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 세계화인소화잡지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4-1260/R
  • 国内刊号: 李军亮
  • 发行周期: 旬刊
  • 邮发: wcjd@wjgnet.com
  • 曾用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太原消化病研治中心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消化内镜手术彩色图谱

    作者:

    内镜技术是临床医学的一门新技术.由于其在消化内科领域中已作为一种治疗方法,解决了大量以往需要外科开腹手术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这一技术在临床医学中已成为令人振奋和鼓舞的领域之一.与国外相比,虽然我国内镜下治疗工作开展得较晚,但近十多年来,在老一辈内镜专家的指导下,广大内镜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大量的治疗工作.如消化道大出血的急诊止血、息肉切除术、胰胆系统的乳头切开术、取石术、支架置入术等.特别是近年来开展的早期癌内镜下切除术、狭窄扩张术、各种支架置入术等,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工作既向纵深发展又向广度扩展.由于这一技术使患者以小的痛苦、低的花费得到佳的治疗,因此更加显示了它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随着治疗工作的深入开展,因适应证选择不当、操作不规范、技术不熟练等诱发的一些并发症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内镜医师应努力做到既开展了治疗工作,又使并发症减少到低程度.这就要求内镜医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因此,循序渐进地进行理论学习、实践操作、逐步掌握和熟练手术方法,才是每位内镜医师应当遵循的.

  • 无创性食管曲张静脉测压方法与应用

    作者:刘浔阳;朱晒红;黄飞舟;聂晚频;刘波;李瑞珍;商中华;王维;任树平;杨明施

    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是肝硬变门脉高压症患者凶险的并发症,大约1/3的患者终将发生出血[1]在另一方面,2/3的肝硬变门脉高压症患者终生不会发生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且食管静脉曲张除出血外没有任何症状,如果能早期确定出血患者,尽早进行预防性治疗,就能减少医疗花费和治疗本身带来的危险[2].因此,对于肝硬变门脉高压症患者,鉴别高危人群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极为重要食管曲张静脉压力测近年日益受到重视,被认为是预测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主要因素[3].

  • B超引导下经皮胆囊穿刺减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34例

    作者:汤礼军;田伏洲;蔡忠红;胡建中

    1990-03/1998-03我们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胆囊穿刺减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34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总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材料本组男15例,女19例,年龄22岁~73岁,平均48岁,60岁以上者9例.既往有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史者31例(91%).发病时间2h~,48h,平均9.8h,均属急诊入院.所有患者均表现有明显的右上腹疼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右上腹压痛明显,且有程度不等的肌紧张及反跳痛WBC:12~22×109. L-1;B超:全部患者胆囊均明显肿大,大者达15cm×8cm,胆囊壁增厚且腔内积液,胆囊结石者32例(94%),但肝内外胆管均未见扩张及结石梗阻.

  • 原发性肝细胞癌少见始发症状2例

    作者:张素娟

    1病例报告例1男,39岁.1996-05自觉左股中部外侧不适,可触及约2αI1×3αn硬结,按皮肌炎治疗无效.4mo后感右上腹不适,超声及Cr发现肝脏弥漫性占位性病变.查体: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未见异常,肝脾不大,腹水征阴性.左股中部外侧可触及约6αI1×3αI1硬结,无疼痛,边界不清.EBV三对正常,抗HCV(一),ALT正常.左股硬结活检及肝超声引导下活检,病理报告肝细胞癌.

  • 肝外胆管梗阻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与生长激素及其结合蛋白的关系

    作者:安永;别平;刘冰;江正辉

    肝外胆管梗阻(extrahepatic bile duct obstruction,EBDO)可导致机体复杂而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1-3].而机体消化吸收障碍和高分解代谢引起的营养障碍是EBDO患者高并发症率和高死亡率的主要因素之一[1-4],但EBEO时引发营养障碍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5].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IGF-I)轴已确认在调节营养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6,7],而肝脏是GH/IGF-I轴的中心器官[8].已知营养障碍可显著抑制GH的分泌,体内注射内毒素可明显下调生长激素受体(GH receptor,GHR)的表达,引起GH抵抗[9].但EBDO时是否存在GH分泌不足和GH抵抗及其临床意义尚未见报道.我们观察EBDO患者GH-IGF-I轴的变化及其与肝酶学、胆红素水平、蛋白质合成功能及内毒素水平的关系,以探讨GH-IGF-I轴在EBDO患者病理生理改变中的意义.

  • 血管生成与胰腺癌

    作者:谢传高;王兴鹏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从已有的毛细血管或毛细血管后静脉发展而形成的新的血管[1].生理状态下,促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血管生成加速可见于伤口愈合、炎症反应、月经周期和胚胎发育期;在病理情况下,血管生成加速可见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恶性肿瘤.血管生成主要通过灌注作用、转移作用、相互旁分泌效应促进性肿瘤生长、进展和转移.自从Folkman et al[2,3]首先提出肿瘤的生长取决于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疗法可用于治疗癌症以来,大量的实验证实,血管生成对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具有重大意义.

  • 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血管抑制治疗

    作者:吴静;樊代明

    1肿瘤的血管依赖性1.1肿瘤生长的血管依赖性实体瘤的血管特性与正常组织有很大差异,首先肿瘤的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其次与正常组织有序的血管相比,肿瘤毛细血管环的形态大小异常,通透性较高,易于纤溶酶原和纤维从血管中渗漏和激活组织因子,从而形成高度聚集的血管外纤维沉淀,血流缓慢[1-3].无血管的原发肿瘤在早期通过组织间液获取从毛细血管渗透的营养质,排泄代谢产物,并进行氧气交换.由于细胞增殖缓慢且数目有限,局部组织间液足以支持肿瘤细胞的生长,肿瘤的体积几乎不超过1 mm3~2 mm3,这种状态可维持相当长的时间,称为血管前期[4-6].随着肿瘤细胞的不断增殖,渗透过程已不能满足细胞生长的需要,瘤体的微环境改变,刺激肿瘤细胞和宿主细胞产生血管生长刺激因子,并下调血管生长抑制因子的产生,打破二者在肿瘤组织局部的平衡,启动血管生成,构成肿瘤迅速增殖的前提条件[7].

  • 难治性黄疸动物模型研究

    作者:林薇;许建衡;刘婉秀;陈葵

    难治性黄疸是一种临床处理十分困难的病症,大多病因十分复杂,疗效欠佳[1].本研究目的就是建立一种难治性黄疸动物病理模型以供实验研究之用.1材料和方法1.1材料健康成年狗20只,雌雄不限.平均体重18.10kg.随机分模型组16只,对照组4只.1.2方法20 g@L-1戊巴比妥钠iv麻醉(30mg@kg-1).上腹正中切口,显露胆总管及肝门部.用5号针头注射器在整个肝外胆管壁内均匀细致地浸润注射10 g@L-1甲醛溶液.注射量多少以看见管壁颜色变白为宜.胆囊内置一蘑菇头导管引出腹壁固定.常规关腹.对照组手术中胆管壁浸润注射生理盐水.术后第2,3,4wk末,模型组每周处死2~3只,对照组1只狗.取胆管壁及周围组织做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部分狗于术后当天和1mo分别行胆道造影.手术前后定期采集外周静脉血测ALT、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仪器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

  •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现代治疗

    作者:陈保华;高毅;杨继震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为高危急腹症,其死亡率高者可达40%[1].因其发病机制未能完全阐明,治疗对策仍有许多争议[2].近年来,随着"白细胞过度激活,多种细胞因子和严整递质级联反应学说[3-6]”,"胰腺微循环障碍学说[4,7]”,"肠道细菌移居-胰腺组织继发感染学说[8-10]”的提出,以及影象学、监测手段、抗生素和抑酶药物的发展,使SAP的治疗有了概念上的更新[11].由过去"手术→保守→早期手术”的探索转变到采取"个性化方案”治疗指导下[12],按病因、病期的"综合治疗”,从单一手术发展为以胰腺坏死合并感染与否来决定手术与非手术的"双轨治疗”方案[13].

  • 清道夫受体A在机体防御系统中的作用

    作者:秦德芳;龚建平

    清道夫受体A(scavenger receptor A,SR-A)是清道夫膜受体蛋白家族成员之一,主要存在于单核一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表面.近年研究发现,SR-A除了有内吞经修饰的血浆脂蛋白、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外,它在抗原识别、内毒素清除、细胞粘附和调控炎性递质分泌等机体防御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现作一综述.1 SR-A的分类、结构和分布 SRA是一种完整的三聚体膜糖蛋白.Kodoma et al于1990年首先鉴定和克隆出两种类型的SR-A,将其分为SR-AⅠ,SR-AⅡ两种亚型,Mr分别为220000和95000,后者又称为Macrosialin,与小鼠的CD68为同类物质.近Laan et al[1]又发现了一种具有胶原结构的SA-A,称之为MARCO(macrophage receptor with collagenous structure).SR-A Ⅰ/Ⅱ均由同一基因产物按不同剪接(altemative splicing)方式所产生.其基因定位于8号染色体上,长大约80kb,由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组成,其中外显子4和5编码a螺旋卷曲区,该区与功能性三聚体形成有关;而6~8外显子编码胶原区.序列分析及基因突变等研究提示带正电荷的胶原区是多聚阴离子盘宓慕岷衔坏?缺少胶原区的SR-A能防止配体的结合.

  • 超声内镜引导下胰腺穿刺活检的现状

    作者:叶晓芬;金震东;李兆申

    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是近10a来开展的新技术,目前巴广泛应用于上消化道及邻近脏器疾病的诊断.EUS引导下穿刺活检是EUS的重大进展.现就EUS引导下穿刺活检对胰腺疾病,尤其是胰腺肿瘤的诊断价值作一综述.1胰腺的穿刺活检方法自1972年Oscarson首创的血管造影下经皮胰腺活检以及Smith et al行B超引导下经皮胰腺活检以来,胰腺疾病的细胞学和组织学诊断技术发展迅速,目前胰腺疾病的穿刺活检方法主要有:①术中直视下胰腺穿刺活检;②B超、CT及经内镜逆行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pancreatography,ERP)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③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ndoscopic ultrasound 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EUS-FNAB).术中直视下胰腺穿刺活检灵敏度较高,接近100%,但需剖腹.超声引导下经皮胰腺细针穿刺活检具有快速、经济、方便、没有X线辐射以及穿刺过程中可提供连续的穿刺针定位等优点.CT具有很强的空间分辨力,它能提供精确的针尖影象定位,较适合胰腺等深部脏器的穿刺活检.

  • Cajal间质细胞的功能与疾病

    作者:齐惠滨;罗金燕

    Cajal间质细胞是肠神经系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细胞,在控制胃肠道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893年,西班牙神经解剖学家Santiago Ramon y Cajal首先对此类细胞作了较详细的描述,此后人们即称之为Caja1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现基本明确,ICC在三个方面起作用:胃肠道平滑肌活动的起搏;推进电活动的传播;调节神经递质.现综述ICC的形态、结构、鉴别、发育、功能和与疾病的关系.1形态和超微结构在光镜下ICC的特征是核大,卵圆形,核周胞质少,2~5个长的突起,使ICC形状呈纺锤状或星状.ICC的超微结构特征因种属和在肠中位置不同而有差异[1-3].

  • 大鼠泻剂结肠肠道传输中mu,kappa阿片受体的作用

    作者:奠平;刘宝华

    慢传输性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是一类以结肠传输减慢为特点的顽固性便秘,其病因不明[1].国内外对其肠壁的病理变化,神经病理形态学改变,诊断治疗等有一系列的研究[2].但关于神经递质方面的研究较零散[3],未能取得共识.从该病临床治疗的结果看也并不满意,阿片作为抗腹泻,止痛剂已被使用几世纪,但对胃肠动力的影响尚不清楚,特别是便秘时胃肠低反应性,有一些间接证据提示内源性阿片肽通过阿片受体介导参与了慢传输性便秘肠道动力的调控[4],导致肠道传输时间明显延长.但内源性阿片肽是否真的参与了STC时肠道动力紊乱,有哪些阿片受体参与,尚不清楚.我们以泻剂结肠大鼠为模型,用活性炭悬液推进法测定肠道传输功能方法,希望弄清参与STC的阿片受体及对胃肠动力的影响.

  • 肝硬变患者肝静脉血流频谱的变化

    作者:孙晓滨;赵聪;史维;邱雄;吴立平;李慧;周耀霞;农春燕

    彩色多谱勒超声在腹部血管检查中已广泛应用[1-4],肝硬变是我国的常见病[5-17],肝硬变患者的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已有不少报道[18-28].近年来已注意到肝硬变及慢性肝炎也会引起肝静脉频谱变化[29-35].我们对74例肝硬变患者和69例健康者的肝静脉多普勒频谱波形作了对比研究,报告如下

  • 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TNF-α的变化

    作者:董满库;崔彦;陈昌玮;周立艳;刘子沛;李晓鸥;吉敏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和创伤外科疾病中常见的病理过程,许多疾病均涉及到这一过程,如处理严重的肝外伤、施行广泛的肝叶切除、肝移植以及休克、感染等[1-5].导致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众多,确切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既往研究证实氧自由基及钙超载参与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6,7],近年来,细胞因子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8-10],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imor necrosisfactor alpha,TNF-α)为具代表性的一种[11],它在烧伤、急性肝坏死以及梗阻性黄疸中的作用已有研究[12-14],而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较少.我们在实验中制作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了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血浆TNF-α,透明质(hyaluronic acid, H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 enzyme, ALT )和肝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的变化以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以探讨TNF α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 IL-2不同注射途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军权;陈复兴;陈子鉴;王涛;张春平

    临床上应用白介素-2(IL-2)或IL-2/LAK细胞治疗病毒性肝炎已取得一定的疗效[1-8].而IL-2的给药方式大多为大剂量静脉输注,治疗时间较长,常产生一些毒副作用,且治疗费用昂贵我们采用低剂量rIL-2直接注射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淋巴结(iLN)中,并与肌内注射(im)和静脉内滴注(iv)比较,观察3种给药方式对患者的T细胞亚群、体外激活后增殖能力和杀伤活性的影响,以期探索一种简便、有效和经济的给药方式.

  • 幽门螺杆菌HSPB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作者:尹焱;张建中;孙兆军

    幽门螺杆菌(Hp)的研究已普遍受到关注[1-10].毒力因子中,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是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已知所有的Hp菌株都产生HSP,它作为分子伴侣对于Hp的生存及其致病具有重要作用[11-13].HSP位于细菌表面,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抗HSP免疫反应可使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14],因而存在着发展为疫苗成分的可能性.目前在我国对于Hp的HSP研究较少.因此,克隆中国菌株的HSPB基因,阐明其基因结构特征,对于研究它的生物学功能及探索其基因产物作为疫苗成分的价值有重要意义.

  • 益肝煎剂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唐有为;姚希贤;修贺明

    鉴于肝纤维化、肝硬变出现蜘蛛痣、舌质青及肝脾大、门脉高压等瘀血征象,以活血化瘀为主兼益气疏肝健脾法治疗肝纤维化已成国内中医药学者的共识.以活血化瘀药为主组方的益肝煎剂投产10多年来,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疗效[1].益肝煎剂的主要成分是丹参、黄芪、当归、赤芍、水蛭等,本研究所以往的研究表明本药具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肝星状细胞(HSC)活化和增殖是肝纤维化形成的中心环节.本研究拟探讨益肝煎剂对HSC增殖的影响,为中药防治肝纤维化提供有效药物和理论依据.

  • 结构型与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大鼠胃溃疡模型中的表达和活性变化

    作者:郭津生;古永亮;王吉耀;曹之宪

    目的研究结构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eNOS)在大鼠胃溃疡模型中的表达和活性变化,以探讨它们在溃疡病理中的表达规律及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乙酸胃腔内注射方法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采集溃疡诱导后1 h~15 d的溃疡基底、边缘和正常胃组织标本,采用RT-PCR方法和Westernblot方法测定组织中iNOS和eNOS的nRNA表达及蛋白水平,采用测定组织匀浆液转化L[3H]-精氨酸成L-[3H]一瓜氨酸的能力的方法检测标本的总NOS和iNOS活性.结果乙酸诱导的大鼠胃溃疡模型溃疡基底在1 d~3 d出现自限性的iNOS的高表达和活性,这一时间与炎症高峰出现时间相一致,正常胃组织检测不到iNOS的表达,溃疡愈合期的iNOS表达和活性较低.eNOS的表达和活性水平在整个过程中相对稳定.结论机体在损伤后能够自限性诱导和调节iNOS的表达,而主要来源于iNOS活性的NO在胃溃疡的损伤和炎症到愈合的病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 电针对大鼠胃运动、P物质和胃动素的影响

    作者:易受乡;林亚平;严洁;常小荣;杨昱

    目的为了探讨针刺足阳明经穴对胃运动的调整作用是否与脑肠肽有关.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针剌四白组、天枢组、足三里组、非穴组.以乙醇灌胃造成大鼠胃粘膜损伤模型,气囊法测量胃运动频率和波幅的变化率,采用放免分析法(RIA)检测大鼠胃窦及延髓内SP,MTT含量.结果模型组胃运动频率和波幅呈抑制状态,其胃运动频率和波幅的变化率(%)与对照组比较出现显著差异(-4.7±10.3vs -19.4±17.2,P<0.05;1.8±14.1vs- 51.6±29.0,P<0.01).针剌四白、天枢、足三里穴使胃运动恢复,其波幅(%)较模型组比较分别为-6.5±23.3,1.5±20.1,6.9±25.2 vs-51.6±29.0,P<0.01)针剌非穴组与对照组比较则末出现明显差异.与此同时胃窦、延髓内SP,MTL含量出现相应变化.模型组胃窦SP含量(pg@mL-1)低于对照组(41±11vs 56±13,P<0.05),针剌天枢、足三里后胃窦印含量较模型组明显升高(58±13和61±13vs41±11,P<0.05),模型组延髓SP含量高于正常组,针剌组则均低于模型组.模型组胃窦、延髓内MTL含量(pg@mL-1)均低于对照组,针剌足三里其延髓MTL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59±10vs47±13,P<0.05).三穴比较针剌四白穴主要影响胃窦MTL含量,针剌天枢主要影响胃窦SP含量变化,针剌足三里穴既使胃窦SP升高又使延髓MTL含量升高.结论针剌足阳明经对胃运动的调整作用有脑肠肽参与,但上述三穴对胃运动的影响所涉及的脑肠肽不完全一致.

  • 大鼠CAG 证病结合模型的内分泌变化

    作者:陈小野;邹世洁;樊雅莉;邓新荣;王丽华;于凤华;王肃;金敬善

    目的了解大鼠CAG证病结合模型内分泌变化.方法 Wistar雌性大鼠分对照组,CAG组,脾虚CAG组,肝郁CAG组,肾虚CAG组.分别于实验35 wk,45 wk,51 wk取样测定氧耗量,血浆皮质醇、睾酮、E2,TT3、总羰基含量.以及肾上腺、甲状腺、卵巢组织病理.结果 CAG组内分泌变化相对不明显.脾虚CAG组甲状腺功能总的呈低下表现,肾上腺功能变化不明显,卵巢卵泡发育功能降低但血浆E2含量升高.肝郁CAG组甲状腺滤泡的吸收期特征较明显,血浆TT3含量先升高后正常,肾上腺以功能增强表现为主,卵巢卵泡发育功能降低,血浆E2含量升高.激素间有序性较其他各组增强.肾虚CAG组甲状腺功能降低明显,肾上腺明显萎缩,血浆皮质醇含量明显降低,卵巢卵泡发育功能降低明显,血浆E2含量升高.各实验组血浆睾酮含量均降低,总羰基含量先降低后增高.结论不同CAG证病结合模型有不同的内分泌改变.

  • 电针对胃经-脑肠肽-免疫网络的调控机制

    作者:高巍;黄裕新;陈洪;赵宁侠;孙大勇;张洪新;王庆莉

    目的探索"胃经-脑肠肽-免疫调节网络”在针刺调控胃肠功能中的多因素协调作用及可能的内在相互联系.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非经非穴组、足三里组、免疫抑制组、足三里+免疫抑制组,同步观察电针后某些脑肠肽及免疫功能的变化.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脑垂体和外周血中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含量;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通过微量全血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外周血T细胞亚群以反映细胞免疫功能;应用红细胞C3b受体-酵母菌花环试验和红细胞-IC花环试验检测红细胞免疫功能.结果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后正常大鼠外周血的CD4+,RBC-C3bRR,RBO-ICR均明显升高(P均<0.01),CD8+无显著变化(P>0.05);脑垂体和外周血中SP,VIP的含量增加(P均<0.01);且CD4+与SP,ⅥP含量的变化(r=0.744,P<0.05;r=0.738,P<0.05;r=0.822,P<0.05;r=0.848,P<0.05)、CD4+和RBC-C3bRR呈显著正相关(r=0.719,P<0.05).免疫抑制组大鼠CD4+,RBC-C3bRR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CD8+无显著变化(P>0.05);脑垂体和外周血中SP,VIP的含量减少(P均<0.01).足三里+免疫抑制组CD4+(P<0.01),RBC-C3bRR(P<0.01)以及脑垂体和外周血中SP,VIP的含量(P均<0.01)与免疫抑制组有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非经非穴组的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在提高正常大鼠及免疫抑制模型大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和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同时可引起多脑肠肽的变化,提示针刺胃经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具有调节作用,这些脑肠肽又作为调节因子,对全身免疫系统发生影响,同时免疫网络之间、调节因子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调节和制约,形成一个复杂、有机的网络体系,从而实现针刺对机体的双向性良性调衡作用.

  • 益肝煎剂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I,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姚希贤;唐有为;姚冬梅;修贺明

    目的探讨益肝煎剂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脏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400mL@L-1四氯化碳(CCl4)sc制备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模型,将80只(雌雄各半)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秋水仙碱组(C组)和益肝煎剂组(D组)各20只.后两组于造模的同时开始给药,观察10 wk.采用苦味酸-天狼星红(Picric acid-Sirius red)染色显示Ⅰ,Ⅲ型胶原.偏振光显微镜下区分Ⅰ,Ⅲ型胶原.用半定量评分方法判断细胞变性程度和纤维化程度.结果益肝煎剂组大鼠肝组织的脂肪变性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脂肪变性积分分别为2.00±1.36和3.17±0.75(P<0.01);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明显少于模型组,纤维化程度积分分别为1.32±0.57和2.33±0.82(P<0.01).结论益肝煎剂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

  • 幽门螺杆菌与蛋白激酶C在胃癌及癌前病变基因突变中的作用

    作者:陈世耀;王吉耀;纪元;张希德;朱畴文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蛋白激酶C(PKC)水平、细胞增殖水平以及p53突变基因表达状态探讨Hp感染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来源于中山医院,经内镜和病理检查证实.Hp感染采用快速尿素酶和病理Gimsa染色检测.PKC的检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TM法,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突变型p53基因表达的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①总的Hp感染的检出率为76.2%(138/181).在慢性胃炎肠化生组、不典型增生组、胃癌组分别为62.0%(31/50),88.6%(39/44),78.3%(68/87),均明显高于单纯慢性胃炎对照组52.6%(20/38,P<0.05).②PCNA增殖指数在三组病例中均处于高水平,且Hp阳性组均高于Hp阴性组.③突变型p53基因表达在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阳性率分别为36.0%(18/50),54.6%(24/44),57.2%(48/84).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均明显高于肠上皮化生组.在肠化生组,Hp阳性病例的P53表达率明显高于Hp阴性病例(48.5% vs15.8%,P=0.020),但在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Hp阳性与Hp阴性病例的P53突变蛋白表达率无明显差别(53.9%协60.0%,P=0.794;53.8% vs 68.4%,P=0.258).P53表达与PCNA增殖指数有明显的相关性.④PKC在慢性胃炎伴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阳性表达的比例呈递增趋势,分别为16.0%,28.5%,41.8%,对照组的阳性表达率不足5%.Hp阳性组PKC表达阳性率(47/130,36.2%)高于Hp阴性组(6/41,14.6%,P=0.010)PKC表达组,其P53表达的阳性率和阳性表达程度均高于PKC无表达的病例,在肠化生组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75.0% vs 28.6%,P=0.012),不典型增生(66.7% vs 50.0%,P=0.430)和胃癌(63.6% vs 52.2%,P=0.310)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从慢性胃炎到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的发生过程中,存在PKC表达水平的增高、PCNA高表达和突变型p53基因表达的异常增高,而且这种增高在肠上皮化生阶段就很明显.Hp感染在肠化生阶段促进p53基因突变,其作用途径可能系通过PKC表达增强.P53蛋白可以作为早期监测胃癌发生或高危人群(肠化生)的指标.

  • 丝裂霉素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

    作者:杨建青;杨连粤;祝和成

    目的建立化疗药物体外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化疗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丝裂霉素(MMC)处理人肝癌细胞系HepG2,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肝癌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凋亡细胞DNA片段的"梯状”条带,流式细胞仪分析以进一步了解凋亡发生的程度及细胞周期分布情况.结果 MMC能以时间和浓度依赖方式诱导肝癌细胞凋亡,8 g@L-1作用24h后肝癌细胞出现凋亡,至48h达高峰.形态学上可见细胞浓缩,核固缩,染色质浓聚聚边等典型凋亡特征;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到独特的DNA"梯带”.流式细胞仪检查发现典型的凋亡峰.4 g@L-1,8 g@L-1和16 g@L-1药物处理组的细胞凋亡百分率分别为15.83±5.72,20.33±5.73及17.00±6.41,与对照组(1.90±0.48)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8 g@L-1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别亦有显著性(P<0.05).空白对照组中,分布在G1,S,G2/M各期的细胞比例分别为0.79,0.12,0.09,而经药物处理后相应细胞周期分布为0.53,0.39和0.08,提示肝癌细胞生长明显受阻于Q/M期.结论 MMC能以时间和浓度依赖方式诱导肝癌细胞凋亡,该凋亡模型的建立将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化疗药物诱导肝癌细凋亡的分子机制和化疗药物作用机制.

  •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CT诊断的价值

    作者:何之彦;王兴鹏;杨秀军;缪竞陶;蔡为民;陶勇浩;蒋忠浩

    目的结合临床表现评价CT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D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JDD(共56个)的临床表现和CT征象.结果在55例JDD中出现胆系疾病48例次,胰腺炎5例次.JDD突出的CT征象是在十二指肠与胆总管下段之间的气泡影,可不伴有液平(32例)或伴液平(18例).5例JDD腔内存留未消化食物及气体而成网格状影.仅1例JDD不含气,因有碘剂而被显示.JDD均位于十二指肠环内,根据与胆总管下段的关系,被分成居右(27个)、居前(15个)、居后(9个)及左下方(5个),除后者源于十二指肠水平段外,前三者均源于降段.CT在横断面上能很好显示JDD壁与胆胰管下段管壁的位置关系.结论 JDD可引起明显的胆胰管并发症,CT是诊断JDD非常实用而有效的影象学方法.

  • 十二指肠乳头腺癌并发多发性皮肤神经纤维瘤1例

    作者:夏念信;冀振华

    1病例报告女,33岁.因全身皮肤、巩膜黄染15 d入院,伴全身搔痒,尿呈深黄色,近日有一次陶土色大便.无发热、腹疼腹泻及恶心呕吐.初诊为梗阻性黄疸、壶腹癌.查体:全身重度黄染,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但全身皮肤广泛性赘疣及咖啡斑样色素沉着,小如高粱米,大如梨子,多达数百;尤以胸腹及腰背为甚,面部赘疣及色素沉着较少;无压疼,质地较软,深部固定.全腹软,上腹正中有深压疼,无肌卫及反跳疼,无包块.项目负责人夏念信

  • 食管癌组织中HPV16型L2线性抗原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作者:张菊;阎小君;严泉剑;段杰;侯瑜;苏成芝

    目的通过聚合酶链方法,以特异引物,从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新鲜食管癌组织获得人乳头瘤病毒16型晚期表达基因L2保守区线性抗原片段的基因,并体外表达,获得具有抗原活性的原核表达蛋白,以探索研制低廉,方便及准确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新型诊断试剂.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计算机检索,选定与食管癌高度相关的人乳头瘤病毒16型晚期表达基因L2 N端的一段基因,采用特异引物及聚合酶链方法从多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食管癌组织DNA模板中,获得人乳头瘤病毒16型晚期表达基因L2保守区线性抗原片段的基因,经克隆入测序载体验证DNA大小及序列后,将HPV16 L2DNA保守区线性抗原基因片段克隆入高效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初步以Western-blot测定表达产物的抗原性:与乳头瘤病毒抗体及感染者血清的反应活性.结果以我们设计的特异引物,从两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阳性的食管癌组织DNA模板中能得到预期大小的PCR产物,并能插入预定的克隆载体中测序,所得基因的序列符合目的基因的序列,且两例组织所得的目的DNA序列完全一致,其插入大肠杆菌表达载体能获得表达,且表达产物具有抗原活性,能与商品化的乳头瘤病毒抗体及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的血清发生原抗体反应.结论从食管癌组织中能检出人乳头瘤病毒HPV16型晚期表达基因区L2特定片段的基因,该片段确具高度保守性.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此片段所获得的表达产物,有抗原活性,有望用于流行病学检查,预警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的癌症发生.

  • 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中肝窦壁层粘连蛋白及Ⅳ型胶原蛋白的变化

    作者:陆雄;刘成海;徐光福;陈文慧;刘平

    目的研究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壁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蛋白的变化.方法运用DMN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通过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蛋白的免疫组化观察,系统研究24wk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壁基底膜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 DMN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壁Ⅳ型胶原蛋白表达造模1wk后减少,以后逐渐增强,停止造模后逐渐消退;肝窦壁层粘蛋白表达逐渐增强,停止造模后逐渐减弱.结论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壁功能性基底膜被破坏,取而代之由于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蛋白共同沉积,形成高密度基底膜,发生肝窦毛细血管化;停止造模后,肝窦基底膜可自行消退.

  • 人胃腺癌长春新碱耐药细胞MKN28/VCR和MKN45/VCR的建立

    作者:俞丽芬;章永平;乔敏敏;吴云林

    目的,为研究消化道肿瘤的耐药机制,建立了2株体外人胃腺癌长春新碱耐药细胞系MKN28/VCR和MKN45/VCR.方法应用电镜、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MTT法进行耐药倍数、交叉耐药和逆转耐药的实验研究.结果 MKN28/VCR,MKN45/VCR的细胞超微结构和细胞周期分布与亲本细胞有显著差异,对长春新碱耐药倍数MKN28/VCR为7.1倍,MKN45/VCR为5.4倍,并与阿霉素、顺铂、丝裂霉素、5-氟尿嘧啶、依托泊甙存在交叉耐药现象;丁基硫堇亚胺和维拉帕米都有逆转耐药的作用.结论 MKN28/VCR和MKN45/VCR是比较符合消化道肿瘤特点的长春新碱耐药细胞系.

  • 炎症性肠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作者:夏冰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指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大约10%的结肠炎症尚不能区别是CD抑或UC,在西方国家称为不明确的结肠炎(indeterminate colitis)[1].随访研究可发现这些患者大多数发展成为UC. 迄今,IBD的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环境、免疫以及遗传等因素.发病机制的假设是感染、饮食等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的人群,使之肠免疫反应过度亢进导致肠粘膜损伤,但目前还不清楚这种过度亢进的免疫反应是特异的抗原持续刺激抑或免疫调节异常所致.

  • 与刘宪玲等商榷"全结肠连续性克隆病1例”的准确性

    作者:

世界华人消化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