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临床无创检查在下肢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杨鹏云;党永康;杨柳

    近年,多种评估检测下肢缺血程度的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例如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测量、彩色超声多普勒(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检查、趾肱指数(toe brachial index,TBI)测量、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laser Doppler perfusion monitoring,LDPM)、甲襞微循环(nailfold capillaroscopy,NC)测定和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TcPO2)测量等,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LEAOD)、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等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筛查和治疗后肢端缺血症状改善的评估提供了更多的评价方式。临床无创检查方法的应用,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还避免了在检查过程中造影剂和放射线对患者身体的伤害,而且可以对治疗前后患者肢体缺血的情况是否改善作出有效的评估,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测量设备精确度的增加,临床无创检查方法取代传统有创检查方法,将成为今后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 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

    作者:刘鹏;朱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糖尿病的严重性不仅在糖尿病本身,更在于其并发症,糖尿病足就是其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下肢缺血比单纯动脉硬化更易导致远端组织的溃疡或者坏疽,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治愈率低的特征,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据调查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为1.14亿,在这1.14亿人中糖尿病足的患病率是4%~10%,其中19%的患者将面临截肢,而一半以上的糖尿病足患者截肢之前没有尝试过血运重建治疗.

  • 芪芍复脉汤对大鼠下肢缺血模型CD34+细胞比例的影响

    作者:孙超楠;李廷荃;王雁彬

    目的 观察芪芍复脉汤对大鼠下肢缺血模型CD34+细胞比例影响.方法 将SD大鼠行左下肢股动脉结扎、分支剔除术,制作下肢缺血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芪芍复脉汤高、中、低剂量组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组,并设立假手术组,假手术组仅暴露股动脉.术后第2天开始给药,分别于第3天、7天、14天,检测外周血酶学变化和CD34+阳性细胞比例,比较各组差异.结果 术后第3天,模型组酶学水平较假手术组显著上升(P<0.05),第7天、第14天各组酶学指标较第3天时显著下降(P<0.05).术后各时间点,芪芍复脉汤高、中剂量组CD34+细胞比例较模型组和低剂量组显著升高(P<0.01),且术后第7、14天高剂量组高于中剂量组(P<0.01);高、中剂量组CD34+细胞比例术后第7天较第3天显著升高(P<0.01),第7天到第14天各组呈下降趋势,并且高剂量组较rhG-CSF组下降缓慢.结论 芪芍复脉汤可增加缺血下肢外周血中CD34+阳性细胞比例,促进血管新生,其机制可能与其能动员骨髓中的EPCs释放有关.

  • 经穴注射BMSCs联合中药对糖尿病大鼠缺血后肢毛细血管密度的影响

    作者:黄凤;续畅;李彬;王少松;杜鑫;国笑;荣培晶

    目的:观察经穴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益气活血中药对糖尿病(DM)大鼠缺血后肢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及小动脉密度的影响.方法:80只SD大鼠按1: 7比例随机分为2组:正常假手术组10只,其余70只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 50.0 mg/kg)制成DM大鼠模型,再等比例随机分为7组,即DM假手术组、DM缺血组、中药组(益气活血中药灌胃)、局部注射组(局部注射BMSCs)、局部注射+中药组(局部注射BMSCs配合益气活血中药灌胃)、穴位注射组(穴位注射BMSCs)、穴位注射+中药组(穴位注射BMSCs配合益气活血中药灌胃),每组10只.局部注射组、局部注射+中药组取缺血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等距离选取5个点为注射部位注射BMSCs,注射量及浓度同穴位注射组.穴位注射:穴取"三阴交""照海""环跳""后三里""阳陵泉",每只大鼠共注射100 μL浓度为1×107/mL的BMSCs,每处注射20 μL.灌胃中药为煎煮浓缩成含生药1.5kg/L的益气活血中药(生黄芪120g、党参120g、炙甘草48g、当归120g、鸡血藤120g、川牛膝48g).非中药组蒸馏水灌胃.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二步法检测大鼠骨骼肌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actin)、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结果:干预结束后21 d,各组内术侧较健侧后肢α-actin、CD31(除中药组外)表达均有所升高(P<0.05,P<0.01);中药组、局部注射组、局部注射+中药组、穴位注射+中药组术侧与健侧比较,vWF表达均降低(P<0.05, P<0.01).术侧组间比较,穴位注射+中药组与正常假手术组、DM假手术组、DM缺血组、局部注射组比较,骨骼肌中α-actin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穴位注射组、穴位注射+中药组、局部注射+中药组大鼠后肢骨骼肌CD31表达与正常假手术组、DM假手术组、DM缺血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P<0.01);穴位注射+中药组较中药组和局部注射组CD31表达升高(均P<0.05);局部注射+中药注射组、穴位注射组、穴位注射+中药组与DM假手术组、DM缺血组比较,vWF表达降低(P<0.05,P<0.01).结论:缺血可促进血管密度相关因子α-actin、CD31表达,但若给予穴位注射BMSCs或益气活血中药、特别是穴位注射BMSCs结合益气活血中药干预可明显促进血管密度相关因子α-actin、CD31的表达,抑制vWF的表达.说明穴位注射BMSCs结合益气活血中药可促进缺血组织血管新生,对改善组织缺血有促进作用.

  • 通心络超微粉联合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糖尿病大鼠下肢缺血的影响

    作者:郭勇英;高怀林;孙颖;郑国;张军芳;魏聪;吴以岭

    目的 观察通心络超微粉联合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大鼠下肢缺血的疗效.方法 采用高脂喂养联合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再结扎右下肢股动、静脉制造下肢缺血模型.100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通心络组、干细胞组、联合治疗组,每组20只,以同批次20只健康大鼠为正常组.通心络组和联合治疗组给予通心络超微粉0.4g/ (kg·d)灌胃,连续治疗28天;干细胞组和联合治疗组于术后第3天在缺血下肢皮下肌层注射约0.4ml细胞悬浊液(PB-MSCs1.0×106/ml),分8个位点,每个点注射0.05 ml;正常组、模型组和干细胞组大鼠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同点、同量肌肉注射无菌RPM1640培养液.分别于术前、术后、治疗7和28天行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检测计算双后肢血流差值,治疗28天后行下肢动脉造影检测下肢血流.结果 与正常组同时间点比较,其余各组在术后、治疗7天和28天时双后肢血流差值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各治疗组在治疗7、28天示时双后肢血流差值明显降低,并且联合治疗组在治疗28天时较通心络组和干细胞组降低明显(P<0.05或P<0.01).与本组术前比较,各治疗组术后、治疗7天和28天时双后肢血流差值比显著升高(P<0.01),但各治疗组治疗7天和28天时双后肢血流差值均较本组术后降低,并且治疗后28天降低更明显(P<0.01).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模型组和各治疗组均有侧枝循环形成,毛细血管生成,且与已有的毛细血管相互连接形成毛细血管网,其中联合治疗组缺血侧下肢动脉清晰.结论 通心络超微粉联合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下肢缺血状况,并且优于单纯干细胞移植.

  • 糖尿病大鼠模型急性下肢缺血的血流变化

    作者:赵玉明;宋可新;晏晓青;由磊;徐军

    目的 研究建立糖尿病足下肢急性缺血模型的方法.方法 30只雄性Wistar鼠腹腔注射STZ(50 mg/kg)诱发糖尿病模型,血糖达16.8 mmol/L后,再手术结扎股动、静脉及周围血管,造成左下肢急性缺血模型,用激光多普勒(LDPI)测定下肢血流.结果 81.5%大鼠(22只)空腹血糖水平达16.8 mmol/L,结扎后1-14 d下肢显著性缺血(P

  • 下肢缺血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的护理

    作者:常青;贾珊

    目的 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严重缺血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 16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常规护理,包括术前新知识的培训,自体骨髓干细胞的分离,术前常规准备;术中患肢的观察;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心理护理和出院指导.结果 16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严重缺血患者损伤小,恢复快,通过围手术期护理可缩短住院时间,此方法逐渐成为治疗下肢缺血患者的主要手段.

  • 急性下肢缺血介入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张娣;顾建平;楼文胜;何旭;陈亮;陈国平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下肢缺血(ALI)介入治疗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95例ALI患者资料,对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为84.21%(80/95).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硬化性疾病、病变部位为多部位病变、Rutherford分级高、溶栓时间长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差.结论 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外周动脉硬化性疾病及病变部位、Rutherford分级及溶栓时间可影响介入治疗ALI的疗效.对于ALI患者应该尽早诊断及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 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温志国;赵晓旭;李彦州;胡灵;杜丽苹

    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临床上分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ASO)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作为全身性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已成为一种常见病.文献报道6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约为15%~20%[1].这类疾病的共同原因是外周动脉慢性闭塞导致下肢缺血,临床上ASO分级Ⅱa (Fontaine分级)以上和TAO分级一期[2]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肢体冷感、麻木、感觉异常和间歇跛行,这类患者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采用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注射液(神经妥乐平)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30例,并与丹参注射液治疗的30例和两药联合治疗的30例进行比较及数据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 介入治疗糖尿病性下肢缺血53例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

    作者:高洁

    目的 探讨分析介入治疗糖尿病性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需求和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性下肢缺血患者10例,10例患者均使用介入疗法,临床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并对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记录,对患者的饮食、血糖、并发症进行护理.结果 介入治疗后,10例糖尿病性下肢缺血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临床疗效明显.总有效率为100%,其中有2例患者痊愈,占比为20%,6例患者显效,占比为60%,2例患者有效,占比为20%.结论 使用血管介入疗法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采取有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观察护理,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异常情况,减小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

  •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并发小腿动脉病变?北

    作者:陈光利;梁熙虹;郁正亚;宋乐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并发小腿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糖尿病并发小腿动脉病变39例,其中男28例,女11例,共56条患肢.术前经影像学检查了解患肢病变血管情况,对胫前和胫后动脉的远端(或足背动脉和足底动脉)至少有一条开放者行PTA.术中选择与病变血管相同直径的长球囊导管(长80~120 mm)进行球囊腔内血管成形. 结果 对56条患肢中的38条行PTA,34条患肢完成治疗(34/38, 89.47%),其中4足(有溃疡)症状明显缓解,其余症状基本消失,患肢皮肤颜色、皮温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内,9条(9/34,26.47%)患肢再次出现缺血症状,其中5条患肢病变血管再狭窄,4条患肢病变血管闭塞(1条为急性闭塞),再次进行血管成形治疗,患肢缺血症状消失. 结论 PTA是治疗糖尿病并发小腿动脉狭窄或闭塞较为安全、可行的有效方法 .

  • 经皮腘下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初步经验分析

    作者:李天晓;谢敬霞

    目的 观察了解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在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腘下段病变中的可行性和短期效果.方法 选取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对其7支腘下动脉的15处病变进行PTA治疗,观察术中及术后患者的临床和血管造影表现,并对其中3例患者进行短期(<12个月)随访.结果 PTA技术成功率60%(9/15),PTA后放置支架6枚;术后1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而截肢;术后6个月的血管通畅率50%(3/6),血管病变复发率38.5%(5/13);1例于术后9个月余截除第一趾.结论 在明确病变远侧流出道情况下,经皮腘下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对于严重下肢缺血的患者具有肯定的近期疗效.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自体骨髓血管内皮祖细胞治疗下肢缺血的实验研究

    作者:曾庆娟;刘斌;丁承宗;杜玉清

    目的:利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165)基因转染体外诱导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并移植到下肢缺血的高脂血日本大耳兔体内,观测其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肢体缺血的效果.方法:①制作高脂血兔,梯度离心法分离兔骨髓单个核细胞(MNCs),用内皮细胞专业培养基(EGM-2)诱导培养EPCs,并用双荧光染色法及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鉴定.②脂质体介导携带EGFP标记的VEGF165质粒转染EPCs,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率.③制作兔单侧下肢缺血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A、B、C 3组,分别移植EPCs、VEGF165基因转染后的EPCs及EGM-2培养基,多种方法检测移植效果.结果:①诱导出的梭形细胞,经FITC-UEA-I和DiI-acLDL荧光双染证实为正在分化的EPCs,同时经免疫组化法证实其Flk-1和Ⅷ因子的表达.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见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证实VEGF165转染成功,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得到转染率约22.5%.③DSA及免疫组化检查显示VEGF165基因转染后的EPCs移植后改善肢体缺血的效果优于其他2组.结论:VEGF基因转染EPCs后能改进EPCs质量,移植后促血管新生能力增强,其效果优于未转染组.

  • 不同来源和移植途径的自体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缺血性下肢血管病变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陈明卫;李燕萍;唐益忠;熊壮;陈立建;邓大同;胡红琳;何勇;贾敬华;王佑民;章秋;王长江

    目的:比较不同来源和移植途径的自体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缺血性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76例糖尿病缺血性下肢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四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局部肌肉注射移植组(PBSC-MI组)、PBSC动脉腔内注射移植组(PBSC-AI组)、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局部肌肉注射移植组(BMSC-MI组)、BMSC动脉腔内注射移植组(BMSC-AI组),每组患者均为19例,基线资料匹配。评估移植后第2,4,12,24,48周临床症状主观指标和仪器检查客观指标数据变化。结果(1)与0周相比,四组患者中反映缺血状况的主观指标(疼痛评分、冷感评分、麻木评分)以及客观指标包括皮肤温度、踝肱指数(ABI)、经皮氧分压(TcPO2)、间歇性跛行距离、下肢动脉的CTA评分,分别在接受干细胞移植治疗4周和12周后开始显著改善,至24周佳(P<0.05)。(2)四组间分别在不同随访时间的疼痛评分、冷感评分、麻木评分、皮肤温度、ABI、TcPO2、间歇性跛行距离、下肢动脉的 CTA 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同来源和移植途径的自体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缺血性下肢血管病变疗效相当。

  • TASC(Ⅱ)-C、D型主髂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

    作者:赵克强;张小明;郭清旭;于建;王洪欣;杨立国;马闯;刘云龙

    主髂动脉闭塞是引起下肢缺血的常见病因之一,病变部位位于腹主动脉分叉及双髂动脉部位.急性闭塞的病因多见于主动脉骑跨栓或在原有病变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慢性闭塞的主要病因为动脉硬化.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65岁以上的男性人群中约有10%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而7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达20%[1].对于长段主髂动脉病变,传统治疗方法为外科旁路手术血管重建[2];随着介入技术及材料的不断改进,血管腔内治疗技术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的优势,在临床上已有超越传统手术的趋势[3].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们对18例TASC (Ⅱ)-C、D型主髂动脉闭塞患者,应用血管腔内成型技术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 再谈严格掌握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手术和血管腔内治疗的指征

    作者:吴庆华;杨培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eripheral anerial occlu-sive disease,PAOD)通常指周围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狭窄、闭塞引起的缺血性疾病,常见于下肢.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同时随着血管外科的兴起,治疗动脉硬化下肢缺血的下肢血管旁路转流术和扩张支架术在国内广泛开展,手术量增长迅猛.但在不断提高手术水平的同时,也应严格掌握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指征,临床医生尤其是血管外科专业人员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高危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作者:祝金晖;赵海波;豆艳明;孙亚娟;郭玉宏;刘洋;郭玉林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 aortic balloon pump, IABP)通过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脏后负荷,改善血流动力学,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辅助疗效确切[1-2],在高危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患者中使用率逐渐升高[3-6]。IABP是有创辅助治疗,应用或护理不当可发生IABP相关并发症,如下肢缺血等严重并发症可导致截肢。故对ICU的护理人员需要掌握IABP工作原理,积极配合医生提高IABP辅助效果,以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7]。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高危OPCAB患者应用IABP的临床资料,同期与未应用IABP的高危OPCAB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其辅助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 春季警惕糖尿病足

    作者:依貂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结果。糖尿病病人因糖尿病脚而造成截肢者,要比非糖尿病者高5至10倍,糖尿病脚是引起糖尿病病人肢体残废的主要原因。典型的糖尿病脚是指糖尿病病人因血管病变造成供血不足、因神经病变造成感觉缺失并伴有感染的脚。实际上类似的病理改变也可以发生在上肢、面部和躯干上,不过糖尿病脚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而已。糖尿病脚的主要症状是下肢疼痛及皮肤溃疡,从轻到重可表现为间歇跛行、下肢休息痛和足部坏疽。病变早期体检可发现下肢供血不足的表现,如抬高下肢时足部皮肤苍白,下肢下垂时又呈紫红色,足部发凉,足背动脉博动减弱以至消失。所谓间歇跛行就是患者有时走着走着路突然下肢疼痛难忍,以至不得不一瘸一拐地走路,或者干脆就不能行走,这是下肢缺血的早期表现。休息痛则是下肢血管病变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不只行走时下肢供血不足引起疼痛,而且休息时下肢也因缺血而疼痛,严重时可使患者彻夜难眠。病情再进一步发展,下肢特别是脚上可出现坏疽,创口久久不愈,甚至皮开肉裂,脚趾逐个脱落,让人惨不忍睹。按坏疽部位局部表现的不同,坏疽可分为湿性、干性和混合性三种。坏疽严重者不得不接受截肢而导致残废。

  • 低分子肝素联合安步乐克治疗重度下肢缺血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杨培;吴庆华;陈忠;张煜亚;周晗;寇镭;杨燎;翟梦瑶

    目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低分子肝素联合安步乐克治疗重度下肢缺血.方法:将83例重度下肢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给予低分子肝素、安步乐克、培达和胰激肽释放酶,并比较两组间的疗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显效率38.5% (30/78),有效率48.7% (38/78),无效率12.8% (10/78);对照组显效率10.1% (7/69),有效率14.5%(10/69),无效率为75.4% (52/69)(P<0.001);两组皆无出血病例.结论:低分子肝素与安步乐克联合应用,可以起到协同作用,不仅可以增加下肢缺血FontaineⅡ期患者的跛行距离,更能使下肢缺血FontaineⅢ及Ⅳ期患者的静息痛减轻或消失,促进侧枝动脉形成,同时也未增加出血风险,体现了两者联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作者:杜筠;孙立中;杨宝钟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1996年至2002年对49例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病人行动脉重建术,解剖性旁路术41例,解剖外旁路术8例.结果:术后大多数病人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肢体溃疡愈合或截肢平面降低,有效率87.8%.本组中有6例病人术后2~3个月行截肢术,其中5例伴有糖尿病.结论:应提高临床医师对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的认识,早期诊断,采用适当的手术方式,多数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227 条记录 1/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