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水化治疗对于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腔内治疗术后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高江平;黄柳桓;王建利

    目的:探讨水化治疗对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腔内治疗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收治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老年患者130例,随机分为水化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肾功能指标.结果:水化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水化治疗可明显降低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腔内治疗术后造影剂肾病发生率.

  • 血管内支架联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在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中的应用

    作者:鲍路明;额都;青巴图;百龙

    目的:在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中血管内支架联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6)和对照组(n=36)。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保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血管内支架联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方案进行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治疗前后跛行距离、踝肱指数情况和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跛行距离和踝肱指数比治疗前明显增加,并且改善水平比对照组更优,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比对照组患者更少(P<0.05)。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联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治疗效果较佳,可以改善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的跛行距离和踝肱指数,并且支架的通畅率良好。

  • 日本人预防糖尿病有新招

    作者:郭强

    患上糖尿病以后,如不积极治疗,是十分危险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会日益加重,并引发全身各部位的病变,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性昏睡、脑梗塞、脑出血、面部神经麻痹、直立性低血压、肺炎、便秘、糖尿病性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浮肿、麻痹、皮肤感染、溃疡、心肌梗塞、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等数十种疾病.

  • 静滴脉络宁注射液致迟发性过敏反应6例

    作者:苏全胜;翟金盛;包知达

    脉络宁注射液是一种纯中药制剂,多年的临床应用证实它对多种疾病有确切的疗效.尤其是其具有扩血管、改善微循环、抗凝融栓、降低血黏度、增加血流量等药理作用,临床上对脑梗死、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随着临床的应用增多,脉络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也不断被发现.现就笔者临床所见脉络宁注射液所致迟发性过敏反应的6例患者报告如下.

  • 中医治疗糖尿病坏疽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元

    糖尿病即类似中医的三消症.脱疽即是中医病名,它应包括西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糖尿病坏疽".糖尿病性脉管炎主要指的是:下肢血管动脉硬化和微血管的改变.动脉壁中明显的改变是,内膜下组织中不规则的高出内皮表面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决,内膜中有过度的纤雏物沉着,导致内膜增厚和管腔狭窄,随着内膜的破坏,斑块的溃物坏死继发血栓形成,以及斑块的部分出血等都导致管腔闭塞而成肢端缺血出现麻木、发凉、间歇跛行、肢体坏疽等症状.临床中闭塞性动脉硬化的患者中20%有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比无糖尿病患者高11倍,糖尿病疽的血液粘度较脉管炎高,发病年龄早,坏疽多.糖尿病微血管病是,内皮增生肿胀,管腔显著狭窄,造成度肤肌肉缺血.在国外糖尿病住院的病人中,糖尿病足占47%,国内占8~12%,糖尿病足国内比国外发病率明显降低,其中主要的原因与中医中药在糖尿病·临床中普遍应用有关,与中医治未病,提早中医药预防有密切关系.因此,提倡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采用中医药辨证论治,可以避免糖尿病坏疽的截肢.

  • 解毒通脉汤在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中的应用

    作者:赵倍萱

    目的:研究探讨解毒通脉汤在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两年来收治的166例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将其分成常规组和解毒通脉组,每组83例,常规组给予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解毒通脉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解毒通脉汤进行治疗.观察记录各组患者体征指数及临床症状.结果: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解毒通脉组患者的体征指数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临床应用解毒通脉汤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卓有成效,患者的体征指数及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提高,并间接证实该病因邪致瘀的中医理论的指引意义.

  • 怎样辨证足浴下肢动脉硬化?

    作者:胡献国;黄成汉

    答: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ASO)是老年性动脉退行性非炎症性疾病.由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和血液流动产生的应力作用因素,使血管内皮损伤,形成血栓,易在周围大、中动脉分叉处发生粥样板块,逐渐产生管腔狭窄和闭塞,动脉供血肢体发生血液循环障碍,产生一系列缺血症候群,患肢出现发冷、麻木、疼痛、间歇跛行等缺血症状.

  • Silverhawk斑块旋切系统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作者:张艳;王晓白;李承志;张红;乔宏宇;洪晓涛

    目的 探讨Silverhawk斑块旋切系统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对术前超声及MRA检查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10例患者行Silverhawk斑块旋切治疗,术后行常规抗凝治疗,定期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随访.结果 10例患者下肢动脉均再通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缺血症状改善明显,术后平均踝肱指数为0.87±0.06,高于术前的0.26±0.06(P<0.0001).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1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患肢均保肢成功.结论 使用Silverhawk斑块旋切系统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及支架内再狭窄、闭塞病变创伤小,安全性高,近期疗效显著.

  • 逆行开通技术治疗TASCⅡ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

    作者:牛晓阳;王兵;王广华;孙利坤;许恒;王梦宇;卢维龙

    目的 探讨逆行开通技术治疗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接受逆行开通技术治疗的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6例.比较术前与术后踝肱指数(ABI)及间歇性跛行距离,分析术后血管通畅率及并发症.结果 36例均成功开通,术后7天及3、6、12个月间歇性跛行距离和ABI均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均<0.05).术后3、6及12个月患肢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7.22%、91.67%及72.22%.随访期间无死亡或截肢,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1.11%(4/36).结论 逆行开通技术可作为顺行开通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失败后的一种补救方法.

  • 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作者:李大林;颜京强;陈允惠;张鲲

    目的 评价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92例(120条患肢)接受腔内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疗效.结果 116条患肢介入治疗获得技术成功,治疗后踝肱指数0.82±0.21,较术前(0.38±0.16)明显提高(P<0.05).术后3、6、12、24个月随访率分别为95.51%(85/89)、92.77%(77/83)、70.77%(46/65)、60.71%(17/28),相应动脉通畅率分别为90.99%(101/111)、86.00%(86/100)、77.97%(46/59)、65.22%(15/23).2例股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经置管溶栓术治愈;2例行膝下截肢术.结论 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 药物涂层球囊在股腘动脉硬化性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陈旭姣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是治疗股腘动脉硬化性病变的首选方法,术后较高的再狭窄率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药物涂层球囊(DCB)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手段,可抑制血管内膜增生及炎症反应,在股腘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初次治疗及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方面可明显降低晚期管腔丢失及靶病变血运重建率.此外,DCB联合斑块切除术、DCB联合金属支架植入术可改善股腘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疗效.本文对近年来DCB在股腘动脉硬化性病变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下肢动脉疾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作者:门永忠

    近年来下肢动脉疾病特别是闭塞性动脉硬化性疾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诊断有其独到之处.我们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动脉疾病25例,报道如下.

  • 股深动脉优势供血治疗TASC D型动脉硬化下肢缺血的疗效分析

    作者:田轩;刘建龙;贾伟;蒋鹏;程志远;张蕴鑫;田晨阳

    目的:探讨髂动脉通畅的泛大西洋协作组织共识(TASC) D型动脉硬化下肢缺血的治疗方式,比较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与股深动脉成形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32例TASC D型下肢缺血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股浅动脉治疗组(行股浅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16例和股深动脉治疗组16例,并进行对照分析。通过对比手术前后踝肱指数(ABI)、手术后3年截肢率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ABI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股浅动脉治疗组术后ABI高于股深动脉治疗组(P<0.05)。两组3年后跛行距离<200米和行截肢手术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髂动脉通畅的TASC D型动脉硬化下肢缺血患者,无论腔内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还是股深动脉成形术均可改善患者症状,增加肢体血供;股浅动脉支架植入对患者近期远端肢体血供改善优于股深动脉成形术。

  • 覆膜支架联合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股浅动脉闭塞性病变24例

    作者:石波;庄百溪

    随着血管腔内治疗材料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血管外科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ASO)的腔内治疗也有了更新的认识和进展。内膜下血管成形(subintimal angioplasty,SA)术联合支架置入是治疗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但是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血管外科医师。金属裸支架多网眼的构造会导致内膜内向性增生,由此引发的12个月内的再狭窄率高达30%~40%[1]。覆膜支架结合了支架及人工血管优点,具有较好的柔顺性及径向支撑,尤其是在避免支架内再狭窄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ASO腔内治疗带来了一个新的治疗选择。本文回顾性地研究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管外科采用覆膜支架结合SA技术治疗的24例股浅动脉闭塞患者,现报道如下。

  • 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可行性和效果

    作者:张宏光;韩冰;周辰光;吉国辉;扬铮;张亮;赵磊;范忠臣;牛秀兰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内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保定市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32例(136条肢体)行腔内治疗的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技术成功率为98.5%(134/136),并发症发生率为5.30%(7/132),无围术期死亡。术后踝肱指数(ABI)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84±0.15vs 0.45±0.13,P<0.001)。术后6,12,24个月肢体1期通畅率分别为93.28%(125/134)、88.06%(118/134)和65.91%(87/132);术后12和24个月肢体累积2期通畅率分别为92.54%(124/134)和68.94%(91/132)。术后24个月肢体保全率为100.00%(132/132)。结论腔内治疗下肢ASO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 周围血管病的超声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作者:仲云霞

    引起外周动脉狭窄和闭塞的疾病很多,常见的有:多发性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等,闭塞性动脉硬化多数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好发部位是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端,特别是3cm以内,硬化斑块可造成动脉管壁局限性隆起或弥漫增厚,终形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大动脉炎引起的动脉狭窄和闭塞系慢性特异性炎症所致,造成管腔狭窄和继发性血栓形成。这些疾病虽然病因不同,但超声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都表现为动脉管腔的狭窄或血栓形成造成的管腔部分或完全闭塞,故多普勒超声表现归于一处总结。下面将周围血管病的超声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分析报告如下。

  • 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股腘动脉长段病变的短期疗效

    作者:邱涛;张欢;张福先

    目的 探究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下肢股腘动脉长段病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本中心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应用DCB治疗股腘动脉长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19例患者的术前、术中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2例下肢股腘动脉长段病变患者经术前评估计划行紫杉醇DCB治疗,其中19例患者成功采用药物涂层球囊进行治疗,2例患者术中导丝经内膜下通过病变段,遂更改治疗方案行支架成形术,1例患者普通球囊扩张后出现明显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夹层,亦更改治疗方案为支架成形术.术后6个月通畅率为89.5%,6个月随访期间没有患者需要再次接受手术干预,患者术后ABI较术前明显升高,平均升高0.36±0.20(P<0.05).围术期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死亡、截肢等严重临床事件.结论 DCB治疗下肢股腘动脉长段病变可获得良好的早期疗效.

  • Viabahn腔内人工血管治疗股浅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

    作者:郝良玉;庄百溪;张童;马鲁波;于春利;杨淼;石波

    目的 总结分析股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闭塞病变置入Viabahn腔内人工血管的初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11月收治的因症状性股浅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而置入Viabahn腔内人工血管45例患者(54条肢体)临床资料,观察术后l、3、6个月的通畅率、临床分级改善程度、踝肱比变化、保肢率及生存率.结果 终完成43例患者(52条肢体)的随访数据收集,其中TASCⅡC型及D型病变32例(38条肢体).52条肢体治疗段长度为13.3~32.5cm,平均长度为(19±4) cm;血管超声随访通畅率:术后1、3、6个月分别为96.15%(50条肢体)、92.31%(48条肢体)和90.38%(47条肢体);踝肱比变化:术前平均0.32±0.20升至术后平均0.68 ±0.18(t =3.180,P <0.005);术后6个月保肢率为96.08%(49条肢体),生存率为97.67%(42例).结论 对于股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使用Viabahn腔内人工血管初期疗效确切,可作为安全的治疗方案选择.

  • 腘动脉的解剖学特点与腘动脉硬化闭塞的腔内治疗

    作者:蒋俊豪;陈斌;董智慧;石贇

    目的 明确腘动脉分区的解剖学意义,探讨腘动脉的解剖学特征对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择自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我院血管外科收治的部分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113例共118条肢体.在行腔内治疗时于病变开通前对腘动脉行屈膝位造影,观察腘动脉的弯曲形态,弯曲拐点的部位,分析其与腘动脉分区的关系;对行腘动脉支架治疗的病例于治疗后再行屈膝位造影观察弯曲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腘动脉存在多种弯曲形态,75.4%的弯曲拐点位于P2区,18.6%位于P1区,6.0%位于P3区.73例行腘动脉支架治疗的病例中,10例在治疗后发生腘动脉弯曲程度变化,6例发生远端血管扭曲.血管扭曲现象均出现于跨弯曲部支架治疗的病例中,其中5例在屈膝位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结论 通过屈膝位造影能够更好地理解腘动脉分区的解剖学意义并了解腘动脉的弯曲形态,有助于提高位于不同分区内的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的合理性.

  • 盐酸沙格雷脂在膝下动脉硬化闭塞腔内治疗术后下肢缺血中的作用

    作者:于春利;马鲁波;张童;杨淼;石波;庄百溪

    目的 观察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盐酸沙格雷酯对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腔内治疗术后后续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科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病变腔内治疗成功的105例患者(116条患肢),分为治疗组58例(64条患肢),对照组47例(52条患肢).腔内治疗术后,所有患者均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3个月,治疗组加用盐酸沙格雷酯(口服100 mg 3次/d).观察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截肢情况、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治疗血管通畅率,肝肾功能变化及有无出血事件等.结果 105例患者中,共有95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52例)患者经术后随访6个月,术后6个月治疗组及对照组间歇性跛行发生率分别为3.8%及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间歇性跛行发生率、术后l、3、6个月静息痛发生率及截肢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血管通畅率及治疗组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1.7%.结论 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盐酸沙格雷酯)对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腔内治疗术后间歇性跛行症状缓解存在一定作用,与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用的较安全.

89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