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管内皮细胞骨架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作者:彭红艳;常青

    内皮细胞骨架由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组成,是细胞形态维持、细胞迁移、物质运输和跨膜信息传递的重要结构基础.已发现内皮细胞骨架重排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密切联系,故阐明内皮细胞骨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无疑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内皮细胞骨架的分布、结构特点、信号传导途径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等方面,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不同尿酸浓度与氧化应激和内皮损伤指标研究

    作者:JIA Shao-dan;王颜刚;LI Hui-feng;李靖;王鸿雁

    目的 观察不同血尿酸浓度下氧化应激指标变化,探讨高尿酸引起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机制.方法 选择男性正常血尿酸及高尿酸血症病例,根据血尿酸值分为5组,每组50例左右,分别测定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NO、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内皮素-1(ET-1)及各项生化指标.结果 尿酸≥380 μmol/L时,MDA、SOD、GSH-Px、PM-1、ET-1均明显增加,NO明显下降(P值均<0.05),但当尿酸≥420 μmol/L时,SOD、GSH-Px明显下降;回归分析显示PAI-1与MDA、尿酸、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TG正相关,与SOD、NO负相关(t=-3.64~6.08,P<0.05);ET-1与MDA、尿酸、HOMA-IR正相关,与NO、GSH-Px、SOD负相关(t=-4.75~6.35,P<0.05).结论 男性血尿酸超过380 umol/L时引起氧化应激,氧化应激、血尿酸、胰岛素抵抗参与了内皮功能紊乱的形成.

  • 依那普利和伊贝沙坦对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作者:孙大勇;朱平先;黄献文;何学森;钱来生

    目的 比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依那普利5mg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伊贝沙坦150mg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 确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AS患者用完全随机设计,将患者分为ACEl组47例,依那普利开始剂量2.5mg/d,逐渐加至5mg/d;ARB组49例,用伊贝沙坦逐渐加量至150mg/d;对照组48例,不用以上药物.疗程3个月以上.血管B超检查患者治疗前、后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随访3个月.结果 ACEl组患者治疗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V)从(3.3±2.7)%提高至(5.6±4.2)%(P=0.001),肱动脉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IV)从(12.6±7.4)%提高至(12.8±7.1)%(P=0.835);ARB组患者治疗后EDV从(4.4±2.9)%提高到(6.2±3.2)%(P=0.038),EIV从(10.6±5.8)%下降到(9.5±4.7)%(P=0.230);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EDV、EIV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EDV、EIV变化值比较,ACEl组和AR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那普利和伊贝沙坦均可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肱动脉内皮功能.

  •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动脉硬化及动脉内皮功能关系的研究

    作者:任军梅;王瑞英;刘毅坚;黄淑田

    目的 研究脉压(P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165例中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及肱动脉超声检查,测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肱动脉加压前后内径,并测压.以PP<60mm Hg、60 mm Hg≤PP<80 mm Hg和PP≥80 mm Hg分为三个亚组进行分析.结果 随着PP的增加,颈动脉IMT、血管僵硬度、斑块发生率升高,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血管扩张性下降.直线相关性分析发现,PP与颈动脉IMT、FMD、血管僵硬度及扩张性相关性较强,以IMT及FMD为应变量,对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进入回归方程的都有PP和年龄.结论 PP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内皮功能相关,PP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 坎地沙坦酯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踝臂指数的影响

    作者:曹慧;韩淑艳;陈霞;刘勇

    目的 探讨坎地沙坦酯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踝臂指数(ABI)的影响.方法 46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坎地沙坦酯组,每组23例,测定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血压、ABI、空腹血糖(FPG)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结果 常规治疗组治疗前FPG为(8.56±2.96)mmol/L,治疗后为(5.99±0.76)mmol/L (P<0.05),坎地沙坦酯组治疗前FPG为(8.38±2.06)mmol/L,治疗后为 (5.51±0.56)mmol/L (P<0.05),两组FPG均下降明显.治疗后常规治疗组EDD为(4.78±2.79)%,坎地沙坦酯组为(5.31±3.02)%,两组EDD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常规治疗组ABI为1.17±0.14,坎地沙坦酯组为1.24±0.16,两组ABI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坎地沙坦酯可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空腹血糖,可以提升其踝臂指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 丹参素对异丙肾上腺素损伤大鼠内皮血管活性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汪旻晖;单娇娇;李浣钧;丁小英;李宏仁;刘淳;张立;汤依群

    目的 观察异丙肾上腺素持续给药对大鼠内皮血管活性的影响及丹参素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丹参素高、低剂量(3、10 mg/kg)组,缬沙坦(10 mg/kg)阳性对照组.血管切片染色观察组织形态改变;观察各组大鼠内皮完整胸主动脉环对内皮依赖型血管收缩剂杨梅黄酮、内皮依赖型血管舒张剂乙酰胆碱的反应性,观察缝隙连接开放剂AAP-10和阻断剂18α-甘草次酸对模型大鼠血管环舒缩功能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血管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 43 (Cx43)、Connexin 40 (Cx40)的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管中膜厚度明显增加,收缩舒张功能均下降:与模型组相比,丹参素给药组大鼠血管组织结构有所改善,血管舒缩功能显著提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大鼠胸主动脉环用18α-甘草次酸孵育后收缩功能显著降低(P<0.05),用AAP-10孵育后收缩功能恢复,舒张功能改变不明显.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丹参素和缬沙坦治疗组均可有效逆转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Cx40、Cx43水平降低(P<0.05).结论 丹参素可有效保护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大鼠血管环收缩与舒张功能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丹参素保护血管上缝隙连接蛋白表达,逆转受损信号传导有关.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放射性碘标记以及生物活性测定

    作者:周瑞丰;周铁林;蔡英林;韩忠朝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放射性碘标记的方法.方法:采用肝素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125I-VEGF.通过SDS-PAGE进行同质性分析.利用VEGP能够与内皮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特点,鉴定其生物学活性.结果:125I-VEGF的比活性为(1.6~1.9)×105cpm/ng.12%SDS-PAGE表明在未还原和还原状态下125I-VEGF在42ku和21ku处显示单一带.125I-VEGF与内皮细胞能够特异地结合,并能够被TSP抑制.结论:肝素亲和层析的方法能够有效地纯化125I-VEGF,并且具有生物学活性.

  • 内皮功能损伤在心房颤动左房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刘彤;黄体钢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房颤的发生率逐年增加[1].房颤是脑卒中和血栓栓塞性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据统计,房颤相关脑卒中年发生率为4.5%,在年龄大于80岁的人群,房颤是脑卒中的首要原因[2].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房血栓的发生率约为10%,且常发生在左心耳[3].20世纪90年代初的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危险[4].但是,房颤患者左房血栓的发生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早在150年前,Vichow就提出了血栓形成的三个基本要素,即血流异常(血流淤滞)、血液成分异常(血液高凝状态)和血管壁异常(血管内皮损伤).房颤发生时,左房(特别是左心耳处)血流缓慢,淤滞,形成涡流,使血栓易于产生;此外,许多研究表明,房颤患者存在血小板功能、凝血及纤溶状态的变化,导致血液高凝[5];但内皮功能损伤在左房血栓形成中作用的研究尚少,笔者将对这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冠心平胶囊对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建恒;张杏红;寇素如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规扩血管药(如硝酸酯类)常发生低血压、心悸、面部潮红、头痛等多种不良反应.而传统的中药制剂(如复方丹参片)常因含糖而不适用于伴有糖尿病患者.我们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研制了无糖中药制剂冠心平胶囊,该药不仅不良反应小,且还可用于糖尿病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研究

    作者:寿涛;乌若丹;苏敏;李芹;林俊;张云梅;严新民

    目的 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状况以及影响其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控制影响血管内皮功能的因素后纳入观察组66例RA初治患者,以及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组54名.采用超声检测血管内皮功能;比较两组临床及实验室炎性指标,分析与血管内皮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血压、血脂、血白细胞介素(IL)-8、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CD141高于对照组(P<0.05);仅舒张压、TNF-α和CD141水平与该组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相关.结论 RA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TNF-α可能在其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瑞舒伐他汀强化调脂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作者:田毅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调脂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92例UA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强化组和普通组各46例.2组均予以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基础治疗.普通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片10 mg,每天1次,睡前口服,强化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口服瑞舒伐他汀片20 mg,每天1次,睡前口服,2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并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内皮素(ET)-1与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水平及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强化组和普通组分别发生失访2例与4例,2组的失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血清ET-1与VEC水平较前明显下降,FMD水平较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强化组变化幅度较普通组更明显(P<0.05).强化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普通组(x2=5.49,P<0.05).普通组与强化组治疗中分别出现不良反应3例和5例,症状均较轻,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9,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强化调脂治疗UAP患者的疗效较显著,安全性较佳,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血清ET-1与VEC水平,提高FMD水平,保护与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密切相关.

  • 肝细胞肝癌中VEGF、p53、mdm2蛋白表达及其相互关系

    作者:潘运龙;覃莉;李文生

    目的研究肝细胞肝癌(HCC)VEGF、p53、mdm2蛋白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或SAP法检测HCC组织VEGF、mdm2和p53蛋白表达,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并与临床病理指标比较分析.结果 72例HCC中VEGF、p53、mdm2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62.5%、41.6%和33.3%;VEGF和p53,VEGF和mdm2,mdm2和p53蛋白表达有相关性(P<0.05).25例癌旁组织中VEGF蛋白阳性表达为20.0%,mdm2蛋白阳性表达为8.0%,p53蛋白阳性表达为8.0%.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VEGF、mdm2和p53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10例正常肝组织无VEGF、mdm2和p53蛋白表达.HCC组织中VEGF、p53、mdm2蛋白阳性表达以及高MVD与血管侵犯和转移倾向明显相关(P<0.05).结论 HCC组织中VEGF、p53、mdm2蛋白过表达.p53突变和mdm2蛋白过表达,是VEGF表达上调的原因之一,并与HCC组织中血管侵犯和转移倾向有关.

  • MTT法检测重组人内抑素对人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智强;任斌;朱年春;张礼秀;刘建辉

    目的探讨观察重组人内抑素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影响的方法.方法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重组人胎儿内抑素是否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刺激的人血管内皮细胞系ECV增殖产生抑制作用.结果 MTT法分析显示细胞活力与光密度改变之间存在线性关系,重组人内抑素可抑制胎儿血管内皮细胞ECV的增殖,半数抑制浓度约为3.50 mg*L-1.结论 MTT法检测重组人内抑素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准确可靠、操作简便.

    关键词: 比色法 内皮血管
  •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对内皮功能的影响

    作者:许哲明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住院后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单硝酸异山梨酯25 mg+5%葡萄糖溶液500 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治疗组另外给予丹红注射液40 ml +5%葡萄糖溶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观察两组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心绞痛、心电图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O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ET、CRP水平则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NO水平高于对照组,ET、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有效缓解心绞痛的发作并能显著改善其内皮功能.

  • 尿皮素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作者:程昭霞;尚涛;曲文玉

    目的:通过检测尿皮素(UCN)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一氧化氮(NO)生成及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的影响,探讨UCN调节胎儿-胎盘血管张力的分子机制.方法:在离体培养的HUVEC中加入不同浓度的UCN(0、0.1、1、10nmol/L)、10nmol/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及向以上各组UCN/CRH同时加α-helicalCRH进行体外培养,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NO的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在与UCN共同培养4~8h后,HUVEC细胞上清液中NO水平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变化,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UCN浓度增加,NO水平逐渐升高;UCN组HUVEC iNOS表达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升高.而各组eNOS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UCN/CRH+α-helicalCRH组HUVEC上清液中NO水平和HUVEC iNOS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同浓度UCN/CRH组比较NO水平和iNO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CN可促HUVEC合成及释放NO,NO生成增多与UCN通过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2β受体(CRH-R2β)正相调节iNOS蛋白表达有关,这可能是UCN调节胎儿-胎盘血管张力的分子机制之一.

  • 普伐他汀改善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

    作者:戚本玲;管思明;柯琴梅;林挺

    目的:研究普伐他汀对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血管内皮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60例老年OMI患者随机均分为安慰剂(C)组和普伐他汀(P)组,分别测定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浆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浓度变化,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表达及内皮依赖性扩张百分率(FMD%)和非内皮依赖性扩张百分率(GTN%).结果: P组经普伐他汀治疗6周后,TC含量较治疗前下降29%,LDL-C下降35%,HDL-C升高8%,但TG水平无明显变化,内皮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GMP-140表达受到抑制,而这种表达抑制与血胆固醇水平的改变无关.结论: 普伐他汀能通过调脂及抑制血小板的活性参与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在老年OMI患者中应用普伐他汀可能通过改善内皮功能达到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目的.

  • 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1-7对内皮细胞释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1的影响

    作者:陈弹;程绪杰;李红霞;杨向军;刘志华;蒋文平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内皮细胞分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影响.方法:培养内皮细胞株(ECV304),分为AngⅡ和Ang-(1-7)刺激组,培养基中AngⅡ和Ang-(1-7)加至终浓度为5、10、25、50、100 nmol/L,24 h后测定上清液中的t-PA和PAI-1的含量.结果:内皮细胞在AngⅡ终浓度为50、100 nmol/L组刺激24 h后,其分泌的PAI-1含量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ng-(1-7)在同样浓度组却显著降低PAI-1(P<0.05),AngⅡ和Ang-(1-7) 两组t-P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gⅡ对内皮细胞株分泌的PAI-1有显著的升高作用,而Ang-(1-7) 对PAI-1 作用相反.两者对t-PA均无显著影响.提示AngⅡ和Ang-(1-7)对纤溶系统的调节有一定作用.

  •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对血管舒张功能的损害作用

    作者:马立宁;赵水平;李江;周启昌;高梅

    目的: 评价血管平滑肌功能(硝酸甘油引起的血管舒张)不全与内皮功能不全的联系,并同时探讨糖尿病与高血压对内皮功能的损害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用高分辨率超声波仪测定肱动脉对硝酸甘油(NTG)的扩张反应及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EDD).结果:平滑肌功能受损与 EDD受损呈正相关(r=0.5413,P<0.01);单纯糖尿病或高血压仅EDD较对照组降低(分别P<0.05和P<0.0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EDD和平滑肌功能均受损(均P<0.01).结论:导致血管内皮功能不全的病理过程可能同样损害血管平滑肌机能.2型糖尿病与高血压相互作用加重血管舒张功能不全.

  • 胰岛素抵抗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共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翟斐;李素梅

    胰岛素抵抗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在肥胖、2型糖尿病等胰岛素抵抗状态下,均存在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内皮源性一氧化氮产生减少,从而提出了内皮细胞胰岛素抵抗的新观点.其共同的发病机制--氧化应激、炎性反应、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己糖胺的生物合成途径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为以研究代谢综合征为代表的代谢异常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病理生理学基础.

  • 辛伐他汀对高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作者:李华;李玉东;杨守忠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高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的机制。方法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健康体检者,A组),高血糖组(B组,33.3 mmol/L葡萄糖),高血糖+低浓度辛伐他汀组(C组,33.3 mmol/L葡萄糖+1.0μmol/L辛伐他汀),高血糖+高浓度辛伐他汀组(D组,33.3mmol/L葡萄糖+10.0μmol/L辛伐他汀)。细胞增殖使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凋亡使用 TUNEL 检测法,蛋白表达使用 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基因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real time PCR)。结果 B、C、D组的内皮细胞存活率分别为(42.5±6.4)%、(58.6±7.8%)和(71.3±11.7)%,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B、C、D组内皮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8±0.6)%、(45.8±8.9)%、(22.7±6.4)%和(12.6±4.2)%,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0.13±0.03)内皮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A组(1.02±0.16),C组(0.28±0.04)明显高于B组,D组(0.68±0.11)又明显高于C组(P<0.05,P<0.01)。B组内皮细胞bax基因的表达明显高于A组,C组明显低于B组, D组又明显低于C组( P<0.05,P<0.01)。结论辛伐他汀可以明显抑制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上调Bcl-2蛋白表达和下调bax基因表达可能是其主要的作用机制。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