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状动脉回旋支狭窄所致胸前导联ST段压低酷似前降支病变二例

    作者:崔锦钢;杨跃进;吴元;乔树宾;袁建松;李佳;陈在嘉

    本文3例患者冠状动脉(冠脉)回旋支为缺血相关血管,而心电图示胸前导联ST段压低,酷似冠脉前降支病变,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性,75岁,主因发作性胸痛16年,加重1天入院.患者16年前诊为"急性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予药物治疗,1997年行冠脉旁路移植术.入院前1天患者发作胸痛,症状发作时心电图示V1~6ST段广泛压低0.3~0.6 mV,缓解后ST段恢复至基线,因患者拒绝急诊介入治疗而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期间仍有反复的心绞痛和心力衰竭(心衰)发作,行冠脉造影,结果示左主干70%狭窄,前降支近端100%闭塞,回旋支开口90%狭窄,第一钝缘支90%狭窄,右冠脉100%闭塞,左乳内动脉桥血管通畅,其余桥血管闭塞.

  • 单纯前降支病变患者再血管化治疗策略及进展

    作者:李双磊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据2015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CAD死亡率城市为107.5/10万,农村为105.37/10万.CAD患者中,50%以上的患者存在多支冠脉病变(两支主要冠状动脉狭窄>70%),约40%以上的患者为单系统病变[1].前降支作为三支冠脉系统中重要的一支,占心脏50%以上的供血,病变时临床症状重,单纯药物治疗5年死亡率为90%~98%,故再血管化风险较高[2].近年,对于多支冠脉病变患者再血管化策略及疗效的研究较多,而对于单纯前降支(isolated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iLAD)病变的再血管化治疗的研究较少.

  • 心脏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冠心病前降支病变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和冠状血管前降支病变的相关性和介入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入选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或和运动平板试验中明确频发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或和右室流出道室速患者共14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必要时 PCI。观察冠状动脉病变和介入治疗疗效。结果所有冠状动脉造影及 PCI 患者手术顺利,无并发症。结论右室流出道室早提示冠心病前降支病变,介入治疗对右室流出道室早治疗有效。

  • 年轻女性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1例

    作者:韩艳芳;刘梅颜

    冠心病(CHD)已成为全球性疾病,在我国主要死因是心血管病,其中CHD占大多数,女性CHD发病率低于男性,且发病主要在绝经后,冠状动脉缺乏雌激素保护使动脉粥样硬化显著增加,终导致CHD.但在临床上,我们也发现部分年轻女性,无明显CHD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及心电图不典型,后确诊为CHD,该人群易被漏诊及误诊,应引起临床重视.本例患者为年轻女性,心肌酶及心电图ST段有动态演变,并进一步除外了免疫、梅毒等导致的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经冠脉造影证实前降支中段发出第二对角支后100%闭塞,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报告如下:

  • 前降支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于侧支循环及心功能的影响研究

    作者:郑进民;赵桂琴;李新

    目的 研究前降支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侧支循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7月南京明基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前降支单支病变的24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组(105例)和无侧支循环组(141例),侧支循环组患者再根据血流来源分为对侧侧支循环组(58例)、同侧+对侧侧支循环组(26例)、同侧侧支循环组(21例).比较各组患者PCI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B型钠尿肽(BNP)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差异.结果 侧支循环组和无侧支循环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组与无侧支循环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6个月心功能指标分别为[侧支循环组LVEF:(45.7±9.8)%、(46.6±0.4)%、(47.4±0.4)%,LVEDV:(48.36±6.82)、(48.67±0.28)、(53.12±0.32) ml, BNP: (6.32±1.59)、(5.72±0.08)、(5.59±0.07) ng/L, RDW:(14.59±1.68)%、(13.75±0.07)%、(13.56±0.13)%;无侧支循环组LVEF:(43.6±8.8)%、(45.4±0 3)%、(46.3±0.3)% ,LVEDV: (48.51 ±5.36)、(48.87 ±0.26)、(55.36±0.38) ml, BNP: (6.39±1.27)、(6.21±0.09)、(6.05±0.06) ng/L, RDW:(14.86±1.87)%、(14.41±0.09)%、(13.76±0.12)%],2组患者术前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LVEF、BNP、RDW水平及术后6个月时的LVEF、BNP、LVEDV、RDW水平与无侧支循环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侧支循环组、同侧+对侧侧支循环组、同侧侧支循环组患者术前及术后l、6个月心功能指标分别为[对侧侧支循环组LVEF:(46.0±8.9)%、(47.7±0.4)%、(48.0±0.4)%,LVEDV: (48.03±7.11)、(48.35±0.33)、(52.92±0.28) ml, BNP: (6.21±1.49)、(5.79±0.13)、(5.52±0.08) ng/L,RDW:(14.53±1.76)%、(13.58±0.13)%、(13.28±0.15)%;同侧+对侧侧支循环组LVEF: (45.6±8.8)%、(48.8±0.7)%、(49.6±0.8)%,LVEDV: (47.84±5.36)、(51.96±0.85)、(50.89±0.88) ml,BNP: (6.13 ± 1.85)、(5.65±0.12)、(5.31±0.16) ng/L,RDW: (14.34±1.62)%、(13.32 ±-0.24)%、(13.03±0.23)%;同侧侧支循环组LNEF: (40.3±8.8)%、(45.5±0.8)%、(45.7±0.9)%, LVEDV:(50.63±6.76)、(49.22 ±0.78)、(56.12±0.96) ml, BNP: (7.38±1.52)、(6.32±0.19)、(5.86±0.16) ng/L,RDW:(14.86±1.87)%、(14.41±0.09)%、(15.23±0.24)%],3组患者术前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术后1个月的LVEF、BNP、RDW水平及术后6个月的LVEF、BNP、LVEDV、RDW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降支病变冠心病患者接受PCI治疗对于存在侧支循环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效果更好,尤其是对存在对侧+同侧侧支循环患者改善明显,对存在对侧侧支循环和同侧侧支循环者次之.

  • 应用快速起搏支架定位治疗前降支开口病变的效果观察

    作者:冼伟进;余泽洪;陈小林;汤立军;邹袆;区转焕;梁美合;陈秀英;黄丽云

    目的 探讨应用快速起搏支架定位方法治疗前降支开口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6月至2010年11月我院收治前降支开口病变患者38例,随机分为起搏组19例及非起搏组19例,起搏组应用右心室快速起搏支架定位方法释放支架,非起搏组直接支架定位方法释放支架,对上述两组患者进行术后9个月临床随访并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即刻成功率、术后住院及随访过程中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和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以及晚期管腔丢失、支架内血栓、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临床基线特征、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即刻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中支架定位时间起搏组和非起搏组分别为(16.5±0.5)、(46.6±1.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256,P=0.004).起搏组术后无一例发生急性或亚急性血栓、支架内再狭窄或支架内闭塞,非起搏组1例术后出现支架急性血栓闭塞,经血栓抽吸及球囊扩张急诊介入处理症状消失.随访270~275 d,起搏组及非起搏组于介入治疗术后9个月完成了冠状动脉造影,均无死亡和心肌梗死以及靶病变重建事件发生,无再狭窄及闭塞,非起搏组5例患者发生左前降支支架近端再狭窄50% ~ 60%,因无症状而未再行靶病变重建.结论 应用快速起搏支架定位治疗前降支开口病变安全、有效,有利于支架精确定位,改善预后,减少急性血栓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

  • 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与前壁病理性Q波、左室射血分数相关分析

    作者:骆秀婷

    ①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与前壁病理性Q波和左室射血分数相关性.②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存在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患者10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③结果 冠脉闭塞出现病理Q波占86.4%,冠脉狭窄90%~99%出现病理Q波,占32.1%,冠脉狭窄70%~89%出现病理Q波占17.6%,冠脉狭窄50%~69%出现病理Q波占8.3%;病变位于前降支近段的常在V1~V3出现病理性Q波,病变位于前降支近中段常在V1~V3及V1~V4出现病理性Q波,病变位于前降支中段、中远段常在V1~V4出现病理性Q波,病变合并第1角支和(或)第2角支9例在V1导联均可见病理性Q波.出现病理性Q波40例中有13例EF<50%,无病理性Q波64例中有13例EF<50%.④结论 冠脉狭窄程度越高出现病理性Q波可能性越大,冠脉狭窄与病理性Q波呈相关定位关系;前壁存在病理性Q波与EF下降有明显的相关性.

  • "一站式"杂交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病人的围术期护理

    作者:官雪燕;尚淑芬

    杂交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是指基于外科医生和内科介入医生的紧密配合,将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结合,通过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技术(MIDCAB)将左乳内动脉(LIMA)移植到前降支(LAD),分期或同期通过导管介入技术(PTCA或者植入支架)治疗右冠状动脉或者左旋支等非前降支病变.

  • 前降支病变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与心功能的关系

    作者:洪妮娜;李志樑;赵亚男;陈琳琳;曹龙兴;韩越;郭凯;付珊珊

    目的:探讨前降支单支病变且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并对其侧支循环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入选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前降支单支病变且行PCI的冠心病患者6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Rentrop法评价各组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并分为存在侧支循环组(A组,包括Rentrop分级1级、2级、3级,n=280)与无侧支循环组(B组,包括Rentrop分级0级,n=345)。A组根据侧支循环来源分为对侧侧支循环(A1组,n=200)、同侧+对侧侧支循环(A2组,n=44)、同侧侧支循环(A3组,n=36),分别比较A组、B组两组;A1组、A2组、A3组3组心功能恢复的差异。结果总侧支循环对心功能恢复的影响:相较于无侧支循环者,存在侧支循环组射血分数升高、脑钠肽前体降低、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降低的程度较大(P<0.05),左室舒张末容积增大的程度较小(P<0.05);对侧侧支循环、同侧侧支循环、对侧+同侧侧支循环3种情况下心功能恢复的关系:3种情况下心功能均有改善,对侧+同侧侧支循环对心功能改善佳,对侧侧支循环次之,同侧侧支循环差。结论前降支病变接受PCI治疗冠心病患者存在侧支循环者对心功能的恢复更好;对侧+同侧侧支循环较同侧侧支循环对心功能改善程度大,对侧侧支循环次之。

  • 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与前降支病变的相关性和介入治疗疗效

    作者:鲍智;边容;邱建军;翟顺生;谢雄伟

    目的 探讨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和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的相关性和介入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入选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运动平板试验中明确频发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部分患者伴有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速)共142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106例符合介入指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结果 频发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提示冠心病患者前降支病变,介入治疗对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治疗有效.结论 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为冠心病前降支病变的危险因素,介入治疗可作为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的病因治疗.

  • 运动平板试验中aVR导联对左主干或前降支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黄琴;刘龙辉

    目的探讨分析运动平板试验中aVR导联在左主干或前降支病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的118例aVR导联ST段抬高≥0.1mV平板试验阳性的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患者左主干发生病变的患者例数为40例,前降支发生病变的患者例数为31例,含左主干或前降支的多支病变的患者例数为17例,其他单支血管病变的患者例数为22例,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例数为8例。结论运动平板试验中,aVR导联ST段抬高对左主干或前降支病变的诊断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