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广东医学杂志

广东医学

广东医学杂志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광동의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4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448
  • 国内刊号: 44-1192/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46-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6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广东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苏焕群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先天性心房间隔缺损合并左上腔静脉畸形的手术治疗

    作者:黄壮荣;章海波;祝曙光;梁葳;马庆荣;陈凯

    目的:探讨先天性房间隔缺损(ASD)合并左上腔静脉畸形(LSVC)的手术治疗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ASD合并LSVC患者临床资料和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患者术前检查ASD合并LSVC漏诊率15%(6/40)。所有患者进行心房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在术中发现合并LSVC。依据LSVC引流情况进行相应术中处理。经手术房间隔缺损修补完好,手术成功率100%。术后未出现并发症。随访1年未出现死亡,出现1例并发症。心胸比率较术前缩小( P<0.05),而心室结构较术前有显著变化( P<0.05)。结论通过手术治疗ASD合并LSVC可显著改善心脏结构和功能,疗效良好,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好。因此手术治疗可以作为合并LSVC的优选治疗方式。

  • 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的PCOS伴HA患者血清差异蛋白质检测及意义

    作者:朱晓鸿;杨国珍

    目的: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伴高雄激素血症(HA)患者血清差异蛋白质,探讨PCOS及HA的可能发病机制,为筛选PCOS特异性血清差异蛋白质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和弱阳离子交换蛋白质芯片分别对70例PCOS患者[其中伴HA患者35例( PCOS-HA组)、无HA患者35例( PCOS-NHA组)]( PCOS组)及50例正常育龄妇女(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的蛋白质图谱进行检测,使用PBSII-C型蛋白质芯片阅读机读取数据,采用Ciphergen Protein Chip 5.0分析软件采集数据,读取蛋白质峰高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质荷比(m/z)1500~20000 Da 范围内,PCOS 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14个差异蛋白质峰,在差异蛋白质中筛选标记分子建立决策树模型,两组间经交叉盲法验证准确率为92.5%(111/120),灵敏度为94.3%(66/70),特异度为90.0%(45/50),阳性预测值为92.9%(66/71),阴性预测值为91.8%(45/49)。 PCOS-HA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9个差异蛋白质峰。 PCOS-NHA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10个差异蛋白质峰。 PCOS-HA与PCOS-NHA组间相比有7个差异蛋白质峰。结论 PCOS患者与正常对照者比较血清蛋白质表达存在差异,HA与NHA状态比较亦存在差异蛋白,这些差异蛋白可能与PCOS及HA的发生与发展有关。蛋白质芯片技术对于发现和筛选PCOS血清特异性差异蛋白是一种有效、快速的工具。

  • 中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黄江明;徐琳;邱健;马骏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与血压变异性( BPV)的相关性。方法以144例中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患者HbA1C和BPV,分析HbA1C与BPV的相关性;然后根据测得的HbA1C值将患者分成正常组(HbA1C <6.0%,n=97)、正常高值组(6.0%≤HbA1C <7.0%,n=31)和升高组(HbA1C >7.0%,n=16);后在调整年龄、性别、血脂、肌酐因素的情况下分析与HbA1C有相关性的BPV指标在3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中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HbA1C与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收缩压变异系数、白天收缩压平均真实变异性、24 h收缩压连续变异性、白天收缩压连续变异性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且升高组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收缩压平均真实变异性、24 h收缩压连续变异性、白天收缩压连续变异性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白天收缩压平均真实变异性、白天收缩压连续变异性均显著高于正常高值组。结论在中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HbA1C与BPV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将更有益于BPV的控制,从而减少靶器官的损害。

  • 经皮治疗有无裂隙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骨水泥分布及渗漏率比较

    作者:余伟波;梁德;江晓兵;叶林强;姚珍松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治疗有无椎体内真空裂隙( IVC)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 OVCFs)在骨水泥渗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84例PVP治疗单节段OVCFs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资料,其中IVC组104例,无IVC组180例。术后所有患者均行X线和CT检查,以评估骨水泥在伤椎内填充形式、有无骨水泥渗漏及渗漏部位,比较两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在IVC组104例患者中,以局限实体团块填充为68例(65.4%),与骨小梁相互嵌插填充为36例;无IVC组180例患者中,以局限实体团块填充为44例,与骨小梁相互嵌插填充为136例(75.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IVC组有18例(17.3%)、无IVC组有30例(16.7%)发生骨水泥渗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IVC组常见临近椎间盘渗漏,共10例(66.7%);无IVC组常见椎前或椎旁静脉渗漏,共22例(7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VP治疗有无IVC的OVCFs在骨水泥渗漏率是类似的,但在骨水泥渗漏部位具有明显差异。

  • 加速康复外科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作者:张书平;李小娇;周淑蓉;邹宏文;邓昌林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 ERAS)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患者围手术期行加速康复外科治疗,设为ERAS组;46例患者围手术期行传统治疗,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RAS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开始进食、离床活动时间提前,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费用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AS可有效促进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费用。

  • 子痫前期产妇血浆中白细胞介素-6与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变化的相关性

    作者:李屹;贾杰;孙艺娟;苏丹晨;孙维国;李海洋

    目的:分析子痫前期产妇血浆中白细胞介素-6(IL-6)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相关性,探讨可能的致病机制。方法选择产科入院1周内行剖宫产终止妊娠的妊娠晚期女性8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子痫前期组40例( P组)、正常孕妇组40例( N组)。采集入院期间孕妇及其新生儿的临床相关资料。研究对象于术前无菌条件下抽取前臂肘静脉血浆2 mL,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一次性成批对上述标本IL-6及TNF-α进行活性测量。结果 N组IL-6活性表达显著高于P组(P<0.05)。 P组TNF-α活性表达均显著高于N组(P<0.05)。IL-6与TNF-α活性呈负相关(r=-0.374,P<0.05),TNF-α活性与孕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及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Apgar 5)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IL-6、TNF-α可能参与了子痫前期的致病过程,IL-6及TNF-α作为一对平衡因子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TNF-α的高活性有可能与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有关。

  • 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包膜外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预后的比较

    作者:吴俊;依沙克江?买买提;买买提吐逊?吐尔地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包膜外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的预后效果。方法收集352例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包膜外切除术276例(包膜外切除术组),行浅叶切除术76例(浅叶切除术组),对两组临床资料的一般情况、手术参数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浅叶切除术组中暂时性面瘫、永久性面瘫、耳垂麻木发生率以及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包膜外切除术组( P<0.05);两组中一般资料、复发率、包膜破裂发生率、涎瘘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患者选择包膜外切除术,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和保留腮腺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

  •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80例临床表现及疗效的性别差异

    作者:张莹;王丹;张碧丽

    目的:探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在临床表现、药物疗效上的性别差异。方法收集就诊于天津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具有典型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改变的80例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病例,其中男性患儿42例,女性患儿38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临床表现、既往史、并发症等临床特征及药物疗效的性别差异。结果临床表现方面,女性患儿惊厥和前囟门饱满胀紧症状出现比例分别为36.84%和50%,高于男性患儿的33.33%和47.62%(P<0.05),而男性患儿出现呕吐和黄疸症状的比例分别为7.14%和16.67%,高于女性患儿的5.26%和13.16%(P<0.01)。疗效方面,头孢曲松组和头孢吡肟组的药物治愈率没有明显差别(P>0.05),头孢吡肟组的好转率(10.64%)高于头孢曲松组(9.09%)(P<0.05)。头孢曲松组女性患儿平均退热时间长于男性患儿(P<0.01),男女性患儿治愈率没有明显差别(P>0.05),但是男性患儿的好转率(11.11%)高于女性患儿(6.67%)(P<0.05);头孢吡肟组女性患儿退热时间长于男性患儿(2.14 d)(P<0.05),而男性患儿的治愈率和好转率分别为87.5%、12.5%,均高于女性患儿的82.62%、8.69%( P<0.05)。结论女性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神经系统症状突出,而男性患儿消化道表现更突出,且并发症较多。相较于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用于治疗男性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疗效较好。

  • 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与清扫范围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作者:陈元岩;陈显国;李天翔;郭雄图

    目的:探讨分析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并分析不同清扫范围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23例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分型及其他临床资料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分析不同清扫范围对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淋巴结转移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无关(P>0.05);肿瘤直径越大、Borrmann分型、TNM分期越高及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0.05);D2淋巴结清扫术在淋巴结转移率及3年、5年存活率方面均优于D1、D3清扫术(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的大小、Borrmann分型、TNM分期、分化程度密切相关。由于D2根治术较D1、D3根治术在预后有明显优势,且D3根治术损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胃癌D2根治术清扫范围较为合理,D3根治术仍需进一步研究。

  • 卵母细胞第一极体形态对受精结局的影响

    作者:李澎涛;王娜;殷晨星;王博;于晓光

    目的:分析人类卵母细胞第一极体的形态与卵母细胞的受精率、卵裂和发育潜能的关系。方法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治疗的63周期765枚卵母细胞,观察MⅡ期卵母细胞第一极体,并根据第一极体形态将卵子分为圆或椭圆(A组),形态碎片化(B组),极体巨大、卵周隙大(C组)等3组。统计卵母细胞的正常与异常受精率、卵裂率和优质胚胎率,分析第一极体形态与卵母细胞受精和发育的关系。结果 A、B两组卵母细胞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明显高于C组,B组与A组相比,卵母细胞的正常与异常受精率、卵裂率没有明显差异,但优质胚胎率显著降低。结论卵母细胞第一极体与卵母细胞的受精和发育潜能相关。第一极体形态可能作为评价人类卵母细胞发育潜能的可能指标。

  • 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前预置双J管的临床疗效

    作者:史振雷;张茨;郭伟

    目的:探讨术前留置双J管的输尿管软镜碎石术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方法将97例拟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53例,术前2周予置入双J管;B组44例术前不置入双J管。比较两组手术后的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结石大径、结石密度及多发结石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均成功一次置入输尿管镜鞘;B组7例患者需术中主动输尿管扩张,扩张后软镜鞘顺利置入。两组的软镜鞘一次置入成功率及输尿管扩张术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者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结石成功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脓毒血症,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预置双J管2周可以明显提升输尿管软镜鞘一次置入成功率,降低手术时间,减少因主动扩张输尿管导致的并发症,安全性更好。

  • 不同因素对血清胃蛋白酶原的影响及其参考区间差异分析

    作者:方香玉;许程洁;罗萍

    目的:探讨性别、年龄、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对胃蛋白酶原( PG)的影响,分层建立成都地区体检人群血清PG的参考区间,为胃癌等胃部疾病的早期筛查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健康体检者2970名作为研究对象, 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样本中PGⅠ、PGⅡ含量,计算PGⅠ/PGⅡ比值,并进行相应统计学处理,分析性别、年龄、Hp感染对PG的影响并分层建立其参考区间。结果男性PGⅠ、PGⅡ水平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Ⅰ/PGⅡ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p阳性组血清PGⅠ、PGⅡ水平显著高于H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Ⅰ/PGⅡ显著低于H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GⅠ、PGⅡ与年龄呈正相关(rPGⅠ=0.244,rPGⅡ=0.299,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PGⅠ、PGⅡ水平逐渐升高;PGⅠ/PGⅡ水平与年龄几乎不相关(r=-0.082,P<0.05),且不同人群PG参考区间存在差异。结论 PG与性别、年龄、Hp感染均相关,根据以上相关因素分层建立的成都地区体检人群血清PG的参考区间,将进一步有助于胃癌等胃部疾病的早期筛查与诊断。

  • 心室-动脉偶联在脓毒性休克患儿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肖成伟;杨在东;宁浩杰

    目的:探讨心室-动脉偶联在脓毒性休克患儿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脓毒性休克患儿60例。记录0 h及24 h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动脉血乳酸(Lac)、心率(HR)、血压(BP)、超声监测有效动脉弹性/左心室收缩末弹性(Ea/Ees)、小儿危重症评分(PCIS评分)及28 d生存状况。根据28 d生存状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0 h及治疗24 h后两组间各感染炎症指标、Lac、乳酸清除率( rLac)、PCIS评分及Ea/Ees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对影响患儿预后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死亡组24 hΔEa/Ees及24 hΔLac均高于存活组,0 h及24 h点PCIS评分、rLac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ΔEa/Ees、PCIS评分是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降低Ea/Ees可改善脓毒性休克患儿组织灌注,促进Lac清除,提高生存率。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朱颀峰;吴振国;李新玲

    目的:分析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方法选取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采取rTMS治疗,1次/d,共治疗10 d,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观察组CGI-BP评分(4.86±1.26)分、YMRS评分(40.21±6.29)分与对照组CGI-BP评分(4.92±1.09)分、YMRS评分(39.61±6.3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YMR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4 d时YMRS评分(10.02±1.2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6.49±3.28)分(P<0.05),观察组CGI-BP评分(1.46±1.0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85±1.12)分( P <0.05)。观察组患者有效率(97.8%)和治愈率(73.9%)显著高于对照组(91.3%、45.7%)(P<0.05)。治疗前后体检、神经系统检查以及脑电图检查均正常,心率、血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不良反应为心动过速、恶心、便秘、头痛等,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相障碍躁狂患者采用rTMS治疗效果明确,安全性高。

  • Ⅰ期后路病灶清除、混合植骨及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结核

    作者:朱庭标;张勇;赵爱彬;张金鹏;刘峰;范永红

    目的:评价采用Ⅰ期后路病灶清除、混合植骨及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结核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Ⅰ期后路病灶清除、混合植骨及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患者23例,并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3~50个月随访,术后无感染复发、播散及植骨不融合、内固定失败等相关并发症。术后5~9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3个月内所有患者红细胞沉降率( ESR )及C反应蛋白(CRP)降至正常并持续至末次随访,术前平均Cobb角(23.5±6.8)°,术后降至(6.1±2.8)°,末次随访时(7.5±1.9)°矫正度无明显丢失。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及ODI评分获得明显改善。结论在标准抗结核药物治疗下,单纯Ⅰ期后路病灶清除、混合植骨及内固定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结核。

  • GLS1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在新辅助化疗中的意义

    作者:冯得财;黄宇康;吴楚成;彭伟强;李红星;易智君;黄晓妮

    目的:探讨GLS1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在新辅助化疗中的意义。方法收集134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经过穿刺活检确诊乳腺癌后,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平均分成两组,每组67例。观察组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前使用多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 TEC )方案,进行3~4周期的化疗后再进行择期手术。对照组在改良根治术前不进行TEC化疗,直接手术摘除病变乳腺。术后两组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对病变组织中GLS1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GLS1基因在134例患者正常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但在乳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采用新辅助化疗后,癌组织中GLS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生存率与GLS1表达水平有关(P<0.05),表达水平越高生存率越低。结论GLS1基因在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高表达。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前,使用辅助化疗可明显降低GLS1的表达水平;患者癌组织中GLS1基因表达水平与生存预后相关,GLS1基因在乳腺癌靶向治疗以及靶向治疗药物开发中可作为特异性的药物靶点之一。

  • 以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为首发表现的干燥综合征临床分析

    作者:屈剑锋;肖卫民

    目的:探讨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干燥综合征( SS )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脑脊液、自身抗体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终确诊为SS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比较、总结。结果5例患者均为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住院患者,均符合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院修订的SS分类诊断标准并终诊断为SS。平均起病年龄(42±11.5)岁,均为女性。急性-亚急性病程,平均起病时间(11.4±4.4)d。神经系统表现包括感觉异常5例、肢体瘫痪2例、面瘫1例、直肠功能障碍1例、肌颤搐1例、意识障碍1例。所有患者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前均无显著的口干、眼干症状。所有患者均有抗核抗体阳性;同时阳性的抗体有抗SSA抗体4例,抗着丝粒抗体1例,抗Ku抗体2例;脑脊液检查方面,出现脑脊液压力升高1例;白细胞计数平均水平为1.6×106? L-1,糖、氯化物、蛋白含量正常-轻度升高;心电图异常2例;合并脂肪肝2例;4例接受了唇腺活检,其中3例出现了SS的唇腺异常。出现头颅MR异常2例,出现脊髓病变3例,均与临床表现相符;其中1例表现为额叶皮质病变,1例出现了类似播散性脑炎的表现,其他未见异常。2例出现长脊髓损害,结合患者的NMO-IgG抗体阳性,诊断为视神经脊髓炎疾病谱疾病;另外2例出现了局限性脊髓病变。结论SS可以以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为首发表现,筛查MRI检查、抗SSA/SSB抗体、泪腺分泌实验,以及必要时需要行唇腺活检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 经皮全脊柱内镜下精准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

    作者:何升华;赖居易;王业广;孙志涛;王建;冯华龙;黄飞强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全脊柱内镜下精准减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经皮全脊柱内镜下精准减压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3例。男25例,女28例,平均年龄为(64.34±12.57)岁,平均病程为(2.14±0.35)年。通过比较患者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VAS评分、ODI指数评价临床疗效,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同时根据ODI指数改善率分析术后患者优良率。结果与术前相比,53例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平均VAS评分、ODI指数均明显改善(P<0.05)。平均手术时间为(60.17±26.38)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5.26±8.32) mL。1例患者术后6 h下肢疼痛加重,症状1周后逐渐改善,余未出现明显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为(4.52±2.34) d;依据术后ODI指数改善结果,53例患者中优35例,良14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为92.5%。结论经皮全脊柱内镜下精准减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获得较佳的临床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表达

    作者:徐劲松;夏国际;熊墨煌;熊焕文;叶新龙;姚于飞

    目的:了解不同程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急性加重过程中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预计值百分比( FEV1%)、C反应蛋白( CRP)、血红蛋白( Hb)、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白细胞( WBC)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AECOPD)患者62例,分为轻度COPD组、中重度COPD组,入院次日查EPO、CRP、血常规、肾功能,急性症状控制出院前检测肺功能,比较两组间EPO、CRP、RDW、WBC的差异,EPO与各项炎症因子及FEV1%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Hb、血清肌酐值、平均吸烟量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COPD组CRP、EPO显著高于轻度COPD组(P<0.05,P<0.01);EPO与Hb、FEV1%均呈显著负相关( r=-0.423、-0.540,P<0.01);EPO与RDW、CRP均呈显著正相关( r=0.418、0.434,P<0.01);FEV1%与CRP也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0.339, P<0.01);而Hb与RDW无明显相关性(r=-0.158,P>0.05);以EPO( y)值为应变量,以RDW( x1)、FEV1%( x2)、CRP( x3)、Hb( x4)等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y=-14.183+2.752x1-0.281x2+0.149x3,方程的决定系数为0.475,对方程检验,F=17.50, P<0.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ECOPD患者,EPO除了与Hb水平相关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机体炎症程度和病情严重程度,其血浆水平主要由RDW、FEV1%、CRP等决定。

  • B超联合X线C臂机定位下异常静脉输液港导管调整

    作者:陈欣欣;胡小戊;夏婷;章乐虹

    目的:探讨B超联合X线C臂机下调整异常静脉输液港的临床价值及社会价值。方法收集行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植入术后导管位置异常以及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的患者共12例,对其用B超联合X线C臂机定位下进行输液港导管调整,探讨B超联合X线C臂机定位下调整输液港导管异常的可行性。结果11例患者调整成功,其中2例进入其他血管的输液港导管经调整后进入上腔静脉,3例输液港导管末端卷曲的调整后输液港导管末端变直;1例化疗后导管在血管内打折的患者经调整后输液港导管通畅并且位置正常;5例患者在化疗几次后输液困难经调整后输液顺畅。另外1例患者置管后发现输液港导管位于脊柱左侧,在调整过程中发现导管始终位于脊柱左侧,考虑为先天大血管变异所致而停止调整。12例无重大并发症,术后无感染。结论 B超联合X线C臂机定位下能够安全有效地调整异常输液港导管。

  • 实时荧光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检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方法的建立

    作者:郭旭光;黄美淦;刘庆锋;何淑君;吴健健;夏勇

    目的:建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6S ribosomal RNA基因的实时荧光环介导恒温扩增( RealAmp)快速检测方法,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针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6S ribosomal RNA基因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利用链置换DNA聚合酶( Bst DNA polymerase )恒温反应60 min,通过实时检测荧光信号来检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6S ribosomal RNA基因的扩增。结果筛选实验发现:在使用引物4时,出峰时间短,故选择引物4进行后续实验操作。在11株相关菌株的检测中,除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出现很好的阳性外,其余菌株均为阴性。本研究检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DNA的灵敏度可达到4.07×10-5 ng/μL。重复性分析表明:同一样品重复检测3次,几乎同时出峰,扩增曲线几乎重叠,说明RealAmp的重复性良好。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RealAmp检测方法稳定性高,反应快速,特异性强,具有较大的推广及应用前景,可用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快速检测。

  • 高浓度氢气吸入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夏裕宁;李雪梅;袁楠楠;张鑫磊;谭永星

    目的:探讨吸入高浓度氢气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 I/R)损伤大鼠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ham 组)、脑I/R损伤组(I/R组:再灌注同时吸入67%N2+33%O2)、氢气(H2)治疗组(H2组:再灌注同时吸入67%H2+33%O22 h),每组16只。使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I/R损伤模型。再灌注24 h后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TTC染色法观察大鼠脑梗死严重程度并计算其梗死面积,尼氏染色和TUNEL技术检测大鼠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AI),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脑皮质区Bcl-2及Bax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H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面积、AI、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I/R组比较,H2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面积、AI、Bax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神经元尼氏体增加,Bcl-2表达量明显增多(P<0.05)。结论再灌注同时吸入高浓度H2可通过上调抑凋亡蛋白Bcl-2及下调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明显减少大鼠脑梗死面积,改善大鼠脑I/R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对大鼠脑I/R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 螺内酯对高果糖诱发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香莉;张玲玉;刘文生;李杏;苏志强;杨永霞;王丽京;郑凌云

    目的:探讨醛固酮受体阻断剂螺内酯对高果糖引起的肾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Wistar雄性大鼠,180~200 g,共饲养8周,随机分3组(n=8):(1)对照组,给予正常大鼠饲料及蒸馏水;(2)高果糖(HF)组,给予正常饲料及高果糖水(10%,w/v);(3)螺内酯组,高果糖水给予4周后,加入螺内酯50 mg/(kg? d)(管饲法),持续4周。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以及对各组大鼠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高果糖可引起大鼠体质量、空腹血糖及动脉血压升高,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另外高果糖可导致肾小球硬化、肥大,肾小管肿胀坏死,肾间质细胞外基质沉积,而螺内酯治疗4周可显著逆转上述各项指标,改善肾组织结构损伤。结论螺内酯改善高果糖引起的肾损伤可能与其抑制水钠潴留以及阻断醛固酮受体活化引起的胰岛素抵抗作用有关。

  • TAK1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缺氧复氧后JNK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谢凡;程周;杨明明;聂颖;李奕男;周俊

    目的:探讨TAK1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后JNK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新生(出生<24 h) SD大鼠,雌雄不拘,体质量5~6 g,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接种于培养孔或培养皿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组48孔和12皿,正常对照组( C组):不予任何处理;缺氧复氧组( HR组):缺氧4 h复氧24 h;TAK1抑制剂组( T组)、DMSO组:分别于缺氧处理前给予TAK1特异性抑制剂5Z-7-oxozeaenol 1μg/mL和等量DMSO溶液后行缺氧复氧。各组缺氧复氧处理结束后1 h,测定神经元活力、凋亡率、cleaved Caspase -3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测定JNK磷酸化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HR组和DMSO组的海马神经元活力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cleaved 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上调,JNK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 P<0.05);与HR组比较,T组海马神经元活力增强,细胞凋亡率降低,cleaved Caspase -3和Bax蛋白表达下调,JNK磷酸化水平降低(P<0.05)。结论 TAK1可能通过激活JNK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凋亡参与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后的损伤机制。

  • CK19与E-cad在大鼠舌黏膜癌变过程中外周血的表达

    作者:王敏;杨柳;谭红;刘琼瑶;廖鹏程;聂敏海

    目的:研究大鼠舌黏膜癌变过程中外周血的细胞角蛋白19(CK19)和E-钙黏蛋白(E-cad)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90只SPF级SD雄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利用4NQO饮水法诱导75只大鼠(实验组)舌黏膜癌变,15只大鼠(对照组)饮用SPF级动物专用纯净灭菌水,于不同时期分批乙醚麻醉抽取外周血,颈椎脱臼处死取舌体组织做病理诊断,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外周血中CK19和E-cad在大鼠舌黏膜癌变过程中的动态变化,Pearson相关系数及线性回归模型分析E-cad与CK19相关性。结果 E-cad和CK19在正常黏膜、上皮单纯增生、轻度上皮异常增生、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和舌鳞状细胞癌组外周血中浓度分别为(259.92±89.75)、(402.85±93.52)、(412.39±64.08)、(466.25±66.72)、(539.14±108.07) ng/L和(593.45±134.06)、(784.45±108.53)、(848.58±99.68)、(951.94±85.31)、(1004.22±127.65) ng/L。上皮单纯增生、轻度上皮异常增生、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和舌鳞状细胞癌组外周血中E-cad和CK19表达显著高于正常黏膜( P<0.05);E-cad和CK19的表达呈正相关(r=0.738, P<0.001)。结论外周血中CK19和E-cad表达上升是大鼠舌黏膜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转激活对氨诱导星形胶质细胞p38MAPK活化的影响

    作者:姜雪梅;贾桂枝;楚明会;戴红良

    目的:探讨氨致星形胶质细胞p38MAPK活化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转激活间的关系。方法以3 mmol/L氯化铵刺激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建立高血氨模型,EGFR选择性抑制剂AG1478,src选择性抑制剂PP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选择性抑制剂GM6001分别于加入氯化铵前30 min加入,以检测上述信号分子在氨致星形胶质细胞p38MAPK活化中的作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p38MAPK的表达及活化,以蛋白质免疫共沉淀检测p38MAPK与EGFR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氨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p38MAPK活化可被EGFR选择性抑制剂AG1478所阻断,亦可被src选择性抑制剂PP1所阻断,但不受基质金属蛋白酶选择性抑制剂GM6001的影响。对于EGFR-p38MAPK相互作用影响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结论氨刺激可通过EGFR转激活诱导星形胶质细胞p38MAPK的活化。

  • 芒果苷单钠盐对链脲佐菌素所致2型糖尿病小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作者:张立;吴俊标;朱秋玲

    目的:研究芒果苷单钠盐对链脲佐菌素( STZ)诱导2型糖尿病小鼠及其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芒果苷单钠盐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高脂饲料联合腹腔注射STZ (150 mg/kg )建立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成模后,每天给予芒果苷单钠盐(50、100 mg/kg)进行治疗,连续14 d,观察小鼠体重、空腹血糖( FBG)的变化情况。末次给药后禁食12 h,测定口服糖耐量( OGTT)。眼球取血,检测血清胰岛素、三酰甘油( 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RT-PCR法测定骨骼肌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mRNA和肝脏胰岛素受体(InsR)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芒果苷单钠盐高、低剂量组小鼠的FBG、胰岛素和HOMA-IR均明显降低,OGTT、ISI显著升高;GLUT4和InsR mRNA的表达水平出现显著的上调;TG、LDL-C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结论芒果苷单钠盐通过改善糖脂代谢、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发挥其治疗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 三维指导下经心中静脉旁憩室消融心外膜旁道1例

    作者:宾晓红;周远林;张文勇

    患者,男,38岁,因反复心悸13年加重1周,于2015年9月15日入院治疗。既往多次心电图检查显示预激综合征;2009年5月行消融5 h未成功。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3℃,脉搏65次/min,呼吸12次/min,血压124/68 mmHg。心肺腹部查体无特殊。三大常规、生化、凝血功能、心肌损伤标记物、BNP均无异常。心电图(图1):V1导联δ波(±), QRS波群呈rS、r波窄,考虑为左侧旁道;Ⅰ、AVL 导联δ波(+),QRS(+),考虑为左侧间隔旁道;AVF、Ⅱ导联δ波(-),考虑为左后间隔显性旁道;据病史及心电图可初步判断为“预激综合征( WPWs )左后间隔显性旁道”。于2015年9月30日行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心中静脉( middle cardiac vein,MCV)旁憩室显性旁道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并成功消融。多数左后间隔旁道在二尖瓣环后部距冠状窦口内约1.5 cm的心内膜下插入,少数在冠状静脉窦(coronary sinus,CS)近端或MCV附近插入心外膜下,或在左右室之间交叉行走。遂在二、三尖瓣环后间隔部标测,未见房室融合,考虑旁路位置较深或位于心外膜;于是穿刺股静脉,在CS内标测,CS标测采用10极电极(极距2 mm),10极电极显示CS近端A波早(图2-A)为窦律时冠状窦内电图,每次心跳均为显性预激;三维标测时CS近端早激动(图2-B)为左前斜位右房三维重建电激动图,考虑为CS近端旁道。行CS造影见CS巨大憩室位于MCV旁,遂将消融电极送至憩室内,见房室融合波(图2-C)示ABL在憩室内记录到早心室激动点,V波提前,呈小A大V,AV融合,明确诊断为MCV旁憩室旁道。为明确憩室与后降支关系行冠脉造影术,如图3A可见憩室位于后室间沟上部,以其颈部与CS相连,后降支穿行于憩室下方。终在憩室内成功消融,观察半小时仍室房分离,如图2-D示第3次心跳开始,可见δ波消失,PR间期恢复正常,VA分离,术后体表心电图示δ波消失(图1-B),证实消融成功。

    关键词:
  • 二巯丙磺钠致G6 PD缺乏症患者急性溶血1例

    作者:黄碧瑜;吴红卫;刘爱群

    患者,男,39岁,因肢体抖动、言语不清1年余,头晕伴行走不稳半年余,2014年7月22日于外院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为进一步治疗于2014年10月17日收住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入院完善三大常规、生化、心电图、胸片、腹部B超等检查,部分检查指标结果见表1,体格检查角膜K-F环(+),余未见明显异常。临床拟予二巯丙磺钠( DMPS)排铜治疗。患者有家族遗传性轻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6PD)缺乏症,无其他特殊病史。

    关键词:
  • 肺Ewing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伴颈部转移1例

    作者:刘洪博;张文超;康朋朋;华玲玲;张云鹏

    患者,男,60岁,主诉咳嗽、咳痰、胸闷1个月,右颈部淋巴结肿大10 d,于2014年11月3日入院。体格检查:右颈部可触及约枣样大小淋巴结,质硬,活动度差。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粗。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腹部B超正常。胸部CT(图1):左肺见一8.6 cm ×7.8 cm ×5 cm肿块影,内密度不均,CT值20~65 HU,强化不均匀;左侧胸腔积液。临床诊断:左肺恶性肿瘤,伴颈部淋巴结转移?胸腔积液。患者完善相关检查,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切除(左肺下叶)及肿物,总大小15 cm ×13.5 cm ×5.5 cm,书页状切开,距支气管断端2 cm处见一肿物,大小8 cm ×7.5 cm ×4 cm,无包膜,肿物切面灰白、灰褐色,质中,与周围肺组织界限不清楚。另送(右颈部淋巴结)灰白、灰红软组织一块,大小3 cm ×2 cm ×1.5 cm,切面灰白,质脆。镜检:肿瘤细胞丰富,间质较少,肿瘤细胞呈巢状分布,局部可见Homer -Wright 菊形团样结构(图2-A)。瘤细胞大小不一,小者呈圆形或卵圆形;大者形态不规则,染色质呈网状,细胞核深染,可见核仁,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图2-B)。免疫组化CD99(+++)(图3-A)、Vim(+++)、Syn(+++)(图3-B)、NSE(+), AE1/AE3、S-100、SMA、HMB45、TTF-1、Des、PAX -5、CD3、CD20、CD45 RO、CD79a、CEA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80%(图3-C)。病理诊断:(右颈部淋巴结及左肺肿物)小圆细胞恶性肿瘤,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符合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pPNET)。

    关键词:
  • 单纯激素替代治疗卵巢早衰成功自然妊娠1例

    作者:陈小莹;付霞霏;何援利

    患者,女,27岁,因月经周期缩短3月余,于2014年9月13日在本院门诊就诊。患者既往月经规律,初潮13岁,3~4 d/28~30 d,经量中等。2014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周期缩短,缩短至15 d,月经量无明显改变,无痛经,无明显潮热、烦躁、失眠等不适。患者既往无腮腺炎病史,无手术、放疗、化疗史,家族史无特殊。已婚,孕0产0。2014年9月13日B超:子宫前位,大小48 mm ×30 mm ×37 mm,内膜厚约9 mm;右卵巢大小24 mm ×11 mm ×16 mm,未见卵泡;左卵巢大小27 mm ×17 mm×22 mm,内见不纯液性暗区15 mm×13 mm ×14 mm,内见雾状光点。9月27日(月经第3天)查性激素:FSH 38.97 IU/L,黄体生成素( LH)9.16 IU/L,雌二醇( E2)<73 pmol/L,睾酮( T )0.46μg/L。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心磷脂抗体阴性,甲状腺功能正常;染色体:46, XX;未见染色体结构异常。诊断为卵巢早衰( 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给予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环丙孕酮片周期治疗。服药期间,月经3~4 d/25 d,月经量较前无明显改变。服用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环丙孕酮片7个月后,3月23日(月经第3天)查性激素:FSH 40.23 IU/L, LH 11.44 IU/L, E234 pmol/L,T 0.46 ug/L。2015年3月26日B超(月经第6天):子宫前位,大小44 mm ×25 mm ×37 mm,内膜厚约4 mm;右卵巢大小23 mm ×11 mm ×20 mm,卵泡3 mm ×2 mm、2 mm ×1 ;mm;左卵巢大小23 mm ×10 mm ×19 mm,卵泡3 mm ×2 mm、2 mm ×1 mm。继续服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环丙孕酮片。2015年7月15日(月经第3天)查FSH 7.18 IU/L, LH 3.02 IU/L, E2361 pmol/L。患者激素水平有所改善,卵巢功能有所恢复,嘱其积极备孕。8月18日,患者停经37 d,查孕酮28.83μg/L,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2326 IU/L,证实妊娠,予口服地屈孕酮片安胎治疗1个月。8月26日 B超:宫内早孕,孕囊大小如孕4~5周。患者定期产检未见明显异常。于2016年4月29日顺产1活男婴,出生体重3.2 kg。

    关键词:
  • 腰骶椎恶性肿瘤引起髂静脉压迫综合征1例

    作者:杨真真;刘强;杨兴龙;李勇

    患者,男,30岁,2015年8月26日因反复左下肢肿胀1年余收入院治疗,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轻度肿胀,无寒战高热、胸闷气促等不适,于当地医院行血管彩超示左下肢静脉曲张,睡时抬高患肢、穿弹力袜,症状逐渐缓解。类似情况反复出现,2个月前自觉肿胀较前加重且伴剧烈疼痛,于当地复查血管彩超检查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予抗凝、改善循环、消肿等治疗,并行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患者自觉症状无明显好转,遂转入我院进一步治疗。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无外伤、手术史,无肝炎病史,无疫水、疫区接触史,否认饮酒,吸烟10年,10支/d。专科查体:左下肢肿胀,呈指压性凹陷,组织张力高,浅静脉曲张,无色素沉着,无溃疡发生,皮温增高,足背动脉搏动可扪及,左下肢活动受限,Perthes试验阳性,右下肢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9.7 s,凝血酶原时间比率1.69,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41.8%,国际标准化比率1.68;其他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胸片、心电图未见异常。血管彩超示:(1)左侧髂外静脉血栓形成;(2)左下腹脊柱旁及右下腹髂前上棘旁异常回声,性质待定。嘱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积极抗凝、溶栓、改善循环及对症等治疗,入院后第3天病情稍有好转后予行CT平扫+增强,结果示:L4、5及S1水平可见一巨大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13 cm ×11.3 cm,L4、5及S1椎体及附件骨质破坏,呈膨胀性融骨性改变, L5椎体明显变扁(图1A),S1椎体双侧横突区膨胀明显,边缘骨皮质局部不连续,肿块向腹腔内及后背部生长,边缘不光滑,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坏死区,伴双侧髂总动脉受压推移,左侧髂内外动静脉、右侧髂内静脉可见包埋,左侧明显(图1B),左侧髂静脉、股静脉内可见充盈缺损;下腔静脉可见环形金属影,滤网置入术后。诊断:1.髂静脉压迫综合征;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左);3.脊柱骨巨细胞瘤。因椎体肿瘤巨大,位置特殊,经我院骨科医师会诊后考虑存在术中出血、肿瘤不可切除、术后复发等风险,患者及其家属拒绝手术,也拒绝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遂于下肢肿胀消退后办理出院。

    关键词: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丙泊酚靶控输注意识消失的半数有效浓度及应激的影响

    作者:张惊玲;赵为禄;朱小萍;张勤;虞琦;傅欢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丙泊酚靶控输注( TCI)时意识消失的半数有效浓度( EC50)及应激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全身麻醉的老年患者100例,性别不限,年龄60~75岁,体质指数(BMI)18.5~30.0 kg/m2,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C组)、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组( D1、D2、D3组),每组25例。 D1、D2、D3组分别给予0.3、0.5、0.7μg/kg负荷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0 mL),C组静脉输注等容量的生理盐水,10 min输注完毕。观察10 min后,采用序贯法丙泊酚TCI,起始血浆靶浓度为2.5μg/mL,相邻靶浓度比值为1.1。以患者意识消失为阳性反应。患者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0.5μg/kg,罗库溴铵0.6 mg/kg,脑电双频指数( BIS)≤60时行气管插管,连接麻醉机机械通气。计算丙泊酚EC50及95%可信区间(CI)。记录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或生理盐水前(T0),输注结束时(T1),意识消失时(T2),插管前1 min(T3),插管即刻(T4),插管后1、3、5 min(T5、T6、T7)的血压(BP)、心率(HR)和BIS。结果与C组比较,D1、D2、D3组丙泊酚使患者意识消失的EC50降低(P<0.05);与D1组相比,D2组、D3组丙泊酚使意识消失的EC50降低(P<0.05);而D2组与D3组丙泊酚使意识消失的EC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0时刻4组HR、DBP、SBP、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T1时刻D2、D3组SBP、DBP及HR降低(P<0.05);与T1时刻比较,T3时刻C组、D1组SBP、DBP及HR降低(P<0.05);与T3时刻比较,C组、D1组T4~T7时SBP、DBP及HR升高(P<0.05),D2、D3组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与C组比较,T1时刻D1、D2、D3组患者BIS值降低(P<0.05),T2时D1、D2、D3组患者BIS值降低程度不如C组(P<0.05);与T1比较,4组T2~T7时点BIS均明显下降( P<0.05)。结论对于老年患者,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为佳剂量,既可降低丙泊酚TCI时老年患者意识消失的EC50,又可以显著降低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应。

  • 子午流注低频治疗宫腔镜术后肾虚血瘀型腰酸痛的效果

    作者:贺海霞;肖静;文希

    目的:探讨适合缓解妇科宫腔镜术后腰酸痛的中医护理技术。方法将19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宫腔镜术后肾虚血瘀型腰酸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按宫腔镜术后常规治疗及护理)、热奄包组(在空白组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热奄包)和观察组(在空白组的基础上采用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治疗)各65例,比较3组干预后腰酸痛的发生率,治疗前、后数字疼痛量表评分及不适反应。结果3组腰酸痛的发生率、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及治疗后不适评分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疗效比较观察组>热奄包组>空白组。结论子午流注低频治疗能有效改善妇科宫腔镜术后腰酸痛症状及术后不适。

  • 参芪扶正注射液在重症肌无力激素冲击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作者:薛银萍;乞国艳;董会民;杨红霞;刘朝英

    目的:评价参芪扶正注射液在重症肌无力激素冲击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连续收治的确诊的66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分为2组。参芪组以参芪扶正注射液辅助甲泼尼龙激素冲击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独甲泼尼龙激素冲击治疗。采用许氏临床绝对评分和相对评分法评价甲泼尼龙激素冲击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的病情严重程度,并比较两组激素冲击加重的时间。结果治疗过程中,两组分别有29例患者在激素冲击阶段出现一过性加重期。与治疗前相比,在激素冲击加重期,两组患者临床绝对评分均显著增加( P<0.000),参芪组的临床绝对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时,参芪组的绝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参芪组加重期时间(3.7±1.1)d显著少于对照组(7.8±2.0)d。治疗结束时,参芪组的相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参芪组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18.75%),如消化不良和皮疹。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能减轻激素冲击治疗期间重症肌无力一过性加重程度和缩短加重持续时间,同时有一些轻微不良反应。

  • 不同剂量地佐辛预防性镇痛对腰椎管狭窄手术患者复苏质量和术后早期疼痛程度的影响

    作者:齐万红;邵琳;张培华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地佐辛预防性镇痛对腰椎管狭窄手术患者复苏质量和术后早期疼痛程度的影响,筛选安全有效的佳剂量。方法选择因腰椎管狭窄行择期腰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90例, ASAⅠ~Ⅱ级,年龄20~75岁,体质量45~85 kg,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0),地佐辛低剂量组(D1组)、地佐辛中剂量组( D2组)和对照组( C组)。3组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全麻诱导时,顺序静注丙泊酚2~2.5 mg/kg、芬太尼4μg/kg、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待肌松起效后行气管插管;术中用连续静脉泵注丙泊酚4~6 mg/( kg?h),瑞芬太尼0.1~0.2μg/(kg? min)麻醉维持;手术切皮前15 min,D1组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D2组静脉注射地佐辛0.2 mg/kg,C组静脉注射芬太尼4μg/kg。记录患者麻醉前基础值(T0)、插管前(T1)、插入气管导管时(T2)、插管后1min(T3)、3 min(T4)、5 min(T5)、拔管前3 min(T6)、拔管即刻(T7)、拔管后3 min(T8)、10 min (T9)、30 min(T10)、1 h(T11)、2 h(T12)、4 h(T13)、8 h(T14)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 SpO2)值;观察比较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后1、2、4、8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拔管后呛咳、躁动、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组患者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拔管期(T7~T9)、T13和T14时点,D1组和D2组SBP低于C组,且HR明显慢于C组;C组SBP在T7、T8和T14时点高于T0时点(P<0.05),C组HR在T7~T9和T13~T14时点明显快于T0时点(P<0.05),D1组和D2组呛咳、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低于C组(P<0.05),D1组与D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13和T14时点,D1组和D2组VAS评分低于C组(P<0.05);T14时点,D2组VAS评分低于D1组( P<0.05),D2组综合满意度(100%)高。结论采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复合静脉麻醉,手术切皮前15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可改善腰椎管狭窄手术患者麻醉复苏室( PACU)的复苏质量,有效达到术后早期预防性镇痛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综合满意度,不良反应少,以地佐辛0.2 mg/kg静脉注射的效果更佳,可在临床选用。

  • 3例全头皮撕脱伤的治疗体会

    作者:汤拥军;柳原;陶国贵;田宜肥

    全头皮撕脱伤是一种严重的机械性损伤,随着人们安全意识及生产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全头皮撕脱伤临床上并不多见。本院在2013年7月至2014年11月收治3例全头皮撕脱伤患者,现对3例患者救治过程进行回顾分析,以期对治疗方法及经验教训进行讨论总结。报告如下。

    关键词:
  • 两种颈部静脉阻断方法预防血液病患儿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的比较

    作者:陈连带;李柳英;黄婉娜;唐任芳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方法阻断颈部静脉在血液病患儿置PICC管中异位效果的比较。方法选择79例需行PICC置管的血液病患儿,按其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1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在送管时采用偏头法加手臂与躯体大于90°角而小于135°角;观察组采用B超探头压迫法以阻断颈内、颈外静脉。观察两种置PICC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入颈部静脉的发生率,置管时间,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置管后采用X线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的正确率。结果置管过程中,对照组PICC管异位入颈部静脉发生率为24.4%(10/41),观察组PICC管异位入颈部静脉发生率2.6%(1/38),两组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置管时间为(41.5±5.2)s,观察组置管时间为(25.2±3.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采用B超探头压迫法可预防减少血液病患儿置PICC管异位入颈部静脉的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

  • 密闭式吸痰联合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作者:苏湘芬;刘荣;关文洁;张树增;赖荣德;陈贵斌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联合纤维支气管镜在肺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护理方法。方法将56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密闭式吸痰,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联合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率、PaCO2、氧合指数,另外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例数、28 d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心率、PaCO2、氧合指数、临床有效率、机械通气时间、VAP例数、28 d死亡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联合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对肺源性 ARDS机械通气患者症状改善显著,疗效明显,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护理干预在提高密闭式吸痰联合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的治疗效果中起了重要作用。

  • 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患者的护理

    作者:邱飞凤;陈利芳

    目的:探讨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行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结果经治疗和护理,患者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得到明显改善,1例患者术后当天出现穿刺点出血及血肿,经加压包扎等处理后好转,1例患者术后5 h出现心力衰竭,经治疗后好转,无严重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结论科学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疗效的关键。

  • 集束化干预措施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的效果

    作者:梁园园;游恩丽;邵星;傅小云;钟明利;江智霞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措施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的影响效果。方法按照入科时间,将机械通气患者分为3组,对照组采用危重症监护常规,试验组A引入部分集束化干预措施( ABCD),试验组B实施全部集束化干预措施(ABCDE),比较3组患者的谵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ICU治疗费用。结果集束化干预措施实施后,谵妄发生率由原来的40.4%下降至12.7%,机械通气时间、ICU 时间分别由(122.34±74.80)h和(10.11±10.62)d缩短到(80.95±48.72)h和(5.98±3.28)d,ICU治疗费用由(2.19±1.17)万元降至(1.53±1.08)万元。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ABCDE集束化干预措施应用于ICU患者谵妄的管理具有一定的效果和安全性,能够降低机械通气患者的谵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降低ICU治疗费用,提高了医疗护理内涵。

  • 献血人群HCV感染者自然转归与HLA-Ⅱ类等位基因的关系

    作者:付萍萍;黄杰庭;宋丹丹;黄珂;许茹;廖峭;单振刚;梁明月;戎霞;付涌水;王敏

    目的:了解广州献血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者自然转归与HLA多态性的相关性,为HCV治疗策略的制定、预后的评估及疫苗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广州献血人群中373例HCV感染者,分为两组:自发清除组(133例)和慢性感染者(240例),利用HLA-SBT方法对373份感染者进行HLA-Ⅱ类等位基因分型,用χ2检验分析每个HLA等位基因频率在自发清除组和慢性感染组的分布是否存在差异,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HCV自然转归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自发清除组与慢性感染组相比年龄较小[(28.2±9.9)岁vs(31.3±9.0)岁,t=-2.998,P=0.003],HCV自发清除组女性比例较高(34.6% vs 17.9%,χ2=13.090,P<0.01)。 DQB1*05:02(P=0.002,OR=0.411,95%CI=0.232~0.727)和DRB1*14:54(P=0.027, OR=0.350,95%CI=0.132~0.926)在慢性感染组中更为多见,DRB1*11:01在自发清除组较为常见( P=0.007, OR=2.169,95%CI=1.223~3.8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 P<0.01,OR=1.035,95%CI=1.018~1.053)、性别(P<0.01,OR=0.423,95%CI=0.297~0.603)和DQB1*05:02(P=0.016,OR=0.480,95%CI=0.264~0.873)、DRB1*11:01(P=0.016,OR=2.072,95%CI=1.142~3.758)等位基因是HCV感染自然转归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女性、较年轻的HCV感染者比较容易发生自发清除,携带DQB1*05:02等位基因的人群在感染HCV后更易发生慢性化,携带DRB1*11:01基因则容易发生自发清除。

  • 珠三角高校学生亚健康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刘勇军;尹淑金

    目的:开展珠三角大学生亚健康成因及对策研究,为高校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支持。方法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方法,对珠三角地区6所高校中4个年级随机选取1600名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高校学生亚健康状况呈现出男生高于女生,大一和大四多于大二和大三的特征。参与运动的情况、作息习惯、学习压力、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对人生意义感知、饮食习惯和不良嗜好与亚健康有极强相关性,为亚健康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应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和科学干预,加强身心锻炼,注重营养均衡,养成良好作息习惯及克服不良嗜好是走出亚健康状态的有效途径。

  • 自噬在结核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雪维;赵润鹏;邢应如;倪升发;铁保贤;吴静;胡东

    1963年,著名的细胞生物学家和生物化学家Christian De Duve提出了自噬( autophagy )这一概念,用来描述细胞内容物由囊泡包裹被送入溶酶体的过程。挪威生物化学家Per Ottar Seglen在20世纪80年代时发现氨基酸及很多激酶抑制剂能够抑制自噬发生并且细胞营养状态可以影响自噬。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遗传学家Yoshinori Ohsumi 对酵母进行饥饿处理,发现酵母的存活依赖于自噬。经遗传学手段发现了自噬的各个相关基因ATG,使细胞自噬进入了分子时代的进程。近,各种疾病与自噬之间的关系被相继报道出来,自噬已然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
  • 亚洲人重睑成型术中重睑线高度的设计方法

    作者:李阳;丽红;陈伯华;柳大烈

    单睑在亚洲人群发生率很高,有研究[1]显示其发生率达到50%以上,另有一部分个体尽管存在先天性重睑,但重睑形态不良[2]。不论是在西方文化的审美中还是东方文化审美中,都认为存在重睑线的眼睑更加妩媚动人[1,3]。因此,在上睑通过人工干预形成重睑线的重睑成形术在亚洲地区非常流行,甚至近几十年来一直占据整形外科手术的首位[3-4]。重睑宽度及重睑形状是决定重睑形态的重要指标,术前准确而精细地设计重睑线高度是实现预期重睑形态的关键,但为获得预期重睑宽度所应设计重睑高度的确定方法在不同学者间存在显著不同,导致相关领域从业者无所适从,至今仍然偏高的术后不良重睑术发生率与此有重要关系。本文综述国内外有关重睑线高度的设计方法,尝试理清繁芜的设计方案背后一致的设计思路与依据,有利于美容外科医生清晰而全面的理解重睑线高度的设计方法,从而更稳定地实现预期美容效果。

    关键词:
  • TSP-1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临床研究现状

    作者:杨文德;潘运龙

    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必要途径,主要源于抗血管/促血管生成失衡的状态,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等促血管生成因子,远超过以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 -1,TSP-1)为主的抗肿瘤血管生成因子。 TSP-1是肿瘤发展过程中主要的抑制血管生成蛋白,可通过结合CD148促进内皮细胞的凋亡,并可通过结合钙网蛋白等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同时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血管周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功能,进而导致了肿瘤血管异常化的状态。血浆TSP-1的变化与患者的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前列腺癌患者当中,随着肿瘤的进展,血浆TSP-1呈下降趋势,但肿瘤组织内部表现为高浓度的TSP-1,研究指出其促肿瘤细胞转移的作用或许高于其抗血管生成的作用。但是在结直肠癌患者当中,血浆TSP-1与肿瘤进展呈正相关。基于TSP-1抗血管生成机制的复杂性及在肿瘤患者当中的差异性表现,现拟对TSP-1抗肿瘤血管生成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
  • 循环miRNA在胃癌早期诊断及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琴;刘朝奇

    胃癌( Gastric Cancer )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共有951000人被诊断为胃癌,其中723000人死亡,其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第5位[1-2]。由于缺乏有效的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的肿瘤分子标志物,大多数胃癌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故而导致疗效不佳,死亡率依旧高居不下,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有25%左右[3]。 MicroRNA是一类长度约为18~22 nt的非编码小RNA,它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转录后调控子,参与细胞的多种生命过程,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miRNA可以调控胃癌相关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来影响胃癌的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等过程[4]。 miRNA在组织、血清、血浆和其他各类体液中均能够稳定存在,被认为是潜在的肿瘤生物标记物[5],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循环miRNA在胃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新研究现状。

    关键词:
  • PCI术后无复流现象的预测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车志;黄伟光;宋华锋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STEMI )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的缺血引起的心肌坏死,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STEMI 患者应尽早予开通梗死相关动脉( IRA),恢复有效的血流灌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效果为显著的治疗手段。但IRA的开通并不意味着血流灌注的恢复,有研究发现,接受PCI血管再通治疗的患者中有5%~50%于术后出现无复流现象(NRP)[1-2]。无复流现象是指STEMI患者行PCI术后IRA恢复再通,管腔内也无机械阻塞,但梗死的心肌组织并未获得有效灌注的现象。无复流使PCI带来的效益大大减少,并引起一系列心血管不良反应事件( MACE),很大程度上影响了STEMI患者的临床预后[3]。然而,无复流现象的发展机制复杂,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针对发病机制的特效治疗目前尚不完善。因此,有效地预防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有重大意义,而想要预防无复流现象,先要明确发生无复流现象的高危人群,提防无复流现象的发生,这体现了进一步探究无复流现象发生的预测因素的必要性。本文就无复流现象的预测因素在近年来的进展作一系统的综述。

    关键词:
  • 自主神经对粒淋比的影响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庄镇裕;杨燕南;王学佼;向倩如;何晓洋;黄华坤;何雷

    早在1863年,Rudolf Virehow就已发现在肿瘤组织中有白细胞存在,并早提出“肿瘤组织周围炎症反应引起炎细胞浸润和肿瘤发生之间有着一定联系”的观点[1]。现今,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和肿瘤之间的确有着一定的联系,是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免疫系统所具有的免疫监视功能,对癌变细胞具有识别清除作用,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转是机体对抗肿瘤的有效武器。故而有学者提出术前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 neutrophils to lymphocytes ratio ,NLR),并研究其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近年来,NLR与肿瘤的关系更是备受关注。大量数据显示,相当部分的肿瘤患者NLR与术后复发率、生存率等预后指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包括众多的恶性肿瘤,如膀胱癌,尿路上皮癌,非小细胞肺癌,食管癌,胃癌,胰腺癌等[2-3]。一方面,有研究发现,自主神经系统对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有着一定的影响,如交感神经兴奋能引起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s,N)增多[4],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s, L)减少,副交感神经兴奋能使L增多[5]。也正因为自主神经系统在免疫系统方面有着一定影响,所以自主神经系统在肿瘤预后方面有着一定作用[6],故本文就肿瘤患者NLR对肿瘤预后的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对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影响及自主神经和肿瘤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关键词:
  • 载药抗结核人工骨的研究现状

    作者:桂钱欢;李波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全世界约有1/3的人口(约20亿)感染了结核菌,其中有98%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结核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位,且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脊柱结核是一种继发性病变,大多继发于肺结核[2],据不完全统计,全球仅脊柱结核的患者就超过了200万人,大约有4000万潜在感染的骨关节结核病患者[3]。脊柱结核治疗除了需要全身用药外,对于存在冷脓肿、死骨、干酪样坏死组织及周围纤维肉芽组织的骨结核,特别是椎体结核还需手术治疗[4]。手术清除病灶后,因骨质缺损常常较大,必须植骨来修复骨缺损,恢复脊柱高度,重建脊柱稳定性。传统手术后通常会在局部留置抗结核药物。局部留置抗结核药物由于缺乏药物载体,很快药物被体液稀释或被冲刷带走,药物浓度难以控制,且放置药物单一。载药抗结核人工骨既能解决手术病灶清除后骨缺损修复和力学支撑,又能避免自体骨及异体骨的各种缺点;同时载药人工骨通过药物缓释系统在病灶局部缓慢释放抗结核药物,使病灶局部能长时间保留高药物浓度,既可以减少多药物全身使用的副作用,提高抗结核治疗的效果[5],又可以避免耐药的产生[6],因此载药人工骨成为目前治疗脊柱结核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
  • 阿片类物质依赖致前额皮层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李健能;李龙

    阿片类物质依赖是依赖性物质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表现为难以克制地、无止境地反复觅药与滥用该药的行为,具有极高的复发率[1]。作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是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依赖性物质的反复使用,会致使生物体产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目前对物质依赖的确切形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针对物质依赖的治疗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方法。前额皮层( prefrontal cortex ,PFC)作为奖赏通路中抑制性控制环路执行认知功能的重要脑区,其在阿片类物质依赖形成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脑功能影像技术的发展,其功能在物质依赖的神经影像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关注,使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观察物质依赖者PFC 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为研究阿片类物质依赖脑机制形成提供可靠的方法。目前,国内外针对阿片类物质依赖者脑功能区的神经影像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脑结构、功能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波谱研究上,尤其是静息态和任务态下相关脑功能区功能连接变化,提示阿片类物质依赖者PFC功能连接网络存在异常。本文主要对阿片类物质依赖致PFC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神经影像学研究的新进展作简要综述。重点在总结和评价阿片类物质依赖所致PFC结构、功能、物质代谢等变化的影像学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研究阿片类物质依赖的脑形成机制提供神经影像学研究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
  • 寨卡病毒与小头症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倪秀莹;李少华;吴翠萍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一种主要由蚊媒传播并可引发急性传染病的黄病毒[1],初只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出现,近年开始在全球快速蔓延,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疫情严重[2]。临床无症状或表现轻微,妊娠期妇女受感染后可能诱发胎儿小头症或死胎,鉴于疫情的快速播散和对胎儿及新生儿可能造成的严重影响,世界卫生组织( WHO )已将ZIKV疫情列为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3],我国也公布了《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4]。本文将就ZIKV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与小头症的相关性等内容进行综述。

    关键词: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

    作者:

    关键词:
  • 鸣谢单位

    作者:

    关键词:
广东医学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