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患者的护理

    作者:张敬香;曹丽霞;刘红光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下称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冠脉急性闭塞和减少PTCA后再狭窄的有效方法.由于该检查与治疗属于创伤性检查方法,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因此加强护理工作对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我院自2000年6月开展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现将围手术期护理的有关工作程序、方法及注意事项的体会总结如下.

  •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作者:董会肖

    随着介入器材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很多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其中支架术已成为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和减少PTCA后再狭窄的有效方法.但由于该技术需行动脉穿刺,术中使用大量的肝素、造影剂及导管对冠状动脉的刺激加之病人术前、中、后的生理心理变化,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如处理不当可引起严重后果 ,甚至导致死亡.因此 ,护士应提高对可能产生的术后并发症的认知、预防和处理能力.现将常见并发症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患者对相关知识的需求

    作者:陈玮;赵伟

    目的调查PTCA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心理危机产生.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心内科102例实施PTCA的患者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找出了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结论根据患者的需求,采用正确的护理干预手段,通过不同时期的健康教育,制定出各种疾病的适合个体化的健康教育计划,提供不同层次患者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护理

    作者:潘淑红

    目的 探究和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护理方法 和效果.方法从2014年8月—2015年12月期间在该院行PTCA的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该次的研究观察对象,将这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分别给予综合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比手术效果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效果为95.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5.0%(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5%(P<0.05).结论 对行PTCA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在围手术期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手术效果,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观察

    作者:江红;吴永健

    目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安全性及近中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PTCA术后患者随机入选10 mg组40 mg组,分别于服药后6周、3个月、6个月时复查血脂,并对临床事件做随访登记,同时观察安全性.结果:阿托伐他汀10 mg与40 mg剂量均能安全有效降低PTCA术后患者TC、LDL-C水平.结论:阿托伐他汀40mg组疗效及达标率明显优于10mg组;40mg组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

  •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作者:周敬群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PTCA)及放置冠脉内支架是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主要内容.尽管其成功率已高达90%以上,但由于该项技术是直接对心脏血管的创伤性手术,其并发症必然会影响患者的生存.了解其发生规律进行合理处理意义重大.

  • 冠状动脉介入术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协方差分析

    作者:陆益花;严建华;孙瓅贤;李全;王燕杰;庄勋;张泽峰;范中杰

    目的 联合使用两种生活质量问卷SF-36和QOL-35,评价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后3个月生活质量变化,探讨PCI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连续观察2008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61例,按照是否行PCI将患者分为两组.使用SF-36和QOL-35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3个月后随访患者并再次评测生活质量,采用多元协方差分析评估PCI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24例非PCI组患者和37例PCI组患者性别(P=0.005)、心绞痛发作史(P=0.015)、吸烟史(P=0.037)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Judkins分级(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临床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多元协方差分析控制基础水平的差异后,比较PCI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PCI对两组SF-36总分(P=0.044)、精神健康领域得分(P=0.003)、QOL-35总分(P=0.039)、社会功能领域得分(P=0.007)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CI能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 中医药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作者:王承龙;刘彤;林钟香;杨积武

    1977年,Gruentzing等[1]学者进行了世界上第1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纪元.在此后的20多年中,以PTCA为基础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迅速发展,其成功率高(>90%)、并发症发生率低(<5%),成为冠心病血管重建治疗的重要手段.

  • 中药防治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概况

    作者:王华亭;蔡生业;姚成芳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已逐渐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该法自1997年开始应用于临床,极大地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冠心病治疗的重大突破.但术后6个月内再狭窄发生率高达30%~50%[1],已成为困扰其临床应用的主要问题.

  • 从补虚扶正角度防治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思路探微

    作者:顾宁

    1977年,Gruentzing等人运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 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首次获得成功,此后随着器械的不断更新与改进,这一技术发展很快,其适应症也不断扩大,现已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 98例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作者:杨仲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在我国近10余年来发病率迅速增长,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冠心病所致死亡人数占心血管疾病所致死亡人数的50%左右[1],是目前人类导致死亡的常见疾病之一[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心肌血流重建微创治疗技术,具有创伤小、患者痛苦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3],临床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和支架植入术(intracoronary stenting,IS),其原来是将特制的导管材料或球囊装置,经皮肤穿刺周围动脉送至冠状动脉狭窄节段,扩张狭窄节段管腔,以维持血流通畅.

  • 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作者:王磊;张敏州

    1977年9月Gruentzig进行了世界上第1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纪元[1].此后,以PTCA术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为基础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迅速发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不断拓宽,复杂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率不断提高,目前PCI已成为冠心病血运重建治疗的重要手段[2].据估计,2001年全世界各种PCI治疗约260万例,仅在美国即有89万例.我国于1984年开展PTCA,1999年完成PCI术8 000例,2 000年完成1.2万例,2001年1.6万例,2005年完成9万例,且每年以30%~40%的速度增长,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2].尤其是药物涂层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的出现,使得再狭窄事件发生显著降低,将PCI术推向新的高潮,介入心脏病学已经成为心脏病界发展快的学科.

  • 血清肌钙蛋白Ⅰ检测在急性心肌梗塞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继才;俞虹;唐启坤;刘秉强;李昭;王喜卓;马淑娜;姜斌;石奇松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及时诊治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应用冠状动脉造影术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目前预防和诊治AMI的重要进展之一.自从1987年英国Cummins等首先报告用检测血清肌钙蛋白浓度来诊断AMI以来,心肌肌钙蛋白I(TnI)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重视.初步研究表明:肌钙蛋白I作为心肌细胞内特有的结构蛋白成分释放入血循环是心肌细胞损伤的高度敏感和特异的标志[1,2].本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测定AMI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及PTCA术后的血清TnI,并与同步测定的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相对比,观察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利用TnI检测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心肌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

  • 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在晚期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作者:罗惠兰;周云飞;卢才义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使许多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和预后改善,但这些方法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PTCA术后仍有25%~40%的再狭窄率,CABG仍有5%的围手术期病死率,而且这些方法仅适用于直径>2mm的病变血管。对于冠状动脉病变弥散、多支病变、小血管病变、慢性完全堵塞而不能重复手术或扩张的晚期冠心病患者,则难以奏效[1,2]。 近年来,随着激光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已有数千例经药物治疗无效而又不适合行PTCA或CABG的晚期冠心患者接受了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TMR),即激光心肌打孔。利用激光进行心肌打孔的方法分为3类: 第一类是单纯的TMR。通过开胸直视或胸腔镜以CO2激光在心肌缺血区域制造许多贯穿心壁全层的孔道,使左室内的动脉血在收缩期流入缺血心肌内,并通过心肌大量的窦状隙-冠状动脉交通网向该区域供氧,以此来治疗冠心病[3,4]。TMR术虽能缓解心绞痛症状,增加心肌血液灌注[5],但其创伤性较大。对左前降支供应区缺血部位可以施行,而对左室后壁和下壁不甚方便。且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多,围手术期病死率可达9%~12%,心脏病事件发生率达47.l%,非心脏病事件发生率达35.3%,一年病死率达23%,三年病死率达30%[6~13]。 第二类是CABG+TMR。完成CABG后,对供血仍不满意或未能搭桥的左室部位补充TMR。对不停跳行CABG者,同时作TMR。此时的TMR施术面积,依据CABG后仍然供血不足的区域估计;或选择有病变的冠状动脉末梢部位,行“预防性”TMR。每例患者打孔15~20个。此术即所谓“完全性心肌再血管化”。 第三类是经皮激光心肌打孔术(PMR)。PMR光导纤维经股动脉送入左心室,从心内膜向心外膜方向穿凿左室前、侧、后壁,但不能穿透,防止心包填塞。仅钬激光和准分子激光多次脉冲完成的打孔技术可以运用,激光探头为可控性多方向转动的光导纤维导管。通常以穿凿室壁2/3厚度为佳[14]。 1 历史性回顾 1933年,Wearns等[15]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心肌中存在海绵状窦状隙结构,相互联结成网络,其方式有:①动脉—窦状隙—心腔,②动脉—窦状隙—动脉,③动脉—窦状隙—静脉,④静脉—窦状隙—心腔,并认为这种结构对于维持爬行动物的心肌供血有重要意义。1935年, Beck[16]等应用大网膜、壁层心包和纵膈脂肪种植在心脏表面为心肌供血,效果不理想。1946年,Vineberg[17]移植内乳动脉于心肌,随访24年,结果满意,发现侧支循环形成需半年以上。1950年,Sen等[18]试图用针刺方法建立心肌内隧道,发现针刺孔道不久被纤维疤痕堵塞,失去供血作用。1957年,Massimo等[19]在心肌内植入“T”形管模拟窦状隙供血,也因机械刺激组织增生而使管道早期闭塞。60年代,由于CABG术的成功开展,有关恢复窦状隙供血的研究减少。1982年,Mirhoseini等[21]尝试采用CO2激光建立心肌心腔隧道。由于使用的激光能量较小、穿透力差,效果不理想。1988年,该技术作为CABG术的辅助方法用于临床。1991年Mirhoseini等[21]将CO2激光能量由80W增至800W,对跳动的心脏打孔,使心肌激光孔道的质量明显提高,但由于整套设备昂贵,仪器笨重,未能推广。同年,Crew等[22]设计并完成评价TMR效果的随机临床试验,肯定了该方法的疗效。1993年,Yano等[23]报道了运用波长2.1μm钬激光从内膜向心外膜的非贯穿性孔道仅需2W的能量,Jeevanon提出在光导纤维头端加装聚焦镜片,使输出能量集中从而产生光滑的孔道内壁,可大大减少激光热损伤和声学损伤。这些研究成果使TMR由PMR代替成为可能。1997年,Knoph等在阿根廷成功地为3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40%、经常规治疗无效的冠心患者进行了PMR。随后美国和欧洲开始进行PMR随机临床试验,以评价该方法的安全性和疗效[24~26]。截止1999年3月为止,全球接受PMR治疗的病例总数已近500例。

  • 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防止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作者:曾勇;朱文玲

    再狭窄已经成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广泛应用的大障碍,约40%~60%的患者在成功的完成PTCA术之后数月内发生再狭窄[1]。再狭窄的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多认为包括以下几方面:术后血管弹性回缩;血管的重塑、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细胞外基质形成新生内膜;局部血栓的形成与机化;许多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分泌参与再狭窄的过程[2,3]。针对再狭窄的发生机制,许多研究试图通过各种药物进行预防,包括肝素和血小板GPIIb-IIIa受体拮抗剂在内的所有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并未明显降低再狭窄率。支架置入术能够减少因血管回缩和血管重塑而发生的再狭窄率,但并不能影响内膜增殖所造成的血管狭窄,甚至支架本身会加剧血管成形术后靶血管内膜的过度增殖[4]。因此人们需要更有效的方法治疗再狭窄。 尽管药物治疗并没有获得理想的试验结果,人们借鉴射线能够有效治疗一些增殖性病变如瘢痕组织以及一些良性肿瘤的经验,推测放射治疗能够有效抑制由于细胞过度增殖和负性重塑过程所造成的再狭窄。目前动物和临床试验均证实无论β射线还是γ射线血管内照射治疗能有效的抑制损伤后内膜增殖反应降低再狭窄率。本文即对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做回顾综述。 1 有关放射源的问题1.1 β射线和γ射线 现今用于临床的放射源包括β和γ射线,目前实验证实两者均能有效抑制细胞分裂,减少新生内膜的形成和降低再狭窄率[5]。γ射线起源于原子核的中央,能量在20 keV和2 MeV之间,对组织的穿透力强,吸收剂量受支架的影响较小,适合于线性源治疗大血管以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但对于病人和工作人员的防护则不利,同时γ射线照射时间长,医护人员需离开,使病人单独留在房间,因此不易为临床医生接受。目前以导管为基础的后装治疗系统能够准确定位,并且照射剂量能够人为控制,大大减少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相比之下β射线穿透力低,防护也较容易。由于其穿透性在几个毫米之内,支架同时会影响其吸收剂量。因此应用线性源对于大血管(直径大于4mm)的治疗往往不够,并需要居中装置。目前尚无可靠证据说明β和γ射线哪一种是治疗好的放射源。1.2 放射性球囊和放射性导丝 血管内放射治疗γ射线常常采用线性源,因其有很好的组织穿透性,可以克服血管形态差异的影响。对于组织穿透性较差的β射线则需要居中装置以使得血管在各个方向获得均一的照射剂量。一些系统用来帮助完成血管内放射治疗,包括放射性导丝、放射性球囊和支架。这些装置只有节段性球囊和螺旋状球囊有居中的作用[6]。另外与放射性导丝相比,放射性液体充盈球囊本身可获得理想居中效果,即使在血管弯曲情况下球囊充盈也可获得均一的放射治疗。并且对血管壁放射治疗的剂量均一,并能根据放射性液体的体积较准确估计吸收剂量。球囊技术的不足在于球囊充盈时会影响血流,患者的耐受不好,但可以依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反复的放射治疗。放射性液体充盈球囊大的危险在于球囊可能破裂造成病人的污染,但这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小于0.1%。用于放射性球囊的放射源多为高能量的β射线,如32P、186Re和188Re等。然而亲骨和骨髓的核素如90Y则不适合,因为一旦发生球囊破裂会造成高放射吸收剂量。此外还可用133氙充盈球囊,同样面临球囊破裂造成污染的可能。1.3 放射性支架 放射性支架或支架包裹一层放射性核素,利用支架本身对血管壁的支撑作用,同时通过支架核素衰变释放射线,使增殖期平滑肌细胞接受持续的射线照射,以期更有效的抑制平滑肌的增殖和新生内膜的形成。放射性支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照射时间过长、照射范围和剂量受支架长度、支架膨胀对称性以及粥样斑块形态的影响,损伤长度超过支架范围可能引起支架两端发生再狭窄等。这些问题均影响放射性支架的应用,目前临床试验尚未证实放射性支架能降低再狭窄率。

  • 一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并发消化道大出血的护理

    作者:赵莺柳;陈影霞

    1 临床资料患者,女, 67岁,因反复心前区闷痛1月,加重2天,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经扩张冠脉、营养心肌、止痛等治疗.于3日后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术程顺利,术后 4小时拔出血管鞘,压迫止血后加压包扎.术后第2天出现穿刺口血肿,血压80/44mmHg,红细胞2.41×1012/L、血红蛋白61g/L ,予输血、补液治疗 ,穿刺口血肿无增大,血压105/65 mmHg.术后第8天排黑便,大便潜血强阳性,予急行胃镜检查,结果十二指肠球部多发溃疡,予止血、保护胃粘膜、抗感染、纠正贫血等治疗,严密监护及护理,一周后无排黑便,生命体征稳定,贫血得以纠正,康复出院.

  • 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护理

    作者:郝文女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介人治疗是恢复心肌血流灌注的主要方法.AMI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及支架置入术可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能够减少坏死心肌范围,降低死亡率.如何做好相关的护理,至关重要.

  •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冠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作者:闫明洲;王文志;魏大愚;张木兰;李占全

    目的分析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造影结果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的成功率及半年随访结果.方法符合WHO诊断标准的青年人(≤40岁)AMI患者33例,年龄25~40岁,其中12例术前曾接受早期(≤3h)静脉溶栓治疗,全部患者均在发病8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梗塞相关动脉(IRA),对TIMI(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0-1级(溶栓失败)或虽达到TIMI 2级但残余狭窄重、仍表现胸痛的23例患者,立即给予直接或补救性PTCA治疗.随访6个月中若有心绞痛复发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IRA有无再狭窄.结果 33例患者中IRA38支,单支病变26例(78.8%)、双支病变6例(21.2%),其中2例单支病变患者IRA基本正常.TIMI血流0~1级或2级但残余狭窄重、仍有胸痛者23例,IRA25支,急诊PTCA使24支获得完全再通,TIMI血流达3级,成功率96.0%,住院期间无死亡发生.22例成功的PTCA患者6个月随访中无心脏事件发生,2例发生再狭窄(9.1%),11例未接受或未成功的PTCA患者中3例再梗死(27.2%).结论青年人AMI单支病变多见,急诊PTCA治疗成功率高,再狭窄率低,近中期预后良好.

  • 6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电血压监护分析

    作者:叶月娥;朱玲玲;何灵亚;王丽竹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治疗主要取决于ST[1].对ST段抬高的患者尽早实施冠状动脉血流的再灌注,即溶栓疗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ST段不抬高的患者,应在住院观察和充分抗血栓、抗缺血治疗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危险分层[2].

  •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汤先萍;周莹;谭迎春;贾艳梅;高俊峰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再灌注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我院行急诊再灌注治疗(急诊PCI)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按设计好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再灌注治疗护理路径表进行治疗与护理,对照组采取传统急诊治疗及护理.结果 实验组急诊PCI的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成功率较对照组高,住院总费用、西药费、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健康教育有效性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为病人赢得宝贵治疗时机,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护理质量,符合我国目前卫生体制改革的需求,值得推广.

491 条记录 1/25 页 « 12345678...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