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护理

    作者:江淜;曾梓珊;吴佩雁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因创伤而导致机体的有效循环灌流不足、细胞缺氧,从而引起全身各重要脏器功能出现代谢紊乱的危急临床综合征,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我科自2000年至2002年共收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38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作者:苏秀宁;宫丽娅

    随着社会综合现代化程度的不断进展,创伤已成为社会的第一大公害[1],创伤性休克是严重创伤的常见并发症,主要病因是较大或较多的血管破裂造成大量失血及剧烈疼痛两个方面.因此,及时、准确、高效的抢救、治疗、护理措施,是降低致死、致残率的关键[2].我院对19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抢救和护理,报道如下.

  •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

    作者:何永洛;李志义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7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照奇偶数分组模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积极液体复苏,试验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改善情况、复苏液体用量、血红蛋白、血清乳酸和凝血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来说,选择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方案便于稳定外周循环与组织灌注情况.

  • 急诊抢救护理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影响

    作者:张颖;陈艳

    目的 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护理中予以急诊抢救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接受治疗的75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急诊外科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采用急诊抢救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错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过程中应用急诊抢救护理能够提高护理效率,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

    作者:谢德平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6例,利用计算机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38例,采取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患者38例,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复苏开始时间、平均输液量及胶体液量均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可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其死亡率,值得推荐。

  • 创伤性严重失血性休克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

    作者:刘彩霞

    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2例的临床资料,经过院前急救与综合护理,取得较好效果。因此,准确判断严重创伤性失血休克患者早期症状,及时有效进行院前临床救治,严格的掌握发生创伤性休克院前救护的关键要素,如保证呼吸道通畅,迅速的建立两组静脉通道和给予创伤带来的明显的或者潜在的出血伤口进行有效的处理,从而使有效循环血量增加,减少出血,使患者提升血压,减少休克引起的并发症,所以综合的护理措施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关键。

  • 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及手术前移的治疗研究

    作者:凌建忠;刘号;张小琴;胡志成;周磊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及手术前移的治疗效果。方法:收治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研究组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与确定性手术前移治疗。结果:研究组复苏液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愈率、死亡率、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通过限制性液体复苏与确定性手术前移治疗效果显著。

  •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院前急救

    作者:田兴杰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创伤死亡的常见原因,因此院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早诊断早治疗是为创伤患者后续的确定性治疗-手术干预赢得时间的可靠保障.

  • 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疗效分析

    作者:周佾龙;杨韶华

    目的:对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88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的患者,将其平均分成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的方法治疗,实验组则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死亡率(6.8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发生率(13.6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发生率(9.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死亡率(34.09%), MODS发生率(40.91%), ARDS发生率(36.36%),复苏后5 h实验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PT)、血小板计数( PLT)以及血细胞比容( HCT)、血清乳酸含量等实验室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在治疗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患者上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成效,明显降低了患者MODS、ARDS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 腰1~4椎弓根双侧骨折并胸12腰1完全性脱位一例

    作者:郑平;袁培义;史宝明;霍培金

    患者男性,32岁,井下煤矿工人.于2000年8月30日在进行弯腰作业时煤矸冒顶塌落砸于腰背部,当时腰部被压在煤矸石下面,呼吸困难,尚无明显疼痛感.工友以千斤顶将煤矸顶起,呼吸困难症状减轻.因千斤顶高度不够,在调整位置过程中煤矸二次压住腰部,顿觉腰部剧烈疼痛.后被工友救出送于市郊某医院.诊以"多发肋骨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腰椎骨折并全瘫",予以救治,经一周治疗病情平稳,遂行后路胸12腰1椎板减压,胸12腰5Steffee椎弓根钢板内固定术.术后病人神经功能无恢复、双下肢遗有麻木持续性疼痛.经拍X线片证实椎弓根螺钉定位有误,胸12腰1脱位尚未整复.为寻求进一步治疗两月后转入我院.

  • 髋臼骨折的影像诊断及治疗

    作者:林昂如;郭刚;胡罢生

    本文报告21例髋臼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分析.临床资料21例中男17例,女4例;年龄21~51岁;车祸致伤20例,高处跌落致伤1例;多伴有其他部位损伤或休克,伴髋关节后脱位9例,中心型脱位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5例,股骨头骨折4例,6例除髋臼骨折外,另有一处或多处其他部位骨折,本组髋臼骨折且包括髂骨骨折,骶髂关节分离.

  • 创伤失血性休克100例急诊抢救体会

    作者:吴靖波

    目的 就创伤失血性休克100例急诊抢救体会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7月在某医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00例,对其进行急诊抢救.结果 10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经过急诊抢救之后,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80例(80%),有效(症状有所减轻)16例(16%),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4例(4%),其中死亡2例,抢救总有效率96%.结论 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时,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医生对患者病情判断要准确.

  • 应用静脉留置针抢救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

    作者:杨忠琼

    目的 针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扩容及药物抗休克治疗;采集血液标本[1],做手术前配血及术前血液标本常规检查.为抢救病人争分多秒,赢得宝贵时间.方法 我科采用BD公司生产的18-24GY型留置针,对38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建立静脉通路,同时采集血液标本.能在较短时间内,补充循环血量,提升血压,做好病人手术前准备.结果 其中,33例病人入院时血压在70-80/40mmhg,5例病人血压测不到.在开通静脉通路2-3条,明显出血伤口给予加压包扎、填塞止血等积极处理.能在入院后20分钟内,把患者血压维持在80/60mmHg以上,为手术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结论 Y型静脉留置针具有易穿刺成功、易固定不易滑脱、一颗留置针可同时实现2组到3组静脉输液,保证急救药物及时应用;具有方便、快捷采集血液标本等优点.值得急诊急救及危重症病人抢救时使用.

  • 45例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

    作者:李文霞

    观察并总结急救与护理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方法。在给予患者急救处理和常规护理后,治愈43例,占95.56%。所以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中,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业务技能,善于观察病情,进一步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尤建权;于情;戴佳文;钱飞;汪丁松;刘宇;顾彬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救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8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观察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剩余碱、血乳酸、凝血功能、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液体复苏组(P<0.05);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输液量、剩余碱、血乳酸等指标与常规液体复苏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并维持重要组织器官灌注,降低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 不同组方高渗高胶液复苏兔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评价

    作者:胡四平;汪卫星;刘洋;刘鹤;王翔

    研究表明,高渗液较等渗液复苏效果更优,但其疗效并不随浓度增加而增加,相反会因高浓度引起的不良反应而严重减弱其优势.高渗液质量分数在3.0% ~7.5%范围内的复苏效果呈单峰样效应,浓度为4.2%时的复苏效果佳¨-2].近年来对高渗高胶液的研究显示了良好的前景[3],但对不同组方高渗高胶复苏液的复苏效果研究甚少,尤其在免疫方面.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不同组方高渗高胶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兔的早期血流动力学效果、血气、电解质改变及免疫方面的影响,为临床优化液体复苏方案提供实验依据.

  • 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内皮损伤与炎症相关因子的研究

    作者:吴立峰;徐杰丰;沈婷;汪正权

    创伤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HS)是世界各地致死与致残发生的主要原因[1].创伤后血液的迅速丢失,将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凝血系统紊乱、组织水肿及末梢器官破坏等一系列的机体异常反应[2].

  • 沙漠干热环境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继发性肺损伤时一氧化氮合酶等变化研究

    作者:李瑞;刘江伟;钱建辉;钱若筠;张琼;郑树涛;杨帆

    目的 研究沙漠干热环境中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肺脏发生继发性损伤时,肺组织病理改变与肺组织一氧化氮(NO)浓度、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mRNA表达量的变化.方法 在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动物实验科“西北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中,1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环境创伤失血性休克组(常温组)和干热环境创伤失血性休克组(干热组),每组又分别设对照组、休克后0、0.5、1、1.5、2、3h组7个亚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不做处理,干热组预热60 min,麻醉、固定,使用静脉留置针行右颈动、静脉和右股动脉插管,稳定10 min后,利用2500 g铁轮于30 cm高度击中SD大鼠左下肢股骨中上段造成粉碎性骨折,致伤后简易包扎伤口,经右股动脉放血使MAP维持在(35 ±5) mmHg(1 mmHg =0.133 kPa),继续监测60 min后进行复苏.成功建立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后,依据分组相应时间点,打开胸腔,留取肺灌洗液、肺组织,常温组除预热外其余操作相同.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和一步法检测肺组织NO质量摩尔浓度,荧光定量PCR检测iNOS mRNA表达量的变化.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各指标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病理观察可见干热组各时间点肺病理损伤较常温组病理损伤、蛋白渗出严重且肺组织病理学评分较高.两组肺组织匀浆NO质量摩尔浓度总体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72,P<0.05),干热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6.77,P<0.01),同一时间点干热组数值均大于常温组数值,干热组在2h达到大值(3.35±0.23)μmol/g较常温组峰值出现早.两组iNOS mRNA表达量总体比较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19,P<0.01),干热组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34,P<0.01),同一时间点干热组数值均大于常温组,干热组1.Sh时峰值出现,常温组则在2h时开始增加.两组肺组织匀浆NO质量摩尔浓度与iNOS 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r=0.680、r=0.376),iNOS mRNA表达量与肺损伤病理学评分呈正相关(r=0.846、r=0.899).结论 在沙漠干热环境中创伤失血性休克继发性肺损伤时,肺脏损伤较常温环境下严重、较早,NO、iNOS在沙漠干热环境创伤失血性休克继发性肺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血浆补体C5a预示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损害严重性

    作者:赵志伶;曹书华;王勇强;徐新女

    目的 探讨血浆补体C5a和C5b-9是否能够预示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时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方法 50只雄性健康Wistar大鼠被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组、模型1,3,6,24 h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血浆中总补体活性CH50、补体活性片断C5a和膜攻击复合物C5b9,速率法检测血浆中谷草转氨酶.石蜡切片观察肝脏病理损害.结果 在模型1 h时,CH50显著上升并且达到高值,3 h开始下降,24 h时达到低点,1 h与3,6,24 h时点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常组血中可以检测到少量的C5b-9,在模型1 h时C5b-9显著上升达到峰值,与正常组、模型3,6,24 h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h时C5b-9开始下降,模型24 h时降至低;模型组3,6,24 h时点血浆中C5a开始上升,与正常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24 h组达到峰值;谷草转氨酶在模型1 h显著上升,在24 h达到峰值,24 h组与其余模型组及正常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创伤失m性休克时存在补体的大量活化,早期CH50、C5b-9上升;后期C5a上升.可以认为C5b-9是肝脏损害的启动因素.早期低水平的C5a可能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后期高水平的C5a作为自身不能代偿后的一种表现,作为后期疾病严重程度的一项预测指标.

  • 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复苏的研究进展

    作者:路建;耿智隆

    医学意义上的高原一般是指发生明显生物学效应的海拔3000 m以上地区.我国高原地区较多,海拔3000 m以上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高原地区有低氧、低气压、高寒等特点,其中影响人体主要的因素是氧分压低,而低氧血症又降低了机体的应激和耐受能力,复苏时易诱发肺水肿和脑水肿,甚至并发右心衰竭.

277 条记录 1/14 页 « 12345678...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