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诊首次确诊2型糖尿病伴亚临床动脉硬化患者的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王伟;侯春风;赵海潇;孙宏昌;王姝

    目的 探讨急诊首次确诊2型糖尿病(2型DM)患者亚I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危险因素及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无创伤高分辨超声血管成像技术检查103例,急诊首次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总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别比较老年组与中青年组,老年组有无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在性别、体质量指数、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等方面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急诊首次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老年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组8例(20.5%),中青年组11例(17.2%,P<0.01).股动脉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高于颈总动脉分别为(9.2%、5.4%,P<0.01).收缩压水平:老年组(128±20)mm:Hg 1 mm Hg=0.133 kPa高于中青年组[(120±21)mm Hg,P<0.05];舒张压水平:老年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83±8)am Hg高于无动脉粥样硬化组[(76±7)mm Hg,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老龄化、胰岛素抵抗、舒张压水平增高及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结论 急诊首次确诊2型糖尿病部分存在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患病率更高;不同部位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存在差异;急诊首次确诊2型糖尿病伴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患者舒张压水平增高,其危险因素为老龄化、胰岛素抵抗、舒张压水平增高及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糖耐量低减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皇红霞;王连成;高芳杰

    目的:探讨糖耐量低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内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发现的糖耐量低减(IGT)者77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糖耐量正常(NGT)者88例作为对照组,全部病例均进行常规体检并检测空腹血糖、血脂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利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并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分析IGT与血压、血脂及体重指数的关系.结果:IGT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压、血脂及体重指数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在糖耐量低减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早在糖耐量低减阶段就已经开始.应加强对伴有糖耐量低减等高危因素者的健康教育,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颈动脉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异常、积极干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 血管中膜钙化的危险因素和预防

    作者:杨俊伟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尽管以血液净化技术为代表的肾脏替代疗法已能使ESRD患者摆脱尿毒症的威胁,但是,与普通人群相比,ESRD患者因CVD而死亡的人数仍居高不下.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均表明逾半数的ESRD患者死于CVD[1].ESRD患者高CVD发病率严重削弱了血液净化的疗效,在造成医疗资源浪费的同时亦成为沉重的社会负担.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ESRD高CVD发病率与钙磷代谢紊乱及其与之相关的血管钙化(vascular calcification)密切相关.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颈动脉内中膜背向散射积分与弹性功能相关性研究

    作者:吴辉云;王丰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颈动脉内中膜背向散射积分与动脉弹性功能相关性,探讨该指标在绝经前成年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意义.资料与方法 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将43名患者分为狼疮活动组(24例)及狼疮非活动组(19例),并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15名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颈动脉常规超声、内中膜背向散射积分及动脉弹性功能等指标,计算后两者相关性.结果 狼疮活动组颈动脉内中膜厚于狼疮非活动组及对照组,狼疮活动组及非活动组颈动脉c-IBS、僵硬度及PWV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c-IBS与僵硬度及脉搏波传播速度(PWV)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颈动脉内中膜背向散射积分与动脉弹性功能相关性良好,可以用于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抵抗素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

    作者:蔡伟;徐积兄;李健;朱凌燕;黄海华;刘建英

    目的 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 选取新诊断的T2DM患者共122例,根据CIMT分为两组:CIMT正常组(CIMT<1.0 mm)70例和CIMT增厚组(CIMT≥1.0 mm,伴或不伴斑块)5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抵抗素水平,并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CIMT.结果 与CIMT正常组相比,CIMT增厚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明显升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显示,血清抵抗素水平与CIMT具有显著相关性(r=0.247,P=0.028),而且经校正性别、年龄、BMI后,血清抵抗素水平仍与CIMT显著相关(r=0.198,P=0.034);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血清抵抗素与CIMT增厚呈显著性关联(OR=1.39,95%CI:1.08~2.04,P=0.037).结论 血清抵抗素是T2DM患者CIMT增厚的独立相关因素.

  • 血管紧张素Ⅱ介导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作用机制

    作者: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从血管中膜向内膜下迁移是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形成过程中具特征性的细胞生物学事件之一。迁移进入内膜下层的VSMC有一半可以进一步分化、增殖成为内膜下层的主要细胞,另一半则不再增殖[1]。由此可以推断:VSMC的增殖和迁移是两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过程。既往对再狭窄发病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VSMC增殖及血管重塑上,对VSMC迁移机制的研究很少。因此,阐明VSMC迁移的细胞生物学机制可能有助于寻找潜在的抑制VSMC迁移的药理学手段,从而为防治再狭窄及其它一些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思维方向。  介导VSMC迁移的大量心血管生物活性物质中,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以自分泌、旁分泌的形式在血管局部发挥作用。AngⅡ作为VSMC的一个重要的生长因子和化学趋化因子,其介导VSMC迁移的机制是目前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VSMC迁移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  1.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和粘着斑: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由肌动蛋白丝和特异性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组成,包括肌动蛋白应力纤维、板状伪足和细胞壁褶襞、丝状伪足和微刺。该细胞骨架除提供维持细胞形状和细胞极性所需的结构网架外,其具有的动力学特征尚可提供细胞移动所需的趋动力。

  • 华法林致大鼠血管中膜钙化与动脉收缩压升高的关系研究

    作者:刘承云;万晶晶;杨群芳;戚本玲;彭雯;陈学林

    目前认识到,收缩压升高比舒张压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和肾功能不全更重要的危险因素,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约50%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但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的超声研究

    作者:宋桂芹;何银凤;董可辉;王拥军;何文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性质、分布特点及狭窄情况,探讨颈动脉斑块和狭窄的分布规律.方法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0例.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T1A组),脑梗死患者235例(脑梗死组);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4例),中年组(137例)和老年组(149例).结果 随年龄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痛、吸烟、家族史显著增加(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TIA组(P<0.01);70%~99%血管狭窄斑块发生率高于50%~69%血管狭窄和<50%血管狭窄(P<0.01);老年组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中年组及青年组(P<0.01).结论 超声检查显示不稳定宽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更为密切,导致颈动脉狭窄的斑块中,以软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多见.超声检查可以用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诊断及监测.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脉搏波速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冯艳艳;于飞;毕源杰;徐梅;付春莉;于昕;蔡茜;高海青;程梅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和脉搏波速度(PWV)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横断面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30例,年龄60~92岁,其中男性59例.根据HbA1C水平分为3组:HbA1C<7.0%49例、7.0%≤HbA1C <8.5%58例、HbA1C≥8.5%23例.测定身高、体质量、血压、血糖、血脂、HbA1C等指标,进行颈动脉超声和PWV检查. 结果 3组比较,收缩压、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斑块稳定性、PW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颈动脉IMT与性别、年龄、空腹血糖、Hb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r值分别为0.389、0.296、0.203、0.405、-0.208,均P<0.05);颈动脉斑块积分与性别、年龄、HbA1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r值分别为0.321、0.355、0.340、-0.249,均P<0.01);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体质指数、收缩压、HbA1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r值分别为-0.286、-0.188、0.368、0.405,均P<0.05);PWV与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HbA1C、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r值分别为0.516、0.521、0.225、0.181、0.229、-0.253、0.311、-0.244,均P<0.05).颈动脉IMT与PWV呈正相关(r=0.234,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和HbA1C与IMT独立相关;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和HbA1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大小独立相关;年龄、Hb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粥样斑块稳定性独立相关;年龄和收缩压与PWV独立相关. 结论 HbA1C、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指数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小燕;周智广;傅朝;谭少珍;刘明辉;唐炜立;邓志明;朱旭萍;刘石平;苏欣;颜湘;冯琼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2型DM)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情况、危险因素及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无创性高分辨超声血管成像技术筛查255例、病程≤1年2型DM患者的颈总动脉、髂总动脉及股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AS斑块.分别比较老年组与中青年组、老年组有无亚临床AS者在性别、体重指数、腰臀比、血压、血脂谱、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胰岛素抵抗等方面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初诊2型DM患者亚临床A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组亚临床AS 14例(17.3%),中青年组16例(9.2%,P<0.01).股动脉亚临床AS检出率高于颈总动脉及髂总动脉(分别为8.6% 、 4.7% 和0.4%,P<0.001).与中青年组收缩压水平[(120±22)mm Hg]比较,老年组较高[(126±19)mm Hg,P<0.05];老年组无AS与亚临床AS比较,舒张压水平较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亚临床AS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老龄化、胰岛素抵抗、舒张压水平增高及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结论初诊2型DM患者部分存在亚临床AS,老年患者罹患率更高;不同部位亚临床AS的发生率存在差异;初诊2型DM伴亚临床AS的老年患者舒张压水平增高,其危险因素为老龄化、胰岛素抵抗、舒张压水平增高及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大鼠主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向成骨样细胞转化中骨保护素和核转录因子κB受体配体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聂斌;管思明;方欣;周韶琼

    目的 研究大鼠主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SMC)向成骨样细胞转化过程中骨保护素(OPG)/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受体的配体(RANKL)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主动脉SMC,随机分为成骨样细胞组、阿托伐他汀组和SMC组,每组再分为早、晚2个亚组.成骨样细胞组在正常SMC培养液中加入β-磷酸甘油和维生素C,他汀组在加入以上物质的同时再加入阿托伐他汀.早期组在第7天,晚期组在第14天进行检测.采用Von Kossa染色、钙离子含量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骨钙素的Western blot检测来判定钙化情况;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OPG和RANKL的mRNA表达情况. 结果 成骨样细胞组中钙离子含量、Von kossa染色、ALP活性、骨钙素均高于他汀组(F=0.27、2.48、6.14、10.21,均P<0.05).SMC组无论早晚期均有大量的OPG表达(早期2.71±0.08,晚期2.69±0.02),但无RANKL表达;他汀组(早期3.52±0.05,晚期2.50±0.03)和成骨样细胞组(早期4.18±0.10,晚期2.30±0.11)的早期OPG表达上升而晚期下降,而两组RANKL表达在钙化中一直呈升高趋势(分别由1.01±0.19升高全2.40±0.10及1.70±0.07升至3.22±0.11).SMC组、他汀组、成骨样细胞组随钙化程度的加重,OPG/RANKL比值呈逐步下降趋势(F=52.93,2.33,均P<0.05);同一组中,晚期亚组随着钙化的加重,OPG/RANKL比值也较早期明显下降(F=38.71,1.74,均P<0.05). 结论 OPG/RANKL的比值与 SMC向成骨样细胞的转化程度呈负相关,且阿托伐他汀具有抑制钙化的作用.

  • 氨氯地平抑制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作者:吴立萱;金凡;黄元伟

    许多研究表明,血管中膜来源的平滑肌细胞(VSMC)移行到内膜异常增殖和积聚在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了早期和关键的作用.已知有许多因素能促进VSMC的增殖和移行,例如,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清、凝血酶血管紧张素Ⅱ等.

  • 非限制性外支架防治移植静脉狭窄的早期形态学观察

    作者:高长青;田晓东

    目的 探讨非限制性外支架防治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效果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新西兰白兔36只随机分成两组,每只均实施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移植术,支架组(S组)在移植静脉外套以直径6mm的非限制性涤纶外支架,对照组(NS组)移植静脉外无外支架,分别于术后7、14、28 d取材进行观察.术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移植静脉的通畅情况.组织切片进行HE和弹力VG染色和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移植静脉内膜、中膜的厚度和面积,管腔面积,并计算内膜增值率(即内膜面积/内弹力板包围面积).结果 (1)S组术后死亡1只,闭塞性血栓形成1只,在支架与移植静脉之间有"果冻样"物质(新外膜)形成;NS组术后偏瘫并死亡1只,血栓形成1只.超声检查移植静脉通畅情况与取材时结果完全一致.(2)染色显示:术后7~28 d,S组和NS组移植静脉内膜和中膜逐渐增生,S组新外膜为肉芽肿样增生,内有较多炎症细胞浸润.(3)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S组和NS组内膜、中膜的厚度和面积均逐渐增加,术后7 d时,S组的内膜厚度、面积和内膜增生率与NS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28 d,S组的内膜厚度、面积和内膜增生率均小于NS组,P<0.05;术后1~4周,S组的中膜的厚度、面积均小于NS组,P<0.05.结论 非限制性外支架可以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和中膜增生;在非限制性外支架和移植静脉之间可以生成新外膜,新外膜的生成在防治内膜增生的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糖代谢异常、NO、CRP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之间关系的研究

    作者:涂燕平;雷梦觉;曾黎峰;叶雪存;龚爱斌;魏伟荣;王凌玲;艾文伟

    目的 研究从糖耐量正常、糖耐量低减至糖尿病发展过程中血一氧化氮(N0)、超敏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探讨其与糖尿病早期动脉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medial thickness,IMT)的关系.方法 90例患者,其中糖耐量正常、糖耐量低减、2型糖尿病各30例,每例均晚间禁食后抽血行包括.NO、CRP在内的生化检查及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 从糖耐量正常、糖耐量低减至糖尿病,随着糖代谢异常的加重,颈动脉内膜中层逐渐增厚、血NO逐渐降低、CRP逐渐升高(P<0.05或P<0.01).结论 糖代谢异常早期即有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等变化,并参与了糖尿病动脉硬化的整个进程,因此早期控制血糖、稳定血管内皮损伤、抑制炎症反应,对于延缓、减少糖尿病晚期动脉硬化等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作用.

  •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与冠心病的关系

    作者:张志凌;向小平;刘肆仁;张龙方;何东方;刘宇;李强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c)及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112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c,同时检测肱动脉FMD,据造影结果 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79例与对照组33例,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Gensini评分.结果 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FMD及IMT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FMD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Ili积分呈负相关,(r=-0.362,P<0.01),IMTc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296,P<0.01).结论 联合应用无创高分辨率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c及FMD可间接反映冠心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而且方法简单、无创,为早期诊断冠心病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段.

  •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动脉硬化及动脉内皮功能关系的研究

    作者:任军梅;王瑞英;刘毅坚;黄淑田

    目的 研究脉压(P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165例中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及肱动脉超声检查,测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肱动脉加压前后内径,并测压.以PP<60mm Hg、60 mm Hg≤PP<80 mm Hg和PP≥80 mm Hg分为三个亚组进行分析.结果 随着PP的增加,颈动脉IMT、血管僵硬度、斑块发生率升高,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血管扩张性下降.直线相关性分析发现,PP与颈动脉IMT、FMD、血管僵硬度及扩张性相关性较强,以IMT及FMD为应变量,对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进入回归方程的都有PP和年龄.结论 PP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内皮功能相关,PP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 不同糖耐量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对比研究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许惠敏;张军;孙焱;李洪梅

    目的 探讨不同糖耐量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差异,揭示糖耐量低减(IGT)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可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正常糖耐量者40名、新诊断的糖耐量低减患者41名、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40名,比较不同组间IMT及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 糖耐量低减患者颈总动脉、颈动脉膨大处、IMT均显著高于糖耐量正常人群(P<0.01),低于2型糖尿病患者(P<0.01).年龄、体质指数、收缩压、空腹血糖、胰岛素敏感性可能是影响IGT患者IMT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糖耐量低减显著影响患者IMT,IGT,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预测因子.

  • 代谢综合征患者静息心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作者:高华;郝俊芳;杨锐英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对96例MS患者进行调查,每位患者均测RHR、血压、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DL-C),颈动脉超声检测IMT,按RHR频率分RHRl组:RHR<70次/min,RHR2组:70~80次/min,RHR3组:RHR<80次/min.结果 代谢综合征患者RHR与IMT呈显著正相关(r=0.432 P<0.01);且RHR与FIG、TG呈正相关(FPG r=0.24,TG r=0.24,P<0.05.结论 MS患者RHR与IMT有明显相关性.

  • 代谢综合征患者餐后血脂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的探讨

    作者:仝珊;黄淑田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餐后血脂代谢情况及其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4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60例MS患者为MS组.MS组以空腹甘油三酯为标准(≥1.7 mmol/L)分为两个亚组:空腹甘油三酯正常组(MS1)与空腹高甘油三酯组(MS2).禁食12 h后,分别接受高脂肪饮食,于空腹、餐后2、4、6 h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使用彩超仪检测各组颈动脉IMT.结果 餐后血清TG水平显著升高,浓度峰值是4 h,TC、LDL-C、HDL-C无明显改变(P>0.05).MS1组、MS2组餐后TG峰值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S组颈动脉IMT明显增厚,MS1、MS2颈动脉IM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S1与MS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示,年龄、体重指数、腰臀围比、TG 0h、TG 4 h和收缩压均与颈动脉IMT呈显著正相关(r1=0.1513,r2=0.2111,r3=0.2312,r4=0.3441,r5=0.3765,r6=0.1839,P<0.05),且颈动脉IMT与TG 4 h的相关系数大.结论 MS患者脂肪餐后TG水平异常升高是其血脂代谢异常的重要内容之一,且餐后脂代谢异常常发生在空腹血脂异常之前,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故应常规检测MS患者的餐后血脂和颈动脉IMT.

  • 新诊断2型糖尿病脂肪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脂联素比值与股动脉中膜厚度及内皮舒张功能的关系

    作者:肖扬;姚岚;李兴;钟慧;陈小燕;唐炜立;刘石平;徐爱民;周智广

    目的 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脂肪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脂联素(APN)及二者比值与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FA-IMT)及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 将133例新诊断的T2DM患者,测定空腹血浆A-FABP和APN,采用高分辨超声检测FA-IMT及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硝酸甘油介导的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FA-IMT以上1/4位点为增厚切点,定义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S).将133例患者按FA-IMT四分位分为4组,分别为低IMT组(FA-IMT<0.60 MM,n=34)、中FA-IMT组(0.60 mm≤FA-IMT<0.73 mm,n=33)、高FA-IMT组(0.73 mm≤FA-IMT<0.80 mm,n=33)及早期AS组(FA-IMT≥0.80 mm,n=33).结果 与低FA-IMT组相比(0.59±0.02)mm,早期AS组FA-IMT为(0.81±0.03)mm明显增高(P<0.01).A-FABP/APN比值明显增加[(A-FABP/APN×1000,APN血浆浓度为A-FABP的1000倍,3.9(2.8~6.1)比2.9(1.8~5.7),P<0.05];FA-IMT与A-FABP/APN比值呈正相关(r=0.216,P=0.006),与APN仍呈负相关(r=-0.179,P=0.020),在校正年龄、性别、BMI之后,FA-IMT与A-FABP/APN比值呈正相关(r=0.217,P=0.007)、与APN仍呈负相关(r=-0.172,P=0.026);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与A-FABP/APN比值呈负相关(r=-0.166,P=0.028),在校正年龄、性别、体质指数之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与A-FABP/APN比值仍呈负相关(r=-0.153,P=0.042).结论 新诊断T2DM患者血浆A-FABP/APN比值与FA-IMT及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密切相关;可能是评价新诊断T2DM患者内皮功能紊乱和早期AS程度更好的指标.

4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