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登革热来了,我们怎么办?

    作者:蔡皓东

    登革热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今年的疫情比以往严重?我们应该怎么预防呢?我们请北京地坛医院的蔡皓东主任医师为您图解有关登革热的流行情况及防治知识.近两年来,我国的登革热病例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广东、云南、浙江、福建、江苏、广西、海南等省,有些地区(如广东省)的疫情从输入性流行逐渐转变为地方性流行.截至发稿,今年广东省登革热的病例总数已超过3万例,为近20年来高.

  • “寨卡”究竟能否肆虐?

    作者:蔡皓东

    为什么说这次疫情呈“爆炸性传播”?为什么说寨卡病毒不再是登革热“温和的表兄弟”?目前我国也确诊了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这会不会引起寨卡病毒在我国流行呢?什么是寨卡病毒?

  • 中国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传播媒介监测数据分析

    作者:牟笛;李昱;殷文武;余宏杰

    目的 根据我国登革热监测数据,分析我国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总结发病趋势,探讨相应防制对策及建议.方法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上报的登革热发病数据及部分重点省份蚊媒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利用MAPinfo软件绘制全国病例分布地图.结果 2015年1-6月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134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0例,集中于云南(7例)、广东(3例),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报告.报告总发病数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广东(37例)、福建(15例)、云南(14例)、浙江(13例)和四川(11例).广东、云南等部分重点省份布雷图指数显著高于预警值,提示传播风险较大.结论 我国疫情以东南亚地区输入为主,疫情主要分布在南方省份.大部分低纬度省份在4月份起蚊媒密度升高,且控制效果不理想.探寻长效监测体系,建立可持续蚊媒监控体系,在疫情早期阶段及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对我国登革热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 昆明市登革热输入性病例的调查及C/PreM基因序列分析

    作者:杨卫红;黄瑛;冯云;陈海云;章域震;张海林

    目的 调查云南省昆明市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分布状况及病原分子特征.方法 收集登革热病例资料,采集本病急性期病人血清标本,用ELISA法检测登革病毒(DENV) IgM抗体,RT-PCR法检测DENV核酸,核酸阳性者进行DENV-C/PreM区的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采用MEGA5软件的邻接法构建进化树.结果 2010-2013年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病人中采集到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血清标本13份,经检测DENV-IgM抗体均为阳性,DENV核酸阳性2份.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这13例病人均被诊断为登革热.获得了两株病毒(YNH8和YNH12)的C/PreM区基因核苷酸序列,进化分析表明YNH8和YNH12株均为登革Ⅰ型病毒.其中YNH8株与南亚地区印度流行株进化关系为接近,而YNH12株与泰国、缅甸、柬埔寨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流行株具有较近亲缘关系.结论 昆明市登革热患者均为输入性病例.流行病学史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证实,YNH8和YNH12病例与印度和缅甸流行株具有较近亲缘关系.

  • 北京市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疫情风险评估

    作者:田丽丽;黎新宇;吕燕宁;张松建;任海林;李旭;马铁铮;王小梅;唐超;窦相峰;王全意

    目的 根据北京市登革热病例诊疗信息、全市病媒生物监测和机场蚊媒监测数据,分析北京市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北京市出现登革热暴发疫情的风险.方法 采用SPSS软件分析2006-2011年北京市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利用CO2诱蚊灯法调查北京市各区县(居民区、公园绿地、医院等作为监测点)和机场蚊媒种群构成.结果 2006-2011年北京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27例,均为输入性病例,病例感染地点排在第一位的是东南亚(37.0%,10/27).病例年龄在25~59岁之间,男女性别比为3.5∶1.病例的职业以干部和职员为主(66.7%).近几年,北京市全市白纹伊蚊整体构成比略有增加.机场周边白纹伊蚊构成比较小(0.3%,69/22981),主要分布在建筑工地(59.4%,41/69)、河边(13.0%,9/69)和树林(11.6%,8/69),而登革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病例及蚊媒监测结果提示,北京出现本市感染病例和暴发疫情的风险非常小.考虑到全球及我国疫情呈上升趋势,北京市应继续做好蚊媒病原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疫情防控措施.

  • 北京市2006-2013年登革热发病空间分析

    作者:金艳伶;田丽丽;郭婧;任海林;李旭;吕燕宁;窦相峰;王全意;黎新宇

    目的 探讨北京市登革热(dengue fever)病例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聚集性,为北京市登革热疫情防控措施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病例信息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利用SPSS16.0软件分析病例流行病学特征,采用ArcGIS 9.3软件展示病例空间聚集区域.结果 2006-2013年北京市共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55例,空间分析显示北京市中心城区存在登革热输入性病例集中发病区域.病例主要从东南亚和非洲输入.离退休人员和干部为本病高发人群.结论 空间分析显示北京市登革热病例现住址和感染地点存在高发地区.考虑到全球及我国部分省份登革热发病持续上升,北京市存在多点输入的风险,应提高临床医生诊疗水平.

  • 2007年广东省湛江雷州市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杨芬;何剑峰;蔡松武;颜瑾;梁文佳;林锦炎

    目的 分析广东省湛江雷州市2007年登革热流行特点和流行因素.方法 收集湛江雷州市2007年登革热的流行资料、实验室检测和蚊媒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7年湛江雷州市报告登革热病例205例,年发病率为14.8/10万,无死亡病例.疫情涉及3个镇,乌石镇占91.2%(187/205),该镇在9月30日至11月22日先后出现2个发病高峰.所有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1.11,年龄以30~60岁为主(63.9%),职业以家务待业人员和学生为主(84.9%),临床症状以发热(99.4%)和头痛(76.5%)为主.从18份患者血清中分离到登革热1型病毒,其中1例患者血清病毒基因序列与2007年珠海市某登革热病例的同源性为99.8%.埃及伊蚊是该地主要的传播媒介,居民家中的水缸则是主要的孳生地.结论 湛江雷州市2007年登革热暴发流行由登革热1型病毒引起,居民家中水缸的伊蚊繁殖是导致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

  • 4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调查与处理

    作者:金玫华;沈建勇;韩建康;刘小琦;凌建;邹勇;张宏;何继红;陆致齐;王小康

    目的 分析浙江省湖州市4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对4例病例的发现、诊断和应急处置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评价.结果 4例病例均出现发热、出疹或针尖样出血点,3例出现肌肉酸痛,1例浅部淋巴结肿大,2例女性患者均出现阴道出血;实验室检查4例病例白细胞总数与血小板均降低,血清登革热特异性抗体lgM均阳性;4例患者发病前均有到东南亚国家旅游或务工史,3例患者有在当地被蚊虫叮咬史(1例不详),1例患者有类似患者接触史.结论 4例登革热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并经过实验室确认.由于发现及时,患者救治方案正确,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4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未发生二代病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 广州市东山区1995年某居民住宅一起登革热暴发调查

    作者:陈小霜;潘志明;邱季春;邱小玲

    1995年9月15日至10月16日广州市东山区某居民住宅区发生一起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病原学及血清学调查证实,是一起由DENI型病毒引起的暴发.罹患率0.43%,流行期长达31天,与疫情报告不及时、控制不利有关.

    关键词: 登革热 暴发 控制
  • 山西省2000年乙类传染病疫情特点分析

    作者:焦金花;贾晋蒲;陈涛安

    1.2000年疫情概况:据全省11市地、119县(区)上报的疫情校正数据统计,2000年全省共报告乙类传染病37 336例,死亡28例.总报告发病率117.60/10万,比1999年下降12.32%.总报告死亡率0.09/10万,比1999年下降13.79%.在乙类法定传染病中,除脊髓灰质炎、白喉、钩体病、登革热4种病外,其它均有病例报告.

  • 汕头市登革热的流行与控制情况分析

    作者:黄建云;姚丽君;张旭彬;陈宏辉;黄建晖;黄时荣

    目的了解汕头市登革热流行特点和流行因素,探讨预防控制对策.方法对1999~2003年汕头市登革热监测和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材料进行分析.结果1999~2003年,汕头市共报告登革热178例,疫情涉及6区44个街道;病例基本集中在9~11月份,临床表现以典型登革热为主,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结论汕头市登革热疫情同周边城市登革热流行程度密切关联,疫情地区分布呈高度集中的特点,人群对登革热普遍易感.自然条件、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习惯是疫情流行的相关因素.加强监测力度,密切注视周边城市登革热疫情动态,做好环境整治和防蚊灭蚊工作,是防治登革热的关键.

  • 山东省2003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报告

    作者:宋东;曹杰;孙成玺;龚文杰;李凤英

    2003年山东省共报告乙类传染病20种,报告发病总数91 121例,发病率100.88/10万.报告死亡101人,死亡率0.11/10万,病死率为0.11%.本年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较上年上升4.94%、46.20%、38.85%.与上年相比,报告发病率上升的病种有肝炎、伤寒、艾滋病、淋病、百日咳、流脑、狂犬病、布病、乙型脑炎、疟疾、新生儿破伤风、肺结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13种;报告发病率下降的病种有痢疾、梅毒、麻疹、猩红热、出血热、炭疽、斑疹伤寒等7种.鼠疫、霍乱、脊灰、白喉、钩体病、黑热病、登革热元病例报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为2003年新增乙类传染病,济南市报告1例.

  • 广州市某大院一起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潘志明;尹君;邱季春;刘津成;廖育煌;黄源华;刘树国

    1994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广州市某大院发生一起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病原学及血清学调查证实:这是一起由登革血清Ⅰ型病毒引起的登革热小规模暴发,罹患率为12.3%(13/106).经疫情紧急处理,未引起大院外流行.此次暴发时间之集中,罹患率之高,流行范围之局限,在广州是少见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传染来源可能来自境外.

  • 深圳地区首例登革热个案调查分析

    作者:丰素娟;何建凡;邓平建;张顺祥;王昕

    登革热(Dengue fever)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分布广,发病多,危害较大的一种虫媒病毒性传染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高热、头痛,肌肉、关节、骨疼痛,皮疹及浅表淋巴结肿大等.1978年在广东佛山发生我国建国后首次登革热流行,其后在我国的广东、海南、广西和福建等地区相继发生本病的流行;进入90年代后期,在上述地区的流行有上升和扩散趋势.深圳自成立经济特区以来一直没有发现登革热病例,2001年12月18日,深圳市某医院首次报告疑似登革热病例,我们立即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处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广州市登革热的监测

    作者:刘树国;罗惠容;潘志明;廖育煌;胡志刚;刘津成;黄源华;罗不凡

    用病原学和血清学实验、流行病学和昆虫学调查方法,1985~1992年进行常年监测,证实广州市各年登革热发生有突然性,又有相对稳定的季节性,传染属外源性,地理属城市型,传播媒介主要是白纹伊蚊.由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及时发现传染源与带毒媒介,采用灭蚊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和提高流行早期病人隔离率是对本病的防制策略.通过防治广州市登革热发病率逐年下降,流行地区明显缩小.

  • 福州市2000年登革热监测分析

    作者:陈艳;徐珊;吴护华;姚栩;杨建娜;黄晓霞;陈敏红

    登革热传播快,发病率高,有明显季节性,主要流行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近年来,东南亚和我国海南、广东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1999年以来福州市近郊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由于目前登革热尚无有效治疗和特异的预防药物,因此,主动开展疫情,蚊媒监测是控制登革热发生及流行的重要手段.在2000年我们选择了1999年发病较多的地区及未发现病例地区共5个点进行监测,现将2000年福州地区的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 广州市1995年登革热暴发流行特征分析

    作者:潘志明;邱季春;陈小霜;黄源华;廖育煌;刘树国

    1995年4~11月,广州市发生了Ⅰ型登革热暴发流行,共发病5 505例,发病率84.24/10万,无死亡.首例确诊时间是4月10日.病例主要集中于8、9两个月,占总发病数的91%.疫情波及七个区一个县级市,有13个暴发点.主要疫区为番禺沙湾镇,共发病4 972例.在急性期病人血清中分离到12株登革Ⅰ型病毒,血清学试验有117例抗体阳性.此次暴发流行,发病人数之多,为广州市历次流行之,暴发点之多,也是历年罕见.首次在广州市出现乡村型登革热暴发,其来势凶猛,流行强度大,给登革热防治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实践表明,广州市对登革热流行采取的预防监测系统的控制措施,在市区已达到监测散发病例的水平,并已收到明显的效果,但在郊县的实施尚须进一步加强.

  • 浙江省一起输入性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作者:谢淑云;王臻;杨仕贵;董红军;施南峰;卢亦愚

    目的分析浙江省2004年一起输入性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确定病例定义进行回顾性病例搜索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疑似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用C6/36细胞对急性期病人血清进行病毒分离,以荧光定量RT-PCR方法鉴定.用布雷图指数(BI)法进行蚊蚴密度调查.结果本次疫情流行历时85 d,共发病83例,登革热抗体阳性68例,并分离到登革Ⅰ型病毒8株.病例主要集中在某镇的城镇所在地.男性29例,女性54例,发病年龄小7岁,大76岁,以20~60岁占78.31%.疫情发生时疫区布雷图指数高达326.经采取以快速杀灭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发现疫情10 d后未再出现新发病例.结论本次疫情是由登革Ⅰ型病毒引起.媒介伊蚊大量繁殖,传染源输入是引起此次登革热流行的主要因素.早期病例被误诊,传染源未被及时发现是导致疾病传播的重要原因.迅速灭蚊和消除伊蚊孳生地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有必要加强输入病例监测和蚊媒控制工作.

  • 2002年广州地区暴发的登革热流行特点分析

    作者:何丽娟;吴新伟;高阳;狄飚;杨卫路;陈芳;徐建敏;张玮

    目的了解2002年广州地区暴发登革热(DF)的流行特点,为其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间接酶联免疫(ELISA)法、免疫斑点法、免疫层析法,对3 716例发热待查、疑似患者的血清特异性抗体IgM、IgG进行检测.用C6/36细胞对DF病例176份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以间接免疫荧光(McAb-IFA)、RT-PCR方法鉴定.结果本次广州地区暴发流行的登革热血清学确诊病人为886人.流行开始于5月份,8、9、10月份达高峰期,11月有明显下降.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在3 716例发热待查、疑似患者中,血清IgG、IgM抗体阳性886例,阳性率27.84%.病毒分离阳性46份,阳性率26.1%.经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McAb-IFA)、RT-PCR检测鉴定为Ⅰ型登革热病毒.结论在疾控工作中,应加强Ⅰ型登革热病毒的监测工作.

  • 福州地区2000-2003年登革热疫情监测分析

    作者:陈艳;徐珊;杨建娜;陈敏红

    目的分析福州地区2000-2003年登革热疫情监测结果,为控制登革热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各区、县正常人群血清检测登革热抗体;捕捉白纹伊蚊分离登革病毒;调查媒介白纹伊蚊布雷图指数.结果正常人群血清登革热抗体阳性率逐年下降,分别为4.9%,0.4%,0,0.各监测点年平均布雷图指数均超过5,分别为17.7、9.6、8.3、8.1,且晋安、长乐两地7月份的布雷图指数超过了20.结论4年来仅发现3例登革热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系境外感染.人群免疫力下降,布雷图指数相对较高,一旦有传染源输入,极可能导致登革热流行,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1230 条记录 1/62 页 « 12345678...616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