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管内放疗γ线与β线的比较及研究的前景

    作者:刘秀珍

    介绍γ线与β线,在用于血管内放疗的放射剂量、治疗时间、能量的比较及研究的前景.

    关键词: γ射线 β射线
  • β射线敷贴剂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汉银

    β射线在治疗皮肤血管瘤方面用途广泛,目前临床常用90Sr敷贴剂已不能满足治疗需要.我们根据患者病变具体情况设计制备不同型号的放射性32p敷贴剂,使血管瘤治疗更趋于合理,放射线分布更均匀,经观察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 简易碘--131废物储存罐的制作

    作者:周义林;徐慧勤;张军盛

    碘--131是核医学科使用较多、用量较大的一种放射性核素,主要用于甲亢和甲癌的治疗.对于使用后的废液、废针筒、一次性手套等放射性废物要求放置在放射性污物桶中储存,待其衰变至许可程度后再进行处理.一般厂家销售的污物桶,通常是中间嵌有一定厚度(0.6mm)铅层的铁桶.这种结构对低能纯γ射线的核素如Tc-99m,具有很好的防护效果,但对于碘-131既有γ、X辐射又有β辐射的核素其防护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β射线有个特性,在穿越原子序数较高的物质(如:Fe、Pb)时,容易激发出穿透力更强的轫致X辐射.

  • Mdy对放射性皮炎Ku70、Ku80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倪晨;王倩;赵爱国;熊艺花;赖小平

    目的:研究本单位自制Mdv软膏对放疗所致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采用β射线照射大鼠,造成急性放射性皮炎,各组给药30d,观察创面情况;光镜和电镜观察创面愈合过程中组织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创面愈合过程中Ku70、Ku80mRNA表达.结果:Mdy组产生放射性皮炎的症状较轻,且愈合较模型组快;病理学检查发现Mdv组上皮细胞、纤维母细胞增值,真皮层结缔组织及胶原纤维增生,达到愈合;Mdv组对Ku70、Ku80mRNA的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Mdy对β射线所致急性放射性皮炎,有促进胶原蛋白合成修复创面等作用,同时上调Ku70、Ku80的表达,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 β射线照射治疗增生性瘢痕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周俐;石光清;邱娟

    目的 为了解β射线治疗增生性瘢痕患者的疗效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照射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方法 148例增生性瘢痕患者中84例给予β射线敷贴治疗,40例给予激光治疗,24例不接受任何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1、2、3个疗程后,疗效及血清TNF-α浓度.并比较不同组之间治疗效果及TNF-α浓度差异.结果 42例患者经β射线敷贴治疗后治愈率83.3%、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30.0%、有效率5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β射线治疗的患者血清TNF-a浓度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a浓度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射线皮肤敷贴器照射能有效地治疗增生性瘢痕.随着增生性瘢痕的治愈,血清TNF-α浓度逐渐下降,为临床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 90Y应用于肿瘤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程竞仪

    放射性核素应用于肿瘤的治疗是指利用核素发射的β-粒子的电离辐射生物效应, 抑制或破坏瘤变组织, 而到达治疗的目的.目前常用的核素是131I,它具有来源方便、低廉和标记方法成熟等优点.但131I稳定性差, 除发射β射线外, 还发射对患者和医护人员造成伤害的γ射线, 从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 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防止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作者:曾勇;朱文玲

    再狭窄已经成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广泛应用的大障碍,约40%~60%的患者在成功的完成PTCA术之后数月内发生再狭窄[1]。再狭窄的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多认为包括以下几方面:术后血管弹性回缩;血管的重塑、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细胞外基质形成新生内膜;局部血栓的形成与机化;许多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分泌参与再狭窄的过程[2,3]。针对再狭窄的发生机制,许多研究试图通过各种药物进行预防,包括肝素和血小板GPIIb-IIIa受体拮抗剂在内的所有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并未明显降低再狭窄率。支架置入术能够减少因血管回缩和血管重塑而发生的再狭窄率,但并不能影响内膜增殖所造成的血管狭窄,甚至支架本身会加剧血管成形术后靶血管内膜的过度增殖[4]。因此人们需要更有效的方法治疗再狭窄。 尽管药物治疗并没有获得理想的试验结果,人们借鉴射线能够有效治疗一些增殖性病变如瘢痕组织以及一些良性肿瘤的经验,推测放射治疗能够有效抑制由于细胞过度增殖和负性重塑过程所造成的再狭窄。目前动物和临床试验均证实无论β射线还是γ射线血管内照射治疗能有效的抑制损伤后内膜增殖反应降低再狭窄率。本文即对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做回顾综述。 1 有关放射源的问题1.1 β射线和γ射线 现今用于临床的放射源包括β和γ射线,目前实验证实两者均能有效抑制细胞分裂,减少新生内膜的形成和降低再狭窄率[5]。γ射线起源于原子核的中央,能量在20 keV和2 MeV之间,对组织的穿透力强,吸收剂量受支架的影响较小,适合于线性源治疗大血管以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但对于病人和工作人员的防护则不利,同时γ射线照射时间长,医护人员需离开,使病人单独留在房间,因此不易为临床医生接受。目前以导管为基础的后装治疗系统能够准确定位,并且照射剂量能够人为控制,大大减少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相比之下β射线穿透力低,防护也较容易。由于其穿透性在几个毫米之内,支架同时会影响其吸收剂量。因此应用线性源对于大血管(直径大于4mm)的治疗往往不够,并需要居中装置。目前尚无可靠证据说明β和γ射线哪一种是治疗好的放射源。1.2 放射性球囊和放射性导丝 血管内放射治疗γ射线常常采用线性源,因其有很好的组织穿透性,可以克服血管形态差异的影响。对于组织穿透性较差的β射线则需要居中装置以使得血管在各个方向获得均一的照射剂量。一些系统用来帮助完成血管内放射治疗,包括放射性导丝、放射性球囊和支架。这些装置只有节段性球囊和螺旋状球囊有居中的作用[6]。另外与放射性导丝相比,放射性液体充盈球囊本身可获得理想居中效果,即使在血管弯曲情况下球囊充盈也可获得均一的放射治疗。并且对血管壁放射治疗的剂量均一,并能根据放射性液体的体积较准确估计吸收剂量。球囊技术的不足在于球囊充盈时会影响血流,患者的耐受不好,但可以依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反复的放射治疗。放射性液体充盈球囊大的危险在于球囊可能破裂造成病人的污染,但这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小于0.1%。用于放射性球囊的放射源多为高能量的β射线,如32P、186Re和188Re等。然而亲骨和骨髓的核素如90Y则不适合,因为一旦发生球囊破裂会造成高放射吸收剂量。此外还可用133氙充盈球囊,同样面临球囊破裂造成污染的可能。1.3 放射性支架 放射性支架或支架包裹一层放射性核素,利用支架本身对血管壁的支撑作用,同时通过支架核素衰变释放射线,使增殖期平滑肌细胞接受持续的射线照射,以期更有效的抑制平滑肌的增殖和新生内膜的形成。放射性支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照射时间过长、照射范围和剂量受支架长度、支架膨胀对称性以及粥样斑块形态的影响,损伤长度超过支架范围可能引起支架两端发生再狭窄等。这些问题均影响放射性支架的应用,目前临床试验尚未证实放射性支架能降低再狭窄率。

  • 131I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辐射防护问题

    作者:郑红宾

    甲状腺具有高选择性摄取131I的能力,甲状腺亢进时甲状腺浓聚的碘化物可高达血浆的几百倍.131I治疗可使部分甲状腺组织受到β射线的集中照射,使甲状腺组织细胞产生炎症、萎缩、直至功能丧失等变化,从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形成,达到治疗的目的.

  • 手术联合90Sr敷贴治疗患儿瘢痕增生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正秋;马步军;刘云花;李梨平

    增生性瘢痕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多发于损伤深度仅及真皮的创伤,任何切口经缝合产生的切口瘢痕也属于这一种.增生瘢痕表现为突出表面、外形不规则、高低不平、潮红充血、质实韧、有灼痛及瘙痒感.瘢痕体质的患儿外科术后伤口愈合,大多会形成增生性瘢痕[1],不仅感觉不适,且影响美观.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我院采用手术联合"90Sr敷贴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瘢痕增生和挛缩的发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儿童 β射线 同位素
  • 低剂量丝裂霉素C预防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

    作者:张雪菲;单飞雪;张晓梅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一般认为是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单眼或双眼受犯,呈血管纤维组织样增生,可自眼的内眦部侵入角膜以至遮盖瞳孔,引起眼部刺激症状甚至视力下降,尽管有许多手术方法可切除翼状胬肉,但是没有一个手术方法可彻底避免翼状胬肉的术后复发,术后β射线放疗虽然可减少复发的几率,但是也导致了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如巩膜溃疡、白内障及眼部感染.

  • 大鼠皮肤急性深Ⅱ度β射线损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对比观察

    作者:刘沂霖;李利平;陈季玲;郑军;周昌宁;严磊;周艳丹;侯玉洁;刘奇

    目的 观察大鼠皮肤急性深Ⅱ度β射线损伤创面自然愈合过程中β1整合素表达阳性细胞的动态变化,探讨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的难愈机制.方法 将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48只)与对照组(48只),实验组建立大鼠皮肤急性深Ⅱ度β射线损伤创面模型;对照组建立大鼠皮肤深Ⅱ度热力烫伤创面模型.分别于伤后1 d、3 d、7 d、14 d、21 d、28 d、35 d记录创面变化,并取创面组织标本,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创面愈合过程中的组织变化和β1整合素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大鼠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长,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对β1整合素的检测发现,照射及烫伤后1 d、3 d、7 d、14 d、21 d的β1整合素阳性细胞IO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射及烫伤后28 d、35 d的β1整合素阳性细胞IOD值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肤急性深Ⅱ度β射线损伤创面愈合时间相对缓慢,且在愈合过程中β1整合素阳性细胞增殖分化延迟,可能是皮肤急性深Ⅱ度β射线损伤创面延迟愈合的原因之一.

  • 翼状胬肉术后β射线防复治疗的疗效观察

    作者:唐学玲

    目的 寻找控制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方法 我们对230例254眼翼状胬肉采用单纯切除辅以β射线一次性放射治疗.结果 经过3月至2年的观察,238眼未复发,16眼复发,复发率为6.2%,无明显并发症出现.结论 翼状胬肉术后β射线治疗是预防翼状胬肉复发安全有效的方法.

  • 大鼠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作者:沈国良;陆兴安;唐俊;王修珍;吴士良;田野

    目的 建立大鼠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动物模型,并用此模型研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创面愈合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治疗组:45 Gy β射线照射SOD治疗;对照组:45 Gy β射线照射生理盐水对照.采用直线加速器产生的β射线照射大鼠臀部皮肤20 mm×40mm.观察创面出现及愈合的时间.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组织学改变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变化.结果 45 Gy β射线照射后出现典型深Ⅱ度烧伤创面.SOD治疗组创面愈合速度明显比生理盐水对照组快(P<0.05).β射线照射后第6、7、8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VEGF、bFGF表达分别为强阳性和阳性.β射线照射后第4、5、9周时,2组表达均为弱阳性.结论 采用直线加速器产生β射线照射建立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动物模型简便、快速,剂量准确、可靠,是研究外用药促进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愈合的较理想动物模型,SOD具有促进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愈合的作用.

  • 复方沙棘油制剂抗β粒子辐射损伤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王玉洁;董峰;沈薇

    利用具有释放β粒子的核素治疗皮肤瘢痕是近年来现代核医学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应用比较成功的一项新技术.β射线产生的电离辐射效应对病变部位治疗的同时,对其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受损伤的修复再生和重塑是临床医生所面临的新问题.作者探讨了核素近距离辐射损伤后,使用复方沙棘油制剂修复和皮肤再生机理及疗效的评价研究,现报道如下.

  • β射线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作者:陈建伟;黄钢;刘建军;袁济民

    目的探讨血管再狭窄防治中β射线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接受β射线照射2.5,5.0,10和20 Gy后,以MTT比色法分析细胞增殖反应,采用透射电镜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和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DNA倍体分析以及凋亡率分析.结果经2.5,5.0,10和20 Gy照射后,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与对照组比较抑制率分别为5%(P<0.01)、5%(P<0.01)、7%(P<0.01)、11%(P<0.01);透射电镜未发现典型的凋亡征象;流式细胞仪检查未发现DNA降解的凋亡峰,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凋亡率均<4.4%,差异无显著性;DNA倍体分析发现对照组G2/M期细胞数百分率为13%,各照射组依次为17%(P<0.01)、24%(P<0.01)、29%(P<0.01)、32%(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G0/G1期对照组为76%,各照射组依次为74%(P<0.05)、70%(P<0.01)、64%(P<0.01)、62%(P<0.01).S期对照组为11%,各剂量组依次为9%(P>0.05)、6%(P<0.01)、7%(P<0.01)、5%(P<0.01).结论2.5,5.0,10和20 Gv β射线照射后,内皮细胞的生长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细胞周期阻滞明显,但对内皮细胞凋亡无显著影响.

  • 188Re-β射线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阻断

    作者:边惠洁;陈志南;娄超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188Re-β射线内照射对人肝癌细胞HCC的细胞周期阻断及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通过MTT实验、形态学观察、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术对核素诱导的HCC细胞进行了检测和观察.结果 188Re导致的HCC细胞死亡具有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和生化特征.流式细胞术定量显示各期细胞数发生改变,且凋亡率和剂量呈依赖性.结论 188Re-β射线低剂量和高剂量对HCC细胞周期的影响不同,低剂量主要使G0/G1期阻滞,较高剂量则导致G1阻滞减轻,S期和G2/M期细胞数增多.

  • 游离皮瓣与皮片移植修复深度β射线皮肤损伤随访观察

    作者:沈国良;陆兴安;林伟;祁强;钱汉根;赵小瑜

    国内外研究发现β射线皮肤损伤存在两大难题,一是创面难愈,反复溃疡坏死;二是远期易恶变致癌或疤痕增生.笔者自1988年至1993年,应用游离皮瓣与皮片移植修复深度β射线皮肤损伤4例,随访13~18年,现报道如下.

  • 32P近距离照射治疗小儿皮肤血管瘤的剂量率效应

    作者:梁培炎;杨小春;张伟光

    小儿皮肤血管瘤是临床较常见的婴幼儿皮肤血管病变,目前治疗方法较多,使用放射性32P纯β射线近距离照射治疗小儿皮肤血管瘤疗效显著[1];而对具体的治疗剂量率效应研究的文献国内外报道不多.我院自1997年5月~2000年11月共收治小儿血管瘤159例,均施行放射性32P纯β射线近距离连续照射治疗,并研究治疗剂量率效应关系.现报道如下.

  • 131I治疗Graves病血清sFas、TNF-α和sTNFR2水平的观察

    作者:李方都;袁济民;魏仲家;许玲

    Graves病(GD)属于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引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发病机制与细胞凋亡被抑制和免疫功能缺陷有关.131I是治疗GD甲亢患者有效的手段之一,利用其β射线对患者甲状腺滤泡集中照射达到治疗目的.本研究试图通过监测131I治疗前后GD患者血循环中可溶性细胞凋亡相关蛋白(sFa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2(sTNFR2)的含量变化,观察131I治疗对GD患者甲状腺细胞凋亡相关指标的影响.

  • 32P致皮肤损伤及防治

    作者:魏敬军;马新英;王育敏;王嘉军;关荣

    我科自1994年采用 32P治疗多种皮肤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出现了β射线致皮肤损伤56例,现对皮肤损伤的原因及防治体会报道如下.

96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