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管内支架在介入放射学中的应用

    作者:刘鹏程

    尽管Charles Dotter在1969年就作了"stent"在血管内运用的实验研究,但直到1987年Sigwart和1988年Palmaz才报告"stent"在动脉内的临床应用.从stent的动物血管内的实验研究,到stent在动脉内的临床应用,前后经历了18年时间.近10年来支架放置术的应用,似能减少和消除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血管内放置stent,可维持血管的通畅,有效的提高了血管成形术的疗效,扩大了血管成形术的适应证,这解决了血管成形要后再狭窄,残存狭窄,内膜撕裂等的难题,使得血管内支架术得到广泛的应用.stent的临床应用主要是由于血管成形术发展的需要.

  • 大鼠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时TGF-β1的变化

    作者:杨敏玲;贺能树

    TGF-β1与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关系不十分明确.本实验通过观察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血管壁TGF-β1 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TGF-β1异常表达与再狭窄发生、发展的关系.

  • AngⅡ促进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

    作者:刘玉;王海军;温进坤;李爱英;李菁菁;韩梅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的增殖、迁移和细胞外基质的合成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等血管重塑性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细胞病理学基础[1].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的促生长作用参与了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再狭窄等血管增殖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实验观察AngⅡ对VSMCs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进一步阐明血管增殖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细胞培养与试剂:80~100 g健康雄性SD大鼠,取胸腹主动脉血管中膜用贴块法分离、培养VSMCs[2].取3~6代细胞进行实验.待细胞生长至70%~80%汇合后换用无血清培养液饥饿培养16 h,使细胞处于静止期,然后换用含2%FBS的培养液,分别加入不同浓度(10-8、10-7和10-6 mol/L)的AngⅡ(Sigma公司)孵育24h,或10-7 mol/L的AngⅡ孵育不同时间(3、6、12、24和48 h),收集细胞用于实验.

  • 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防止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作者:曾勇;朱文玲

    再狭窄已经成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广泛应用的大障碍,约40%~60%的患者在成功的完成PTCA术之后数月内发生再狭窄[1]。再狭窄的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多认为包括以下几方面:术后血管弹性回缩;血管的重塑、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细胞外基质形成新生内膜;局部血栓的形成与机化;许多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分泌参与再狭窄的过程[2,3]。针对再狭窄的发生机制,许多研究试图通过各种药物进行预防,包括肝素和血小板GPIIb-IIIa受体拮抗剂在内的所有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并未明显降低再狭窄率。支架置入术能够减少因血管回缩和血管重塑而发生的再狭窄率,但并不能影响内膜增殖所造成的血管狭窄,甚至支架本身会加剧血管成形术后靶血管内膜的过度增殖[4]。因此人们需要更有效的方法治疗再狭窄。 尽管药物治疗并没有获得理想的试验结果,人们借鉴射线能够有效治疗一些增殖性病变如瘢痕组织以及一些良性肿瘤的经验,推测放射治疗能够有效抑制由于细胞过度增殖和负性重塑过程所造成的再狭窄。目前动物和临床试验均证实无论β射线还是γ射线血管内照射治疗能有效的抑制损伤后内膜增殖反应降低再狭窄率。本文即对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做回顾综述。 1 有关放射源的问题1.1 β射线和γ射线 现今用于临床的放射源包括β和γ射线,目前实验证实两者均能有效抑制细胞分裂,减少新生内膜的形成和降低再狭窄率[5]。γ射线起源于原子核的中央,能量在20 keV和2 MeV之间,对组织的穿透力强,吸收剂量受支架的影响较小,适合于线性源治疗大血管以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但对于病人和工作人员的防护则不利,同时γ射线照射时间长,医护人员需离开,使病人单独留在房间,因此不易为临床医生接受。目前以导管为基础的后装治疗系统能够准确定位,并且照射剂量能够人为控制,大大减少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相比之下β射线穿透力低,防护也较容易。由于其穿透性在几个毫米之内,支架同时会影响其吸收剂量。因此应用线性源对于大血管(直径大于4mm)的治疗往往不够,并需要居中装置。目前尚无可靠证据说明β和γ射线哪一种是治疗好的放射源。1.2 放射性球囊和放射性导丝 血管内放射治疗γ射线常常采用线性源,因其有很好的组织穿透性,可以克服血管形态差异的影响。对于组织穿透性较差的β射线则需要居中装置以使得血管在各个方向获得均一的照射剂量。一些系统用来帮助完成血管内放射治疗,包括放射性导丝、放射性球囊和支架。这些装置只有节段性球囊和螺旋状球囊有居中的作用[6]。另外与放射性导丝相比,放射性液体充盈球囊本身可获得理想居中效果,即使在血管弯曲情况下球囊充盈也可获得均一的放射治疗。并且对血管壁放射治疗的剂量均一,并能根据放射性液体的体积较准确估计吸收剂量。球囊技术的不足在于球囊充盈时会影响血流,患者的耐受不好,但可以依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反复的放射治疗。放射性液体充盈球囊大的危险在于球囊可能破裂造成病人的污染,但这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小于0.1%。用于放射性球囊的放射源多为高能量的β射线,如32P、186Re和188Re等。然而亲骨和骨髓的核素如90Y则不适合,因为一旦发生球囊破裂会造成高放射吸收剂量。此外还可用133氙充盈球囊,同样面临球囊破裂造成污染的可能。1.3 放射性支架 放射性支架或支架包裹一层放射性核素,利用支架本身对血管壁的支撑作用,同时通过支架核素衰变释放射线,使增殖期平滑肌细胞接受持续的射线照射,以期更有效的抑制平滑肌的增殖和新生内膜的形成。放射性支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照射时间过长、照射范围和剂量受支架长度、支架膨胀对称性以及粥样斑块形态的影响,损伤长度超过支架范围可能引起支架两端发生再狭窄等。这些问题均影响放射性支架的应用,目前临床试验尚未证实放射性支架能降低再狭窄率。

  • 新型光敏剂罗他泊芬的研究进展

    作者:浦宇;陈文晖

    20世纪70年代末问世的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1]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肿瘤[2](如肺癌、皮肤癌、食管癌、膀胱癌、头颈部癌等)以及非肿瘤性疾病(如鲜红斑痣[3,4]、年龄相关的黄斑病变[5]、银屑病[6]、类风湿性关节炎[7]、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8])的治疗,应用前景十分可喜.

  • 光动力疗法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研究进展

    作者:陆亚彬;顾瑛;刘凡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高,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难题之一.1977年瑞士科学家Grurutzig等[1]率先采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冠心病获得成功,引发了心血管病治疗学上的一次革命.目前成功率已达95%左右.但是血管成形术后3~6个月,有35%~50%的患者会出现再狭窄[2,3],使PTCA的应用受到限制.其他血管成形术也存在着再狭窄的问题,严重影响其疗效.再狭窄的防治已经成为当今心血管病防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 锌指蛋白A20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姚丹;龚开政;张振刚

    A20是一种同时具有去泛素化酶和泛素连接酶活性的锌指蛋白,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脂多糖(LPS)等炎症因子刺激下快速大量表达。近来研究表明, A20参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就A20的起源与结构,A20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它在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进一步对其深入研究可望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策略。

  • 血管紧张素Ⅱ介导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作用机制

    作者: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从血管中膜向内膜下迁移是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形成过程中具特征性的细胞生物学事件之一。迁移进入内膜下层的VSMC有一半可以进一步分化、增殖成为内膜下层的主要细胞,另一半则不再增殖[1]。由此可以推断:VSMC的增殖和迁移是两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过程。既往对再狭窄发病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VSMC增殖及血管重塑上,对VSMC迁移机制的研究很少。因此,阐明VSMC迁移的细胞生物学机制可能有助于寻找潜在的抑制VSMC迁移的药理学手段,从而为防治再狭窄及其它一些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思维方向。  介导VSMC迁移的大量心血管生物活性物质中,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以自分泌、旁分泌的形式在血管局部发挥作用。AngⅡ作为VSMC的一个重要的生长因子和化学趋化因子,其介导VSMC迁移的机制是目前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VSMC迁移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  1.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和粘着斑: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由肌动蛋白丝和特异性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组成,包括肌动蛋白应力纤维、板状伪足和细胞壁褶襞、丝状伪足和微刺。该细胞骨架除提供维持细胞形状和细胞极性所需的结构网架外,其具有的动力学特征尚可提供细胞移动所需的趋动力。

  • 血管腔内近距离治疗的放射性同位素源与设备

    作者:申文江;王俊杰;霍勇;陈明

    血管腔内近距离治疗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是近年来一项尖端课题,且迅速发展成一门崭新的学科--血管腔内近距离治疗学。

  • 反义人IGF-I基因转移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作者:欧阳平;侯玉清;刘伊丽;许顶立;黄洪莲;郭亚军

    观察和探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人反义IGF-I基因转移对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效果.

  • 腺病毒介导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转染表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

    作者:刘建平;景涛;何国祥;王旭;史光鉴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内膜下迁移是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主要成因之一,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R)可能介导抑制VSMC迁移的作用.本研究用腺病毒介导方法使VSMC转染表达AT2R,并研究VSMC迁移所受到的影响.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0年第8卷索引

    作者:

    (按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主题索引 AAmplatzer伞封堵器 Amplatzer伞封堵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 脉高压一例(卢才义,魏璇,黄从春等)(3):123癌基因血管肽对离体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c-myb mRNA表 达的影响(郗永安,汪丽蕙,唐朝枢)(3):152氨力农氨力农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30例临床观察(吕永英)(2): 96氨酰心安口服氨酰心安和依那普利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观 察(林文华,任自文,丁燕生等)(4):171胺碘酮静脉滴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快速房颤的临床疗效 及安全性(熊辉,张宝娓,李秀清等)(1):31 B瓣膜病 463例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造影分析(史冬梅,成万钧,张 维君等)(3):133彩色多普勒血流仪诊断老年人心脏瓣膜退行性病变(彭禹)(3): 147 C参麦注射液大剂量参麦注射液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周素敏,姜丽杰,秦绪波等)(3):132超声描记术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对存活心肌及介入治疗 的评价(霍勇,杨丽华,魏嘉平等)(1):3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测定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中的应用价值 (钱菊英,葛均波,沈学东等)(1):15彩色多普勒血流仪诊断老年人心脏瓣膜退行性病变(彭禹)(3): 147超声心动图在与急性心肌梗死混淆的急性肺栓塞患者诊断中的价 值(张宝娓,何萍,张钧华)(2):87 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功能及室壁运动恢复与ST段的变化关系(徐 琳,胡大一,吴雅峰等)(4):190成功率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成功率及其 影响因素探讨(江洪,黄从新,唐其柱等)(1):10除颤器经静脉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一例随访观察(王耀国,杜心 清,刘旭等)(2):91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一例14个月随访(蔡尚郎,沃金善,郑方胜 等)(3):159传导阻滞慢径改良并右后间隔旁道消融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一例 (李义波,马龙乐,孔祥泉等)(1):19猝死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引起心脏猝死的心电图衍变(温京丽)(2):存活心肌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对存活心肌及介入治疗的 评价(霍勇,杨丽华,魏嘉平等)(1):3 D单向动作电位缺血预适应对兔心脏电生理参数的影响(柳景华,任 自文,汪丽蕙等)(1):48蛋白尿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姜华,吴建 国,张我素)(3):118低分子量肝素低分子肝素协同aFGF促"自身血管搭桥"(陈书艳, 张建军,张爱兵等)(1):45低分子量肝素(1):30地尔硫静脉滴注地尔硫治疗不稳定心绞痛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观察(静脉地尔硫协作组)(1):27动脉导管未闭 Amplatzer伞封堵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 一例(卢才义,魏璇,黄从春等)(3):123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评价(张玉顺,贾 国良,何争等)(2):78动态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分析(汪德娴,欧阳 福珍,毕艳)(2):84多巴酚丁胺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对存活心肌及介入治疗 的评价(霍勇,杨丽华,魏嘉平等)(1):3 E二尖瓣狭窄右心缘突出点定位法在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中的 应用(张领,石振纲,申亚辉)(1):9二尖瓣狭窄并中度反流的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42例及随访观 察(欧知宏,侯子山,魏延津等)(1):36球囊松脱法对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瓣口面积的评估价值(傅向阳, 刘春,徐颖等)(2):81二尖瓣狭窄并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探讨(吴海,尹瑞兴,陶新智 等)(4):203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41例患者中长期疗效评价(陈炳煌,张振 清,王挹青等)(4):206 F乏氏窦发自左乏氏窦的右冠状动脉病变行支架术一例(唐疾飞,杨 鹏麟,黄伟剑等)(4):185房间传导阻滞三腔起搏器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 (附二例报告)(任学军,张金荣,柳弘等)(4):208房间隔定位针在房间隔穿刺中的应用(吴京兰,李华泰)(2):109房间隔穿刺房间隔穿刺点立体定位法和"染色"穿刺法(张义勤,骆 秉铨,王临光)(1):52房颤消融中心腔内超声引导下的房间隔穿刺(吴永全,胡大一,商 丽华等)(2):68 房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直径的各种测量方法在介入治疗中应用价 值(张戈军,戴汝平,刘延玲等)(4):186 放射治疗血管腔内近距离治疗的放射性同位素源与设备(申文江, 王俊杰,霍勇等)(4):222 肺动脉高压 Amplatzer伞封堵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一 例(卢才义,魏璇,黄从春等)(3):123 肺栓塞以晕厥紫绀为首发表现的急性肺栓塞二例(周素敏,王筱 梅,王翠荣等)(2):83 超声心动图在与急性心肌梗死混淆的急性肺栓塞患者诊断中的价 值(张宝娓,何萍,张钧华)(2):87 急性肺栓塞导管介入碎栓术一例(王乐民,魏林,艾银红等)(4): 212 肺心病氨力农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30例临床观察(吕永英)(2): 96 福辛普利福辛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沈永强)(3):126 G 高血压高血压左室肥厚消退后心肌细胞跨膜电位变化的实验研究 (李萍,罗伟,邹挺等)(3):160 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8例疗效观察(余勤)(1):26 高血压病患者QT离散度变化的临床意义(王英丽,姚恒臣,吕金 兰等)(1):41 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红细胞L-精氨酸/一氧化氮通路的变 化(汪波,姚兴海,张宝娓等)(4):210 股动脉经桡动脉和股动脉冠状动脉内支架置人术对比观察(蒋金 法,Michel Berthet-Bondet)(4):177 冠状动脉疾病肝素膜支架的临床应用(吴其明,刘玄重,郄永安) (1):25 冠心病舒张早期左室压力分析(许波宁,胡大一,曾定尹等)(1):38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致冠状动脉内支架亚急性闭塞一例(韩立宪, 张军,元柏民)(1):53 1985~1994年与1995~1997年期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 (李成祥,贾国良,郭文怡等)(2):89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后QT离散度的研究(杨俊娟,吴林, 袁俊强等)(2):90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在基层医院应用的体会(侯彬,郭明,李勇 等)(2):99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病变的治疗--附21例临床分析(周颖玲, 陈纪言,罗建方等)(3):115 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姜华,吴建国,张 我素)(3):118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邱 原刚,王利宏,陈君柱等)(3):127 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吴元,乔树宾,高润霖等)(3): 137 小直径冠状动脉支架术--理想的器械是什么?(Eric Eeckhout, 王日胜译)(3):154 血浆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刘文娴,吕树铮,陈立颖等)(3):肌肌钙蛋白Ⅰ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孟磊,高炜)(3):166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介入治疗及疗效观察(李成祥,贾国良,郭文怡等)(4):174发自左乏氏窦的右冠状动脉病变行支架术一例(唐疾飞,杨鹏麟, 黄伟剑等)(4):185对PTCA术后拔鞘管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和处理(张笛, Kwok Hong Har.Veronica,耿晓红)(4):189对冠状动脉心肌桥治疗的看法(吕树铮)(4):179生长因子应用于冠心病治疗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现状(蒋捷,高炜,朱国英)(4):219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低温室颤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 肌保护的临床研究(屈根学,马骏,万峰等)(3):141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压迫止血不当导致动脉血栓形成 二例的教训分析(田声放,张锐,范作文)(1):12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测定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中的应用价值 (钱菊英,葛均波,沈学东等)(1):15冠心病舒张早期左室压力分析(许波宁,胡大一,曾定尹等)(1):38昆明高海拔地区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支架术临床应用体会(雷芸, 张伟华,钱忠德等)(2):73 463例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造影分析(史冬梅,成万钧,张维君等) (3):133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吴元,乔树宾,高润霖等)(3): 137 IInfilrator导管用Infiltrator浸壁球囊导管在体转基因的实验研究(苗 志林,韩雅玲,王守力等)(3):158 J肌钙蛋白I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血清肌钙蛋白I变化对预 后意义(贾永平,杨志健,张寄南等)(3):124心肌肌钙蛋白I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孟磊,高炜)(3):166基因转移反义人IGF-1基因转移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实验 研究(欧阳平,侯玉清,刘伊丽等)(1):22激光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围术期心肌酶学和心电图的变化(屈正, 叶健光,白树功等)(1):20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刘梅林,周荣兴, 郭安庆等)(2):75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滴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快速房颤的临 床疗效及安全性(熊辉,张宝娓,李秀清等)(1):31青年人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特 征(韩立宪,贵松,徐泽升等)(2):66超声心动图在与急性心肌梗死混淆的急性肺栓塞患者诊断中的价 值(张宝娓,何萍,张钧华)(2):87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分析(汪德 娴,欧阳福珍,毕艳)(2):84 K卡托普利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8例疗效观察(余勤)(1): 26静脉滴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快速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 性(熊辉,张宝娓,李秀清等)(1):31卡托普利治疗心绞痛34例分析(尹星,张大东)(1):47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三腔起搏器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 用(附二例报告)(任学军,张金荣,柳弘等)(4):208 LL-精氨酸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红细胞L-精氨酸/一氧化氮通路的变 化(汪波,姚兴海,张宝娓等)(4):210老年人彩色多普勒血流仪诊断老年人心脏瓣膜退行性病变(彭禹) (3):147应用肌钙蛋白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心肌损伤 (杨志健,贾永平,张寄南等)(4):195氯沙坦氯沙坦和依那普利对心肌梗死后纤溶-凝血功能的影响(田 洪森,丁文惠,王晓阳等)(3):130 M美多心胺美多心胺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80例报告(尹先 国,卢中秋,张怀勤等)(1):35门冬氨酸钾镁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心力衰竭38例临床观察(周初, 余纪伦,董志春等)(2):80 N内膜增殖大鼠主动脉球囊拉伤后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变化(彭旭, 汪丽蕙,尹航等)(2):101内皮素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及心钠素测定的临床评价 (沈永强)(4):224尿激酶小剂量尿激酶溶解左房血栓二例(苏海,程开诚)(1):28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杨源,王 乐丰)(4):218尿酸血浆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刘文娴,吕树铮,陈立颖等) (3):165 P平滑肌细胞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在血管球囊损伤后平滑肌细胞 凋亡中的作用(王耿,何国祥,宋治远等)(4):213 Q QT离散度高血压病患者QT离散度变化的临床意义(王英丽,姚 恒臣,吕金兰等)(1):41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后QT离散度的研究(杨俊娟,吴林, 袁俊强等)(2):90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杨力,熊颖,那 开宪)(2):95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邱 原刚,王利宏,陈君柱等)(3):127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朱初麟, 李歧爱)(3):151起搏电极穿刺胸廓外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安置永久起搏器电极 (万征,周金台,黄灿亮等)(3):139三腔起搏器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附二例报告) (任学军,张金荣,柳弘等)(4):208青年人青年人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 术的特征(韩立宪,王贵松,徐泽升等)(2):66倾斜试验口服氨酰心安和依那普利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观 察(林文华,任自文,丁燕生等)(4):171缺血预适应缺血预适应对兔心脏电生理参数的影响(柳景华,任自文,汪丽蕙等)(1):48 R桡动脉经桡动脉和股动脉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比观察(蒋金 法,Michel Berthet-Bondet)(4):177溶栓疗法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后早期ST段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袁佩芬,陈云峰,赵可安)(1):40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与溶栓治疗对限制急性心肌梗死面 积的影响(陈步星,王伟民,蒋宝琦等)(2):62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46例临床分析(吴澧源,柳德学,于 淑君等)(2):94冠状动脉内重组链激酶溶栓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压 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初步探讨(孟军,山峰,周长勇等)(4):193 SST段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后早期ST段变化与预后的关系(袁 佩芬,陈云峰,赵可安)(1):40射频消融慢径改良并右后间隔旁道消融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一例 (李义波,马龙乐,孔祥泉等)(1):19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电生理特征与射频消融治疗(马 长生,刘兴鹏,颜红兵等)(1):33房颤消融中心腔内超声引导下的房间隔穿刺(吴永全,胡大一,商 丽华等)(2):68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术和自制鞘的应用效果(洪浪,盛国 太,魏云峰等)(3):144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朱初麟, 李歧爱)(3):151肾动脉狭窄老年患者肾动脉狭窄的经皮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治疗 (沈珠军,何世华)(1):23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进展(王晓晨,吴永全)(2):110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低分子肝素协同aFGF促"自身血管搭 桥"(陈书艳,张建军,张爱兵等)(1):45锁骨下静脉穿刺胸廓外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安置永久起搏器电极 (万征,周金台,黄灿亮等)(3):139 T Talent人造血管 Talent人造血管支架治疗慢性胸主动脉B型夹层 一例(盖鲁粤,郭伟,张国华等)(4):176糖尿病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姜华,吴建 国,张我素)(3):118 W危险因素二尖瓣狭窄并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探讨(吴海,尹瑞 兴,陶新智等)(4):203 X细胞凋亡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在血管球囊损伤后平滑肌细胞凋 亡中的作用(王耿,何国祥,宋治远等)(4):213细胞外基质纤粘连蛋白介导的平滑肌细胞粘附迁移与粘着斑激酶 的磷酸化(尹航,汪丽蕙,彭旭等)(3):149硝苯地平控释片硝苯地平控释片伍用珍菊降压片治疗舒张期高血 压的观察(蒋锦琪,秦利,赵美华等)(1):43心电描记术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围术期心肌酶学和心电图的变化 (屈正,叶健光,白树功等)(1):20 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电生理特征与射频消融治疗(马 长生,刘兴鹏,颜红兵等)(1):33 心室刺激诱发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规律探讨(周菁,丁燕生, 任自文等)(1):42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引起心脏猝死的心电图衍变(温京丽)(2):86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术和自制鞘的应用效果(洪 浪,盛国太,魏云峰等)(3):144 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功能及室壁运动恢复与ST段的变化关系(徐 琳,胡大一,吴雅峰等)(4):190心房颤动二尖瓣狭窄并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探讨(吴海,尹瑞 兴,陶新智等)(4):203心肺转流低温室颤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保护的临 床研究(屈根学,马骏,万峰等)(3):141心肌保护缺血预适应对兔心脏电生理参数的影响(柳景华,任自 文,汪丽蕙等)(1):48 低温室颤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保护的临床研究 (屈根学,马骏,万峰等)(3):141心肌病美多心胺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80例报告(尹先国, 卢中秋,张怀勤等)(1):35心肌病,肥厚型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吴元,乔树宾,高 润霖等)(3):137心肌梗塞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与Q波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特 点的比较(齐雨青,顼志敏,王乐丰等)(1):34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后早期ST段变化与预后的关系(袁佩芬, 陈云峰,赵可安)(1):40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与溶栓治疗对限制急性心肌梗死面 积的影响(陈步星,王伟民,蒋宝琦等)(2):62 纤溶指标的变化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关系(范丽雯,马海梅,张 虹等)(2):71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引起心脏猝死的心电图衍变(温京丽)(2):86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早期的血脂异常(宋柯,宋毓清,刘玄重)(2):92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46例临床分析(吴澧源,柳德学,于 淑君)(2):94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杨力,熊颖,那 开宪)(2):95 延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心功能的 影响(胡承恒,杜志民,李怡等)(3):121 氯沙坦和依那普利对心肌梗死后纤溶-凝血功能的影响(田洪森, 丁文惠,王晓阳等)(3):130 大剂量参麦注射液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周素敏,姜 丽杰,秦绪波等)(3):13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C型利钠肽、内皮素浓度变化及临床价值 (李春华,刘永平,王虹等)(3):157 心肌梗死的实验室诊断进展:心肌损伤标志物(王太重,崔敏,王文武等)(3):163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辅助治疗中的作用 (魏妤,胡大一,崔亮等)(4):180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二例(陈明,丁文惠)(4):182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功能及室壁运动恢复与ST段的变化关系(徐琳,胡大一,吴雅峰等)(4):190冠状动脉内重组链激酶溶栓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压 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初步探讨(孟军,山峰,周长勇等)(4):193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杨源,王乐丰)(4):218心肌酶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围术期心肌酶学和心电图的变化(屈 正,叶健光,白树功等)(1):20心肌桥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心肌桥(陈晓敏,潘伟民,叶红华等) (3):135对冠状动脉心肌桥治疗的看法(吕树铮)(4):179心肌损伤心肌梗死的实验室诊断进展:心肌损伤标志物(王太重, 崔敏,王文武等)(3):163心绞痛,不稳定性静脉滴注地尔硫治疗不稳定心绞痛临床疗效 和安全性观察(静脉地尔硫协作组)(1):27纤溶指标的变化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关系(范丽雯,马海梅,张 虹等)(2):71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和血运重建的可行性探讨(陈雠,刘 金来,周汉健等)(4):200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的介入治疗及随访(梁雅,吴立群,周北 玲等)(1):29卡托普利治疗心绞痛34例分析(尹星,张大东)(1):47心力衰竭,充血性美多心胺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80例报告 (尹先国,卢中秋,张怀勤等)(1):35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心力衰竭38例临床观察(周初,余纪伦,董志春 等)(2):80氨力农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30例临床观察(吕永英)(2):96福辛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沈永强) (3):126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及心钠素测定的临床评价(沈永 强)(4):224心钠素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及心钠素测定的临床评价 (沈永强)(4):224心室起搏心室起搏电极移位至右心房起搏功能正常一例(夏洪远, 张荣江,林丽等)(3):146信号转导大鼠主动脉球囊拉伤后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变化(彭旭, 汪丽蕙,尹航等)(2):101血管成形术,激光经皮心肌激光血运重建术一例(卢才义,毛树森, 刘朝中等)(4):202血管成形术,经腔,经皮冠状动脉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的经皮冠状动 脉腔内成形术成功率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江洪,黄从新,唐其柱 等)(1):10老年患者肾动脉狭窄的经皮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治疗(沈珠军,何 世华)(1):23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与溶栓治疗对限制急性心肌梗死面 积的影响(陈步星,王伟民,蒋宝琦等)(2):62 青年人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特征(韩立宪,王贵松,徐泽升等)(2):66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后QT离散度的研究(杨俊娟,吴林,袁俊强等)(2):90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病变的治疗--附21例临床分析(周颖玲,陈纪言,罗建方等)(3):115延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心功能的影响(胡承恒,杜志民,李怡等)(3):121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血清肌钙蛋白Ⅰ变化对预后意义(贾永平,杨志健,张寄南等)(3):124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邱原刚,王利宏,陈君柱等)(3):127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心肌桥(陈晓敏,潘伟民,叶红华等)(3): 135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介入治疗及疗效观察(李成祥,贾国良,郭 文怡等)(4):174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缩窄远期随访及疗效评价 (李奋,周爱卿,高伟等)(4):183血管成形术反义人IGF-1基因转移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实 验研究(欧阳平,侯玉清,刘伊丽等)(1):22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的介入治疗及随访(梁雅,吴立群,周北玲等) (1):29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壁细胞表型的改变与再狭窄(王日胜,霍勇) (2):107192Ir血管内照射防止兔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陈明,刘兆平, 王日胜等)(3):155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在血管球囊损伤后平滑肌细 胞凋亡中的作用(王耿,何国祥,宋治远等)(4):213血管内放射血管内32p放射治疗减少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实验 研究(毛家亮,黄定九,彭延申等)(2):104 192Ir血管内照射防止兔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陈明,刘兆平, 王日胜等)(3):155血管平滑肌细胞纤粘连蛋白介导的平滑肌细胞粘附迁移与粘着斑 激酶的磷酸化(尹航,汪丽蕙,彭旭等)(3):149血管肽对离体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c-myb mRNA表达的影 响(郗永安,汪丽蕙,唐朝枢)(3):152 γ干扰素对兔血管内膜损伤后平滑肌细胞表达血小板源性生长因 子B-mRNA和增殖的影响(季军,方卫华,司履生等)(4):216血管生成低分子肝素协同aFGF促"自身血管搭桥"(陈书艳,张建 军,张爱兵等)(1):45血管损伤血管内32P放射治疗减少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实验研 究(毛家亮,黄定九,彭延申等)(2):104血管肽血管肽对离体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c-myb mRNA表 达的影响(郗永安,汪丽蕙,唐朝枢)(3):152血流储备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测定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中的 应用价值(钱菊英,葛均波,沈学东等)(1):15血栓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压迫止血不当导致动脉血栓形成二例的教 训分析(田声放,张锐,范作文)(1):12肝素膜支架的临床应用(吴其明,刘玄重,郄永安)(1):25小剂量尿激酶溶解左房血栓二例(苏海,程开诚)(1):28血小板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致冠状动脉内支架亚急性闭塞一例 (韩立宪,张军,元柏民)(1):53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 γ干扰素对兔血管内膜损伤后平滑肌细胞 表达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 mRNA和增殖的影响(季军,方卫 华,司履生等)(4):216 Y腋静脉穿刺胸廓外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安置永久起搏器电极(万 征,周金台,黄灿亮等)(3):139一氧化氮合酶大鼠主动脉球囊拉伤后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变化 (彭旭,汪丽蕙,尹航等)(2):101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红细胞L-精氨酸/一氧化氮通路的变化(汪波, 姚兴海,张宝娓等)(4):210医源性创伤介入诊治所致心脏创伤18例临床分析(章志量)(2): 97依那普利氯沙坦和依那普利对心肌梗死后纤溶-凝血功能的影响 (田洪森,丁文惠,王晓阳等)(3):130预测因素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预测因素的探讨(陈韵岱,吕树铮, 张金荣等)(1):13晕厥以晕厥紫绀为首发表现的急性肺栓塞二例(周素敏,王筱梅, 王翠荣等)(2):83口服氨酰心安和依那普利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观察(林文 华,任自文,丁燕生等)(4):171 Z再狭窄γ干扰素对兔血管内膜损伤后平滑肌细胞表达血小板源性 生长因子B-mRNA和增殖的影响(季军,方卫华,司履生等)(4): 216反义人IGF-1基因转移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欧 阳平,侯玉清,刘伊丽等)(1):22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后再狭窄的 比较(蔡煦,沈卫峰,于金德等)(1):6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壁细胞表型的改变与再狭窄(王日胜,霍勇) (2):107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刘梅林,周荣兴, 郭安庆等)(2):75192Ir血管内照射防止兔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陈明,刘兆平, 王日胜等)(3):155粘着斑激酶纤粘连蛋白介导的平滑肌细胞粘附迁移与粘着斑激酶 的磷酸化(尹航,汪丽蕙,彭旭等)(3):149珍菊降压片硝苯地平控释片伍用珍菊降压片治疗舒张期高血压的 观察(蒋锦琪,秦利,赵美华等)(1):43支架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后再狭 窄的比较(蔡煦,沈卫峰,于金德等)(1):6 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预测因素的探讨(陈韵岱,吕树铮,张金荣等) (1):13 老年患者肾动脉狭窄的经皮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治疗(沈珠军,何 世华)(1):23 肝素膜支架的临床应用(吴其明,刘玄重,郄永安)(1):25 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的介入治疗及随访(梁雅,吴立群,周北玲等) (1):29 昆明高海拔地区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支架术临床应用体会(雷芸, 张伟华,钱忠德等)(2):73

  • 2001首届国际老年心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简报

    作者:李玉峰

    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成立三周年之际,由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等单位协办的2001首届国际老年心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于5月15日~18日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召开.十余位来自国外知名医院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众多国内专家出席了会议并做了专题发言.有来自全军及全国的70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有160余篇论文进行了大会交流.大会由我国著名老年心血管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士雯教授致开幕词.与会的学者对如下众多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前沿、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老年冠心病的诊治策略:胡大一教授对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UCAD)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进展做了专题讲座,对UCAD的诊断、危险度分层及规范科学治疗措施等进行了探讨,认为心肌损伤的生化指标如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纤维蛋白原等轻度增高可能反映了小灶性心肌坏死,可用于策划UACD的远期治疗.沈阳军区总医院的韩雅玲教授专门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介入治疗进行了讨论,认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具有肯定的疗效,但与年轻人相比具有更大的风险及难度,且对于长期预后的改善作用尚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结果证实,因此,治疗方法的改进势在必行.在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防治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霍勇教授重点讨论了血管内放射治疗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目前的研究认为血管内放射治疗,无论是应用β源还是γ源均证实了其治疗手段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加之与支架相比费用大幅度降低,预计在今后5年内,大约50%的PTCA患者将采用血管内放射治疗.解放军总医院的卢才义教授介绍了球囊预扩张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操作的影响经验,认为对支架植入前的病变预扩张好选用比病变血管内径小10%~20%的球囊,这样既可以达到较好的预扩张效果、便于支架到位,又不至于明显加重血管损伤.

  • Infusa Sleeve导管血管壁内局部导入基因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摘要)

    作者:兰燕平;崔长琮;张新霞;徐仓宝;戴强

    我们于1997年7月~12月进行了用Infusa Sleeve(IS)导管导入c-myc反义寡核苷酸预防再狭窄的实验研究.探讨IS导管局部在体导入c-myc反义寡核苷酸的可行性及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和新生内膜的抑制作用.

  • 叶酸对高同型半胱氨酸大鼠血管成形术后内膜增生的研究

    作者:徐会圃;刘长梅;冯义柏;刘现亮;刘新兰

    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参与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形成.本实验利用高蛋氨酸饮食诱导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症,同时给予叶酸干预,以期寻找预防和治疗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新途径.

  • 转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机理及应用研究等10篇

    作者:

  • 转导C型钠尿肽基因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预防作用

    作者:裴晓阳;徐亚伟;冯建章;朱梦云;于学靖;卢群

  • 线粒体与心肌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作者:范作文;王均志;黄从新

    心肌细胞凋亡(apoptosis)是心肌细胞的一种程序性死亡,它在心脏的发育及心力衰竭、原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等许多心脏疾病的病理生理中起着重要作用.线粒体是细胞产生能量的细胞器,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90%以上都是由它以三磷酸腺苷(ATP)形式产生.现在的研究证实,线粒体在介导细胞凋亡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心肌细胞中,线粒体约占心肌细胞总体积的45%.研究发现,在心肌细胞凋亡时,线粒体结构与功能发生明显改变,且与心肌细胞凋亡显著相关[1-3].本文主要综述线粒体在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意义.一、线粒体损伤与心肌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细胞在自身基因调控下进行的一种主动死亡,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化学特征,主要表现为:细胞核染色质固缩,凋亡小体出现,梯形脱氧核糖核酸(DNA)电泳图谱形成.研究证实,心肌细胞凋亡与原发性高血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心律失常、心肌病和心肌炎、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等多种心血管疾病有关[4-6].

  •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在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发生机制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邱结华;黄英;施慧华;蒋米尔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病变基础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发生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血管外科领域研究的热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在ASO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它主要通过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的增殖和移行,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1].

  • 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动物模型

    作者:扎拥;贾国良;施新猷;王琼

    当今心血管病研究中的一大难题就是选择适当的动物模型研究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1].尽管已有各种动物模型模拟再狭窄的各个过程,但不同动物的不同动脉有着各不相同的病理生理特性,而且常常研究的只是正常动脉损伤后的愈合反应,而非粥样硬化血管壁球囊损伤后的反应,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用这种动物模型实验成功的药物或措施应用于大规模临床试验时结果却令人失望.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