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广东医学杂志

广东医学

广东医学杂志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광동의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4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448
  • 国内刊号: 44-1192/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46-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6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广东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苏焕群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先天性第二鳃裂瘘管临床特点及其显微手术治疗的预后分析

    作者:马兵良;谢招犇;徐珏;兰龙江

    目的:探讨先天性第二鳃裂瘘管( CSBF )显微手术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将50例CSBF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显微组(接受显微手术,n=30)和传统组(接受传统手术,n=20)。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分析影响显微手术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显微组复发率为16.67%,低于传统组的30.00%( P<0.05)。 CSBF显微手术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有病程、瘘管长度和感染发生情况。结论 CSBF瘘管长、病程长,其显微手术的预后较好且受病程、瘘管长度和感染发生情况的影响。

  • 降钙素原动态监测在重症胰腺炎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中的指导价值

    作者:王莹;缪时星;陈贞素;宋于康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动态监测在重症胰腺炎(SAP)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SAP患者86例,均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CVVH)或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CVVHD)模式给予CRRT,以入院顺位分为两组,单数43例患者(观察组)动态监测PCT,并根据监测结果指导用药,双数43例作为对照组,常规综合治疗,所有患者均于4周后评价预后(治愈、明显好转、恶化或死亡)。同时比较两组抗生素应用构成、抗生素累计消耗量( cDDDs)、住院费用、住ICU时间。结果观察组应用一种、二种、三种抗菌药物的构成比分别为11.63%、72.09%和16.28%;对照组分别为4.65%、51.16%和44.19%(礸2=7.163,P<0.05)。两组抗菌药物使用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DDs少于对照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CRRT时间较对照组短,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 P<0.05)。4周后,观察组28 d存活率为76.74%;对照组28 d存活率为79.07%(礸2=0.916,P>0.05)。结论 SAP患者CRRT中进行PCT监测,并根据PCT水平指导治疗可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可缩短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和减少用量。

  • Foxm1蛋白在人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病理类型、分级、分期之间的关系

    作者:杨建敏;胡静文

    目的:探讨Foxm1蛋白的表达在人宫颈癌组织中的意义,为宫颈癌的诊治提供新思路。方法在包含102例人正常宫颈组织和宫颈癌组织的组织芯片上,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染色法( SP 法),检测Foxm1蛋白在人正常宫颈组织和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Foxm1的表达与病理类型、病理分级、肿瘤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 Foxm1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以局灶性分布为主,在细胞核和细胞浆中都有表达。宫颈癌组织Foxm1蛋白在细胞(细胞核和细胞浆)中总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 P<0.001);宫颈癌组织和正常宫颈组织比较,细胞核中Foxm1蛋白的表达量也有差异( P<0.001)。宫颈鳞癌和宫颈腺癌组织内Foxm1蛋白的总体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297)。 Foxm1蛋白的总体表达量与肿瘤分期(T 分期,N 分期)无关(P=0.217,P=0.313)。细胞核中Foxm1蛋白的表达量与宫颈癌的病理类型、肿瘤分期(T分期,N 分期)无关(P>0.05)。在宫颈癌不同的病理分级之间,细胞核中Foxm1蛋白的表达量有差异(P<0.05),低分化宫颈癌组织Foxm1蛋白在细胞核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高分化、中分化肿瘤( P<0.05)。结论 Foxm1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及其病理分级相关,可能为宫颈癌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 持续被动运动在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作者:黄国英;黄东;余超群;蔡慧;兰万利

    目的:探讨持续被动运动( CPM)疗法在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术后肢体功能康复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CPM疗法及常规康复训练对28例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术后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其中CPM组15例,常规组13例,治疗周期为2周,于治疗后7、14 d测量患者肘关节的主动活动度,并于治疗周期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 MEPS)对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康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7 d时, CPM组患者肘关节活动度为(63.35±11.47)°,对照组为(49.73±9.37)°;治疗14 d后CPM组患者肘关节活动度为(112.24±15.38)°,对照组为(82.14±16.31)°。治疗周期结束后第1个月随访时,CPM组MEPS评分为(83.00±11.77)分,对照组为(73.08±13.4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两组疗效的优良率分别为86.7%和53.8%( P=0.035)。结论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术后应用CPM疗法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可获得满意的短期疗效,值得推广。

  • 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系统在上移型腰椎间盘脱出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穆小平;韦建勋;韦敏克;欧裕福;李柱海;兰敏东

    目的:探讨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系统在治疗上移型腰椎间盘脱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系统治疗的32例上移型腰椎间盘脱出患者的病例资料,分别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采用MacNab分级标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评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通过门诊或电话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9.40±8.61)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48.27±10.13) min;平均出血量为(35.63±11.29)mL;术后1年按MacNab标准,优23例(71.87%),良7例(21.87%),可2例(6.25%),差0例,优良率为93.75%;术后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系统治疗上移型腰椎间盘脱出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满意度高的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且有着广阔应用前景的技术。

  • 登革热脑病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卢鸿基;周子懿;李国铭;龙龙;杨伟林;蔡业峰;王立新

    目的:探讨登革热脑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4例登革热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治疗和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年龄72~79岁。所有患者入院均有较严重的意识障碍( GCS 6~10分),伴有癫痫、视幻觉、四肢瘫痪、四肢腱反射消失等神经系统症状。所有患者均经实验室检查确诊登革热,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电解质紊乱等。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及MRI检查,均无明显异常表现。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预后方面,登革热脑病的预后较好,经治疗后多恢复良好。结论登革热脑病是一种登革热感染后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目前病因不明,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 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小脑顶核刺激前后脑血管生物流体力学参数及脑电图地形图的比较

    作者:魏玲莉;余雪

    目的:对慢性脑供血不足( CCCI )患者刺激小脑顶核前后脑血管生物流体力学各项参数及脑电地形图的改变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择98例CCCI 患者,随机抽取78例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对照组39例,余20例作为空白对照组。前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小脑顶核刺激。3组在治疗前后应用TCD分别监测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 BA)的生物流体力学各项参数。用EEG/BEAM技术监测治疗前后各频段脑电波及各频段功率谱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的频谱波形改变明显,对照组治疗前后频谱形态无明显改变。观察组、对照组大脑ACA、MCA、PCA、VA及BA的收缩期峰流速率、舒张末期血流速率、平均血流速率与治疗前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速率差异更为显著(P<0.01);观察组脉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均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PI、RI值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电图的改变在以低波幅、低功率的α波为背景下可出现功率值较高的α波,多为α1活动。以低波幅、低功率α波为背景,很少出现一过性局限性较高功率θ波或δ波,节律恒定。睁闭眼诱发试验转为不完全抑制,部分恢复正常。对照组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后θ、δ频段相对功率谱值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α和β频段相对功率谱平均值各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θ+δ)/(α+β)比显著下降(P<0.05)。结论在CCCI 患者的治疗中,刺激小脑顶核能改善患者的脑血管生物流体力学参数,并且可改善患者的脑电活动状态,降低慢波功率,重建CCCI 患者的脑功能。对CCCI 患者的缺血状态的治疗有积极的作用。

  • 脑外伤后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障碍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王加充;彭其斌;王鹏程;张建宁

    目的:分析脑外伤后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障碍对创伤性脑损伤(TB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48例TB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轻型10例,中型13例,重型18例,特重型7例。于TBI后第3天早上8点采集患者静脉血2 mL,对血清皮质醇水平进行测定,并口服地塞米松进行治疗;TBI之后第4天早上8点采集2 mL静脉血检测。对患者的住院时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等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HPA轴功能障碍发生率高的为特重型患者,其次为重型患者、中型患者和轻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HPA功能良好的患者住院时间及KPS评分均优于HPA轴功能障碍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TBI患者的HPA轴功能与患者预后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HPA轴功能越差,患者的预后则越差。

  • 克罗恩病患者胶囊内镜检查未完成及胶囊滞留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朱振浩;邱琛;张明;王新颖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 CD)患者小肠胶囊内镜( CE)检查未完成和胶囊滞留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2例确诊CD患者的小肠CE检查资料,统计其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D患者CE检查未完成及胶囊滞留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在所有302例CD患者中,全部完成检查者共有201例,完成率为66.56%。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OR=2.359,P=0.005)是CE检查未完成的危险因素,腹泻(OR=0.439,P=0.006)、血红蛋白(Hb)(OR=0.983,P=0.023)、白蛋白(ALB)(OR=0.948,P=0.011)是检查未完成的保护因素。 CE滞留患者有17例,滞留率为5.63%。17例滞留患者中,13例无任何临床症状,4例继发肠梗阻症状,后经治疗均顺利出院。滞留患者中6例通过手术方式取出胶囊,8例通过内镜取出胶囊(胃镜4例,双气囊小肠镜2例,结肠镜2例),另有3例患者经药物治疗后自行排出胶囊。结论男性是CD患者CE检查未完成的危险因素,腹泻、Hb、ALB是CE检查未完成的保护因素。 CD患者在CE检查前需关注患者胃肠道动力及营养状况,排除肠道狭窄,以提高检查完成率并减少胶囊滞留率。

  • 大肠癌中 B 细胞异位基因-2的异常表达及其抑癌机制

    作者:姜忠敏;郑末;张立东;王守峰;孙雅静;尹静;刘晓智

    目的:研究B细胞异位基因-2(BTG2)在结肠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抑癌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TG2在100例大肠癌、40例大肠腺瘤标本和40例正常大肠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水平;分析BTG2的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结肠癌组织中BTG2、P21、c-Myc、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细胞周期素E(cyclin E)、P53、细胞周期依赖蛋白激酶-2(CDK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分析BTG2潜在的抑癌机制,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BTG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率为43%,显著低于正常大肠组织和大肠腺瘤中的表达率,且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Dukes分期、淋巴转移有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大肠癌的部位、肿瘤组织类型无关。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TG2、c-Myc、cyclin D1、cyclin E、CDK2、MMP-2、MMP-9、P53和P21在不同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BTG2蛋白表达水平与c-Myc、cyclin D1、cyclin E、CDK2、MMP-2、MMP-9呈显著负相关,与P53和P21呈正相关。随访结果显示BTG2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BTG2表达减少或缺失在大肠癌发生及演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分子机制可能与一些关键细胞周期因子和某些抑癌基因作用失调有关。

  • 3D 打印技术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置入术中的应用

    作者:邹伟民;冯学烽;庞祖才;许汉权

    目的:提高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准确率、减少手术时间。方法选择具有明确手术指征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3D打印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术中指标、置钉准确率、腰椎JOA评分(术前、术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术后并发症指标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D打印组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置入术取得良好效果,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率95.34%,并在术中指标、置钉准确率等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D打印技术应用于胸腰椎骨折的椎弓根钉螺钉置入,值得在临床推广。

  • 应用过伸位 CT 重建预判椎体强化术治疗Ⅲ期可复型 kümmell′s 病

    作者:唐永超;张顺聪;梁德;杨志东;江晓兵;李大星;李永贤;莫凌;郭丹青

    目的:探讨过伸位CT重建在经皮强化术治疗Ⅲ期可复型kümmell′s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的Ⅲ期可复型kümmell′s病患者19例,男7例,女12例,年龄59~88岁,平均(74.6±9.2)岁。其中T101例,T113例,T128例,L15例,L21例,L41例。术前均行脊柱X线片、过伸位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采用椎体强化术治疗。记录术前、术后第7天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伤椎前缘及中间高度、病椎局部矢状Cobb角,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4例患者出现少量骨水泥椎间隙渗漏,2例沿椎体前方骨壁裂隙渗漏,未出现临床症状。18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7~42个月,平均(22±13.5)个月。术后第7天及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椎体高度得到恢复,后凸畸形角度显著改善,VAS及ODI评分明显下降(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期间3例患者出现邻近椎体骨折,再次行椎体强化术后痊愈。结论应用过伸位CT重建预判Ⅲ期可复型kümmell′s病,对指导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Ⅲ期kümmell′s病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Snail 和 E-cadherin 蛋白在肝内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作者:苏醒;王华杰;孙乐瑾

    目的:研究Snail蛋白和E-cadherin(E-cad)蛋白在肝内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对50例诊断为肝内胆管癌患者进行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胆管癌组织中E-cad蛋白和Snail蛋白的表达,并选取15例肝内胆管结石和10例正常肝内胆管组织作为阳性对照。结果在正常肝内胆管细胞、肝内胆管结石胆管细胞、肝内胆管癌细胞中,E-cad蛋白表达逐渐减少,胆管癌组织E-cad的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胆管组织和胆管结石组织,E-cad表达的强弱与胆管癌分化程度的高低、临床分期的早晚以及淋巴结是否转移相关(P<0.05);Snail蛋白表达在3种组织中依序逐渐递增,Snail表达的强弱与胆管癌分化程度的高低、临床分期的早晚以及淋巴结是否转移相关( P<0.05)。胆管癌组织中Snail蛋白表达与E-cad蛋白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667,P=0.040)。结论锌指转录因子Snail蛋白在胆管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E-cad蛋白的低表达可能与胆管癌的发生(肝内胆管结石上皮恶性转化)、浸润与转移密切相关;在胆管癌组织中Snail蛋白的高表达与E-cad蛋白的低表达显示两者呈负相关。因此,临床联合检测Snail及E-cad对胆管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对ABO 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影响

    作者:宋晓玲;孙竞;范志平;刘启发;江千里

    目的:分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动员对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HSCT)的影响。方法对51例供者( G-CSF+EPO联合组)应用G-CSF+EPO联合动员的ABO血型不合的allo-HSCT供者干细胞采集次数、受者红系恢复时间、血型转换时间、输血量、移植相关并发症等进行分析,并选用同期44例ABO血型不合单用G-CSF动员的受者( G-CSF组)作比较。结果 G-CSF+EPO联合组供者干细胞采集次数少于G-CSF组[1.86±0.35 vs 1.95±0.21,P<0.05];G-CSF+EPO联合组血红蛋白大于100 g/L的时间短于G-CSF组[(44.30±24.41) d vs(60.26±45.30) d,P<0.05];G-CSF+EPO联合组血型转换时间短于G-CSF组[(47.45±20.66)d vs(76.76±40.23)d,P<0.05];G-CSF+EPO联合组红细胞输注量少于G-CSF组[(5.37±5.67) U vs (8.35±9.38)U,P<0.05]。 G-CSF+EPO联合组与G-CSF组间移植相关并发症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G-CSF+EPO联合动员后,能加快红系植入,减少输血量,不增加移植相关并发症。

  • 真空负压引流技术联合人工真皮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

    作者:李日绍;余东;关术;林广宜;张海武

    目的:观察真空负压引流( VSD)技术联合人工真皮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糖尿病足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全部患足仍有较大部分皮肤软组织存在血运,予抗炎及控制血糖平稳后,所有患足均行坏死组织清创术并形成新鲜创面。对照组12例:清创术后予传统方法换药治疗,每天双氧水、生理盐水清洗,聚维酮碘纱布外敷包扎。观察组12例:清创术后应用VSD技术治疗创面,创面感染控制、肉芽组织生长后植入人工真皮,待其肉芽生长满意后行植皮术。观察患者住院时间及愈合质量,包括截肢率及瘢痕增生情况等。结果对照组住院时间(52.2±6.7) d,其中截肢患者5例,创面瘢痕愈合患者3例,后经植皮修复者4例。观察组住院时间(30.5±5.9)d,其中3例创面较小患者经应用VSD技术联合人工真皮后创面瘢痕愈合,瘢痕增生轻;8例创面较大患者应用VSD技术联合人工真皮后肉芽生长既快又好,肉芽满意后行植皮手术,植皮全部存活,保肢成功;1例较严重患者终截肢处理。结论 VSD技术联合人工真皮治疗糖尿病足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法,可降低截肢率,缩短住院时间。

  • 分娩方式对产后近期前腔室结构影响的超声观察

    作者:杨焰;钟华;何凯平;巫燕玲;刘圆圆

    目的:利用经会阴实时三维盆底超声检查,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近期前腔室结构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产后6~8周接受产后复查的初产妇169例进行盆底超声检查,其中经阴道自然分娩95例(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74例(剖宫产组),观察静息状态下及大Valsalva动作时前腔室结构的超声改变。超声观察及测量的参数包括:静息状态下膀胱颈位置、膀胱后角、尿道倾斜角、裂孔面积以及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裂孔面积、有无尿道内口漏斗形成、有无膀胱膨出。结果两组静息状态下膀胱颈位置、膀胱后角及尿道倾斜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静息状态下的裂孔面积以及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裂孔面积比较,阴道分娩组均较剖宫产组增大,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膀胱膨出率阴道分娩组亦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阴道分娩对产后近期前腔室结构的影响较选择性剖宫产大。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可用于观察产后前腔室结构变化,可为女性前腔室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防治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 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规范治疗2年的随访研究

    作者:许银姬;周明娟;梁桂兴;吴蕾

    目的:探讨影响咳嗽变异性哮喘( CVA)患者预后转归的相关因素。方法对60例气道高反应性( AHR)阳性的CVA患者,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剂规范治疗并随访2年,治疗前后进行AHR复查,统计CVA患者的转归情况。结果47例 CVA 患者完成2年的治疗及随访研究,8例患者 AHR 阴性,转阴率为17.02%(8/47),39例患者AHR仍然阳性,其中12例(25.53%)发展到典型哮喘阶段。转阴的CVA患者与进展到哮喘的CVA患者相比较,咳嗽病程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性别、发病年龄、咳嗽评分、肺功能、AHR、吸烟史、过敏史、家族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CVA患者的预后转归与咳嗽病程相关,早期诊治可以阻止CVA发展到典型哮喘阶段。

  • 长期佩戴角膜接触镜对中度近视中学生眼角膜形态及屈光状态的影响

    作者:孔庆慧;周旌;郭疆;张蕊石;窦晓燕

    目的:比较分析长期佩戴硅水凝胶角膜接触镜( SCL)及佩戴框架眼镜( SP)患者的角膜以及眼屈光度、眼轴之间的差别。方法选取某中学16~18岁中学生45例(89眼)进行临床随机试验,其中1例为屈光参差,其余均为双眼中度近视。随机分为两组,SCL组及佩戴SP组,分别于重新配镜后1、6、12、24个月分析观察眼角膜内皮形态,同时记录其眼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之间长期佩戴均未发现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减低,SP组及SCL组患者屈光度及眼轴显著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佩戴SCL会对角膜上皮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能有效控制眼轴增长,对中学生近视防控作用较弱。

  • 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在肥胖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晶;廖信芳;史浩;邓显仔;黄伟坚;罗辉;彭玲莉;胡祖荣

    目的:探讨保护性通气策略允许性高碳酸血症( PHC)在肥胖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2例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肥胖患者[体质指数( BMI)≥28 kg/m2]。随机分为正常血气组[控制二氧化碳分压(PaCO2)35~45 mmHg]和高碳酸血症组[控制PaCO246~70 mmHg,pH≥7.20],每组31例。术中监测心电图( ECG)、平均动脉压( MAP)、气道峰压( Pmax)、血氧饱和度( 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 CO2)、动脉血气变化。记录气腹前5 min(T1)、气腹后20 min(T2)、气腹后40 min(T3)、放气后10 min(T4)4个时间点心率(HR)、MAP、Pmax、pH值、PaO2、PaCO2,同时计算动态肺顺应性(Cdyx)、氧合指数(OI)及肺内分流率(Qs/Qt)。记录拔出气管导管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并发症(皮下气肿、误吸、苏醒延迟、肩颈痛)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PaO2、OI及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血气组比较,T2、T3时点高碳酸血症组HR、MAP、Cdyx、Qs/Qt、PaCO2升高,Pmax、pH值降低;高碳酸血症组拔出气管导管时间缩短(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肥胖患者中采用PHC保护性通气策略在保证氧合的同时降低气道压改善肺顺应性是安全可行的。

  • ARMS 法在检测肺癌晚期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中的应用

    作者:徐韫健;高俊;林勇平;黄晓彬;黄养松

    目的:应用探针扩增阻滞突变系统聚合酶链反应( ARMS-PCR)检测晚期肺癌患者血清游离DNA和肿瘤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基因突变,探索两者间的一致性。方法同时收集53例未经治疗的肺癌Ⅲb~Ⅳ期患者的原发灶肿瘤组织和外周血,分别提取DNA,采用ARMS-PCR扩增EGFR基因的第18、19、20和21外显子突变,对结果不一致的标本用微滴式数字PCR法对外周血标本进行验证。结果血浆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灵敏度为51.4%(17/33),特异度为100%;血浆EGFR基因的突变率为29.4%;16例血浆和组织结果不一致的标本,数字PCR检测的结果与血浆游离DNA检测的结果一致。结论血浆游离DNA为监测Ⅲb~Ⅳ期肺癌患者原发肿瘤中EGFR基因突变提供了新的来源, ARMS法是检测血浆游离DNA中EGFR基因突变的可靠有效方法。

  • 不同分级与分期膀胱癌人微小核糖核酸3658和人源性长寿保障基因Ⅱ型表达的变化

    作者:梁敏;王海峰;王剑松;邹仁超;杨宏

    目的:检测人微小核糖核酸3658(miR-3658)和人源性长寿保障基因Ⅱ型(LASS2)在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96对新鲜膀胱癌组织(膀胱癌组)和癌旁正常组织(癌旁组)中miR-3658和LASS2基因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LASS2的蛋白表达。结果采用2-ΔΔCt的相对表达量分析,膀胱癌组的miR-3658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而膀胱癌组LASS2的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P<0.01)。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膀胱癌组织之间,miR-3658和LASS2基因均呈差异性表达。与高分化膀胱癌相比,低分化膀胱癌miR-3658呈高表达,LASS2呈低表达( P<0.01)。随着肿瘤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的增加,miR-3658表达水平呈递增趋势,而LASS2则逐渐下降(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膀胱癌组LASS2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组,且随着肿瘤病理分级、浸润深度、分期程度的增加,其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 P<0.05)。结论 miR-3658的高表达及LASS2的低表达可能参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与其恶性程度相关。

  • 低浓度溶血磷脂酸诱导海马神经元凋亡及其对 c-jun 磷酸化的影响

    作者:王恒飞;李鹏;付淑珍

    目的:分析低浓度溶血磷脂酸( LPA)诱导海马神经元凋亡的作用是否可被拮抗剂苏拉明阻断;探讨溶血磷脂酸对c-jun 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MAP2-DAPI 双染免疫荧光鉴定海马神经元及测定纯度;流式细胞仪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率:6孔板内培养第6天的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对照C 组(加入等体积的去离子水)、L组(加入0.1μmol/L溶血磷脂酸)和L+S组(加入10μmol/L苏拉明+1μmol/L 溶血磷脂酸);Western blot 检测JNK、c-jun磷酸化水平及c-jun 表达,6 cm培养皿里培养第6天的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L组(加入1μmol/L溶血磷脂酸)和正常对照C组(加入等体积的去离子水)。结果体外海马神经元培养成功,且海马神经元纯度检测为97%。 L 组凋亡率明显高于C 组(P<0.05),而L+S 组凋亡率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磷酸化JNK、磷酸化c-jun水平均较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jun的表达亦较C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 LPA通过与海马神经元表面的受体结合介导其诱导凋亡作用;凋亡浓度的LPA 可以诱导JNK/c-jun激活,促进c-jun表达。

  • 扶正抗癌方通过 SAPK/JNK -Sp1通路对 H1650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李龙妹;杨小兵;吴万垠

    目的:探讨扶正抗癌方抑制H1650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 MTT活力检测法观察扶正抗癌方对H1650细胞增殖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扶正抗癌方对p-SAPK/JNK、SAPK/JNK和Sp1蛋白表达的影响,并加入SP600125(SAPK/JNK抑制剂)后检测扶正抗癌方对Sp1表达的影响; MTT活力检测法观察抑制SAPK/JNK后扶正抗癌方对H1650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扶正抗癌方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H1650细胞的增殖(P<0.05);扶正抗癌方以时间依赖性上调 p-SAPK/JNK和SAPK/JNK蛋白的表达(P<0.05),以浓度依赖性下调Sp1蛋白的表达( P<0.05);抑制SAPK/JNK逆转了扶正抗癌方对Sp1蛋白表达的下调和对H165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P<0.05)。结论扶正抗癌方可通过介导SAPK/JNK通路抑制Sp1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H1650细胞的增殖。

  • 黄芪苷Ⅳ对心律不齐大鼠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作者:李杰;李俊锋;魏婷婷;李军华

    目的:研究黄芪苷Ⅳ对心律不齐大鼠的作用及初步机制。方法建立心律不齐大鼠模型,实验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组(黄芪苷Ⅳ20 mg/kg)和高剂量组(黄芪苷Ⅳ40 mg/kg),观察给药前和给药后30 min、60 min、120 min和240 min的心电图;Ca2+-Mg2+-ATP酶试剂盒检测心肌细胞膜中Ca2+-Mg2+-ATP酶的活性。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黄芪苷Ⅳ在30~240 min内显著减少心律不齐大鼠的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次数,并增加心肌细胞膜中Ca2+-Mg2+-ATP酶的活性。结论黄芪苷Ⅳ通过增加心肌细胞膜中Ca2+-Mg2+-ATP酶的活性降低心律不齐发生的概率。

  • 知柏地黄汤对萎缩性阴道炎大鼠血清性激素和衰老因子的影响

    作者:陈志霞;潘恩山

    目的:探讨知柏地黄汤对萎缩性阴道炎大鼠血清性激素及衰老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00只SPF级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知柏地黄汤低剂量组和知柏地黄汤高剂量组,对模型组、西药组、知柏地黄汤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构建萎缩性阴道炎动物模型。西药组每天给予戊酸雌二醇0.09 mg/kg灌胃;知柏地黄汤低、知柏地黄汤高剂量组每天给予6.3 g/kg和18.9 g/kg中药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天生理盐水灌胃。干预30 d后,测定各组大鼠阴道pH值、子宫和阴道体重指数、卵泡刺激素( FSH )、雌二醇( E2)、黄体生成激素( LH)和衰老因子丙二醛( MDA)、活性氧簇( ROS)、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阴道pH值及血清FSH、LH、MDA、ROS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子宫、阴道体重指数及血清E2、SOD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知柏地黄汤低剂量组和知柏地黄汤高剂量组大鼠阴道pH值、子宫和阴道体重指数、血清FSH、E2、LH、MDA、ROS、SOD水平均有显著改善( P<0.05)。知柏地黄汤低剂量组大鼠阴道pH值和血清MDA水平改善程度均明显大于西药组,而血清FSH和E2水平的改善程度小于西药组( P<0.05)。知柏地黄汤高剂量组大鼠阴道pH值、子宫和阴道体重指数以及血清MDA、SOD水平的改善程度优于西药组(P<0.05),子宫和阴道体重指数、血清FSH、E2、SOD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知柏地黄汤低剂量组( P<0.05)。结论知柏地黄汤可有效调节大鼠内分泌功能、改善生殖道衰老状态,对预防和治疗萎缩性阴道炎的发生具有较好效果。且随着剂量的增加,作用增强。

  • 食管癌7.0-T MRI 成像及其数字切片图像特点

    作者:张建发;沈智威;邓婉婷;闫瑞晶;周宋霞;黄海花;汪洪志;苏敏

    目的:利用7.0-T MRI显示正常食管壁的结构及食管癌的浸润范围,同时利用数字切片进行对比。方法手术切除的食管癌组织提取10例标本,包括癌组织、交界及正常食管组织,大小约5 cm ×1.5 cm,甲醛固定后进行7.0-T MRI成像;然后切片染色进行数字切片扫描。结果7.0-T MRI成像T2WI序列中,黏膜上皮层为稍低信号、黏膜固有层为略高信号、黏膜肌层为低信号、黏膜下层为高信号、肌层的内层环形肌和外层纵行肌为低信号、环形肌和纵行肌间联合组织为高信号、外膜为高信号。正常食管壁大致分成8层,且组织各层间分界较清晰。这些与数字切片图像大致相对应。在T1 WI中,黏膜层为稍低信号、黏膜肌层为低信号、黏膜下层为低信号、肌层低信号、外膜为略高信号,各层之间信号差异较小,各层之间分界较差。而食管癌组织中,由于肿瘤组织的浸润,食管壁各层之间界限消失,T1WI及T2WI中肿瘤组织大部分表现于低信号。结论7.0-T MRI体外成像,能较清晰地显示正常食管壁的结构,并能显示肿瘤组织在食管壁的浸润及破坏情况。

  • 小干扰 RNA 对大鼠心房超快激活延迟整流钾通道的影响

    作者:何飞;王佳佳;郭荣;梁莹

    目的:探讨小干扰RNA(siRNA)对大鼠心房超快激活延迟整流钾通道(Ikur)的影响。方法体外转录法合成针对大鼠心房肌细胞Ikur通道的siRNA,将原代培养的心房肌细胞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阴性siRNA对照组、siRNA序列1组、siRNA序列2组、siRNA序列3组及胺碘酮组。空白对照组加入DMEM/F12培养基,阴性siRNA对照组、siRNA序列1组、siRNA序列2组及siRNA序列3组分别转染终浓度为20 nmol/L的阴性对照siRNA、siRNA序列1、siRNA序列2及siRNA序列3,胺碘酮组加入终浓度为3μmol/L的胺碘酮,6 h后各组加入10%的胎牛血清继续培养,48 h后以膜片钳记录Ikur电流。结果阴性siRNA对照组及胺碘酮组的Ikur峰值电流密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iRNA各组均可使Ikur峰值电流密度显著降低(P<0.05),以siRNA序列1组明显。针对大鼠心房肌细胞Ikur基因编码区起始位点453的siRNA对该通道有佳的抑制作用。结论 siRNA可高效抑制Ikur,有可能作为治疗心房颤动的潜在手段。

  • 三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对老年小鼠缺血下肢血管的新生效应

    作者:谢佳佳;李瑜辉;唐其东;吴平生;宾建平

    目的探讨三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基因对老年鼠缺血下肢的血管新生效应。方法24只老年小鼠结扎一侧下肢股动脉制备下肢缺血模型并随机等分为3组,分别经肌肉注射生理盐水( NS)、腺病毒包裹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 Ad-LacZ)、腺病毒包裹的Pro402、Pro564、Asn803三位点突变型HIF-1α基因( Ad-TM)。术前、术后0、7、14、21、28 d分别对小鼠双侧下肢骨骼肌行对比超声灌注成像评价缺血下肢骨骼肌的血流情况(用缺血下肢血流量/对侧非缺血下肢血流量表示)。术后28 d处死小鼠取下肢骨骼肌行免疫荧光染色标记Bandeira simplificifolia-1凝集素( BS-1 lectin)评价微血管密度(用微血管/骨骼肌纤维表示)。结果对比超声灌注成像显示:术前双下肢血流量基本相等,术后0 d 3组的血流量均下降至15%左右,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3组的血流均有所恢复,其中,Ad-TM组的血流恢复快于其他两组,术后28 d,Ad-TM组中缺血下肢的血流量达到对侧非缺血下肢血流量的(66.6±8.9)%,较NS组的(34.2±6.3)%和Ad-LacZ组的(35.7±5.4)%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Ad-TM组的微血管密度1.06±0.10显著高于NS组0.36±0.04和Ad-LacZ组0.35±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三突变型HIF-1α基因可有效促进老年鼠缺血下肢血管新生。

  • 2a基因型丙型肝炎病毒体外感染人 CD4+T 细胞模型的建立

    作者:李晖;许雪琳;赵梓亦;陈昌金;林俊芝;陈婧;胥展志

    目的:建立2a基因型丙型肝炎病毒( HCV)体外感染CD4+T细胞模型。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从抗HCV阴性健康个体的外周血提取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从PBMC中分选CD4+T细胞,HCV病毒颗粒感染CD4+T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检测HCV RNA,免疫印迹法( Western blot )检测HCV的NS3和NS5A蛋白。结果感染后的CD4+T细胞中,RT-PCR检测到HCV RNA,Western blot检测HCV的NS3和NS5A蛋白。结论成功建立2 a基因型HCV体外感染CD4+T细胞模型,为进一步研究HCV慢性持续性感染的机制奠定基础。

  • 基因芯片筛选经 NFE2 L2-RNAi 转染的乳腺癌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 CDCA4

    作者:李奉喜;吴向华;徐钰驹;覃雅;廖清华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探讨Nrf2与乳腺癌化疗耐药可能相关的下游通路。方法选择人乳腺癌多柔比星耐药细胞株 MCF-7/ADM作为研究对象,经NFE2L2-RNAi成功转染,敲除NFE2L2目的基因,应用RT-PCR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用人类表达谱芯片检测多柔比星耐药细胞株 MCF-7/ADM与敲除目的基因后的MCF-7/ADM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结果通过比较,发现经NFE2L2-RNAi转染的人乳腺癌多柔比星耐药细胞株和人乳腺癌多柔比星耐药细胞株MCF-7/ADM的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差异。人基因表达谱芯片中共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基因878个,包括表达上调的基因341个,表达下调的基因537个,其中CDCA4表达上调。通过edgeR分析软件,于TCGA公共数据库中,发现CDCA4在大量样本中乳腺癌组织的mRNA表达丰度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结论通过基因芯片筛出位于Nrf2下游的CDCA4,与乳腺癌细胞对多柔比星的耐药可能存在密切关系。

  • 基因芯片筛选人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生物学标记物的研究

    作者:张雄;陈良娇;兰泽栋

    目的:发现牙周膜干细胞(PDLSCs)骨向分化后显著高表达的环状RNA(circRNA),探索circRNA在PDLSCs骨向分化中生物学标记物的作用。方法用酶消化法体外培养牙周膜细胞,通过免疫磁珠法分选出PDLSCs。用普通培养基和成骨诱导培养基分别培养PDLSCs 21 d,茜素红染色检测矿化结节的形成,RT-qPCR检测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N)和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的表达。采用Arraystar公司的circRNA芯片检测PDLSCs骨向分化前后整体circRNAs的差异表达,将芯片中上调变化显著的前10位circRNAs进行PCR引物设计,RT-qPCR检测circ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PDLSCs骨向诱导21 d后,茜素红染色阳性,有大量矿化结节形成,ALP、OCN和Runx2表达量明显升高。 Hsa_circ_0008433在PDLSCs骨向诱导21 d后显著高表达。结论Hsa_circ_0008433将来可能是PDLSCs骨向分化新的生物学标记物。

  • 小肠平滑肌细胞线粒体损伤与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道动力障碍的关系

    作者:柏超;赵宏贤;周翔宇;陈霞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大鼠线粒体损伤对肠道动力的影响。方法 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与SAP组。采用胰管逆行注射3.8%牛磺胆酸钠溶液制作SAP模型。造模48 h检测胰腺组织病理组织学改变及小肠推进率;透射电镜观察小肠平滑肌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检测小肠平滑肌组织匀浆Na+-K+-ATP酶活性;TUNEL检测肠道平滑肌细胞凋亡;Western-blot检测小肠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透射电镜显示SAP组大鼠小肠平滑肌细胞线粒体数量减少,肿胀、破裂明显,线粒体脊减少、消失;肌丝数量减少。与假手术组比较,SAP组大鼠小肠推进率下降明显(P<0.05),小肠平滑肌细胞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SAP大鼠小肠平滑肌细胞凋亡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 SAP大鼠小肠平滑肌细胞线粒体损伤导致的能量代谢障碍及细胞凋亡可能在其肠道动力下降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 四重癌1例

    作者:胡猛;熊强

    患者,女,60岁,未婚,因“上腹恶心、呕吐伴疼痛1月”入院。2001年3月发现右侧乳房外上象限有一无痛质硬包块,大小约3 cm ×2.5 cm,在上海市某医院经皮穿刺取材活检病理诊断为:右乳腺浸润导管癌,无右腋下淋巴结侵犯,行右乳腺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右乳腺浸润导管癌。切除癌组织3.5 cm,液窝淋巴结见癌转移(5/24),免疫组化:肌酸激酶( CK)阳性,波形蛋白( Vimentin )阴性,雌激素受体( ER )阳性,孕激素受体( P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钙黏蛋白E ( E -cadherin )阳性, P120阳性, Calponin阴性,Ki-6750%阳性。且术后行4周期化疗,化疗方案:CAF方案:环磷酰胺100 mg/m2,口服,第1~14天;多柔比星30 mg/m2,静脉注射,第1、8天;氟尿嘧啶500 mg/m2,静脉注射,第1、8天,化疗顺利出院。2006年5月患者因阴道不规则出血在我院治疗,分段诊断性刮宫取材活检病理诊断:子宫内膜癌(高分化)。病理报告如下:(1)子宫内膜样腺癌(高分化)侵及宫壁<1/2;(2)(左、右)宫旁组织未见癌;(3)(左盆腔)淋巴结未见癌转移(0/9);(4)(右盆腔)淋巴结未见癌转移(0/7)。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并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切除。术后动态观察未见复发转移。2014年8月因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2个月入我院,胸部CT及胸片提示左肺下叶占位及两侧中量胸腔积液,肿块大小约5 cm ×6 cm,经皮穿刺肺活检提示:肺腺癌(中分化),胸腔穿刺引流出液体呈淡红色,癌胚抗原强阳性,给予化疗,方案:培美曲塞50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顺铂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化疗6周期未见进展,患者自行放弃复查。此次又因上腹部恶心呕吐伴疼痛入院。既往有胃溃疡病史10余年,入院电子胃镜检查(图1)提示:(胃体中部巨大溃疡)胃体腺癌,侵犯固有肌层,胃体变窄僵硬,未见淋巴转移,已转胃肠外科手术治疗,随访至今健在。

  • 皮肌炎伴发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例

    作者:梁常艳;杨越波;李小毛

    患者,女,54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大便次数减少,于2013年1月10日入院。曾因“四肢酸软乏力2月伴皮疹1周”于2012年8月1日入住我院内科。患者2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四肢酸软乏力,近端肌肉对称受累,以上肢带肌受累为甚,上肢活动轻度受限;下肢乏力,步行约10 min需停下休息,下蹲后起身困难。1周前出现皮疹。住院体格检查示:眶周、前额及后发际散在大小不等红斑、右肘伸面Gottron斑,伴痒感、脱屑。肌酸激酶( CK )1101 U/L(正常值110~250 U/L)、肌红蛋白172.9μg/L(正常值10~70μg/L),乳酸脱氢酶( LDH)334 U/L(正常值135.0~215.0 U/L),肌电图示右三角肌可疑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确诊为皮肌炎( DM),予甲泼尼龙片、羟氯喹、来氟米特片及环磷酰胺治疗后四肢乏力症状缓解。住院期间妇科B超提示子宫、双侧附件未见异常,肝胆脾胰双肾超声未见异常,胸部CT示双肺尖、右下肺少许纤维灶,CA125189.4 U/L(正常值0~35 U/mL)。此后患者口服甲泼尼龙片和甲氨蝶呤, DM病情控制平稳,定期复查CK、LDH均在正常范围,因在内科随诊,未复查CA125。此次入院B超示大量腹腔积液,盆腔左侧混合回声块83 mm ×60 mm,考虑附件来源恶性肿瘤。盆腹腔CT示盆腔巨大肿块,考虑卵巢癌可能性大;大网膜、腹膜、肝S6段包膜下及镰状韧带裂、胃窦部多发转移瘤;结肠、小肠及子宫表面腹膜多发种植转移瘤;大量腹腔积液;查CA1252086 U/mL。2013年1月5日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淡黄色腹腔积液约3000 mL;子宫直肠窝被菜花样组织物封闭,双侧卵巢及输卵管饼样增厚,结构破坏;子宫前位,不大,前、后壁及直肠凹处为菜花状赘生物浸润;盆腔腹膜增厚,直肠表面增厚变硬,肝表面可及粟粒样结节多个,大网膜饼样增厚,大网膜、阑尾未见肉眼瘤灶。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子宫双附件切除+阑尾切除+大网膜切除+腹腔转移灶切除术。

  • 含葛根的降糖方剂引起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溶血性贫血1例

    作者:吴妙君;李小维;李万根

    患者男,61岁,因口干、消瘦2月余,排浓茶样尿、皮肤黄染2 d,于2015年10月7日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以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18 U,皮下注射,2次/d、玉泉颗粒5g2次/d治疗,5d后患者出现排浓茶样尿,伴皮肤、眼睛黄染,全身乏力。既往无肝炎病史及输血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1子1女及外孙患G6 PD缺乏症。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晰。全身皮肤和巩膜中度黄染,无肝掌、蜘蛛痣。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84次/min,律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不大。辅助检查:血常规:RBC 2.1×1012· L-1, HGB 62 g/L, HCT 19%, WBC 12.07×109· L-1。尿胆原17μmol/L。大便潜血阴性。肝肾功:ALT 9 U/L, AST 12 U/L,TBIL 66.4μmol/L, DBIL 16.3μmol/L,IBIL 50.1μmol/L,CREA ;126μmol/L。 EPO 38.4 U/L。贫血检查:铁蛋白1918.1μg/L,叶酸10.9 nmol/L。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6PD)0.09 U/L。 CD59+98.4%,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IgG、C3b、C3d)阴性。诊断为(1)2型糖尿病;(2) G6PD缺乏症,溶血性贫血。入院后给予胰岛素强化方案控制血糖、护肝等治疗,1周后,患者小便呈浅黄色,全身皮肤、巩膜黄染消退,血糖控制至理想范围,红细胞、血红蛋白、尿常规、TBIL、DBIL、IBIL恢复至正常范围后出院。

  • 小肠巨大平滑肌瘤1例

    作者:李亮;隋梁;刘铮

    患者,男,42岁,因发现腹部包块2周于2013年8月11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周自己触及下腹部一包块,无腹痛,无腹胀,无恶心,无呕吐,无黑便等症状。体格检查:触及左下腹部一包块,包块下极伸入盆前,无法触及,触及上极,呈球形,直径约15 cm,表面光滑,可推动,无压痛。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术前增强CT发现肠系膜肿物,诊断为:肠系膜间质瘤。术前肿瘤标志物等检查正常。检查及术前准备完善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小肠中段肿物,与盆腔腹膜及膀胱浆膜粘连,游离后见肿物呈橄榄型(图1),约20 cm ×12 cm ×12 cm,表面光滑,术中探查未发现其他病变,距肿瘤两端各3 cm切除肿物及小肠,小肠予切割闭合器行逆蠕动侧侧吻合。术后予抗炎及营养支持治疗,恢复顺利。术后病理为小肠平滑肌肿瘤,细胞核无明显异性性,核分裂像罕见,1个/50HPF,未见凝固性坏死。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为:CD117(-), CD34(-),Dog(-),Ki-67约10%;desmin (+),h-caldesmon(+);S-100(-)。术后定期复查,第1次为术后半年,其后为每年1次,行腹部增强CT等检查,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

  • 老年女性胸腺瘤合并食管结核1例

    作者:贾佳;王冰;冯小兵;李月敏

    患者,女,58岁,因进食哽咽感20余天于2011年12月27日收入院。2011年12月患者因劳累后开始出现吞咽梗阻感,进流食或半流食时无明显异常,无其他症状。后就诊我院,行喉镜检查未见异常。胸部CT示:上胸段食管占位,伴周围淋巴结增大,考虑恶性;右前上纵隔占位,胸腺瘤可能,淋巴结转移不除外。食管超声内镜检查示:食管壁增厚达13 mm,食管外膜的界面回声不清,大小约23 mm ×11 mm,胸主动脉旁见肿大淋巴结;超声内镜下细针穿刺活检因病灶位置高无法继续进行;考虑:食管占位性质待定?建议进一步诊疗。后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支气管镜检查示:气管后壁及左侧壁轻度外压性隆起,表面黏膜光滑、完整。气管壁外占位?行电子胃镜示:距门齿22~24 cm食管可见局限性隆起,隆起处表面黏膜粗糙且局部凹陷,凹陷处可见分泌物溢出,食管结核?进一步行超声内镜检查示:食管局限性隆起,隆起处食管壁内可见低回声占位,病变主要位于食管壁的固有肌层,部分层次病变处食管壁的外膜中断,病变处食管壁外可见肿大的淋巴结且淋巴结内部可见高回声钙化影,考虑为纵隔淋巴结结核累及食管壁。患者既往无结核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结核菌素试验为阴性,结明试验阳性,多次查痰未找到结核杆菌。终临床诊断为:胸腺瘤合并食管结核,于2012年1月30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前上纵隔肿物切除术。胸腔镜下见肿瘤位于上纵隔,大小约6 cm ×5 cm,有完整包膜。术后病理为:(右前上纵隔肿物)B1型胸腺瘤,呈多结节状生长,部分侵犯包膜至周围脂肪组织。后于2012年2月始在我院结核科进行规律抗结核治疗。2012年3月6日再次来我院行胸部CT 示:胸腺瘤术后改变;上胸段食管占位,伴前方淋巴结肿大,较2011年12月28日有所缩小。2012年3月14日至4月18日在我科行三维适形照射治疗,靶区为胸腺瘤术后瘤床区域,放疗剂量为DT 50 Gy 分25次5周顺利完成。随访至2015年12月(共47个月),未见肿瘤复发,食管旁病变完全消失。

  • 手术结束时右美托咪定滴鼻对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后 PCIA 镇痛的效果

    作者:邓美玲;李霞;胡衍辉;徐国海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 Dex)于手术结束时滴鼻用于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扁桃体切除术的患儿40例,男女不限,年龄8~10岁,体重20~25 kg,ASAⅠ~Ⅱ级,随机分为Dex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 Dex组患儿在手术结束时经鼻滴入Dex 1μg/kg,对照组经鼻滴入等量生理盐水。术后均使用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分别记录术后1、3、6、12和24 h患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Ramsay镇静评分、芬太尼累积消耗量,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Dex组患儿术后1、3、6、12、24 h的VAS评分、芬太尼累积消耗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Dex组患儿术后3、6 h的Ramsay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ex组患儿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 Dex于手术结束时滴鼻可增强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且能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 多种油脂肪乳对胰腺癌患者免疫功能与炎性介质的影响

    作者:张志凯;徐克成;牛立志;李海波;徐炯源;黄志锋;石红霞;刘树鹏;王峰;蔡懿;施娟娟;龙新安;张怡湜;韦琼;刘建国

    目的:观察多种油脂肪乳( SMOF)营养治疗对有营养风险的胰腺癌患者免疫功能及炎性介质等方面的影响。方法选取有营养风险的胰腺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给予SMOF营养治疗,对照组给予中长链脂肪乳营养治疗。分别测定营养治疗前和营养治疗后第3、7天CD4+、CD8+、CD4+/CD8+等免疫功能指标及CRP炎性介质水平指标。结果经过不同脂肪乳的营养治疗,在营养治疗后第7天研究组CD4+、CD4+/CD8+较对照组高,CD8+、CRP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在营养支持后第7天时, CD4+、CD4+/CD8+较营养治疗前升高,CD8+、CRP较营养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SMOF营养治疗可改善有营养风险的胰腺癌患者免疫功能,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

  • 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临床特征及联合用药方案研究

    作者:郭婷;程豪;林谷风;王连心;黎元元

    目的:分析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细辛)治疗冠心病的人群特征及合并用药方案。方法通过全国20家三甲医院信息系统( HIS)数据库中使用灯盏细辛且主要诊断为冠心病的1422例患者用药信息,采用Apriori算法建立模型,使用Clementine12.0进行关联分析,分析使用灯盏细辛的冠心病患者一般信息、合并疾病、常用联合用药。结果患者男性多于女性(1.42∶1);年龄以老年人为多;冠心病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等基础疾病;常见联合用药可分为七类:抗血小板治疗药(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物(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降血脂药物(阿托伐他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贝那普利)、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改善循环药物(前列地尔);使用联合用药方案灯盏细辛+阿司匹林+硝酸异山梨酯的患者临床治愈率较高。结论灯盏细辛临床常见联合用药方案符合冠心病临床指南,也需要注意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使用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预防血管桥再狭窄中的应用

    作者:李锐雄;杨彦龙;朱天翔;蓝斌;马陈声;陈恕;肖泽周

    目的:探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预防血管桥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37例患者,按术后早期不同抗凝方案分为t-PA组与常规组,其中t-PA组12例,常规组25例。 t-PA组手术24 h后应用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治疗,同时应用t-PA 0.25 mg/( kg· d)静脉泵入,连续3 d;常规组仅应用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治疗。患者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评估桥血管通.情况。结果 t-PA组大隐静脉血管桥在术后3个月时平均狭窄程度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1周、1个月时,两组移植血管狭窄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两组移植血管通.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应用t-PA,能有效预防大隐静脉血管桥的早期再狭窄,方法简便易行,值得推广应用。

  • HD -M 水凝胶联合两种细胞生长因子序贯治疗偏瘫患者Ⅲ~Ⅳ期压疮的效果

    作者:石书萍;王鹿婷;张屏;王艳

    目的:探讨HD-M水凝胶联合两种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偏瘫患者Ⅲ~Ⅳ期压疮的效果。方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使用HD-M水凝胶联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表皮生长因子序贯治疗;对照组19例,接受HD-M水凝胶治疗,比较两种疗法的效果。结果在治疗期内,观察组在压疮表面积的缩小程度、压疮愈合评分减少幅度、总治愈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HD-M水凝胶联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表皮生长因子序贯疗法具有起效快、疗程短、治愈率较高的优点。

  • 认知行为干预对中青年腹膜透析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情绪的效果

    作者:邹宝林;黄燕林;黄柳;李浩宇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中青年腹膜透析( peritoneal dialysis ,P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情绪的影响。方法将76例病情稳定的中青年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每周1次共12周的认知行为干预。干预前后采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和简式简明心境问卷对两组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和情绪进行评估。结果共73例患者(干预组37例、对照组36例)完成研究。两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总分及情绪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以降低中青年PD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和消极情绪。

  • 广东地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现状及易患影响因素

    作者:杨贞文;王永剑;黄穗霞;于晓春;张莉;曾育辉

    目的:调查广东地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并发病毒性心肌炎的现状,分析其易患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控尤其是急诊一线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及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120例列入病例组,并随机选择同期上述3家医院的单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例列入对照组。调查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日常生活、工作、行为方式和患病情形,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年龄(礸2=9.866, P =0.007)、月工资收入(礸2=9.572,P=0.023)、睡眠时间(礸2=10.486,P=0.005)、工作时间(礸2=15.495,P=0.000)、生活压力(礸2=9.760,P=0.008)、就业压力(礸2=8.921,P=0.003)、医疗保障类型(礸2=8.877,P=0.031)、身体素质(礸2=9.347,P=0.009)、患病病程(礸2=40.652,P=0.000)、发热情况(礸2=54.024,P=0.000)、患病后运动负荷(礸2=16.229,P=0.000)、就诊态度(礸2=11.886,P=0.003)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发热( OR=2.323,95%CI 1.234~4.373,P=0.009)是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青壮年人群、失业、低收入、睡眠不足、工作超时、生活压力、缺乏必要的医疗保障、身体素质差、病程迁延、拖延就诊、患病后运动负荷大可增加本地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的易患性,而中、高度发热作为独立影响因素则可进一步加大发病的风险,临床上应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防治。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

    作者:

    关键词: 中文核心期刊
  • microRNA 与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旗;王凌伟;邱晨

    微小RNA(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1~23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RNA,在转录后水平对生物体各种生命活动起调控作用。大量研究显示,哮喘患者存在miRNA表达异常,并且与哮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miRNA作为哮喘分型的生物标志物以及治疗靶点的潜力也日益显现。本文就miRNA与哮喘发病机制的关系及在哮喘分型、治疗中的进展综述如下。

  • CD4+CD25+调节性 T 细胞在抗心脏移植物血管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来龙;张松林

    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脏病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移植术后多种并发症限制供心的长期存活;移植失败和感染是前3年内移植患者的主要死因,移植3年后心脏移植物血管病( cardiac allograft vasculopathy ,CAV)即成为患者主要的死因[1-2]。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共同参与CAV的发生和进展,免疫因素在CAV发生及发展中占重要地位[3];非免疫因素也参与CAV的发生与进展[4],主要包括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状动脉疾病史等。免疫和非免疫因素介导的内皮损伤被认为与CAV的发生及发展紧密相关[5]。 CAV形态学改变主要包括血管内膜的纤维肌性增生、动脉粥样硬化、脉管炎等[6-7]。其中具有特征性、常见的损害是血管内膜同心圆的纤维肌性增生,血管内膜的不断增生导致冠状动脉腔内堵塞、局部缺血损伤,终导致心功能不全。 CAV常表现为隐匿性进展,临床上患者一旦被诊断出CAV时大多处于较严重的阶段[5,8],突发的心源性猝死可能是CAV的首发表现[9]。而且一旦CAV确诊后,血管成形术或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都是姑息性治疗,确切的治疗该疾病需要再次心脏移植。免疫抑制剂可以相对延缓CAV的进展,但免疫抑制治疗非特异性地抑制了所有的免疫应答,效果有限还易诱发感染和恶性肿瘤。如何诱导移植心脏免疫耐受,减少甚至摒弃传统的免疫抑制治疗,成为心脏移植领域研究的关键。现对CD4+CD25+调节T细胞( CD4+CD25+Tregs )抗CAV发生与进展的研究作一综述。

  • LSD1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作者:董奇;丁杰

    表观遗传是一种不基于DNA序列差异的核酸遗传,其能对基因产生可逆化修饰而激活或阻断基因的转录与翻译,在肿瘤的发生、增殖、侵袭转移甚至耐药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表观遗传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基因组的认识,不仅基因的结构包含遗传信息,其修饰也可记载遗传信息。目前已知的表观遗传修饰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 Micro RNA)及核小体重塑等。在真核细胞中,组蛋白的化学修饰包括乙酰化( acetylation )、磷酸化( phos-phorylation )、甲基化( methylation )、泛素化( ubiquitination )、SUMO化( 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 )、ADP-核糖基化( ADP-ribosylation )等。不同的修饰状态构成“组蛋白密码”[1],改变局部染色质的结构,进而影响相关基因的转录。组蛋白的乙酰化、磷酸化及泛素化等已被证实为一个动态的可逆过程,但组蛋白的甲基化修饰曾经被认为是不可逆的。2004年第一个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 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 1, LSD1)的发现,证明了组蛋白的甲基化修饰同其他组蛋白修饰一样存在可逆的去甲基化修饰状态,使组蛋白修饰是一个可逆的动态过程这一理论得以证实[2-4]。而另一方面,转移是肿瘤致命的主要因素,肿瘤转移给临床治疗肿瘤造成极大困难。肿瘤转移由肿瘤细胞本身及其周围环境决定,LSD1能在组蛋白修饰阶段调控基因的表达[5],从而影响肿瘤细胞,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LSD1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基于 p38 MAPK 信号通路防治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华瑞;陈园;陈江水;鲍同柱

    骨性关节炎( osteoarthritis,OA)特征表现为关节软骨进行性退变、萎缩凋亡、脱落消失,关节骨缘及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肥厚、纤维化等[1]。在中老年人中的发病率高达89%[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MAPKs)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传递者,参与细胞增殖、凋亡、分化、表型等多种生理过程的调节[3]。 p38MAPK 是MAPKs四大亚家族之一,研究证实p38与椎间盘变性炎症密切相关[4],同样被认为是OA发病的机制之一[5],它在软骨细胞凋亡、细胞因子产生中起重要作用,也参与了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降解,在OA软骨中明显升高,被认为是反映OA病变程度的特异性指标。大量研究表明,可通过抑制p38MAPK活性,从而抗软骨细胞凋亡和退变[6-7]。本文通过文献回顾,总结分析基于p38MAPK信号通路防治OA的研究进展。

  • 肾细胞癌 PD -1靶向免疫治疗研究现状与展望

    作者:杨康;邹媛;喻俊峰

    肾细胞癌( RCC)是成年男性泌尿系常见的肿瘤之一,发病率约占泌尿系肿瘤的44%[1]。由于其特殊的免疫原性,20%的肾癌患者经历手术及放化疗后仍发展为转移性肾细胞癌(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 mRCC),中位生存期小于2年[2]。当前,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免疫治疗可通过激活癌症患者自身免疫系统使机体抵抗肿瘤,使患者体内免疫内环境长期稳定,达到抗瘤效果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3-4]。近期相关文献表明肿瘤通过PD-1/PD-L1信号通路的激活免受机体免疫系统监视和杀灭,并不断发展[5-6]。随着PD-1/PD-L1抑制剂在黑色素瘤[7]、肺癌[8]、胃癌[9]以及转移性膀胱癌[10]获得良好的疗效,PD-1/PD-L1极可能成为肾细胞癌治疗的新靶点。

  • 长链非编码 RNA 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饶纯;赵艳敏;倪毅然;吴江锋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 nt 的RNA分子,它们缺乏特异性完整的开放阅读框( open reading frame ,ORF),没有或很少有蛋白编码功能[1]。在过去,人们一直认为lncRNA是无意义的转录副产物。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人们发现, lncRNA 参与了生物体内的多种调控,如 X 染色体沉默、转录激活或干扰、基因组印记及核内运输等,从而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及死亡等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2-3]。于是lncRNA的研究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临床上常见的致死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研究表明,许多lncRNA在肿瘤中的表达异常,并参与了癌症的发生和发展[4-5],本文就近年来lncRNA在HCC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作一综述。

  • 肝癌疫苗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作者:杨伟明;陈娟娟;王小中

    近些年来,肝癌疫苗备受关注,已成为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运用肝癌细胞、肝癌抗原、树突状细胞及核酸等为基础构建的肝癌疫苗,通过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肝癌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应答,达到杀灭表达肝癌抗原的肿瘤细胞而产生抗肿瘤效应的目的。通过临床试验发现,肝癌疫苗可减少肝癌的复发转移、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以及延长存活时间,已成为肝癌综合治疗的重要部分。现对研究较多的几种肝癌疫苗的研究概况及新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 miR -21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翠云;梁爱玲;刘勇军

    在西方国家,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乳腺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急剧升高。目前用于乳腺癌早期诊断的技术手段主要是X射线及循环中的一些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 CEA)、CA153等。由于其敏感性、特异性低及放射性危害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因此,当前乳腺癌研究的一个重点在于寻找新的生物学标志物,用于早期诊断及准确预测患者的生存期。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microRNA(miRNA,miR)在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诊断、预后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括乳腺癌。而miR-21在乳腺癌中是常见表达异常的miRNA,其与乳腺癌的关系受到关注。本文对miR-21在乳腺癌中的调控机制、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进展及针对miR-21在未来作为潜在的临床生物标志物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作一综述。

  • 玉泉汤对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李轶;卢惠冰;彭植锋;王忠献;蔡君

    目的:观察中药对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OSF)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的影响,探讨中药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84例OS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0例)和中药治疗组(44例),另设置不伴有口腔黏膜疾病的正常对照组10例,常规治疗组予以强的松龙注射液5 mL加2%利多卡因1 mL于病变区域分点行黏膜下注射,每次每点注射1 mL,每次注射4个点,每周1次;口服维生素A 2.5万U,1次/d;维生素E 100 mg,1次/d。中药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玉泉汤加减。疗程1个月。观察常规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者主症变化情况,并检测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IL-6水平变化。结果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09%,常规治疗组为62.50%,中药治疗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 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主症积分均有改善;经过治疗后,中药治疗组各项积分明显好于常规治疗组( P<0.05)。常规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患者血清中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常规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患者血清中IL-6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中药治疗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玉泉汤对OSF各主症均有良好改善作用,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中药可能通过影响OSF患者血清IL-6水平而起作用的。

广东医学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