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广东医学杂志

广东医学

广东医学杂志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광동의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4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448
  • 国内刊号: 44-1192/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46-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6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广东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苏焕群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乳腺癌组织中Galectin-3与EGFR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永悦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蛋白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的表达及相关性. 方法 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6例浸润性小叶癌组织及2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Galectin-3和EGFR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及Galectin -3与EGFR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 Galectin-3在乳腺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78.7%,而在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仅为41.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Galectin-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以及ER、C-erbB-2状态有关,而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以及PR的状态无关. EGFR在乳腺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59%,高于在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EGF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ER、PR、C-erbB-2状态关系密切相关,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无关( P>0.05). Galectin-3与EGF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 结论 Galectin-3蛋白的过度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 EGFR蛋白与乳腺癌的发展和转移有密切关系.Galectin-3与EGFR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协同作用. Galectin-3、EGFR蛋白的联合检测对于了解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判断有很大作用. Galectin-3有望成为新的癌症治疗的靶向蛋白之一.

  • 前交叉韧带重建是否联合半月板部分切除术治疗前交叉韧带合并半月板损伤的效果比较

    作者:李小亚;夏宁晓;朱贤平;滕晓

    目的 比较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是否联合半月板部分切除术(APM)对前交叉韧带(ACL)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ACL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59例,分为ACLR组21 例和ACLR+APM组38例. ACLR组仅行ACLR治疗,ACLR+APM组行ACLR联合APM治疗. 所有患者术后至少随访1年,采用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评定量表( KOOS)调查问卷评估疗效. 结果 末次随访时两组间KOOS评分总得分及5个单项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LR组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得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 两组KOOS评分总得分及各单项得分改善与恶化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功能恢复和治疗失败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ACLR是否联合APM治疗ACL合并半月板损伤的术后中期效果相似.

  • RFT2和Ki-67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晓娟;石劲松;刘洪博;王林娜;侯素平;张清泉

    目的 探讨核黄素转运蛋白( RFT2 )和Ki-67在食管鳞状细胞癌( ESCC )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7例ESCC组织和48例食管正常黏膜组织中RFT2和Ki-67的表达,分析RFT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 (1)RFT2在ESCC组织及食管正常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7%(65/87)及16.7%(8/4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病理参数分析发现,RFT2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肿瘤长径密切相关,T3 ~T4 期的ESCC组织中RFT2阳性表达率96.4%(54/56)显著高于T1 ~T2 期的35.5%(1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ESCC组织中RFT2阳性表达率96.1%(49/51)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44.4%(1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长径≥3 cm ESCC组织中RFT2阳性表达率90.0%(45/50)显著高于长径<3 cm的54.1%(2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ESCC组织中RFT2与Ki-67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336,P<0.05).结论 食管鳞癌组织中RFT2 的高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长径及肿瘤细胞增殖密切相关,提示RFT2可能成为食管鳞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辅助指标.

  • 关节上腔灌洗联合粘弹补充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作者:祝岩;万澎波;徐兵;王晓玲;李艳美;刘军祥

    目的 评价颞下颌关节灌洗术联合粘弹补充治疗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56例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用200 mL乳酸钠林格液行关节上腔灌洗术,术后注入1%透明质酸钠1 mL. 术后配合被动张口训练. 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疼痛指数、下颌健侧侧向运动度、大开口度的变化. 结果 治疗后1、3、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下颌运动度均显著增加(P<0.05),尤其1个月增加明显;疼痛显著缓解(P<0.05);大开口度显著改善(P<0.05). 结论 颞下颌关节灌洗术联合粘弹补充治疗不可复关节盘前移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张口度和下颌健侧侧向运动度,减轻疼痛.

  • 三个高频单核苷酸多态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群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关联性

    作者:王伟;马君;李淑元;吴娴;周许辉;王笑峰

    目的 探讨3个高频单核苷酸多态位点( SNPs)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AIS)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86例Cobb角>20 °的中国汉族AIS患者,并以296例与患者性别匹配且无脊柱侧凸的正常人为对照. 选取3个小等位基因频率>0.1的SNPs ( rs1800469、rs2449539和rs12946942 ) ,用SNaPshot法进行基因分型,分析不同遗传模型下3个SNPs与AIS发病之间的关系. 结果 脊柱侧凸>20 °时,男女比例为1:8.6;AIS患者与正常人3个SNPs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不同遗传模型下,3个SNPs对AIS发病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个SNPs可能与AIS的发病并无关联.

  • 单次血液透析中超滤量对血清磷清除的影响

    作者:罗丽花;管保章;马明明;吴琼;邱创业;黄盛玲;闫冰;尹良红

    目的 探讨单次血液透析中超滤量对血清磷清除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在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超滤率(UER)分为两组,UFR≤10 mL/(h· kg)的34 例患者作为A组, UFR>10 mL/(h· kg)的31例患者作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透析前后血清磷水平,分析不同超滤量对血清磷清除率的影响,同时比较两组患者透析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血液透析前A、B两组血清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透析后血清磷下降明显(P<0.05),B组较A组血清磷稍有下降,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透析并发症发生率较A组显著升高( P<0.05). 结论 在一定UER范围内,增加超滤量并不能增加血清磷的清除率,过快的超滤反而增加透析并发症的发生.

  • ELISA法检测抗-HCV-IgG抗体以及FQ-PCR检测血清HCV-RNA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江南;陈秀荣;李健

    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检测抗-HCV-IgG 抗体以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PCR)检测血清HCV-RNA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70 例肝病科及肾病科丙型肝炎病毒( HCV)待查者血清标本,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抗-HCV-IgG 抗体滴度,FQ-PCR法检测HCV-RNA 载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AST,分析不同检测结果组合类型的HCV-RNA 载量或抗-HCV-IgG抗体滴度与ALT、AST、AST/ALT 值的关系. 结果 在70 例血清标本中,用ELISA 法检测到抗-HCV-IgG(+) ( S/C.O.值≥1)有49例,使用FQ-PCR法检测到HCV-RNA(+)(载量≥5.0 ×102 IU/mL)有51例. 男女之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年龄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单阳性型患者与双阳性型患者的血清ALT异常率、AST异常率或AST/ALT 倒置率(AST/ALT>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HCV-RNA (+)且抗-HCV-IgG(+)患者的lgHCV-RNA载量与抗-HCV-IgG 抗体S/C.O.值、ALT 水平均呈线性正相关(r值分别为0.586、0.521,均P<0.05),但是与AST/ALT值不呈线性相关(r=-0.076,P>0.05). HCV-RNA (+)且抗-HCV-IgG(-)患者的lgHCV-RNA载量与ALT水平、AST/ALT值均无直线相关关系存在( r值分别为-0.333、0.611,均P>0.05). HCV-RNA(-)且抗-HCV-IgG( +)患者的抗-HCV-IgG 抗体S/C.O.值与ALT水平、AST/ALT值也无直线相关关系存在(r值分别为0.485、0.563,均P>0.05). 结论 单一使用ELISA法检测抗-HCV-IgG 抗体或FQ-PCR 法检测HCV-RNA,对于丙型肝炎的诊断都有一定局限性. 同时应用ELISA法和FQ-PCR法进行检测时,不同结果组合类型的患者,其HCV-RNA 载量或抗-HCV-IgG 抗体S/C. O.值与ALT水平、AST/ALT值的相关性并不一致.

  •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比较

    作者:蔡延禄;吴漾;林瑞忠;陈万安

    目的 通过对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PFNA)和动力髋螺钉( 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ITF)的老年患者进行随访研究,评估两种内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选择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对本科室自2012年8月份至2015年3月份期间采用PFNA和DHS治疗ITF的老年患者进行随访研究.根据筛选标准,共获83例完整随访病例. 根据内固定物不同分为PFNA组( A组)和DHS组( B组). A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62~91(73.24 ±5.17)岁;B组43例,其中男21例,女22 例,年龄61~83(72.22 ± 5.48)岁. 临床疗效分别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并采用Harris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术后功能评分. 结果 本次研究病例平均随访9~18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折愈合. A组和B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P<0.05 ). 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Harri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本次研究中,PFNA固定方式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更少,对操作熟练的临床医师来说,是治疗ITF的更理想选择.

  •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9例

    作者:柯炎斌;陆永建;方泽鲁;曹国彬

    目的 探讨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PNET)的诊断、治疗策略及预后 .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幕上PNET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全切15例,次全切除4例. 15例获得随访. 12例复发病例平均复发时间为15个月,11例患者已死亡,平均存活时间为18个月. 单纯放疗患者4例,随访2例,平均存活时间为26.5个月. 联合放化疗者10例,随访10例,平均生存时间为27.1个月. 无放化疗患者4例,随访3例,平均存活时间为6个月. 结论 PNET总体预后效果不理想. 因此建议一旦发现,便应早期手术切除,术后联合放化疗以延长生存时间.

  • 25-羟基维生素D与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

    作者:崔丽娟;孙侃;常向云;李军

    目的 探讨25-羟基维生素D[25( OH) D]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老年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200例,根据有否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分为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 DPN组) 107例和糖尿病不伴周围神经病变组(NDPN组)93例. 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25(OH)D水平. 结果 DPN组血清25(OD)D(40.75 ±23.75)nmol/L低于NDPN组(54.50 ±24.50)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的病程、SBP、FPG、HbA1C、TC和LDL-C均高于ND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OH)D水平与病程、HbA1C、TC和LDL-C呈负相关(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5(OH)D与DPN的发生呈负相关,是DPN的保护因素,病程和HbA1C与DPN的发生呈正相关,是DPN的危险因素. 结论 25 ( OH) D水平下降与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补充维生素D可能预防和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及进展.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低血压及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

    作者:黄良珍;陈宝智;刘朝晖;赵建农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低血压及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8例,分析性别、瞳孔变化、甘露醇使用情况、过度通气情况、梯度减压情况、麻醉诱导方式、年龄、术前收缩压等因素对术中低血压的发生及术后1个月内死亡的影响. 结果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收缩压偏低是术中发生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收缩压越低,则术中低血压发生的风险越大;瞳孔变化是术后1个月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而术中低血压情况不是术后1个月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严重危害患者生命,目前临床以综合救治为主,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因此要注重改善预后的方法和手段,虽然术中低血压并不是术后1个月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但预防术中低血压的发生或缩短其持续时间,减少继发性脑损伤,仍有利于提高预后.

  • 不同透析方式及透析龄对终末期肾病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拱榆;唐小玲;曲廖准

    目的 研究不同透析方式、透析龄对终末期肾病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及微炎症状态与患者营养状态、贫血、心功能等的关系. 方法 以4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HD组)、38例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 PD组)、25例终末期肾病非透析患者(非透析组)及3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并将维持性血液透析及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按透析龄分别分为透析龄<2年组及透析龄>2年组两个亚组. 分别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C反应蛋白(CRP)、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清铁(SF)、脂蛋白a[LP(a)]、B型钠尿肽(BNP)等,并行心脏彩超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结果 (1)终末期肾病患者HD组、PD组、非透析组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HD组及PD组CRP水平高于非透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PD组CRP水平低于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D组透析龄<2年组CRP水平低于透析龄>2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D组透析龄<2年组CRP水平与透析龄>2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终末期肾病患者(包括HD组、PD组及非透析组),CRP水平与Scr、SF水平无相关关系(P>0.05),与Hb、Alb、LP(a)呈线性相关关系(P<0.05). (4)终末期肾病并心力衰竭患者(包括HD组、PD组及非透析组),CRP水平随心功能恶化而逐渐升高,每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终末期肾病并心力衰竭患者CR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血浆BNP呈正相关关系(P<0.05). 结论 终末期肾病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微炎症状态与心力衰竭、营养不良、贫血等密切相关,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反应较腹膜透析患者严重,且随透析龄延长而加重.

  • 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及载脂蛋白A1、B在川崎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周光中;杜荣增;廖德宁

    目的 探讨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载脂蛋白A1(APOA1)和载脂蛋白B(APOB)在川崎病(KD)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16例KD患儿(KD组)及15例发热非KD患儿(发热对照组)外周血IP-10和APOA1、APOB的浓度. 结果 (1) KD组中发热1~3 d者IP-10浓度为(3 034 ±254)pg/mL,发热4~8 d者为(3 485 ±167)pg/mL,均高于发热对照组的(975 ±114)pg/mL(P<0.05);(2)两组APOA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KD组中发热1~3 d者APOB的浓度为(94.7 ±15.2) mg/dL,发热4~8 d者为(99.8 ±24.0)mg/dL,均显著高于发热对照组的(71.5 ±15.1)mg/dL(P<0.05). 结论 IP-10及APOB的浓度在KD发热早期就有明显的上升,可作为KD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

  • miR-26b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肝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作者:黄维甄;李俊;郭晓红;林燕峰;袁霞

    目的 探讨miR-26b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 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HC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133例HCC患者中miR-26b的表达,Kaplan-Meier法分析miR-26b与HCC患者预后的关系,Χ2 检验分析miR-26b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CCK-8增殖实验检测miR-26b对HCC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结果 miR-26b在HCC组织中低表达,miR-26b低表达的HCC患者预后较差,miR-26b高表达的HCC患者预后较好. miR-26b的表达与HCC门脉癌栓(P<0.01)、肿瘤个数(P<0.01)、肿瘤大小(P<0.01)、远处转移(P=0.022)、巴塞罗那分期(P<0.01)等密切相关. CCK-8 结果显示miR-26b抑制HCC细胞的增殖. 结论 miR-26b在HCC中低表达并抑制HCC细胞增殖,其可以成为预测HCC患者预后的分子靶标.

  • 尿路感染中大肠埃希菌的流行趋势及耐药分析

    作者:卓树洪;叶晓光

    目的 了解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尿路感染患者中大肠埃希菌( E.coli)的流行状况和耐药谱,为临床经验治疗提供合理依据. 方法 用常规方法分离所得1 199株泌尿道感染的E.coli,调查其患者人群分布,并用WHONET 5.4软件分析分离株对26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菌株的分离率. 结果 (1)临床尿路感染中E.coli占尿路感染分离菌株的47.35%,该菌有77.7%分离株来自住院患者,其中分离多的为神经外科、内分泌科及老年干部病区患者;患者主要是老年女性,约占46.04%,远超男性患者的15.26%(P<0.01). (2)3年间E.coli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仍然高度敏感,敏感率为98.6%~99.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稳定在10%左右;对头孢西丁、阿米卡星耐药率<2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呋喃妥因耐药率在30%左右;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氨曲南、头孢噻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等耐药率>40%. (3)3年间产ESBLs的E.coli阳性率为51.95%(623/1 199),产ESBLs的E.coli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唑肟的耐药率在90%左右,显著高于非产ESBLs的E.coli( P<0.01);产ES-BLs和非产ESBLs的E.coli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呋喃妥因的敏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具有较低耐药性. 结论 尿路感染中E.coli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较为严重,尤其是产ESBLs的E.coli的耐药更是非常严重. 因此,及时总结尿路感染中E.coli的耐药特点及其变迁规律,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不同严重程度IgA肾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内皮缩血管肽-1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杨素霞;陈宝平;陈芳;时军;张军伟;孙志强

    目的 探讨不同严重程度IgA肾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内皮缩血管肽-1( ET-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74例IgA肾病患者和30例健康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的VEGF及其受体、ET-1及其受体,采用ELISA检测血清和尿液中VEGF和ET-1的水平,并观察不同尿蛋白浓度水平下及不同严重程度IgA肾病治疗有效后血清和尿液中VEGF和ET-1的水平. 结果 (1)不同严重程度IgA肾病患者的蛋白尿、血肌酐、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健康者( P<0.05 );并且随着损伤程度的增加各指标显著增加(P<0.05);(2)随着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的增加IgA肾病患者肾组织、血清和尿液中的VEGF和ET-1以及肾组织中的VEGF受体和ET受体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3)不同24 h内尿蛋白水平患者间肾组织、血清和尿液中的VEGF和ET-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和尿液中VEGF和ET-1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 结论 IgA肾病患者肾组织的VEGF及其受体和ET-1及其受体表达增强,血清和尿液中的VEGF和ET-1水平增加,不同严重程度患者治疗有效后其血清和尿液中VEGF和ET-1水平显著降低. VEGF和ET-1可以作为诊断IgA肾病和评价治疗效果的潜在指标.

  • 3D-OCT研究老年女性黄斑区视网膜及环视乳头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

    作者:庞燕华;袁雪晖;谭志;吕秋荣;赵桂玲

    目的 应用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3D-OCT)测量正常老年女性和青年女性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环视乳头神经纤维层( CP-RNFL)的厚度,并进行对比研究,了解年龄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RNFL厚度的影响. 方法 临床对照研究,Topcon 3D-OCT对正常老年女性和青年女性双眼黄斑区及CP-RNFL厚度进行检测,将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老年女性44名44只眼,年龄55~68岁,平均(60.22 ±3.66)岁;青年女性42例, 42只眼,年龄18~23岁,平均(20.44 ±1.39)岁. 老年女性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是(273 ±14.86)μm,黄斑区视网膜体积为(7.72 ±0.42) mm3, CP-RNFL平均厚度是(104 ±10.02)μm;青年女性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是(280 ±12.03)μm,黄斑区视网膜体积为(7.93 ±0.34) mm3 , CP-RNFL平均厚度是(109 ±8.93)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1、-2.52、-2.40,P=0.01、0.01、0.02). 老年女性黄斑中心凹厚度为(197 ±33.33)μm,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221 ±17.31)μm;青年女性黄斑中心凹厚度为(199 ±23.18)μm,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225 ± 24.99)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0.84,P=0.74、0.4). 结论 老年女性比青年女性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CP-RNFL厚度都变薄,临床上判断OCT结果时要注意.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与铁代谢指标的关系

    作者:孙静芳;续薇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的变化规律,以及铁调素与白细胞介素-6(IL-6)、铁代谢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 检测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组)、30例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3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铁调素、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IL-6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乙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血清铁调素、铁蛋白、IL-6水平显著升高,转铁蛋白和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乙型肝炎组转铁蛋白水平高于肝硬化组,IL-6水平低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乙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铁调素与IL-6均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828、0.257).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铁负荷增加,且血清铁调素水平与IL-6水平呈正相关,机体过多的铁可加重肝细胞损伤.

  • Citrin缺陷导致的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4例临床和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刘翠;黄锦达;曾其毅

    目的 探讨Citrin缺陷导致的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 NICCD )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特点. 方法 质谱筛查11 172例儿童,对其中4例诊断为肝内胆汁淤积和病理性黄疸患儿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结合血串联质谱分析、基因分析,确诊为NICCD. 对确诊NICCD患儿的临床表现、常规实验室检查、血氨基酸谱和酰基肉碱谱、基因检测结果等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NICCD患儿出生体重偏低. 实验室改变包括高胆红素血症、γ-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甲胎蛋白升高、低血糖、轻度高氨血症及低蛋白血症. 串联质谱分析发现4例患儿有特异性瓜氨酸、甲硫氨酸和酪氨酸轻到中度升高,以及短链脂酰肉碱C3、C5OH、C6和长链酰基肉碱C18:1、C18:2等升高. 4例患儿基因突变检出率100%,共发现SLC25A13基因突变4种:c.851_854delGTAT(M285Pfs*2),c. 1638_1660 dup23(A554Gfs*17),c.852_855delTATG(M285Pfs*2),c.1196T >A(L399*). 其中 c.851_854delGTAT(M285Pfs*2)、c.1638_1660 dup23 (A554Gfs*17)为中国人群热点突变,c.1196T>A(L399*)为新突变. 结论 不明原因黄疸患儿鉴别诊断应考虑到NICCD,早期进行串联质谱和基因分析对明确NICCD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影响

    作者:吴敏;胡竹林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水平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影响. 方法 收集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患者108例(166眼),根据是否有糖尿病分为A组(糖尿病)、B组(非糖尿病),A组中根据HbA1C水平分为A1组(HbA1C >8%)、A2组(HbA1C≤8%),应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和Topcon SP3000P非接触式角膜内皮细胞仪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分别进行角膜内皮检查,观察术后角膜水肿情况、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平均面积、变异系数、六边形细胞比例. 结果 在超声乳化术后A1组、A2组和B组临床可见角膜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1级水肿:14.3%、4.3%、3.9%,2级水肿:2.4%、2.1%、1.3%,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下降、六边形细胞比例下降、细胞面积增大、变异系数增加的变化趋势,在术后3个月内这种变化持续存在. A1组患者比A2组和B组患者改变更加显著,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远高于A2组和B组. 结论 HbA1C >8%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超声乳化术后更容易出现角膜内皮的数量和形态改变,因此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失,在白内障手术前应严格控制血糖.

  • 乳腺弹性成像中对照组织的大小对弹性应变率比值及诊断准确性的影响

    作者:韩洁莹;黄冬梅;章乐虹;郭焕卿;冯嘉贤

    目的 探讨乳腺弹性成像中对照组织的大小对弹性应变率比值及诊断准确性的影响. 方法 选择病灶组织位置、大小不变的情况下,按对照组织大小分为4组,对照组织≥病灶组织(A组);病灶组织>对照组织≥1/2病灶组织( B组);1/2病灶组织>对照组织≥1/4病灶组织( C组);对照组织<1/4病灶组织( D组). 对114例患者共139个乳腺病灶进行4组弹性应变率比值的测定,以病理诊断为基础,观察4组对照组织的大小对弹性应变率比值及良恶性病灶鉴别诊断的效能. 结果 4组对照组织的大小对弹性应变率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组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较为接近,A、B、C、D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5、0.932、0.923、0.905, 4组ROC曲线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以3.08为界点,A组漏诊3例,误诊5例;B组漏诊4例,误诊5例;C组漏诊5例,误诊6例;D组漏诊5例,误诊9例. 结论 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照组织的大小对弹性应变率比值及诊断结果无明显影响.

  • 三种食物交换份法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比较

    作者:王宏星;卞晓云;华玉蓉

    目的 探讨基于血糖负荷概念的食物交换份法、基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交换份法与传统食物交换份法在妊娠期糖尿病( GDM)患者营养干预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选择合适的营养干预方法提供参考. 方法 将113例妊娠28周前GDM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3组:研究A组,38例,采用基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交换份法行营养干预;研究B组,43例,采用基于血糖负荷概念的食物交换份法行营养干预;对照组,32例,采用传统食物交换份法行营养干预,三组间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由专人(经过培训)按照各个干预方案要求统一进行干预,利用每周门诊随访、讲座培训、现场示范与指导、网络QQ群等形式加强干预效果并确保质量控制效果,干预直至妊娠结束. 干预前与分娩前分别监测空腹血糖、餐后1及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胆固醇等指标,分娩时记录巨大儿发生率、胎儿宫内窘迫情况、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剖宫产率. 结果 干预过程中研究A组有5例脱落,研究B组有10例脱落,对照组有1例脱落,但不影响统计学分析. 干预后三组患者餐后1及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胆固醇检查结果变化显著优于干预前,研究B组显著优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巨大儿发生率、胎儿宫内窘迫情况、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剖宫产率均较另外两组高,研究B组较研究A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结合血糖生成指数或血糖负荷概念的改良食物交换份法更有助于改善GDM患者的糖、脂代谢状况,并能够较好地改善妊娠结局;其中较为先进的血糖负荷概念的改良食物交换份法效果更好. 但由于部分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和绝大部分食物血糖负荷指数缺乏,且操作方法又有一定的复杂性,会影响这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也会降低患者的接受程度. 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完善.

  • 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联合降钙素原对脓毒血症诊断及预后的意义

    作者:陈冬萍;赵一菊;林幼萍;曾素芬;张素贞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 HLA-DR)表达率和降钙素原( PCT)浓度与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脓毒血症患者83例(脓毒血症组) ,随访28 d记录预后,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 收集同期80例非脓毒血症患者(非脓毒血症组)作为对照. 观察所有患者刚入院和治疗3 d后HLA-DR表达率和PCT浓度,同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基线,分析HLA-DR表达率和PCT在脓毒血症患者中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脓毒血症组HLA-DR表达率低于非脓毒血症组,PCT浓度高于非脓毒血症组;HLA-DR表达率联合PCT诊断脓毒血症的效能高于两者单独检测. 脓毒血症患者中,死亡组与生存组的单次HLA-DR表达率、PCT浓度和PCT动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LA-DR表达率动态下降是脓毒血症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脓毒血症患者HLA-DR表达率明显下降,PCT水平明显升高;两者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脓毒血症的敏感度;HLA-DR表达率的变化方向与脓毒症预后密切相关,HLA-DR表达率动态下降的患者预后不良.

  • 三种中药多糖对脑胶质瘤大鼠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和TGF-β1水平的影响

    作者:单铁英;潘秀兰;董静;赵沙河;王鸣飞;韩艳珍;刘凤丽;袁征;郑海萍

    目的 分析枸杞子多糖(LBP)、黄芪多糖(APS)和当归多糖(ASP)3种中药多糖对脑胶质瘤大鼠外周血中免疫抑制细胞数量及抑制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除正常对照组(不造模,以生理盐水灌胃灌胃)外采用立体定向技术接种C6细胞制备大鼠脑胶质瘤动物模型,造模动物分为模型组、LBP组、APS组和ASP组,分别以生理盐水、LBP、APS和ASP灌胃. 测量每组的肿瘤重量并计算抑瘤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CD4 +CD25 +T细胞数量;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细胞因子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 TGF-β1 )的水平. 结果 模型组大鼠肿瘤重量大,外周血CD4 +CD25+T细胞的细胞数目增加,血清TGF-β1 水平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BP组、APS组和ASP组的肿瘤重量均较小,大鼠外周血CD4 +CD25 +T细胞的细胞数减少,血清中TGF-β1 水平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3个多糖组中LBP组的上述作用显著. 结论 LBP、APS和ASP均可抑制大鼠脑胶质瘤的生长,改善大鼠机体的免疫抑制状态,提高免疫功能,其中以LBP的作用显著.

  • 中药五谷虫对正常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作者:王玉娇;褚夫江;卢雪梅;金小宝;朱家勇

    目的 观察中药五谷虫粉对正常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方法 按照传统炮制方法,制备五谷虫粉;将雄性昆明小鼠分为高、中、低剂量组及对照组,4组依次给予高、中、低剂量的五谷虫粉以及等量生理盐水, 1次/d,共5 d,利用选择培养基进行菌落计数检测给药前后小鼠肠道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肠杆菌数量的变化. 结果 对照组小鼠肠道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肠杆菌均有所增加但给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五谷虫粉高中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肠杆菌的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中剂量组灌胃前后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显著增加,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也显著增加,但增加幅度小于双歧杆菌和乳杆菌. 结论 五谷虫粉对小鼠肠道菌群有一定的良性调节,可起到改善肠道内菌群的作用.

  • 小剂量胰岛素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的影响及肺保护作用

    作者:彭登高;卿国忠;张晶;王宏川;王欢

    目的 观察小剂量胰岛素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组织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的影响,探讨胰岛素的肺保护作用. 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组、胰岛素治疗组3组,每组10只. 脓毒症组和胰岛素治疗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建立脓毒症模型,假手术组开腹后未行盲肠结扎穿孔即关腹;胰岛素治疗组造模后即予皮下注射胰岛素0.5 IU/kg,假手术组和脓毒症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各组于建模后12 h处死,分别测定血氧分压(PaO2)、肺湿干质量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肺组织NF-κB/p65含量及HO-1表达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性粒细胞计数及髓过氧化物酶( MPO)活性,并在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表现. 结果 胰岛素治疗组、脓毒症组PaO2、SOD、T-AOC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而胰岛素治疗组较脓毒症组明显升高(P<0.05);胰岛素治疗组、脓毒症组肺湿干质量比明显大于假手术组(P<0.05),而胰岛素治疗组较脓毒症组明显降低(P<0.05). 胰岛素治疗组、脓毒症组BALF中性粒细胞计数、MPO活性及肺组织NF-κB/p65含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P<0.05 ) ,而胰岛素治疗组较脓毒症组明显降低(P<0.05). 胰岛素治疗组、脓毒症组肺组织HO-1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且胰岛素治疗组较脓毒症组明显升高( P<0.05). 脓毒症组肺组织病理学损伤程度高于假手术组,而胰岛素治疗组肺组织炎性病变较脓毒症组明显减轻. 结论 小剂量胰岛素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化上调HO-1的表达对脓毒症ALI大鼠发挥肺保护作用.

  • IκBα低表达转基因小鼠的建立及其表达调控

    作者:刘青言;夏机良;肖东;彭白露

    目的 构建IκBα低表达转基因小鼠并分析IκBα的表达调控机制,为体内考察IκBα基因的整体效应提供基础. 方法 构建转基因构件RV-IκBα-Loxp -Mut -Neo载体,将线性化载体电转入胚胎干细胞, Southern blot筛选阳性克隆,再将阳性克隆进行显微囊胚注射,获得嵌合鼠,嵌合鼠与C57BL/6N交配获得F1代杂合型IκBα knockin小鼠. 纯合型IκBα knockin 小鼠与Ella Cre 鼠杂交,其后代自交获得删除Loxp 位点区间的IκBα knockout纯合型小鼠,PCR分别鉴定基因型. Western blot 检测转基因小鼠各器官IκBα的表达情况,以正常野生C57/B6小鼠为对照. 结果 经PCR方法鉴定得到IκBα knockin和IκBα knockout 转基因小鼠;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相比,F2代IκBα knockin纯合型小鼠的脾、胸腺、肺等器官中IκBα的表达量降低,在IκBα knockin杂合型小鼠中,除上述器官外,皮肤、鼻咽、胃等器官中突变型染色单体IκBα的表达量也比野生型低;F2代IκBα knockout小鼠多数器官中IκBα的表达量低于正常野生C57/B6小鼠. 结论 成功建立了在多数器官低表达IκBa的转基因鼠;其中κB位点可能参与调控胸腺、脾、肺、鼻咽、皮肤、胃等器官中IκBa的表达,而其上游3 kb调控序列可能参与调控肝、鼻咽、胃、胰腺、小肠等器官中IκBa的表达.

  • 乌司他丁对异氟醚暴露致老年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作者:刘婷;王寿平;彭书崚;洪玉;周礼生;周立兵

    目的 评价乌司他丁预先给药对异氟醚暴露致老年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 健康雄性SPF级C57BL/6小鼠36只,18月龄,体重27~3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12);空白对照组(C组)、异氟醚组(I组)、乌司他丁预先给药组(S组). I组和S组暴露于1%异氟醚3 h,连续7 d;S组于异氟醚暴露前30 min腹腔注射乌司他丁50 000 U/kg. 末次暴露结束后24 h进行认知功能测试,包括Morris水迷宫和旷场实验测试,测试完毕后立即处死小鼠取海马,采用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含量. 结果 与C组比较,I组逃避潜伏期延长,原平台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减少,旷场中心区停留时间缩短,海马IL-1β、TNF-α含量升高( P<0.05 ) , S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I组比较,S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原平台停留时间和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多,旷场中心区停留时间延长,海马IL-1β、TNF-α含量降低(P<0.05). 结论 乌司他丁预先给药可改善异氟醚暴露所致老年小鼠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炎症因子过度释放有关.

  • 热打击联合脂多糖刺激对人肠上皮细胞损伤的作用

    作者:白永成;潘志国;李勇逵;郑玉美

    目的 探讨热打击联合脂多糖( LPS)刺激对人肠上皮细胞SW480损伤的生物学效应. 方法 体外培养SW480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将细胞置于37℃细胞培养箱中培养2 h;LPS刺激组:使用1 μg/mL LPS刺激细胞6 h;热打击组:将细胞置于43℃细胞孵箱中培养2 h;联合组:先将细胞置于43℃细胞孵箱中培养2 h,然后再用1 μg/mL LPS刺激6 h. 采用乳酸脱氢酶( LDH)法检测细胞毒效应,WST-1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通过检测TEER值评估细胞通透性,酶标仪检测Caspase-3酶活性,Westen blot 检测ZO-1蛋白的表达,DCFH-DA观察细胞内活性氧( ROS)水平. 同时采用ROS特异性清除剂MnTBAP预处理细胞,观察MnT-BAP对热打击联合LPS刺激诱导细胞损伤的影响.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热打击组及LPS刺激组LDH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细胞存活率均显著降低(P<0.05);与热打击组及LPS刺激组比较,联合组LDH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细胞存活率均显著降低(P<0.05). 与对照组比较,热打击组及LPS刺激组细胞凋亡率、Caspase-3表达量及ROS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TEER值及ZO-1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与热打击组及LPS刺激组比较,联合组细胞凋亡率、Caspase-3表达量及ROS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TEER值及ZO-1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 进一步研究发现由热打击联合LPS刺激诱导的上述损伤效应能够被MnTBAP逆转,从而减轻由热打击联合LPS刺激引起的细胞损伤. 结论 热打击和LPS之间存在协同效应,介导细胞损伤,在这一过程中ROS可能作为上游信号启动了这一损伤效应.

  • 丹酚酸B对阿霉素诱导H9c2细胞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靶点

    作者:卓贤进;申慧芳;方志潮;丁云岗;王滔;崔国祯

    目的 探讨丹酚酸B对阿霉素诱导心肌细胞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靶标蛋白. 方法 用MTT法检测丹酚酸B对阿霉素诱导H9c2细胞毒性的保护作用,用反向分子对接在线服务器PharmMapper预测丹酚酸B保护心肌细胞的相关作用靶点,用Autodock做正向分子对接对其反向对接的方法进行验证. 结果 100μmol/L和300 μmol/L丹酚酸B对阿霉素诱导的H9c2细胞毒性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2和DNA拓扑异构酶2可能是丹酚酸B心肌保护作用的靶标蛋白. 结论 丹酚酸B对阿霉素诱导H9c2细胞毒性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 12和DNA拓扑异构酶2有关.

  • 野生型及羧基端缺失突变HBx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姚雪兵;杨林;朱建芸;麦丽;崇雨田

    目的 明确氨基端或羧基端缺失突变50个氨基酸的HBx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PCR法分别扩增氨基端、羧基端缺失50个氨基酸的HBx基因片段( HBxn、HBxc ) ,并定向插入绿色荧光蛋白( GFP)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以构建重组体pGFP-HBxn及pGFP-HBxc. 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体转染HepG2细胞,用G418筛选,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RT-PCR鉴定稳定表达GFP-HBxn、GFP-HBxc融合蛋白的HepG2细胞系.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法检测p16的表达. 结果 RT-PCR检测示 HepG2/GFP -HBxn、HepG2/GFP -HBxc 细胞分别有 HBxn、HBxc 的转录和表达. MTT 法检测示HepG2/GFP-HBx、HepG2/GFP-HBxc细胞的增殖速度明显快于HepG2、HepG2/GFP、HepG2/GFP-HBxn细胞(P<0.05). 流式细胞术检测示HepG2/GFP-HBx、HepG2/GFP-HBxc细胞的G0/G1 期百分比较HepG2、HepG2/GFP细胞明显减少(P<0.05),而 HepG2/GFP-HBxn细胞与 HepG2、HepG2/GFP 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s 显示HepG2/GFP-HBx、HepG2/GFP-HBxc细胞的P16表达量明显低于HepG2、HepG2 /GFP 细胞, HepG2/GFP-HBxn细胞P16的表达水平与HepG2、HepG2/GFP细胞无明显差异. 结论 HBx及羧基端缺失突变50个氨基酸的HBx能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抑癌基因p16表达而调控细胞周期进而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所致;HBx氨基端可能是HBx调控细胞周期及促进肝癌增殖的重要功能区域.

  • 艾灸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昼夜节律的调控

    作者:马文彬;刘旭光;覃勇;周海燕

    目的 探索艾灸对类风湿关节炎( RA)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昼夜节律的调控机制.方法 将14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假摘组、摘除组、摘灸组,各组分4个时间点(分别为0、6、12、18点) ,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 各组大鼠实验全程给予12:12的光暗周期限制,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右后足足垫部皮内注入福氏完全佐剂建立RA模型. 造模后对摘除组、摘灸组大鼠作摘除双侧肾上腺预处理. 艾灸组、摘灸组大鼠在上午7:00—9:00进行单侧麦粒灸肾俞、足三里治疗(双侧交替治疗) ,其他组大鼠同法固定,但不艾灸治疗. 各组大鼠在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后分别进行体重及足容积测定. 治疗结束后分别在各个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血,用ELISA法检测相关指标. 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肿胀度明显升高(P<0.05),TNF-α保持昼夜节律性(P<0.05),但峰相位有后移趋势,振幅有升高趋势,中值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足肿胀度明显降低(P<0.05),TNF-α存在昼夜节律性(P<0.05),峰相位有前移趋势,振幅有降低趋势,中值明显降低(P<0.05);与艾灸组比较,摘灸组大鼠足肿胀度明显升高(P<0.05),TNF-α昼夜节律消失,峰相位接近,振幅有降低趋势,中值明显升高(P<0.05). 结论 实验性RA大鼠血浆TNF-α具有明显的病理性昼夜节律特征;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完整的条件下,艾灸可能通过调整实验性RA大鼠TNF-α的昼夜节律,从而发挥控制炎症的作用.

  • HSP60在糖尿病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作者:付书华;肖昊戎;刘菲;仇晶晶;张倩;游志鹏

    目的 观察HSP60在早期糖尿病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上的表达及其对糖尿病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HSP60在糖尿病性白内障病变中的作用. 方法 鼠龄为6~8周的SD大鼠随机分成糖尿病组及对照组,每组8只,糖尿病组在禁食12 h后一次性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诱发糖尿病模型,成功诱导成糖尿病模型4周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 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上HSP60 的表达. 晶状体上皮细胞(SRA01/04细胞珠)在含20%胎牛血清的低糖(5.5 mmol/L) DMEM培养液中培养传代后加入含高渗葡萄糖(25 mmol/L)的培养液中,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加入10 mg/L HSP60蛋白,培养72 h后Western blot 检测caspase-3的含量. 结果 在对照组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上未发现有HSP60表达,糖尿病组大鼠可见晶状体上皮细胞上有HSP60表达,Western blot检测HSP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细胞培养实验结果显示,加入HSP60蛋白后,晶状体上皮细胞中caspase-3的表达量下降. 结论 早期糖尿病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能够表达HSP60,且对高渗糖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

  • 发热伴动脉瘤形成的白塞病1例

    作者:李娟;崔文昊;朴海玉;金京春

    患者,男,41岁,因间断发热、干咳2个月于2013 年9 月9 日入住我院.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畏寒,高39.2℃,伴咳嗽,无痰,无咯血,在个人诊所间断行抗炎、抗病毒治疗,未见明显缓解,外院胸部X线示双肺纹理增强,血沉120 mm/h,行痰热清对症治疗2 d,仍有发热,故就诊于我院,于呼吸科排除其专科疾病后转诊我科. 病程中无头晕,无光过敏、皮疹、关节痛、口腔溃疡,无盗汗、皮肤瘙痒,食欲减退,近1个月体重减轻5 kg. 既往20年前肠穿孔行手术治疗;9年前外伤后左眼摘除,置入人工眼球;4年前左侧股骨头坏死.

  • 夫妻共患骨髓增殖性肿瘤2例

    作者:王冬梅;王洪芬;孟真

    例1 .女,62岁,主因确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7年,头晕乏力加重1个月于2015年1月6日入院. 患者于2009年2月23 日因面色苍白伴乏力,于我院查血常规:血红蛋白99 g/L,白细胞7.04 ×109 · L-1 ,中性粒细胞64%,淋巴细胞24%,单核细胞6%,嗜酸粒细胞2%,嗜碱粒细胞4%,血小板237 × 109 · L-1. 血生化全项、电解质、铁四项、叶酸、维生素B12、免疫全套、甲状腺功能、肿瘤标记物、骨髓免疫分型、CD55、CD59 等无明显异常. 腹部 B超:轻度脂肪肝,脾轻度大,长13.5 cm,厚3.9 cm,肋缘下0 cm. 胸髂骨增生减低,成熟红细胞形态大小不一,可见畸形破碎红细胞,外周血可见中晚幼粒细胞及有核红细胞.

  • 误诊主动脉夹层的T波假性正常化心肌梗死1例

    作者:廖礼强;唐金国

    患者,女, 53 岁,因胸骨后疼痛2 h,于2015年6月1日入院. 2 h前患者体位改变后突发胸骨后持续性剧烈疼痛,自诉为绞割样疼痛,伴咽喉痛、头晕、大汗,无心悸、胸闷、心前区压榨感,无黑朦、晕厥,无吞咽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无腹痛、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急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未做特殊处理. 转我院进一步诊治,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较前无动态演变. 既往有高血压史3年,未规律治疗. 已绝经,无吸烟史,无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 体格检查:体温36.8℃,脉搏74次/min,呼吸 20 次/min,血压 180/100 mmHg (右手) ,160/90 mmHg (左手) ,神清语晰,急性痛苦面容. 双肺呼吸音粗糙,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

  •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状患者CYP2 C19基因型对氯吡格雷作用的影响

    作者:秦雷;杨文;刘洁云

    目的 探讨携带CYP2 C19不同基因型对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状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方法 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150例,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分.HAMD评分≥8分作为A组(48例);HAMD评分<8分作为B组(102例). 入选患者在入院次日晨药物治疗前空腹抽取静脉血进行CYP2 C19基因型、血小板聚集率检测以及血脂、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检测. 按照基因型检测结果将A组患者分为:A1组(合并抑郁症状且基因型为野生型)、A2组(合并抑郁症状且基因型为突变杂合型)、A3组(合并抑郁症状且基因型为突变纯合型). 在抽血后均给予氨吡格雷75 mg/d,以及其他冠心病和合并疾病的常规治疗. 7d后抽血复查血常规以及血小板聚集率,并计算血小板抑制率. 结果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状患者CYP2C19基因型野生型频率为35.4%,突变杂合子频率为52.1%,突变纯合子频率为12.5%. 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前,4组间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81,P=0.034),A1组、A2组、A3组分别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A2组、A3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后,4组间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45,P=0.013),A1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组患者在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抑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64,P=0.019),A1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状患者CYP2C19基因型的不同可以影响氯吡格雷的反应性, CYP2C19*2、*3基因突变能够降低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状患者的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

  •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糖尿病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血糖的影响

    作者:肖林;苏启文;陈文荣;黄焯明;冯惠颜;范善灵

    目的 观察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糖尿病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血糖的影响. 方法 选择糖尿病合并H型高血压的患者19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依那普利叶酸组(依叶组) ,随访24周. 两组均在治疗前后测量血压,检测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和血糖水平. 结果 192例患者进入观察队列,160例(常规组75例,依叶组85例)患者24周随访资料完整. 依叶组Hcy与血糖下降幅度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校正年龄、饮酒、吸烟等危险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血糖下降幅度与Hcy下降幅度成正相关( P=0.041). 结论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对糖尿病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具有降低血浆Hcy同时降低血糖水平的作用,可作为该类患者治疗的首选.

  • 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女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的效果

    作者:李杰荣;刘国庆;王剑锋;朵永福;张世林;李春景

    目的 探讨膀胱水扩张联合透明质酸钠灌注与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女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 IC/PBS)的疗效,比较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60例入选患者,30例行膀胱水扩张联合透明质酸钠灌注(A组)治疗,30例行A型肉毒毒素逼尿肌注射(B组),分别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平均每天排尿次数、大排尿量、尿频尿急症状( PUF)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平均每天排尿次数、大排尿量、PUF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6个月后,A组平均每天排尿次数、大排尿量、PUF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B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两组均未出现严重过敏及不良反应. 结论 膀胱水扩张联合透明质酸钠灌注以及A型肉毒毒素逼尿肌膀胱内注射短期内均能有效缓解IC/PBS尿频、尿急、疼痛的症状. A型肉毒毒素逼尿肌注射作用持续的时间更长,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 雷公藤多甙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转化生长因子-β1及Ⅳ型胶原的影响

    作者:黄金玮;王颖;王桂霞;高轩;孙振杰

    目的 观察雷公藤多甙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转化生长因子-β1 ( TGF-β1 )及Ⅳ型胶原( CoⅣ)的影响. 方法 选取患者63例,24 h尿蛋白定量>0.5 g,眼底检查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给予常规降糖治疗,观察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雷公藤多甙30 mg/d,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尿TGF-β1 与CoⅣ变化. 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后尿TGF-β1 及尿Co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给予雷公藤多甙治疗后,尿TGF-β1 及尿CoⅣ均有显著下降(P<0.01),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及血压改变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雷公藤多甙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TGF-β1 和尿CoⅣ水平,延缓糖尿病肾病纤维化过程,是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治疗方案.

  • 间断大潮气量治疗联合呼气相胸廓按压技术在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伯丽;叶丽云;李帅;许晓岚;徐海博;阎锡新

    目的 探讨间断大潮气量治疗联合呼气相胸廓按压技术应用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价值. 方法将60例ICU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 对照组给予振动排痰联合气道吸引,观察组给予间断大潮气量治疗联合呼气相胸廓按压技术. 比较两组排痰量、血流动力学(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及平均动脉压)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的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第1~5天的排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排痰后,观察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及平均动脉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VAP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采用间断大潮气量治疗联合呼气相胸廓按压技术对ICU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排痰护理,可显著促进排痰,预防VAP的发生,但并不会对血流动力学造成较大影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床头抬高不同高度对颅内压的影响

    作者:胡惠贤;娄艳华;卢秋仪;陈玉珍;伍益

    目的 探讨床头抬高不同高度对颅脑手术患者颅内压的影响. 方法 80例颅脑外科术后行颅内压监测的患者每次行颅内压监测时均采用四个不同的床头抬高角度(0°、15°、30°、45°)进行监测,对获得的不同颅内压数值进行研究. 结果 不同床头位置( 0 °、15 °、30 °、45 °) 监测出的颅内压分别为( 17.24 ±0.826 ) mmHg、(15.90 ±0.811)mmHg、(14.53 ±0.817)mmHg、(13.46 ±0.83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床头位置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不同床头高度对颅内压有影响,临床治疗上应注意这种差异.

  • 广州市流动与户籍初治肺结核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比较

    作者:张玲;廖雅怡;沈惠兰;陈玉梅;宋涛

    目的 比较广州市流动与户籍初治肺结核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差异,为流动人口结核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 ESCA )对480例门诊、住院初治肺结核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流动患者242例,户籍患者238例. 结果 流动患者与户籍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总得分,自我护理技能得分,高、中水平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自我护理技能方面:面对困扰的事情容易抱怨而很少用行动改善、想促进健康的迫切性以及对维持健康做的一些事情感到自豪等条目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初治肺结核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水平大部分处于中等水平,流动组中水平占的比例更高,护理工作中应关注流动人口自我护理能力水平,提高他们维持健康行为的积极性、迫切性以及自豪感.

  • ⅠA2~ⅡA2期宫颈癌主骶韧带浸润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邓凯贤;李东林;陆安伟;赵卫东;凌斌;李维丽;陈春林;刘萍;段慧

    目的 调查分析ⅠA2~ⅡA2期宫颈癌主骶韧带浸润情况,探寻影响早期宫颈癌主骶韧带浸润的高危临床病理因素. 方法 调取5家医院因宫颈癌行手术治疗患者2 982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纳入符合研究条件者855例,主骶韧带浸润33例(3.68%);其中28例(84.85%)为单侧单条韧带浸润,4例(12.12%)2条韧带同时浸润,1例(2.94%)4条韧带浸润;共发生韧带浸润40次,左侧19次(47.5%),右侧21次(52.5%),左、右两侧主骶韧带浸润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9);(2)随FIGO分期增加,主骶韧带浸润率明显增加( P=0.002):ⅠA2期无主骶韧带浸润发生,ⅠB1期主骶韧带浸润率2.0%、ⅠB2期2.8%、ⅡA1期9.3%、ⅡA2期6.5%;(3)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治疗前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盆腔淋巴结转移、阴道切缘阳性、阴道穹窿阳性等因素为主骶韧带浸润的危险因素( P<0.1 );多因素分析确定宫颈间质全层浸润(OR 13.877, 95%CI 2.24~82.37)、盆腔淋巴结转移(OR 4.952, 95% CI 1.53~16.06)、阴道穹窿阳性(OR 5.658, 95%CI 1.48~21.70)为主骶韧带浸润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ⅠA2~ⅡA2期宫颈癌主骶韧带浸润的发生率低,随着FIGO分期的增高,主骶韧带浸润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 宫颈间质全层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阴道穹窿浸润是影响ⅠA2~ⅡA2期宫颈癌主骶韧带浸润的危险因素.

  • 住院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作者:范锐心;黄娟;陆鹏;栗彦芳

    目的 了解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足、营养风险情况及影响营养不足、营养风险的主要因素. 方法选择肿瘤内科和肿瘤放疗科住院的患者,应用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评估,调查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 结果 营养不足发生率38.5%(共313例),486例(59.9%)存在营养风险. 年龄≥60岁、消化道系统肿瘤及居住在农村的患者营养不足发生率较高( P<0.05);高营养风险更多分布于≥60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居住在农村、消化道系统肿瘤及1个月内接受过大手术的患者群中( P<0.05 ). 结论 营养不足与营养风险的发生住院恶性肿瘤患者中比较普遍;农村患者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城镇患者,应该通过健康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村患者对肿瘤疾病的认知.

  • 黄芪联合川芎嗪加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红细胞醛糖还原酶和一氧化氮的影响

    作者:郭茜;陈永华;邓颖;杨娟;王小星

    目的 观察黄芪联合川芎嗪加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的疗效,及对红细胞醛糖还原酶( AR)活性、血一氧化氮( NO)水平的影响. 方法 将120例DPN患者随机分成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黄芪泡服联合川芎嗪加中药熏洗+甲钴胺)、西医治疗组(川芎嗪+甲钴胺)、对照组(川芎嗪),治疗4周(其中川芎嗪治疗2周)后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评价、红细胞AR活性及血NO水平的变化. 结果 各组治疗前后多伦多CSS评分、红细胞AR活性、NO水平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多伦多CSS评分、红细胞AR活性、NO水平与西药治疗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西医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黄芪联合川芎嗪加中药熏洗能明显抑制红细胞AR活性,提高血NO水平,有效改善DPN症状及体征.

  • 通心络上调CXCR4信号通路增强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祖细胞功能

    作者:丁美琳;陈龙;龚迎迎

    目的 血管内皮祖细胞功能受损与冠心病的发病、预后密切相关,CXCR4信号通路是调控内皮祖细胞功能的重要分子机制. 研究中成药通心络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及与CXCR4信号通路的关系,探索通心络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细胞分子机制. 方法 60个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标准化治疗对照组,给予冠心病标准化治疗3个月;B组为标准化治疗+通心络治疗组,给予冠心病标准化治疗+通心络口服3片/次,3次/d治疗3个月.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抽取外周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内皮祖细胞. 分别检测两组患者内皮祖细胞迁移、黏附功能,以及CXCR4表达和JAK-2磷酸化水平. 并检测CXCR4中和抗体、JAK-2抑制剂AG490体外干预后B组内皮祖细胞JAK-2磷酸化水平和迁移、黏附功能. 结果 A、B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内皮祖细胞迁移、黏附功能以及JAK-2磷酸化水平都较治疗前提高,但B组提高更明显. A、B两组治疗前后内皮祖细胞CXCR4表达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XCR4中和抗体或AG490体外干预后,B组内皮祖细胞的JAK-2磷酸化被抑制,同时其迁移、黏附功能明显减弱. 结论 通心络治疗可改善冠心病患者内皮祖细胞功能,与上调CXCR4/JAK-2信号通路有关.

  • 黄连素与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

    作者:王敏仪;陈姗;张帝开

    目的 系统评价黄连素对比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平台等,从建库至2015年2 月,选择黄连素对比二甲双胍治疗PCOS 的随机对照试验(RCT). 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质量,用RevMan 5.3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纳入3个RCT,合计197例PCOS 患者,试验组98例,对照组99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黄连素在降低腰臀比、空腹胰岛素、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方面的疗效优于二甲双胍,在降低体质指数、空腹血糖、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三酰甘油、总睾酮水平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方面的疗效与二甲双胍相当. 结论 相比二甲双胍,黄连素更适合治疗中心性肥胖、空腹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的胰岛素抵抗者、高胆固醇血症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者和不能耐受二甲双胍胃肠道不良反应的PCOS 患者. 鉴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较少且样本含量较小,因此未来尚需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设计严格的高质量RCT加以验证.

  • 肿瘤住院患者激素诱导型高血糖症管理的研究进展

    作者:曾珍;叶增杰;全小明

    住院高血糖的定义为住院期间血糖值>140 mg/dL. 调查显示,有28%~32%的住院患者会发生高血糖[1-2]. 这种血糖升高常见原因有:患者漏服降糖药、急性病造成的压力性高血糖症以及激素诱导型高血糖[3]. 由于脑水肿、预防恶心或化疗方案需要等原因,住院肿瘤患者需要常规性地使用糖皮质激素,而这会不同程度地引起高血糖症[4]. 激素诱导型高血糖症已被证实会导致慢性病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伤口愈合延迟、感染风险增加、病死率升高[5]. SHAH等[6]的研究报道,20%的肿瘤患者住院期间都经历过显著的高血糖症(血糖200 mg/dL 或更高,持续2 d或更长时间) , MOR-GANSTEIN等[7]的横断面调查显示,11%的肿瘤住院患者有糖尿病或高血糖. 这些数据都表明改进这个群体的高血糖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 趋化因子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玉丽;刘莹莹;徐金锋

    乳腺癌是高度恶性的肿瘤,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发病率一直呈逐年上升趋势,高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其预防和诊治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 尽管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癌症的研究取得极大进展,但仍有20%~30%早期癌症患者将经历肿瘤的复发与远处转移[2].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让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对疾病的发生、进展、转归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自MULLER等[3]首次报道了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CCR7与乳腺癌发病进展中的一系列研究成果,针对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相互作用调控乳腺癌细胞机制成为当下研究的一大热点,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研究表明[4] ,趋化因子通过与受体结合激活后,可启动引起肿瘤增殖、分化、侵袭及转移等信号通路,在多种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肺癌、卵巢癌及肝癌等中均有过量表达,但在绝大多数正常组织中表达高度保守. 本文从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未来靶向治疗前景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靶向抗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吡格列酮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新进展

    作者:杨华锋;李浪

    吡格列酮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高选择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γ)配体激动剂,进入靶细胞后通过激活属于核受体超家族成员的PPAR-γ核转录因子,调控糖脂代谢[1]. 除了降低血糖及改善胰岛素抵抗外,吡格列酮尚具有抗炎、抗氧化应激、抑制心房结构性及电重构、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心血管效应[2]. 在安全性与耐受性方面,与目前上市的同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TZDs)罗格列酮增加心力衰竭或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比[3] ,吡格列酮不仅未增加心血管病事件发生,还具备多种心血管保护作用,体现了较高的优越性并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愈发广泛. 本文就吡格列酮在心血管疾病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线粒体脑肌病的治疗进展

    作者:张峻滔;陈蕊;漆学良

    线粒体脑肌病是一类由线粒体基因或核基因突变引起的线粒体结构或功能损害、三磷酸腺苷( ATP)合成不足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等多系统功能障碍的疾病. 线粒体基因突变所导致疾病的流行程度远超之前认识,同时它也是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及代谢性疾病中常见的形式之一[1]. 过去十多年,尽管学者们对线粒体脑肌病诊断相关的基因缺陷类型和病理改变特点的认识不断提高,但目前并没有一种确切的药物或技术对线粒体脑肌病有根治作用. 少量的报道和一些小规模非随机试验证实了部分治疗手段的可行性,但仍需要大规模随机试验予以验证. 本文回顾十余年来线粒体脑肌病临床治疗方法的发展,同时对近年来正在进行的治疗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血小板相关microRNAs与血小板活化

    作者:王路乔;胡丽华;杨人强;程晓曙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转录后具有调节活性的内源性小分子RNA,通过与靶基因 mRNA 的3′端非编码区( UTR)结合调控基因的表达从而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发现,miRNAs在巨核细胞的分化、成熟以及血小板生成、活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一部分miRNAs在血小板内表达,并且参与调节血小板相关基因的表达. 那么, miRNAs在血小板的产生和活化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本文对血小板相关miRNAs在巨核细胞分化及血小板活化功能中的调控机制作一综述.

  • 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肺损伤机制及干预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泽普;脱红芳;彭彦辉

    重症急性胰腺炎(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除引起胰腺自身的出血、坏死外,常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 在早期胰外器官损伤中,以急性肺损伤( acute lung injury,ALI)为突出,超过50%的SAP患者会出现严重的肺部并发症[1]. 有研究表明, SAP 早期死亡患者中, 60%死于呼吸衰竭. ALI是全身炎症反应的结果[2-3]. 但SAP引起ALI的具体机制并未完全阐明,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各种体内平衡的紊乱、肺血管内皮和上皮屏障功能障碍等. 本文就急性胰腺炎( acute pancreatitis , AP )并发ALI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和可能的干预措施进行综述.

广东医学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