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支架治疗

    作者:李霞;程美芸;李慎茂

    成年人群中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为150~200人/10万,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75%~85%,而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之一.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SP)等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为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笔者总结了12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治疗经过和临床取得的显著效果,旨在更好地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

  • 湿润烧伤膏联合莫匹罗星治疗糖尿病足23例效果研究

    作者:程秋霞;王梅;翟新梅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大面积的皮肤溃疡创面的存在,可影响机体代谢、营养和免疫功能,所以如何尽早封闭创面、促进创面愈合,就成了临床治疗的难题和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糖尿病足的治疗方法分为药物保守治疗、保肢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和截肢治疗。我院自2006年以来在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 T A )治疗糖尿病合并远端足趾溃疡及坏疽的基础上,于2008年开始用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病下肢溃疡的换药方法。通过对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23例糖尿病足对比,密切观察湿润烧伤膏结合 PTA治疗糖尿病足合并远端足趾溃疡效果和优点,同时实施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瑞鹏;戴维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ASO患者9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单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观察组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ABI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BI略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ASO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动脉搏动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与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闭塞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晓君;王忠

    目的:对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的患者实施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与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4例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与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症状积分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症状积分也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患者,给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与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较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对其身体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 肢体动脉腔内治疗再狭窄的预防与治疗

    作者:张福先;张明逸

    目前,血管腔内成形术是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主流治疗方式,但是术后再狭窄是制约其疗效的瓶颈。在临床上有时经过几小时努力,花费了很多精力和耗材,开通的下肢动脉维持不到半年就出现了再狭窄或者闭塞;而有些看似病变很重的肢体动脉,没有进行腔内处理,仅凭药物治疗,可以维持日常生活。来自国外的文献报道提示,股腘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graphy,PTA)术后1年再狭窄率为40%~60%,膝下长段病变(长度>10 cm)PTA术后1年再狭窄率高达70%,另一组文献报道在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率为25%,股腘动脉PTA术后6个月内再狭窄发生率达40%[1-2]。但是很少有来自国内关于再狭窄的临床报告。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治疗进展

    作者:高翀;沈超;周云;吴昊;韩道正;周巧玲;王燕;孙蓬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内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腔内减容术.目前腔内技术中,传统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侧重于球囊涂层和支架材料的更新,而腔内减容术则是近年来血管腔内治疗发展的热点.掌握各种腔内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和优缺点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前提条件.

  • 血管内支架联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在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中的应用

    作者:鲍路明;额都;青巴图;百龙

    目的:在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中血管内支架联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6)和对照组(n=36)。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保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血管内支架联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方案进行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治疗前后跛行距离、踝肱指数情况和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跛行距离和踝肱指数比治疗前明显增加,并且改善水平比对照组更优,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比对照组患者更少(P<0.05)。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联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治疗效果较佳,可以改善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的跛行距离和踝肱指数,并且支架的通畅率良好。

  •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

    作者:徐秀良;黄建平

    目的 探究分析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心内科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收纳治疗的PAD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2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PTA联合血管内支架进行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同时间段随访ABI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92.11%(35/38)高于对照组的68.42% (26/3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调查后发现,观察组的踝肱指数(ABI)总体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并发症发生率13.16% (5/38)低于对照组的42.11% (16/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PAD患者行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后成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ABI,提高治疗效率,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 糖尿病膝下血管病变伴重症肢体缺血的腔内治疗疗效分析

    作者:牛国浩

    目的:探讨糖尿病膝下血管病变伴重症肢体缺血的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从医院在2014年4月-2015年7月诊治的糖尿病膝下血管病变伴重症肢体缺血患者中抽取44例作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评估其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是93.18%,患者治疗后的跛行距离明显远于治疗前,而足趾温度高于治疗前(均P<0.05).结论:糖尿病膝下血管病变伴重症肢体缺血的腔内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且患者预后良好.

  • 益气养阴化瘀方对糖尿病犬下肢动脉介入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的影响

    作者:王意忠;丁明超;成雪;崔晓兰;王斌;王嘉;张丽艳;时翰;王立梅

    目的 观察益气养阴化瘀方对下肢动脉介入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的影响极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32只犬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中药大、中、小剂量组,每组8只.采用高脂饮食及链脲佐菌素结合球囊损伤建立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再狭窄模型.术前1周开始中药大、中、小剂量组分别给予益气养阴化瘀方每次51.4 g、25.7 g、12.85 g,每日2次灌胃,模型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均灌胃共8周.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天、1周、4周、8周检测血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术后5、8周取血管标本进行病理血管形态学观察及增生程度定量分析.结果 术后1周开始,各中药组PDGF、ET水平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与本组术后3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药小、中、大剂量组术后1、4、8周PDGF、ET水平较同期模型组低(P<0.05).术后1周,各中药组NO水平较本组术后3天比较均显著降低,但模型组仍高于同期的中药小、中、大剂量组(P<0.05);中药小、中、大剂量组术后4、8周NO水平高于同期模型组(P<0.05).术后5、8周,中药小、中、大剂量组血管内膜增生面积及内膜中膜面积比值均显著低于同时间点模型组(P<0.05);并且各剂量组术后8周血管内膜增生面积及内膜中膜面积比值均显著低于本组术后5周(P<0.05). 结论 益气养阴化瘀方可能通过降低术后急性期血清高水平PDGF、ET及升高远期NO水平起到抑制血管内膜增生,从而防治糖尿病下肢动脉介入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

  • 膝以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

    作者:张宇;张志伟;吴继东;刘宏;赵京;李新宇

    目的:探讨膝以下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方法、难点、并发症处理以及预后。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介入方法治疗膝以下动脉硬化闭塞症72例(84条肢体)。采取股总动脉顺行或逆行穿刺,下肢动脉造影,以导丝配合导管通过动脉狭窄段,或开通动脉闭塞段;开通失败者,尝试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经导丝引入球囊进行扩张,扩张完毕后造影,如残余狭窄>30%,则再次扩张;出现动脉夹层者,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结果:84条肢体行介入治疗,82条肢体获得影像学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7.6%。术后16例间歇性跛行患者跛行距离平均增加500 m(50~2500 m),43例静息痛者疼痛均减轻或消失,8例足趾溃疡者经换药3个月内溃疡全部愈合,1例足趾溃疡患者因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而行股-腘动脉自体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3例足趾坏疽者行截趾术,术后3个月内创口愈合。1例前半足坏疽者行膝下截肢。术后6个月、1年肢体通畅率分别为96.3%和95.0%,术后1年肢体保全率为95.0%。结论:对于膝以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者行腔内治疗,成功率高、效果明显、并发症少、保肢率高、可重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超选择动脉溶栓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治疗脑梗死

    作者:陈军;陈覃;司宪平;施辉;王富元

    目的评价超选择动脉溶栓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经股动脉或颈动脉插管,用微导丝将微导管送至血管闭塞部位,注入尿激酶(UK)行溶栓治疗,对6例颅外段血管狭窄者,采用PTA消除,并注入罂粟碱扩张颅内血管.结果颈内动脉闭塞10例、大脑中动脉 16例、椎基动脉系统4例中,血管完全再通15例,部分再通12例,治疗3月后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分:100分2 0例,75~95分6例,占86.67%.结论:早期超选择动脉溶栓配合 PTA和罂粟碱可明显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的方法.

  • 顺行-逆行双向对吻技术在膝下动脉腔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庄晖;郭平凡;詹腾辉

    目的 探讨顺行-逆行双向对吻技术在膝下动脉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4例膝下动脉病变患者,对其进行顺行-逆行双向对吻腔内治疗.对所有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症状、体征及踝肱指数.结果 患者一期技术成功率100%,无逆行穿刺血管闭塞患者.患者术后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所有患者随访期间症状、体征及踝肱指数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顺行-逆行双向对吻技术可用于治疗膝下动脉分叉部病变,安全性高、疗效好.

  •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

    作者:何山;艾永珍;王宏宇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66例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均采用PTA和(或)支架植入术进行介入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踝/肱指数(ABI).结果 66例患者成功完成介入治疗,共植入支架73枚,其中髂动脉植入27枚,股浅动脉植入32枚,髂-股动脉植入14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患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ABI由术前0.39±0.12上升至0.72±0.15,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5个月),10例患者因复发而再次接受介入治疗.结论 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因其创伤小、可重复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已成为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手段.

  • 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作者:李大林;颜京强;陈允惠;张鲲

    目的 评价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92例(120条患肢)接受腔内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疗效.结果 116条患肢介入治疗获得技术成功,治疗后踝肱指数0.82±0.21,较术前(0.38±0.16)明显提高(P<0.05).术后3、6、12、24个月随访率分别为95.51%(85/89)、92.77%(77/83)、70.77%(46/65)、60.71%(17/28),相应动脉通畅率分别为90.99%(101/111)、86.00%(86/100)、77.97%(46/59)、65.22%(15/23).2例股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经置管溶栓术治愈;2例行膝下截肢术.结论 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 研究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疗效

    作者:王亚峰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选取9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老年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单纯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血管内支架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踝/肱指数.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42/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6%(34/45)(P<0.05);手术后,研究组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踝/肱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4%(2/45),与对照组的6.67%(3/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其动脉搏动,同时有利于改善其预后.

  •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观察

    作者:李伟杰

    目的: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方法:选择86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PTA治疗,观察组给予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跛行距离、日常生活能力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BI及跛行距离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8,P=0.000).结论: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优于单纯PTA治疗疗效.

  •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介入治疗

    作者:詹申;杨涛;张丽红;刘丽芳;王玉柱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疗效. 方法 20例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对比PTA术前和术后的临床表现、透析血流量及血管造影改变. 结果 所有病例经PTA治疗后,狭窄段明显扩张,透析血流量大于220ml/min,经造影证实狭窄小于30%.结论 PTA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有效方法,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近期效果明显.

  • 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介入治疗

    作者:吕佳璇;李月红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经皮介入治疗可用于静脉或动脉狭窄导致的通路功能不良或失功,具有创伤小、失血少、保留有限血管资源等优势.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是多数透析通路病变的初始标准治疗方法,经皮血管支架植入术在处理中心静脉狭窄上具有优势.及早干预对延长通路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并发小腿动脉病变?北

    作者:陈光利;梁熙虹;郁正亚;宋乐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并发小腿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糖尿病并发小腿动脉病变39例,其中男28例,女11例,共56条患肢.术前经影像学检查了解患肢病变血管情况,对胫前和胫后动脉的远端(或足背动脉和足底动脉)至少有一条开放者行PTA.术中选择与病变血管相同直径的长球囊导管(长80~120 mm)进行球囊腔内血管成形. 结果 对56条患肢中的38条行PTA,34条患肢完成治疗(34/38, 89.47%),其中4足(有溃疡)症状明显缓解,其余症状基本消失,患肢皮肤颜色、皮温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内,9条(9/34,26.47%)患肢再次出现缺血症状,其中5条患肢病变血管再狭窄,4条患肢病变血管闭塞(1条为急性闭塞),再次进行血管成形治疗,患肢缺血症状消失. 结论 PTA是治疗糖尿病并发小腿动脉狭窄或闭塞较为安全、可行的有效方法 .

155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