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术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作者:林淑梅;许惠;王秀英;王琇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系采用经皮穿刺动脉法将球囊导管逆行送入冠状动脉的病变部位,加压充盈球囊以扩张狭窄处,使血管内径增大从而改善心肌供血、缓解症状并减少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的一种内科介入治疗技术.支架术是指在PTCA基础上置入一种由医用高分子物质或医用金属材料制成的支架,以防止血管弹性回缩和有效地减少PTC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其治疗效果较药物治疗可靠且理想,又比心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术简便、痛苦小,是当今冠心病的一种新的治疗技术.由于此项技术在中、小城市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患者多疑虑,缺乏对PTCA及支架术的认识.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制定了完善的健康教育计划和内容,并采取不同形式组织实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做法介绍如下:

    关键词: 健康教育 PTCA 支架术
  • 应重视健康教育在围PTCA+支架术中的应用

    作者:白静;吕西艳;范小红;苏显明

    本文介绍了健康教育在围PTCA+支架术中的应用,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使病人接受治疗、护理的顺应性增加,减少并发症和医疗纠纷,缩短患者的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

  •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治疗中药物能否替代手术的探讨

    作者:刘长建;刘昭

    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已成为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脑中风是美国第4大死亡病因,2/3中风患者是缺血性中风,20%~30%中风患者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相关[1]。一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普通人群中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所占比例高达1%。近年来随着药物治疗的不断发展,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引起中风的发生率,原来是2%~4%,现在<1%[2]。然而,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是应采用药物治疗还是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者颈动脉成形支架术(CAS)以及手术干预的指征,仍然存在争议[3]。

  •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作者:周敬群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PTCA)及放置冠脉内支架是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主要内容.尽管其成功率已高达90%以上,但由于该项技术是直接对心脏血管的创伤性手术,其并发症必然会影响患者的生存.了解其发生规律进行合理处理意义重大.

  • 支架置入术治疗肾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

    作者:唐昱;葛郁芝;盛国太;罗骏;余茂生;吴志勇

    目的 分析和观察肾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肾动脉狭窄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3年1月至2012年6月,江西省人民医院50例单侧或双侧肾动脉狭窄≥70%的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21~78岁,(51.2±12.3)岁,均经股动脉或桡动脉途径行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并定期随访6个月,观察血压、降压药物和肾功能的动态变化.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肾动脉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50例患者中高血压治愈16例(32%)、改善30例(60%)、无效4例(8%).与术前相比较,6月术后患者血压明显下降[收缩压(145.7 ±11.3) mmHg vs.(179.1±22.3)mmHg(1mmHg =0.133 kPa),舒张压[(75.1±9.2) mmHg vs.(112.5±19.2) mmHg],降压药物种类减少,血肌酐(sCr)下降[(138.2±20.3) μmol/L vs.(191.1±36.5) 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围手术期和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发生.结论 肾动脉支架置入术临床疗效肯定,手术成功率高,并具有一定的肾功能保护作用.

  • 双药物涂层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作者:计光;黄伟剑;林捷;李晟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介入治疗的难点,普通球囊单纯扩张和斑块消蚀术及支架术,存在着即刻效果差、成功率低、并发症多及再狭窄率高等缺点.本院从2003年10月起应用药物涂层支架,采用Culotte或Crush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18例,现将治疗效果及近、中期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超声表现1例

    作者:赵晓敏

    患者男,70岁.3个月前行冠脉造影术加支架术,出院后不久发现右腹股沟处有一核桃大小的包块,随行冷敷,未见肿块有明显变化.因无明显不适,故未再做治疗及检查.现肿块逐渐增大,为明确诊断,来我科检查.

  • 简单支架术与复杂支架术对左主干分叉病变疗效比较

    作者:李珊;盖鲁粤;杨庭树;王禹;刘宏斌;陈练

    目的 评价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不同支架治疗策略的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分析27例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接受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结局,其中采用简单支架技术横跨技术(crossover)14例,复杂支架技术包括挤压技术(crush)、T支架术(T-stenting)、V支架术(V-stenting)等13例.结果 共植入40枚支架,操作成功率100%,住院期间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真性分叉病变复杂支架术组较简单支架术组多(84.6% vs 14.3%,P=0.0004),复杂支架术组合并更多多支病变(100% vs 57.1%,P=0.0074).支架植入术后即刻前降支开口残余狭窄复杂支架术组(10.85±5.51)%较简单支架术组(4.29±4.25)%明显增高(P=0.002),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artery,LCX)开口残余狭窄复杂支架术组(4.61±3.01)%较简单支架术组(13.63±11.21)%明显减轻(P=0.009).出院随访2~53个月,心绞痛复发3例(11.1%),靶病变血运重建(TLR)2例(7.41%),MACE 2例(7.41%).二组心绞痛复发率(7.1% vs 15.4%,P=0.59)和TLR发病率(0% vs 15.4%,P=0.13)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各种支架植入技术均能取得较好的近远期疗效.

  • 急性心肌梗死后直接或择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对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

    作者:袁正强;李芝峰;曾力群;刘霞洪;徐敏;李杰;张文辉;刘丹;聂鹏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直接或择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对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108例初次AMI患者分为直接PTCA组(n=65例)和择期PTCA组(n=43例).直接PTCA组于发病后6±4.23h对梗死相关动脉行PTCA及支架术,择期PTCA组于发病后10±3.41天行PTCA及支架术.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主要终点为死亡和再梗死,次要终点为临床心功能分级、心绞痛分级、生活自理能力和精神状态.结果:失随访5例(直接PTCA组和择期PTCA组分别为3例和2例),随访率为95.4%.直接PTCA组与择期PTCA组随访6个月内死亡、再梗死、介入治疗及精神状态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心功能分级、心绞痛分级和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直接PTCA及支架术治疗AMI较择期PTCA及支架术能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心绞痛发作和提高患者自理生活能力.

  • 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术期的康复护理

    作者:孙惠萍;张素巧;赵志红;王树松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加支架术已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具有创伤小、无疼痛、疗效确切等优点.然而为避免穿刺部位出血,传统护理要求术后拔出动脉鞘管后应用砂袋压迫6h,术侧肢体伸直24 h[1],卧床48-72 h[2].卧床期间术侧肢体保持伸直位,患者常因此而产生恐惧心理,担心不能忍受术后肢体制动带来的痛苦,甚至有些患者为此而放弃这项治疗,以至于影响介入工作的开展.分析原因主要为术后严格平卧和术侧肢体长时间处于强迫伸直位,以及紧张、焦虑情绪所致.为此,我们有计划地指导患者进行早期活动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再谈严格掌握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手术和血管腔内治疗的指征

    作者:吴庆华;杨培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eripheral anerial occlu-sive disease,PAOD)通常指周围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狭窄、闭塞引起的缺血性疾病,常见于下肢.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同时随着血管外科的兴起,治疗动脉硬化下肢缺血的下肢血管旁路转流术和扩张支架术在国内广泛开展,手术量增长迅猛.但在不断提高手术水平的同时,也应严格掌握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指征,临床医生尤其是血管外科专业人员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支架术后强化降脂或常规降脂治疗对肾功能的影响: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彭猛;蒋雄京;董徽;车武强;李彬;邹玉宝;钱海燕;宋雷;张慧敏;吴海英

    目的 比较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支架术后强化降脂与常规降脂治疗对肾功能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入选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成功行肾动脉支架术的15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住院患者,1∶1随机分配到强化降脂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目标值<1.8 mmol/L]和常规降脂组(LDL-C目标值1.8~<3.3 mmol/L),两组均服用瑞舒伐他汀,在2个月内调整LDL-C至各自的目标值并维持,其他治疗方案两组间一致.研究主要终点为术后6个月的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次要终点为术后6个月的降压药物种数、诊室血压、支架再狭窄率和心血管临床事件.结果 两组的临床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时,强化降脂组LDL-C低于常规降脂组[(1.51±0.32)比(2.32±0.47) mmol/L,P<0.01];eGFR高于常规降脂组[(92.0±29.3)比(79.5±19.4)mL/(min·1.73m2),P<0.01],eGFR较基线升高值也高于常规降脂组[16.7(3.6~24.6)比1.5(-9.5~8.7)mL/(min·1.73 m2),P<0.01];尿微量白蛋白/肌酐低于常规降脂组[45.3(19.8~64.0)比55.4(26.0~121.8)mg/g,P=0.037],尿微量白蛋白/肌酐较基线下降值高于常规降脂组[31.7(2.3~54.4)比-6.6(-17.6~31.1)mg/g,P<0.01].次要终点方面,术后随访中两组的降压药物种数和诊室血压较基线水平均有显著下降,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支架再狭窄率及主要临床事件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在肾动脉支架术后强化降脂较常规降脂可带来更多肾功能保护作用.

  • 肾血管病的治疗:问题与争鸣

    作者:蒋雄京

    目前肾血管病(RVD)的治疗包括药物保守治疗和肾动脉血运重建两大类,其中肾动脉血运重建包括经皮介入治疗-经皮肾动脉球囊成形术(PTRA)或加支架术(PTRAS)和外科重建肾动脉两类方法.尽管治疗RVD的实践在不断扩展深化,但目前的临床研究尚不能肯定回答这些治疗方法谁优谁劣[1],问题尖锐,争鸣激烈,下面就这些问题加以阐述.

  • 替格瑞洛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短期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作者:马颖艳;王艳霞;徐白鸽;李娜;黄光华;王彩莲;方毅;韩雅玲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50例冠心病PCI术后应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因血小板聚集率不达标且CYP2C19基因异常而改用替格瑞洛的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应用阿司匹林首次负荷剂量300 mg,维持剂量100 mg,每日一次;替格瑞洛维持剂量90 mg,每日二次,持续1年。研究主要终点为随访1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内再狭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和脑卒中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一般不良事件(包括轻微出血、过敏、呼吸困难)的发生率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应用替格瑞洛后随访1个月未出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脑卒中;一般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低,2例(4%)出现呼吸困难,2例(4%)发生轻微出血,其中1例鼻出血,1例皮下淤血。应用替格瑞洛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血小板计数未明显下降。结论替格瑞洛用于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PC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短期内安全有效。

  • 原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造影特点及介入治疗

    作者:熊尚全;洪涛;杨俊娟;耿战江;高炜;霍勇

    目的了解原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的发生情况及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分析2?216例冠状动脉造影以发现SCAD;对适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SCAD患者行支架置入术,手术前后及手术中按要求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等药.结果发现SCAD共26例,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龄(60.9±11.6)岁(34~75岁),检出率为1.17%.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1例.26例患者共28支血管发生SCAD.其中冠状动脉左主干1例,左前降支9例,回旋支4例,右冠状动脉14例.对适合PCI术的18例患者19支血管撕裂处行支架置入术.其中14例15处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术,4例行直接支架置入术.撕裂处共置入支架23枚.支架置入术后,1例冠状动脉原发性撕裂处残余狭窄小于30%,另1例残余狭窄小于10%,其余16例均无残余狭窄.经介入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结论 SCAD并非罕见,存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者是SCAD相对高发的人群.支架置入术是治疗SCAD较为理想的方法.

  •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牛杰;郭静萱;毛节明;李伟联;郭丽君;李海燕;张福春;张永珍;陈明哲

    目的探讨可能引起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及支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随访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较全的137例支架术后患者.依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支架内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然后对可能引起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和支架相关因素在两组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年龄、吸烟、饮酒等情况相似,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再狭窄组术前靶血管狭窄程度较非再狭窄组重,分别为91%±7%和88%±14%(P=0.033).再狭窄组所选支架的平均直径较非再狭窄组的小,分别为(3.19±3.90)mm和(3.63±0.30)mim(P=0.005);支架长度却较非再狭窄组的长,分别为(21.91±8.98)mm和(18.20±6.07)mm(P=0.011).再狭窄组的支架扩张总时间明显短于非再狭窄组,分别为(22.74±19.56)s和(29.12±25.72)s(P=0.026).两组的支架扩张次数和扩张压力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本文资料提示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糖尿病、支架扩张次数及压力的大小等因素对支架内再狭窄无明显影响,但术前靶血管狭窄程度和支架长度与支架内再狭窄呈正相关,而支架直径和支架扩张总时间则呈负相关.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初期支架植入和rt-PA静脉溶栓加补救支架植入对比研究

    作者:张大东;蔡煦;张瑞岩;张建盛;沈卫峰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内初期支架植入和静脉rt-PA溶栓加补救支架植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98例首次AMI患者随机给以冠状动脉内初期支架植入(初期支架组:48例)和静脉rt-PA溶栓加补救支架植入(溶栓加支架组:50例).所有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以TIMI血流分级法判断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开通情况.记录住院期心脏事件;出院前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两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量并推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支架组47例(97.91%)溶栓加支架组50例(100%)IRA血流TIMI 2-3级,但前者IRA前向血流TIMI 3级者明显增多(分别为93.8%和60.0%,P=0.0001).两组患者住院期死亡率和心脏事件相似,但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显示支架组LVEF(62.01%±14.03%)高于溶栓加支架组(50.01%±132%),P=0.0001.结论与静脉rt-PA溶栓加补支架治疗相比,AMI初期支架植入可更好改善急性期心肌再灌注,并减少患者住院期心功能减退.

  •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导致冠状动脉栓塞一例

    作者:李雪;贾国良;李伟杰;李成祥;吕安林

    患者男,30岁,以心前区疼痛3 h急诊入院.3 h前,患者突然出现剧烈的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伴有大汗、恶心、呕吐.查体:脉搏细弱143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70/40 mm Hg,烦躁不安,全身皮肤湿冷,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音.心界不大,心率143次/min,律齐,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急性前壁、侧壁心肌梗死.入院诊断,风心病;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三尖瓣成形术后3年;急性冠状动脉栓塞;心原性休克.入院后患者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经抢救,呼吸心跳恢复,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PTCA和支架术.

  • 支架术综合治疗冠状动脉并双肾动脉狭窄一例

    作者:郑宏;刘加立;王海霞;冯骏;T.Corcos P.de cussin

    患者男,74岁,心绞痛发作收治入院。该患者患劳力性心绞痛病史3年,高血压病史1年,血压为160~180/95~110 mm?Hg(1 mm?Hg=0.133 kPa),此次发病时血压为170/110 mm?Hg,血清肌酐为1.4 mg/dl。冠状动脉及肾动脉造影示冠脉双支病变,前降支近中段偏心狭窄约90%, 左回旋支中远段弥漫狭窄约75%,右冠脉正常。左室射血分数为70%,左右肾动脉开口处限局性狭窄分别为80%及60%(图1A,B)。先行左前降支支架术(NIR 16 mm)及回旋支PTCA成功,术后四周行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再狭窄,逐行肾动脉介入治疗,测左右肾动脉垮病灶压差分别为56及39 mm?Hg,先行左肾动脉球囊扩张术(PTRA),残余狭窄约50%,跨病灶压差为31 mm?Hg,故置入一只长15 mm Palmaz支架,用直径6 mm球囊扩张两次,压力分别为12和14个大气压,扩张后狭窄及压差消失,然后行右肾动脉PTRA,出现夹层(图2A),遂另置入一15 mm Palmaz支架,用5 mm直径球囊扩张3次,压力为8、12、16大气压,扩后无跨病灶压差,造影示右肾动脉残余狭窄<;法国Parly 2心脏病介入中心(T.Corcos,P.de cussin)10%(图2B)。术后患者血压降至160/90 mm?Hg。随访8个月,无心绞痛复发,血压150/90 mm?Hg,血清肌酐1.3 mg/dl。

  •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血栓负荷病变的处理策略——延期支架置入

    作者:李永健

    一、概述当前各国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指南均将急诊支架置入术作为Ⅰ类证据、A类推荐[1-2].然而,当我们回顾STEMI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发展历程时会发现,在急诊PCI时代的早期,单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是急诊PCI的优选方案.随着噻吩并吡啶类药物在临床的广泛使用,使急性支架血栓形成大幅减少,支架术才成为急诊PCI的首选[3].

293 条记录 1/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