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 세계화인소화잡지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4-1260/R
  • 国内刊号: 李军亮
  • 发行周期: 旬刊
  • 邮发: wcjd@wjgnet.com
  • 曾用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太原消化病研治中心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分型及甲襞微循环检测的研究

    作者:李宝山;李桂珍;吴晓英;程峻立;李岩;李岚;路三军;侯彩兰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患者组143例,其中男80例,女63例;年龄20岁~68岁,平均为(45±1.1)岁. 系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均具有上腹不适,疼痛,腹胀,反酸等症状,经纤维(电子)内镜和活检病理检查证实为浅表性胃炎,并除外伴有胃溃疡,胃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病变. 健康对照组130例,其中男性76例,女性54例,年龄21岁~75岁,平均为(46.8±1.3)岁.

  • 直肠癌术后急性假性肠梗阻:诊断和治疗

    作者:任东林;罗湛滨;范小华;张思奋

    急性假性肠梗阻(acute intestinal pseudo-obstruction, AIPO)是一个并不少见的复杂的综合征[1],临床上以高度腹胀为突出表现,发生在直肠癌术后的急性假性肠梗阻,有着较特殊的病理生理背景,可能给患者带来致命的危害,因此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 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CV,HDV感染80例分析

    作者:朱斌;周汉高;张惠泉

    近几年来,由于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病毒性肝炎病原学诊断逐步得以明确,临床上诊断肝炎病毒混合感染和重叠感染的报道增加.为探讨本地区慢性乙型肝炎重叠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的情况及其临床特点,笔者对我院1995-01/1998-12所收治的1451例各型肝炎中的246例慢性肝炎患者的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其中对80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CV,HDV感染的患者进行系统的临床观察,并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80例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丙型 丁型
  • 副肝管的识别及其在预防胆管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龚建平;周永碧;韩本立

    副肝管是肝内外胆道中复杂而且常见的解剖变异之一.随着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不断普及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广泛开展,副肝管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1,2].副肝管的认识为各种胆道手术特别是LC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详细的胆道解剖和变异资料,在预防胆管损伤及其他胆道并发症的发生中起了重要作用.

  • 中国与澳大利亚ERCP的比较

    作者:刘鹏飞;夏惠治;Michael Merrett;李兆申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是目前全世界范围的消化科广泛使用的内镜操作.由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种、饮食文化、社会与环境等方面的差异,ERCP方面的特点亦不尽相同.我们旨在比较其异同点,以利于同行们对肝胆胰疾病作进一步的研究并互相促进得以提高.

  • 乙肝病毒X基因与肝癌

    作者:王小众;陶其敏

    目前公认肝癌(HCC)的发病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乙肝病毒(HBV)感染是HCC的主要病因之一.流行病学调查表明HBV感染者HCC的发病率较对照人群高出200倍以上.虽然HBV的确切致癌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随着分子病毒学的研究进展,人们对HBV X基因及其产物X蛋白(pX)与HCC之间的关系已有了多方面及多层次的了解,积累了大量研究资料.

  • 丙型肝炎病毒包膜糖蛋白与保护性免疫

    作者:闵峰;郝飞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保护性免疫状况一直是争论的问题.一方面HCV包膜糖蛋白区高度变异和准种的存在,使病毒逃避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HCV包膜糖蛋白区确实存在中和抗原表位,此表位能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并阻止HCV感染.现就HCV包膜糖蛋白与保护性免疫的关系作一综述.

  • "脾"与药动学的关系:理论和实验依据

    作者:任平;黄熙

    1 概述20+a来,在中医"脾"、"脾主运化"及"脾虚证"本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共识,"脾主运化",有类似西医学消化系统的功能: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脾虚失健运,就表现出一系列消化系统功能的异常:纳差、上腹饱胀或疼痛、肠鸣腹泻等;对脾虚证本质较为敏感、特异和公认的客观指标是:小肠木糖吸收功能和唾液淀粉酶活性减低、餐后胃电波参数降低[1,2].但目前这些进展均为病理指标和药效学方法的研究,均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的角度探讨脾虚证本质.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PK)是现代药理学的分支,是以人和动物为对象,借助先进仪器设备,利用动力学原理,用数学模型定性、定量地描述机体对药(营养)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动态过程[3].研究前沿表明,现代医学的疾病与PK相结合的研究十分活跃,1990年日本田中茂等首次测定了不同证的血药浓度[4],1991年黄熙提出了将证与PK结合研究的假说--"辨证药动学"[5];以该假说为指导,我们对脾虚证与PK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6-8],力图在这一空白交叉地带,为脾虚证本质和PK的研究开创一条新途径.

  • 腹腔镜外科发展中的难题与对策

    作者:许红兵

    现代外科正在向创伤小,痛苦少,康复快,预后好的趋势发展,腹腔镜外科便是顺应这种趋势的微创外科新技术的主要代表. 与传统外科相比,腹腔镜外科具有突出的优点:避免或极少切断腹壁神经或肌肉,使切口疼痛大为减轻,切口并发症大为降低,内脏干扰轻,脏器功能恢复快;手术术野光照良好,图象放大,手术器械精良,颇有点显微外科手术特点,戳孔微小,灵活机动,便于多种外科疾病联合诊治;由于参与手术人员能共睹同一画面,有利于鼎力合作,也便于观摩教学;而且大大减少了传染性疾病对手术人员的威胁,还因能坐下来手术而减轻了劳动强度. 鉴于腹腔镜手术的这些优越性,进入本世纪90年代以后,腹腔镜外科在欧、美、澳及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蓬勃发展起来,许多新的腹腔镜术式不断涌现,手术范围已由起初的单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扩展涉及到普外科、肝胆外科、妇产科、泌尿科,乃至腹主动脉外科等多种脏器和专业. 我国自1991-02引进LC技术以来,腹腔镜外科亦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广泛普及,迅速发展起来. 据估计,我国大陆已有1500台腹腔镜手术设备,手术总数已达到20万例. 然而,尽管手术例数相当可观,但尚不及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手术种类多,新的复杂种类的腹腔镜手术例数亦相对较少. 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对国内155家医院腹腔镜手术开展情况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普外科(包括肝胆外科)的腹腔镜手术40470例中,LC为38734例,占95.71%,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572例,占1.41%;而较为复杂种类的腹腔镜手术只占很小比例,如: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术和脾切除术仅分别为14例,占0.03%与9例,占0.02%. 不少医院虽已开展腹腔镜手术多年,但仍然局限于仅仅开展LC,有的医院虽尝试过几种复杂种类的腹腔镜手术,但在后来又停顿不前,手术例数未再增加. 探究其原因,腹腔镜外科进一步发展可遇有以下一些难题需要解决.

    关键词: 外科学 腹腔镜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实验研究进展

    作者:全俊;范学工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癌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Hp感染后胃癌发生率增加4倍~9倍,且60%胃癌患者有Hp感染.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正式将Hp列为第一类生物致癌因子.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感染、环境因素、营养状况、饮食和遗传等.目前认为Hp感染为胃癌发生的始发因素,而综合因素决定了胃癌的后形成.一般认为Hp本身没有毒性,因此并不直接引起人体细胞DNA突变,其确切作用环节及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就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实验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严重感染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及衰竭的诊治

    作者:黎沾良

    严重感染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诱因,它可以与创伤等应激因素协同,也可以作为单独的原发病因.据Eiseman报道,69%的MODS是由感染引起的.MODS的防治应是综合性的,包括快速和充分的复苏、清除坏死组织和感染灶、对生命器官的支持、代谢支持、免疫调理和中医药治疗等.下面着重讨论感染的防治问题.

  • p16基因在消化系肿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余文林;黄宗海

    p16基因又称多重肿瘤抑制基因1(MTS1)、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4的抑制物(cyclin dependent kinase 4 inhibitor,CDK4I)或CDKN2,是新近发现的一个重要抑癌基因,与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与p53基因相比,它具有突变率高、分子量小,易于标定的特点,因而很快成为肿瘤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目前,人们已从基础及临床诊治等多个角度对p16基因进行了研究.本文旨在综述p16基因与消化系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及p16基因治疗情况.

  • 人乳头瘤病毒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作者:曹建彪;李世荣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有关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与肿瘤关系的研究也得到了迅速的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PV与人类许多严重疾病,特别是癌症等有着密切关系.已经肯定HPV在宫颈癌[1]、肛周癌[2]、AIDS病[3]、口腔癌[4]等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可溶性CD44v6检测

    作者:江学良;权启镇;孙自勤;王要军;齐风;王东;张修礼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34例,男14例,女20例,平均年龄31.4岁,均符合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订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其中轻度16例,中度10例,重度8例,有16例患者近期用过皮质激素(泼尼松或地塞米松)治疗.克隆病(CD)8例,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32.3岁,2例患者近期用过皮质激素治疗.正常人对照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0.6岁,均为健康查体者.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鼠抗人CD44V6(CD44V6-FITC,同种荧光素标记的阴性对照羊抗鼠IgG1-FITC均由法国国际免疫公司生产;淋巴细胞分离液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研究所生产.流式细胞仪为FACScan型,美国Becton Dickinson生产.

  • 甲状腺素对脾虚小鼠脾细胞和胸腺细胞表达IL-3 mRNA的影响

    作者:章梅;夏天;靳风烁;颜真;吴少华;张仲海

    白介素3(IL-3)是一种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刺激因子,因而具有调节体内造血功能的作用[1].甲状腺素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环路改善造血功能.为探讨甲状腺素对脾虚小鼠脾细胞和胸腺细胞IL-3表达的影响,我们在ConA刺激的脾细胞和胸腺细胞中加入甲状腺素,用斑点杂交法检测其对脾虚小鼠脾细胞和胸腺细胞IL-3 mRNA的影响.

  • CCl4诱导肝损伤对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丙云;陈龙;毛鑫智;J.Gonzalez-Gallego

    现初步知道肝脏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它是胸腺以外的T淋巴细胞分化的重要场所,同时可通过分泌一些化学物质如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参与免疫调节,因而肝脏与免疫的关系非常密切[1-3].许多肝病时的肝脏通过释放一些化学物质如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肝性免疫调节蛋白(LIP)、甲胎蛋白等参与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免疫细胞及其递质也可参与肝病的发生与发展[4-7].由于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变化的肝病大多数由生物性致病因子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侵害造成的.这些生物性因子既能通过损伤肝脏间接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又能作为抗原直接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因而难以说明肝损伤与机体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本文用CCl4诱导肝损伤的模型来研究肝损伤对机体免疫功能(主要是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可更好地说明肝损伤与机体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

  • 肝硬变患者血浆肽类激素的变化

    作者:刘超群;浦江;李仲孝;刘志发;赵云涛

    肝硬变时内源性肽类激素发生明显改变,并对机体产生诸多影响.由于肝硬变患者常出现门脉高压和钠水潴留等并发症,因此研究肝硬变时肽类激素的变化及其对门脉、内脏及全身性血液循环的影响颇受关注.为此我们观察失代偿期肝硬变患者空腹血浆胃动素(MT)、P物质(SP)、精氨酸加压素(AVP)、内皮素(ET)、肾上腺髓质素(AM)和内源性类洋地黄物质(EDLS)和甘丙素(GAL)、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肽类激素水平变化,探讨其在肝硬变时血流动力学异常中的作用.

  • DNA聚合酶a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抑制人胃癌细胞生长的研究

    作者:俞金龙;高毅;程黎阳

    肿瘤的特异性治疗一直是医学上的难题,常规的化疗药物对肿瘤的治疗效果不满意,而且副反应明显.近年来,应用人工合成的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ASODN)与靶基因或mRNA特异性互补结合,通过抑制与肿瘤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因产物的表达而达到特异性治疗目的[1,2].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互补于DNA聚合酶a(DNA polymerase-a,DNApol-a)的ASODN,作用于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和MGC-803,并用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作对照,观察其特异性抑制癌细胞生长的效应.

  •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vWF变化的意义

    作者:许刚;钟学军;郭为民;隋瑞林;汤少玲;孙延平

    D-二聚体(D-dimer,DD)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可反映体内纤溶功能或高凝状态.我们检测了21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浆中DD及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抗原(vWF)的含量,旨在探讨二者在AP发病过程中变化的意义.

  • 胃粘膜组织幽门螺杆菌感染与TGF-β1表达的关系

    作者:庄则豪;陈玉丽;王承党;陈奕贵

    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Hp)及其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可能与胃癌发生相关[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重要的细胞生长调控成分,与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本文采用PCR技术和Hp快速尿素酶试验(HpRUT)同步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胃粘膜肠化生(IM)、不典型增生(Dys)及胃腺癌(GAC)组织中Hp感染情况并检测其cagA基因型,以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其中TGF-β1的表达,探讨Hp、特别是cagA阳性Hp感染与TGF-β1表达在胃癌发生过程的作用.

  • 维生素E乳剂对肝脏星状细胞Ⅲ型前胶原和MMP1 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向德栋;李奇芬;王宇明;王雅凡

    肝纤维化的病理特征是细胞外基质(ECM)在窦周间隙的大量沉积,特别是Ⅰ,Ⅲ型胶原更明显.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研究表明,维生素E有抗肝纤维化作用[1].我们观察维生素E对肝脏星状细胞的影响,以期从分子水平阐述维生素E抗纤维化作用机制,为临床用于慢性肝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

  • 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104例血清病原学分析

    作者:游晶;庄林;张禄;卢绍蓉;王洲;曹云峰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区,随着病毒性肝炎病原学研究的进展及分子克隆技术的应用,各种肝炎病毒的检测方法相继建立.为了解昆明市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血清病原学特征,对我院收治的104例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病例进行血清学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胃癌病变术前超声内镜检查分期与p53基因突变的关系

    作者:郭文;张亚历;周殿元;张万岱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前进行正确的病变分期、判断癌浸润和转移的生物学行为,不仅有助于预后判断,同时也有助于更好的制定治疗计划,因此术前癌肿分期已成为现代医学重要的诊断模式,针对胃癌术前病理取材和分期的研究在临床上具有重大的实际应用价值.业已表明,超声内镜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胃癌术前分期明显优于其他各种检查,与术后病理对照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1].然而,这种术前分期能否反映胃癌的细胞生物学行为,其术前EUS分期的基因改变背景尚未见有研究报告.本文主要探讨胃癌术前EUS分期与其p53基因突变的相关性,为EUS的临床应用提供细胞生物学理论和依据.

  • 内镜MD-850型金属夹胃肠大息肉结扎切除术12例

    作者:吴云林;诸琦;钟捷;孙波;徐洁萍;袁耀宗;王立夫;张佩雯

    内镜直视下大息肉电凝切除术时,因电凝不完全或机械性切割而并发活动性出血、渗血甚至即时或迟发穿孔等情况时有发生,从而限制了这项简易有效的内镜手术的普遍开展.应用金属夹(clips)作胃肠息肉及各类粘膜切除术(EMR)创面夹合治疗已日益普及.作者对12例蒂性大息肉患者采用MD-850型金属夹钳夹蒂部以结扎阻断血流,然后再行电凝切除,取得满意的预防出血效果,现报道如下.

  • 胰腺癌患者血清及组织中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

    作者:杨波;张弘;朱善德;杜晓炬;李顺明;于众;冯新莉;蒲菲菲;康健

    胰腺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由于其恶性程度高,自然病程短,因而早期发现十分重要.据报道,肝癌、胃癌、膀胱癌患者体内β-葡萄糖醛酸酶(β-G)活性有改变[1-3].我们对胰腺癌患者血清及癌组织内β-G活性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进行初探.

  • 转移相关基因CD44V6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作者:吴凯彦;郝远瑞;石曼丽

    CD44与肿瘤的关系是近年来较多关注的问题.CD44家族属粘附分子,作为主要的跨膜透明质酸体,可能是癌细胞获得浸润转移能力的决定因素之一[1].变异体CD44V6与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及转移密切相关[2,3].作者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胃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进行检测,旨在探讨CD44V6在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方面的临床意义.

  • 人直肠癌细胞HR-8348导入p16基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意义

    作者:王青;吴金生;赖大年;马庆久;要秀;潘伯荣

    目前发现,在各类肿瘤中多肿瘤抑制基因(MTS1)变异率高(75%),其相对分子量小,是唯一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周期的细胞固有蛋白,利于导入,重组和标记,在肿瘤基因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前景.我们用脂质体包裹法通过构建的MTS1真核表达载体pcDNA3将p16基因导入人直肠腺癌细胞系HR-8348中,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分析转染后HR-8348细胞周期变化及意义.

  • 抑癌基因P16蛋白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青;吴金生;赖大年;马庆久;潘伯荣

    目的探讨P16蛋白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6例大肠癌,15例正常结肠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意义.结果大肠癌组织中阳性率(33.8%)低于正常对照结肠组织中的阳性率(73.3%),差异非常显著(P<0.01).P16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相关(P<0.05).结论 P16蛋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反映肿瘤恶性程度和肿瘤进展情况.

  • 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Oddi括约肌松弛不良:硝苯吡啶改善胆囊排空作用研究

    作者:陈仕珠;沙建萍;陈旭春;后成才;傅卫红;刘望

    目的研究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患者胆囊(GB)排空异常的发生机制.方法按随机、双盲及对照的原则,用实时超声研究了38例BRG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GB排空功能及硝苯吡啶(Ni)对GB排空的影响.结果空腹GB容量BRG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服Ni前后GB容量无明显变化(P>0.05).餐后15min起GB排出量(GEF)即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45min时更著.口服Ni后25min BRG组GEF即显著增加(P<0.01),20mg Ni更著;GB排空速度明显增快(P<0.01);大GB排空时间明显缩短(P<0.01).服Ni前后血浆促胃液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口服Ni后GEF明显减少(P<0.01),20mg者更著.结论 Oddi括约肌松弛不良可能为BRG患者GB排空异常的发生机制之一;口服Ni有明显改善其GB排空的作用,但对消化间期GB排空无明显影响,Ni改善GB排空不依赖促胃液素.

  • bcl-2基因在阻塞性黄疸大鼠肝组织细胞凋亡中作用的研究

    作者:王剑明;邹倩;邹声泉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大鼠肝组织损害的机制.方法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组织细胞凋亡状态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的表达.结果胆总管结扎后,随结扎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增加,结扎14d后细胞凋亡达高峰,凋亡指数(AI)达58.23±1.58,各组AI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阻塞性黄疸过程中,bcl-2蛋白表达越强,AI就越少.结论 bcl-2蛋白参与了阻塞性黄疸肝组织中细胞凋亡的调节,并在阻塞性黄疸肝损害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作者:范学工;唐发清;欧志明;章锦香;刘国成;胡国龄

    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对丙型肝炎病毒(HCV)抗原刺激的增殖反应.方法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与HCV抗原c22、c33、c100-3、NS5和植物血凝素(PHA)分别共同孵育,加入胸腺嘧啶核苷(3H-TdR),然后收集细胞于液闪仪测定每分钟脉冲数(cpm).结果根据对不同HCV抗原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发现,以c22免疫原性强,c100-3次之:淋巴细胞激活与HCV基因型关系不大;健康对照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各HCV抗原未能显示有效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与健康对照比较,慢性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患者对PHA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降低.结论 HCV抗原c22免疫原性强,丙型肝炎患者对HCV抗原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系特异性;慢性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患者存在抑制的细胞免疫应答.

  • 实验性胃肠道功能紊乱症促胃液素及生长抑素变化意义

    作者:姚永莉;宋于刚;张万岱;张德强

    目的探讨促胃液素(Gas)、生长抑素(SST)与胃肠道功能紊乱发生的关系.方法用RIA方法检测胃肠道功能紊乱模型大鼠体液及组织中Gas,SST含量的变化,并用四君子汤反证.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胃肠道功能紊乱时血浆、胃液、肠液、胃窦、十二指肠、下丘脑组织中Gas含量低下(分别为109.46ng/L±40.88ng/L,30.78ng/L±6.81ng/L,96.58ng/L±14.36ng/L,232.61ng/g±53.88ng/g,22.47ng/g±3.02ng/g,68.09ng/g±13.40ng/g,P均<0.05) ,SST含量增高(分别为32.56ng/L±7.91ng/L,29.21ng/L±4.58ng/L,25.74ng/L±4.16ng/L,367.15ng/g±42.30ng/g,47.31ng/g±10.97ng/g,66.76ng/g±6.55ng/g,P均<0.05).经四君子汤预防和治疗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模型大鼠,Gas和SST水平均得到明显的改善,明显优于自然恢复大鼠(P<0.05).结论体液及组织中Gas,SST水平紊乱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 武汉某单位TTV流行期间患者肝组织学特征

    作者:葛娅;任星峰;李德忠;胡泰洪;杨群

    目的观察单一TTV感染患者肝组织学特征.方法对某职业学校TTV感染流行期间18例住院患者行肝活检组织检查,其中9例行电镜观察.结果在肝穿刺标本18例中,出现汇管区炎14例(77.8%),胆小管损害6例(33.4%),肝小叶内灶状坏死7例(38.9%),小泡性脂肪变(微脂滴)3例(16.7%),汇管区纤维化2例(11.1%).电镜提示线粒体肿胀和溶酶体增加,未见病毒颗粒.结论单一TTV感染可致患者肝组织轻度炎性病变,其特征是汇管区炎为主,部分伴胆小管损害.

  • 乳头预切开术在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的应用

    作者:胡冰;周岱云;龚彪;王书智;张凤梅;王小琳

    目的对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安全性作回顾性评价.方法 73例患者在行ERCP诊疗时,当常规操作不能使胆系显影或胆道深部插管困难时,即用犁状拉式刀行乳头预切开,观察预切开的效果和近期并发症.结果全组胆道造影成功率95.9%,胆管深部插管成功率72.9%,其中第一次操作胆道显影率93.2%,深部插管率62.9%.术后并发症5例(6.8%),包括轻度胰腺炎2例,发热3例.结论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是ERCP诊疗中成功进入胆道的一项极有效的方法,但需熟练的内镜医师操作.采用犁状刀进行预切开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 CD28/CD80和CD2/CD58活化PBLs作用肝癌细胞的表型分析与TCR Vβ基因亚家族的优势取用

    作者:肖兰凤;罗利琼;邹奕;黄树林

    目的采用抗CD28,CD80,CD2及CD58分别刺激健康人PBLs后作用肝癌细胞,对作用前后PBLs的表型变化及TCR Vβ基因亚家族的表达水平进行探讨.方法用FACS分析作用肝癌细胞前后PBLs表型变化,并用RT-PCR-Southern印迹分析其TCR Vβ1~20的表达水平及特征.结果健康人PBLs作用肝癌细胞后CD3和CD8分子表达比作用前明显增高,而CD4分子无显著变化.健康人PBLs分别加IL-2,PHA,抗CD3和CD3+CD28,CD28+CD80,CD2+CD58作用肝癌细胞(BEL-7402)前表达水平平均约5%,作用BEL-7402后表达水平约13%~25%,其特征为Vβ7增高.结论在癌抗原的参与下,McAb共刺激的T细胞活化,TCR接受APC提呈的相应抗原的刺激,具有该TCR的淋巴细胞迅速增殖而成为针对抗原的T细胞克隆,发挥其识别和杀伤癌细胞的作用.

  • 结直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吴文溪;许勤;华一兵;沈历宗

    目的探讨结、直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比较肠内与肠外营养的代谢效应,并观察肠内营养对结肠粘膜组织学的影响.方法结直肠术后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和全肠外营养(TPN)组,各15例.EN组术后24h内经鼻肠管滴注能全力(nutrison fiber),TPN组经外周静脉进行,两组基本等热量,各7d.术前及术后8d进行人体测量,生化监测、留取结肠粘膜标本行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并比较肠功能恢复及住院费用等.结果 EN组15例均完成肠内营养计划,未发生吻合口瘘和腹腔感染.两组术后体重、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周径、清蛋白均较术前略低(P<0.01),两组总淋巴细胞计数、前清蛋白营养支持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转铁蛋白TPN组术后8d(2.3±1.1)g/L显著低于术前水平(3.4±1.6)g/L,P<0.01,而EN支持组仍维持在术前水平.碱性磷酸酶TPN组术后(163±120)U/L高于术前(125±97)U/L,P<0.05,而EN支持前后无明显改变,术后乳酸脱氢酶TPN组(635±377)U/L高于EN组(418±147)U/L,P<0.05,转氨酶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总胆红素TPN,EN前后均无显著改变.两组术后氮监测1wk均表现为负氮平衡,且累积氮平衡TPN组略低于EN组(P>0.05).EN组肠功能恢复快(P<0.05).两组伤口愈合情况、住院天数无差异(P>0.05).平均住院费用 /药物费用EN组低于TPN组(P<0.05).EN前后结肠粘膜层厚度、腺体分布没有明显变化,细胞的超微结构保存良好,TPN组术后标本镜下表现为粘膜层变薄,腺体排列稀疏,细胞超微结构除微绒毛稀少,细胞器的发达程度略受影响外,其余变化不明显.结论结、直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EN和TPN均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蛋白质分解,术后短期应用代谢效应相似.与TPN相比,EN促进肠功能恢复,降低住院费用,减少对肝功能的影响,维持肠粘膜组织结构的完整,有助于保护肠粘膜屏障.

  • 血清纤维化指标与肝组织病理和肝组织纤维定量关系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兵顺;王继;甄彦君;刘金星;魏梅新;孙树强;王淑琴

    目的本研究观察实验大鼠血清纤维化三项指标与肝组织病理和纤维定量之间的确切关系,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人血清蛋白免疫损伤Wistar大鼠造成肝纤维化模型,综合分析模型组、促肝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肝组织病理改变、肝组织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病理图象定量分析等变化.结果模型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PCⅢ,HA,LN)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光镜下肝组织病理变化,肝组织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病理图象定量分析模型组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三项指标与肝组织病理和纤维定量呈现一致性改变,显示良好的正相关.

  • 幽门螺杆菌清除前后胃粘膜C-myc蛋白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变化

    作者:高晋华;梁后杰;刘为纹;房殿春;王振华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粘膜C-myc基因蛋白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Hp清除前后胃粘膜C-myc基因蛋白和EGFR进行定量测定,用免疫组化法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Hp阳性患者胃粘膜细胞C-myc蛋白和EGFR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和平均荧光强度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经治疗Hp转阴者上述指标显著下降,而Hp仍为阳性者上述指标则无明显变化.胃粘膜PCNA标记指数与C-myc蛋白和EGFR呈一致性改变.结论 Hp感染导致的C-myc蛋白和EGFR的过度表达,可能对细胞增殖和癌变具有促进作用.

  • 慢传输型便秘结肠肌间神经丛超微结构改变

    作者:高峰;张胜本;张连阳;蔡文琴;童卫东;李发智;李文惠

    目的慢传输型便秘(STC)病因不清、症状顽固、临床处理较困难.进一步探讨其发生和发展的病理学基础.方法应用电镜技术对14例STC患者和11例非梗阻性直肠癌患者经手术切除的乙状结肠标本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TC患者结肠肌间神经丛的超微病理改变表现为:神经元及其突起有十分明显的退行性变,轴突及树突空化呈网格状结构,胞质内出现空泡及脂褐素等;轴突末端膨体及突触前区内突触小泡含量明显减少,大部分突触小泡出现空化.结论 STC患者结肠肌间神经丛有明显的神经病理学改变,存在递质耗竭或递质合成、传输障碍等现象,它是STC患者肠道传输减慢的超微病理基础.这种改变可能与STC患者长期滥用接触性泻剂有关.

  • 免气腹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

    作者:俞金龙;高毅

    1 病例报告例1 男,40岁.体检无阳性发现,B超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示左肝内叶包膜下囊肿8.9cm×15.5cm.CT报告示肝左内叶内侧段包膜下小卵圆形低密度病变1.0cm×2.0cm×1.5cm,CT值48Hu.

  • 推广规范化的胃癌淋巴结清扫术

    作者:詹文华

    胃癌外科治疗的历史始自Billroth 1881年在维也纳为胃癌患者成功施行世界上第1例胃切除,距今已近120a.本世纪初,胃癌是癌肿的头号杀手(the leading cancer killer).近几十年,全球的胃癌病死率有所下降,但我国农村幅员广阔,农村人口比例高,目前胃癌的病死率仍居各种肿瘤的首位.近20a~30a,以日本为代表的胃癌的外科治疗已经获得长足的进步.我国胃癌的外科诊治水平也有明显的提高[1],根治性切除率、早期胃癌比率以及5年生存率均有明显提高,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

  • 我国乙肝病毒抗原存在变异株

    作者:钱海红

    据健康报 (记者钱海红)上海医科大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闻玉梅教授在"肝炎病毒致病相关基因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在我国的乙肝病毒抗原上存在L129变异株,回答了近年来一直困扰医学界的我国小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失保护的问题. 同时,通过对L129变异株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具有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分离"的新的生物学特性. 该课题获1999年度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

  • 胃肠"迷宫"的工兵

    作者:何国平

    据健康报 (记者何国平)1957年的一天,一位正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的医生在医院附近的一个书摊上发现一本黑色封皮的日文<胃镜诊断学>如获至宝,马上把书买下来. 读完一遍后,他还把全书翻译出来,研究了一遍又一遍. 这本书成为他迈入窥镜领域的启蒙教师,也把他引向了攀登内镜学高峰的崎岖道路.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内镜专家、消化专家,周殿元教授.

  • 中国人肛肠功能正常值建立

    作者:尉龙根

    据健康报 (记者尉龙根)从80年代中期起,第二军医大学一附院致力于肛肠功能研究,目前已获得一系列成果,首次建立了国人肛肠功能的正常值,为肛肠疾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 大肠癌研究获新突破

    作者:李建伟

    据健康报 (记者李建伟)经历10+a的艰苦实验,由中国医科大学宋今丹教授主持进行的"大肠癌内质网结构及其合成的某些蛋白质特性"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 中医肝脏"三证"有了诊治规范

    作者:李建伟

    据健康报 (记者李建伟)以湖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金益强教授为首的8名学者,采用现代理论、方法及动物模型,对中医肝病的肝郁脾虚、肝阳上亢、肝阳化风三类证候进行系统研究,发现"三证"涉及神经系统、下丘脑、内分泌、体液活性物质及能量代谢变化,从而建立了"三证"的临床辨证标准与辅助实验诊断指标.

  • 戊肝诊断研究获重要进展

    作者:李水根

    据健康报 (记者李水根)戊型肝炎目前在我国已是常见的传染病,但其诊断尤其是散发性戊型肝炎的诊断却是难题. 由浙医一院阮冰博士和马亦林教授等组成的研究小组经4年努力,建立起戊型肝炎的实验室和临床诊断方法,并对各种血清标志物进行了全病程动态观察. 国内著名传染病学专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鉴定时认为,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戊型肝炎的诊断和防治均具重要的指导意义.

  • 深圳分离出两株肠病毒71型

    作者:袁立新

    据健康报 (记者袁立新)深圳市卫生防疫站病毒科何雅青硕士在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奇研究员等人指导下,经实验研究证实,在深圳分离的两株肠病毒为肠道病毒71型(EV-71),从病原学角度首次证实深圳地区幼儿中确实发生过肠道病毒71型的感染.

  • 科技部发布论文统计结果

    作者:张荔子

    据健康报 (记者张荔子)由科学技术部主办的'9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新闻发布会1999年10月26日在北京举行. 会上透露的情况显示,我国医学科研十分活跃,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 我国发现新基因型戊型肝炎病毒

    作者:郑灵巧

    据健康报 (记者郑灵巧)我国存在着新基因型戊型肝炎病毒,该病毒至少可分为两个亚型,现行的戊型肝炎诊断试剂通常不能将其检出. 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学系科研人员的这一新发现,得到了国际有关部门的认证,其中4株新基因型戊型肝炎病毒日前已在国际基因库登记注册.

  • 丙肝病毒结构与生物学效应研究显示:基因变异决定临床疗效

    作者:李建伟

    据健康报 (记者李建伟)"病原微生物的变异,不论是细菌还是病毒,都将是今后人类健康所面临的大威胁之一. 因为这种差异必然导致其分子生物学行为的差异,进而有可能影响致病性以及诊疗、预防措施的研究. " 日前,在全国第六届消化病学术会上,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王宇教授以自身从事的丙肝研究为例,表达了上述观点.

  • 上海专家提出胆囊结石病治疗新说

    作者:汪敏

    据健康报 (记者汪敏)一项为期6a、由上海10家医疗单位共同参与的围绕胆囊结石病从基础到临床的系列研究课题日前结题. 资深专家指出,该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居领先地位,部分成果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 40名短肠人摆脱静脉营养

    作者:陈旻

    据健康报 (记者陈旻)静脉输注营养和小肠移植不再是短肠患者仅有的、无奈的选择.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经过10a的临床研究,创造性地应用现代医学手段,总结出一整套短肠综合征康复治疗方法,成功地使40余名短肠患者摆脱静脉营养,重新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这一被称为普通外科领域重要突破的新方法正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关注.

  • 如何在上发表论文

    作者:何玮

    由于目前国外著名的医学索引收录的中国医学期刊相对较少,使我国医学期刊在国际医学信息的交流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阻碍了我国科研工作者同国外同行之间的交流.为了使我国的优秀科研成果在国际上得到同行认可,我国科研工作者应增强向国外优秀期刊投稿的意识,使自己和自己的成果溶入国际性舞台,这样才能奠定我国在国际医学界的地位.为提高我国在国际消化学界的地位和我国消化学工作者在国际上的知名度,现以国际上消化学核心期刊之一为对象,对基本概况和稿件的录用原则及投稿方面的注意事项等进行说明,希望广大消化学工作者对其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增强向投稿的意识和信心,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和投递.

    关键词: 期刊 论文
  • Internet网上的胃肠病学信息资源

    作者:孔进发;许志勤;黄洁

    Internet是世界上覆盖面广、规模大、资源丰富的信息宝库,为全世界胃肠病学的研究人员和患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为了更好地利用Internet网上信息资源,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现将Internet网上的胃肠病学信息资源及查找方法介绍如下.

  •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所致"继发性肝损伤"的临床依据

    作者:韩德五

    编者按韩德五教授近20a来研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肝功能衰竭发病机制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学说".本文梗概地介绍了该学说的中心内容,重点论述了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所致"继发性肝损伤"的临床根据,本刊欢迎大家对此学说进行学术研讨与争鸣.

世界华人消化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