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作者:卓苑红;连国颖

    目的:总结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于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选择在我院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急诊介入治疗,总结护理方法与体会.结果:本研究中80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均达到血管再通,TIMI≤3级患者有74例,占比92.50%,达到II级灌注患者有6例,占比7.50%.80例患者术前准备时间平均(26.4±5.1)min.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护理重要性较高,做好术前、术中的护理工作是提高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生存质量的有效途径,值得推广普及.

  •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分析

    作者:蒋晓玲;陈颖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选择为我院在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患者皆存在心律失常的情况,给予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记录对比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率指标.结果:通过急诊的介入治疗,50例患者皆抢救成功,经过护理干预后患者已经灰度健康,且护理后患者的心率指标情况明显比护理前好,护理前后对比较为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措施应用效果较好,不仅改善了患者的心率指标情况,而且提高了介入治疗的抢救质量,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诊介入与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

    作者:姚毅;袁杰;刘嘉庆

    目的:分析急诊介入与静脉溶检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诊治的90例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急诊介入治疗,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急诊介入治疗较静脉溶栓治疗具有更加显著的临床疗效.

  • 急诊介入性治疗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作者:黄方成

    目的:探究急诊介入性治疗在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接收的心肌梗死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给予急诊介入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心输出量均大于治疗前,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小于治疗前,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50例心肌梗死治疗后随访中发现,再次发生心肌梗死者3例,死亡1例,心绞痛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结论:对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诊介入性治疗,不仅成功率较高,还能够进一步改善其心功能情况,安全性与有效性均较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骨盆骨折致腹膜后大出血的急诊介入治疗

    作者:李强;李长罗;谢明;邵启兵;屈忠;沈民仁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治疗在骨盆骨折导致腹膜后大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骨盆骨折造成腹膜后大出血患者40例,拒绝接受介入治疗的15例患者为对照组,25例接受急诊介入治疗患者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且治疗之后相关指标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急诊介入治疗在骨盆骨折导致腹膜后大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 急诊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瑞兰;郭莉娟;李凌云

    目的:研究分析急诊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院前心脏骤停的患者共6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予以观察组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予以对照组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并发出血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也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院前心脏骤停具有更加理想的疗效,其治疗效果显著且患者住院时间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与择期介入疗效比较

    作者:宋婷婷

    目的 对急诊介入治疗与择期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抽取该院于2015年9月—2016年3月收治的患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110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分成急诊组和择期组两组.急诊组治疗时予以急诊介入治疗的方法,择期组则予以择期介入的方法.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 结果显示,治疗后第24周急诊组LVEF、LVED分别为:(55.47±5.88)%、(47.22±3.02)mm,择期组同一时间以上指标数据为:(51.31±6.93)%、(49.56±2.98)mm;治疗后第1周急诊组LVEF、LVED分别为:(53.23±5.98)%、(49.14±3.56)mm,择期组同一时间以上指标数据为:(47.78±6.13)%、(51.22±3.37)mm;急诊组心脏再发梗死率、1个月、12个月死亡率、ST段的回落率分别为:3例(5.98%)、2例(3.52%)、4例(7.89%)、52例(95.35%),均明显低于择期组(P<0.05).结论 与择期介入的方法相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实施急诊介入的治疗方法,能帮助患者显著改善其心肌缺血的状况,进而帮助患者恢复心肌供血,有效减少了患者再次发生梗死的几率与死亡率.

  • 急诊介入治疗子宫大出血1例

    作者:王捷;王薇薇

    子宫大出血是妇产科的常见病,常会危及产妇生命[1].2004年6月我们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急诊治疗子宫大出血1例,报道如下.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ST段回复不良的预测因素

    作者:刘晓宇;秦历杰;贺文奇;许文克;杨蕾;董淑娟;楚英杰

    目的 通过观察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血运重建术后ST段回复程度,分析ST段回复不全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根据术后即刻心电图ST段回落率,将198例患者分为ST段回复完全组(ST段回落率≥50%)和ST段回复不全组(ST段回落率<50%).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特点、梗死相关血管特征及手术相关事项;记录住院及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靶血管重建、再发心肌梗死或死亡).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ST段回复不全组中>75岁患者明显多于ST段回复完全组(9例,21.4% vs.14例,9.0%;P<0.05);(2) ST段回复不全组总缺血时间长于回复完全组[(5.2±2.2)h vs.(3.0±1.6)h,P<0.01],梗死相关动脉为LAD更为常见(27例,64.3% vs.69例,44.2%;P<0.05),术后冠脉造影IRA血流达TIMI3级者少于回复完全组(32例,76.2% vs.140例,90%;P<0.05).ST段回复不全患者中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应用率较低,应用IABP几率高于回复完全组(P<0.01);(3)住院期间及随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ST段回复不全组均高于回复完全组;(4)多因素分析:年龄>75岁(OR=4.452)、LAD闭塞(OR =3.317)、总缺血时间(OR=1.897)是影响术后心电图ST段恢复的相关因素.结论 行急诊血运重建的STEMI患者中高龄、LAD闭塞、缺血时间较长、术前未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患者,易发生ST段回落不良且预后差.其中,年龄>75岁、LAD闭塞及总缺血时间长是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不良的预测因素.

  •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时动脉压力监测与护理

    作者:李晓彤;马勇波

    目的 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术中血压监测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中有创血压及心电监测等情况.结果 动脉血压与心肌梗死部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心律失常、迷走反射、无再流现象、手术操作、药物应用均有关联.术中发生一过性低血压40例次,心源性休克5例次.结论 急诊介入治疗虽有一定风险,但术中密切监测血压等指标的变化,及时报告术者,医护整体配合,积极处理,能保证手术安全进行.

  • 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术中配合

    作者:袁亚娟;周惠芬;何国平

    我科于2002年11月~2003年5月间为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施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现将术中护理配合的体会介绍如下.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的心理护理

    作者:荆丽敏;邱雪梅;孟荣英;金海英;徐海霞;吝守静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威胁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a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恢复冠脉血流直接、有效的方法[1].它可以尽早充分地开通"犯罪"血管,挽救存活心肌,改善患者的预后.由于急诊患者及家属对突如其来的疾病往往表现为极度紧张、恐惧、担心,所以对急诊PCI一时难以接受.如何使患者取得佳治疗效果,提高抢救质量,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2].

  • 骨盆骨折致腹膜后大出血的急诊介入治疗

    作者:黄伟浪;林歆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致腹膜后大出血急诊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2011年12月-2014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55例骨盆骨折致腹膜后大出血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拒绝行介入治疗的2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30例患者设为治疗组,对比研究两组患者病例的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应用急诊介入治疗的抢救成功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保守治疗的抢救成功率(76.00%)(P<005);治疗组失血性休克死亡1例明显少于对照组的6例(P<0.05);治疗组行急诊介入治疗后出现肾功能不全的病例明显比对照组保守治疗的病例少(P<0.05).结论 对骨盆骨折致腹膜后大出血行急诊介入治疗,能够快速控制出血,及时纠正休克,提高了骨盆骨折大出血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抢救手段.

  • 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远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龚艳君;陈丽珠;洪涛;陈明;李建平;刘兆平;霍勇

    目的 观察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行急诊PCI的急性STEMI患者228例,根据围术期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173例)和对照组(55例).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6个月至3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患者术中无复流的发生、术后即刻达到TIMI血流分级Ⅲ级、心肌染色分级(MBG)3级和心电图ST段回落大于50%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总MACE、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计划外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替罗非班组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6.2%比30.9%,P=0.017).随访期间替罗非班组总MACE(4.7%比13.5%,P=0.029)、计划外再次血运重建(3.6%比13.5%,P=0.008)和因心脏原因再住院(17.2%比30.8%,P=0.033)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而两组间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使用替罗非班可降低患者远期MACE的发生率(OR 0.357,95% CI0.130 ~0.985,P=0.047).结论 替罗非班具有改善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远期预后的潜在作用.

  • 2001首届国际老年心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简报

    作者:李玉峰

    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成立三周年之际,由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等单位协办的2001首届国际老年心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于5月15日~18日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召开.十余位来自国外知名医院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众多国内专家出席了会议并做了专题发言.有来自全军及全国的70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有160余篇论文进行了大会交流.大会由我国著名老年心血管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士雯教授致开幕词.与会的学者对如下众多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前沿、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老年冠心病的诊治策略:胡大一教授对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UCAD)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进展做了专题讲座,对UCAD的诊断、危险度分层及规范科学治疗措施等进行了探讨,认为心肌损伤的生化指标如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纤维蛋白原等轻度增高可能反映了小灶性心肌坏死,可用于策划UACD的远期治疗.沈阳军区总医院的韩雅玲教授专门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介入治疗进行了讨论,认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具有肯定的疗效,但与年轻人相比具有更大的风险及难度,且对于长期预后的改善作用尚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结果证实,因此,治疗方法的改进势在必行.在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防治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霍勇教授重点讨论了血管内放射治疗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目前的研究认为血管内放射治疗,无论是应用β源还是γ源均证实了其治疗手段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加之与支架相比费用大幅度降低,预计在今后5年内,大约50%的PTCA患者将采用血管内放射治疗.解放军总医院的卢才义教授介绍了球囊预扩张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操作的影响经验,认为对支架植入前的病变预扩张好选用比病变血管内径小10%~20%的球囊,这样既可以达到较好的预扩张效果、便于支架到位,又不至于明显加重血管损伤.

  • 冠状动脉回旋支狭窄所致胸前导联ST段压低酷似前降支病变二例

    作者:崔锦钢;杨跃进;吴元;乔树宾;袁建松;李佳;陈在嘉

    本文3例患者冠状动脉(冠脉)回旋支为缺血相关血管,而心电图示胸前导联ST段压低,酷似冠脉前降支病变,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性,75岁,主因发作性胸痛16年,加重1天入院.患者16年前诊为"急性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予药物治疗,1997年行冠脉旁路移植术.入院前1天患者发作胸痛,症状发作时心电图示V1~6ST段广泛压低0.3~0.6 mV,缓解后ST段恢复至基线,因患者拒绝急诊介入治疗而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期间仍有反复的心绞痛和心力衰竭(心衰)发作,行冠脉造影,结果示左主干70%狭窄,前降支近端100%闭塞,回旋支开口90%狭窄,第一钝缘支90%狭窄,右冠脉100%闭塞,左乳内动脉桥血管通畅,其余桥血管闭塞.

  • 急诊介入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袁义强;刘怀霖;马业新;孙俊华;王瑞敏;孙运;于力;郭应先;赵育洁;牛思泉;李浩亮;祖占霞

  • (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作者:陈纪林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AMI),非Q波性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他们的主要发病机制都是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如果形成急性闭塞性血栓则主要造成ST段抬高的Q波性AMI,如果血栓为非闭塞性或虽为闭塞性,但其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形成,多造成非Q波性AMI或不稳定性心绞痛,统称为无ST段抬高的ACS.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血栓性闭塞率在ST段抬高的AMI、无ST段抬高的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分别占90%、20%~40%和10%左右.对于ST段抬高的AMI直接急诊介入治疗明显优于溶栓治疗的疗效已成定论.对于无ST段抬高的ACS患者是否常规急诊介入治疗,其疗效是否优于内科药物治疗,目前尚无定论.

  • 积极推进心脏康复结合二级预防的综合医疗模式

    作者:胡大一

    随着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呈明显增加和年轻化态势.但心血管病治疗手段的进步,如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和急诊介入治疗,心血管病患者的死亡率下降,带病生存的人口急剧增长,我国正面对心血管疾病的"堰塞湖"现象.

  • 替罗非班对急性STEMI患者行PCI治疗远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张会军;王安杏;仇卫锋;徐楷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12月于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56例采用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以在PCI术中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8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及随访期间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PCI术中发生慢血流、术后达到TIMI(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及MBG(心肌灌注分级)Ⅲ级以及心电图ST段回落>50%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死亡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率以及计划外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计划外再次血运重建率以及因心脏原因再次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的死亡率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表明使用替罗非班可显著降低急性STEMI患者的远期MACE发生率(P<0.05)。结论替罗非班具有较好的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后远期预后的潜在作用。

158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