管活性药物输注。观察入室时( T1),扩容后( T2),麻醉后2、5、10 min时(T3、T4、T5),切皮时(T6),术毕时(T7)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等指标变化。结果各组产妇术中总输液量、出血量、尿量、不良反应发生率(恶性、呕吐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中血管活性药物追加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 P<0.05);A组T3、T4时点和C组T4时点与组内T1时点比较HR明显增快(P<0.05),B组T3、T4时点与T1时点比较HR明显减慢(P<0.05),C组T4时点与T1时点比较MAP明显降低(P<0.05),B组和C组T3、T4、T5时点与T1时间比较CO减慢(P<0.05);T3、T4、T5时点HR B组明显低于C组(P<0.05),T3、T4、T5时点MAP A组和B组明显高于C组(P<0.05),T3、T4、T5时点CO A组明显高于C组( P<0.05)。结论在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时采用胶体液预扩容联合小剂量血管活性药预注能降低患者术中低血压的发生,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

  • 血液净化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高钠血症的疗效

    作者:赵浪平;周嘉敏;张国斌;陈亮;李超

    目的:分析血液净化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高钠血症的疗效。方法对36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高钠血症患者给予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分析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钠浓度、血浆渗透压、肌酐、尿素氮指标及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结果36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高钠血症患者经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后,21例(58.3%)治愈,4例(11.1%)好转,11例(30.6%)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与治疗前相比,患者血钠浓度、血浆渗透压、肌酐、尿素氮指标均显著降低(P<0.001),平均动脉压显著升高(P<0.001)。结论连续血液净化能有效降低患者血钠浓度,改善血浆渗透压及肾功能,并逐步稳定生命体征,对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 不育男性的染色体异常和Y染色体微缺失的研究

    作者:何海洪;周后钢;申旺;陈艳清;柏智;邝兆威;张伟龙;姚万有;杨秀珠

    目的:研究不育男性的染色体异常和Y染色体微缺失的发生率,缺失类型以及和男性精子生成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筛选出147例为原发无精组,106例为严重少精组,对照组为无生育障碍的男性共51例。染色体核型分析应用G显带技术和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结果253例男性生育障碍患者中,42例(16.6%)染色体出现异常,其中36例(24.49%)出现在147例无精子组中,6例(5.66%)出现在106例严重少精子组中,32例(12.64%)检出Y染色体微缺失异常,其中无精子组和严重少精子组比例分别为13.61%和11.32%,且缺失类型以AZFc为常见(62.50%),而AZFb和AZFd缺失均为28.13%。32例Y染色体微缺失中,发现8例染色体异常,无精子组和严重少精子组分别为6例和2例,主要是性染色体异常。结论遗传因素在男性不育患者中占的比例较高,在行辅助生殖技术前,必须要做染色体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减低父代的异常基因遗传给后代的风险。

  • 抗痫治疗对睡眠相关性癫痫患儿睡眠结构的影响

    作者:叶红涛;杨玉先;魏统国;石玉良;钟伟

    目的:探讨抗痫治疗对睡眠相关性癫痫患儿睡眠结构的影响。方法按全面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类型分别选用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对符合入组标准的53例癫痫患儿进行规范的抗痫治疗,并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分别进行全夜自然睡眠多导监测并分析其结果,评价治疗前后各睡眠参数的差异。结果52例患儿顺利完成追踪复查,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儿的入睡后觉醒时间有减少,Ⅰ期睡眠时间及Ⅲ+Ⅳ期睡眠时间有所增加,而Ⅱ期睡眠时间相应减少,尤其在显效患儿中更为明显( P<0.05)。此外发现,无论效差者还是显效者,睡眠相关性癫痫患儿的入睡潜伏期、REM潜伏期以及REM睡眠时间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痫有效治疗能一定程度改善睡眠相关性癫痫患儿的睡眠结构紊乱,对合并存在的临床睡眠障碍,或许不需要过早地考虑使用镇静安眠药。

  • 胚胎移植管血染对 IVF/ICSI 助孕结局的影响

    作者:邱绮;贾佳;黄佳;林海燕;李予;杨冬梓;张清学

    目的:探讨胚胎移植管血染对IVF/ICSI助孕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中心行IVF/ICSI,并新鲜周期移植的患者资料。按照移植胚胎时移植管血染与否及血染程度分组,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随访结局。结果纳入2601个IVF/ICSI周期,血染组共847个周期,无血染组1754个周期。两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基础FSH等基本情况具有可比性,HCG日内膜厚度、获卵数、Gn总量、2PN受精率、移植胚胎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染组种植率30.7%低于无血染组的34.8%(P<0.01);血染组临床妊娠率47.6%低于无血染组的54.1%(P<0.05)。将血染组按血染程度分为少许血染、中量血染和明显血染3组,进行亚组分析显示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在3组间无明显差异( 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移植管血染是影响临床妊娠的危险因素。结论移植管血染可能降低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血染程度与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前房维持器与黏弹剂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手术中对早期角膜影响的比较

    作者:左慧懿;梁皓;何剑;罗霄;杨钊;谭少健

    目的:比较前房维持器与黏弹剂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对术后早期角膜的影响。方法将61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29眼采用前房维持器下超声乳化,B组32眼采用黏弹剂维持前房下超声乳化。观察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以及角膜散光的改变。结果两组间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 A组术后1周22.61%、术后1个月27.14%, B组术后1周20.71%、术后1个月26.23%,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两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术源性散光分别为(0.79±0.43)D和(0.69±0.43)D,B组分别为(0.79±0.38)D和(0.73±0.36)D,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两组之间术源性散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手术中前房维持器持续维持前房并未加重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及增加术源性散光,说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使用前房维持器是安全有效的。

  • 高血压急症患者脂联素与血管紧张素的关系

    作者:何成毓;林玲;杨大英;彭兴;赵亚樵

    目的:探讨高血压急症患者脂联素( APN)、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高血压急症者、普通高血压者和健康对照者的空腹血浆血糖( FBG)、血浆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AngⅡ,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 APN。将所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普通高血压者、高血压急症者 TC、LDL-C明显高与对照者(均P<0.05),HDL-C低于对照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TC、LDL-C、HDL-C在普通高血压者与高血压急症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G、FBG在三者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急症者AngⅡ高于普通高血压者[(168.57±10.71) vs (136.18±11.09)pmol/L,P<0.05)]及对照者[(168.57±10.71) vs (92.91±13.24)pmol/L,P<0.01)];APN低于普通高血压者[(2.42±0.22) vs (3.72±0.26) mmol/L, P<0.05)]及对照者[(2.42±0.22) vs (4.21±0.21) mmol/L,P<0.01)]。相关分析显示APN与AngⅡ(r=-0.232, P=0.028)、LDL-C (r=-0.198, P=0.039)呈负相关;与HDL-C(r=0.186,P=0.058)有正相关趋势。结论高血压急症患者血浆APN浓度降低,与AngⅡ水平呈负相关,低APN可能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 孕11~13+6周胎儿额面角与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相关性

    作者:罗青;万均辉;戴常平;肖清华;江锦雄;曹小祯

    目的:通过超声测量孕11~13+6周胎儿额面角,探讨超声软指标与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相关性,并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于孕早期11~13+6周用传统超声标记物和血清学指标对658例孕妇进行风险评估,对331例高风险孕妇行产前染色体核型分析,比较所有核型正常组(627例)与非整倍体组(31例)间额面角超声数据差异,同时用回归模型分析额面角与颈部透明膜厚度( NT)、妊娠相关蛋白( PAPP-A)和游离人绒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 fβ-HCG)的关联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评估额面角测量对于识别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孕早期染色体非整倍体胎儿额面角(91.5±5.0)°显著大于正常组(82.6±3.9)°(P<0.05);额面角与NT(r=0.006,P=0.843)、PAPP-A (r=0.016, P=0.802)和 fβ-HCG(r=0.109, P=0.841)均无显著关联;ROC曲线表明当额面角为88.6°时,对于提示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敏感性达到68.4%,特异性为81.4%,曲线下面积为0.776。结论额面角与孕早期胎儿染色体异常显著相关,可作为孕早期提示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补充标记物。

  • 盆底功能障碍治疗仪对受损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流的作用

    作者:汪艳华

    目的:探讨盆底功能障碍治疗仪对受损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流方面的作用。方法59例因人工流产术或清宫术所致子宫内膜损伤的不孕症患者,治疗前连续监测2个月经周期中卵泡成熟日子宫内膜厚度、血流阻力指数( RI)及内膜血流信号形态。59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29例应用戊酸雌二醇治疗,观察组30例应用戊酸雌二醇配合盆底治疗,观察两组卵泡成熟日子宫内膜厚度、RI及内膜血流信号形态。结果观察组在卵泡成熟日彩超监测子宫内膜厚度、RI及子宫内膜血流信号形态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与对照组比较,子宫内膜厚度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RI及内膜信号形态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功能障碍治疗仪能有效改善子宫内膜RI及子宫内膜血流信号形态,但对于子宫内膜厚度的疗效不显著。

  • 免疫抑制疗法对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Treg/Th17细胞的影响

    作者:戴煜;王宁玲;王敏;王会平;储金华;杨林海;谢志伟;涂松济;谈静

    目的:探讨Treg(CD4+CD25+CD127lowT细胞)/Th17(CD3+CD8-IL-17细胞)细胞在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本研究选取SAA-Ⅰ者)患儿发病中的意义,及观察Treg/Th17指标在接受免疫抑制疗法( IST)的患儿与初诊SAA-Ⅰ患儿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初诊SAA-Ⅰ、基本治愈、缓解、进步、无效患儿及健康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reg细胞、Th17细胞。结果初诊SAA-Ⅰ患儿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儿童,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低于健康儿童,Treg/Th17比值低于健康儿童( P<0.05)。5例缓解患儿,Treg细胞占CD4+细胞百分比、Th17占CD4+细胞百分比与初诊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Treg/Th17比值高于初诊时( P<0.05)。2例基本治愈患儿、2例进步患儿、2例无效患儿由于例数限制,无法进行统计。2例患儿因随访时间短,无法进行疗效评价。结论初诊SAA-Ⅰ患儿Th17细胞数量升高,Treg数量下降,Treg/Th17失衡,提示两类细胞失衡可能在儿童SAA-Ⅰ免疫发病机制中起着作用。经过IST治疗后缓解的患儿,Treg/Th17比值升高,提示两类细胞较初诊SAA-Ⅰ患儿恢复平衡,Treg/Th17可能在预测SAA-Ⅰ患儿预后方面起着一定作用。

  • 块状珊瑚羟基磷灰石重建下颌骨高度缺损的临床效果

    作者:姚钟雄;徐淑兰;王朝;杨烁

    目的:对比块状珊瑚羟基磷灰石与自体骨块恢复下颌后牙区骨高度缺损的临床效果,探讨块状珊瑚羟基磷灰石通过楔入力固位的可行性。方法37例下颌后牙缺失病例,A组19例,块状珊瑚羟基磷灰石通过箱状洞形楔入力固定;B组18例,自体骨块通过钛钉常规固位。植骨半年后行相应种植手术。在植骨前后、种植体植入时、二期手术、修复完成后的每年复诊,拍摄全景片并比较A、B两组骨高度的变化。结果 A、B两组均能有效恢复下颌骨的高度。以植骨后骨高度作为基准线,比较两组相应观察点骨高度的吸收值,A组均明显小于B组(P<0.01)。结论 A、B两种方式均能有效地恢复下颌后牙区垂直高度,使用块状珊瑚羟基磷灰石通过箱状洞形的楔入固位恢复一定量的下颌骨高度缺损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前哨淋巴结检测诊断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作者:卢壁辉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 SLN)检测对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进行结肠癌根治性手术治疗并符合相关标准的患者56例,在开腹手术中注射亚甲蓝进行SLN定位,从术后标本中取得SLN和区域淋巴结进行HE染色或免疫组化分析,分析SLN和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56例患者均检出SLN,检出率为100%。共检出SLN 134枚,每例患者检出SLN 1~4枚,平均(2.4±1.0)枚;共检出区域淋巴结868枚,每例患者检出区域淋巴结8~25枚,平均(15.5±9.4)枚,经HE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134枚SLN共检出转移34枚,SLN转移率为25.4%,868枚区域淋巴结共检出转移52枚,区域淋巴结的转移率为6.0%,两种淋巴结的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共有30例患者检出SLN转移,26例患者检出区域淋巴结转移。其中区域淋巴结检测检出转移而SLN检测未能检出转移的有2例,SLN检测检出转移而区域淋巴结检测未能检出转移的为6例。 SLN检测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100.0%,准确性为96.4%;区域淋巴结检测诊断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敏感性为81.2%,特异性为100.0%,准确性为89.3%。 SLN检测的指标优于区域淋巴结。结论术中定位SLN,术后单纯检测SLN以确定结肠癌淋巴转移情况,临床可行性高,结果更准确,有利于准确判断结肠癌的病理分期。

  • 腹部手术全麻患者拔除气管内导管时的术后肌松残余作用

    作者:周翠云;邢祖民;磨凯;徐世元;刘世乐

    目的:确定择期全麻腹部手术患者拔除气管内导管时肌松残余( RNMB)的发生率,分析可能影响RNMB的因素及4个成串刺激比值( TOFr)与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采用麻醉医师和复苏室护士对TOFr读数盲态设计,使用TOF-Watch SX加速度肌松监测仪全程监测收集52例行择期腹部手术的患者手术间和复苏室的TOFr数据,根据住院病史回顾性收集患者出复苏室后至出院出现肺部并发症等情况,按照拔管时TOFr不同分成3组(Ⅰ组:TOFr<0.7;Ⅱ组:0.7≤TOFr<0.9;Ⅲ组:TOFr≥0.9),记录3组患者可能影响RNMB发生率的相关因素,并记录拔管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拔除气管内导管时RNMB发生率为71.2%。与Ⅲ组比较,Ⅰ、Ⅱ组体质指数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Ⅱ、Ⅲ两组比较,Ⅰ组上呼吸道阻塞、轻度缺氧、主诉呼吸吞咽讲话困难发生率较高,转出手术间时Aldrete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Ⅰ、Ⅱ组比较,Ⅲ组麻醉医师巡视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腹部手术全麻患者术后RNMB发生率较高,呼吸系统并发症亦相应增加,其中体质指数较大的患者RNMB风险更高,术后肌松拮抗不能降低RNMB发生率。

  • 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损害的特点

    作者:罗姝旖;杨帆;王宝萍;徐书雯

    目的:通过分析阿尔茨海默病( AD )及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MMSE)得分,探讨其认知损害特点。方法收集337例患者的MMSE评分数据,分为对照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MCI)组、轻度AD、中度AD及重度AD组,对各组的MMSE评分数据(总分及10项子项目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CI及轻、中、重AD组定向力、计算力、延迟记忆、执行能力、书写、结构性练习的得分进行性下降,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重度AD组重复、阅读项低于其他各组;重度AD组瞬间记忆及命名项低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定向力、计算力、延迟记忆、执行能力、书写、结构性练习能力在AD病程早期即出现受损,并随着AD病程的进展呈进行性下降,重复、阅读在中、重度AD时出现受损,瞬间记忆及命名在重度AD时受损明显。

  • 白细胞介素-24体外诱导成人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的研究

    作者:罗政委;农卫霞;周宗瑶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4(IL-24)对体外培养的成人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凋亡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确诊未经治疗的成人急性白血病15例(白血病组),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1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5例,非白血病骨髓15例(对照组)。取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以不同浓度(0、20、50、100 ng/mL)IL-24不同时间(0、24、48、72 h)作用于成人BMMNC。采用MTT法检测加药后细胞的增殖状况,采用AnnexinV-FITC/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培养的急性白血病BMMNC的凋亡状况,采用瑞氏染色法观察细胞核形态变化;采用RT-PCR检测Caspase-3和Bcl-2 mRNA的表达水平,观察IL-24对它们的影响。结果 IL-24对体外培养的成人急性白血病BMMNC有诱导凋亡作用,50 ng/mL的IL-24作用48 h时白血病细胞凋亡强,白血病组与对照组相比凋亡细胞明显增多。 IL-24能够上调成人急性白血病BMMNC Caspase-3 mRNA的表达,下调Bcl-2 mRNA的表达。结论 IL-24可诱导成人急性白血病BMMNC凋亡,上调Caspase-3 mRNA表达,下调Bcl-2 mRNA表达可能是其凋亡机制之一。

  • 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颅内血肿的急性期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张文波;赖湘;叶敏;黄进兴

    目的:探讨急性期显微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颅内血肿的诊断、显微手术操作技巧和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对42例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颅内血肿形成患者实施急性期手术,并对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共成功夹闭44个动脉瘤,其中3例多发动脉瘤中一期同时夹闭2例,另1例合并对侧大脑中动脉瘤二期栓塞治疗,术后骨瓣减压16例。按GO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5分17例,4分12例,3分7例,2分4例,1分2例。结论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颅内血肿的急性期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并清除血肿,能有效改善预后。

  • 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131I疗效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作者:孙云钢;欧阳伟;冯会娟;李师思;吴菊清;陈盼

    目的:探讨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 DTC)肺转移131 I疗效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131 I治疗的47例DTC肺转移患者资料,通过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礸2检验、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131 I疗效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131 I治疗DTC肺转移患者的缓解率为61.7%(29/4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胸片和(或) CT是否显示肺转移灶、肺转移灶是否摄取18 F-FDG、131 I显像肺转移灶显示时机、手术方式、pN分期、治疗前血清甲状腺球蛋白( Tg)水平对131 I疗效产生影响(礸2=6.330、5.277、3.921、14.516、8.379、6.939,t=2.617,P<0.05),而性别、包膜外侵犯、病理类型、131I摄取类型、伴其他远处转移、累积剂量与131I疗效无关(礸2=0.510、0.094、0.002、2.692、1.853,t=0.615,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病情缓解的拟合方程为y=-14.707+2.584 x7(18 F-FDG摄取)+1.558 x11(手术方式)+2.437 x9(显示时机)。结论影响DTC肺转移131 I疗效的因素有年龄、胸片和(或) CT是否显示肺转移灶、肺转移灶是否摄取18 F-FDG、131 I显像肺转移灶显示时机、手术方式、pN分期、治疗前血清Tg水平,其中肺转移灶不摄取18 F-FDG、首次131 I治疗时肺转移灶摄取131 I、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是提高DTC肺转移缓解率的关键因素。

  • 常压直接质谱技术在快速鉴别肺癌与癌旁组织中的应用

    作者:徐建军;陈立如;魏益平;朱腾高;陈焕文;欧阳永中;温华;赵宗盛

    目的:研究常压直接质谱分析技术( AMS)快速鉴别肺癌与癌旁组织的效果及应用。方法在不对肺组织进行任何预处理前提下,采用自制的甲醇萃取辅助的针尖电喷雾离子源对15例肺癌患者的肺癌和癌旁组织样品进行快速质谱分析,萃取剂甲醇的流速为4μL/min,设置离子源为正离子模式,质荷比(m/z)750~850 Da,离子传输管温度150℃,喷雾电压3.5 kV,透镜电压65.0 V。应用matlab软件对谱图数据进行分析,肺癌与癌旁组织质谱峰丰度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用主成分分析( PCA)方法对肺癌与癌旁组织样品的质谱指纹谱图进行快速分类和鉴别。结果肺癌和癌旁组织样品指纹谱图在m/z为756.7、772.6、780.7、808.7、824.7、832.7等处的相对丰度在肺癌和癌旁组织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PCA分类图中,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样品分别落在不同的区域,两类样品能有效区分。结论 AMS耦合PCA能够有效地将肺癌与癌旁组织样品的质谱指纹区分,从而快速鉴别出肺癌与癌旁组织,并获得相关样品的分子尺度信息,为快速诊断肺癌及肺癌肿瘤标志物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 阴道超声与微管用于瘢痕子宫无痛人工流产的效果观察

    作者:刘惠莲;丁悦;刘映文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与微管用于瘢痕子宫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安全性。方法211例术前经阴道彩色超声检查确诊,自愿要求门诊终止妊娠的瘢痕子宫孕妇,依据人工流产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26例,术前4 h于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片0.2 mg、使用微管在B超引导、丙泊酚静脉麻醉下完成人工流产手术;对照组85例,使用传统的方法在丙泊酚静脉麻醉下人工流产手术。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后出血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瘢痕子宫妊娠,术前经阴道超声排除子宫瘢痕处妊娠及子宫严重畸形、术前阴道用药、术中使用微管在B超引导、丙泊酚静脉麻醉下完成人工流产手术,具有患者痛苦少、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手术成术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23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 Th17细胞的影响

    作者:邓日辉;周迎春;陈曲波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1β与IL-23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诱导分化效应。方法分离PBC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初始T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仅为基础培养基,不加细胞因子;IL-1β组基础培养基加入细胞因子IL-1β培养; IL-1β+IL-6组基础培养基加入细胞因子IL-1β+IL-6培养;IL-1β+IL-6+IL-23组基础培养基加入细胞因子IL-1β、IL-6、IL-23培养。诱导其分化为Th17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和荧光定量PCR评估Th17细胞的佳分诱导条件,并比较PBC患者和正常人Th17细胞分化效果差异。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IL-1β组、IL-23组、IL-1β+IL-23组Th17细胞中IL-17 mRNA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IL-1β组与IL-2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时低于IL-1β+IL-23组(P<0.05)。空白对照组、IL-1β组、IL-23组中,PBC患者与正常人初始T细胞的IL-17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IL-1β+IL-23组中,PBC患者组IL-17水平高于正常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IL-1β、IL-23能诱导PBC患者Th17细胞分化,而联用IL-1β、IL-23时,可使PBC患者Th17细胞体外分化效应佳。

  • 不同性别结核病患者维库溴铵ED95的测定

    作者:刘民强;黄子原;汪英;王华;何仁亮;徐世元

    目的:测定不同性别结核病患者维库溴铵的ED95值。方法择期行全身麻醉手术患者320例,结核病( T组)及非结核病( N组)患者各160例。两组患者依性别不同按剂量使用随机数字法各分为4个亚组,分别为男性TⅠ(20μg/kg)、TⅡ(30μg/kg)、TⅢ(40μg/kg)、TⅣ(50μg/kg)组与NⅠ(20μg/kg)、NⅡ(30μg/kg)、NⅢ(40μg/kg)、NⅣ(50μg/kg)组和女性上述分组,每组20例。采用单次注射法测定各组患者维库溴铵ED95值,记录拇内收肌4个成串刺激( TOF)第1次反应( T1)大抑制的百分率及起效时间,用直线回归方法建立维库溴铵的剂量-反应曲线,比较不同性别结核病患者的ED95值。结果结核病患者维库溴铵ED95值男性为42.0μg/kg,女性为39.9μg/kg;非结核病患者维库溴铵ED95值男性为40.6μg /kg,女性为40.0μg/kg。 TⅡ组男性T1大抑制率较女性及NⅡ组男性低(P<0.05),TⅢ组男性T1大抑制率较女性低(P<0.05);起效时间TⅢ组男性较其他各亚组明显延长(P<0.01),TⅣ组女性较NⅣ组延长(P<0.05)。结论结核病男女患者维库溴铵ED95值与一般患者相近,但单次注射剂量相当于该药1倍ED95时男性患者起效时间明显延长。

  • 维持压榨技术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中的应用

    作者:陈丹;黄丹丹;胡丰良;孙锋;赵文韬

    目的:改进痔上黏膜环切钉合( PPH)手术钉合方法。方法对同期104例PPH手术患者分别采用维持压榨技术(维持压榨组)和常规钉合技术(常规组),每组各52例;分别比较两组手术的出血情况及钉合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在钉合满意度、吻合口出血及手术时间上,维持压榨组优于常规组( P<0.05);在术后肛门灼热及坠胀等方面,维持压榨组略优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术后疼痛及尿潴留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维持压榨技术能减少PPH手术吻合口出血,提高钉合满意度及缩短手术时间,且操作简便。

  • 超声增强型血流成像技术在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李涛;林剑英;陈茹;刘观成

    目的:探讨超声增强型血流成像技术( E-Flow)对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5个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转移组)结声像图,并选择72个腋窝良性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反应增生组)作对比。比较两组淋巴结E-Flow成像的血流特点,并分别与CDFI和PDI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腋窝乳腺癌转移性淋巴结和良性反应增生性淋巴结血流状态有较明显差别,E-Flow对于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低速血流的显示更敏感,效果较CDFI满意(P<0.05)。结论腋窝淋巴结的血流状态有助于腋窝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E-Flow对于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 胎膜中 MMP -9、TIMP -1、TIMP -2、TGF -β1表达与胎膜早破的关系

    作者:郭琦;李巧云;童嘉宁

    目的:探讨胎膜中MMP-9、TIMP-1、TIMP-2和TGF-β1的表达与胎膜早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足月胎膜早破(胎膜早破组)、30例足月未临产择期剖宫(剖宫产组)和30例足月自然分娩(阴道分娩组)患者分娩后胎膜中MMP-9、TIMP-1、TIMP-2、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 MMP-9、TIMP-1、TIMP-2主要在胎膜中的羊膜上皮细胞、绒毛膜细胞胞浆及间质细胞中表达, TGF-β1主要分布于细胞滋养层与合体滋养细胞。 MMP-9在胎膜中表达的阳性率在胎膜早破组高,阴道分娩组次之,剖宫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IMP-1、TIMP-2和TGF-β1在剖宫产组胎膜表达的阳性率高,阴道分娩组次之,胎膜早破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膜上TGF-β1的表达与MMP-9呈显著负相关,而与TIMP-1、TIMP-2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胎膜早破的发生可能与TGF-β1对MMP-9/TIMP-1和MMP-9/TIMP-2的负性调控作用有关。

  • 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多态性与前列腺增生临床进展的关系

    作者:阮黎;华兴;李正明

    目的:分析维生素D受体( VDR)基因Fok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发生临床进展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RFLP)对200例行手术治疗的BPH患者(进展组)和200例未行手术治疗的BPH患者(对照组)进行FokⅠ多态性检测,分析两组患者间的临床资料(前列腺体积、I-PSS评分、PSA、尿流率等)以及两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前列腺体积、PSA、I-PSS评分以及尿流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FokⅠ多态位点3种基因型的基因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 FokⅠ多态位点FF、Ff、ff基因型在进展组与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5.5%(51/200),39.5%(79/200);35%(70/200)和33%(66/200);43%(86/200),24%(4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等位基因F、f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5.25%(181/400),54.75%(219/400)和54.5%(218/400),45.5%(18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DR基因FokⅠ多态性与BPH发生临床进展有相关性。

  • 芒柄花黄素对HEC-1A荷瘤裸鼠的抗肿瘤作用

    作者:顾万;邹穗怡

    目的:研究芒柄花黄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 A荷瘤裸鼠的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内建立BALB/c裸鼠HEC-1A荷瘤动物模型,分别经他莫昔芬(40 mg/kg)及芒柄花黄素(20、40、80 mg/kg)干预21 d后,观察实体瘤重量变化以及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实体瘤组织中ERα阳性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实体瘤内源性FOXA1及GATA-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20、40、80 mg/kg不同剂量的芒柄花黄素有效抑制HEC-1 A荷瘤裸鼠实体瘤的生长( P<0.01),减少瘤体组织中ERα阳性表达( P<0.01)。此外,明显下调瘤体组织中FOXA1及GATA-3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芒柄花黄素能有效抑制HEC-1A肿瘤细胞增殖,其机制与其调节内源性FOXA1、GATA-3蛋白表达而减少雌激素受体水平,从而改善体内的内分泌微环境有关。

  • miR-195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作者:周畅;张洁;郑敏;蒋裕芸;马宇昕

    目的:探讨miR-195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方法以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株及BGC-823细胞株为研究对象,分别转染miR-195模拟物及抑制物。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转染后miR-195 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CCK8方法检测miR-195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miR-195对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1) CCK8实验研究显示,与阴性对照(无关序列)相比,转染miR-195模拟物后,SGC-7901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转染miR-195抑制物后,BGC-823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2) Transwell小室实验研究显示,与阴性对照相比,转染miR-195模拟物后,SGC-7901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明显下降;转染miR-195抑制物后,BGC-823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明显增强。结论 miR-195在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miR-195可能成为治疗胃癌的靶基因。

  • 中药罗仙子不同分子量多肽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作者:褚夫江;金小宝;吴玉萍;刘文彬;朱家勇

    目的:探讨罗仙子不同分子量多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生物功能的影响。方法葡聚糖凝胶过滤色谱分离获得罗仙子高、中、低分子量多肽;以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诱导HUVEC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细胞划痕实验、ELISA法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分泌情况。结果高、中、低分子量罗仙子多肽处理的HUVEC的增殖、迁移及VEGF分泌均得到一定的抑制,其中低分子量罗仙子多肽对HUVEC的生物学功能影响为显著,而高分子量罗仙子多肽对降低VEGF分泌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高、中分子量多肽,罗仙子低分子量多肽能更有效的抑制TNF-α诱导的HUVEC增殖、迁移及VEGF分泌。

  • 糜酶对犬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孙成林;马骏;刘宗凤;白英奎;赵延鹏;张绍军

    目的:探讨糜酶途径对犬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的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生成及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通过组织块贴壁法培养犬动脉VSMC,分为4组:对照组、AngⅠ组、卡托普利组,糜酶抑素组。对照组中仅为空白培养液,其他各组均加入AngⅠ,卡托普利组和糜酶抑素组再分别加入相应的干预药物。应用台盼蓝染色法和MTT法检测各组VSMC增殖的变化,放射免疫法检测培养液中AngⅡ含量等。结果成功培养出犬VSMC,卡托普利组和糜酶抑素组细胞计数及吸光度值均显著低于AngⅠ组(均P<0.05),而且糜酶抑素组较卡托普利组更明显(P<0.05);糜酶抑素组AngⅡ含量较AngⅠ组和卡托普利组低(P<0.05)。结论糜酶在犬VSMC的AngⅡ生成及细胞增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抑制剂可抑制VSMC增殖。

  • 改良静态细胞种植方法在培育心血管组织工程材料中的价值

    作者:杨超;池繁武;杜静;周钧;彭彬;王威;温定国

    目的:评价改良静态细胞种植方法在培育二维心血管组织工程补片中的价值。方法将人脐带动脉壁平滑肌细胞以静态细胞种植方法种植在聚-4-羟基丁酸酯材料构建的补片支架材料上,制备组织工程补片。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培育:静态培育为细胞材料复合物体外静态培育21 d;动态培育为细胞材料复合物先体外静态培育14 d,再置入生物反应器中继续动态组织培育7 d。对补片组织进行组织学、扫描电镜检查。免疫组化分析细胞外基质合成。结果静态细胞种植后经体外动态培育后,平滑肌细胞均匀地黏附于材料表面,细胞保持生长活力,并浸润生长入材料内部,形成均匀组织。结论改良静态细胞种植方法在二维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上可达到细胞及组织的均匀分布。

  • 治疗剂量环孢素 A、他克莫司及雷帕霉素对独肾大鼠心脏的影响

    作者:李淼沅;陈业辉;仉智;林华欣;聂品;陈林强;林武周;许进;杜洪;陈立中;邱江;陈国栋;谢克基;胡建波;钟惟德

    目的:观察治疗剂量环孢素A ( CsA )、他克莫司( FK506)和雷帕霉素( Rapa )对独肾模型大鼠心肌酶谱及心脏组织病理的影响。方法将肾移植术后CsA、FK506及Rapa首剂治疗剂量按公式换算为大鼠的用药剂量。40只独肾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CsA组25 mg/(kg· d)、FK506组0.8 mg/(kg· d)及Rapa组0.2 mg/( kg· d)),每组8只,持续给药8周后称取大鼠体重,检测CK、CK-MB、LDH、AST等心肌酶谱指标,并观察各组大鼠心脏组织的病理改变( HE染色)。结果 CsA组与其他组大鼠相比体重增长值明显降低( P<0.05);CsA组的CK、CK-MB、LDH、AST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而正常组、对照组、FK506组及Rapa组组间CK、CK-MB、LDH、AST均无明显差异( P>0.05);CsA组心肌有不同程度损伤,FK506组及Rapa组心肌组织基本正常。结论治疗剂量CsA对心肌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但FK506及Rapa对心肌损害较小。

  • HPV16 E6和 E7慢病毒稳定感染 HaCaT 细胞系的建立

    作者:沈青丽;叶明;何耀娟;郭凯敏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HPV16 E6和E7基因的HaCaT细胞,为进一步研究HPV16 E6和E7基因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和发展中与其他基因的相互关系打下基础。方法分别构建HPV16 E6和E7基因的表达载体pSin-EF2-Puro-HPV16/E6和pSin-EF2-Puro-HPV16/E7,在293FT细胞内包装产生HPV16 E6和E7慢病毒,感染HaCaT细胞后,嘌呤霉素筛选,建立稳定感染的细胞株,Western blot对稳定感染细胞株进行鉴定。结果经West-ern blot实验证实,在稳定感染HPV16 E6和E7慢病毒的HaCaT细胞中,分别能够高水平表达HPV16 E6和E7的蛋白。结论稳定表达HPV16 E6和E7的HaCaT细胞系建立成功。

  • 人剪切修复基因 XPD 对肝癌细胞 P53和 Ets -1基因的作用

    作者:田明;游春娇;张吉翔

    目的:探讨人剪切修复基因XPD对肝癌细胞P53和Ets-1基因的影响。方法使用脂质体瞬时转染技术,将pEGFP-N2-XPD重组质粒转染至肝癌细胞HepG2,24 h后加入20μmol/L的P53抑制剂Pifithrin-α,孵育24 h,并以未经转染的HepG2细胞作为空白对照。 RT-PCR、Western blot 检测细胞中XPD、P53、phospho -P53(ser-15)、Ets-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MTT法观察细胞增殖的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比较,转染pEGFP-N2-XPD重组质粒后,HepG2细胞XPD、P53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 P<0.01),而Ets-1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0.01),加入Pifithrin-α后,XPD、P53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Ets-1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 P<0.01)。转染pEGFP-N2-XPD重组质粒后,HepG2细胞进入S期发生阻滞,停滞在G1期(P<0.01),加入Pifithrin-α后,HepG2细胞G1期细胞减少,S期细胞增多(P<0.01)。转染pEGFP-N2-XPD重组质粒后,HepG2细胞增殖活力下降( P<0.01),加入Pifithrin-α后, HepG2细胞增殖活力上升( P<0.01)。结论野生型XPD基因在转染至肝癌HepG2细胞后,可以上调P53的表达,通过P53途径抑制Ets-1的表达,促使肝癌细胞凋亡。

  • 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系统在糖尿病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景丽峰;李爽;李勤

    目的:研究BALB/c糖尿病模型创面愈合过程中创缘皮肤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生长因子-1α(SDF-1α)、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基因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情况,探讨糖尿病创面难愈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40 mg/kg链脲佐菌素(STZ)连续5 d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对对照组小鼠( n=10)和诱导成模后4周的糖尿病小鼠( n=10)分别切取背部正中线两侧直径6 mm的两个圆形皮肤,分别于伤后1、2、3、4、5、6、7、8、9、10 d获取创缘组织,应用qRT-PCR相对定量法检测损伤后各时间点HIF-1α、VEGF、SDF-1α及CXCR4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糖尿病小鼠创缘中HIF-1α、VEGF、SDF-1α及CXCR4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小鼠;且均呈“双峰”表达,于伤后4 d首次达峰,随后下降并于伤后7 d再次达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过程中HIF-1α、VEGF、SDF-1α及CXCR4 mRNA表达水平降低,导致血管形成不足,可能是糖尿病创面愈合延迟的原因之一。

  • 布美他尼后处理对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后NKCC1表达及脑含水量的影响

    作者:王根保;刘志群;吴论;彭学强;朱小兵;黄焕森

    目的:探讨布美他尼后处理对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后Na+-K+-2Cl-协同转运蛋白1(NKCC1)表达及脑含水量的影响。方法雄性SD成年大鼠90只,体重22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 S组)、脑创伤组( TBI组)和布美他尼后处理组( TBI-B组)。采用自由落体撞击法制备创伤性颅脑损伤模型。 S组接受同样的操作但不接受撞击,TBI-B组于创伤后30 min给予布美他尼30 mg/kg,TBI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 TBI组和TBI-B组在创伤后12 h测动脉压并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于创伤后2、12、24 h处死大鼠并取脑,测定皮质NKCC1的表达和脑含水量。结果与S组比较,TBI组和TBI-B组NKCC1表达水平和脑含水量在创伤后12、24 h升高( P<0.05,P<0.01);与TBI组比较,TBI-B组NKCC1表达和脑含水量在创伤后12 h、24 h降低(P<0.05,P<0.01)。结论布美他尼后处理可减轻成年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布美他尼减少大鼠脑组织NKCC1表达有关。

  • 补肾化瘀中药干预对光老化大鼠模型表皮及真皮结构的影响

    作者:李勇;眭道顺;李东海;刘靖

    目的:探讨补肾化瘀中药干预对光老化大鼠模型表皮及真皮结构的影响。方法利用8-甲氧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UVA(320~400 nm)照射SD大鼠,建立光老化大鼠模型,并对该动物模型给予补肾化瘀中药干预,连续15 d。40只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实验过程中不经紫外线照射和任何干预)10只、补肾化瘀中药干预组(紫外线照射造模后,给予补肾化瘀中药干预)15只、模型对照组(紫外线照射造模后,给予生理盐水灌胃)15只。采用皮肤组织病理学对3组大鼠的表皮及真皮结构改变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成功建立光老化大鼠模型,补肾化瘀中药干预组大鼠损伤区皮肤外观及弹性趋向正常,组织形态学上光老化损伤表现基本消失,真皮层出现新生胶原纤维,排列紧密,弹力纤维分布均匀。结论补肾化瘀中药具有抗光老化作用,能够促进光老化大鼠皮肤损害的修复,为补肾化瘀中药抗光老化研究提供了客观的组织形态学依据。

  • 高血压对大鼠胰岛微血管密度及胰岛功能的影响

    作者:葛龙菲;张继佳;霍灵恩;张景益;马梦瑾;田晨光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大鼠胰岛微血管以及胰岛功能的影响,从而为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探索新思路。方法12周及24周SPF级SHR大鼠、Wistar大鼠各10只,分为4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均行静脉糖耐量试验及静脉胰岛素释放试验,并取胰腺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胰岛形态、微血管密度,并计算相对胰岛素含量。结果静脉糖耐量试验5、10、30 min,同周龄组SHR大鼠的血糖均高于Wistar 大鼠, SHR大鼠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10 min开始,Wistar大鼠胰岛素分泌量下降较同周龄组SHR大鼠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E染色,Wistar大鼠胰岛结构清晰,形态无异常,SHR大鼠胰岛增大伴内部出血。微血管密度方面,同周龄组SHR大鼠阳性区域光密度明显高于Wistar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血压导致胰岛微血管密度下降,并影响胰岛功能,尤其影响胰岛素第一时相的分泌,其可能与微循环障碍导致的胰岛素释放功能障碍相关。

  • 脾脏海绵状淋巴管瘤1例

    作者:罗金现;秦思;秦克旺;高鹏

    患者,女,31岁,已婚,因外院腹部B超检查发现脾脏占位性病变3d于2012年11月12日来我院求进一步治疗。1个月前患者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经对症治疗(具体不详)后缓解。既往无其他系统疾病,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家族成员无类似疾病。体格检查:神志清,发育中等,全身皮肤无皮疹及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心肺检查无特殊,腹部平坦,腹式呼吸存在,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脾于锁骨中线肋缘下2 cm可触及,质中,表面光滑,未触及结节,无触痛,肝肋缘下未触及, Murphy 征阴性,未触及包块,肝区、双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RBC 4.2×1012· L-1,Hb 127 g/L,WBC 6.73×109· L-1,淋巴细胞比值39.9%,中性粒细胞比值54.4%,单核细胞比值23.0%,嗜酸性粒细胞比值0.06%,嗜碱性粒细胞比值0.02%, Plt 267×109· L-1,未行骨髓检查。二便常规、血生化、凝血指标、梅毒抗体、抗HIV、肿瘤标志物、免疫六项、胸片、心电图均未见异常。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电子结肠镜检查提示结肠末段见一0.4~0.5 cm扁平息肉,表面黏膜尚光滑,予钳夹电切除,并送病理检查。病理示(降结肠)管状腺瘤(腺瘤性息肉),腺体轻度轻/中度非典型增生,腺上皮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53、PTTG(+),间质中度炎症细胞浸润。 CT表现平扫病灶呈稍低密度影,边界欠清,增强后动脉期及门脉期可见病灶边缘轻度强化,延迟期边缘强化呈等密度,病灶中央呈低密度,各期均无强化。 MR表现为T1 WI 低信号影,边界欠清,T2 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影,病灶中央略高于边缘。增强后动脉及门脉期均可见病灶边缘轻度强化,延迟期边缘强化呈等信号,病灶中央不强化。考虑脾脏占位性病变,考虑炎性假瘤可能性大。于2012年11月15日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脾脏切除术。术中见腹腔无腹腔积液,脾脏大小10.0 cm ×5.0 ;cm ×4.0 cm,质地、形态尚正常。脾动静脉无增粗,无副脾,切除标本送术中冻切病理检查。冰冻报告:脾脏海绵状淋巴管瘤。术后WBC 3.6×109· L-1, Plt 404×109· L-1,予升高WBC、抗Plt凝集等对症治疗,患者术后恢复好,1周后复查血常规正常出院。8个月后随访:RBC 4.5×1012· L-1, Hb 132 g/L, WBC 7.23×109· L-1,淋巴细胞比值21.8%,中性粒细胞比值63.5%,单核细胞比值29.1%,嗜酸性粒细胞比值0.05%,嗜碱性粒细胞比值0.03%, Plt 378×109· L-1,未行骨髓检查,未发现复发及转移。

  • 原发性宫颈印戒细胞癌1例

    作者:蒋惠萍;魏清柱;郭遂群

    患者,女,56岁,孕6产4,因绝经6年,不规则阴道出血4个月于2013年2月3日收入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患者2007年绝经,2012年10月开始出现反复多次阴道流血,量少,持续数天干净。2013年1月20日开始持续阴道流血,量时多时少。发病以来体重无明显下降。患者平素月经规则,无痛经。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式,阴道通.,少量积血,恶臭味,宫颈外口菜花状赘生物约3 cm ×4 cm大小,接触性出血,左侧穹窿及后穹窿消失。子宫大小正常,双附件区未及异常。三合诊:直肠黏膜光滑,双侧骶主韧带松软。宫颈活检:子宫颈腺癌(中分化)。盆腔CT检查:子宫颈体积增大,大层面约45 mm ×36 mm,呈不规则低密度改变,增强扫描低密度区呈小范围条状轻度强化,宫颈内膜增厚,不光滑。外周子宫未见受累,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盆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血清肿瘤标志物:AFP 1.66 ng/mL, CEA 396.8 ng/mL, CA -12526.68 U/mL, CA-19938.81 U/mL, SGC 1.4μg/L。入院诊断:宫颈癌Ⅰb2期。于2013年2月6日在全麻下行腹式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术中见:盆腹腔未见游离液体,子宫体正常大小,表面光滑,双侧卵巢未见异常,双侧输卵管可见结扎痕迹,宫颈肥厚,盆腔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肝脾表面未及肿大结节,无肉眼可见宫旁浸润和转移。术后病理检查提示:(1)子宫颈印戒细胞癌,浸润宫颈深肌层,脉管内可见癌栓;癌组织主要呈巢团状排列,局部可见不规则腺样或单个散在分布。癌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边形,胞浆内充满黏液,细胞核受压位于细胞一侧,呈印戒样。见图1和图2。(2)淋巴结内未见癌组织转移(0/32);(3)阴道壁切缘、双侧宫旁组织、卵巢、输卵管及大网膜未见癌组织浸润;(4)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5)增殖期样子宫内膜,未见癌组织浸润;(6)(肠管)坏死结节。免疫组化检测:CK5/6(-)、p63(-)、CK7(+)、CK20(-)、CDX2(-)、TTF-1(-)、CgA(-)、Syn(-)、ER(-)、PR (-)、IMP3(+,少量)、P16(+)。术后诊断为:宫颈印戒细胞癌Ⅰb2期。

  • 全脊椎整块切除原发性脊柱骨肉瘤1例

    作者:罗茗刈;赵红卫;陈海丹;张思胜

    患者,女,53岁,因胸背部及右季肋区疼痛不适3个月,于2011年3月8日入院。患者右侧季肋区及T7、T8区压痛,无明显包块,无神经功能缺陷;胸腰椎MRI、CT和核素骨扫描考虑T7、T8椎体肿瘤,无其他部位病变。术前半月,经局麻下行T8椎体病变穿刺术活检,考虑T8椎体恶性肿瘤,因活检取材较少,病理诊断仍不明确。完善各种术前准备。手术在全麻下进行,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T7、T8椎体肿瘤:患者俯卧位,后正中纵切口。分离棘突旁肌肉,而保留穿刺活检通道周围的组织,肌肉不能剥离得太干净。在X线透视下,分别于T5、T6、T9、T10脊椎两侧椎弓根植入8枚椎弓根螺钉。钝性分离T7、T8两侧附着于椎体的肋胸膜,暴露双侧横突和肋骨,近肋横突关节4 cm处截断肋骨。接下来,在硬膜外导管引导下,用专制的不锈钢线锯行T7、T8双侧椎弓根切除。然后整块取出后方结构(包括棘突、上下关节突、横突、椎板及椎弓根),立即用骨蜡封闭断面(目的是控制出血,减少肿瘤细胞对手术区的污染)。切断T7、T8两侧肋间神经,并结扎相应的动脉。在胸膜与椎体间隙用手指向两侧钝性分离并结扎血管,手指在椎体前方汇合,在此过程中,用纱布垫置入椎体两侧和前方,将椎体与周边的重要组织隔开(目的是既可压迫止血,又可以防止损伤大血管,减少肿瘤细胞扩散和污染)。仔细分离肿瘤水平的硬脊膜、神经根与肿瘤、后纵韧带、椎体后壁,把脊髓保护装置小心置于硬脊膜和椎体之间,保护脊髓不被后面的操作损伤。先安装左侧连接棒,暂时稳定脊柱。两根线锯从后向前绕过椎体,沿T6-7、T8-9椎间隙小心切割,使病椎完全游离,绕硬膜囊旋转取出游离椎体及附着软组织。清除断端游离面的椎间盘、终板至骨质,肉眼确认无残留肿瘤组织后,用高浓度顺铂彻底、全面地冲洗手术野。精确测量上下椎体间距离,植入相应填充骨水泥的钛笼,重建前柱稳定性。再安装右侧连接棒,同时拧紧、固定双侧螺钉与棒连接的一端,于另一端加压后锁紧螺钉,并安装横连接,使植入的钛笼牢固嵌入,重建脊柱矢状面生理曲度及稳定性。用生理盐水再次冲洗手术野,置入负压引流管后逐层闭合切口。同时置入右侧胸腔闭式引流管1根。术后病理检查考虑为低度恶性骨肉瘤。给予对症支持治疗以及定期阿霉素+顺铂化疗。患者术后2年随访,影像学显示内植物牢固,全身无肿瘤转移;行动不受限制,躯体无疼痛,除了已被切断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外,并没有神经功能缺陷症状。

  • 低分子肝素在先兆流产中的应用

    作者:胡海波;肖苑玲;黎金颜;沈君菁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在先兆流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住院分娩的先兆流产患者112例,其中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的43例为观察组,同期未予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患者69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年龄、孕周、自然流产、早产、妊娠情况、新生儿窒息率、死产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体重、胎盘病理学表现以及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自然流产率、分娩孕周数、新生儿轻度窒息、死产、新生儿出生体重、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值、胎盘行病理学检查胎盘、胎膜炎发生率等指标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延长孕周、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减轻孕妇血液高凝状态,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 低分子肝素治疗重度子痫前期43例的效果

    作者:麦玉玲;江燕萍;易艳琨

    目的:探讨常规治疗加用低分子肝素对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重度子痫前期83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3例:常规治疗加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对照组40例:按重度子痫前期常规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后的血压、尿量、尿蛋白定量、凝血功能、血常规等指标,记录延长妊娠时间、产后出血、新生儿结局。结果两组孕妇血压、尿蛋白、尿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孕妇凝血功能、血小板、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二聚体的变化、延长妊娠时间、新生儿结局方面比较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结合常规方法治疗重度子癎前期患者可有效改善治疗效果,明显延长孕周,对母儿安全。

  • 甲巯咪唑与丙硫氧嘧啶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功能影响的比较

    作者:廖戮缪;蒙碧辉;陆丽莹

    目的:比较抗甲状腺药物甲巯咪唑( MMI)与丙硫氧嘧啶( PTU)在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过程中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甲亢患者189例分为MMI组97例及PTU组92例,初始剂量分别为MMI 30 mg/d,PTU 300 mg/d,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维持治疗。观察患者用药后肝功能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肝损伤发生率PTU组(18.5%)明显高于MMI组(7.2%)(P<0.05),但出现肝损伤时间MMI组[(20±8.5)d]早于PTU组[(41±26.4)d](P<0.05)。治疗前肝功能生化指标中至少有一项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以内者MMI组34例(35.1%),PTU组31例(29.3%),这些患者经用药后肝功能指标进一步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者MMI组占11.8%(4/34),PTU组有占19.4%(6/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论是MMI组还是PTU组,治疗前肝功能指标轻度异常者与对应的正常者比较,治疗后肝功能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期内无肝功能衰竭发生。结论 PTU较MMI更易令患者出现肝损伤,但MMI使患者出现肝损伤时间稍早于PTU;甲亢治疗前约1/3的患者即存在轻度肝损伤,但没有增加抗甲状腺药物肝损伤风险。

  • 银离子藻酸盐抗菌敷料治疗延迟愈合伤口的疗效

    作者:郭春兰;邓红艳;贺莉;彭金霞

    目的:观察银离子藻酸盐抗菌敷料对不同病因导致的延迟不愈合伤口的疗效。方法对来自3个伤口治疗门诊的31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使用银离子藻酸盐敷料处理,B组使用纳米银敷料处理,C组采用碘仿敷料处理,观察比较伤口处理2、4周时面积减小率、愈合计分和治疗时间。结果3组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面积减小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明显增加,愈合计分也明显呈下降趋势,但A组明显优于B、C组(P<0.01),而B、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离子藻酸盐抗菌敷料处理延迟愈合伤口,其减轻伤口渗液、促进伤口缩小和缩短治疗时间的效果优于纳米银和碘仿敷料,对感染性渗出伤口处理效果更为出色。

  • 右侧肺癌放疗后脑转移行左侧锁骨下静脉置管安全性分析

    作者:王翠珍;马立敏;郝丽霞

    目的:探讨右侧肺癌放疗后脑转移患者放化疗期间行左侧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将收治的182例右肺癌放疗后脑转移患者在床旁行左侧锁骨下静脉置管,观察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182例右肺癌脑转移放疗后患者行左侧锁骨下静脉置管穿刺成功率98.3%,并发症发生率2.9%,2例误穿锁骨下动脉,4例误入颈内静脉,无一例气胸发生,无一例相关死亡病例。导管留置时间7~87 d。结论右侧肺癌放疗后不影响左侧锁骨下静脉置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实用。

  • 年龄对大肠腺瘤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影响

    作者:陆宝钿;崔西玉;李兆滔;黄辉文;刘浏;程灿昌

    目的:探讨佛山地区近10年不同年龄段大肠腺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方法总结分析佛山地区3家三级甲等医院2001-2010年经病理确诊的9850例大肠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6005例,女3845例,男女比例为1.56∶1。≥71岁年龄段所占比例高(23.80%),从≤30岁至≥71年龄段,随着发病年龄增加,男女比例从1.74∶1下降至1.45∶1,右半结肠腺瘤的比例从15.56%上升至22.23%,直肠腺瘤的比例从58.77%下降至46.29%,绒毛状腺瘤的比例从4.94%上升至9.04%,伴高级别瘤变腺瘤的比例从4.69%上升至10.15%,多发腺瘤的比例从20.25%上升至39.29%,≥2.0 cm的腺瘤从3.46%上升至9.47%。结论随着患者年龄增长,大肠腺瘤的男女比例下降,发病部位多见于右半结肠,提示应重视全结肠镜检查。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腺瘤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年人更易患多发、体积大、异型增生程度高的腺瘤。

  • 南京地区2~5岁健康儿童末梢血血常规参考范围调查

    作者:李松涛;唐吟岫;徐静华;岳玉林;王奕;杨军;徐嘉昌;陈红兵

    目的:探讨南京地区健康儿童末梢血血常规参考范围。方法对体检正常的1528例2~5岁健康儿童进行血常规8项指标检测,分别统计白细胞计数( WBC)、红细胞计数( RBC)、血红蛋白浓度( 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血小板计数( Plt),并将儿童按年龄分成4组(即2岁组、3岁组、4岁组、5岁组)、按性别分为两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指标的均值,参考区间的计算采用均值加减1.96 s表示。结果按照年龄区分4组数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性别区分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获得南京地区2~5岁健康儿童末梢血血常规参考范围WBC(4.2~13.2)×109· L-1,RBC(3.92~5.27)×1012· L-1,Hb 102~145 g/L,Hct 31%~43%,MCV 71~90 fL,MCH 23~31 pg,MCHC 313~356 g/L,Plt(135~411)×109· L-1。结论血常规参考范围存在种族、年龄、性别、地区、环境的差异,各个实验室应建立本实验室的参考范围,供临床医生参考,准确诊断疾病、评估疗效、健康筛查。

  • 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研究进展

    作者:欧美军;李乐之;刘晓鑫

    由于照顾患病的家庭成员而产生的负担,即“照顾者负担( caregiver burden )”已经获得了广泛研究,但是作为照顾接受者感受到的负担却很少被关注。照顾接受者感受到的负担即自我感受负担(self-perceived burden,SPB),于2003年由COUSINEAU等[1]研究透析患者时首次正式提出,此前也有很多关于患者负担感受的质性研究,但都不是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因此SPB一经提出就获得了广泛关注。此后SPB在癌症患者[2-4]、脑卒中患者[5]、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6]、慢性疼痛患者[7]中得到了研究。

  • 肠道病毒71型疫苗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唐培;余楠;车小燕;吴玉章

    手足口病是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于小儿的急性传染病,绝大部分患者病情较轻,少数可发生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死亡。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肠道病毒,包括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 EV71)等,以EV71、CoxA16常见。研究表明EV71主要与重症型手足口病相关,EV71引起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以及全身性并发症是手足口病的主要致死原因[1]。近几十年在亚太地区的马来西亚、中国台湾、越南、中国大陆等地频繁暴发高死亡率的EV71感染,严重威胁了公共健康安全[2]。然而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治疗EV71感染的良好药物,开发EV71疫苗成为控制EV71疫情的佳策略。近几年,EV71疫苗的发展迅速,2010年12月后,全球有5株灭活的EV71疫苗相继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已发布的Ⅰ、Ⅱ期临床试验结果均显示灭活的EV71疫苗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但近我国研制的一株EV71灭活疫苗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EV71疫苗并不能有效地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这与以往学者普遍认为EV71疫苗的前景乐观的观点相矛盾,提醒我们重新去思考EV71疫苗研究存在的问题。因此本文将着重总结近年来国内外EV71疫苗研究的新进展,分析并讨论目前EV71疫苗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期为EV71疫苗研制提供新资讯,展现新视角。

  • 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

    作者:黄博;张月飞

    癌症( cancer )的发生与演变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的调控过程。肿瘤并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实体,而是由实质和基质两部分组成。在肿瘤基质中主要有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周细胞[1],这些细胞通过分泌激素、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以及蛋白酶来参与肿瘤细胞与其周围微环境的调节。而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1-5]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很好的迁移能力和肿瘤趋向性,并且其表面可表达多种生长因子受体,因此,MSCs可在肿瘤微环境中各种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定向趋向性迁移至肿瘤部位,参与肿瘤微环境的构成,并通过多种途径调控肿瘤细胞的生长。鉴于MSCs的这一特性,将MSCs作为载体用于肿瘤的生物靶向治疗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拟对MSCs转化为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加速肿瘤血管形成以及调节机体免疫等促进肿瘤生长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 慢性肾脏病与抗血小板治疗

    作者:黄四春;余炳坚;杨远红

    慢性肾脏疾病( CKD)是全球流行的公共健康疾病之一,据估计,全世界有大于5亿人口发生不同程度肾脏损伤。研究表明, CKD 在美国的流行从1988-1999年10%的患病率,增加至1999-2010年间的13%,而在2010年甚至达到14%[1-2]。另一方面,CKD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10~30倍。研究显示,CKD患者更多地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而非肾脏疾病本身[3]。这突出了在CKD患者中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性。然而,在CKD患者中,风险-获益比可能与普通人群不同。甚者,严重CKD患者更加不易于接受已经证明有益的治疗[4]。总体上,这些原因解释了为什么肾功能减退的患者与肾功能处于代偿期的人群相比,往往结局更糟。本文将对CKD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及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证据进行综述。

  • Wee1蛋白激酶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兆华;阙祥勇;柳长柏;李新志

    细胞周期的进程是由一系列细胞周期调控系统控制的复杂过程。细胞周期调控系统的核心成分是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s)与周期蛋白(Cyclins)结合形成的CDKs/Cyclins复合物,能促进细胞进入增殖周期。 Cdc2/CyclinB ( CDKs/Cyclins)复合体的快速激活,使细胞完成从G2期到M期的转变,而这一快速的转变正是在Wee1和Cdc25等蛋白激酶的调节下进行的。 Wee1蛋白激酶是一种细胞周期调节因子,属于核内的丝氨酸和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的一员[1]。Wee1蛋白激酶主要通过磷酸化Cdc2第15位上的酪氨酸而抑制Cdc2/CyclinB复合物的激活,特异性的调控细胞周期G2/M 的转换,从而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2]。在细胞周期中,Wee1蛋白激酶作为一种G2/M期检查点的关键激酶,其表达升高或降低,将使有丝分裂停滞于G2期而发生凋亡,或者是直接通过G2/M期,损伤的DNA得不到修复,细胞继续分裂成子细胞,而发生凋亡或癌变。本文就Wee1蛋白激酶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肿瘤的相关性综述如下。

  • 灯盏生脉胶囊对缺血性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机制

    作者:邢寅雪;尹少华

    脑血管病具有高致病率、致残率、致死率的特点,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首要病因,因此积极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案,降低致残、致死率,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灯盏生脉胶囊由灯盏细辛、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其中灯盏细辛有效成分为黄酮,可以扩张微动脉、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栓形成[1],并促进脑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强脑组织抗缺血缺氧能力[2]。人参具有“适应原”样作用,对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均有增强作用,常因机体功能状态不同呈双向调节,能增强神经活动的灵活性,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提高应激反应能力[3]。麦冬具有抗氧化、抑制钙离子跨膜流动的作用,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4]。五味子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可保护脑神经细胞,促进脑内蛋白的合成[3]。已有研究证明灯盏生脉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明确的治疗作用,然而其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缘何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与总结。

  • 氧化应激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梅玲蔚;熊正爱

    多囊卵巢综合征(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一种内分泌及代谢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有较大异质性:可发生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卵巢多囊样改变,也可表现为典型的月经失调、多毛、排卵障碍及不孕和卵巢多囊样改变等症状。还可能与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相关。目前PCO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广泛认为胰岛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IR)和高雄激素血症是PCOS的重要病理生理变化。而氧化应激( oxi-dation stress, OS)不仅在IR、慢性炎症、肿瘤、老化和各种代谢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1]。故现就OS在PCOS发生发展中的机制,从IR、高雄激素血症、排卵障碍与不孕等方面作一综述,为抗氧化剂治疗PCOS提供理论依据。

  • 肝癌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作者:丁研;吴德华;刘莉;杨军

    新统计数据表明,肝癌发病率居全球肿瘤的第5位,然而仅我国肝癌年发病例数就占全世界的55%,且发病例数仍在逐年增加[1]。对肝癌发病机制的研究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目前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涉及多个癌基因、抑癌基因及生长因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CTGF)是一种富含半胱氨酸的分泌性蛋白,在许多生理、病理过程起作用。近年来研究显示,CTGF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及血管生成等过程。本文就CTGF在肿瘤,尤其是在肝癌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深静脉血栓与抗磷脂抗体的关系

    作者:柳泽昆;赵学凌;王兵;李兴国;李宏昆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血管腔内异常凝结,导致血管管腔阻塞,静脉血回流受阻,从而继发一系列相应的临床症状。血栓发生的风险大概有1/1000,而内皮损伤和高凝状态是造成DVT的高危因素[1]。据统计,我国DVT及后遗症患者约有3000万,60%~70%的下肢 DVT患者合并发生肺动脉栓塞,病死率达20%~30%[2]。据统计,约20%的DVT与抗磷脂抗体(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A)有关[3]。本文对DVT与APA的关系作一综述。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龙;吴延庆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病理生理机制有一定的相似性,近期的研究认为,两者可能存在因果关联,前者可能是后者的致病因素之一。本文将从血小板功能异常、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内皮功能失调等三方面对OSA与冠状动脉慢血流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 BRCA1与放化疗敏感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鉴;谢波

    BRCA1基因是乳腺癌和卵巢癌易感基因,被认为是基因组的看护者。 BRCA1蛋白参与DNA的损伤修复、转录活化与抑制、细胞周期调节、中心体复制调节等过程,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中起着重要作用。近期研究发现BRCA1基因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的放化疗敏感性相关。 BRCA1的表达水平与铂类药物呈正相关,与紫杉类药物呈负相关,体外实验中BRCA1与放疗敏感性呈现正相关,但目前以上结论尚存在争议,具体机制亦不明了。本文就BRCA1与放化疗敏感性的相关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生长因子/信号转导通路与后发性白内障

    作者:宋庆磊;张海江;霍鸣

    以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或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为主流的手术方式,在手术过程中保留了一个囊袋,即部分前囊与一个完整的后囊,为术后常见并发症--后发性白内障( 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 ,PCO)的发生提供了病理基础[1]。 PCO是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 lens epithelial cells , LECs)增殖、迁移,转分化为纤维细胞后,在后囊膜视轴区域形成半透明或不透明的膜,造成术后远期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近年来,各种生长因子/信号转导通路在PCO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细胞培养、体内试验、人/动物晶状体囊袋模型以及尸检等方法,对PCO形成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本文对近年来生长因子/信号转导通路对PCO的作用机制所进行的研究作一综述。

  • 自拟偏瘫外洗方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杨之源;黄平林;徐彩弟

    目的:观察自拟偏瘫外洗方用于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对照组40例进行常规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自拟偏瘫外洗方熏洗疗法,1次/d,每次30 min,以2周为一疗程。比较两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血液流变学、临床总有效率以及Bcl-2、Bax、caspase-3蛋白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血液流变学、临床总有效率以及Bcl-2、Bax、caspase-3蛋白水平表达的变化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单纯西医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偏瘫外洗方疗效优于单纯西医药物治疗,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为临床同类治疗开拓思路,同时自拟偏瘫外洗方的作用可能与其参与Bcl-2、Bax、caspase-3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相关。

  • 不同中医证型的膝骨性关节炎的X线平片表现

    作者:陈利军;刘文刚;高伟;田野;曾滨

    目的:探讨3种中医证型的膝骨性关节炎的X线平片表现征象。方法对纳入标准的231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膝关节数字X线平片检查,观察膝骨性关节炎不同中医证型的X线平片影像学特征。结果(1)关节间隙变窄、骨性关节面下囊变在3种中医证型间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骨质增生、骨性关节面凹陷在3种中医证型内所占比例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骨质增生出现的频率高,提示演变是一基础改变,是一连续过程。骨性关节面下凹陷出现频率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该影像表现在3种中医证型辨证中无特征性意义。结论膝骨性关节炎的X线平片影像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不同中医证型的辨证参考。

  • 《广东医学》协办单位名单

    作者:

    关键词: 东医学 单位
  • 中医辨证治疗对改善积聚患者总体生活质量的效果

    作者:陈凯生;刘铭;魏卓红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对积聚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方法将55例积聚患者分为对照组27例和观察组2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措施治疗,采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进行测评。结果观察组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治疗3个月后总评分及各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对积聚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显著。

  • 引言的写作

    作者:本刊编辑部

    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场白,应以简短的篇幅(一般不超过200字)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以及相关领域内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说明该研究与前人工作的关系,目前研究的热点、存在的问题及该研究的意义,引出本文的主题给读者以引导。引言也可点明本文的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简单阐述其研究内容;三言两语预言该研究的结果、意义和前景,但不必展开讨论。

  • 死亡率和病死率

    作者:本刊编辑部

    1死亡率死亡率表示在一定期间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常用的指标,用于衡量一定期间某地区人群死亡危险性大小的一项指标。通常取自长期随访观察的特定人群,需要做大量的人群调查随访工作才能获得。常以年为单位,多用千分率、十万分率表示。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

    作者:

    关键词: 中文核心期刊
  • 外文字母大小写

    作者:本刊编辑部

    1.需要大写的外文字母:(1)来源于人名的单位首字母,如单位Pa、Gy、Hz等。(2)化学元素符号首字母,如Cl、Fe等。(3)西方人的名字、姓及头衔的首字母。(4)表示106(包括)因素的词头符号,共有M(106)、G(109)、T(1012)、P(1015)、E (1018)、Z(1021)、Y(1024)7个。(5)名词术语的缩写词,如RBC、WBC、DNA等。(6)参考文献中文题、刊名的首字母。(7)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疾病、病原体等的名称,如Hodgkin disease等。(8)位于大标题、副标题、小标题、图题、表题及位于句首的希腊字母后的英文词首字母。(9)组织、机构、协会、会议、图书等名称每一个英文实词的首字母需大写,如:The 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ject ( NSABP)。(10)试验名称,例如:HERA试验( Herceptin Adjuvant trial )。如试验为特指发明者,则之后的试验单词要首字母大写。

  • 有关关键词标引的要求

    作者:本刊编辑部

    多年以来,本刊一直提倡对附有摘要的论著标引关键词。但在本刊日常来稿中,有一大部分作者对关键词并没有进行认真的标引,极大地影响了文献计算机化管理。现提出以下几点请作者在投稿时注意:(1)刊出关键词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编写年卷主题词索引,便于本刊刊出的论文能直接进入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本刊要求作者今后投稿时,凡属“论著”的论文均要求有结构式摘要及关键词。(2)标引关键词时,要尽量选择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翻译出版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英汉对照)》作为标引的规范化词表,该表译自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Index Mediucs》中的医学主题词表(即MeSH词表)。如作者所在单位无该词表,也可参考《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分册》每年的年终卷主题词索引,找出相近的可能主题词。(3)本刊标引关键词属浅标引,即标引论文所研究和讨论的重点内容,而对仅在研究方法中提及的手段(未作研究和讨论的主体)一般不予标引。一般一篇论文只标引关键词3~6个。(4)如果MeSH词表中无相应的主题词,原则上应首先选用与其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标引。如有关阴道异物的论文,MeSH词表中无“阴道异物”一词,则可标引为“阴道”和“异物”两个主题词。如无法组配时,则采用靠位标引,即选用直接的上位主题词,如“五硫化物”在MeSH词表中没有,但MeSH词表中有“硫化物类”一词,这时可标为“硫化物类”一词。(5)对于一些新出现的目前文献报道较多的医学名词,如确实是论文讨论的重点,但MeSH词表又暂时没有收录时,亦可标为关键词。(6)缩写词一般应按MeSH词表还原为全称。(7)对肿瘤的标引,MeSH词表要求也比较特殊,标引时应尽可能分别表达出该肿瘤的部位和组织类型,如宫颈腺癌需标引为“子宫颈肿瘤”和“腺癌”。

广东医学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