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 세계화인소화잡지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4-1260/R
  • 国内刊号: 李军亮
  • 发行周期: 旬刊
  • 邮发: wcjd@wjgnet.com
  • 曾用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太原消化病研治中心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高压氧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及复发的影响

    作者:张平;谭联英;李慕容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其复发的影响.方法随机设治疗组22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在口服柳氮磺胺吡啶(1 g/次,3次/d,疗程15 d)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1次/d,10次为1疗程.对照组单纯口服柳氮磺胺吡啶(1 g做,3次/d,疗程15 d).诊断及疗效标准参照文献.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5.6%,70.5%;临床治愈率76.5%,7.3%;一年复发率30.6%,8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能明显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 中药治疗胃节律紊乱综合征的疗效

    作者:杨雨田;武俊青;杨悦娅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方治疗胃节律紊乱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本组病例95例,符合上腹胀痛、恶心和(或)呕吐、早饱或厌食,甚至体重减轻,有关检查无明显异常.胃电图餐后振幅变异系数在33%以上,均列为研究对象.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五版教材"胃痛”和"呕吐”肝气犯胃证型.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55例,男14例,女41例;年龄43.7岁±18.1岁;病程17.0mo±14.2mo.均服用自拟中药方,药有:香附、柴胡、木香、白芍、陈皮、半夏、青皮等.上药水煎每日服一剂,早晚空腹温服.西药对照组40例,其中男9例,女31例,年龄38.7岁±16.7岁;病程11.0 mo±23.1 mo.服用吗叮啉片10 mg~20 mg,3次/d.治疗期间,停服其他任何药物.症状消失或服药4wk后复查胃电图结果中药组治愈(症状消失、胃电振幅变异系数<20%)35例(67.3%);显效(主要症状消失、变异系数<25%)11例;好转(部分症状消失或好转、变异系数25%~30%)9例;总有效率100%.西药组治愈16例(40%),显效10例,好转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中药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西药组(P<0.05和P<0.01).结论自拟中药方治疗胃节律紊乱综合征有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 胃节律 中药 治疗
  • 克肝灵治疗慢性肝病及肝纤维化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作者:王正;张占云;阮继刚;司岑

    目的观察中药克肝灵对慢性肝病及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方法慢性肝病患者21例,男18例,女3例,年龄23岁~62岁,病程6mo~8 a应用中药克肝灵进行治疗,19例为慢性乙型肝炎,其中轻型8例,中型10例,重型1例.2例为药物性肝炎.常规行总胆红素(SB)、谷丙转氨酶(ALT)检测.对慢性乙型治疗前、后抗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蛋白(LN)检测,并行HBV标志物检测,对比观察.并采用随时分组、分层配对设对照组19例,均为慢性乙型肝炎,用肝乐宁(肝细胞生长素)和清肝开灵治疗.疗程3 mo.同时行HA,PC-Ⅲ,LN检测,与治疗组结果对比分析.数据经Excel软件系统处理,t值检验.结果经克肝灵治疗3 mo后,ALT复常有效率89.5%,SB复常有效率80%HBsAg阳性17例,治疗后阴转1例(5.9%);HBsAg阳性8例,无1例阴转;抗-HBc阳性并抗-HBc-IgM阳性4例,3例阴转(75%).治疗前HA,PC-Ⅲ明显升高分别为77.78%(14/18)ρ=0.0004和88.89%(16/18),治疗后下降接近正常或正常范围之内,组间相比,ρ=0.00026,差异非常显著.LN组间对比,ρ=0.0570,差异无显著.与对照组比较,HA组,ρ=0.2513,差异无显著;PC-Ⅲ,ρ=0.0337;LN组,ρ=0.0182,差异显著,克肝灵疗效优于肝乐宁加清开灵组.结论克肝灵有稳定可靠的降酶、退黄作用,疗效肯定.对HBsAg有清毒作用,但较弱.克肝灵有抑制肝纤维化并使其逆转作用.

  • 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作者:朱晓平;罗庆军;杜淼

    目的应用中医理论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 FD患者138例,年龄14岁~78岁;有典型的消化不良症状,符合FD诊断标准:即有持续或反复发作上腹不适或疼痛、餐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恶心、反酸等症状;病程持续或累计超过4wk,随访2a~4a无器质性病变发生,即2 a~4 a以来内镜检查正常或排除糜烂、溃疡及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实验室、B超及X线等检查排除肝、胆、脾等器质性病变.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98例,其中男40例,女58例,年龄16岁~72岁,平均年龄42岁±14岁;西药治疗组(对照组)40例,其中男14例,女26例,年龄14岁~78岁,平均年龄40岁±14岁.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中医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方法进行治疗,98例FD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肝胃郁热型、胃阴不足型、气滞血瘀型,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98例经中医辨证治疗4 wk后,痊愈24例,显效44例,有效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1%;对照组40例应用西药进行治疗4 wk后,痊愈7例,显效21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87.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x2=1.22).结论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理论阐述具有较好临床指导意义,中医中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具有较好疗效.

  • 联合脏器切除治疗进展期胃癌96例

    作者:王瑜;邹忠东;姚和祥

    目的研究联合脏器切除在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0/1994年进行的联合脏器切除治疗96例进展期胃癌的疗效.结果在96例中全胃+脾切除66例,全胃+胰体+胰尾+脾切除22例,全胃+胰体+胰尾切除1例,全胃+胰体+胰尾+脾+部分结肠切除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0%,42.6%,20.2%.结论注意围手术期处理及营养支持下,联合脏器切除术可提高晚期胃癌的生存率,并且是安全可行的

  • 愈胃汤治疗慢性胃炎与溃疡60例

    作者:李才顺;徐罗香

    目的观察愈胃汤治疗慢性胃炎与溃疡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笔者与邯郸市深信中药颗粒饮片有限公司联合定约协定方,即愈胃汤颗粒包装、水煎治疗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60例.愈胃汤药物组成(主要由海螵蛸、黄连、肉桂、白芨、白芍、熟大黄、枳壳等13味中药组成)进行治疗,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28例慢性糜烂性胃炎4例,慢性肥厚性胃炎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例;胃溃疡6例,十二指肠溃疡11例,复合性溃疡2例,多发性溃疡1例.辨证分型:气滞型23例,郁热型16例,瘀血型10例,虚寒型9例,阴虚型2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16岁~78岁,平均35岁,病程1 a以内者3例,2 a~5 a者30例,6 a~10 a者22例,11a以上者5例.服药每日一剂,水煎2次,取600 mL~800 mL分2次服,治疗时间1 mo为一疗程.结果根据1989年全国消化疾病学术会议的疗效标准.愈胃汤治疗慢性胃炎与溃疡1 mo后临床治愈43例占71.7%,显效15例,占25%,无效2例占3.3%,总有效率为96.7%.结论本方寒热并用、标本兼治,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经临床验证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善得定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伴出血52例

    作者:葛勤利;杨玉捷;万新海

    目的观察善得定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PHG)伴出血的疗效及反应.方法 PHG伴出血患者52例,男37例,女15例,随机分为善得定治疗组和垂体后叶素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1例,对照组31例,两组间各项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首剂给予善得定0.1mg+生理盐水20 mL静注,然后每小时25μg持续静滴24 h;对照组给予垂体后叶素每小时5~6单位,持续静滴24 h.疗效判定标准:用药12 h内无活动性出血者为显效;12 h~24 h内无活动性出血者为有效;24 h以上继续出血者为无效.结果善得定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0.5%,垂体后叶素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1%,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善得定组有面色潮红、口干1例,恶心1例,腹胀1例,副作用发生率14.3%;垂体后叶素组有恶心5例,腹痛2例,胸闷3例,腹泻3例,副作用发生率为41.9%.善得定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垂体后叶素组(P<0.05).结论善得定在治疗PHG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中较垂体后叶素更有效,副作用低,应广泛临床应用.

  • 肝硬变血清甲状旁腺激素与降钙素水平变化研究

    作者:言红健

    目的探讨肝硬变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与降钙素(C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钙、磷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收集经临床诊断的肝硬变患者45例,肝炎后肝硬变43例,酒精性肝硬变2例,合并肝癌者2例.Child-Pugh肝功能分级B级17例,C级28例.对照组为体检健康者21例.晨起空腹经肘静脉取血3 mL,用放免法检测PTH及CT,同时取血检测肝功能、白球蛋白、碱性磷酸酶、钙、磷、肌酐及尿素氮等.结果肝硬变组血清PTH和CT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肝功能C级较B级升高更为显著(P<0.05).低血钙15例(占33.3%),高血磷3例.结论肝硬变肝功能受损,使PTH和CT的代谢、降解发生障碍,使之水平升高,影响肝硬变患者的钙磷代谢,再加上肝硬变患者的消化、吸收不良等因素,而引发肝性骨营养不良,临床上应予以重视,及时纠正和改善,以提高肝硬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术中植入金属支架解除不宜切除肿瘤所致消化道便阻

    作者:毛耀根;刘晨;茅爱武;高中度

    目的探索术中姑息性解除无法切除肿瘤患者的消化道梗阻,改革传统改道吻合引流的手术方法,提高术后引流通畅率并减少并发症.方法外科剖腹术中探查明确不宜作肿瘤切除且已有消化道梗阻或有消化道梗阻倾向者,在将肿瘤病灶匡置的同时于狭窄、梗阻的消化道管腔近端2 cm处剖-1.5 cm~2.5 cm小口并吸尽腔内胆汁、胃液或肠内容物;用探条尖端顶住梗阻部位潜在腔隙,将超滑导丝经其孔径插入直至挤过狭窄段进入远端肠腔并经手捏肠管证实导丝在远端肠腔无误;经导丝引入扩张探条行预扩张后退出探条将塑料软管套配其上再次经导丝引导塞入狭窄段;保留塑料软管及导丝,退出扩张探条;选择合适支架将一端聚拢塞入塑料软管并用推送管将支架近端推送至距狭窄段2 cm左右;固定推送管后撤塑料管直至塑料管退出、支架完全释放;缝合胃、肠管(或胆管)切口,清洗腹腔后逐层缝合腹壁及皮肤.结果 11例患者共术中植入金属支架9枚,其中胆道支架4枚,胃幽门部及十二指肠支架5枚,结肠支架2枚.术后所有患者梗阻症状均获解除,经随访1mo~5mo均未再出现原狭窄部位梗阻表现,也未出现与支架植入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术中植入金属支架对姑息性解除无法切除肿瘤患者的消化道梗阻,改革传统手术方法减轻手术创伤、提高术后引流通畅率并减少并发症具有积极意义.

  • 肛门直肠运动协调性障碍与慢性特发性便秘的关系

    作者:李爱萍;程留芳;郭荣斌;杨德利

    目的测定慢性特发性便秘患者肛门直肠压力,探讨肛门直肠协调性运动障碍在便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生物反馈训练的疗效.方法采用美国Sandhill公司生产的BioLAB动力学参数监测系统及固态压力传感器导管,对40例CIC患者进行肛门直肠压力测定,并与40例正常人进行对比,观察CIC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改变的特点及生物反馈训练的作用.结果便秘组肛管静息压、大缩榨压、大缩榨间期及缩榨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5,P<0.01,P<0.01);模拟排便动作时肛管剩余压高于对照组(P<0.001),肛管松弛率、排便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意义.有73%(29/40)的患者直肠收缩无力,42%(17/40)的患者直肠收缩压低于肛管剩余压,28%(11/40)的患者出现反常的肛管括约肌收缩;生物反馈治疗可以调整便秘患者肛门直肠的协调性运动.结论慢性特发性便秘患者存在肛门直肠的动力学异常,直肠收缩无力、肛管松弛不良和肛门括约肌的反常收缩导致排便功能的障碍,生物反馈训练可以调整这些异常的动力改变.

  •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内镜治疗

    作者:冯子坛;宋巧云;刘洁东;潘艳梅;李淑敏;董春杰;刘文格

    目的探讨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内镜治疗方法.方法我院从1991-01/2000-05采用针式刀切开法,治疗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术前均经B超、CT、ERCP等确诊.胆总管结石嵌顿后十二指肠乳头轻度隆起,采用针式刀插入胆管法切开,结石嵌顿后乳头隆起明显,采用针式刀从乳头开口直接切开法,切开后排石、取石、碎石或置入鼻胆引流管.结果本组96例EST术时均见大量混浊或脓性胆汁排出,其中46例呈喷射状胆汁排出;腹痛立即消失,体温下降,黄疸逐渐消退.EST术镜下见排石22例,术后自行排石11例,术中、术后取石或碎石63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①EST治疗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关键在于解除梗阻,去除病因,是首选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简便,痛苦小,治疗效果显著的特点.②针式刀可完成由于乳头隆起,导致乳头开口位置改变,常规切开刀不易完成的乳头切开,针式刀行EST术后脓性胆汁排出,结石排出,并可行取石,碎石和放置鼻胆引流管引流.③并发症少,由于结石嵌顿乳头向肠腔隆起明显,肌层变薄,粘膜张力大,易切开,无灼伤壶腹后壁和穿孔之忧.

  • 残胃病变和幽门螺杆菌感染

    作者:陈昌水;俞建国

    目的通过对残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的检测,探讨残胃病变与Hp的关系.方法将残胃组71例和对照组71例的Hp感染率进行比较,并对不同手术方式、有否胆汁反流及不同手术年限的残胃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残胃组与对照组Hp检出率分别25.35%,57.7%(P<0.01).Billroth-Ⅰ式和Billroth-Ⅱ式残胃胆汁反流发生率分别为4.34%,60%(P<0.01),术后4mo~5 a,6 a~10 a,>10 a者Hp检出率分别为29.2%,23.5%,0,前二个年龄段与后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另有吻合口线结残留5例,胃息肉3例,残胃再生癌3例、后二者的Hp阳性均为0.结论残胃的Hp感染有其自身的特点,Hp感染是残胃炎发生的重要病因.Billroth-Ⅱ式较Billroth-Ⅰ式的胆汁反流率为高(P<0.01).而伴有胆汁反流者的Hp感染率却较低.另外行胃大部切除术后的年限越长,其Hp的感染率也越低.

  • TIPS治疗门脉高压及其并发的消化道出血2例

    作者:段宏宪

    目的观察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变门脉高压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TIPS治疗肝硬变门脉高压观察其近期疗效、并发症.结果 2例患者门静脉建立有效分流,成功率100%.门静脉压由5.4kPa及5.2kPa分别降至3.2kPa和2.8kPa,分流后食管静脉曲张1例消失,术后腹水1例消失、1例减少,术后2例患者出血均停止,术后1例患者并发肾功能衰竭,后死亡.结论 TIPS可迅速降低门静脉压力,近期疗效满意,中期疗效欠佳,术后可出现腹水再现、肾功能衰竭、支架狭窄闭塞、肝性脑病等.

  • 加味逍遥汤治疗动力障碍样消化不良85例

    作者:于长金;赵西岳;郑芳文

    目的探求加味逍遥汤治疗动力障碍样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对住院及门诊患者,随机分为加味逍遥汤(主要由柴胡,当归,白芍,香附,珍珠母等13味中草药组成)治疗组和多潘立酮对照组.治疗组85例,男34例,女51例,年龄20岁~45岁,平均35.20岁.病程3mo~7 a,平均2.5 a.对照组75例,男30例,女45例,年龄21岁~43岁,平均35.17岁.病程3 mo~6.5 a,平均2.48 a.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症状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服药3wk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停药后6mo内复发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显效35例,有效4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1%.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5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2.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显效P<0.01,x2=27.77;总有效P<0.05,x2=5.2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及增强食欲方面,治疗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逍遥汤对动力障碍样消化不良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全消化道坏死1例

    作者:吴顺子;金哲浩

    目的分析全消化道坏死的病因.方法患者有"胃溃疡”病史10 a,因餐后中上腹痛口服正痛片(主要成分为阿斯匹林)6片后有呕血,按上消化道出血处理,用去甲肾上腺素,孟氏液注入胃内.呕血好转接着出现急性腹膜炎症状,经内镜手术所见,病理检查证实为全消化道坏死(食管至小肠)并胃及小肠多处穿孔.结果病因考虑为:①急性坏死性肠炎;②肠道血运障碍;③腐蚀性炎症;④化脓性炎症;⑤其他:血液病,尿毒症晚期,传染病等.本例根据病史及体征,实验室检查及B超排除了①,②,④,⑤情况,考虑为主要是孟氏液所致的腐蚀性炎症.结论可能是先有胃粘膜屏障的破坏(阿斯匹林)情况下直接损伤胃粘膜(可能是孟氏液),另外缩血管药物(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及机体抵抗力差,失血等综合因素的作用导致了全消化道坏死、穿孔.

  • 小儿肠套叠的非手术治疗46例

    作者:马桂兰;王金花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早期临床特点及非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早期小儿肠套叠46例,21例采用胃肠减压、输液、手法复位及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愈与手术治疗25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采用非手术治愈21例早期肠套叠患儿并发症明显低于手术治疗的患儿.46例患早期急性肠套叠的患儿,男29例,女17例,年龄3mo~32mc,平均年龄17mo.起病后48 h内为早期.根据临床特征、X光片及B超腹部检查结果确诊.具有肠梗阻的典型表现,全身情况差,腹膜刺激征明显,透视下见有复套征象,如肠套叠影增宽,反复经水压灌肠无效,腹部X光片示气液平面直径超过2 cm,套叠的肠管包块在结肠脾区,甚至左下腹者则需手术治疗.反之,全身情况良好,发病时间短,无腹膜刺激征,肿块多位于右下腹,质软则可选择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后并发肺炎7例,占28%;切口感染4例,占16%,肠瘘1例,占4%;术后5 d发生肠扭转1例,占4%;切口疝2例,占8%;粘连性肠梗阻2例,占8%.非手术治疗后出现消化不良性腹泻4例,肠炎1例.结论小儿肠套叠早期积极的非手术治疗是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

  • 建立肝硬变腹水的新方案

    作者:马永福;缪应雷;陆斌;李敏丽

    目的进一步评价补给足量电解质+高效利尿对肝硬变腹水治疗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方法.治疗组饮食不限盐,氯化钾1 g~2 g,安体舒通100 mg,速尿40 mg~80 mg,口服,均为3次/d;对照组低盐饮食,氯化钾0.5 g~1 g,安体舒通40mg,双氢克尿噻25 mg~50 mg或者速尿20 mg,口服,均为3次/d.结果两组日尿量分别为2366 mL±498 mL与1308 mL±208mL;腹水消退时间为14 d±4 d与27 d±5 d.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补给足量电解质+高效利尿治疗肝硬变腹水安全、有效、快捷.

  • 果胶铋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

    作者:杨继红;王培民;周力

    目的比较新型铋制剂胶性果胶铋与次枸橼酸胶体铋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19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果胶铋组100例,采用果胶铋、阿莫西林、甲硝唑治疗,次枸橼酸铋组90例,采用次构橼酸铋、阿莫西林、甲硝唑治疗,疗程均4 wk,停药后3 d内复查内镜,4wk时复查幽门螺杆菌.结果果胶铋组溃疡愈合率、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均略高于次枸橼酸铋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果胶铋是一种新型铋制剂,该药安全、疗效可靠,可用于治疗溃疡病的标准方案中.

  • 大肠镜对回肓部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温巧生;徐友才;周亚梅

    目的探讨大肠镜对回肓部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0 a来纤维结肠镜和电子结肠镜送达回肓部被检查者1786例,检出回肓部病变者116例,占6.5%其中男74例,女42例,年龄19岁~82岁,平均46岁,病程1 mo~6 a,1 a内占60%,首发症状以腹痛、腹泻、右下腹肿块为主.结果腺癌9例,恶性淋巴瘤1例,憩室12例,血管畸形1例,回肓瓣脱垂1例,钩虫病1例,炎性病变106例,包括炎性息肉12例,单纯性溃疡4例,溃疡性结肠炎15例,克隆病2例,结核6例,淋巴滤泡增生症11例,单纯性炎症56例.其中病变累及2个部位有15例.上述12例憩室中10例是通过电子结肠镜检出的,1例回肠末端血管畸形也是经电子肠镜发现并通过手术证实的.结论①既往不易发现的回肓部病灶可以通过大肠镜特别是电子结肠镜明确诊断②大肠镜检查的患者,应尽可能将镜头送达回肓部,多部位病灶的发现靠的是医生的耐心和细心.③大肠镜检查诊断阳性率高,能正确判断病变的具体部位、性质与范围,尤其对一些小的病灶如憩室,血管畸形,小息肉,慢性炎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 消化外科患者营养不良与血清磷、镁关系研究

    作者:张云生;吴智峰;高毅;李林;杨继震

    目的探讨消化外科患者营养不良与血清磷、镁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动生化检验仪检测132例消化外科胃肠、肝胆疾病和消化道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的血清清蛋白、磷、镁,按血清清蛋白≥35 g/L和<35 g/L分成正常组和营养不良组,用t检验对正常组和营养不良组的血清磷、镁进行比较、分析,各组血清磷、镁水平和清蛋白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营养不良组的血清磷、镁均低于正常组,且与正常组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t检验,P=0.001),各组血清磷、镁水平与清蛋白含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低磷、低镁与营养不良有关,营养不良患者伴有血清磷、镁降低.

  • 贵鼎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4例

    作者:东雅杰;王悦琴;刘松;罗丹;刘川

    目的观察贵鼎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25岁~63岁,平均44岁);对照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32岁~55岁,平均48.8岁).治疗组用贵鼎康20.0 g加生理盐水100mL保留灌肠,1次/d,同时口服柳氮磺胺吡啶3.0 g,分次口服,疗程为1 mo.对照组仅口服柳氮磺胺吡啶3.0 g,分次口服,疗程为1 mo.结果治疗组贵鼎康加柳氮磺胺吡啶组治愈率为94.1%,而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组治愈率为61.1%.结论贵鼎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很好的疗效.

  • P53过度表达及细胞外基质与胃癌分化、浸润和转移的关系

    作者:张林;付红梅;金树珍;黄润;周成刚

    目的观察P53蛋白表达及细胞外基质(ECM)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分化、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51例胃癌及12例正常胃组织中P53的表达及ECM成分-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分布.结果胃癌组织中P53阳性表达率为45.1%(23/51),正常胃组织中无1例阳性.P53过度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无明显关系,但与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P<0.05).LN和Ⅳ型胶原分布在血管和上皮基底膜(BM)内,FN在上皮细胞、蛋白基底膜及间质内均有分布.正常胃组织中LN,Ⅳ型胶原和基膜FN呈连续线状完整地分布.胃癌组织中LN和Ⅳ型胶原和阳性率分别为41.2%(21/51)和43.1%(22/51).呈连续线状型、间断线状型、碎片状型及完全缺失型四种方式分布.胃癌分化越高,基底膜样物质表达的完整率越高,并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明显关系.细胞FN和基膜FN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7.1%(24/51)、37.3%(19/51).且与胃癌的分化和淋巴结转移有关.间质FN的分布与胃癌生物学行为无关.结论 P53过度表达和ECM缺失在胃癌分化、浸润中各自起着独立的作用,但P53过度表达同时伴ECM缺失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

  • 胆囊大部切除粘膜剔除术18例

    作者:王万松;杜国权;陈养华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伴结石的患者的手术方法的有关问题.方法对我院1990/1999年18例急性胆囊炎伴结石患者行胆囊大部切除粘膜剔除术的治疗方法的分析总结.结果 18例均治愈,其中1例近期有上腹部隐痛、不适,1 mo后症状消失.结论此手术方法可降低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避免二期手术.

  •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伴糖尿病手术前后血糖变化82例

    作者:李礼;傅江华;李兴东;张勇

    目的探讨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伴糖尿病发生比率及其术后血糖变化.方法手术前后常规作空腹血糖化验,对血糖高或术前已确诊患有糖尿病者定期随访.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930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手术前后空腹血糖变化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术前已确诊患有糖尿病者32例,入院后查出血糖高者57例.随访资料完全者82例,其中血糖恢复正常13例,好转49例,无变化20例.治愈好转率76%.结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对胰岛功能及血糖确有一定影响,术后高血糖较易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对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特别伴有糖尿病或高血糖时,应尽早手术治疗.

  • 术前区域性动脉化疗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陶厚权;邹寿椿;裘华森;茹国庆;赵仲生

    目的观察术前选择性动脉化疗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术前化疗抑制胃癌细胞生长作用的机制.方法运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脱氧核苷酸原位末端标记法对68例胃癌患者术前化疗和42例未化疗的胃癌手术病理切片及68例转移性淋巴结病理切片进行细胞凋亡检测,并比较术前化疗与未化疗病理组织学改变程度.结果①术前化疗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比未化疗组明显增高,两组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2.5±4.33)和(7.1±3.43)‰(P<0.001).②术前化疗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分化型胃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未分化型(P<0.001).③术前化疗组淋巴结转移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未化疗组,凋亡指数分别为(7.9±3.41)和(3.6±2.93)‰(P<0.01).④术前化疗组病理组织学改变程度明显高于未化疗组(P<0.05).结论术前选择性动脉化疗对胃癌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而实现.

  • 食管癌金属支撑架置入后再发吞咽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文黎明;陈先菊;王俊芳

    目的寻找出置入金属支架后再发吞咽困难的原因,归纳出处理再吞咽困难的方法.方法支架置入后再发吞咽困难39例,其中男35例,女4例,年龄45岁~76岁,平均食管狭窄长度4.42 cm±1.97 cm,用扩张管扩张后置架30例,未扩张而直接置架9例.对置架后再发生吞咽困难者逐一分析,找出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治疗吞咽困难方法进行探讨.结果 39例再发吞咽困难者置架后首次出现梗阻时间,1 wk内7例,2 wk内3例,4 wk内7例,>4 wk≤3 mo12例;支架梗阻原因主要有:①食物引起支架阻塞4例,在支架置入早期多见,由于食粗渣食物或大团不易细嚼食物致食物钩挂在支架两端;②支架移位2例,占5%,多由在支架置入初期进食冰冷食物所致;③支架过短4例,由于支架未充分覆盖病灶,致吞咽困难;④支架扩张不全6例,主要由于置架前,未对病变段作充分扩张或支架与食管壁之间形成沟隙,导致食物阻塞;⑤支架留置胃内端过长5例,多见于贲门癌,支架胃内端与贲门有夹角,易致食物阻塞;⑥肿瘤向支架内或两端生长18例.主要对策有:①活检钳清除食物纤维渣或食团;②支架过短者可再置入1个支架;③射频或微波灼除阻网内肿块;④硬化治疗加射频治疗再通支架;⑤息肉状肿物阻网,可予高频电圈套切除.结论中晚期食管癌置入记忆合金支架后再发吞咽困难主要与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及术后处理(包括饮食)有关,处理上有多种方法,效果良好.

  • 上消化道肿瘤狭窄的内镜下治疗

    作者:陶中原;杜桂英;张爱萍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肿瘤狭窄的内镜下联合治疗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对门诊及住院收治的20例上消化道中晚期肿瘤狭窄在消化内镜直视下用微波、高频电、探条联合扩张治疗.男16例,女4例,男女之比为4:1.年龄35岁~75岁.以进食和(或)饮水困难、呕吐为主诉.均已失去手术机会或不愿意手术.其中食管癌18例,胃体癌2例,狭窄部位:食管上段3例,中段11例,下段4例,胃体高位浸润贲门口2例.病理诊断:高分化鳞癌12例,中-低分化鳞癌6例,低分化腺癌1例,高分化腺癌1例.吞咽困难按Stooler标准分级,2级5例,3级13例,4级2例.我们先用微波天线经内镜活检孔插入肿瘤组织进行凝固,使其呈"漏斗型”,再用萨氏探条遵循从小到大顺序依次扩张,出血者用高频电凝止血,直至内镜顺利通过,再逆行对肿瘤组织微波凝固.治疗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改善.结果 20例中晚期肿瘤狭窄的患者经内镜下微波、高频电、探条联合治疗后,吞咽困难按Stooler标准分级改善2个级别,由4级升为2级以上,或由3级升为1级为显效,有14例,增加1个级别为有效,有6例,总有效率100%,改善吞咽困难18例占90.0%,治疗中胸痛13例占65.0%,术后发热3例占15.0%,无穿孔、大出血及死亡.结论上消化道中晚期肿瘤狭窄内镜下微波、高频电、探条扩张联合治疗,改善狭窄、梗阻及吞咽困难明显,联合治疗较单一治疗疗效好,附件简单,操作简便并发症低,安全、费用少等优点,为有效的姑息疗法,适合基层医院开展内镜治疗.

  • 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附193例

    作者:严艳;冯晓莹;张伯伦

    目的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分布和临床特点具有独特性方法本组患者为我院1990-01/1999-04收治的193例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以呕血或(和)黑便为主诉,行病因和临床表现分析(与同期通病≤59岁住院患者193例比较),其中15例误诊,后通过内镜+活检、血管造影、剖腹探查等明确病因结果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从我院10 a观察,为常见的病因为消化性溃疡(31.99%)及急性胃粘膜病变(32.75%),二者之比基本为1:1.消化性溃疡出血以胃溃疡多见、十二指肠溃疡少见(2:1).胃部恶性肿瘤出血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仅占10.53%.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为:①上腹饱胀(占40.35%)、厌食(占29.49%)症状特别明显,较中青年(饱胀为15.20%、厌食8.77%)有显著差异(P<0.05)②出血先兆症状不明显,常以出血为首发症状(占41.41%),且出血量均较大(出血量>1000 mL,占34.62%),昏厥与休克者多见(各占21.24%,13.49%),止血疗效差.此外,由于老年性出血病史隐匿表述含糊,易临床误诊.本院15例误诊病例中,误诊率高的是胃溃疡(占7例),且以胃良、恶性溃疡鉴别不当相互混淆为多见(占3例),故需多次内镜+活检定诊.胃膜病变易发干老年心血管病变较重者,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2例),常需急诊内镜检查才明确.结论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常无典型症状,需详细询问病史,宜及早行急诊内镜等检查始能明确病因.病因不清者,因其以消化性溃疡和急性胃粘膜病变居多,可先予止血、抑酸、保护胃粘膜治疗.

  • 奥克胶囊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肖湘君;罗显洪;李宏伟;梁桂云

    目的研究奥克胶囊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胃食管反流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奥克组、对照组,排除其他病变后,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wk~8wk观察临床症状缓解情况,部分伴发食管炎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内镜检查了解炎症愈合情况.结果两组治疗4 wk~8 wk后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奥克组为88.6%,对照组为72.28%(P<0.05),胃食管炎愈合情况,治疗组较对照组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质子泵抑制剂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且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复发、并发症的发生及癌前病变Barrett食管的发生有积极的预防作用,还具有副作用少,长期维持治疗安全,价格相对低廉的优点.

  • 白龙液(酒)治疗晚期食管、胃及肝癌

    作者:程相岭;房殿春;何忠明

    目的观察中草药白龙液对晚期食管、胃及肝癌近期治疗效果.方法 46例晚期癌患者,应用白龙液(主要由白龙须、蛇涎等九味中草药组成)进行治疗,其中食管癌27例,胃癌12例,肝癌7例.男42例,女4例,年龄31岁~76岁,平均年龄59.8岁.食管癌、胃癌口服白龙液(10~20)mL/次,(2~3)次/d;肝癌10mL/次,2次/d.肺癌局部涂敷药3次/d.30 d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经白龙液一个疗程后,按WHO制定标准:完全缓解(CR)4例,占8.7%,部分缓解(PR)35例,占76.1%,无变化(NC)7例,占15.2%,恶化(PO)0例,总有效率(CR+PR)为84.8%.结论白龙液对晚期食管癌、胃癌及肝癌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凉山彝族地区三种常见胃部疾病的调查2219例

    作者:刘军

    目的了解凉山彝族地区三种常见胃部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方法所有调查病例均来自该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彝族1009例,汉族1210例,男1265例,占57%,女954例,占43%.所有病例均有消化道症状和体征被疑诊而受检.检测对象按年龄分为三组:青年组(<30岁),中年组(30岁~60岁)和老年组(>60岁).对入选病例全部进行内镜检查,对于内镜下胃溃疡及疑为胃癌者,进一步取活检标本作病理检查.其诊断均采用内镜报告的第一诊断,其顺序为:胃癌、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炎(萎缩性、糜烂性、浅表性、胆汁反流性).结果彝族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要高于汉族,其中,以彝族青年组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汉族同龄组(P<0.025),而在中年组和老年组中,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在彝族和汉族之间无明显差别.有趣的是,彝族胃溃疡检出率明显高于汉族(P<0.01),而两个民族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检出率则无差异(P>0.05),至于胃癌的检出率,总体来说,彝族明显高于汉族(P<0.01).而这种差别主要在中年组的彝族和汉族之间表现为突出(P<0.01).结论彝族人群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汉族人群.

  • 中医中药对消化道寄生虫病的辨证论治

    作者:海静波

    目的观察中药乌梅汤对胆道蛔虫症的治疗效果.方法胆道蛔虫症患者156例,应用乌梅汤(主要由乌梅,黄连,细辛,蜀椒等10味中药组成)进行治疗,其中男125例,女31例,年龄5岁~42岁,其中5岁~15岁者109例,占病例率70%.结果经乌梅汤治疗后,临床症状痊愈14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6%,无效率4%.结论乌梅汤对胆道蛔虫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在临床治疗中一定要根据病情进行辨证论治.

  • 中医药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策略

    作者:胡玲;劳绍贤;周福生

    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胃癌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pusLesions,GPL下同)治疗的研究情况进行简单回顾,认为现代医学有关的研究仍没有突破性进展;临床上采用中药对GPL进行治疗的研究虽较多,治疗机制的探讨也有了一些可喜的苗头,但严格对比的临床研究、远期疗效的追踪观察仍然不够,治疗机制的探讨也待加强.研究表明,药物可通过对肿瘤细胞基因表达的特异性调控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中药治疗肿瘤的研究应该也可借鉴这一途径;因为从真核基因多因素调控和调控级联作用看,任何单一成分的药物皆难以实现特异的调控,而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是一种优势,在同时有多个基因需要调节的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方面比单一成分的药物更优越.我们近期从胃炎消对GPL和连黛片对实验性胃癌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结果初步证明了此点.由于胃癌发生过程中基因结构及表达的改变是十分复杂的,在其多阶段发生的每一步中皆可涉及一种或多种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变化,如果能对其相关基因结构及功能的改变进行监测,将可能在细胞学发生变化之前提示其分子水平的改变,从而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已有研究提示,ras原癌基因的活化,bcl-2,c-erbB-2和c-myc原癌基因的超常表达,p53抑癌基因结构及表达的异常,p16抑癌基因的缺失均可出现于GPL阶段;由于临床实践已经表明,中药治疗GPL有效,只是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因此,深入研究此类获效方药对胃粘膜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靶点及调控机制,可能对临床上合理组方,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

  • 川芎嗪配伍心得安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李孝生;沈鼎明;邹建忠;刘长安;张炼

    目的探讨川芎嗪配伍心得安预防肝硬变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复发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对38例治疗组患者和36例安慰剂组患者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在用药前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其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动态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肝、肾功能、凝血象及EVB复发情况.结果用药1wk后治疗组Qpv,Qsv显著下降,于4wk后Qpv,Qsv,Dpv,Dsv分别下降为(1152.4±387.5)mL/min,(529.4±326.3)mL/min,(1.36±0.3)cm,(0.94±0.2)cm,与用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Qpv t=2.42,Qsvt=2.54,Dpv t=2.88,Dsv t=2.78,P<0.05或P<0.01),临床上未见明显副反应;随访2 a,安慰剂组再出血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治疗组(x2值分别为5.38和4.06,P值均<0.05),但两组中Child C级肝硬变的再出血率和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小剂量川芎嗪与心得安联用预防EVB复发是安全有效

  • HCV和HBV在致病过程中相互关系的研究

    作者:庄林;唐宝璋;游晶;汤文辉;刘宝源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如何加重病情,致病过程中是否有相关性,相互关系如何.方法选择同期住院的HCV,HBV合并感染性肝炎97例,HCV感染定为抗-HCV或(和)HCV-RNA阳性病例;HBV感染按标准分为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两组,前者定为HBVM 7项中前4项至少一项阳性,后者定位7项中仅后3项至少一项阳性.HBVM 7项标志:HBsAg,HBeAg,抗HBc-IgM,HBV-DNA、抗-HBs、抗-HBe、抗HBc.现症HBV感染组共63例,男42例,女21例,年龄32.3岁±14.9岁;既往HBV感染组共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29.7岁±14.1岁,具有可比性(P>0.05).病原学检测:血清抗-HCV和HBVM 6项检测,用EIA法,血清HBV-DNA,HCV-RNA用PCR和RT-PCR法.肝功能测定:用Reitman法,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球蛋白(G)、清蛋白(A).对比研究其肝功能各项指标(A,G,ALT,TB)和慢性肝炎重度、重型肝炎在两组间所占的比重,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 97例HCV和HBV合并感染病例中,63例中为HBV现症感染,34例为HBV既往感染.HBV现症感染组与既往感染组肝功能比较.HBV现症感染组63例中,检测HCV-RNA 63例,58例阳性(92.06%);HBV既往感染组34例中,检测HCV-RNA 34例,32例阳性(94.11%).两组无明显差异(x2=0.139,P>0.05).HBV现症感染组中有3例亚急性重型肝炎,1例慢性重型肝炎,4例HCV-RNA均为阳性HBV既往感染组中无重型肝炎(x2=55.05,P<0.01)HBV现症感染组中慢性肝炎重度16/63例(25.40%),而HBV既感染组中慢性肝炎重度3/34例(8.82%),两组比较差异明显(x2=3.92,P<0.05).现症HBV感染组和既往HBV感染组ALT值(u/L)分别为860.45±577.68,629.65±77.61,P<0.05结论 HCV,HBV合并感染常使病情加重.可能的机制:①与病毒的复制有一定关系,②与机体的免疫应答有关

  • 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

    作者:贺新霞;夏平川

    目的采用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住院原发性肝癌28例,男25例,女3例,年龄34岁~72岁,平均56岁,全部患者行AFP,CT,B超检查.肿瘤直径<5 cm 5例,6 cm~10 cm 16例,11cm~15 cm 5例,>15 cm 2例.其中单发结节8例,多发结节16例,弥漫型4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分别测:血分析、AFP、肝功能(TBIL,DBIL,ALT,γ-GT),并做CT和B超.治疗后1 wk,2 wk,3 wk,4 wk复查血分析、肝功能和B超,每3 mo复查CT栓塞化疗时先行肝动脉造影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类型及血供情况,根据肿块的大小取40%国产碘油(肿瘤直径1 cm用碘化油1 mL)+等量的76%泛影葡胺+丝裂霉素12 mg充分乳化,在透视下缓慢注1/3量末梢栓塞,接着注入阿霉素30mg,顺铂30mg,后将剩余的2/3量乳化剂电视透视下缓慢推注,当乳化剂在肿瘤内填充满意后停止推注,后用造影剂行中央性栓塞,等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可行再次栓塞.结果栓塞后1 wk内,大多数患者有纳差、肝区痛、发热,约1 wk内消失.术后肝脏CT随访显示瘤体缩小20例,占71.43%,其中缩小50%以上占8例,均为单结节型,AFP在治疗后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9例转为正常,肝功能随访6mo以上20例,较治疗前总蛋白、清蛋白稍有改善,而ALP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肝动脉栓塞化疗是当前无法切除中晚期肝癌的首选疗法、可明显延长患者3 a生存率.

  • 胃二号方对CAG模型大鼠胃肠道激素的调节作用

    作者:袁红霞;杨曼

    目的观察中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胃肠道激素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胃二号方(主要由黄芪、党参、薏米、扁豆、丹参等中药组成)对CAG模型大鼠进行观察,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AG模型组、自然恢复组、中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等五组.观察胃二号方对CAG模型大鼠MTL,Gas、胃窦粘模D细胞数量、TGF-α的影响.结果中药治疗组大鼠血浆MTL水平较自然恢复组明显降低(中药治疗组为71.2pg/mL±7.5 Pg/mL,自然恢复组为105.88pg/mL+5.4pg/mL,P<0.01);中药治疗组血清Gas水平较自然恢复组显著升高(中药治疗组为124.7pg/mL±9.3 pg/mL,自然恢复组为89.7 pg/mL±11.9 pg/mL,P<0.01);中药治疗组胃窦粘膜D细胞数量较自然恢复组明显增加(中药治疗组为2.68±0.3细胞个数/mm2,自然恢复组为2.3±0.3细胞个数/mm2,P<0.05);中药治疗组血清TGF-α水平较自然恢复组明显降低(中药治疗组为15.5 pg/mL±2.8pg/mL,自然恢复组为18.2pg/mL±1.8pg/mL,P<0.05).说明胃二号方可通过对CAG大鼠内分泌的调节,达到促进胃排空,增加胃酸分泌和胃粘膜血流,抑制粘膜过度增殖,从而使胃粘膜得以正常修复的目的.结论胃二号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胃肠道激素有调节作用.

  • 桂枝汤及其有效部位对胃肠激素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

    作者:谭余庆;霍海如;周爱香;李小芹;郭淑英;姜廷良

    目的观察桂枝汤及其有效部位对新斯的明性胃肠运动功能亢进大鼠和阿托品性胃肠运动功能受抑大鼠、在酵母性高体温和安痛定性低体温大鼠模型是否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观察桂枝汤及其有效部位B/B1对胃肠运动双向调节作用的同时,研究中枢和胃肠局部组织神经肽等胞外第一信使物含量的变化;研究桂枝汤及其有效部位A或B/B1对胞内信号物质cAMP,IP3,PKC,PKA,CaM,G蛋白,HSP70的活性变化与桂枝汤及其有效部位双向调节胃肠运动和体温变化的关系.结果桂枝汤及其有效部位对酵母性大鼠发热/安痛性大鼠低体温双向调节和新斯的明性胃肠运动亢进/阿托品性胃肠运动受抑小鼠和大鼠胃肠运动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通过影响中枢下丘脑或胃肠局部组织的神经递质、发热递质、单胺类物质和胃肠激素等胞外信使物质的含量变化达到调节体温和胃肠运动的作用;该胞外信使物质含量的变化与胞内信号物质Gαs,Gαi-1,Gαo,1P3/CaM,cAMP/PKA,PKC的活性变化呈一定的相关性;热休克蛋白在桂枝汤有效部位A调节体温变化的过程中有可能参与胞内信号物质活性的调节.结论桂枝汤及其有效部位A或B/B1对体温和胃肠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影响中枢和外周神经肽等物质,并作用于胞内信号物质达到双向调节作用.

  • 经十二指肠局部切除壶腹部肿瘤9例报告

    作者:齐春生;王福猛;王希水

    目的为不能耐受或不同意胰十二指肠切除的患者寻找一种根治方法.方法①单纯的肿瘤局部切除,切除范围不超过2 cm,仅限于肿瘤周边的十二指肠粘膜与胆总管、胰腺管壁.②扩大的肿瘤局部切除,切除范围超过3 cm,扩大到邻近的十二指肠全层和部分胰腺组织.结果病理诊断壶腹腺癌8例,腺棘癌1例.全组无远处转移,切线亦未查见残癌细胞.随访:1例生存20mo,死于胃癌出血,1例生存30mo,死于肿瘤复发,2例生存50mo,死于心肌梗塞,5例健在(包括1例术后2 a局部复发,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后生存期超过5 a.该术式操作简便,死亡率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结论经十二指肠局部切除壶腹部肿瘤,是不能耐受或不愿意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一种根治性选择.

  • 大肠癌的相关基因表达和早期诊断意义

    作者:刘变英;孙安乐;潘胜武;崔大祥;闫小君;栗彤;雷宇锋;王胜

    目的探讨大肠癌及癌前病变多个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和诊断意义方法用RT-PCR及PCR-SSCP方法分别检测大肠癌、大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及正常组织中p53,p73,DCC,APC,C-myc,K-ras基因mRNA表达及DNA突变,相比较各组间进行x2检验结果在结肠癌、结肠腺性息肉、溃疡性结肠炎、正常组织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55%,57%,50%,0%.突变率分别为37.5%,14.3%,8.3%,0%,有显著差异(P<0.05).p73基因高表达率分别为82.5%,81.6%,41.7%,15.4%,也有显著差异(P<0.05),仅大肠癌组检出7例p73基因缺失.DCC基因的高表达率、突变率、缺失率在大肠癌分别为5%,47.5%,40%,结肠腺瘤分别为4.1%,14.3%、18.4%,溃疡性结肠炎分别为16.7%,25%,0%,正常组仅1例高表达.APC基因在大肠癌的高表达率、突变率、缺失率分别为57.5%,30%,5%,大肠腺瘤的高表达率、突变缺失率分别为44.9%,34.7%,2.0%Cmyc基因在大肠癌、大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正常对照组织高表达率分别为95%,63.3%,66.7%,0%.K-ras基因大肠癌、大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中高表达率分别为60%,57.1%,58.3%.突变率分别为40%,24.5%,16.7%,正常组织无高表达及突变.结论本研究提示:p53基因高表达在大肠癌前病变即已发生,与大肠癌的发展阶段有关.p53基因突变可能与腺瘤的癌变有关.p73高表达在大肠腺瘤即已发生,且p73基因缺失可能与大肠腺瘤的癌变有关.p73在同位癌及癌组织中表达有显著差异,可能为新发现的癌基因.DCC基因以突变和缺失方式参与大肠癌的发生,但出现较晚,对大肠癌的基因诊断有重要意义.APC基因在大肠腺瘤阶段即已发生较高的异常表达.p53,p73,APC基因改变为大肠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对大肠癌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C-myc,K-ras基因的高表达与大肠肿瘤的进展过程有关,可作为大肠癌的早期基因诊断的重要标志物.在大肠腺瘤和溃疡性结肠炎已发生大肠肿瘤的基因表达水平改变,可被认定为大肠肿瘤癌前病变.

  • 淋巴细胞性胃炎内镜咬检病理的诊断

    作者:路三军;石红彦;张军;李岚;魏娉;李岩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性胃炎(1ymphocytic gastritis,LG)内镜咬检显微镜下特点及病理诊断标准.方法每例内镜咬检胃粘膜3块,一块做尿素酶试纸试验,其余2块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制片2张.一张做HE染色显微镜观察,一张做Giemsa染色查找Hp.结果 Hp阳性9例,Hp阴性11例,20例均在高倍视野下见胃粘膜表面及小凹上皮细胞内或靠近上皮细胞膜每100个上皮细胞有30个或30个以上成熟淋巴细胞浸润且周围有透明晕.14例固有层有淋巴滤泡形成且呈多灶性,12例固有层或固有层淋巴滤泡周围每个高倍视野有15个以上嗜酸性白细胞浸润.结论诊断LG除每100个胃粘膜表面或小凹上皮内或靠近上皮细胞膜有30个或30个以上成熟淋巴细胞浸润且周围有透明晕为诊断要点外,还应结合:①内镜下粘膜表现,②固有层淋巴滤泡形成,③固有层或固有层淋巴滤泡周围有每个高倍视野有15个以上嗜酸性白细胞浸润.

  • 绞窄性肠梗阻32例

    作者:张宏宇;唐德生;钟岩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的手术时机及抢救方法.方法对近6a来的32例绞窄性肠梗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近6a共手术治疗各类肠梗阻318例,其中肠绞窄坏死32例,均进行了肠切除手术.治愈28例,中毒性休克死亡4例(12.5%).随访0.5 a~3 a,有12例因肠梗阻再次入院手术治疗.结论延误诊断,延误手术时机,术后抢救措施欠妥及手术操作粗暴等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当出现腹痛剧烈、持续并渐进加剧;持续剧烈的呕吐;有明显的腹膜刺激症或有持续固定的局部压痛和反跳痛;腹部不对称性隆起;体温、脉搏、白细胞计数在观察下有逐渐上升趋势或早期休克;呕吐或自肛门排出血性液体为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指标.术后的抗休克治疗也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 进展期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腹腔32P-胶体灌注治疗20例

    作者:陈学忠;李敏;刘志学

    目的尝试对进展期贲门癌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腹腔32P~胶体灌注治疗,并对该方法及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在手术完成切除吻合程序后,将末端侧壁开有2~3个小孔的软硅胶管置于上腹瘤床部位,另一端经上腹壁戳孔引出,缝合固定.术后1 wk 消化道功能恢复后,开始对癌患者腹腔灌注32p-胶体进行内照射治疗.共处理患者20例,并以术后常规化疗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结果第1,2,3 a内,32P-胶体灌注组的生存率分别为85%,75%和60%,均优于对照组(70%,40%,35%).疗后毒副作用的程度也远比后者小.结论对进展期贲门癌患者进行32p-胶体腹腔灌注内照射治疗是一种安全可靠、毒副作用轻微、简单易行的辅助治疗方法.

  • 消化道出血病因学研究

    作者:陈传福;吴广利;牟卫平;许春华;刘成霞;牛琼

    目的探讨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方法作者对本院建院以来门诊、内镜室和住院患者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者1238例,下消化道出血者310例,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有利于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结果上消化道出血者1238例,其中消化性溃疡549例占44.43%,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132例占10.66%,急性胃粘膜病变者85例占6.86%,慢性胃炎者56例占4.52%,胃癌者201例占16.24%,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11例占0.88%,胃粘膜脱垂症11例占0.88%,食管裂孔疝及反流性食管炎与出血性十二指肠炎各38例占3.06%,食管、胃及十二指肠憩室24例占1.94%,胆道出血5例占0.4%,胰源性上消化道出血11例占0.88%,胰腺及壶腹癌8例占0.65%,血管疾病10例占0.8%,脑溢血及颅内疾病22例占1.77%,全身疾病32例占2.58%.下消化道出血310例,其中结肠癌122例占39.35%,息肉64例占20.6%,慢性结肠炎58例占18.1%,溃疡性结肠炎23例占7.4%.Crohn病19例,内痔肛周病变12例,结肠单纯性溃疡3例,肠阿米巴病1例,肠结核4例,术后吻合口炎2例,结肠憩室3例,结肠静脉曲张1例,原因不明8例.结论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是消化性溃疡,其后依次为胃癌、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粘膜病变、慢性胃炎.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是结肠癌,其次为息肉、慢性结肠炎等

  • 血清HA,Ⅳ-C,LN水平在肝硬变和慢性肾功不全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燕忠生;席春生;周进茂;孟庆常;陈瑜;肖良晋

    目的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板层素(LN)水平在肝硬变和慢性肾功不全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RIA)法测定了35例肝硬变患者,37例慢性肾功不全患者和27例健康对照者血清HA,Ⅳ-C,LN水平.结果肝硬变和慢性肾功不全组血清HA,Ⅳ-C,LN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HA,Ⅳ-C水平在肝硬变组和慢性肾功不全组间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肾功不全组血清LN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变组(P<0.01).结论血清HA,Ⅳ-C,LN水平不仅与肝硬变之肝纤维化程度相关,而且与慢性肾功不全之肾纤维化、肾小球硬化有关.

  • 内镜下圈套切除巨大结肠直肠息肉170例

    作者:张志燕;潘琳娜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巨大结肠直肠息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无蒂息肉采取逐渐切除的方法,有蒂息肉则横断切除蒂的方法.结果内镜下圈套切除170例患者,共切除大的(≥3 cm)息肉176颗,这些切除的息肉称为"巨大”息肉.出血是息肉切除术仅有的并发症占24.1%,除1例需住院止血,其他所有出血都经过内镜下治疗止血.切除的息肉组织学均为腺瘤,同时伴有恶变的占12.3%.132例患者随访在6mo以上结论内镜下切除巨大结肠直肠息肉是可行的和安全的.因息肉复发率较高,所以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和治疗

  •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临床体验

    作者:王庆寿;王志勇

    目的临床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味对慢性胃炎治疗效果方法慢性胃炎患者160例,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味(主要由半夏、党参、黄连、干姜、黄芩、木香、砂仁、灸甘草、大枣等药组成)进行治疗,其中男116例,女44例,年龄16岁~66岁,其中26岁~56岁为多122例占70%.本组病例单纯浅表性胃炎102例占64%,合并各种上消化道疾病(如十二指肠球炎,食管下端炎症,胃窦炎,萎缩性胃炎,幽门溃疡)者58例占36%.临床表现:为痞满140例,腹痛60例,纳呆72例,泛酸30例,大便溏70例.服药30 d为一疗程,短服药一个疗程,长服药四个疗程,平均一个半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对照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分析.结果经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后,本组160例患者1 wk治疗症状基本控制,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内镜检查或X线钡餐检查病灶消失,或经追踪观察1 a未见临床症状复发者为治愈128例占80%;以临床症状消失,有时间断治疗症状有时复发后经3个疗程以上治疗后而获效者为好转有24例占15%;经3个疗程治疗,虽临床症状改善,但仍有时复发者为未愈8例占5%,总有效率95%(P<0.01).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味对慢性胃炎确实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新老兵心理因素与胃动素分泌关系调查

    作者:查秋云;李峰;张焱;刘焕芳;黄岩仑

    目的了解新老兵在新训期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胃动素分泌的关系.方法新训新兵1000例,入伍1 a~3 a的老兵442例,有效答卷1322份,均为男性.统一采用症状自平量表,评定心理健康状况,严重程度从"0”(无症状)至"4”(严重)分五级,功能性消化不良调查表严重程度从"0”(无症状)至"3”(重)分4级.调查者为我院消化内科医师2人,护士2人,按统一指导语,被调查者自行答卷.对症状自评量表中症状多而重,同时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多而重的90例(其中新兵48例,老兵42例)抽血检测胃动素、电子内镜检查.微机统一处理.结果新老兵未抽血者9因子分除躯体因子高于国内常模男性青年组外,其他8因子分均明显低干国内常模组.抽血者9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男性青年组.胃动素水平检测新兵明显低于胃动素标准值(P<0.01).老兵胃动素水平与标准值无明显差异(P>0.05).新兵胃动素水平明显低于老兵(P<0.01).所有抽血者电子内镜检查,镜下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或无异常.结论心理障碍,神经调节功能异常与胃动素的分泌密切相关.

  • 华支睾吸虫肝病肝胆管改变的CT与病理分析

    作者:刘君凤;郎兆会;谭红艳;刘凤仙;冯晓新;韩占田

    目的评价华支睾吸虫肝病肝胆管改变的CT诊断价值及其病理改变.方法 98例本病患者中,男57例,女41例.95例(97%)有明确食生鱼史,就诊时腹痛48例,右上腹闷胀15例,腹部不适22例,发热5例,黄疸8例.肝功能检查中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者9例,碱性磷酸酶(AKP)轻度升高者8例,总胆红素升高5例(>15.5μmol/L),直接胆红素升高14例及间接胆红素升高12例.所有病例均于粪便及十二指肠引流中发现虫卵,其中89例华支睾吸虫血清学检查为阳性,9例肝胆手术治疗,8例做肝活检.本组病例全部呈肝内胆管扩张改变,大便阳性而肝CT检查正常者未选入本组病例.结果 98例CT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肝内胆管扩张,轻度扩张62例(63.3%),中度23例(23.5%),重度13例(13.3%).肝内胆管扩张的形态分三种类型:Ⅰ型:扩张的肝管从肝门向肝被膜下方向逐渐扩张,其肝被膜下小胆管呈囊状扩张者82例(83.7%);Ⅱ型:肝内胆管从肝门向肝被膜下逐渐扩张,但无肝被膜下小胆管囊状扩张者12例(12.2%);Ⅲ型:肝内扩张的胆管,肝门侧与远侧端胆管径宽度相近似者4例(4.1%).98例中6例(6.1%)显示部分扩张,胆管壁不规则,管腔粗细不均,边缘较模糊;12例(12.2%)肝内胆管近肝门侧明显扩张,而远端扩张不明显.98例中91例(92.9%)肝外胆管无扩张.增强扫描显示更为清晰,肝内、外胆管壁均未发现增厚及异常强化征象.肝内胆管结石18例(18.4%),其中肝左叶内8例,肝右叶内6例,肝左、右叶内均有结石者4例,肝总管、胆总管结石各1例,胆囊结石5例,数目不定.胆囊炎28例,4例(4.1%)胆囊内见团状或不规则软组织密度条状物悬浮于胆汁中,胰管轻度扩张2例.肝左叶增大.8例肝活检镜下见胆管腺瘤样增生,符合华支睾吸虫所引起的胆道系统的病理改变.9例术中见肝表面有散在的黄白色扩张的小胆管,其中并发肝细胞癌1例,肝胆管上皮癌3例,脂肪肝1例,肝囊肿1例.结论①华支睾吸虫所致肝内胆管从肝门向被膜方向逐渐扩张,管径大小相近,这种扩张形式是其所特有的,CT具很高的诊断价值.②长期反复及大量寄生华支睾吸虫病可并发一些恶性疾病,对其早诊断早治疗,颇具临床意义.

  • 早期胃癌的影象学诊断

    作者:陈九如

    目的论述各型早期胃癌影象学表现的特征性.方法随机选取经病理证实,胃低张多相钡剂造影资料完好的隆起型(Ⅰ型)和凹陷型(Ⅱc型和Ⅲ型)早期胃癌各15例,对照分析术后病理标本与双对比图象,提出早期胃癌及隆起型、凹陷型早癌三者的共有X线表现,以探讨X线双对比造影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在充盈相或双对比相中显示胃壁局限性张缩异常、腔壁平直、内凹、毛糙、复线征等表现,有助于早期胃癌的发现.隆起型(Ⅰ型)早期癌病变正面观大多呈半球型、平皿型,≤2.0 cm,隆起肿块边缘清楚,表面光滑或呈颗粒样改变;切线位时病灶大多呈山田Ⅱ型和Ⅲ型,隆起肿块基底部胃壁内凹.双对比相上凹陷型早期癌(Ⅱc,Ⅲ型)其病变的边缘凹面向外,不规则形态的凹陷边界清楚者常为分化不良或低分化癌,反之则为分化较好或高分化癌;Ⅱc型癌凹陷病灶通常浅而大,Ⅲ型癌则凹陷较深;正面观凹陷表面可呈现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分布不规则的颗粒样改变,为增生的癌组织残留或再生的粘膜上皮所组成;凹陷病变周围纠集的粘膜皱襞可呈锥状、杵状、中断和融合等;癌性皱襞更具有粗细不匀及阶梯样改变的特性,可与良性病变的粘膜纠集鉴别.结论良好的胃双对比检查能较客观地反映胃癌的大体病理形态,在早期胃癌病例的发现和诊断中具有特异性.

  • 肠内营养支持在消化系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黄维坤;司娜;顾琦;孙新平;杨旭凯;周栋;张安平;赵文鹏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支持在消化系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4例肠内营养支持,采用手术时预置经鼻空肠管68例,单纯空肠造瘘置管16例,开始施行经周围静脉行全胃肠外营养.胃肠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过渡到空肠营养,开始时选用等渗、易于吸收的5%葡萄糖盐水,每日由营养导管缓慢滴注500mL~1000mL,持续2 d~3 d.使肠道适应喂养后,逐渐减少静脉营养液输入,选用易消化吸收的肠内要素饮食,并以肠内营养供给所需全部热卡与营养物质.结果本组84例消化系大手术,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无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18%,低于文献统计的50%.12例吻合口瘘及高位小肠瘘经EN保证营养供给,均经非手术治疗治愈.本组患者术后没有营养不良加重现象,部分患者体重还略有增加,清蛋白在术后2wk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1 wk基本达到氮平衡,单纯PN负氮平衡持续常在2 wk以上.对长期禁食、吻合口瘘患者,经肠内营养喂饲,更显示其优越性.术后由静脉营养及早过渡到肠内营养.胃肠道是人体营养供应理想的途径,术后早期患者采用PN.但PN时间过长,可出现肠道屏障损害等系列并发症,肠源性感染率增加,适时及早由PN过渡到EN,有助于维持肠道结构和功能,预防由于细菌易位和内毒素吸收产生的肠源性感染.减少分解代谢激素的过渡分泌,降低高代谢分解.EN使营养物质从肠吸收后,由门静脉转运到肝脏代谢,更好地被机体利用,修复创伤组织和器官,增加腹内脏器的血流量,加速吻合口愈合.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对消化系手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支持疗法.

  • 急性胰腺炎合并胃损害的内镜下表现

    作者:吴秋珍;苗来生;蔚进宏;古彦芳;王霞;韩丽芳;王维平

    目的分析总结了16例急性胰腺炎合并胃损害的内镜下所见,进一步提高对应激性胃粘膜糜烂溃疡的认识.方法 16例急性胰腺炎的患者,入院48 h按改良格拉斯歌标准判断,分为轻、中、重度,全部患者均在入院5 d~7 d内行内镜检查.结果 16例患者内镜下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其中胃和十二指肠溃疡2例,单纯十二指肠溃疡3例,糜烂充血性胃炎7例,轻度浅表性胃炎4例.4例重度胰腺炎和1例中度胰腺炎的患者内镜下表现为散发多形的溃疡,范围较广,表浅似霜斑样或圆形、或椭圆形线状溃疡,表面附有血痂、粘液、白苔、溃疡周边充血水肿明显,糜烂表现呈猩红样改变,水肿明显,反光增强,取活检易出血,12例患者内镜下可见幽门口关闭不全,胆汁及十二指肠液反流.胃粘膜病理所见:重度活动性炎,溃疡周边无纤维结缔组织,可见粘膜断裂,这与慢性消化性溃疡有别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在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胃运动减弱,幽门功能紊乱,幽门口关闭不全造成胰液的外溢,腐蚀胃粘膜,十二指肠液及胆汁反流可破坏胃粘膜屏障,是损害胃粘膜的重要原因,故提示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应常规内镜检查,并及早使用抑酸剂、胃粘膜保护剂,不仅可以防止胃酸刺激胰腺分泌,而且对胃粘膜的修复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 癌转移患者的心态与康复

    作者:刘民培;李亚雄;周景春;安天义

    目的探讨癌转移患者的心理状态与其康复的关系.方法用采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SDS对86例转移癌和58例非转移癌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转移癌康复3 a以内和非转移癌患者之间的这种调查总分相似(P>0.05),而康复3 a以上患者的心身状态明显优于3 a以内者.结论转移癌康复3 a以上和3 a以内患者的心态各异,良好的心身状态有利于其康复.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作者:杨木枝;杨杰辉;曾亚庆;吴珍珠;李立民

    目的观察利胆和胃汤加西沙必利,阿莫西林,胃得乐,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方法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组64例,运用利胆和胃汤:柴胡、金钱草、枳实、大黄、蒲公英、白芍、川芎、党参、白术、黄芪.配合胃得乐、西沙必利、阿莫西林,治疗30 d为1疗程.治疗组:男39例,女25例,年龄19岁~56岁,平均38岁,病程6 mo~4 a,其中B超检查,慢性胆囊炎30例;对照组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20岁~58岁,平均37岁,病程4 mo~4 a,采用西沙必利、阿莫西林、胃得乐两个疗程30 d.临床表现:两组均有不同程度胃脘部疼痛、嗳气、口苦、口干或呕吐胆汁样胃内容物,舌尖边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或弦滑.纤维内镜提示:胃粘膜充血、水肿、粘膜上有黄绿色胆汁附着或幽门口有大量胆汁反流于胃.结果治疗组64例治愈40例(62.5%),好转23例(35.9%),无效1例(1.6%),总有效率98.44%;对照组64例治愈20例(31.2%),好转36例(56.3%),无效8例(12.5%),总有效率87.5%,两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x2=5.86,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胆和胃汤配合胃得乐、西沙必利、阿莫西林,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胃癌穿孔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姜学海;杨学伟;郭筠秋;崔云甫;杨大成;周文学;贾洪波

    目的探讨胃癌穿孔的临床特点及合理的治疗.方法总结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穿孔前的主要症状及诱因、穿孔的病理类型及病理特点.随访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预后.结果 42例中男27例,女15例.穿孔前上腹不规律性疼痛是突出的症状,乏力、消瘦、贫血是较常见的临床表现.穿孔的主要诱因为内镜检查、洗胃、饱食、腹部挤压伤等.但约50%的患者无明显诱因.手术治疗39例,皆为进展期胃癌.除1例为胃后壁癌灶旁穿孔外,均为癌灶穿孔.术式选择有探查引流术;穿孔修补术;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胃癌根治术.未探查及单纯引流者,皆于2wk内死亡;穿孔修补术多于6mo内死亡;姑息性切除者,有存活2 a的病例;但大多在6mo内死亡;根治性切除术,疗效较好,生存期多在1 a以上,有1例术后14 a死于脑血管病.结论胃癌穿孔虽为胃癌的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但如处理得当,仍可获得较理想的疗效.

  • 胃宝口服液及系列胶囊治疗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150例

    作者:刘增祥;柴惠卿;蒋敏英;王改仙;陈旭梅

    目的观察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使用胃宝口服液及系列胶囊治疗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150例,应用胃宝口服液及系列胶囊进行治疗.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活动期80例(53.3%),胆汁反流性胃炎24例(16.0%),萎缩性胃炎3例(2.0%),疣状胃炎14例(9.3%),胃炎合并溃疡29例(19.3%).男95例,女55例,年龄16岁~70岁,平均年龄39.8岁,病程3 mo~28 a,平均15 a±10.5 a.根据胃痛疾病的基本病机及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辨证分型为基础型、痛型、胀型、虚型和瘀型.在150例患者中痛型31例,痛胀并见型75列,虚型33例,瘀型11例针对五个证型分别制成胃宝口服液(柴胡、枳实、白芍、焦术、公英等8味中药组成)及胃宝系列胶囊,即胃宝止痛胶囊(元胡、浙贝、香椽、川朴等),胃宝消胀胶囊(木香、莱菔子、腹皮、灵仙等),胃宝补脾胶囊(台参,黄芪、山药、扁豆等),胃宝化瘀胶囊(蒲黄、灵脂、焦楂、丹参等).在治疗时将胃宝口服液做为基础用药,同时视辨证结果加用相应胶囊.3wk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上消化道造影或内镜提示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胃宝口服液及系列胶囊治疗3wk后,治愈122例,好转2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3%.经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胃宝口服液及系列胶囊对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

  • CA199,CEA在消化系统肿瘤放疗前后的临床观察

    作者:郭海;解春生;沙素娟;吴战友;常海民;刘立华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放疗前后血清糖蛋白(CA199)和血清癌胚抗原(CEA)含量变化特点及动态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本文对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放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分别测定CA199和CEA的含量.结果 CA199和CEA的正常平均值为19.4 U/mL±11.5 U/mL,9.85 ng/mL±4.27 ng/mL.各组病例与对照组比较、放疗前与放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P<0.01;P<0.05).结论这提示我们对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定期测定CA199,CEA的含量,动态观察其变化是对肿瘤的辅助诊断、分析病程、指导治疗、监测复发或转移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镍钛合金支架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 1例

    作者:康拴平;呼定平

    目的旨在研究开发一种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新方法.方法对一例肝硬变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不止的患者采用镍钛合金带膜支架放置术压迫止血治疗.结果经放置支架后出血立即停止,内镜观察72 h无出血、渗血现象.随访2mo,间断检验大便潜血均阴性.由此分析推测,终身压迫,不易复发,并可预防其他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可能,而且该方法操作简单,价格适中,无不安全隐患,避免了各种传统止血方法的缺点和限制性.但放置支架有不同程度的胸骨后疼痛、进食不适等并发症.结论治疗和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运用镍钛合金带膜支架放置术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显效的好方法.

  • 青老年胃癌548例临床对比分析

    作者:唐中权;郭艳;韩轩茂;阎向民

    目的探讨青老年人胃癌的相关特点.方法统计我院内镜检出、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癌(胃癌)1576例,其中35岁以下青年人胃癌(青年组)86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胃癌(老年组)462例,就其检出率、性别、易发部位、病变类型、病理分型、临床诊断(首诊)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检出率:青老年组检出率分别占同期胃癌的5.46%及29.32%;性别:青年组男女之比为0.76:1,老年组男女之比为6.83:1;易发部位:青年组以胃窦部为多发,占43.02%,老年组以贲门胃底为多发,占40.26%;病变类型(Borrman分型):青年组以Ⅲ型多见,占39.18%,老年组以Ⅱ型多见,占41.86%;病理分型:两组均以未分化、低分化腺癌多见,分别占65.11%及47.40%,但两组比较仍以青年人多见(P<0.01);临床诊断(首诊):青老年组误诊率分别为59.30%及18.62%.结论青老年人胃癌在检出率、性别、易发部位、病变类型、病理分型、临床诊断(首诊)均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词: 青老年 胃癌 比较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的相关分析

    作者:崔建国;金珊;张映雪;李振华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形成的关系.方法对临床有症状、经纤维内镜检查并送病理以1%甲苯胺兰滴染法做Hp检测的215例病例统计,其中男136例,女79例,男女之比为1.7:1.年龄26岁~79岁,平均50岁,41岁~70岁135例占总数63%.临床均有上消化道症状,部分按消化性溃疡治疗有效,但停药后症状重现,反复性强.病史2 mo~4 a,平均5 mo.纤维内镜检查以胃窦、体部粘膜红白相间、呈花斑状,部分可见出血、糜烂、水肿改变.合并有胃溃疡24例,球溃疡26例,复合性溃疡15例.组织活检以溃疡中心及周边组织、胃窦、体部分别咬检送病理及Hp检测.结果本组215例病例中Hp阳性者175例占81.4%,按病理及Hp阳性率分组:淋巴细胞样改变占88%(15/1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占81%(155/191例),伴出血、糜烂、水肿占79%(68/86例),不典型增生占78%(18/23例),肠上皮化生占72%(26/36例),胃癌占71%(5/7例).按年龄组及Hp阳性率为:<30岁占80%(17/21例),31岁~40岁占84%(21/25例),41岁~50岁占84%(49/58例),51岁~60岁占83%(30/36例),61岁~70岁占79%(31/39例),>70岁占75%(27/36例).与其他学者报道Hp感染率高为淋巴细胞样改变一致.其病理组织学改变存在着Hp感染-慢性炎症-腺体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形成的模式.传播方式与社会卫生环境有关,以"口-口”、"粪-口”二种方式传播,消化科医生是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结论 Hp感染是引发消化道炎症病因之一,也是导致胃恶性肿瘤的启动因素,社会存在很高的感染概率,尤其在发展中国家.

  • 湘潭制槟榔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研究

    作者:王恩湘;陈维顺;余小梅;李斌华;张佩华;殷成;陈寅;成铮铮;李剑鸿

    目的本文针对湘潭制槟榔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关系进行研究.方法我们首先随机将105例无临床症状的人群分成食槟榔组55例,不食者50例,做血清抗Hp-IgG检查;男外,在内镜室对1814例有消化道症状的城乡人群随机分成嚼湘潭制槟榔观察组956例和不嚼者的对照组858例.然后,通过内镜对每位患者进行镜下胃窦部取2~3块标本做尿素酶检测,并进行实验室体Hp抑菌试验.结果血清学调查,嚼槟榔组55例中,抗Hp-IgG阴性者43例(占78.18%)、阳性者12例(占21.82%),不嚼食50例抗Hp-IgG阴性者22例(占44%),阳性28例(占56%).另外,内镜调查,两组1814例中,观察组Hp阳性率26.46%,对照组71.95%(P<0.005).体外小剂量湘潭制槟榔对Hp有明显的杀灭作用.结论湘潭制槟榔对Hp有很强的抑菌作用.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细胞凋亡及一氧化氮

    作者:晏楠;吕农华;陈江

    目的研究Hp感染对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细胞凋亡与胃粘膜一氧化氮(NO)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用切口末端标记法和硝酸还原酶法对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癌前病变、胃癌以及组织学上正常的Hp阴性者各10例的胃粘膜活检组织进行细胞凋亡和一氧化氮检测.结果 Hp阴性者细胞凋亡仅见于胃粘膜的浅层,Hp阳性者细胞凋亡不仅见于胃粘膜的浅层,而且在深层甚至固有层也可见到.从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癌前病变→胃癌→Hp阴性的正常组织细胞凋亡逐渐减少,凋亡指数分别为17.5%,15.1%,9.2%,5.1%,2.5%.凋亡指数在胃溃疡组与球部溃疡组之间无统计意义(P>0.05),而在其他各组间相互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O含量在Hp阳性的各实验组比Hp阴性的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但在各实验组之间差别均无显著性(P>0.05).Hp根除以后细胞凋亡及NO含量均有显著下降,在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细胞凋亡与NO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在癌前病变组和胃癌组细胞凋亡与NO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上述结果提示:①Hp感染可能诱导胃上皮细胞凋亡,这可能是Hp致胃癌的机制之一;②Hp感染可能引起胃粘膜一氧化氮含量的增高;③在Hp感染的早期大量产生的NO可能有助于胃上皮细胞凋亡.根除Hp,以减少细胞凋亡有助于预防胃癌的发生.

  • 参龟护肝颗粒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全兴;黄顺贵;张明朗;白磊;杨盛友;肖华勇;梁邦伯

    目的临床研究观察参龟护肝颗粒(主要由丹参,龟甲,淫羊霍,猪苓等12味中药组成)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40例CH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2例,男41例,女31例,平均年龄32.6岁,其中慢性乙型迁延性肝炎(CPH)45例,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CAH)27例.对照组68例,男40例,女28例,平均年龄30.5岁,其中CPH 39例,CAH 29例.治疗组口服参龟护肝颗粒,对照组口服阿昔洛韦联合皮下注射α-胸腺肽,两组均治疗3mo为1疗程.本组病例均在用药前、疗程结束时、停药后6mo分别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改善和HVB-M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3%,其症状、体征改善率为84%,肝功能改善率为92%,HBV-M阴转率为4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17%,其症状、体征改善率为56.33%,肝功能改善率为84.33%,HBV-M阴转率为10.29%.两组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治疗组各项疗效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05).结论参龟护肝颗粒对CHB有显著可靠疗效,并无明显不良反应

  • 腹腔静脉转流术治疗腹水的疗效评价

    作者:陈道瑾;朱朝庚

    目的回顾并总结腹腔静脉转流术治疗顽固性腹水的疗效.方法文献综述.本文回顾和分析了58篇关于腹腔静脉转流术治疗顽固性腹水的重要文献.结果本文总结了腹腔静脉转流术的发展及其治疗顽固性腹水的效果.和内科治疗方法比较,腹腔静脉转流术(PVS)的效果更快,能提供较长期而满意的腹水控制,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尽管两者对生存期均无改善.和其他手术方法比较,PVS较为安全,而且仔细选择患者和围手术期处理可以避免PVS所引起的并发症.结论腹腔静脉转流术是目前治疗肝硬变顽固性腹水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预防

    作者:王吉耀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变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急性出血控制后,如不采取措施,几乎都会发生再出血.故对急性出血患者,在出血控制、病情稳定后必须选择预防再出血的措施.门脉高压的药物治疗因其有与其他措施如内镜治疗有相同疗效而作为可选择的方法之一.根据本人经验如仅有食管静脉曲张,急性出血控制后应首先内镜下圈套和注射硬化剂.由于内镜治疗只能用以清除曲张的食管静脉,并不能降低门脉压力,故常可于6mo~1 a后复发引起再出血.因此在第一次内镜治疗后应立即开始降门脉压力的药物治疗,以降低门脉压力,达到预防再出血的目的.如患者除食管静脉曲张外,还有中重度的胃静脉曲张或(及)门脉高压性胃病,内镜治疗会加重后二种情况,故应首选药物治疗,如药物治疗失败,可考虑做外科分流或TIPS,有条件者可做肝移植.对于从未出血的肝硬变患者,如果有粗大的曲张的胃食管静脉,虽然有入主张用内镜对Child B或C级患者有粗大的曲张静脉作预防性治疗,但由于选择高危出血患者的标准不一致以及技术上的原因,大多数专家仍认为内镜治疗不适合用于预防第一次出血,预防第一次出血应采取降门脉压力的药物.

  • 不平衡氨基酸对肿瘤生长的影响

    作者:周亚魁;刘权焰;贺银成;何跃明;史海安

    目的比较几种不平衡氨基酸营养支持对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以荷Walker-256癌肉瘤SD大鼠为研究对象,空肠喂饲肠外营养制剂10 d.据所喂饲肠外营养制剂中氨基酸组成的不同,分为:A组(平衡氨基酸组)、B组(增量精氨酸不平衡氨基酸组)、C组(去蛋氨酸不平衡氨基酸组)、D组(去缬氨酸不平衡氨基酸组)、E组(增量精氨酸、去蛋酸、去缬氨酸不平衡氨基酸组).肿瘤体积增长速度、肿瘤重量、肿瘤重量/尸重,以及肿瘤组织PCNA指数、肿瘤细胞周期各时相百分比、DNA倍性作为观察肿瘤生长速度的指标.结果上述各指标值显示:B,C,D组与A组相比,除DNA倍性外,其余各指标值均明显降低(P<0.01),但B,C,D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1);E组与B,C,D组相比,所有指标值均降低(P<0.01).结论①平衡氨基酸营养支持具有促进肿瘤生长作用;②增量精氨酸、去蛋氨酸及去缬氨酸三种不平衡氨基酸营养支持,具有同等程度抑制肿瘤生长作用;③增量精氨酸、去蛋氨酸、去缬氨酸不平衡氨基酸,抑制肿瘤生长作用显著.

  • 胃大部切除胃空肠RouX-Y活瓣吻合36例

    作者:周旭东

    本文作者通过改良胃大部切除胃肠道重建术式-胃空肠Roux-Y活瓣吻合.应用于胃大部切除36例,临床效果良好,未见胆汁反流性胃炎,倾倒综合征,输入、出襻综合征,梗阻等并发症.是一种符合生理功能,安全、理想的胃肠道重建的术式.

  • 高压氧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张陆弟;傅敏;康建飞

    目的探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ation,HBO)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7例溃疡性结肠炎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HBO治疗,每次100min,1次/d,10次为1疗程,共4个疗程,并根据治疗前后其病情分级和电子结肠镜检查显示结肠粘膜病变的改善程度进行疗效评价.其结果与7例仅用常规药物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相对照.结果 HBO加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100%,显效率28.6%,治愈率71.4%.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71.4%,显效率42.9%,治愈率28.6%,无效率28.6%.经统计学处理,HBO加常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明显优于仅用常规治疗方法(P<0.05).结论 HBO对溃疡性结肠炎有显著疗效,且无副作用.可作为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种优选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丹参加麦滋林二联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300例

    作者:刘以溥;关晓辉;徐洪军;杨志平;黄唯莉

    目的观察丹参加麦滋林二联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方法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300例,应用丹参加麦滋林进行治疗,其中轻度萎缩性胃炎149例(49.7%),中度萎缩性胃炎92例(30.7%),重度萎缩性胃炎59例(19.6%),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212例(70.7%),腹胀189例(63%),食欲下降231例(77%),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胃粘膜改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丹参加麦滋林二联治疗2mo后.292例完成全程治疗.211例痊愈,32例由重度转为轻、中度,49例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为83.2%,无效16.8%,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临床症状中上腹痛缓解173例(82%),腹胀缓解128例(68%),食欲增加154例(67%).结论丹参加麦滋林联合用药可使萎缩胃粘膜逆转,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进展期胃癌血清NO水平的临床研究

    作者:浦涧;农乐根

    目的探讨不同病期进展期胃癌及其术后血清NO水平变化.方法胃癌患者45例,其中Ⅱ期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31岁~62岁.Ⅲ~Ⅳ期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35岁~68岁.胃癌术后复发患者15例,男6例,女性9例,年龄29.5岁~54岁.检测健康献血员15例,男14例,女1例,年龄18岁~36岁.采用硝酸还原法测定NO3-和NO2-.所有受检对象检前1 wk停服激素及含氮药物.Ⅱ期、Ⅲ~Ⅳ期胃癌术前1 d、术后d1,d 7,d14及术后3 mo分别抽血检测,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mL,肝素抗凝待测.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差异予显著性t检验.结果血清NO水平,正常对照组(75.15±10.71)μmol/L,胃癌复发组(59.44±9.78)μmol/L;进展期胃癌Ⅱ期、Ⅲ~Ⅳ期胃癌术前、术后d1,d 7,d14、术后3 mo分别为(63.12±10.05)μmol/L,(71.56±9.06)μmol/L,(73.42±9.01)μmol/L,(73.02±8.97)μmol/L,(72.61±10.16)μmol/L及(60.84±10.92)μmol/L,(70.82±10.53)μmol/L,(74.68±9.70)μmol/L,(73.08±10.23)μmol/L,(61.78±10.86)μmol/L.Ⅱ期、Ⅲ~Ⅳ期、胃癌复发患者血清NO水平,均低于正常人(P<0.01);进展期胃癌术后2 wk内血清NO水平显著增高(P<0.01);Ⅲ~Ⅳ期患者术后3 mo血清NO转为低水平.结论进展期胃癌血清NO水平低于正常入,但与病期无关;胃癌术后患者2 wk内有NO与免疫分离现象,低浓度NO可促进胃癌的发展和转移.胃癌患者术后NO水平持续低下是预后不良的因素及指标之一.

  • B型超声"明亮肝”100例实验室肝功能检验分析

    作者:王玉敏

    目的论证B型超声"明亮肝”并非是弥漫型脂肪肝的特异性声象图.方法使用日本产EUB-420型超声仪,探头3.5MHz经腹壁扫查肝脏,声象图显示"明亮肝”诊断:脂肪肝.对其100例患者,进行了实验室肝功能检验.结果肝功能正常47例,异常53例.其中谷丙转氨酶增高7例,谷草转氨酶增高4例,两项转氨酶增高9例,碱性磷酸酶增高2例,两项转氯酶并碱性磷酸酶增高2例;总胆红素增高11例,总胆红素合并谷丙转氨酶增高5例,合并草转氨酶增高2例,合并两项转氨酶增高8例,合并碱性磷酸酶增高3例.结论肝细胞膜结构及细胞内质网损伤导致了肝脏功能异常.肝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细胞内容物外溢,血中肝细胞酶增高.肝细胞膜受损影响载体蛋白摄取胆红素,运往胞质内质网的胆红素减少及内质网受损胆红素外出,均可使血中总胆红素增高.

  •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药制剂微量元素含量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金伟;计卫东;陈钢;邬淑杭;卢铁志;杨学信

    目的探讨二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药制剂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检测灌肠散(主要由黄连,儿茶,五倍子,白及,水片等十余味中药组成)和口服胶囊(主要由黄连,白头翁,党参,当归,诃子等十余味中药组成)二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药制剂中微量元素含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2例,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龄23岁~56岁.健康对照者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20岁~51岁.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 T细胞的百分率及CD4/CD8 T细胞比值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二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药制剂中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在灌肠散中锌,铁,锰,铬元素含量分别为58.656 μg@g-1,521.249μg@g-1,67.083μg@g-1,4.935μg@g-1,在口服胶囊中锌,铁,锰,铬元素含量分别为37.775μg@g-1,287.125μg@g-1,37.088μg@g-1,1.629μg@g-1,铜元素在灌肠散和口服胶囊中含量分别为9.531μg@g-1和9.925μg@g-1.溃疡性结肠炎患者CD3T细胞治疗前后分别为64.8%和65.3%,CD4T细胞治疗前后分别为43.3%和41.8%,对照组CD3和CD4T细胞分别为65.9%和41.1%,溃疡性结肠炎患者CD3和CD4T细胞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D8T细胞治疗前为24.4%,明显低于治疗后28.8%和对照组29.9%(t=5.60,P<0.01),CD4/CD8T细胞比值治疗前为1.79%,明显高于治疗后1.43%和对照组1.45%(t=5.56,P<0.01),治疗后CD8T细胞和CD4/CD8 T细胞比值恢复正常.结论二种中药制剂中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对降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自身免疫反应有重要作用.

  • 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免疫组化研究

    作者:黄致治;吴贤英;梁英锐;李乔山;沈健

    目的了解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SC)的生物学特点.方法 BSC 8例,用CK4,CK18,CK19,EMA,CEA,SMA,S100,LN,ColⅣ,NSE,PCNA,p53等12种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用常规ABC法.结果 BSC的两种细胞成分,基底样细胞(BC)和鳞状细胞(SC)对上述抗体反应截然不同.BC绝大部分病例(7例)专一地对CK19抗体呈阳性反应,而对其他4种上皮性抗体呈阴性;BC有4例对α-SMA及S-100肌性抗体呈阳性;BC巢内玻璃样物对LN及ColⅣ呈阳性反应;BC有较高的PCNA指数,平均54%.相反,SC全部病例均对CK4,CEA,EMA等上皮性抗体呈阳性,而对CK19,SMA,S-100阴性.PCNA指数也较低,平均25%.结论食管BSC为多向分化的高度恶性肿瘤,BC代表向基底细胞和肌上皮方向分化,其增殖活性强,而SC代表向典型的鳞状细胞分化.

  • 论消化道肿瘤中医药之防治

    作者:李建华;李懋

    目的消化道肿瘤应用中医药整体疗法之优势和特色.消化道肿瘤呈上升趋势,其手术、化疗、放疗这三种疗法,虽是当今普遍采用的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主要手段,但有一定弊端和局限性.为此,应把辨证的宏观的思维方法同机械的微观的思维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改变其片面认识,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的优势和特色.所以将消化道肿瘤的发病分为始发期(早、中、晚),启动期(早、中、晚)、演变期、进展期,则有利于防治.在其治疗方面应把中医药标本兼治的整体疗法同心理疗法,药膳、饮食营养疗法有机结合起来.方法与结果 50例食管癌患者服用李氏胃宝灵7号(由黄芪、代赭石、浙贝、壁虎等50多种纯中药组成),经系统全面跟踪追访观察,其中男39例,女11例,年龄48岁~80岁,平均58岁,均以内镜结合病理检查确诊50例全属中晚期.依据临床症状及病理分为轻度8例,中度33例,重度9例.经病检鳞状细胞癌46例,腺癌3例,未分化癌1例.咽下困难者采用夜间子时(23:00~01:00)服用药物或进食(此法系古代中医先辈经验).一般服用4~8疗程,缓解临床症状的有效率为88%,痊愈0例;显效12例,占24%;有效32例,占64%;无效6例,占l2%.存活5 a以上者12例,占24%,存活1 a~5 a者29例,占58%,存活1 a以下者9例,占18%,用李氏胃宝灵7号治疗食管癌有一定的远期疗效(P<0.05).50例胃癌患者均服用李氏胃宝灵8号(由党参、白术,枳实,檀香,佛手等40多种纯中药组成),均经过完整系统地跟踪追访观察,其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43岁~78岁,平均61岁,50例病情全属进展期.根据临床症状并结合病理,轻度10例,中度32例、重度8例.经病检其中腺癌34例,粘液癌9例、实质性癌7例,一般服用5~l0个疗程以上,其缓解临床症状的有效率为82%,痊愈0例,显效14例,占28%;有效27例,占54%;无效9例,占18%.存活5 a以上者占22%;存活1 a~5 a者32例,占64%;存活1 a以下者7例,占14%,用李氏胃宝灵8号治疗胃癌有较好的治疗效果(P<0.03)用李氏胃宝灵7号和8号标本兼治整体调节,治疗消化道肿瘤通过益气补血养阴之法,调节全身机体免疫功能;用健脾养胃之法增强消化系统整体康复功能而扶正治本;用软坚散结、消散痰瘀之法祛除癌瘤毒邪以治其标结论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有其独有的优势及广阔的前景.

  • 西比灵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4例

    作者:孙银生

    目的观察西比灵(氟桂利嗪)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按主要症状将进入治疗组及对照组的患者分为腹痛型,腹泻型及便秘型3个亚组.治疗组54例各亚组均予西比灵(氟桂利嗪)胶囊50mg,po.hs.疗程60 d;对照组40例,腹痛及腹泻亚组均予654-2片10 mg,po,3次/d;谷维素10 mg,3次/d,便秘亚组予西沙必利5mg,po,3次/d;疗程同上.于疗程完成停药2 wk后作疗效评价.结果西比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2%(46/5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2.5%(17/40),x2=3.95,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西比灵对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好疗效.

  • 胃出入口疾病X线检查方法的评价

    作者:孔繁福

    目的探讨胃出入口疾病的三种X线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2例病例同时经过传统法、常规法和改良的流动法检查,对所显示的X线表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贲门癌的三种X线检查方法各有优点.常规法是未累及贲门口的贲门癌病灶显示的唯一投照方法.对于幽门前区病灶的显示,反复、耐心的改良流动法明显优于常规法和传统法.结论三种X线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贲门癌的X线诊断水平.改良的流动法可显示幽门前区小病灶,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采用正交设计评价四种药物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

    作者:何芳平;孙蕙蓉

    目的验证丹参、马洛替酯,肝复肽和疗尔健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并探索四种药物间可能存在的协同或拮抗作用.为临床联合用药防治肝纤维化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用大剂量CCl4在短期内诱导大鼠肝硬变,模拟临床慢性肝炎中、重度的病理模型.以大鼠肝组织纤维化分期作为疗效判定指标.采用多因素正交设计评价各药物对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采用L8(27)正交表格,各药物在正交表中的顺序安排按主效应不与交互作用混杂的正交表安排位置.大鼠用药剂量按人与大鼠等效价剂量换算公式由临床常规治疗剂量换算而来.采用正交设计方差运算,以各因素的F值作为判断各因素显著性的统计学指标.采用有重复实验的正交设计方差运算计算F比值.结果①马洛替酯对CCl4所致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有显著的防治作用(P<0.05);②丹参、肝复肽、疗尔健均对CCl4所致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无显著的防治作用(P>0.05);③本次实验结果显示在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防治方面,丹参、马洛替酯、肝复肽、疗尔健四种药物间不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P>0.05).结论大鼠用药剂量与人体治疗量等效价时,马洛替酯作为肝脏蛋白产生的诱导剂对CCl4所致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有显著的防治作用.由于本实验是在肝细胞坏死较突出的模型基础上得出的实验结果,提示马洛替酯可能对较严重的肝细胞坏死引起的肝纤维化有一定的阻断作用.而丹参、肝复肽、疗尔健均对CCl4所致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无显著的防治作用.上述结果提示,丹参对严重的肝细胞坏死所引起的肝纤维化无防治作用.

  • 外伤性结肠破裂的一期修补

    作者:郑彬

    目的观察外伤性结肠破裂的一期修补效果.方法本院1983/1998共收治外伤性结肠破裂60例,其中55例行术中肠腔灌洗,一期修补术,效果良好.本组男40例,女15例,年龄5岁~65岁;单纯性结肠破裂28例,复合性结肠破裂22例,平均受伤到就诊时间为4 h.本组患者入院经诊断确诊后均急诊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为肠腔灌洗,修补破口,切除血循环障碍或挫伤严重的坏死肠段,彻底冲洗腹腔和有效的腹腔引流.由于结肠壁薄、血运差,损伤后周围污染严重,外伤性结肠破裂一期处理可出现肠瘘的危险.既往多选用结肠造瘘或肠袢外置的手术方法.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对腹腔污染的处理等有了很大进展.采用一期处理,不附加造口者逐渐增多.结果本组55例外伤性结肠破裂行术中肠腔灌洗,一期修补,无一例出现肠瘘.结论作者认为,一期修补术如应用得当,不需二期手术,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患者易接受,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方法.

  • 穴位导管针埋线法治疗胃脘痛

    作者:于生志;李金才;安迪光

    目的胃脘痛(包括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是消化学领域常见而难以根治的慢性病.目前新的药物不断出现,疗效不断提高,但是在抗复发上仍是一个棘手的课题.我自1977年以来,应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该病560例,现随机随访100例,取得满意效果.方法采用硬膜外导管针、高压灭菌,将医用羊肠线剪成1 cm长的线段.取穴:胃俞、中脘、足三里,常规消毒、穴位局麻,持导管针刺入穴达一定深度,得气后将肠线适量送入针内,用针芯推至深部,外贴创可贴.术后处理,停服所有胃药,口服痢特灵,0.1 g/次,3次/d,2 wk停药.4 d内穴位及经络有酸胀感,全身低热,不必处理.40 d内禁服水杨酸等刺胃药,戒烟酒,保持心情舒畅,进软食.结果治疗前后均经电子内镜检查,并符合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1983年<胃脘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本组100例.痊愈:治疗后18mo以上无复发,内镜检查病变消失或减轻,计72例(72%).好转:治疗6mo以上症状明显减轻,内镜复查病灶明显减轻,计20例(20%).无效:治后症状无减轻,内镜检查病灶无改善,计8例(8%),总有效率92%结论胃脘痛导管针埋线疗法方法简便、易行、治愈后不易复发.

  • 多环结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观察

    作者:陈丽娟;陆莹;李瑞萍;郭兮军

    目的对比多环结扎与药物垂体后叶素、善得定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 40例患者根据自愿原则随机分成二组,结扎组18例,利用结扎器结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药物组22例利用善得定、垂体后叶素联合使用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观察止血效果,复发再出血,并发症,死亡率及结扎前后肝功、门静脉、脾静脉改变.结果结扎组(n=18)在出血后24h~72h内结扎,18例结扎后立即止血(100%);药物组(n=22)72h停止出血17例(85%),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扎组结扎后d15 1例再发出血,复发出血率5.6%.药物组随访12 mo,17例再出血,复发出血率77.2%,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并发症:结扎组结扎后,14例有胸骨后疼痛,2 d~4 d后缓解.药物组治疗中出现心律失常2例(9.1%),心绞痛2例(9.1%),肝肾综合征3例(16.63%),肝昏迷4例(18.18%).结扎组术后1 a内镜复查无食管狭窄发生,无1例死亡.结扎组术前及术后1wk复查肝功、脾静脉、门静脉无显著变化(P>0.05).资料统计方法:各数据间处理采用X2检验.结论多环结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安全有效,在一定情况下可替代硬化疗法.

  • 小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105例

    作者:顾志成;张锡庆;孙庆林;汪健;朱锦祥

    目的回顾1985-09/1999-05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手术病例,探讨其病因、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方法本组105例,男73例,女32例.患儿胎龄为29wk~43wk,90.5%为第一胎,其中早产儿24例.出生体重为1600g~4400 g,<2500g低体重儿27例(24.7%).入院就诊年龄86例为新生儿,其中出生后1 mo以内为72例,而月龄>3 mo就诊为19例,为不完全性十二指肠梗阻,其中肠旋转不良10例,肠狭窄6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3例.105例患者中,肠旋转不良51例(48.5%);十二指肠闭锁及肠狭窄33例(31.4%),分别为19例和14例;环状胰腺13例(12.3%);十二指肠周围异常韧带5例及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3例.伴发其他畸形23例(21.9%),其中肠旋转不良9例,先心4例,内脏反位、小肠闭锁、美克耳憩室及脐膨出各2例,肛门闭锁、脊柱畸形、卵黄管囊肿、Downs病各1例.Ladd术式用于大多肠旋转不良病例,其余病例大多行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吻合术及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优先选择十二指肠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术式.结果本组105例患儿,94例痊愈,7例死亡,4例因严重并发症自动出院,11例中7例为低体重早产儿,多数死于呼吸道感染、肠梗阻、肠瘘、硬肿症及伴多发畸形.10例行二次手术,粘连性肠梗阻5例,肠瘘2例,切口哆裂3例.平均住院时间14.5 d±18.7 d.10例行二次手术.结论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是新生儿常见的急腹症,早期诊断,正确处理不同类型梗阻,提高围手术期处理质量,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 静滴国产奥美拉唑对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疗效及对胃内24 h pH值的影响

    作者:吴小平;周伏喜;霍继荣;凌奇荷

    目的观察国产奥美拉唑针剂对出血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止血和抑酸效果.方法 42例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患者连续3 d静滴奥美拉唑,观察其止血时间.对其中12例进行24 h胃内pH监测.同时回顾性比较了50例用法莫替丁治疗溃疡出血的效果.结果奥美拉唑组37例(88.1%)用药后48 h内止血,41例(97.6%)72 h内止血,明显优于法莫替丁组(分别为50%和76%).用药期间24 h胃内pH≥6.0水平的时间平均为19.3 h(占全天时间的80.24%).结论国产奥美拉唑针剂治疗出血性消化性溃疡疗效肯定,制酸快而作用强,能达到止血的pH值要求.

  •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对胰胆系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施建平;胡运彪;钟亮;陈克敏

    目的通过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对照研究,评价MRCP对胰胆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40例疑有胰胆系疾病的患者在Philips Gyroscan NT1.0T超导系统上作MRCP检查,ERCP采用常规方法检查.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龄34岁~68岁,平均56岁.28例先行MRCP后再作ERCP,12例先行ERCP,大部分患者两者间隔时间1 d~2 d,长达7 d.两者结果作对照研究.结果本组资料中,MRCP对胰胆系疾病总的诊断价值为敏感度89.1%、特异度100%、准确度90%,ERCP总的诊断价值为敏感度84.2%、特异度100%、准确度85%,两者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x2=0.11,P>0.05).结论 MRCP具有无创伤性,与ERPC相比较,在诊断胰胆系疾病方面具有同等的价值,但没有治疗作用,目前尚难以取代ERCP.

  • 中西医结合治疗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作者:邹式炉;杨炎辉;华木旺;陈文伟

    目的观察中西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1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患急性胰腺炎而同时又出现以下症状之一的亦可诊断:①急性胰腺炎经内科24 h~27h治疗症状不缓解并加剧者出现高热,多脏器功能不全.②休克.③胸腹水及腹膜炎.④Cullen或Grcy-Tumcr征阳性.⑤B超或CT提示胰腺炎弥漫性肿大,密度不均匀(或回声不均匀增强),胰腺周围见包裹性积液,肠气及胸腹水.⑥腹腔穿刺或灌洗见富含淀粉酶的血性腹水.采用禁食.抑制胰腺分泌,给予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抗生素,胃肠减压及支持疗法.手术3例:清除坏死组织,置管灌洗.中医治疗给予清胰汤加减,基本方剂:厚朴、木香、枳壳、元胡、赤芍、丹皮、银花、金钱草等.上方煎成250mL左右放入大黄30 g~90 g,再煎2min过滤后放入卜硝10 g.未手术者入院当日从胃管注入,手术者在术后d 1开始应用.灌药前先将胃内容物抽净后从胃管注入,夹管2 h,6 h未排便重复一剂.结果 6 h~10 h出现腹泻6例,11h~20 h出现腹泻5例,24 h~36 h出现腹泻3例,平均15.8 h,随着腹泻出现,患者腹部胀痛减轻,精神好转,淀粉酶逐渐下降.全组均治愈出院.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有良好的效果.

  • c-myc 调节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活性的体外研究

    作者:林勇;谢渭芬;陈伟忠;张新;张兴荣;张忠兵;沈建伟

    目的研究c-myc对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启动子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Lipofect脂质体转染法将DNA质粒分别转染至肿瘤细胞、猴肾COS-7细胞和NIH3T3细胞,孵育48 h后,分别检测其报告基因萤虫素酶活性.结果载有hTERT 800 bp启动子的质粒TERTLuc(800)在肿瘤细胞HepG2中活性显著增强,比对照质粒pXP高11.7倍,而在正常细胞3T3中未见表达.外源性转录因子c-myc可显著上调hTERT启动子的表达,其激活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人工突变c-myc结合位点明显降低hTERT启动子的活性,下调作用达46%;外源性c-myc对其结合位点突变的hTERT启动子无明显上调作用.结论 c-myc可直接激活hTERT启动子的表达,是调节端粒酶活性的重要转录因子.

  •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食管性吞咽困难中药治疗

    作者:王洲典;李奎喜;张庆昌

    目的观察中药肌炎灵胶囊与肌炎2号冲剂对皮肌炎、多发性肌炎食管性吞咽困难的治疗效果.方法皮肌炎、多发性肌炎食管性吞咽困难患者29例,应用肌炎灵胶囊(主要由丹参、绞股蓝、仙灵脾等药组成)、肌炎2号冲剂(主要由人参、白术、半夏、枳实等药组成)进行治疗,其中男8例,女21例,男女比例约为1:2.8,年龄16岁~65岁,平均38.4岁;3 mo 1疗程.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X线表现的改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肌炎灵胶囊与肌炎2号冲剂治疗3mo后,临床显效12例,好转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9.66%.结论肌炎灵胶囊与肌炎2号冲剂对皮肌炎、多发性肌炎食管性吞咽困难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两种奥美拉唑胶囊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疗效比较

    作者:余剑平;张毅;罗晓英

    目的比较进口与国产两种奥美拉唑胶囊治疗非门脉高压性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疗效.方法 85例经内镜诊断的非门脉高压性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44例:口服进口奥美拉唑胶囊40 mg,1次/d共2 wk~4 wk;B组41例:口服国产奥美拉唑胶囊40mg,1次/d共2wk~4wk.疗效判断,24 h内止血为显效,72 h内止血为有效,显效加有效为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结果 A,B两组显效率分别为90.9%和73.2%,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7.7%和85.4%,P<0.05.B组6例治疗无效改服进口奥美拉唑胶囊,显效率为66.7%,总有效率为83.3%,自身对照P<0.05.结论进口奥美拉唑胶囊治疗非门脉高压性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疗效优于另一国产奥美拉唑胶囊.

  • 慢性乙型肝炎逆转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武井连;吴国新;陈玉红

    目的观察自制特异性抗乙肝转移因子口服液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19岁~60岁,平均39岁,病程平均5.5 a治疗组应用特异性抗乙肝转移因子口服液10mL/支,1次/d,早晨口服,20 d为一疗程,治疗三个疗程.对照组应用注射猪苓多糖,口服鸡骨草丸,治疗也是三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患者治疗前后HVBm变化,T细胞亚群变化和临床症状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特异性抗乙肝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三个疗程后,治疗组HBeAg阴转率为50%;HBVDNA阴转率28.57%;说明特异性抗乙肝转移因子口服液是通过免疫调整作用及中和病毒作用而抑制乙肝病毒.在治疗组CD+4/CD+8复常率为64%,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抗乙肝病毒的作用除直接中和病毒外,而主要是免疫调整作用而清除乙肝病毒.特异性抗乙肝转移因子口服液同时具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这与其具有人体必需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对肝脏有营养及保护作用有关.结论特异性抗乙肝转移因子口服液对慢性乙型肝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中药加放射治疗300例食管癌

    作者:黄瑞德;魏芙蓉;上官银苟;李志弼

    目的中草药加放射治疗与单纯放射治疗中晚期食管癌效果比较.方法应用中草药(党参、白术、黄芪、山豆根、半枝连、白花蛇舌草等14味中药)加60钴放射治疗150例中晚期食管癌与同期单纯60钴放射治疗150例中晚期食管癌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放射治疗配合中草药组男86例,女64例,平均年龄51.5岁;食管癌中段癌91例,上段癌31例,下段癌28例,在放疗同时煎服中药,早晚各一次,直到放疗结束.单纯放射治疗组男92例,女58例,平均年龄53岁,食管中段癌95例,上段癌31例,下段癌24例.两组病变长度均为5 cm~14 cm,病理证实均为鳞癌.均采用60钴前一野垂直照射,后两斜野照射,前野6 cm宽,后野5 cm宽,长度按病长度上下各延长3 cm~4 cm,每周照射5次,周剂量10GY,总剂量62GY~70GY,治疗出院后对患者随访5 a以上,随访率达91%,计算1,3,5年存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例随访5 a以上,随访率达90%,计算其1,3,5年存活率.中草药组与单纯放疗组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61.3%和54%(P>0.1),3年生存率分别为40.7%和23.3%(P<0.005),5年生存率分别为22%和12.7%(P<0.05).结论中草药加放射治疗食管癌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 热疗引进外科治疗肿瘤的研究

    作者:黄皎林;周宏魁;黄杰

    目的癌肿的有效治疗首选手术切除.但患者出现症状始去就医的现实,造成临床大量癌肿中晚期病例.该期虽可手术切除,但由于不可见的肿瘤浸润范围和扩散,以及术中难以避免的医源性种植概率,使手术后的肿瘤病例多在术后1 a复发.为攻克这一手术不良因果,研制成功HX-热电子治疗机,将热疗(超高温-80℃)引进手术,构成"热疗手术”方法手术中显露肿瘤,根据肿瘤的体积在直视下将HX-Ⅰ型热电子治疗机的圆形治疗电极放于肿瘤的表面.以每分钟升温10℃的升温速度,实现80℃/4min球形超高温灭活癌区肿瘤细胞.灭活整个肿瘤内癌细胞后,可进行无血性手术切除,或行固化留置.结果应用超高温热疗与手术切除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78例.获得临床有效率84.6%.1 a以上生存率比常规手术切除生存提高3倍(P<0.01).并出现免疫性远位效应结论用热疗与放疗或化疗结合已得到国内外重视和研究.但用热疗与手术结合为我国首创(HX-Ⅰ型热电子治疗仪).用80℃/4min一次性灭活癌细胞:①可防止手术中医源性癌细胞种植或转移;②对杀灭癌周边浸润癌有重要意义;③固化的癌肿可行无血性切除,因而降低手术的难度;④固化癌留置可产生特异性免疫故对提高手术治癌的成功率起重要作用;⑤对多发性或转移癌可用上述方法处理,使以往大多数仅作剖腹探查结束手术的癌症患者得到救治.因此认为应用HX-Ⅰ型热电子治疗机与手术结合的方法,应属肿瘤外科新领域.

  • CT诊断小肝癌和小血管瘤的价值

    作者:姚洁

    目的通过对21例小肝癌(SHCC)和14例小血管瘤(SHHE)的平扫及增强的CT表现,特别是肝癌增强过程中的三期表现,提高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35例患者均采用美国GE公司9800UICK扫描机行全肝平扫及增强检查,注射造影剂20s后即行动脉(A)期扫描,70s~120s行门脉期扫描,300s~360s行平衡期扫描,观察和比较病灶的强化方式和特征.结果 35例患者共发现病灶53个,其中SHCC28个,SHHE 25个,89.29%(25/28)的SHCC的典型的CT表现,如第一期高密度,第二、第三期为低密度,符合"快进快出”的特征.80%(20/25)的SHHE具有典型的CT表现.如病灶从边缘开始强化,并逐渐向中心充填.结论 CT三期扫描均能反映出病灶的强化特点,基本上能对病灶的性质作出明确的诊断.

  • 核黄素烟酸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相关性探讨

    作者:马明宏

    目的探讨核黄素烟酸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单盲法分析113例伴有舌尖口角炎症状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患者.随机分为二组.A组57例,男35例,女22例,年龄41.3岁±5.1岁.B组56例,男37例,女19例,年龄43.7岁±4.2岁,分两轮治疗.第一轮两组均按第九届世界胃肠病会议推荐的三联二周治疗方案治疗(CBS 120 mg,4次/d,甲硝唑0.4,3次/d,四环素0.5,3次/d).于wk2开始A组加服核黄素30mg/d,烟酸150mg/d,分三次口服.2wk治疗完成后B组未达治愈标准的病例进入第二轮治疗,同量口服核黄素烟酸1 wk.两组病例于第一、第二轮治疗完成后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第一轮治疗结束后A组和B组治愈,有效,无效分别为49例(85.1%)和23例(41%),5例(8.77%)和28例(49.5%),3例(6.13%)和5例(9.5%).总有效率分别为93.87%和90.5%.两组对比提示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两组治愈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组未达治愈标准的共33例,其中4例因症状无改善未再来院.完成第二轮治疗的29例.治愈,有效,无效分别是24例(87.2%),2例(6.9%)和3例(10.4%).该组在第一、第二轮治疗完成后分别治愈23例和24例共47例(82%).与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组内第一轮治疗后未达治愈标准的29例在第二轮治疗后有24例治愈,两轮治疗结果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核黄素烟酸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之一.

  • 斑块状肝细胞坏死在亚急性重症肝炎病理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李冠群;李今怡;霍宏慎;王兆荃;姜卫国

    目的探讨斑块状肝细胞坏死在亚急性重症肝炎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157例临床诊断为亚急性重症肝炎肝穿标本进行病理检查.结果发现22例有斑块状肝细胞坏死,20例有明显的肝细胞气球样变,17例有桥形坏死,13例有碎片状坏死.临床表现15例出现腹水(可能是斑块状肝细胞坏死所特有的临床表现).结论斑块状肝细胞坏死应做为亚急性重症肝炎病理形态学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 三种3联抗生素治疗胃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比较

    作者:陈启焱;司徒清;罗全珍

    目的提高治疗胃溃疡愈合率和根除幽门螺杆菌率而选择好的药物及其配方.方法把经过内镜检查的胃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54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8例,分别采用相应的A,B,C配方(A:克拉霉素500 mg+阿莫西林1000 mg+甲硝唑400 mg,2次/d;B:克拉霉素250 mg+阿莫西林1000 mg+甲硝唑400 mg,2次/d;C:红霉素375 mg+阿莫西林625 mg+甲硝唑400mg,3次/d)再加奥美拉唑20 mg,2次/d,连续治疗2wk,1 mo后复查.结果溃疡愈合与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关系为:A和B配方的效果完全相同,即溃疡愈合18例,愈合率达100%,幽门螺杆菌根除18例,根除率达100%;C配方溃疡愈合17例,愈合率达94.4%,幽门螺杆菌根除16例,根除率88.8%.各方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高度敏感,奥美拉唑强大抑酸后可显著增强克拉霉素抗幽门螺杆菌效果.

  • 全胃切除空肠代胃术式的探讨

    作者:吴启才;谢崇;倪周勇

    目的观察、总结和分析全胃切除后Lahey术式与Nadrowski推荐术式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医师直接随访复查6M~1Y的全胃切除后饮食量、体力恢复、后遗症及并发症等项目,评定疗效.结果 Lahey术34例中,吻合口瘘2例,肺部感染3例,吻合口狭窄4例,腹壁裂开、腹腔感染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5.2%;Nadrowski推荐术式18例中仅吻合口瘘1例,经1M治疗痊愈出院,并发症发生率为5.5%,两者差异显著(P<0.05);前者正常饮食量22例,体力恢复19例,反流性食管炎24例,营养不良18例,腹泻7例;后者分别为16,15,0,1,0,两者除"体力恢复”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项均有显著差异(P<0.05~0.01).结论 Nabrowski推荐术式优于Lahey术式,是本世纪初以来所介绍的有营养前途而操作简单的一种替代胃手术.

  • 内镜下局部注射药物治疗老年食管贲门癌性狭窄28例

    作者:魏新全;田仁和;张兰玉;李世芳

    目的观察内镜下局部注射化疗药物治疗老年食管贲门癌性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老年食管贲门癌性狭窄28例,应用内镜下局部注射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及无水乙醇姑息治疗.本组病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64岁~82岁,平均72岁.其中单纯食管癌6例,食管下端及贲门部癌症15例,贲门及胃底部癌7例.吞咽阻挡史1 mo~6mo.按常规内镜操作,于癌肿及周围分多点注射丝裂霉素2mg,5氟尿嘧啶250mg,肿瘤为块状增生明显者,于瘤体部注射无水乙醇3 mL~5 mL,一般每2 wk注射一次,癌肿基本消失,梗阻症状缓解者可延长注药间隔时间.结果本组病例经内镜下局部注射化疗药物及无水乙醇治疗,瘤体缩小2/3以上,吞咽困难消失为显效有6例(21.4%),瘤体缩小1/3以上,吞咽困难症状明显改善为有效17例(60.7%),总有效率82.1%,无效及放弃重复治疗5例(17.8%).经内镜下局部注射药物治疗后,能有效的解除食管贲门梗阻(P<0.01).结论内镜下局部注射药物治疗老年食管贲门癌性狭窄有较好的缓解梗阻,改善生活条件,延长患者生命的作用

  • 肝纤维化指标与疾病程度、病毒含量及病理的关系

    作者:张春兰;石亚玲;易俊卿

    目的探讨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肝炎疾病程度、血清病毒含量及肝脏病理的关系.方法选择190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HA,LN,Ⅳ-C,PCⅢ测定,其中急黄肝19例,慢肝轻度32例,中度79例,重度20例,肝硬变28例,慢重肝6例,携带者6例.其中乙肝145例,检测血清HBVDNA.有61例慢肝患者进行肝活组织学检查.对不同临床分型肝炎血清HA,LN,Ⅳ-C、PCⅢ进行比较,并分析HBVDNA含量及肝组织病理与之相对应关系.结果随着肝炎疾病程度的加重,血清HA,LN,Ⅳ-C,PCⅢ水平逐渐升高,以肝硬变及慢重肝为高(P<0.01,P<0.01,为与携带组比较).145例乙肝中,HBV DNA(+)组与HBV DNA(-)组血清HA,LN,Ⅳ-C,PCⅢ比较无差异(P>0.05).61例有肝脏病理的慢肝患者血清HA,LN,Ⅳ-C与病理炎症活动度成正相关(r=0.9783,r=0.9566,r=0.9745,r=0.8648),HA,LN,Ⅳ-C,PCⅢ与病理纤维化程度成正相关(r=0.9557,r=0.9455,r=0.9428,r=0.9435).HA,LN在G4期升高明显,而Ⅳ-C在肝硬变期才升高明显.PCⅢ在G1~4期无变化.PCⅢ在S2期明显升高.结论血清HA,LN,Ⅳ-C,PCⅢ可用于判断肝炎疾病的严重程度,与病毒复制强弱无关,HA,LN能较早反映肝炎炎症活动度,PCⅢ能较早反映肝炎纤维化程度.

  • 洛赛克治疗胃溃疡出血临床实验研究

    作者:王永前;王莹

    目的观察西药洛赛克对胃溃疡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胃溃疡出血68例,男41例,女27例,均为呕血和(或)黑便住院的患者,均经内镜检查证实为胃溃疡出血,随机分为洛赛克组及西咪替丁组进行治疗.洛赛克组患者入院后立即给洛赛克40 mg静脉推注,每12 h/次,连用3 d后改为每日清晨口服洛赛克20 mg,4 wk为一疗程.西咪替丁组:西咪替丁0.4,每6 h/次静注,输血、补液和其他药物,包括止血药物按常规使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查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出血停止指标为:①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压脉搏肠鸣音正常.②大便由黑色转为黄色,大便潜血转阴.③内镜下出血消失.上述3项任何一项成立,即认为出血已止.显效:治疗36 h出血停止.有效:治疗36 h~72 h出血停止.无效:治疗>72 h仍出血.显效加有效为总有效率.结果洛赛克组经治疗后显效率90.4%,总有效率97.5%,西咪替丁组显效率42.1%,总有效率85.4%,两组比较,洛赛克组对胃溃疡出血治疗作用良好,有显著差异性(P<0.005).结论洛赛克对胃溃疡出血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大肠癌的CT诊断

    作者:高天师;吴炳进;安玉;张勇;黄颖;任国君

    目的探讨CT检查在大肠癌诊断中的作用与限度.方法收集1993-06/2000-06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8例大肠癌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7例,女11例,年龄31岁~73岁,平均51岁.CT检查前先进行常规清洁灌肠,2 h后用2%碘水或温清水300mL~1000mL灌肠后即刻进行CT扫描.扫描范围自肛门至结肠肝、脾曲上缘.层厚10mm,层距15mm,发现病变后再做局部2mm~5mm薄层扫描.碘水灌肠20例,温清水灌肠8例.单纯CT平扫11例,平扫加增强扫描17例.用设备为GE MAX640全身CT机和岛津SCT-6800TX螺旋CT机.结果直肠癌10例,结肠癌18例(乙状结肠6例,盲肠4例,升、横结肠各3例,降结肠2例)病理分型:中分化腺癌11例,高分化腺癌7例,粘液腺癌、低分化腺癌各5例.伴肝脏转移3例,胰腺转移1例,病变邻近器官侵犯(膀胱2例,精囊腺前列腺1例,子宫卵巢1例,肝脏、胆囊、十二指肠同时受侵1例),盆腔淋巴结转移5例,腹腔及肠系膜淋巴结转移4例,腹股沟淋巴结转移1例.CT检出率:原发病变为92.8%(碘水17/18,温清水10/10);继发病变:脏器转移100%(4/4),邻近侵犯100%(5/5),淋巴结转移70%(7/10).CT诊断正确率:原发病变85%;继发病变:脏器转移100%,邻近侵犯80%,淋巴结转移60%,病理分期附和率55%.结论 CT检查是钡剂灌肠造影、纤维肠镜诊断大肠癌的重要补充手段.在显示病变范围、邻近侵犯、远隔脏器转移、淋巴结转移、术后复查等有其优越性,但在分期上仍有一定限度.采用不同的扫描方法,误差大小不一,温清水灌肠观察肠壁情况好于碘水灌肠.

  • 132例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作者:马敏珊;于淑群;王美巧;王秀红

    目的回顾性总结132例新生儿不同部位消化道先天性畸形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以积累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经验.方法自1990-01/1999-12,以频繁呕吐或腹胀、便秘为主诉,伴随有呼吸困难或青紫或呛奶,口吐白沫症状的住院患儿,经辅助检查后确诊的132例消化道畸形中,男82例,女50例,均为足月儿.经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摄片确诊的67例中,胃扭转31例,贲门松弛24例,肥大性幽门狭窄5例,先天性幽门狭窄2例,膈疝2例,膈膨升2例,食管裂孔疝1例.经上消化道碘油造影确诊食管闭锁21例.经消化道泛影葡胺造影确诊的11例中肠狭窄6例,小肠闭锁5例.经下消化道钡剂灌肠确诊的24例中巨结肠16例,肠旋转不良8例.经手指肛检发现先天性无肛4例及肛门闭锁5例,其中1例经尿道碘油造影确诊为直肠尿道瘘,另1例胎粪从处女膜内排出,探针对瘘管插入肛门膨出,证实直肠阴道瘘132例的胸部正位片提示新生儿肺炎,腹部平片提示肠梗阻.治疗:除胃扭转与贲门松弛以体位治疗外,其余都需手术治疗.结果上消化道畸形者有共同临床表现,均以频繁呕吐为主,但呕吐物各不相同,易发生青紫、呛奶,合并肺炎,营养不良.但不同的是食管闭锁患者有大量泡沫状液不断从口腔、鼻腔溢出,易发生窒息,且发病早,日龄小.胃扭转、贲门松弛者呈喷射呕吐,吐物为奶汁.幽门狭窄者呕吐黄色液体或奶汁.肥大性幽门狭窄者可在右上腹触及肿块,发病晚,2wk左右.膈疝、膈膨升、食道管裂孔疝患者发病早,呕吐物可为奶汁、黄或黄绿色液体或粪便,伴呼吸困难,胸腔可闻及肠鸣音.下消化道畸形者临床共同特征是呕吐与腹胀并存或以腹胀为主,腹部可见肠形,合并肺炎,肠闭锁者有呕吐无腹胀,腹部X线平片可见狭窄或闭锁,下端肠管充气少或无气体,泛影葡胺排出受阻.巨结肠者有便秘,刺激肛门有爆破样大便,腹胀严重,发病晚.治疗上,对胃扭转、贲门松弛采用体位复位取得显著疗效.肠狭窄、肠闭锁、幽门狭窄手术简单,予后佳.其余的畸形应根据患儿全身情况、营养状况及手术时间而定.结论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均在新生儿期发病,频繁呕吐,腹胀是主要症状,钡餐透视、钡剂灌肠,碘油或泛影葡胺造影是诊断手段,早诊断,早手术是予后关键.

  • 小口径镍钛合金支架治疗食管上段癌术后狭窄2例

    作者:李同昌;袁魁

    目的观察用小口径镍钛合金支架治疗食管上段癌术后狭窄的疗效.方法食管上段癌术后或术后放疗引起吻合口狭窄是临床上十分棘手的问题.单纯采用扩张术很难维持长期效果,常规支架放置后患者疼痛难忍.本文报告2例应用小口径治疗的患者.例1,患者2 a前因食管上段癌行手术切除,术后2次直线加速器放疗.术后1 a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X线检查发现吻合口有6 cm长狭窄段,直径约0.3 cm.先行萨氏扩张器扩张到1.2 cm,连续3次,疗效不好.即在X线条件下放置2.0 cm×6 cm镍钛合金支架,术后患者进食困难无明显改善,内镜检查发现支架上口因挤压变形,失去支撑作用.经内镜取出后重新放置小口径(直径1.4 cmm)支架.例2,女,45岁.5 a前因食管上段癌切除术,术后放疗,3 a后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X线检查狭窄长约5 cm,直径约0.5cm.内镜检查食管上段扩约肌以下严重狭窄,用萨氏扩张器扩张到0.9cm时,患者极度吸气性呼吸困难,考虑可能有气管狭窄,支气管镜检查见相当于第六颈椎水平气管严重狭窄,直径约0.4 cm,气管内腔失去正常环状结构,当即放置1.6 cm×6 cm网状气管支架,患者呼吸困难立即缓解,于d 2放置1.4 cm×8 cm网状食管支架.结果第1例患者术后有轻微疼痛,对症处理后缓解,能进半流质,随访3mo病情稳定.第2例患者术后能进半流质饮食,呼吸困难较轻.随访6mo病情无变化.结论小口径支架治疗食管高位狭窄安全有效,但需更多的病例总结经验.

  • 洛沙坦对肝硬变患者血浆一氧化与内皮素的影响

    作者:符雪松;白文元;张宏图;薛润发;尹淑新

    目的探讨肝硬变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及洛沙坦对这些物质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46例肝硬变患者,男32例,女14例,肝功能A级12例,B级15例,C级19例.用化学比色法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其血浆硝酸盐/亚硝酸盐及内皮素水平.内镜下测定食管静脉曲张程度.32例患者用洛沙坦治疗4wk,并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分析.结果肝硬变患者血浆NO与E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56.18±18.80vs18.25±3.10;89.98±25.38vs49.62±9.07,t值分别为8.92和6.89,P<0.001),且两者水平变化呈正相关(r=0.41,0.005

  • 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的研究近况

    作者:郝春梅

    目的综述近年来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机制及影响因素,了解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情况,控制Hp感染.方法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对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源、传染方式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较全面的综述.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已全球性分布,感染率多数地区在50%左右.细菌Hp传播的因素有种族、年龄、经济状况、卫生水平等.其传播主要是人,传播方式主要是粪-口途径、口-口途径、密切接触及内镜传播,因此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加强内镜室管理,有效地治疗Hp感染患者,将会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结论控制Hp感染有效的措施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内镜室管理,才能降低Hp感染率.

  • 门脉高压性胃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探讨

    作者:程秋云

    目的对门脉高压胃病(PHG)的临床一般资料、内镜下表现、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况以及小剂量心得安联用吉胃乐治疗PHG的疗效及作用机制作一粗浅的探讨方法对42例PHG患者全部行内镜检查,并行14C-尿素酶呼吸试验(14C-UBT).后者示阳性结果11例,接受抗Hp"三联”治疗.其余33例随机分治疗组(A组)17例用心得安+吉胃乐治疗;对照组(B组)14例单用吉胃乐治疗结果 Hp感染率占42例PHG的26%,与国内戴立里等报道PHG组感染率(27%)几乎一致;内镜下总有效率和综合临床症状改善率均显示A组高于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上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PHG的粘膜病变与门脉高压因素直接有关.运用降门脉压药物心得安加抑酸、保护胃粘膜药物吉胃乐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扩大病例探讨.

  • 5-Fu局部注射对晚期胃癌的疗效

    作者:杨丽;高大鹏

    目的评价5-Fu局部注射对晚期胃癌的疗效.方法 15例患者失去手术机会,患者和家属亦不同意手术治疗,对15例患者采用内镜下局部注射5-氟脲嘧啶原液,在病变周围定点环注,1次/wk,4 wk为一个疗程,间隔20 d再行第二疗程,治疗过程中进行综合治疗,并加强营养疗法.结果精神面貌好转,饮食增加,症状减轻,内镜复查糜烂、出血好转8例,病灶缩小5例,血红蛋白回升4例.随访生存3 mo者2例,生存6 mo者3例,生存10 mo者5例,生存12 mo者3例,生存14 mo者2例.与10例同样胃癌未经任何治疗对比,15例患者明显延长生存时间.结论该治疗方法操作简便、易行,患者尚能接受,无副反应,可改变患者精神状态、生活体力等,延长生存时间.

  • 奥美拉唑果胶铋阿莫西林治疗肝源性溃疡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永宏;周力

    目的评价奥美拉唑,果胶铋,阿莫西林对肝源性溃疡(HU)的疗效.方法对300例肝硬变患者全部经内镜检出溃疡60例,溃疡检出率为20%.全部溃疡予每日晨及晚上十时分别口服奥美拉唑20 mg,每日口服果胶铋100 mg 3次,4 wk~6 wk,阿莫西林1000 mg,2次/d,2 wk.观察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内镜下溃疡愈合情况,并与同期消化性溃疡(PU)疗效对比分析.结果 4 wk溃疡愈合率HU组十二指肠溃疡(DU)为80%(32/40),胃溃疡(GU)为63%(10/16).PU组中DU和GU均为100%(40/40).6 wk HU中DU为92.5%(37/40),GU为87.5%(14/16).4wk时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奥美拉唑,果胶铋,阿莫西林联用是治疗肝源性溃疡的一种有效方法.

  • 胃快速显象剂的应用对胃疾病的B超诊断

    作者:刘顺强

    目的应用胃快速显象剂对1690例胃疾病超声诊断进行分析.方法 1690例患者,男989例,女701例,年龄为8岁~70岁.采用西门子SL-1型及东芝SSA-140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取坐位口服郑州汇臣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研制的"胃快速显象液”10 mL并饮水400 mL~600 mL经腹体表直接探测.详细观察胃壁由内向外分布的:粘膜层、粘膜肌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进行诊断.结果浅表性胃炎:1223例,误诊23例,胃壁厚度5.6mm~7mm,好发胃窦胃小弯,声象图特点为粘膜层毛糙增厚,断续分布.肥厚性胃炎:101例,误诊2例,胃壁厚度7mm~12 mm,好发胃体或胃窦,声象图特点为全层回声增强、增厚层次欠清晰.萎缩性胃炎:120例,误诊4例,胃壁厚度81mm~10mm,好发胃窦和胃体.声象图为粘膜层增厚,下层毛糙回声稍增强.胃癌:126例,好发贲门、胃窦、声象图可见局限性低回声团块或假肾征.胃息肉:4例,声象图为胃壁突出乳头状物,有蒂,可移动.胃柿石:12例,声象图为胃内可见圆弧形强回声团块,后有声影.胃下垂:104例,声象图为站立位时脐水平以下三横指可见胃小弯侧结构结论本组126例与内镜诊断了118例患者相比符合率占93.6%.

  • 生大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作者:李俊

    目的观察生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6例,除常规治疗(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抗休克、抑制胰腺分泌、营养支持等)外,应用大剂量生大黄(60 g~90 g/d)进行治疗,6例患者均有休克,其中1例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并发肝衰,1例并发肾衰,1例并发腹腔出血,2例并发ARDS,男3例,女3例,年龄45岁~75岁,每次用生大黄30g加200mL开水泡30min,取大黄水口服或经胃管灌入,服用5 d~9 d,即肠功能恢复3d后停用,对患者的临床表*北京市中医局资助项目现、实验室检查及影象学检查的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6例患者均治愈出院,临床治愈时间(即症状、体征消失,恢复饮食,实验室检查正常,影象学检查胰腺处于炎症恢复状态)15 d±6 d,其中肠功能恢复的时间比既住不用生大黄组提前4 d~8 d.结论大剂量生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有良好协同治疗作用,对胰腺炎引起的肠麻痹有明显治疗作用.

  • 健胃舒单煎与合煎药理作用的比较

    作者:周瑞玲;陈玉兴;孙兰;崔景朝;简雪芹

    目的对比观察健胃舒单煎与合煎的药理作用.方法根据健胃舒的功能主治,进行了健胃舒对大鼠胃酸及胃蛋白酶、脾虚小鼠胃排空、小鼠小肠推进度、小鼠镇痛作用(扭体法)等药理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证实,健胃舒单煎和合煎均能显著降低大鼠幽门结扎型胃溃疡的溃疡级别,减少胃液量和胃酸排出量,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和胃蛋白酶排出量,减缓小鼠胃排空作用,促进小鼠小肠推进度,并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扭体次数.大耐受量结果表明,健胃舒单煎、合煎均无明显毒副作用.单煎、合煎等剂量组比较,单煎高剂量组的胃液量和胃酸排出量明显少于合煎高剂量组,中剂量的胃酸排出量则相反,而低剂量组的胃酸排出量仍为单煎少于合煎;其余数值虽上下浮动,但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胃舒单煎与合煎对所选指标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与其功效基本相符,两者无明显差异.

  • 消瘤补益方治疗消化道肿瘤28例

    作者:杜永清;徐三宝

    目的观察中草药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功效.方法消化道肿瘤患者28例,应用消瘤补益方(自拟方)主要由西洋参5 g、龙葵草15g、白英10g、半枝莲15g、半边莲15g、威灵仙20 g、白花蛇舌草50 g、三棱10 g、莪术10 g、蜀羊泉15g、罂粟壳5 g、臭桔叶10g、蒲公英30g、肉苁蓉20g、山茱萸20g、焦白术15g、降香10g、泽泻10g等19味中药组成进行治疗,其中食管癌3例,贲门癌5例,胃窦癌15例,胃体癌3例,肝癌2例.男19例,女9例,年龄45岁~79岁.方剂的具体服法:1剂/d,水煎后加阿胶、鹿角胶各15 g,烊化混合同服,早晚各1次,10剂为1疗程,间隔4 d后再服上药,要求间断性服用.结果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1例.其中显效病例中有胃癌术后复发者1例,至今近5 a,生活仍正常,无特殊不适,显效中另有1例因脑血栓不宜手术的贲门癌患者1例,至今有1 a,生活正常,自觉症状良好;有效病例中生存期延长6 mo~2 a者居多;无效1例是因食管癌狭窄伴幽门不完全性梗阻而影响服药,仅勉强服完8剂,未能奏效.结论消瘤补益方对消化道肿瘤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复方铝酸铋治疗消化性溃疡42例

    作者:卓丽霞;潘文;黄锦明;钟伟;周勤业

    目的评价复方铝酸铋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中的作用.方法用复方铝酸铋治疗消化性溃疡42例,男32例,女10例,年龄20岁~72岁,平均41岁,病程长10 a,内镜检查显示胃溃疡24例,十二指肠溃疡18例.对照组42例中男36例,女6例,年龄25岁~68岁,平均37岁,病程2 mo~11a,内镜检查显示胃溃疡22例,十二指肠溃疡20例.治疗组给予复方铝酸铋2.6 g/次,3次/d,对照组给予雷尼替丁0.15 g/次,2次/d,4wk为1疗程,共治疗8wk,8wk后内镜复查,如溃疡愈合,周围炎症消失的为痊愈,溃疡愈合成癍痕形成但周围炎症仍存在的为显效,如溃疡长径缩小50%或以上的为有效,溃疡长径缩小不到50%或无变化的为无效.结果两组消化性溃疡经对照治疗有显著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40例),仅2例无效,占总数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2%(30例),治疗组痊愈37例中随访6mo复发3例,复发率8.1%,对照组痊愈30例随访6mo复发12例,复发率43.3%,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复发率也低于对照组,故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复方铝酸铋在消化性溃疡中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因为该药具有明显的抗酸收敛保护胃粘膜,促进溃疡愈合,达到治疗目的.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进展

    作者:钟远辉

    慢性乙型肝炎是世界上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有3.5亿人患此病,慢性乙型肝炎易发生肝硬变及肝癌,预后极差.抗病毒药物直接作用于病毒复制的不同环节上,抑制其复制,以致消除感染.目前抗病毒药物包括两类:一是干扰素类,天然的或基因重组的α或β干扰素.另一类是核酸类似物如:阿糖腺苷Famciclovir, Lamivudine等.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治疗有两种联合方案:一是不同抗病毒药物联合,一是与免疫调节药物联合.对这些治疗方法的评价值得注意及研究.近年来 Lamivudine在我国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开端,单用Lamivudine治疗或联合治疗的持久疗效如何是令人感兴趣的.

  • 四磨乌贝汤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60例

    作者:肖长泉;霍国庆

    目的观察中药四磨乌贝汤对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的治疗效果.方法按1998年芝加哥国际研讨会提出的NUD诊断标准选NUD)患者60例,应用自拟方四磨乌贝汤(人参、乌药、沉香、槟榔、大贝、乌贼骨、莱菔子、焦三仙等),进行辨证加减治疗.并采用随机化原则选30例为对照组,用吗叮啉、多酶片、酵母片同期对照.治疗4wk为1疗程,疗程结束对患者临床症状分级按疗效标准进行评价.结果经用四磨乌贝汤治疗4wk后,治疗组(A)60例与对照组(B)30例其疗效结果如下:治愈,A组38例(63.3%),B组2例(6.7%);好转,A组17例(21%),B组5例(16.7%);有效,A组7例(11.7%),B组12例(40%);无效,A组2例(3.3%),B组11例(36.6%);总有效率,A组96.7%,B组63.3%(x2=15.39,P<0.001).结论四磨乌贝汤中药对NUD有良好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 软肝颗粒对CCl4致大鼠慢性肝损伤细胞因子TGFβ1,IL-1,TNF的影响

    作者:张光华;张凌云;张帆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软肝颗粒对大鼠慢性肝损伤后细胞因子TGFβ1,IL-1,TNF的影响.方法首先制造CCl4大鼠慢性肝损伤动物模型成功,方法为雄性大鼠72只,体重170 g~210 g,然后按ALT水平分为6组,每组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大鼠皮下注射25%CCl4橄榄油溶液0.2mL/100 g,注射2次/wk,共注射16次.在造模的同时,高、低剂量组分别灌胃软肝颗粒10 g/kg与5 g/kg(浓度为0.8,0.4 g/mL),中药阳性对照组灌胃强肝糖浆4mL/kg(0.32 mL原药液/mL),西药阳性对照组灌胃秋水仙碱铑125μg/kg,正常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灌胃蒸馏水,灌胃容量均为1.25mL/100 g,每天给药一次,连续给药8wk.试验过程中,每10 d称一次体重,按体重变化调整给药量与注射四氯化碳的量,于给药(与注射CCl4)4wk,8wk同法取血测定以上指标,8 wk时增测肝脏羟脯氨酸含量,计算胶原蛋白含量,取肝组织分别用10%甲醛与3%戊二醛固定,在光镜与电镜下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病理检查显示,光镜下正常组大鼠肝小叶结构完整、清晰,无纤维组织增生与假小叶形成,无肝细胞.光镜、电镜、生化检测确证已形成肝纤维化.然后,8 wk时取各组动物肝制成肝匀浆,分别用双抗夹心法等测定各组的细胞因子TGFβ1,IL-1,TNF结果软肝颗粒对大鼠慢性肝损伤TGFβ1的影响:①各实验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t检验P<0.05或0.叫).②实验组,除软肝颗粒小剂量组外(经统计学处理t检验P>0.05),其余各组均显著低于模型组(经统计学处理t检验P<0.01).③软肝颗粒大剂量组与中药阳性对照组、西药(秋水仙碱)阳性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经统计学处理t检验P>0.05).软肝颗粒对大鼠慢性肝损伤IL-1的影响:①各实验组均显著低于模型组(经统计学处理t检验P均<0.05).②软肝颗粒大剂量组、软肝颗粒小剂量组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经统计学处理t检验P<0.01).③中药阳性对照组、西药(秋水仙碱)阳性对照组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经统计学处理t检验P>0.05).软肝颗粒对大鼠慢性肝损伤TNF的影响:①各实验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t检验P<0.05或0.01).②实验组均显著低于模型组(经统计学处理t检验P<0.05或0.01).③软肝颗粒大剂量组与中药阳性对照组、西药(秋水仙碱)阳性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经统计学处理t检验P>0.05)结论软肝颗粒能明显抑制TGF-β1,IL-1,TNF的产生,但仍高于正常水平,软肝颗粒对TGFβ1,TNF的抑制作用与中西药阳性对照相似.

  • 内镜下射频摘除消化道患肉100例研究

    作者:刘国剑;张冬娥;黄春凤;祝志太;马富

    目的寻找一种安全、高效内镜下摘除息肉的手段.方法门诊住院患者共100例,计息肉142颗,常规胃肠镜检查术前准备,含息肉摘除清洁肠道禁用甘露醇,采用四川绵阳立德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制造的LDRF-50A型多功能射频治疗仪,输出功率选择20W~30W,工作时间定在3s~10s,术前常规注射阿托品、安定,从内镜活检孔插入治疗电极,根据息肉大小,暴露的程度,以及与电极形成的角度,分别用点射、平射、长射、短射、压射等方法摘除息肉.结果全部息肉在予定时间内从局部消失.病变组织发白、萎缩、平坦或褐色凝固,无一例出血、穿孔.部分病例复查局部平坦、粘膜基本正常.结论射频是一个安全、可靠、高效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方法.

  • 胃病辨证分型与纤维内镜检查的规律初探

    作者:冯家柱;张宇明;何成艳;王丽影

    目的借助内镜观察胃粘膜的改变,探讨胃病辨证分型的病理基础.方法对132例胃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和内镜检查时,始终采用双盲法.本文分型主要根据全国高等统编中医内科1983年版的辨证分型为标准,将胃病分为①寒邪客胃;②饮食停滞;③肝气犯胃;④肝胃郁热;⑤瘀血停滞;⑥胃阴亏虚;⑦脾胃虚寒等7个证型,并把它概括为虚寒、气滞、实热、血瘀四种.内镜检查采用日本进口,欧林巴斯-G10型纤维内镜.嘱受检者于检查前1 d不宜过饱,不进刺激食物,晚和时后禁食水,术前20min常规肌注硫酸阿托品0.3 mg,以减少胃液分泌,减慢胃肠蠕动,2%地卡因咽部喷洒和粘膜麻醉,术者右手持内镜顺利通过咽喉进入食管上段,边转动,边观察顺利插入胃内,详细观察胃粘膜.结果 132例胃病内镜检查与各证型结果:31例虚寒型胃病患者,胃粘膜表面小面积溃疡.十二指肠球部粘膜可见圆型,卵贺型溃疡面、中心凹陷,周边隆起,表面白苔状物.多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44例气滞型胃病粘膜外观失去正常桔红色,色泽不匀,并现红白相间或粘膜色泽广泛性变淡,苍白或灰白色,多见于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炎.30例实热型胃病粘膜红白相间,多以红色为主,个别点状血.27例血瘀型胃病粘膜表面大量咖啡色液体,有水肿、糜烂及出血点或血痂,多见上消化道出血.结论内镜观察胃粘膜的各种不同改变是中医胃病分型的病理基础.

  • 氟桂利嗪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评价

    作者:孙海鸣;郑光德;林成锭;林碧英

    目的观察氟桂利嗪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方法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2例,均经肠镜检查证实后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的方法,分为两组.氟桂利嗪组60例,男33例,女27例,给予氟桂利嗪10mg,2次/d;654-2 10 mg,3次/d均口服15 d为1疗程,对照组32例,男20例,女12例,给予强的松10mg,3次/d;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1.0 g,3次/d;氟哌酸0.2 g,3次/d.均口服15 d为1疗程.两组在治疗期间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服药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氟桂利嗪治疗1疗程后临床症状体征痊愈16例,显效(2疗程)27例,有效(3疗程)14例,无效(3疗程以上)3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临床症状体征痊愈2例,显效7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1.68%,经统计学处理氟桂利嗪组明显优于对照组(x2=9.84,P<0.01;u=4.11,P<0.01).结论氟桂利嗪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满意

  • 基层医院开展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探讨

    作者:刘明发;刘建诚

    目的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方法作者自1998年在本院开展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共计42例,其中男16例,女26例,年龄24岁~72岁,平均43岁.单纯慢性胆囊炎4例,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38例,胆囊增大30例,胆囊萎缩8例,粘连明显16例.本组术前均不下胃管,切口取右上经腹直肌切口,长4 cm~6cm,用电刀切除胆囊,对结石较小或泥沙样结石,先分离结扎胆囊管,以防结石被挤入胆总管,然后再逆行切除胆囊.除粘连明显,渗出较多者,一般不置腹腔引流管.切口皮肤可用医用不干胶带粘合,过度肥胖者用丝线缝合.术后d1即可进流食及下床活动.该方法对设备要求不高,只要具备麻醉机及高频电刀,即可开展.但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不要盲目追求小切口使术野显露不清而造成误操作的发生.结果 42例术中及术后均未输血,术后平均2 d排气,3 d即可正常饮食,恢复较快.只有3例因过度肥胖出现切口脂肪液化,无一例切口感染,术后平均住院5 d.患者总住院费用降低.结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该方法具有对患者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对医疗设备要求低,降低医疗费用等优点.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 医院
  •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多因素分析

    作者:万顺梅;葛勤利

    目的探讨诱发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80例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经内镜检查或X线钡餐透视检查结果阳性和粪潜血阳性确诊(不包括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胃食管肿瘤者).基本为酸相关疾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食管炎),且都有不同慢性全身性疾病.对随机抽取的16例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服用阿司匹林或非甾体类消炎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危险性较大;其次是钙拮抗剂,感染次于上述药物.前二者的F值分别为7.512和5.339(P<0.05).结论阿斯匹林或非甾体类消炎药、钙通道阻滞剂、感染是引起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使用NsAIDS的患者比不用NsAIDS的患者出血危险性增加,使用钙拮抗剂的患者比不使用的危险性要大.因此建议老年人应慎用阿司匹林,在用上述药物时,应使用强力抑酸剂或粘膜保护剂,防止上消化道出血.

  • 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P-SS吻合法

    作者:谌金树;黄凯;黄国荣;王德进

    目的作者集中"P”形袢SS吻合法二者优点,简称P-SS吻合法,应用于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本组21例,术后无一例吻合口瘘、狭窄,无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是值得推荐基层医院开展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有效的术式.

  • 处理故意摄入消化道异物45例

    作者:毛果伟;陆芹;朱俊义;陈志荣;郑丽华;任伯良

    目的探讨诊断和治疗故意摄入消化道异物的方法.方法复习文献,回顾分析13 a中,苏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处理45例故意摄入异物的患者的治疗经过.45例中X线和(或)内镜共发现了59件异物,其中食管28件、胃腔27件、十二指肠、回盲部、结肠脾曲和乙状结肠各1件.小至缝衣针、大至直径0.8 cm×13 cm的铁插销及6 cm×1cm×0.3cm的生铁片.男42例,女3例,年龄18岁~38岁,平均27.9岁犯罪嫌疑人占93.3%.故意摄入异物者常不能合作,难以采集到确切的病史和症状、体征.除非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果 38例用内镜处理者中32例在手术室麻醉后进行,用内镜成功地处理了其中35例、49件异物.2例食管异物和1例胃内异物内镜处理失败,分别改用硬质食管镜与剖腹手术成功取出异物.5例剖腹手术,2例未经处理.1例确诊后潜逃,1例为谎称吞入异物.经治44例无1例造成医源性严重伤害、无1例产生异物的并发症或死亡.结论及时用内镜明确故意摄入的上消化道异物的属性和部位为重要、以求个体化处理患者,即内镜取出、外科手术或等待自然排出

  •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与胃动素分泌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安丽;朱薇薇;李彤彤

    目的研究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与胃动素分泌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对38例经食管钡剂造影X光透视检查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的足月新生儿及5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其空腹(6 h)状态下血浆胃动素浓度,并对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后进行对比.结果①正常对照组空腹血浆胃动素浓度为(396±7)ng/L,男、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检验) ②观察组空腹血浆胃动素浓度为(485±13)ng/L.根据临床症状的轻重及X线检查结果所示反流程度的轻重分组比较显示,溢乳与呕吐患儿、轻度呕吐与喷射性呕吐患儿及X光下所见反流至食管下段与上段的患儿,其血浆胃动素浓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t检验).③观察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前者血浆胃动素浓度明显高于后者(P<0.01,t检验).④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采血当日24 h进奶量及生后开始喂奶时间可影响血浆胃动素浓度,前者对血浆胃动素影响较大,呈正相关;后者对血浆胃动素浓度的影响相对小于前者,呈负相关.结论①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异常升高与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之间呈正相关,可以作为早期诊断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一项参考指标.②胃动素含量的增加对新生儿消化功能的逐步完善、奶量的增加具有重要意义,而早期合理喂养反过来也能促进血浆胃动素的分泌.③胃食管反流患儿的临床表现可能取决于各消化道激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效应,血浆胃动素水平并不是决定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唯一因素.④血浆胃动素水平的监测可作为早期诊断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测方法.

  • 驻石干休所离退休干部脂肪肝的现状调查

    作者:唐有为;张建平;田京利;贺江勇

    目的调查驻石干休所离退休干部脂肪肝的发病现状.方法 1998-03/05,我们对驻石干休所的3124例参加体检的离退休干部作了肝胆脾肾B超检查,年龄63岁~81岁,平均71.2岁,其中男2986例,女138例.采用Aloka630/620型实时超声显象仪,探头频率3.5MHz.患者空腹,常规探查肝区.根据肝内回声的增强或衰减、肝内血管的走行、出肝面光带的显示程度,以及肝脏体积的增大与否等对脂肪肝作出超声诊断和程度上的区分.经B超诊断为脂肪肝者,询问有关饮食习惯、烟酒嗜好、运动情况、合并其他疾病情况(如心脑血管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胆囊炎、胆石症等).测定体重指数(BMI),即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按国际标准:BMI 25.0~29.9为超重,≥30.0为肥胖.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3124例参加体检的人员中,发现脂肪肝396例,检出率为12.68%.男2986例受检者中脂肪肝382例(12.79%),其中轻度为90例(23.56%)、中度163例(42.67%)、重度129例(33.77%);女138例受检者中脂肪肝14例(10.14%),轻度为4例(28.57%)、中度7例(50.00%)、重度3例(21.43%).396例脂肪肝患者中,37.2%的患者有喜食油腻或吃蔬菜较少,42.7%的患者有烟酒嗜好,45.6%的患者不经常运动或锻炼.32.3%的患者合并胆囊炎和(或)胆石症.脂肪肝患者中合并糖尿病者较非脂肪肝者多(P<0.05),尤以中重度脂肪肝者明显.脂肪肝在超重、肥胖者中的患病率高,超重组脂肪肝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非超重组(P<0.01).单项甘油三酯增高者伴脂肪肝病例数显著高于血脂水平正常者(P<0.01).脂肪肝患者的合并病症依次为高脂血症、肥胖、胆石症、胆囊炎、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结论脂肪肝在老年患者中有相当高的发病率.应对这些患者加强健康教育,增强对脂肪肝的了解,积极预防和治疗,以避免发展成肝硬变.

  •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病的相关性

    作者:罗珠林;徐辉;陈宏彬;李琳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p)在慢性胃炎(CG)和消化性溃疡(PU)患者中的感染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对1245例胃病患者的Hp感染情况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887例,女358例;年龄12岁~84岁,平均36.4岁;慢性浅表性胃炎(CSG)58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420例,胃溃疡(GU)152例,十二指肠溃疡(DU)43例,复合性溃疡(CPU)45例.结果 Hp阳性检出率为34.1%.CSG,CAG,GU,DU和CPU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0.8%,36%,34.9%,32.6%和55.6%.其中伴胆汁反流者Hp阳性检出率为25.7%,伴肠化者Hp阳性检出率为31.4%.结论 Hp的存在与否与CG和PU无明显相关性,其相关性还需要临床进一步研究确定.

  •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体外14C一尿素呼气试验诊断

    作者:张厚德;曾忠铭;马永健

    目的建立诊断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Hp)的体外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方法 47例Hp阳性和32例Hp阴性患者接受测试,用口服微量胃液采集胶囊的办法收集胃液标本于一10 mL无菌试管内,加入生理盐水0.5 mL和18.5kBq 14C-尿素后立即加橡皮塞密封试管,室温放置反应3 h,注射器经橡皮塞注入2MH2SO41.0mL,使14CO2释出.同一注射器回抽气体并立即注入装有6.5mL的14CO2搜集闪烁剂液闪瓶内搜集14CO2,后在液体闪烁计数仪上作14C放射性测定.结果 47例Hp阳性患者14C放射性几何均数为530dpm,而32例Hp阴性者结果为21dpm,二者相差23倍(Wilcoxon秩和检验,u=5.5976,P<0.01).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法得出判别阈值为75dpm,对Hp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2%(43/47)和91%(29/32).结论体外14C-UBT诊断Hp感染具有高度的准确性,无放射性损伤之虞,可适用于临床诊断.

  • 几种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比较和评价

    作者:张小晋;王;贾绮宾;宋立清

    目的检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方法很多.本研究对检测Hp的病理组织学、血清学、13C呼气试验(13C-UBT)以及快速尿素酶(HpUT)试验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方法 151例因各种消化道症状就诊的患者均行内镜检查,同时应用病理组织学,血清学,13C呼气试验(13CUBT)以及快速尿素酶(HpUT)等四种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其中两项阳性被认为Hp感染存在.结果①151例患者中Hp阳性者127例,总感染率84.1%.②病理组织学、血清学、13C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检测的敏感度分别为88.1%,78.7%,88.2%,71.6%;特异度分别为100%,70.3%,95.0%,63.8%.③四种方法检测的符合率:@HpUT与病理组织染色检测的符合率是77.9%.b HpUT与13C-UBT的符合率为70.6%.c HpUT与血清抗体检测的符合率为82%.d 病理组织染色与13C-UBT的符合率为74.2%.⑤病理组织染色与血清抗体检测的符合率为63%.⑥13C-UBT与血清抗体检测的符合率为66.7%结论四种检测方法中病理组织染色与13C-UB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比较高.这两种检查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体内Hp感染的真实情况.13C-UBT更能准确反映全胃Hp感染的实际情况.快速尿素酶试验和血清抗体检测的结果也较好,其操作方便,费用低,也可作为临床常用的检测手段.两种检查方法的联合为诊断Hp感染较好的选择.以13C呼气试验与HpUT联合;病理组织学W-S染色与HpUT联合的阳性率、敏感度、特异性以及诊断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同时较高

  • 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水肿的原因及诊治研究

    作者:仝林虎;田静;王正茂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水肿的发生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前期(1960-01/1990-01)施行的906例胃大部切除术和后期(1990-01/2000-01)适当扩大吻合口的540例胃大部切除术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本组前期发生吻合水肿39例,发生率4.29%,后期发生吻合口水肿4例,发生率0.74%,两者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53.8%的吻合口水肿病例经2 wk以上的非手术疗法治愈,其中长的一例经39 d非手术疗法治愈结论吻合口偏小是引起吻合水肿主要原因,适当扩大吻合口的改进胃大部切除术是预防吻合口水肿行之有效的方法.适当地扩大吻合口并未导致倾倒综合征的发生.治疗上强调,一旦确诊为吻合口水肿就应坚持保守治疗,一般均可治愈.本组53.8%的吻合口水肿病例经2wk以上的非手术疗法治愈,因此,2 wk无效并非再手术的绝对指征.需要指出,保守治疗贵在坚持,防止盲目再手术造成不良后果,中药和胃肠道促动力药的联合使用可收到良好的疗效.

  • 肝外伤的院内救治163例

    作者:崔新民;李庆平;王军;丁中华

    目的探讨肝外伤院内救治的方法.方法收集我院1985-01/2000-01肝外伤163例,非手术治疗18例,手术治疗145例.结果治愈148例,死亡13例(8%),未愈出院2例,术后发生并发症9例.结论对Ⅰ,Ⅱ级肝外伤在严密监测下可行非手术治疗.严重肝外伤根据伤情采用清创缝合或清创性肝切除术,大网膜填塞覆盖.伴有近肝静脉损伤主张用纱布填塞止血.

  • 癌胚抗原mRNA在消化系统肿瘤时表达情况的观测

    作者:薛承岩;梁岩;李桂洁

    目的通过检测分析消化系统不同病变组织表达癌胚抗原mRNA(CEA-mRNA)的差异,探讨CEA-mRNA指标在诊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35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为实验组,其中胃癌18例,大肠癌17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42岁~66岁,选取恶性肿瘤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用作自身正常组织对照)作为检测标本.12例非恶性肿瘤的良性消化道疾病患者为对照组,选取临床活检组织作为检测标本,其中良性胃疾病胃组织8人份、良性肠管疾病肠组织4人份.组织标本来自临床送病理检测的新鲜组织,均有病理学诊断结论.同时采集每位观测对象的静脉血液检测癌胚抗原(CAE)应用套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组织标本CEA-mRNA,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液标本CEA.结果恶性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肿瘤组织标本29例(82.9%)表达CEA-mRNA,血液标本15例(42.9%)表达CEA,两个指标表达情况的差别具有显著性(x2 test,x2=10.341,P<0.01)癌旁正常组织和非癌病理组织也分别检测出4例和1例表达CEA-mRNA阳性结果,与恶性肿瘤组织检测CEA-mRNA阳性结果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恶性肿瘤组织与肿瘤旁正常组织mRNA阳性结果,x2 test,x2=33.022,P<0.001恶性肿瘤组织与良性对照组织mRNA阳性结果,x2 test,x2=18.390,P<0.001).检测组织标本CEA-mRNA指标诊断恶性消化系统肿瘤的特异性为95.0%,敏感性为82.9%.结论在诊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方面,组织标本CEA-mRNA指标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检测快速、安全、实用,可以常规应用.

  • 脑脊液脱落细胞检查在胃癌脑转移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谭家成

    目的通过脑脊液脱落细胞检查,用以鉴别诊断恶性肿瘤脑转移和神经系统原发疾病.方法检查对象为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就诊或临床怀疑为恶性肿瘤脑转移的患者.按常规抽取脑脊液,用脑脊液细胞收集器(自然沉淀法)收集细胞,制片干后行Writer染色,镜检,如片中发现恶性肿瘤细胞为阳性;脱落细胞检查阳性病例,采用B超、CT、内镜及病理检查等方法找出原发病灶予以核实.结果本文脱落细胞检查阳性病例5例,细胞学诊断为腺癌,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48岁~62岁,经内镜及病理证实其中4例为胃癌,病理类型为腺癌.另1例经查为肺癌.结论脑脊液脱落细胞检查在胃癌脑转移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 PPVF方案治疗晚期食管癌35例

    作者:贾学科;丁素银;马双茹;刘利明;王志刚;马喜平;刘向飞

    目的观察PPVF方案治疗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1995-05/1997-05该院收治经影象学、内镜或手术病理证实3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男26例,女9例,年龄38岁~65岁,中位年龄52岁.35例中晚期不能手术者20例,手术后复发和(或)转移9例,放疗后复发和(或)转移6例;其中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8例,纵隔淋巴结转移5例,肺转移2例,肝转移1例,心包积液1例.全组病例Karnofsky评分在60分以上.选用PPVF方案:顺铂50mg d1~d 3(适量水化),长春新碱2mgd1,d 8,平阳霉素8mg d 3,d 5,d10,d12,氟脲嘧啶500mg d 3,d 5,d10,d12(持续静点6 h~8 h),21 d重复,2周期为1疗程,休息2mo后行下疗程化疗.疗效与毒性评价标准分别按WHO肿瘤化疗疗效标准及抗癌药物急性和亚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完成1疗程12例,完成2疗程15例,完成3疗程8例,结果总有效率65.7%,其中CR 5.7%,PR 60%.毒性反应主要为恶性呕吐和白细胞下降,其发生率为88.6%和85.8%,但绝大多数为Ⅰ~Ⅱ级,患者易于耐受.结论 PPVF方案是治疗晚期食管癌较有效且毒副反应较轻的联合化疗方案之一,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养肝利胆祛瘀法治疗胆道结石伴胆汁浓缩症的临床疗效

    作者:林志智;林哲宏;陈玲玲;李幼红

    目的观察中医养肝利胆祛瘀法对胆道结石伴胆汁浓缩症的治疗效果.方法胆道结石伴胆汁浓缩患者48例,男35例,女13例,年龄28岁~64岁,病程1 a~11a,应用养肝利胆祛瘀中药(生熟地、构杞、首乌、金钱草、茵陈、柴胡、陈皮、枳实、牛膝、赤芍、三棱、内金组成)进行治疗,并与单纯利胆排石法进行对照.治疗组中胆囊结石35例,胆总管结石9例,肝内胆管结石4例,伴有慢性胆囊炎31例,肝功改变5例,阻塞性黄疸10例,全部伴有胆汁浓缩症.中医辨证属肝阴(血)虚气滞型38例,湿热型10例.30 d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胆汁分泌、胆囊收缩功能,中医证型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采用数学均值,x2统计学处理.结果经30 d治疗,治疗组治愈22例,有效20例,其中阴(血)虚气滞型36例,湿热型6例,无效6例,其中阴(血)虚气滞型2例,湿热型6例.胆汁分泌增加,胆囊收缩功能增强,胆汁浓缩纠正43例,总有效率87.5%,对照组共25例,总有效率为56%,二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1,x2=9.45).在治疗组中属阴(血)虚气滞型38例,治愈有效36例,无效2例,湿热型10例,治愈有效6例,无效4例,阴虚气滞型总有效占该型的94.74%,湿热型总有效率占该型的60%,二型总有效率比较有存在明显差异(P<0.05,x2=8.75).结论养肝利胆祛瘀法对胆道结石伴胆汁浓缩症中医辨症属肝阴(血)虚气滞型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对湿热型的疗效则不满意.单纯的利胆排石中药对胆道结石伴胆汁浓缩的临床疗效不理想.临床上应避免长期单纯使用.

  •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内镜下硬化治疗

    作者:孟祥中;宁毓飞;孙蓓蕾

    目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内镜下硬化剂治疗的疗效.方法全组共82例,男50例,女32例,年龄18岁~74岁,均为住院患者,经内镜检查确诊为食管静脉重度曲张78例,中度曲张4例,肝功能按Child分级,A级20例,B级46例,C级16例.其中80例为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入院,2例为主动申请预防性硬化治疗.按住院先后随机分组,硬化剂选用5%鱼肝油酸钠,1%乙氧硬化醇,82例患者304次内镜下硬化治疗.内镜下单纯静脉内多点、大剂量、快速的注射方法和内镜先端部压迫靶静脉,序贯三点静脉穿刺技巧,与传统的内镜下硬化治疗操作方法进行比较,并经3 a随访.结果止血76例(止血率95%),食管静脉曲张消失68例(食管静脉曲张消失率82.9%),54例随访3 a,存活率88.9%,与传统方法比较,止血P值>0.5,食管静脉消失P值<0.01,治疗次数3.36次,P值<0.001,平均住院天数56 d,P值<0.001.结论内镜下硬化治疗的新方法优于传统的内镜下硬化治疗.

  • 小儿消化道出血病因研究

    作者:欧弼悠;陈肖肖;吴秀英;陈洁;江米足;章许平;周银宝;朱卫华

    目的探讨适合于不同年龄小儿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方法方法选择因消化道出血来本院诊治的患儿1286例,年龄55天~14岁.病程2d~6+a.诊断标准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部位为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胆道).临床表现主要为呕血和(或)排柏油样黑便.下消化道出血:主要部位为Treitz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十二指肠、空肠连接处以下).主要表现为便血,色鲜红、暗红、果酱样,可混有粘液、脓液,急性大量出血时亦可有呕血.1286例除全身疾病引起的143例外,由消化道局部病变引起出血者1143例,其中按诊断标准属上消化道出血372例(32.5%),采用纤维内镜检查372例,胃肠钡餐造影12例.属下消化道出血771例(67.5%),纤维结肠镜检查771例,X线腹部平片107例,胃肠钡餐造影54例,钡灌肠10例,气钡双重造影2例,核素99mTc腹部闪烁扫描及小肠动脉血管造影共29例.结果 1286例消化道出血患儿经检查明确诊断1240例,确诊率96.4%,其中上消化道出血确诊为溃疡病205例(55.1%),各种类型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119例(31.98%),次为食管静脉曲张、食管贲门撕裂症、胃粘膜脱垂、胃柿石症、十二指肠息肉等,明确病因346例(93.1%).下消化道出血确诊为直、结肠息肉486例(63.1%),结肠炎83例(10.8%),次为溃疡性结肠炎、坏死性小肠炎、P-J综合征、肠结核、克隆病、小肠憩室及血管病变,明确病因751例(97.4%).结论小儿消化道出血临床常见,尽早作出病因诊断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出血部位选择有效的诊断方法,以提高病因诊断率

  • 亚砷酸诱导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徐洪雨;武俏丽;高光强;王明俊;杨幼林;刘铁夫;陈淑香

    目的探讨亚砷酸(As2O3)对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应用细胞计数、FITC-TUNEL染色后荧光摄象及流式细胞仪技术探讨亚砷酸对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结果亚砷酸能明显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生长,5μmol/LAs2O3组抑制程度明显大干1μmol/L As2O3组(P<0.01),二者与不加药阴性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亚砷酸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具有时间依赖性,5μmol/L As2O3组已表现出细胞毒作用;1μmol/L As2O3组作用d 3开始出现凋亡细胞,FITC-TUNEL染色后荧光摄象可见典型的凋亡细胞.流式细胞仪可观察到凋亡细胞具有时间依赖性.结论亚砷酸能够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且能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具有治疗肝癌的潜在价值.

  • 超选择动脉置泵灌注化疗治疗不能手术

    作者:蒲永东;朱志东;董立国

    目的评价术中超选择性动脉内置泵,术后皮下泵内区域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的疗效.方法随访观察79例手术证实不能切除的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经术中超选择性肿瘤主要供血动脉内置泵,术后泵内灌注化疗后的疗效.其中胃癌42例,直肠癌26例,结肠癌11例.结果患者梗阻症状明显减轻,腹痛缓解,精神、饮食明显好转,体重有所增加.完全缓解者(CR)1例;部分缓解者(PR)69例,其中11例于2~3个疗程后,肿瘤缩小明显,再次剖腹行根治性癌肿切除术;稳定者(NC)9例;无一例恶化者(PD).有效率88.6%(70/79).置泵术后生存满6mo者占94.9%(75/79);满12mo者占83.5%(66/79);满18mo者占58.2%(46/79);满2 a者占27.8%(22/79);满3 a者7例,占8.9%,其中5例为二次手术切除后患者,2例为带瘤生存超过3 a;平均生存期为20.6mo.结论术中超选择性动脉内置泵,术后泵内区域灌注化疗是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的有效方法,可以延长患者的带瘤生存期,提高手术切除率.

  • 椎管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00例报告

    作者:宋争放;巫骏川;汪灏

    目的观察了解椎管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对结石性胆囊炎患者273例和有症状的胆囊憩肉患者27例给予电视腹腔镜(美产Stryker气腹式)胆囊摘除术治疗.300例患者中男85例,女215例,年龄27岁~81岁,平均43岁.300例患者均有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饱胀、疼痛、食欲差、大便稀溏,部分腹痛放射至肩背部.300例中有46例以急性炎症收治.手术取ABC点腹壁穿刺法,采用四孔术者272例,三孔术者28例,术中腹压设定为10mmHg~15mmHg,平均12.5mmHg.腹腔镜手术操作时间15min~65min,平均28min.结果 300例手术患者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除3例麻醉效果差改为全麻醉外,均能保证麻醉的满意度和手术的顺利完成,患者术中感受无痛(100%),轻度腹胀不适感77例(25.5%);右肩部酸软不适91例(30.6%);297例患者生命体征均可控制在正常范围,神清合作,术后回房合作良好.300例患者中7例因局部病变原因改为开放手术.290例完全持硬麻醉下腹腔镜胆囊摘除术患者中2例腹腔内少量出血(<100mL,保守治疗痊愈),8例局部皮下气肿,1例胆瘘(再次手术处理痊愈);住院时间3d~8 d,平均5 d.结论椎管麻醉下施行电视腹腔镜胆囊摘除术是一种较安全、疗效好的手术方法,保持了患者及患者与医护间的神清合作状态.

  • 糖尿病并发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

    作者:袁华斌;杨维亮

    目的回顾性分析糖尿病并发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按WHO标准确诊的2型糖尿病72例,男48例,女24例,年龄34岁~75岁,平均年龄52.8岁,糖尿病病程5mo~13 a,空腹血糖(FBS)8.1mmol/L~30.2mmol/L,对照组为同期随机选择的100例非糖尿病病例中检出的消化性溃疡患者,男67例,女33例,年龄28岁~75岁,平均年龄48.5岁.所有溃疡病例,均经内镜检查证实.笔者对72例糖尿病并发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及临床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本文在统计学上均采用卡方检验.糖尿病组合并消化性溃疡21例(29.2%),而对照组为23例(23%),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糖尿病溃疡组十二指肠溃疡6例(28.6%)、胃溃疡11例(52.4%)、复合性溃疡4例(19.0%),对照组十二指肠溃疡13例(56.6%)、胃溃疡8例(34.8%)、复合性溃疡2例(8.7%),二组相比,糖尿病组十二指肠溃疡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糖尿病并发胃溃疡及复合性溃疡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糖尿病溃疡组15例(71.4%),对照组17例(73.9%),二组无显著差异(P>0.05).糖尿病组无症状溃疡13例(61.9%),而对照组仅5例(21.7%),二组对比,糖尿病组无症状溃疡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21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FBS≤11.2mmol/L者12例(57.1%),而FBS>11.2mmol/L者9例(42.9%),二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糖尿病病程≤5 a者40例,其中消化性溃疡11例(27.5%),而糖尿病病程>5 a者32例,其中消化性溃疡10例(31.3%),二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有以下特点:一是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低,胃溃疡发病率相对较高;二是无症状溃疡较多.

  • 丽珠胃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作者:关晓辉;黄唯莉;杨志平;徐洪军

    目的研究丽珠胃三联7 d根除胃幽门螺杆菌(Hp),对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组织学改善和临床症状改善的治疗效果.方法经内镜及病理检查为慢性活动性胃炎的患者36例,服丽珠胃三联7 d(一个疗程),停药后(即服药d8)及疗程结束后3mo后复查内镜及病理.计算Hp根除率,病理好转情况及临床缓解情况.结果经丽珠胃三联治疗后3mo后,Hp根除31例,根除率为86.1%,临床症状缓解有效率分别为上腹痛92.9%,腹胀92.4%,嗳气76.2%,反酸91.6%,烧心71.5%,恶心75.0%,食欲减退68.6%;病理组织学情况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急性炎症消失及好转情况差异明显(P<0.05),但腺体萎缩及不明显增生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丽珠胃三联对Hp阳性的慢性活动性胃炎疗效显著,服药方便,易被患者接受,是目前较理想的抗Hp方案.

  • 醛固酮合成酶基因CYP11B2在肝星状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李旭;孟莹;杨希山;吴平生

    目的研究表明,血管、心肌和大脑等肾上腺外组织能合成醛固酮,醛固酮是肌成纤维细胞和有丝分裂的强刺激因子,肝脏局部合成的醛固酮对肝纤维化可能起重要的作用.本实验意在研究醛固酮合成酶基因-CYP11B2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材料与方法取Wistar大鼠,异硫氰酸胍法提取肝组织中总RNA,一步法行RT-PCR,原位杂交检测CYP11B2的表达结果 RT-PCR及原位杂交显示CYP11B2的表达定位于肝星状细胞之胞质.结论肝星状细胞可以表达醛固酮合成酶基因-CYP11B2.基金基目:本课题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No 39870331;参加第六届全国消化病会议,西安:1999-10-7~11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学与相关治疗研究

    作者:李旭;罗国华;岑永庄;黄颍思;罗泽坤

    目的从中医证候学角度出发,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中医证候学特征,辨证分型,在此基础上优选较理想的治疗方案.方法①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节调查研究方法对全部观察对象的症状进行频度分析和西医亚型分布,在此基础进行中医辨证分型.②采取多单位随机分组运用辨证施治、自拟基本方、西药三种不同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并采用卡方检验方法对各疗效作比较分析.结果总观察例数为238例,分析结果认为:腹痛、嗳气、腹胀、早饱四个症状是FD常见特征性症候.主要的中医证型:肝胃不和(41.25%)、依次脾胃虚弱(28.23%)、脾胃湿热(21.67%)、胃阴不足(7.08%)、胃络瘀血(0.83%)等型,FD亚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分析:运动不良型以中医证型的肝胃不和、脾胃虚弱型为多见;反流型以肝胃不和型为多;溃疡型以肝胃不和型为多,其次为脾胃湿热型;混合型以肝胃不和为多依次为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型.三种治疗方法结果显示:辨证施治、自拟基本方、西药等三种方法总有效率分别为99.99%,100%,97.56%;显效率分别为74.54%,65.82%,52.28%;经统计学处理显示总有效率无差异,但显效率方面辨证施治组显著高于西药组(P<0.05).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运用中医辨证施治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 ICU 内实施全麻手术疗效观察

    作者:武若君;李秦;许红兵

    目的观察在ICU内实施全麻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多发伤或外科手术后出现并发症8例,其中多发伤2例,胆管炎术后2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活检术后2例,胆管癌术后2例,男7例,女1例,年龄21岁~70岁.3例入ICU时呈休克状态,1例休克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4例发展为ARDS,7例转为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平均受损脏器3.5个,其中1例脏器功能受损多达7个,达到衰竭期5个,功能受损期2个.本组均应用呼吸机辅助或控制呼吸,抗感染,器官功能支持.应用芬太尼、卡肌宁、异丙酚等实施全麻.行尿道会师术1例,腹膜后脓肿清除引流术3例,切口感染灶清除脓肿引流术2例,剖腹止血术1例,十二指肠球部修补术1例.结果6例术后继续抗感染,支持治疗,功能恢复正常,痊愈.2例出血患者,再次手术后出血死亡.结论生命体征不平稳伴MODS患者,在ICU内行床旁全麻手术疗效好,可以挽救危重症患者的生命.

  • HBV携带者中抗-TB治疗所致肝损伤的临床分析

    作者:许伟华;车晓文;姚桂芹;邵明举;林森;朱菊人;刘斌

    目的研究HBV携带者中结核杆菌(TB)感染者抗-TB治疗所致肝损伤的临床及组织学特点.方法 105例结核杆菌(TB)感染者,其中HBV携带者45例,非HBV携带者60例,均进行抗-TB治疗6 mo~8 mo;前2 mo四联用药,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及乙胺丁醇,后4mo~6mo两联用药,异烟肼和利福平.男选择60例HBV携带者,无结核杆菌感染,未用药,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前检查肝功能、HBV标记物、腹部B超检查,HBV标记物阳性的,进行HBVDNA滴度测定.治疗后,每2wk~4wk复查上述指标肝功能异常者,再复查1次,谷丙转氨酶(ALT)仍高于正常上限1.5倍以上者作为观察对象,部分做肝穿刺行组织学检查.肝功能异常者,ALT≥3倍正常值的,暂停用抗-TB治疗,其中HBVDNA滴度高于1000ng/L的,给予拉米扶啶治疗加保肝治疗,其余的仅给予保肝治疗.结果结核杆菌(TB)感染者合并HBV携带者(A组)、TB感染者不合并HBV携带者(B组)、单纯HBV携带者(C组)肝功能异常者发生率分别为44.4%,13.3%,16.6%;发病年龄A组较B组年轻,P<0.05;e抗原转阴率,A组为20%,C组为10%;HBVDNA滴度增高时易出现肝功能异常;A组肝组织损伤较B,C两组严重;给予拉米扶啶治疗的10例患者肝功能正常后,再给予抗-TB治疗仅1例出现轻度肝功能异常.结论 HBV感染可增加抗-TB药物治疗的肝毒性,尤其在HBV DNA滴度较高时(>1000ng/L),加用抑制HBV复制的药物可减少肝损伤的发生率;抗-TB治疗后HBeAg转阴率略增加,可能与肝细胞损伤后病毒ccDNA负荷量减少有关.

  • 联合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 178例

    作者:蒋凤军;刘玉明;翁少波;孟繁杰;崔跃东

    目的对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进行了改进.方法①常规脾切除;②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③闭合式胃底全层环扎术.结果治疗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101例.预防性治疗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大出血77例.术后4 a随访,除5例有少量上消化道出血,2例死于肝昏迷外,其余均未再出血结论联合断流术适应证宽、简便易行.止血效果确切.

  • TK基因联合GCV治疗胃癌的实验研究

    作者:杜宽航;郭善禹;龚鼎铨;顾琴龙;朱正纲;尹浩然;林言箴

    目的通过转基因方法观察自杀基因TK联合GCV对小鼠胃癌的体内外杀伤作用方法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TK基因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应用逆转录病毒方法转染小鼠胃癌MFC细胞,通过体外实验观察TK基因结合GCV对小鼠胃癌MFC细胞的杀伤性和旁观者效应;体内实验中首先在615小鼠建立胃癌模型,然后分组将病毒上清注入瘤体内,并结合应用前药GCV,观察对肿瘤的杀伤作用.通过病理切片观察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实验结果表明,TK基因在体外即显出明显的杀伤作用,20%的转基因细胞可以杀伤70%~80%的肿瘤细胞.体内实验表明TK基因结合前药GCV可显著杀伤肿瘤,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Students t检验).结论自杀基因TK联合前药GCV对小鼠胃癌产生显著杀伤作用,并产生明显的旁观者效应.

  • 凋亡基因Bcl-2,Fas及Bax在慢性肝病的表达及临床价值

    作者:陈乃玲;陈佩兰;李琳;邓燕林;邓涛

    目的观察凋亡调节基因Bcl-2,Fas及Fax在慢性肝病中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95例慢性肝病肝脏或癌组织石蜡包埋标本.其中慢性肝炎69例,肝硬变11例,原发性肝癌15例.均取连续切片HE染色及Bcl-2,Fas,Bax免疫组化检测.对其中10例慢肝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上述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肝组织Bcl-2阳性表达63例(66.3%),其表达阳性率依次为肝癌>肝硬变>慢性肝炎,各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强阳性表达率依次为肝癌>慢性肝炎>肝硬变.Fas表达的慢性肝炎的阳性率为100%,Bax为95.2%,但Bcl-2仅为33.4%,慢性肝炎时以Fas及促凋亡因子Bax的表达为主,而在肝癌时以抗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为主.结论三种凋亡基因的异常表达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在肝组织或PBMC中联合检测可能对肝硬变癌变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

  • 食管带膜支架治疗晚期食管癌173例

    作者:沙正布;董吉祥;张世伟;刘新;何庆华

    目的探讨食管带膜支架治疗晚期食管癌、狭窄和食管气管瘘等重症食管疾病的临床应用.方法在X线监视下用纤维内镜和引导钢丝把支架输送器送至食管腔内,准确释放在食管病变部位,膨起撑开狭窄和封堵瘘口.结果 173例中,153例单纯恶性狭窄和合并20例食管-呼吸道瘘治疗均1次成功.结论我院采用自膨式食管带膜支架治疗173例晚期食管癌患者,临床近期疗效良好,但需更多的病例总结经验.

  • 内镜机械碎石法成功治疗胃石200例

    作者:李中奇;曹献国;郭莉;何士民;张东红

    目的分析胃成石机制及内镜下机械碎石治疗胃石优点.方法胃石患者200例,其中黑枣石89例(44.5%),柿石62例(31%),山楂石49例(24.5%),共计237枚胃石.200例中伴有溃疡者150例(75%),进行内镜下机械碎石并随访观察其效果.结果胃石无论其大小、质地如何均可用机械法碎石,痛苦少,见效快,费用低,无创伤.结论内镜下机械碎石成功率高疗效好,值得推广.

  • 乙型肝炎与肝癌关系

    作者:黄耀煊;邬光惠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和宿主免疫反应可导致肝细胞癌(HCC)发生.研究HBV感染致癌机制和乙肝免疫预防HCC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①从分子生物学观点出发探索HBV感染与HCC关系:与HCC相关的危险因素HBV的X ORF常整合于宿主DNA并高度表达.现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反式激活剂HBx可能通过封闭抑癌基因p53的功能而致癌.结构与功能分析表明HBx的远C末端为其抑制p53诱导凋亡的必需区.近发现HBx基因反式激活功能区发生天然"突然”,即可消除其诱导细胞生长停顿和凋亡的效应.②HBx是一多功能调节因子:近来研究相对集中在HBx对肝细胞凋亡的作用上,促凋亡或抑凋亡.发现HBx可抑制cospase 3酶活性阻断细胞凋亡.但另有报告HBx可致敏细胞引起凋亡.联系上述HBx可封闭由于p53过表达而诱导的凋亡,可见病毒根据不同细胞环境或外来刺激采取不同的策略.③乙肝免疫预防HCC:HBV DNA,多在HBx基因整合于宿主DNA,可激活或抑制与生长增殖有关的细胞基因.如整合得到阻遏,细胞转化不至发生.台湾儿童广行乙肝免疫使HBV携带率10%降至0.9%,HCC发生率0.52%降至0.13%,证明控制乙肝是有效防癌措施.

  • 皮下埋植式动脉化疗在胃癌切除术后应用45例

    作者:柳佰富;王珍铭;战秀芬;张著杰

    目的观察埋植式动脉化疗对胃癌术后预防复发及转移的治疗效果.方法胃癌术后动脉区域化疗45例,其中男35例,女7例,年龄29岁~76岁.术中见胃癌肝转移3例,胃癌淋巴结转移15例,无明显转移27例.病变部位在贲门胃体20例,胃窦部18例,全胃7例.病理检查均为腺癌45例胃癌均行胃癌切除置动脉化疗泵,在胃左动脉插管7例为贲门癌经胸近端胃大部切除并插管埋入腹腔干.胃网膜右动脉插管35例为胃窦癌行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经胃网膜右动脉插管进入肝总动脉腹腔干处.胃右动脉插管3例进入肝固有动脉治疗肝转移癌.化疗药物均用5-Fu 1g、顺铂40 mg用药时间为治疗肝癌15 d给药一次.预防癌复发及转移每月一次,1 a后2 mo一次.结果 45例均接受治疗,其中有40例按时治疗,2 a无复发及转移,5例中有1例1 a后无发展,未来治疗.4例8 mo后出现黄疸腹水等.结论皮下埋植式药泵对胃癌术后预防复发和转移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肝硬变腹水的临床研究

    作者:耿兰书;许钰波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对肝硬变顽固性腹水的治疗效果.方法参照95年北京全国传染病寄生虫防治学会和<新编实用肝胆病学>制定诊断标准.临床观察住院患者142例,随机分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下简称治疗组)72例,治疗方法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口服消臌软坚水丸(9~12)g/次,3次/d,肾功不全者加中药灌肠液保留灌肠,1次/d;西医治疗组(下简称对照组)70例,按照限制水、钠摄入,保肝利尿,降酶,退黄,降低门脉高压及纠正电解质紊乱为原则治疗.观察治疗前后1 wk内,各组肝功能、A/G比例、肾功、血清钠、尿钠、24 h尿量及肝胆脾腹部B超,采用x2检验.结果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臌胀标准,治疗组,显效42例,有效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44%(P≤0.01);对照组,显效25例,有效20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64.29%(P≤0.01).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A/G比值、肾功能、血清钠、尿钠、24 h尿量及肝胆脾腹部B超,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优于西医治疗,服用消臌软坚水丸及中药保留灌肠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 重症胆管炎术前预防性抗休克对其愈后的影响

    作者:钱海波;荣长河

    目的重症胆管炎(AOSC)是肝胆疾病的严重并发症,易引起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其死亡率高.术前预防性抗休克治疗对患者愈后的影响.方法总结了近20 a本院47例重症胆管炎患者资料分析.其中男27例,女20例,平均53岁.按术前是否给予预防性抗休克治疗分为两组,总结其愈后结果.结果治疗组22例,其中收缩压低于70 mmHg者6例;未治疗组25例,其中收缩压低于70 mmHg者8例.术前预防性休克的方法是:①平衡盐溶液2000 mL~4000 mL静脉滴注.②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10微克/分kg静点,654-2 20 mg静点.③地塞米松20mg~30mg静点.④广谱抗菌素头孢3代2 g+甲硝唑0.5术前30min静点.⑤速尿20mg不定期入壶⑥心、肺功能监测.平均用时4 h,收缩压低于70 mmHg者,一旦收缩压升至70mmHg以上,行手术治疗.本组终经手术治疗.治疗组无死亡,未治疗组围手术期死亡5例,其中3例死亡感染性休克,肾功衰竭,2例死亡MOF.结论AOSC的术前预防性抗休克治疗,可以补充丢失的血容量,减轻机体的全身性反应(SIRS),减轻内毒素对机体的损害,减少MODS发生,提高了生存率.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下垂150例

    作者:原中苏;周俊峰

    目的观察用针灸,穴位注射,中药,西药治疗胃下垂临床疗效.方法 1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临床表现为腹胀,打呃,食欲差.第1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21岁~49岁,用针灸,穴位注射,医疗体操.第2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23岁~57岁,用西药、针灸,穴位注射第3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23岁~61岁,用中药、针灸,穴位注射进行临床治疗.2mo为1疗程,治疗结束后,用B超观察疗效.结果三组按上述方法治疗1疗程后,用B超观察第1组胃小弯比治疗前上升3 cm的15例,上升4 cm的30例,上升5 cm的5例.第2组,胃小弯比治疗前上升3 cm的5例,上升4 cm的31例,上升5cm的14例.第3组,胃小弯比治疗前上升3cm的6例,上升4cm的33例,上升5cm的11例.症状消失,胃排空加快.结论用中药、西药配合针灸,穴位注射治疗胃下垂有良好的作用,复发率低,无毒副作用.

  • 胃炎、胃癌、消化性溃疡患者胃肠道激素测定临床意义

    作者:关晓辉;杨志平;黄唯莉;徐洪军

    目的探讨血清铃蟾肽、促胃液素与胃癌、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相关性.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60例正常人,64例胃癌患者,28例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胃溃疡患者,7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血清铃蟾肽、促胃液素含量.结果 60例正常人血清铃蟾肽和促胃液素含量分别为(2.07±0.67)pg/mL和(67.4±8.63)pg/mL.32例胃癌患者二者含量分别为(1.98±0.72)pg/mL和(65.7±7.92)pg/mL.56例萎缩性胃炎患者二者含量分别为(1.97±0.65)pg/mL和(74.5±3.73)pg/mL.60例胃溃疡患者二者含量分别为(2.01±0.68)pg/mL和(75.7±4.32)pg/mL.72例十二指肠球溃疡患者二者含量分别为(3.96±0.92)pg/mL和(193±11.4)pg/mL,此组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癌、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患者血清铃蟾肽、促胃液素含量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差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血清铃蟾肽、促胃液素含量与正常人相比有显著差异,据此,临床上可考虑将血清铃蟾肽、促胃液素联检作为一个方便,无创性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指标

  • B超定位穿刺治疗肝胰脾囊肿13例

    作者:陈达崇;朱婕

    目的观察应用B超定位、穿刺肝、胰、脾囊肿注射无水酒精治疗的效果.方法 13例均由B超或CT检查发现,确诊为囊性占位,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18岁~72岁,平均39.2岁.穿剌后经病理细胞学检查证实为先天性单发性肝囊肿6例,多发性肝囊肿1例,肝假性囊肿(外伤性血肿)1例,胰腺先天性单发囊肿2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先天性脾囊肿2例.囊肿大12.6 cm×11.2cm,小4.5cm×4.0cm有临床症状9例,无症状体检时发现的3例,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1例.术前常规检查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明显受损者不宜肝穿刺,胰淀粉酶增高者禁行胰腺穿刺.术前6h~8h禁食.穿刺方法:首先用B超检查穿刺脏器,确定穿刺进针点、穿刺方向、路经,注意避开胆囊、胆总管,肝内、外胆管、门静脉、肝静脉等,测量囊肿距离皮肤距离,选定好进针位置及方向.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巾,并用1%普鲁卡因浸润麻醉后,嘱患者屏气5s~10s,按预先选定的方向、深度进针,将针插向囊腔,达囊腔中下方后,拔出针蕊,抽吸囊液,送细胞学、细菌学检查或作培养,抽完囊液后,向腔内注入无水酒精,注入量以抽出量的1/4~1/5为度,总量不超过100mL,可在床上缓慢转翻体位,以利酒精与囊壁充分接触.囊肿过大者,1 wk后可重复治疗1~2次,连续观察3mo~6mo.结果 13例以不同穿刺部位,共进针21次,命中19次,命中率90.5%,囊液呈淡黄色7例,黄色混浊液4例,暗红色2例.病理检查均未发现癌细胞.一次抽吸多320mL,少10mL,注入无水酒精多80mL,少2mL,随访3mo~6mo,囊肿缩小90%以上者或完全消失10例(76.9%),缩小50%以上者2例(15.4%),无明显变化1例(7.7%).结论①该技术要求设备简单,并发症少,对患者损伤小,患者乐意接受.②操作简单,准确、安全、成功率较高,本组穿刺命中率为90.5%,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③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可代替外科手术治疗部分囊性疾病.

  • 5-脱氧杂氮胞苷诱导肝癌细胞E-Cadher in表达增强

    作者:刘丽华;肖文华

    目的研究5-脱氧杂氮胞苷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E-Cadherin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肝癌细胞株SMMC-7721用5-脱氧杂氮胞苷处理、处理前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E-Cadherin基因的蛋白表达,观察克隆形成及裸鼠致瘤性的变化.结果经5-脱氧杂氮胞苷处理后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E-Cadherin蛋白表达增加了43.1%,克隆小而少,裸鼠致瘤性降低.结论 E-Cadherin基因蛋白表达增高可能与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脱氧杂氮胞苷抑制了E-Cadherin启动子区域的高甲基化有关,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其抑癌功能.

  • 雷尼替丁、瑞贝克及硫糖铝三联疗法对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研究

    作者:高改琴;任祥伦;赵俊华

    目的探讨雷尼替丁、瑞贝克、硫糖铝三联疗法对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方法将83例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二组.A组42例,以雷尼替丁150 mg,2次/d,瑞贝克80 mg,2次/d,硫糖铝1000 mg,3次/d,治疗2 wk;B组41例,以雷尼替丁150 mg,2次/d,羟氨苄青霉素500 mg,3次/d,硫糖铝1000 mg,3次/d,治疗2 wk为对照组.在治疗前和疗程结束4wk以上,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学改良Giemsa染色法检查Hp.结果A组的Hp根除率92.9%,B组的Hp根除率70.7%(P<0.01).A,B两组副反应小,均能耐受.结论雷尼替丁、瑞贝克、硫糖铝三联疗法的Hp根除率与传统方法相似,且安全耐受性好.

  • 超声图象分析诊断的研究

    作者:王永汉;王丽霞;刘金芳;付洪荣

    目的旨在探讨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对实时图象进行动态、整体观察加必要的测量分析,同时密切结合临床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并与原先单一依据实时图象诊断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综合分析较单一依据实时图象诊断能减少误诊,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结论超声诊断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范围广的综合性科学,对实时图象必须动态、整体观察.无疑对提高诊断准确率有益,应予重视.

  • 硫酸镁在消化系统疾病现代应用价值

    作者:蒋民德;周校堂

    目的观察硫酸镁对胆道残余及再生结石之排石作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应用价值.方法胆囊切除后6mo~24mo内再生或残余结石,经B超证实共32例,其中男7例,女25例,用33%硫酸镁口服30 mL/d或10 mL/次,3次/d,部分加用熊去氧胆酸50 mg,3次/d,舒胆通40 mg,3次/d,每次排便检查有否结石.男对99年收住急性胆源性胰腺炎50例,随机口服硫酸镁13例,未服37例,对尿激粉酶转阴天数等进行对比观察,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经治疗后B超复查及排出结石17例于3d~7d内排石,4例1 mo排石,6例2 mo排石,排出结石直径0.4cm~2.4 cm,5例失败,平均排石时间12.5 d,排石率(排净率)84.37%.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应用硫酸镁组尿激粉酶转阴天数(非硫酸镁组以下相同)4.15±3.63(10.03±5.56),排便日期2.23±1.41(6.24±3.41),住院天数6.08±9.56(26.59±15.82),费用6421.88元±4522.54元(14581.18元±10753.53元),胃肠减压时间4±2.35(n=5)[8±7.51(n=13)],禁食天数4±2.94(9.70±6.36).组间比较P<0.01,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硫酸镁对总胆管结石及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治疗有肯定临床价值

  • 燃煤型砷中毒人体肝损伤临床研究

    作者:杨大平;张爱华;黄晓欣;郭渝成;王松;郭乔楠

    目的燃煤型砷中毒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地方病之一,肝硬变为其主要死亡原因.目前对该病的研究尚以流行病学调查为多.我们对在诊断和分度标准上按新疆天然高砷水所致慢性砷中毒标准已确诊的轻、中、重度患者184例进行了临床调研,旨在寻找早期防治的有效措施.方法通过病史询问、常规体检、腹部B超、相关实验室生化检查.并对23例自愿者,在排除了长期酗酒、血吸虫病和甲、乙、丙型肝炎等疾病后,进行了常规肝穿刺活体组织病理普通光镜和电镜的对比观察.结果常规体检及肝肿大者分别为轻度4例(4/45,8.89%),中度10例(10/54,18.52%),重度34例(34/85,40.48%).B超示肝大,肝回声增强者分别为轻度9例(9/45,20%),中度11例(11/54,20.37%),重度37例(37/85,43.53%).临床消化系症状以乏力(144/184,78.26%),纳差(127/184,69.02%),恶心(109/184,59.24%),腹痛(98/184,53.26%),腹胀(88/184,47.83%)等为主.肝脏病理早期表现以肝细胞及细胞器的肿胀、变性为著,中、晚期则以坏死及纤维增生为主.SBA对检查燃煤型砷中毒肝损伤有较高的敏感性,GPT对燃煤型砷中毒所致肝损伤的诊断没有实际意义.而血清r-GT,ET为显示燃煤型砷中毒所致肝损伤的较晚期指标.结论燃煤型砷中毒对肝脏的损害,其临床表现以乏力、纳差、恶心、腹痛、腹胀、肝肿大等为主.病理早期表现以肝细胞及细胞器的肿胀、变性为主,中、晚期则以坏死及纤维增生为著.随着病情的发展,燃煤型砷中毒患者肝脏表现为慢性纤维化硬变过程.SBA对检查燃煤型砷中毒肝损伤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对鉴别诊断没有特殊意义,故在确诊肝病类型时,尚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评价.GPT对燃煤型砷中毒所致肝损伤的诊断没有实际意义.而血清r-GT,ET为显示燃煤型砷中毒所致肝损伤的较晚期指标.SBA,r-GT,ET三指标联合应用在筛检及动态观察其病情进展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 三联短程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

    作者:贾建忠;雷小红;陈中青;白玉萍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Omeprazole)、羟氨苄青霉素(Amoxycillinum)和甲硝唑(Metronidazole)1 wk短程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对Hp相关性活动期十二指肠溃疡(DU)治疗效果和复发的影响,并与2wk疗法相比较.方法将128例Hp阳性的活动期DU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奥美拉唑20mg、羟氨苄青霉素1000mg、甲硝唑400mg、均为2次/d,治疗1 wk.B组:奥美拉唑20 mg,羟氨苄青霉素1000mg,甲硝唑400mg,均为2次/d,治疗2 wk.两组均继续给奥美拉唑20mg,满4wk停药.治疗前和治疗后1 mo,1 a各做一次电子内镜检查,并取活组织做快速尿素酶检测和组织学Silver-Staining银染色法检测Hp.结果 A,B两组Hp根除率分别为92.19%(59/64),95.31%(61/64)(P>0.05);DU治愈率为93.75%(60/64),96.88%(62/64)(P>0.05);副作用发生率为4.69%(3/64),12.50%(8/64)(P<0.01).Hp根除和未根除者1 a后DU复发率分别为3.33%(4/120),75.00%(6/8)(P<0.01).结论以奥美拉唑为主,合并羟氨苄青霉素和甲硝唑治疗Hp相关性DU,Hp清除率和DU治愈率高,并能有效预防DU复发.1 wk短程疗法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副作用小、顺应性好,可以取代2 wk疗法,是目前治疗Hp相关性DU较好的治疗方案.

  • 幽门螺杆菌尿素酶B亚单位和热休克蛋白A亚单位的融合表达

    作者:刘纯杰;张兆山;陶好霞;李淑琴;黄翠芬

    目的将幽门螺杆菌尿素酶B亚单位基因和热休克蛋白A亚单位基因融合,并实现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为构建该菌的基因工程二价苗打下基础.方法通过交叠延伸拼接PCR法将幽门螺杆菌ureB基因和hspA基因通过(Gly4Ser)3 linker连接起来,经Nco Ⅰ和Not Ⅰ双酶切后定向克隆入表达载体pET22b+的pelB前导序列下游,经测序鉴定后转化大肠杆菌BL31(DE3),用1PTG诱导表达.结果幽门螺杆菌的尿素酶B亚单位基因和热休克蛋白A亚单位基因通过linker获得了融合,序列分析表明,此融合基因序列拼接正确,且是通读的.含有该融合基因表达载体的表达菌株BL31(pET-BA)在30℃经IPTG诱导表达4 h后,用10%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在细菌周质表达有约与预期融合基因表达蛋白大小一致的外源蛋白质表达带.结论幽门螺杆菌ureB与hspA成功地实现了在大肠杆菌中的融合表达,为进一步评价其对Hp的免疫保护效果和构建Hp二价基因工程苗打下了基础.

  • 小儿消化性溃疡102例

    作者:李幼红;林玉深

    目的探讨小儿消化性溃疡的特征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方法 102例消化性溃疡的患儿经内镜检查胃粘膜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结果本组小儿消化性溃疡Hp检出率77.5%(79/102),其中十二指肠溃疡(DU)占74.7%(59/79),胃溃疡(GU)占18.9%(15/79),复合性溃疡占6.4%(5/79).年龄5岁~14岁,男:女2.92:1,>6岁占92.2%,以十二指肠溃疡多见,GU:DU=1:3.87;<6岁GU:DU=1:1.71.十二指肠溃疡发生于球部92.3%(60/65),单发溃疡占44.6%(29/65),多发溃疡占15.4%(10/65),霜斑样溃疡占40%(26/65);胃溃疡中单发占70.4%(19/27),多发性溃疡占29.6%(8/27).溃疡复发者均伴Hp感染.结论小儿消化性溃疡好发于学龄期以上,以十二指肠溃疡为多见,十二指肠溃疡与Hp感染密切相关,复发亦与其有关.

  • 酒精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艳华

    酒精性肝病(ALD)的分型及诊断是依据酗酒量和病理上肝细胞受损程度而确立的,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FL)、酒精性肝炎(AH)、酒精性肝纤维化(AF)、酒精性肝硬变(AC)、轻症酒精性肝病(ML)、酒精性肝病并慢性病毒性肝炎(ACH)等六型;ALD的发病主要是由于乙醇在肝细胞内代谢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及引起的代谢紊乱而导致,另外氧缺乏学说、炎症递质和细胞因子的作用、自由基的损害作用也和酒精性肝损伤有关;女性比男性对酒精易感性高;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酒精性脂肪肝常见,酒精性肝炎的发病率较高,而东方国家这两种类型少见;遗传因素与HCV感染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过度饮酒会增加HCV复制、长期酗酒会使乙型肝炎病程进展加速加重、肝细胞癌相对危险性增高;除了戒酒及支持疗法外,ALD的治疗尚无完全有效的药物;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良性可逆性病变,ALD其余类型经过戒酒治疗后,临床及肝功都有不同程度改善.

  • 小柴胡汤加铝碳酸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作者:张颖

    目的研究小柴胡汤与铝碳酸镁结合服用对反流性胃炎的疗效.方法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100例,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30岁者16例,30岁~60岁之间24例,61岁以上1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65例,浅表-萎缩性胃炎28例,萎缩性胃炎7例.取柴胡10 g、黄芩10g、半夏10g、人参10 g、生姜3片、大枣5枚、炙甘草10 g、代赭石、旋复花10g、乌贼骨15 g,用水煎服.1剂/d,1mo为一个疗程.胸肋满闷等偏重气滞者加桔壳10g、佛手10g,嗳腐吞酸等,偏重伤者加内金10g、槟榔10 g.西药:铝碳酸镁(商品名胃达喜,德国拜耳大药厂生产),3次/d,1.0 g/次,餐后嚼服.治疗期间停服其他抗酸剂,结合胆酸及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中药于治疗的第一疗程每日服,第2~3疗程间日服.然后对患者服用前后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10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均由内镜检查确诊.痊愈和显效75例(占75%);有效21例(占21%);无效4例(占4%).总有效率96%.结论小柴胡汤加铝碳酸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显著.

  • 肝泡球蚴病超声声象类型及病理分型与血清SIL-2R的关系

    作者:史大中;李富荣;Bartholomot;PS Craig;DA Vuitton

    目的探讨肝泡球蚴病超声声象类型及病理分型与sIL-2R 的关系.方法对由ELISA和超声证实的42例泡球蚴病患者作了B超分型,对其中17例作了sIL-2R水平的测定结果显示泡球蚴声象分为3种类型.17例泡球蚴患者的sIL-2R水平均值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02),且高水平的sIL-2R病例比例数随疾病的进展而增加.结论 sIL-2R可作为泡球蚴分型的指标之一.高水平sIL-2R与疾病的进展有关,反之属疾病的晚期或稳定期.

  •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94例

    作者:王丙信;杨同占;吕玉洁;王应成;任爱玲

    目的探讨中药方剂、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远期疗效.方法经内镜证实的消化性溃疡患者94例,随机分为3组,其中中药组32例,益胃丸10粒,4次/d,服药4wk.西药组30例,服丽珠得乐冲剂110 mg,4次/d,服药4wk;甲硝唑0.4,3次/d,服药10 d;羟氨苄青霉素0.5,3次/d,服药10 d.中西医结合组32例,中药组+西药组用药,疗程亦同.服药结束后1mo,复查内镜,检测Hp及病理变化,Hp根除者列入观察.每3mo~6mo复查内镜,随访3 a.结果中药组溃疡复发率12.50%(4/32),Hp复发率9.38%(3/32),西药组溃疡复发率Hp复发率均为26.27%(8/30),中西医结合组溃疡复发率Hp复发率均为6.25%(2/32).中药组与西药组Hp与溃疡复发率相比无差异(卡方检验,P=0.250),中西医结合组与中药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卡方检验,P=0.100),中西医结合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显著(卡方检验,P=0.025).结论中药方剂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与西药三联疗法疗效相似,中西医结合疗法既有很好的Hp根除率,又有很好的溃疡愈合率,Hp和溃疡的复发率也很低,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方法

  • 胆石性胆道梗阻病程中一氧化氮、内皮素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雷正明;黎靖;杨文君;李代渝

    目的了解NO,ET在胆石性胆道梗阻病程演进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无急性胆管炎的150例胆石胆道梗阻患者,按梗阻性黄疸发生时间(Ⅰ组:67例,黄疸时间4.24 d±1.74 d.Ⅱ组:37例,黄疸时间10.41 d±1.82 d.Ⅲ组:46例,黄疸时间38.02 d±29.67 d)和血内毒素检测结果(内毒素阳性组112例,内毒素阴性组33例)分组比较NO,ET内毒素和肝功能变化关系,同时检测20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在梗阻性黄疸Ⅰ,Ⅱ,Ⅲ组和正常对照组,各项检测值依序为:清蛋白(g/L):39.66±4.50,35.67±5.19,34.40±7.83,42.91±2.87(四组比较:F=15.4107,P<0.01);ALT(U/L):123.45±154.64,139.04±192.59,160.87±114.03,24.65±12.61(F=4.2348,P<0.01);总胆红素(μmol/L):97.39±116.61,108.67±113.84,105.88±102.51,12.99±4.29(F=4.3955,P<0.01);直接胆红素(μmol/L):25.06±20.38,30.18±21.71,8.12±33.38,2.85±1.31(F=10.5229,P<0.01);NO(μmol/L):70.00±48.97,82.52±41.24,73.63±48.15,25.06±7.22(F=7.9100,P<0.01);ET1(pg/mL):55.18±25.46,69.14±45.60,56.48±38.91,39.0±8.19(F=3.5837,P<0.05);内毒素(Eu/mL):0.0533±0.0937,0.0954±0.0970,0.1175±0.1237,……(F=5.2084,P<0.01).对各时间段梗阻性黄疸患者各指标行相关分析发现:Ⅰ组NO与ET1、清蛋白呈负相关(γET1=-0.289,P<0.05;γA=-0.348,P<0.01),与内毒素、总胆红素呈正相关(γet=0.774,P<0.01;γtb=0.368,P<0.01).Ⅱ组NO与ET1、清蛋白呈负相关(γET1=-0.417,γA=-0.438,P均=0.01);内毒素与ET1、直接胆红素呈正相关(γET1=0.385,γdb=0.364,P均<0.05).Ⅲ组NO与内毒素呈正相关(γ=0.406,P<0.01);NO与ET1无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关系按血内毒素检测结果比较见,内毒素阳性组和阴性组黄疸时间(18.95 d±24.49 d对8.33 d±8.84 d,t=3.8191,P<0.01)、清蛋白(g/L,36.17±6.68对39.87±4.21,t=3.8261,P<0.01)、直接胆红素(μmol/L,32.89±27.32对23.21±20.05,t=2.2309,P<0.05)、NO(μmol/L,83.62±47.95,44.03±28.19,t=5.9283,P<0.01)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相关分析见:内毒素阴性组,NO与清蛋白、ET1呈负相关(γA=-0.421,P<0.05;γET1=-0.527,P<0.01).内毒素阳性组,NO与内毒素呈正相关(γ=0.437,P<0.01)与ET1无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关系结论①胆石性胆道梗阻时内毒素等导致NO与ET1的协调关系发生紊乱、NO的正常保护机制受损,这在胆道梗阻所致肝功能衰竭、肝纤维化、肝肾综合征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②NO与ET1原有的负相关关系,随着黄疸时间延长、肝功能损害程度加重、内毒素血症出现而消失,提示检测比较NO/ET1的变化关系,有可能作为了解肝细胞损害程度、肝储备功能的参考指标.

  • 六味木胶胶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邢孔庚;张发政;丁兴宇;邢孔祥

    目的进行观察六味木香胶囊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慢性胃炎结合我国及国际悉尼慢性胃炎分类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组7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41例,先后相同给药途径,口服六味木香胶囊,每次5粒,早、晚各一次,空腹服药(未加辅助药),15 d为一疗程,30 d~35 d内来我院进行内镜及组织病理活检复查.结果浅表性胃炎组痊愈率为36.9%(28/77),好转率为54.5%(42/77),无效率为9%(7/77),其有效率为90.9%(70/77);萎缩性胃炎组痊愈率为26.8%(11/41),好转率为65.8%(27/41),无效率为7.3%(3/41),其有效率为92.6%(38/41).两组的总有效率达91.5%(108/118),无效率达8.5%(10/118),有效率值与无效率值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六味木香胶囊治疗消化道各种疾病具有理气开郁、和胃止痛、清化湿热之功效.本品应用安全、疗效可靠,无毒副作用及价格低廉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内镜套扎术预防性治疗食管静脉曲张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陆伟;邱秀霞;王波

    目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变门脉高压症的一种高死亡率的致命并发症,因此对具有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可防止第一次出血而改善患者的存活,其次是即使不能减低死亡率,却也能减少出血,给患者修复肝脏提供时间.方法应用美国Cook公司的连发套扎器,对住院肝硬变伴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进行内镜下连发套扎术,并进行有无出血史的对比观察.结果无上消化道出血史者套扎次数及套扎圈数少,且套扎后危险期内出血性小,较易使曲张静脉消除,而有上消化道出血史者套扎次数及套扎圈数多,且套扎后危险期内再出血率较无出血史者为高.结论肝硬变患者约1/3会发生静脉曲张出血且第一次出血的死亡率高,预防性套扎术可消除患者出血隐患,且套扎次数少,简便易行,安全有效.

  • 聚氨酯胆管假体的制作

    作者:许建衡;郭光华;张津;吴利标;刘婉秀

    目的制作一种可以抗逆行感染的人工合成材料的胆总管替代品.方法这种假体采用医用级聚醚型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TPE80B.结构设计上采用了膈下气囊驱动的双层假体,具有类似蠕动的自律性排空机制;两端口径呈上小下大喇叭形;涤纶吻合口.制作工艺上借鉴人工心脏的工艺,内壁光洁,封闭性好.实验方法:体外试验和大动物实验(含对照组).结果体外试验表明,膈下气囊压力与假体内胆汁流速呈负相关关系;6只狗的动物实验对照观察发现其生存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直管式假体;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良好的胆汁排空是防止感染和瘀胆的必要条件.结论使用气囊型假体可能是解决胆管假体置换后逆行感染的有效途径.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69例

    作者:李筠

    目的对比分析中药加肝肽(HSS)与中药加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两种方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差异.方法本组69例均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其中早期9例,中期27例,晚期33例.在保肝、支持、对症治疗基础上,分为两组:①中药加HSS组18例,中药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为主,基本用药:茵陈、栀子、黄柏、黄芪、茯苓、赤芍、丹参、茜草等.以上诸药1剂/d,水煎服.我院产注射用肝肽(HSS)100 mg~200mg,加入50g/L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00mL中,静脉滴注,1次/d.②中药加PHGF组51例:中药组成及用法同一组.PHGF 100mg~200mg,加入50 g/L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00 mL中,静脉滴注,1次/d.以上用药时间均≥2 wk.结果①两组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44%,37%,病死率分别为17%,35%,经x2检验,P>0.05.②两组治疗前血清BiL,ALT,AST平均值分别经t检验,P>0.05,但中药加HSS组PTA水平明显低于中药加PHGF组,t=2.55,P<0.05,治疗后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中药加PHGF组早、中期患者治疗前BiL水平明显高于中药加HSS组,t=2.33,P<0.05;治疗后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③早、中、晚期患者有效率在中药加HSS组分别为100%(2/2例)、75%(6/8例)、0(0/8例);中药加PHGF组分别为100%(7/7例)、53%(10/19例)、8%(2/25例).两组各期分别经x2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但两组早、中期患者的有效率均明显高于晚期患者,经x2检验,P<0.01.结论中药联合HSS及PHGF,均是治疗慢重肝的有效方法,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对PTA水平明显下降者,宜首选中药加HSS方案;而对早、中期患者血清BiL水平较高者,可道选中药加PHGF方案.

  • 结直肠癌术后早期5~FU大剂量大容积腹腔灌注化疗的临床应用

    作者:唐德生;张建国;周东航;李伟安;师恩惠

    目的结合本组资料及近年来的观点,探讨结直肠癌术后早期5-FU大剂量大容积腹腔灌注化疗(IPC)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对1996年以来进行的12例29个疗程总计145次IPC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在术后早期应用了5-FU大剂量大容积腹腔灌注化疗(IPC)共进行29个疗程145次IPC,完成1疗程5例,2疗程3例,3疗程1例,4疗程1例,5疗程1例,6疗程1例.化疗期间无明显血毒性反应,无肝肾功能损害,未发生并发症,近期疗效满意.结论腹腔灌注化疗技术简单,应用方便,安全易行,并具有高选择性区域化疗特点,无严重毒副作用和并发症,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防治腹腔复发和肝转移的一种颇有前途的辅助化疗措施.

  • 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桂芬;赵立辅

    目的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性.方法将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60例,用中药治疗,对照组160例,用维霉素治疗,口服3次/d,1.2 g/次.每个疗程6 wk,用药1~2个疗程后,对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内镜及病理活检,并观察症状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41.26%.

  • 针灸对胃肠作用机制

    作者:许冠荪;杨永兴;刘涌;朱庆丰;张发宝

    目的综述针灸对胃肠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方法通过针灸对神经通路,免疫-内分泌通路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包括经典递质、脑肠肽、细胞因子和其他分子物质对胃肠功能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针灸能促进相关物质的动态平衡,达到双向调整及纠正异常胃肠功能的作用.结论针灸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改善胃肠功能,但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蜜麻汤治疗难治性功能性便秘

    作者:杨木枝;杨杰辉;曾亚庆;吴珍珠;肖碧源

    目的观察蜜麻汤治疗难治性功能性便秘的治疗效果.方法治疗组难治性功能性便秘56例,应用蜜麻汤(党参20g,黄芪20 g,枳实15 g,白术15 g,蒲公英20 g,车前子30 g,川芎15 g,当归15 g,白芍20 g以上方药加水500 mL,煎300 mL,取药汤300mL,加入蜂蜜30mL.,黑芝麻油30mL,再热沸5min,过滤备用),取已配制蜜麻汤50mL,保留灌肠,1次/d,连续用2mo为1个疗程,其中男20例,女36例,年龄36岁~68岁,平均48.2岁,便秘时间1 a~6 a,每次排便间隔时间3 d~6 d.对照组56例难治性功能性便秘,应用西沙必利10mg,大黄苏打片2片/次,3次/d,连服2 mo为1疗程,其中男26例,女30例,年龄35岁~68岁,平均48岁,便秘时间1 a~6 a,每次排便间隔时间3 d~6 d.结果治疗组经蜜麻汤治疗2mo后痊愈42例(75%),好转13例(23.2%),无效14例(25%),经统计学处理:x2=20.72,P<0.001.结论蜜麻汤保留灌肠治疗难治性功能性便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口服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

    作者:达四平;赵晓晏;李宜辉;邓居有;苏红嫒

    目的观察新型促胃肠动力药莫沙必利(胃5-HT4受体促进剂)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1例,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5 mg,3次/d,饭前服,连用4 wk.对照组21例,口服吗叮啉片10 mg,3次/d,饭前服,连用4wk.观察方法采用双盲法,临床观察在实验开始前、服药d 14,d 28,各记录一次,记录症状(上腹疼痛、上腹饱胀、嗳气、烧心、进食成少、恶心、呕吐、早饱)变化及副作用发生情况.临床观察标准采用GCP标准.随机抽取部分患者(试验组11例,对照组10例)于实验开始前和结束时(d 28)做同位素胃排空试验.胃排空试验方法:试验餐为60 g芝麻糊煮成的粥加入1mci(37MBq)99MTc-DTPA,混匀,总体积300mL.γ-相机探头配置,低能通用准直器,能峰140Kev,窗宽20%,矩阵为64×64,放大系数为1.5受检者空腹12 h,5min内服完试验餐,立即仰卧于探头下,视野包括全胃,1帧/min,动态采集120min利用ROI技术勾画出大胃影轮廓,作出经本底与衰减校正后的胃时间~放射性曲线,记录120min残留率,并计算胃内容物半排空时间.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及同位素胃排空患者基本特征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莫沙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d 14和d 28缓解率、显效率、总有效率与吗叮啉组相当(P均>0.05).两组对上腹疼痛、上腹饱胀、嗳气、烧心、进食减少、恶心、早饱等症状28 d缓解率、显效率、总有效率高于d14的缓解率、显效率、总有效率(P均<0.05).其中莫沙必利组对上腹饱胀、进食减少、早饱d 14的总有效率为57.1%,80.0%,68,8%,d 28的总有效率为71.4%,100.0%,81.2%;吗叮啉组对上腹饱胀、进食减少、早饱d 14的总有效率为52.4%,71.4%,62.5%,d 28的总有效率为66.7%,71.4%,75.0%同位素胃排空测定发现治疗前两组的半排室时间和120min残留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莫沙必利组治疗前、后的半排空时间和120min残留率分别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吗叮啉组治疗前、后的半排空时间和120min残留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后莫沙必利组的半排空时间短于吗叮啉组(P<0.05),120min残留率低干吗叮啉组(P<0.05).两组病例未发现泌乳、腹泻、痉挛性疼痛、心电图QT间期延长、血脂增高等毒副反应.结论莫沙必利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良好,与吗丁啉疗效相当;对胃排空延迟有良好疗效,副作用小,安全度高,临床推荐的常用剂量为5mg,3次/d.

  • 复方参七汤治疗胃癌的基础研究

    作者:沈洪薰;陈莉;王志伟;周树军;陈玉泉

    目的阐明复方参七汤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抑癌研究: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株BGC-823,观察复方参七汤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的杀伤效应、细胞分裂及集落形成的抑制作用.在体实验研究:中药组(50只)大鼠每日喂MNNG 100 mg/L和含复方参七汤(18 mL/kg)的颗粒饲料,连续9mo.对照组(50只)大鼠每日喂MNNG 100mg/L和颗粒饲料,连续9mo.9mo后(除自然死亡外)杀死生存大鼠,切取鼠腺胃和十二指肠标本,应用10%福尔马林固定标本,石蜡包埋,组织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研究:鼠腺胃标本的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Wistar大鼠腺胃粘膜的正常细胞、异型增生细胞和癌细胞PCNA和Cyclin D1表达.结果体外实验研究:复方参七汤抑制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的细胞分裂和集落细胞形成,IC50为7g生药/L.高浓度时有直接杀死癌细胞作用,LC50为48 g生药/L.在体实验研究:中药组,50只Wistar大鼠中7只自然死亡,余下43只生存9 mo,将它们分批处死,32只大鼠腺胃粘膜细胞呈现正常(74.4%,32/43);8只大鼠腺胃粘膜细胞呈异型增生(18.6%,8/43)和3只大鼠腺胃癌(6.9%,3/43).对照组,50只Wistar大鼠中,11只自然死亡,余下39只生存9mo,将它们分批处死,16只大鼠腺胃粘膜细胞异型增生(41.1%,16/39),23只大鼠腺胃癌(58.9%,23/39),比较两组腺胃癌的发生率,中药组6.9%,明显低于对照组58.9%,P<0.01.免疫组化研究:中药组大鼠腺胃粘膜细胞的PCNA和Cyclin D1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8%和22.8%,而对照组分别为75.7%和62.8%,两组相比较,中药组的大鼠腺胃PCNA和Cyclin D1的强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参七汤治疗胃癌有良好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抑制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细胞分裂和集落形成;可能降低MNNG诱发Wistar大鼠腺胃癌发生率;可能抑制鼠腺胃增殖细胞和癌细胞的PCNA和Cyclin D1强阳性表达;可能阻止正常腺胃细胞向肿瘤细胞转化,抑制肿瘤细胞的过度增殖.

  • 儿童胆囊炎与胆石症的诊治

    作者:周士俊;顾林根;沈瑞华;顾奇澜;钟育琦

    目的通过对小儿胆囊炎胆石症的临床分析,作B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防并发症.方法临床医生综合患者的症状与体征,结合B超作早期诊断.结果本文6例,男2例,女4例,年龄分别为10岁1例,12岁1例,13岁1例,14岁3例.均经B超确诊胆囊炎胆石症.结论该病在儿童中少见,易误诊,应引起重视.笔者认为:患儿右上腹部疼痛或绞痛,伴有黄疸,发热,右上腹疼痛或肌卫,肌紧张应考虑胆囊炎胆石症,若能触及肿大胆囊,B超示:胆管扩张,结石则诊断成立.胆道造影必要时可选用.B超对胆囊炎胆石症的检测率在国内为95%以上.本组6例均以B超确诊且例1、例2、例6手术中均证实有结石,并取石,同时胆囊切除术.关于治疗选择手术或保守治疗,均酌病情而定.如例3、例4、例5采取内科保守治疗,消炎利胆药物,排石汤,胆通等.亦可用中医中药如:茵陈、金钱草、浦公英、海金沙等治疗.另外,应注意避免吃含胆固醇高的动物内脏,如猪肝、猪肚、鸡鸭肝、鱼子等.一般治疗较满意,但应定期B超检查随访.

  • 人小肠粘膜内的肽能神经元

    作者:贾友苏;吕正梅;齐成琴;黄炫

    目的研究人小肠粘膜内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和神经肽Y(NPY)能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分布.方法人十二指肠、空肠标本各5例,均由外科手术提供.年龄在19岁~66岁之间,男女均有.组织块径石蜡包埋,切片厚5μm~10μm.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显示VIP,SP和NPY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结果 VIP,SP和NPY能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均呈棕褐色;VIP和NPY能神经纤维遍布肠壁各层,SP能神经纤维主要分布于肌层和神经丛,在粘膜内VIP-IR和NPY-IR神经纤维十分丰富,它们在小肠腺周围交织成疏网状.VIP,SP和NPY能神经元见于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粘膜内发现VIP,SP和NPY能神经元,VIP阳性神经元分布在粘膜肌层内,3~5个成群分布,反应强度为强阳性,胞体多呈扁平形,偶见单个分布,胞体呈卵圆形,形似双极神经元.SP阳性神经元单个存在于粘膜肌层内,有的呈扁平形,有的呈卵圆形,反应强度为中等阳性.NPY阳性神经元,反应强度为弱阳性,有的分布在粘膜肌层,胞体呈扁平形;有的位于小肠腺下方紧靠粘膜肌分布,胞体呈卵圆形.结论人小肠粘膜内存在VIP,SP和NPY能神经元.

  • 胃癌腹腔淋巴化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裴建遇;王强;王元和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行腹腔化疗时联合应用善得定诱导腹腔淋巴化疗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4例胃癌患者术中行卡铂腹腔化疗19例(实验组),卡铂+善得定诱导腹腔淋巴化疗15例(对照组).手术中不同时段内分别取门静脉血和癌旁淋巴结标本,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样本的铂浓度.结果两组间门静脉血铂浓度无明显变化.1 h~2 h两组间淋巴结样本铂浓度相比无差异(P>0.05).3 h时实验组淋巴结样本铂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腹腔化疗时联合应用善得定可促进化疗药物增量进入腹腔区域淋巴结系统,诱导腹腔淋巴化疗.

  • 幽门螺杆菌增加胃癌发生危险性的机制研究

    作者:卢世云;潘秀珍;彭孝伟;施作霖;林棱;陈明红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及其cagA基因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进而探讨Hp增加胃癌发生危险性的机制.方法研究对象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n=56)、慢性萎缩性胃炎(CAG,n=20)、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CAGIM,n=16)、不典型增生(DYS,n=18)、胃癌(GC,n=17)患者及正常对照组(NS,n=14)共141例.应用ki-67免疫组化技术评价胃幽门窦上皮细胞增殖,用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胃上皮细胞凋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Hp的cagA基因.结果 Hp阳性患者的增殖指数(LI)和凋亡指数(AI)显著高于Hp阴性者(16.6±5对12.8±3,P<0.01和6.9±3.8对4.3±2.6,P<0.05).CSG Hp阳性的LI和AI明显高于Hp阴性者(P<0.01),而其余四种胃病Hp阳性的LI或AI与Hp阴性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五种胃病只有CSG的AI较NS组高(P<0.01),其余四种胃病无论Hp阳性或阴性的AI与NS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CagA+Hp感染者的LI明显高于CagA-Hp感染者(P<0.05),而AI则明显低于CagAHp患者(P<0.05).Hp阳性或阴性CSG,NS组的AI与LI呈正相关,GC患者的AI与LI呈负相关.LI和AI与胃粘膜炎症程度无明显关系.结论 Hp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和凋亡主要发生在Hp感染的早期.CagA+Hp与CagA Hp促增殖和凋亡作用的能力明显不同.Hp感染通过引起增殖和凋亡比例的失调,终促进肿瘤发生.

  • 思密达联合用药治疗婴幼儿腹腹泻68例

    作者:官文德;魏彬娥;寇彩庄

    目的探讨思密达联合用药治疗婴幼儿腹泻的效果.方法思密达治疗68例患者中,年龄小的3 mo,大的3岁;思密达用量<1岁1袋/d,分3次服;<2岁的1~2袋/d,分3次服;<3岁的2~3袋/d,1袋/次;3岁以上的3次/d,1袋/次.并加服复合维生素B,1~3片/次,3次/d.乳酶生0.3 g~1 g/次,3次/d或加服乳酸菌素片2~3片/次,3次/d,有脱水者并用口服补液盐液.氟哌酸对照病例中,年龄小的2 mo,大的3岁,氟哌酸10 mg/kg/d分3次服,疗程为4 d~6 d.结果对68例婴儿腹泻服用思密达联合用药,临床总有效率达91.1%.氟哌酸总有效率达84%.两组经校正x2=0.254,P>0.5.结论思密达联合用药对婴幼儿腹泻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30例

    作者:赵宏耀

    目的回顾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有效方法和疗效.方法选取10 a来临床诊断明确的病例共30例,年龄18岁一82岁,平均44.6岁.临床表现急性腹痛30例,伴黄疸19例;血、尿淀粉酶增高29例,B超检查胆源性胰腺炎24例,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学组制定的"重症胰腺炎诊治规范初稿”标准:水肿型21例,坏死型9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肝郁气滞型21例,脾胃湿热型4例,脾胃实热型5例.全部病例均给予禁饮食补液,抑制胰酶分泌,抗生素防治感染.坏死型给予常规重症监护.防治并发多脏器衰竭.中转手术2例.中药治疗根据辨证分型肝郁气滞型以清胰汤1剂/d,脾胃实热、脾胃湿热型以复方大柴胡汤或大陷胸汤加减,1~2剂/d,必要时配合灌肠治疗结果水肿型21例,5 d~7 d全部治愈.坏死型2例因胰周脓肿,腹腔感染中转手术.其余7例经保守治疗1 wk~2 wk治愈,其中合并假性胰腺囊肿1例,经B超引导下穿刺治愈.结论急性胰腺炎病例、根据西医病理分型结合中医辨证分型.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为主.及时发现并发症和必要时中转手术疗效满意.

  • 测定血浆神经降压素水平对肝硬变患者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跃;许鲁宁;林明芳;陈宏斌;张亚东

    目的评价血浆神经降压素(NT)水平对肝硬变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肝炎后肝硬变57例,男41例,女16例,平均年龄45岁±17岁.根据Child-Pugh分级:A级21例、B级22例、C级14例.健康体检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37岁±12岁.取受检者肘前静脉血5 mL注入含40μL 10%EDAT-Na2和60μL抑肽酶的抗凝管中,混匀置4℃300 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置-20℃保存,测定前使样品置于室温复融,再次4℃3500rpm离心,取上清液测定.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结果肝硬变患者空腹血浆NT含量为(84.4±9.7)ng/L,与正常人(79.2±11.3)ng/L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根据Child-Pugh分级,A级患者血浆NT值(42.5±7.2)ng/L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而B,C级肝硬变患者血浆NT值[分别为(92.3±11.6)ng/L和(135.9±10.5)ng/L]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和P<0.01).A级肝硬变患者仅有2例血浆NT值>80 ng/L,C级仅有1例血浆NT值>80ng/L.结论测定血浆神经降压素有助于肝炎后肝硬变的辅助诊断与病情估计.

  • 老年肺心病胃运动功能与血浆胃肠激素的关系

    作者:陈代陆;刘绍华

    目的探讨老年肺心病患者的胃运动与血浆胃肠激素关系及西沙比利对老年肺心病胃运动的影响.方法肺心病患者30例,男8例,女2例,年龄60岁~80岁,平均72.56岁,均符合肺心病诊断标准.主要胃肠道症状表现为纳差、腹胀、嗳气、上腹隐痛及恶心、呕吐.正常对照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64岁~74岁,平均69.68岁,均符合中华医学会1982年健康老年人五项标准.所有入选人员清晨空腹抽血3 mL,加入抑肽酶(每mL全血500 U),0.3MEDTA2N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每mL全血10μL)试管中,4000 rpm离心15min,吸取上清液于-20℃保存待测MTL,SS,VIP及ENK.肺心病组抽血后,除给予肺心病常规治疗外,均给予口服西沙比利(西安杨森公司产)5mg、3次/d,服药4wk后抽血查四种胃肠激素水平.胃排空功能检查:采用ALOKASSD-620型超声显象仪,检查前1 wk内未服用任何影响胃肠运动功能药物.禁食12 h后给予试餐(液体脂肪餐400mL,内含脂肪12 g,蛋白质14 g,碳水化合物45 g),分别于0,10,20,30,40,50,60min测定胃窦收缩频率、胃动力指数(MI)及胃半排空时间(T1/2).症状积分:肺心病组按症状学积分统计法对6大症状分别进行治疗前后的记录和总积分统计,以症状的无、轻、中和重度分别判为0,1,2,3分,总积分为18分.结果肺心病组患者出现腹胀、纳差、嗳气、上腹痛症状者占90%,恶心呕吐者占25%,症状总积分均值为12.48±2.86,治疗4 wk后为8.98±1.62,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有显著性差异(t=5.83,P<0.01);用西沙比利治疗前,肺心病组血浆MTL含量为211.42±14.62,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02.58±24.48)(t=14.21,P<0.01),SS,VIP,ENK分别为89.48±18.62;324.64±13.88,76.38±20.42,显著高于正常组(分别为68.76±10.85.288.12±7.98,52.74±18.21)(t=3.32,7.86,3.27,P<0.01);治疗4 wk后MTL(256.11±12.58)明显升高(t=12.70,P<0.01),但仍然显著低于正常组(t=7.85,P<0.01),SS,VIP,ENK分别为8.18±11.43,308.48±12.66,66.06±15.42,均明显降低(t=2.83,4.71,2.22,P<0.05,P<0.01),同样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肺心病组胃半排空时间为48.16±11.78,明显长于对照组26.48±6.52(t=5.46,P<0.01),胃窦收缩频率(2.56±1.02次/分)及胃窦动力指数(1.36±0.15)却明显低于正常老年人(3.88±1.44次/分,2.08±0.48)(t=3.22,7.35,P<0.01);治疗后T1/2为2.98±9.36明显缩短(t=5.52,P<0.01),MI(1.82±0.22)也明显高于治疗前(t=9.39,P<0.01),均不能恢复到正常,而胃窦收缩频率无明显变化.结论①老年肺心病者普遍存在明显胃肠动力障碍.②胃肠激素比例失调是老年肺心病发生胃肠动力障碍重要原因之一.③西沙比利对改善老年肺心病的消化不良症状及胃运动功能有明显疗效.

  • 胃淋巴瘤的GI与CT诊断价值

    作者:于淑靖;祁俊华;康立清;马国军;宋兆伟;李中信

    目的评估钡餐造影(GI)与CT对胃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胃淋巴瘤6例,结合文献,对比分析,男4例,女2例,年龄35岁~69岁,平均49岁.全部病例均行GI与CT检查,后经病理证实.均为原发非何杰金淋巴瘤.CT采用GE Sytec 2000S全身CT机,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GI所见:多发类圆形充盈缺损2例,胃粘膜增粗紊乱4例,以胃体及窦部为主.胃壁相对柔软.GI提示诊断2例.CT所见:6例均表现为胃壁弥漫性增厚,厚度在1 cm~7 cm之间.胃外缘光滑呈分叶状4例,模糊不清2例.增强扫描:病变中度强化,与正常胃壁之间分界不明显.2例可见病变表面胃粘膜线样强化.提示粘膜下病变结论 GI为首选的胃脏检查方法.但由于淋巴瘤主要在粘膜下生长,GI难以观察病变的真实情况,诊断符合率低.粘膜上多发不规则圆形充盈缺损(鹅卵石样)是胃淋巴瘤的典型表现.CT可以清晰显示病变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胃淋巴瘤的CT表现大多数有一定的特异性.表现为胃壁广泛性弥漫性增厚(>1 cm),胃周围脂肪线多完整,外缘光滑或分叶状,病变表面粘膜多呈线样强化.借助CT表现可以和胃癌区别开来.CT可以协助临床确定病变的分期和预后.

  • 肝病患者11项实验结果的分析

    作者:李明友;黎永新;刘志兰

    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11项实验指标的检测,对比分析,对肝病的诊治,特别是提高肝硬变与肝癌的鉴别诊断的正确率,提供新的有价值的实验依据.方法本实验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AFP,HA和IIPC,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C1q,C3,C4,B因子,IgG,IgA,IgM.结果本实验研究结果补充和证实了:肝癌血清AFP含量绝大多数在400 ng/mL以上,各类肝炎血清AFP含量一般仅25 ng/mL~200ng/mL,少数患者可暂时升高到400 ng/mL以上,大约在2mo内消失,如持续上升,应进一步追踪肝癌的可能性.肝癌患者血清AFP含量与SGPT活性水平相对分离.血清IIPC水平随急性肝炎向慢性肝炎、肝硬变的演变而逐步降低.血清HA水平随急性肝炎向慢性肝炎、肝硬变的演变而逐步升高.肝硬变组IIPC,C1q,C3,C4,B因子显著低于肝癌组,HA水平又显著高于肝癌组,肝硬变组IIPC的降低与HA的升高呈负相关,提高了肝硬变与肝癌的鉴别诊断的正确率,特别是对AFP阴性之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提出新的设想,即肝硬变患者血清IIPC,C1q,C3,CA,B因子同时升高时、应重视有癌变的可能.结论本实验研究方法简便易行,对肝病的诊治,特别是提高肝硬变和肝癌的鉴定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 大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作者:孙洪庆;张显忠;顾金歌;王东霞;欧阳晓玲;王云秋;张怡

    目的对于1985-01/1999-06我院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息肉725例,计1772枚的内镜表现,病理所见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男512例,女213例,年龄24岁~86岁,平均5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腹部不适、腹泻、便秘,用结肠镜检查.结果息肉≤0.5 cm的占29%;直径0.6 cm~2.0 cm的占58%;直径>2.0 cm的占13%;息肉位于直肠32%;乙状结肠占33%;降结肠占14%;横结肠占12%;升结肠占5%;盲肠占4%.病理腺瘤样息肉占72%.结论大肠息肉多发于左半结肠,病理上以腺瘤样息肉多见.腺瘤样息肉应镜下切除

  • 胃安康汤治疗胃脘痛 100例

    作者:荀斌;荀丽华

    目的观察中药胃安康汤对于胃脘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100例门诊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患者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16岁~76岁;病程1 mo~40 a.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26%).轻度和中度萎缩性胃炎15例(15%),重度萎缩性胃炎3例(3%),反流性胃炎15例(1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6例(16%),胃溃疡15例(15%),胃及十二指肠溃疡10例(10%).100例患者均为临床症状、体征,X线或内镜确诊并排除恶变者.胃安康汤基本方药物组成:香附、枳实、桃仁、白芍、元胡、白芷、乌贼骨、大黄、陈皮、砂仁、徐长卿、白芨、白术、蒲公英(研末冲服,10 g/次,3次/d)、甘草,水煎服,1剂/d.加减:胃阴不足加太子参、石斛、枸杞;脾胃虚寒加高良姜、吴茱萸、党参;兼有湿热加连翘、黄连、川朴;中气不足加黄芪、人参、升麻.结果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判断治疗效果.经100例患者临床治疗观察,痊愈76例,有效21例,未愈3例(均为重度萎缩性胃炎且病程长,年老体弱的患者),总有效率97%,无效3%,效果明显.举例:患者,男,51岁,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脘疼痛,泛酸6+a,每日发作1~2次,呈规律性,经多方西药治疗,效果欠佳,经改用胃安康汤对症加减治疗,连服药2mo,胃脘痛及其症状消失,继服1 mo,经X线钡餐造影,溃疡面愈合,病痊愈.结论胃安康汤为自拟经验方.全方具有调和脾胃、止痛制酸、消炎健胃、愈合溃疡之功.

  • nm23-H1 基因与P53蛋白在结肠肿瘤

    作者:夏传生;赵行远;吴建平;刘运芳;毛永荣

    目的检测nm23-H1基因和P53蛋白在结肠腺瘤和结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nm23-H1基因和P53蛋白的异常表达与结肠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了18例结肠腺瘤,56例结肠癌的nm23-H1基因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结肠腺瘤nm23-H1阳性表达率为88.9%,结肠癌Ⅰ期77.8%,Ⅱ期75.0%,Ⅲ期32.1%,Ⅳ期14.3%,结肠癌Ⅲ,Ⅳ期同结肠腺瘤和早期结肠癌比较P<0.01,结肠腺瘤P53蛋白检出率低,结肠癌各期P53蛋白检出率分别为33.0%,41.7%,78.5%和85.7%,Ⅰ,Ⅱ期同Ⅲ,Ⅳ期比较P<0.01.结论 nm23-H1基因检出率与结肠癌的发展阶段及转移程度呈负相关,P53蛋白的检出率与结肠癌恶化程度呈正相关.

  • 蒙药治疗胆囊炎182例

    作者:阿拉腾格日勒;娜仁格日勒;朝鲁梦

    目的观察蒙药治疗胆囊炎的疗效.方法胆囊炎182例,应用蒙药当玛-5味散、古日古木朝格敦、古日古木-7味散、巴特尔-7味散、苏斯-7味散、阿拉坦5味散、如达6味散、地格达-4味汤、苏龙嗄-4味汤,主要成分包括(红花、石膏、牛黄、菊花、巨麦、香青兰、连壳、麦冬、草何车、木通、木别子、香附子、地丁、丹参、石榴、豆蔻、肉桂、荜外、广木香、栀子),其中单纯胆囊炎58例,胆囊炎合并胆管炎36例,胆囊炎合并胆石症19例,胆囊炎合并胆石症(颈部嵌顿9例)胆囊息肉26例,胆道蛔虫6例,胆管炎并胆总管扩张24例,有4例并发胆源性胰腺炎,体温38℃~39.5℃,男78例,女104例,年龄11岁~76岁,病程短1 wk,长19 a.临床表现右上腹痛,伴恶心、呕吐、胃脘部胀痛,偶有放射肩胛部疼痛,口苦,口干,腹泻等症状.以蒙药辨证施治之原则早、中、晚酌情给予蒙药,同时根据病情轻重7 d~21 d为-疗程,还可根据病情灵活调节药物.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B超检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上述蒙药治疗3个疗程后,治愈36例(19.78%),显效70例(38.46%),好转59例(32.41%),无效17例(9.34%),总有效率90.65%.结论上述治疗起到清热利肝胆的同时,迅速缓解患者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症状,临床证实蒙药具有很好的消炎、镇痛作用,且经济、效果好,无副作用等优点,故有待于研究推广使用.

  • 门静脉注药化疗对胃酸分泌的影响

    作者:黎杰;林宇宁;黎仲然;战国强;罗伟胜

    目的探讨从门静脉注入抗肿瘤药物(5-FU)对胃功能有无特别的影响.方法在大肠癌手术时,把专用导管插到门静脉内,术后注药化疗前后,从胃管抽取胃液,以观测治疗对胃酸分泌的影响,并与周围静脉注药作比较.结果门静脉注药9例,化疗前基础胃酸(BAO)3.32±0.30mMol/H@,化疗后为2.90±0.31,对照组3.43±0.23,化疗后对照组2.98±0.25 mMol/H@.结论门静脉化疗、周围静脉化疗对胃酸分泌都有抑制,但门静脉注药并会附加抑制作用.

  • 胰十二指肠切除147例

    作者:贾尔民;徐雷;刘大伟

    目的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生存率,降低死亡率.方法对全部病例的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及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死亡率近11%(16/147);乏特壶腹、胰头癌3年生存率为46%,30%,5年生存率为15.4%,12%.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适当的手术术式及方法,及时、正确地处理术前及术后并发症是提高生存期、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步骤.

  • WilSon病蛋白及其基因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的改变

    作者:侯国庆;梁秀龄;黄帆;陈嵘;欧翠华;杨春水;王莹;闫振文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D)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外科手术获得3例WD患者、2例对照者的肝活检标本,利用胶原酶温育消化法分离肝细胞,并进行体外原代培养;肝细胞裂解离心后,使用6%聚丙烯酰胺凝胶行SDS-PAGE电泳,分离WD蛋白;以抗人WD蛋白抗体为第一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兔抗体为第二抗体,对肝细胞WD蛋白进行Westem-blot印迹检测,观察特异性条带数目、密度深浅和分子量大小;同时采用荧光PCR技术,筛查所有研究对象WD基因8号外显子(exon 8)的突变情况,对异常者进行DNA直接测序结果 WD患者及对照者肝细胞WD蛋白Westem-blot检测均表现为特异的155kDa条带,3例WD患者中1例无明显变化,另2例出现155kDa条带密度降低,仅有对照组密度的1/3~1/2,提示这两例患者的WD蛋白在肝内表达异常;荧光PCR筛查发现1例患者存在exon 8 Arg778 Leu突变,DNA直接测序证实为2273G→TG杂合突变.结论 WD基因蛋白产物在WD患者肝细胞的表达存在异常,这可能与WD基因Arg778Leu位点突变有关,直接检测WD基因蛋白产物有助于研究WD的发病机制.

  • Hp感染性胃病与TH1 / TH2细胞因子行为关系的研究

    作者:刘改芳;姚希贤;冯丽英;宋梅;崔东来

    目的研究Hp感染性胃部疾病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藉以探讨其细胞免疫致病机制.方法分别对37例慢性浅表性胃炎,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32例消化性溃疡(PU)及20例胃癌患者与30例Hp阴性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分离、培养,取上清液后,对其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2及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的含量采取双抗体夹心ELISA法进行检测.结果①Hp感染者慢性浅表性胃炎,PU,CAG,胃癌患者IFN-γ(pg/mL:54.92±21.15,63.65±15.36,98.95±32.14,194.66±39.33)均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41.63 pg/mL±18.50pg/mL,P<0.05~0.001,具有显著性差异;IL-2在慢性浅表性胃炎、PU,CAG,胃癌患者(pg/mL:37.38±15.02,40.41±16.57,47.11±7.46,68.69±19.97)均亦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28.58pg/mL±15.52pg/mL),P<0.05~0.001,均具有显著性差异;而Hp感染性胃部疾病与Hp阴性患者IL-4和IL-10的含量大部分无显著差异,P>0.05.仅慢性浅表性胃炎、PU患者IL-4(pg/mL:19.75±15.99,19.87±18.59vs35.21±22.22)明显低于Hp阴性患者,P<0.05,有显著性差异.胃癌患者IL-10(pg/mL:57.77±16.85vs28.80±20.69)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01,有显著性差异.②PU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相比,除IL-10前者(28.16pg/mL±18.52 pg/mL)明显低于后者(39.92pg/mL±24.10 pg/mL),P<0.05,有显著性差异外,余细胞因子含量均P>0.05,无显著性差异;CAG与慢性浅表性胃炎和PU细胞因子含量相比,除IFN-γ前者(98.95pg/mL+32.14pg/mL)明显高于后两者(54.92 pg/mL ± 21.15 pg/mL, 63.65 pg/mL ±15.36pg/mL),P<0.001,具有显著性差异,余细胞因子含量均P>0.05,无显著性差异;胃癌患者与CAG相比,前者IFN-γ,IL-10含量(pg/mL:194.66±39.33,57.77±16.85)明显高于后者(pg/mL:98.95±32.14,26.89±5.25),均P<0.001具显著性差异,IL-2,IL-4的含量(pg/mL,IL-2:68.69±19.97vs47.11±7.46,IL-4:32.42±11.76vs21.34±6.26),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均P<0.05,具显著性差异.结论①Hp感染性胃部疾病患者尤其是PU,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均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亢进,即均表现为TH1优势应答.②PU患者IL-10的含量明显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IL-10的降低促使了IFN-γ的产生增加,加重了粘膜的炎症变化,增加了促胃液素的释放,促使溃疡形成.提示:IL-10含量的变化可能与PU的发生有关.③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较慢性浅表性胃炎和PU患者IFN-γ明显增高,提示:长期、持续性Hp感染加重了TH1优势应答,使IFN-γ分泌明显增加,结果加速了上皮细胞的凋亡,此与加重胃粘膜炎症导致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可能有关.④Hp特别是CagA+的Hp感染可致较高的IFN-γ分泌继而引起胃粘膜上皮细胞过度凋亡和增殖,过度增殖过程中,增加了基因突变而致癌的可能性.

  • 洛赛克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疗效评价和经济学分析

    作者:贺新国;刘永安

    目的对洛赛克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效果和治疗费用比较分析.方法对我科1998-06/1999-07 98例单纯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odenal ulcer,Du)分别运用洛赛克四联组:(其药物组成给药方法及疗程:洛赛克20mg,2次/d,德诺240mg,2次/d羟氨苄青霉素1.0,2次/d,甲硝唑0.4,2次/d,疗程1wk)与三联组:(即四联组中去洛赛克,疗程2wk.其余药物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均同)进行疗效及治疗费用比较.全部病例均系此期间我院消化科门诊内镜检查而确诊为Hp阳性的Du患者(每例Du患者内镜检查时均在距幽门5cm以内的胃窦粘膜取活组织2块,1块作快速尿素酶试验,1块送病理作WarthynStarry银染色,两项检查均阳性者确诊为Hp阳性).排除复合性溃疡,溃疡长径均在0.5cm~2.0cm.查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洛赛克四联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5岁~68岁,平均41.4岁±12.6岁,平均病程5.8 a±1.2 a,平均溃疡长径1.2 cm+0.2 cm;三联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13岁~67岁,平均42.1岁±11.9岁,平均病程5.9 a±1.1 a,平均溃疡长径1.1 cm±0.3 cm,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职业,溃疡病程溃疡大小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疗程结束后,停约4wk后复查内镜,所有观察病例除在胃窦部粘膜取2块组织活检外,加胃体部2块活检,分送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病理切片染色.两个部位的两项检查均阴性者,确定为Hp被根除.观察用药期间平均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溃疡愈合例数,Hp根除例数及人均医药费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洛赛克四联组与三联组用药后平均主要症状如腹痛、纳差、呕吐、腹胀、反酸、嗳气、黑便或呕血等消失时间分别为3.3 d±1.7 d,7.2 d±1.8 d;停药4wk后复查内镜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6%,81.3%;Hp根除率分别为91.5%,76.9%;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人均医药费分别为347.95元,338.92元,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洛赛克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能较短时间内缓解临床症状,可靠地促进溃疡愈合,较高的Hp根除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具有相对较低的治疗费用.

  • 热电极、微波与高频电治疗胃肠患肉的实验及临床比较

    作者:文剑波;王东;易春兰;文平;韩明

    目的比较热电极、微波与高频电治疗胃肠息肉的差异.方法动物试验:取杂种犬剖腹暴露胃粘膜,人工制成直径1.5 cm模拟息肉,以热电极、微波与高频电接触息肉凝固,比较三种热凝方式效能、组织粘连及穿透性差异.临床应用:对62例共98枚胃肠息肉行热凝治疗.41枚有蒂及亚蒂息肉高频圈套电凝电切,蒂部残留或渗血再用热电极烧灼.5枚长蒂3 cm~4 cm大息肉蒂部热电极烧灼待息肉自然脱落.52枚单发或多发、宽基息肉<1cm者单用微波灼除,1 cm~2 cm者用热电极灼除,>2 cm者高频电凝.结果高频电效能大,能迅速有效摘除有蒂及较大(2 cm~3 cm)息肉,但易造成组织粘连,出血、穿孔危险性较大;微波效能较小,适于治疗1 cm以下、宽基、多发性息肉,组织粘连轻,出血、穿孔危险性小;热电极效能适中,治疗多发、宽基较大(1 cm~2 crm)息肉及长蒂大息肉效果较佳,组织粘连极轻,出血、穿孔率低.结论三种热凝方法治疗胃肠息肉各有优劣,治疗上可扬长避短,妥为选择,互为补充.

  • 钙蛋白酶与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基业

    目的探讨大鼠肝脏在不同冷缺血期、复温期及再灌注期钙蛋白酶活性变化以及钙蛋白酶抑制剂对离体灌注肝功能及原位肝移植大鼠生存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实验分组:①冷缺血组(n=6);②不同冷缺血期后复温组(n=30);③不同冷缺血期后/再灌注组(n=24);④钙蛋白酶抑制剂组(n=12);⑤原位肝移植组(n=20).结果冷缺血12 h始,肝组织中钙蛋白酶活性明显增加(P<0.05).24小时点增加显著(P<0.01).不同冷缺血期后复温30min时,各组钙蛋白酶活性均明显增加(分别P<0.05).60min时增加显著(分别P<0.01).冷缺血24 h后再灌注30min,钙蛋白酶活性开始明显增加(分别P<0.05),而0 h和12 h冷缺血组再灌注60min后钙蛋白酶活性才开始明显增加(分别P<0.05).钙蛋白酶抑制剂可明显地降低离体灌注肝AST水平及增加胆汁量(分别P<0.01),同时可明显地增加肝移植大鼠7 d生存率(P<0.05).结论肝移植冷缺血期、复温期及再灌注期钙蛋白酶活性均明显增加.钙蛋白酶抑制剂可明显地改善移植肝功能及移植动物的生存期.钙蛋白酶可能是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因子.

  • nn管加压素对小肠出血栓塞治疗安全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黎雪琴;郭玉鑫;王巧兮

    目的探讨血管加压素对小肠出血栓塞治疗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健康家犬7只,随机分为4组.选择两段小肠,结扎直动脉制作肠栓塞模型.A组(n=2),血管加压素使用终止后0.5 h结扎直动脉;B组(n=2),血管加压素使用终止后2 h结扎直动脉;C组(n=2),直动脉结扎后立即使用血管加压素;对照组(n=1),直动脉结扎前后均不使用血管加压素.监测股动脉血压.检测使用血管加压素前后正常肠壁血液pH,PO2,直动脉结扎前后实验肠段肠壁血液pH,PO2.观察血液加压素使用前后和直动脉结扎前后血管造影表现.1 wk后病检.结果股动脉血压于用药后迅速上升,终止用药后90min达用药前水平.静滴血管加压素对正常肠壁血液pH,PO2,无明显影响(P>0.05).直动脉结扎后15min局部pH和PO2迅速下降(P<0.01),对照组及A,B组60min时回升,C组无回升.1 wk时四组均达结扎前水平.静滴血管加压素后造影示肠系膜动脉分支收缩,肠实质显影变淡.停药后0.5 h血管分支收缩消失.对照组及A,B组直动脉结扎后结扎区见侧支供血.C组使用血管加压素后动脉结扎区基本无造影剂显影.1 wk后造影表现各组类似,结扎区见侧支供血.病检示A,B组和对照组肠粘膜轻度损伤.C组肠粘膜中度损伤.结论血管加压素对肠道血运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用药期;血管加压素使用终止一定时间(0.5 h以上)后进行小肠血栓塞治疗,其安全性不会因此受到明显影响;栓塞后立即使用血管加压素可以加重栓塞肠段的缺血性损伤.

  • 反流性食管炎综合治疗56例

    作者:王永席;相

    目的观察普瑞博思、奥美拉唑等联合用药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对56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其中男42例,女14例,年龄21岁~65岁;Ⅰ级14例,Ⅱ级32例,Ⅲ级10例,合并食管裂孔疝23例,Ⅱ,Ⅲ级均作病理检查除外恶性病变.给予口服普瑞博思、奥美拉唑、思密达4wk~8wk,阿莫西林、甲硝唑、庆大霉素1 wk,内镜4 wk复查一次.结果 56例反流性食管炎经联合用药治疗后均痊愈.症状开始缓解时间3 d~5 d,治疗4 wk~8 wk后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治疗4wk内镜复查痊愈34例,好转22例,治疗8wk内镜复查痊愈53例,3例溃疡未完全消失.12 wk内镜复查全部愈合.有28例6mo~12mo内镜复查,3例复发,且均伴有重度食管裂孔疝,后经手术治疗痊愈.结论反流性食管炎联合治疗症状缓解快、炎症消失快,溃疡愈合快,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 肿瘤标志物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价值的初探

    作者:解春生;郭海;沙素娟;吴战友;常海民;刘立华

    目的初步探讨肿瘤标志物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价值、放疗前后观察疗效监测复发、转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RIA)和免疫放射法(IRMA)测定放射治疗前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63例和对照组30例的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蛋白(CA50,CA199)的含量.结果食管癌、结肠癌、直肠癌、胃癌、肝癌、贲门癌患者血清CA199放疗前与放疗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肠癌、直肠癌、胃癌患者CEA放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这提示我们放疗前血清CA199,CA50含量增高,放疗观察CA199,CA50下降说明疗效好,放疗后不下降或升高提示放疗预后差.对CA199,CA50放疗前在正常范围内的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手术后及放疗后如出现CA199,CA50含量增高则提示肿瘤复发或恶化.动态观察CA199,CA50及AFP,CEA可作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早期诊断、观察疗效、监测复发或转移及判断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治疗及护理

    作者:姜淑杰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我院1999-05-13收治了1例.患者经过三次手术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抢救成功痊愈出院.我们是根据AHNP的病理演变过程分为四期,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的.①胰腺组织坏死合并急性生理紊乱期(约在术后1 wk内)认真观察术后引流和冲洗,严格无菌操作,保持腹腔的有效浓度,做好心理护理.②坏死组织液化继发感染期(发生在术后4 d~12 d)表现为坏死组织液化感染,体温、WBC上升,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我们采用头胞噻肟钠、甲硝唑、环丙氟哌酸联合静点,护士要注意配伍禁忌,现用现配,以药物在血液中达到有效浓度,及时观察病情变化.③胰腺感染坏死脱落及晚期并发症(术后14 d~31 d),以全身细菌性感染及随后的深部霉菌感染或双重感染为特点并发胰腺脓肿,胰瘘和MOF并发症.因患者术后发生了胰腺脓肿,又先后做了两次手术,分别引流出巧克力色脓汁1000mL和800mL,并放置引流,放入ICU病房.护士要注意在ICU病房对各系统、各器官的监护,随时监测,随时处理,因为MOF是AHNP严重的并发症.④胰腺恢复期(术后40 d以后)胰腺及胰周创面被肉芽组织代替,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营养不良,我们采用了PN,应用了脂肪乳剂和谷氨酰胺等以提供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来维持各重要脏器的功能.我们在治疗上以改善微循环,坏死组织清除,充分引流和营养支持为主,在护理上要提高护士的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以使疾病早日恢复.

  • 内镜检查4868例患者的临床分析

    作者:蓝顶琴

    本文报告内镜检查患者4868例,溃疡检出率为19.88%,其中十二指肠溃疡(DU)730例(占75.41%),胃溃疡(GU)190例(占19.63%),二者之比3.84:1.PU中756例(占78.10%),女212例(占21.90%).DU中男568例(占77.80%),女162例(占22.19%),男女之比为3.5:1.复合性溃疡(CU)48例中,男44例,女4例,男女之比为11:1.DU 21岁~30岁占33.29%.本组主要并发症有合并出血95例,恶变68例(占PU患者中7.02%,占GU患者中的20.83%),DU患者中无一例恶变,提示对GU(含CU)病患者要严密观察并发症,以便及时治疗.

  • 胃宁煎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作用

    作者:金香淑;赵贤俊;金松春;孙虎生

    目的观察胃宁煎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和促进胃排空的作用.方法把符合诊断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胃宁煎组(W)38例,西沙比利组(C)32例,治疗4 wk后评定疗效.对38例W组FD患者用钡餐法测定用药前后的胃排空时间,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为:W组总有效率为92.1%,C组总有效率为87.2%,两组疗效无显著的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5%和37.5%,W组明显低于C组(P<0.05).随访已治愈患者,6 mo后复发率分别为7.1%和34.8%,W组明显低于C组(P<0.05).服用胃宁煎前后测定胃排空时间的结果:由用药前的(87.2±36.5)min,缩短到(53.2±22.8)min,用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宁煎组对FD患者具有促进胃排空的作用,其临床总有效率与西沙比利可比,同时又具有不良反应少,疗效持久的优点.

  • 胃癌、食管癌发生与吸烟的关系及临床影象学研究

    作者:朱向会;杨中华;杨琳

    目的探讨吸烟对人类胃癌、食管癌的发生和发展的关系.讨论吸烟所诱发胃癌和食管癌的X线表现及CT表现.方法 52例经过手术或病理学证实胃癌和食管癌的完整资料52例中吸烟史有44例,多为吸烟5 a以上.胃癌30例、食管癌22例;男39例,女13例,X线和CT表现比较突出,并且较早出现影象学表现.采用X线钡餐检查,内镜检查及CT检查,可以较全面了解病灶部位、大小、形态.为临床治疗提供较早、较完整的资料.结果吸烟人群的胃癌和食管癌的发生比例高于不吸烟人群3.7倍.其X线表现和CT表现出现机会早结论吸烟致肺癌已经普遍被人们所认识和在思想上容易接受,但是,因为吸烟而增加胃癌和食管癌这一观点很难、很少被人们所认识到,本组病例证实、吸烟人群胃癌与食管癌所发生概率明显高于不吸烟人群,约高3.7倍,国外资料报道高3.4倍.因此,提昌戒烟对预防胃癌、食管癌有重要意义.

  • 肝性胸水HBV标志物检测报告

    作者:李璋

    目的检测肝性胸水HBV标志物.方法根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变诊断者,出现漏出性胸腔积液,除外其他原因,诊断为肝性胸水8例.男3例,女5例,年龄27岁~62岁.7例胸、腹水并存,1例单纯胸水,均为右侧,积液中至大量.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均采用ELISA法,5例HBVDNA采用RT-PCR法.结果肝性胸水、腹水和血清的HBsAg,HBeAg,抗-HBe和HBV DNA的阳性率分别为87.5%,85.71%,100%;25%,28.5%,37.5%;50%,57.14%,62.5%和3/5(60%),3/5(60%),4/5(80%),经统计学检验,P>0.05,无明显差异.三者抗-HBs均为阴性,抗-HBc均为阳性.结论同时检测血清、胸水和腹水HBVM结果显示,胸水和腹水各项标志物阳性率基本相同,二者HBsAg,HBeAg,抗-HBe和HBV DNA均略低于血清,但无统计学意义.抗-HBc均为阳性,抗-HBs均为阴性.

  • 肠膨出诊治近况

    作者:喻德洪

    目的了解肠膨出诊断及治疗近况方法回顾近年来文献上有关肠膨出的诊治进展.结果肠膨出有小肠膨出及乙状结肠膨出两类,前者可用U型Mersilene网修补盆腔入口或经腹行直肠阴道固定术.后者多行乙状结肠切除术,疗效良好.结论凡女性患者诉述盆部不适,一定要考虑到是否有小肠膨出.对有症状的小肠膨出,可考虑手术治疗.但小肠膨出是否导致便秘,文献上尚有不同的看法.乙状结肠膨出的主要症状是梗阻性排粪,因此在便秘鉴别诊断中一定要考虑到本病.凡乙状结肠襻低于坐尾线压迫直肠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 胃宁合剂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汪振荣;郭玉青

    目的胃脘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求医用药复杂,疗效不确切、不理想.依据其中西医发病原理,结合临床经验,用自拟方制成"胃宁合剂”治疗胃脘痛病例,效果良好,达到了标本兼治之目的.方法全部病例均经内镜确诊为消化性溃疡或急慢性胃炎,按2: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中、西药对照组各50例确诊的原发病在三组的年龄分布、性别、病程及辨证分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治疗组予胃宁合剂(由砂红、佛手、石菖蒲、木香、厚朴、香附、淮山、陈皮、五灵脂、白芍、甘草、碳酸氢钠、氧化镁组方制成);中药对照组予胃苏冲剂;西药对照组予雷尼替丁.疗程均为4wk.结果治疗组总疗效、止胃痛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与二个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胃宁合剂疗效与证型的关系:虚寒证、气滞证、湿热证、血瘀证四证型总有效率相比P>0.05.治疗组与二个对照组分别有86例、42例、45例于疗程结束1 wk内复查内镜.消化性溃疡、各类胃炎总有效率:治疗组与二个对照组比较P<0.05.Hp消除率:治疗组83.18%;中药对照组53.33%;西药对照组25.11%(P<0.05).治疗组未发现不适反应;中、西药对照组不适反应分别为8.00%,22%.结论中西药结合制成的胃宁合剂,对各型胃脘痛临床疗效显著,价格低廉,无副作用,改变了纯中药制剂或纯西药制剂的传统模式,又避免了专证专方辨证上的繁琐,临床上值得推广.

  • 清胰汤对急性胰腺炎大鼠的保护作用

    作者:倪弘;崔乃强;孔棣;吴咸中

    目的研究清胰汤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机制.方法采用逆行胆胰管注入牛磺胆酸钠制成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观察不同实验性急性胰腺炎治疗组(分别在造模2 h后给予生理盐水、石蜡油和清胰汤治疗)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内毒素(ET)、淀粉酶(AMY)改变.结果和其他治疗组比较,清胰汤可明显降低急性胰腺炎模型大鼠造模后24 h和48 h时的TNF和AMY的水平(和生理盐水、石蜡油组比较,P<0.05),造模后48 h清胰汤治疗组大鼠血中ET含量显著低于其他治疗组(P<0.05).结论清胰汤的治疗作用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保护胰腺细胞、调节细胞因子的释放、保护肠粘膜防止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的移位.

  • 肝切除治疗胆源性肝脓肿

    作者:段明;张思平;刘继红;岳金平;席鹏程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胆源性肝脓肿的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1a来采取病肝切除治疗胆源性细菌性肝脓肿18例.其中结石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并发肝脓肿15例,胆总管癌致胆管梗阻并发肝脓肿1例;胆囊结石嵌顿伴积脓并发肝床多发性脓肿2例.行左半肝切除2例,肝左外叶切除13例,肝左外叶切除+胆总管部分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15例附加胆管探查、引流术;胆囊+肝床切除2例.结果全组18例全部治愈.除术后有"T”型管周围感染2例,左膈下感染1例,胆瘘1例外无并发症,无手术死亡.随访13例,除因癌转移死亡1例外,其余12例均健在.结论由于切除了病灶,清除了感染源和结石形成的场所,消除了病因,防止了复发,疗效确切,是治疗胆源性肝脓肿的有效措施.

  • 肠套叠瓣预防胆肠ROUX-Y吻合术后逆行胆管炎实验研究和应用

    作者:郎诗民;胡廷泽;钟麟

    目的预防胆肠吻合术后逆行性胆管炎.方法 1985年用成年健康杂种狗12只,体重9.5kg~15 kg性别不限,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8只,对照组4只.因术前均有正常回盲瓣,同时,实验组8只,先行切除回盲瓣,6 wk~8 wk后,再做肠套叠瓣,故而实际上为三组.正常组:有回盲瓣,12只;对照组,切除回盲瓣,12只;实验组:切除回盲瓣后,再做肠套叠瓣,8只.结果收治胆总管囊性扩张症45例,其中16例非选择性在胆管袢上加做了套叠瓣,随访9例,平均12.2 a,无逆行性胆管炎发生.同期29例,未做套叠瓣,随访14例,平均7.5 a,3例有逆行性胆管炎,占2.14%.结论小肠套叠瓣,能预防Roux-Y吻合术后逆行性胆管炎.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症32例

    作者:徐成森;艾华;陈克军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中药及针灸对胆道蛔虫症的治疗效果.方法胆道蛔虫症32例,应用中药煎剂(主要由乌梅、四君子,苦楝根皮,大黄等组成)及针灸(主要针剌内关,阳陵泉,足三里等穴)进行治疗.其中表现为剑突下钻顶样剧痛32例,呕吐蛔虫13例,B超示胆道蛔虫征32例;经西药解痉镇痛治疗不效转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者25例,直接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者7例;中药煎剂每次服100mL,2 h1次,每日总量≤500mL,针刺以疼痛时进针,强刺激,留针20min,3~4次/d,对疼痛缓解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1h内疼痛缓解8例,1 h~4 h 15例,4 h-12 h 6例,12 h~24 h 3例.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中药及针灸配合治疗对胆道蛔虫症有明显解痛作用.

  • 腹部损伤并发腹部腔隙综合征9例报告

    作者:邓秋生

    目的报道腹部创伤并发腹部腔隙综合征9例,以期引起对本病的认识和重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过去10 a因严重腹部创伤住院的患者,符合条件的9例进行分析.年龄在8岁~57岁之间.肝破裂2例,脾破裂3例,腹膜后血肿2例,小肠裂伤、膀胱破裂各1例.以严重腹部创伤史、休克不易复苏、腹部紧张性膨胀、进行性少尿、膀胱压增高、手术减压后病情迅速逆转等为诊断依据.结果 9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8例有不同程度的腹腔积血(液),1例有肠道广泛充血水肿,腹腔内放出血性液体500mL~6000mL,腹腔手术减压后病情迅速好转,治愈7例,死亡2例.结论腹部腔隙综合征的好诊断是膀胱测压,唯一的治疗是尽早手术减压.

  • 维拉帕米对大鼠胰腺腺泡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及对胰腺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徐铭宝;黄燕苹;雷志勇

    目的对缺氧再复氧引起胰腺腺泡细胞损伤的机制及维拉帕米的保护作用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对离体胰腺腺泡细胞给予缺氧再复氧处理,观察不同阶段胰腺腺泡细胞的存活率,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变化.同时应用显微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图象分析系统检测被荧光标记物标记的细胞内游离钙离子([Ca2+]i)浓度的变化.结果对照组4 h细胞存活率为78.09%,缺氧组4 h细胞存活率54.50%(P<0.05),缺氧3 h再复氧1 h细胞存活率为35.90%(P<0.01),缺氧3 h再复氧1 h,细胞内[Ca]i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缺氧再复氧组MDA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且高于缺氧组(P<0.05).用药组细胞存活单比非用药组明显升高(P<0.05),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细胞内[Ca2+]i;含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缺氧再复氧可引起大鼠胰腺腺泡细胞明显损伤,细胞死亡率上升.比单纯缺氧造成的急性损伤更为严重.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增加和细胞内[CA2+]i超载是胰腺腺泡细胞损伤和死亡的重要原因.维拉帕米可以减少腺泡细胞脂质过氧化反应并减少细胞内[Ca2+]i超载.

  • TECA-Ⅰ组合型人工肝治疗2例急性肝衰患者

    作者:薛毅珑;赵世峰;陈小平;李文歌;李新建;黄小强;令狐恩强;罗芸;李雁凌;张佐云;钟大光;崔忻;程留芳;黄志强

    目的观察碳罐吸附加含猪肝细胞的生物型人工肝(BALSS)组成的组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急性肝衰患者的效应.方法病例1为原发性肝癌和肝硬变,行肝动脉栓塞化疗后,出现肝功能不全及肝性脑病.病例2为梗阻性黄疸、肝门部胆管癌并肝左叶转移,行肝门部胆管癌切除和肝左叶切除术后,出现急性肝肾综合征及肝性脑病.给患者建立股静脉循环;全血或血浆先流经含碳罐的血液净化机,再流经TECA-型生物人工肝机的中空纤维管内管腔.1.5×1010个活率为80%的猪肝细胞循环流经BALSS的中空纤维管外管腔.结果病例1经全血活性碳吸附加BALSS治疗2h时,血从129μmol/L降至93μmol/L;GPT从216.8 U/L降至.3 U/L GOT从377.5 U/L降至307.2 U/L,TB从.8μmol/L降至172.5μmol/L;DB从72.0μmol/L降至57.6μmol/L;凝血功能亦有改善(PT从19.5到16.从60%到65%从486mg/dL到512mg/dL).患者神智由嗜睡转为清醒.但2.5 h时血液循环管道内出现凝血,中止治疗.病例2经血浆活性碳吸附2 h,血NH3从134μmol/L降至98μmol/L.随即行血浆BALSS治疗2 h时,血氨明显降低(从98μmol/L降至57μmol/L,GPT,GOT,TB,DB,BUN,Cr等亦降低;患者神智由嗜睡转为清醒.BALSS治疗4 h时,血氨从57μmol/L降至30μmol/L,GPT从69.0U/L降至26.9UGOT从64.4 U降至29.6 U/L;TB从495.8μmol/L降至.6μmol/L;DB从240 .9μmol/L降至198.0从40.9mmol/L降至36.6mmol/L;Cr651.7mmol/L降至.9mmol/L.BALSS治疗期间,患者血压、心率、呼吸平稳,安返病房.治疗后d3患者神智清楚,血氨在正常水平,但仍少尿.结论组合型人工肝具有良好地暂时替代衰竭肝脏功能的效应,特别是能迅速降低血氨、逆转肝性脑病.

  • 乙醇对清醒兔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杨春敏;毛高平;张秀荣;张映辉;简一平

    目的酒精是引起胰腺炎的常见原因.本文观察乙醇是否影响清醒兔Oddi括约肌的运动.方法健康白兔8只,在无菌条件下埋置Oddi括约肌测压管.手术后恢复7 d进行实验.将测压管连接于低顺应性毛细血管水灌注系统,记录Oddi括约肌压力变化.经十二指肠分别灌流5%,15%和30%乙醇30min,灌流速度0.5mL/min;静脉则注射同样浓度的乙醇.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计算灌流乙醇前后Oddi括约肌运动参数变化.结果①经十二指肠灌流15%和30%的乙醇后,Oddi括约肌基础压分别为12.8 mmHg±2.5 mmHg和8.5 mmHg±1.3 mmHg,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17.4 mmHg±4.3 mmHg)(P<0.05和P<0.01),并且呈浓度依赖关系.十二指肠灌流15%和30%的乙醇后Oddi括约肌位相收缩的振幅分别为42.3mmHg±14.6mmHg和27.6mmHg±11.3mmHg、频率分别为(次/min)2.8±1.1和1.9±0.7、动力指数分别为45.5±12.3和33.3±12.7,与生理盐水对照(振幅、频率和动力指数分别为57.6mmHg±18.4mmHg,1.9±0.7次/min和26.7±11.6)比较也明显降低.②经静脉灌流15%和30%的乙醇后,Oddi括约肌基础压力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11.7±2.1和8.2±1.6mmHg vs16.7±3.5mmHg)(P<0.05和P<0.01).静脉灌流15%后Oddi括约肌位相收缩的振幅、频率和动力指数分别为47.6mmHg±16.5mmHg,2.7±1.0次/min和37.6±14.5,灌流30%乙醇后三个参数分别为31.6mmHg±13.2mmHg,2.1±0.8次/min和31.4±13.4,与生理盐水对照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和P<0.01).③经十二指肠灌流15%和30%的乙醇后Oddi括约肌位相收缩的周期时间分别为7.4s±2.1s和8.3s±2.5s,经静脉灌流后分别为7.2s+2.3s和8.6s±2.7s.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都有明显增加(P<0.01).④比较经十二指肠或经静脉两种途径灌流乙醇对Oddi括约肌运动的影响,发现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乙醇减弱Oddi括约肌的运动可能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胆胰管,此可能是酒精引起胰腺炎的主要机制之一.十二指肠和静脉灌流乙醇两者都影响Oddi括约肌运动,提示饮酒后酒精经消化道吸收入血亦可继续干扰Oddi括约肌运动.

  • 吸毒人群高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机制探讨

    作者:查学安

    目的探讨吸毒人群高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率的机制.方法将吸毒人群与非吸毒人群H.pylori感染情况、吸毒年限及途径同时进行单因素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H.pyloi感染率吸毒与非吸毒人群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吸毒年限长短同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吸毒人群H.pylori感染率明显高于非吸毒人群(包括同一生活工作环境非吸毒人群),而且吸毒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

  • 天花粉蛋白抗胃癌作用比较研究

    作者:胡梅洁;张曙;吴云林;吴裕忻

    目的观察天花粉蛋白(TCS)与5-氟尿嘧啶(5-Fu)对胃中分化腺癌细胞株(SGC-7901)及其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的杀伤作用.方法将PBLC和SGC-7901细胞株分别以105/孔细胞铺入96孔培养板,PBLC孔另加植物凝集素1μg/孔,培养24 h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TCS(0,0.5,5,50μg/mL).选用传统化疗药物5-Fu替代TCS,终浓度分别为0,5,50,500μg/mL,共孵育72 h,洗弃药液,用MTT法计算:杀菌率(%)=(1-OD570实验孔/OD570对照孔)×100%结果 TCS在各浓度水平上对PBLC的杀伤率分别为1.51%±0.55%,3.29%±2.11%,5.18%±3.61%,3.46%±0.73%,对SGC-7901细胞株杀伤率分别为5.52%±3.35%,20.61%±5.65%,24.67%±4.84%,38.18%±0.55%;5-Fu对PBLC杀伤率1.51%±0.55%,23.96%±20.15%,18.79%±13.51%,20.50%±13.15%(P<0.05),对SGC7901细胞株杀伤率分别为4.34%±3.67%,35.39%±5.60%,44.49%±2.17%,61.38%±8.95%,显示TCS在各浓度水平上对PBLC无明显杀伤作用(P>0.05),而5-Fu在各浓度水平上对PBLC和SGC-7901均有显著的杀伤作用(P<0.05).结论 TCS对胃腺癌细胞株有显著的杀伤率,但对正常的细胞无杀伤率,TCS的毒性可能少于其他化疗药物.

    关键词: 胃肿瘤 氟尿嘧啶
  • 胃癌前期病变干预治疗前后PCNA,P53蛋白变化分析

    作者:许玉金;陈凌;李为;陆芹;刘烊;佟秀菊;常贺

    目的通过对胃癌前期病变的干预治疗前后的PCNA、P53蛋白表达变化的分析,评价干预治疗的效果,筛选有效的胃癌前期病变的干预剂,达到预防胃癌的目的.方法老年胃癌前期病变30例.于治疗前做快速尿素酶法及组织学染色Hp检测,给予三联疗法(洛赛克或铋剂+阿莫西林+甲硝唑)服药2 wk,然后加用V C、叶酸、维霉素、中药摩罗丹治疗6mo~12mo分别做治疗前后的PCNA、P53蛋白检测,计算干预治疗前后的增殖指数及P53蛋白阳性率.PCNA指数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测,P53蛋白检测结果采用x2检验.结果①老年胃癌前期病变不同阶段Hp感染率除重度肠化为30%,外其余各组分别在60%以上.②Hp阳性组PCNA平均为29.34±6.12,P53为52.9%,明显高于Hp阴性组PCNA15.18±5.45.P53阳性率2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随着胃癌前期病变的加重PCNA,P53蛋白阳性表达逐渐升高(重度萎缩PCNA 18.78±4.32,P53为20%,重度肠化PCNA 21.83±3.43,P53为28.6%,轻度异型PCNA 25.48±3.15,P53为30%,中度异型PCNA 28.28±4.23 P53为66.7%,重度异型PCNA 35.86±2.12,P53为100%.④干预治疗后PCNA指数及P53蛋白阳性率明显降低,分别为13.28±6.75及13.3%(治疗前为26.23±5.12及40%).结论胃癌前期病变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及多重干预治疗,可有效阻断或逆转癌前期病变.

  • 小儿消化性溃疡并出血67例临床分析

    作者:沈惠平

    目的探讨小儿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并发出血的治疗.方法小儿消化性溃疡并出血67例,男45例,女22例;年龄16mo~14岁,平均9.38岁;十二指肠溃疡50例(74.6%),胃溃疡13例(19.4%),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4例(5.97%);病程6mo内53例(79.1%),其中1mo内28例(41.8%);有溃疡家族史18例(26.9%),其中一级亲属14例(20.1%).临床表现为黑便56例,呕血39例;其临床特征为无症状型18例(26.9%),无规律性疼痛型38例(56.7%),规律性疼痛型11例(16.4%).同时给本组病例随机分为二组,分别给予西咪替丁和奥美拉唑为主的综合治疗7 d.疗程结束后,对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小儿消化性溃疡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且有家族遗传倾向.西咪替丁组总有效率为90.5%;奥美拉唑总有效率为96.3%;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西咪替丁组显效率为32.5%;奥美拉唑组显效率为92.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儿消化性溃疡临床特点多不典型,常并出血为首发症状;且应用奥美拉唑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止血作用显著、快速、安全.

  • 善得定治疗急性胰腺炎67例

    作者:郑东桥;李兆申;钱煦岱;许国铭

    目的总结了我院1994/1997间善得定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67例.方法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对照组按传统方法予以禁食水、胃肠减压、抗生素和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胰液分泌治疗.治疗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同时用瑞士山德士药厂生产的善得定0.1 mg每8 h一次静脉维持3 d,尔后善得定0.1 mg每8 h一次皮下注射3 d.以腹痛缓解天数,淀粉酶恢复正常的天数,B超或CT示胰腺水肿改善天数及住院天数作为观察项目.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治愈率均为100%,均无死亡.对照组1例并发胰腺假性囊肿,两组详细指标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后各主要指标比较┏━━━━━━━━━━┳━━━━━━━━━┳━━━━━━━━━┳━━━━━━┓┃项目┃治疗组成┃对照组┃ P值┃┣━━━━━━━━━━╋━━━━━━━━━╋━━━━━━━━━╋━━━━━━┫┃腹痛缓解天数┃ 6.91±5.54 ┃ 8.62±5.41 ┃ P<0.05 ┃┃淀粉酶恢复正常天数┃ 4.87± 4.80 ┃ 8 03±4.43 ┃ P<0.01 ┃┃B超或CT示胰腺┃┃┃┃┃水肿改善天数┃ 8.47±1.98 ┃ 10.0±2.44 ┃ P<0.05 ┃┃主院天数┃ 16.78±8.50 ┃ 19 50±8.10 ┃ P<0.05 ┃┗━━━━━━━━━━┻━━━━━━━━━┻━━━━━━━━━┻━━━━━━┛结论我们认为善得定对急性水肿型胰腺炎为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及应用.

  • 自拟益胃汤结合西药治疗胃溃疡200例

    作者:魏富有

    目的为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提供一种有效方法,简单、服用方便的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方法将200例患者分为三组,单纯西药组70例,单纯用中药组和中西药结合组.对各组治疗前后均做电子内镜检查.结果三组患者通过治疗显示,中西药结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优于单纯用中药组和单纯西药组.结论自拟益胃汤结合西药治疗胃溃疡,不但有很好的近期疗效,而且有较好抗溃疡、抗癌变作用.

  • 转化生长因子β与透明质酸在人肝纤维化中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何庆玲;谢朝良;甘德春;古树林;米绍平;陈扬

    目的观察抗纤颗粒对HA和TGF-β的影响,初步探讨HA与TGF-β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5例慢性肝炎属肝郁脾虚和(或)瘀血阻络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15例,分别采用抗纤颗粒(主要由黄芪,丹参,地鳖虫,紫河车等13味中药组成)和鳖甲煎丸治疗,疗程均为3mo,试验前及结束时,取血作HA,TGF-β检测.HA采用放免法检测,TGF-β采用ELISA法检测.结果①试验组可降低HA 89.72ng/mL±55.45ng/mL(治疗前322.56ng/mL±55.80 ng/mL,治疗后232.84 ng/mL±26.11 ng/mL)、TGF-β114.43 pg/mL±74.15 pg/mL(治疗前246.13 pg/mL±68.76 pg /mL,治疗后131.70 pg /mL±22.65pg/mL);对照组可降低HA 54.24 ng/mL±35.93 ng/mL(治疗前318.86 ng/mL±45.19ng/mL,治疗后264.62ng/mL±27.31 ng/mL).TGF-β 91.54 pg/mL±38.94pg/mL(治疗前242.13pg/mL±50.38pg/mL,治疗后150.60pg/mL+19.60pg/mL);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检验,P<0.01).②TGF-β与H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性检验,P<0.01,r>0.6,治疗前r=0.753,治疗后r=0.647).结论抗纤颗粒可显著降低HA,TGF-β;TGF-β与H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TGF-β可能是肝纤维化病变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子.

  • 胰腺损伤诊治56例

    作者:冯培勤;田海鹰;高晓冰

    目的总结外伤性胰腺损伤(以下简称为胰腺损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26年间收治的胰腺损伤56例,男47例,女9例,年龄7岁~56岁,占67.86%工农业生产中的意外事故和交通事故伤占96.43%,刀刺伤者占3.57%.根据AAST制定的胰腺损伤分级标准:56例中Ⅰ级的14例,Ⅱ级的23例,Ⅲ级的13例,Ⅳ级的4例,V级的2例.根据病情及分级对Ⅰ级中的5例行血肿清除、胰周引流术;对Ⅰ级中的9例和Ⅱ级中的19例(共28例)行血肿清除、胰腺修补、胰周引流术;对Ⅱ级中的4例行胰尾部切除、胰近断端缝合、胰周引流术;对Ⅲ级伤的13例行胰尾部切除、胰近断端清创止血后与空肠Roux-en-Y吻合、胰周引流术.Ⅳ级中的3例行胰头部部分切除、断端缝合、胰远断端与空肠Roux-en-Y吻合、胆总管T型管引流、胰周引流术,男1例行胰腺两断端缝扎止血分别与空肠行Roux-en-Y吻合、胰周引流术;V级的2例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腹腔引流术.结合本组病例,分别就其胰腺损伤中应注意的五个问题和治疗中三个问题进行讨论.结果治愈51例、治愈率91.07%,死亡5例、死亡率8.93%.术后并发胰瘘3例、占5.36%,切口感染5例,切口裂开2例.结论随着工农业、交通业的发展,胰腺损伤有增长趋势,应加强防护意识.重视上腹部损伤的全面仔细检查,有探查指征又不能除外胰腺损伤者,应尽早手术,认真仔细探查,尽早发现,正确处理,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均是提高胰腺损伤治愈率的关键.

  • 十二指肠圈内外病变的X线诊断

    作者:摆奇;摆斌

    目的通过对12例十二指肠圈内外病变的X线分析,旨在对其病变的明确诊断.方法十二指肠圈内外病变患者12例,采取常规钡餐放射造影摄象术检查,结合应用药物降低十二指肠张力和蠕动,使其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观察其内外病变.结果在上消化道X线检查中,一般均偏重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的病变,但对十二指肠第二、三段的病变则容易忽视而被遗漏.据笔者观察,十二指肠第二、三段先天性或后天性病变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它的症状与体征往往不易与其他上腹部疾病相鉴别,但在X线检查中则有不同程度的X线征象.结论总之,放射诊断医生必须熟悉十二指肠圈内外部位的解剖、病理生理及检查方法,在X线判断病变的范围中应引起注意,辨别正常与异常,从而使这一部位的病变能获得较正确的诊断

  • 门脉高压时内镜检查所见与出血危险因素探讨

    作者:张荣;郭昭友;郭进兰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时食管静脉曲张表现与出血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内镜检查中发现有88例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和(或)胃粘膜损害者,根据临床表现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出血组58例,男46例,女12例,平均年龄47岁;非出血组30例,男26例,女4例,平均年龄40岁.然后再据其镜下表现,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根据1980年日本第12次门脉高压亢进症研究会制定的食管静脉内镜所见记载要点,即基本色调、红色征、形态、病变部位等将食管静脉曲张分为3级.出血组Ⅰ级2例,Ⅱ级10例,Ⅲ级2例.非出血组曲张静脉基本色调为灰白或灰蓝色;出血组为灰蓝、灰紫色.非出血组无红色征、出血组中32例有红色征.出血组中累及中上段占77.59%;非出血组占6.67%;出血组中曲张静脉在中段以下者为串珠或结节状者占77.5%,而非出血组呈线状者占93.33%,两组表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门脉压越高,食管静脉曲张越明显、其宽度增大、部位表浅、分布至中上段、易表现灰蓝色或灰紫色、红色征,血管容易破裂出血.

  • 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变化及影响

    作者:周黎黎;桂郁馥;陈朝伦;王志风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患者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含量的变化以及对临床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对PHG 29例和慢性胃炎(CG)32例患者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空腹血清NO含量,放射免疫分析法测空腹血浆ET含量.内镜检查时取胃粘膜,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显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的变化.结果①PHG 组血清NO含量289.06μmol/L±140.19mool/L较CG组169.69 μmol/L±56.29μm01/L明显增高,t检验,t=3.9398(P<0.05).②胃粘膜iNOS,cNOS阳性表达均较CG组高,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U=2.20088(P<0.05).③PHG组血浆ET含量7.44pg/mL±5.50pg/mL较CG组17.94 pg/mL±8.05 pg/mL明显降低,t检验t=6.2196(P<0.05);NO与ET含量做直线相关分析r=0.3601(P>0.05).④重型PHG血清NO含量较轻型增高,ET也较轻型增高,但差异均未达显著性(P>0.05).PHG轻重两型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无关,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密切相关,计数资料相关分析x2=18.7854(P<0.0001).结论血NO升高在PHG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胃粘膜iNOS,cNOS活性增高是血中一氧化氮升高的重要来源.低水平血浆ET含量对门脉高压的高动力循环起维持作用.

  • CZES型食管支架硬式改软式的临床意义

    作者:仇学明;孟凯;王震

    目的改进Z型被膜食管支架的结构,使之具有更好的顺应性,稳定性和耐受性.方法将被膜Z型食管支架的上下钢丝节段之间的交错连接(硬式支架)改为间隙连接(软式支架),并植入治疗43例食管狭窄或食管瘘患者,观察疗效和并发症,并与46例植入硬式支架者比较.结果两组均取得显著疗效.软式支架组胸痛,呕吐等症状显著减轻,持续时间缩短,未发生支架移位,穿孔等重大并发症.结论软式食管支架在顺应性,稳定性和耐受性等方面明显优于硬式支架.

  • 中国胃肠双对比造影现状的调查分析

    作者:尚克中;程英升

    目的调查、分析胃肠双对比造影(DC)在中国国内各地应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方法 1997/1998笔者等用书面调查表方法向国内501家基层医院放射科发出DC应用情况调查表;分析了收到的全国18个省市315个医疗单位填写的书面反馈资料.同期又调查统计了上海市3家大型综合性医院在1993-1996四年间钡检(包括常规钡检与DC)总数和内镜检查总数逐年增加或减少的趋势;发现并分析了DC应用远未普遍、技术有待规范、认识尚需提高以及钡检总数持续下降的情况和原因.结果约41%的基层单位经常对一般患者不作DC,约29%单位的DC质量较差可能造成漏误诊,约42%的钡检医师对DC的认识欠充分.以年度计,4 a来3家大型综合性医院的钡检总数下降了30.1%,同期内镜检查总数则增加了56.18%;1996年较1993年钡检总数减少4369例中的3373例(77.2%)可能因临床选择了内镜而未作钡检;钡检的地位因内镜的"竞争”而受到严峻挑战.但实际上,在胃肠病变诊断的定位、定性、定形、观察范围、盲区、动态观察、安全性、费用、易接受性等8个可比项目中钡检至少在6项中占有优势结论应继续关注钡检的质量、开展动态造影和小肠造影、提高对DC表现的认识,使钡检的优势进一步发挥.

  • 肝静脉压梯度对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预测价值

    作者:朱春兰;田素礼;魏才发;徐晓红

    目的探讨肝静脉压梯度(HVPG)对预测肝硬变食管静脉曲张出血(EVB)的临床价值.方法对肝硬变并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住院患者共36例作HVPG测定.出血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45.5岁,Child-pugh分级A级2例,B级10例,C级9例,非出血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47.3岁,Child-pugh分级A级1例,B级8例,C级6例.采取Seldinger法经右侧股静脉插5F导管肝内静脉右支,测其压力即肝静脉游离压(FHVP),将导管深插至肝静脉终末端,注造影剂见到肝实质影象,测其压力即肝静脉嵌顿压(WHVP),HVPG=WHVP-FHVP.对出血组均进行了EVL治疗,非出血组凡HVPG>12 mmHg者作了EVL治疗.平均随访18mo.对两组HVPG值及出血率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出血组HVPG值11.7 mmHg~28 mmHg(平均14.48mmHg±4.49mmHg),非出血组HVPG值8mmHg~14mmHg(平均10.91 mmHg±1.82mmHg).两组相比出血组HVPG值明显高于非出血组(P<0.01).出血组中HVPG>16 mmHg 9例有5例(88.9%)再发EVB,HVPG.5 mmHg~16mmHg 12例有7例(58.3%)再发EVB,两者相比再出血率差异显著(P<0.01);非出血组中HVPG>12mmHg 5例有2例发生首次EVB,而HVPG<12 mmHg之10例仅1例首发EVB.结论 HVPG测定有预测首次EVB或EVB再发的价值.

  • 抗污染PCR与斑点杂交检测血清HBVDNA的比较

    作者:刘文恩;谭德明;范学工;张铮;欧阳颗;谢玉桃

    目的探讨含dUTP/尿嘧啶DNA糖基化酶的PCR扩增(dUTP/UDG-PCR,抗污染PCR)和斑点杂交检测血清HBVDN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178例,应用尿嘧啶DNA糖基化酶的PCR扩增及斑点杂交方法分别检测其血清HBV DNA.结果经抗污染PCR检测出HBV DNA阳性标本69份,阳性率为37.86%;经斑点杂交检测出HBV DNA阳性标本54份,阳性率为30.34%.两者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x2=2.79,P>0.05),但可以看出抗污染PCR检测HBV DNA的阳性率高于斑点杂交.两种方法同时检出阳性标本52份,同时检出阴性标本107份,抗污染PCR与斑点杂交检测血清HBV DNA的符合率为89.32%(159/178)结论抗污染PCR的特异性高,其敏感性高于斑点杂交.

  •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

    作者:于吉人;郑树森;沈岩;沈倩云

    目的探讨淋巴结微转移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治性切除的60例胃癌患者中,男37例,女23例,平均年龄61.6岁.全胃切除48例,远端胃大部切除12例.PN0 29例,PN1 31例;Ⅰ期23例,Ⅱ期19例,Ⅲ期18例.切除的淋巴结总数为3135个,平均51.5(范围21~108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细胞角蛋白单抗MNF.116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结果 60例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的阳性率为58.3%,微转移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管侵犯密切相关(P<0.05,x2检验).Ⅱ,Ⅲ期患者微转移的阳性率分别为63.2%和84.2%,明显高于Ⅰ期(34.8%)(P=0.005,X2检验).在Ⅰ期,阳性组的5年生存率(22%)明显低于阴性组(87.5%)(P<0.05,log-rank法).多变量分析表明淋巴结微转移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淋巴结微转移对胃癌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 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体会

    作者:任德斌;赵国强;王庆华;冯莲英

    目的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Ⅰ型Mirizzi综合征.方法本组281例均为Ⅰ型Mirizzi综合征,其中男132例,女149例,年龄28岁~86岁,平均51.5岁,其中40岁~60岁209例(74.4%).病程4 a~26 a,213例(75.8%)有反复发作史,腹痛182例,发热、黄疸49例,腹痛伴发热187例;休检皮肤及巩膜轻度黄染12例,莫菲征阳性138例.全血白细胞计数WBC>12×109/L者152例,肝功能异常113例.B超提示胆囊颈结石嵌115例,胆囊管结石嵌顿97例,胆囊积液或积脓132例,胆囊萎缩64例,肝内外胆管轻度扩张129例,胆囊壁呈"双边征”或弥漫性增厚94例;CT提示胆囊颈(管)结石193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147例,其中肝总管边缘完整的充盈缺损伴轻度的肝内胆管扩张85例.结果本组281例中术前依据临床症状,并结合B超、CT及ERCP确诊239例(85.1%),其中临床症状结合B超诊断220例(78.3%),术中确诊42例(14.9%),本组无中转开腹及手术死亡病例,全部治愈,住院3 d~7 d,平均3.8 d术后无出血,胆漏等并发症,仅5例有腹壁切口感染,经门诊换药3~6次痊愈.结论Ⅰ型Mirizzi综合征术前确诊率高于其他型,该型采用LC治疗是可行的.

  • 血隆冲剂对慢性肝炎、肝硬变之血常规、肝功能、肝纤维化及病毒免疫学指标的治疗影响

    作者:王修林;李召忠;李建民;王彤光

    目的研究血隆冲剂对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肝病日久,肝肾阴虚,气滞血瘀”之理论,采用中医"行气逐瘀、软坚散结、调补肝肾、健脾利水、清热解毒”之治法,选用"生水蛭、醋甲、炮山甲、怀牛膝、郁金”等13味中草药自制成血隆冲剂.每日36g、分3次口服,3mo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检测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肝纤维化及病毒免疫学指标结果血隆冲剂能一定程度地提高肝硬变患者的血小板及白细胞数量;能较好地改善慢性肝炎及肝硬变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肝纤维化指标;对病毒免疫学指标无明显影响.结论血隆冲剂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变的临床疗效确切.

  • 自制气囊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4例

    作者:梁启政

    目的通过对14例贲门失弛缓症进行气囊扩张治疗,以探讨自制气囊对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气囊固定于内镜前部,留出可曲部5cm,然后将气囊中央置于贲门LES处,固定气囊后注气扩张.每次由20mL开始,直到100mL~120mL,停留5min后抽出气囊气体,再扩张,共3次.根据治疗需要可调整气囊的位置从而调整扩张压力,扩张压力为25 kPa~34 kPa.结果共扩张34例次,扩张3次7例,扩张2次6例,扩张1次1例.经过扩张治疗后所有病例症状消失.6例出现贲门粘膜轻度撕裂,经治疗痊愈.随访5 a,2例于扩张后5,12 mo进食滞留感,经扩张后症状消失,中远期疗效达86%.结论自制气囊能达到扩张治疗的目的,且经济实用

  • 幽门螺杆菌与胃炎的临床研究概况

    作者:曹长恩;过海东;郝春梅

    目的综述近年来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的发病机制,组织学特征,治疗研究方面的进展.方法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和查阅,就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的发病机制,组织学特征,治疗研究,从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结果幽门螺杆菌对上皮的粘附定居激活反应,刺激局部的免疫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至免疫损伤.另外Hp一旦粘附胃粘膜,胃上皮细胞就会发生信息传导和细胞骨架重组,然后释放IL-8等细胞因子和某些趋化因子,从而产生急性炎症反应.Hp有极强的尿素酶活性,可破坏粘液的离子完整性,消弱屏障功能,造成H+反向弥散,Hp产生粘液酶,磷脂酶A能破坏粘液屏障,破坏细胞膜完整性.治疗Hp感染引起的胃炎临床方案报道繁多,单用或二联根除率低,复发率高;三联与四联效果显著,但有的疗程长,副作用发生较高,小剂量的三联疗法,Hp根除率高,不良反应少.目前,较于符合国情,价格低廉,而疗效高的是低剂量的短程PPI三联疗法及含PPI的短程四联疗法.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炎、消化性溃疡重要致病因素.其致病的机制是免疫损伤,Hp的直接毒性作用.治疗研究较多,单用或二联因效果不理想,根除率低,而使用疗程长的三联或四联,同时存在着药物的副作用,经费问题.根据国情,我们认为应选择低剂量,短疗程的含PPI三联疗法或含PPI的短疗程四联等.

  • 威虎五金丸治疗肝胆结石818例

    作者:吕文斌;陶祯

    目的观察中药威虎五金丸治疗肝胆结石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患者"胆石三征”病史,及B超诊断肝胆结石818例,应用威虎五金丸(由威虎三金汤加减制丸,主要由威灵仙、虎杖、金钱草、海金沙、川郁金、鸡内金、金铃子、元胡等中药组成),其中胆总管结石458例占56%,肝胆管结石237例占29%,胆囊结石123例占15%,男378例,女440例,年龄14岁~78岁,病程30 d~5 a.待患者病情缓解(无腹痛、发热、黄疸)开始服丸治疗,治疗前记录B超下的结石部位、大小、数目等.成人每次5 g~8 g,3次/d,嘱患者适量高脂饮食,3 mo为一疗程,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结石影进行再次B超对照、比较.结果经上述治疗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B超复查结石消失为临床治愈;B超复查结石变小,减少为好转;B超下结石影大小数目无明显变化者为无效.本组818例临床治愈,服药时间短者为40 d,长者达6mo,其中761例临床治愈,占93%;好转41例,占5%;无效17例,占2%.治疗总有效率为98%.结论威虎五金丸治疗肝胆结石有良好溶石、排石作用,望供医界同仁参考或借鉴.

  • 腹泻Ⅰ号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812例

    作者:常岐龙

    目的探讨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良好方法.方法自拟腹泻Ⅰ号组方从1994-03/2000-02进行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1648例,随机分组,治疗组812例,对照组836例.结果治疗组812例3 d~5 d治愈769例,治愈率94.7%,1 wk治愈784例,治愈率96.6%,好转28例,均有效,未发生任何副作用.对照组836例,3 d~5 d治愈721例,治愈率86.2%,1 wk治愈752例,治愈率89.9%,好转84例,均有效,但其中216例出现腹胀,纳差等副作用.结论腹泻Ⅰ号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治愈率高,价格便宜,无副作用.

  • 血管内皮抑素转基因双歧杆菌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喜安;王洛伟;金冠球;王晓熙;谢宇野;肖正达;徐根兴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抑素转基因双歧杆菌口服冻干粉剂(ETB-2)对裸鼠人胃癌模型和小鼠肝癌模型的抑瘤作用,并探讨有关的抑瘤机制.方法人胃癌细胞株MKN-45和小鼠HAC肝癌细胞株分别接种于BALB/L裸鼠和昆明种小鼠前肢腋下皮下建立胃癌和肝癌动物模型.分别设阴性对照(PBS)和双歧杆菌组(SQ),阳性对照胃癌组采用氟铁龙(5-FU),肝癌组采用环磷酰胺(CTX),ETB-2组分设接种24 h给药组(ETB-2A)和见瘤给药组(ETB-2B),灌胃给药,每日每只0.5mL.动物处死后,剥离肿瘤,称重并计算抑瘤率.剥离瘤体切片HE染色和Envision System免疫组化方法染色,分别计数微血管密度(MVD)、PCNA指数和VEGF阳性率(肝癌组),并采用Tunel方法检测细胞凋亡(胃癌组).结果 ETB-2的抑瘤作用:胃癌组ETB-2A的抑瘤率为47.5%,ETB-2B为43.20%,SQ为0.03%,5-FU组为41.1%;肝癌组ETB-2A的抑瘤率为51.06%,ETB-2B为39.10%,SQ为14.90%,CTX组为83.79%.MVD:胃癌组ETB-2A为3.90±0.67(P<0.05),ETB-2B为4.58±0.31(P<0.05),SQ为5.80±0.67,5-FU为5.70±0.67,PBS为5.83±0.83;肝癌组ETB-2A为8.10±2.03(P<0.05),ETB-2B为12.02±1.54(P<0.05),SQ为13.75±3.36,CTX为11.49±2.82,PBS为16.80±5.22.胃癌组凋亡率(%):ETB-2A为13.92±0.65(P<0.05),ETB-2B为13.89±0.57(P<0.05),SQ为5.13±1.35,5-FU为2.67±0.23(P<0.05),PBS为1.29±0.06.肝癌组VEGF阳性率(%):ETB-2A为4.20±1.51(P<0.05),ETB-2B为4.50±2.82(P<0.05),SQ为10.88±6.24(P>0.05),CTX为5.40±3.88(P<0.05),PBS为11.53±4.25.结论①ETB-2对实验型胃癌和肝癌均有良好的抑瘤作用,其作用点主要为血管内皮抑素抑制肿瘤血管形成.②双歧杆菌对血管内皮抑素有协同抑瘤作用,又是其良好的转基因载体.

  • 胃十二指肠溃疡住院患者发病情况调查3586例分析

    作者:周华凤

    目的探索南方地域人群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发病特点及与季节气候关系,为防治该病提供依据.方法以1959/1989年间因该病住院治疗且有完整临床资料35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该病确认均依据下列任何一项检查证实,既:①胃肠道钡餐检查发现龛影者;②内镜检查发现溃疡者;③手术证实有溃疡者;④尸检病理检查有溃疡者.进行比较.结果病变部位以十二指肠多见.十二指肠溃疡病与胃溃疡比例为5.7:1;十二指肠溃疡男女之比6.6:1;胃溃疡男女之比5.6:1.年龄分布青壮年居多,21岁一50岁占全部病例77.6%.职业以农民为多,占59.84%,次为工人占21.77%.血型以O型为多,占46.23%.本组并发症为58.42%,以出血为多,占19.4%,次为溃疡急性穿孔,占17.7%、幽门梗阻,占17.01%、癌变占0.69%.总的死亡率为1.25%.以冬春为发病高峰,占69.57%,较北方秋冬为发病高峰有明显推后特点.结论该病病变部位以十二指肠溃疡居多,发病人群以男性青壮年为多,发病季节以冬春为发病高峰,与天气骤变寒冷有明显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偏高.以手术法所得的诊断根据为多.

  • 奥美拉唑、甲硝唑加激素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作者:王玲女

    目的用奥美拉唑、甲硝唑加激素灌肠,达到抑制炎症,促进粘膜修复目的.方法溃疡性结肠炎39例,给予奥美拉唑20mg、0.5%、甲硝唑200mL和地塞米松10mg混合成灌肠液,并加温37℃左右,每晚一次保留灌肠1 h,10 d一疗程;重度急性期同时给予氢化泼尼松300 mg加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4 d~5 d;稳定期个别患者口服柳氮磺胺吡啶巩固疗效,疗程结束后,对患者临床症状、腹泻、水肿及溃疡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保留灌肠治疗后,临床症状痊愈25例,显效7例,好转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7.2%,轻度复发5例,仅占12.8%,说明局部用药有独特优点.结论用奥美拉唑、甲硝唑加激素混合成灌肠液,每晚一次保留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既抑制了炎症和免疫反应,缓解了毒性和症状,又可促进粘膜的修复.操作简便,费用低,适合门诊治疗.

  • 一氧化氮与溃疡性结肠炎

    作者:章朋;张琳珊;吴焕淦;赵琛;卢海滨

    目的综述一氧化氮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及研究进展,提高对一氧化氮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重要性的认识.方法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和查阅,回顾性总结近年国内外对一氧化氮与溃疡性结肠炎关系的研究进展,从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①NO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的合成异常:大量研究表明正常人群结肠粘膜既有cNOS又有iNOS,但肌层以cNOS为主;而UC患者结肠粘膜层则以iNOS为主,UC患者结肠粘膜iNOS活性增加与炎症程度呈平行关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NO合成增加,iNOS活性增高,以致致癌性物质亚硝盐合成增多,是UC结肠癌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②NO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许多学者研究动物炎症损伤模型后发现,炎症初期NO抗炎作用表现在维持微循环完整性,松弛血管平滑肌,增加肠粘膜血流并抑制血小板、白细胞在内皮细胞表面粘附、积聚,防止血栓形成,同时抑制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保护上皮屏障及促进上皮修复的作用.随着炎症的发展、持续,大剂量NO释放致组织、细胞损伤显得尤为突出.NO导致损伤作用的机制可能有三个途径.@在NO合成过程中,伴有超氧阴离子O2产生,合成过氧化亚硝酸盐(OONO),一旦质子化迅速蜕变为OH及NO2,具有很强的生物氧化性,可造成组织损伤.b NO是机体抵抗细胞内微生物及其他致病因子的第一道防线,能直接作用于微生物,也可用于启动免疫防御系统,若作用过强则造成自身正常组织损伤.C L-精氨酸通过NO介导细胞内传递、降低靶细胞内CAMP/CGMP比例,可激活NK,LAK细胞,直接增加两种细胞毒性;若作用过甚,势必造成正常组织损伤.③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iNOS基因调控表明,针灸可以抑制模型大鼠脾脏、结肠粘膜iNOSmRNA,IL-1βmRNA的表达,降低NO在组织中的浓度及组织细胞对炎症的反应性,从而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及组织的修复.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直肠、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炎症为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合成异常的NO在炎症过程中充当了双重角色.既有其保护作用,又有杀伤毒性及促炎作用,这取决于NO产生部位、数量及作用持续时间.针灸可以降低NO在组织中的浓度及组织细胞对炎症的反应性,从而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及组织的修复.

  • 减少术后胆汁丢失与康复

    作者:刘庆有;王淑侠

    目的观察提高"T”型管引流袋位置,减少术后胆汁丢失,加快术后患者康复作用.方法胆囊及肝外胆道结石行胆囊摘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术后患者61例,由于术后4 d~5 d自觉症状已不明显,体温不高,血常规检查回报;白细胞总数不高,转氨酶及胆红素均正常或接近正常,但由于胆汁引流量每日均在500mL以上,以致患者腹胀、厌食、消瘦无力,导致低蛋白、电解质紊乱.故对全部患者施行提高"T”型引流袋位置16 cm~20 cm,以此来减少胆汁丢失,并密切观察患者自觉症状,结合症状及体征变化及时调整引流袋高度,并定时复查血清蛋白、血钾、钠、氯等值.结果应用此法后,胆汁引流量每日减少一半以上,腹胀、厌食、无力等症状明显减轻,进食量明显增多,10 d~14 d复查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及血钾、钠、氯等值均接近或达到正常.按时拆线及拔管,痊愈出院.结论提高胆汁引流袋位置,减少术后胆汁丢失,促进饮食,改善营养状况,加快患者康复等,效果明显,安全、可靠.

  • 人结肠鳞癌直肠鳞腺癌SCID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作者:刘秋珍;脱朝伟;王斌;张艳华;吴秉铨

    目的建立人结肠鳞癌直肠鳞腺癌SCID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为探讨理想的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和预防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方法提供实验工具.方法采用组织学完整的结直肠癌手术标本植入SCID鼠结直肠(粘膜层)壁内,观察原位移植的成瘤、移植瘤的侵袭和转移及其形态学特性(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两株人结直肠癌SCID鼠均获原位移植成功.人直肠鳞癌SCID鼠原位移植模型HCS-HMN-1已传至19代,人直肠鳞腺癌SCID鼠原位移植模型HRSA-HMN-2已传至23代,共移植SCID鼠223只,其移植生长率和自发转移率及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移植瘤在结直肠内呈广泛原位侵袭性生长、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和全腹腔癌病.并具有分泌CEA的功能.移植瘤细胞病理学和电镜观察、流式细胞仪DNA含量检测及染色体核型分析与瘤源人结直肠癌细胞完全一致.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两株人结直肠癌SCID鼠高转移模型完整模拟了人结直肠癌侵袭和转移的临床过程,为进一步研究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和预防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方法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 丽珠胃三联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研究

    作者:刘作林;范丽萍;黄平;周文彬;曾令兰;兰兰

    目的丽珠胃三联对Hp相关性胃炎的Hp根除效果的研究.方法选择门诊因消化道症状而就诊的患者,均行必要检查,排除相关症状疾病.经内镜检查,进行Hp尿素酶检查为阳性者52例,选入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14例,年龄为20岁~70岁,进行随机分组,A组为丽珠三联(枸橼酸铋钾)0.22 g,2次/d,克拉霉素0.25 g,2次/d,替硝唑2次/d);B组:奥美拉唑组(奥美拉唑20mg,2次/d;甲硝唑400mg,2次/d,阿莫西林1 g,2次/d).疗程均为1 wk.分别对Hp根除率及治疗后3 d、1 wk,2wk内上腹痛缓解率治疗期间副反应进行统计,其中疼痛消失按0~3级分类,治疗后属0级或偶1级为疼痛缓解.结果 Hp根除率:A组为96.2%(25/26),B组为92.3%(24/26),二组间的Hp根除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疼痛缓解率:3 d A组7/22(31.8%),B组18/23(78.1%)P<0.05.wk1 A组11/22(50%),B组22/23(98.3%),P<0.01.wk2A组19/22(86.3%),B组23/23(100%)P>0.05.药物副反应:二组中仅一例服药后诉轻度恶心、未发现其他副反应.结论丽珠胃三联具有药物剂量小、疗程短、疗效高、副反应轻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根除Hp的治疗方案.

  • 小儿腹泻病的治疗方法评估

    作者:董永绥

    腹泻是小儿的常见病.凡粪便性状改变,含水量增加(正常婴儿每日排便量>10g/kg、成人>200 g)即可诊断患有腹泻病.除母乳哺养儿粪便常呈糊状外,正常粪便应该是成形的.由于小儿腹泻病常见,故治疗方法也多.应以有效、经济、无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为评估标准.小儿腹泻病病因复杂,必须尽可能明确病因和病原,然临床实施较多困难,至少可以根据病史、体征和粪便性况将之分为有或无水、盐代谢紊乱的水样便性腹泻病和脓血便性腹泻病,首先纠正脱水、缺钠和酸中毒.对无并发症的水样便性腹泻病只需调整饮食(乳类哺养儿改用无乳糖奶粉)、保护肠道粘膜等措施就可使大多患儿治愈.对脓血便性腹泻病应区别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多见)、寄生虫性感染或炎症性(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多见于较大儿童、常呈慢性),予以区别处理.一切新治疗的评估,应通过足够病例数的双盲、空白对照的临床观察予以验证.

  • 以"扶正”为主治疗肝内胆管结石300例

    作者:谭华

    目的辨证治疗肝内胆管结石300例.方法治疗以"扶正”为大法,自拟方药:党参15 g,黄芪30g,白术20 g,当归20 g,白花舌蛇草30 g,丹参30 g,赤芍15 g,桃仁15 g,板蓝根30 g,柴胡15 g,枸杞子20g,1剂/d,煎二汁,饮前温服1汁,上下午各1次分服,同时配合DJS-ⅢA型结石治疗仪,30 d为一个疗程,3个疗程为判断疗效限.结果显效119例(其中1个疗程21例,2个疗程36例,3个疗程以上52例),好转167例,无效14例.结论全方合用共奏"扶正”,借参芪内托之力,以解除砂石之梗阻,使邪有出路,兼疏肝健脾活血解毒之功用,这正是治病求本,釜底抽薪之法.

    关键词: 胆管 肝内 胆结石 扶正
  • 胃肠道间质瘤的光镜电镜观察

    作者:赖晃文;杨传红;王卓才;赖日权;唐赓云

    目的为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来源和电镜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光镜、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分析1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肿瘤分化形态特征和免疫表达.结果 16例间质瘤电镜观察可见各种分化的特征性超微结构:SF(skeinoid fibers,SF)神经内分泌颗粒、Luse小体(长间距胶原)、微管、突触样结构及平滑肌特征性结构,显示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和神经源性的特征性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16例间质瘤S-100蛋白、SMA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81.3%,87.5%和87.5%;SMA,S-100和CD34均阳性9例(56.3%),SMA和S-100阳性11例(68.8%),SMA和CD34阳性12例(75%),CD34阴性而S-100,SMA阳性2例(56.3%).超微结构和免疫组织化学呈多向分化和混合表达.结论提示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与原始间叶细胞有关,而小肠间质瘤则大多数为神经源性肿瘤,电镜检查与光镜、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对诊断和预后有辅助作用.

  • 15例肝门区胆管癌的CT影象诊断

    作者:阙松林;苏友恒;邱丹红;张文昌

    目的评价CT在肝门区胆管癌诊断中价值.方法搜集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门区胆管癌,分析肿瘤的CT表现并与手术所见和病理相对照,评价CT在肝门区胆管癌的诊断价值和判断肿瘤周围累及范围的准确性.结果本组15例中术前13例CT诊断为肝门区胆管癌,确诊率为86.7%.CT表现:6例CT平扫表现为肝门区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增强后2例轻度强化,其余无强化;8例表现为肝门区胆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增强后增厚的管壁可有轻度的强化;2例因胆管壁均匀轻度增厚而误诊为胆管炎.CT发现肝脏浸润或转移8例,术中和病理确诊12例;CT发现肝动脉浸润1例,门静脉浸润4例,术中发现肝动脉受浸4例,门脉受累7例;CT显示1例胆囊受累,术中发现4例;CT明确3例肝门区淋巴结转移,5例可疑转移,手术和病理证实9例;6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5例CT明确诊断;5例肝门脂肪浸润,CT仅显示1例;其他2例神经受浸,2例腹膜种植在CT上均不明确.CT在判断肿瘤周围累及范围的准确性为53%.结论 CT在检出和识别肝门区胆管癌中有重要的价值,在判断肿瘤周围浸润的程度时仍有一定局限性.

  • 用代替数据法分析肯定胃电(EGG)的性质

    作者:刘秉正;彭建华;蒋朱成;胡志红

    近二十年来,许多人逐渐重视用胃电(EGG)诊断胃病的研究.但是至今多数研究仍仅限于分析EGG的频谱和统计规律,可是这在诊断方面似乎不是很有效.近年也有极少数人谈到它的非线性特性,但也仅限于计算某些特征量如分维、李雅普诺夫指数和熵等的数值,而未涉及其性质.因为生理系统往往是十分复杂的,而生理电信号又往往为噪声或其他信号所污染,因此即使计算出这些特征量,往往仍难得出确定的结论所以至今人们仍不能肯定EGG是不是服从确定性规律;或者说,仍不能肯定它是混沌而不是完全随机的噪声.近年代替数据法在判别时间序列(信号)是服从非线性规律还是噪声方面,已成为比以往一些方法更为有效的方法.我们现在就是用代替数据法分析了两例健康人的EGG.用两种不同方法获取代替数据并对它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EGG服从非线性规律(P=0.05).

  • 微颗粒活性炭标记胃癌根治术

    作者:孙庆旭;刘庆仪;李增军

    目的探讨微颗粒活性炭标记胃癌根治术的意义.方法我们把57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注墨组、对照组.注墨组患者术前内镜下癌周注入吸附抗癌药物的微颗粒活性炭MMcCH40.术中根据被MMc-CH40染黑的淋巴结作为清除标志,行胃癌根治术.结果①平均每例清除淋巴结数:注墨组41.5个高于对照组24.4个.②注墨组黑染淋巴结数占清除淋巴结总数的67.1%.③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的病例中,注墨组平均每例清除转移淋巴结数10.05个高于对照组6.74个.④术前1 wk内内镜下注墨,术中均可得到满意数量的黑染淋巴结结论术前内镜下注入微颗粒活性炭对胃癌淋巴结的清除术有指导意义.

  • 泗洪县2万自然人群普查早期胃癌防治措施

    作者:穆秀华;高开高;李燕燕;周明生;张克江

    目的普查2万人群血清中Caga,Vaca抗体,筛查出阳性患者行内镜及胃粘膜染色活检提高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人民健康造福.方法普查泗洪县自然人群2万,年龄20岁~60岁,流行病学调查、家族胃癌、上消化道症状、嗜烟酒等病史.应用蛋白印迹法检测Hp毒力因子细菌相关蛋白(Caga)、空泡毒素(Vaca),筛出高危人群,内镜检查,内镜取材部位胃窦四壁及病变处,每例取材4块~7块,若发现可疑癌前和早癌病灶不明显,再采用1%美蓝20 mL胃粘膜染色精查,病理定性.结果实查1200例,其中男590例,女610例,占50.8%93.7%有食用腌制品及吸烟嗜好、不良饮食习惯,92.3%有胃部症状,20.44%胃癌家族史,从患病因素看,消化道疾病与年龄、性别、饮食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胃癌20例(均经病理证实)检出率达1.6%,早癌14例占胃癌检出率总数的70%,癌前病变及早癌可疑病变胃粘膜染色占早癌检出率总数50%,筛出Hp的毒力因子Caga、Vaca检出率60%.结论全面开展防癌教育课,戒烟、限进大量腌制食品,提倡营养配餐.普查人群选用血清中检测发现Hp的毒力因子Caga,Vaca简单易行、痛苦少,筛检高危人群是发现早期胃癌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上消化道疾病以早癌为主长期防治干预,彻底根除Hp感染是治疗胃炎、胃溃疡、癌前病变防癌变的主要方案,色素内镜胃粘膜染色是早期胃癌定位活检可靠指标,内镜胃粘膜活检病理检查是早期胃癌诊断的金标准,早期胃癌及时手术治疗.是目前癌症根治的佳方法.

  • 先天性巨结肠X线诊断36例

    作者:朱荣太;赵志丰;马超;张向阳

    目的观察先天性巨结肠多种X线征象,提高诊断率.方法对临床疑诊先天性巨结肠36例,首先摄取腹部平片,再行钡剂灌肠检查;检查前不做清洁灌肠,肛门插管不宜过深,一般距肛门入口向上2cm~4 cm,并采用低压灌肠,造影剂用0.9%生理盐水调配成45%W/V钡混悬液,当造影剂充盈扩张段时停止灌肠,X线下多方位观察、摄片;24 h~48 h随访观察钡剂滞留情况.结果腹部摄片显示肠曲充气扩张36例,充气的直肠管腔较小合并低位梗阻征象23例.钡剂灌肠显示病变段肠管处收缩痉挛状态,外形呈不规则的锯齿状,管腔直径小于正常32例,近端扩张36例,年长的一例肠腔宽径达21 cm,横、升结肠均扩张增宽;显示肠管狭窄与扩张之间的移行段32例;大量钡剂滞留征象36例.结论钡剂灌肠对先天性巨结肠诊断有定位、定性作用

  • 重视走出肝硬变防治研究的误区

    作者:张光曙

    目的我国常见多发病肝硬变,多年来在病因、防治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受到旧观念影响,进展缓慢.方法收集近年有关研究资料,深入分析探讨肝硬变的现在已有新的认识.结果现在已知我国肝硬变主要源于HBV慢性感染,可防可治.结论肝硬变防治方法有待改进,必须密切结合客观实际,尽快走出误区,迅速改变现状,更好地解决我国肝硬变防治问题.

  • Heme Oxygenase-1对乙酸诱导大鼠胃溃疡的保护作用

    作者:沈锡中

    目的研究血红蛋白氧化酶-1(Heme oxygenase-1,HO-1)在乙酸诱导大鼠胃溃疡模型中所起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体质量160g~180 g,每组8只,乙酸诱导大鼠胃溃疡1,3,7 d后用RT-PCR,Westem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分别检测胃粘膜中HO-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表达.同时研究HO-1抑制剂tin mesoporphyrin(SnMP)对iNOS表达、活性及胃粘膜损伤的影响.结果 RT-PCR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胃粘膜HO-1仅轻度表达,乙酸诱导大鼠胃溃疡后,胃粘膜内HO-1表达明显增强.HO抑制剂Sn-MP处理组大鼠溃疡面积1 d为(72±6)mm2,明显大于对照(51±4)mm2,(P<0.01);3 d为(51±4)mm2,明显大于对照(35±4)mm2,(P<0.01),7 d时(27±4)mm2和对照(24±3)mm2无显著差异,同时Sn-MP能显著增强胃粘膜iNOS的表达及iNOS的活性,溃疡诱导1 d Sn-MP组iNOS的活性为5.6±0.3,对照3.2±0.3(P<0.01);3 dSn-MP组6.4±0.6,对照4.0±0.3(P<0.01);7 dSn-MP组0.6±0.1,对照0.5±0.1无显著差异(单位,pmol[3H])瓜氨酸.min-1@g-1蛋白).结论在乙酸诱导的大鼠胃溃疡模型中,HO-1对胃粘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抑制HO-1后加重胃粘膜损伤,同时伴iNOS表达和活性的增强.提示HO-1的粘膜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抑制iNOS功能,减少一氧化氮产生所介导的.

  • 十二指肠溃疡与血浆肽类胃肠激素变化

    作者:刘超群;浦江;李仲孝;周正谋;刘志发;赵云涛

    目的探讨胃肠激素含量变化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DU)患者共280例,男229例,女51例,平均36.12岁;健康成年人316例为对照组,男198例,女118例,平均40.29岁.采用RIA方法测定空腹血浆促胃液素(GAS)、胃动素(MTL)、内皮素(ET)、肾上腺髓质素(AM)、甘丙素(GAL)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结果 DU患者空腹血浆GAS,MTL,ET和AM水平(pg/mL)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分别为74.64±18.50(n=178)与63.33±38.09(n=147),P<0.01;496.80±102.11(n=30)与314.60±53.50(n=50),P<0.05;41.12±3.73(n=16)与6.35±0.44(n=38),P<0.01;115.51±27.01(n=15),P<0.02.然而,二组血浆GAL和CGRP含量比较则表现为DU患者显著低于健康人,分别为1.84±0.63(n=21)与9.36±0.94(n=29)和3.89±1.58(n=20)与32.99±7.29(n=27),二者皆P<0.001结论本文检测六种胃肠激素的血浆浓度,其含量变化可能在人体正常生理稳态调节中以及DU的发病和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负压吸引压力实验与临床研究

    作者:夏曙祥;周素萍;高秀华;朱良志;王锦荣

    目的研究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负压吸引压力佳控制范围.方法①实验材料:套扎靶材料采用离体人小肠粘膜;套扎器械采用天津天医医用硅胶厂生产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器和Olympus前视内镜.②实验步骤:在离体人小肠粘膜上进行套扎逃汰预试验;选择四个压力值,每一恒定压力范围值试验5个套孔圈,确定佳实验吸引压力,后应用于临床.③临床研究:采用常规内镜下食管静脉套扎技术,临床应用套扎7例次.④观察内容:套扎负压吸引压力大小与套扎球状物直径、套扎圈易脱落性、套扎静脉周边粘膜揪褶程度的关系.结果①实验组:当负压吸引压力为0.02,0.04,0.06,0.08mPa时,套扎球直径分别为0.4,0.6,0.8,1.0 cm;当吸引压力为0.02mPa时,套扎皮圈在轻微外力影响下易脱落;当吸引压力为0.08mPa,套扎球直径为1 cm,周边粘膜揪褶明显.②临床组:依据实验测试结果选择负压吸引压力为0.04mPa~0.06mPa时,29只套扎圈套扎均获一次成功,套扎球直径在0.6 cm~0.8 cm之间,镜身擦碰不易脱落;当吸引压力为0.02mPa时套扎球直径小,套扎圈易脱落;当套扎吸引压力为0.08mPa时,套扎球直径1.0 cm,套扎球过大,周边粘膜揪褶明显,有静脉壁撕裂出血之担忧.③临床组治疗患者1 wk~2wk后复查内镜,套扎圈均脱落,曲张静脉均有明显瘪塌,套扎局部无溃疡.治疗术后1 d~2 d后轻微胸痛,无大出血征象.结论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负压吸引压力佳控制范围在0.04mPa~0.06mPa之间.

  • 白血病的消化系统表现42例

    作者:李易;韩盛玺;沈通良

    目的我院1991/1998年收治住院的白血病患者有236例,均由骨髓检查确诊为白血病,其中伴有消化系统表现者42例(17.8%).方法所有消化系统表现的统计均以使用化疗药物以前为准.肝肿大为肋下≥1 cm及(或)剑下≥3 cm;脾肿大为肋下触及及(或)B超测值A×B>20.结果恶心25例(10.6%),黑便24例(10.2%),腹泻17例(7.2%),呕吐17例(7.2%),脾大16例(6.8%),清蛋白<35 g/L16例(6.8%),ALT>30U/L 14例(5.9%),腹痛14例(5.9%).肝大12例(5.1%),胆红质增高11例(4.7%),口腔溃疡8例(3.4%),呕血6例(2.5%),大便查见霉菌5例(2.1%),肛周脓肿2例(0.8%).因以上表现而到消化内科首诊的患者有22例(9.3%).结论白血病在消化系统的表现是多种多样.尤其是那些以消化系统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我们应注意鉴别,以免耽误治疗.

  • 肝细胞癌中丙型肝炎病毒的原位检测

    作者:张王海;朱世能;陆世伦;丛文铭;苏英豪;吴孟超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病毒在本地区肝细胞癌中存在的频度.方法 66例首次住院手术肝癌标本(含癌及癌旁组织),其固定、包埋、切片均经无RNase处理.应用地高辛标记HCVcDNA重组基因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检测HCV病毒核酸.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HCV不同基因区抗原,HCV-CP10,HCV-NS3,HCV-NS5在HCC中的表达.结果 66例HCC中HCV RNA阳性50例,阳性率为75.8%,阳性信号大部分存在于胞质中,偶有核阳性,或核浆混合型.HCVCP10阳性42例,阳性率63.6%.HCVCP10的阳性表达定位于胞质,少数病例有明显的围核分布现象,未见明确的核阳性.HCV NS3阳性33例,阳性率50%.HCV NS3阳性信号以胞质型为主,少数为核、浆混合型.HCV NS5阳性48例,阳性率72.8%.HCVNS5阳性信号以胞质型为主,部分呈膜型,少数为核、浆混合型.HCV RNA及三种抗原在癌周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强于癌组织者.阳性细胞在癌组织呈散在分布,少数呈灶性分布,偶尔呈弥漫分布.在癌周组织大部分呈灶性、弥漫性分布,也可呈散在分布.经x2检验原位杂交检测HCVRNA一般比免疫组化检测HCV不同基因区抗原阳性率高,敏感(HCV RNA与HCV CP10相比,x2=4.083,P<0.05;与HCVNS3相比,x2=13.479,P<0.005;与HCV NS5相比,x2=0.1,P>0.5).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又有联系(HCVRNA与HCV CP10之间,x2=21.038,P<0.005;与HCV NS3之间,x2=13.942,P<0.005;与HCV NS5之间,x2=29.838,P<0.005).结论原位杂交结合免疫组化更能准确反映HCC中HCV的感染情况.

  • 直肠癌Miles术后人造肛门器(Ⅱ型)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德瀛;王辉;戴志虹

    目的观察直肠癌Miles术后人造肛门器(Ⅱ型)的各项功能.方法选择直肠癌Miles术后患者90例,全结肠切除、小肠(右下)腹壁造口患者1例,共91例.其中实验组占41例(包括小肠腹壁造口1例),男20例,女21例,年龄为24岁~68岁;对照组占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在30岁~70岁,平均55.80岁.实验组采用人造肛门器(Ⅱ型),专利号:96 2 25383.9.;对照组仍采用造口袋,其来源美国(10例)、丹麦(10例)、中外合资(10例)、国产(二种,各10例)五种.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于造口手术结束后立即分别安装人造肛门器(Ⅱ型)和造口袋,然后观察造口出(渗)血、感染、狭窄、肠管脱落、肠管坏死,控制排便的时间、排气是否通畅,造口周围皮肤反应,以及异味、腹胀、腹痛等情况,时间为15 d.结果实验组的41例中,造口出(渗)血者0例(0),造口感染者0例(0),造口狭窄者0例(0),造口肠管脱落者0例(0),造口肠管坏死者0例(0),控制排便时间6 h~72 h者41例(100%),排气通畅者41例(100%),造口周围皮肤反应者0例(0),异味者0例(0),腹胀者0例(0),腹痛者0例(0);对照组的50例中,造口出(渗)血者12例(24%),造口感染者5例(10%),造口狭窄者5例(10%),造口肠管脱落者5例(10%),造口肠管坏死者0例(0),控制排便时间6 h~72 h者0例(0),排气通畅者50例(100%),造口周围皮肤反应者30例(60%),异味者10例(20%),腹胀者0例(0),腹痛者0例(0).根据统计学处理,使用人造肛门器(Ⅱ型)的实验组在术后的造口出(渗)血、感染、狭窄、肠管脱落等方面与使用造口袋的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控制排便的时间、造口周围皮肤反应、异味等方面也差异显著(P<0.005),两组在性别、年龄、排气通畅、腹胀、腹痛等方面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直肠癌Miles术后人造肛门器(Ⅱ型)的各项功能优越,是以往各类造口袋所无法比拟的.

  • 肝硬变内毒素血症患者的胃粘膜表现

    作者:刘英芹;李奎英

    目的观察肝硬变内毒素血症阳性患者的食管及胃粘膜变化.方法对同期收治住院的30例肝硬变失代偿患者,做内毒素血症(ETM)定性实验,分为ETM阳性组及ETM阴性组.分别观察二组的凝血酶原时间,便潜血及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情况,胃粘膜病变发生率.结果 ETM阳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便潜血阳性例数及食管静脉曲张,胃内粘膜糜烂出血例数均高于阴性组.结论内毒素血症提高了肝硬变患者的急性胃粘膜病变发生率,促进了肝细胞的损害,增加了肝硬变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

  • 消化道全层单层吻合法的手术

    作者:王学新;蒋昊;吐逊

    目的对各类消化道吻合手术行全层单层吻合法.方法我们对各种类型的消化道间如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小肠-小肠、胆囊空肠、回肠-横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等吻合行全层单层吻合法(共18例).无论是端端吻合,还是端侧吻合,用4号丝线间断全层一层等边距等周径吻合,保证浆膜层、肌层、粘膜层都逢合上.吻合边距为5mm~8mm,针距为3mm~5mm,将线结打在腔外,并保持吻合口外光滑,此法取得满意效果.结果 18例中有1例发生吻合口瘘胃空肠吻合,经二次手术治愈,其余均痊愈.可总结如下:可使手术时间缩短,单层吻合有一定边距、针距,并将消化道全层都缝合上,可增强吻合口的抗拉力,减轻吻合口的张力,宽边吻合可较多的超越吻合边缘的相对缺血区,保持吻合口良好血运.吻合口等边等周经吻合,使吻合口直径较大,吻合游离断端缘少,缝针少,血供充分,纤维疤痕形成少,且线结打在腔外,使腔内相对光滑,异物刺激少,有利吻合口愈合,减少了吻合口狭窄,一层吻合无包套吻合所致的夹层死腔减少了感染机会.结论消化道全层单层吻合法可广泛应用于各类消化道间吻合.

  • TECA-Ⅰ型生物人工肝脏对少肝急性肝衰犬的治疗效应

    作者:陈小平;薛毅珑;李新建;张佐云;李雁凌;黄志强

    目的评价TECA-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BALSS)治疗少肝急性肝衰(ALF)犬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肝细胞培养于TECA-Ⅰ型BALSS的生物反应器中;将肝脏大部切除诱发的ALF犬随机分为:肝细胞组、无肝细胞组及药物治疗组,进行6 h治疗;测定治疗前、后ALF犬血NH3,GPT,GOT,BIL,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A)以及免疫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肝细胞组的ALF犬治疗后,血NH3,BIL,GPT,GOT明显下降(P<0.01),PT,PA明显改善(P<0.05);ALF犬平均生存期为108.0 h±12.0 h,其中3只犬得以长期存活,其免疫学指标在BALSS治疗后无明显变化.而无肝细胞组和药物治疗组ALF犬治疗前、后上述生化指标无明显改变;ALF犬平均生存期分别为24.0 h±6.0 h,20.4 h±6.4 h.结论采用猪肝细胞的TECA-Ⅰ型BALSS能安全有效地暂时替代肝脏大部切除诱发的ALF犬的肝脏功能.

  • 胃B超对贲门癌的诊断价值探讨

    作者:薛广芬

    目的探讨口服胃快速显影剂对贲门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查前晚餐后禁食8 h以上.次日晨饮温开水500mL~800mL,患者取站位、坐位、左右侧位,观察食管下端、贲门、胃底的改变.结果对150例疑有胃部疾患的患者作胃B超检查,检出贲门癌5例.结论凡B超显示贲门管腔增大,管壁增厚,胃底变窄的患者应于B超检查后再行内镜检查,以提高贲门癌的阳性检出率.

  • 螺旋CT双期扫描对胰腺癌可切除性的研究

    作者:黄庆娟;王小宁;厉申儿;徐青;王德杭

    目的探讨胰腺癌在螺旋CT双期扫描图上的CT特征;术前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方法 68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胰腺癌,增强扫描按(1~1.5)mL/kg体重静脉注射总量为75mL~100mL的造影剂,(2.5~3)mL/s,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分别为18s~20s,60s~70s,层厚3 mm~5 mm,pitch 1~1.5;重建间隔2.5mm~4.8mm.结果术前判断为可切除的胰腺癌,手术符合率为75%;术前判断为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手术符合率为95.8%.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在显示胰周血管受累;邻近器官的侵犯;肿瘤的大小、形态和范围;肝转移及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提高了胰腺癌患者肿瘤可切除的预见性.

  • 肝病实验室检测项目与肝病病理过程相结合分类方法的研究

    作者:滕龙

    目的探讨肝病实验检测项目分类方法与肝病病理过程的关系,阐明适合临床使用的分类方法.方法通过复习肝病实验检测项目的主要临床意义与肝病病理过程特征变化的关系及相关名词,根据这些实验检测项目主要临床意义的不同,分别归入与其相关性大的病理改变过程中.结果结束肝病实验室项目长期以来单一使用"肝功能试验”分类的紊乱局面,将这些项目分别归入病原病因学检测、肝损坏检测、肝纤维化检测、肝功能检测、肝肿瘤检测.结论通过肝病实验项目检测并应用本法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可了解肝病病理变化,便于临床选用合适的检测项目诊断肝病和观察肝病疗效.基金基目:本研究为"温州市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课题.

  • 胃粘膜活检标本幽门螺杆菌的检出及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王淑华;刘宗;郑玉泉;戴正萍

    目的对259例主诉有上消化道临床症状的患者进行内镜活检,重点观察胃粘膜活检幽门螺杆菌(Hp)阳性标本中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方法采用快速尿素酶及病理切片石碳酸.碱性品红染色法相结合检测出的Hp致病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并提出此菌损伤粘膜上皮,促使粘膜上皮变性,坏死脱落,形成小糜烂或溃疡,促使粘膜上皮呈过度增殖状态,使胃癌发生机会增加.结论 Hp感染后应采取积极的抗Hp治疗,消除Hp,减少由Hp直接刺激损伤胃粘膜引起的慢性炎症及粘膜上皮过度增殖发生癌变.

  • 保留幽门胃窦浆肌瓣式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83例

    作者:杨学全

    外科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理想术式应该是手术死亡率低,术后并发症少,康复快,溃疡复发率低.目前常采用的术式中,毕罗Ⅰ式、Ⅱ式,高选迷切加胃窦粘膜切除,迷走神经干切断加胃窦切除等均有术后相应的诸多并发症发生,笔者在我院采用了保留幽门胃窦浆肌瓣式胃大部切除术式,从1987/1998对102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施行了保留幽门胃窦浆肌瓣式胃大部切除.该术式完整地保留了幽门,有利于防止胆汁反流及倾例现象,切除了全部胃窦粘膜,有效地降低了胃酸分泌,既切除了溃疡,又达到了防止溃疡复发的目的.术后获得随访83例,均获得满意疗效.

  • 中医脾胃与现代分子生物学与信息系统

    作者:危北海;郭培元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数千年无数医疗实践的总结,有系统的理论系统和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时至今日,一直为我国人民的生衍繁殖作出了巨大贡献,理应为世界医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但传统医药学仍带有经验医学的色彩,随着时代的前进,任何科学都要紧跟现代化的步伐,中医也不例外因此,中医现代化和把中医与现代化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各取所长,相互融汇渗透的新兴的中西结合医学,便是中医药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信息系统和分子生物学全面地改变了生物学,包括现代医学的面貌,并涉及生命和疾病的本质的内涵.因此,我们要实现中医现代化和在深层次上进行中西医结合,就要把中医药学和生命科学中先进和现代化的分子生物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捷径和有发展前途的研究途径和思路方法.1 从分子生物学和信息系统探讨证的发病机制是阐明证实质的突破□中医药理论的核心是辨证论治,而辨证论治首先要从研究证着手,因此证的研究(包括证法方药及证效相应的结合研究)是中医迈向现代化的起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肾虚证、脾虚证、血瘀证以及阴虚和阳虚证的研究,已应用现代科学的各种技术方法,从多学科、多途径和多层次已在整体水平、器官水平和细胞水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初步复制了模拟中医证型的多种实验动物模型,观察了各种反映机体内在变化的微观的实验指标,验证了一系列证效结合的方药疗效.总的来看,虽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多停留于整体、器官和细胞层次上,真正深入到分子、基因和信息系统的发病机制研究为数较少,可能尚未真正涉及到证的本质和内涵.疾病状态也可以说就是机体在不同层次上的生物信息系统功能表现异常因此纠正信息系统的障碍环节,正是治疗学的靶标,而干预基因的表达,就是这个靶标之夭.近年来研究实践说明,现代生命科学的重大进展之一是能够接近并干预基因,为疾病防治带来革命性转折.由此看来,从分子生物学和信息系统着手,来探讨证的发病机制,是研究证实质的突破口.2 分子生物学是探讨中药疗效机制的主要途径中药是靠复方治病的,即使一味单药,也含有多种成分,因此其作用机制是复杂的,是多途径和多层次的,可能作用于器官或细胞水平,也可能作用于分子、蛋白多肽或基因水平.现代药理学认为,后者反映了机体与药物相互关系更深入或直接的层面,为药物治疗学发展带来了新的目标和动力.不少危害人民健康严重、发病率高、死亡率大的疾病如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哮喘病、风湿病和肿瘤病等都属于多基因疾病,在临床上则需要能对功能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综合调控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从基因表达水平研究中药治疗原理,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取得了可喜的苗头.3 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出路在于切实采用循证医学中医药学是我国民族的传统医学,但却带有浓厚的经验医学的色彩,它有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药物资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它与21世纪的循证医学在理论上是相通的所谓循证医学就是提倡在个人经验和已存在的客观科学依据基础上作出医疗决策,强调结合个人经验和研究依据处理患者因此,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依据循证医学的原则,中医的临床研究,多属于第3或第4级,第1级和第2级的相对较少.对一些多因素多基因调控的疾病,国际上大量实践证明,不可能由小样本临床试验来完成,而应尽量开展大样本的RCT(MegaTrial)才能完成,并进行严格的高质量的系统评价,把中医药中大量宝贵的临床经验变成具有确切科学依据的有效疗法,中医药学若要迈进现代化,真正走向国际,就要在临床上大力推行循证医学,这是当前中医药发展的当务之急.

  • 胆道镜在胆道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孟淑兰;金武

    目的探讨胆道镜在胆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CT、B超、ERCP或MR证实为胆石症的32例胆道手术患者术中进行胆道镜探查,常规开腹切除胆囊或切开胆管将结石取出后,胆道镜经胆囊管残端或胆管切开处插入胆道依次探查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结果 32例患者中发现肝管残留结石1例,胆总管残留结石2例,胆总管末端狭窄2例,胆管癌1例.3例残留结石中2例以取石器将结石取出,1例结石嵌顿在乳头开口处,以胆道镜推送至十二指肠内.2例胆总管末端狭窄,给予胆道镜下扩张治疗,减轻了术后因胆总管末端狭窄而导致的不良后果.1例在探查中发现胆总管下端不光滑,有小结节状隆起,取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胆管癌而改变术式,避免了再次开腹手术.结论胆道手术时行胆道镜探查,可减少残留结石的发生,并能及时发现其他病理情况,给予相应治疗,减少漏误诊的发生.

  • 肝普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叶新水;李献和;仝占伟;杨伟渊;张海军;申柳娟;李永侠;杨灵巧;王新玲

    目的探讨纯中药浓缩片肝普乐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次口服肝普乐片6片,3次/d;45例对照组患者每次口服灭澳灵片6片,3次/d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的0,3,6mo检查ALT,AST,A/G,TBil,HBV五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肝普乐组总有效率88.8%(64/72),对照组为66.6%(30/45);HBeAg阴转率,肝普乐组为48%(24/50),对照组为25%(8/32),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肝普乐能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和促使HBeAg转阴,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较为理想的药物.

  •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分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作者:李宝山;李岩;李岚;程峻立;路三军;廉会英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中医分型不同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上具有上腹不适、疼痛、腹胀、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者,经内镜和活检病理确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32例,男83例,女44例,年龄18岁~70岁,平均43.4岁.按1989年南昌会议所定的诊断标准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等五型,每位患者在做内镜的同时用尿素酶法做Hp检测,各型分别记录其结果,然后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随着中医分型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各型分别是肝胃不和型为11例(52.4%),脾胃虚弱为28例(71.8%),脾胃湿热为25例(67.6%),胃阴不足为5例(45.5%),胃络瘀血为13例(52.0%).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中医分型的不同,其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也不一样,以脾胃虚弱型为高,达71.8%,其次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和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低,为45.5%,考虑与炎症轻重与患病时间有关.气血失调的程度,也会导致Hp感染的不同.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腑,后天有病,多由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慢性胃炎患者,患病时间较长,久病必虚,气机失调,而致水湿不运,消化功能紊乱.在治疗时既要注重Hp的清除又要注意辨证论治.

  • 婴幼儿轮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的研究

    作者:刘作义;赵长安;程茜

    目的在于探讨受轮状病毒感染威胁大的婴幼儿在轮状病毒感染流行期和非流行期,不同年份、不同季节,轮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的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聚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1997-10/1999-03按velazguez等轮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的标准(采便前后5 d内无腹泻发生)收集1 mo~3岁婴幼儿粪便标本509例份.同时,用100例份临床诊断婴幼儿轮状病毒胃肠炎,且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ELISA法)粪便标本电泳型作对照,分析无症状感染者电泳型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509例份研究标本PAGE检测RV-RNA阳性94例份,无症状感染率18.47%(其95%可信区间为15.10%~21.84%).流行期无症状感染率为23.25%(93/400),非流行期0.92%(1/109),流行期明显高于非流行期(P<0.001);流行早期30.83%(41/133),流行高峰期22.06%(30/136);流行末期16.7%(22/131);流行早期明显高于流行末期(P<0.05).第一个流行年(97.10~98.3)无症状感染为32.50%(65/200);第二个流行年(98.10~99.3)为14.50%(28/200).不同流行年份无症状感染率有明显差异(P<0.001).实际上两个年份临床表现出流行规模也有差别,前一个流行年流行规模明显大于第二个流行年.婴幼儿轮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的RNA电泳型与有症状感染者电泳型一样呈多样性,且不断变化.但其电泳型主要构成与同期有症状电泳型主要构成,比较无差异性(P>0.05).结论婴幼儿轮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率(18.47%),但流行年份和流行规模不同,其无症状感染率也随之不同.流行早期婴幼儿无症状感染的高低和电泳型的主要构成可预测当年轮状病毒感染流行的规模和电泳型

  • TNFα在进展期胃癌局部组织中的分布及意义

    作者:杨路亭;邹玉安;吴晓萱;姚树坤

    探明肿瘤效应分子的分布规律、活性状态、效应机制及相互作用,将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生物免疫治疗方案,促进体内抗肿瘤效应更充分的发挥,而同时又避免或抑制促肿瘤发生发展的负效应,从而提高恶性肿瘤的治愈率.我们收集了经内镜及粘膜活检诊断的1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治术后大体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选用TNFα多克隆抗体,分别对癌灶中心区、边缘区及远癌区胃壁中阳性细胞进行了实验观察.在各区胃壁组织中,TNFα活性可见广泛的表达.于胃壁各层中TNFα阳性细胞由远癌区向中心区呈逐渐增多趋势,且中心区、边缘区显著多于无癌区(P<0.01)深层胃壁中TNFα细胞主要集中于肌间隙中.这表明TNFα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在胃癌组织中的活性状态、作用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 胃血吸虫病5例

    作者:熊培康;熊衍珂

    目的对胃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对已确诊胃血吸虫病5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例中均有血吸虫病感染史、治疗史,年龄在35岁~45岁之间.病史中均有2 a~3 a明显的上腹部不适,食后饱胀,嗳气、吐酸凝似胃溃疡症状,3例经纤维内镜钳取组织病理切片发现虫卵,2例因上消化道出血手术切除胃时取组织切片找到虫卵.结论血吸虫病流行区而有明显疫水接触史、血吸虫病患病史拟诊消化道溃疡而久治不愈的有必要作内镜取组织切片找血吸虫卵,或用吡喹酮进行治疗诊断.

  • 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

    作者:罗开国;刘素珍;刘新丽

    目的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分类及药物效果分析.方法消化性溃疡(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大多数认为"无酸无溃疡”,形成了以抑制胃酸为主的用药方案.但近年来同时提出"无幽门螺杆菌(Hp),无胃炎亦无溃疡”的新发病理论,治疗应在抗酸的同时,还应重视根除Hp,Hp能否清除是防止溃疡复发的关键因素.检索近年来有关论述进行综述及作者在工作中的实践体会进行总结.结果消化性溃疡完整内科治疗强调三途径.①保护胃粘膜及强化粘膜防御能力.②抑制胃酸分泌.③抗Hp根治应提倡.单用1种药物不能取得较高根除率,需应用2~3种药物合并的二联或三联(甚至四联)疗法,疗程短且取得较高的根除率,可达90%以上.推荐方案、各种方案的比较以及低剂量各种方案比较.并对消化性溃疡用药的一些原则作了探讨.结论应根据经济条件选用药物及方案组成.因抗Hp疗法刚开始,国内还无远期随访报告,根治Hp后是否能减少溃疡的复发以及哪种联合用药较优,尚需经过临床摸索得出结论.

  • 浅谈传统中医药学治疗脾胃(消化)系病证的用药规律

    作者:李寿山;李志民;于家军;李小贤

    本文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根据中医药的四气五味和归经之理,结合临床实践的验证,探索其临床用药规律,从而确定其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辨证施治的原则和用药法则.并依据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气机升降、纳化功能、燥湿相济,喜恶特点”等理论的效能,归纳出调治脾胃(消化)病证的具体用药规律.

  • 幽门关闭不全与胃炎关系

    作者:张汉仁;于长久;蒋丹斌;单际平;傅长来;李霞光;王福生

    目的探讨幽门关闭不全与胃炎关系.方法通过内镜检查观察400例幽门关闭不全患者胃粘膜病变情况.其临床表现有嗳气294例(73.5%),腹胀痛238例(57.5%),以上腹部明显者148例,纳少132例(33%),72例(15.5%)不规则呕吐,70例(15%)有烧心感,56例明显消瘦,有呕血史8例,便血史8例结果 400例幽门关闭不全患者均伴有轻重不等胃粘膜炎症,其中浅表性胃炎248例(62%),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9.5%),浅表萎缩性胃炎140例(27.5%),豆疹样胃炎2例(0.5%),贲门炎2例(0.5%).400例患者内镜下见140例胃腔内有明显胆汁潴留,10例伴有胃窦部息肉,10例有食管贲门裂孔疝.结论幽门关闭不全与胃炎的发生有非常密切关系.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蒋健;郑舜华;高月球

    目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PBC)在临床上绝非罕见,易被误诊,又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旨在探讨该病的临床诊断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PBC患者5例,均为女性,年龄38岁~60岁,平均51岁.病程9mo~9a,平均4.3 a,诊断依据为中年以上女性,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AKP、GGT中度以上升高,ESR加快,Chol,IgM上升.根据有无皮肤搔痒和黄疸,分别诊断为症状性及无症状性PBC对5例PBC患者分别采用熊去氧胆酸加中药或强的松龙加优思弗治疗.结果 5例AMA均阳性.AKP、GGT分别是正常上限的2.9倍~9.0倍和6.8~25.5倍,ERS平均加快1.9~5.8倍.Chol,IgM全例升高.有4例合并关节炎、类似干燥综合征.症状性PBC患者肝脾肿大、门脉高压症明显.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尤其对无症状性PBC)的疗效要优于单纯用西药者.结论 PBC是一个临床表现复杂多彩的疾病,AMA测定是诊断本病的关键.用中药早期治疗本病显示了一定的效果.

  • 胰腺癌围手术期局部化疗及其效果评价

    作者:周鸿昌;王长俊;田伏洲

    目的 13例胰腺癌围手术期局部化疗效果评价.方法全部病例分别于术前或术后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胰腺癌灶注入化疗药物,或在术中直视下穿刺胰腺癌灶注入化疗药物.一般于癌肿中央注入无水酒精5mL~10mL,癌肿周边注入丝裂霉素4mg~6mg,顺铂40mg或(和)5-FU 250 mg~500 mg;注药时宜呈多方向,边注边退,其药量视癌肿大小酌定.本组13例共穿剌注药47次,无1例失败(含术中5例直视下注药),每例至少注药2次,多达15次,平均3.6次,间隔时间为3 d~7 d全部病例出现一过性并发症21例次,包括上腹部痛、发烧、面色潮红和白细胞下降.结果全组病例除2例晚期胰癌分别存活82 d和38d,终死于MOF外,6例好转,5例治愈.全组总好转治愈率为84.6%(11/13);与我院同期手术治愈率(43.1%)相比较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对此类患者采用围手术期的局部化疗,不但效果肯定,且具有较多的优越性,是一项值得推崇的治疗方法.

  • 经内镜钳取上消化道异物24例

    作者:朱文芝;王绪言

    目的观察内镜下钳取上消化道异物的治疗效果.方法上消化道异物患者24例:经内镜下钳取上消化道异物治疗.24例中食管异物19例,胃腔内异物5例.异物主要为动物骨头,食块,鱼刺,果核,铁钉,硬币,金属缝针等,从异物吞入到就诊时间一般为30min~24 h,男15例,女9例,年龄12岁~76岁.临床表现主要是胸骨后疼痛不适,异物感.全部病例均在清醒状态下进行,行咽喉局麻后,循腔缓慢进镜,边进镜边仔细观察,一旦发现异物调整好镜端位置,根据异物性质,形状,大小分别选用适当器械.金属钉针一般采用鼠齿状钳,不规则动物骨头,果核等一般选用四爪钳或网蓝套取.铁钉,缝针等应夹取针的大头端,针尖向下,使针的纵轴与内镜镜身平行,好能将缝针拖入到活检通道内,随镜身缓缓取出.结果 24例上消化道异物,取出异物20例,取出成功率为83.3%,有2例食管内异物为食物团块,均用内镜将其送入胃腔后自愈.2例胃腔内未取出,后手术发现取出.本组病例术后情况良好,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结论经内镜下钳取上消化道异物既简单又安全,且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 光合细菌口服制剂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

    作者:吴晓东;王叶;郭培德;赵荣芝;田维熙

    目的观察光合细菌口服制剂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服用光合细菌口服制剂(主要含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临床选消化不良患者10例,胃炎20例,其中急性胃炎12例(60%),慢性浅表性胃炎8例(40%),消化性溃疡10例,其中胃溃疡4例(40%),十二指肠溃疡6例(60%),伴慢性结肠炎8例(20%).男28例,女12例,年龄20岁~55岁,其中21岁~45岁30例(75%)病程3 a~12 a,其中5 a~9 a 28例(77%),临床表现为胃胀,食欲不振,呕吐24例,泛酸,厌食6例,嗳气12例,伴腹痛12例,肠炎腹泻8例3mo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症状的改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口服3 mo后,临床症状痊愈12例,显效8例,好转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10例消化不良中9例痊愈,1例好转,总有效率90%;12例急性胃炎中8例好转,4例转慢性浅表性胃炎,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中5例好转,3例无变化,总有效率85%;4例胃溃疡中痊愈2例,1例好转,1例无变化;6例十二指肠溃疡中5例好转,1例无变化,对消化性溃疡总有效率为80%;8例伴慢性结肠炎中5例痊愈,2例好转,1例无变化,总有效率87.5%.经患者主诉,应用内镜、结肠镜和钡餐造影等检查,溃疡患者PCM总数下降,溃疡病变始终处于非活动期,微痛,溃疡创面愈合快,结肠炎患者炎症程度减轻,无并发溃疡,且食欲增强结论服用光合细菌口服制剂对消化系统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消化性溃疡患者HLA-DQA1基因的120例检测

    作者:杜意平

    目的研究武汉地区汉族人HLA-DQA1基因与消化性溃疡的遗传关联.方法用HLA基因的聚合酶链的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核苷酸分型技术,以等位基因特异的限制性内切酶(Apal Ⅰ,BsajⅠ,HphⅠ,Fok Ⅰ,MboⅡ,Mnl Ⅰ)消化DQA1座位特异的PCR扩增产物,对120例消化性溃疡(50例胃溃疡、70例十二指肠溃疡)和50例正常人的HLA-DAQ1等位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胃溃疡患者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DQAl 0301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显著性增高(P<0.05),且DQA1 0102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 DQA1 0301和DQA1 0102基因与消化性溃疡有一定的关联,消化性溃疡患者与正常人之间存在着免疫遗传异质性的差异.

  • 关于慢性胃炎病理报告规范化的建议

    作者:叶嗣懋;金珠;雷道年;林三仁;周丽雅;李益农;韩亚京

    为解决我国各地医院病理科在慢性胃炎内镜活检取材的标本块数、部位及病理报告书写格式不统一以致影响临床诊断及治疗的问题,本文针对过去病理报告中的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目前常见的Hp胃炎与萎缩性胃炎病变的病理形态特点及其发展过程(包括与胃癌的关系)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并推荐了各种不同常见胃炎报告的书写方式.指出病理报告对指导临床医生制订治疗对策及估计预后,尤其是预防癌变的重要性.后重点强调提出病理医生必须密切联系临床,才能大限度地发挥病理报告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的重要作用.

  • 单发内镜结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术中并发症及对策

    作者:范东俊;孙克义;乔增茹

    目的 EVL目前公认是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有效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文献报告了一些与EVL治疗有关的并发症病例,本文总结单发内镜结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术中的并发症及相应对策.方法应用单发内镜结扎器治疗27例肝硬变合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病,共进行59次治疗,结扎364点.发生与治疗有关的并发症13例次.结果单发内镜结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中所出现的合并症均与操作不当有关.在13例次合并症中,因所结扎组织团块过小致使橡皮圈迅速脱落而诱发出血2例,因结扎圈损伤曲张静脉表面小血管引起渗血7例.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在安放口咽套管时诱发出血1例,因口咽套管机械损伤造成粘膜下血肿2例,所有并发症均不严重并经相应处理而控制,设有发生严重后果,经改进操作方法,在以后的治疗中,没有再发生类似并发症.结论单发内镜结扎法是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法,但可能在治疗中因操作不当出现出血,食管损伤等并发症.在治疗中注意操作手法可以避免或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4例分析

    作者:朱志东;蒲永东;董立国

    目的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4例MVT患者的诊治经验,从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4例患者均以腹痛起病,症状与体征不符,术前误诊率达100%,均经手术治疗,3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该病少见,术前诊断困难,多经手术确诊.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选择B超、CT等较敏感的检查,对诊断有积极意义.早期切除坏死肠管及静脉阻塞的肠系膜,术中术后抗凝、溶栓治疗是防止复发、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 促肝细胞生成素治疗活动性肝炎后肝硬变的疗效观察

    作者:陆江;石岳

    目的观察促肝细胞生成素治疗肝炎后肝硬变的症状改善及肝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79例肝炎后肝硬变随机分为治疗组及观察组.治疗组42例,男31例,女11例,平均年龄55.4岁;对照组37例,男29例,女8例,平均年龄57.2岁.两组在病程、病情、肝功能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采用综合支持治疗和促肝细胞生成素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用综合支持疗法.疗程均为2mo.疗程结束后,对患者临床症状、体症、肝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显效30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2%;对照组经治疗后,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7.5%,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促肝细胞生成素对活性肝炎后肝硬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食管静脉曲张的内镜下治疗现状

    作者:张继平

    目的了解国外食管静脉曲张的内镜下治疗现状,比较各种方法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复习了国外1985/1999公开发表的关于内镜下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文献,就各种疗法在控制急性出血率、曲张静脉出血复发率、根除率及死亡率等方面作一比较.结果在控制急性食管静脉出血方面,食管套扎与硬化治疗疗效相似但略优,在控制静脉渗血方面,二者疗效相似,控制静脉喷血,套扎疗法优于硬化治疗,死亡率及并发症则显著降低.联合治疗分为同步联合疗法(synchronous EVL+EIS)及序贯联合疗法(sequential EVL+EIS),同步联合疗法并不比单独套扎疗法优越且并发症较多,而序贯联合疗法在静脉曲张根除率方面,比单独硬化治疗要高,并发症及再出血复发率显著要低.结论食管静脉套扎或食管静脉套扎加硬化疗法联合治疗食管静脉曲张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 镍钛金属支架治疗高位食管梗阻15例

    作者:茅爱武;杨仁杰;高中度;蒋霆辉

    目的探讨高位食管内金属支架置入的可行性,为传统方法不能疏通的高位食管梗阻患者恢复自主饮食提供微创的姑息性治疗机会.方法高位颈段食管梗阻病例15例,均为男性.年龄28岁~76岁,中位年龄62岁.梗阻部位位于食管环咽段至以下12mm区间(约相当于第5颈椎下缘至胸锁关节上缘水平之间).梗阻原因分别为:颈段食管癌直接浸润(4例)、颈部恶性肿瘤压迫(5例)、高位食管癌术后吻合口复发(4例)和吻合口疤痕挛缩(2例).所有病例均被判无外科手术条件,其中3例已经化学治疗,5例已经放射治疗、4例已同时接受化疗和放疗.15例中有8例已完全禁食禁水,4例尚能微量进食流质,3例微量进水,但均需静脉营养维持生命,有7例已出现低钠、低氯等电解质失衡,5例同时有气管狭窄已出现气急或呼吸不畅.在X线监视下经递送导管将超滑导丝送过阻塞段,经导丝由细及粗引入PVC扩张管进行耐受性扩张试验;经反复扩张试验后引入管径为2 cm的球囊导管,根据患者耐受情况由稀释后的造影剂扩张球囊显示狭窄段并摄片留影;测量狭窄段球囊管径,根据所测管径用0.20mm镍钛合金丝以单丝编制网管状支架;再次经口插入导丝,由导丝引入附定型制作之支架的套管式输送器自膨式释放支架,或用鞘管推送器将支架送、放至狭窄段.所用支架直径11mm~15mm,长度35mm~45mm,一端或二端带喇叭口,喇叭口直径较支架主体直径增加3mm~5mm.结果 15例病例共放置19个颈段食管支架,6个气管支架.支架放置后所有病例均恢复进食流质或细渣半流质.除轻微疼痛及可耐受性不适外未产生其他副作用.结论高位颈段食管并非内支架治疗禁区,对已无外科手术指征或预计外科手术影响进食功能的高位食管梗阻患者,可作为改善生活质量的姑息性治疗方法予以应用.

  • 幽门螺杆菌L型和HPV16,18感染在人食管癌中同步检测

    作者:于东红;王萍;万敏;姚敏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L型(Hp-L型)和HPV16,18感染与人食管癌的关系,初步探讨Hp-L型致癌的机制.方法对112例食管鳞癌,30例正常食管粘膜,应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ABC法)技术检测Hp-L型,两者同时阳性者定为Hp-L型感染阳性.另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HPV16,18蛋白.结果革兰染色L型检出阳性率(67.9%)高于正常对照组(26.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且与免疫组化染色Hp-L型抗原检出阳性率(65.2%)无显著性差异(P>0.05).Hp-L型检出阳性率为61.6%(69/112).革兰染色油镜(10×100)下观察发现,Hp-L型形态不规则,呈多形性;大小不等;有巨形体、圆球体、原生小体等;大多呈革兰染色阴性(红色),少数呈革兰染色阳性(紫色);可在癌巢、癌间质或粘膜层聚集成堆,也可散在分布于其中,部分癌细胞及粘膜上皮细胞内也见到L型或L型粘附于这些细胞表面.免疫组化染色HPV16,18表达阳性率为69.2%,与Hp-L型检出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Hp-L型和HPV16,18同时阳性者占59.8%(67/112)结论 Hp-L型和HPV16,18感染与食管癌发生密切相关.Hp-L型感染可能是食管癌除病毒之外的又一生物性致癌因素,在食管癌的发生中与HPV16,18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 肝硬变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与内皮细胞损伤测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史洪涛;冷恩仁;李陶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状态与内皮细胞损伤在肝硬变病理生理及临床中的意义.方法对58例肝炎后肝硬变患者与3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双抗体夹心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放射免疫法测定内皮素-1(ET-1)含量.结果肝硬变患者血浆GMP-140,ET-1水平比对照组有明显的增高(P<0.01),并且随着肝硬变Child分级程度的加重,升高越来越明显.结论肝硬变患者血浆GMP-140,ET-1的升高可反映体内血小板活化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程度,在导致微循环障碍中起重要作用.

  • 端粒酶活性检测在结肠癌诊断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沛怡;杜明;刘崇发

    目的通过检测结肠癌及癌周组织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用于结肠癌诊断的临床研究.方法 30例结肠癌外科手术标本及5例结肠腺瘤手术标本,全部结肠癌及距癌肿5 cm以上肠粘膜组织.术后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全部病例采用TRAP-PCR及ELISA方法检测癌及非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将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与外科手术病理学检测结果进行配对比较.结果 25、例结肠癌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83%),癌周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2例(7%),结肠腺瘤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1例(1/5),腺瘤周围粘膜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阴性.全部病历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结肠癌或结肠腺瘤.30例结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与外科手术病理学检查经配对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x2=0.57<3.84,P>0.05无显著差异.结论作为一种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端粒酶活性检测可用于胃癌、结肠癌、肝癌等各种肿瘤的快速诊断,对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亦有显著的临床意义.肝癌及某些分化良好的肿瘤早期病理学诊断有一定困难.该研究为癌症诊断提供临床应用的可能性.并可为肿瘤的治疗提供疗效依据.

  • 慢性胰腺炎ERCP X线表现分析

    作者:郑力;李虹义;杨建立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ERCP X线征象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分析我院25例资料完整的慢性胰腺炎ERCP的X线表现,男16例,女19例,年龄20岁~60岁,平均38.5岁.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7例做B超检查,诊断慢性胰腺炎7例,正确率为41.1%.结果本组重度胰腺炎6例(24%),中度胰腺炎19例(76%),轻度0例.主胰管X线表现:僵直硬化17例(68%);粗细不均10例(40%);多处狭窄8例(32%);广泛扩张6例(25%);囊肿2例(8%);结石2例(8%);胰管闭塞1例(4%);正常1例(4%).25例中15例有胆系异常表现.其中胆总管结石8例,大多数伴有胆总管扩张或胆管炎.结论慢性胰腺炎ERCP的X线主要征象为主胰管的僵直硬化、粗细不均、扭曲、广泛扩张、多处狭窄.其中有价值的是范围广泛的粗细不均和多处狭窄.如果为一处狭窄,伴有主胰管扩张时,需与胰腺癌鉴别.胰实质的假性囊肿形成与胰腺结石对慢性胰腺炎均有确诊价值.

  • 应用噎消通方治疗食管癌26例

    作者:王鲁军;李大佑;李明英;史培泉

    目的观察中药噎消通方对食管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食管癌患者26例,应用噎消通方(主要由生半夏,生南星,重楼,半枝莲,硇砂,威灵仙,白芨等13味中药组成)进行治疗,其中病变长度3 cm~5 cm者14例,>5 cm者12例,一般状况按Kamofsky评分在60分以上者14例,<60分者12例,男17例,女9例,年龄47岁~78岁,平均64岁,临床表现均有典型的噎塞阻挡,饮食吻吐表现,伴胸骨后疼痛者18例,能进食半流质者5例,仅能进食流质者21例,经食管造影加点片,食管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食管癌(鳞癌),均系未行手术切除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方中生南星、生半夏先煎2 h以祛毒性,然后与余药(硇砂除外)同煎取汁150mL,装瓶封口,流通蒸气灭菌备用,硇砂研细末,用时兑入冲服,每次缓慢口服30 mL,每隔90min服药1次,每日1剂,10剂为1疗程.对具备条件者可同时或先后应用放、化疗.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毒副反应情况进行前后比较分析.结果按全国肿瘤化疗会议于1978年在杭州制定的疗效标准,近期疗效;完全缓解(CR)3.84%(1/26),部分缓解(PR)34.61%(9/26),稳定(S)34.61%(9/26),进展(PD)26.92%(7/26),其中有9例患者只用噎消通方治疗,有12例系放化疗效果不佳改用噎消通方治疗,均取得近期较好疗效,用药中未见严重毒副反应.症状改善:噎塞阻挡症状消失,能吃普通饮食26.92%(7/26),其中1例钡透显示食管癌肿消失,饮食噎塞减轻,能进食半流质者46.15%(12/26),症状总有效率73%(19/26),治疗后噎塞阳性率发生明显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7.55).结论噎消通方对食管癌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食管拉网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及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杨瑞森;单春;魏树臻;邹德宏;赵磊

    目的检测食管拉网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探讨其在食管癌诊断及预后评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0例食管拉网细胞标本均取自本院1998-09/1998-12住院患者.采用双腔网囊食管细胞采取器,收集脱落细胞,一部分做涂片固定,巴士染色细胞学诊断,另一部分细胞于PBS缓冲液中离心弃上清液,采用PCR-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检测端粒酶活性,检测时以肿瘤细胞K562作阳性对照,裂解缓冲液为阴性对照.30例食管癌患者均经手术后病理学证实.同时术后检测30例食管癌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和14例癌旁正常食管粘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30例食管拉网标本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3.3%(25/30),相应癌组织的阳性率为96.7%(29/30).14例癌旁正常粘膜组织的阳性率为14.3%(2/14).食管拉网细胞学、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粘膜组织相比较,其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5).本组标本共30例,细胞学检查阳性18例,可疑阳性4例,阳性率为73.3%,小于食管拉网细胞学端粒酶活性检测的阳性率(83.3%),经统计学处理,两者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另外研究结果证实,食管拉网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与各病理因素之间无差异.结论食管拉网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结合细胞学检查将有助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

  • 葱茎白须治疗婴幼儿腹胀的疗效分析

    作者:金贤纯;于学飞;全香玉

    目的观察中草药葱茎白须治疗婴幼儿腹胀效果.方法在收治婴幼儿原发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原因腹胀、肠麻痹患儿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2例.两组之间病种、年龄、性别无差异.对46例全部患儿分别进行了肛管排气、胃肠减压、酌情禁食、新斯的明注射、抗感染、改善代谢、支持、对症等常规治疗.对24例治疗组增加了用葱茎白须捣作饼烘掩脐中的治疗方法.对脐带未脱落的新生儿,把饼作大贴在脐周围全腹部.结果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4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4例.用葱茎白须治疗腹胀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葱茎白须治疗婴幼儿腹胀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内镜诊断胃下垂40例

    作者:杨应春;齐桂均;唐永学;刘强

    目的探索内镜诊断胃下垂的可能性.方法①测量身高.②插内镜时测量门齿至幽门的距离.③吞钡摄腹片诊断是否有胃下垂,并分度.④将身高150 cm.152 cm~153 cm.其内镜插入长度分别大于或小于等于80 cm,81 cm,82 cm者,分别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本文观察组40例,对照组49例,将两组经吞钡X腹片检查诊为胃下垂的比率进行统计学(U检验)对照分析.进一步按身高段;150 cm~159 cm,160 cm~169 cm,>170 cm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照分析.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对照分析,发现观察组和对照组胃下垂(X片诊断)比率总体及各小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或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对诊断胃下垂有一定可靠性一定身高时,内镜插入超过一定长度(门齿至幽门)提示胃下垂可能.插入长度越长胃下垂可能性越大,胃下垂的程度也越重.

  • Treitz氏韧带松解在B-Ⅰ式胃切除术中的意义

    作者:邹永晏;董连儒

    目的研究Treitz氏韧带松解在预防B-Ⅰ式胃切除术的术后胃的十二指肠反流(DGR)所致的胆汁反流性胃炎(BRG)及吻合口漏的作用方法胃大部切除B-Ⅰ式吻合完成后,加做Treitz韧带松解.术后24 h~72 h排气后,在拔除胃管前收集胃管内自然流出胃液,用日本产MINI AUTKOUANAYIERMA-4210型分析仪进行pH值及胆红素定量检测.随访有无反流性胃炎临床所见.测定指标有:①拔胃管前引流胃液内的pH值及胆红素含量;②有无持续性胸骨后灼痛,胆汁性呕吐;③内镜有否胃内胆汁瘀积;④有否胃粘膜红斑,充血水肿及脆性增加;⑤胃粘膜活组织检查有否明显组织学改变.因各种原因传统认为十二指肠残端吻合条件不足者均行Kocker切开游离十二指肠后做B-Ⅰ式吻合,有无吻合口漏发生.结果本组24例,实际测定17例,pH值在3.2~6.5之间.胆红素定量实验阴性者11例,阳性者6例.其中一个"+”2例,两个"+”者4例.临床和内镜随访19例.随访时间6 mo~18mo.其中6mo者3例.12,16,18mo者分别为3,5,8例.均无明显的持续性胸骨后灼痛,胆汁性呕吐.内镜见不到吻合口有胆汁涌入,无粘膜红斑及脆性增加,但可见到轻度充血水肿.这一现象距手术时间越短越重.胃粘膜组织学改变不明显.无吻合口漏发生.结论胃大部切除B-Ⅰ式吻合的术后胃失去了幽门功能,使胃十二指肠屏障压下降,发生十二指肠胃反流,实际上此时就是低张性十二指肠瘀积症.松解Treitz韧带可使十二指肠空肠曲下降3 cm左右,使胃十二指肠屏障压得以维持其平衡,从而达到预防十二指肠胃反流.通过降低十二指肠内的术后压力,降低了胃大部切除后B-Ⅰ式吻合的局部条件,增加了胃大部切除后B-Ⅰ式吻合的成功率,使这一几近生理的消化道重建手术更臻完善.

  •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246例

    作者:李春霞;杨黎红

    目的分析246例老年人消化性溃疡(PU)的内镜及临床表现,以讨论其临床特点.方法 246例均为近年我院内镜证实、年龄≥60岁的PU患者,男169例,女77例;年龄60岁~81岁.病程3 mo~50 a,超过10 a者117例(47.6%).十二指肠溃疡(DU)79例(32.1%),胃溃疡(GU)156例(63.4%),复合性溃疡(CU)11例(4.5%).溃疡直径0.5 cm~3.5 cm,>2.5 cm 30例.167例GU(含CU)中胃体26例(15.6%)、胃底贲门21例(12.6%)、胃窦部64例(38.3%)、胃角56例(33.5%).PU中节律性腹痛58例(23.6%),腹痛无节律性110例(44.7%),上腹部不适161例(65.4%),食欲下降84例(34.1%),出血112例(45.5%),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39例(15.9%).溃疡并发出血112例、穿孔2例、梗阻7例、恶变14例.结果本组老年性PU男女之比为2.2:1,病程近半数超过10 a,GU与DU之比为1.97:1,溃疡面积大而深.老年人PU的1临床症状多不典型,高位溃疡发病率高,表现酷似食管病变、不典型心绞疼及心肌梗塞,应注意鉴别.并发症以消化道出血常见,但穿孔时缺乏典型的症状与体征,易延误诊治,更应注意良恶性溃疡的鉴别.结论老年人PU的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并发症等均有一定的特点,应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

  • 肝硬变患者胰高糖素负荷的血糖反应性研究

    作者:吴邦富;林丽莉;胡品津

    目的观察肝硬变患者对胰高糖素负荷后的血糖反应能力.方法 38例肝硬变患者按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分为A级(10例)、B级(14例)及C级(14例)三个亚组.11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清晨空腹静卧,套管针肘静脉穿刺并固定,15min后采集基础血糖标本,即按每公斤体重2.5μg胰高糖素快速静脉注射(30s内),分别于注射后5,10,15,30及45min采集血糖标本.以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浓度.结果基础血糖,肝硬变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胰高糖素负荷后5min血糖开始升高,15min~30min达高峰,多数达峰时间为30min肝硬变各组的血糖反应曲线均低于对照组,且肝硬变严重程度愈重,血糖反应曲线愈低.峰值血糖浓度,肝硬变总体(5.71±0.75)mmol/L、A级(6.25±0.48)mmol/L、B级(5.84±0.60)mmol/L及C级(5.11±0.67)m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28±0.89)mmol/L(P<0.001~0.05);肝硬变各亚组间比较,峰值血糖浓度随肝硬变严重程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01~0.05).结论肝硬变患者对胰高糖素负荷的血糖反应能力减弱,并随肝硬变严重程度增加而减弱.

  •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影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鲁兵;孙健;周坤;蔡忠兵;周剑

    目的总结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影(PTGC)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对经行无创影象检查[超声、CT和(或)MRI]未明确诊断的梗阻性黄疸28例,在施行PTC未获成功后,采用细针PTCC检查,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60.2岁(范围30岁~88岁),肝功能测定间接胆红素平均为87.2μmol/L(范围16.3μmol/L~413μmol/L),直接胆红素平均为45.6μmol/L(范围12.7μmol/L~187.1μmol/L).PTGC采用抽吸法穿刺,以7~8肋间进针.穿刺成功后行多体位摄片,直到胆道系统显影满意为止.所有患者都进一步行手术和(或)ERCP予证实.结果施行PTCC患者共28例,无1例失败,成功率达100%,定位诊断率85.7%,定性诊断率71.4%.恶性胆道梗阻17例.胰头癌或壶腹周围癌9例,定性诊断7例,定位诊断8例;胆管癌4例,定性诊断2例,定位诊断3例;肝门区癌肿(含转移癌)3例,定性诊断2例,定位诊断3例;胆囊癌1例,定性诊断1例,定位诊断1例.良性胆道梗阻10例.胆总管结石6例,定位诊断6例,定性诊断6例;乳头良性狭窄2例,定性诊断0例,定位诊断1例;慢性胰腺炎1例,定性诊断0例,定位诊断0例;先天性胆总管畸形1例,定性诊断1例,定位诊断1例.此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1例,定性诊断1例,定位诊断1例.无1例与操作技术有关并发症.结论对于无创影象检查未能明确原因的梗阻性黄疸,而施行PTC未获成功者,采用PTCC不失为一项简单、安全、有效的诊断途径,其可明显提高了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率,具有明显临床使用价值.且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在PTGC征象中从阻塞端的位置来诊断疾患更具意义.对于晚期患者或病性较重,不能耐受手术,可给予施行PTD,合并感染者,不但起到引流效果,且可行胆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调整抗生素的给予.同时PTGD引流胆汁的细胞学检查,对诊断早期胆囊癌很有价值.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

    作者:周立君;唐进先;陈秀琼;陈静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必须研究其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5216例因上消化道症状做目铺患者的Hp检测及胃粘膜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 Hp总检出率为45.8%,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的Hp检出率显著高于Hp总检出率(P<0.05),上述3种胃癌前病变之间Hp检出率无显著差异,Hp阳性患者3种癌前病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P<0.01),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的发生年龄亦显著提早.Hp阳性患者在3种癌前病变的程度上与Hp阴性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Hp检出率逐渐下降;Hp阳性患者的肠化类型与Hp阴性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p感染与胃癌密切相关,Hp感染主要作用于癌前病变的起始阶段.

  • 神阙穴隔药灸对化学药物消化道毒性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江庆淇;杨丹红;许文波

    目的观察神阙穴隔药灸对肿瘤化疗药物氟脲嘧啶(5-Fu)消化道毒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120只,分正常对照组(n=30),荷瘤对照组(n=30)、荷瘤化疗组(n=30)、荷瘤化疗药灸组(n=30).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荷瘤方法选择接种7 d~10 d W2s6种鼠为瘤源,抽取腹水液稀释,于大鼠右腋皮下接种0.2 mL细胞悬液;化疗方法将5-Fu(40mg/kg)腹腔注射,于实验d1,d 6各注射1次;隔药灸选取神阙穴施行隔药灸,1次/d.结果荷瘤化疗组与正常对照组、荷瘤对照组比较血清促胃液素、胃粘膜促胃液素,胃粘膜血流量、胃粘膜损伤指数均明显降低(P<0.001),胃粘膜PGE2亦明显下降(P<0.01);荷瘤化疗药灸组与荷瘤化疗组比较,血清促胃液素明显升高(P<0.01)、胃粘膜促胃液素显著升高(P<0.001),胃粘膜PGE2亦上升(P<0.05),胃粘膜血流量增加(P<0.05),胃粘膜损伤指数显著下降(P<0.001).结论神阙穴隔药灸能有效纠正肿瘤化疗药物氟脲嘧啶(5-Fu)的消化道毒性反应.通过提高血清促胃液素、胃粘膜促胃液素、胃粘膜PGE2水平,使它们的生理效能有效发挥,从而改善胃粘膜血流量,刺激胃粘膜上皮细胞生长,加强胃粘膜屏障,使损伤的胃粘膜得到修复,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保证化疗方案顺利进行.

  • 氟哌酸对肝硬变伴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者复发的预防疗效观察

    作者:索标;吕临英;郝旺胜

    目的观察氟哌酸对肝硬变伴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者复发的预防疗效.方法 39例均为1995年以来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确诊并经综合治疗好转的肝硬变腹水伴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其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26岁~70岁,平均年龄48岁.SBP按1988年我国腹水会议制定的肝硬变腹水并发SBP的诊断标准诊断.将39例SB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19例,对照组(B组)20例,两组间年龄、性别、合并出血率、肝硬变程度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均有可比性.A组:氟哌酸(FPA)200 mg,2次/d口服,B组:VitB610 mg,2次/d口服.39例患者在进入研究d 2和随访结束时抽取腹水,检察腹水中总蛋白和补体C3浓度;每2 wk随访1次,包括体温、腹部情况,并留粪便标本进行粪便菌群分析.共随访6mo.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治疗后的SBP复发率、两组粪便菌群分析的变化、两组治疗前后腹水中总蛋白和补体C3浓度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治疗后A组中有2例复发,复发率为10.53%,粪便菌群分析显示氟哌酸只选择性地清除需氧G-杆菌如大肠杆菌,长期口服仍有效,而对厌氧菌丛几乎无影响;B组中有7例复发,复发率为35%,粪便菌群分析显示VitB6对需氧G-杆菌如大肠杆菌及厌氧菌丛均无影响.A组SBP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SBP复发率(P<0.05).A组经氟哌酸治疗后腹水中总蛋白和补体C3浓度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B组经治疗前后腹水中总蛋白和补体C3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氟哌酸只选择性地清除需氧G-杆菌,大肠杆菌对它不产生耐药性,而对厌氧菌丛无影响,且其毒副作用小,费用低廉,氟哌酸治疗后可显著增加SBP者腹水中总蛋白和补体C3浓度,增加腹水杀菌能力.综上所述,氟哌酸可应用于高危SBP患者,是预防SBP发生的较理想药物

  • LC不同阶段的临床分析

    作者:宋文军;吴利达;李振亚;李国江;邬跃刚;徐永芬

    目的探讨LC在基层医院临床应用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09/1999-12间,1000例不同阶段的适应证,中转OC及并发症原因,防治体会.将1000例分为初期100例,后期90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成功施行LC 955例,中转OC 45例.其中初期100例中转OC 9例,严重并发症5例,死亡1例,明显高于后期900例(P<0.01,x2- 6.7,19.17).结论初期100例是掌握LC这项技术的关键阶段,中转OC率和并发症明显高于后期.因此我们认为新开展LC医院,应在合格的LC医师指导下完成100例,较为安全,有利于这项技术的进一步普及.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 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止血效果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杨令国;闵建荣;刘蕾

    目的探讨药物联合应用对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62例,应用垂体后叶素、甲氰咪胍、胃复安、硝酸甘油联合治疗.患者年龄22岁~67岁;肝功能Child分级:A级38例;B级51例;C级73例.出血量大者2000mL,小者800mL.观察上述药物联合应用的止血效果、副作用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用药后止血135例(83.3%);无效27例(16.7%);患者年龄、肝功能Child分级、出血次数与止血效果密切相关.年龄小者的止血效果优于年龄大者(P<0.01);不同肝功能级别的止血率依次为A级>B级>C级(P<0.01);首次出血者的止血效果优于再出血者,出血次数越多,止血效果越差(P<0.005).用药过程中有31例(22.8%)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均于减少垂体后叶素剂量后缓解,无1例因副作用而中止治疗.结论联合用药治疗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具有较好的疗效.副作用发生率较低.在选择药物止血适应证时,应考虑患者自身因素对疗效的影响.

  • 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0例观察

    作者:周汉清

    目的对比观察中药加味柴胡疏肝散与胃康宁片、吗丁啉片和阿莫西林胶囊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方法治疗组应用中药加味柴胡疏肝散,处方:茵陈、连翘、郁金、柴胡、白芍、香附、枳壳、陈皮各15 g,川芎、甘草各10 g,水煎服,1剂/d,疗程为60 d.对照组用胃康宁片,每天3.75 g,分3次服,吗丁啉片45 mg/d,分3次服,阿莫西林胶囊1.5 g/d,分3次服,疗程为60 d.将两组疗效对比分析,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50例中显效38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50例中显效25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为6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加味柴胡疏肝散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超声对肛瘘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为;赵跃华

    目的为了提高肛瘘疾病的诊疗质量方法选取肛瘘疾病67例,其中男49例,女27例,年龄17岁~68岁,平均43.2岁.主要症状均为肛旁肿痛、流脓间作,病程不等.以彩色多谱勒7MHz浅表小器官探头与(5~7.5)MHz直肠腔内探头(EUS)相结合的超声检查方法.患者检查前予以清洁肠道,令膀胱轻度充盈,并先作直肠指诊,以初步了解肛瘘之大体位置(肛管狭窄者应先作局麻扩肛).检查时患者取卧位或侧卧位,先以浅表小器官探头在肛周局部采用横、纵、斜等切面按一定顺序滑动探头扫查,然后将直肠腔内探头缓慢探入肛内,再向胶囊内注入适量清水作透声窗.结合指诊情况,缓慢旋转探头对不同高度进行环360度扫查.仔细重点检查病变的位置、范围、形态、走向及其与肛管直肠、肛门括约肌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病例超声诊断均经临床手术或病理证实.43例肛门脓肿中确诊为肛周皮下脓肿3例、低位肌间脓肿10例、坐骨直肠间隙脓肿8例、肛门后间隙脓肿2例、直肠粘膜下脓肿4例、高位肌间脓肿5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1例和直肠后间隙脓肿10例;8例肛周囊肿病例有3例合并肛瘘存在;25例肛瘘管道走向可确定,但内口位置则较难观察.在超声影象表现上,肛门脓肿多表现为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低回声或液性暗区,为圆形或椭圆形,亦有不规则形,边界模糊不清.低回声区有时可见血管,后壁回声稍强.肛瘘形成,则超声显示强回声形与低回声混合型.肛周囊肿亦多为液性暗区,但其形状多规则、边界清晰、囊内无血流.结论超声检查特别是EUS在肛瘘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观察肛门括约肌、鉴别脓肿和囊肿以及成脓与否等在临床上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实验性脾虚证结肠动力肌胃肠肽和一氧

    作者:孟晻;曲瑞瑶;李梦燕;刘学宗

    目的观察大鼠在脾虚和应激状态下结肠动力及结肠组织内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改变及治疗后变化.方法实验随机分为五组:正常组、脾虚组、自然恢复组、治疗组、冷应激组;其中治疗组以加味四君子汤治疗.实验采用银球三电极和高灵敏度应变片传感器同步记录结肠电-机械活动,即结肠运动、慢波和快波,并采用Ag-AgCl电极记录结肠体表电活动.信号由计算机系统软件采集并分析;放射性免疫方法测定SP,VIP;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结肠组织内nNOS.结果脾虚组同正常组相比,结肠组织SP含量增高[(18.31±2.37)ng@g-1,(1.45±0.43)ng@g-1,P<0.05],VIP含量降低[(3.43±1.12)ng@g-1,(6.48±2.56)ng@g-1,P<0.05],结肠肌层中nNOS阳性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增多,运动频率降低[(3.6±1.1)min-1,(5.8±2.6)min-1,P<0.05].加味四君子汤治疗后各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应激组同正常组相比,SP含量增高[(28.41±11.56)ng@g-1,P<0.05],运动振幅增高(1.6 g±0.6 g,0.9 g±0.4 g,P<0.05),体表结肠电活动与慢波的相关性比较,脾虚组和应激组均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①脾虚状态下结肠SP、VIP含量及nNOS发生改变,结肠动力紊乱,但体内仍存在调节稳态的机制;nNOS升高VIP则降低.②加味四君子汤对脾虚结肠动力紊乱有一定调理作用.③冷束缚应激时SP升高,结肠动力紊乱以振幅升高为主.④体表结肠电活动与慢波的峰值频率相关性在各组间发生的变化,提示脾虚和冷应激皆为包括肌肉和神经系统在内的全身病变,对体表电活动产生影响.

  • 食管癌根治术后预防性放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璐;施开炯;王衡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的价值方法 1989-01/1994-06对80例食管癌根治术后行术后预防性放疗,用配对法与同期单纯手术治疗80例食管癌进行对比.结果单纯手术组1,3,5年生存率为76.3%,37.5%,22.5%,术后放疗组1,3,5年生存率为77.5%,56.3%,32.5%(直接法计算生存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卡方检验),无淋巴结转移者术后放疗组1,3,5年生存率较单纯手术组明显提高,有显著差异(P<0.01),淋巴结阳性者1,3,5年生存率两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放疗复发率低,无淋巴结转移者术后应放疗,术后放疗组5年生存率高于单纯手术组.

  • γ-干扰素抗肝纤维化动物实验和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蔡卫民;翁红雷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重组人γ干扰素(IFN-γ)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观察IFN-γ治疗中度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疗效.方法用四氯化碳(CCl4)和二甲基亚硝胺(DMN)分别诱导形成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采用三种不同剂量IFN-γ对两种模型肝纤维化大鼠进行治疗,并与正常对照组、秋水仙碱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相比较,观察各组肝功能、血清透明质酸(HA)水平、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α-SMA的变化;对37例中度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IFN-γ治疗9mo,观察组织病理学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结果两种模型组中,三组IFN-γ治疗组肝纤维化程度均明显小于秋水仙碱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部分肝功能指标、肝Hyp含量、血清HA水平较秋水仙碱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亦有显著降低.三组IFN-γ治疗组之间,随剂量增大存在明显量效关系;14例IFN-γ治疗前后肝组织活检显示,其中12例患者肝纤维化进展被阻断甚至逆转,IFN-γ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有明显好转.结论 IFN-γ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大鼠肝纤维化有较好疗效,IFN-γ的治疗效果与剂量有关;IFN-γ对中度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有良好疗效.

  • 腹泻病患儿血清β一乳球蛋白IgG测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沈鸣;胡志红;叶启明;王锐萍;张睿

    目的探究牛奶蛋白变态与小儿腹泻病的关系、测定血清β-乳球蛋白IgG的临床价值.方法受检对象96例,分为3组.第1组共32例为病毒性腹泻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2mo~12mo,平均4.5mo,平均病程7.5 d.32例中23例为母乳喂养,4例为人工喂养,5例为混合喂养.第2组共32例为食饵性腹泻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2.5mo~11mo,平均4mo,平均病程8 d.经临床检查未发现任何病原,考虑为食饵性腹泻.其中21例为母乳喂养,6例为人工喂养,5例为混合喂养.第3组共32例为症状性腹泻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2.5mo~14mo,平均4.5mo,平均病程6.5 d.其中23例为母乳喂养,6例为人工喂养,3例为混合喂养.对受检小儿应用酶联免疫方法分别测定血清β-乳球蛋白IgG值并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血清β-乳球蛋白IgG测定结果是:第1组阳性率为12.5%,共4例,平均值为0.23±0.33 OD;第2组阳性率为25%,共8例,平均值为1.66±0.63 OD;第3组阳性率为6.25%,共1例,测定值为0.13±0.14 OD.结果显示:食饵性腹泻组较症状性腹泻组血清β-乳球蛋白IgG测定阳性率明显增高(0.05>P>0.01);食饵性腹泻组较症状性腹泻组和病毒性腹泻组血清β-乳球蛋白IgG测定平均值也明显增高(P<0.01).结论血清β-乳球蛋白IgG测定与食饵性腹泻患儿关系密切,提示婴儿食饵性腹泻应关注牛奶蛋白的变态因素.

  • 腹腔镜下双囊三腔胃管在工,Ⅱ度肝破裂及工度脾破裂止血术中的应用

    作者:郑德三;陈怀友;苏丽华;殷锡昌

    目的研究在Ⅰ,Ⅱ度肝破裂及Ⅰ度脾破裂止血术中可靠,简便,创伤小等手术方法.方法自1999-07至今已对4例Ⅰ,Ⅱ度肝破裂及Ⅰ度脾破裂病例施行了在腹腔镜下用双囊三腔胃管压迫止血.结果肝、脾破裂出血病例中自发性肝癌破裂1例,外伤性肝破裂1例,脾破裂2例均取得了可靠的止血效果.结论在腹腔镜下用双囊三腔胃管压迫方法进行手术具有方法简便、止血效果可靠、手术时间短、痛苦少、恢复快、手术疤痕小等优点,在临床上具有推广价值.

  • 早期胃癌72例

    作者:周天敏;何平生;陈建荣;杨志新;杨伯秋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诊断及外科治疗有效方法,提高胃癌生存率.方法将本院外科于1981-01/1998-12收治胃癌1059例中早期胃癌72例的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及随访分析结果 72例早期胃癌中,男58例,女14例,年龄25岁~73岁,40岁以上者63例(87.5%).临床特征多数病例为上腹部隐痛,其他无典型体征.内镜受检62例,活检确诊57例(91.9%),G1受检16例,8例与诊断相符(50%),B超或彩色多普勒检查33例,27例准确(81.8%).手术方法为R2根治术53例,R1切除术13例,R0次全胃切除5例,全胃切除1例.病理诊断粘膜内癌39例(一点癌1例),粘膜下层癌33例.小胃癌、微小胃癌16例.粘膜内癌无淋巴结转移,粘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4例.71例无手术后近期并发症临床治愈,1例因术前大出血、休克,术后MOF死亡.随访62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8%、95%.生存期内定期作内镜及B超等检查,未见癌肿复发及转移灶(P<0.01).结论早期胃癌患者无典型症状和体征,易误诊.对男性、40岁以上、有"胃病”史、内镜检查粘膜异型增生、肠化及Hp阳性等高危人群要定期检测,而内镜结合B超是早期诊断主要方法.早期手术方式应采取R2根治术,若确诊为粘膜内癌亦可行R1术,对淋巴结转移者应化疗为宜,以提高生存率.

  • 腹股沟斜疝的家系分析

    作者:孙茜;郭琼行;石晓枝;郭辰虹;王小军

    目的分析先天性腹股沟是否为遗传病及遗传方式.方法随机选择57例住院行手术患者及其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调查57个家系,根据现症者、同胞及一、二级亲属中腹股沟斜疝患者及非患者的情况,准确绘制出家系图,以明确的表达祖孙三代及具有血缘关系的一个家族患病情况,用一般家系分析方法,分析其遗传方式,同时给予分离数学模型计算机程序分析.结果共收集57个家系,患者135例,其中男124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136:1,有家族的个家系,无家族史的9个家系,其中男性患者核心家庭40个家系.家系分为4类.图1:父母一方为患者,且二级亲属中有患者共15个家系,图2:父母一方为患者,其二级亲属中无患者,共17个家系;图3:父母双方非患者,但其二级亲属中有患者,共26个家系;图4:散发病例共9个家系,家系分析表明男性患者分离比,P=0.4529,外显率0.9058.用分离分析数学模型计算机程序分析,分离比P=0.45,外显率0.90,与家系分析结果一致.我们的结果显示,腹股沟斜疝的垂直传递和高分离比的结果表明为常染色体显性从性遗传,不完全外显,外显率为0.90~0.9058,我们注意到父系传递基因占优势,可以提示病原学的基因印记作用.结论先天性腹股沟斜疝是遗传病,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从性遗传,不完全外显.

  • 小儿Budd-Chiari综合征的影象学表现

    作者:李鹤虹;罗源利

    目的复习有关Budd-Chiari综合征的影象学特征及小儿病例的特殊性表现,探讨小儿Budd-Chiari综合征的影象特点.方法总结典型成人Budd-Chiari综合征影象学特征,将3例BuddChiari综合征患儿均有CT及MRI影象资料与其比较研究.结果小儿Budd-Chiari综合征有其非典型性的表现,尤其在深静脉侧枝循环路径显示及分型上存在一定困难.结论小儿Budd-Chiari综合征的诊断往往需要多种影象学手段综合分析,以便给予临床更多的譬如侧枝循环及分型等有关治疗信息.

  • 血敏宁颗粒治疗上消化道出血81例

    作者:党晓鸥

    目的通过血敏宁颗粒治疗胃中积热型吐血、黑便(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并进行药效学研究,获取组方少而精,疗效确切,使用安全、方便的中药新制剂.提高中医药治疗急症的水平.方法临床按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81例,对照组54例,遴选大黄、地榆等四味药,制成无糖颗粒,其功效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制酸止痛.主治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糜烂,炎症引起的胃中积热型中、轻度吐血,黑便(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组空腹口服血敏宁10g,4次/d.甲氢咪胍片作对照,药效学对两种溃疡模型的影响,止血试验,止痛试验.急、慢毒试验.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止血疗效比较,经Ridit分析,P<0.05,两组吐血止血时间疗效及便潜血转阴天数均经Ridit分析和t检验,差异显著,P<0.05.药效学结果:对幽门结扎型及利血平诱发小鼠胃溃疡模型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P<0.05),有缩短小鼠凝血时间和止血时间的作用(P<0.05)与本研究结果一致.结论吐血、黑便之病因病机当以火热为主,兼有血瘀,法当凉血止血,活血和佐用温和之剂,可取万全之效.

  • 硬化疗法和联合套扎术预防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的前瞻性随机研究

    作者:邱夏地;顾国妹;毕玉坤;施建平

    目的该前瞻性研究是为了观察在肝硬变伴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中,内镜下重复注射硬化剂疗法(EIS)及联合应用内镜下套扎术(EVL+EIS)二种治疗的安全性、疗效、并发症和复发率.方法 51例肝硬变患者符合研究对象,随机分组A组EIS组25例,B组EVL+EIS组26例,前者每周重复使用1%乙氧硬化醇行EIS治疗,直至所有曲张静脉均消失,后者EVL+EIS组中第一次行EVL,1 wk后每周行EIS治疗.结果 EIS及EVL+EIS两组中,食管曲张静脉消失率分别为84%和76.9%,治疗次数分别为4.2 wk±1.6 wk和3.0 wk±0.4 wk,住院时间分别为4.6 wk±1.4 wk和4.5 wk±1.1 wk,都无显著性差异,硬化剂使用总量EVL+EIS组显著低于EIS组(分别为22.6mL±8.2mL和42 mL±10.5mL,P<0.01),在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EVL+EIS组显著低于EIS组(P<0.01).在内镜随访中发现食管下端形成环形溃疡和继发性疤痕发生率在EVL+EIS组中较EIS组为低,分别为20%和90.5%,其差异有显著性(P<0.01),经平均12.5mo的随访,食管静脉复发率EVL+EIS组显著高于EIS组(分别为40%和9.5%.P<0.05).结论对于并发症来说,联合EVL+EIS组并发症较少,而EIS组在预防静脉曲张复发方面较EVL+EIS组更为优越.

  •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40例

    作者:陈士平;康海荣;刘进全;王亚玲

    目的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40例患者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本法切口长为3 cm~6 cm,平均5.4 cm.配合特殊的手术器械.结果所有患者可术后24 h肠功能恢复,可下床活动、进流食、费用低无并发症.结论本术式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好、恢复快.本法虽然切口小但在直视下手术、解剖清楚,无医源性损伤.

  • 胃癌419例临床X线分析

    作者:曾祥福

    目的为了提高对胃癌X线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0/1999年确诊的419例胃癌(胃底贲门癌137例,胃窦癌152例,胃体癌91例,胃角癌15例,全胃癌13例,残胃癌11例),结合临床表现,手术所见,病理活检对内镜与钡餐检查进行比较,并分析胃钡餐检查误、漏诊原因.结果经胃钡餐造影检出胃癌298例,与病理符合率71.12%,误、漏诊121例(28.88%).X线钡餐与主要表现为:①癌肿区粘膜皱襞紊乱、中断、破坏;②胃壁增厚,僵硬,蠕动,扩张度消失;③不规则充盈缺损及癌性龛影.204例同时进行内镜检查,检出胃癌167例,检出率81.86%结论内镜检查明显优于胃钡餐造影检查,尤其对早期胃癌诊断更显示其优越性.提出在行胃钡餐检查时,双对比法与传统法密切结合,是避免胃钡餐检查误、漏诊的有效和可靠方法

  • 硝普钠对清醒大鼠胃及十二指肠电活动的影响

    作者:王晶;侯家玉

    目的观察硝普钠(nitroprusside,SNP)对清醒大鼠胃及十二指肠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将双铂丝电极缝在胃体、胃窦及十二指肠浆膜上,将导线连接到电生理数据处理系统MacLab/400上(使用Chart forwindows 95软件处理数据),记录胃体、胃窦及十二指肠的电活动.30min后ip SNP,观察SNP对清醒大鼠胃体、胃窦及十二指肠峰电位(SP)的大振幅、频率以及SP持续时间的影响,并进行t检验.结果硝普钠可显著降低清醒大鼠胃体、胃窦及十二指肠峰电位(SP)的大振幅及频率,而对SP的持续时间影响不大.清醒状态下,大鼠的基础电活动参数如下.胃体部峰电位的大振幅(A)、频率(f)及持续时间(D)分别为:(145.24±65.37)μv、(4.82±0.66)次/min及(5.89±4.35)min;胃窦部的上述三个参数分别为:(160.30±96.30)μv、(5.03±0.50)次/min及(7.39±4.64)min;十二指肠三个参数分别为(116.60±4.07)μv、(7.33±12.56)次/min及(4.01±3.06)min.SNP对胃体部电活动的影响:ip SNP后0min~20min,20min~40min及40min~60min三个时间段内SP的A及f分别下降至(82.97±110.95)μv(P<0.05),(120.35±163.46)μv,(70.48±85.21)μv(P<0.05)以及(2.91±1.98)次/min(P<0.05),(2.86±1.92)次/min(P<0.01),(3.29±2.23)次/min(P<0.05);而D则无明显改变,分别为(7.00±4.83)min,(8.00±4.22)min及(6.20±4.94)min.SNP对胃窦部电活动的影响:ip SNP后三个时间段内SP的A及f分别下降至(113.80±76.30)μv(P<0.05),(131.60±73.70)μv(P<0.05),(130.00±84.60)μv以及(3.71±1.40)次/min(P<0.05),(4.14±0.79)次/min(P<0.05),(4.43±0.55)次/min(P<0.05);而D则无显著变化,分别为(8.89±3.33)min,(9.00±3.16)min及(9.11±2.67)min.SNP对十二指肠电活动的影响:ip SNP后三个时间段内SP的A及f分别下降至(38.10±56.30)μv(P<0.01),(40.80±66.00)μv(P<0.01),(67.20±5.95)μv(P<0.01)以及(4.85±6.83)次/min(P<0.01),(5.15±8.03)次/min(P<0.01),(11.15±13.45)次/min(P<0.01);而D则为(1.85±3.70)min,(3.24±4.72)min及(0.52±0.70)min(P<0.05).结论 SNP对清醒大鼠胃体、胃窦及十二指肠电活动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106例

    作者:时梅莉;何爱玲;王东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中药对照组.治疗组106例.西药用凝血酶500单位溶于0.9%氯化钠10 mL中,由胃管注入胃内,同时静脉滴注西咪替丁1.0 g/d,待大便潜血试验转阴后停用.中药服用温补益气摄血汤(党参、棉芪、大黄、丹参、干姜、乌贼骨、赤石脂、白术、茯苓、生甘草).106例中男69例,女37例,年龄18岁~78岁,平均48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黑便,疗程2wk.2wk后根据大便潜血试验转阴情况及出血伴随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106例,痊愈92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1%.结论用凝血酶、西咪替丁配合中药温补益气摄血汤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简化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

    作者:杨春成;安利民;刘国强;丁锐锋

    目的对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进行简单的手术,达到良好的疗效.方法对40例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行简化高挥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其中均为男性,年龄21岁~50岁,平均年龄30岁.静吸复合麻醉,上腹正中切口入腹,先行穿孔修补术;于胃小弯前壁1.5 cm内,从贲门向下,在浆肌层内切除迷走神经末梢0.5 cm,切断前拉氏神经鸦爪支近侧的1支分支;切开胃结肠韧带,在胃小弯后壁1.5 cm内同样方法切断后壁迷走神经及拉氏神经鸦爪支近侧的1支分支;闭合胃结肠韧带,清洗腹腔;右下腹置引流管,逐层关腹.术后10 d进行胃酸测定.随访3 a,根据Visick分级判定疗效.结果简化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后10 d行胃酸测定,平均值:空腹游离胃酸20.9U,总酸4.3U;试餐试验后游离胃酸51.5U,总胃酸74.3U.经过3 a随访,Visick一、二级38例,占95%;三级1例,占2.5%;四级1例(6mo后复发,经胃大部切除术后痊愈),占2.5%.结论简化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近期疗效良好,总疗效为95%.

  • 中国消化性溃疡病治疗药物研究回顾

    作者:张守仁

    国内30a来对消化性溃疡病治疗药物的研究主要有对呋喃唑酮及其衍生物在动物和人体抗溃疡作用观察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前列腺素类化合物PG06、生胃酮及多环胺类化合物的研究,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化合物均未能开发成为新药;铋制剂"维敏胶囊”及生物制品"欣洛维”已成为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药应用于临床.

  • 黄芪注射液治疗肝硬变58例

    作者:王悦琴;东雅杰;刘松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肝硬变治疗后疗效的有关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8例(男47例,女11例,年龄38岁~75岁).对照组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38岁~75岁).治疗组用黄芪注射液40 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滴,1次/d对照组以肌苷0.4 g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滴,1次/d,两组疗程均为30 d.结果治疗组对改善临床症状,消除腹水,肝功能恢复有显著疗效(P<0.01),无明显副反应.结论黄芪注射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护肝药物.

  • 大鼠肝癌经维甲酸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治疗后血液AFP变化的研究

    作者:方庆安

    目的了解维甲酸治疗肝癌对AFP水平、肝功能有无影响.方法通过复制大鼠肝癌CBRH-3模型,将其分为4组,A组100μmol/L全反式维甲酸+无水酒精组,B组10μmol/L全反式维甲酸+无水酒精组;C组无水酒精;D组生理盐水组,每组均通过开腹直视下瘤内注射药物,治疗3 d后采集外周血,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AFP水平及肝功能.结果 A组AFP与C组、D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AFP与C组、D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肝功能比较差异均为无显著性(P>0.05).结论 100μmol/L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肝癌可使AFP水平下降,10μmol/L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肝癌AFP水平无明显降低,维甲酸治疗肝癌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

  • 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心理障碍临床分析

    作者:顾国妹;邱夏地;李华;施建平

    目的探讨精神心理因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填量表评分对50例FD患者进行抑郁量表(SDS)与焦虑量表(SAS)测定.结果二种量表评分显示FD患者抑郁性心理障碍发生率为72%,焦虑性心理障碍发生率为80%.男女患者焦虑性心理障碍和抑郁性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女性伴有抑郁性心理障碍的FD患者与男性患者年龄比较,女性明显大于男性,年龄较大的女性FD患者容易伴发抑郁性心理障碍.结论 FD的发病与心理因素有关,普遍存在抑郁和焦虑情绪对FD的治疗应包括解释、疏导和必要的心理治疗.

  • 利福平加锡类散治疗难治性菌痢40例

    作者:罗励

    目的观察利福平口服加锡类散灌肠治疗难治性菌痢的效果.方法经病原学检测确诊为细菌性痢疾患者共40例,应用利福平口服加锡类散灌肠进行治疗,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18岁~56岁,病程15 d~3 a,均具以下条件:①病史≥7 d,以大便习惯改变,每日腹泻次数>3次,性状为脓血样大便,伴腹痛,里急后重为主要表现.②经病原学检测证实为细菌性痢疾.③大便常规:显微镜下可见大量脓细胞与红细胞.④结肠镜检发现结肠粘膜弥漫性水肿、充血,呈颗粒状隆起,有溃疡、息肉与增生.⑤在采用本方案治疗前,曾使用过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呋喃唑酮、新霉素、氯霉素、链霉素、磺胺类等抗生素治疗1个疗程以上无效的患者.结果经利福平口服配以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20d后,治愈32例(占80%),有效6例(占15%),无效2例(占5%),总有效率为95%.结论利福平口服加锡类散灌肠对难治性菌痢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儿童消化不良的治疗

    作者:刘建军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儿童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法对334例消化不良患儿按常见病因分为2组:①胃十二指肠疾病组;②功能性消化不良组.分别采用以下药物治疗:①组Hp药物及雷尼替丁,3wk~4wk为1疗程;②组普瑞博思及美食乐合剂,1 wk为1疗程.结果各组治疗均有效,胃十二指肠疾病组单用抗Hp药物总有效率为82.69%,加用铋剂为91.94%,P<0.01,效果显著,功能性消化不良组单用普瑞博思总有效率为79%,联用美食乐合剂为90.85%,P<0.01效果显著.结论不同原因引起的消化不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疗效各异.

  • 内镜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作者:王社论;袁群;王宗烨;费军

    目的介绍内镜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的方法,探讨其近期疗效.方法原发性AC患者10例,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 wk做症状计分和食管造影(测量贲门开口、5min食管存留造影剂的高度和平均宽度).内镜下于贲门齿状线上0.5 cm分4点各注射BTXA 20U至下食管括约肌.结果治疗次日症状即明显缓解,咽下困难频度、咽下困难程度、反食频度、胸骨后疼痛频度计分均明显减少(T=0,P<0.001);贲门开口由治疗前的1.5mm±1.8 mm增大至4.4 mm±2.4mm,P<0.001;5mim食管碘柱高度和平均宽度分别由治疗前的89.5mm±37.4 mmm和31.9 mm±11.3mm降至治疗后的14.4mm±22.0mm和8.4 mm±9.4mm,P<0.0005或0.001.结论内镜下注射BTXA治疗AC安全、经济、简便易行,近期效果良好.

  • 肝豆状核变性3例

    作者:范玲;王泉滔

    目的提高对不典型肝豆状核变性病的诊断能力.方法本文将我们在临床中收治的3例肝豆状核变性病做了简要的回顾分析.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13岁、10岁、15岁.误诊时间分别为12 mo、1 mo、2 mo.主要症状分别为反复乏力、腹胀、尿黄,阵发性腹痛;双下肢痉挛.误诊病种为神经病变,肝硬变,肾结石.其1例父母为近亲结婚.结果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是一种可累及多系统病变的疾病.多以青少年为主.有一定的遗传性,易误诊.结论结合文献提出凡出现原因未明的儿童肝硬变,儿童期学习成绩下降,长期乏力、腹胀、腹痛、振颤及精神症状等表现,均应考虑本病的可能,作出相应的检查,尽早作出诊断.

  • 解毒软肝片防治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扬发周;陈军;宋明福;张彬;聂广;曾常春

    目的观察解毒软肝片对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探讨其抗肝炎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用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阳性血清反复攻击雏鸭复制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以秋水仙碱为西药对照,观察解毒软肝片大剂量、小剂量防治组对鸭球结膜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指标,肝功能ALb,G,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肝纤维化指标PCⅢ,HA,LN,Hyp含量的影响,观察肝组织光镜及电镜下病理变化.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Ridit分析.结果 DHBV造模组具有明显的球结膜微循环障碍(P<0.01),血液流变学改变(P<0.01),清蛋白(ALb)降低,球蛋白(G)和MDA升高(P<0.01),肝纤维化指标血清PCⅢ,HA,LN和肝组织Hyp含量升高(P<0.01),组织病理可见肝细胞水肿,脂肪变、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纤维增生和病毒颗粒.解毒软肝片防治组能降低肝纤维化指标(P<0.01)和减轻组织病理学改变外,小剂量组有降低MDA(P<0.05),改善球结膜微循环作用(P<0.01);大剂量组有升高ALb(P<0.05),降低血清G(P<0.01),MDA(P<0.01)、血液粘度以及改善微循环(P<0.01)等作用.并存在剂量依赖关系.结论解毒软肝片对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 医学论文中量和单位的应用规范

    作者:潘伯荣;董邦权;许昌泰;黄良田;王睿

    目的在医学论文中经常采用量和单位符号,而外文符号有正体和斜体之分,其含义不同,必须引起作者和编者的足够重视.例如P大写正体代表化学元素磷;P大写斜体代表统计学概率,P<0.01表示统计学差别非常显著;P是压力的量符号,如p(B):16.8/9.6 kPa.当然,同一个符号也能表示不同的含义,这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来判断了.如p也能代表化学中的对位.现在根据国际和国家的有关标准,简述如下.1 量符号量符号应采用斜体.如:R,r,半径;D,d,直径;m,质量;F,力;f,频率;p,压力;t,时间,温度;b,宽度;l,长度;h,高度;d,厚度;R,电阻;等.此外,用字母表示数量或变量时,也采用斜体.如:a+b=c,x+y=0,△ABC, ABC2 单位符号单位符号采用正体.如:米,m;克,g;秒,s;帕,Pa;升,L;等.单位符号通常采用小写,如:时,h;日,d;分,min;年,a;等.但来自人名者,首字母要大写.如:帕,Pa;千帕,kPa;赫兹,Hz;3 量和单位的组合表达在图表中通常采用量和单位的组合方式表达.如:A/1,absorbance,吸光度;not OD, optical density,不用光密度.D/Gy, absorbed dose,吸收剂量.A /Bq, activity (of a radionuclide),放射活性n /mol, amount of substance,物质的量z /mol@s-1, catalic activity (enzyme activity,酶活性).ALT 667 nnol/(s@L) =667 nkat@L-1; not 40U, or 40 U@L-1l /m, lenth, 长度.m /kg, mass,质量.c /(mol@ L- 1 ) or mol@ L- 1, substance concentration,物质的浓度或量浓度P(kg@L-1), or g@L-1, partial mass density (level), orvolume mass,质量浓度,如:50 g@ L- 1 glucose ( 5 % glucose ); 1 g@L-1 adrenaline( 1:1000 adrenaline)n /m: mol@kg-1, or mol@g-1, substance content (notlevel),质量摩尔浓度.(v/v), (V/V):改用mL@ L- 1, 100 mL@ L- 1 folmalin(10%); 700mL@L-1 alchohol (70%)f/Hz, frequency, 频率. 如: f (H): 72 特 min-1, or72min-1; f(R): 18@min-1, or 18min-1p/Pa, p(B): 16.0/10.7 kPa

    关键词: 论文/标准 医学
  • 降脂复肝方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实验研究

    作者:钟岚;范建高;李为真;王国良

    目的观察降脂复肝方对大鼠NASH模型形成的影响.方法 49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n=9)喂普通饲料;余40只大鼠在高脂饮食2 wk后复分为模型组(n=10)继续喂高脂饲料;熊去氧胆酸(UDCA)组(n=10)、降脂复肝方组(n=10)、降脂复肝方+UDCA组(n=10),在高脂饮食同时予相应药物治疗.12 wk后处死动物.结果降脂复肝方或UDCA对降低造模大鼠的体重、肝指数和血清脂质、转氨酶有一定效果,并对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坏死的程度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结论 UDCA治疗NASH有一定疗效,降脂复肝方疗效似优于UDCA;降脂复肝方和UDCA两药联用并无协同作用,故单用降脂复肝方即可.但是,本研究中所有药物均未能使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坏死显著改善,说明单纯药物治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 体外14C一尿素呼吸试验诊断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

    作者:高燕;郭明秋;张厚德;麦丽文

    目的应用体外14C-尿素呼吸试验(14C-UBT in vitro)诊断儿童胃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方法 61例2岁~15岁的慢性腹痛患儿,女35例,男26例.用口服微量胃液采集胶囊的方法采集胃液样本于10mL无菌干燥试管中,加无菌生理盐水0.5 mL和18.5kBq 14C-尿素后即加橡皮塞密封,垂直置于室温放置3 h.然后用注射器经橡皮塞注入2MH2SO41.0 mL,使14CO2释出,并回抽气体以14CO2搜集闪烁剂搜集14CO2,用液体闪烁计数仪(PARKED-2000型)作14CO2的放射性测定.结果 61例患儿中,49例阳性,14C放射性活度为114dpm~53800dpm;12例阴性,14C放射性活度为0dpm~60dpm.阳性率80.33%.结论14C-UBT in vitro无放射性损伤,适用于小儿Hp检查.

  • 内皮素、一氧化氮在内毒素血症大鼠胃粘膜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张国锋;张明敖;陈易人;汪良

    目的研究ET-1/NO)失衡在内毒素血症胃粘膜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实验选用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6只,于0,20min腹腔分别注射如下两组药物.正常组:生理盐水+生理盐水.内毒素(LPS)组:LPS+生理盐水.特异性内皮素受体(ETAR)阻滞剂BQ-123组:LPS+BQ-123.NO前体L-精氨酸(L-Arg)组:LPS+L-Arg.一氧化氮合酶阻滞剂NG-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组:LPS+L-NAME.于60min分别测定血浆、胃粘膜中ET-1,NO含量变化,以及胃粘膜血流(GMBF)、胃粘膜损伤面积的变化.结果 LPS组ET-1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5),NO,GMBF较正常组显著减少(P<0.05),溃疡指数显著增加(P<0.05).而BQ-123组GMBF较LPS组显著改善(P<0.05),溃疡指数显著降低(P<0.05).L-Arg组NO,GMBF较LPS组显著升高(P<0.05),ET-1水平则较LPS组显著降低(P<0.05),溃疡指数显著降低(P<0.05).L-NAME组NO,GMBF较LPS组显著减少(P<0.05),溃疡指数显著增加(P<0.05).结论内源性ET-1/NO失衡参与了内毒素血症时胃粘膜损伤病理过程.纠正内源性ET-1/NO失衡,通过改善胃粘膜血流(GMBF),减轻胃粘膜损伤.

  • 免疫辨证三环、三联疗法抗乙肝病毒机制的研究

    作者:裘爱国;朱再民;史红英;裘锐波;缪云;张金珠

    目的探讨免疫辨证三环、三联疗法抗乙肝病毒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选取三环自然疗法肝炎门诊治疗的慢性乙肝首诊患者34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二个疗程后(每周治疗一次,每12次为一个疗程)测定血清NK细胞、IL-2,sIL-2R和T4/T8的浓度,并设33例健康献血员作对照.观察分析免疫辨证三环、三联疗法对细胞免疫水平的影响,以研究其抗病毒的作用机制.结果通过免疫辨证三环、三联疗法二个疗程的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血清NK细胞、IL-2含量明显增加,sIL-2R浓度下降,T4/T8比值显著上升,经统计学处理P值均<0.0001,具有极显著意义.结论免疫辨证三环、三联疗法能非常有效地调整慢性乙肝患者的细胞免疫水平.

  • 肠结核误诊1例分析

    作者:周建飞;李楠;冯然

    1 病例报告女,21岁.因反复腹泻,便秘发作2 a,伴贫血1 a,加重1 mo入院.2 a前上述症状发生时,拟诊为"炎症性肠病”予氟哌酸,黄连素等治疗4mo,症状未见好转.遂后在市级医院进行肠镜检查,示"溃疡性结肠炎”给予激素治疗3mo,症状仍未见好转,1 a前在西京医院再次行肠镜检查,拟诊"克隆病”给予激素治疗,2mo后因病情未见好转,转入解放军总医院,进一步行纤维结肠镜检查,进镜距肛缘15 cm以下见散在出血,糜烂灶.未见明显溃疡及渗出物.乙状结肠至盲肠见弥漫假息肉样病变及粘膜桥.其间见多发不规则浅表性溃疡,累及回盲瓣及末端回肠.超声内镜检查:结肠粘膜,粘膜下层增厚约4.4mm.肌层完整,回声正常,结构清晰,未见明显异常.分层厚约6.4 mm.结合临床表现,考虑溃疡性结肠炎可能性大.给予激素治疗症状略有好转,间断给予糖皮质激素、柳氮磺胺吡啶、艾迪莎、硫唑嘌呤等药物治疗,病情无好转,患者已出现了较严重的贫血及骨髓抑制现象.近一次结肠病理活检出抗酸杆菌,考虑结核杆菌感染转入我院.追述病史,患者长期患有中耳炎病史,取中耳炎分泌物行抗酸杆菌检查为阳性.确诊为肠结核,给予一线抗结核药物雷米封,乙氨丁醇等治疗,附以激素治疗3mo,肠镜检查全结肠及回盲瓣和回肠基本正常,消化道病变基本恢复.但中耳炎病变未见明显好转,出现面神经受损的表现.后经病理证实患者中耳炎及面神经炎均系结核菌感染所致2 讨论肠结核的发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有时在内镜下难以鉴别,单纯的溃疡性结肠炎典型的内镜表现与克隆病能够鉴别,但在一些非典型病例中则表现不出上述典型表现.肠结核在消化系统的结核病变中常见,多继发于肺结核,主要为肠性感染,回盲部占38.1%~82.5%,其次为结肠、十二指肠、乙状结肠,直肠及肛门,其中溃疡型占86.8%.增殖型占7.5%,其临床表现不典型,中后期可逐渐出现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为腹胀、腹痛、腹泻.并发症主要为出血、穿孔及梗阻.肠镜可发现溃疡,间断粘膜正常,息肉样隆起,瘢痕狭窄.极易与溃疡性结肠炎及克隆病混淆.不典型病变的鉴别有一定难度.结合本病例的临床表现,病史长达2 a,多家大医院会诊数次肠镜检查及病理未果的情况下仍坚持溃结或克隆病的诊断,而忽视肠外系统的病变,如中耳炎久治不愈的情况下应作进一步检查.本病例中耳炎分泌物在我院多次检查示抗酸杆菌强阳性,临床给予正规抗结核治疗3mo消化道症状消失复查肠镜示全结肠未见异常.提示肠结核的发病在目前不是少数的情况下应重视本病的诊治.

  • 急性胰腺炎伴肝脏损害1例

    作者:夏振国

    病例报告男,51岁.因中上腹持续性疼痛12 h伴恶心、呕吐于2000-03-21入院.曾于1991年行胆囊切除术.体检:血压19/12 kPa,痛苦面容,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软,上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莫非征阴性,肝脾未扪及,未扪及包块,肠鸣音略亢进.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数13.8×109/L,中性:0.90,淋巴:0.10,红细胞数5.28×1012/L,血红蛋白162 g/L,血淀粉酶2570U/L(正常值<200U/L),尿淀粉酶>5000 U(正常值<500 U),血总胆红素31.50μmol/L,直接胆红素12.60μmol/L,谷丙转氨酶124 U/L,碱性磷酸酶129U/L,B超检查:肝内脂肪浸润,胰体测值正常.诊断:急性胰腺炎.收入ICU监护病房.给予积极禁食,胃肠减压,并应用善得定、罗氏芬、甲硝唑,654-2,当时,氨基酸等药物抑制胰酶分沁、抗炎、解痉,改善胰腺血液循环,补液,营养支持及对症综合治疗,3 d后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8 d肝功能恢复正常.于2000-03-31出院.

  • 内镜下化疗治愈早期食管癌1例

    作者:张萍

    病例报告女,61岁.因患"萎缩性胃窦炎伴肠化”1 a,感胸骨后隐痛不适于1997-12-25来本科作内镜检查,内镜所见:镜进距门齿30 cm处左右于食管中段左后壁粘膜粗糙、微隆起、表面稍糜烂、范围约1.0 cm×0.8 cm大小,上覆白色污苔,其周边见散在小颗粒状增生,触之易出血,常规病理检查(97199)示:分化型鳞癌.贲门齿状线清,胃角胃体未见异常,胃窦部粘膜红白相间,大部分以白色为主,且见细网状血管透露,球部及降部未见异常.内镜诊断:①早期食管癌;②慢性中度萎缩性胃窦胃炎.1997-12-31在内镜下予以5-FU 25mg+MMC 2mg,0.9%氯化钠10 mL+卡铂100 mg于粘膜下多点注射治疗,每点注射1 mL~2 mL左右,总量为10 mL~20 mL,深度为只刺入粘膜层,以注药后局部能看出形成水肿皮丘为佳,过深则看不到皮丘,1次/wk,4 wk~6 wk为一疗程,8 wk后复查内镜:距门齿30 cm处见食管中段左右壁粘膜无隆起,表面稍充血、糜烂,范围约0.8 cm×0.5 cm大小,其周边无颗粒状隆起,取病理示:慢性炎症,给予食管舒等口服治疗;6mo后复查内镜:病灶区仍有少量白色小颗粒状物附着,水不易冲除,范围约0.6 cm×0.5 cm大小,病理检查示慢性炎症,1 a后复查内镜:食管中段左后壁粘膜光滑、无充血糜烂;1999-11复查:食管未见异常表现.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和《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作者:

    关键词:
世界华人消化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